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01293B - 一种加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加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01293B
CN103801293B CN201210436538.8A CN201210436538A CN103801293B CN 103801293 B CN103801293 B CN 103801293B CN 201210436538 A CN201210436538 A CN 201210436538A CN 103801293 B CN103801293 B CN 10380129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talyst
active component
carrier
precursor
rati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43653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01293A (zh
Inventor
于海波
毛祖旺
乐毅
穆玮
刘海江
彭晖
戴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opec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inopec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opec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filed Critical Sinopec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Priority to CN20121043653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801293B/zh
Publication of CN1038012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012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012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012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2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emical industry
    • Y02P20/50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the production of bulk chemicals
    • Y02P20/52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the production of bulk chemicals using catalysts, e.g. selective catalysts

Landscapes

  • Catalys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选择加氢催化剂,其包括载体和负载于载体上的主活性组分Pd和助活性组分Ag、Bi,其特征在于:采用XPS分析,催化剂表面Pd与O原子数百分含量之比为4×10-4~30×10-4,Ag与O原子数百分含量之比为15×10-4~60×10-4;助活性组分Bi与主活性组分Pd的重量比为0.01~5。该催化剂用于选择性加氢反应时,同时具有很好的催化活性和很好的选择性。

Description

一种加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在石油化工领域,乙烯、丙烯、丁烯等产品通常通过蒸汽裂解、催化裂化或热裂化过程制备。这些过程获得的产物中除所需的烯烃等产品外,还含有少量的炔烃或二烯烃,这些杂质对于后续的聚合等反应是有害的,并且可能会导致爆炸危险。在工业上,通常使用选择性催化加氢方法,将其中炔烃和二烯烃的浓度脱除到很低的水平(摩尔分数<1×10-6),以获得聚合级的产品;同时还可增加单烯烃的产量,提高资源利用率。在C4馏分中,根据原料的差异和对产品的需求,有时要对富丁二烯馏分进行选择性加氢脱除炔烃以获得丁二烯产品。在催化裂化汽油中通常包含较多的二烯烃,一般也使用催化加氢的方法去除。由于原油价格飞涨导致石油化工产品价格的上涨,以及后续工艺对原料纯度要求的不断提高,石油化工行业对负载型加氢催化剂的选择性和活性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工业应用的选择加氢催化剂多以钯(Pd)为主活性组分,并添加银(Ag)等助活性组分以改善催化剂的烯烃选择性。但由于Ag对Pd的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Ag含量过高会使催化剂的活性降低,Ag含量过低又会使催化剂的选择性变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文献采用了添加其他元素的方法。如美国专利US7247760向催化剂中加入碘(I)元素,提高了催化剂的选择性和稳定性。据美国专利US20060178262,铱(Ir)的加入可以提高催化剂的选择性,减少绿油的生成。
