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61553A - 一种含有金属离子掺杂的Sb2O5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与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含有金属离子掺杂的Sb2O5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与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61553A
CN103861553A CN201410132212.5A CN201410132212A CN103861553A CN 103861553 A CN103861553 A CN 103861553A CN 201410132212 A CN201410132212 A CN 201410132212A CN 103861553 A CN103861553 A CN 1038615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paration
adsorbent
ion
gained
metal 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3221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61553B (zh
Inventor
赵璇
尉继英
李福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inghua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410132212.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861553B/zh
Publication of CN1038615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615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615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615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olid-Sorbent Or Filter-Aiding Composi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有金属离子掺杂的Sb2O5吸附剂制备方法,该方法在醇为溶剂的非水体系中采用H2O2氧化和紫外线照射相结合促进Sb(III)氧化为Sb(V),进一步利用H2O2溶液引入的少量水为反应物,实现Sb(V)和金属离子Mn+(Si4+或Ti4+)的水解并形成金属离子部分取代型的Sb2O5,制备出具有立方烧绿石结构的金属离子Si掺杂的Si/Sb2O5吸附剂,以及在不同Ti/Sb比例范围内形成连续固溶体结构的金属离子Ti掺杂的Ti/Sb2O5吸附剂。制备所得的吸附剂材料可有效去除放射性同位素Sr离子及其络合物和稳定同位素Sr离子及其络合物。

Description

一种含有金属离子掺杂的Sb2O5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与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机材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含有金属离子掺杂的Sb2O5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与应用。
背景技术
福岛核事故使大量放射性废液排入海域造成污染,这是对全世界核能发展的警示:放射性废液的及时有效处理是建立核电站事故应急机制的重要内容之一。放射性废液中主要放射性物质包括具有β放射性的长寿命裂变产物134Cs/137Cs和90Sr、具有γ放射性的60Co以及具有α放射性的235+238U、239+240Pu、241Am、242+244Cm等。其中,90Sr是235U的裂变产物之一,产额为5.90%,半衰期为28年,具有β放射性,经由食物或水被人体吸收后,70%~80%的剂量被排除体外,剩余的90Sr大部分沉积在骨骼和骨髓中,约1%的90Sr停留在血液和软组织中,可导致骨癌、软组织癌变和白血病。由于Sr易于在骨骼中积累,许多国家对Sr的排放限值比Cs更低,因此对Sr的高效吸附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以无机离子吸附剂去除放射性废液中核素离子是近年来国际上的研究热点,其优点是无机离子吸附剂对主要核素134Cs/137Cs、90Sr和60Co选择性高,适用于处理高盐量、强酸性/碱性的放射性废液,能快速大幅度降低废液的放射性活度;而且无机离子吸附剂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好、耐辐照性能强,吸附饱和的无机材料在长期地质储存中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易于现场辐射防护以及废物终端处理处置,满足核废物减量化的原则。
就无机吸附技术而言,Sr的处理难度比Cs大,主要体现为吸附剂在酸性、高盐度废液中对Sr离子的吸附选择性差、吸附容量小。Cs在溶液中存在形式单一,离子半径为
