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82481A - 非接触受电装置及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非接触受电装置及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782481A CN103782481A CN201280041744.7A CN201280041744A CN103782481A CN 103782481 A CN103782481 A CN 103782481A CN 201280041744 A CN201280041744 A CN 201280041744A CN 103782481 A CN103782481 A CN 10378248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wer
- induction heating
- noncontact
- electric
- collecting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8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9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7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2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0411 coo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2045 las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06010034703 Persevera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99 gro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87828 Gallus gall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5 boi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69 different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764 inhibitory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9—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data transfer in combination with power transfer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2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technique;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 H04B5/24—Inductive coupling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06—Control, e.g. of temperature, of power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05B6/1209—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 H05B6/1236—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adapted to induce current in a coil to supply power to a device and electrical heating devices powered in this way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Induction Heating (AREA)
Abstract
在本发明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中,非接触受电装置具有对受电线圈(2)与负载装置(10)的连接进行打开/闭合的切换部(8),控制切换部的打开/闭合动作的受电侧控制部构成为控制切换部的打开/闭合动作,以对从受电线圈提供给负载装置的电力进行调节,其中,该受电线圈(2)接收来自用作供电装置的感应加热装置的高频磁场而输出电力,该负载装置(10)被提供来自受电线圈的电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利用高频磁场进行被加热物的加热的感应加热装置用作供电装置,并载置在该感应加热装置上利用来自感应加热装置的高频磁场而被供给电力的非接触受电装置以及具有感应加热装置和非接触受电装置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
背景技术
在从用作供电装置的感应加热装置被提供电力的以往的非接触受电装置中,是如下结构:在受电装置侧设置开关,使用者一边观察使用状态一边通过手动来进行受电动作和受电停止的切换操作。在以往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中,是如下结构:在作为供电装置的感应加热装置和非接触受电装置的双方设置开关,通过将感应加热装置和非接触受电装置双方的开关设为接通状态,从感应加热装置向非接触受电装置进行供电动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此外,在以往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中,提出了如下结构:在非接触受电装置中设置发送信号的发送单元,在作为供电装置的感应加热装置中设置从非接触受电装置接收预定信号的接收单元、和检测锅等被加热物的有无的锅检测单元(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在该以往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中,是如下结构:在感应加热装置中,接收单元从非接触受电装置接收到了预定信号的情况、以及锅检测单元检测到了被加热物(锅)的情况下,向感应加热装置中的加热线圈提供高频电流。此外,在以往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中,在锅检测单元检测到了被加热物(锅)时,通过感应加热装置接收来自非接触受电装置的预定信号而进行了非接触受电装置的温度控制和电力控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另外,在本说明书的公开中,非接触是指没有成为以电方式和机械方式连接的状态的状态,包含只是载置在装置上带来的装置彼此的接触状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4-15624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05-1844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如前所述,在将感应加热装置用作供电装置的情况下,存在仅能够进行被供电的非接触受电装置中的受电动作的开始/停止这样的简易控制的问题。此外,为了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中进行供电动作,必须操作感应加热装置和非接触受电装置双方的开关,存在使用便利性较差的问题。此外,在受电装置侧未做好准备的状态下,如果在受电装置侧的开关接通的情况下,误将供电装置侧的开关变为接通状态,则会违反使用者的意图而驱动非接触受电装置,从而在安全性的方面存在问题。
并且,在将感应加热烹调器用作供电装置的情况下,左右感应加热烹调器性能的输出和加热线圈的形状等根据制造商而不同,并且即使是相同的制造商也根据设备种类而不同,因此非接触受电装置的受电动作根据所使用的感应加热烹调器而发生偏差,从而存在产生无法得到充分的性能的情况这一问题。
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中,在将具有与锅相似的电气特性的非接触受电装置载置到了作为供电装置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上的情况下,存在感应加热烹调器将非接触受电装置错误识别成锅而开始加热动作的问题。在这样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中,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用于对锅进行加热的输出、与非接触受电装置所需的用于受电的输出不同,因此存在非接触受电装置无法得到充分的性能的问题。
此外,如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以往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的结构那样,为了进行非接触受电装置的温度控制和电力控制,需要在作为供电装置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与非接触受电装置之间进行信息的交换。因此,在以往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的结构中,需要专用的设备,从而存在可使用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受到限制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以往的各种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性和可靠性高,能够高效地进行受电动作,并且能够通过控制非接触受电装置来进行期望的受电电力控制的非接触受电装置以及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非接触受电装置具有:受电线圈,其接收来自用作供电装置的感应加热装置的高频磁场而输出电力;负载装置,其被提供来自所述受电线圈的电力;切换部,其对所述受电线圈与所述负载装置的连接进行打开/闭合;以及受电侧控制部,其对所述切换部的打开/闭合动作进行控制,所述受电侧控制部构成为控制所述切换部的打开/闭合动作,以对从所述受电线圈提供给所述负载装置的电力进行调节。
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本发明的非接触受电装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高,能够高效地进行受电动作,并且能够通过控制非接触受电装置来进行期望的受电电力控制。
