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74473A - 积纤装置 - Google Patents

积纤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74473A
CN103874473A CN201280049764.9A CN201280049764A CN103874473A CN 103874473 A CN103874473 A CN 103874473A CN 201280049764 A CN201280049764 A CN 201280049764A CN 103874473 A CN103874473 A CN 1038744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ess
long
aeration
aggregation
pending f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4976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74473B (zh
Inventor
松永龙二
丸山浩志
茂木知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a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o Corp filed Critical Ka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8744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744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744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744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15577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 A61F13/15617Making absorbent pads from fibres or pulverulent material with or without treatment of the fibres
    • A61F13/15626Making fibrous pads without outer laye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 Non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积纤装置,该积纤装置(10)的旋转鼓(1)在外周面具有集积用凹部(2),包括鼓主体(3)和形成集积用凹部(2)的底面(2A)的通气性的开孔部件(4)。在集积用凹部(2)的底面(2A)上,具有将集积用凹部(2)在旋转鼓(1)的周向和宽度方向(X)上分隔为多个区域的、非通气性的凹部分隔部(60)的开孔部件(6),与开孔部件(4)重叠配置。开孔部件(4)在与凹部分隔部(60)对应的部分(40),具有非通气性部(45)。

Description

积纤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括在外周面具有集积用凹部的旋转鼓,用于使纸浆等纤维材料、吸水性聚合物等成形体材料积纤(纤维堆积,fiberstacking)于该集积用凹部,以得到规定形状的成形体(吸收体)的积纤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在一次性尿布、生理用卫生巾等卫生产品(吸收性物品)中使用的吸收体的制造装置,已知下述积纤装置,其包括在外周面具有集积用凹部的旋转鼓,在使旋转鼓旋转的同时将纸浆等成形体材料以飞散状态供给至其外周面,通过自集积用凹部的底面的吸引将成形体材料积纤在集积用凹部内,通过自与集积用凹部相对配置的吸引机构的吸引使该集积用凹部内的积纤物从集积用凹部脱离,转印到吸引机构。
关于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积纤装置的旋转鼓,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在集积用凹部的底面形成有效区域和无孔区域,并且以由该有孔区域包围该无孔区域的方式进行配置的内容,记载了在集积用凹部的底面设置不进行自该底面的成形体材料的吸引的非吸引部(无孔区域)的内容。根据专利文献1,通过使用这样构成的旋转鼓,能够稳定地成形能够实现低单位面积用量(克重)的吸收体。
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一种旋转鼓,在集积用凹部的通气性的底面整个区域,形成有向鼓的径向外方突出,向鼓的周向较长地延伸地多个凸部,该凸部在该周向连续或间断地排列,并且在鼓的轴向离开规定尺寸地排列。根据专利文献2,通过使用这样构成的旋转鼓,成形体材料在除了上述凸部的凹部的空间中积纤,因此最终得到的成形体(吸收体)具有由所述凸部形成的间歇排列的多个低刚性部,由此,具有均匀的刚性和高柔软性,整个区域中能够高效地吸收体液。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WO2009119859A1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14161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积纤装置中,在旋转鼓的集积用凹部内使成形体材料积纤而得到的积纤物,通过自与该集积用凹部相对配置的吸引机构的吸引从该集积用凹部脱离,转印到该吸引机构上时,存在积纤物勾挂于集积用凹部内的构成部件的间隙等,不能够顺利地从该集积用凹部脱离的情况,可能导致积纤物的转印不良。积纤物的转印不良会导致生产效率的下降,此外还会引起造型破坏、转印位置错位等会导致作为最终产品的成形体的品质降低的问题,希望防止其发生。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积纤装置,其包括在外周面具有集积用凹部的旋转鼓,该旋转鼓通过将成形体材料在该集积用凹部的底面进行吸引而积纤,形成成形体,上述积纤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旋转鼓包括鼓主体和形成上述集积用凹部的底面的通气性的开孔部件,在上述集积用凹部的底面上,成形部件与上述开孔部件重叠配置,该成形部件具有将该集积用凹部在上述旋转鼓的周向和宽度方向上分隔为多个区域的、非通气性的凹部分隔部,上述开孔部件在与上述凹部分隔部对应的部分具有非通气性部。
此外,本发明提供一种使用上述积纤装置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其具有将随着空气流供给的吸收体原料吸引至上述旋转鼓的集积用凹部来进行积纤的积纤工序。
此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该吸收性物品包括吸收体和固定该吸收体的片材,该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具有将通过实施上述制造方法而得到的吸收体固定于上述片材的工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积纤装置,旋转鼓的集积用凹部内的积纤物顺利脱离,不会导致转印不良,能够高效地制造期望的形状的成形体。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能够高效地制造没有造型破坏等的高品质的吸收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积纤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概要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积纤装置的旋转鼓的立体图。
