CN103907201A - 太阳能电池模块 - Google Patents

太阳能电池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07201A
CN103907201A CN201280053275.0A CN201280053275A CN103907201A CN 103907201 A CN103907201 A CN 103907201A CN 201280053275 A CN201280053275 A CN 201280053275A CN 103907201 A CN103907201 A CN 1039072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k side
solar module
hole
electric current
current out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5327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篠原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9072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072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00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device in operations
    • H01L31/02005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device in operations for device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200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device in operations for device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or solar cell modules
    • H01L31/02013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device in operations for device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or solar cell modules comprising output lead wires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30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2S40/34Electrical components comprising specially adapted electrical connection means to be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PV module, e.g. junction box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太阳能电池模块,具备在受光侧配置的透光性构件(12)、与透光性构件(12)对置地设置的背面构件(14)、在透光性构件(12)和背面构件(14)之间设置的光电装置(16)、设置在透光性构件(12)和背面构件(14)之间并与光电装置(16)连接的电极(18)、在背面构件(14)外侧表面上的以与电极(18)导通地设置的电流输出构件(20)、在电流输出构件(20)和背面构件(14)对置的区域充填的密封材料(28)。背面构件(14)形成有贯通孔(26),电流输出构件(20)以覆盖贯通孔(26)整体的方式利用密封材料(28)固定在背面构件(14)上。

Description

太阳能电池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太阳能电池模块。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将光能转换成电能的光电转换装置,所谓的太阳能电池的开发在各方面被投入了精力。太阳能电池,由于能够将来自清洁且无尽能源的太阳的光直接转换成电,因此被期待作为新的能源。
太阳能电池在很多场合被模块化,具备用于将产生的电向外部输出的输出端子。这样的输出端子通常多以在太阳光受光面的相反侧的背面侧突出的状态被设置。另外,考虑了在太阳能电池面板的背面中央设有用于收纳这样的输出端子的收纳部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前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收纳部中收纳了将太阳能电池面板内封装的端子侧内部导线和防水覆盖的外部导线电连接的焊接部、及防逆流用二极管等,这些被收纳物用有机硅树脂等的充填粘结剂封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279789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以往的太阳能电池面板的暴露于室外环境的部分,有作为基板的玻璃、端子箱、和电缆等。其中,多采用树脂材料的端子箱、电缆相对于玻璃的耐久性低,长期室外使用会比玻璃更早产生劣化。进而,当这些部件劣化时,由于在连接箱等的固定中多通过灌封等而使用粘结剂,故很难进行更换。