Figure BDA0000486039780000011
,水合离子半径为
Figure BDA0000486039780000012
,其形态受pH影响很小;Sr在溶液中的存在形态受溶液pH制约,在pH<11时,以Sr2+存在于溶液中,离子半径为
Figure BDA0000486039780000013
,水合离子半径为
Figure BDA0000486039780000014
;在pH>11时,易于形成羟基络合物Sr(OH)+等,因此Sr的吸附去除效果受溶液酸度的影响很大;此外Sr的吸附性能也受废液中存在的络合剂影响。
目前研究较多的除Sr吸附剂主要包括沸石和水合金属氧化物两大类,其中水合金属氧化物具有来源广泛、吸附容量高、对特定离子选择性强、水热和化学稳定性好等特点,被认为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常见的水合金属氧化物包括水合二氧化锰、水合二氧化锆、水合二氧化锡、水合二氧化钛等,以及复合金属氧化物如钛硅化合物、锆锰化合物、钛锰化合物、锆钛化合物等。过渡金属水合氧化物大多具有两性交换性质,具体分界视中心金属原子的碱度以及金属-氢键与氢键-氢键的强度对比而定。机理研究表明,Sr离子主要是与水合金属氧化物表面的羟基进行离子交换,在酸性溶液中由于H3O+的竞争吸附,Sr离子的选择性快速下降;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由于水合金属氧化物易于吸附Sr(OH)+离子,而使吸附选择性提高。Sr离子的吸附容量决定于吸附剂的比表面积和表面羟基含量,并随着pH的增大而增大,因此这些水合金属氧化物适用于中性或碱性废液。例如在酸性条件下(pH=2.3~3),水合二氧化锰表面带正电荷,对Sr离子吸附能力差;在pH=4~10时,水合二氧化锰对Sr的净化效率提高到90%左右(Journal ofNuclear Materials,404,138-143,2010)。土耳其爱琴海大学研究者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ZrO2-MnO2氧化物,以聚丙烯腈(PAN)为粘合剂,制成球型吸附材料,该复合材料对Sr离子的单层吸附容量为21.37mg/g(SeparationScience and Technology,45,269-276,2010;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168,1263-1271,2011)。乌克兰科学家(Adsorption,11,799-804,2005)以Mn(NO3)2和TiCl4为原料,以过氧化氢为氧化剂,采用沉淀法制备了无定型MnO2-TiO2材料,在中性条件下(pH=7)表现出很强的Sr离子吸附能力,Kd-sr可达33800mL/g。土耳其学者(Journal ofHazardous Materials B,120,135-142,2005)研究了水合钛硅氧化物对Sr的去除性能,实验表明Sr的吸附和材料中TiO2含量、pH、材料处理温度、震荡时间以及常量非放竞争离子有关,在TiO2含量为60%时,材料对Sr的吸附性能最佳,在最佳pH=10.6时,Sr去除效率可达84.6%,去除效率随材料热处理温度增加而降低,此外低放废液中共存的高浓度非放离子如Ca2+、Mg2+、K+、Na+、NH4 +能显著抑制Sr2+离子的吸附。
赫尔辛基大学报道了具有立方烧绿石结构的锑酸盐在pH=1~12范围内对Sr离子具有高度选择性和大的吸附容量。立方烧绿石型水合金属氧化物结构稳定且耐辐照,结构通式为A2-mB2O6-wX1-n·pH2O,其中A点位是离子半径为0.087~0.151nm的阳离子(Ca2+、Sr2+、Co2+、Ni2+等),B点位是离子半径为0.040~0.078nm的高价态过渡金属离子(Sb5+、Nb5+等),X点位为O2 -或者OH-。烧绿石中由B2O6八面体共顶连接形成稳定的骨架结构,并在(100)和(112)方向形成通道,链状的A2O和起电荷平衡作用的水合质子H3O+就分别填充在这两种通道内。这种结构使A位阳离子易于在通道中迁移,并可与溶液中的其他离子进行交换。
烧绿石结构中B位离子的种类和大小对材料的表面酸性和离子通道大小起决定作用,采用不同价态的金属离子掺杂部分取代B位离子,一方面可以精细调节(100)通道的大小,从而改变烧绿石对不同半径金属离子的吸附选择性;另一方面B位掺杂还可以在结构中形成缺陷,增加离子的吸附容量。赫尔辛基大学报道以Si(IV)部分取代Sb(V)形成的二元SiSb烧绿石对Sr有最高的选择性,其1gKd Sr>6,H+的交换容量可达2.2~2.9mmol/g,该吸附剂是目前吸附去除Sr2+离子最好的研究成果。
在该材料的制备方面,国外工作是以SbCl5和硅酸钠为原料,采用水解共沉淀方法制备二元Si/Sb2O5烧绿石。由于SbCl5为剧毒试剂,且挥发性很强,试剂的购买、使用和保存都存在很多问题,更不利于材料的大规模制备。低价态SbCl3的化学性质较稳定且毒性低,但以SbCl3为原料制备Sb2O5的过程包括了Sb3+氧化为Sb5+,继而Sb5+水解为Sb2O5的过程,存在的竞争过程是Sb3+自身快速水解形成Sb2O3,因此难以获得氧化率接近100%的Sb2O5;另一方面,Sb5+和Si4+水解速度的差异,使得难以形成均匀的Si(IV)取代型Sb2O5烧绿石。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有金属离子Si或Ti掺杂的Sb2O5吸附剂制备方法及其产品与应用,所得吸附剂可用于去除放射性废液中Sr离子。
