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53579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53579A
CN103853579A CN201310625297.6A CN201310625297A CN103853579A CN 103853579 A CN103853579 A CN 103853579A CN 201310625297 A CN201310625297 A CN 201310625297A CN 103853579 A CN103853579 A CN 1038535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surplus energy
image processing
processing system
devic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62529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53579B (zh
Inventor
黑畑贵夫
西村亮佑
国冈润
羽场笑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8535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535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535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535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127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 H04N1/00204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with a digital computer or a digital computer system, e.g. an internet ser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127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 H04N1/00132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in a digital photofinishing system, i.e. a system where digital photographic images undergo typical photofinishing processing, e.g. printing ordering
    • H04N1/00135Scanning of a photographic origin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提供一种可以更有效率地执行更新处理的技术。按照阶层结构多层逻辑连接的多个图像形成装置AR1,AR2,AR3中的任一个图像形成装置(例如装置AR1)获取比该图像形成装置低一级的下位阶层的多个图像形成装置即多个子装置(例如装置AR21,AR22)的各自的处理余力。此外,该图像形成装置基于该多个子装置的各处理余力(例如“60%”及“30%”)而决定对多个子装置的递送顺序,并依照该递送顺序对多个子装置发送更新数据。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MFP(多功能外围设备(Multi-Functional Peripheral))等图像形成装置及与图像形成装置关联的技术。
背景技术
存在一种发送终端装置的更新数据的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示出了一种技术,以更新数据递送装置(例如服务器)为顶点,将多个终端装置按照阶层结构多层逻辑连接,从上位阶层的终端装置向下位阶层的终端装置依次发送更新数据。根据该技术,可以缓解对更新数据递送装置(服务器等)的负荷集中。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7-334602号公报
然而,多个图像形成装置(MFP等)中,优选为更新其固件等程序时,也减轻对更新数据递送装置(服务器等)的负担。
根据使用所述专利文献1的技术,可以减轻对更新数据递送装置(服务器等)的负担。
但是,在所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从阶层结构内的某个终端装置向其下位阶层的多个终端装置递送更新数据时,该多个终端装置中包含执行负荷非常高的处理的终端装置(高负荷装置)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如下问题。
具体来说,在先进行了对该多个终端装置中的高负荷装置的更新处理时,该高负荷装置的更新处理需要非常长的时间,该高负荷装置的更新处理的完成会大大延迟。因此,对多个终端装置中包含该高负荷装置的较多装置的更新处理的完成会延迟。
发明内容
所以,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更有效率地执行更新处理的技术。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是按照阶层结构多层逻辑连接的多个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任一个,其特征在于,具备:状态取得部件,获取比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低一级的下位阶层的多个图像形成装置即多个子装置各自的处理余力;及递送控制部件,对所述多个子装置发送与各装置的固件相关的更新数据;所述递送控制部件基于所述多个子装置的各处理余力,决定与所述多个子装置相关的递送顺序,并按照该递送顺序对所述多个子装置发送所述更新数据。
技术方案2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递送控制部件将所述多个子装置中具有最高处理余力的装置决定为优先发送目的地装置,所述多个子装置中在其他装置之前先向所述优先发送目的地装置发送所述更新数据。
技术方案3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1或2的发明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递送控制部件以所述多个子装置中的特定的子装置的处理余力大于第1基准值为条件,执行向所述特定的子装置发送所述更新数据的动作。
技术方案4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1或2的发明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递送控制部件以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处理余力大于第2基准值为条件,执行向所述多个子装置发送所述更新数据的动作。
技术方案5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1或2的发明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状态取得部件根据所述多个子装置中的一个装置的执行处理种类的变更,从所述一个装置随时获取所述一个装置的处理余力,所述递送控制部件还基于由所述状态取得部件随时获取的所述一个装置的处理余力,随时决定所述递送顺序。
技术方案6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1或2的发明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受理与所述递送顺序相关的用户指示的受理部件,所述递送控制部件在存在所述用户指示的情况下,反映该用户指示而决定所述递送顺序。
