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82616B - 协作传输方法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协作传输方法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82616B
CN103782616B CN201280023567.XA CN201280023567A CN103782616B CN 103782616 B CN103782616 B CN 103782616B CN 201280023567 A CN201280023567 A CN 201280023567A CN 103782616 B CN103782616 B CN 10378261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frame set
station
micro
sub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2356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82616A (zh
Inventor
彭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447312.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616297B/zh
Publication of CN1037826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826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826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826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2Distributed allocation, i.e. involving a plurality of allocating devices, each making partial allocation
    • H04L5/0035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cooperative multipoint environ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2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 H04J11/005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intercell interference
    • H04J11/005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intercell interference using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recep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1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dedicated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a single user o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02Resource partitioning among network components, e.g. reuse partition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32Hierarchical cell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1Synchronization between n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协作传输方法及设备。一种方法包括:UE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宏站进行通信;所述UE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微站进行通信;其中,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不重合。本发明技术方案解决了CoMP传输技术应用受限的问题。

Description

协作传输方法及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协作传输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在网络向宽带化、移动化发展的过程中,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Partnership Program,简称为3GPP)组织在移动接入网方面,在Rel-8版本中提出了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简称为LTE)方案,并在后续的Rel-10版本中提出了高级长期演进(英文为LTE-Advanced)方案。在LTE-Advanced中,协作多点(Coordinated MultiPoint,简称为CoMP)传输技术是其中一个重点研究课题。目前CoMP技术主要有四个应用场景(Scenario),场景1和场景2是同构网(英文为Homnet)下,宏宏小区间的协作多点传输,场景3和场景4是异构网(英文为Hetnet)下,宏微小区间的协作多点传输。
在CoMP传输技术中,不同发射源可能发射相同信息,例如不同发射源发射相同的物理广播信道(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简称为PBCH)、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简称为PDCCH)等,或者可能发射相匹配的信息,例如不同发射源分别发射PDCCH和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简称为PDSCH),这就要求不同发射源之间可以实时共享同一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简称为UE)的上下文,也就是说需要不同发射源之间就UE的上下文进行通信。这要求不同发射源之间的通信时延以微秒(us)为单位,而目前只有采用光纤或高速微波将不同发射源进行互联才能满足上述时延要求,众所周知光纤或高速微波互联成本比较昂贵,从而使得CoMP传输技术的应用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协作传输方法及设备,用以解决CoMP传输技术应用受限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协作传输方法,包括:
用户设备UE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宏站进行通信;
所述UE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微站进行通信;
其中,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不重合。
在所述第一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用户设备UE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宏站进行通信之前包括:所述UE确定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其中,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满足,如果下行子帧n属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则下行子帧(n+8)也属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
在所述第一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用户设备UE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宏站进行通信之前还包括:所述UE确定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其中,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满足,如果下行子帧n属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则上行子帧(n+4)属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
在所述第一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UE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微站进行通信之前包括:所述UE确定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其中,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满足,如果下行子帧m属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则下行子帧(m+8)也属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
在所述第一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UE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微站进行通信之前还包括:所述UE确定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其中,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满足,如果下行子帧m属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则上行子帧(m+4)属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
在所述第一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UE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与所述宏站进行下行通信。
在所述第一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UE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与所述宏站进行下行通信包括以下任一操作或其组合:
所述UE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接收所述宏站发送的CRS和基于所述CRS解调的信道;
所述UE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接收所述宏站发送的PSS;
所述UE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接收所述宏站发送的SSS;所述UE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接收所述宏站发送的基于DMRS解调的ePDCCH。
在所述第一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UE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与所述宏站进行上行通信。
在所述第一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UE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与所述宏站进行上行通信之前包括:所述UE接收所述宏站或所述微站发送的第一关联关系,所述第一关联关系包括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关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
所述UE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所述宏站进行上行通信包括:所述UE根据所述第一关联关系,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向所述宏站发送与所述第一关联关系中的逻辑信道的标识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数据。
在所述第一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UE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与所述微站进行下行通信。
在所述第一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UE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与所述微站进行下行通信包括以下任一操作或其组合:
所述UE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接收所述微站发送的CSI-RS;
所述UE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接收所述微站发送的DMRS和基于所述DMRS解调的信道。
在所述第一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UE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与所述微站进行上行通信。
在所述第一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UE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与所述微站进行上行通信之前包括:所述UE接收所述宏站或所述微站发送的第二关联关系,所述第二关联关系包括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关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
所述UE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所述微站进行上行通信包括:所述UE根据所述第二关联关系,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向所述微站发送与所述第二关联关系中的逻辑信道的标识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数据。
在所述第一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UE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和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分别与所述宏站和所述微站进行通信之前包括:所述UE接收所述宏站或所述微站发送的第一子帧集合配置和/或第二子帧集合配置,以区分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和所述第二子帧集合。
在所述第一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用户设备UE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宏站进行通信之前包括:所述UE接收所述宏站或所述微站发送的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
所述用户设备UE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宏站进行通信包括:所述UE根据所述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所述宏站进行通信。
在所述第一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UE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微站进行通信之前包括:所述UE接收所述宏站或所述微站发送的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
所述UE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微站进行通信包括:所述UE根据所述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所述微站进行通信。
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协作传输方法,包括:
宏站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用户设备UE进行通信;
其中,所述UE还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微站进行通信,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不重合。
在所述第二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宏站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用户设备UE进行通信之前包括:所述宏站将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和/或所述第二子帧集合发送给所述微站,以使所述微站获取所述第二子帧集合。
在所述第二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宏站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用户设备UE进行通信之前包括:所述宏站将所述宏站使用的对应于所述UE的HARQ进程号集合和/或所述微站使用的对应于所述UE的HARQ进程号集合发送给所述微站,以使所述微站获取自身使用的对应于所述UE的HARQ进程号集合。
在所述第二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宏站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用户设备UE进行通信之前包括:所述宏站向所述UE发送分别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和所述第二子帧集合对应的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
在所述第二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宏站向所述UE发送分别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和所述第二子帧集合对应的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之前包括:所述宏站确定所述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并接收所述微站发送的所述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
在所述第二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宏站向所述UE发送分别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和所述第二子帧集合对应的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之前包括:所述宏站分别确定所述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所述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
所述协作传输方法还包括:所述宏站将所述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发送给所述微站。
在所述第二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宏站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与所述UE进行下行通信。
在所述第二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宏站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与所述UE进行下行通信包括以下任一操作或其组合:
所述宏站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向所述UE发送CRS和基于所述CRS解调的信道;
所述宏站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向所述UE发送PSS;
所述宏站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向所述UE发送SSS;
所述宏站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向所述UE发送基于DMRS解调的ePDCCH。
在所述第二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宏站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与所述UE进行上行通信。
在所述第二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宏站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与所述UE进行上行通信之前包括:所述宏站向所述UE发送第一关联关系,所述第一关联关系包括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关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
所述宏站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所述UE进行上行通信包括:所述宏站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接收所述UE发送的与所述第一关联关系中的逻辑信道的标识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数据。
在所述第二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宏站向所述UE发送第二关联关系,所述第二关联关系包括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关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以使所述UE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向所述微站发送与所述第二关联关系中的逻辑信道的标识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数据。
