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03718A - 抑制水源切换引发供水管网铁释放的磷酸盐缓蚀剂投加法 - Google Patents
抑制水源切换引发供水管网铁释放的磷酸盐缓蚀剂投加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803718A CN103803718A CN201310704745.1A CN201310704745A CN103803718A CN 103803718 A CN103803718 A CN 103803718A CN 201310704745 A CN201310704745 A CN 201310704745A CN 103803718 A CN103803718 A CN 10380371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 iron
- pipeline section
- release
- concentr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eventing Corrosion Or Incrustation Of Metals (AREA)
Abstract
抑制水源切换引发供水管网铁释放的磷酸盐缓蚀剂投加法,属于饮用水处理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针对水源切换造成原水水质化学组分突变引发的供水管网铁释放问题,所研发的投加磷酸盐缓蚀剂的控制技术。本发明是在管段模拟反应器中,管网水的pH值为7.5~8.5时实现的,所采用的磷酸盐缓蚀剂包括正磷酸钠、三聚磷酸钠和六偏磷酸钠,均为食品级药剂,投加剂量分别为:正磷酸钠0.10~0.50mg/L(以P计),三聚磷酸钠0.10~0.50mg/L(以P计),六偏磷酸钠0.10~0.50mg/L(以P计)。本发明的缓蚀剂投加法具有投加量低、水质安全、无毒害、效率高、便于水厂操作等特征,可安全、经济、高效地保障水源切换条件下城镇供水管网的水质稳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涉及城镇给水处理中的供水管网安全输配领域,特别涉及能够抑制水源切换引发供水管网中铁过量释放的磷酸盐缓蚀剂投加方法。
背景技术
保证供水管网水质稳定性,控制管网腐蚀,提高输配水系统的水质安全,是城镇饮用水安全保障的重要环节之一。随着城市需水量不断增加,加之我国饮用水源地微污染现象严重以及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频发,使得长期以来依靠单一水源供水的许多城市和地区面临着新的挑战。因而,国内许多大中型城市开始采用双水源或多水源供水,同时我国正在大规模建设长距离引水工程,预计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北方许多城市将面临着多水源供水的局面,这种季节性水源切换和长距离调水工程,造成原水水质的突变,使得城市供水系统面临着水质不稳定的新问题。多水源切换造成原水水质变化对供水管网水质化学稳定性产生较大的冲击,特别是水源周期性切换,短期内水质突变,极有可能引起管网内管垢表面原有的稳定钝化层发生破坏,加速管道腐蚀,造成腐蚀产物的过量释放,以及生物膜脱落,从而导致用户出水水质恶化,出现铁含量、浊度、色度以及细菌总数超标的现象,严重时引发“黄水”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种能够抑制水源切换引发供水管网腐蚀产物释放的控制技术。
近年来,我国淡水资源严重紧缺,随着海水淡化技术的发展,淡化海水用于市政和工业供水领域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沿海城市和地区新建了一批海水淡化厂,并将淡化海水引入到自来水厂后并网供水,以缓解日益短缺的地表或地下水源。然而,淡化海水由于其特定的生产工艺决定了其低pH值(6.5~7.0)、低碱度(<10mgCaCO3/L)、低硬度(<10mgCaCO3/L)和低含盐量(TDS20~500mg/L)的水质特征,具有较强的侵蚀性,进入既有市政供水管网(多为铸铁管和钢管)时,会改变管网水与原有管垢的化学平衡,加速管垢的溶解和过量释放,造成管网水的浊度、色度升高,出现“黄水”问题,引起用户投诉。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种针对传统水源切换为淡化海水后引发供水管网铁过量释放的控制技术,才能保障淡化海水并网后的安全输配,最终保证用户龙头出水合格。