本发明的一种含有金属离子掺杂的Sb2O5吸附剂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无水三氯化锑与含有金属A的化学试剂B溶于有机溶剂中,50℃~80℃加热回流,形成含有金属A与Sb(III)的反应体系;
(2)保持温度在50~80℃,一边搅拌步骤(1)所得的反应体系,一边以5~10滴/min的速度向混合体系中滴加H2O2
(3)滴加完毕后,反应体系搅拌并加热至80℃~100℃回流进行反应,直至三氯化锑与H2O2反应完毕;
(4)温度调节至50℃~80℃,在步骤(3)得到的反应体系中加入超纯水,继续搅拌进行水解反应,得到含有离子掺杂的Sb2O5固体,经后处理最终得到含有离子掺杂的Sb2O5吸附剂;
其中步骤(1)中,如金属A为Si(IV),其对应的化学试剂B为正硅酸甲酯(TMOS)或正硅酸乙酯(TEOS);如金属A为Ti(IV),其对应的化学试剂B为钛酸四丁酯或四氯化钛。
进一步,所述步骤(3)中,反应体系在紫外线光照下进行反应,直至三氯化锑与H2O2反应完毕。
进一步,所述步骤(1)中,所述有机溶剂为含有2~3个碳的醇类溶剂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所述醇类溶剂为乙醇、乙二醇、丙三醇、异丙醇。
进一步,所述步骤(1)中,Si或Ti与Sb(III)的摩尔比为0.1~4.0∶1,总金属离子的浓度为0.5~4mol/L;所述步骤(2)中,所述H2O2的质量分数为8~30%,所述三氯化锑与所述H2O2的摩尔比为1∶1.5~10;所述步骤(4)中,加入的所述超纯水的体积为所述步骤(2)中加入的所述H2O2的1~4倍。
进一步,所述步骤(3)中,三氯化锑与H2O2反应时间为2~6h;所述步骤(4)中,所述水解反应时间为10~20h。
进一步,所述步骤(4)中,所述后处理的具体步骤为:水解反应后所得的所述含有Sb2O5的固体经离心分离后,用超纯水清洗,直至洗涤液的pH稳定,再用无水乙醇清洗2~3次,所得最终的固体在80℃~110℃的真空烘箱内干燥10h。
进一步,所述后处理步骤中,在超纯水中加入NH4NO3作为清洗液,洗涤所述含有S62O5的固体,直至洗涤液的pH稳定。
由上述制备方法制备所得的含有金属离子掺杂的Sb2O5吸附剂,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上述所述的含有金属离子掺杂的Sb2O5吸附剂在去除放射性同位素Sr离子及其络合物和去除稳定同位素Sr离子及其络合物的应用,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以化学性质稳定和毒性低的SbCl3为原料,并引入其他金属离子,制备具有立方烧绿石结构的含有金属离子掺杂的Sb2O5二元固溶体型复合氧化物,其中金属离子进入到高氧化率的Sb2O5晶格,部分取代Sb5+,在烧绿石晶格中形成一定的缺陷,提高材料对放射性废液中Sr离子的吸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2和3中所得各吸附剂的XRD图;
图2为实施例1、2和3中所得各吸附剂的FT-IR图;
图3为实施例1、2和3中所得各吸附剂的XPS图;
图4为实施例1所得吸附剂样品的高分辨电镜图;
图5为实施例1所得吸附剂样品的高分辨电镜图;
图6为实施例9-13中所得各吸附剂的XRD图;
图7为实施例9-13中所得各吸附剂的XPS图;
图8为对比例1中所得纯Sb2O5吸附剂的XPS图;
其中,曲线1是实施例1所得样品的XRD结果;曲线2是实施例3所得样品的XRD结果;曲线3是实施例2所得样品的XRD结果;曲线4是实施例1所得样品的FT-IR结果;曲线5是实施例3所得样品的FT-IR结果;曲线6是实施例2所得样品的FT-IR结果;曲线7是实施例1所得样品的XPS结果;曲线8是实施例3所得样品的XPS结果;曲线9是实施例2所得样品的XPS结果;曲线10是实施例9所得样品的XRD结果;曲线11是实施例10所得样品的XRD结果;曲线12是实施例11所得样品的XRD结果;曲线13是实施例12所得样品的XRD结果;曲线14是实施例13所得样品的XRD结果;曲线15是实施例9所得样品的XPS结果;曲线16是实施例10所得样品的XPS结果;曲线17是实施例11所得样品的XPS结果;曲线18是实施例12所得样品的XPS结果;曲线19是实施例13所得样品的XPS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下实施例。所述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原材料及检测所用标准化学试剂如无特别说明均能从公开商业途径而得。
在所有的实施例中,吸附前后Sr2+离子的浓度采用等离子体质谱(ICP-MS)来测定,吸附剂性能采用分配系数Kd和去污系数DF来表示。吸附分配系数Kd(mL/g)如下式1所示,其中C0和Ct分别为被吸附离子的初始浓度以及达到吸附平衡后浓度,F为被处理溶液体积(mL)与吸附剂质量(mg)之比。去污系数如下式2所示,为被吸附离子的初始浓度与达到吸附平衡后浓度的比值。一般吸附分配系数说明了吸附材料本身的特性,Kd值在105以上的说明吸附剂的性能良好;去污系数的大小不仅与材料本身的吸附特性相关,也与吸附剂的用量相关,该值越大说明污染物去除得越干净。
Kd(Co-Ct)×F×1000/Ct    (1)
DF=Co/Ct   (2)
本专利所述制备方法中采用了以醇为溶剂的非水体系,采用H2O2氧化和紫外线照射相结合的方法促进Sb(III)氧化为Sb(V),进一步利用H2O2溶液引入的少量水为反应物,实现Sb5+和Si4+/Ti4+的水解并形成金属离子部分取代型的M/Sb2O5,由于控制水的浓度很低,减慢了Sb3+自身的水解速度,有效地抑制了Sb2O3的生成,生成含有金属离子掺杂的Si/Sb2O5和Ti/Sb2O5吸附剂。