本发明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具有:感应加热装置,其为供电装置,具有产生高频磁场的加热线圈;以及非接触受电装置,其被载置在所述感应加热装置上,接收来自所述加热线圈的高频磁场而形成期望的电力,所述非接触受电装置具有:受电线圈,其接收来自所述加热线圈的高频磁场而输出电力;负载装置,其被提供来自所述受电线圈的电力;切换部,其对所述受电线圈与所述负载装置的连接进行打开/闭合;以及受电侧控制部,其对所述切换部的打开/闭合动作进行控制,所述受电侧控制部构成为,控制所述切换部的打开/闭合动作,以对从所述受电线圈提供给所述负载装置的电力进行调节,所述受电侧控制部将所述切换部的打开/闭合动作中的打开时间设定在该感应加热装置的可重新起动的期间内,以对从所述受电线圈提供给所述负载装置的电力进行调节。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本发明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中,安全性和可靠性高,能够高效地进行受电动作,并且能够通过控制非接触受电装置来进行期望的受电电力控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安全性和可靠性高,能够高效地进行受电动作,并且能够通过非接触受电装置中的控制进行受电电力控制的非接触受电装置以及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以框图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非接触受电装置和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是以框图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非接触受电装置的另一结构的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非接触受电装置的温度控制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4是实施方式1中的非接触受电装置的各部的波形图,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1中的非接触受电装置的各部波形的图。
图5是以框图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非接触受电装置和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6是以框图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非接触受电装置和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3中的非接触受电装置的输出电压控制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8是实施方式3中的非接触受电装置的各部的波形图。
图9是以框图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10是以框图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非接触受电装置具有:受电线圈,其接收来自用作供电装置的感应加热装置的高频磁场而输出电力;负载装置,其被提供来自所述受电线圈的电力;切换部,其对所述受电线圈与所述负载装置的连接进行打开/闭合;以及受电侧控制部,其对所述切换部的打开/闭合动作进行控制,所述受电侧控制部构成为控制所述切换部的打开/闭合动作,以对从所述受电线圈提供给所述负载装置的电力进行调节。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非接触受电装置中,不需要进行非接触受电装置与用作供电装置的感应加热装置之间的专用的通信控制,能够通过在非接触受电装置中进行控制,而进行受电电力控制。因此,能够将通用的感应加热装置用作供电装置,从而能够实现对用作供电装置的设备的限制少且使用便利性良好的受电装置。
在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非接触受电装置中,所述第1方式的所述受电侧控制部为了调节从所述受电线圈提供给所述负载装置的电力,将所述切换部的打开/闭合动作中的打开时间设定在用作供电装置的感应加热装置的可重新起动的期间内,并将所述切换部的打开/闭合动作中的打开时间设定得比闭合时间长。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非接触受电装置中,能够实现可仅通过非接触受电装置中的控制进行受电电力控制的使用便利性良好的受电装置。
在本发明的第3方式的非接触受电装置中,所述第1方式或第2方式的所述受电侧控制部为了调节从所述受电线圈提供给所述负载装置的电力,构成为在所述切换部的打开/闭合动作中,在通过将所述切换部设为打开状态而将所述感应加热装置设为了加热停止状态后,在所述感应加热装置可重新起动的时间内将所述切换部设为一定时间的闭合状态,而重新开始所述感应加热装置的加热动作。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本发明的第3方式的非接触受电装置中,能够避免感应加热装置自动停止的情况,因此即使在控制非接触受电装置时不需要与感应加热装置之间进行通信等的状态下也能够进行受电控制。因此,本发明的第3方式的非接触受电装置能够使用通用的感应加热装置,能够实现对用作供电装置的设备种类限制少且使用便利性良好的非接触受电装置。
本发明的第4方式的非接触受电装置在所述第1方式~第3方式中,所述负载装置的一部分由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的加热器构成,所述非接触受电装置具有对所述加热器或由所述加热器进行加热的被加热物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检测部,所述受电侧控制部构成为,控制所述切换部的打开/闭合动作,对从所述受电线圈提供给所述负载装置的电力进行调节,以使所述温度检测部变为规定的温度。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本发明的第4方式的非接触受电装置中,能够在非接触受电装置中进行加热器或被加热物的温度控制,不需要在感应加热装置中进行电力控制。因此,不需要对感应加热装置提示加热器或被加热物的温度信息,能够使用通用的感应加热装置,能够实现对用作供电装置的设备种类限制少且使用便利性良好的非接触受电装置。
本发明的第5方式的非接触受电装置在所述第1方式~第3方式中,所述负载装置的一部分由受电侧加热线圈、和通过所述受电侧加热线圈进行加热的加热部构成,所述非接触受电装置具有检测所述加热物的温度的温度检测部,所述受电侧控制部构成为控制所述切换部的打开/闭合动作,对从所述受电线圈提供给所述负载装置的电力进行调节,以使所述温度检测部变为规定的温度。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本发明的第5方式的非接触受电装置中,能够在非接触受电装置中进行加热部的温度控制,不需要在感应加热装置中进行电力控制。因此,不需要对感应加热装置提示加热部的温度信息,能够使用通用的感应加热装置,能够实现对用作供电装置的设备种类限制少且使用便利性良好的非接触受电装置。
本发明的第6方式的非接触受电装置在所述第1方式~第3方式中,所述负载装置的一部分由电源电路构成,所述非接触受电装置具有检测所述电源电路的电压的电压检测部,所述受电侧控制部构成为,控制所述切换部的打开/闭合动作,对从所述受电线圈提供给所述负载装置的电力进行调节,以使所述电压检测部变为规定的电压。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本发明的第6方式的非接触受电装置中,能够在非接触受电装置中进行电源电路的电压控制,不需要在感应加热装置中进行电力控制。因此,不需要对感应加热装置提示电源电路的电压等控制信息,能够使用通用的感应加热装置,能够实现对用作供电装置的设备种类限制少且使用便利性良好的非接触受电装置。
本发明的第7方式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具有:感应加热装置,其为供电装置,具有产生高频磁场的加热线圈;以及非接触受电装置,其被载置在所述感应加热装置上,接收来自所述加热线圈的高频磁场而形成期望的电力,所述非接触受电装置具有:受电线圈,其接收来自所述加热线圈的高频磁场而输出电力;负载装置,其被提供来自所述受电线圈的电力;切换部,其对所述受电线圈与所述负载装置的连接进行打开/闭合;以及受电侧控制部,其对所述切换部的打开/闭合动作进行控制,所述受电侧控制部构成为,控制所述切换部的打开/闭合动作,以对从所述受电线圈提供给所述负载装置的电力进行调节,所述受电侧控制部将所述切换部的打开/闭合动作中的打开时间设定在该感应加热装置的可重新起动的期间内,以对从所述受电线圈提供给所述负载装置的电力进行调节。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本发明的第7方式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中,不需要为了控制非接触受电装置而与感应加热装置之间进行通信等,能够使用通用的感应加热装置,因此能够实现对用作供电装置的感应加热装置的设备种类限制少、且使用便利性良好的电力传送装置。
本发明的第8方式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在所述第7方式中,构成为在所述受电装置接收来自所述感应加热装置的高频磁场而形成电力时,所述受电线圈载置在与所述感应加热装置的加热线圈相对的位置处。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本发明的第8方式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中,不需要在控制非接触受电装置时与感应加热装置之间进行通信等,能够使用通用的感应加热装置,因此能够实现对用作供电装置的感应加热装置的设备种类限制少、且使用便利性良好的电力传送装置。
本发明的第9方式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在所述第8方式中,所述受电侧控制部为了调节从所述受电线圈提供给所述负载装置的电力,构成为在所述切换部的打开/闭合动作中,通过在所述感应加热装置可重新起动的时间内将所述切换部设为打开状态,而将所述感应加热装置设为供电停止状态,并通过将所述切换部设为一定时间的闭合状态,而将所述感应加热装置设为供电状态。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本发明的第9方式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中,能够避免在供电时感应加热装置自动进行运转停止的情况,因此即使在控制非接触受电装置时不需要与感应加热装置之间进行通信等的状态下也能够可靠地进行受电控制。因此,在本发明的第9方式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中,能够使用通用的感应加热装置,能够实现对作为供电装置的感应加热装置的设备种类限制少、且使用便利性良好的电力传送装置。
本发明的第10方式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具有:感应加热装置,其为供电装置,具有加热侧发送部和产生高频磁场的加热线圈;以及非接触受电装置,其被载置在所述感应加热装置上,接收来自所述加热线圈的高频磁场而形成期望的电力,所述非接触受电装置具有:受电线圈,其接收来自所述加热线圈的高频磁场而输出电力;负载装置,其被提供来自所述受电线圈的电力;切换部,其对所述受电线圈与所述负载装置的连接进行打开/闭合;受电侧接收部,其接收来自所述感应加热装置的信号;以及受电侧控制部,其根据所述受电侧接收部接收到的信号,将所述切换部控制为闭合状态,以将电力提供给所述负载装置。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本发明的第10方式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中,在使用者针对不具有发送规定信号的功能的供电装置错误地使用了非接触受电装置的情况、或者使用了具有例如与锅相似的电气特性的非接触受电装置的情况下,切换部不将受电线圈与负载装置之间的连接设为闭合状态。其结果,在第10方式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中,能够可靠地防止错误使用,能够实现可靠性和安全性高、且使用便利性良好的电力传送装置。
