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16694B - 高黏度、易凝结物料的冷凝方法 - Google Patents
高黏度、易凝结物料的冷凝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816694B CN103816694B CN201410084383.5A CN201410084383A CN103816694B CN 103816694 B CN103816694 B CN 103816694B CN 201410084383 A CN201410084383 A CN 201410084383A CN 103816694 B CN103816694 B CN 10381669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high viscosity
- heat exchanger
- condensation
- lime s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黏度、易凝结物料的冷凝方法,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高黏度、易凝结物料无法连续操作的问题。本发明通过采用一种高黏度、易凝结物料的冷凝方法,反应罐(20)中生成的高黏度、易凝结物料进入冷凝器(22),与冷却介质换热后,形成的凝液进入凝液储罐(35),未冷凝的物料作为待冷却介质进入换热器(23)的冷凝换热区(3)的壳程,换热器(23)中形成的凝液进入凝液储罐(35),未冷凝的物料从待冷却介质出口(6)排出的技术方案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可用于高黏度、易凝结物料的冷凝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黏度、易凝结物料的冷凝方法。
背景技术
化工、原料药生产过程中都会用到换热器对蒸馏原料进行冷凝回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原料为了不让其逃逸出系统,通常需要对末端气相产物进行捕集。捕集工作一般由后冷器担任。如果物料恰恰又是高黏度、高凝固点或者黏度曲线随温度变化比较大的原料,那么就容易因为冷凝物堵塞后冷器,工程上采取的比较便捷的处理方式就是设置双后冷器,在一个后冷器阻力过大的时候切换至另一个,而原先那个堵塞的后冷器用热介质进行加热再生。这样的方法虽然从流程上讲很简单,但是实际操作过程是间歇的,阀门启闭较多,操作难度大,也很难实现自控,并且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CN201120403204涉及的是一种列管式换热器,这种列管式换热器由换热筒体两端各安装一个封头构成,换热筒体内安装有中心管、列管、螺旋板,中心管与换热筒体之间的环形空间内安装有螺旋板,中心管、螺旋板、换热筒体共同围成了沿换热器轴线方向上的螺旋通道;螺旋板上设置有椭圆孔,列管穿过螺旋板上的椭圆孔安装在螺旋通道内,且各列管以中心管为轴线呈环状同心圆一圈圈排列。本实用新型中利用螺旋通道产生的离心力对换热界面的扰动,提高了换热效率,解决了现有的列管式换热器换热效率低的问题。
为了避免后冷器堵塞影响工艺操作,工程上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以往使用的监测后冷器压降、自动切换加热-冷却介质等手段,但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人员操作失误、仪表测量偏差等原因产生的换热器堵塞或者捕集能力下降,仍然不可避免的对整个流程产生影响。
由此可见,必须对可能会造成换热器阻塞的各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以提高捕集效率,保证工艺流程的顺畅。
现在通常会有以下这些方法,其缺点也显而易见:
1)使用单个后冷器在高于凝结温度下进行捕集,此种方法无法完全保证所有气体均被冷凝,可能导致中间体泄漏至下游流程;