有研究表明,选择加氢催化剂的活性中心主要分布在催化剂表面,催化剂表面Pd、Ag的含量对催化剂的性能有直接影响。X射线能谱(XPS)的分析深度约为5nm,可对催化剂表层的表层元素进行定量分析。因此,XPS分析结果可以作为反应催化剂表层性质的一项特征,对不同性能的催化剂样品进行区分。
对于以氧化物为载体的加氢催化剂,其表面Pd、Ag含量可以表示为XPS结果中Pd、Ag与O的原子含量比例,即Pd/O、Ag/O。Pd/O过低,说明催化剂表面缺少足够的反应位点,催化活性会受到影响;Pd/O过高,则说明Pd原子在催化剂表面的分布过于紧密,这通常是由于Pd粒子过大或发生烧结等因素导致的,同样会导致催化剂性能变差。Ag/O会对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长周期稳定性造成影响:Ag/O过低会使催化剂的选择性和长周期稳定性变差,Ag/O过高则会影响到催化剂的活性。因此,只有表面Pd、Ag含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的催化剂,才能在催化反应中表现出良好的综合性能。
制备方法是影响催化剂表面的Pd、Ag含量的最主要因素,活性组分的负载次序、溶液酸碱性的调节方式、催化剂的活化方法等都会对表面Pd、Ag含量造成直接影响。现有的加氢催化剂通常采用浸渍-焙烧法生产:即将含活性组分的溶液(多为盐溶液)与制备好的载体充分接触,使活性组分负载到载体上,干燥后于高温下焙烧,使金属盐分解为相应的氧化物。Pd前体溶液多为强酸性,为了防止酸性溶液对催化剂表面性质造成不利影响,传统方法通常需要对Pd前体溶液的pH值调节为弱酸性或近中性,此时Pd前体更多的停留在载体表面,Pd粒子在随后的焙烧或还原过程中更容易生长为较大粒子。另一方面,焙烧过程中的高温过程也会导致活性组分烧结,使催化剂的性能变差。
因此,如何避免现有制备方法对催化剂活性组分状态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提高催化剂的选择性和活性仍然是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遇到的问题,发明人做了大量实验,意外的发现,只有控制催化剂表面的Pd/O原子数比、Ag/O原子数比以及催化剂中铋/钯重量比均在一定范围内,催化剂才会同时具有很好的催化活性和很好的选择性。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具有优良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的加氢催化剂。具体的,本发明的加氢催化剂,其包括载体和负载于载体上的主活性组分Pd和助活性组分Ag、Bi,其特征在于:
a)采用XPS分析,催化剂表面Pd与O原子数百分含量之比为4×10-4~30×10-4,优选6~20×10-4,Ag与O原子数百分含量之比为15×10-4~60×10-4,优选16~45×10-4
b)助活性组分Bi与主活性组分Pd的重量比为0.01~5,优选为0.1~1,更优选为0.2~0.6。
Pd/O与Ag/O的具体数值由X射线能谱(XPS)分析确定。在获得样品的XPS全谱后,每一元素选取对应的一个强峰,扣除背景计算峰面积,再采用灵敏度因子法(XPS仪器软件内自带的处理方法)计算出该元素的原子数百分比。在本发明使用XPS谱图计算Pd/O与Ag/O数值时,Pd选取Pd3d峰,Ag选取Ag3d5峰,O选取O1s峰。现代XPS能谱仪附有数据处理软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很容易地对谱图进行处理,计算出各元素的原子数百分比,进而获得Pd/O与Ag/O的具体数值。
在通常情况下,不同品牌型号的XPS能谱仪在其优化条件下进行测试,所获得的结果应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虽然XPS能谱仪所采用的X射线种类以及仪器本身的区别仍然可能会对测试结果造成微小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不会对本发明的结论造成影响。尽管如此,为了保证测试结果的一致性,发明人推荐采用单色AlKαX射线源,并且使用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的对比例与实施例相同的条件进行测试。
本发明所述的主活性组分钯含量为载体总重的0.001~5wt%,优选0.008~1wt%,更优选0.01~0.5wt%;银含量为载体总重的0.001~5wt%,优选为0.005~1wt%,更优选为0.01~0.5wt%。
本发明的催化剂载体为氧化物,选自氧化铝、膨润土、粘土、硅藻土、沸石、分子筛、氧化钛、氧化镁、氧化硅中的一种或它们中两种以上的混合物,优选自氧化铝、分子筛、氧化钛、氧化硅中的一种或它们中两种以上的混合物。载体的比表面范围为1~500m2/g,优选为5~280m2/g。优选使用形状为粒状、球形、齿形、环形、齿球形、片形、条形或三叶草等条形的载体。
本发明的催化剂还可以包含改性组分,改性组分选自Sb、Pb、In以及不同于钯的第VIII族元素、第IB组元素、稀土元素、碱金属元素、碱土金属元素、卤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其含量为载体总重的0~10wt%。添加改性组分的目的包括改善催化剂的选择性、提高催化剂的长周期运行稳定性。本发明催化剂所包含的改性组分可优选自Au、K、Na、La、Ce、Cl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备上述选择加氢催化剂的方法。