因此,对于这种因端子箱等的经年劣化而变得无法得到所期待的输出的太阳能电池面板,即使光电装置等发电部分正常,也不得不更换整体。因此,不易拆卸的端子箱等部件成为太阳能电池面板的寿命下降的一个原因。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状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延长太阳能电池模块寿命的技术。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具备配置在受光侧的透光性构件、与透光性构件对置地设置的背面构件、在透光性构件和背面构件之间设置的光电装置、在透光性构件和背面构件之间设置的与光电装置连接的集电布线、在背面构件的外侧表面上设置的与集电布线导通地设置的导电性构件、以及填充在导电性构件和背面构件相对置的区域的密封材料。背面构件形成有贯通孔,导电性构件以覆盖贯通孔整体的方式利用密封材料固定在背面构件上。
[发明效果]
通过本发明,可以延长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受光面的相反侧的背面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平面图。
图2是图1中示出的端子箱附近的A-A剖面的分解图。
图3是图1中示出的端子箱附近的B-B剖面的分解图。
图4是从箭头C方向观察图2中示出的电流输出构件的上表面图。
图5是表示光电元件的一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第2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电流输出构件附近的部分剖面图。
图7是第3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电流输出构件附近的部分剖面图。
图8是第4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电流输出构件附近的剖面图。
图9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结构的剖面图。
图10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受光面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边参照附图边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说明中,对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
下面各图中示出的各层、各部的比例尺、形状为了易于说明而被适当设定了,如没有特别提及,不应解释为对其的限定。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从受光面相反侧的背面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平面图。图2是图1中示出的端子箱附近的A-A剖面的分解图。图3是图1中示出的端子箱附近的B-B剖面的分解图。图4是从箭头C方向观察图2中示出的电流输出构件的上表面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为了明确地表示太阳能电池模块10的结构,省略了填充材料22和背面构件14的图示。另外,在包括图1~图4的以下各图中,为了明确地表示结构,也存在将各部分的尺寸改变成与实际不同后的情况。
太阳能电池模块10具备透光性构件12、作为保护材料的背面构件14、光电装置16、起到集电布线功能的电极18、作为导电性构件的电流输出构件20、填充材料22、和密封材料24。
透光性构件12被配置在受光侧,例如使用玻璃。背面构件14以与透光性构件12对置地方式设置,例如可使用保护玻璃(cover glass)、背板。光电装置16被设置在透光性构件12和背面构件14之间。光电装置16的详细内容将在后面进行叙述。
电极18被设置在透光性构件12和背面构件14之间,与光电装置16连接。另外,电极18,在太阳能电池模块10的外缘部附近、分别与太阳能电池模块10的四个边中相对的两边平行地配置。电流输出构件20被设置在背面构件14的外侧的表面上,以与电极18导通的方式设置。电流输出构件20例如是由铝(Al)、铜(Cu)等导电性高的金属块构成的构件。
填充材料22被填充在透光性构件12和背面构件14相对置的区域内。另外,密封材料24被配置在太阳能电池模块10的外缘,防止水分从透光性构件12和背面构件14之间的间隙侵入太阳能电池模块10的内部。
背面构件14在两处形成有贯通孔26。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相对于背面构件14的表面成铅直方向地观察两个贯通孔26时,其被形成在与各个电极18部分重叠的位置。
太阳能电池模块10还具备填充在电流输出构件20和背面构件14相对置的区域的密封材料28。并且,电流输出构件20如图2、图3所示那样,以覆盖贯通孔26整体的方式利用密封材料28固定在背面构件14上。密封材料28,例如除了丁基橡胶、乙烯-醋酸乙烯酯(EVA)之外,还可以使用有机硅等在涂覆中使用的材料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1实施方式中,作为弹性构件的导电性弹簧29以蓄势的状态被收容在电流输出构件20和电极18之间的贯通孔26中。由此,实现了电流输出构件20和电极18的导通。