本发明的第11方式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在所述第10方式中,所述非接触受电装置构成为具有被从所述受电线圈提供电力的电源电路,所述电源电路的电力提供给所述受电侧接收部和所述切换部。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本发明的第11方式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中,能够利用由受电线圈产生的电力使受电侧接收部和切换部动作,因此成为不需要电池等其他电源的结构。
本发明的第12方式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在所述第10方式中,所述非接触受电装置具有显示部、和检测来自所述感应加热装置的高频磁场的高频磁场检测部,所述受电侧控制部构成为在所述高频磁场检测部检测到高频磁场、且所述受电侧接收部未检测到来自所述感应加热装置的信号的情况下,通过所述显示部通知异常。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本发明的第12方式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中,使用者能够容易地确认作为供电装置的感应加热装置的不适当,能够可靠地防止使用者的错误使用,从而实现安全且使用便利性良好的电力传送装置。
以下,适当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非接触受电装置以及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例如,有时省略对已经熟知的事项的详细说明以及针对实际上同一结构的重复说明。这是为了避免以下的说明不必要地变得冗长,并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
另外,发明者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理解本发明而提供附图以及以下的说明,并非想要通过它们来限定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主题。
在以下的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受电装置和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中,对使用感应加热烹调器作为供电装置的例子进行说明,但该结构是例示性的,本发明包含具有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的非接触受电装置和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并不限于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此外,本发明包含适当组合在以下叙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任意结构的结构,在组合后的结构中起到各自的效果。
(实施方式1)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非接触受电装置、以及由非接触受电装置和感应加热装置(感应加热烹调器)构成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
图1以框图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的结构,是示出在感应加热装置(感应加热烹调器)上载置了非接触受电装置的状态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非接触受电装置6载置在用作供电装置的感应加热装置1即感应加热烹调器的顶板5上。顶板5由晶化玻璃等构成。在感应加热装置1的顶板5上载置了非接触受电装置6的状态下,感应加热装置1内的加热线圈(一次线圈)2与非接触受电装置6内的受电线圈(二次线圈)7配置于相对的位置处。
感应加热装置1具有作为供电线圈的加热线圈2、向该加热线圈2提供高频电力的逆变器3、以及进行逆变器3内的半导体开关的控制的加热侧控制部4。
另一方面,非接触受电装置6具有受电线圈7、保持或消耗来自该受电线圈7的电力的负载装置10、对受电线圈7与负载装置10的连接进行打开/闭合的切换部8、和控制切换部8的动作的受电侧控制部9。
接下来,对将如以上那样构成的实施方式1的非接触受电装置6载置到用作供电装置的感应加热装置1而得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中的动作和作用进行说明。
感应加热装置1内的加热侧控制部4使用逆变器3内的半导体开关将从未图示的交流电源提供的电力转换为20kHz~100kHz的高频电力,并将转换后的高频电力提供给加热线圈2。提供给加热线圈2的高频电力被传递到非接触受电装置6内的受电线圈7。
在从加热线圈2向受电线圈7传递了高频电力时,如果切换部8是闭合状态、且负载装置10满足可被供给电力的设定条件,则从加热线圈2向负载装置10提供电力。
另一方面,在切换部8是打开状态、或者负载装置10不满足可被供给电力的设定条件的情况下,感应加热装置1内的加热侧控制部4判定为是在顶板5上未载置负载的状态、或者未载置恰当的负载的状态,而临时停止逆变器3的动作。
在如上述那样临时停止逆变器3后,加热侧控制部4使逆变器3每隔预定时间地周期性动作,并周期性地进行是否在顶板5上恰当地载置了负载的检测动作。在周期性的检测动作中,加热侧控制部4在判定为作为恰当的负载,在顶板5上载置有例如非接触受电装置6时,进行向该非接触受电装置6的负载装置10的电力供给动作。
另一方面,在逆变器3的临时停止后,在每隔预定时间的周期性的检测动作中状态不变的情况下,即加热侧控制部4判定为是在顶板5上未载置负载的状态、或者未载置恰当的负载的状态的情况下,逆变器3的临时停止状态持续。
实施方式1的非接触受电装置6中设置有对受电线圈7与负载装置10的连接进行打开/闭合的切换部8,在切换部8为打开状态时,感应加热装置1的加热侧控制部4判定为是在顶板5上未载置恰当的负载的状态,而使逆变器3处于临时停止状态。因此,非接触受电装置6内的受电侧控制部9能够通过控制切换部8的打开/闭合动作,控制感应加热装置1中的逆变器3的临时停止状态的解除和持续。其结果,能够通过非接触受电装置6内的受电侧控制部9控制从感应加热装置1提供给非接触受电装置6的电能。
如上所述,是如下结构:在通过受电侧控制部9控制从感应加热装置1提供给非接触受电装置6的电力时,不需要从非接触受电装置6向感应加热装置1交付控制信号。因此,在实施方式1的非接触受电装置中,能够不取决于作为供电装置的感应加热装置的种类,而作为具有通用性的受电装置用于各种感应加热装置。
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非接触受电装置中,作为切换部8,采用了继电器或半导体开关等切换单元,但本发明不限于这样的结构,只要是具有同样功能的结构即可进行使用。
此外,在加热侧控制部4中构成为:组合流向逆变器3内的输入电流、加热线圈2中产生的电流/电压、逆变器3中的半导体开关的导通时间、半导体开关的频率等各种参数,区分无负载状态和不恰当负载状态。但是,在实施方式1的结构中,作为检测无负载状态和不恰当负载状态的方法,只要是使用在感应加热装置内所检测的值的方法即可,没有特别限定。这样,在实施方式1的结构中,能够利用在一般的感应加热装置中采用的无负载检测功能和不恰当负载检测功能。
接着,使用图2说明使用加热器11作为负载装置的例子。图2是以框图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非接触受电装置6的另一结构的图。如图2所示,非接触受电装置6中的负载装置由加热器11构成,在加热器11的附近上部配置有托盘12。即,在加热器11的附近正上方设置有托盘12。实施方式1中的非接触受电装置6是通过控制加热器11的电力来对载置在托盘12上的作为被加热物的食材进行加热烹调的结构。另外,此处,作为通过加热器11进行加热的被加热物,包含托盘12。
如上所述,在加热烹调中,托盘12或托盘12附近的温度、或者加热器11的温度等由热敏电阻等温度检测单元即温度检测部13进行检测。加热侧控制部9以使得温度检测部13的输出值即检测值处于规定的温度范围内的方式,通过控制切换部8的打开/闭合动作,进行来自感应加热装置1的接收电力的控制。
[温度控制动作]
接着,使用图3和图4说明实施方式1中的温度控制时的动作。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非接触受电装置6的温度控制时的动作的流程图。图4是实施方式1中的非接触受电装置6的各部分的波形图,示出了各控制值相对于时间的变化。
在图4中,(a)示出了感应加热装置1的输入电力的变化,(b)示出了温度检测部13的输出,(c)示出了切换部8的打开/闭合动作状态,(d)是示出加热侧控制部4执行无负载检测功能(无锅检测功能)的状态的波形图。
首先,在将非接触受电装置6载置到感应加热装置1上后,感应加热装置1开始动作(步骤1)。此时,切换部8成为闭合状态(接通状态),因此成为向加热器11提供电力的供电状态(步骤2;区间A)。
如图4的(b)所示,在区间A中,加热器11是通电状态,因此托盘12附近的温度开始上升,温度检测部13的检测值达到目标温度的上限值(步骤3)。
当温度检测部13的检测值达到目标温度的上限值时,受电侧控制部9将切换部8设为打开状态(断开状态)。在该状态下,在感应加热装置1中加热侧控制部4判定为在顶板5上不存在恰当的负载,将逆变器3设为临时停止状态(供电停止状态)(步骤4;区间B)。
在感应加热装置1中的逆变器3的临时停止状态下,温度检测部13的输出值到达目标温度的下限值时,受电侧控制部9将切换部8设为闭合状态,使感应加热装置1中的逆变器3重新开始动作(成为供电状态)(步骤5)。由此,加热侧控制部4在该感应加热装置未完全停止运转而可以重新起动的固定期间Tb(例如1分钟)内,使逆变器3以每预定时间Ta(例如每2秒)的周期动作并检测是否恰当载置了负载(Ta<Tb)。
在非接触受电装置6中,受电侧控制部9在经过了预定时间Tc(Ta<Tc<Tb)时(步骤6),在预先确定的规定时间Td的期间内将切换部8设为闭合状态。这样切换部8成为闭合状态,从而感应加热装置1中的加热侧控制部4判定为载置了恰当的负载而提供电力(步骤7;区间C)。
在步骤7中,当电力供给的状态长时间持续时,温度检测部13的检测温度的温度上升再次增大,因此切换部8被设定为仅在规定时间Td内成为闭合状态。因此,在加热侧控制部4判定为载置了恰当的负载而开始电力供给后,经过规定时间Td后,切换部8成为打开状态(从步骤7到步骤4)。另外,作为切换部8成为打开状态的规定时间Tc,例如是5~6秒,作为切换部8成为闭合状态的规定时间Td,例如是2~3秒。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1的非接触受电装置6中,通过每隔预定时间以固定周期将切换部8设为闭合状态,感应加热装置1成为不完全停止运转地持续动作的状态。此外,在实施方式1的非接触受电装置6中,在利用切换部8的打开/闭合动作中,设定为打开状态占较多时间,因此温度检测部13的输出值即检测温度下降,很快达到目标温度的下限值。因此,在实施方式1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中,是如下结构:当温度检测部13的检测温度达到目标温度的下限值时,切换部8成为闭合状态,感应加热装置1进行持续的电力供给动作。
因此,在图2所示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中,能够以固定的温度对托盘12上的食材进行加热,因此能够实现用于进行自动烹调等的温度控制。
如上所述,在图2所示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中,通过在非接触受电装置6中采用切换部8和受电侧控制部9,而具有仅用非接触受电装置6中的控制就能够进行温度控制的优异特征。此外,在图2所示的非接触受电装置中,能够通过利用通常的感应加热装置具有的功能(无负载检测功能/不恰当负载检测功能),容易地进行非接触受电装置6的温度控制。
