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87656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87656A
CN103887656A CN201310585495.4A CN201310585495A CN103887656A CN 103887656 A CN103887656 A CN 103887656A CN 201310585495 A CN201310585495 A CN 201310585495A CN 103887656 A CN103887656 A CN 1038876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dth
sliding part
engaging
main body
out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8549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87656B (zh
Inventor
栗泽裕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8876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876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876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8765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在确保滑动件的防脱结构的基础上能够应对连接器小型化的要求。滑动件组装于壳体并且能够在后退位置与前进位置之间移动,并且具有能够在臂主体的外表面上滑动的板状的滑动件主体。滑动件主体在宽度方向外侧且后侧的位置具有在后退位置与形成于臂主体的后端部的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侧卡定支撑部在嵌合方向上抵接而限制滑动件相对于锁定臂向后方脱离的外侧卡定部,并且具有内侧卡定部,所述内侧卡定部包括位于宽度方向内侧且比外侧卡定部靠近前方的位置的部分,并且能够在移动过程中与形成于臂主体的宽度方向内侧的内侧卡定支撑部在厚度方向上抵接而限制滑动件相对于锁定臂向板厚方向外侧脱离。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的连接器具备壳体和作为嵌合检测部件的滑动件,所述滑动件以能够在后退位置和前进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安装于壳体。壳体具有保持与对方壳体的嵌合状态的能够弯曲的锁定臂,锁定臂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的臂主体。而且,滑动件具有在从后退位置向前进位置移动的过程中在臂主体的上表面滑动的滑动件主体。
在臂主体的前端部形成有一对防脱突起,在滑动件主体的前端部,在一对按压部的前端侧形成有卡定爪。两个防脱突起形成为在臂主体的前端部向宽度方向两端外侧伸出的形态,通过使卡定爪从外侧卡定于此,限制处于后退位置的滑动件向后方脱离。
而且,在滑动件主体的下表面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在划分为剖面大致L字形的内侧形成有一对引导槽。两个引导槽形成为在滑动件主体的全长范围延伸的形态,通过将臂主体的宽度方向两端缘嵌合于此,限制滑动件向上方脱离。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4318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连接器的情况下,在臂主体的前端部的宽度方向两端外侧卡定爪伸出,并且滑动件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位于覆盖臂主体的位置,因此往往使得锁定臂的前端侧的宽度尺寸增大。
另一方面,在壳体与对方壳体嵌合的状态下,形成于对方壳体的一对引导肋位于本壳体中的、隔着锁定臂的前端部的宽度方向两侧,因此必须确保两个引导肋之间的宽度方向的间隙较大,从而使得对方壳体的宽度尺寸也增大。而且,在两个壳体嵌合时,除了引导肋以外,在对方壳体中形成的各种部位位于本壳体中的、隔着锁定臂的前端部的两侧,因此存在两个壳体由于锁定臂的前端部的宽度尺寸而不得不变得大型的问题。即便如此,限制滑动件从锁定臂脱离的防脱结构是必需的,存在着无法省略该防脱结构的困境。
发明内容
本发明基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在确保滑动件的防脱结构的基础上,能够应对连接器小型化的要求。