对比例1
步骤1:将4.56g的无水SbCl3溶解于20mL的无水乙二醇中,将该溶液加入到250mL的三口烧瓶中,烧瓶配电磁搅拌、油浴加热以及水冷却冷凝回流管。油浴加热,使溶液达到设定反应温度为60℃。
步骤2:保持反应温度为60℃,此时缓慢滴加30%的H2O2溶液20.6mL,反应液起初呈现出无色透明胶体状态,随着H2O2溶液的继续滴加,体系出现白色沉淀。
步骤3:滴加完毕后,混合液温度调整为95℃,打开放置在烧瓶外侧的紫外灯(254nm),在紫外和加热下回流反应3小时,之后关闭紫外灯。
步骤4:再在烧瓶中加入超纯水50mL,将反应温度调整为80℃,反应15h。获得的白色沉淀用加热的稀NH4NO3溶液清洗,直到pH值稳定在2左右;之后材料用无水乙醇清洗2~3次,最终的材料在真空烘箱内80℃下干燥10h。
所得样品经XPS检测,Sb(III)→Sb(V)氧化率为100%,得到纯Sb2O5材料。对材料的Sr离子吸附性能进行测定,在Sr初始浓度为10mg/L的状态下,材料对Sr的分配系数kd为1771878mL/g,材料对Sr的去污因子为444。
实施例1
步骤1:将4.56g的无水SbCl3和4.46mL的TEOS溶解于20mL的无水乙二醇中,配置成含有Si(IV)/Sb(III)的溶液于250mL的三口烧瓶中,烧瓶配电磁搅拌、油浴加热以及水冷却冷凝回流管。油浴加热,使溶液达到设定反应温度为60℃。
步骤2:保持上述设定温度60℃,以5~10滴/min的速度缓慢滴加30%的H2O2溶液20mL。刚开始滴入时出现轻微的爆沸现象,随着滴加的进行,该现象消失。在双氧水滴加过程中,首先生成无色透明胶体溶液,随后反应液中出现白色沉淀。
步骤3:滴加完毕以后,将反应温度设定为80℃,打开置于烧瓶外部的紫外灯(254nm),物料在加热回流和紫外照射下反应2h后,关闭紫外灯。
步骤4:继而在烧瓶中加入100mL超纯水,并将油浴温度调节至50℃,保持在该温度下反应12h。所得乳白色沉淀物经离心分离,并用超纯水清洗,直至洗涤液的pH稳定(约为2左右),再用无水乙醇清洗2~3次,最终的沉淀样品在80℃~110℃的真空烘箱内干燥10h,得到含有Si/Sb2O5的吸附剂。
实验结果表明,
(1)所得样品经XPS检测,滴加30%的H2O2溶液20mL的样品中Sb(III)→Sb(V)氧化率为100%。
(2)经XRD检测二元Si/Sb2O5具有与S62O5一致的立方烧绿石结构,在本专利合成的Si/Sb比例范围内,XRD无法检测到SiO2的物相,而且与单纯Sb2O5相比(对比例1),二元Si/Sb2O5中衍射峰向高角度移动,说明一部分Si4+进入了S62O5的晶格,形成了Si/Sb2O5固溶体结构,由于Si4+的半径小于Sb5+,因此引起烧绿石晶胞有一定程度的收缩。
(3)采用高分辨电镜检测,可以观测到二元Si/Sb2O5为立方烧绿石结构,但有一部分的SiO2会发生均相水解而独立成相。
(4)对材料的Sr离子吸附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初始Sr离子浓度为10mg/L的条件下,和二元Si/Sb2O5固溶体型复合氧化物吸附剂对Sr离子的吸附分配系数Kd-sr为66037841(6.6×107),而对比例1中Sb2O5吸附剂对Sr离子的吸附分配系数Kd-sr为1771878(1.8×106),Si的掺杂取代使Sb2O5对Sr离子的吸附性能提高了35倍。
(5)Si/Sb2O5固溶体对Sr的去污因子为16510,是单独Sb2O5的37倍。
由于控制水的浓度很低,一方面减慢了Sb(III)自身的水解速度,有效地抑制了Sb2O3的生成,另一方面也抑制由于Si(IV)的均相水解形成分离的SiO2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参照实施例1,将步骤2中H2O2溶液的加入量调节为6mL,其他操作同对比例1,进行材料制备,得到含有Si/Sb2O5的吸附剂。
滴加30%的H2O2溶液6mL中Sb(III)→Sb(V)氧化率仅为64%,说明较高的双氧水投加量有利于获得较高的氧化率。对材料的Sr离子吸附性能进行测定,在Sr离子初始浓度为10mg/L的状态下,本实施例的材料对Sr离子的分配系数Kd-sr为39754186mg/L,与对比例1相比,吸附性能降低。
实施例3
步骤1:将4.56g的无水SbCl3和4.46mL的TEOS溶解于20mL的无水乙二醇中,然后将该溶液加入到250mL的三口烧瓶中,烧瓶配电磁搅拌、油浴加热以及水冷却冷凝回流管。油浴加热,使溶液达到设定反应温度为60℃
步骤2:保持上述设定温度60℃,以5~10滴/min的速度向三口烧瓶中缓慢滴加30%的H2O2溶液20mL。刚开始滴入时出现轻微的爆沸现象,随着滴加的进行,该现象消失。在双氧水滴加过程中,首先生成无色透明胶体溶液,随后反应液中出现白色沉淀。
步骤3:滴加完毕以后,将反应温度设定为80℃,打开置于烧瓶外部的紫外灯(254nm),物料在加热回流和紫外照射下反应2h后,关闭紫外灯。
步骤4:将反应液转移到200mL的聚四氟乙烯反应釜中,并在反应釜中加入100mL超纯水,在120℃下反应12h。所得乳白色沉淀物经离心分离,并用超纯水清洗,直至洗涤液的pH稳定(约为2左右),再用无水乙醇清洗2~3次,最终的沉淀样品在80℃~110℃的真空烘箱内干燥10h,得到含有Si/Sb2O5的吸附剂。
实验结果表明,所得样品经XPS检测,Sb(III)→Sb(V)氧化率为100%。在Sr离子初始浓度为10mg/L的状态下对材料的Sr离子吸附性能进行测定,材料对Sr离子的分配系数Kd-sr为14971332mg/L。与实施例1中相比,完全水解步骤采用水热法,反而使Sr离子的吸附性能下降。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参照实施例3,将步骤1中TEOS的加入量调节为3.6mL,其他操作同对比例3,进行材料制备,得到含有Si/Sb2O5的吸附剂。