具体的,这种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主活性组分Pd前体先于助活性组分Ag前体和助活性组分Bi前体负载于载体之上;
b)使用碱液浸渍的方法调整载体表面的酸碱度,碱液可于负载Pd前体之前、负载Pd前体之后未负载Ag和Bi前体之前、或负载Ag和Bi前体之后施加于载体;
c)采用电离辐射照射负载有主活性组分和助活性组分的载体。
所述的Pd前体为硝酸钯或氯化钯,优选硝酸钯;Ag前体和Bi前体分别优选硝酸银和硝酸铋。通常将上述前体配制为对应的水溶液或稀酸溶液,采用等体积浸渍法或不饱和浸渍法负载于载体之上。
在将Pd前体负载于载体之后,可对载体进行干燥或焙烧,然后再负载Ag和Bi前体;在载体饱和吸水率较高时,也可采用不饱和浸渍法,将Pd前体、Ag和Bi前体连续负载于载体之上。
负载Ag和Bi前体时,可采用混合浸渍的方式一次负载,也可采用独立浸渍的方式分步负载;在采用分步负载时,两次浸渍之间可对载体进行烘干处理。优选采用混合浸渍的方式将Ag和Bi同时负载于载体之上。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使用碱液浸渍的方法调整载体表面的酸碱度,因此在负载Pd前体时,无须调节Pd前体溶液的pH值。所述的碱液选自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碳酸氢钠、碳酸氢钾、碳酸钠、碳酸钾中一种或两种及以上的水溶液;优选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的水溶液。
碱液通过等体积浸渍法或不饱和浸渍法施加于载体之上。碱液可于负载Pd前体之前、负载Pd前体之后未负载Ag和Bi前体之前、或负载Ag和Bi前体之后施加于载体,优选在负载Ag和Bi前体之后施加于载体。在施加碱液之前,可对载体进行烘干处理。
碱液的参考用量的计算方法为:
碱液参考用量(L)=负载于载体上的所有前体溶液中的氢离子总量(mol)/[碱液的摩尔浓度(mol/L)×单个碱分子可中和的氢离子数]
碱液的实际用量可以根据载体的性质,在参考用量的基础上适当减少或增加。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催化剂样品的性能表现确定碱液的合适用量。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采用电离辐射照射负载有主活性组分和助活性组分的载体。发明人发现,当电离辐射作用于氧化物载体时,大部分能量被载体吸收,在晶格内生成激发电子和空穴,使得载体的电子性质发生改变。这种作用一方面增强了Pd粒子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Pd在载体上的分散更均匀;另一方面还能增强Pd粒子对反应物的吸附能力,进而提高催化剂的反应性能。此外,以电离辐射照射过程代替传统制备方法中的高温焙烧过程,还可避免烧结作用的影响,进一步提高催化剂的性能。
所述的电离辐射可选自γ射线、X射线或电子束;射线源可选60Co(γ源)、137Cs(γ源)、X射线源或电子加速器(电子束),优选60Co、X射线源或电子加速器,更优选60Co。所述的电离辐射辐照所用的电离辐射的吸收剂量率为1~1×107Gy/min,优选10~10000Gy/min,更优选20~100Gy/min;电离辐射的吸收剂量为0.01~1×105kGy,优选5~100kGy。所述的电离辐射辐照过程优选在惰性气氛和真空中进行;所述的电离辐射辐照过程可在各种温度下进行,优选在室温下进行。
在电离辐射辐照过程之前,优选向负载有活性组分前体的载体添加自由基清除剂溶液。所述的自由基清除剂选自醇类和甲酸中的至少一种,优选自甲醇、乙醇、乙二醇、异丙醇中的至少一种,更优选异丙醇和乙二醇。在被辐照体系中,自由基清除剂的体积与体系中全部液体的体积比可选1%~99%,优选5%~50%。
在本发明优选的制备方法中,通常不需将负载有主活性组分和助活性组分的载体烘干,向其中加入自由基清除剂溶液后可直接使用电离辐射进行辐照。将电离辐射辐照后的载体经适量去离子水洗涤1-5次后烘干,也可不经洗涤直接烘干,烘干后即获得本发明所述的催化剂。烘干可在空气气氛或真空下进行,优选在空气气氛下进行。烘干温度可选50~200℃,优选50~120℃。烘干时间可选5~48小时,优选5~24小时。
本发明的催化剂可应用于石油化工生产中的选择性加氢反应中,优选应用于蒸汽裂解、催化裂化或热裂化过程中产生的裂解气、乙烯、丙烯、丁烯和汽油之一的产物中炔烃及二烯烃的选择性脱除,更优选应用于乙烯装置中含乙烯物流中乙炔和/或其他炔烃、二烯烃的选择性脱除。
本发明的选择加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具有以下显著优点:
(1)加入适量Bi可以降低催化剂中Ag含量,从而降低了Ag对催化剂活性的不利影响,提高了催化剂的性能;
(2)催化剂表面具有特殊的Pd、Ag原子数百分含量比例,在使催化剂具有充足的Pd位点的同时避免了Pd粒子聚并的不利影响,同时保证了催化剂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长周期稳定性;
(3)采用先负载Pd及使用碱液浸渍的方法调整载体表面的酸碱度的方法,可避免Pd前体在载体表面过度聚集并生长;
(4)采用电离辐射辐照过程代替传统制备方法的高温焙烧步骤,可增强Pd粒子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改善Pd在载体表面的分散情况,同时避免烧结作用对催化剂性能的不利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1
