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00152A - 空气调节器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00152A
CN103900152A CN201210587520.8A CN201210587520A CN103900152A CN 103900152 A CN103900152 A CN 103900152A CN 201210587520 A CN201210587520 A CN 201210587520A CN 103900152 A CN103900152 A CN 1039001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fin
air regulator
layer
c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8752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00152B (zh
Inventor
沈卓君
柯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58752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900152B/zh
Priority to JP2013269645A priority patent/JP6222455B2/ja
Publication of CN1039001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001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001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001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调节器。空气调节器包括室内机,在室内机内,以包围贯流送风机的方式形成热交换器组件,热交换器组件为翅管式热交换器,包括迎风面朝向室内机前面的前部热交换器和迎风面朝向室内机背面的后部热交换器,前部热交换器的至少一部分是由具备1列导热管的热交换器层叠M层而成,后部热交换器是由具备1列导热管的热交换器层叠N层形成的,其中,M和N是自然数且N<M,前部热交换器中位于最靠近送风机的一侧的最内层热交换器通过将内部贯通有导热管的翅片弯折成多段的方式而形成。依靠该结构,可以可靠地将冷凝水导入接水盘,防止冷凝水飞溅。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调节器。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现有的空气调节器中,例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9-264555号公报公开了一种空气调节器的热交换器组件包括前部热交换器1和后部热交换器2,前部热交换器1和后部热交换器2的一部分的热交换器是1列热交换器,通过增加送风量来抑制因为传热面积减少导致的性能下降,在维持热交换器性能的同时降低了成本。但是,在现有的空气调节器中,并未公开任何关于冷凝水排水方面的结构,特别是在前部热交换器1的下部一部分由于列数减少,且与其他部分是分开独立形成的,因此,前部热交换器上部的冷凝水不容易被导入接水盘,存在容易被送风机吹入室内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有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冷凝水飞溅的空气调节器。
本发明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调节器包括室内机,在所述室内机内,以包围贯流送风机的方式形成热交换器组件,所述热交换器组件为翅管式热交换器,包括迎风面朝向所述室内机前面的前部热交换器和所述迎风面朝向所述室内机背面的后部热交换器,所述前部热交换器的至少一部分是由具备1列导热管的热交换器层叠M层而成,所述后部热交换器是由具备1列导热管的热交换器层叠N层形成的,其中,M和N是自然数且N<M,所述前部热交换器中位于最靠近所述送风机的一侧的最内层热交换器通过将内部贯通有导热管的翅片弯折成多段的方式而形成。
根据上述的本发明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由于前部热交换器的至少一部分是由具备1列导热管的热交换器层叠M层而成,后部热交换器是由具备1列导热管的热交换器层叠N层形成的,并且,所述前部热交换器中位于最靠近所述送风机的一侧的最内层热交换器通过将内部贯通有导热管的翅片弯折成多段的方式而形成,依靠该结构,可以可靠地将冷凝水导入接水盘,防止冷凝水飞溅。
另外,在上述的本发明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中,优选在所述最内层热交换器的各个相邻段之间分别形成有切口,在至少一个切口中配置有用于引导冷凝水的间隔部。
这样,可以更好的将前部热交换器上的冷凝水进行引导,可靠地将冷凝水导入接水盘,防止冷凝水飞溅。
另外,在上述的本发明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中,优选所述间隔部包括:配合所述切口形状嵌入于所述切口的间隔部主体;上引导部,该上引导部沿着所述切口上部的各层热交换器的底面延伸而形成,下引导部,该下引导部沿着所述切口处下部的最内层热交换器表面延伸而形成。
另外,在上述的本发明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中,优选所述翅片中形成有位于翅片的厚度方向的大致中央且沿着该翅片的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切断深度限制孔,所述切口为,对应于所述切断深度限制孔的位置,将所述翅片从其长度方向的一侧上沿宽度方向切割至所述切断深度限制孔,并基于该切断将翅片弯折而形成。