本发明的连接器,包括:壳体,具有能够弯曲的锁定臂,随着从前方进入的对方壳体正确嵌合,所述锁定臂与形成于所述对方壳体的锁定部弹性地卡定而保持与所述对方壳体的嵌合状态;以及滑动件,组装于所述壳体的所述锁定臂并且能够在后退位置和前进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两个壳体的嵌合过程中所述滑动件停留在所述后退位置,在所述两个壳体正确嵌合时所述滑动件解除相对于所述壳体的卡定状态而被容许向所述前进位置移动,所述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锁定臂中设置有臂主体,所述臂主体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形态,所述臂主体在宽度方向外侧且后侧的位置具有外侧卡定支撑部,并且具有内侧卡定支撑部,所述内侧卡定支撑部在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且至少包含位于比所述外侧卡定支撑部靠近前方的位置的部分,在所述滑动件中设置有滑动件主体,所述滑动件主体形成为在从所述后退位置向所述前进位置的移动过程中能够在所述臂主体的外表面上滑动的板状的形态,并且所述滑动件主体在宽度方向外侧且后侧的位置具有在所述后退位置与所述外侧卡定支撑部在嵌合方向上抵接而能够限制所述滑动件从所述锁定臂向后方脱离的外侧卡定部,并且所述滑动件主体具有内侧卡定部,所述内侧卡定部在宽度方向内侧且至少包括位于比所述外侧卡定部靠近前方的部分,并且所述内侧卡定部在所述移动过程中与所述内侧卡定支撑部在板厚方向上抵接而能够限制所述滑动件从所述锁定臂向板厚方向外侧脱离。
滑动件主体的外侧卡定部与臂主体的外侧卡定支撑部在嵌合方向抵接上,从而限制滑动件从锁定臂向后方脱离。而且,滑动件主体的内侧卡定部与臂主体的内侧卡定支撑部在板厚方向上抵接,从而限制滑动件从锁定臂向板厚方向外侧的脱离。在该情况下,内侧卡定支撑部包括比外侧卡定支撑部靠近前方的部分且位于臂主体的宽度方向内侧,进而,内侧卡定部包括比外侧卡定部靠近前方的部分且位于滑动件的宽度方向内侧,因此防止锁定臂的前端侧在宽度方向上变大。因此,即使在对方壳体形成有从宽度方向两侧覆盖锁定臂的前端侧的部位,所述部位之间的间隔宽度也不会特别大,从而能够实现包括对方壳体在内的连接器整体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在实施例1的连接器中滑动件相对于壳体保持在后退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滑动件相对于壳体保持在前进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滑动件相对于壳体保持在前进位置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滑动件相对于壳体保持在前进位置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5是表示对方壳体与壳体正确嵌合,滑动件在后退位置的卡定状态被解除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滑动件向前进位置移动的过程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滑动件相对于壳体保持在前进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8是壳体的俯视图。
图9是壳体的主视图。
图10是壳体的后视图。
图11是滑动件的俯视图。
图12是滑动件的仰视图。
图13是滑动件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表示本发明的优选的方式。
所述滑动件主体的前端部为在从所述后退位置向所述前进位置移动的过程中弯曲变形的状态,所述内侧卡定部具有:基端部,从所述滑动件主体的板面向所述臂主体侧突出;以及伸出片,从所述基端部的突出端沿宽度方向伸出且能够与所述内侧卡定支撑部抵接,在所述滑动件主体中,在所述伸出片在所述板厚方向上投影的位置贯通地形成有脱模孔。由于在滑动件主体的宽度方向内侧形成内侧卡定部,可能会使滑动件主体难以弯曲变形,但是根据上述结构,通过脱模孔使滑动件主体的刚性降低,因此确保了滑动件主体的弯曲动作的顺畅性。而且,在使伸出片成形时穿过滑动件主体的模具造成脱模孔形成,从而与在滑动件主体设置除了脱模孔之外的专用的刚性降低构件相比,结构简单化。
所述外侧卡定部具有:一对连接部,在所述滑动件主体的宽度方向两端侧方伸出;以及一对翼部,从所述两个连接部的伸出端向前后两个方向延伸并且能够以所述两个连接部为支点在宽度方向上弯曲变形,在所述两个翼部的前端部形成有卡定主体,所述外侧卡定支撑部弹性地越过所述卡定主体而能够卡定于所述外侧卡定支撑部,并且,在所述壳体中,在隔着所述锁定臂的宽度方向两侧形成有一对保护壁,在所述两个保护壁的前后方向中途形成有一对台阶壁,所述两个保护壁中的以所述台阶壁为界位于前方的区域比位于后方的区域的间隔宽度小,当所述滑动件到达所述前进位置时,通过所述两个台阶壁与所述两个翼部的前端抵接,限制所述滑动件进一步前进。两个保护壁中的以台阶壁为界位于前方的区域比位于后方的区域间隔宽度小,因此能够有效地减小锁定臂的前端侧的宽度尺寸,而且,能够无障碍地对应通过内侧卡定部形成为那样的宽度窄的形态。而且,与两个保护壁的位于前方的区域一起形成的两个台阶壁也被用作使滑动件停留在前进位置的构件,因此,与在两个台阶壁之外另外设置专用的前止动构件相比,结构更为简单化。