在所述第二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宏站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用户设备UE进行通信之前包括:所述宏站向所述UE发送第一子帧集合配置和/或第二子帧集合配置,以使所述UE区分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和所述第二子帧集合。
本发明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协作传输方法,包括:
微站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用户设备UE进行通信;
其中,所述UE还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宏站进行通信,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不重合。
在所述第三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微站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用户设备UE进行通信之前包括:所述微站接收所述宏站发送的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和/或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以获取所述第二子帧集合。
在所述第三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微站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用户设备UE进行通信之前包括:所述微站接收所述宏站发送的所述宏站使用的对应于所述UE的HARQ进程号集合和/或所述微站使用的对应于所述UE的HARQ进程号集合,以获取自身使用的对应于所述UE的HARQ进程号集合。
在所述第三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微站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用户设备UE进行通信之前包括:所述微站向所述UE发送分别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和所述第二子帧集合对应的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
在所述第三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微站向所述UE发送分别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和所述第二子帧集合对应的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之前包括:所述微站确定所述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并接收所述宏站发送的所述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
在所述第三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微站向所述UE发送分别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和所述第二子帧集合对应的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之前包括:所述微站分别确定所述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所述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
所述协作传输方法还包括:所述微站将所述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发送给所述宏站。
在所述第三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微站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与所述UE进行下行通信。
在所述第三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微站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与所述UE进行下行通信包括以下任一操作或其组合:
所述微站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向所述UE发送CSI-RS;
所述微站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向所述UE发送DMRS和基于所述DMRS解调的信道。
在所述第三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微站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与所述UE进行上行通信。
在所述第三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微站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与所述UE进行上行通信之前包括:所述微站向所述UE发送第二关联关系,所述第二关联关系包括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关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
所述微站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所述UE进行上行通信包括:所述微站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接收所述UE发送的与所述第二关联关系中的逻辑信道的标识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数据。
在所述第三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微站向所述UE发送第一关联关系,所述第一关联关系包括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关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以使所述UE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向所述宏站发送与所述第一关联关系中的逻辑信道的标识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数据。
在所述第三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微站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用户设备UE进行通信之前包括:所述微站向所述UE发送第一子帧集合配置和/或第二子帧集合配置,以使所述UE区分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和所述第二子帧集合。
本发明实施例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用户设备,包括:
第一通信单元,用于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宏站进行通信;
第二通信单元,用于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微站进行通信;
其中,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不重合。
在所述第四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用户设备还包括:第一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其中,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满足,如果下行子帧n属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则下行子帧(n+8)也属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
在所述第四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确定单元还用于确定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其中,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满足,如果下行子帧n属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则上行子帧(n+4)属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
在所述第四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用户设备还包括:第二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其中,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满足,如果下行子帧m属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则下行子帧(m+8)也属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
在所述第四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确定单元还用于确定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其中,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满足,如果下行子帧m属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则上行子帧(m+4)属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
在所述第四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与所述宏站进行下行通信。
在所述第四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与所述宏站进行下行通信包括: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具体用于执行以下任一操作或其组合:
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接收所述宏站发送的CRS和基于所述CRS解调的信道;
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接收所述宏站发送的PSS;
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接收所述宏站发送的SSS;
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接收所述宏站发送的基于DMRS解调的ePDCCH。
在所述第四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与所述宏站进行上行通信。
在所述第四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用户设备还包括:第一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宏站或所述微站发送的第一关联关系,所述第一关联关系包括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关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
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所述第一关联关系,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向所述宏站发送与所述第一关联关系中的逻辑信道的标识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数据。
在所述第四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与所述微站进行下行通信。
在所述第四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与所述微站进行下行通信包括: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具体用于执行以下任一操作或其组合:
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接收所述微站发送的CSI-RS;
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接收所述微站发送的DMRS和基于所述DMRS解调的信道。
在所述第四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与所述微站进行上行通信。
在所述第四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用户设备还包括:第二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宏站或所述微站发送的第二关联关系,所述第二关联关系包括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关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
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关联关系,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向所述微站发送与所述第二关联关系中的逻辑信道的标识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数据。
在所述第四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用户设备还包括:第三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宏站或所述微站发送的第一子帧集合配置和/或第二子帧集合配置,以区分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和所述第二子帧集合。
在所述第四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用户设备还包括:第四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宏站或所述微站发送的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
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所述宏站进行通信。
在所述第四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宏站或所述微站发送的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
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所述微站进行通信。
本发明实施例第五方面提供一种宏站,包括:
第三通信单元,用于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用户设备UE进行通信;
其中,所述UE还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微站进行通信,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不重合。
在所述第五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宏站还包括:第二获取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三发送单元向所述UE发送所述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所述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之前,分别确定所述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所述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
所述第三发送单元还用于将所述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发送给所述微站。
在所述第五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与所述UE进行下行通信。
在所述第五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与所述UE进行下行通信包括:所述第三通信单元具体用于执行以下任一操作或其组合:
所述第三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向所述UE发送CRS和基于所述CRS解调的信道;
所述第三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向所述UE发送PSS;
所述第三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向所述UE发送SSS;
所述第三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向所述UE发送基于DMRS解调的ePDCCH。
在所述第五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与所述UE进行上行通信。
在所述第五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宏站还包括:第四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UE发送第一关联关系,所述第一关联关系包括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关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
所述第三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接收所述UE发送的与所述第一关联关系中的逻辑信道的标识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数据。
在所述第五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发送单元还用于向所述UE发送第二关联关系,所述第二关联关系包括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关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以使所述UE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向所述微站发送与所述第二关联关系中的逻辑信道的标识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数据。
在所述第五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宏站还包括:第五发送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三通信单元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所述UE进行通信之前,向所述UE发送第一子帧集合配置和/或第二子帧集合配置,以使所述UE区分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和所述第二子帧集合。
本发明实施例第六方面提供一种微站,包括:
第四通信单元,用于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用户设备UE进行通信;
其中,所述UE还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宏站进行通信,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不重合。
在所述第六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微站还包括:第五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宏站发送的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和/或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以获取所述第二子帧集合。
在所述第六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微站还包括:第六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宏站发送的所述宏站使用的对应于所述UE的HARQ进程号集合和/或所述微站使用的对应于所述UE的HARQ进程号集合,以获取所述微站使用的对应于所述UE的HARQ进程号集合。
在所述第六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微站还包括:第六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UE发送分别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和所述第二子帧集合对应的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
在所述第六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微站还包括:第三获取单元,用于在所述第六发送单元向所述UE发送所述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所述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之前,确定所述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并接收所述宏站发送的所述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
