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56346A - 节点调度方法、装置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节点调度方法、装置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56346A
CN103856346A CN201210520016.6A CN201210520016A CN103856346A CN 103856346 A CN103856346 A CN 103856346A CN 201210520016 A CN201210520016 A CN 201210520016A CN 103856346 A CN103856346 A CN 1038563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bandwidth
access number
request access
reque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2001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56346B (zh
Inventor
曾东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Tencent Computer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Tencent Computer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Tencent Computer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Tencent Computer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52001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856346B/zh
Publication of CN1038563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563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563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563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节点调度方法、装置和系统。所述方法包括:获取节点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根据所述节点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判断所述节点是否处于预过载状态,若是,则对所述节点进行过载分流。所述装置包括: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节点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过载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节点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判断所述节点是否处于预过载状态,若是,则通知分流模块;所述分流模块用于对所述节点进行过载分流。所述系统包括请求收集服务器、决策服务器和调度服务器。采用本发明能提高准确性。

Description

节点调度方法、装置和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节点调度方法、装置和系统。
背景技术
服务供应商通常在各地布设多个节点,用户就近访问所在区域映射的节点,以较高的质量提供服务。对每一节点而言,若节点所占用的实际带宽高于可用带宽,将无法保证服务质量,因此,需要依据节点所占用的实际带宽进行调度。
在传统的节点调度过程中,设置监控服务器、决策服务器和调度服务器。监控服务器用于监控遍布于各地的节点,以采集得到该节点当前的实际带宽、节点网络质量等监控数据,并上报给决策服务器;决策服务器根据接收到的监控数据生成节点对各区域的服务映射所对应的调整策略,进而交由调度服务器按照调整策略进行调整,控制响应用户发起的访问请求所对应的节点,使得服务质量最优的覆盖节点响应用户的访问请求。
但是,遍布各地的节点数量众多,监控服务器收集并上报的监控数据对决策服务器而言,由于是将遍布各地的监控数据上报汇总于决策服务器,必然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延迟,因此决策服务器所得到的监控数据是有延迟的,进而对于突发性全国或地区访问暴涨导致的节点过载问题所进行的节点调度也具有较大的延时性及波动,导致节点调度较为不准确。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节点调度存在延时,导致节点调度不准确的问题,提供一种能提高准确性的节点调度方法。
此外,还有必要提供一种能提高准确性的节点调度装置。
另外,还有必要提供一种能提高准确性的节点调度系统。
一种节点调度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节点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
根据所述节点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判断所述节点是否处于预过载状态,若是,则
对所述节点进行过载分流。
一种节点调度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节点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
过载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节点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判断所述节点是否处于预过载状态,若是,则通知分流模块;
所述分流模块用于对所述节点进行过载分流。
一种节点调度系统,包括:
请求收集服务器,分布集中,用于收集节点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并上报节点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
决策服务器,用于获取节点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根据所述节点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估算得到节点的带宽增加梯度,判断所述带宽增加梯度是否达到带宽限值,若是,则对所述节点进行过载分流处理得到分流结果;
调度服务器,用于按照所述分流结果进行节点的调度。
上述节点调度方法、装置和系统,通过节点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来判断节点是否处于预过载状态,若是,则对该节点进行过载分流,由于在请求访问次数的统计时该节点还未发生访问,即访问节点所需要耗费的带宽尚未生效,因此,通过预调度的方式对处于预过载状态的节点在还未进入过载状态之前提前进行了分流,这一预调度的方式避免该节点进入过载状态,保证了该节点的服务质量,提高了节点调度的准确性,减少了运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节点调度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图1中根据节点对应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判断节点是否处于预过载状态的方法流程图;