这样,在太阳能电池模块10中,成为将由光电装置16产生的电能向外部输出的路线的、被形成在背面构件14上的贯通孔26,其整体被电流输出构件20覆盖。另外,在贯通孔26的周围,在电流输出构件20和背面构件14相对置的区域,填充了密封材料28。因此,水分等难以从外部向由透光性构件12和背面构件14包围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0的内部空间侵入。其结果,光电装置16性能的下降被抑制,实现太阳能电池模块10的长寿命化。
另外,以覆盖贯通孔26整体的方式固定有电流输出构件20,因此贯通孔26孔的周围被加强。因此,至少在贯通孔26附近,太阳能电池模块10变得不易弯曲。另外,即使太阳能电池模块10整体弯曲或振动,由于贯通孔26的周围被强化,也不易产生因贯通孔26导致的断裂。
太阳能电池模块10进一步具备:为将光电装置16产生的电能向外部输出而与电流输出构件20连接的电缆30、将电缆30可装卸地连接于电流输出构件20的连接构件32、以及作为由绝缘材料构成的箱体的端子箱34,所述端子箱34覆盖电流输出构件20和连接构件32并可装卸地固定在电流输出构件20上。
连接构件32具有压合在电缆30一端的压合端子36、和将压合端子36固定在电流输出构件20上的螺丝38,并使电流输出构件20和电缆30可装卸地连接。
另外,端子箱34,在其上表面形成有多个贯通孔34a,在电流输出构件20的上表面,在与贯通孔34a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多个螺孔20a。并且,随着螺丝40插入贯通孔34a、其顶端被螺入螺孔20a,端子箱34被可装卸地固定在电流输出构件20上。
由此,即使电缆30、端子箱34因水分等导致的金属氧化、紫外线或水分等所致的树脂劣化等而变得无法满足所被要求的期望性能,也容易通过取下螺丝38、螺丝40来进行更换,可以延长太阳能电池模块10整体的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弹簧29是导电性弹性构件,被夹持在电极18和电流输出构件20之间。另外,电流输出构件20形成有外径比贯通孔26的内径稍小的凸部20b,以使得弹簧29在贯通孔26中被蓄势。因此,凸部20b能突出到贯通孔26内。凸部20b的高度被设定得比贯通孔26的深度小,因此弹簧29成为蓄势状态。换言之,弹簧29被夹持在凸部20b和电极18之间。由此,即使因太阳能电池模块10的弯曲、振动使得电极18和电流输出构件20的相对位置错开,也能够确保导通。此外,像通常的布线那样,断线的可能性也低。结果是连接可靠性提高。
另外,弹簧29的表面被导电率比弹簧29的芯材高的材料覆盖。作为导电率高的材料,例如可以列举金(Au)、银(Ag)、铜(Cu)等。由此,可以兼顾弹簧29的适度弹性和适度导电性。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由金(Au)、银(Ag)、铜(Cu)等导电性高的材料构成弹簧29整体。
接下来,对构成光电装置16的光电元件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光电元件的一例的剖面示意图。光电元件42具有第1电极层44、半导体层46、透明导电膜48和第2电极层50。第1电极层44、半导体层46、透明导电膜48和第2电极层50被施以公知的激光形成图案地依次层叠在透光性构件12上。另外,在第2电极层50上层叠了填充材料22、背面构件14。
第1电极层44被形成在透光性构件12的面上,具有导电性和透光性。作为第1电极层44,可以使用透明导电性氧化物(TCO),尤其使用具有高光透射性、低电阻性、价格低的氧化锌(ZnO)。
半导体层46利用来自第1电极层44侧的入射光产生电荷(电子和空穴)。作为半导体层46,例如可以使用具有pin结或pn结作为基本结构的无定形(非晶体)硅半导体层、或微晶硅半导体层的单层体或层叠体。半导体层46通过自第1电极层44侧起分别层叠无定形硅半导体、微晶硅半导体而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术语“微晶”不仅是指完整的结晶状态,还指包括部分无定形状态的状态。
透明导电膜48形成在半导体层46上。透明导电膜48可防止半导体层46与第2电极层50合金化,可以减少半导体层46和第2电极层50的连接电阻。
第2电极层50形成在透明导电膜48上。第2电极层50可使用银(Ag)等反射性金属。一个光电元件42的透明导电膜48和第2电极层50与相邻的其他光电元件42的第1电极层44接触。由此,一个光电元件42和其他的光电元件42被串联电连接。这样,由多个光电元件42构成光电装置16。
(第2实施方式)
图6是第2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电流输出构件附近的部分剖面图。图6示出的第2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10的一大特征是:电流输出构件120的形状不同于第1实施方式的电流输出构件20。
电流输出构件120如图6所示那样,以覆盖贯通孔26整体的方式被密封材料28固定在背面构件14上。另外,电流输出构件120被设置在背面构件14的边缘部,由压合端子36和螺丝38构成的连接构件32所连接的区域D被从边缘部朝着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外侧配置。由此容易更换电缆30。另外,水分不易滞留,电缆、布线的腐蚀被抑制。
(第3实施方式)