技术方案7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1或2的发明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处理余力是作为与所述多个子装置的每一个中能够利用的CPU资源相应的指标值而被获取。
技术方案8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1或2的发明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处理余力是作为与所述多个子装置的每一个中能够利用的存储器资源相应的指标值而被获取。
技术方案9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1或2的发明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处理余力是作为与所述多个子装置的每一个中能够利用的网络通信资源相应的指标值而被获取。
技术方案10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1或2的发明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处理余力是作为与包含所述多个子装置的每一个中能够利用的网络通信资源、CPU资源及存储器资源的至少一个要素的多个要素相应的指标值而被获取。
技术方案11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10的发明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处理余力是作为分别对应于所述多个要素的多个指标值中对应于最低处理能力的值而被获取。
技术方案12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10的发明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处理余力是作为分别对应于所述多个要素的多个指标值的加权平均值而被获取。
根据技术方案1至12所述的发明,可以尽快完成对较多子装置的数据发送处理。因此,能够执行有效率的更新处理。
尤其,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可以一面避免特定的子装置的执行中处理的效率大幅下降,一面执行有效率的更新处理。
此外,尤其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可以一面避免该图像形成装置自身的执行中处理的效率大幅下降,一面执行有效率的更新处理。
此外,尤其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根据多个子装置中的一个装置的执行处理种类的变更,从该一个装置随时获取该一个装置的处理余力。因此,能够较早获知子装置的处理余力,在早期阶段变更对子装置的递送动作。
此外,尤其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可以根据用户的状况而灵活地变更更新数据的递送顺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的图。
图2是表示MFP的概略构成的功能框图。
图3是表示主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子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图像形成系统中的递送动作的概念图。
图6是表示与CPU资源相关的处理余力的图。
图7是表示与网络资源相关的处理余力的图。
图8是表示与存储器资源相关的处理余力的图。
图9是表示图像形成系统中的递送动作的概念图。
图10是表示图像形成系统中的递送动作的概念图。
图11是表示图像形成系统中的递送动作的概念图。
图12是表示图像形成系统中的递送动作的概念图。
图13是表示变形例的图像形成系统的图。
图1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主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主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子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7是表示图像形成系统中的递送动作的概念图。
图18是表示图像形成系统中的递送动作的概念图。
图19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主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20是表示指定多个子装置的优先顺序的设定画面的图。
图21是表示指定多个子装置的优先顺序的设定画面的图。
图22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主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标号说明
1:图像形成系统
10:MFP(图像形成装置)
50:服务器计算机
ARi:第i阶层的装置
GW:网关
HM:阶层结构信息
NT:处理余力通知
RQ:处理余力通知请求
UD:更新数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第1实施方式>
<1-1.构成概要>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1的图。如图1所示,该图像形成系统1具备多个图像形成装置10。此外,图像形成系统1还具备服务器计算机(也仅称为服务器)50。
本系统1的各要素10,50分别经由网络NW而可相互通信地连接。网络NW是由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及因特网等构成。更详细来说,多个图像形成装置10连接于某个LAN(例如公司内部网络),服务器50连接于该LAN的外部网络。然后,图像形成装置10与服务器50经由所谓的因特网而连接。另外,对网络NW的连接形态可以是有线连接,或者也可以是无线连接。
系统1中,从服务器计算机50向各图像形成装置10递送各图像形成装置10的固件的更新数据(更新用数据)。因此,系统1也称为更新数据递送系统,服务器50也称为更新数据递送装置。
该系统1中,以更新数据递送装置(服务器)50为顶点,多个图像形成装置10按照阶层结构多层(多个层)逻辑连接。
于此,按照阶层结构多层逻辑连接的多个图像形成装置之中,将比规定装置低一级的下位阶层(紧靠后的阶层)且与该规定装置直接逻辑连接的装置,称为与该规定装置相关的“子装置”(或发送目的地装置)。此外,按照阶层结构多层逻辑连接的多个图像形成装置之中,将比规定装置高一级的上位阶层(紧靠前的阶层)且与该规定装置直接逻辑连接的装置,称为与该规定装置相关的“主装置”(或发送源装置)。
系统1的各图像形成装置10获知本装置的“主装置”(直属的上位阶层的图像形成装置)与“子装置”(直属的下位阶层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双方。具体来说,各图像形成装置10在各自的存储部5(图2)(后述)内存储着阶层结构信息HM。阶层结构信息HM中存储着该图像形成装置10的“主装置”的识别编号及网络地址等、以及该图像形成装置10的“子装置”的识别编号及网络地址等。阶层结构信息HM对应于管理者的操作等而生成,且存储在图像形成装置10(存储部5)内。
而且,本系统1中,从相对上位阶层的图像形成装置10向相对下位阶层的图像形成装置10依次发送更新数据UD。详细来说,从主装置向子装置发送更新数据UD,然后从该子装置向该子装置的子装置(也称为孙装置)发送更新数据UD。这样,遍及多个阶层(多代)而依次转发更新数据UD。另外,以下也将第i阶层LVi的图像形成装置10标记为装置ARi等。
具体来说,如图1所示,首先从服务器50经由网关GW向第1阶层(最上位阶层)LV1的图像形成装置10(装置AR1)发送更新数据UD。