图3为图2中预先获取节点对应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并通过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得到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之间的线性关系的方法流程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对节点进行过载分流的方法流程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节点调度方法的应用示意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节点调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另一个实施例中节点调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5中过载判断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估算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一个实施例中分流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一个实施例中节点调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节点调度方法,包括:
步骤S10,获取节点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
本实施例中,对布设于各地的节点进行监控以采集该节点对应的带宽、负载、带宽限值等用于表现节点状态的数据,并上报采集得到的数据。监控节点状态时,也将对节点被访问的次数进行统计得到该节点的请求访问次数,并上传,此时,将从上报的数据中获取到节点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10之前还包括:通过分布集中的请求收集服务器收集节点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并上报节点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
本实施例中,遍布各地的节点通过分布集中的请求收集服务器收集每一节点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并将收集得到的请求访问次数上报。
由于请求收集服务器是分布集中的,因此,对收集并上报的请求访问次数而言,将是实时的收集和上报,不存在延迟,从而进一步地保证了预调度是在访问节点发生之前进行的,精准地避免节点过载。
步骤S20,根据节点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估算得到节点的带宽增加梯度。
本实施例中,根据每一节点所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进行估算,以得到该节点的带宽增加梯度,带宽增加梯度将作为评价该节点是否过载的依据。
步骤S30,判断带宽增加梯度是否达到带宽限值,若是,则进入步骤S50,若否,则返回步骤S10。
本实施例中,每一节点均有相应的带宽限值,若判断到估算得到的带宽增加梯度达到了该节点相应的带宽限值,则说明该节点正处于预过载状态,需要对这一节点进行分流,以避免进入过载状态;若判断到估算得到的带宽增加梯度还未达到带宽限值,则应当继续对节点进行监测。
以节点当前的请求访问次数为依据判断节点是否处于预过载状态。仍然能够正常运营,但即将进入过载状态的节点所处的状态即为预过载状态。
预过载状态下的节点仍然能够为用户提供较高质量的服务,根据节点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预知该节点是否处理预过载状态,若该节点处于预过载状态,说明该节点即将出现访问暴涨的情形,从而进入过载状态,此时,提前对该节点进行过载分流,若该节点未处于预过载状态,则继续获取节点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以持续进行节点预过载状态的判断。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判断带宽增加梯度是否达到带宽限值的步骤之后还包括计算过载比例,并更新上述覆盖节点所记录的过载比例的步骤。
本实施例中,上述过程包括:若判断到带宽增加梯度未达到带宽限值,则进一步判断节点对应的过载比例是否为零,若否,则重新计算过载比例,并进行更新,若是,则结束。
若判断到带宽增加梯度已达到带宽限值,则计算节点对应的过载比例,并更新。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上述过载比例k的计算可通过公式k=100-(100-k)*BWMAX/BW,其中,BWMAX为带宽限值,BW为带宽。
步骤S50,对节点进行过载分流处理得到分流结果。
本实施例中,节点作为若干区域的覆盖节点,是与这些区域存在着映射关系的,位于这些区域的用户所发起的访问请求大都是向映射的节点发起的。对处于预过载状态的节点进行过载分流,以将该节点所映射的区域适当地分配给这一节点的次优先节点进行,即选取新的覆盖节点,并对若干区域进行映射,以降低该节点的负荷,保证较高的服务质量。
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20包括:
步骤S210,获取预先得到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之间的线性关系。
本实施例中,预先构建了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之间的线性关系,每一节点均有对应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之间的线性关系。
步骤S230,通过预先得到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之间的线性关系以及节点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估算得到节点的带宽增加梯度。
本实施例中,通过已经预先得到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之间的线性关系所指示的趋势进行预测,以估算得到该节点所对应的带宽增加梯度。带宽增加梯度将指示了经过一定时间后节点占用的带宽,进而应用带宽增加梯度判定该节点是否处于预过载状态。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210之前还包括如下步骤:
预先获取节点对应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并通过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得到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之间的线性关系。