在实施方式1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中,是经由加热线圈2和受电线圈7传送电力的结构,因此能够通过由使用者预先将感应加热装置1的供给电力值设定得较低,而具有抑制最大电力、和能够缩窄温度控制范围来减少温度变化等优点。
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中,以在加热器11上的托盘12上载置被加热物的烘烤器等设备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即使为在加热器上配置有容器的水壶或烹调锅等当然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1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中,非接触受电装置6是如下结构:在受电线圈7与负载装置10之间设置有进行受电线圈7和负载装置10的连接状态的打开/闭合的切换部8,非接触受电装置6内的受电侧控制部9利用感应加热装置1中的基于无负载检测/不恰当负载检测的加热停止状态。此外,在实施方式1的非接触受电装置6中,成为如下结构:非接触受电装置6内的受电线圈7配置在与感应加热装置1内的加热线圈2相对的位置处,在非接触受电装置6处于可从感应加热装置1被提供电力的状态时,在感应加热装置1可进行重新起动动作的时间内,切换部8进行打开/闭合动作,由此即使在通用的感应加热装置上,也能够进行接收电能的调节。因此,根据实施方式1的非接触受电装置的结构,能够实现对用作供电装置的感应加热装置的设备种类限制少、通用性高且使用便利性良好的受电装置。
(实施方式2)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非接触受电装置和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非接触受电装置和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的结构的图。在实施方式2的结构中,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结构的不同点为:非接触受电装置中的负载装置由被提供来自受电线圈7的电力的受电侧加热线圈14、和配置在该受电侧加热线圈14上方附近的托盘12构成。
接下来,对将如以上那样构成的实施方式2的非接触受电装置6载置到用作供电装置的感应加热装置1而得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中的动作和作用进行说明。
感应加热装置1内的加热侧控制部4使用逆变器3内的半导体开关将从未图示的交流电源提供的电力转换为20kHz~100kHz的高频电力,并将转换后的高频电力提供给加热线圈2(一次线圈)。提供给加热线圈2的高频电力被传递到非接触受电装置6内的受电线圈7(二次线圈)。
非接触受电装置6内的受电线圈7经由切换部8与受电侧加热线圈14连接。受电侧控制部9使切换部8成为闭合状态,将高频电力从受电线圈7提供给受电侧加热线圈14。通过提供给受电侧加热线圈14的高频电力,受电侧加热线圈14产生高频磁场。所产生的高频磁场被施加到托盘12,从而托盘12成为发热状态,其中,该托盘12配置在受电侧加热线圈14上,至少一部分由磁性金属构成。另外,此处通过受电侧加热线圈14进行感应加热的托盘12是加热部、且是被加热物。
在未将托盘12配置到受电侧加热线圈14上的情况、或者切换部8为打开状态的情况下,感应加热装置1内的加热侧控制部4判定为是在顶板5上未载置负载的状态、或者未载置恰当的负载的状态,并使逆变器3临时停止动作。
在如上述那样临时停止逆变器3后,加热侧控制部4使逆变器3每隔规定时间Ta地周期性动作,并进行是否在顶板5上载置了恰当的负载的检测动作。是在加热侧控制部4判定为载置了恰当的负载时,感应加热装置1对作为负载的非接触受电装置6的受电线圈7进行供电动作的结构。因此,只要在顶板5上载置了恰当的负载,则成为持续向加热线圈7供给电力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逆变器3的临时停止后,在每隔规定时间Ta的周期性的检测动作中状态不变的情况下,即加热侧控制部4判定为是在顶板5上未载置负载的状态、或者未载置恰当的负载的状态的情况下,逆变器3的临时停止状态持续。
因此,在非接触受电装置6的受电侧控制部9中,能够通过控制切换部8的打开/闭合动作,控制感应加热装置1中的逆变器3的临时停止状态的解除和持续。其结果,能够通过非接触受电装置6内的受电侧控制部9控制从感应加热装置1提供给非接触受电装置6的电能。
另外,在实施方式2的非接触受电装置中,作为切换部8,采用了继电器或半导体开关等切换手段,但本发明不限于这样的结构,只要是具有同样的切换功能的结构即可进行使用。
此外,在加热侧控制部4中构成为:组合流向逆变器3内的输入电流、在加热线圈2中产生的电流/电压、逆变器3中的半导体开关的导通时间、半导体开关的频率等各种参数,能够区分负载的有无,例如托盘12的有无、和非接触受电装置6的有无。在实施方式2的结构中,作为检测托盘的有无和非接触受电装置的有无等检测负载有无的方法,只要是使用在感应加热装置内所检测的值的方法即可,没有特别限定。这样,在实施方式2的结构中,能够利用在一般的感应加热装置中采用的无负载的检测功能/不恰当负载的检测功能。
实施方式2中的非接触受电装置6在托盘12的附近设置有温度检测部13。非接触受电装置6中的受电侧控制部9对切换部8进行打开/闭合控制,而控制从感应加热装置1提供的电力,以使得由温度检测部13检测到的温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在实施方式2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中,是如下结构:当从感应加热装置1向非接触受电装置6提供电力时,不需要从非接触受电装置6向感应加热装置1交付控制信号。因此,作为实施方式2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中的感应加热装置,不取决于设备种类等,而能够采用各种感应加热装置。因此,作为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中的非接触受电装置6,成为能够将各种感应加热装置用作供电装置的具有通用性的装置。
此外,在实施方式2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中,是经由加热线圈2和受电线圈7进行电力传送的结构,因此通过由使用者预先将感应加热装置1的供给电力值设定得较低,能够抑制最大电力、且能够缩窄温度控制范围来减小温度变化。
此外,在实施方式2的非接触受电装置6中,是对托盘12进行感应加热的方式,因此具有托盘12的温度上升快、和非接触受电装置6内的仓内没有凹凸且容易清扫等优点。
如上所述,在从感应加热装置1被提供电力的实施方式2的非接触受电装置6中,在受电线圈7与受电侧加热线圈14之间设置有进行受电线圈7和受电侧加热线圈14的连接的打开/闭合的切换部8。在非接触受电装置6从感应加热装置1被提供电力的情况下,受电线圈7配置在与感应加热装置1内的加热线圈2相对的位置处,非接触受电装置6内的受电侧控制部9利用感应加热装置1中的基于无负载检测功能/不恰当负载检测功能的无负载检测等时的加热停止状态,且在感应加热装置1可进行重新起动动作的时间内控制切换部8的打开/闭合动作。由此,在实施方式2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的结构中,即使在将一般的感应加热装置用作供电装置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接收电能的调节。因此,根据实施方式2的结构,能够实现可使用的感应加热装置的设备种类限制少、且使用便利性良好的非接触受电装置。
(实施方式3)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非接触受电装置和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图6是以框图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非接触受电装置和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的结构的图。在实施方式3的结构中,与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2的不同点为:非接触受电装置中的受电线圈7经由电源电路15与负载装置10连接;以及在电源电路15内设置有切换部8。
实施方式3的非接触受电装置中的电源电路15具有:对受电线圈7的电压进行整流的整流部16;将整流部16的输出控制为预定的电压值的升降压部17;对输出到负载装置10的电压进行平滑化的平滑部18;以及检测输出到负载装置10的电压等的电压检测部19。
接下来,对将如以上那样构成的实施方式3的非接触受电装置6载置到作为供电装置的感应加热装置1而进行供电动作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中的动作和作用进行说明。
感应加热装置1内的加热侧控制部4使用逆变器3内的半导体开关将从未图示的交流电源提供的电力转换为20kHz~100kHz的高频电力,并将转换后的高频电力提供给加热线圈2。提供给加热线圈2的高频电力被传递到非接触受电装置6内的受电线圈7。
在电源电路15中,从受电线圈7输入的高频电力由整流部16整流,并被输入到升降压部17。在升降压部17中形成具有所需的电压值的电压,该电压由平滑部18进行平滑化,从而向负载电路10输出期望的直流电压。
在如上述那样形成了直流电压时,电压检测部19检测输出电压(平滑部18的电压)和整流部16的电压,受电侧控制部9控制升降压部17的动作,以使输出电压变为预先设定的固定值,并且控制切换部8的打开/闭合动作,以使整流部16的电压以预定范围内的电压进行变化。
在切换部8为闭合状态的情况下,向电源电路15传递电力。另一方面,在切换部8为打开状态的情况下,感应加热装置1内的加热侧控制部4判定为是在顶板5上未载置负载的状态、或者未载置恰当的负载的状态,而使逆变器3临时停止动作。
在如上述那样临时停止逆变器3后,加热侧控制部4使逆变器3每隔预定时间Ta地周期性动作,进行是否在顶板5上恰当地载置了负载的检测动作。在周期性的检测动作中,在加热侧控制部4判定为载置了恰当的负载时,对作为负载的非接触受电装置6的受电线圈7进行供电动作。因此,只要在顶板5上载置了恰当的负载,则成为持续向加热线圈7供给电力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逆变器3的临时停止后,在每隔预定时间Ta的周期性的检测动作中状态不变的情况下,即加热侧控制部4判定为是在顶板5上未载置负载的状态、或者未载置恰当的负载的状态的情况下,逆变器3的临时停止状态持续。
因此,在非接触受电装置6的受电侧控制部9中,能够通过控制切换部8的打开/闭合动作,控制感应加热装置1中的逆变器3的临时停止状态的解除和持续。其结果,能够通过非接触受电装置6内的受电侧控制部9控制从感应加热装置1提供给非接触受电装置6的电能。
另外,在实施方式3的非接触受电装置中,作为切换部8,采用了继电器或半导体开关等切换手段,但本发明不限于这样的结构,只要是具有同样的切换功能的结构即可进行使用。
此外,在实施方式3的加热侧控制部4中构成为:组合流向逆变器3内的输入电流、在加热线圈2中产生的电流/电压、逆变器3中的半导体开关的导通时间、半导体开关的频率等各种参数,能够区分负载的有无、例如非接触受电装置6的有无。在实施方式3的结构中,作为检测非接触受电装置的有无等检测负载有无的方法,只要是使用在感应加热装置内检测的值的方法即可,没有特别限定。这样,在实施方式3的结构中,能够利用在一般的感应加热装置中采用的无负载的检测功能/不恰当负载的检测功能。
[输出电压控制动作]