在所述第六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微站还包括:第四获取单元,用于在所述第六发送单元向所述UE发送所述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所述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之前,分别确定所述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所述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
所述第六发送单元还用于将所述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发送给所述宏站。
在所述第六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与所述UE进行下行通信。
在所述第六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与所述UE进行下行通信包括:所述第四通信单元具体用于执行以下任一操作或其组合:
所述第四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向所述UE发送CSI-RS;
所述第四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向所述UE发送DMRS和基于所述DMRS解调的信道。
在所述第六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与所述UE进行上行通信。
在所述第六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微站还包括:第七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UE发送第二关联关系,所述第二关联关系包括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关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
所述第四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接收所述UE发送的与所述第二关联关系中的逻辑信道的标识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数据。
在所述第六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七发送单元还用于向所述UE发送第一关联关系,所述第一关联关系包括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关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以使所述UE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向所述宏站发送与所述第一关联关系中的逻辑信道的标识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数据。
在所述第六方面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微站还包括:第八发送单元,用于在所述第四通信单元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所述UE进行通信之前,向所述UE发送第一子帧集合配置和/或第二子帧集合配置,以使所述UE区分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和所述第二子帧集合。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协作传输方法及设备,UE通过采用时分复用的方式分别与宏站和微站通信,使得宏站和微站之间不需要实时共享UE的上下文,降低了对发射源之间通信时延的要求,使得宏站和微站之间的互联方式不再受限,扩展了协作传输技术的应用场景和范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和图1B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举例说明的第一子帧集合中上下行子帧;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UE的不同RB数据分别在UE与宏站和UE与微站之间传输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UE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UE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宏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微站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CoMP传输技术具有很多优势,但是为了满足不同发射源之间实时共享同一UE的上下文对通信时延的要求,现有技术中不同发射源之间必须采用光纤或高速微波进行互联,光纤或高速微波互联的高成本以及难以实现等特点,使得CoMP传输技术的应用受到限制。为解决CoMP传输技术应用受限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协作传输方法,用以充分发挥CoMP传输技术的优势。
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协作传输方法,包括:UE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宏站(Macro)进行通信,UE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微站(Micro)进行通信。其中,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与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不重合。也就意味着,UE以时分复用的方式分别与宏站和微站进行通信。
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异构网络中,也可以应用于同构网络中宏微重叠覆盖的场景。更为具体的,本实施例的UE同时处于宏站和微站的覆盖下,通过时分复用的方式分别与宏站和微站进行通信,这与UE仅在宏站或微站的覆盖下的通信方式不同,并且与UE同时处于宏站和微站的覆盖下,但宏站与微站同时向UE发送相同控制信号,UE合并两个控制信号的通信方式也不同。本实施例中的宏站可以是CoMP第四个应用场景中的基站(eNB),但不限于此。本实施例中的微站可以是CoMP第四个场景中的低功率节点(Low PowerNode,简称为LPN),例如源端射频头(Remote Radio Head,简称为RRH)。
在本实施例中,UE以时分复用的方式分别与宏站和微站进行通信,宏站和微站上分别建立UE的上下文,使得宏站和微站之间不需要实时共享UE的上下文,降低了宏站与微站之间对回程链路通信时延的要求,这样宏站与微站之间不需要采用光纤或高速微波互联,本实施例提供的协作传输方法不再受宏站和微站之间互联方式的限制,应用范围更广,有利于充分发挥协作传输技术的优势。
在本实施例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UE在第一子帧集合中和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分别与宏站和微站进行通信之前包括:UE接收宏站或微站发送的第一子帧集合配置和/或第二子帧集合配置,以确定第一子帧集合和第二子帧集合。
其中,UE可以根据第一子帧集合配置可以确定哪些子帧属于第一子帧集合,同时确定哪些子帧属于第二子帧集合。或者,UE可以根据第二子帧集合配置确定哪些子帧属于第二子帧集合,同时确定哪些子帧属于第一子帧集合。或者,UE根据第一子帧集合配置可以确定哪些子帧属于第一子帧集合,根据第二子帧集合配置确定哪些子帧属于第二子帧集合。
上述第一子帧集合配置和/或第二子帧集合配置是由宏站发送还是由微站发送给UE,具体视UE的信令无线承载(Signaling Radio Bearer,简称为SRB)的连接情况而定。如果UE的SRB连接在宏站,则上述第一子帧集合配置和/或第二子帧集合配置由宏站负责生成并配置给UE,如果UE的SRB连接在微站,则上述第一子帧集合配置和/或第二子帧集合配置由微站负责生成并配置给UE。
在本实施例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UE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宏站进行通信之前包括:UE确定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其中,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满足,如果下行子帧n属于第一子帧集合,则下行子帧(n+8)也属于第一子帧集合。
基于上述,UE确定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的一种可选方式为:UE根据公式(1)确定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
其中,nf为子帧号;ns为时隙号;ΔBSC为子帧偏移集合,是由网络侧高层配置的。该ΔBSC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子帧偏移值,例如ΔBSC的值可以为{0}、{1}或{0、1}等。可选的,ΔBSC可以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子帧集合配置。满足上述公式(1)的子帧为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可见UE由公式(1)计算出的第一子帧集合中的相邻两个下行子帧间隔8个子帧。
举例说明,当ΔBSC的值可以为{0}时,UE确定出的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如图1A中下行帧(图1A中以DL表示)中带阴影的方格所示,带阴影方格中的数字表示子帧号。
举例说明,当ΔBSC的值可以为{1}时,UE确定出的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如图1B中下行帧(图1B中以DL表示)中带阴影的方格所示,带阴影方格中的数字表示子帧号。
结合图1A和图1B可知,当ΔBSC的取值为{0}时,第一子帧集合中的第一个下行子帧从起始下行帧中的0号子帧开始,没有发生偏移,后续下行子帧之间相隔8个子帧;当ΔBSC的取值为{1}时,第一子帧集合中的第一个下行子帧从起始下行帧中的1号子帧开始,发生了偏移,后续下行子帧之间相隔8个子帧。
该实施方式具有灵活易于实现的优势,另外,网络侧只需为UE配置子帧偏移集合即可,无需为UE一一配置第一子帧集合中的每个下行子帧,配置简单,网络侧配置工作量降低。
除上述实施方式之外,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也可以由网络侧直接配置给UE,UE根据网络侧的配置确定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其中,网络侧配置的各下行子帧中相邻下行子帧间隔8个子帧。
在本实施例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的第一子帧集合还包括上行子帧,则UE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宏站进行通信之前还包括:UE确定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其中,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满足,如果下行子帧n属于第一子帧集合,则上行子帧(n+4)属于第一子帧集合。
基于上述UE根据公式(1)确定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的方式,UE在确定出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之后,可以直接根据确定出的下行子帧的子帧号加4得到第一子帧集合中上行子帧的子帧号。
举例说明,如图1A所示,在ΔBSC的取值为{0}时,上行帧(图1A中以UL表示)中带阴影的方格为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带阴影的方格中的数字表示子帧号。如图1B所示,在ΔBSC的取值为{1}时,上行帧(图1B中以UL表示)中带阴影的方格为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带阴影的方格中的数字表示子帧号。
可选的,除上述确定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的方式之外,UE也可以根据公式(1)确定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为满足上述下行子帧n属于第一子帧集合,则上行子帧(n+4)属于第一子帧集合的条件,公式(1)中的ΔBSC在确定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和上行子帧时的取值不同,取值之间满足一定条件,即如果UE根据公式(1)确定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时ΔBSC的取值为{a},则UE根据公式(1)确定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时ΔBSC的取值为{a+4}。较为优选的,a的取值范围为0-9。
可选的,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也可以由网络侧直接配置给UE,UE根据网络侧的配置确定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其中,网络侧配置的各上行子帧中相邻上行子帧间隔8个子帧。
在此说明,由于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和下行子帧之间满足一定关系,所以UE还可以先确定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然后按照满足的关系根据确定出的上行子帧的子帧号确定下行子帧的子帧号。例如,UE可以先根据公式(1)确定出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然后按照满足的关系根据确定出的上行子帧的子帧号确定下行子帧的子帧号。或者,网络侧也可以仅为UE配置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而UE根据网络侧配置先确定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然后按照满足的关系根据确定出的上行子帧的子帧号确定下行子帧的子帧号,这有利于减少网络侧的配置工作量。
在本实施例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UE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微站进行通信之前包括:UE确定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其中,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满足,如果下行子帧m属于第二子帧集合,则下行子帧(m+8)也属于第二子帧集合。
在本实施例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第二子帧集合也包括上行子帧,则UE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微站进行通信之前还包括:UE确定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满足,如果下行子帧m属于第二子帧集合,则上行子帧(m+4)也属于第二子帧集合。
其中,UE确定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和上行子帧的方式与UE确定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和上行子帧的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UE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宏站进行通信包括:
UE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宏站进行下行通信。具体的,UE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与UE进行下行通信。
另外,UE还可以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宏站进行上行通信。具体的,UE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与宏站进行上行通信。
在本实施例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UE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微站进行通信包括:
UE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微站进行下行通信。具体的,UE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与微站进行下行通信。
另外,UE还可以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微站进行上行通信。具体的,UE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与UE进行上行通信。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UE分别在第一子帧集合与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宏站和微站传输不同的信号或信道的实施方式。
其中,UE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与宏站进行下行通信包括以下任一操作或其组合:
UE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接收宏站发送的小区专有导频(Cell-specific RS,简称为CRS)和基于CRS解调的信道。其中,基于CRS解调的信道包括但不限于:PDCCH、PBCH、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简称为PCFICH)、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简称为HARQ)指示信道(Physical Hybrid-ARQ Indicator Channel,简称为PHICH)、PDSCH。以PDCCH为例说明,宏站通过PDCCH向UE发送控制信令,而微站通过演进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evolved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简称为ePDCCH)向UE发送控制信令。
UE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接收宏站发送的主同步信号(PrimarySynchronization Signal,简称为PSS)。
UE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接收宏站发送的辅同步信号(SecondarySynchronization Signal,简称为SSS)。
UE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接收宏站发送的基于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s,DMRS)解调的ePDCCH。
相应的,UE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与微站进行下行通信包括以下任一操作或其组合:
UE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接收微站发送的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简称为CSI-RS)。可选的,如果出现基于CSI-RS解调的信道,则基于CSI-RS解调的信道也可以由微站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发送给UE。
UE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接收微站发送的DMRS和基于DMRS解调的信道。其中,基于DMRS解调的信道包括但不限于:ePDCCH和PDSCH。
在此说明,如果宏站需要向UE发送控制信令时,宏站采用CRS加扰的PDCCH,如果微站需要向UE发送控制信令时,微站采用DMRS加扰的ePDCCH。由于宏站和微站与UE的传输分别发生在不同的子帧,另外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是宏站和微站在不同的子帧分别向UE发送采用DMRS加扰的ePDCCH。
上述宏站和微站向UE发送不同信号和信道仅是宏站和微站协作与UE通信的一种实施方式,但不限于此。例如,除了宏站向UE发送PSS和SSS之外,微站也可以向UE发送PSS和SSS等。
较为优选的,为了实现后向兼容,在一个下行子帧中,UE仅从宏站和微站中的一个接收下行授权(UL Grant)及PDSCH。
其中,UE可以分别监听PDCCH和ePDCCH中的UE专用搜索空间(英文为UE-specificsearch space),找对自己的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简称为DCI)。
通常UE的用户数据和控制信令,都是通过无线承载(Radio Bearer,简称为RB)来承载的。在本实施例中,宏站和微站作为不同的发射源不能实时共享UE的上下文,因此为了确保上下行数据的正常传输,UE的同一个RB的上下行数据,应该在UE和同一个发射源(要么是宏站要么是微站)之间进行传输。对于下行通信,宏站或微站可以通过分流控制UE的同一个RB的下行数据只在一个发射源(要么是宏站要么是微站)传输。但是,对于上行通信,由于现有技术中,任何基站(即无论是宏站还是微站)都无法直接控制UE的RB上行数据向哪个站点进行传输,所以需要解决UE的同一RB的上行数据仅在UE与一个发射源之间进行传输的问题。针对该问题,本发明实施例给出了一种解决方法,具体为:
UE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与宏站进行上行通信之前,接收宏站或微站发送的第一关联关系,该第一关联关系包括与第一子帧集合关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其中,逻辑信道与RB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基于此,UE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与宏站进行通信具体为:UE根据第一关联关系,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向宏站发送与第一关联关系中的逻辑信道标识对应的RB的数据。由于UE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仅与宏站进行通信,因此,通过将同一个RB的数据与第一子帧集合绑定就可以保证该RB上的数据仅在UE与宏站之间进行传输。