图3是说明图2所示的旋转鼓的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沿图2所示的旋转鼓的外周面和其附近的鼓宽度方向的截面的截面图。
图5的(a)和图5的(b)分别是表示本发明的非通气性部的一例的平面图。
图6的(a)是说明本发明的积纤装置的旋转鼓中的抽真空气体的气流的图,图6的(b)是说明本发明的范围外的积纤装置的旋转鼓中的抽真空气体的气流的图。
图7是表示在图2所示的旋转鼓的集积用凹部积纤有成形体材料的状态的截面图(与图4对应)。
图8的(a)是表示从图7所示的集积用凹部脱离后的积纤物的立体图,图8的(b)是图8的(a)的I-I截面图。
图9的(a)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成形部件的一部分(凹部分隔部)的立体图,图9的(b)是示意性地表示组合使用图9的(a)所示的成形部件和开孔部件的方式的沿鼓周向的截面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涉及旋转鼓的集积用凹部内的积纤物能够顺利脱离,不易导致转印不良,能够高效地制造期望的形状的成形体的积纤装置。
以下,对于本发明的积纤装置,基于其优选一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图1中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积纤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积纤装置10,此外,在图2~图4中,表示积纤装置10所具有的旋转鼓1。积纤装置10包括在外周面具有集积用凹部2的旋转鼓1,旋转鼓1通过在集积用凹部2的底面2A吸引成形体材料来进行积纤,形成成形体。
如图1所示,积纤装置10包括:在箭头R1方向旋转驱动的旋转鼓1;向旋转鼓1的外周面供给成形体材料的管道11;配置在旋转鼓1的斜下方,在箭头R2方向旋转驱动的传送辊12;和配置在传送辊12的下方的真空传送装置。积纤装置10中的真空传送装置与在该种积纤装置中通常的真空传送装置为同样的结构,包括:架设于驱动辊和从动辊的环状的通气性带;和配置在夹着该通气性带与传送辊12相对的位置的真空盒。
在积纤装置10中,进一步,真空盒13设置在旋转鼓1的周向上的管道11与传送辊12之间,网带(mesh belt)14配置为通过真空盒13与旋转鼓1之间以及传送辊12与旋转鼓1之间,除风板15设置为接近传送辊12的外周面。
以下,说明作为积纤装置10的主要的特长部分的旋转鼓1。本实施方式的旋转鼓1,如图2~图4所示,在外周面具有成形体材料被积纤的集积用凹部2,包括:鼓主体3;和形成集积用凹部2的底面2A且形成有多个通气孔的开孔部件4。集积用凹部2在旋转鼓1的外周面遍及周向全长地连接形成。
鼓主体3由具有刚性的金属制的筒状体形成,如图3所示,在鼓宽度方向(旋转鼓的旋转轴方向,图中符号X表示的方向)的中央部具有在俯视集积用凹部2时与集积用凹部2的底面2A重叠的凹部底面对应部31。此处,“俯视”指的是从旋转鼓1的外周面的法线方向(与旋转鼓1的旋转轴方向正交)的外方看对象物(集积用凹部等)的情况。鼓主体3的凹部底面对应部31包括: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凹部底面对应部31的多个(图3所示的方式中为8个)贯通口32;和位于相邻的两个贯通口32、32之间的非通气性的肋33,通过具有贯通口32,作为该凹部底面对应部31整体具有通气性。多个贯通口32在鼓主体3的周向隔开规定间隔地形成,在该周向相邻的两个贯通口32、32之间,非通气性的肋33在鼓宽度方向X上延伸形成。肋33主要实现提高鼓主体3自身的强度,并且提高集积用凹部2的底部的强度的效果。
开孔部件4将在鼓内方产生的抽真空气体向鼓外方传递,保持随着抽真空空气被运送的纸浆等成形体材料。开孔部件4自身(分隔形成有通气孔的部件自身)是由难通气性材料或非通气性材料形成的,在开孔部件4的整个区域形成有多个通气孔,集积用凹部2通过旋转鼓1内的维持为负压的空间上的期间,该通气孔作为吸引成形体材料的吸引孔起作用。在开孔部件4中,作为通气孔,例如能够将直径0.2~0.6mm左右的圆孔以0.4~1.5mm左右的节距形成为交错状。作为非通气性材料,例如能够列举不锈钢、铁、铝、高分子材料等,作为难通气性材料,例如能够列举在由非通气性材料形成的部件中形成有微小细孔的材料等。作为开孔部件4能够使用金属或树脂制的网,或者对金属或树脂制的板进行蚀刻或冲压而形成有多个开孔的多孔性的金属板或树脂板等。作为形成开孔部件4的多孔性的金属板或树脂板,例如使用在厚度为0.1~0.5mm左右的金属或树脂制的板(不锈钢板等)通过冲压或蚀刻等的方法形成有多个开孔的部件。
如图2~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旋转鼓1在鼓主体3和开孔部件4之外,还具有形成集积用凹部2的内侧面2B的环部件5。环部件5规定集积用凹部2的鼓宽度方向X的长度(集积用凹部2的宽度),夹着集积用凹部2配置在旋转鼓1的外周面的宽度方向两侧部,该宽度方向一侧部侧的环部件5与另一侧部侧的环部件5的间隔(左右一对环部件的间隔)成为集积用凹部2的宽度。此外,环部件5中沿旋转鼓1的周向的内侧端面形成集积用凹部2的内侧面2B的一部分,成为决定集积用凹部2的深度的一个要素。环部件5的安装位置(上述左右一对环部件的间隔)、厚度(上述内侧端面的高度)在考虑成形体(积纤物)的宽度、成形体材料的积纤量等的基础上决定。环部件5是非通气性的,例如由不锈钢板等金属板形成,其厚度例如为2~12mm左右。
在集积用凹部2的底面2A上,具有将集积用凹部2在旋转鼓1的周向和宽度方向X(沿集积用凹部2的底面2A或旋转鼓1的外周面的方向)上分隔为多个区域的、非通气性的凹部分隔部60的成形部件6与开孔部件4重叠配置。
进一步说明成形部件6,成形部件6的鼓宽度方向X的长度(宽度)与开孔部件4相同,在鼓宽度方向X的中央部具有俯视集积用凹部2时与集积用凹部2的底面2A重叠的凹部底面对应部6A。此处的“俯视”与前面说明的意思同样。成形部件6的凹部底面对应部6A包括:非通气性的凹部分隔部60;和位于由凹部分隔部60分隔出的各该区域,并且在厚度方向上贯通成形部件6的多个开口部65,通过具有使空气通过的开孔部65,凹部底面对应部6A整体具有通气性。如图3所示,多个开口部65由凹部分隔部60(后述的线状部件61、62)分隔,各自独立。作为成形部件6的非通气性部(凹部分隔部60)的形成材料,能够使用不锈钢、铝、铁等金属、树脂等。
此处,凹部分隔部60(后述的线状部件61、62)的“非通气性”意味着从鼓内方产生的抽真空气体难以通过该部件(凹部分隔部60)的性质。不仅是指完全不通过抽真空气体的情况(没有通气性的情况),也包括具有低的通气性,但利用通过该部件的抽真空气体,不能够将在鼓外方在空气中为飞散状态的成形体材料(纸浆等)吸附于该部件的情况(实质上没有通气性的情况)。只要没有特别说明,本说明书中记载的“非通气性”都适用上述说明,例如,开孔部件4自身(分隔出通气孔的部件自身)的非通气性也与凹部分隔部60的非通气性相同。
凹部分隔部60包括沿集积用凹部2的底面2A(旋转鼓1的外周面)延伸的非通气性的线状部件61、62,此处,“沿集积用凹部2的底面2A”包括凹部分隔部60(线状部件61、62)与底面2A(开孔部件4)接触的情况和不接触的情况这两者。更具体地说,如图3所示,凹部分隔部60包括:在鼓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俯视为直线状的多根宽度方向线状部件61;和与该多根宽度方向线状部件61正交的俯视时为直线状的多根(本实施方式中为4根)周向线状部件62,由这些线状部件61、62形成为俯视时为栅格状。开口部65位于该栅格的孔的部分,在俯视时具有矩形形状。本实施方式中,成形部件6的外侧所形成的假想的外侧面是平坦的,凹部分隔部60(线状部件61、62)在鼓宽度方向X和周向上其外表面也是平坦的。