另外,在上述的本发明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中,优选所述翅片中还形成有多个切缝,该切缝是,对应所述切断深度限制孔的位置,从所述翅片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上沿厚度方向延伸至规定的切断深度。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以可靠地将冷凝水导入接水盘,防止冷凝水飞溅的空气调节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现有的空气调节器的大致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大致结构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大致结构的截面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热交换器组件的配置方式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热交换器组件的配置方式的截面示意图。
图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热交换器组件的制造方法的截面示意图。
图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热交换器组件的制造方法的又一截面示意图。
图8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热交换器组件的制造方法的又一截面示意图。
图9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热交换器组件的制造方法的又一截面示意图。
图10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热交换器组件的制造方法的又一截面示意图。
图11是表示用于加工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热交换器组件的治具折弯台的大致结构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热交换器组件的加工完成后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大致结构的截面图。
图14是图13的H部放大图。
图1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热交换器组件的大致结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在此,在附图的说明中,对相同或者相当的要素标记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1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包括室内机100和室外机(没有图示)。室内机100通常被安装于例如室内的墙体上。
图2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热交换器的大致结构的主视图。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大致结构的截面图。如图3所示,室内机100包括室内机主体10、热交换器组件20、贯流送风机30、以及接水槽40。贯流送风机30从位于室内机主体10的顶部的吸入口吸入空气,并使吸入的空气流过热交换器组件20以进行热交换,从而将通过热交换而加热或者冷却了的空气从送出口送出至室内。接水槽40用于接收在热交换器组件20的表面产生的冷凝水。
另外,如图3所示,在室内机100内,以包围贯流送风机30的方式形成热交换器组件20,热交换器组件20为翅管式热交换器,包括迎风面朝向室内机前面的前部热交换器201和迎风面朝向室内机背面的后部热交换器202。在此,所谓“迎风面”,是指吸入空气从吸入格栅沿着图3中的箭头方向进入室内机后和热交换器最先接触的面。
具体来说,前部热交换器201包括作为靠近贯流送风机30侧的层的第1层热交换器203和作为靠近迎风面侧的层的第2层热交换器205。所述第1层热交换器203包括折弯形成的第1段热交换器207、第2段热交换器208和第3段热交换器206,第2层热交换器205包括第4段热交换器209和第5段热交换器210,第4段热交换器209和第5段热交换器210分别大致层叠在第1段热交换器207和第2段热交换器208处,第1层热交换器203的和接水槽40接近的第3段热交换器206(亦即,前部热交换器201的和接水槽40接近的一部分)由具备1列导热管I的热交换器层叠1层形成。另外,后部热交换器202由具备1列导热管I的热交换器层叠1层形成。根据上述的空气调节器,由于前部热交换器的至少一部分是由具备1列导热管I的热交换器层叠2层而成,后部热交换器是由具备1列导热管I的热交换器层叠1层形成的,并且,所述前部热交换器中位于最靠近所述送风机的一侧的最内层热交换器通过将内部贯通有导热管的翅片弯折成多段的方式而形成,依靠该结构,可以可靠地将冷凝水导入接水盘,防止冷凝水飞溅。
另外,第1层热交换器203的和接水槽40接近的部分206(亦即,前部热交换器201的和接水槽40接近的一部分)优选由具备1列导热管I的热交换器层叠1层形成。这样,在接近接水槽40的部分,由于接水槽40对气流形成一定的阻挡,该处的风速也相对较小,前部热交换器的和接水槽接近的一部分中的热交换器的层数小于前部热交换器的其他部分的热交换器的层数,因此,更好的防止噪声的产生。并且,由于缩短了制冷剂的流动路径,可以降低压损,提高热交换能力,从而可以提高空气调节器的制暖/制冷能力。
并且,本发明人们进行了探讨研究,虽然还不够明确,但是可以认为,由于现有的热交换器中在构成热交换器的翅片中设置有两列(或者两列以上)的导热管,因此,在该两列导热管之间容易通过铝制的翅片而进行热传导,从而造成热损失,相反的,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仅具备一列导热管的两层热交换器层叠,从而即使在该两层热交换器接触的情况下,该两层热交换器的多个翅片也不会完全对齐而存在错开的情况,因此,利用翅片之间的间隙而能够有效地阻隔通过铝制的翅片进行的热传导,从而能够提高与空气的热交换效率来提高空气调节器的制暖/制冷能力。
如图4所示,前部热交换器201与后部热交换器202分别独立地设置。后部热交换器202与铅垂方向Y所成的角度α优选为0<α≤40°,热交换器207与铅垂方向Y所成的角度β优选为0<β≤40°,换言之,后部热交换器202与热交换器207所成的角度优选为0<α+β≤80°。通过使α、β位于上述范围内,从而能够保证后部热交换器202和前部热交换器201与周围部件不发生干涉。
另外,热交换器207与热交换器208在内侧通过连接部而相互连接,在外侧断开。这样,如图5所示,在热交换器207的内侧(即向着贯流送风机30的一侧)的表面产生的冷凝水S能够经由连接部而向接水槽40流动,从而能够防止冷凝水飞溅出。
另外,热交换器207与热交换器208所成的角度γ优选为140°-β≤γ≤180°。还有,在γ=180°时,热交换器207与热交换器208形成为一体。
