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78859B - 排列型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排列型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78859B
CN103778859B CN201410042040.2A CN201410042040A CN103778859B CN 103778859 B CN103778859 B CN 103778859B CN 201410042040 A CN201410042040 A CN 201410042040A CN 103778859 B CN103778859 B CN 10377885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device
display
transparent panel
deflector
display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4204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78859A (zh
Inventor
关口博
后藤正浩
高桥克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06992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3200495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13923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82168B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7788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788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788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788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8Mirrors
    • G02B5/10Mirrors with curved fa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33/00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33/0004Personal or domestic articles
    • F21V33/0052Audio or video equipment, e.g. televisions, telephones, cameras or computers; Remote control devices therefo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1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1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75Arrangements of multiple light guides
    • G02B6/0078Side-by-side arrangements, e.g. for large area display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6Combining plural substrates to produce large-area displays, e.g. tiled display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2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r geometrical disposition of the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26Video wall, i.e. stackable semiconductor matrix display module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3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be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e.g. diode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5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being liquid cryst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8Tiled display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31Cover glas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提供显示装置间的非显示区域的视觉辨认大幅地降低、图像的连续性高、能够显示良好的图像的排列型显示装置。排列型显示装置(100)具备在显示部(11A)的外周侧具有非显示部(12A)的多个显示装置(10A~10D)和配置于观察者侧的透明板(20A~20D)。透明板具备设置于与非显示部相当的位置、将从显示部出射的光的至少一部分向显示部的正面方向出射的出光侧偏转部(22A)和设置于观察者侧的面的角部、将透射透明板而来的光的至少一部分向正面方向出射的第二偏转部(23A)。出光侧偏转部的宽度(W1)比非显示部的宽度(W)大,具备向观察者侧凸出的曲面或者多个斜面,曲面的切面与所述显示面构成的角度(γ1)或者斜面与显示面构成的角度(γ3)随着朝向外周侧而变大。