然后,第1阶层LV1的图像形成装置10(装置AR1)向作为其“子装置”的第2阶层LV2的图像形成装置10(装置AR2(详细来说是AR21,AR22))发送更新数据UD。
接着,第2阶层LV2的图像形成装置10(装置AR2(AR21,AR22))向作为各自的“子装置”的第3阶层LV3的图像形成装置10(装置AR3)发送更新数据UD。更详细来说,第2阶层LV2的装置AR21向作为其“子装置”的第3阶层LV3的图像形成装置10(装置AR3(AR31,AR32))发送更新数据UD。同样地,第2阶层LV2的装置AR22向作为其“子装置”的第3阶层LV3的图像形成装置10(装置AR3(AR33,AR34))发送更新数据UD。
这样,在LAN内,从相对上位阶层的图像形成装置10(详细来说是“主装置”)向相对下位阶层的图像形成装置10(详细来说是“子装置”)依次发送更新数据UD。由此,从服务器50的数据转发只要最初的一次便可。因此,与各图像形成装置10单独地从服务器50直接接收更新数据UD的情况相比,能够缓解服务器50(更新数据递送装置)的负荷集中。
另外,于此例示多个图像形成装置10以3层阶层结构逻辑连接的形态,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多个图像形成装置10可以以2层阶层结构逻辑连接,或者还可以以4层以上的阶层结构逻辑连接。
此外,于此例示的是1个主装置上逻辑连接2个子装置的形态,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1个主装置上也可以逻辑连接3个以上的子装置(参照图13)。图13中,表示的是在主装置AR22上逻辑连接3个“子装置”AR3(AR33,AR34,AR35)的形态。此外,并不需要对全体主装置分别逻辑连接多个子装置,例如也可以对一部分主装置仅逻辑连接单一的子装置。然而,为了提升更新数据UD的转发效率,优选对相对多的主装置逻辑连接多个“子装置”来进行更新数据UD的分支转发处理。换句话说,优选以相对下位阶层的装置的数量大于相对上位阶层的装置的数量的方式,来规定阶层结构。
<1-2.图像形成装置10的构成>
本实施方式中,例示MFP(多功能外围设备)作为图像形成装置10。
图2是表示MFP10的概略构成的功能框图。另外,于此以最上位阶层(第1阶层)LV1的MFP10(参照图1)的功能区块为中心进行说明。第2阶层以下的各阶层的MFP10也具有相同构成。
MFP10是具备扫描功能、复印功能、传真功能及盒存储(box storage)功能等的装置(也称为复合机)。具体来说,如图2的功能框图所示,MFP10具备图像读取部2、印刷输出部3、通信部4、存储部5、输入输出部6及控制器9等,通过使这些各部分复合动作,来实现各种功能。
图像读取部2是处理部,光学读取(即扫描)载置于MFP10的规定位置的原稿,生成该原稿的图像数据(也称为原稿图像或扫描图像)。该图像读取部2还称为扫描部。
印刷输出部3是基于与印刷对象相关的数据,向纸等各种介质印刷输出图像的输出部。
通信部4是可通过公众线路等进行传真通信的处理部。而且,通信部4还可以通过网络NW进行网络通信。该网络通信中例如利用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协议)等各种协议。通过利用该网络通信,MFP10可以与所期望的对象之间交换各种数据。
存储部5由硬盘驱动器(HDD)等存储装置构成。存储部5中存储着各种数据。例如,存储部5中存储着各种设定信息(包含阶层结构信息HM)及各种作业的图像数据等。此外,存储部5中还存储着与MFP10的固件(程序)PG1相关的更新数据UD等。
输入输出部6具备受理对MFP10的输入的操作输入部6a、及进行各种信息的显示输出的显示部6b。该MFP10中设有操作面板部6c(未图示),该操作面板部6c具有在液晶显示面板嵌入压电传感器等而构成的触摸面板(也称为触摸屏)。该操作面板部6c还作为操作输入部6a的一部分发挥功能,并且还作为显示部6b的一部分发挥功能。
控制器9是内置于MFP10且统括控制MFP10的控制装置。控制器9构成为具备CPU及各种半导体存储器(RAM及ROM)等的计算机系统。控制器9通过由CPU执行ROM(例如EEPROM)内存储的规定软件程序(固件,或仅称为程序)PG1,从而实现各种处理部。另外,该程序PG1也可以记录于USB存储器等可移动记录介质,经由该记录介质安装至MFP10。或者,该程序PG1还可以经由网络NW等下载后安装至MFP10。
如图2所示,控制器9通过执行程序PG1,实现包括状态取得部11、状态通知部12、递送控制部15及数据取得部16在内的各种处理部。
状态取得部11是从子装置10获取该子装置10的余力状态(负荷状态)的处理部,状态通知部12是向主装置10通知本装置10的余力状态(负荷状态)的处理部。
具体来说,某个装置(主装置)(例如第1阶层LV1的装置AR1)的状态取得部11向子装置(第2阶层的装置AR2)发送处理余力的通知请求(询问指令)RQ,该子装置(第2阶层的装置AR2)的状态通知部12向主装置(第1阶层的装置AR1)通知本装置(第2阶层的装置AR2)的处理余力ST。由此,主装置(第1阶层的装置AR1)的状态取得部11获取子装置(第2阶层的装置AR2)的处理余力ST。同样地,在更下位的阶层的各装置中也执行同样的动作。例如,第2阶层的装置(新的主装置AR2)的状态取得部11向其子装置(第3阶层的装置AR3)发送处理余力的通知请求(询问指令)RQ,该子装置(第3阶层的装置AR3)的状态通知部12向其主装置(第2阶层的装置AR2)通知本装置(第3阶层的装置AR3)的处理余力ST。由此,主装置(第2阶层的装置AR2)的状态取得部11获取子装置(第3阶层的装置AR3)的处理余力ST。
此外,递送控制部(也称为更新数据发送控制部)15是控制向子装置递送更新数据的动作的处理部,数据取得部(也称为更新数据接收控制部)16是从主装置接收更新数据的处理部。
具体来说,某个装置的数据取得部16进一步从其主装置接收更新数据。例如,第1阶层的装置AR1(主装置)的数据取得部16进一步从其主装置(第0阶层的装置(服务器50))接收更新数据。然后,主装置(第1阶层的装置)AR1的递送控制部15进一步将从其主装置(第0阶层的装置(服务器50))获取的更新数据UD递送至子装置(第2阶层的装置)AR2。子装置(第2阶层的装置)AR2的数据取得部16从主装置(第1阶层的装置)AR1接收更新数据UD。
同样地,在更下位的阶层的各装置也执行同样的动作。例如,第2阶层的装置(新的主装置)AR2的数据取得部16若进一步从其主装置(第1阶层的装置)AR1接收更新数据,则该新的主装置(第2阶层的装置)AR2的递送控制部15将从其主装置(第1阶层的装置)AR1获取的更新数据UD递送至该装置AR2的子装置(第3阶层的装置)AR3。然后,该子装置(第3阶层的装置)AR3的数据取得部16从其主装置(第2阶层的装置)AR2接收更新数据UD。
此外,如后所述,尤其主装置的递送控制部15基于多个子装置的各负荷状态(处理余力),从该多个子装置中选择(决定)应优先发送更新数据UD的子装置,向所选择的子装置优先发送更新数据UD。由此,能够提升更新数据UD的递送动作的效率。
<1-3.动作>
接下来,更详细地说明本系统1中的动作。
如上所述,多个图像形成装置10多层地逻辑连接。而且,从服务器50向最上位阶层(第1阶层)LV1的图像形成装置10(AR1)发送更新数据UD后,从相对上位的阶层的终端装置向相对下位的阶层的终端装置依次发送更新数据。
以下,首先说明从该第1阶层LV1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主装置AR1)向其后的第2阶层LV2的图像形成装置10(子装置AR2)进一步转发该更新数据UD的动作。
图3是表示更新数据UD的转发源装置(主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图4是表示更新数据UD的转发目的地装置(子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此外,图5是表示图像形成系统中的递送动作的概念图。
首先,在步骤S11中,作为主装置的第1阶层LV1的图像形成装置10(装置AR1)判定从服务器50的更新数据UD的接收是否已完成。