上述UE接收的第一关联关系是来自宏站还是来自微站,具体视UE的SRB的连接情况而定。如果UE的SRB连接在宏站,则上述第一关联关系由宏站负责生成并配置给UE,如果UE的SRB连接在微站,则上述第一关联关系由微站负责生成并配置给UE。
相应的,UE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与微站进行上行通信之前包括:UE接收宏站或微站发送的第二关联关系,该第二关联关系包括与第二子帧集合关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基于此,UE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与微站进行上行通信具体为:UE根据第二关联关系,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向微站发送与第二关联关系中的逻辑信道的标识对应的RB的数据。由于UE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仅与微站进行通信,因此,通过将同一个RB的数据与第二子帧集合绑定就可以保证该RB上的数据仅在UE与微站之间进行传输。
上述UE接收的第二关联关系是来自宏站还是来自微站,具体视UE的SRB的连接情况而定。如果UE的SRB连接在宏站,则上述第二关联关系由宏站负责生成并配置给UE,如果UE的SRB连接在微站,则上述第二关联关系由微站负责生成并配置给UE。
在此说明,UE的哪个或哪些RB的数据与第一子帧集合绑定,哪个或哪些RB的数据与第二子帧集合绑定,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具体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而定。如图2所示,逻辑信道标识为{LCIDa0,…,LCIDai}的逻辑信道承载的数据,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传输,也就是在UE与宏站之间进行传输;逻辑信道标识为{LCIDb0,…,LCIDbj}的逻辑信道承载的数据,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传输,也就是在UE与微站之间进行传输。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UE与宏站之间的通信,与UE与微站之间的通信发生在两个不同的子帧集合中。由于UE与宏站之间的信道条件和UE与微站之间的信道条件不相同,因此,其各自相关的物理层参数配置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基于上述,在本实施例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UE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宏站进行通信之前可以包括:UE接收宏站或微站发送的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该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是网络侧针对UE与宏站之间的信道配置的。则UE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宏站进行通信具体为:UE根据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宏站进行通信,即UE使用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与宏站进行通信。
在本实施例的另一可选实施方式中,UE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微站进行通信之前可以包括:UE接收宏站或微站发送的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该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是网络侧针对UE与宏站之间的信道配置的。其中,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与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不同。这里的不同主要是指物理层参数的取值不同,所配置的物理层参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无论是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还是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需要配置的物理层参数包括但不限于:专用PDSCH配置(英文为PDSCH-ConfigDedicated)、专用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简称为PUCCH)配置(英文为PUCCH-ConfigDedicated)、专用上行功率控制配置(英文为UplinkPowerControlDedicated)、调度请求配置(英文为schedulingRequestConfig)、信道质量报告配置(英文为cqi-ReportConfig)。
上述UE接收的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是来自宏站还是来自微站,具体视UE的SRB的连接情况而定。如果UE的SRB连接在宏站,则上述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由宏站负责生成并配置给UE,如果UE的SRB连接在微站,则上述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由微站负责生成并配置给UE。
也就是说,网络侧可以为UE的不同子帧集合提供不同的物理层参数配置,这样UE在不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就可以采用相应的物理层参数配置进行空口传输,有利于适应不同的信道条件,有利于提高传输质量。
在此说明,网络侧也可以不为UE的不同子帧集合提供不同的物理层参数配置,则UE在不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使用相同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例如默认的物理层参数配置)进行空口传输,这有利于节约网络侧的配置信令。
在此说明,本发明以上实施例是从UE的角度进行了描述,但是为了保证UE分别与宏站和微站进行传输使用的第一子帧集合与第二子帧集合不发生冲突,宏站和微站之间可以通进行交互,以协商确定第一子帧集合和第二子帧集合。另外,为了支持HARQ,所有HARQ进程也需要与不同子帧集合进行绑定,即需要确定宏站和微站分别使用的HARQ进程,以免发生冲突。HARQ进程号是一个UE级别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站点级别的概念,即如果宏站与微站和同一个UE进行通信时,不能采用相同的HARQ进程号。对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Duplexing,简称为FDD)系统来说,一个UE最多只能有8个HARQ进程。假设有两个UE,对于第一UE,可能是宏站与其通信采用的HARQ进程号集合为{0,1,2,3},微站与其通信采用的HARQ进程号集合为{4,5,6,7};对于第二UE,可能是宏站与其通信采用的HARQ进程号集合为{0,1},微站与其通信采用的HARQ进程号集合为{2,3,4,5,6,7}。其中,对子帧集合的划分与对进程号集合的划分应该匹配。对于FDD系统来说,连续的40个子帧被划分为8个子帧子集(每个子集包括5个子帧),宏站或微站分别与UE通信采用的第一子帧集合或第二子帧集合包含的子帧子集的个数,应该等于它被分配的HARQ进程号的个数。其中,宏站和微站可以通过交互协商确定各自使用的HARQ进程。
可选的,宏站和微站可以通过不同的交互过程分别确定各自使用的子帧集合和HARQ进程号集合,也可以通过同一交互过程同时确定各自使用的子帧集合和HARQ进程号集合。较为优选的是,通过同一交互过程同时完成子帧集合和HARQ进程号集合的协商。
在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中,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为:由宏站确定第一子帧集合、第二子帧集合以及各自使用的对应于UE的HARQ进程号集合,将第一子帧集合、第二子帧集合及宏站和微站各自使用的对应于UE的HARQ进程号集合发送给微站,以使微站确定自己使用的对应于UE的第二子帧集合和HARQ进程号集合。另一具体实施方式为:由宏站确定第一子帧集合及宏站使用的对应于UE的HARQ进程号集合,并将第一子帧集合和宏站使用的对应于UE的HARQ进程号集合发送给微站,微站将所有子帧中除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之外的全部或部分子帧作为第二子帧集合,将所有HARQ进程中除宏站使用的HARQ进程之外的其他全部或部分HARQ进程作为自己可以使用的HARQ进程,并将选择的结果返回宏站。再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为:宏站确定第一子帧集合、第二子帧集合以及各自使用的对应于UE的HARQ进程号集合,然后将第二子帧集合和微站使用的对应于UE的HARQ进程号集合发送给微站。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宏站向微站通告HARQ进程号集合可以采用显示定义的方式,例如除了采用位图(bitmap)来指示第一子帧集合和/或第二子帧集合外,还通过8比特的位图(bitmap)来指示哪些是微站使用的对应于UE的HARQ进程和/或哪些是宏站使用的对应于UE的HARQ进程。例如,相应比特位为1表示宏站使用该HARQ进程,相应比特位为0表示微站使用该HARQ进程。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宏站向微站通告HARQ进程号集合还可以采用隐式定义的方式。例如,可以预先定义HARQ进程号集合与子帧集合之间的一一映射关系。例如,配置用于指示微站可以使用的子帧的bitmap,如果该bitmap的第k位(0=<k<=7)为1,则微站就使用进程号为k的HARQ进程,这样可以减少宏站发送给微站的数据量,有利于提高传输效率。在此说明,上述宏站和微站进行交互协商的过程可以是初始上下文请求/响应(英文为INITIALCONTEXT REQUEST/RESPONSE)的过程,或者是UE上下文修改请求/响应(英文为UE CONTEXTMODIFICATION REQUEST/RESPONSE),但不限于此。也就是说,宏站发送给微站的第一子帧集合和/或第二子帧集合,以及宏站使用的对应于UE的HARQ进程号和/或微站使用的对应于UE的HARQ进程号,可以携带在发送给微站的INITIAL CONTEXT REQUEST或UE CONTEXTMODIFICATION REQUEST中发送给微站。
由上述可见,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协作传输方法通过采用时分复用的方式使UE分别与宏站和微站通信,使得宏站和微站之间不需要实时共享UE的上下文,降低了对空口侧通信时延的要求,使得宏站和微站之间的互联方式不再受限,扩展了协作传输技术的应用场景和范围。另外,本实施例的方法还提供了各种实施方式解决了协作传输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多个问题,例如保证了UE的同一个RB的数据只在UE与一个发射源之间传输,保证了数据传输的正确性,又例如,通过为不同子帧集合提供不同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从而提高通信质量,再例如,宏站和微站分别与UE传输不同的信号或信道,既实现了协作传输,有提高了通信效率等等。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协作传输方法,本实施例是从宏站的角度进行描述的。该方法具体包括:宏站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UE进行通信。该UE还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微站进行通信。其中,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与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不重合。
本实施例中的UE同时位于宏站和微站的覆盖下,以时分复用方式分别与宏站和微站进行通信。
在本实施例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为了保证UE分别与宏站和微站进行传输使用的第一子帧集合和第二子帧集合不冲突,宏站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UE进行通信之前包括:宏站将第一子帧集合和/或第二子帧集合发送给微站,以使微站获取第二子帧集合。
另外,为了支持HARQ,还需要确定宏站和微站各自使用的对应于UE的HARQ进程集合。则宏站还需要将宏站使用的对应于UE的HARQ进程号集合和/或微站使用的对应于UE的HARQ进程号集合发送给微站,以使微站获取自身使用的对应于UE的HARQ进程号集合。
关于宏站向微站发送使用的子帧集合和HARQ进程号集合的其他实施方式以及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可参见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应描述,在此不再细述。
在本实施例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由于UE分别在不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宏站和微站进行通信,其信道条件是不同的,为了适应不同的信道条件提高通信质量,宏站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UE进行通信之前还包括:宏站向UE发送分别与第一子帧集合和第二子帧集合对应的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这样,UE就可以采用与各信道条件相适应的物理层参数配置进行信号传输,有利于提高传输质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宏站向UE发送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之前,需要先获取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
可选的,第一物理参数配置由宏站确定,第二物理参数配置由微站确定,则宏站获取第一物理参数配置和第二物理参数配置的方式为:宏站确定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并接收微站发送的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
可选的,第一物理参数配置和第二物理参数配置可以均由宏站确定,则宏站获取第一物理参数配置和第二物理参数配置的方式为:宏站分别确定第一物理参数配置和第二物理参数配置。基于此,本实施例的方法还包括:宏站将第二物理参数配置发送给微站,以使微站获知第二物理参数配置。
在本实施例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宏站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UE进行下行通信。具体的,宏站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与UE进行下行通信。宏站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与UE进行下行通信包括以下任一操作或其组合:
宏站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向UE发送CRS和基于CRS解调的信道。
宏站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向UE发送PSS。
宏站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向UE发送SSS。
宏站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向UE发送基于DMRS解调的ePDCCH。
在本实施例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宏站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UE进行上行通信。具体的,宏站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与UE进行上行通信。
为了保证UE的同一RB的数据能够仅在UE与宏站之间传输,宏站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与UE进行上行通信之前包括:宏站向UE发送第一关联关系,该第一关联关系包括与第一子帧集合关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基于此,宏站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UE进行上行通信具体为:宏站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接收UE发送的与第一关联关系中的逻辑信道的标识对应的RB的数据。
另外,为了保证UE上其他RB的数据仅在UE与微站之间传输,宏站还可以向UE发送第二关联关系,该第二关联关系包括与第二子帧集合关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以使UE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向微站发送与第二关联关系中的逻辑信道的标识对应的RB的数据。
在本实施例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得UE能够区分第一子帧集合和第二子帧集合,宏站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UE进行通信之前,向UE发送第一子帧集合配置和/或第二子帧集合配置,以使UE区分第一子帧集合和第二子帧集合。
在此说明,当UE的SRB连接在宏站时,宏站向UE发送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第一关联关系、第二关联关系以及第一子帧集合配置和/或第二子帧集合配置。
本实施例提供的协作传输方法的详细描述可参见前述实施例中相应流程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由上述可见,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协作传输方法宏站支持UE采用时分复用的方式分别与宏站和微站通信,并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UE进行通信,使得宏站和微站之间不需要实时共享UE的上下文,降低了对空口侧通信时延的要求,使得宏站和微站之间的互联方式不再受限,扩展了协作传输技术的应用场景和范围。另外,本实施例的方法还提供了各种实施方式解决了协作传输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多个问题,例如保证了UE的同一个RB的数据只在UE与一个发射源之间传输,保证了数据传输的正确性,又例如,通过为不同子帧集合提供不同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从而提高通信质量,再例如,宏站和微站分别与UE传输不同的信号或信道,既实现了协作传输,有提高了通信效率等等。
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协作传输方法,本实施例是从微站的角度进行描述的。本实施例的方法包括:微站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UE进行通信。其中,该UE还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宏站进行通信,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与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不重合。
本实施例中的UE同时位于宏站和微站的覆盖下,以时分复用方式分别与宏站和微站进行通信。
在本实施例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为了保证UE分别与宏站和微站进行传输使用的第一子帧集合和第二子帧集合不冲突,宏站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UE进行通信之前包括:宏站将第一子帧集合和/或第二子帧集合发送给微站,以使微站获取第二子帧集合。相应的,微站接收宏站发送的第一子帧集合和/或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以获取第二子帧集合。
另外,为了支持HARQ,还需要确定宏站和微站各自使用的HARQ进程。则宏站还需要将宏站使用的对应于UE的HARQ进程号集合和/或微站使用的对应于UE的HARQ进程号集合发送给微站,以使微站获取自身使用的对应于UE的HARQ进程号集合。相应的,微站接收宏站发送的宏站使用的对应于UE的HARQ进程号集合和/或微站使用的对应于UE的HARQ进程号集合,以获取自身使用的HARQ进程号集合。
关于宏站向微站发送使用的子帧集合和HARQ进程号集合的其他实施方式以及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可参见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应描述,在此不再细述。
在本实施例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由于UE分别在不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宏站和微站进行通信,其信道条件是不同的,为了适应不同的信道条件提高通信质量,微站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UE进行通信之前还包括:微站向UE发送分别与第一子帧集合和第二子帧集合对应的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这样,UE就可以采用与各信道条件相适应的物理层参数配置进行信号传输,有利于提高传输质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微站向UE发送分别与第一子帧集合和第二子帧集合对应的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之前,需要先获取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
可选的,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由宏站确定,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由微站确定。则微站预先获取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的方式包括:微站确定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接收宏站发送的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