成形部件6中的除了凹部底面对应部6A的部分,即成形部件6的鼓宽度方向X的两侧部6B,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在俯视旋转鼓1的外周面时与环部件5重叠的环部件对应部,其鼓宽度方向X的长度(宽度)与环部件5的宽度相同。如图3所示,成形部件6的两侧部6B中,沿旋转鼓1的周向的内侧端面与环部件5的内侧端面形成为拉平的面,与环部件5一同形成集积用凹部2的内侧面2B。成形部件6的两侧部6B由与线状部件61、62同样的非通气性部件形成,其整个区域为非通气性的。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旋转鼓1的一个主要的特长,如图4所示,能够举出通气性的开孔部件4在与成形部件6的凹部分隔部60对应的部分(凹部分隔部对应部)40具有非通气性部45这一点。此处,非通气性部45的“非通气性”与上述凹部分隔部60的非通气性是同样的,意味着实质上不具有通气性。凹部分隔部对应部40意味着开孔部件4中的在俯视集积用凹部2时与凹部分隔部60重叠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分隔部60在俯视时为栅格状,因此凹部分隔部对应部40也是栅格状的。非通气性部45不具有在开孔部件4的其它部位形成的通气孔(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开孔部件4的孔),为非通气性的,因此在成形体材料的积纤时不会使从鼓外方向内方流动的抽真空气体通过,作为不进行自集积用凹部2的底面2A的吸引的非吸引部起作用。即,开孔部件4的难通气性材料或非通气性材料即使在凹部分隔部对应部40中,即使与凹部分隔部对应部40以外的开孔部件4的其它部位同样的构造存在,这也与非通气性部45不同。
图5中表示非通气性部45的具体例。在图5的(a)所示的方式中,开孔部件4的凹部分隔部对应部40(俯视集积用凹部2时与凹部分隔部60重叠的部分)的整个区域成为非通气性部45,开孔部件4中的凹部分隔部对应部40以外的部位不成为非通气性部45,具有通气孔。即,在图5的(a)所示的方式中,非通气性部45包括:与构成凹部分隔部60的多根宽度方向线状部件61一对一地对应的多根俯视时为连续直线状的宽度方向非通气性部45A;和与构成凹部分隔部60的多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根)周向线状部件62一对一地对应的多根(4根)俯视时为连续直线状的周向非通气性部45B,凹部分隔部60和非通气性部45在俯视集积用凹部2时的形状相同,两者在俯视时均为栅格状。另外,此处的“形状相同”意味着凹部分隔部60和非通气性部45存在相互相似的关系,与两部件60、45的大小无关,包括大小不同的相似形。在本实施方式中,非通气性部45(45A、45B)与对应的凹部分隔部60(线状部件61、62)的相似比为1,非通气性部45和凹部分隔部60存在俯视时的形状相互全等的关系。
图5的(a)所示的非通气性部45(45A、45B)能够通过在形成有多个细孔(通气孔)的开孔部件4中的通气孔的形成部位,接合非通气性的其它部件,例如金属、树脂、有机硅等非通气性部件而形成。由此,开孔部件4中的没有接合非通气性部件的部位与非通气性部45不同。此外,图5的(a)所示的非通气性部45(45A、45B)也可以由开孔部件4中的没有形成通气孔的部位形成,具体地说,例如作为开孔部件4使用在非通气性的金属或树脂制的板中通过蚀刻或冲压形成有多个细孔的部件时,通过在该板的规定部位故意不形成细孔,也能够形成图5的(a)所示的非通气性部45(45A、45B)。
此外,非通气性部45也能够接合开孔部件4(凹部分隔部对应部40)和成形部件6(凹部分隔部60(线状部件61、62))而形成。作为其该合方法,能够举出将开孔部件4和成形部件6的接合预定部位以热熔化,使其熔融部位彼此直接熔接的熔接(熔融接合),以及利用粘接剂接合开孔部件4和成形部件6的方法。本来形成在开孔部件4中的通气孔由于熔接或粘接剂被堵塞,因此与成形部件6的通过熔接或粘接剂的接合部位成为非通气性部45。
在图5的(b)中表示由这样的开孔部件4和成形部件6的通过熔接或粘接剂的接合部位形成的非通气性部45的一个例子。在图5的(b)所示的方式中,在开孔部件4的俯视时为栅格状的凹部分隔部对应部40,俯视时为圆形状的非通气性部45即开孔部件4和成形部件6的通过熔接或粘接剂的接合部位,隔开规定间隔形成有多个,在鼓宽度方向X和与其正交的鼓周向这两个方向非连续地形成。与相邻的两个非通气性部45、45的间隔相当的部位形成有通气孔(本来形成于开孔部件4的通气孔),具有通气性。
这样,开孔部件4的凹部分隔部对应部40(在俯视集积用凹部2时与凹部分隔部60重叠的部分),可以如图5的(a)所示,其整个区域成为非通气性部45,或者如图5的(b)所示,仅其一部分(开孔部件4和成形部件6的通过熔接或粘接剂的接合部位)成为非通气性部45,凹部分隔部对应部40整体可以具有比开孔部件4中的该凹部分隔部对应部40以外的部位的通气性低的“弱通气性”。在图5的(b)所示的方式中,在非通气性部45接合开孔部件4和成形部件6,由此即使开孔部件4的凹部分隔部对应部40具有通气孔而具有通气性,也能够使该通气性很低。此外,在图5的(a)所示的方式中,开孔部件4和成形部件6也可以在非通气性部45的一部分或全部中接合。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开孔部件4的凹部分隔部对应部40(俯视集积用凹部2时与凹部分隔部60重叠的部分)形成有非通气性部45,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上述积纤物的转印不良、造型破坏。参照图6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如图6的(b)的左侧的图所示,相对于从鼓外方向内方流动的抽真空气体(图6中以箭头表示),具有非通气性的凹部分隔部60(线状部件61、62)和开口部65的成形部件6位于其上风处,不具有非通气性部的开孔部件4’(在整个区域中形成有通气孔的开孔部件)位于其下风处的情况下(本发明的范围外的情况),抽真空气体不仅直接进入开口部65,而且经由开口部65向凹部分隔部60的下方流入,成为紊流。因此,在成形体材料的积纤时,如图6的(b)的右侧的图所示,由抽真空气体运送来的成形体材料94进入凹部分隔部60与开孔部件4’的间隙87,由此容易产生上述积纤物的转印不良和造型破坏等问题。
由凹部分隔部60分隔出的区域(开口部65)越多,各区域(开口部65)的面积越小,该问题越容易发生。特别是像本实施方式这样,由凹部分隔部60将集积用凹部2在旋转鼓1的周向和宽度方向X上分隔为多个区域(开口部65),形成的多个开口部65由凹部分隔部60分隔,各自独立的情况下,抽真空气体容易成为紊流,而且得到的积纤物中的与各开口部65对应的部分(图8所示的积纤物95中的大厚度部95A)比较小,因此容易发生转印不良和造型破坏。特别是一个开口部65的面积为100cm2以下,特别是35cm2以下,或开口部65的数量在集积用凹部2的底面2A的单位面积100cm2中为1个以上特别是为3个以上时,容易发生转印不良和造型破坏。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的(a)的左侧的图所示,相对于抽真空气体,位于非通气性的凹部分隔部60(线状部件61、62)的下风处的开孔部件4的凹部分隔部对应部40为非通气性部45,因此抽真空气体不会向底面2A直接进入开口部65而流入凹部分隔部60的下方,成为整流,由此在成形体材料的积纤时,如图6的(a)的右侧的图所示,由抽真空气体运送来的成形体材料94即使在开口部65内积纤,也不会进入凹部分隔部60与开孔部件4(凹部分隔部对应部40)的间隙87。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旋转鼓1,虽然是作为不易发生转印不良和造型破坏的方式的多个开口部65由凹部分隔部60分隔而各自独立的方式,积纤物也勾掛于其间隙而导致的上述积纤物的转印不良变得不易发生,此外集积用凹部2(开口部65)内的成形体材料的均匀的积纤得到促进,能够高效地制造不会发生造型破坏的良好形状的成形体。