目前,对于水源切换引发供水管网铁释放问题的控制技术,我国多采用提前进行管道维修和改造技术,但由于受到人力、物力的限制,管网更换与改造的进度相对较慢,目前尚无在供水管网中采用投加磷酸盐控制铁释放的工程实例。
磷酸盐缓蚀剂一般包括正磷酸盐和聚磷酸盐(三聚磷酸盐、六偏磷酸盐等),在自来水厂出厂水中长期投加可有效控制供水管网的铁释放问题。然而,磷酸盐的投加量在控制供水管网铁释放方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若投加浓度过低,可能只是在管壁局部形成“保护膜”,无法形成对整个管网系统铁释放的抑制,甚至导致其余局部位置发生点蚀,反而加速了腐蚀和铁释放的程度;若投加浓度过高,聚磷酸盐与铁离子形成螯合物,然后在水流冲刷作用下,又重新把管壁上的保护膜分散到水中,反而起到分散剂的作用。因而在使用磷酸盐缓蚀剂控制管网铁释放时,应特别注意采用合适的投加剂量。在欧美地区的一些国家对于供水管网中使用的磷酸盐缓蚀剂浓度的最高限值,主要是从环境污染控制的角度考虑,以控制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但并未确定管网水质稳定控制的磷酸盐最佳投加量,如:法国饮用水相关标准中规定在管网水中磷酸盐最高浓度不得超过5.0mg P2O5/L,英国的最高浓度限值为2.3mgPO4/L,俄罗斯的最高浓度限值为3.5mg PO4/L。
涉及腐蚀防护与控制技术的专利主要涉及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未考虑饮水水质要求,因此不能用于生活饮用水的市政供水管网领域。如《控制凸模冷却水系统腐蚀的装置及控制方法》200610017490.1发明专利,处理工艺水温较高(35-50℃),且使用锌的磷系复合缓蚀剂。涉及磷酸盐缓蚀剂用于饮用水领域的专利很少,如《抑制铸铁在含硫酸根及氯离子的自来水中被腐蚀的缓蚀剂》201010538237.7发明专利。该专利中采用是复配的缓蚀剂,由正磷酸盐、聚磷酸盐和聚硅酸盐按一定比例复配而成,作为铸铁管材的缓蚀剂,通过铸铁挂片的腐蚀试验来反映腐蚀控制的效果。本申请与该专利有多处不同,一是本申请是单独使用磷酸盐缓蚀剂,该专利是使用复配药剂;二是控制目的不同,本申请是控制管垢中铁氧化物的释放,来维持管网水质的稳定(用管网水中总铁浓度的增加来表征),该专利的目的是控制铸铁管材的腐蚀(在模拟试验中用铸铁挂片的失重来表征);三是使用条件不同,本申请是在水源切换造成水质发生突变的条件下使用,该专利是在稳定的水质条件下使用。因此本申请与该专利并不重复。
在此背景条件下,我们急需开发研制能够抑制水源切换引发供水管网铁释放问题的磷酸盐缓蚀剂投加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研发应对水源切换造成供水管网中铁过量释放问题的磷酸盐类缓蚀剂控制技术,以实现在原水水质化学组分突变时,安全、经济、高效地保障城镇供水管网的水质稳定。
本发明中所述的抑制水源切换引发供水管网铁释放的磷酸盐缓蚀剂,包括:正磷酸盐、三聚磷酸盐和六偏磷酸盐。
本发明中所选用的正磷酸盐为食品级的正磷酸钠,选用的聚磷酸盐为食品级的三聚磷酸钠和食品级的六偏磷酸钠,其在管网水中的投加剂量分别为:正磷酸钠0.10~0.50mg/L(以P计),三聚磷酸钠0.10~0.50mg/L(以P计),六偏磷酸钠0.10~0.50mg/L(以P计)。
实际使用磷酸盐缓蚀剂时,一般先将各类磷酸盐定量加入水中配置成高浓度的储备液,然后再稀释投加到供水管网系统中。
抑制水源切换引发供水管网铁释放的磷酸盐缓蚀剂投加法,其特征在于,是在管段模拟反应器中依次按以下步骤实现的:
步骤(1),测定管段的初始铁释放速率
在管段模拟反应器中加入试验用水,其水质指标为:pH值7.6~8.2,硫酸盐35mg/L,氯化物、碱度、硬度以及电导率为定值,稳定后,测试管段在稳定状态下的总铁浓度;
步骤(2),水质突变造成铁的过量释放
把管段水的硫酸盐浓度切换到150mg/L,其余水质参数保持恒定不变,测试管段在稳定运行后的总铁浓度;
步骤(3),投加食品级正磷酸钠控制铁释放
步骤(3.1),调节管段水的pH值为7.5~8.5;
步骤(3.2),投加食品级正磷酸钠0.5mg/L(以磷计),管段在稳定状态下运行10天后,总铁浓度最高降低40%,浊度最高降低65%,色度最高降低75%。
抑制水源切换引发供水管网铁释放的磷酸盐缓蚀剂投加法,其特征在于,是在管段模拟反应器中依次按以下步骤实现的:
步骤(1),测定管段的初始铁释放速率
在管段模拟反应器中加入试验用水,其水质指标为:pH值7.6~8.2,硫酸盐35mg/L,氯化物、碱度、硬度以及电导率为定值,稳定后,测试管段在稳定状态下的总铁浓度;
步骤(2),水质突变造成铁的过量释放
把管段水的硫酸盐浓度切换到150mg/L,其余水质参数保持恒定不变,测试管段在稳定运行后的总铁浓度;
步骤(3),投加食品级三聚磷酸钠控制铁释放