本实施例中,对每一节点,获取一定时间范围内一系列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对一系列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拟合得到该节点中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之间的线性关系。节点中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之间的线性关系可通过图形的形式来直观地表现,也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模型表现。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310之后还包括:采集预设时间范围内节点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通过采集得到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对得到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之间的线性关系进行校正。
本实施例中,还将利用预设时间范围内的节点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对拟合得到的线性关系进行校正,以保证线性关系的准确性,进一步避免获取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中存在延时对节点状态的准确识别。
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230包括:
步骤S231,从获取的请求访问次数中提取预设时间范围内节点的请求访问次数,并对节点的请求访问次数进行拟合得到相应的节点请求访问次数趋势。
本实施例中,获取预设时间范围内每一时间点所对应的一系列请求访问次数,进而对请求访问次数进行拟合得到节点请求访问次数趋势,其中,节点请求访问次数趋势包括了请求访问次数和对应的时间点,可以通过图形的形式直观体现,例如,节点请求访问次数趋势直线,也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模型竺形式体现。
步骤S233,根据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之间的线性关系和节点请求访问次数趋势变换得到节点的带宽趋势。
本实施例中,根据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之间的线性关系和节点请求访问次数趋势进行换算以得到节点的带宽趋势。其中,节点的带宽趋势包括了带宽和对应的时间点,可通过图形的形式直观体现,例如,带宽趋势直线,也可通过其它的一些形式。
步骤S235,从带宽趋势提取预设临界时间对应的带宽,该带宽即为节点的带宽增加梯度。
本实施例中,预先设定临界时间,设定的临界时间应当是安全的,即处于这一临界时间内的节点不应当处于过载状态。由于带宽趋势包括了时间点和带宽,因此,可根据临界时间从带宽趋势中获取到对应的带宽,并将这一带宽作为带宽增加梯度。
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50包括:
步骤S510,接收发起的访问请求,根据访问请求得到发起访问请求的用户所在区域。
本实施例中,接收到用户终端发起的访问请求,访问请求中记录了用户所在的网络地址等信息,根据访问请求中记录的网络地址进行查找得到用户所在区域。
步骤S530,根据用户所在区域得到相应的覆盖节点,判断访问请求是否属于过载的请求,若否,则进入步骤S550,若是,则进入步骤S570。
本实施例中,根据区域和节点之间的映射得到用户所在区域相应的覆盖节点,进而判断接收访问请求所占用的带宽是否属于覆盖节点中已过载的带宽,若是,则需要进行覆盖节点的选取,以将一备份节点作为这一区域所对应的新的覆盖节点,若否,则返回节点信息,直接进行访问。返回的节点信息可以是节点中所拥有的服务列表。
步骤S550,根据访问请求返回节点信息。
步骤S570,为用户所在区域重新选取覆盖节点,并根据选取的覆盖节点生成分流结果。
本实施例中,重新选取得到的覆盖节点将是对用户所在区域而言服务质量最好的节点,例如,对于推荐流媒体播放和下载的节点而言,重新选取的覆盖节点下载速度最快、播放最流畅的节点。
下面结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来详细阐述上述节点调度方法。如图5所示,该实施例中,监控服务器501对节点所占用的带宽等方面进行监控,并将监控得到的带宽上传给决策服务器502,调度服务器503为用户查询可进行访问的节点,以分配查询得到的节点,并响应用户的访问请求。
在用户请求访问某一节点504时,分布集中的请求收集服务器505将通过调度服务器503实时收集节点的请求访问次数,并上传到决策服务器502。
此时,决策服务器502将获取上报得到的请求访问次数,以请求访问次数为依据来判断请求访问的节点504是否处于预过载状态,若是,则进行过载分流,将过载分流结果推送于调度服务器503中,其中,过载分流结果中记录了响应用户的访问请求的节点。
调度服务器503将按照接收到的过载分流结果完成节点的调度。
如图6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节点调度装置,包括获取模块10、估算模块20、过载判断模块30和分流模块50。
获取模块10,用于获取节点对应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
本实施例中,节点调度装置中设置了监控服务器,通过监控服务器对布设于各地的节点进行监控以采集该节点对应的带宽、负载、带宽限值等用于表现节点状态的数据,并上报采集得到的数据。监控服务器在监控节点状态时,也将对节点被访问的次数进行统计得到该节点的请求访问次数,并上传,此时,获取模块10将从上报的数据中获取到节点对应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
如图7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节点调度装置还包括了请求收集服务器70,该请求收集服务器分布集中,用于收集节点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并上报节点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
本实施例中,遍布各地的节点通过分布集中的请求收集服务器70收集每一节点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并将收集得到的请求访问次数上报。
由于请求收集服务器70是分布集中的,因此,对收集并上报的请求访问次数而言,将是实时的收集和上报,不存在延迟,从而进一步地保证了预调度是在访问节点发生之前进行的,精准地避免节点过载。
估算模块20,用于根据节点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估算得到节点的带宽增加梯度。
本实施例中,估算模块20根据每一节点所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进行估算,以得到该节点的带宽增加梯度,带宽增加梯度将作为评价该节点是否过载的依据。
过载判断模块30,用于判断带宽增加梯度是否达到带宽限值,若是,则通知分流模块50,若否,则通知获取模块10。
本实施例中,每一节点均有相应的带宽限值,若过载判断模块30判断到估算得到的带宽增加梯度达到了该节点相应的带宽限值,则说明该节点正处于预过载状态,需要通知分流模块50对这一节点进行分流,以避免进入过载状态;若判断到估算得到的带宽增加梯度还未达到带宽限值,则应当通知获取模块10继续对节点进行监测。
以节点当前的请求访问次数为依据判断节点是否处于预过载状态。仍然能够正常运营,但即将进入过载状态的节点所处的状态即为预过载状态。