取50ml含Pd0.6mg/mlPd(NO3)2溶液,浸渍至100.0gAl2O3球形载体(BET比表面积29.6m2/g)上,120℃烘干10h;再使用50ml含Ag1.2mg/ml和Bi0.2mg/ml的硝酸银、硝酸钯混合溶液浸渍载体,120℃烘干2h;再使用30ml浓度为0.35mol/L的KOH溶液浸渍载体。向浸渍后的载体加入20ml50%v/v的异丙醇水溶液,在真空状态下使用60Coγ辐射源内于室温下辐照15h,吸收剂量率为35Gy/min。辐照后样品依次在80℃和120℃下烘干12h,得到所述催化剂A,其外观为灰色,活性组分含量(相对于载体质量,下同)为:Pd0.030wt%,Ag0.060wt%,Bi0.010wt%。
实施例2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区别是在浸渍Ag、Bi溶液并烘干后,使用NaOH溶液浸渍载体。得到所述催化剂B,其外观为灰色,活性组分含量为:Pd0.030wt%,Ag0.060wt%,Bi0.010wt%。
实施例3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区别是浸渍Pd溶液并烘干后,先使用50ml含Ag1.2mg/ml的硝酸银溶液浸渍载体,120℃烘干2h;再使用含Bi0.2mg/ml的硝酸铋溶液浸渍载体,120℃烘干2h。得到所述催化剂C,其外观为灰色,活性组分含量为:Pd0.030wt%,Ag0.060wt%,Bi0.010wt%。
实施例4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3,区别是浸渍Pd溶液并烘干后,先负载Bi前体,后负载Ag前体。得到所述催化剂D,其外观为灰色,活性组分含量为:Pd0.030wt%,Ag0.060wt%,Bi0.010wt%。
实施例5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区别是以PdCl2为前体,且KOH溶液浓度为0.07mol/L。得到所述催化剂E,其外观为灰色,活性组分含量为:Pd0.030wt%,Ag0.060wt%,Bi0.010wt%。
实施例6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区别是Pd(NO3)2溶液中Pd的含量为0.9mg/ml。得到所述催化剂F,其外观为灰色,活性组分含量为:Pd0.045wt%,Ag0.060wt%,Bi0.010wt%。
实施例7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区别是硝酸银、硝酸铋混合溶液中Bi的含量为0.32mg/ml。得到所述催化剂G,其外观为灰色,活性组分含量为:Pd0.030wt%,Ag0.060wt%,Bi0.016wt%。
实施例8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区别是硝酸银、硝酸铋混合溶液中Ag的含量为2.0mg/ml。得到所述催化剂H,其外观为灰色,活性组分含量为:Pd0.030wt%,Ag0.100wt%,Bi0.010wt%。
实施例9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区别是所用载体的比面为82.3m2/g。得到所述催化剂l,其外观为灰色,活性组分含量为:Pd0.030wt%,Ag0.100wt%,Bi0.010wt%。
对比例1
取30ml含Pd1.0mg/mlPd(NO3)2溶液,滴加1mol/LNaOH溶液约3.2ml,调节溶液pH至2.3,再稀释至50ml,浸渍至100.0gAl2O3球形载体(BET比表面积29.6m2/g)上,120℃烘干10h;再使用50ml含Ag0.12mg/ml和Bi0.02mg/ml的硝酸银、硝酸钯混合溶液浸渍载体。向浸渍后的载体加入20ml50%v/v的异丙醇水溶液,在真空状态下使用60Coγ辐射源内于室温下辐照15h,吸收剂量率为35Gy/min。辐照后样品依次在80℃和120℃下烘干12h,得到所述催化剂J,其外观为灰色,活性组分含量(相对于载体质量)为:Pd0.030wt%,Ag0.060wt%,Bi0.010wt%。
对比例2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区别是使用KOH溶液浸渍载体后,120℃烘干10h,然后将载体于450℃下焙烧4h。得到所述催化剂K,其外观为土黄色,活性组分含量为:Pd0.030wt%,Ag0.060wt%,Bi0.010wt%。
对比例3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区别是首先浸渍硝酸银、硝酸铋混合溶液并烘干,之后再浸渍硝酸钯溶液。得到所述催化剂L,其外观为灰色,活性组分含量为:Pd0.030wt%,Ag0.060wt%,Bi0.010wt%。
对比例4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区别是浸渍Pd溶液并烘干后,只使用50ml含Ag1.2mg/ml的硝酸银溶液浸渍载体。得到所述催化剂M,其外观为灰色,活性组分含量为:Pd0.030wt%,Ag0.060wt%。
对比例5
制备方法同对比例1,区别是浸渍Pd溶液并烘干后,只使用50ml含Ag1.2mg/ml的硝酸银溶液浸渍载体,120℃烘干10h;然后将载体于450℃下焙烧4h。得到所述催化剂N,其外观为土黄色,活性组分含量为:Pd0.030wt%,Ag0.060wt%。
对比例6
制备方法同对实施例1,区别是Ag、Bi混合溶液中Bi的浓度为4mg/ml,得到所述催化剂O,其外观为浅灰色,活性组分含量为:Pd0.030wt%,Ag0.060wt%,Bi0.20wt%。
对比例7