在所述两个翼部的后端部连续地形成有向所述臂主体的宽度方向中心侧突出的一对突片,在所述两个翼部处于弯曲状态的情况下,所述两个突片的突出端位于能够与所述臂主体的宽度方向两端部抵接的位置。通过使两个突片的突出端与臂主体的宽度方向两端部抵接,限制两个翼部进一步的弯曲动作,从而避免两个翼部过度弯曲的情况。
所述两个突片与所述两个连接部在前后方向上位置错开,且在所述两个突片与所述两个连接部之间所述臂主体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以在所述板厚方向上被夹持的方式定位。在两个突片和两个连接部之间臂主体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以在所述板厚方向上被夹持的方式定位,从而防止滑动件主体相对于臂主体在板厚方向上活动。而且,两个突片与两个连接部在前后方向上位置错开,因此能够通过在两个突片成形时沿板厚方向脱模的模具使两个突片和两个连接部成形。
<实施例1>
利用图1~图1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1。本实施例的连接器能够与对方壳体100嵌合,该连接器构成为具备壳体10、滑动件40和端子配件70。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前后方向,以相对于对方壳体100的嵌合面侧作为前方。
如图5所示,对方壳体100为合成树脂制成,具有筒状的罩部101。在罩部101的上壁上表面突出设置有锁定部102,且在隔着锁定部102的宽度方向两侧突出设置有一对引导肋(未图示)。两个引导肋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形态。而且,在罩部101内突出地配置有对方端子配件200的阳突片201。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阳突片201在罩部101内上下成对地并列配置。
如图9所示,壳体10同样为合成树脂制成,具有块状的壳体主体11、包围在壳体主体11的周围的筒状的嵌合筒部12、以及连接于嵌合筒部12和壳体主体11的沿着径向的连续部13。位于壳体主体11与嵌合筒部12之间的连续部13的前方开放形成有罩部101能够进入的嵌合空间14。
在壳体主体11中,在嵌合时与各阳突片201相对的位置形成有上下一对腔体15。在各腔体15的内壁的宽度方向一侧面突出地形成有突出部16。突出部16能够在宽度方向上弯曲变形。并且,端子配件70从后方插入到各腔体15内,正确插入的端子配件70弹性地与突出部16卡定,从而限制端子配件70从腔体15脱出。另外,在壳体主体11中,以覆盖其前表面的方式安装有保持器(未图示),通过安装的保持器进一步地防止端子配件70脱落。
如图5所示,端子配件70为导电金属制成,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细长地延伸的形态,具有筒状的箱部71、与箱部71的后方连续的敞开管状的接线管72、以及与接线管72的后方连续的敞开管状的绝缘管73。在嵌合时阳突片201从前方插入箱部71内,插入的阳突片201与箱部71内的连接部位弹性地接触,从而使两个端子配件70、200电连接。而且,突出部16卡定在箱部71的周壁。接线管72在电线300的前端部压接地连接于通过除去覆层301而露出的芯线302,绝缘管73压接地连接于电线300的前端部的覆层301。
如图5所示,在壳体主体11的上表面连续地设置有能够弯曲的锁定臂17。如图8和图9所示,锁定臂17具有:沿宽度方向的一对支脚部18,从壳体主体11的上表面立起;以及平板状的臂主体19,从两个支脚部18的上端沿前后两方向延伸。臂主体19能够以两个支脚部18的上端为支点在上下方向上呈跷跷板状地倾斜位移。
臂主体19的前端位于比壳体主体11的前端稍靠后方,臂主体19的后端位于与壳体主体11的后端大致相同的前后位置。具体来说,如图8所示,臂主体19具有:臂侧窄幅部21,从前端向后方以大致恒定的宽度延伸;以及臂侧宽幅部22,从臂侧窄幅部21的后端扩宽后以宽幅状态延伸到后端。
在臂主体19的上表面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凹陷形成有内侧卡定支撑部23,所述内侧卡定支撑部23跨过臂侧窄幅部21和臂侧宽幅部22地在前后方向的全长范围内延伸。如图10所示,在臂主体19中的、将内侧卡定支撑部23的宽度方向两端区分的两侧内表面,凹陷形成有一对引导槽24。两个引导槽24形成为朝向内侧(臂主体19的宽度方向中心侧)开口的形态,并且后述滑动件主体41的两个伸出片49能够滑动地嵌合在其内表面。
而且,如图8所示,在臂侧窄幅部21中,在与内侧卡定支撑部23的底面对应的位置贯通形成有矩形的锁定孔25。当两个壳体10、100正确嵌合时,伴随着臂主体19的弯曲动作后,对方侧的锁定臂102嵌合于锁定孔25,两个壳体10、100保持嵌合状态。
为了区分锁定孔25的后缘,臂主体19的内侧卡定支撑部23的槽底的隔着锁定孔25的前方部分比后方部分向上方提高。并且,如图9所示,在所述臂主体19的内侧卡定支撑部23的前方部分,在其上表面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凹陷形成有嵌合槽26。