接着,使用图7和图8说明实施方式3中的输出电压控制时的动作。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3中的非接触受电装置6的输出电压控制时的动作的流程图。图8是实施方式3中的非接触受电装置6的各部分的波形图,示出了各控制值相对于时间的变化。
在图8中,(a)示出了感应加热装置1的输入电力的变化,(b)示出了由电压检测部19检测到的整流部16的电压,(c)示出了切换部8的打开/闭合动作状态,(d)是示出加热侧控制部4执行无负载检测功能(无锅检测功能)的状态的波形图。
首先,在将非接触受电装置6载置到感应加热装置1上后,感应加热装置1开始动作(步骤1)。此时,切换部成为闭合状态(接通状态),因此成为向电源电路15提供电力的供电状态(步骤2;区间A)。
在电源电路15中,通过升降压部17形成规定的电压,并从平滑部18向负载装置10提供了期望的直流电压。此时,在负载装置10中消耗的电力较少的情况、或者未连接负载装置10的情况下,来自受电线圈7的供给电力高于消耗电力,因此整流部16的电压达到容许电压范围的上限值(步骤3)。
当电压检测部19的检测电压达到容许电压范围的上限值时,受电侧控制部9将切换部8设为打开状态(断开状态)。在该状态下,在感应加热装置1中加热侧控制部4判定为在顶板5上不存在恰当的负载,使逆变器3处于临时停止状态(供电停止状态)(步骤4;区间B)。
在感应加热装置1中的逆变器3的临时停止状态下,电压检测部19的检测电压达到容许电压范围的下限值时,受电侧控制部9将切换部8设为闭合状态,使感应加热装置1中的逆变器3重新开始动作(处于供电状态)(步骤5)。由此,加热侧控制部4在该感应加热装置可重新起动的固定期间Tb(例如1分钟)内,使逆变器3以每预定时间Ta(例如每2秒)的周期动作而检测是否恰当载置了负载(Ta<Tb)。
在非接触受电装置6中,受电侧控制部9在经过了预定时间Tc(Ta<Tc<Tb)时(步骤6),在预先确定的规定的时间Td的期间内将切换部8设为闭合状态。通过这样切换部8成为闭合状态,从而感应加热装置1中的加热侧控制部4判定为载置了恰当的负载而提供电力(步骤7;区间C)。
在步骤7中,当电力供给的状态长时间持续时,整流部16的检测电压再次超过容许范围的上限值,因此切换部8被设定为仅在规定的时间Td内成为闭合状态。在加热侧控制部4判定为载置了恰当的负载而开始电力供给后,经过规定的时间Td后,切换部8成为打开状态(从步骤7到步骤4)。另外,作为切换部8成为打开状态的规定的时间Tc,例如是5~6秒,作为切换部8成为闭合状态的规定的时间Td,例如是2~3秒。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3的非接触受电装置6中,通过每隔规定的时间以固定周期将切换部8设为闭合状态,感应加热装置1成为不完全停止运转而持续动作的状态。此外,在实施方式3的非接触受电装置6中,在基于切换部8的打开/闭合动作中,设定为打开状态占较多时间,因此整流部16的电压下降,很快达到容许范围的下限值。因此,在实施方式3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中,是如下结构:当电压检测部19的检测电压值达到容许范围的下限值时,切换部8成为闭合状态,感应加热装置1进行持续的电力供给动作。
因此,在实施方式3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中,将整流部16的电压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因此能够将来自升降压部17的输出电压设为固定值。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3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中,通过在非接触受电装置6中采用受电侧控制部9、电源电路15和电压检测部19,而具有仅用非接触受电装置6内的控制就能够进行电压控制的优异特征。此外,在实施方式3的非接触受电装置中,能够通过利用通常的感应加热装置1具有的功能(无负载检测功能/不恰当负载检测功能),容易地进行非接触受电装置6的输出电压控制。
另外,作为实施方式3中的非接触受电装置6的负载装置,只要是电机设备或被充电电池等直流电压驱动的设备即可,没有特别限定。
此外,在实施方式3的非接触受电装置6中,在负载装置的输出较大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由使用者调节感应加热装置1的输入电压、即将设定值设为较大的值,而得到期望的输出。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3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中,非接触受电装置6是如下结构:在受电线圈7与负载装置10之间具有电源电路15,在电源电路15内设置有切换部8,非接触受电装置6内的受电侧控制部9利用感应加热装置1中的基于无负载检测/不恰当负载检测的加热停止状态。此外,在实施方式3的非接触受电装置6中,成为如下结构:非接触受电装置6内的受电线圈7配置在与感应加热装置1内的加热线圈2相对的位置处,在非接触受电装置6处于可从感应加热装置1被提供电力的状态时,在感应加热装置1可进行重新起动动作的范围内的时间中,切换部8进行打开/闭合动作,由此即使在通用的感应加热装置上,也能够进行电能的调节。因此,根据实施方式3的非接触受电装置的结构,能够实现对用作供电装置的感应加热装置的设备种类限制少、通用性高且使用便利性良好的受电装置。
(实施方式4)
以下,参照图9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图9是以框图示出实施方式4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的结构的图。
如图9所示,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由用作供电装置/加热装置的感应加热装置1、和载置在该感应加热装置1上而被提供电力的非接触受电装置6构成。用作供电装置的感应加热装置1具有:构成顶面的由晶化玻璃等形成的顶板5;配置在该顶板5下方的作为供电线圈的加热线圈(一次线圈)2;向加热线圈2提供高频电力的逆变器3;控制逆变器3中的半导体开关的加热侧控制部4;以及针对非接触受电装置6进行规定的信号的收发的加热侧收发部21。加热侧收发部21构成为与设置在非接触受电装置6中的受电侧收发部20之间收发识别信号等规定的信号。此外,虽然未图示,但感应加热装置1具有:用于进行控制对加热线圈2的通电量和通电时间等操作的操作部、和显示在操作部中设定的设定状态和/或所设定的时间的剩余时间等的显示部。
另一方面,非接触受电装置6具有:从加热线圈(一次线圈)2接收高频磁场的供给的受电线圈(二次线圈)7;提供在受电线圈7中产生的电力的负载装置10;对受电线圈7和负载装置10的连接进行打开/闭合的切换部8;受电侧收发部20;与受电线圈7连接的控制用电源电路22;以及受电侧控制部9。受电侧收发部20是能够与加热侧收发部21之间收发识别信号等规定的信号的结构。此外,受电侧控制部9被输入来自控制用电源电路22的电力,并对切换部8和受电侧收发部20等进行控制。
接着,对如以上那样构成的实施方式4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中的动作和作用进行说明。
非接触受电装置6以受电线圈7与感应加热装置1的加热线圈2相对的方式被载置在顶板5上。在感应加热装置1上载置有非接触受电装置6的状态下,对感应加热装置1的操作部进行操作来起动该感应加热装置1后,加热侧控制部4使逆变器3以低电力动作,从而从加热线圈2向非接触受电装置6提供高频磁场。加热侧控制部4从加热侧收发部21发出识别信号等规定的信号。
加热侧控制部4根据输入到逆变器3的电流、加热线圈2的电流、加热线圈2中产生的电压等电气特性,进行载置在顶板5上的负载是汤匙等异物、是不适于加热的锅、是可加热的锅、还是无负载状态等的判别。加热侧控制部4在无负载状态的情况、汤匙等异物的情况、以及不适于加热的锅等不恰当负载的情况下,停止运转,在显示部上显示该消息,向使用者进行通知。加热侧控制部4在判定为载置在顶板5上的负载是适于加热的锅等金属容器时,将该感应加热装置1设为最大输出的可加热状态。
非接触受电装置6通过受电线圈7从感应加热装置1的加热线圈2接收高频磁场的供给,在控制用电源电路22中将受电线圈7中产生的电力转换为期望电力并提供给受电侧控制部9。在受电侧控制部9中,受电侧收发部20接收到来自加热侧收发部21的规定的信号时,使切换部8动作来将受电线圈7与负载装置10之间的连接切换为闭合状态,从而将负载装置10设为可动作的状态。此时,从受电侧收发部20将包含设备信息的识别信号等规定的信号发送到加热侧收发部21。
感应加热装置1的加热侧控制部4根据加热侧收发部21接收到的规定的信号判别非接触受电装置6的种类。此外,加热侧控制部4使用逆变器3内的半导体开关将从未图示的交流电源提供的电力转换为20kHz~100kHz的高频电力,并将与非接触受电装置6的种类对应的输出的高频电力从加热线圈2提供给受电线圈7。例如,在负载装置10为电机、且以100W进行驱动的比较低输出的非接触受电装置6的情况下,以在受电线圈7中能够接收负载装置10所需的电力的方式,将来自加热线圈2的高频电力设定为比较低的输出。此外,在负载装置10为加热器、且需要1000W左右的比较高输出的非接触受电装置6的情况下,以在受电线圈7中能够接收负载装置10所需的电力的方式,将来自加热线圈2的高频电力设定为比较高的输出。即,在感应加热装置1中,输出与非接触受电装置6的种类对应的高频电力。
此外,感应加热装置1的加热侧控制部4以能够通过感应加热装置1的操作部操作非接触受电装置6的方式,例如根据非接触受电装置6的种类变更操作部的设定并且变更感应加热装置1中的显示部的显示,以能够操作强、中、弱或停止等。当使用者根据显示部的显示对操作部进行操作时,根据该操作控制来自加热线圈2的输出,从而对非接触受电装置6的运转状态进行变更。
非接触受电装置6的受电侧控制部9在负载装置10是例如电机的情况下,根据电压变化判定运转状态,并且在负载装置10是例如加热器的情况下,根据温度变化判定运转状态,使得从受电侧收发部20输出来自加热线圈2的高频电力的增减、或停止运转的信号。此时,感应加热装置1的加热侧控制部4能够根据加热侧收发部21接收到的信号,控制从加热线圈2提供的高频电力。
此外,如在上述实施方式1至3中说明那样,在实施方式4的非接触受电装置和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中,是能够通过控制切换部8的打开/闭合动作,控制负载装置10中的通电的结构。根据这样的结构,实施方式4的非接触受电装置和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通过进行与实施方式1至3的非接触受电装置和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相同的动作,起到相同的效果。
在非接触受电装置6的受电侧收发部20未从加热侧收发部21接收到规定的信号的情况下,受电侧控制部9不将切换部8切换为闭合状态,因此用于由感应加热装置1的加热侧控制部4判别负载的逆变器3的电气的特性基本不发生变化,所以加热侧控制部4判定为是无负载的状态、或不适于加热的负载而停止运转。
另外,实施方式4中的非接触受电装置6构成为根据来自与受电线圈7连接的控制用电源电路22的电力从受电侧收发部20发送规定的信号,但即使是使用了电池等、与受电线圈7独立的电源的结构也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