此外,成形部件6的凹部分隔部60与开孔部件4(凹部分隔部对应部40)之间没有间隙,对于防止积纤物的转印不良和造型破坏是有效的,从该观点出发,优选非通气性部45由开孔部件4(凹部分隔部对应部40)和成形部件6(凹部分隔部60(线状部件61、62))的通过熔接(熔融接合)或粘接剂的接合来形成。
在使构成凹部分隔部60的线状部件61、62的宽度(与线状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长度)为W1(参照图6的(a)),在俯视集积用凹部2时与线状部件61、62重叠的非通气性部45的宽度为W2(参照图6的(a))时,宽度W1和宽度W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根据宽度W1、W2的大小关系,通过集积用凹部2的抽真空气体的气流发生变化,因此根据对其进行的调整的不同,成形体材料向凹部分隔部60与开孔部件4之间的间隙的进入难度(防止堵塞的性能)、积纤物转印性和防止造型破坏的性能的结果不同。另外,当防止造型破坏的性能高时,例如像本实施方式这样,由凹部分隔部60分隔出的集积用凹部2的各区域(开口部65)的俯视时的形状为矩形形状的情况下,与该区域对应的俯视为矩形形状的部分(与后述的大厚度部95A相当)形成于将成形体材料在该凹部2中积纤而得到的成形体(积纤物)中,能够稳定地得到期望形状的成形体。另外,线状部件61、62的宽度W1,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a)所示,在线状部件61、62(凹部分隔部60)的厚度方向(集积用凹部2的深度方向)上不变化而保持一定,但也可以在该厚度方向上变化,例如,可以随着向开孔部件4去逐渐增加或减少。此时,线状部件61、62的宽度W1意味着该线状部件中最接近开孔部件4(底面2A)的部位的宽度(该线状部件61、62和开孔部件4接触时是该接触部位的宽度)。
根据本发明者们的认知,将线状部件61、62的宽度W1与非通气性部45的宽度W2相同时(W1=W2时)的上述防止堵塞的性能、积纤物转印性和防止造型破坏的性能分别作为基准,在宽度W2大于宽度W1时(W1<W2时),防止堵塞的性能和积纤物转印性均为上述基准以上。此外,在宽度W1大于宽度W2时(W1>W2时),防止造型破坏的性能在上述基准以上。由此,优选考虑这三种特性的重要度来适当决定宽度W1、W2的大小关系。
如果考虑防止堵塞的性能和积纤物转印性的重要性,优选线状部件61、62的宽度W1比俯视集积用凹部2时与该线状部件61、62重叠的非通气性部45的宽度W2小,即非通气性部45相比于与其对应的线状部件61、62在俯视时宽度更大。在该情况下,宽度W1和宽度W2的比(W1/W2)优选为0.1~1,更优选为0.4~0.8。构成凹部分隔部60的线状部件61、62的宽度W1是会对成形体(积纤物)的形状带来影响的因素,因此根据成形体的用途等适当设定,优选是1~10mm。
上述开孔部件4、成形部件6和环部件5利用未图示的螺栓等按该顺序自由装卸地固定于鼓主体3的外周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于鼓主体3的这些部件分别如图3所示,其长度方向(鼓周向)的长度为将旋转鼓1的周长大致二等分的长度,将各个部件在鼓主体3上各固定两个,由此能够组装旋转鼓1。
在积纤装置10中,在旋转鼓1的鼓宽度方向X(旋转鼓1的旋转轴方向)的一端,固定有接受来自电机等原动机的动力进行旋转的俯视为圆形状的旋转板,鼓主体3、开孔部件4、成形部件6和环部件5通过该旋转板的旋转围绕水平轴一体旋转。另一方面,在旋转鼓1的鼓宽度方向X的另一端,固定有固定于积纤装置10的其它构成部件且不旋转的俯视为圆形状的固定板。在该固定板上固定有将旋转鼓1(鼓主体3)的内部在周向上分隔为多个区域的板,利用该板在旋转鼓1(鼓主体3)的内部,如图1所示,形成有相互间被分隔开的空间A、B和C。即,空间A~C彼此之间被从上述固定板向上述旋转板设置的板分隔。即使固定于上述旋转板的鼓主体3等旋转,固定于上述固定板的板也不旋转,由此空间A、B和C的位置不变化而保持一定。在空间A中连接有吸气风扇等未图示的公知的排气装置(吸引机构),通过该排气装置的动作,能够将该空间A内维持为负压。集积用凹部2通过维持为负压的空间A上时,形成集积用凹部2的底面2A的开孔部件4的微细通气孔作为吸引孔起作用。
进一步说明积纤装置10,如图1所示,管道11的一端侧覆盖位于上述空间A上的旋转鼓1的外周面,未图示的另一端侧具有成形体材料导入装置。成形体材料导入装置例如包括粉碎片状的木材浆而形成原纤化浆,将该原纤化浆(纤维材料)送入管道内的粉碎机。也能够设置有在管道11的途中导入吸水性聚合物的粒子的吸水性聚合物导入部。
传送辊12具有有透气性的圆筒状的外周部,接受来自电机等原动机的动力,其外周部绕水平轴旋转。在传送辊12的内侧(旋转轴侧)的非旋转部分形成能够使内部减压的空间D。在空间D连接有吸气风扇等公知的排气装置(未图示),通过使该排气装置动作,能够将该空间D内维持为负压。在传送辊12的外周面形成有多个连通内外的吸引孔。这些吸引孔在通过维持为负压的空间D上的期间,从外部向内部吸入空气,利用其吸引力,集积用凹部2内的积纤物(成形体)从旋转鼓1上向传送辊12上顺利地移动。
真空盒13具有包括上下面、左右两侧面和背面的箱状的形状,具有向旋转鼓1方向开口的开口部。真空盒13经由未图示的排气管等连接有吸气风扇等公知的排气装置(未图示),通过该排气装置的动作,能够将真空盒13内维持为负压。另外,真空盒13是用于对集积用凹部2内的积纤物不产生造型破坏地稳定地进行转印的装置,在像本实施方式这样得到比较不容易发生造型破坏的形状的积纤物95(参照图8)时,也可以不特别设置,或者即使设置也没有必要使用。网带14是具有网眼的带状的通气性带环状连结而成的,被引导至多个前置辊16和传送辊12,在规定的路径上连续移动。网带14由传送辊12的旋转来驱动。如图1所示,网带14以在管道11的下游侧端部11a的附近,导入旋转鼓1的外周面上之后,依次通过真空盒13与旋转鼓1之间以及传送辊12与旋转鼓1之间的方式配置。网带14在通过真空盒13的开口部前的期间,与旋转鼓1的外周面接触,在传送辊12与旋转鼓1的最接近部附近,从旋转鼓1的外周面离开,向传送辊12上移动。
网带14具有与传送辊12的上述吸引孔相比更小的细孔,随着自传送辊12的该吸引孔的吸引,也进行自与该吸引孔重叠的网带14的细孔的吸引。除风板15夹着传送辊12的外周面的宽度方向上形成有上述吸引孔的区域地在其两侧设置有一对,防止或减少来自侧方的风的流入,防止从集积用凹部2脱离的积纤物(成形体)的造型破坏等。
接着,说明使用上述积纤装置10连续制造吸收体的方法,即本发明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具有将随着空气流供给的吸收体原料(成形体材料)吸引至旋转鼓1的集积用凹部2而积纤的积纤工序。
在实施上述积纤工序之前,首先,使分别与旋转鼓1内的空间A、传送辊12内的空间D和真空盒13内连接的排气装置动作,使它们成为负压。通过使空间A内成为负压,在管道11内产生将吸收体原料向旋转鼓1的外周面输送的空气流(抽真空气体)。此外,使旋转鼓1和传送辊12旋转,使配置在传送辊12的下方的未图示的真空传送装置动作。
然后,使上述纤维材料导入装置动作,向管道11内供给吸收体原料,该吸收体原料随着在管道11内流动的空气流,成为飞散状态,向旋转鼓1的外周面供给。
在输送到被管道11覆盖的部分的期间,如图7所示,吸收体原料94被吸引至旋转鼓1的集积用凹部2内而积纤。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不仅在进行自底面2A的吸引的、成形部件6的凹部底面对应部6A的开口部65使吸收体原料94积纤,在不进行自底面2A的吸引的凹部分隔部60(线状部件61、62)也使吸收体原料积纤。吸收体原料在管道11的上游侧仅在开口部65积纤,当积纤的吸收体原料的高度达到凹部分隔部60(线状部件61、62)的厚度时,随着吸收体原料彼此的缠绕以及输送吸收体原料的管道11内的空气的流动,吸收体原料也在凹部分隔部60(线状部件61、62)上开始积纤。在管道11的下游侧,集积用凹部2成为完全被吸收体原料覆盖的状态。