2)使用双后冷器的交替捕集的方式需要定期切换换热器,如果切换不及时,流程安全性受到威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高黏度、易凝结物料无法连续操作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高黏度、易凝结物料的冷凝方法。该方法用于高黏度、易凝结物料的冷凝中,具有可连续操作的优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高黏度、易凝结物料的冷凝方法,反应罐(20)中生成的高黏度、易凝结物料进入冷凝器(22),与冷却介质换热后,形成的凝液进入凝液储罐(35),未冷凝的物料作为待冷却介质进入换热器(23)的冷凝换热区(3)的壳程,换热器(23)中形成的凝液进入凝液储罐(35),未冷凝的物料从待冷却介质出口(6)排出;其中,所述换热器(23)为卧式,包括前封头(1)、后封头(2)、冷凝换热区(3)、加热换热区(4),冷凝换热区(3)设有待冷却介质入口(5)和待冷却介质出口(6),冷凝换热区(3)内布有换热要求所需量的换热管(16)作为管程,壳程(17)内设有折流板(15),冷凝换热区(3)的冷却介质走管程,冷凝换热区(3)底部通过凝液收集板(18)与加热换热区(4)顶部相连通,凝液收集板(18)上开有漏斗口(19),漏斗口(19)通过漏斗脚管(12)与加热换热区(4)内的凝液槽(13)相连通,凝液槽(13)设有凝液排出管(14),加热换热区(4)的漏斗口(19)和漏斗脚管(12)外围空间走加热介质,前封头(1)、后封头(2)内分别设置隔板(11)以隔离冷凝换热区(3)内的冷却介质和加热换热区(4)内的加热介质。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前封头(1)、后封头(2)为椭圆形,隔板(11)具有隔热功能;折流板(15)形式为弓形、圆盘形、圆环形中的至少一种;冷凝换热区(3)内的管程数为1,壳程数为1;冷凝换热区(3)与加热换热区(4)的体积比为5~1:1;凝液收集板(18)开孔率为30%~60%。
上述技术方案中,更优选地,所述冷凝换热区(3)与加热换热区(4)的体积比为3.5~2.5:1;凝液收集板(18)开孔率为40%~50%。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待冷却介质入口(5)靠近前封头(1),冷却介质入口(7)设置于后封头(2)上,冷却介质出口(8)设置于前封头(1)上,待冷却介质出口(6)靠近后封头(2);加热介质入口(9)设置于后封头(2)上,加热介质出口(10)设置于前封头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凝液排出管(14)位于加热介质入口(9)一侧,凝液排出管(14)应插入凝液槽(13)内形成足够的液封,阻止气体未经换热从凝液排出管(14)排出。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冷凝器(22)的冷却介质为50~80℃水;换热器(23)凝液出口物料的黏度为130~170cP,凝固点温度为60~90℃,压力以绝压计为1×10-3~3×10-3MPa。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换热器(23)的操作压力以绝压计为1×10-3~3×10-3MPa;换热器(23)的冷却介质为50~80℃水,加热介质为70~100℃水。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换热器(23)未冷凝物料排出管线与真空泵相连。
本专利在高黏度、易凝结物料的冷凝过程中采用组合式的换热器,对于凝结后液相黏度随温度下降变化较大的物质,或者凝结点和凝固点温差比较小的物质,进行再加热,可安全的实现连续操作,取得了较好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换热器23的侧向剖面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换热器23的径向断面示意图。
1为前封头;2为后封头;3为冷凝换热区;4为加热换热区;5为待冷却介质入口;6为待冷却介质出口;7为冷却介质入口;8为冷却介质出口;9为加热介质入口;10为加热介质出口;11为隔板;12为漏斗脚管;13为凝液槽;14为凝液排出管;15为折流板;16为换热管;17为壳程;18为凝液收集板;19为漏斗口;20为反应罐;21为反应罐出口管线;22为冷凝器;23为换热器;24为冷凝器冷却介质出口管线;25为冷凝器冷却介质入口管线;26为冷凝器待冷却介质出口管线;27为换热器冷却介质出口管线;28为换热器加热介质出口管线;29为冷凝器凝液排出管线;30为换热器待冷却介质出口管线;31为换热器冷却介质入口管线;32为换热器加热介质入口管线;33为换热器凝液排出管线;34为凝液总管;35为凝液储罐。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阐述,但不仅限于本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某维生素生产厂,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换热器(23)凝液出口物料为4-甲基-5-恶唑甲酸异丙酯,浓度为30%(体积),黏度为154cP,凝固点温度为79℃,压力以绝压计为2×10-3MPa。由于该物料有毒性,必须进行捕集,以达到排放要求。操作条件为20mbar真空状态,导致该物料沸点降低,而凝固点并不随着压力有明显变化,所以该物料沸点和凝固点比正常情况接近,沸点与凝固点范围在10~20℃内,这个范围恰好落在冷却水的进出口温度范围内。