图7是第3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电流输出构件附近的部分剖面图。图7示出的第3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210的一大特点是电流输出构件220的形状不同于第1实施方式的电流输出构件20。
电流输出构件220如图7所示那样,以覆盖贯通孔26整体的方式被密封材料28固定在背面构件14上。电流输出构件220为如下形状:由压合端子36和螺丝38构成的连接构件32所连接的区域E比其周围的区域F更凹陷。凹陷的区域E在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模块210的状态下位于背面构件14和电流输出构件220的下侧,被背面构件14和电流输出构件220覆盖。由此,在电缆30和电流输出构件220的连接部分,水滴等不易滞留,电缆、布线的腐蚀得到抑制,耐环境性能得到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2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未示出安装太阳能电池模块的架台,但第2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是以图6、图7的左右方向为水平方向,倾斜地设置在架台上的。
(第4实施方式)
图8是第4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电流输出构件附近的剖面图。图8示出的第4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310的一大特征是电流输出构件320的形状不同于第1实施方式的电流输出构件20。
第1实施方式的电流输出构件20,在与背面构件14对置的面上形成有凸部20b,但第4实施方式的电流输出构件320,在与背面构件14对置的面上形成了凹部320a。而且,在由凹部320a和贯通孔29形成的圆柱状的空间,以蓄势的状态收纳有导电性的弹簧129。由此,实现了电流输出构件320与电极18的导通。
(第5实施方式)
图9示出第5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构造的剖面图。图10示出第5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受光面的平面图。
第5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500,如图9的剖面图、图10的平面图所示那样,包含支承基板49、钝化层51、基层52、第1导电型扩散层53、i型层54、第2导电型层55、透明电极层56、金属层57、填充材料58、背面构件59、导电性凸出部60、端子箱61、压合端子62及电缆63。钝化层51、基层52、第1导电型扩散层53、i型层54、第2导电型层55、透明电极层56、金属层57构成光电转换元件。
本实施方式中,光电装置510由多个光电转换元件构成。另外,光电装置510是背面接合型光电元件,将光电元件所发出的电力向外部输出的电极仅被设置在受光面相反侧的主面(以下称为背面。)。但是,本发明的适用范围不限于此,只要是在支承基板49上设置多个光电转换元件的光电装置即可。
此处,所谓受光面,是指在光电元件中光主要入射的主面,具体来讲,是向光电元件入射的光的大部分所入射的面。另外,所谓背面,是指光电元件的受光面的相反侧的面。
支承基板49机械性地支承光电元件,保护光电元件所包含的半导体层免受外部环境破坏。另外,支承基板49配置在光电元件的受光面侧,因此采用了在光电元件中透射用于发电的波长区域的光,并能够机械性地支承基层52等各层的材料。
钝化层51被设置在支承基板49和基层52之间。钝化层51起到结束基层52表面的悬空键(dangling bond)等的作用,抑制基层52表面的载流子(carrier)的再结合。通过设置钝化层51,可以抑制在光电元件的受光面侧因基层52表面的载流子的再结合而导致的损失。
钝化层51例如包含氮化硅层(SiN)即可,更优选制成氧化硅层(SiOx)和氮化硅的层叠结构。例如,只要采用分别以30nm和40nm的膜厚依次层叠氧化硅层及氮化硅层的结构即可。如后所述,介由钝化层51接合支承基板49和光电转换元件。
基层52是晶体的半导体层。需要说明的是,所谓晶体不仅指单晶,也包括多个结晶粒集合的多晶。基层52成为光电元件的发电层。此处,基层52采用添加了n型掺杂剂的n型晶体硅层。基层52的掺杂浓度只要是1016/cm3程度即可。
关于基层52的膜厚,优先作为发电层能产生足够载流子的膜厚,且在0.5μm以下。
基层52和第1导电型扩散层53形成晶体彼此同质结的第1导电型接触区域。第1导电型扩散层53采用添加了n型掺杂剂的n型晶体硅层。第1导电型扩散层53是与金属层57(第1电极57n)接合的层,掺杂浓度比基层52高。第1导电型扩散层53的掺杂浓度只要在1019/cm3程度即可。关于第1导电型扩散层53的膜厚,优选在能足够降低与金属的接触电阻的范围内尽可能地薄,例如只要在0.1μm以上、2μm以下即可。
i型层54及第2导电型层55采用非晶体系的半导体层。需要说明的是,所谓非晶体系,包括在无定形相或无定形相内析出微少结晶粒的微晶相。本实施方式中,i型层54及第2导电型层55采用含氢的无定形硅。i型层54采用实质为真性的无定形硅层。第2导电型层55采用添加了p型掺杂剂的无定形硅层。第2导电型层55采用掺杂浓度比i型层54高的半导体层。例如,在i型层54中不进行有目的地掺杂,第2导电型层55的掺杂浓度设为1018/cm3程度即可。关于i型层54的膜厚,为抑制光的吸收而尽可能地薄,另一方面,基层52的表面加厚到足够钝化的程度。具体来说,设在1nm以上、50nm以下即可,例如设为10nm。另外,第2导电型层55的膜厚为抑制光的吸收而尽可能地薄,另一方面,加厚到光电元件的开路电压变得足够高的程度。例如,只要在1nm以上、50nm以下即可,例如设为10nm。