制备方法同对实施例1,区别是Ag、Bi混合溶液中Ag的浓度为0.14mg/ml,Bi的浓度为4mg/ml,得到所述催化剂P,其外观为浅灰色,活性组分含量为:Pd0.030wt%,Ag0.070wt%,Bi0.20wt%。
使用X射线能谱仪(ThermofisherESCALAB250;X射线源为AlKa,15kV,150W)测试催化剂A-L的表层XPS全谱,使用ThermoAvantage软件进行背景扣除,计算各元素峰面积,再采用软件内置的灵敏度因子法计算出该元素的原子数百分比。其中Pd选取Pd3d峰,Ag选取Ag3d5峰,O选取O1s峰。测试结果列于表1中。
由表1结果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方法制备的催化剂样品A-l,其催化剂表面的Pd/O、Ag/O值均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范围内(Pd/O∶4~30;Ag/O∶15~60)。采用调节Pd溶液pH值的方法(催化剂J),Pd在催化剂表面严重富集;采用焙烧分解法(催化剂K)或采用先负载Ag、Bi的方法(催化剂L),催化剂表面的Ag含量过低。
表1催化剂A-L的XPS测试结果
将催化剂A-N进行乙烯物流后加氢反应微反实验,实验方法如下:
取1.2ml催化剂装填到内径为8mm的不锈钢管反应器中,使用氮气置换后,于180℃下使用氢气吹扫2小时使之还原。经过电离辐射辐照处理的催化剂其表面的Pd已经为单质态,但为了防止样品在空气中发生氧化,保证评价结果的重复性,所有样品在评价前都使用氢气吹扫还原。
将模拟来自乙烯装置脱乙烷塔顶的原料气配氢后通入反应器。原料气的组成(摩尔分数)为乙烷7%,乙烯92.5%,乙炔0.5%,氢炔比为1.6∶1;实验空速为10000h-1。在80~130℃范围内,每间隔10℃对上述催化剂的乙炔选择加氢催化性能进行评价,使用气相色谱测定反应器出口的物料组成,计算在不同温度下的乙炔转化率及乙烯选择性。乙炔转化率(C2H2Conversion)和乙烯选择性(C2H4Selectivity)的计算方法为:
C 2 H 2 Conversion = ( C 2 H 2 ) in - ( C 2 H 2 ) out ( C 2 H 2 ) in &times; 100 %
C 2 H 4 Selectivity = ( C 2 H 4 ) out - ( C 2 H 4 ) in ( C 2 H 2 ) in - ( C 2 H 2 ) out &times; 100 %
测试样品的活性以80℃下的乙炔转化率表示,选择性以乙炔完全转化时的乙烯选择性表示。测试结果列于表2中。
由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9(样品A-l)表现出优良的催化活性和乙烯选择性。对比例1-3(样品J-L)在80℃下的乙炔转化率仅为60%左右,说明其活性很低,需要较高的反应温度才能将乙炔完全转化;但提高反应温度会造成绿油生成量高、运行周期短等问题,难以满足工业应用的要求。对比例4、5(样品M、N)不含Bi,其催化活性较高,但在测试温度范围内不能将乙炔全部加除,选择性很差;这说明样品不含Bi时,必须进一步提高Ag的含量才能使其选择性满足应用的要求。对比例6、7(样品O、P)Bi与Pd的重量比为6.67,该样品活性显著低于其余样品,在130℃时仍无法将乙炔全部去除,这说明Bi含量过高时样品的活性会受到严重抑制,Bi含量必须在合理的范围内才能达到活性与选择性的平衡。
总之,从表1和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只有同时控制催化剂表面的Pd/O原子数比、Ag/O原子数比以及催化剂中铋/钯重量比在一定范围内,催化剂才会同时具有很好的催化活性和很好的选择性。
表2催化剂A-N在80℃下的乙炔转化率和乙炔完全转化时的乙烯选择性

Claims (22)

1.一种加氢催化剂,其包括载体和负载于载体上的主活性组分Pd和助活性组分Ag、Bi,其特征在于:
a)采用XPS分析,催化剂表面Pd与O原子数百分含量之比为4×10-4~30×10-4,Ag与O原子数百分含量之比为15×10-4~60×10-4
b)助活性组分Bi与主活性组分Pd的重量比为0.0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其中,采用XPS分析,催化剂表面Pd与O原子数百分含量之比为6×10-4~20×10-4,Ag与O原子数百分含量之比为16×10-4~45×10-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其中,所述的助活性组分Bi与主活性组分Pd的重量比为0.1~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催化剂,其中,所述的助活性组分Bi与主活性组分Pd的重量比为0.2~0.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其中,所述的载体选自氧化铝、粘土、沸石、分子筛、氧化钛、氧化镁、氧化硅中的一种或它们中两种以上的混合物,比表面为1~500m2/g。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催化剂,其中,所述的载体选自膨润土和/或硅藻土。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其中,所述的载体选自氧化铝、分子筛、氧化钛、氧化硅中的一种或它们中两种以上的混合物,其形状为粒状、球形、齿形、环形、齿球形、片形、条形或三叶草形状,其比表面为5~280m2/g。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其中,还包含改性组分,所述的改性组分选自Sb、Pb、In以及不同于钯的第VIII族元素、第IB族元素、稀土元素、碱金属元素、碱土金属元素、卤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其含量为载体总重的0~10wt%。