另外,热交换器208与热交换器206在内侧通过连接部而相互连接,在外侧断开。这样,在热交换器208的内侧(即向着贯流送风机30的一侧)的表面产生的冷凝水S能够经由连接部而向接水槽40流动,从而能够防止冷凝水飞溅出。
另外,热交换器208与热交换器206所成的角度δ优选满足320°-β-γ≤δ≤180°。这样,可以可靠地将热交换器206上的冷凝水导入到接水槽中。
另外,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前部热交换器201的最外层热交换器的第2层热交换器205的外表面205S距离接水槽40的靠近室内机前侧的内表面40S 4mm以上。这样,可以可靠地将第2层热交换器上的冷凝水导入到接水槽中。
另外,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前部热交换器201的和接水槽40接近的部分206的最下端部206a位于前部热交换器201的第2层热交换器205的最下端部205a的下方。这样,能够防止热交换器表面上产生的冷凝水飞溅出。
另外,在第1层热交换器203和第2层热交换器205之间也可以存在间隙,该间隙的长度优选为2mm以下,更加优选为1mm以下。这样,由于在第1层热交换器203和第2层热交换器205之间存在间隙,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止第1层热交换器203和第2层热交换器205之间的热传导,从而能够降低热损失。
再有,第1层热交换器203和第2层热交换器205也可以接触。如上所述,即使在第1层热交换器203和第2层热交换器205接触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防止第1层热交换器203和第2层热交换器205之间的热传导。
以下,参照图6~图12,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组件2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6~图10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热交换器组件的制造方法的截面示意图。图11是表示用于加工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热交换器组件的治具折弯台的大致结构的示意图。图1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热交换器组件的加工完成后的示意图。
如图6~图12所示,首先,准备N枚内部可以贯通有导热管I的长条状的翅片,插入1列导热管I,形成初步的热交换器组件即翅片组合。在该翅片组合的B、C处,在翅片的厚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加工有2个切断深度限制孔R,该2个切断深度限制孔R沿着翅片的长度方向排列,在与切断深度限制孔R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从翅片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沿厚度方向延伸至规定的切断深度的切缝F。
接着,利用治具刀具在A、D、E处将该翅片组合完全切断而得到4段翅片组合Q1~Q4。同时,利用治具刀具在B、C处,从翅片的长度方向的一侧将翅片组合Q1部分切断至切断深度限制孔R。在B、C处将翅片部分切断的时候,利用切断深度限制孔R,能够确保用于折弯的翅片的连接部分的宽度。
接着,在治具折弯台400(参照图11)上,将翅片组合Q1的B、C处弯折而形成2个切口K。
接着,如图12所示,将翅片组合Q2放在治具折弯台400上与翅片组合Q1端面拼接在一起。接着,将翅片组合Q3和翅片组合Q4分别层叠于翅片组合Q1,从而可以得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组件20。
另外,在所述第1层热交换器的各个相邻段之间分别形成有切口,在至少一个切口中具备用于引导冷凝水的间隔部。
图1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大致结构的截面图。图14是图13的H部放大图。
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热交换器207和热交换器208之间形成有切口K,在该切口K中配置有用于引导冷凝水的间隔部60。
另外,间隔部60包括配合切口K的形状嵌入于切口K的间隔部主体601、沿着切口K上部的各层热交换器的底面205D延伸而形成的上引导部602、以及沿着切口K处下部的最内层热交换器表面延伸而形成的下引导部603。
这样,在运行制冷模式时,空气从吸入口进入,由于空气与热交换器之间存在温度差(空气温度较高,热交换器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热交换器的表面液化而产生冷凝水。u部的冷凝水S沿着最内层热交换器的内侧表面流动。v部的冷凝水S沿着间隔部60的间隔部主体601而流动。w部的冷凝水S中,流速较快的部分直接沿着作为最外层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器205的表面流动,流速较慢的部分沿着间隔部60的上引导部602和下引导部603而流动。x部的冷凝水S沿着最内层热交换器的内侧的表面流动。y部的冷凝水S中,流速较快的部分直接流入至接水槽内,流速较慢的部分流入热交换器208和热交换器206之间形成的切口K。z部的冷凝水S,直接流入接水槽内。由此,可以可靠地将各处的冷凝水最终导入到接水槽中,从而可以防止冷凝水飞出或溅出到接水槽外,并可以防止空气调节器漏水的发生。
以上,对第1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在热交换器208和热交换器206之间的切口中,也可以与在热交换器207和热交换器208之间的切口相同,配置间隔部。
(第2实施方式)
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不同在于,热交换器组件的结构不同。
图1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热交换器组件的大致结构的立体图。如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组件20’包括迎风面朝向室内机前面的前部热交换器201’和迎风面朝向室内机背面的后部热交换器202。