可选的,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可以均由微站确定。则微站预先获取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的方式包括:微站分别确定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基于此,本实施例的方法还包括:微站将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发送给宏站,以使宏站获知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
在本实施例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微站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UE进行下行通信。具体的,微站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与UE进行下行通信。微站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与UE进行下行通信包括以下任一操作或其组合:
微站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向UE发送CSI-RS。
微站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向UE发送DMRS和基于DMRS解调的信道。
在本实施例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微站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UE进行上行通信。具体的,微站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与UE进行上行通信。
为了保证UE的同一RB的数据能够仅在UE与微站之间传输,微站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与UE进行上行通信之前包括:微站向UE发送第二关联关系,该第二关联关系包括与第二子帧集合关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基于此,微站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UE进行上行通信具体为:微站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接收UE发送的与第二关联关系中的逻辑信道的标识对应的RB的数据。
另外,为了保证UE上其他RB的数据仅在UE与宏站之间传输,微站还可以向UE发送第一关联关系,该第一关联关系包括与第一子帧集合关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以使UE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向宏站发送与第一关联关系中的逻辑信道的标识对应的RB的数据。
在本实施例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得UE能够区分第一子帧集合和第二子帧集合,微站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用户设备UE进行通信之前,向UE发送第一子帧集合配置和/或第二子帧集合配置,以使UE区分第一子帧集合和第二子帧集合。
在此说明,当UE的SRB连接于微站时,微站向UE发送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第一关联关系、第二关联关系以及第一子帧集合配置和/或第二子帧集合配置。
本实施例提供的协作传输方法的详细描述可参见前述实施例中相应流程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由上述可见,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协作传输方法,微站支持UE采用时分复用的方式分别与宏站和微站通信,并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UE进行通信,使得宏站和微站之间不需要实时共享UE的上下文,降低了对空口侧通信时延的要求,使得宏站和微站之间的互联方式不再受限,扩展了协作传输技术的应用场景和范围。另外,本实施例的方法还提供了各种实施方式解决了协作传输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多个问题,例如保证了UE的同一个RB的数据只在UE与一个发射源之间传输,保证了数据传输的正确性,又例如,通过为不同子帧集合提供不同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从而提高通信质量,再例如,宏站和微站分别与UE传输不同的信号或信道,既实现了协作传输,有提高了通信效率等等。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UE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UE包括:第一通信单元31和第二通信单元33。
其中,第一通信单元31,与宏站连接,用于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宏站进行通信。第二通信单元32,与微站连接,用于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微站进行通信。其中,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与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不重合。
本实施例提供的UE的各功能单元可用于执行上述从UE角度描述的方法实施例的流程,其具体工作原理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UE,以时分复用的方式分别与宏站和微站进行通信,宏站和微站上分别建立UE的上下文,使得宏站和微站之间不需要实时共享UE的上下文,降低了宏站与微站之间对空口侧通信时延的要求,这样宏站与微站之间不需要采用光纤或高速微波互联,本实施例提供的协作传输方法不再受宏站和微站之间互联方式的限制,应用范围更广,有利于充分发挥协作传输技术的优势。
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UE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基于图3所示实施例实现,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UE除了包括第一通信单元31和第二通信单元32之外,还包括:第一确定单元33。
第一确定单元33,用于确定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其中,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满足,如果下行子帧n属于第一子帧集合,则下行子帧(n+8)也属于第一子帧集合。
可选的,第一确定单元33还用于确定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其中,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满足,如果下行子帧n属于第一子帧集合,则上行子帧(n+4)属于第一子帧集合。
第一确定单元33与第一通信单元31连接,用于向第一通信单元31提供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和/或上行子帧。
可选的,本实施例的UE还可以包括:第二确定单元34。第二确定单元34,用于确定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其中,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满足,如果下行子帧m属于第二子帧集合,则下行子帧(m+8)也属于第二子帧集合。
可选的,第二确定单元34还用于确定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其中,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满足,如果下行子帧m属于第二子帧集合,则上行子帧(m+4)属于第二子帧集合。
第二确定单元34与第二通信单元32连接,用于向第二通信单元32提供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和/或上行子帧。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第一通信单元31具体用于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与宏站进行下行通信。
其中,第一通信单元31具体用于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与宏站进行下行通信包括:第一通信单元31具体用于执行以下任一操作或其组合:
第一通信单元31具体用于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接收宏站发送的CRS和基于CRS解调的信道。
第一通信单元31具体用于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接收宏站发送的PSS。
第一通信单元31具体用于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接收宏站发送的SSS。
第一通信单元31具体用于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接收宏站发送的基于DMRS解调的ePDCCH。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第一通信单元31具体用于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与宏站进行上行通信。
可选的,本实施例的UE还包括:第一接收单元35。第一接收单元35,与第一通信单元31连接,用于在第一通信单元31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宏站进行上行通信之前,接收宏站或微站发送的第一关联关系,该第一关联关系包括与第一子帧集合关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第一接收单元35还与宏站或微站连接。基于此,第一通信单元31具体用于根据第一接收单元35接收到的第一关联关系,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向宏站发送与第一关联关系中的逻辑信道的标识对应的RB的数据。本实施例的UE实现了其上同一RB上的数据仅在UE与一个发射源(即宏站)之间传输。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第二通信单元32具体用于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微站进行下行通信。
其中,第二通信单元32具体用于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与微站进行下行通信包括:第二通信单元32具体用于执行以下任一操作或其组合:
第二通信单元32具体用于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接收微站发送的CSI-RS。
第二通信单元32具体用于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接收微站发送的DMRS和基于DMRS解调的信道。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第二通信单元32具体用于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与微站进行上行通信。
可选的,本实施例的UE还包括:第二接收单元36。第二接收单元36,与第二通信单元32连接,用于在第二通信单元32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微站进行上行通信之前,接收宏站或微站发送的第二关联关系,该第二关联关系包括与第二子帧集合关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第二接收单元36还与宏站或微站连接。基于此,第二通信单元32具体用于根据第二接收单元36接收到的第二关联关系,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向微站发送与第二关联关系中的逻辑信道的标识对应的RB的数据。本实施例的UE实现了其上同一RB上的数据仅在UE与一个发射源(即微站)之间传输。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的UE还包括:第三接收单元37。第三接收单元37,与宏站或微站连接,用于接收宏站或微站发送的第一子帧集合配置和/或第二子帧集合配置,以区分第一子帧集合和第二子帧集合。可选的,第三接收单元37和第一确定单元33和第二确定单元34连接。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的UE还包括:第四接收单元38。第四接收单元38,用于接收宏站或微站发送的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基于此,第一通信单元31具体用于根据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宏站进行通信。其中,第四接收单元38与第一通信单元31连接,用于向第一通信单元31提供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第四接收单元38还用于接收宏站或微站发送的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可选的,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与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不同。基于此,第二通信单元32具体用于根据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微站进行通信。其中,第四接收单元38与第二通信单元32连接,用于向第二通信单元32提供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
在此说明,在具体实现上,上述多个接收单元可由一个接收器来实现,但不限于此。
本实施例提供的UE的各功能单元可用于上述从UE角度提供的协作传输方法中的相应流程,其具体工作原理不再赘述,详见方法实施例的描述。
本实施例的UE,以时分复用的方式分别与宏站和微站进行通信,宏站和微站上分别建立UE的上下文,使得宏站和微站之间不需要实时共享UE的上下文,降低了宏站与微站之间对空口侧通信时延的要求,这样宏站与微站之间不需要采用光纤或高速微波互联,本实施例提供的协作传输方法不再受宏站和微站之间互联方式的限制,应用范围更广,有利于充分发挥协作传输技术的优势。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宏站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宏站包括:第三通信单元51。
第三通信单元51,与UE连接,用于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UE进行通信。其中,该UE还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微站进行通信。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与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不重合。
如果UE的信令连接建立在本实施例的宏站上,则本实施例的宏站还可以包括以下功能单元。
可选的,本实施例的宏站还包括:第一发送单元52。第一发送单元52,与微站连接,用于将第一子帧集合和/或第二子帧集合发送给微站,以使微站获取第二子帧集合。第一发送单元52具体可以确定第一子帧集合和/或第二子帧集合,将第一子帧集合和/或第二子帧集合发送给微站。另外,第一发送单元52还与第三通信单元51连接,用于向第三通信单元51提供第一子帧集合。
可选的,本实施例的宏站还包括:第二发送单元53。第二发送单元53,与微站连接,用于将宏站使用的对应于UE的HARQ进程号集合和/或微站使用的对应于UE的HARQ进程号集合发送给微站,以使微站获取自身使用的对应于UE的HARQ进程号集合。第二发送单元53具体可以通过与微站协商确定宏站使用的对应于UE的HARQ进程号集合和/或微站使用的对应于UE的HARQ进程号集合并提供给微站。另外,第二发送单元53还与第三通信单元51连接,用于向第三通信单元51提供宏站使用的对应于UE的HARQ进程号集合。
可选的,本实施例的宏站还包括:第三发送单元54。第三发送单元54,与UE连接,用于向UE发送分别与第一子帧集合和第二子帧集合对应的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这样,UE可以分别使用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在第一子帧集合和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宏站和微站进行通信,提高通信质量。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的宏站还包括:第一获取单元56。第一获取单元56,用于在第三发送单元54向UE发送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之前,确定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并接收微站发送的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以预先获取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第一获取单元56与微站和第三发送单元54连接,用于向第三发送单元54提供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第一获取单元56还与第三通信单元51连接。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的宏站还包括:第二获取单元57。第二获取单元57,用于在第三发送单元54向UE发送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之前,分别确定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第二获取单元57与第三发送单元54连接,用于向第三发送单元54提供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第二获取单元57还与第三通信单元51连接。
可选的,第三发送单元54还用于将第二获取单元57确定的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发送给微站。
可选的,本实施例的宏站还包括:第四发送单元55。第四发送单元55,与UE连接,用于向UE发送第一关联关系,该第一关联关系包括与第一子帧集合关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基于此,第三通信单元51具体用于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接收UE发送的与第一关联关系中的逻辑信道的标识对应的RB的数据。本实施例的宏站通过第四发送单元55为UE配置第一关联关系,使得UE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向宏站发送与第一关联关系中的逻辑信道的标识对应的RB的数据,实现了UE的某个或某些RB的数据仅在UE与一个发射源(即宏站)之间传输。第四发送单元55还与第三通信单元51连接。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第四发送单元55还用于向UE发送第二关联关系,该第二关联关系包括与第二子帧集合关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以使UE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向微站发送与第二关联关系中的逻辑信道的标识对应的RB的数据。本实施例的宏站通过第四发送单元55为UE配置第二关联关系,使得UE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向微站发送与第二关联关系中的逻辑信道的标识对应的RB的数据,实现了UE的某个或某些RB的数据仅在UE与一个发射源(即微站)之间传输。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的宏站还包括:第五发送单元58。第五发送单元58,与UE连接,用于在第三通信单元51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UE进行通信之前,向UE发送第一子帧集合配置和/或第二子帧集合配置,以使UE区分第一子帧集合和第二子帧集合。第五发送单元58还与第一发送单元52和第三通信单元51连接。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第三通信单元51具体用于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与UE进行下行通信。
其中,第三通信单元51具体用于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与UE进行下行通信包括:第三通信单元51具体用于执行以下任一操作或其组合:
第三通信单元51具体用于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向UE发送CRS和基于CRS解调的信道。
第三通信单元51具体用于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向UE发送PSS。
第三通信单元51具体用于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向UE发送SSS。
第三通信单元51具体用于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向UE发送基于DMRS解调的ePDCCH。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第三通信单元51具体用于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与UE进行上行通信。
本实施例提供的宏站的各功能单元可用于执行上述从宏站角度描述的协作传输方法中的相应流程,其具体工作原理不再赘述,详见方法实施例的描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宏站,支持UE采用时分复用的方式分别与宏站和微站通信,并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UE进行通信,使得宏站和微站之间不需要实时共享UE的上下文,降低了对空口侧通信时延的要求,使得宏站和微站之间的互联方式不再受限,扩展了协作传输技术的应用场景和范围。另外,本实施例的宏站还可以解决协作传输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多个问题,例如保证了UE的同一个RB的数据只在UE与一个发射源之间传输,保证了数据传输的正确性,又例如,通过为不同子帧集合提供不同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从而提高通信质量,再例如,本实施例的宏站通过与微站分别与UE传输不同的信号或信道,既实现了协作传输,有提高了通信效率等等。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微站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微站包括:第四通信单元61。