若判定为自身接收更新数据UD已完成,则进入下一步骤S13。在步骤S13中,主装置(相对上位阶层的装置)AR1将处理余力ST的通知请求(也称为负荷状态的通知请求)RQ(RQ1),分别发送给图像形成装置AR2(图像形成装置AR1的子装置AR21,AR22)(也参照图5)。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各子装置AR21,AR22分别接收来自主装置AR1的通知请求RQ1(步骤S21)。响应该接收,各子装置AR21,AR22中的处理分别从步骤S21进入步骤S23。然后,各子装置AR21,AR22获取本装置(AR21或AR22)的处理余力ST(详细来说是处理余力指数(后述)),并将该处理余力ST通知给主装置AR1(步骤S23)。换句话说,各子装置AR21,AR22分别获取本装置的负荷状态并将该负荷状态通知给主装置AR1。
图6是表示与图像形成装置10的CPU资源相关的处理余力、更详细来说表示与能够分配(能够利用)给新处理的CPU资源相应的指标值(也称为处理余力指数)的图。图6中,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0的执行中的处理的种类(执行处理种类)与处理余力的关系。
在图6的最上段,表示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执行“OCR处理”时,CPU资源使用90%(非常高的负荷状态),存在“10%”的处理余力。同样地,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0中执行“实时预览处理”时,CPU资源使用70%,存在“30%”的处理余力。此外,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0中执行“复印处理”时,CPU资源使用40%,存在“60%”的处理余力。而且,表示当图像形成装置10处于“空闲”状态时,CPU资源使用0%,存在“100%”的处理余力。
本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10的处理余力是基于CPU资源的处理余力来判定(步骤S23)。例如,当子装置AR21为“复印处理”中时,判定该子装置AR21的处理余力(详细来说是处理余力指数)为“60%”。此外,当子装置AR22为“实时预览处理”中时,判定该子装置AR22的处理余力为“30%”。然后,各子装置AR21,AR22分别将本装置AR21,AR22的处理余力“60%”,“30%”通知给主装置AR1(步骤S23)。
然后,主装置AR1获取从子装置AR2返回来的处理余力通知NT2(也参照图5)。在步骤S14中,若判定已从所有子装置AR21,AR22接收了处理余力通知NT21,NT22,则进入步骤S15。
在步骤S15中,主装置AR1基于由各处理余力通知NT2(NT21,NT22)通知的各子装置的处理余力,来决定更新数据UD的递送顺序(发送顺序)。具体来说,主装置AR1的递送控制部15从仍未发送更新数据UD的多个子装置AR21,AR22中,决定具有最高处理余力的装置作为“优先发送目的地装置”。例如,如图5所示,子装置AR21的处理余力为60%,子装置AR22的处理余力为30%时,决定具有较大处理余力的子装置AR21作为“优先发送目的地装置”。换句话说,决定子装置AR21作为具有第1优先顺序的发送目的地装置。此外,决定子装置AR22作为具有第2优先顺序的发送目的地装置。这样,对所有子装置AR21,AR22分别决定递送顺序(作为递送目的地的优先顺序)。
接着,在步骤S16中,主装置AR1的递送控制部15按照该递送顺序(也称为发送顺序)向多个子装置AR21,AR22发送更新数据UD。具体来说,首先,多个子装置AR21,AR22之中,在其他装置(AR22)之前优先(先)向优先发送目的地装置(第1顺序的发送目的地装置)AR21发送更新数据UD(DS1)(也参照图9)。而且,在对第1顺序的子装置AR21发送完更新数据UD后,向第2顺序的子装置AR22发送更新数据UD(也参照图10)。
若在步骤S19中判定对所有子装置AR21,AR22的更新数据UD的递送已完成,则主装置AR1中的图3的动作结束。
这样,从第1阶层的图像形成装置AR1向第2阶层的图像形成装置AR2的转发动作完成(参照图5)。
同样地,执行从第2阶层的图像形成装置AR2向第3阶层的图像形成装置AR3的转发动作(参照图5)。
具体来说,执行从第2阶层的图像形成装置AR21向第3阶层的图像形成装置AR31,AR32的转发动作,并执行从第2阶层的图像形成装置AR22向第3阶层的图像形成装置AR33,AR34的转发动作。
此时,第2阶层的图像形成装置AR21作为第3阶层的图像形成装置AR31,AR32的主装置发挥功能,第2阶层的图像形成装置AR22作为第3阶层的图像形成装置AR33,AR34的主装置发挥功能。反过来说,第3阶层的图像形成装置AR31,AR32作为第2阶层的图像形成装置AR21的子装置发挥功能,第3阶层的图像形成装置AR33,AR34作为第2阶层的图像形成装置AR22的子装置发挥功能。
例如,从第2阶层的图像形成装置AR21向第3阶层的图像形成装置AR31,AR32的转发动作是以如下方式进行。
首先,在步骤S11中,作为主装置的第2阶层LV2的图像形成装置10(装置AR21)判定从第1阶层LV1的图像形成装置10(详细来说是主装置AR1)的更新数据UD的接收是否已完成。
若判定为自身接收完更新数据UD,则进入下一步骤S13。在步骤S13中,主装置(相对上位阶层的装置)AR21将处理余力的通知请求RQ(RQ2)分别发送给图像形成装置AR3(图像形成装置AR2的子装置AR31,AR32)(也参照图5)。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各子装置AR31,AR32若分别从主装置AR2接收通知请求RQ2,则从步骤S21进入步骤S23,获取本装置(AR31或AR32)的处理余力(详细来说是处理余力状况)并将该处理余力通知给主装置AR2。
然后,主装置AR21获取从子装置AR31,AR32返回来的处理余力通知NT3(NT31,NT32)。在步骤S14中,若判定已从所有子装置AR31,AR32接收处理余力通知NT31,NT32,则进入步骤S15。
在步骤S15中,主装置AR21基于接收的所有处理余力通知NT31,NT32,来决定更新数据UD的递送顺序。具体来说,主装置AR21的递送控制部15将仍未发送更新数据UD的多个子装置AR31,AR32之中,具有最高处理余力的装置决定为“优先发送目的地装置”。例如,如图5所示,当子装置AR31的处理余力为30%,子装置AR32的处理余力为60%时,决定具有较大处理余力的子装置AR32作为“优先发送目的地装置”。换句话说,决定子装置AR32作为具有第1优先顺序的发送目的地装置。此外,决定子装置AR31作为具有第2优先顺序的发送目的地装置。这样,对所有子装置AR31,AR32分别决定递送顺序(作为递送目的地的优先顺序)。
然后,在步骤S16中,主装置AR2的递送控制部15按照该递送顺序向多个子装置AR31,AR32发送更新数据UD。具体来说,首先,多个子装置AR31,AR32之中,在其他装置(AR31)之前优先(先)向优先发送目的地装置(第1顺序的发送目的地装置)AR32执行更新数据UD的发送(也参照图10)。接着,在对第1顺序的子装置AR32发送完更新数据UD后,向第2顺序的子装置AR31发送更新数据UD(也参照图11)。
若对所有子装置AR31,AR32的更新数据UD的递送完成,则主装置AR21中的图3的动作结束。
这样,从第2阶层的图像形成装置AR21向第3阶层的图像形成装置AR31,AR32的转发动作完成(参照图5)。
同样地,也执行从第2阶层的图像形成装置AR22向第3阶层的图像形成装置AR33,AR34的转发动作(参照图5)。
另外,若从装置AR1向装置AR21的更新数据UD的转发完成(参照图9),则从装置AR1向装置AR22的更新数据UD的转发处理、与从装置AR21向装置AR32的更新数据UD的转发处理在大体相同时间开始(参照图10)。结果,尤其是对于第3阶层的装置中的装置AR32可以较早递送更新数据UD。此外,此后虽然也依赖于装置AR22,AR21的负荷状况等,但以适宜的顺序执行进一步的转发处理。例如,按照该顺序执行从装置AR21向装置AR31的更新数据UD的转发处理(参照图11)、从装置AR22向装置AR33的更新数据UD的转发处理(参照图11)、及从装置AR22向装置AR34的更新数据UD的转发处理(参照图12)。
在如上所述的形态中,主装置AR1首先从多个子装置AR21,AR22中具有最高处理余力的(最低负荷状态的)子装置AR21起,依次执行更新数据的发送处理。