预过载状态下的节点仍然能够为用户提供较高质量的服务,过载判断模块30根据节点对应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预知该节点是否处理预过载状态,若该节点处于预过载状态,说明该节点即将出现访问暴涨的情形,从而进入过载状态,此时,通知分流模块50提前对该节点进行过载分流,若该节点未处于预过载状态,则通知获取模块10继续获取节点对应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以持续进行节点预过载状态的判断。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过载判断模块30还用于计算过载比例,并更新上述覆盖节点所记录的过载比例的步骤。
本实施例中,过载判断模块30若判断到带宽增加梯度未达到带宽限值,则进一步判断节点对应的过载比例是否为零,若否,则重新计算过载比例,并进行更新,若是,则停止执行。
若过载判断模块30判断到带宽增加梯度已达到带宽限值,则计算节点对应的过载比例,并更新。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上述过载比例k的计算可通过公式k=100-(100-k)*BWMAX/BW,其中,BWMAX为带宽限值,BW为带宽。
分流模块50,用于对节点进行过载分流处理得到分流结果。
本实施例中,节点作为若干区域的覆盖节点,是与这些区域存在着映射关系的,位于这些区域的用户所发起的访问请求大都是向映射的节点发起的。分流模块50对处于预过载状态的节点进行过载分流,以将该节点所映射的区域适当地分配给这一节点的次优先节点进行,即选取新的覆盖节点,并对若干区域进行映射,以降低该节点的负荷,保证较高的服务质量。
上述节点调度装置中,获取模块10、过载判断模块30和分流模块50可根据实际的需求设置于同一服务器或者不同的服务器中,从而在获取模块10、过载判断模块30和分流模块50的作用下控制节点的分流。
如图8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估算模块20包括关系获取单元210和带宽估算单元230。
关系获取单元210,用于获取预先得到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之间的线性关系。
本实施例中,预先构建了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之间的线性关系,每一节点均有对应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之间的线性关系。
带宽估算单元230,用于通过预先得到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之间的线性关系以及节点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估算得到节点的带宽增加梯度。
本实施例中,带宽估算单元230通过已经得到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之间的线性关系所指示的趋势进行预测,以估算得到该节点所对应的带宽增加梯度。带宽增加梯度将指示了经过一定时间后节点占用的带宽,进而应用带宽增加梯度判定该节点是否处于预过载状态。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估算模块20还包括预处理单元。
该预处理单元用于预先获取节点对应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并通过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得到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之间的线性关系。
本实施例中,对每一节点,处理单获取一定时间范围内一系列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对一系列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拟合得到该节点中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之间的线性关系。节点中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之间的线性关系可通过图形的形式来直观地表现,也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模型表现。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上述节点调度装置还包括校正模块。该校正模块用于采集预设时间范围内节点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之间的线性关系进行校正。
本实施例中,校正模块还将利用预设时间范围内的节点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对拟合得到的线性关系进行校正,以保证线性关系的准确性,进一步避免获取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中存在延时对节点状态的准确识别。
如图9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带宽估算单元230包括拟合单元231、变换单元233和提取单元235。
拟合单元231,用于从获取的请求访问次数中提取预设时间范围内节点的请求访问次数,并对节点的请求访问次数进行拟合得到相应的节点请求访问次数趋势。
本实施例中,拟合单元231获取预设时间范围内每一时间点所对应的一系列请求访问次数,进而对请求访问次数进行拟合得到节点请求访问次数趋势,其中,节点请求访问次数趋势包括了请求访问次数和对应的时间点,可以通过图形的形式直观体现,例如,节点请求访问次数趋势直线,也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模型竺形式体现。
变换单元233,用于根据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之间的线性关系和节点请求访问次数趋势变换得到节点的带宽趋势。
本实施例中,变换单元233根据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之间的线性关系和节点请求访问次数趋势进行换算以得到节点的带宽趋势。其中,节点的带宽趋势包括了带宽和对应的时间点,可通过图形的形式直观体现,例如,带宽趋势直线,也可通过其它的一些形式。
提取单元235,用于从带宽趋势提取预设临界时间对应的带宽,该带宽即为节点的带宽增加梯度。
本实施例中,预先设定临界时间,设定的临界时间应当是安全的,即处于这一临界时间内的节点不应当处于过载状态。由于带宽趋势包括了时间点和带宽,因此,提取单元235可根据临界时间从带宽趋势中获取到对应的带宽,并将这一带宽作为带宽增加梯度。
如图10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分流模块50包括接收单元510和请求调度单元530。
接收单元510,用于接收发起的访问请求,根据访问请求得到发起访问请求的用户所在区域。
本实施例中,接收单元510接收到用户终端发起的访问请求,访问请求中记录了用户所在的网络地址等信息,根据访问请求中记录的网络地址进行查找得到用户所在区域。
请求调度单元530,用于根据用户所在区域得到相应的覆盖节点,判断访问请求是否属于过载的请求,若否,则根据访问请求返回节点信息,若是,则为用户所在区域重新选取覆盖节点。