第四通信单元61,与UE连接,用于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UE进行通信。其中,UE还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宏站进行通信。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与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不重合。
可选的,本实施例的微站还包括:第五接收单元62。第五接收单元62,与宏站连接,用于接收宏站发送的第一子帧集合和/或第二子帧集合,以获取第二子帧集合。第五接收单元62与第四通信单元61连接,用于向第四通信单元61提供第二子帧集合。
可选的,本实施例的微站还包括:第六接收单元63。第六接收单元63,与宏站连接,用于接收宏站发送的宏站使用的对应于UE的HARQ进程号集合和/或微站使用的对应于UE的HARQ进程号集合,以获取微站使用的对应于UE的HARQ进程号集合。第六接收单元63与第四通信单元61连接,用于向第四通信单元61提供微站使用的对应于UE的HARQ进程号集合。
如果UE的信令连接建立在本实施例的微站上,则本实施例的微站还可以包括以下功能单元。
可选的,本实施例的微站还包括:第六发送单元64。第六发送单元64,与UE连接,用于向UE发送分别与第一子帧集合和第二子帧集合对应的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本实施例的微站通过第六发送单元64可以为UE的不同子帧集合提供不同的物理层参数配置,这样UE在不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就可以采用相应的物理层参数配置进行空口传输,有利于适应不同的信道条件,有利于提高传输质量。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的微站还包括:第三获取单元66。第三获取单元66,用于在第六发送单元64向UE发送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之前,确定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并接收宏站发送的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第三获取单元66与宏站和第六发送单元64连接,用于向第六发送单元64提供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第三获取单元66还与第四通信单元61连接。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的微站还包括:第四获取单元67。第四获取单元67,用于在第六发送单元64向UE发送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之前,分别确定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第四获取单元67与第六发送单元64连接,用于向第六发送单元64提供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第四获取单元67还与第四通信单元61连接。
可选的,第六发送单元64还与宏站连接,还用于将第四获取单元67确定的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发送给宏站。
可选的,本实施例的微站还包括:第七发送单元65。第七发送单元65,与UE连接,用于向UE发送第二关联关系,该第二关联关系包括与第二子帧集合关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基于此,第四通信单元61具体用于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接收UE发送的与第二关联关系中的逻辑信道的标识对应的RB的数据。本实施例的微站通过第七发送单元65为UE配置第二关联关系,使得UE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向微站发送与第二关联关系中的逻辑信道的标识对应的RB的数据,实现了UE的某个或某些RB的数据仅在UE与一个发射源(即微站)之间传输。第七发送单元65还与第四通信单元61连接。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第七发送单元65还用于向UE发送第一关联关系,该第一关联关系包括与第一子帧集合关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以使UE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向宏站发送与第一关联关系中的逻辑信道的标识对应的RB的数据。本实施例的微站通过第七发送单元65为UE配置第一关联关系,使得UE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向宏站发送与第一关联关系中的逻辑信道的标识对应的RB的数据,实现了UE的某个或某些RB的数据仅在UE与一个发射源(即宏站)之间传输。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的微站还包括:第八发送单元68。第八发送单元68,与UE连接,用于在第四通信单元61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UE进行通信之前,向UE发送第一子帧集合配置和/或第二子帧集合配置,以使UE区分第一子帧集合和第二子帧集合。第八发送单元68与第四通信单元61连接。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第四通信单元61具体用于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与UE进行下行通信。
其中,第四通信单元61具体用于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与UE进行下行通信包括:第四通信单元61具体用于执行以下任一操作或其组合:
第四通信单元61具体用于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向UE发送CSI-RS。
第四通信单元61具体用于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向UE发送DMRS和基于DMRS解调的信道。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第四通信单元61具体用于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与UE进行上行通信。
本实施例提供的微站的各功能单元可用于执行上述从微站角度描述的协作传输方法中的相应流程,其具体工作原理不再赘述,详见方法实施例的描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微站,支持UE采用时分复用的方式分别与宏站和微站通信,并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UE进行通信,使得宏站和微站之间不需要实时共享UE的上下文,降低了对空口侧通信时延的要求,使得宏站和微站之间的互联方式不再受限,扩展了协作传输技术的应用场景和范围。另外,本实施例的微站还可以解决协作传输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多个问题,例如保证了UE的同一个RB的数据只在UE与一个发射源之间传输,保证了数据传输的正确性,又例如,通过为不同子帧集合提供不同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从而提高通信质量,再例如,本实施例的微站通过与宏站分别与UE传输不同的信号或信道,既实现了协作传输,有提高了通信效率等等。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80)

1.一种协作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户设备UE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宏站进行通信;
所述UE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微站进行通信;
其中,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不重合;
所述宏站和所述微站上分别建立了所述UE的上下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协作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UE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宏站进行通信之前包括:
所述UE确定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其中,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满足,如果下行子帧n属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则下行子帧(n+8)也属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协作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UE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宏站进行通信之前还包括:
所述UE确定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其中,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满足,如果下行子帧n属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则上行子帧(n+4)属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协作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E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微站进行通信之前包括:
所述UE确定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其中,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满足,如果下行子帧m属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则下行子帧(m+8)也属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协作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E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微站进行通信之前还包括:
所述UE确定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其中,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满足,如果下行子帧m属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则上行子帧(m+4)属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协作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E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与所述宏站进行下行通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协作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E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与所述宏站进行下行通信包括以下任一操作或其组合:
所述UE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接收所述宏站发送的CRS和基于所述CRS解调的信道;
所述UE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接收所述宏站发送的PSS;
所述UE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接收所述宏站发送的SSS;所述UE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接收所述宏站发送的基于DMRS解调的ePDCCH。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协作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E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与所述宏站进行上行通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协作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E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与所述宏站进行上行通信之前包括:
所述UE接收所述宏站或所述微站发送的第一关联关系,所述第一关联关系包括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关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
所述UE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所述宏站进行上行通信包括:
所述UE根据所述第一关联关系,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向所述宏站发送与所述第一关联关系中的逻辑信道的标识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数据。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协作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E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与所述微站进行下行通信。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协作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E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与所述微站进行下行通信包括以下任一操作或其组合:
所述UE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接收所述微站发送的CSI-RS;
所述UE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接收所述微站发送的DMRS和基于所述DMRS解调的信道。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协作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E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与所述微站进行上行通信。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协作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E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与所述微站进行上行通信之前包括:
所述UE接收所述宏站或所述微站发送的第二关联关系,所述第二关联关系包括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关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
所述UE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所述微站进行上行通信包括:
所述UE根据所述第二关联关系,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向所述微站发送与所述第二关联关系中的逻辑信道的标识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数据。
1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协作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E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和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分别与所述宏站和所述微站进行通信之前包括:
所述UE接收所述宏站或所述微站发送的第一子帧集合配置和/或第二子帧集合配置,以区分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和所述第二子帧集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协作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UE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宏站进行通信之前包括:
所述UE接收所述宏站或所述微站发送的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
所述用户设备UE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宏站进行通信包括:
所述UE根据所述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所述宏站进行通信。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协作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E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微站进行通信之前包括:
所述UE接收所述宏站或所述微站发送的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
所述UE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微站进行通信包括:
所述UE根据所述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所述微站进行通信。
17.一种协作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宏站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用户设备UE进行通信;
其中,所述UE还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微站进行通信,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不重合,所述宏站和所述微站上分别建立了所述UE的上下文。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协作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宏站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用户设备UE进行通信之前包括:
所述宏站将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和/或所述第二子帧集合发送给所述微站,以使所述微站获取所述第二子帧集合。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协作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宏站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用户设备UE进行通信之前包括:
所述宏站将所述宏站使用的对应于所述UE的HARQ进程号集合和/或所述微站使用的对应于所述UE的HARQ进程号集合发送给所述微站,以使所述微站获取自身使用的对应于所述UE的HARQ进程号集合。
20.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协作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宏站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用户设备UE进行通信之前包括:
所述宏站向所述UE发送分别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和所述第二子帧集合对应的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协作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宏站向所述UE发送分别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和所述第二子帧集合对应的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之前包括:
所述宏站确定所述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并接收所述微站发送的所述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协作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宏站向所述UE发送分别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和所述第二子帧集合对应的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之前包括:
所述宏站分别确定所述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所述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
所述协作传输方法还包括:
所述宏站将所述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发送给所述微站。