由此,可以较早完成对具有最高处理余力的子装置AR21的数据发送处理。因此,与从具有最低处理余力的(最高负荷状态的)的子装置(例如子装置AR22)开始执行数据发送处理的情况相比,可以尽快完成对多个子装置中的一个子装置的数据发送处理。此外,接着依次对具有相对高处理余力的子装置执行数据发送处理。因此,可以尽快完成对更多子装置(例如,装置AR21,AR32,...)的数据转发处理。换句话说,与先对多个图像形成装置10中高负荷装置进行更新处理的情况相比,可以增多更新结束前的某个时刻完成更新数据接收的装置台数。
此外,在向低负荷状态的子装置AR21的递送开始时刻处于高负荷状态的子装置AR22的负荷状况,大多情况下会因该子装置AR22的执行中的处理在对子装置AR21的递送处理期间内完成等原因而好转(低负荷化)。因此,通过先对子装置AR21执行更新数据发送处理,推后对子装置AR22的更新数据发送处理,还可以抑制对子装置AR22执行更新数据处理所需时间变长。因此,能够非常有效率地进行递送动作。
另外,所述说明中,图像形成装置10的处理余力是基于与CPU资源相应的处理余力指数来判定(步骤S15),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图像形成装置10的处理余力还可以基于图像形成装置10的网络通信资源的处理余力(参照图7)来判定。
图7是表示此种形态的图。图7是表示与图像形成装置10的网络通信资源(网络通信速度)相关的处理余力、更详细来说是表示与图像形成装置10中能够分配(能够利用)给新处理的网络通信资源相应的指标值(处理余力指数)的图。图7中,表示执行中的处理与处理余力的关系。
在图7的最上段,表示当图像形成装置10中执行“打印数据接收”处理时,网络资源使用70%,存在“30%”的处理余力。同样地,表示当图像形成装置10中执行“扫描图像的发送”处理时,网络资源使用60%,存在“40%”的处理余力。
例如,当子装置AR22为“打印数据接收”处理中时,判定该子装置AR22的处理余力为“30%”,子装置AR22将本装置AR22的处理余力“30%”通知给主装置AR1便可。
或者,图像形成装置10的处理余力还可以基于图像形成装置10的存储器容量的处理余力来判定。
图8是表示此种形态的图。图8是表示与图像形成装置10的存储器资源(存储器容量)相关的处理余力、更详细来说是表示与图像形成装置10中能够分配(能够利用)给新处理的存储器资源相应的指标值(处理余力指数)的图。图8中,表示执行中的处理与处理余力的关系。
在图8的最上段,表示当图像形成装置10中执行“打印数据接收”处理时,存储器资源使用40%,存在“60%”的处理余力。同样地,表示当图像形成装置10中执行“实时预览处理”时,存储器资源使用60%,存在“40%”的处理余力。此外,表示当图像形成装置10为“传真接收”中时,存储器资源使用80%,存在“20%”的处理余力。
例如,当子装置AR21为“打印数据接收处理”中时,判定该子装置AR21的处理余力为“60%”,子装置AR21将本装置AR21的处理余力“60%”通知给主装置AR1便可。
此外,还可以基于与包括能够利用的CPU资源、能够利用的网络通信资源、能够利用的存储器资源等在内的多个要素相应的指标值,来求出图像形成装置10的处理余力。
具体来说,图像形成装置10的处理余力可以作为与该多个要素分别对应的多个指标值之中最低处理能力所对应的值(多个处理余力指数之中最低处理余力指数)而被获取。例如,在基于CPU资源的处理余力为“60%”、基于网络通信资源的处理余力为“40%”、基于存储器资源的处理余力为“30%”的情况下,求出这些要素之中最低处理余力的“30%”作为图像形成装置10的处理余力便可。
或者,图像形成装置10的处理余力还可以作为与该多个要素分别对应的多个指标值的加权平均值而被获取。例如,假设基于CPU资源的处理余力为“60%”、基于网络通信资源的处理余力为“40%”、基于存储器资源的处理余力为“30%”的情况。该情况下,将这些指标值以1:2:1的加权比例经加权平均所得的值“42.5%”(=(60%+40%*2+30%)/4)作为图像形成装置10的处理余力求出便可。
<2.第2实施方式>
第2实施方式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以下,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第2实施方式中,当子装置的处理余力小于规定水准(level)时各主装置不对该子装置执行更新数据UD的发送动作。第2实施方式在这一点上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此外,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各子装置并非仅根据来自其主装置的通知请求RQ将本装置(子装置)的处理余力通知给该主装置,而是还根据该子装置的状况将本装置(子装置)的处理余力通知给主装置。第2实施方式在这一点上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图14及图1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动作的流程图。在图14的步骤S16(S16b)及图15的步骤S18中,以子装置的处理余力大于规定的基准值TH1为条件而开始递送动作。这一点与图3的步骤S16不同。
例如,如图17所示,设想在某个时刻,子装置AR21的处理余力为“60%”且子装置AR22的处理余力为“10%”的状况。
该状况下,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将子装置AR21的递送顺序决定为第1顺序,将子装置AR22的递送顺序决定为第2顺序(步骤S15)。
然后,在步骤S16b中,判定子装置AR21的处理余力“60%”大于规定水准(例如,“20%”(=基准值TH1)),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执行从主装置AR1向子装置AR21的更新数据UD的发送。
然而,完成对子装置AR21的发送后,主装置AR1此次判定子装置AR22的处理余力“10%”低于基准值TH1(“20%”),保留从该主装置AR1向子装置AR22的更新数据UD的发送。
另一方面,各子装置执行图16的动作而代替图4的动作。
具体来说,如图16所示,在步骤S22中,各子装置在本装置的执行处理种类(执行状况)发生变更的情况下也进入步骤S23,执行将本装置的余力状况通知给主装置的动作。例如,当子装置AR22中的执行状况从“OCR处理中”变成“空闲”时,子装置AR22将本装置AR22的处理余力从“10%”上升至“100%”这一状况通知给主装置AR1。换句话说,子装置AR22将执行状况变更后的本装置AR22的处理余力为“100%”的状况通知给主装置AR1。
然后,主装置AR1进入步骤S17(图15),从子装置AR22再次接收处理余力通知NT2(NT22)。接着,主装置AR1基于由该处理余力通知NT22所通知的处理余力,决定与发送目的地装置(发送对象装置)中的未发送目的地装置(详细来说是多个子装置之中未开始向此装置发送更新数据UD的装置)相关的递送顺序,并按照该递送顺序等开始递送动作(步骤S18)。例如,主装置AR1将剩余的子装置AR22决定为下一递送目的地。而且,主装置AR1还以子装置AR22的处理余力大于规定水准为条件,对该子装置AR22执行更新数据UD的发送动作(步骤S18)。然后,判定对所有子装置的发送已完成,结束图15的动作(步骤S19)。这样,在上述发送保留动作后,若判定该子装置AR22的处理余力已上升至高于规定水准(例如20%)的水准(例如“100%”)(参照图18),则执行从主装置AR1向子装置AR22的更新数据UD的发送处理。
于此,若在子装置AR22的处理余力低于规定的基准值TH1(例如20%)的状况下进一步进行更新数据UD的通信处理,则子装置AR22中正在执行中的其他处理(例如打印数据接收作业)的处理效率有时会下降。尤其,在子装置AR22的处理余力小的状况下,该子装置AR22中正在执行中的其他处理与更新数据UD的通信处理利用各种共用硬件(例如共用的通信端口等)的情况下,正在执行中的该其他处理的处理效率有时会大幅下降。
另一方面,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当子装置AR22的处理余力小于规定的基准值TH1时,不执行对该子装置AR22的更新数据UD的发送动作。由此,可以避免子装置AR22的执行中处理的大幅效率下降。