步骤(3.1),调节管段水的pH值为7.5~8.5;
步骤(3.2),投加食品级三聚磷酸钠0.5mg/L(以磷计),管段在稳定状态下运行10天后,总铁浓度最高降低60%,浊度最高降低80%,色度最高降低50%。
抑制水源切换引发供水管网铁释放的磷酸盐缓蚀剂投加法,其特征在于,是在管段模拟反应器中依次按以下步骤实现的:
步骤(1),测定管段的初始铁释放速率
在管段模拟反应器中加入试验用水,其水质指标为:pH值7.6~8.2,硫酸盐35mg/L,氯化物、碱度、硬度以及电导率为定值,稳定后,测试管段在稳定状态下的总铁浓度;
步骤(2),水质突变造成铁的过量释放
把管段水的硫酸盐浓度切换到150mg/L,其余水质参数保持恒定不变,测试管段在稳定运行后的总铁浓度;
步骤(3),投加食品级六偏磷酸钠控制铁释放
步骤(3.1),调节管段水的pH值为7.5~8.5;
步骤(3.2),投加食品级六偏磷酸钠0.5mg/L(以磷计),管段在稳定状态下运行10天后,总铁浓度最高降低40%,浊度最高降低50%,色度最高降低85%。
抑制水源切换引发供水管网铁释放的磷酸盐缓蚀剂投加法,其特征在于,是在管段模拟反应器中依次按以下步骤实现的:
步骤(1),测定管段的初始铁释放速率
在管段模拟反应器中加入试验用水,其水质指标为:pH值7.6~8.2,硫酸盐35mg/L,氯化物、碱度、硬度以及电导率为定值,稳定后,测试管段在稳定状态下的总铁浓度;
步骤(2),水质突变造成铁的过量释放
把管段水的硫酸盐浓度切换到75mg/L,其余水质参数保持恒定不变,测试管段在稳定运行后的总铁浓度;
步骤(3),投加食品级六偏磷酸钠控制铁释放
步骤(3.1),调节管段水的pH值为7.5~8.5;
步骤(3.2),投加食品级六偏磷酸钠0.5mg/L(以磷计)作用15天后,总铁浓度最高降低55%,且停止投加六偏磷酸盐后,控制效果至少可维持10天。
抑制水源切换引发供水管网铁释放的磷酸盐缓蚀剂投加法,其特征在于,是在管段模拟反应器中依次按以下步骤实现的:
步骤(1),测定管段的初始铁释放速率
在管段模拟反应器中加入试验用水,其水质指标为:pH值7.6~8.2,硫酸盐35mg/L,氯化物、碱度、硬度以及电导率为定值,稳定后,测试管段在稳定状态下的总铁浓度;
步骤(2),水质突变造成铁的过量释放
把管段水的硫酸盐浓度切换到240mg/L,其余水质参数保持恒定不变,测试管段在稳定运行后的总铁浓度;
步骤(3),投加食品级六偏磷酸钠控制铁释放
步骤(3.1),调节管段水的pH值为7.5~8.5;
步骤(3.2),投加食品级六偏磷酸钠0.5mg/L(以磷计)作用15天后,总铁浓度最高降低95%,但停止投加六偏磷酸盐后,无法维持控制效果。
抑制水源切换引发供水管网铁释放的磷酸盐缓蚀剂投加法,其特征在于,是在管段模拟反应器中依次按以下步骤实现的:
步骤(1),测定管段的初始铁释放速率
在管段模拟反应器中加入试验用水,其水质指标为:pH值7.6~8.2,氯化物85mg/L,硫酸盐135mg/L,碱度120mg/L,硬度260mg/L的地表水源水,稳定后,测试管段在稳定状态下的总铁浓度;
步骤(2),水质突变造成铁的过量释放
把管段水切换为氯离子浓度130mg/L的淡化海水,其余水质指标为:pH值6.6~7.0,硫酸盐11mg/L,碱度5mg/L,硬度10mg/L,测试管段在稳定运行后的总铁浓度;
步骤(3),投加食品级六偏磷酸钠控制铁释放
投加所述的食品级六偏磷酸钠0.5mg/L(以磷计),运行10天后,总铁浓度最高降低80%。
本发明提出的抑制水源切换引发供水管网铁释放的磷酸盐缓蚀剂投加法,具有以下优点:
(1)已有实际管段模拟试验结果表明,该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地应对高硫酸盐水源切换和高氯离子淡化海水并网造成供水管网铁过量释放的问题;
(2)本发明所述的磷酸盐缓蚀剂,投加到供水管网水中,可使铸铁管内壁上的腐蚀产物变得更加密实,抑制铁制管材的进一步腐蚀,延长管材使用寿命;
(3)本发明所述的磷酸盐缓蚀剂具有投加量低,水质安全、无毒害,且不会造成过高的污水处理负荷和环境污染等特征,使用中配制简单,操作方便,运行成本低,便于水厂应用;
(4)可安全、经济、高效地保障水源切换造成原水水质化学组分突变条件下城镇供水管网的水质稳定。
附图说明
图1磷酸盐缓蚀剂投加法的技术流程图。
图2管段试验所用的“管段模拟反应器”示意图。
图3三种磷酸盐缓蚀剂应对高硫酸盐水源切换时(35mg/L切换至150mg/L)对管网水总铁释放量的控制效果。
图4三种磷酸盐缓蚀剂应对高硫酸盐水源切换时(35mg/L切换至150mg/L)对管网水浊度的控制效果。
图5三种磷酸盐缓蚀剂应对高硫酸盐水源切换时(35mg/L切换至150mg/L)对管网水 色度的控制效果。
图6六偏磷酸钠应对高硫酸盐水源切换(35mg/L切换至75mg/L)引发管网铁释放的控制效果。