Description

排列型显示装置
本发明申请是本发明申请人于2014年1月6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1380002055.X、发明名称为“排列型显示装置”的发明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多个显示装置排列以形成显示画面的排列型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排列背面投射型显示装置、等离子体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有机EL(Electro-Luminescence,电致发光)(有机LED(light-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管))等显示装置,将画面尺寸放大的排列型显示装置广泛用于需要数十英寸以上的大型显示画面的数字标牌(digitalsignage)、控制监视等。
关于此种排列型显示装置,为了显示更良好的图像,谋求其画面的耐气候性、画面的平面性、视觉辨认性的提高等(例如,JP2007-192977A、JP2000-122571A)。
然而,例如,在背面投射型显示装置中,需要用于保持背面投射型屏幕的框构造,在等离子体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有机EL显示装置中,由于显示装置的显示部为玻璃制的面板,故需要用于保持面板的框构造。
因此,通过这些框构造等,在任意显示装置中都在显示装置的周边部产生不能够进行图像的显示的非显示区域。而且,若将多个这些显示装置排列于平面上而构成排列型显示装置,则在显示装置间产生由不能够进行图像的显示的非显示区域导致的框状的接缝部分(接口部分)。该显示装置间的接缝部分存在由于不能够显示影像,故图像的连续性降低、其画质降低等问题。
还能够考虑在等离子体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有机LED显示装置等中,通过将保持部件粘着于显示部的面板的端面并尽可能地缩窄保持部件的宽度,从而减小非显示区域。然而,由于在这些显示装置中不得不将电极配置于周边部,故即使采用此种构成,也产生数毫米左右的非显示区域,图像的连续性得不到改善。
在JP2007-192977A中,公开有在接缝部分的上方配置有机LED的手法。然而,由于在有机LED的周边部需要电极,故实际上该电极部分成为非显示区域。另外,JP2007-192977A所公开的构成的构造复杂,招致生产成本的增加。
另外,在JP2000-122571A中,公开有设计FED(FieldEmissionDisplay)等的电极以及布线,减小成为非显示区域的接缝部分的宽度的手法。然而,由于存在因密封剂、侧面连接布线等而产生的非显示区域,故画面的连续性的改善不充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问题是提供显示装置间的非显示区域的视觉辨认大幅地降低、提高图像的连续性且能够显示良好的图像的排列型显示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排列型显示装置具备:
多个显示装置,所述多个显示装置具有能够显示图像的显示部、和位于该显示部的外周侧且不显示图像的非显示部;以及
多个透明板,所述多个透明板与各自对应的所述显示装置的所述显示部相比配置于观察者侧,覆盖该显示装置的所述显示部以及所述非显示部,
所述显示装置以及所述透明板从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的法线方向看为多边形形状,
各透明板与相邻的透明板相接地配置,
各透明板具有:
出光侧偏转部,所述出光侧偏转部在观察者侧的面的外周部之中,设于从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的法线方向看至少与所述非显示部面对的区域,将从所述显示部出射并透射所述透明板而来的光的至少一部分的前进方向,从外周侧向内侧弯曲;以及
角偏转部,所述角偏转部设于所述观察者侧的面的角部,将从所述显示部出射并透射所述透明板而来的光的至少一部分的前进方向,从外周侧向内侧弯曲,
所述出光侧偏转部,
其宽度比所述非显示部的宽度大,并且,
具有曲面、从内侧向外周侧排列的多个曲面、从内侧向外周侧排列的多个斜面、或者从内侧向外周侧排列的一个以上的曲面以及一个以上的斜面,
所述曲面的切面与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构成的角度、或者所述斜面与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构成的角度的大小,随着从内侧朝向外周侧而变大。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排列型显示装置中,所述角偏转部还可以相对于所述出光侧偏转部而倾斜。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排列型显示装置中,所述角偏转部具有:
曲面、从内侧向外周侧排列的多个曲面、从内侧向外周侧排列的多个斜面、或者从内侧向外周侧排列的一个以上的曲面以及一个以上的斜面,
所述曲面的切面与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构成的角度、或者所述斜面与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构成的角度的大小随着从内侧朝向外周侧而变大,
从所述显示装置的所述显示面的法线方向看,所述角偏转部的最内侧的点与所述出光侧偏转部的成为最内侧的点相比位于外周侧也可。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排列型显示装置中,所述角偏转部还可以形成于与所述非显示部的角部面对的区域。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排列型显示装置中,在将从所述显示装置的所述显示面的法线方向看的出光侧偏转部的宽度设为W1,将所述非显示部的宽度设为W时,满足
2×W≤W1≤4×W
的关系也可。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排列型显示装置中,各透明板还具有入光侧偏转部,所述入光侧偏转部在所述透明板的所述显示装置侧的面的外周部之中,设于从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的法线方向看至少与所述显示部面对的区域,将从所述显示部出射的光的至少一部分的前进方向,从内侧向外周侧弯曲也可。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排列型显示装置具备:
多个显示装置,所述多个显示装置具有能够显示图像的显示部、和位于该显示部的外周侧且不显示图像的非显示部;以及
多个透明板,所述多个透明板与各自对应的所述显示装置的所述显示部相比配置于观察者侧,覆盖该显示装置的所述显示部以及所述非显示部,
各透明板与相邻的透明板相接地配置,
各透明板具有:
入光侧偏转部,所述入光侧偏转部在所述透明板的所述显示装置侧的面的外周部之中,设于从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的法线方向看至少与所述显示部面对的区域,将从所述显示部出射的光的至少一部分的前进方向从内侧向外周侧弯曲;以及
出光侧偏转部,所述出光侧偏转部在所述透明板的观察者侧的面的外周部之中,设于从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的法线方向看至少与所述非显示部面对的区域,将从所述显示部出射并透射所述透明板而来的光的至少一部分的前进方向,从外周侧向内侧弯曲。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排列型显示装置中,所述出光侧偏转部由曲面、从内侧向外周侧排列的多个曲面、从内侧向外周侧排列的多个斜面、或者从内侧向外周侧排列的一个以上的曲面以及一个以上的斜面形成,
所述出光侧偏转部的外周侧与内侧相比在所述透明板的厚度方向上位于所述显示装置侧,所述曲面的切面、或者所述斜面与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构成的角度,随着从内侧朝向外周侧而逐渐变大,
从所述出光侧偏转部出射的光的至少一部分,沿相对于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垂直的方向前进也可。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或者第二排列型显示装置中,所述入光侧偏转部由曲面、从内侧向外周侧排列的多个曲面、从内侧向外周侧排列的多个斜面、或者从内侧向外周侧排列的一个以上的曲面以及一个以上的斜面形成,
所述入光侧偏转部的外周侧与内侧相比在所述透明板的厚度方向上位于所述显示装置侧,所述曲面的切面、或者所述斜面与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构成的角度,随着从内侧朝向外周侧而逐渐变大也可。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或者第二排列型显示装置中,当设所述出光侧偏转部的宽度为W1,设所述入光侧偏转部的宽度为W2时,
所述显示装置将由从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的法线方向看从与所述入光侧偏转部面对的所述显示部的区域出射的光在所述显示面上形成的图像,相对于由从所述区域以外的所述显示部的区域出射的光在所述显示面上形成的图像缩小为W2/W1倍也可。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或者第二排列型显示装置中,显示于所述区域的图像的亮度为显示于所述区域以外的所述显示部的区域的图像的亮度的W1/W2倍也可。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或者第二排列型显示装置中,沿着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的法线方向入射于所述入光侧偏转部的光的至少一部分,透射所述透明板内并且经过所述出光侧偏转部,沿着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的法线方向从所述透明板出射也可。