实验结果表明,所得样品经XPS检测,Sb(III)→Sb(V)氧化率为100%。在Sr离子初始浓度为10mg/L的状态下对材料的Sr离子吸附性能进行测定,材料对Sr离子的分配系数Kd-sr为35500mg/L。
实施例5
本实施例参照实施例3,将步骤1中TEOS的加入量调节为2.7mL,其他操作同对比例3,进行材料制备,得到含有Si/Sb2O5的吸附剂。
实验结果表明,所得样品经XPS检测,Sb(III)→Sb(V)氧化率为100%。在Sr离子初始浓度为10mg/L的状态下对材料的Sr离子吸附性能进行测定,材料对Sr离子的分配系数Kd-sr为583907mg/L。
实施例6
本实施例参照实施例3,将步骤1中TEOS的加入量调节为1.8mL,其他操作同对比例3,进行材料制备,得到含有Si/Sb2O5的吸附剂。
实验结果表明,所得样品经XPS检测,Sb(III)→Sb(V)氧化率为100%。在Sr离子初始浓度为10mg/L的状态下对材料的Sr离子吸附性能进行测定,材料对Sr离子的分配系数Kd-sr为50685mg/L。
买施例7
本实施例参照实施例3,将步骤1中TEOS的加入量调节为0.9mL,其他操作同对比例3,进行材料制备,得到含有Si/Sb2O5的吸附剂。
实验结果表明,所得样品经XPS检测,Sb(III)→Sb(V)氧化率为100%。在Sr离子初始浓度为10mg/L的状态下对材料的Sr离子吸附性能进行测定,材料对Sr离子的分配系数Kd-sr为21845mg/L。
实施例8
本实施例参照实施例3,将步骤1中TEOS的加入量调节为0.45mL,其他操作同对比例3,进行材料制备,得到含有Si/Sb2O5的吸附剂。
实验结果表明,所得样品经XPS检测,Sb(III)→Sb(V)氧化率为100%。在Sr离子初始浓度为10mg/L的状态下对材料的Sr离子吸附性能进行测定,材料对Sr离子的分配系数Kd-sr为13969mg/L。
实施例9
步骤1:将4.56g的无水SbCl3和5.4mL的钛酸四丁酯溶解于20mL的无水乙二醇中,配置成含有Ti(IV)/Sb(III)的溶液于250mL的三口烧瓶中,烧瓶配电磁搅拌、油浴加热以及水冷却冷凝回流管。油浴加热,使溶液达到设定反应温度为60℃。
步骤2:保持上述设定温度60℃,以5~10滴/min的速度缓慢滴加30%的H202溶液20mL。刚开始滴入时出现轻微的爆沸现象,溶液呈酒红色,随着滴加的进行,爆沸现象消失。
步骤3:滴加完毕以后,将反应温度设定为80℃,打开置于烧瓶外部的紫外灯(254nm),物料在加热回流和紫外照射下反应2h后,关闭紫外灯,此时获得无色透明胶体溶液。
步骤4:继而在烧瓶中加入100mL超纯水,体系出现浅黄色沉淀。将油浴温度调节至50℃,保持在该温度下反应12h。反应后所得浅黄色沉淀物经离心分离,并用超纯水清洗,直至洗涤液的pH稳定(约为2左右),再用无水乙醇清洗2~3次,最终的沉淀样品在80℃~110℃的真空烘箱内干燥10h,得到含有Ti/Sb2O5的吸附剂。
实验结果表明,
(1)所得样品经XPS检测,滴加30%的H2O2溶液20mL的样品中Sb(III)→Sb(V)氧化率为100%。
(2)经XRD检测二元Ti/Sb2O5具有与单独Sb2O5一致的立方烧绿石结构。
(4)对材料的Sr离子吸附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初始Sr离子浓度为10mg/L的条件下,二元Ti/Sb2O5固溶体型复合氧化物吸附剂对Sr离子的吸附分配系数Kd-sr为29104。
(5)Ti/Sb2O5固溶体对Sr的去污因子为8.3。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参照实施例9,将步骤1中钛酸四丁酯的加入量调节为4.5mL,其他操作同实施例9,进行材料制备,得到含有Ti/Sb2O5的吸附剂。
实验结果表明,所得样品经XPS检测,Sb(III)→Sb(V)氧化率为100%;XRD结果表明样品是烧绿石结构。在Sr离子初始浓度为10mg/L的状态下对材料的Sr离子吸附性能进行测定,材料对Sr离子的分配系数Kd-sr为20213mg/L。
实施例11
本实施例参照实施例9,将步骤1中钛酸四丁酯的加入量调节为3.6mL,其他操作同实施例9,进行材料制备,得到含有Ti/Sb2O5的吸附剂。
实验结果表明,所得样品经XPS检测,Sb(III)→Sb(V)氧化率为100%;XRD结果表明样品是无定形结构。在Sr离子初始浓度为10mg/L的状态下对材料的Sr离子吸附性能进行测定,材料对Sr离子的分配系数Kd-sr为36895mg/L。
实施例12
本实施例参照实施例9,将步骤1中钛酸四丁酯的加入量调节为2.7mL,其他操作同实施例9,进行材料制备,得到含有Ti/Sb2O5的吸附剂。
实验结果表明,所得样品经XPS检测,Sb(III)→Sb(V)氧化率为100%;XRD结果表明样品是金红石结构。在Sr离子初始浓度为10mg/L的状态下对材料的Sr离子吸附性能进行测定,材料对Sr离子的分配系数Kd-sr为380608mg/L。
实施例13
本实施例参照实施例9,将步骤1中钛酸四丁酯的加入量调节为1.8mL,其他操作同实施例9,进行材料制备,得到含有Ti/Sb2O5的吸附剂。
实验结果表明,所得样品经XPS检测,Sb(III)→Sb(V)氧化率为100%;XRD结果表明样品是金红石结构。在Sr离子初始浓度为10mg/L的状态下对材料的Sr离子吸附性能进行测定,材料对Sr离子的分配系数Kd-sr为176262mg/L。