图7六偏磷酸钠应对高硫酸盐水源切换(35mg/L切换至150mg/L)引发管网铁释放的控制效果。
图8六偏磷酸钠应对高硫酸盐水源切换(35mg/L切换至240mg/L)引发管网铁释放的控制效果。
图9六偏磷酸钠应对高氯离子淡化海水(85mg/L地表水切换至130mg/L淡化水)并网供水引发管网铁释放的控制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抑制水源切换引发供水管网铁释放的磷酸盐缓蚀剂投加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在处理水源切换造成原水硫酸根浓度由35mg/L增加至150mg/L的水源水时,可采用向管网水中投加正磷酸钠的处理技术。采用正磷酸钠处理时,先调节管网水的pH值在7.5~8.5之间,再通过剂量关系投加正磷酸钠储备液,使管网水中的正磷酸钠浓度为0.10~0.50mg/L(以P计),投加数天后,抑制管网铁释放问题效果显著,如应用实例1中图3~5所示,总铁浓度最高降低40%,浊度最高降低65%,色度最高降低75%。
本发明的抑制水源切换引发供水管网铁释放的磷酸盐缓蚀剂投加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在处理水源切换造成原水硫酸根浓度由35mg/L增加至150mg/L的水源水时,可采用向管网水中投加三聚磷酸钠的处理技术。采用三聚磷酸钠处理时,先调节管网水的pH值在7.5~8.5之间,再通过剂量关系投加三聚磷酸钠储备液,使管网水中的三聚磷酸钠浓度为0.10~0.50mg/L(以P计),投加数天后,抑制管网铁释放问题效果显著,如应用实例1中图3~5所示,总铁浓度最高降低60%,浊度最高降低80%,色度最高降低50%。
本发明的抑制水源切换引发供水管网铁释放的磷酸盐缓蚀剂投加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在处理水源切换造成原水硫酸根浓度由35mg/L增加至150mg/L的水源水时,可采用向管网水中投加六偏磷酸钠的处理技术。采用六偏磷酸钠处理时,先调节管网水的pH值在7.5~8.5之间,再通过剂量关系投加六偏磷酸钠储备液,使管网水中的六偏磷酸钠浓度为0.10~0.50mg/L(以P计),投加数天后,抑制管网铁释放问题效果显著,如应用实例1中图3~5所示,总铁浓度最高降低40%,浊度最高降低50%,色度最高降低85%。
本发明的抑制水源切换引发供水管网铁释放的磷酸盐缓蚀剂投加法,其特征在于:选用六偏磷酸钠处理原水硫酸根浓度为35mg/L的水源水切换为75mg/L的水源水时,管网水中六偏磷酸钠的最佳投加量为0.50mg/L(以P计),投加六偏磷酸钠作用15天后,对管网铁释放 控制效果显著,如应用实例2中图6所示,总铁浓度最高降低55%,且停止投加六偏磷酸钠后,控制效果仍可维持10天。
本发明的抑制水源切换引发供水管网铁释放的磷酸盐缓蚀剂投加法,其特征在于:选用六偏磷酸钠处理原水硫酸根浓度为35mg/L的水源水切换为150mg/L的水源水时,管网水中六偏磷酸钠的最佳投加量为0.50mg/L(以P计),投加六偏磷酸钠作用15天后,对管网铁释放控制效果显著,如应用实例2中图7所示,总铁浓度最高降低85%,且停止投加六偏磷酸钠后,仍可维持一定的控制效果。
本发明的抑制水源切换引发供水管网铁释放的磷酸盐缓蚀剂投加法,其特征在于:选用六偏磷酸钠处理原水硫酸根浓度为35mg/L的水源水切换为240mg/L的水源水时,管网水中六偏磷酸钠的最佳投加量为0.50mg/L(以P计),投加六偏磷酸钠作用15天后,对管网铁释放控制效果显著,如应用实例2中图8所示,总铁浓度最高降低95%,但停止投加六偏磷酸钠后,无法维持控制效果。
本发明的抑制水源切换引发供水管网铁释放的磷酸盐缓蚀剂投加法,其特征在于:选用六偏磷酸钠处理原水氯离子浓度为85mg/L的常规自来水切换为氯离子浓度为130mg/L的淡化海水时,管网水中六偏磷酸钠的最佳投加量为0.50mg/L(以P计),投加六偏磷酸钠作用10天后,对管网铁释放控制效果显著,如应用实例3中图9所示,总铁浓度最高降低80%。
本发明采用“管段反应器”进行磷酸盐缓蚀剂抑制供水管网铁释放的模拟试验,管段材质为供水管网中截取的DN100无衬铸铁管,使用年限约30年。该“管段反应器”已获得了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名称“给水管网水质化学稳定性研究用的管段模拟反应器”,专利申请号:201110258380.5,公开号:CN102426224A)。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应用实例1