在实施方式4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中,设为在感应加热装置1中设置加热侧收发部21、在非接触受电装置6中设置受电侧收发部20、在加热侧收发部21与受电侧收发部20之间收发规定的信号的结构,设为通过在感应加热装置1与非接触受电装置6之间收发信号,而能够进行复杂控制的结构,但是各种控制方法可以进行选择。在实施方式4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中,构成为至少在非接触受电装置6接收到了来自感应加热装置1的信号时,将切换部8切换为闭合状态即可。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4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为了接收在感应加热装置1中产生的高频磁场的供给而为如下结构:在非接触受电装置6中,在受电线圈7与负载装置10之间设置切换部8,仅在非接触受电装置6的接收单元接收到了来自感应加热装置1的规定的信号的情况下,使切换部8处于闭合状态,使受电线圈7与负载装置10之间成为连接状态。因此,在实施方式4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中,即使在使用了具有发送规定信号的功能的感应加热装置以外的供电装置的情况、以及非接触受电装置6的电气特性具有与锅相似的电气特性的情况下,非接触受电装置6也不会进行动作,从而成为安全且使用便利性良好的电力传送装置。
另外,在实施方式4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中,说明了在非接触受电装置中设置受电侧收发部20,在作为供电装置的感应加热装置中设置加热侧收发部21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样的结构。例如,在构成为非接触受电装置接收到从感应加热装置发出的识别信号等规定的信号时,受电侧控制部对切换部进行打开/闭合控制的情况下,能够以至少在感应加热装置中设置加热侧发送部、在非接触受电装置中设置受电侧接收部的结构进行对应。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4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中,在受电装置从具有发送规定信号的功能的供电装置以外的供电装置接收到了电力供给的情况下,切换部不切换为闭合状态,因此受电装置不进行动作,从而成为可靠性和安全性高、且使用便利性良好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
在实施方式4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中,是如下结构:在接收由作为供电装置的感应加热装置1产生的高频磁场的供给的受电线圈7与负载装置10之间设置切换部8,仅在非接触受电装置6的接收单元接收到了来自感应加热装置1的信号的情况下,使切换部8成为闭合状态,对受电线圈7和负载装置10进行连接。因此,根据实施方式4的结构,即使在将具有规定的功能的感应加热装置以外的装置用作供电装置的情况、以及非接触受电装置的电气特性是与锅相似的电气特性的情况下,切换部也不会切换为闭合状态,非接触受电装置不进行受电动作,从而能够实现安全且使用便利性良好的电力传送装置。
(实施方式5)
以下,参照图10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图10是以框图示出实施方式5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的结构的图。在实施方式5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中,与上述实施方式4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的不同点为:具有检测作为供电装置的感应加热装置正在进行动作的情况的高频磁场检测部和显示感应加热装置的动作状态等的显示部。
在实施方式5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中,当由使用者从感应加热装置1的操作部输入动作开始的指示时,加热侧控制部4使用逆变器3内的半导体开关将从未图示的交流电源提供的电力转换为20kHz~100kHz的高频电力,并将转换后的高频电力提供给加热线圈2。在动作开始的状态下,提供给加热线圈2的高频电力开始向非接触受电装置6内的受电线圈7提供低输出的高频电力。
在如上述那样提供低输出的高频电力的动作开始的状态下,非接触受电装置6的受电侧收发部20从感应加热装置1的加热侧收发部21接收到了规定的信号时,进行与在上述实施方式4中说明的供电动作相同的动作。
此外,在提供低输出的高频电力的动作开始的状态下,非接触受电装置6的受电侧收发部20未从感应加热装置1的加热侧收发部21接收到规定的信号的情况下,当设置于非接触受电装置6的高频磁场检测部14检测到从感应加热装置1提供了高频磁场时,非接触受电装置6的受电侧控制部9判定为使用了具有发送规定信号的功能的感应加热装置1以外的供电装置,并在设置于非接触受电装置6的显示部15上显示该供电装置是不适合设备的情况。
如上所述,通过显示部15中显示用作供电装置的设备不适合的情况,能够向使用者可靠通知供电装置的错误使用。此外,受电侧控制部9将切换部8维持成打开状态,因此感应加热装置1的加热侧控制部4判定为是无负载的状态、或不适于加热的负载,而停止感应加热装置1的供电动作。
另外,作为设置于非接触受电装置6的高频磁场检测部14,有检测受电线圈7的输出来检测高频磁场的方式、和设置专用的线圈来检测高频磁场的方式等,在实施方式5的结构中不做特别限定。
在实施方式5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中,构成为在高频磁场检测部14检测到高频磁场、且受电侧收发部20未从用作供电装置的感应加热装置检测到规定的信号的情况下,受电侧控制部9在显示部15上显示错误使用。因此,在实施方式5的结构中,使用者能够确认用作供电装置的感应加热装置是否恰当,能够实现可靠性和安全性高、且使用便利性良好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非接触受电装置和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即使将通用的感应加热装置用作供电装置,也能够进行电能的调节,对用作供给电源的感应加热装置的形态的限制较少,因此在将电池作为电源的户外使用等的用途中也是有效的,作为非接触受电装置,能够应用到搅拌器等具有电机的电气设备、烧水器或烧烤器具有等加热器的电气设备、照明器具、烙铁等以非接触的方式接收电力的各种受电装置。
标号说明
1:感应加热装置
2:加热线圈
3:逆变器
4:加热侧控制部
5:顶板
6:非接触受电装置
7:受电线圈
8:切换部
9:受电侧控制部
10:负载装置
11:加热器
12:托盘
13:温度检测部
14:受电侧加热线圈
15:电源电路
16:整流部
17:升降压部
18:平滑部
19:电压检测部
20:受电侧收发部
21:加热侧收发部
22:电源电路
23:高频磁场检测部
24:显示部
Claims (12)
1.一种非接触受电装置,其具有:
受电线圈,其接收来自用作供电装置的感应加热装置的高频磁场而输出电力;
负载装置,其被提供来自所述受电线圈的电力;
切换部,其对所述受电线圈与所述负载装置的连接进行打开/闭合;以及
受电侧控制部,其对所述切换部的打开/闭合动作进行控制,
所述受电侧控制部构成为控制所述切换部的打开/闭合动作,以对从所述受电线圈提供给所述负载装置的电力进行调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受电装置,其中,
所述受电侧控制部为了调节从所述受电线圈提供给所述负载装置的电力,将所述切换部的打开/闭合动作中的打开时间设定在用作供电装置的感应加热装置能够重新起动的期间内,并将所述切换部的打开/闭合动作中的打开时间设定得比闭合时间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接触受电装置,其中,
所述受电侧控制部为了调节从所述受电线圈提供给所述负载装置的电力,构成为在所述切换部的打开/闭合动作中,在通过将所述切换部设为打开状态而将所述感应加热装置设为了加热停止状态后,在所述感应加热装置能够重新起动的时间内将所述切换部设为一定时间的闭合状态,而重新开始所述感应加热装置的加热动作。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非接触受电装置,其中,
所述负载装置的一部分由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的加热器构成,所述非接触受电装置具有对所述加热器或由所述加热器进行加热的被加热物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检测部,所述受电侧控制部构成为,控制所述切换部的打开/闭合动作,对从所述受电线圈提供给所述负载装置的电力进行调节,以使所述温度检测部变为规定的温度。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非接触受电装置,其中,
所述负载装置的一部分由受电侧加热线圈、和通过所述受电侧加热线圈进行加热的加热部构成,所述非接触受电装置具有检测所述加热物的温度的温度检测部,所述受电侧控制部构成为,控制所述切换部的打开/闭合动作,对从所述受电线圈提供给所述负载装置的电力进行调节,以使所述温度检测部变为规定的温度。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非接触受电装置,其中,
所述负载装置的一部分由电源电路构成,所述非接触受电装置具有检测所述电源电路的电压的电压检测部,所述受电侧控制部构成为,控制所述切换部的打开/闭合动作,对从所述受电线圈提供给所述负载装置的电力进行调节,以使所述电压检测部变为规定的电压。
7.一种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其具有:
感应加热装置,其为供电装置,具有产生高频磁场的加热线圈;以及
非接触受电装置,其被载置在所述感应加热装置上,接收来自所述加热线圈的高频磁场而形成期望的电力,
所述非接触受电装置具有:
受电线圈,其接收来自所述加热线圈的高频磁场而输出电力;
负载装置,其被提供来自所述受电线圈的电力;
切换部,其对所述受电线圈与所述负载装置的连接进行打开/闭合;以及
受电侧控制部,其对所述切换部的打开/闭合动作进行控制,
所述受电侧控制部构成为,控制所述切换部的打开/闭合动作,以对从所述受电线圈提供给所述负载装置的电力进行调节,
所述受电侧控制部将所述切换部的打开/闭合动作中的打开时间设定在该感应加热装置能够重新起动的期间内,以对从所述受电线圈提供给所述负载装置的电力进行调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构成为,在所述受电装置接收来自所述感应加热装置的高频磁场而形成电力时,所述受电线圈载置在与所述感应加热装置的加热线圈相对的位置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受电侧控制部为了调节从所述受电线圈提供给所述负载装置的电力,构成为在所述切换部的打开/闭合动作中,通过在所述感应加热装置能够重新起动的时间内将所述切换部设为打开状态,而将所述感应加热装置设为供电停止状态,并通过将所述切换部设为一定时间的闭合状态,而将所述感应加热装置设为供电状态。
10.一种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其具有:
感应加热装置,其为供电装置,具有加热侧发送部和产生高频磁场的加热线圈;以及
非接触受电装置,其被载置在所述感应加热装置上,接收来自所述加热线圈的高频磁场而形成期望的电力,
所述非接触受电装置具有:
受电线圈,其接收来自所述加热线圈的高频磁场而输出电力;
负载装置,其被提供来自所述受电线圈的电力;
切换部,其对所述受电线圈与所述负载装置的连接进行打开/闭合;
受电侧接收部,其接收来自所述感应加热装置的信号;以及
受电侧控制部,其根据所述受电侧接收部接收到的信号,将所述切换部控制为闭合状态,以将电力提供给所述负载装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非接触受电装置构成为,具有被所述受电线圈提供电力的电源电路,所述电源电路的电力提供给所述受电侧接收部和所述切换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非接触受电装置具有显示部、和检测来自所述感应加热装置的高频磁场的高频磁场检测部,