9.如权利要求1~8之一所述的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主活性组分Pd前体先于助活性组分Ag前体和Bi前体负载于载体之上;
b)使用碱液浸渍的方法调整载体表面的酸碱度,碱液可于负载Pd前体之前、负载Pd前体之后未负载Ag和Bi前体之前、或负载Ag和Bi前体之后施加于载体;
c)采用电离辐射照射负载有主活性组分和助活性组分的载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Pd前体为硝酸钯或氯化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Pd前体为硝酸钯。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Ag前体为硝酸银,Bi前体为硝酸铋。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述的助活性组分Ag前体与Bi前体配制成混合溶液负载于已经负载有Pd前体的载体上。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碱液选自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碳酸氢钠、碳酸氢钾、碳酸钠、碳酸钾中一种或两种及以上的水溶液,碱液通过等体积浸渍法或不饱和浸渍法调整载体表面的酸碱度。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电离辐射为γ射线、X射线或电子束。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用的电离辐射的吸收剂量率为1~1×107Gy/min。
17.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用的电离辐射的吸收剂量为0.01~1×105kGy。
18.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在采用电离辐射照射之前,向负载有活性组分前体的载体添加自由基清除剂溶液,所述的自由基清除剂选自醇类和甲酸中的一种或几种。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自由基清除剂选自甲醇、乙醇、乙二醇、异丙醇和甲酸中的一种或几种。
20.权利要求1~8之一所述的催化剂应用于石油化工生产中的选择性加氢反应中。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应用,其中,应用于蒸汽裂解、催化裂化或热裂化过程中产生的裂解气、乙烯、丙烯、丁烯和汽油之一的产物中炔烃及二烯烃的选择性脱除。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应用,其中,应用于乙烯装置中含乙烯物流中乙炔和/或其他炔烃、二烯烃的选择性脱除。
CN201210436538.8A 2012-11-05 2012-11-05 一种加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Active CN10380129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436538.8A CN103801293B (zh) 2012-11-05 2012-11-05 一种加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436538.8A CN103801293B (zh) 2012-11-05 2012-11-05 一种加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01293A CN103801293A (zh) 2014-05-21
CN103801293B true CN103801293B (zh) 2016-06-29

Family

ID=506989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436538.8A Active CN103801293B (zh) 2012-11-05 2012-11-05 一种加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80129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758446B2 (en) * 2015-11-16 2017-09-12 Chevron Phillips Chemical Company Lp Selective hydrogenation using a flow index