此外,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主装置AR1从多个子装置AR21,AR22之中具有最高处理余力(最低负荷状态)的子装置AR21起,依次执行更新数据的发送处理。因此,可以尽快完成对多个子装置中的一个子装置的数据发送处理。
这样,能够一面避免多个子装置的执行中处理的大幅效率下降,一面执行有效率的更新处理。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的动作中,确认子装置AR22的处理余力已上升至高于规定水准(例如20%)的水准(例如“100%”)(状态好转),从而对子装置AR22执行更新数据发送处理。因此,还可以抑制对子装置AR22执行更新数据处理所需时间变长。
此外,在上述形态中,每当子装置AR22中的执行处理种类(执行状况)发生变更时,对主装置AR1发送子装置AR22的处理余力。简单来说,从子装置AR22自发将处理余力通知NT2发送给主装置AR1。然后,该主装置AR1(详细来说是其递送控制部15)根据多个子装置中的一个装置AR22中的执行处理种类的变更,从该一个装置AR22随时获取该一个装置AR22的处理余力,并基于获取的该处理余力,决定可否向该一个装置AR22递送。因此,主装置AR1能够较早获知子装置AR22的处理余力。
此外,于此例示的是子装置在本装置的执行处理种类发生变更时将本装置(子装置)的处理余力随时通知给主装置的形态,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子装置还可以按规定定时(例如以固定时间间隔)将该子装置的处理余力随时通知给主装置。这样,子装置可以在从主装置接收通知请求RQ时、本装置(该子装置)的执行处理种类变更时、及规定定时到来时的一个以上的时刻,将本装置(子装置)的处理余力通知给该主装置。另外,通过在执行处理种类变更时将本装置(子装置)的处理余力随时通知给主装置,主装置AR1可以较早获知子装置AR22的处理余力,从而能够在早期阶段变更递送动作。
此外,上述说明中例示的是2个子装置AR21,AR22之中仅其中一者的处理余力小于基准值TH1的情况下的处理。以下,说明某个时刻2个子装置AR21,AR22双方的处理余力均具有小于基准值TH1的值(例如均为“10%”)的情况。
该情况下,首先在步骤S16b中,主装置AR1判定子装置AR21,AR22的处理余力均低于基准值TH1,从该主装置AR1向子装置AR21,AR22的更新数据UD的各发送动作均被保留。
然后,多个子装置AR21,AR22中的至少一者检测出执行处理种类变更,从该至少一个装置自发将处理余力通知NT2发送给主装置AR1。接着,对应于该至少一个装置的执行处理种类的变更,主装置AR1(详细来说是其递送控制部15)随时获取该至少一个装置的处理余力(步骤S17),并基于获取的该处理余力,随时决定对该至少一个装置的递送顺序(步骤S18)。
例如,在子装置AR21的处理余力增大到“30%”且子装置AR22的处理余力增大到“50%”的情况下,将子装置AR22的递送顺序决定为第1顺序,将子装置AR22的递送顺序决定为第2顺序(步骤S18)。此外,判定子装置AR21的处理余力“30%”和子装置AR22的处理余力“50%”均大于基准值TH1。然后,按照该顺序执行从主装置AR1向子装置AR21的更新数据UD的发送动作与从主装置AR1向子装置AR22的更新数据UD的发送动作。
这样,主装置AR1可以随时获知子装置的处理余力的变更而随时变更递送动作。
<3.第3实施方式>
第3实施方式是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以下,以与第2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第3实施方式中,各主装置还基于本装置的处理余力来决定是否执行向子装置的更新数据UD的发送动作,在这一点上与第2实施方式不同。
图19是表示此种动作的流程图。在该第3实施方式中,执行图19的流程图的处理而代替图14的流程图的处理。图19的流程图中,在步骤S12中判定本装置的处理余力是否大于规定水准,在这一点上与图14的流程图不同。
更详细来说,步骤S12中,当本装置的处理余力小于规定水准(例如,“20%”(=基准值TH2))时,不进入下一步骤S13,而是等待该本装置的处理余力增大直至大于规定水准。而且,仅在判断为本装置的处理余力大于规定的基准值TH2时,进入下一步骤S13。在步骤S13之后,如上述那样执行处理余力通知请求RQ的发送处理、处理余力通知NT的接收处理、递送顺序的决定处理、及递送处理(更新数据UD的发送处理)。
于此,若在本装置(例如主装置AR1)的处理余力低于规定水准(例如20%)的情况下进一步执行更新数据UD的通信处理,则正在执行中的其他处理(例如打印数据接收作业)的处理效率有时会下降。尤其,在本装置(主装置)的处理余力小的状态下,更新数据UD的通信处理与正在执行中的其他处理利用各种共用硬件的情况下,处理效率有时会大幅下降。
另一方面,如图19所示,主装置通过以本装置的处理余力大于规定水准为条件而执行向子装置的更新数据UD的发送动作,可以避免该主装置的执行中处理的效率大幅下降。
<4.第4实施方式>
第4实施方式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以下,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第4实施方式中,使用如图20所示的设定画面GS1,根据用户(管理员等)的手动操作来指定装置AR1的多个子装置中的优先发送目的地装置。设定画面GS1根据操作者的操作而显示在装置AR1的操作面板部6c等上。例如,用户在主装置AR1中使用如图20的设定画面GS1,可以将子装置AR21的优先顺序设定得高于子装置AR22的优先顺序。
此外,同样地使用如图21所示的设定画面GS2,根据用户(管理员等)的手动操作来指定装置AR21的多个子装置中的优先发送目的地装置。设定画面GS2根据操作者的操作而显示在装置AR21的操作面板部6c等上。例如,用户在主装置AR21中使用如图21的设定画面GS2,可以将子装置AR31的优先顺序设定得高于子装置AR32的优先顺序。
这些设定操作在图22的动作之前由管理者等预先进行便可。
然后,主装置AR1执行图22的动作。具体来说,按照使用设定画面GS1所指定的优先顺序,在步骤S15(S15b)中决定从该主装置AR1向多个子装置AR21,AR22的更新数据UD的递送顺序。在步骤S15b中,存在使用设定画面GS生成的用户指示时,反映该用户指示,决定与多个子装置AR21,AR22相关的递送顺序。例如,当子装置AR21的优先顺序设定得高于子装置AR22的优先顺序时,决定子装置AR21的递送顺序为第1顺序,决定子装置AR22的递送顺序为第2顺序。接着,按照该递送顺序依次执行对多个子装置AR21,AR22的递送动作。
同样地,第2阶层的装置AR21执行图22的动作。具体来说,也按照使用设定画面GS2所指定的优先顺序,在步骤S15b中决定从该装置(新的主装置)AR21对其多个子装置AR31,AR32的更新数据UD的递送顺序。例如,当子装置AR31的优先顺序设定得高于子装置AR32的优先顺序时,决定子装置AR31的递送顺序为第1顺序,决定子装置AR32的递送顺序为第2顺序。接着,按照该递送顺序依次执行对多个子装置AR31,AR32的递送动作。
该情况下,对第2阶层的装置AR21,AR22中的装置AR21,优先执行来自第1阶层的装置AR1的更新数据UD的发送处理。此外,对第3阶层的装置AR31,AR32中的装置AR31,优先执行来自第2阶层的装置AR21的更新数据UD的发送处理。
另外,未通过此种用户操作指定递送顺序(其多个子装置的递送顺序)的主装置(例如主装置AR22)中,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基于其子装置AR33,AR34的处理余力来决定递送顺序。