由于控制水的浓度很低,一方面减慢了Sb(III)自身的水解速度,有效地抑制了Sb2O3的生成,另一方面也抑制由于Ti(IV)的均相水解形成分离的TiO2,实现了Sb2O5与TiO2良好的固溶,在Ti4+含量小的一端Ti4+进入Sb2O5晶格,形成富Sb固溶体。在本专利合成的Ti/Sb比例范围内,XRD无法检测到TiO2的物相,而且与单纯Sb2O5相比(对比例1),二元Ti/Sb2O5中衍射峰向高角度移动,说明一部分Ti4+进入了Sb2O5的晶格,形成了Ti/Sb2O5固溶体结构,由于Ti4+的半径不同于Sb5+,因此引起烧绿石晶胞有一定程度的变化。

Claims (10)

1.一种含有金属离子掺杂的Sb2O5吸附剂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无水三氯化锑与含有金属A的化学试剂B溶于有机溶剂中,50℃~80℃加热回流,形成含有金属A与Sb(III)的反应体系;
(2)保持温度在50~80℃,一边搅拌步骤(1)所得的反应体系,一边以5~10滴/min的速度向混合体系中滴加H2O2
(3)滴加完毕后,反应体系搅拌并加热至80℃~100℃回流进行反应,直至三氯化锑与H2O2反应完毕;
(4)温度调节至50℃~80℃,在步骤(3)得到的反应体系中加入超纯水,继续搅拌进行水解反应,得到含有离子掺杂的Sb2O5固体,经后处理最终得到含有离子掺杂的Sb2O5吸附剂;
其中步骤(1)中,金属A为Si(IV),其对应的化学试剂B为正硅酸甲酯或正硅酸乙酯;或金属A为Ti(IV),其对应的化学试剂B为四氯化钛或钛酸四丁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反应体系在紫外线光照下进行反应,直至三氯化锑与H2O2反应完毕。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所述有机溶剂为含有2~3个碳的醇类溶剂中的至少一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醇类溶剂为乙醇、乙二醇、丙三醇、异丙醇。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Si(or Ti)/Sb(III)的摩尔比为0.1~4.0,总金属离子的浓度为 0.5~4mol/L;所述步骤(2)中,所述H2O2的质量分数为8~30%,所述三氯化锑与所述H2O2的摩尔比为1:1.5~10;所述步骤(4)中,加入的所述超纯水的体积为所述步骤(2)中加入的所述H2O2的1~4倍。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三氯化锑与H2O2反应时间为2~6h;所述步骤(4)中,所述水解反应时间为10~20h。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所述后处理的具体步骤为:水解反应后所得的所述含有Sb2O5的固体经离心分离后,用超纯水清洗,直至洗涤液的pH稳定,再用无水乙醇清洗2~3次,所得最终的固体在80℃~110℃的真空烘箱内干燥10h。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处理步骤中,在超纯水中加入NH4NO3作为清洗液,洗涤所述含有Sb2O5的固体,直至洗涤液的pH稳定。
9.一种由权利要求1-8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备所得的含有金属离子掺杂的Sb2O5吸附剂吸附剂。
10.权利要求9所述的含有金属离子掺杂的Sb2O5吸附剂在去除放射性同位素Sr离子及其络合物和去除稳定同位素Sr离子及其络合物的应用。
CN201410132212.5A 2014-04-02 2014-04-02 一种含有金属离子掺杂的Sb2O5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与应用 Active CN10386155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132212.5A CN103861553B (zh) 2014-04-02 2014-04-02 一种含有金属离子掺杂的Sb2O5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与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132212.5A CN103861553B (zh) 2014-04-02 2014-04-02 一种含有金属离子掺杂的Sb2O5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与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61553A true CN103861553A (zh) 2014-06-18
CN103861553B CN103861553B (zh) 2015-09-30

Family

ID=509009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32212.5A Active CN103861553B (zh) 2014-04-02 2014-04-02 一种含有金属离子掺杂的Sb2O5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与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861553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01091A (zh) * 2016-06-21 2016-10-12 苏州法斯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放射性污染土壤的联合修复方法