本实施例中,请求调度单元530根据区域和节点之间的映射得到用户所在区域相应的覆盖节点,进而判断接收访问请求所占用的带宽是否属于覆盖节点中已过载的带宽,若是,则需要进行覆盖节点的选取,以将一备份节点作为这一区域所对应的新的覆盖节点,若否,则返回节点信息,直接进行访问。返回的节点信息可以是节点中所拥有的服务列表。
基于上述节点调度方法和装置,还有必要提供一种运载上述节点调度方法和装置的系统。
如图1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节点调度系统,包括请求收集服务器101、决策服务器103和调度服务器105。
请求收集服务器101,分布集中,用于收集节点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并上报节点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
决策服务器103,用于获取节点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根据节点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估算得到节点的带宽增加梯度,判断所述带宽增加梯度是否达到带宽限值,若是,则对所述节点进行过载分流处理得到分流结果;
调度服务器105,用于按照分流结果进行节点的调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决策服务器103还用于获取预先得到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之间的线性关系,通过预先得到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之间的线性关系以及节点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估算得到所述节点的带宽增加梯度。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决策服务器103还用于预先获取节点对应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并通过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得到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之间的线性关系。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决策服务器103还用于从获取的请求访问次数中提取预设时间范围内节点的请求访问次数,并对节点的请求访问次数进行拟合得到相应的节点请求访问次数趋势,根据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之间的线性关系以及节点请求访问次数趋势变换得到所述节点的带宽趋势,从带宽趋势提取预设临界时间对应的带宽,该带宽即为节点的带宽增加梯度。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决策服务器103还用于接收发起的访问请求,根据访问请求得到发起访问请求的用户所在区域,根据用户所在区域得到相应的覆盖节点,判断访问请求是否属于过载的请求,若否,则根据访问请求返回节点信息,若是,则为用户所在区域重新选取覆盖节点,并根据选取的覆盖节点生成分流结果。
上述节点调度方法、装置和系统,通过节点对应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来判断节点是否处于预过载状态,若是,则对该节点进行过载分流,由于在请求访问次数的统计时该节点还未发生访问,即访问节点所需要耗费的带宽尚未生效,因此,通过预调度的方式对处于预过载状态的节点在还未进入过载状态之前提前进行了分流,这一预调度的方式避免该节点进入过载状态,保证了该节点的服务质量,提高了节点调度的准确性,减少了运营成本。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所述的存储介质可为磁碟、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Read-Only Memory,ROM)或随机存储记忆体(Random Access Memory,RAM)等。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20)

1.一种节点调度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节点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
根据所述节点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估算得到节点的带宽增加梯度;
判断所述带宽增加梯度是否达到带宽限值,若是,则
对所述节点进行过载分流处理得到分流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点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节点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通过分布集中的请求收集服务器收集所述节点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并上报所述节点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点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节点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估算得到节点的带宽增加梯度的步骤包括:
获取预先得到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之间的线性关系;
通过预先得到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之间的线性关系以及节点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估算得到所述节点的带宽增加梯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节点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预先得到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之间的线性关系以及节点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估算得到所述节点的带宽增加梯度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预先获取节点对应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并通过所述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得到所述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之间的线性关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节点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先获取节点对应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并通过所述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得到所述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之间的线性关系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采集预设时间范围内节点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通过所述采集得到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对得到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之间的线性关系进行校正。