这样,在集积用凹部2内使吸收体原料94积纤而得到积纤物95之后,进一步使旋转鼓1旋转。然后,集积用凹部2内的积纤物95当到达真空盒13的对置位置时,由于自真空盒13的吸引,成为吸附于网带14的状态,以该状态输送到传送辊12与旋转鼓1的最接近部或其附近。然后,吸附于网带14的状态的积纤物95由于自传送辊12侧的吸引,从集积用凹部2脱离,与网带14一同向传送辊12上转印。该积纤物95的自集积用凹部2的脱离和向传送辊12上的转印,利用上述旋转鼓1的特殊结构带来的作用效果,不产生问题地顺利实施。
图8中表示刚刚从集积用凹部2脱离后积纤物95的一部分。如图8所示,积纤物95中,与成形部件6的凹部底面对应部6A的开口部65对应的部分成为吸收体原料的积纤量相对较多的大厚度部(高克重(单位面积质量)部)95A,与凹部底面对应部6A的凹部分隔部60(线状部件61、62)对应的部分成为吸收体原料的积纤量相对较少的小厚度部(低克重部)95B。此外,该积纤物95的一方的面95a是大致平坦的,而另一方的面95b成为起伏大的凹凸面。在凹凸面95b,在鼓宽度方向X和与其正交的方向上(与鼓周向对应的方向)延伸的多根俯视时为连续直线状的凹部(槽部,小厚度部95B)配置为栅格状,在该栅格的孔的部分配置有俯视时为矩形形状的凸部(大厚度部95A)。
转印到传送辊12上的积纤物95在受到来自传送辊12侧的吸引的同时被输送,被传送到包芯片材96上,该包芯片材96被导入配置在传送辊12的下方的未图示的真空传送装置上,由薄纸或透液性的无纺布等形成。之后,两侧部沿着包芯片材96的输送方向被折返,积纤物95的上下两面被包芯片材96包覆。然后,被包芯片材96包覆的状态的积纤物95根据需要由按压辊等压缩机构(未图示)在厚度方向上被压缩后,由切割器(cutter)切断为规定的大小,得到由被包芯片材96包覆的成形体形成的吸收体。另外,积纤物95在厚度方向上被压缩的情况下,大厚度部(高克重部95A)成为密度相对较高的高密度部,小厚度部(低克重部)95B成为密度相对较低的低密度部。
本发明的吸收体适于用作在一次性尿布或生理用卫生巾等吸收性物品的构成部件。作为使用本发明的吸收体的吸收性物品的一个例子,能够举出具有该吸收体和固定该吸收体的片材的吸收性物品。该片材可以仅配置在吸收体的一个面(肌肤相对面或非肌肤相对面)侧,也可以分别配置在吸收体的两面侧。在后者的情况下,作为配置在吸收体的肌肤相对面侧的片材,能够使用液体透过性的正面片材,作为配置在吸收体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片材,能够使用液体不透过性或憎水性的背面片材。其中,肌肤相对面是吸收性物品或其构成部件(例如吸收体)中在吸收性物品的穿戴时朝向穿戴者的肌肤侧的面,非肌肤相对面是吸收性物品或其构成部件中在吸收性物品的穿戴时朝向肌肤侧的相反侧(衣物侧)的面。
具有本发明的吸收体和固定它的片材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具有将通过实施上述制造方法而得到的吸收体固定于该片材(正面片材、背面片材等)的工序。吸收体与片材的固定能够通过热熔粘接剂、热熔接等公知的固定手段实施。此外,吸收体与片材的固定也包括不直接与片材接合,而至少在两个片材间夹持吸收体的情况。
本发明不限制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适当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集积用凹部2在旋转鼓1的外周面遍及周向全长地连续形成,但也可以在周向上间断地形成,在该情况下,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集积用凹部2、2间的最外表面由非通气性的环部件5形成,能够在该凹部2、2间不堆积成形体材料。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固定于鼓主体3的各部件4、6、5分别具有将旋转鼓1的周长大致二等分的长度,各部件通过组合两个而构成,但也可以由单一的环状部件构成,也可以组合三个以上而构成。此外,构成凹部分隔部60的线状部件61、62中的“线状”并不限于在俯视集积用凹部2时如上述实施方式这样的直线状,也包括曲线、折线。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成形部件6的凹部分隔部60(线状部件61、62)的厚度在鼓周向的整个区域中均匀,但如图9所示,该厚度T也可以在鼓周向R上发生弯化。此时,如图9的(b)所示,开孔部件4(底面2A)具有与凹部分隔部60的鼓周向R的厚度变化对应的凹凸形状,具有这样的凹凸形状的开孔部件4(凹部分隔部对应部40)需要形成非通气性部45,如上所述,通过开孔部件4和成形部件6的熔接(熔融接合),能够在两部件4、6间不产生间隙地可靠地形成非通气性部45。这样,通过开孔部件4和成形部件6的熔接(熔融接合)进行的非通气性部45的形成,具有也能够应对成形部件6的厚度变化,适用范围广的优点。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成形部件6是单层构造,但也可以是叠层多个厚度比较薄的成形部件的多层构造。使成形部件6为这样的多层构造时,与单层构造的情况相比加工容易,能够制造各种形状的成形体。此外,也可以在外侧成形部件6的外侧配置环部件5。
此外,在图5的(a)所示的方式中,开孔部件4的凹部分隔部对应部40的整个区域为非通气性部45,但也可以不将凹部分隔部对应部40与成形部件6接合,在凹部底面对应部40的一部分形成通气孔。此时,非通气性部45占凹部分隔部对应部40的面积比率优选为60%以上,更优选为80%以上。此外,如图5的(b)所示的方式,在非通气性部45开孔部件4和成形部件6接合的情况下,非通气性部45占凹部分隔部对应部40的面积比率优选为30%以上,更优选为50%以上。
对于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一步公开以下的内容(积纤装置、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
<1>一种积纤装置,其包括在外周面具有集积用凹部的旋转鼓,该旋转鼓通过将成形体材料在该集积用凹部的底面进行吸引而积纤,形成成形体,其中,
上述旋转鼓包括鼓主体和形成上述集积用凹部的底面的通气性的开孔部件,
在上述集积用凹部的底面上,成形部件与上述开孔部件重叠配置,该成形部件具有将该集积用凹部在上述旋转鼓的周向和宽度方向上分隔为多个区域的、非通气性的凹部分隔部,
上述开孔部件在与上述凹部分隔部对应的部分具有非通气性部。
<2>如上述<1>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上述凹部分隔部和上述非通气性部在俯视上述集积用凹部时的形状相同。
<3>如上述<1>或<2>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上述凹部分隔部包含沿上述集积用凹部的底面延伸的线状部件。
<4>如上述<3>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上述线状部件与在俯视上述集积用凹部时与该线状部件重叠的上述非通气性部的宽度不同。
<5>如上述<4>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上述线状部件的宽度大于在俯视上述集积用凹部时与该线状部件重叠的上述非通气性部的宽度。
<6>如上述<4>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上述线状部件的宽度小于在俯视上述集积用凹部时与该线状部件重叠的上述非通气性部的宽度。
<7>如上述<3>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上述线状部件与在俯视上述集积用凹部时与该线状部件重叠的上述非通气性部的宽度相同。