CN108160022A (zh) * 2018-01-04 2018-06-15 清华大学 颗粒态SiSb吸附剂制备方法与产品及其去除放射性Sr、Co和Ag的应用
CN109621884A (zh) * 2018-12-26 2019-04-16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用于吸附放射性锶-90和钴-60的非晶锑氧化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4588873A (zh) * 2022-05-10 2022-06-07 天津科技大学 用于卤水及地下水提铯的吸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49329A (ja) * 2002-10-29 2004-05-27 Nissan Chem Ind Ltd 導電性酸化スズの製造方法
RU2324535C1 (ru) * 2007-01-12 2008-05-20 Анатолий Григорьевич Гриценко Способ получения сорбента полисурьмин
CN101941737A (zh) * 2010-09-19 2011-01-12 广东宇星锑业有限公司 一种五氧化二锑干粉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49329A (ja) * 2002-10-29 2004-05-27 Nissan Chem Ind Ltd 導電性酸化スズの製造方法
RU2324535C1 (ru) * 2007-01-12 2008-05-20 Анатолий Григорьевич Гриценко Способ получения сорбента полисурьмин
CN101941737A (zh) * 2010-09-19 2011-01-12 广东宇星锑业有限公司 一种五氧化二锑干粉的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 K. SRIVASTAVA等: "Humidity sensing properties of TiO2–Sb2O5 nanocomposite", 《MATERIALS SCIENCE-POLAND》, vol. 28, no. 2, 31 December 2010 (2010-12-31) *
张利等: "胶体五氧化二锑胶粒大小与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其稳定性",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vol. 14, no. 5, 31 May 2004 (2004-05-31)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01091A (zh) * 2016-06-21 2016-10-12 苏州法斯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放射性污染土壤的联合修复方法
CN106001091B (zh) * 2016-06-21 2019-03-15 江苏山水国土资源开发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放射性污染土壤的联合修复方法
CN108160022A (zh) * 2018-01-04 2018-06-15 清华大学 颗粒态SiSb吸附剂制备方法与产品及其去除放射性Sr、Co和Ag的应用
CN109621884A (zh) * 2018-12-26 2019-04-16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用于吸附放射性锶-90和钴-60的非晶锑氧化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4588873A (zh) * 2022-05-10 2022-06-07 天津科技大学 用于卤水及地下水提铯的吸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61553B (zh) 2015-09-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Muhire et al. An overview on metal Oxide-based materials for iodine capture and storage
Weng et al. Catalytic oxidation of chlorinated organics over lanthanide perovskites: effects of phosphoric acid etching and water vapor on chlorine desorption behavior
Yan et al. Insights into antimony adsorption on {001} TiO2: XAFS and DFT study