即,前部热交换器201’包括作为最靠近贯流送风机30侧的层的第1层热交换器203’、作为最靠近迎风面侧的层的第3层热交换器205’、以及介于第1层热交换器203’和第3层热交换器205’之间的第2层热交换器204’。后部热交换器202’包括作为最靠近贯流送风机30侧的层的第1层热交换器206’、以及作为最靠近迎风面侧的层的第2层热交换器207’。前部热交换器201’的和接水槽40接近的一部分由具备1列导热管的热交换器层叠2层形成,且包括作为最靠近贯流送风机30侧的层的第1层热交换器208’、以及作为最靠近迎风面侧的层的第2层热交换器209。
即使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也能够实现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相同的效果。
以上,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实质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发明进行变形和变化。这些变形和变化均落入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调节器包括室内机,
在所述室内机内,以包围贯流送风机的方式形成热交换器组件,
所述热交换器组件为翅管式热交换器,包括迎风面朝向所述室内机前面的前部热交换器和所述迎风面朝向所述室内机背面的后部热交换器,
所述前部热交换器的至少一部分是由具备1列导热管的热交换器层叠M层而成,
所述后部热交换器是由具备1列导热管的热交换器层叠N层形成的,
其中,M和N是自然数且N<M,
所述前部热交换器中位于最靠近所述送风机的一侧的最内层热交换器通过将内部贯通有导热管的翅片弯折成多段的方式而形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最内层热交换器的各个相邻段之间分别形成有切口,在至少一个切口中配置有用于引导冷凝水的间隔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部包括:配合所述切口形状嵌入于所述切口的间隔部主体;
上引导部,该上引导部沿着所述切口上部的各层热交换器的底面延伸而形成,
下引导部,该下引导部沿着所述切口处下部的最内层热交换器表面延伸而形成。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翅片中形成有位于翅片的厚度方向的大致中央且沿着该翅片的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切断深度限制孔,
所述切口为,对应于所述切断深度限制孔的位置,将所述翅片从其长度方向的一侧上沿宽度方向切割至所述切断深度限制孔,并基于该切断将翅片弯折而形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翅片中还形成有多个切缝,该切缝是,对应所述切断深度限制孔的位置,从所述翅片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上沿厚度方向延伸至规定的切断深度。
CN201210587520.8A 2012-12-28 2012-12-28 空气调节器 Active CN10390015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587520.8A CN103900152B (zh) 2012-12-28 2012-12-28 空气调节器
JP2013269645A JP6222455B2 (ja) 2012-12-28 2013-12-26 空気調和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587520.8A CN103900152B (zh) 2012-12-28 2012-12-28 空气调节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00152A true CN103900152A (zh) 2014-07-02
CN103900152B CN103900152B (zh) 2018-08-03

Family

ID=509916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87520.8A Active CN103900152B (zh) 2012-12-28 2012-12-28 空气调节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900152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22535A (zh) * 2016-09-20 2017-01-11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WO2018098989A1 (zh) * 2016-11-29 2018-06-07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换热翅片、多折式换热器和空调器
WO2018098887A1 (zh) * 2016-11-29 2018-06-07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多折式换热器和空调器
CN108237868A (zh) * 2017-12-29 2018-07-03 太仓京和机电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
CN108759060A (zh) * 2018-07-30 2018-11-0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接水盘组件及恒温恒湿机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42924U (ja) * 1991-11-15 1993-06-11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ユニツト
JPH11281143A (ja) * 1998-03-27 1999-10-15 Sharp Corp 空気調和機
JP2003240257A (ja) * 2002-02-18 2003-08-27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JP2004011943A (ja) * 2002-06-04 2004-01-15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CN1509393A (zh) * 2001-12-19 2004-06-30 ������������ʽ���� 空调机