<8>如上述<3>~<7>中任一项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上述线状部件的宽度W1与在俯视上述集积用凹部时与该线状部件重叠的上述非通气性部的宽度W2的比(W1/W2)为0.1~1。
<9>如上述<3>~<8>中任一项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上述凹部分隔部中,作为上述线状部件包括:在上述旋转鼓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俯视时为直线状的多根宽度方向线状部件;和与该多根宽度方向线状部件正交的俯视为直线状的多根周向线状部件,上述凹部分隔部由上述多根宽度方向线状部件和上述多根周向线状部件形成为在俯视时是栅格状的。
<10>如上述<9>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上述非通气性部包括:与多根上述宽度方向线状部件一对一地对应的多根俯视为连续直线状的宽度方向非通气性部;和与多根上述周向线状部件一对一地对应的多根俯视时为连续直线状的周向非通气性部,在俯视时为栅格状。
<11>如上述<3>~<10>中任一项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上述线状部件的宽度为1~10mm。
<12>如上述<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上述非通气性部是通过将非通气性的另外的部件接合在上述开孔部件中的上述通气孔的形成部位而形成的,或者是由上述开孔部件中没有形成上述通气孔的部位形成的。
<13>如上述<12>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上述非通气性的另外的部件是金属、树脂或有机硅。
<14>如上述<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上述开孔部件的与上述凹部分隔部对应的部分的整个区域是上述非通气性部。
<15>如上述<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上述开孔部件的与上述凹部分隔部对应的部分中,仅其一部分是上述非通气性部,该与上述凹部分隔部对应的部分的整体具有比该开孔部件中的该部分以外的部分的通气性更低的弱通气性。
<16>如上述<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上述开孔部件中的与上述凹部分隔部对应的部分(凹部分隔部对应部),与上述成形部件不接合,在该凹部分隔部对应部的一部分形成有通气孔,上述非通气性部占该凹部分隔部对应部的面积比率为60%以上,特别是80%以上。
<17>如上述<1>~<15>中任一项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上述非通气性部是由上述开孔部件与上述成形部件接合而形成的。
<18>如上述<17>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上述非通气性部具有上述开孔部件与上述成形部件的利用熔接或粘接剂形成的接合部位,在该接合部位本来形成在开孔部件的通气孔由于该熔接或该粘接剂而堵塞。
<19>如上述<17>或<18>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上述非通气性部占作为上述开孔部件中与上述凹部分隔部对应的部分(凹部分隔部对应部)的面积比率为30%以上,特别是50%以上。
<20>如上述<1>~<19>中任一项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上述成形部件的外侧所形成的假想的外侧面是平坦的,上述凹部分隔部的外表面在上述旋转鼓的宽度方向上和周向上也是平坦的。
<21>如上述<1>~<20>中任一项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上述非通气性部与上述凹部分隔部在俯视时的形状具有彼此相似或全等的关系。
<22>如上述<1>~<21>中任一项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上述非通气性部,在上述开孔部件中的与上述凹部分隔部对应的部分(凹部分隔部对应部),空开规定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在上述旋转鼓的宽度方向和与该宽度方向正交的周向这两个方向上不连续地形成。
<23>如上述<1>~<22>中任一项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上述凹部分隔部的厚度在上述旋转鼓的周向的整个区域是变化的,上述开孔部件(上述开孔部件的底面)具有与该凹部分隔部的该周向的厚度变化对应的凹凸形状。
<24>如上述<1>~<23>中任一项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上述积纤装置包括:向上述旋转鼓的外周面供给成形体材料的管道;配置在该旋转鼓的斜下方的被旋转驱动的传送辊;和配置在该传送辊的下方的真空传送装置。
<25>如上述<1>~<24>中任一项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上述开孔部件是金属或树脂制的网、或对金属或树脂制的板进行蚀刻或冲压而形成有多个细孔的多孔性的金属板或树脂板,在该开孔部件中直径为0.2~0.6mm的通气孔以0.4~1.5mm的节距形成。
<26>如上述<1>~<25>中任一项述的积纤装置,其中,上述旋转鼓具有形成上述集积用凹部的内侧面的环部件,该环部件夹着该集积用凹部配置在该旋转鼓的外周面的宽度方向两侧部。
<27>如上述<26>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上述成形部件的两侧部的沿着上述旋转鼓的周向的内侧端面,与上述环部件一起形成上述集积用凹部的内侧面。
<28>如上述<1>~<27>中任一项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上述成形部件具有位于由上述凹部分隔部分隔出的多个上述区域且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成形部件的多个开口部,多个该开口部由该凹部分隔部分隔而各自独立。
<29>如上述<28>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一个上述开口部的面积为100cm2以下,特别为35cm2以下。
<30>如上述<29>或<30>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上述开口部的数量是在上述集积用凹部的底面的单位面积100cm2中具有1个以上,特别是具有3个以上。
<31>一种使用上述<1>~<27>中任一项所述的积纤装置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其具有将随着空气流供给的吸收体原料吸引至上述旋转鼓的集积用凹部来进行积纤的积纤工序。
<32>一种使用上述<28>~<30>中任一项所述的积纤装置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其具有将随着空气流供给的吸收体原料吸引至上述旋转鼓的集积用凹部来进行积纤的积纤工序。
<33>如上述<32>所述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其中,通过上述积纤工序在上述集积用凹部形成且从该集积用凹部脱离的积纤物中,与上述成形部件中的在俯视该集积用凹部时与该集积用凹部的底面重叠的凹部底面对应部的上述开口部对应的部分,是吸收体原料的积纤量相对较多的大厚度部,与该凹部底面对应部的上述凹部分隔部对应的部分,是吸收体原料的积纤量相对较少的小厚度部,并且该积纤物的一方的面平坦,另一方的面成为凹凸面。