采用平行试验,考察正磷酸钠、三聚磷酸钠和六偏磷酸钠对供水管网铁释放的控制效果。第一阶段:测定管段初始铁释放速率。在管段反应器中加入试验用水,试验配水水质见表1,在不投加磷酸盐情况下稳定3天,每天换水一次并测定管段的总铁浓度、浊度和色度(滞留时间8h)。第二阶段:水质突变造成铁的过量释放。将管网水的硫酸盐浓度切换为150mg/L,其余水质参数不变,在不投加磷酸盐情况下运行7天,每天换水一次并测定各自管段的总铁浓度(滞留时间8h)。第三阶段:投加磷酸盐控制铁释放。向不同反应器中分别投加0.10mg/L、0.25mg/L、0.50mg/L(以P计)的食品级正磷酸钠、食品级三聚磷酸钠和食品级六偏磷酸钠,每天换水一次并测定各自管段的总铁浓度、浊度和色度变化情况(滞留时间8h),运行10天。试验结果如图3~5所示,结果表明,三种磷酸盐对管网铁释放现象均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聚 磷酸盐的控制效果要优于正磷酸盐,且随着磷酸盐投加剂量的增加控制效果更好。
表1试验用水水质指标
应用实例2
采用管段模拟试验,考察六偏磷酸钠应对不同高硫酸盐水源切换引发供水管网铁释放的控制效果。第一阶段:测定管段初始铁释放速率。在管段反应器中加入试验用水,试验配水水质见表1,在不投加磷酸盐情况下稳定5天,每天换水一次并测定管段的总铁浓度(滞留时间8h)。第二阶段:水质突变造成铁的过量释放。将管网水的硫酸盐浓度分别切换至75mg/L,150mg/L,240mg/L,其余水质参数不变,在不投加磷酸盐情况下运行10天,每天换水一次并测定各自管段的总铁浓度(滞留时间8h)。第三阶段:投加磷酸盐控制铁释放。向不同反应器中分别投加0.10mg/L、0.30mg/L、0.50mg/L(以P计)的食品级六偏磷酸钠,每天换水一次并测定各自管段的总铁浓度变化情况(滞留时间8h),运行15天。第四阶段:停止投加六偏磷酸钠。考察10天后磷酸盐缓蚀剂对铁释放的控制维持效果。试验结果如图6~8所示,结果表明,六偏磷酸钠应对高硫酸盐水源切换引发供水管网铁释放现象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可使总铁释放量最高降低55%~95%。
应用实例3
采用管段模拟试验,考察六偏磷酸钠应对高氯离子淡化海水并网供水引发管网铁释放的控制效果。第一阶段:测定管段初始铁释放速率。在管段反应器中加入常规地表水,试验水质详见表2,在不投加磷酸盐情况下稳定3天,每天换水一次并测定管段的总铁浓度(滞留时间8h)。第二阶段:水质突变造成铁的过量释放。将管网水由常规水源水切换为淡化海水(氯离子浓度为130mg/L),不投加磷酸盐情况下运行7天,每天换水一次并测定各自管段的总铁浓度(滞留时间8h)。第三阶段:投加磷酸盐控制铁释放。向不同反应器中分别投加0.10mg/L、0.30mg/L、0.50mg/L(以P计)的食品级六偏磷酸钠,每天换水一次并测定各自管段的总铁浓度变化情况(滞留时间8h),运行10天。试验结果如图9所示,结果表明,六偏磷酸钠应对高氯离子淡化海水并网供水引发管网铁释放现象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可使总铁释放量最高降低80%。
表2试验用水水质指标
Claims (8)
1.抑制水源切换引发供水管网铁释放的磷酸盐缓蚀剂投加法,其特征在于,是在管段模拟反应器中依次按以下步骤实现的:
步骤(1),测定管段的初始铁释放速率
在管段模拟反应器中加入试验用水,其水质指标为:pH值7.6~8.2,硫酸盐35mg/L,氯化物、碱度、硬度以及电导率为定值,稳定后,测试管段在稳定状态下的总铁浓度;
步骤(2),水质突变造成铁的过量释放
把管段水的硫酸盐浓度切换到150mg/L,其余水质参数保持恒定不变,测试管段在稳定运行后的总铁浓度;
步骤(3),投加食品级正磷酸钠控制铁释放
步骤(3.1),调节管段水的pH值为7.5~8.5;
步骤(3.2),投加食品级正磷酸钠0.5mg/L(以磷计),管段在稳定状态下运行10天后,总铁浓度最高降低40%,浊度最高降低65%,色度最高降低75%。
2.抑制水源切换引发供水管网铁释放的磷酸盐缓蚀剂投加法,其特征在于,是在管段模拟反应器中依次按以下步骤实现的:
步骤(1),测定管段的初始铁释放速率
在管段模拟反应器中加入试验用水,其水质指标为:pH值7.6~8.2,硫酸盐35mg/L,氯化物、碱度、硬度以及电导率为定值,稳定后,测试管段在稳定状态下的总铁浓度;
步骤(2),水质突变造成铁的过量释放
把管段水的硫酸盐浓度切换到150mg/L,其余水质参数保持恒定不变,测试管段在稳定运行后的总铁浓度;
步骤(3),投加食品级三聚磷酸钠控制铁释放
步骤(3.1),调节管段水的pH值为7.5~8.5;
步骤(3.2),投加食品级三聚磷酸钠0.5mg/L(以磷计),管段在稳定状态下运行10天后,总铁浓度最高降低60%,浊度最高降低80%,色度最高降低50%。