所述受电侧控制部构成为,在所述高频磁场检测部检测到高频磁场、且所述受电侧接收部未检测到来自所述感应加热装置的信号的情况下,通过所述显示部通知异常。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200474 | 2011-09-14 | ||
JP2011200474 | 2011-09-14 | ||
JP2011-275399 | 2011-12-16 | ||
JP2011275399 | 2011-12-16 | ||
PCT/JP2012/005876 WO2013038694A1 (ja) | 2011-09-14 | 2012-09-14 | 非接触受電装置および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782481A true CN103782481A (zh) | 2014-05-07 |
CN103782481B CN103782481B (zh) | 2017-02-15 |
Family
ID=478829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41744.7A Active CN103782481B (zh) | 2011-09-14 | 2012-09-14 | 非接触受电装置及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40238978A1 (zh) |
EP (1) | EP2757658B1 (zh) |
JP (1) | JPWO2013038694A1 (zh) |
CN (1) | CN103782481B (zh) |
WO (1) | WO2013038694A1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262236A (zh) * | 2015-11-02 | 2016-01-20 | 李德生 | Ei形连体平移无触点控磁调功装置 |
CN105816028A (zh) * | 2015-01-06 | 2016-08-03 | 广东美的生活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电热水壶 |
CN108450042A (zh) * | 2015-12-03 | 2018-08-24 |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 无线充电装置、由此的无线电力传输方法及用于其的记录介质 |
CN108539806A (zh) * | 2017-03-02 | 2018-09-1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控制装置、受电装置和电子设备 |
CN111406439A (zh) * | 2017-10-12 | 2020-07-10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感应加热烹调器 |
CN112234721A (zh) * | 2015-05-19 | 2021-01-15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非接触供电设备的供电方法、非接触受电设备的受电方法和非接触电力传送系统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50312969A1 (en) * | 2012-11-14 | 2015-10-29 | Arcelik Anonim Sirketi | A food preparation appliance operated on an induction heating cooktop |
EP2961024B1 (en) * | 2013-02-20 | 2017-03-29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 Non-contact charging device and non-contact charging method |
JP2016520249A (ja) * | 2013-05-30 | 2016-07-11 | コレボン アーベー | ヒーター装置および制御可能な加熱プロセス |
ES2590428B1 (es) | 2015-05-21 | 2017-09-07 | Bsh Electrodomésticos España, S.A. | Batería de cocción y sistema de cocción |
US20170071034A1 (en) * | 2015-09-09 | 2017-03-09 | Cooktek Induction Systems, Llc | Induction holding, warming, and cooking system having in-unit magnetic control |
CN105450265B (zh) * | 2015-11-10 | 2018-01-30 | 浙江大学 | 水下信电耦合非接触式双向传输接插件 |
US11293644B2 (en) * | 2016-04-06 | 2022-04-05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Heating cooker system, and cooking device |
US11424713B1 (en) * | 2017-05-19 | 2022-08-23 | Franklin Electric Co., Inc. | Method to control an inverter and inverter with improved controls |
EP3672361B1 (en) * | 2018-12-18 | 2021-07-07 | Aptiv Technologies Limited | Heating device |
EP3672362B2 (en) | 2018-12-18 | 2024-01-17 | Aptiv Technologies Limited | Heating device |
US11226671B2 (en) * | 2019-02-27 | 2022-01-18 | Micron Technology, Inc. | Power translator component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996405A (en) * | 1989-04-18 | 1991-02-26 | Cableco | Inductive heated portable hot plate |
CN101944780A (zh) * | 2009-07-07 | 2011-01-12 | 索尼公司 | 非接触电力接收设备及其接收方法和非接触电力供给系统 |
CN102084442A (zh) * | 2008-03-17 | 2011-06-01 | 普迈公司 | 感应传输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530499A (en) * | 1969-09-29 | 1970-09-22 | Charles F Schroeder | Electrically heated appliance unit |
US3742179A (en) * | 1971-12-29 | 1973-06-26 | Gen Electric | Induction cooking appliance including wireless transmission of temperature data |
US3761668A (en) * | 1972-03-01 | 1973-09-25 | Gen Electric | Small electrical apparatus powered by induction cooking appliances |
US3979572A (en) * | 1974-10-29 | 1976-09-07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
US4038518A (en) * | 1976-05-24 | 1977-07-26 | Morton Richard F | Dining table combined with food warming apparatus |
JPS635196Y2 (zh) * | 1984-11-27 | 1988-02-12 | ||
GB8829617D0 (en) * | 1988-12-20 | 1989-02-15 | Loma Group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using a varying electromagnetic field for determining the nature,or a property of a material |
US4910372A (en) * | 1989-04-04 | 1990-03-20 | Vukich Beth B | Induction based food warming and serving table |
DE3942593A1 (de) * | 1989-12-22 | 1991-06-27 | Bosch Gmbh Robert | Einrichtung zur energieversorgung einer heizscheibe aus dem fahrzeugbordnetz |
JPH04156242A (ja) | 1990-10-17 | 1992-05-28 | Sekisui Chem Co Ltd | ワイヤレス給電システム |
DE4040281A1 (de) * | 1990-12-17 | 1992-07-02 | Thomson Brandt Gmbh | Induktives kochgeraet |
JP2855929B2 (ja) * | 1992-01-14 | 1999-02-10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コードレス機器 |
US5280152A (en) * | 1993-04-14 | 1994-01-18 | Yue Tsan Lee | Electric stove with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cooker and hot plate |
FR2756448B1 (fr) * | 1996-11-26 | 2003-06-13 | Simeray Jannick Jacques | Dispositif de chauffage d'un recipient culinaire |
US6232585B1 (en) * | 1998-05-19 | 2001-05-15 | Thermal Solutions, Inc. | Temperature self-regulating food delivery system |
JP2000166129A (ja) * | 1998-11-26 | 2000-06-16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非接触充電器の待機電力低減方法および装置 |
US6384387B1 (en) * | 2000-02-15 | 2002-05-07 | Vesture Corporatio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heated food delivery |
US6534753B1 (en) * | 2000-06-15 | 2003-03-18 | Wilmingt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 Backup power supply charged by induction driven power supply for circuits accompanying portable heated container |