<34>如上述<31>~<3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其中,将通过上述积纤工序在上述集积用凹部形成且从该集积用凹部脱离的积纤物以包芯片材包覆,利用切割器切断为规定的大小,由此得到由被该包芯片材包覆的成形体所形成的吸收体。
<35>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该吸收性物品包括吸收体和固定该吸收体的片材,该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中,具有将通过实施上述<31>~<34>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方法而得到的吸收体固定于上述片材的工序。

Claims (15)

1.一种积纤装置,其包括在外周面具有集积用凹部的旋转鼓,该旋转鼓通过将成形体材料在该集积用凹部的底面进行吸引而积纤,形成成形体,所述积纤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鼓包括鼓主体和形成所述集积用凹部的底面的通气性的开孔部件,
在所述集积用凹部的底面上,成形部件与所述开孔部件重叠配置,该成形部件具有将该集积用凹部在所述旋转鼓的周向和宽度方向上分隔为多个区域的、非通气性的凹部分隔部,
所述开孔部件在与所述凹部分隔部对应的部分具有非通气性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积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分隔部和所述非通气性部在俯视所述集积用凹部时的形状相同。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积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分隔部包含沿所述集积用凹部的底面延伸的线状部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积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状部件与在俯视所述集积用凹部时与该线状部件重叠的所述非通气性部的宽度不同。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积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状部件的宽度大于在俯视所述集积用凹部时与该线状部件重叠的所述非通气性部的宽度。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积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状部件的宽度小于在俯视所述集积用凹部时与该线状部件重叠的所述非通气性部的宽度。
7.如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积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分隔部中,作为所述线状部件包括:在所述旋转鼓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俯视时为直线状的多根宽度方向线状部件;和与该多根宽度方向线状部件正交的俯视时为直线状的多根周向线状部件,所述凹部分隔部由所述多根宽度方向线状部件和所述多根周向线状部件形成为在俯视时是栅格状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积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通气性部包括:与多根所述宽度方向线状部件一对一地对应的多根俯视时为连续直线状的宽度方向非通气性部;和与多根所述周向线状部件一对一地对应的多根俯视时为连续直线状的周向非通气性部,在俯视时为栅格状。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积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通气性部是通过将非通气性的另外的部件接合在所述开孔部件中的所述通气孔的形成部位而形成的,或者是由所述开孔部件中没有形成所述通气孔的部位形成的。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积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孔部件的与所述凹部分隔部对应的部分的整个区域是所述非通气性部。
11.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积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孔部件的与所述凹部分隔部对应的部分中,仅其一部分是所述非通气性部,该与所述凹部分隔部对应的部分的整体具有比该开孔部件中的该部分以外的部分的通气性更低的弱通气性。
12.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积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通气性部是由所述开孔部件与所述成形部件接合而形成的。
13.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积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成形部件具有位于由所述凹部分隔部分隔出的多个所述区域且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成形部件的多个开口部,多个该开口部由该凹部分隔部分隔而各自独立。
14.一种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其为使用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积纤装置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具有将随着空气流供给的吸收体原料吸引至所述旋转鼓的集积用凹部来进行积纤的积纤工序。
15.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该吸收性物品包括吸收体和固定该吸收体的片材,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具有将通过实施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造方法而得到的吸收体固定于所述片材的工序。
CN201280049764.9A 2011-10-21 2012-10-12 积纤装置 Active CN1038744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31326A JP5261557B2 (ja) 2011-10-21 2011-10-21 積繊装置
JP2011-231326 2011-10-21
PCT/JP2012/076510 WO2013058196A1 (ja) 2011-10-21 2012-10-12 積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74473A true CN103874473A (zh) 2014-06-18
CN103874473B CN103874473B (zh) 2015-06-17

Family