3.抑制水源切换引发供水管网铁释放的磷酸盐缓蚀剂投加法,其特征在于,是在管段模拟反应器中依次按以下步骤实现的:
步骤(1),测定管段的初始铁释放速率
在管段模拟反应器中加入试验用水,其水质指标为:pH值7.6~8.2,硫酸盐35mg/L,氯化物、碱度、硬度以及电导率为定值,稳定后,测试管段在稳定状态下的总铁浓度;
步骤(2),水质突变造成铁的过量释放
把管段水的硫酸盐浓度切换到150mg/L,其余水质参数保持恒定不变,测试管段在稳定运行后的总铁浓度;
步骤(3),投加食品级六偏磷酸钠控制铁释放
步骤(3.1),调节管段水的pH值为7.5~8.5;
步骤(3.2),投加食品级六偏磷酸钠0.5mg/L(以磷计),管段在稳定状态下运行10天后,总铁浓度最高降低40%,浊度最高降低50%,色度最高降低8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抑制水源切换引发供水管网铁释放的磷酸盐缓蚀剂投加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投加食品级六偏磷酸钠0.5mg/L(以磷计)作用15天后,总铁浓度最高降低85%,且停止投加六偏磷酸盐后,仍可维持一定的控制效果。
5.抑制水源切换引发供水管网铁释放的磷酸盐缓蚀剂投加法,其特征在于,是在管段模拟反应器中依次按以下步骤实现的:
步骤(1),测定管段的初始铁释放速率
在管段模拟反应器中加入试验用水,其水质指标为:pH值7.6~8.2,硫酸盐35mg/L,氯化物、碱度、硬度以及电导率为定值,稳定后,测试管段在稳定状态下的总铁浓度;
步骤(2),水质突变造成铁的过量释放
把权利要求3中的硫酸盐150mg/L替换为硫酸盐75mg/L,其余水质参数不变,测试管段在稳定运行后的总铁浓度;
步骤(3),投加食品级六偏磷酸钠控制铁释放
步骤(3.1),调节管段水的pH值为7.5~8.5;
步骤(3.2),投加食品级六偏磷酸钠0.5mg/L(以磷计)作用15天后,总铁浓度最高降低55%,且停止投加六偏磷酸盐后,控制效果至少可维持10天。
6.抑制水源切换引发供水管网铁释放的磷酸盐缓蚀剂投加法,其特征在于,是在管段模拟反应器中依次按以下步骤实现的:
步骤(1),测定管段的初始铁释放速率
在管段模拟反应器中加入试验用水,其水质指标为:pH值7.6~8.2,硫酸盐35mg/L,氯化物、碱度、硬度以及电导率为定值,稳定后,测试管段在稳定状态下的总铁浓度;
步骤(2),水质突变造成铁的过量释放
把权利要求3中的硫酸盐150mg/L替换为硫酸盐240mg/L,其余水质参数不变,测试管段在稳定运行后的总铁浓度;
步骤(3),投加食品级六偏磷酸钠控制铁释放
步骤(3.1),调节管段水的pH值为7.5~8.5;
步骤(3.2),投加食品级六偏磷酸钠0.5mg/L(以磷计)作用15天后,总铁浓度最高降低95%,但停止投加六偏磷酸盐后,无法维持控制效果。
7.抑制水源切换引发供水管网铁释放的磷酸盐缓蚀剂投加法,其特征在于,是在管段模拟反应器中依次按以下步骤实现的:
步骤(1),测定管段的初始铁释放速率
在管段模拟反应器中加入试验用水,其水质指标为:pH值7.6~8.2,氯化物85mg/L,硫酸盐135mg/L,碱度120mg/L,硬度260mg/L的地表水源水,稳定后,测试管段在稳定状态下的总铁浓度;
步骤(2),水质突变造成铁的过量释放
把管段水切换为氯离子浓度130mg/L的淡化海水,其余水质指标为:pH值6.6~7.0,硫酸盐11mg/L,碱度5mg/L,硬度10mg/L,测试管段在稳定运行后的总铁浓度;
步骤(3),投加食品级六偏磷酸钠控制铁释放
投加所述的食品级六偏磷酸钠0.5mg/L(以磷计),运行10天后,总铁浓度最高降低80%。
8.根据权利要求1、2、3、5、6、7所述的抑制水源切换引发供水管网铁释放的磷酸盐缓蚀剂投加法,其特征在于,先把各类磷酸盐定量加入水中配制成高浓度的储备液,再稀释后加到管段水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704745.1A CN103803718A (zh) | 2013-12-19 | 2013-12-19 | 抑制水源切换引发供水管网铁释放的磷酸盐缓蚀剂投加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704745.1A CN103803718A (zh) | 2013-12-19 | 2013-12-19 | 抑制水源切换引发供水管网铁释放的磷酸盐缓蚀剂投加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803718A true CN103803718A (zh) | 2014-05-21 |
Family