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或者第二排列型显示装置中,沿着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的法线方向入射于所述入光侧偏转部的成为最外周侧的地点的光,透射所述透明板内并且经过所述出光侧偏转部,从所述透明板的所述出光侧偏转部的成为最靠近所述显示装置侧的地点,沿着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的法线方向出射也可。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或者第二排列型显示装置中,在与所述透明板的侧面以及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正交的剖面中,
在将所述透明板的厚度方向上,所述出光侧偏转部的成为最靠近所述显示装置侧的点设为点T1、
将所述入光侧偏转部的成为最外周侧的点设为点T2、
将通过所述点T2与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平行的平面和通过所述点T1与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垂直的直线的交点设为点T3、
将所述点T1与所述点T3的距离设为H、
将所述点T2与所述点T3的距离设为W、
将当向所述点T2入射的光透射所述透明板内并从所述点T1向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的法线方向出射时,所述光在所述透明板内与和所述显示面平行的面构成的角度设为θ(0°≤θ≤90°)时,满足
H=W×tanθ
的关系。
根据本发明,能够大幅地改善显示装置间的非显示区域的视觉辨认性,提高图像的连续性以显示良好的图像。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排列型显示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排列型显示装置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出光侧偏转部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出光侧偏转部的作用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角偏转部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角偏转部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不设置角偏转部的透明板的角部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虽然具有角偏转部,但其内侧的点T5位于与出光侧偏转部的内侧的点相同的位置的透明板的角部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排列型显示装置的另外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排列型显示装置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透明板的变形方式的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排列型显示装置的变形方式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排列型显示装置的立体图;
图13是用于说明图12所示的排列型显示装置所具备的显示装置以及透明板的图;
图14是用于说明图12所示的排列型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图15是与图14对应的图,是用于详细说明透明板的出光侧偏转部以及入光侧偏转部的剖视图;
图16是与图14对应的图,是用于说明透明板的外周侧端部处的尺寸的剖视图;
图17是与图14对应的图,是用于说明显示于输出光偏转部的图像的放大率的剖视图;
图18是用于说明透明板的出光侧偏转部以及入光侧偏转部的设计方法的图;
图19是说明图12所示的排列型显示装置的另外的实施方式的排列型显示装置的图;
图20是示出图12所示的透明板的变形方式的图;
图21是说明图12所示的排列型显示装置的变形方式的图;
图22是示出图12所示的透明板的出光侧偏转部以及入光侧偏转部的形状的一例的图;
图23是示出现有的排列型显示装置的立体图;
图24是示出用于现有的排列型显示装置的显示装置的构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包括图1在内,以下所示的各图为示意性地示出的图,为了易于理解,各部分的大小、形状适当地进行夸张。
另外,板、片、膜等措词作为一般的使用方法,按照厚度从厚到薄的顺序,以板、片、膜的顺序使用,在本说明书中也仿效其而进行使用。但是,此种区别使用并无技术性的意义,因而假定片、板、膜这些词句能够适当地替换。
而且,记载于本说明书中的各部件的尺寸等数值以及材料名等为作为实施方式的一例,并不限定于此,能够适当地选择并使用。
<关于现有的排列型显示装置>
首先,说明现有的排列型显示装置。
图23是示出现有的排列型显示装置990的立体图。图23所示的现有的排列型显示装置990的显示画面为矩形,具备尺寸相同的四个显示装置990A、990B、990C、990D。各显示装置990A、990B、990C、990D具有能够显示各自的图像的显示部991A、991B、991C、991D。以四个显示装置990A、990B、990C、990D的显示部991A、991B、991C、991D位于一个平面上的方式,四个显示装置990A、990B、990C、990D纵横各两个地排列。