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节点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预先得到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之间的线性关系以及节点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估算得到所述节点的带宽增加梯度的步骤包括:
从获取的请求访问次数中提取预设时间范围内所述节点的请求访问次数,并对所述节点的请求访问次数进行拟合得到相应的节点请求访问次数趋势;
根据所述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之间的线性关系以及所述节点请求访问次数趋势变换得到所述节点的带宽趋势;
从所述带宽趋势提取预设临界时间对应的带宽,所述带宽即为所述节点的带宽增加梯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点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节点进行过载分流处理得到分流结果的步骤包括:
接收发起的访问请求,根据所述访问请求得到发起访问请求的用户所在区域;
根据所述用户所在区域得到相应的覆盖节点,判断所述访问请求是否属于过载的请求,若否,则根据所述访问请求返回节点信息,若是,则
为所述用户所在区域重新选取覆盖节点,并根据所述选取的覆盖节点生成分流结果。
8.一种节点调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节点对应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
估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节点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估算得到节点的带宽增加梯度;
过载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带宽增加梯度是否达到带宽限值,若是,则通知分流模块;
所述分流模块用于对所述节点进行过载分流处理得到分流结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节点调度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请求收集服务器;
所述请求收集服务器分布集中,用于收集所述节点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并上报所述节点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节点调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估算模块包括:
关系获取单元,用于获取预先得到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之间的线性关系;
带宽估算单元,用于通过预先得到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之间的线性关系以及节点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估算得到所述节点的带宽增加梯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节点调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估算模块还包括:
预处理单元,用于预先获取节点对应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并通过所述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得到所述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之间的线性关系。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节点调度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校正模块,用于采集预设时间范围内节点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通过所述采集得到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对得到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之间的线性关系进行校正。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节点调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宽估算单元包括:
拟合单元,用于从获取的请求访问次数中提取预设时间范围内所述节点的请求访问次数,并对所述节点的请求访问次数进行拟合得到相应的节点请求访问次数趋势;
变换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之间的线性关系以及所述节点请求访问次数趋势变换得到所述节点的带宽趋势;
提取单元,用于从所述带宽趋势提取预设临界时间对应的带宽,所述带宽即为所述节点的带宽增加梯度。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节点调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模块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发起的访问请求,根据所述访问请求得到发起访问请求的用户所在区域;
请求调度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用户所在区域得到相应的覆盖节点,判断所述访问请求是否属于过载的请求,若否,则根据所述访问请求返回节点信息,若是,则为所述用户所在区域重新选取覆盖节点,并根据所述选取的覆盖节点生成分流结果。
15.一种节点调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请求收集服务器,分布集中,用于收集节点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并上报节点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
决策服务器,用于获取节点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根据所述节点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估算得到节点的带宽增加梯度,判断所述带宽增加梯度是否达到带宽限值,若是,则对所述节点进行过载分流处理得到分流结果;