根据如上所述的动作,可以根据用户的状况等灵活地变更更新数据UD的递送顺序。例如,用户期望优先更新特定装置AR21,AR31(尤其是装置AR31)而使用的情况下,可以优先执行向该特定装置AR21,AR31(尤其是装置AR31)的更新数据UD的递送。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例示的是在主装置指定所有2个子装置的优先顺序的形态,但并不限定于此。具体来说,主装置AR22中可以指定3个子装置AR33,AR34,AR35(参照图13)中的单一子装置AR33的优先顺序(第1顺序),另一方面,不指定其他2个子装置的优先顺序。这样,在某个主装置中,可以指定N个子装置中的K个(其中K<N-1)子装置的优先顺序,另一方面,不指定其他(N-K)个子装置的优先顺序。该情况下,该K个子装置的优先顺序按照用户指示来决定,且其他(N-K)个子装置的优先顺序基于该(N-K)个子装置的处理余力来决定便可。例如,按照用户指示将单一子装置AR33的优先顺序决定为第1顺序,且其他2个子装置AR34,AR35的优先顺序则基于该2个子装置AR34,AR35的处理余力来决定便可。
<5.变形例等>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说明的内容。
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例示MFP作为图像形成装置10,但并不限定于此,可以对各种图像形成装置(印刷装置、复印装置、扫描装置等)应用上述思想。
此外,第4实施方式的思想还可以与第2实施方式及第3实施方式等的思想分别组合来实现。

Claims (12)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是按照阶层结构多层逻辑连接的多个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任一个,其特征在于,该图像形成装置具备:
状态取得部件,获取比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低一级的下位阶层的多个图像形成装置即多个子装置的各自的处理余力;及
递送控制部件,对所述多个子装置发送与各装置的固件相关的更新数据;且
所述递送控制部件基于所述多个子装置的各处理余力来决定与所述多个子装置相关的递送顺序,并按照该递送顺序对所述多个子装置发送所述更新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递送控制部件将所述多个子装置之中具有最高处理余力的装置决定为优先发送目的地装置,所述多个子装置之中在其他装置之前先向所述优先发送目的地装置发送所述更新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递送控制部件以所述多个子装置之中特定的子装置的处理余力大于第1基准值为条件,执行向所述特定的子装置的所述更新数据的发送动作。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递送控制部件以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处理余力大于第2基准值为条件,执行向所述多个子装置的所述更新数据的发送动作。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状态取得部件根据所述多个子装置中的一个装置的执行处理种类的变更,从所述一个装置随时获取所述一个装置的处理余力,
所述递送控制部件基于由所述状态取得部件随时获取的所述一个装置的处理余力,随时决定所述递送顺序。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受理与所述递送顺序相关的用户指示的受理部件,
所述递送控制部件在存在所述用户指示的情况下,反映该用户指示而决定所述递送顺序。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处理余力是作为与所述多个子装置的每一个中能够利用的CPU资源相应的指标值而被获取。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处理余力是作为与所述多个子装置的每一个中能够利用的存储器资源相应的指标值而被获取。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处理余力是作为与所述多个子装置的每一个中能够利用的网络通信资源相应的指标值而被获取。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处理余力是作为与包括所述多个子装置的每一个中能够利用的网络通信资源、CPU资源及存储器资源中的至少一个要素在内的多个要素相应的指标值而被获取。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处理余力是作为与所述多个要素分别对应的多个指标值之中最低处理能力所对应的值而被获取。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处理余力是作为与所述多个要素分别对应的多个指标值的加权平均值而被获取。
CN201310625297.6A 2012-11-28 2013-11-28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38535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60038A JP5803886B2 (ja) 2012-11-28 2012-11-28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12-260038 2012-11-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53579A true CN103853579A (zh) 2014-06-11
CN103853579B CN103853579B (zh) 2018-08-24

Family

ID=507730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625297.6A Active CN103853579B (zh) 2012-11-28 2013-11-28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146359A1 (zh)
JP (1) JP5803886B2 (zh)
CN (1) CN10385357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84440B2 (ja) * 2017-01-27 2019-10-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情報処理ステム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52432B2 (en) * 2003-07-31 2009-06-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control program
CN100541430C (zh) * 2001-09-17 2009-09-16 索马网络公司 软件更新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1827077A (zh) * 2009-03-02 2010-09-08 富士通株式会社 数据传送系统和数据传送方法
CN1790266B (zh) * 2004-12-14 2010-12-08 微软公司 用于下载更新的方法和系统
US20100333082A1 (en) * 2009-06-25 2010-12-30 Keys Gregory C Centralized utility for automated retrieval, distribution/installation, and licensing management of software updates using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US20110044320A1 (en) * 2009-08-21 2011-02-24 Avaya Inc. Mechanism for fast evaluation of policies in work assignme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008400B1 (en) * 2006-04-20 2014-04-02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system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the centralized system management on endpoints of a distributed data processing system