23.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协作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宏站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与所述UE进行下行通信。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协作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宏站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与所述UE进行下行通信包括以下任一操作或其组合:
所述宏站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向所述UE发送CRS和基于所述CRS解调的信道;
所述宏站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向所述UE发送PSS;
所述宏站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向所述UE发送SSS;
所述宏站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向所述UE发送基于DMRS解调的ePDCCH。
25.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协作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宏站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与所述UE进行上行通信。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协作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宏站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与所述UE进行上行通信之前包括:
所述宏站向所述UE发送第一关联关系,所述第一关联关系包括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关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
所述宏站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所述UE进行上行通信包括:
所述宏站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接收所述UE发送的与所述第一关联关系中的逻辑信道的标识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数据。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协作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宏站向所述UE发送第二关联关系,所述第二关联关系包括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关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以使所述UE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向所述微站发送与所述第二关联关系中的逻辑信道的标识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数据。
28.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协作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宏站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用户设备UE进行通信之前包括:
所述宏站向所述UE发送第一子帧集合配置和/或第二子帧集合配置,以使所述UE区分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和所述第二子帧集合。
29.一种协作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微站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用户设备UE进行通信;
其中,所述UE还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宏站进行通信,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不重合,所述宏站和所述微站上分别建立了所述UE的上下文。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协作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站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用户设备UE进行通信之前包括:
所述微站接收所述宏站发送的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和/或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以获取所述第二子帧集合。
31.根据权利要求29或30所述的协作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站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用户设备UE进行通信之前包括:
所述微站接收所述宏站发送的所述宏站使用的对应于所述UE的HARQ进程号集合和/或所述微站使用的对应于所述UE的HARQ进程号集合,以获取自身使用的对应于所述UE的HARQ进程号集合。
32.根据权利要求29或30所述的协作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站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用户设备UE进行通信之前包括:
所述微站向所述UE发送分别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和所述第二子帧集合对应的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协作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站向所述UE发送分别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和所述第二子帧集合对应的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之前包括:
所述微站确定所述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并接收所述宏站发送的所述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
34.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协作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站向所述UE发送分别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和所述第二子帧集合对应的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之前包括:
所述微站分别确定所述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所述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
所述协作传输方法还包括:
所述微站将所述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发送给所述宏站。
35.根据权利要求29或30所述的协作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站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与所述UE进行下行通信。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协作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站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与所述UE进行下行通信包括以下任一操作或其组合:
所述微站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向所述UE发送CSI-RS;
所述微站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向所述UE发送DMRS和基于所述DMRS解调的信道。
37.根据权利要求29或30所述的协作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站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与所述UE进行上行通信。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协作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站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与所述UE进行上行通信之前包括:
所述微站向所述UE发送第二关联关系,所述第二关联关系包括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关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
所述微站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所述UE进行上行通信包括:
所述微站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接收所述UE发送的与所述第二关联关系中的逻辑信道的标识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数据。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协作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微站向所述UE发送第一关联关系,所述第一关联关系包括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关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以使所述UE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向所述宏站发送与所述第一关联关系中的逻辑信道的标识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数据。
40.根据权利要求29或30所述的协作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站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用户设备UE进行通信之前包括:
所述微站向所述UE发送第一子帧集合配置和/或第二子帧集合配置,以使所述UE区分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和所述第二子帧集合。
41.一种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通信单元,用于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宏站进行通信;
第二通信单元,用于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微站进行通信;
其中,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不重合;
所述宏站和所述微站上分别建立了用户设备UE的上下文。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其中,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满足,如果下行子帧n属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则下行子帧(n+8)也属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确定单元还用于确定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其中,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满足,如果下行子帧n属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则上行子帧(n+4)属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
44.根据权利要求41或42或43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其中,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满足,如果下行子帧m属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则下行子帧(m+8)也属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
45.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确定单元还用于确定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其中,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满足,如果下行子帧m属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则上行子帧(m+4)属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
46.根据权利要求41或42或43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与所述宏站进行下行通信。
47.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与所述宏站进行下行通信包括: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具体用于执行以下任一操作或其组合:
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接收所述宏站发送的CRS和基于所述CRS解调的信道;
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接收所述宏站发送的PSS;
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接收所述宏站发送的SSS;
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接收所述宏站发送的基于DMRS解调的ePDCCH。
48.根据权利要求41或42或43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与所述宏站进行上行通信。
49.根据权利要求48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宏站或所述微站发送的第一关联关系,所述第一关联关系包括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关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
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所述第一关联关系,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向所述宏站发送与所述第一关联关系中的逻辑信道的标识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数据。
50.根据权利要求41或45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与所述微站进行下行通信。
51.根据权利要求50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与所述微站进行下行通信包括: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具体用于执行以下任一操作或其组合:
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接收所述微站发送的CSI-RS;
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接收所述微站发送的DMRS和基于所述DMRS解调的信道。
52.根据权利要求41或45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与所述微站进行上行通信。
53.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宏站或所述微站发送的第二关联关系,所述第二关联关系包括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关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
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关联关系,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向所述微站发送与所述第二关联关系中的逻辑信道的标识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数据。
54.根据权利要求41-43任一项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宏站或所述微站发送的第一子帧集合配置和/或第二子帧集合配置,以区分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和所述第二子帧集合。
55.根据权利要求41-43任一项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四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宏站或所述微站发送的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
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所述宏站进行通信。
56.根据权利要求55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宏站或所述微站发送的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
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所述微站进行通信。
57.一种宏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三通信单元,用于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用户设备UE进行通信;
其中,所述UE还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微站进行通信,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不重合,所述宏站和所述微站上分别建立了所述UE的上下文。
58.根据权利要求57所述的宏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和/或所述第二子帧集合发送给所述微站,以使所述微站获取所述第二子帧集合。
59.根据权利要求57或58所述的宏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宏站使用的对应于所述UE的HARQ进程号集合和/或所述微站使用的对应于所述UE的HARQ进程号集合发送给所述微站,以使所述微站获取自身使用的对应于所述UE的HARQ进程号集合。
60.根据权利要求57或58所述的宏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UE发送分别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和所述第二子帧集合对应的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
61.根据权利要求60所述的宏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三发送单元向所述UE发送所述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所述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之前,确定所述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并接收所述微站发送的所述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
62.根据权利要求60所述的宏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三发送单元向所述UE发送所述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所述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之前,分别确定所述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所述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
所述第三发送单元还用于将所述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发送给所述微站。
63.根据权利要求57或58所述的宏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与所述UE进行下行通信。
64.根据权利要求63所述的宏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与所述UE进行下行通信包括:所述第三通信单元具体用于执行以下任一操作或其组合:
所述第三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向所述UE发送CRS和基于所述CRS解调的信道;
所述第三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向所述UE发送PSS;
所述第三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向所述UE发送SSS;