US6953919B2 (en) * | 2003-01-30 | 2005-10-11 | Thermal Solutions, Inc. | RFID-controlled smart range and method of cooking and heating |
KR20040096230A (ko) * | 2003-05-07 | 2004-11-16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복합 조리 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
US7573005B2 (en) * | 2004-04-22 | 2009-08-11 | Thermal Solutions, Inc. | Boil detection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
WO2009037783A1 (ja) * | 2007-09-21 | 2009-03-26 | Kyushu Electric Power Co., Inc. | 給電装置 |
JP2010016985A (ja) * | 2008-07-03 | 2010-01-21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電力搬送における情報伝送方法とこの情報伝送方法を使用する充電台と電池内蔵機器 |
US8723366B2 (en) * | 2008-09-27 | 2014-05-13 | Witricity Corporation |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resonator enclosures |
US8497601B2 (en) * | 2008-09-27 | 2013-07-30 | Witricity Corporation |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converters |
US8598743B2 (en) * | 2008-09-27 | 2013-12-03 | Witricity Corporation | Resonator arrays for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
US20100259110A1 (en) * | 2008-09-27 | 2010-10-14 | Kurs Andre B | Resonator optimizations for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
US8587155B2 (en) * | 2008-09-27 | 2013-11-19 | Witricity Corporation |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using repeater resonators |
US20100277121A1 (en) * | 2008-09-27 | 2010-11-04 | Hall Katherine L |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a source and a vehicle |
US8772973B2 (en) * | 2008-09-27 | 2014-07-08 | Witricity Corporation | Integrated resonator-shield structures |
JP2010226929A (ja) * | 2009-03-25 | 2010-10-07 | Fuji Xerox Co Ltd | 電力伝送装置 |
WO2011036702A1 (ja) * | 2009-09-24 | 2011-03-31 | 株式会社 東芝 | 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
-
2012
- 2012-09-14 JP JP2013533521A patent/JPWO2013038694A1/ja active Pending
- 2012-09-14 EP EP12831165.1A patent/EP2757658B1/en active Active
- 2012-09-14 WO PCT/JP2012/005876 patent/WO201303869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09-14 US US14/241,791 patent/US20140238978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2-09-14 CN CN201280041744.7A patent/CN10378248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996405A (en) * | 1989-04-18 | 1991-02-26 | Cableco | Inductive heated portable hot plate |
CN102084442A (zh) * | 2008-03-17 | 2011-06-01 | 普迈公司 | 感应传输系统 |
CN101944780A (zh) * | 2009-07-07 | 2011-01-12 | 索尼公司 | 非接触电力接收设备及其接收方法和非接触电力供给系统 |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816028A (zh) * | 2015-01-06 | 2016-08-03 | 广东美的生活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电热水壶 |
CN112234721A (zh) * | 2015-05-19 | 2021-01-15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非接触供电设备的供电方法、非接触受电设备的受电方法和非接触电力传送系统 |
CN112234720A (zh) * | 2015-05-19 | 2021-01-15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非接触供电设备 |
CN112234720B (zh) * | 2015-05-19 | 2024-02-09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非接触供电设备 |
CN105262236A (zh) * | 2015-11-02 | 2016-01-20 | 李德生 | Ei形连体平移无触点控磁调功装置 |
CN108450042A (zh) * | 2015-12-03 | 2018-08-24 |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 无线充电装置、由此的无线电力传输方法及用于其的记录介质 |
CN108539806A (zh) * | 2017-03-02 | 2018-09-1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控制装置、受电装置和电子设备 |
CN108539806B (zh) * | 2017-03-02 | 2024-01-16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控制装置、受电装置和电子设备 |
CN111406439A (zh) * | 2017-10-12 | 2020-07-10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感应加热烹调器 |
CN111406439B (zh) * | 2017-10-12 | 2022-03-22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感应加热烹调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757658A1 (en) | 2014-07-23 |
US20140238978A1 (en) | 2014-08-28 |
JPWO2013038694A1 (ja) | 2015-03-23 |
EP2757658A4 (en) | 2015-02-18 |
EP2757658B1 (en) | 2016-11-02 |
CN103782481B (zh) | 2017-02-15 |
WO2013038694A1 (ja) | 2013-03-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782481A (zh) | 非接触受电装置及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 | |
CN103262647B (zh) | 非接触供电装置及非接触电力传送系统 | |
TWI600348B (zh) | 智慧型烹飪用具 | |
EP2112861B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food preparation | |
CN100596250C (zh) | 加热烹饪器具 | |
KR20160127769A (ko) | 통신방식의 인덕션 쿡탑 및 상기 쿡탑 상에서 통신하는 조리용품을 검색하고 추적하는 방법 | |
EP2859776B1 (en) | A wireless kitchen appliance | |
CN102144885A (zh) | 感应加热炊具 | |
KR101727744B1 (ko) | 인덕션 쿠커와 무선전력 전송 기기를 겸용하는 전원공급 장치의 동작제어를 위한 부하 인식 방법 | |
EP3255958A1 (en) | Non-contact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electric apparatus, and non-contact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 |
CN104137648A (zh) | 在感应加热炊具上操作的无线厨房用具 | |
US20240206022A1 (en) | Induction energy transmission system | |
EP2757660A1 (en) | Non-contact power feed device and non-contact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 |
KR20090111708A (ko) | 가열 조리기기의 제어 장치 | |
WO2013015123A1 (ja) | 電池内蔵機器 | |
CN203749156U (zh) | 烹饪电器 | |
CN104181957B (zh) | 一种电加热控制系统和使用该系统设计的电子感温棒 | |
CN203812116U (zh) | 一种电加热控制系统和使用该系统设计的电子感温棒 | |
KR20170101040A (ko) | 스마트기기 무선충전형 인덕션 쿠커 | |
CN203687188U (zh) | 电热取暖器智能控制器 | |
TW202349826A (zh) | 無線電力傳輸系統中之操作階段 | |
CN211261311U (zh) | 一种远程智能监控电热风机 | |
CN1888568B (zh) | 微波炉的安全装置 | |
KR101151338B1 (ko) | 대기전력제어를 위한 상위제어기가 구비된 유도가열장치 및 그의 제어방법 | |
JP2024533350A (ja) | ワイヤレス電力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受電器エネルギー機能に基づく送電器保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