本专利通过采用组合式双换热介质换热器的方法对该物料进行捕集,并且可以连续操作。
反应罐(20)中生成的高黏度、易凝结物料进入冷凝器(22),与冷却介质换热后,形成的凝液进入凝液储罐(35),未冷凝的物料作为待冷却介质进入换热器(23)的冷凝换热区(3)的壳程,换热器(23)中形成的凝液进入凝液储罐(35),未冷凝的物料从待冷却介质出口(6)排出。冷凝器(22)的冷却介质为70℃水。
如图2所示的换热器(23),包括前封头(1)、后封头(2)、冷凝换热区(3)、加热换热区(4),冷凝换热区(3)设有待冷却介质入口(5)和待冷却介质出口(6),冷凝换热区(3)内布有多根换热管(16)作为管程,壳程(17)内设有折流板(15),冷凝换热区(3)的冷却介质走管程,冷凝换热区(3)底部通过凝液收集板(18)与加热换热区(4)顶部相连,凝液收集板(18)上开有漏斗口(19),漏斗口(19)通过漏斗脚管(12)与加热换热区(4)内的凝液槽(13)相连,凝液槽(13)设有凝液排出管(14),加热换热区(4)的漏斗口(19)和漏斗脚管(12)外围空间走加热介质,前封头(1)、后封头(2)内分别设置隔热隔板(11)以隔离冷凝换热区(3)内的冷却介质和加热换热区(4)内的加热介质。换热器(23)未冷凝物料排出管线与真空泵相连。
前封头(1)、后封头(2)为椭圆形。折流板(15)形式为弓形,冷凝换热区(3)内的管程数为1,壳程数为1,待冷却介质入口(5)靠近前封头(1),冷却介质入口(7)设置于后封头(2)上,冷却介质出口(8)设置于前封头(1)上,待冷却介质出口(6)靠近后封头(2);加热介质入口(9)设置于后封头(2)上,加热介质出口(10)设置于前封头上。冷凝换热区(3)与加热换热区(4)的体积比为3.5:1。凝液收集板(18)开孔率为50%。凝液排出管(14)位于加热介质入口(9)一侧,凝液排出管(14)应插入凝液槽(13)内形成足够的液封,阻止气体未经换热从凝液排出管(14)排出。
换热器(23)的操作压力以绝压计为2×10-3MPa;换热器(23)的冷却介质为50℃水,加热介质为80℃水,连续运行20天换热器没有堵塞,换热器(23)排气中含有该物料的浓度控制在5ppm以内,符合安全环保要求。
【实施例2】
按照实施例1所述的方法和步骤,换热器(23)凝液出口物料的为4-甲基-5-恶唑甲酸异丁酯,浓度为30%(体积),黏度为160cP,凝固点温度为85℃,压力以绝压计为2×10-3MPa。冷凝换热区(3)与加热换热区(4)的体积比为2.5:1。凝液收集板(18)开孔率为40%。冷凝器(22)的冷却介质为75℃水。
换热器(23)的操作压力以绝压计为1×10-3MPa;换热器(23)的冷却介质为75℃水,加热介质为95℃水,连续运行10天换热器没有堵塞,换热器(23)排气中含有该物料的浓度控制在5ppm以内,符合安全环保要求。
【实施例3】
按照实施例1所述的方法和步骤,换热器(23)凝液出口物料为4-乙基-5-恶唑甲酸异丁酯,浓度为30%(体积),黏度为164cP,凝固点温度为88℃,压力以绝压计为2×10-3MPa。冷凝换热区(3)与加热换热区(4)的体积比为4.5:1。凝液收集板(18)开孔率为55%。冷凝器(22)的冷却介质为78℃水。
换热器(23)的操作压力以表压计为3×10-3MPa;换热器(23)的冷却介质为78℃水,加热介质为98℃水,连续运行5天换热器没有堵塞,换热器(23)排气中含有该物料的浓度控制在5ppm以内,符合安全环保要求。
【比较例1】
按照实施1所述的方法和步骤,只是将换热器(23)改为采用两个普通换热器进行捕集,每4小时切换至另一个换热器,前一换热器夹套内切换成热水进行加热再生,至物料融化并回收后待切换。普通换热器的冷却介质为70℃水,连续运行10小时换热器堵塞,换热器(23)排气中含有该物料的浓度控制在5ppm以内,符合安全环保要求。
Claims (8)
1.一种高黏度、易凝结物料的冷凝方法,反应罐(20)中生成的高黏度、易凝结物料进入冷凝器(22),与冷却介质换热后,形成的凝液进入凝液储罐(35),其特征在于未冷凝的物料作为待冷却介质进入换热器(23)的冷凝换热区(3)的壳程,换热器(23)中形成的凝液进入凝液储罐(35),未冷凝的物料从待冷却介质出口(6)排出;其中,所述换热器(23)为卧式,包括前封头(1)、后封头(2)、冷凝换热区(3)、加热换热区(4),冷凝换热区(3)设有待冷却介质入口(5)和待冷却介质出口(6),冷凝换热区(3)内布有换热要求所需量的换热管(16)作为管程,壳程(17)内设有折流板(15),冷凝换热区(3)的冷却介质走管程,冷凝换热区(3)底部通过凝液收集板(18)与加热换热区(4)顶部相