如图8所示,在臂侧宽幅部22的宽度方向两端缘突出地形成有一对外侧卡定支撑部27。两个外侧卡定支撑部27形成为爪状,其前端缘形成为随着向宽度方向外侧而向前方倾斜的形态,其后端缘同样形成为随着向宽度方向外侧而向前方倾斜的形态。如图1所示,后述的滑动件40的外侧卡定部53能够弹性地卡定在外侧卡定支撑部27的前端缘。
如图8所示,在嵌合筒部12的上部,在隔着锁定臂17的宽度方向两侧立起形成有一对保护壁28。两个保护壁28形成为沿着高度方向的板壁状,并且锁定臂17露出地配置在两个保护壁28之间。而且,两个保护壁28形成为整体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形态,其前端位于与壳体主体11的前端大致相同的前后位置,其后端位于比壳体主体11的后端稍靠前方的位置。
具体来说,如图8所示,两个保护壁28由下述部件构成:一对前侧保护壁29,配置为沿前后方向从前端朝向后方彼此大致平行地配置;一对台阶壁31,从两个前侧保护壁29的后端朝向后方以相互的间隔宽度逐渐变宽的方式配置;以及一对后侧保护壁32,沿前后方向从两个台阶壁31的后端向后方彼此大致平行地配置。两个前侧保护壁29的相互的间隔宽度比两个后侧保护壁32的相互的间隔宽度窄。而且,两个前侧保护壁29的前端通过沿着宽度方向的架桥壁33相互连接。
接着,对滑动件40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滑动件40为合成树脂制成,组装于锁定臂17的臂主体19,并且在保持于臂主体19的状态下与锁定臂17一体地运动。并且,滑动件40能够沿臂主体19的上表面从位于后方的后退位置向位于前方的前进位置移动。
具体来说,滑动件40具有在移动过程中能够在臂主体19的上表面上滑动的平板状的滑动件主体41。如图11所示,滑动件主体41具有:滑动件侧窄幅部42,从前端向后方以大致恒定的宽度延伸;以及滑动件侧宽幅部43,从滑动件侧窄幅部42的后端扩宽后以宽幅状态延伸到后端。滑动件侧窄幅部42具有与臂侧窄幅部21大致相同的宽度尺寸,滑动件侧宽幅部43具有比臂侧宽幅部22稍窄的宽度尺寸。
如图13所示,在滑动件侧宽幅部43的后端形成有沿着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的肋状的操作突部44。在滑动件40从后退位置向前进位置移动时,操作突部44的后表面被向前方推压,在滑动件40从前进位置向后退位置移动时,操作突部44的前表面被向后方拉伸。
而且,如图12所示,在滑动件侧窄幅部42的前端的下表面宽度方向中央部突出地设置有方块状的限制部45。在将滑动件40相对于锁定臂17组装于后退位置时,限制部45位于能够与锁定孔25的前缘抵接的位置,由此,限制滑动件40向前进位置的移动。而且,如图7所示,当滑动件40到达前进位置时,限制部45位于能够环绕地与臂主体19的前端抵接的位置,由此,限制滑动件40向后退位置的移动。而且,在限制部45的下表面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突出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肋状的嵌合部46。在滑动件40从后退位置向前进位置移动的过程中,嵌合部46嵌合在嵌合槽26内,从而防止在移动过程中滑动件主体41的前端部沿宽度方向活动。
而且,如图12所示,在滑动件主体41的下表面突出地设置有内侧卡定部47,所述内侧卡定部47跨过滑动件侧窄幅部42和滑动件宽幅部43地沿前后方向延伸。如图12和图13所示,内侧卡定部47具有:基端部48,在从滑动件主体41的后端到前端部的区域内与滑动件主体41的下表面连接;以及一对伸出片49,从基端部48的下端的宽度方向两端缘向侧方伸出。两个伸出片49在与基端部48之间形成为剖面大致T字形,并且形成在从基端部48的靠前端的位置到前后方向中央部的范围内。如图12所示,在基端部48的下表面的宽度方向中央部沿前后方向凹陷形成有减重部51。
如图11所示,在滑动件主体41中,用于使两个伸出片49的上表面成形的模具(未图示)通过该滑动件主体41,从而贯通地形成脱模孔52。在滑动件主体41中,脱模孔52在宽度方向上成对,并且形成为彼此平行地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槽状的形态。在滑动件40组装于锁定臂17之前的单件状态下,两个伸出片49以能够通过两个脱模孔52从滑动件主体41的上表面观察的方式露出。
而且,如图11所示,在滑动件侧宽幅部43的后端部的宽度方向两端缘突出地形成有一对外侧卡定部53。两个外侧卡定部53具有:一对连接部54,从滑动件侧宽幅部43的后端部的宽度方向两端缘向侧方伸出;以及一对翼部55,从两个连接部54的伸出端沿前后两个方向延伸。两个连接部54形成为以与滑动件侧宽幅部43相同的板厚与滑动件侧宽幅部43无台阶差地连续的形态。
两个翼部55形成为能够以两个连接部54的伸出端为支点向内外侧弹性地倾斜位移。并且,两个翼部55形成为沿着高度方向的板片状。如图11所示,在两个翼部55的前端下部,向内侧(滑动件主体41的宽度方向中心侧)突出地形成有一对卡定主体56。两个卡定主体56形成为爪状,前端缘形成为随着向宽度方向内侧移动而向后方倾斜的形态,其后端缘同样形成为随着向宽度方向内侧移动而向后方倾斜的形态。如图1所示,当滑动件40相对于锁定臂17组装于后退位置时,两个卡定主体56的后端缘以能够与两个外侧卡定支撑部27的前端缘抵接的方式相对配置。在该情况下,当滑动件40被向后方拉伸时,两个翼部55的前端部向内侧倾斜位移,两个卡定主体56与两个外侧卡定支撑部27紧密地抵接,由此,切实地防止滑动件40向后方脱出。