透明电极层56优选使用在氧化锡(SnO2)、氧化锌(ZnO)、铟锡氧化物(ITO)等中掺杂了锡(Sn)、锑(Sb)、氟(F)、铝(Al)等的透明导电性氧化物(TCO)中的至少一种或组合多种使用。特别地,氧化锌(ZnO)具有透光性高、电阻率低等优点。透明电极层56的膜厚只要在10nm以上、500nm以下即可,例如设为100nm。
基层52、i型层54及第2导电型层55形成接合了晶体和非晶体的异质结的第2导电型接触区域。
金属层57是设于光电元件的背面侧的成为电极的层。金属层57由金属等导电性的材料构成,例如采用含有铜(Cu)、铝(Al)的材料。金属层57包括与第1导电型扩散层5连接的第1电极57n和与第2导电型层55连接的第2电极57p。金属层57还可以进一步含有铜(Cu)、锡(Sn)等电镀层。但是,金属层不限于这些,还可以是金、银等其它金属、其它导电性材料、或它们的组合。
但将光电元件模块化时,将并列设置的多个光电元件的第1电极57n及第2电极57p用导电性凸出部(tab)60连接,将多个光电元件串联或并联连接。进而,在光电元件的背面侧配置填充材料58,用背面构件59密封。填充材料58可以采用EVA、聚酰亚胺等树脂材料。另外,背面构件59可以采用玻璃、或PET等树脂材料,由此可以防止水分向太阳能电池模块500的光电装置510的发电层侵入等。
在太阳能电池模块500中,成为将光电元件产生的电能向外部输出的路径的背面构件59上形成贯通孔26(参照图2),其整体由电流输出构件20(参照图2~图4)覆盖。
太阳能电池模块500进一步具备:为将光电装置510产生的电能向外部输出而与电流输出构件20连接的电缆63;用于将电缆63可装卸地连接在电流输出构件20上的压合端子62;以及作为由绝缘材料构成的箱体的端子箱61,所述端子箱61覆盖电流输出构件20和连接构件32,被可装卸地固定在电流输出构件20上。
由此,即使电缆63、端子箱61因水分等导致的金属氧化、紫外线或水分等导致的树脂劣化等而无法满足所要求的期待性能,也容易通过卸下压合端子62进行更换,可以延长太阳能电池模块500整体的寿命。
以上,参照上述各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适当组合实施方式的构成得到的发明或置换也包括在本发明中。另外,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对各实施方式进行适当改变各实施方式的组合、处理顺序、各种设计变化等的变形也是可以的,施加了这样变形的实施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填充材料22,除了丁基橡胶、乙烯-醋酸乙烯酯(EVA)之外,还可以使用有机硅等填缝密封时使用的材料、聚乙烯醇缩丁醛(PVB)这样的充填树脂材料、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EEA)等的乙烯系树脂、聚氨酯、丙烯酸、环氧树脂等。
作为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第1电极层44,除了氧化锌(ZnO)之外,还可以由从氧化锡(SnO2)、氧化铟(In2O3)、氧化钛(TiO2)、锡酸锌(Zn2SnO4)等金属氧化物中选择的一种或多种层叠体构成。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金属氧化物中还可以掺杂氟(F)、锡(Sn)、铝(Al)、镓(Ga)、铌(Nb)等。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以下组合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也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中。
(1)太阳能电池模块,具备:
在受光侧配置的透光性构件、
与所述透光性构件对置地设置的背面构件、
在所述透光性构件和所述背面构件之间设置的光电装置、
在所述透光性构件和所述背面构件之间设置的、与所述光电装置连接的集电布线、
在所述背面构件的外侧表面上设置的、与所述集电布线导通地设置的导电性构件、以及
在导电性构件和所述背面构件对置的区域充填的密封材料,
所述背面构件形成有贯通孔,
所述导电性构件以覆盖所述贯通孔整体的方式被所述密封材料固定在所述背面构件上。
由此,水分等难以从外部向由透光性构件和背面构件包围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内部空间侵入。其结果,光电装置的性能下降得到抑制,实现太阳能电池模块的长寿命化。
(2)(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可以进一步具备:为将所述光电装置产生的电能向外部输出而与所述导电性构件连接的输出电缆;可装卸地将所述输出电缆连接在所述导电性构件上的连接构件;以及由绝缘材料构成的箱体,所述箱体覆盖所述导电性构件和所述连接构件,并可装卸地固定在所述导电性构件上。由此,即使输出电缆和箱体因水分等导致的金属氧化、因紫外线或水分等导致的树脂劣化等而无法满足所要求的期待性能,也可以容易地通过卸下连接构件进行更换,可以延长太阳能电池模块整体的寿命。
(3)(1)或(2)记载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可以进一步具备:被配置于所述贯通孔、被所述集电布线和所述导电性构件夹持的导电性弹性构件。由此,即使因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弯曲、振动导致集电布线和导电性构件的相对位置错开,也能够确保导通。另外,像通常布线那样的断线可能性也低。其结果,连接可靠性提高。