US8365201B2 (en) * 2007-12-14 2013-01-29 Microsoft Corporation Multi-function device ID with unique identifier
US9218177B2 (en) * 2011-03-25 2015-12-22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Techniques to optimize upgrade tasks
US9176725B2 (en) * 2012-05-15 2015-11-03 Oracl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Automated upgrade for an operating system using a gateway server
US20140068621A1 (en) * 2012-08-30 2014-03-06 Sriram Sitaraman Dynamic storage-aware job scheduling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41430C (zh) * 2001-09-17 2009-09-16 索马网络公司 软件更新方法、设备和系统
US7552432B2 (en) * 2003-07-31 2009-06-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control program
CN1790266B (zh) * 2004-12-14 2010-12-08 微软公司 用于下载更新的方法和系统
CN101827077A (zh) * 2009-03-02 2010-09-08 富士通株式会社 数据传送系统和数据传送方法
US20100333082A1 (en) * 2009-06-25 2010-12-30 Keys Gregory C Centralized utility for automated retrieval, distribution/installation, and licensing management of software updates using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US20110044320A1 (en) * 2009-08-21 2011-02-24 Avaya Inc. Mechanism for fast evaluation of policies in work assignmen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146359A1 (en) 2014-05-29
JP2014107745A (ja) 2014-06-09
JP5803886B2 (ja) 2015-11-04
CN103853579B (zh) 2018-08-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07671A (zh) 管理设备、管理方法、程序和存储介质
US20130027743A1 (en) Application delivering system
JP2007108957A (ja)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5078660B2 (ja) 認証制御装置、認証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194575B2 (ja)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20070043806A1 (en) Apparatus,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mmunicating via a network
JP5338571B2 (ja)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管理装置、画像処理装置、管理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US20100228931A1 (en) Management apparatus, system, control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JP6179492B2 (ja) 通信中継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通信中継方法
JP2011254334A (ja)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CN103853579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20090103828A1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Having Image Processing Program
JP5407631B2 (ja) 回路情報生成装置、機能実行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5026156A (ja) 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および情報処理装置
JP2009129014A (ja) サービス提供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5333035B2 (ja) リモート管理システム、管理装置、機器、プログラム更新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JP6260025B2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機器設定方法
JP2014182412A (ja)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9880791B2 (en)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having stored thereon a program executable on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JP2003234870A (ja)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
JP601120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11108047A (ja)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619499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7788364B2 (en) Management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network device
JP2008042251A (ja)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処理システム、画像処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