而且,如图12所示,在两个翼部55的后端下部向内侧突出地形成有一对突片57。两个突片57形成为比两个卡定主体56更向内侧较大地突出的板片状。两个突片57的内端在宽度方向上到达与滑动件主体41的宽度方向两端接近的位置。在滑动件40组装于锁定臂17的过程中,在两个翼部55弯曲变形的情况下,两个突片57的内端与臂侧宽幅部22的宽度方向两端缘抵接,从而防止两个翼部55向外侧过度弯曲。另外,两个突片57与两个连接部54处于在前后方向上彼此位置错开的关系,由此,两个突片57的上表面以及两个连接部54的上表面、包括两个卡定主体56和两个伸出片49的上表面,均通过向上方脱模的同一模具(未图示)成形。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将滑动件40组装到壳体10的锁定臂17时,滑动件主体41的内侧卡定部47从后方插入臂主体19的内侧卡定支撑部23。此时,内侧卡定部47的两个伸出片49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合于内侧卡定支撑部23的两个引导槽24(参照图4)。两个伸出片49抵接在两个引导槽24的内侧上表面,从而限制滑动件40向上方脱落,两个伸出片49抵接在两个引导槽24的内侧下表面,从而限制滑动件40向下方脱落。而且,通过两个伸出片49在两个引导槽24的槽面滑动来进行对滑动件40的移动引导。
在滑动件40即将到达后退位置前,两个卡定主体56卡在两个外侧卡定支撑部27上,两个翼部55以两个连接部54为支点弯曲变形,两个翼部55的前端侧打开变形,并且两个翼部55的后端侧闭合变形,且两个突片57位于能够与臂侧宽幅部22的宽度方向两端缘抵接的位置。如图1所示,当滑动件40到达后退位置时,两个卡定主体56位于能够与两个外侧卡定支撑部27的前端缘卡定的位置,从而防止滑动件40相对于锁定臂17向后方脱落。而且,在后退位置上,进入内侧卡定支撑部23的限制部45位于能够与锁定孔25的前端抵接的位置,由此,限制滑动件40相对于锁定臂17向前进位置的移动。
接着,壳体10与对方壳体100嵌合。如图5所示,当两个壳体10、100彼此正确嵌合时,锁定臂102嵌入臂主体19的锁定孔25,与此相伴地,限制部45被锁定臂102推起,且滑动件主体41的前端部以内侧卡定部47的前端附近为支点向上方弯曲变形。由此,处于后退位置的滑动件40的卡定状态被解除,从而容许滑动件40向前进位置移动。而且,在两个壳体10、100嵌合时,对方壳体100的两个引导肋以嵌合状态插入臂侧窄幅部21的宽度方向外侧且两个前侧保护壁29的宽度方向内侧的空间中。
接着,滑动件40被推入前进位置。如图6所示,在向前进位置移动的移动过程中,限制部45在臂主体19的前方部分的上表面上滑动,此时,嵌合部46以活动受限状态在嵌合槽26的槽面上滑动,从而使滑动件40的移动动作变得顺畅。当滑动件40到达前进位置时,臂主体19弹性回复,限制部45能够卡定地位于臂主体19的前端。由此,限制滑动件40向后退位置返回移动。而且,如图2所示,在前进位置上,两个翼部55的前端从后方抵接于台阶壁31,从而限制滑动件40进一步地前进。由此,滑动件40在前进位置保持移动受限状态。而且,如图2和图7所示,在前进位置上,臂主体19的前端部进入到架桥壁33的下方。
另一方面,当两个壳体10、100未到达正确嵌合位置时,上端部102未嵌入锁定孔25,因此两个卡定主体56不会从锁定孔25脱出,从而维持处于后退位置的滑动件40的保持状态。由此,阻止滑动件40向前进位置移动,由此能够知道两个壳体10、100未处于正确嵌合状态。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滑动件主体41的两个外侧卡定部53与臂主体19的外侧卡定支撑部27在前后方向(嵌合方向)上抵接,从而限制滑动件40从锁定臂17向后方脱离。而且,滑动件主体41的内侧卡定部47与臂主体19的内侧卡定支撑部23在上下方向(板厚方向)上抵接,从而限制滑动件40从锁定臂17向上方(板厚方向外侧)脱离。因此,能够切实地防止滑动件40从锁定臂17意外脱落的情况。
而且,内侧卡定支撑部23包括其比外侧卡定支撑部27靠近前方的部分位于臂主体19的宽度方向内侧,进而,内侧卡定部47包括其比外侧卡定部53靠近前方的部分位于滑动件40的宽度方向内侧,因此防止锁定臂17的前端侧在宽度方向上变大。因此,即使在对方壳体100的两个引导肋在嵌合时覆盖锁定臂17的宽度方向两侧方,两个引导肋之间的间隔宽度也不会特别大,从而能够实现包括对方壳体100在内的连接器整体的小型化。
另外,由于内侧卡定部47形成于滑动件主体41的宽度方向内侧,因此滑动件主体41的刚性提高,在滑动件主体41到达前进位置的过程中,在滑动件主体41弯曲变形时,存在着滑动件主体41难以弯曲变形的问题。然而根据本实施例,通过贯通设置于滑动件主体41的脱模孔52而使滑动件主体41的刚性降低,因此确保滑动件主体41的弯曲动作的顺畅性。而且,在使伸出片49成形时穿过滑动件主体41的模具造成脱模孔52形成,从而与在滑动件主体41设置除了脱模孔52之外的专用的降低刚性构件相比,结构简单化。