CN106925285B (zh) * 2015-12-29 2019-12-06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重油加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58155A (zh) * 2005-10-31 2007-05-09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炔烃及二烯烃选择加氢催化剂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02240548A (zh) * 2010-05-14 2011-11-1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碳四馏分选择加氢除炔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27310A (en) * 1997-02-27 2000-10-03 Phillips Petroleum Company Palladium containing hydrogenation catalysts
CN1097480C (zh) * 1999-06-25 2003-01-01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炔烃选择加氢催化剂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58155A (zh) * 2005-10-31 2007-05-09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炔烃及二烯烃选择加氢催化剂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02240548A (zh) * 2010-05-14 2011-11-1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碳四馏分选择加氢除炔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01293A (zh) 2014-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87122B2 (en) Supported catalyst,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and use thereof, and method for preparation of isobutylene from halomethane
CN109092371B (zh) 一种原位法合成Pd-IL/介孔Al2O3催化剂的方法及其应用
CN107224993B (zh) 一种烯烃环氧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CN109078655B (zh) 一种高分散的Pd-IL/Al2O3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乙炔选择加氢反应中的应用
CN101733172A (zh) 一种负载型金属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Moggi et al. Ruthenium cluster-derived catalysts for ammonia synthesis
CN101862653A (zh) 乙炔选择加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Berenblyum et al. Supported palladium nanomaterials as catalysts for petroleum chemistry: 2. Kinetics and specific features of the mechanism of selective hydrogenation of phenylacetylene in the presence of carbon-supported palladium nanocatalyst
CN109174177A (zh) 一种氧化铝负载离子液体-钯催化剂及其制备和在乙炔加氢反应中的应用
CN111203284A (zh) 负载型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甲烷氧化偶联制备烯烃的方法
CN105642324A (zh) 一种非贵金属选择性加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6423284A (zh) 醋酸乙烯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801293B (zh) 一种加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2219189A (zh) 蒽醌加氢制双氧水的方法
CN105727991A (zh) 一种钯-铜系负载型加氢催化剂
CN102247838A (zh) 具有特定红外吸收特征的负载型钯催化剂
CN106622223A (zh) 一种乙炔加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249834A (zh) 烯烃物流中炔烃和二烯烃的选择加氢方法
CN109908906A (zh) 一种制合成气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JP4551109B2 (ja) 触媒の製造方法
CN102220160B (zh) 裂解碳五中炔烃的选择加氢方法
CN102249836B (zh) 丙烯物流中丙炔和丙二烯的选择加氢方法
CN102249838A (zh) 碳四烃物流中炔烃的选择加氢方法
CN105727992A (zh) 一种钯-镍系负载型加氢催化剂
CN106140227B (zh) 一种以改性氧化铝为载体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