连通,凝液收集板(18)上开有漏斗口(19),漏斗口(19)通过漏斗脚管(12)与加热换热区(4)内的凝液槽(13)相连通,凝液槽(13)设有凝液排出管(14),加热换热区(4)的漏斗口(19)和漏斗脚管(12)外围空间走加热介质,前封头(1)、后封头(2)内分别设置隔板(11)以隔离冷凝换热区(3)内的冷却介质和加热换热区(4)内的加热介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高黏度、易凝结物料的冷凝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封头(1)、后封头(2)为椭圆形,隔板(11)具有隔热功能;折流板(15)形式为弓形、圆盘形、圆环形中的至少一种;冷凝换热区(3)内的管程数为1,壳程数为1;冷凝换热区(3)与加热换热区(4)的体积比为5~1:1;凝液收集板(18)开孔率为30%~6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高黏度、易凝结物料的冷凝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换热区(3)与加热换热区(4)的体积比为3.5~2.5:1;凝液收集板(18)开孔率为40%~5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高黏度、易凝结物料的冷凝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待冷却介质入口(5)靠近前封头(1),冷却介质入口(7)设置于后封头(2)上,冷却介质出口(8)设置于前封头(1)上,待冷却介质出口(6)靠近后封头(2);加热介质入口(9)设置于后封头(2)上,加热介质出口(10)设置于前封头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高黏度、易凝结物料的冷凝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凝液排出管(14)位于加热介质入口(9)一侧,凝液排出管(14)应插入凝液槽(13)内形成足够的液封,阻止气体未经换热从凝液排出管(14)排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高黏度、易凝结物料的冷凝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22)的冷却介质为50~80℃水;换热器(23)凝液出口物料的黏度为130~170cP,凝固点为60~90℃,压力以绝压计为1×10-3~3×10-3MPa。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高黏度、易凝结物料的冷凝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23)的操作压力以绝压计为1×10-3~3×10-3MPa;换热器(23)的冷却介质为50~80℃水,加热介质为70~100℃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高黏度、易凝结物料的冷凝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23)未冷凝物料排出管线与真空泵相连。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084383.5A CN103816694B (zh) | 2014-03-07 | 2014-03-07 | 高黏度、易凝结物料的冷凝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084383.5A CN103816694B (zh) | 2014-03-07 | 2014-03-07 | 高黏度、易凝结物料的冷凝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816694A CN103816694A (zh) | 2014-05-28 |
CN103816694B true CN103816694B (zh) | 2015-11-25 |
Family
ID=507521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084383.5A Active CN103816694B (zh) | 2014-03-07 | 2014-03-07 | 高黏度、易凝结物料的冷凝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81669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080177A (zh) * | 2015-09-14 | 2015-11-25 | 李永堂 | 不凝性气体高效分离真空冷凝系统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00479A (zh) * | 1997-05-28 | 1998-12-02 | 拜尔公司 | 改善热传递的方法和装置 |