Yu et al. MXenes as emerging nanomaterials in water purification and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Wang et al. MOF-derived N-doped ZnO carbon skeleton@ hierarchical Bi2MoO6 S-scheme heterojunction for photodegradation of SMX: Mechanism, pathways and DFT calculation
Chen et al. Construction of dual S-scheme Ag2CO3/Bi4O5I2/g-C3N4 heterostructure photocatalyst with enhanced visible-light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for tetracycline
Pan et al. Facet-dependent catalytic activity of nanosheet-assembled bismuth oxyiodide microspheres in degradation of bisphenol A
Wang et al. In-situ-construction of BiOI/UiO-66 heterostructure via nanoplate-on-octahedron: A novel pn heterojunction photocatalyst for efficient sulfadiazine elimination
Abney et al. Topotactic transformations of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to highly porous and stable inorganic sorbents for efficient radionuclide sequestration
Zhang et al. Synthesis of a robust layered metal sulfide for rapid and effective removal of Sr2+ from aqueous solutions
CN102489324B (zh) F、n共掺杂可见光响应钒酸铋光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861553B (zh) 一种含有金属离子掺杂的Sb2O5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与应用
Huang et al. Enhancement of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Z-scheme BiO2-x/BiOI heterojunction through vacancy engineering
Zhang et al.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removal of Hg0 using ternary Ag/AgI-Ag2CO3 hybrids in wet scrubbing process under fluorescent light
Möller et al. Ion exchange of 85Sr, 134Cs and 57Co in sodium titanosilicate and the effect of crystallinity on selectivity
CN101785988A (zh) 多元金属氧化物砷吸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3894185B (zh) 一种以TiO2-ZnO复合载体的SCR脱硝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CN107469834A (zh) 一种ZnS/CuS纳米片复合光催化剂制备方法
Xing et al. Efficient degradation of tetracycline over vacancy-modified Cu-doped Bi2O2S via peroxymonosulfate activation and photocatalysis
Wang et al. K x [Bi4–x Mn x S6], Design of a Highly Selective Ion Exchange Material and Direct Gap 2D Semiconductor
CN103877926B (zh) 含有Sb2O5的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与应用
CN104923212A (zh) 一种具有可见光活性的BixCe1-xVO4纳米棒及制备方法
CN103861550B (zh) 一种含有SnO2/Sb2O5的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与应用
Zhang et al. Modulation of reaction pathway of Prussian blue analogues derived Zn-Fe double oxides towards organic pollutants oxidation
CN104379510B (zh) 用于从废水去除放射性污染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