此外,在显示装置990A~990D中,使用背面投射型显示装置、等离子体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有机EL显示装置(有机LED显示装置)或其他显示装置等。另外,形成排列型显示装置990的显示装置的数量不限于如图23所示的四个,还可以是两个、六个、八个等。
图24是示出用于现有的排列型显示装置990的显示装置990A(990A1~990A3)的构成的图。在图24中,作为代表,仅仅示出显示装置990A(990A1~990A3),且,示出与显示装置990A(990A1~990A3)的显示面(显示部991A)的法线方向平行的剖面的一部分。
图24(a)示出作为显示装置使用背面投射型显示装置的示例,图24(b)示出作为显示装置使用等离子体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有机EL显示装置(有机LED显示装置)等的示例,图24(c)示出与作为显示装置使用等离子体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有机EL显示装置(有机LED显示装置)等的图24(b)不同形状的示例。
作为背面投射型显示装置的显示装置990A1如图24(a)所示,具备用于保持背面投射型屏幕991的框构造992。背面投射型屏幕991的观察者侧表面的周缘部被该框构造992的观察者侧的框部件992a覆盖。从而,该区域成为不能够显示图像的非显示部(接缝部分)。
另外,如图24(b)所示,作为等离子体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有机EL显示装置等的显示装置990A2具备用于保持显示面板993的框构造994。显示面板993的观察者侧表面通过框构造994的观察者侧的框部件994a而被覆盖其周缘部,该区域成为非显示部(接缝部分)。
另外,如图24(c)所示,作为等离子体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有机EL显示装置等的显示装置990A3为将保持部件996粘着于显示面板995的端面,缩窄保持部件996的宽度的构成。但是,在显示面板995中,需要在该周缘部分设立设置电极部、布线部等的区域997。从而,成为该区域997的部分成为非显示部。
因此,如图23所示,在显示装置990A~990D的各自的显示部991A~991D的外周侧存在不能够显示图像的非显示部992A~992D。
若将图像显示于此种现有的排列型显示装置990,则各显示装置990A~990D之间的非显示部992A~992D如接缝那样被辨认为暗线,显著地损害图像的连续性、视觉辨认性,存在产生画质的降低的问题。
本发明改善该问题,是具有图像的连续性、具有良好的视觉辨认性的排列型显示装置。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排列型显示装置100的立体图。图2(a)~(d)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排列型显示装置所具备的显示装置10以及透明板20的图。其中,图2(a)是示出沿着图1所示的A-A线与排列型显示装置100的厚度方向平行地切断的剖面的图。图2(b)是从观察者侧观察显示装置10A的俯视图。图2(c)是从观察者侧观察透明板20A的俯视图,图2(d)是从显示装置10A侧观察透明板20A的俯视图。此外,为了易于理解,在图2(c)~(d)中,作为代表仅仅示出显示装置10A或者透明板20A。
本实施方式的排列型显示装置100具备显示装置部10和透明板部20。透明板部20设置于显示装置部10的观察者侧即出光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经由设于透明板部20与显示装置部10之间的接合层30(参照图2(a)以及后述的图3)而一体地接合于显示装置部10。接合透明板部20与显示装置部10的接合层30较为理想的是使用光透射性高、与透明板部20折射率相等(或者折射率差等于大致不存在)、光学上等效的部件。
显示装置部10由显示影像的显示装置排列多个而形成。
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部10如图1以及图2所示,显示装置10A~10D以该能够显示影像的显示部11A~11D的显示面位于一个平面上的方式相互邻接地排列。
该显示装置10A~10D纵横(使用状态下的排列型显示装置的画面上下方向以及画面左右方向)各两个地排列。此外,形成排列型显示装置100的显示装置的数量能够随着所希望的画面尺寸的大小等而变更,不限于四个,也可以是两个,还可以是六个、八个等。另外,关于排列方向,可适当地设定。
如图2(b)所示,显示装置10A从其显示部11A的显示面11A1的法线方向nd(参照图3)看,具有能够显示图像的显示部11A、以及位于显示部11A的外周侧、不显示图像的非显示部12A。非显示部12A能够由例如框部件、电极部等形成。
本实施方式的显示部11A从显示部11A的显示面11A1的法线方向nd看为大致矩形状,在其外周侧与显示部11A邻接地定位有非显示部12A。此外,其他显示装置10B~10D也为同样的形状。
该显示装置10A~10D可以是等离子体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有机EL显示装置(有机LED显示装置)等,还可以是背面投射型显示装置。