ID=507011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704745.1A Pending CN103803718A (zh) | 2013-12-19 | 2013-12-19 | 抑制水源切换引发供水管网铁释放的磷酸盐缓蚀剂投加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803718A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316664A (zh) * | 2014-10-31 | 2015-01-28 | 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研究院 | 一种测定原位模拟水源切换条件下管网水质的方法 |
CN104316665A (zh) * | 2014-10-31 | 2015-01-28 | 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研究院 | 一种研究原位模拟水源切换条件下管网水质稳定性的设备 |
CN109300513A (zh) * | 2018-11-06 | 2019-02-01 | 浙江大学 | 一种磷酸盐缓蚀剂抑制供水管网铁释放效果的检测方法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276087A (zh) * | 2011-07-27 | 2011-12-14 | 湖南大学 | 用于稳定水质的饮用水处理方法 |
JP2012187471A (ja) * | 2011-03-09 | 2012-10-04 | Miura Co Ltd | 水処理方法及び水処理システム |
-
2013
- 2013-12-19 CN CN201310704745.1A patent/CN103803718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2187471A (ja) * | 2011-03-09 | 2012-10-04 | Miura Co Ltd | 水処理方法及び水処理システム |
CN102276087A (zh) * | 2011-07-27 | 2011-12-14 | 湖南大学 | 用于稳定水质的饮用水处理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米子龙等: "水源切换引发供水网腐蚀产物释放的控制对策", 《中国给水排水》 * |
米子龙等: "淡化海水并网供水的管网铁释放控制技术研究", 《中国给水排水》 *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316664A (zh) * | 2014-10-31 | 2015-01-28 | 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研究院 | 一种测定原位模拟水源切换条件下管网水质的方法 |
CN104316665A (zh) * | 2014-10-31 | 2015-01-28 | 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研究院 | 一种研究原位模拟水源切换条件下管网水质稳定性的设备 |
CN104316665B (zh) * | 2014-10-31 | 2016-01-13 | 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研究院 | 一种研究原位模拟水源切换条件下管网水质稳定性的设备 |
CN104316664B (zh) * | 2014-10-31 | 2016-08-24 | 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研究院 | 一种测定原位模拟水源切换条件下管网水质的方法 |
CN109300513A (zh) * | 2018-11-06 | 2019-02-01 | 浙江大学 | 一种磷酸盐缓蚀剂抑制供水管网铁释放效果的检测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Lee et al. | Water-energy nexus for urban water systems: A comparative review on energy intensity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in relation to global water risks | |
CN103482775B (zh) | 一种复合阻垢缓蚀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923868A (zh) | 再生水用于电厂循环冷却水的复合缓蚀阻垢剂 | |