而且,两个保护壁28中的以两个台阶壁31为界位于前方的两个前侧保护壁29比位于后方的两个后侧保护壁32间隔宽度小,因此能够有效地减小锁定臂17的前端侧的宽度尺寸,而且,能够无障碍地对应通过内侧卡定部47形成那样的宽度窄的形态。而且,与两个前侧保护壁29一起形成的两个台阶壁31也被用作使滑动件40停留在前进位置的构件,因此,与在两个台阶壁31之外另外设置专用的前止动构件相比,结构更为简单化。
而且,在滑动件40的组装过程中,如果两个翼部55过度弯曲变形,则两个突片57的突出端与臂侧宽幅部22的宽度方向两端缘抵接,从而限制两个翼部55进一步的弯曲动作,因此避免了两个翼部55过度弯曲的情况。
并且,在将滑动件40组装于锁定臂17的状态下,在两个突片57与两个连接部54之间臂侧宽幅部22的宽度方向两个端缘部以在板厚方向上被夹持的方式定位,因此防止了滑动件主体41相对于臂主体19在板厚方向上活动。而且,由于两个突片57与两个连接部54在前后方向上位置错开,因此能够通过在两个突片57成形时沿板厚方向脱模的模具使两个突片57和两个连接部54同时成形。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根据上述记载以及附图进行说明的实施例,例如以下形态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内侧卡定部也可以不具有在前后方向上与外侧卡定部重合的部分,其整体位于比外侧卡定部靠前方的位置。
(2)根据情况不同,也能够省略两个突片。
(3)在对方壳体中,也可以形成覆盖壳体的两个前侧保护壁的宽度方向外侧的部位。

Claims (5)

1.一种连接器,包括:
壳体,具有能够弯曲的锁定臂,随着从前方进入的对方壳体正确嵌合,所述锁定臂与形成于所述对方壳体的锁定部弹性地卡定而保持与所述对方壳体的嵌合状态;以及
滑动件,组装于所述壳体的所述锁定臂并且能够在后退位置和前进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两个壳体的嵌合过程中所述滑动件停留在所述后退位置,在所述两个壳体正确嵌合时所述滑动件解除相对于所述壳体的卡定状态而被容许向所述前进位置移动,所述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锁定臂中设置有臂主体,所述臂主体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形态,在宽度方向外侧且后侧的位置具有外侧卡定支撑部,并且具有内侧卡定支撑部,所述内侧卡定支撑部在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且至少包含位于比所述外侧卡定支撑部靠近前方的位置的部分,
在所述滑动件中设置有滑动件主体,所述滑动件主体形成为在从所述后退位置向所述前进位置的移动过程中能够在所述臂主体的外表面上滑动的板状的形态,并且所述滑动件主体在宽度方向外侧且后侧的位置具有在所述后退位置与所述外侧卡定支撑部在嵌合方向上抵接而能够限制所述滑动件从所述锁定臂向后方脱离的外侧卡定部,并且所述滑动件主体具有内侧卡定部,所述内侧卡定部在宽度方向内侧且至少包括位于比所述外侧卡定部靠近前方的部分,并且所述内侧卡定部在所述移动过程中与所述内侧卡定支撑部在板厚方向上抵接而能够限制所述滑动件从所述锁定臂向板厚方向外侧脱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动件主体的前端部为在从所述后退位置向所述前进位置移动的过程中弯曲变形的状态,
所述内侧卡定部具有:基端部,从所述滑动件主体的板面向所述臂主体侧突出;以及伸出片,从所述基端部的突出端沿宽度方向伸出且能够与所述内侧卡定支撑部抵接,在所述滑动件主体中,在所述伸出片在所述板厚方向上投影的位置贯通地形成有脱模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卡定部具有:一对连接部,在所述滑动件主体的宽度方向两端侧方伸出;以及一对翼部,从所述两个连接部的伸出端向前后两个方向延伸并且能够以所述两个连接部为支点在宽度方向上弯曲变形,在所述两个翼部的前端部形成有卡定主体,所述卡定主体弹性地越过所述外侧卡定支撑部而能够卡定于所述外侧卡定支撑部,并且,
在所述壳体中,在隔着所述锁定臂的宽度方向两侧形成有一对保护壁,在所述两个保护壁的前后方向中途形成有一对台阶壁,所述两个保护壁中的以所述两个台阶壁为界位于前方的区域比位于后方的区域的间隔宽度小,
当所述滑动件到达所述前进位置时,通过所述两个台阶壁与所述两个翼部的前端抵接,限制所述滑动件进一步前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两个翼部的后端部连续地形成有向所述臂主体的宽度方向中心侧突出的一对突片,在所述两个翼部处于弯曲状态的情况下,所述两个突片的突出端位于能够与所述臂主体的宽度方向两端部抵接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突片与所述两个连接部在前后方向上位置错开,且所述臂主体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以在所述板厚方向上被夹持的方式位于所述两个突片与所述两个连接部之间。
CN201310585495.4A 2012-12-20 2013-11-19 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876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78570A JP2014123466A (ja) 2012-12-20 2012-12-20 コネクタ