CN1576728A (zh) * 2003-07-15 2005-02-0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带翅片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833142A (zh) * 2003-09-05 2006-09-1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带翅片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JP2009127930A (ja) * 2007-11-22 2009-06-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
CN203177329U (zh) * 2012-12-28 2013-09-0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42924U (ja) * 1991-11-15 1993-06-11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ユニツト
JPH11281143A (ja) * 1998-03-27 1999-10-15 Sharp Corp 空気調和機
CN1509393A (zh) * 2001-12-19 2004-06-30 ������������ʽ���� 空调机
JP2003240257A (ja) * 2002-02-18 2003-08-27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JP2004011943A (ja) * 2002-06-04 2004-01-15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CN1576728A (zh) * 2003-07-15 2005-02-0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带翅片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833142A (zh) * 2003-09-05 2006-09-1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带翅片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JP2009127930A (ja) * 2007-11-22 2009-06-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
CN203177329U (zh) * 2012-12-28 2013-09-0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22535A (zh) * 2016-09-20 2017-01-11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WO2018098989A1 (zh) * 2016-11-29 2018-06-07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换热翅片、多折式换热器和空调器
WO2018098887A1 (zh) * 2016-11-29 2018-06-07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多折式换热器和空调器
CN108237868A (zh) * 2017-12-29 2018-07-03 太仓京和机电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
CN108759060A (zh) * 2018-07-30 2018-11-0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接水盘组件及恒温恒湿机
CN108759060B (zh) * 2018-07-30 2023-08-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接水盘组件及恒温恒湿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00152B (zh) 2018-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464822U (zh) 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CN1851372B (zh) 热交换器
CN102639954B (zh) 热交换器及包括该热交换器的室内机
CN103900152A (zh) 空气调节器
CN101592421B (zh) 翅片管型热交换器
CN103097828B (zh)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
JP4930413B2 (ja) 熱交換器
CN105934645A (zh) 热交换器及具备此的空调机
CN108885015A (zh) 室内热交换器
JP2013245884A (ja) フィンチューブ熱交換器
JP4511143B2 (ja) フィン付き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101111A (ja) フィン付き熱交換器
CN201387182Y (zh) 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JP2009204277A (ja) 熱交換器
CN102759971A (zh) 集装箱式数据中心组
CN203177329U (zh) 空气调节器
CN203177330U (zh) 空气调节器
CN103765149B (zh) 带翅片的热交换器
CN202188697U (zh) 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
CN103900153A (zh) 空气调节器
CN204141823U (zh) 空调机
CN103900154A (zh) 空气调节器
CN104132482A (zh) 平行流式换热器
JP2006162183A (ja) フィン付き熱交換器
CN202392899U (zh) 空调风柜及带有该风柜的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