CN103319010A (zh) | 阻垢缓蚀剂 | |
CN102730845B (zh) | 一种中水回用于循环冷却水的方法 | |
Tang et al. | Impacts of blending ground, surface, and saline waters on lead release in drinking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s | |
Deng et al. | Wastewater treatment in Chinese rural areas | |
CN103803718A (zh) | 抑制水源切换引发供水管网铁释放的磷酸盐缓蚀剂投加法 | |
Kinsela et al. | The impacts of low-cost treatment options upon scale formation potential in remote communities reliant on hard groundwaters. A case study: Northern Territory, Australia | |
Stanford et al. | Inland desalination: Current practices,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and case studies in Las Vegas, NV | |
Cha et al. |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fecal indicator bacteria in an urban stream under different meteorological regimes | |
Dzombak et al. | Use of treated municipal wastewater as power plant cooling system makeup water: Tertiary treatment versus expanded chemical regimen for recirculating water quality management | |
Wang et al. | Hydroxyl carboxylate based non-phosphorus corrosion inhibition process for reclaimed water pipeline and downstream recirculating cooling water system | |
CN104211194A (zh) | 一种高硬度、高浓缩倍数循环冷却水用缓蚀阻垢剂 | |
CN102010076B (zh) | 海水淡化一级反渗透产水中的低磷缓蚀剂 | |
US8496847B2 (en) | Method and composition for operation of evaporative cooling towers at increased cycles of concentration | |
CN107055821A (zh) | 循环冷却水无磷阻垢缓蚀剂及其使用方法 | |
CN102351326A (zh) | 微磷阻垢缓蚀剂配制方法 | |
CN105107386A (zh) | 高效无磷反渗透膜用阻垢分散剂 | |
CN102010075A (zh) | 一种海水淡化一级反渗透产水中的高效缓蚀剂 | |
Churchill et al. | The effect of zinc orthophosphate and pH-alkalinity adjustment on metal levels leached into drinking water | |
CN104402130A (zh) | 一种循环水处理剂及其制备方法 | |
Avşar et al. | Effect of salt solution treatment on impurity removal: A case study on phosphogypsum | |
CN103449582A (zh) | 一种油污水净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556421A (zh) | 一种含磷反渗透复合阻垢缓蚀剂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5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