(4)在(3)记载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中,所述弹性构件可以是弹簧,所述弹簧的表面由导电率比弹簧的芯材高的材料覆盖。由此,可以兼顾弹簧的适度弹性和适度导电性。
(5)在(3)或(4)记载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中,所述导电性构件可以具有向所述贯通孔内突出的凸部,所述弹性构件被夹持在所述凸部和所述集电布线之间。由此,凸部可以突出到贯通孔内。
[标号说明]
10太阳能电池模块、12透光性构件、14背面构件、16光电装置、18电极、20电流输出构件、20a螺丝孔、20b凸部、22填充材料、24密封材料、26贯通孔、28密封材料、29弹簧、30电缆、32连接构件、34端子箱、36压合端子。
[工业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以利用在太阳能电池中。

Claims (5)

1.一种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具备:
在受光侧配置的透光性构件、
与所述透光性构件对置地设置的背面构件、
在所述透光性构件和所述背面构件之间设置的光电装置、
在所述透光性构件和所述背面构件之间设置的、与所述光电装置连接的集电布线、
在所述背面构件的外侧表面上设置的、与所述集电布线导通地设置的导电性构件、以及
在所述导电性构件和所述背面构件对置的区域充填的密封材料,
所述背面构件形成有贯通孔,
所述导电性构件以覆盖所述贯通孔整体的方式被所述密封材料固定在所述背面构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备:
为将所述光电装置产生的电能向外部输出而与所述导电性构件连接的输出电缆、
可装卸地将所述输出电缆连接在所述导电性构件上的连接构件、以及
由绝缘材料构成的箱体,
所述箱体覆盖所述导电性构件和所述连接构件,并可装卸地固定在所述导电性构件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备:
被配置于所述贯通孔、被所述集电布线和所述导电性构件夹持的导电性弹性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构件是弹簧,
所述弹簧的表面被导电率比弹簧的芯材高的材料覆盖。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性构件具有向所述贯通孔内突出的凸部,
所述弹性构件被夹持在所述凸部和所述集电布线之间。
CN201280053275.0A 2011-10-31 2012-10-30 太阳能电池模块 Pending CN10390720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38309 2011-10-31
JP2011238309 2011-10-31
PCT/JP2012/006944 WO2013065289A1 (ja) 2011-10-31 2012-10-30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07201A true CN103907201A (zh) 2014-07-02

Family

ID=481916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53275.0A Pending CN103907201A (zh) 2011-10-31 2012-10-30 太阳能电池模块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224320A1 (zh)
JP (1) JPWO2013065289A1 (zh)
CN (1) CN103907201A (zh)
WO (1) WO201306528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30198463A1 (en) * 2021-12-17 2023-06-22 Solaredge Technologies Ltd. Arrangements of Substrings in Photovoltaic Module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00919A (ja) * 1998-10-30 2000-07-18 Canon Inc 太陽電池モジュ―ル及び太陽電池アレイ
JP2000269535A (ja) * 1999-01-14 2000-09-29 Canon Inc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発電装置、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分離方法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再生方法
CN101984772A (zh) * 2008-03-17 2011-03-09 夏普株式会社 太阳能电池模块和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57812A (ja) * 1999-04-15 2000-12-26 Canon Inc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発電装置