JP2011007394A (ja) * | 2009-06-24 | 2011-01-13 | Toshiba Corp | 多段圧復水器 |
CN201997239U (zh) * | 2011-03-01 | 2011-10-05 | 上海石大机电有限公司 | 三合一热交换器 |
CN102410548A (zh) * | 2011-09-30 | 2012-04-11 | 东南大学 | 一种烟气水分回收装置及方法 |
CN102430256A (zh) * | 2010-09-29 | 2012-05-02 | 哈尔滨迅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冷凝式油雾净化机 |
-
2014
- 2014-03-07 CN CN201410084383.5A patent/CN10381669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00479A (zh) * | 1997-05-28 | 1998-12-02 | 拜尔公司 | 改善热传递的方法和装置 |
JP2011007394A (ja) * | 2009-06-24 | 2011-01-13 | Toshiba Corp | 多段圧復水器 |
CN102430256A (zh) * | 2010-09-29 | 2012-05-02 | 哈尔滨迅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冷凝式油雾净化机 |
CN201997239U (zh) * | 2011-03-01 | 2011-10-05 | 上海石大机电有限公司 | 三合一热交换器 |
CN102410548A (zh) * | 2011-09-30 | 2012-04-11 | 东南大学 | 一种烟气水分回收装置及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816694A (zh) | 2014-05-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345672A (zh) | 不凝气体净化装置、制冷系统及方法 | |
CN103822501B (zh) | 组合式双换热介质换热器 | |
CN103816694B (zh) | 高黏度、易凝结物料的冷凝方法 | |
CN106190189B (zh) | 一种焦炉荒煤气上升管高效余热回收装置 | |
CN207335495U (zh) | 一种列管式换热装置 | |
CN103242866B (zh) | 一种焦炉荒煤气热能回收装置 | |
CN219531709U (zh) | 一种易结晶物料冷凝收集罐 | |
CN102898304B (zh) | 合成气制乙二醇过程中草酸二甲酯的回收方法 | |
CN206669710U (zh) | 除氧乏汽热量及冷凝液无动力回收装置 | |
CN204594266U (zh) | 一种可测温冷凝装置 | |
CN107289791B (zh) | 一种冷凝器 | |
CN204153760U (zh) | 一种废热蒸汽余热回收装置 | |
CN102679751B (zh) | 有机热载体余热炉及余热炉系统 | |
CN109603316A (zh) | 具有迷宫式进气管保温装置的高凝固点介质气液分离器 | |
CN106282518B (zh) | 对轧钢加热炉用煤气进行冷冻脱湿的设备及方法 | |
CN204319807U (zh) | 一种分子蒸馏捕集器 | |
CN212300031U (zh) | 一种立式列管逆流冷凝器 | |
CN105973020A (zh) | 一种适用于富含挥发性有机气体的分段式冷凝换热器 | |
CN203382710U (zh) | 焦炉荒煤气热能回收装置及换热系统 | |
CN103331029B (zh) | 一种蒸馏器 | |
CN206449627U (zh) | 一种汽包排污冷却器 | |
CN204987932U (zh) | 一种炼焦荒煤气余热回收装置 | |
CN104230616B (zh) | 乙苯脱氢制苯乙烯脱氢反应系统 | |
CN106440926B (zh) | 一种热交换流体流动的检测方法和监控系统 | |
CN104988257B (zh) | 一种高炉冲渣水余热回收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