调度服务器,用于按照所述分流结果进行节点的调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节点调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决策服务器还用于获取预先得到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之间的线性关系,通过预先得到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之间的线性关系以及节点对应的请求访问次数估算得到所述节点的带宽增加梯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节点调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决策服务器还用于预先获取节点对应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并通过所述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得到所述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之间的线性关系。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节点调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决策服务器还用于采集预设时间范围内节点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通过所述采集得到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对得到的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之间的线性关系进行校正。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节点调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决策服务器还用于从获取的请求访问次数中提取预设时间范围内节点的请求访问次数,并对节点的请求访问次数进行拟合得到相应的节点请求访问次数趋势,根据所述带宽和请求访问次数之间的线性关系以及节点请求访问次数趋势变换得到所述节点的带宽趋势,从所述带宽趋势提取预设临界时间对应的带宽,所述带宽即为所述节点的带宽增加梯度。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节点调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决策服务器还用于接收发起的访问请求,根据所述访问请求得到发起访问请求的用户所在区域,根据所述用户所在区域得到相应的覆盖节点,判断所述访问请求是否属于过载的请求,若否,则根据所述访问请求返回节点信息,若是,则为所述用户所在区域重新选取覆盖节点,并根据所述选取的覆盖节点生成分流结果。
CN201210520016.6A 2012-12-06 2012-12-06 节点调度方法、装置和系统 Active CN10385634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520016.6A CN103856346B (zh) 2012-12-06 2012-12-06 节点调度方法、装置和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520016.6A CN103856346B (zh) 2012-12-06 2012-12-06 节点调度方法、装置和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56346A true CN103856346A (zh) 2014-06-11
CN103856346B CN103856346B (zh) 2018-05-22

Family

ID=508635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20016.6A Active CN103856346B (zh) 2012-12-06 2012-12-06 节点调度方法、装置和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856346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34041A (zh) * 2015-03-16 2016-10-19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信息监控方法、终端设备、服务器及系统
CN106453452A (zh) * 2015-08-07 2017-02-22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数据访问请求处理方法及用于处理数据访问请求的服务器
CN108897494A (zh) * 2018-06-15 2018-11-27 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块存储系统中数据操作的处理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CN108965455A (zh) * 2018-08-01 2018-12-07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视频容器云的调整方法和系统
WO2019034065A1 (zh) * 2017-08-15 2019-02-21 贵州白山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调度方法和装置及其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计算机设备
CN112671664A (zh) * 2020-12-04 2021-04-16 新浪网技术(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精细化调度的cdn调度系统及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33193A (zh) * 2003-03-24 2004-09-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系统的负载控制方法及通讯系统的负载过载报警装置
CN101547159A (zh) * 2009-05-13 2009-09-30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避免网络拥塞的方法和设备
CN102333106A (zh) * 2010-07-13 2012-01-25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p2p系统资源调度方法及其装置和系统
CN102497394A (zh) * 2011-11-28 2012-06-1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一种基于最优化模型的内容分发网络中副本文件放置方法