JP2012-278570 2012-12-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87656A true CN103887656A (zh) 2014-06-25
CN103887656B CN103887656B (zh) 2016-08-17

Family

ID=509564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85495.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87656B (zh) 2012-12-20 2013-11-19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4123466A (zh)
CN (1) CN103887656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76422A (zh) * 2014-11-05 2016-05-1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7154553A (zh) * 2016-03-04 2017-09-12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8232504A (zh) * 2016-12-09 2018-06-29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基板用连接器的壳体、基板用连接器以及带外壳的基板用连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107458A (ja) * 2022-01-24 2023-08-03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74687A (ja) * 1990-03-23 1991-12-05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の結合検知装置
CN1171642A (zh) * 1996-07-23 1998-01-28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JP3086849B2 (ja) * 1996-08-06 2000-09-1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嵌合構造
JP3133920B2 (ja) * 1994-06-14 2001-02-1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の結合検知装置
JP3170178B2 (ja) * 1995-06-12 2001-05-2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の誤結合防止装置
JP2001185290A (ja) * 1999-12-27 2001-07-06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JP3285307B2 (ja) * 1996-03-07 2002-05-2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半嵌合防止コネクタ
US20030045161A1 (en) * 2001-09-05 2003-03-06 Yazaki Corporation Half-fitting prevention connector
CN1578012A (zh) * 2003-04-25 2005-02-09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1188338A (zh) * 2006-11-22 2008-05-28 Mea科技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1335402A (zh) * 2007-06-25 2008-12-3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74687A (ja) * 1990-03-23 1991-12-05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の結合検知装置
JP3133920B2 (ja) * 1994-06-14 2001-02-1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の結合検知装置
JP3170178B2 (ja) * 1995-06-12 2001-05-2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の誤結合防止装置