ID=481408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49764.9A Active CN103874473B (zh) 2011-10-21 2012-10-12 积纤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261557B2 (zh)
CN (1) CN103874473B (zh)
WO (1) WO201305819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64371B2 (en) 2011-10-19 2016-10-11 Kao Corporation Fiber stacking device
WO2016118405A1 (en) 2015-01-23 2016-07-28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Bridged absorbent structur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226939A2 (en) * 1985-12-10 1987-07-01 Kimberly-Clark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orming a fibrous web
US6330735B1 (en) * 2001-02-16 2001-12-18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Apparatus and process for forming a laid fibrous web with enhanced basis weight capability
US20060105075A1 (en) * 2004-11-18 2006-05-18 Uni-Charm Corporation Liquid absorbent material molding drum
CN101277663A (zh) * 2005-09-29 2008-10-01 大王制纸株式会社 吸收体的纤维堆积装置、纤维堆积滚筒以及使用它们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和具有由该制造方法制造的吸收体的吸收性物品
WO2011068062A1 (ja) * 2009-12-04 2011-06-09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WO2011118495A1 (ja) * 2010-03-26 2011-09-29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226939A2 (en) * 1985-12-10 1987-07-01 Kimberly-Clark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orming a fibrous web
US6330735B1 (en) * 2001-02-16 2001-12-18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Apparatus and process for forming a laid fibrous web with enhanced basis weight capability
US20060105075A1 (en) * 2004-11-18 2006-05-18 Uni-Charm Corporation Liquid absorbent material molding drum
CN101277663A (zh) * 2005-09-29 2008-10-01 大王制纸株式会社 吸收体的纤维堆积装置、纤维堆积滚筒以及使用它们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和具有由该制造方法制造的吸收体的吸收性物品
WO2011068062A1 (ja) * 2009-12-04 2011-06-09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WO2011118495A1 (ja) * 2010-03-26 2011-09-29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74473B (zh) 2015-06-17
JP2013085856A (ja) 2013-05-13
JP5261557B2 (ja) 2013-08-14
WO2013058196A1 (ja) 2013-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57368A (zh) 积纤装置
JP4451490B2 (ja) 積繊ドラム
WO2015072347A1 (ja) 吸収体及びその製造装置
WO2013187291A1 (ja) 積繊装置
CN110446478A (zh) 用于形成吸收垫的设备和方法
CN104379102A (zh) 吸收性物品的超声波接合方法、吸收性物品的超声波接合装置以及吸收性物品
JP5953296B2 (ja)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EP2403455A1 (en) Absorber forming and transferring mechanism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bsorbent article
WO2015041077A1 (ja) 積繊装置
US10918529B2 (en) Absorbent cores and methods for forming absorbent cores
JP2017046928A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CN103874473A (zh) 积纤装置
CN104981225A (zh) 吸收性物品的制造装置和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
JP6386350B2 (ja)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JP5197086B2 (ja) 吸収体の積繊装置及び吸収体
JP2015126872A (ja)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WO2015079964A1 (ja)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JP5989062B2 (ja)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JP2007202640A (ja) 吸収体の積繊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吸収体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この製造方法により製造された吸収体を有する吸収性物品
JP5457507B2 (ja) 積繊装置
AU2016401202B2 (en) Absorbent cores and methods for forming absorbent cores
CN203169432U (zh) 吸收性物品的制造装置
KR20160050376A (ko) 나노섬유 웹 제조용 전기방사장치
KR20160052932A (ko) 나노섬유 웹 제조용 전기방사장치
KR20160055285A (ko) 나노섬유 웹 제조용 전기방사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