US8267014B2 (en) * 2009-12-22 2012-09-18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Navy Multiple-bay ejection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00919A (ja) * 1998-10-30 2000-07-18 Canon Inc 太陽電池モジュ―ル及び太陽電池アレイ
JP2000269535A (ja) * 1999-01-14 2000-09-29 Canon Inc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発電装置、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分離方法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再生方法
CN101984772A (zh) * 2008-03-17 2011-03-09 夏普株式会社 太阳能电池模块和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30198463A1 (en) * 2021-12-17 2023-06-22 Solaredge Technologies Ltd. Arrangements of Substrings in Photovoltaic Modul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224320A1 (en) 2014-08-14
JPWO2013065289A1 (ja) 2015-04-02
WO2013065289A1 (ja) 2013-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20125391A1 (en) Methods for interconnecting photovoltaic cells
US9018513B2 (en) Solar-cell module with in-laminate diodes and external-connection mechanisms mounted to respective edge regions
JP4294048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03107210B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
CN102790110B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
KR101091372B1 (ko) 태양광 발전장치
US20120318319A1 (en) Methods of interconnecting thin film solar cells
US20120325282A1 (en) Solar cells with grid wire interconnections
CN103035763A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
EP2107614A2 (en) Thin-film photovoltaic cell, thin-film photovoltaic modu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in-film photovoltaic cell
US9385256B2 (en) Solar cell panel
US11430903B2 (en) Multi-junction solar cell module and photovoltaic system
EP2418689B1 (en) Solar cell panel
EP2535950A2 (en) Solar cell module
KR101078520B1 (ko) 태양 전지 모듈
JP2011054661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US20140069479A1 (en) Photoelectric Device Modu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KR101694553B1 (ko) 태양 전지 모듈
CN112640134A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
EP2869462A1 (en) Junction box and photovoltaic module including the same
CN103907201A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
US20140246074A1 (en) Solar module with ribbon cable, and a metho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same
US20130125975A1 (en) Conductor interface
KR20120124570A (ko) 태양 전지 모듈 및 이에 사용되는 도전성 접착 필름
KR101235339B1 (ko) 태양전지 모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