US20120271964A1 (en) * 2011-04-20 2012-10-25 Blue Coat Systems, Inc. Load Balancing for Network Device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33193A (zh) * 2003-03-24 2004-09-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系统的负载控制方法及通讯系统的负载过载报警装置
CN101547159A (zh) * 2009-05-13 2009-09-30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避免网络拥塞的方法和设备
CN102333106A (zh) * 2010-07-13 2012-01-25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p2p系统资源调度方法及其装置和系统
US20120271964A1 (en) * 2011-04-20 2012-10-25 Blue Coat Systems, Inc. Load Balancing for Network Devices
CN102497394A (zh) * 2011-11-28 2012-06-1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一种基于最优化模型的内容分发网络中副本文件放置方法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34041A (zh) * 2015-03-16 2016-10-19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信息监控方法、终端设备、服务器及系统
CN106034041B (zh) * 2015-03-16 2020-01-2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信息监控方法、终端设备、服务器及系统
CN106453452A (zh) * 2015-08-07 2017-02-22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数据访问请求处理方法及用于处理数据访问请求的服务器
WO2019034065A1 (zh) * 2017-08-15 2019-02-21 贵州白山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调度方法和装置及其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计算机设备
CN108897494A (zh) * 2018-06-15 2018-11-27 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块存储系统中数据操作的处理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CN108897494B (zh) * 2018-06-15 2022-02-18 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块存储系统中数据操作的处理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CN108965455A (zh) * 2018-08-01 2018-12-07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视频容器云的调整方法和系统
CN108965455B (zh) * 2018-08-01 2021-07-27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视频容器云的调整方法和系统
CN112671664A (zh) * 2020-12-04 2021-04-16 新浪网技术(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精细化调度的cdn调度系统及方法
CN112671664B (zh) * 2020-12-04 2022-08-19 新浪网技术(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精细化调度的cdn调度系统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56346B (zh) 2018-05-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56346A (zh) 节点调度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0971444B (zh) 告警管理方法、装置、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US9986366B2 (en) Controlling data collection interval of M2M device
CN105120217A (zh) 基于大数据分析和用户反馈的智能摄像机移动侦测报警系统及方法
US20200379954A1 (en) File processing method for vehicle mounted monitoring device and vehicle mounted monitoring device
WO2019109340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sharing vehicle
CN102906800A (zh) 建模和优化交通网络性能的系统及方法
CN110519362B (zh) 一种数据上传方法以及装置
CN102790915A (zh) 一种用于向p2p节点预推送视频资源的方法与装置
CN108363553A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17133455A1 (zh) 液冷设备的控制方法、装置以及系统
US20200074003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updating upload-period of apparatus data
CN103559274A (zh) 车况信息查询方法和装置
CN109584105B (zh) 一种服务响应的方法及系统
JP7013712B2 (ja) データ処理装置、及びデータ処理方法
CN111600758A (zh) 消息上报方法及平台、智能网关及存储介质
WO2018233593A1 (zh) 一种网络态势感知方法、装置、系统及机器可读介质
CN106875720B (zh) 基于车位数据的车辆找寻时间服务系统及方法
JP2018037886A (ja) 画像配信装置、画像配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画像配信方法
KR101981918B1 (ko) 광역 드론 운용을 위한 시스템, 방법 및 장치
CN106341433A (zh) 一种服务系统、信号服务器和对讲服务器
WO2023045365A1 (zh) 视频质量评估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5659218A (zh) 通信系统、通用服务控制设备、数据发送方法和非瞬态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2653717B (zh) 一种多云协作分布式系统和应用分发的方法
Lee et al. High reliable in-network data verification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