所述第三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向所述UE发送基于DMRS解调的ePDCCH。
65.根据权利要求57或58所述的宏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与所述UE进行上行通信。
66.根据权利要求65所述的宏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四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UE发送第一关联关系,所述第一关联关系包括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关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
所述第三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接收所述UE发送的与所述第一关联关系中的逻辑信道的标识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数据。
67.根据权利要求66所述的宏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发送单元还用于向所述UE发送第二关联关系,所述第二关联关系包括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关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以使所述UE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向所述微站发送与所述第二关联关系中的逻辑信道的标识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数据。
68.根据权利要求57或58所述的宏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五发送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三通信单元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所述UE进行通信之前,向所述UE发送第一子帧集合配置和/或第二子帧集合配置,以使所述UE区分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和所述第二子帧集合。
69.一种微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四通信单元,用于在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用户设备UE进行通信;
其中,所述UE还在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宏站进行通信,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不重合,所述宏站和所述微站上分别建立了所述UE的上下文。
70.根据权利要求69所述的微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五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宏站发送的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和/或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以获取所述第二子帧集合。
71.根据权利要求69或70所述的微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六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宏站发送的所述宏站使用的对应于所述UE的HARQ进程号集合和/或所述微站使用的对应于所述UE的HARQ进程号集合,以获取所述微站使用的对应于所述UE的HARQ进程号集合。
72.根据权利要求69或70所述的微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六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UE发送分别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和所述第二子帧集合对应的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
73.根据权利要求72所述的微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获取单元,用于在所述第六发送单元向所述UE发送所述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所述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之前,确定所述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并接收所述宏站发送的所述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
74.根据权利要求72所述的微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四获取单元,用于在所述第六发送单元向所述UE发送所述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所述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之前,分别确定所述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和所述第二物理层参数配置;
所述第六发送单元还用于将所述第一物理层参数配置发送给所述宏站。
75.根据权利要求69或70所述的微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与所述UE进行下行通信。
76.根据权利要求75所述的微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与所述UE进行下行通信包括:所述第四通信单元具体用于执行以下任一操作或其组合:
所述第四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向所述UE发送CSI-RS;
所述第四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下行子帧上向所述UE发送DMRS和基于所述DMRS解调的信道。
77.根据权利要求69或70所述的微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与所述UE进行上行通信。
78.根据权利要求77所述的微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七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UE发送第二关联关系,所述第二关联关系包括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关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
所述第四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接收所述UE发送的与所述第二关联关系中的逻辑信道的标识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数据。
79.根据权利要求78所述的微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发送单元还用于向所述UE发送第一关联关系,所述第一关联关系包括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关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以使所述UE在所述第一子帧集合中的上行子帧上向所述宏站发送与所述第一关联关系中的逻辑信道的标识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数据。
80.根据权利要求69或70所述的微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八发送单元,用于在所述第四通信单元在所述第二子帧集合中的子帧上与所述UE进行通信之前,向所述UE发送第一子帧集合配置和/或第二子帧集合配置,以使所述UE区分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和所述第二子帧集合。
CN201280023567.XA 2012-08-13 2012-08-13 协作传输方法及设备 Active CN1037826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47312.5A CN108616297B (zh) 2012-08-13 2012-08-13 协作传输方法及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2/080037 WO2014026317A1 (zh) 2012-08-13 2012-08-13 协作传输方法及设备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447312.5A Division CN108616297B (zh) 2012-08-13 2012-08-13 协作传输方法及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82616A CN103782616A (zh) 2014-05-07
CN103782616B true CN103782616B (zh) 2018-06-15

Family

ID=5010117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447312.5A Active CN108616297B (zh) 2012-08-13 2012-08-13 协作传输方法及设备
CN201280023567.XA Active CN103782616B (zh) 2012-08-13 2012-08-13 协作传输方法及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447312.5A Active CN108616297B (zh) 2012-08-13 2012-08-13 协作传输方法及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10097322B2 (zh)
EP (2) EP3185606B1 (zh)
JP (1) JP6030238B2 (zh)
CN (2) CN108616297B (zh)
WO (1) WO201402631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207651B1 (en) 2014-10-13 2018-06-0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Harq feedback reporting based on mirrored information copied from resource-assignment message
CN107078862B (zh) 2014-10-13 2021-06-25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Harq过程反馈的灵活配置
WO2017022911A1 (ko) * 2015-08-03 2017-02-0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가상 단말 방식이 적용되는 경우의 단말의 재전송 데이터 수신 방법
US10972950B2 (en) * 2018-07-20 2021-04-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handover enhancement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45820A (ja) * 2000-06-02 2001-12-14 Sharp Corp データ通信装置
US7031292B2 (en) * 2001-03-09 2006-04-18 Flarion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of scheduling regular signal transmission in a cellular wireless system
KR100678264B1 (ko) * 2004-02-06 2007-02-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고속 순방향 패킷 접속 방식을 사용하는 이동 통신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처리 속도를 향상시키는 방법 및 그이동 통신 시스템
US20060280141A1 (en) * 2005-06-08 2006-12-14 Mcbeath Sean M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haring a unique identifier among a plurality of receivers
JP4910574B2 (ja) * 2006-08-31 2012-04-04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8699487B2 (en) * 2008-02-04 2014-04-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delay budget feedback
US8265640B2 (en) * 2008-05-07 2012-09-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BSR prohibit timer
US8284700B2 (en) 2009-01-07 2012-10-09 Fujitsu Semiconductor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operative data transfer
US8755807B2 (en) 2009-01-12 2014-06-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Semi-static resource allocation to support coordinated multipoint (CoMP) transmiss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1790171A (zh) * 2009-01-23 2010-07-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微基站和宏基站间数据帧调整方法、系统及微基站配置中心
CN102045830B (zh) * 2009-10-20 2013-04-17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空口同步方法和装置及系统
US9219571B2 (en) * 2010-04-13 2015-12-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Aperiodic CQI report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9136997B2 (en) * 2010-05-04 2015-09-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us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s
JP2013168696A (ja) * 2010-06-08 2013-08-2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WO2012008773A2 (ko) * 2010-07-16 2012-01-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전송 전력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KR20120012711A (ko) * 2010-08-03 2012-02-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간섭 제어를 위한 매크로 기지국 및 소형 기지국의 통신 방법
JP5606836B2 (ja) * 2010-08-31 2014-10-15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移動端末装置
EP2653000A4 (en) * 2010-12-13 2016-02-24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CONTROL CHANNEL FOR SUPER PLANNING
US9002367B2 (en) * 2010-12-23 2015-04-07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Downlink control for wireless heterogeneous telecommunications
US8995400B2 (en) * 2011-02-11 2015-03-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abling channel and interference estimations in macro/RRH system
CN102843173B (zh) * 2011-06-21 2016-08-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时分双工协作多点系统中的天线校准方法及装置
KR101572397B1 (ko) * 2011-08-16 2015-11-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참조 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CN102387598B (zh) * 2011-10-19 2014-07-30 新邮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调度方法
WO2013129837A1 (ko) * 2012-02-29 2013-09-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이 하향링크 신호를 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9629028B2 (en) * 2012-03-16 2017-04-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heterogeneous carrier aggreg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876916B1 (en) 2017-01-11
CN108616297B (zh) 2021-08-13
EP2876916A1 (en) 2015-05-27
CN108616297A (zh) 2018-10-02
JP6030238B2 (ja) 2016-11-24
EP2876916A4 (en) 2015-07-08
US20180359065A1 (en) 2018-12-13
EP3185606B1 (en) 2019-10-09
EP3185606A1 (en) 2017-06-28
CN103782616A (zh) 2014-05-07
JP2015525045A (ja) 2015-08-27
US20150155984A1 (en) 2015-06-04
WO2014026317A1 (zh) 2014-02-20
US10097322B2 (en) 2018-10-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26280B2 (ja) ダウンリンク制御チャンネルを受信する方法及びmtc機器
CN110049573B (zh)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CN104885398B (zh) 用于设备间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TWI468056B (zh) 用於在無線通訊中實現對透通中繼的支持的方法、裝置、處理器及電腦程式產品
CN102611524B (zh) 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系统及设备
KR101458734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간섭을 감소시키는 방법, 장치, 기지국 및 사용자 장비
JP2015501620A (ja) 制御情報の伝送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5659508A (zh) 用于配置针对3-d mimo的csi-rs的方法和装置
CN105122932A (zh) 用于设备到设备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CN106464406A (zh) 用于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干扰测量方法和装置
JP2016503258A (ja) ダウンリンク制御情報の送信と検出方法、並びに送信端と受信端
EP2712254B1 (en) Control channe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CN103782616B (zh) 协作传输方法及设备
CN106793097B (zh) 用户设备、网络侧设备及用户设备的控制方法
CN104427631A (zh) 一种d2d传输方法和装置
WO2017028072A1 (zh) 下行控制信息的接收、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10391826A (zh)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用户设备、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02413090B (zh) 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CN102821472B (zh) 信息上报与触发信息上报的方法及设备
CN103795516A (zh) 一种发送和接收反馈信息的方法、系统及设备
CN103262629B (zh) 基站装置、移动终端装置,以及通信控制方法
CN104144510B (zh) 用于下行链路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02869099B (zh) 物理混合自适应重传请求指示信道资源的分配方法及系统
CN103391626B (zh) E-pdcch的传输方法、时频资源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5897374A (zh) 一种传送低比特速率业务传输块的方法和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