JP3285307B2 (ja) * 1996-03-07 2002-05-2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半嵌合防止コネクタ
CN1171642A (zh) * 1996-07-23 1998-01-28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JP3086849B2 (ja) * 1996-08-06 2000-09-1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嵌合構造
JP2001185290A (ja) * 1999-12-27 2001-07-06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US20030045161A1 (en) * 2001-09-05 2003-03-06 Yazaki Corporation Half-fitting prevention connector
CN1578012A (zh) * 2003-04-25 2005-02-09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1188338A (zh) * 2006-11-22 2008-05-28 Mea科技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1335402A (zh) * 2007-06-25 2008-12-3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76422A (zh) * 2014-11-05 2016-05-1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7154553A (zh) * 2016-03-04 2017-09-12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7154553B (zh) * 2016-03-04 2019-06-2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8232504A (zh) * 2016-12-09 2018-06-29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基板用连接器的壳体、基板用连接器以及带外壳的基板用连接器
CN108232504B (zh) * 2016-12-09 2020-05-08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基板用连接器的壳体、基板用连接器以及带外壳的基板用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87656B (zh) 2016-08-17
JP2014123466A (ja) 2014-07-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91009B (zh) 连接器
EP2009748A1 (en) A connector and assembling method therefor
CN103378445B (zh) 连接器
EP1936756B1 (en) A connector of the movable member type
CN103887656A (zh) 连接器
CN103229365B (zh) 防水连接器
CN102957022B (zh) 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EP1830436B1 (en) A connector, connector assembly and assembling method
CN104885308A (zh) 防水连接器
CN103811909A (zh) 连接器
JP3667652B2 (ja) コネクタ
JP5979526B2 (ja) コネクタ
CN101114742A (zh) 连接器和装配连接器的方法
JP2002329554A (ja) コネクタ
CN104347997A (zh) 连接器
KR20110128121A (ko) 커넥터
CN105191010A (zh) 连接器
CN107154553A (zh) 连接器
EP1830435A2 (en) A lever-type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JP2002329548A (ja) コネクタ
EP1351339B1 (en) A miniaturised connector
CN104103941B (zh) 连接器
US8133077B2 (en) Shield connector
JP2004139758A (ja) コネクタ
EP2375508B1 (en) Connector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17

Termination date: 2018111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