透明板部20为配置于显示装置部10的显示画面的观察者侧的透明的大致平板状的部件。本实施方式的透明板部20如图1所示,透明板20A~20D纵横(使用状态下的排列型显示装置的画面上下方向以及画面左右方向)各两个地邻接并排列,成大致平板状。
透明板20A、20B、20C、20D分别配置于与显示装置10A、10B、10C、10D对应的位置。各透明板20A~20D与对应的显示装置10A~10D的显示部11A~11D相比配置于观察者侧,覆盖该显示装置10A~10D的显示部11A~11D以及非显示部12A~12D。从排列型显示装置100的画面的正面方向(即,画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透明板20A~20D的大小、外形分别与对应的显示装置10A~10D的大小、外形一致。另外,如图2(c)所示,透明板20A~20D均为大致平板状的部件,从板面的法线方向(排列型显示装置100的画面的正面方向)看为大致矩形状。
在此,透明板20A~20D的板面是在各透明板中示出的作为该透明板整体观察时成为透明板的平面方向的面。设该板面为与显示装置10A~10D的显示面平行的面,是与作为排列型显示装置1的画面平行的面。
透明板20A~20D较为理想的是使用光透射性高的部件而形成,较为理想的是使用透明的部件。
作为透明板20A~20D的材料,能够适当地选择并使用聚碳酸酯(PC)树脂、丙烯类树脂、苯乙烯树脂、烯烃(olefin)类树脂、玻璃、陶瓷等。另外,透明板20A~20D使用前述材料,通过注射成形法、铸塑成形法等而形成。
如图2(c)所示,透明板20A在观察者侧(出光侧)的面上具有平面部21A、与平面部21A相比位于外周侧的出光侧偏转部22A、以及设于矩形状的角部分的角偏转部23A。
另外,透明板20A如图2(d)所示,在显示装置部10侧的面上具有与平面部21A平行的入光部24A、以及与入光部24A相比为外周侧且设于与非显示部12A对应的区域的接合部25A。
此外,其他透明板20B~20D也具有同样的形状。
首先,说明出光侧偏转部22A。
图3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出光侧偏转部22A的图。在该图3中,将沿着图1所示的A-A线与排列型显示装置100的厚度方向平行地切断的剖面的一部分放大,为了易于理解,仅仅示出显示装置10A以及透明板20A,并且,关于显示装置10A的构成,大幅地简化并示出。该图3所示的剖面是与侧面26A、显示部11A的显示面正交的剖面,侧面26A与图中示出的出光侧偏转部22A长度方向平行且与该出光侧偏转部22A邻接。该侧面26A是与透明板20A以及显示装置10A的厚度方向平行、与平面部21A、入光部24A正交的面。
此外,在图3中,仅仅示出与厚度方向平行且与显示装置10A以及透明板20A的一个边(侧面)正交的剖面,但在其四边处为同样的形状。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易于理解,举例说明显示装置10A以及透明板20A,但是除了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以外,设在其他显示装置10B~10D以及透明板20B~20D中为同样的形状。
透明板20A的出光侧的平面部21A为与显示部11A的显示面平行的面。从正面方向观察该平面部21A的形状与显示部11A的显示面的形状相似,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前述图2(c)所示,为矩形状。
出光侧偏转部22A在与平面部21A相比外周侧与平面部21A邻接地设置(参照图1以及图2(a)、(c))。
本实施方式的出光侧偏转部22A如图3所示,以为向观察者侧凸出的曲面,随着从成为最靠近平面部21A侧的点T4朝向透明板20A的外周侧,该点处的透明板20A的厚度变薄的方式形成。从而,在出光侧偏转部22A中,成为最外周侧的点T1在厚度方向上位于最靠近显示装置10A侧。
另外,关于出光侧偏转部22A,在其表面上的任意点处的切面与和显示部11A的显示面平行的面(与平面部21A平行的面)构成的角度γ1随着从透明板20A的内侧朝向外周侧而逐渐变大。此外,内侧是指在透明板的俯视视图中以外周为基准的中心侧。
透明板20A的入光侧的入光部24A是与显示部11A的观察者侧的面即出光侧的面平行的面,从正面方向观察的形状为矩形状,是与显示部11A的显示面11A1对应的大小以及形状。
接合部25A设置于与入光部24A的外周侧邻接的区域且从排列型显示装置100的正面方向看与非显示部12A对应的区域。在图示的示例中,接合部25A从排列型显示装置100的正面方向看与非显示部12A相向。该接合部25A的显示装置部10侧的面与非显示部12A的观察者侧表面平行。
该接合部25A与非显示部12A经由接合层30而接合,从而透明板20A与显示装置10A接合。此时,如图3所示,在入光部24A与显示部11A之间以既定的厚度形成空气层27。
在图3所示的剖面中,出光侧偏转部22A的宽度即沿着显示部11A的显示面11A1的外周侧的端部与内周侧的端部之间的尺寸为W1,非显示部12A的宽度即沿着显示部11A的显示面11A1的外周侧的端部与内周侧的端部之间的尺寸为W(但是,W1>W)。
另外,在图3所示的剖面中,设入光部24A的最外周侧的点为T2,设通过点T2与显示部11A的显示面11A1平行的平面与通过点T1与显示部11A的显示面11A1垂直的直线的交点为点T3。该点T3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通过点T1,与透明板20A的厚度方向平行的直线与接合部25A的表面的交点。
设在透明板20A的厚度方向上从点T1到点T3的尺寸为H,设透明板20A的厚度(在厚度方向上平面部21A与入光部24A之间的尺寸)为D。
如图3所示地从显示部11A的中央等沿显示面11A1的法线方向nd(正面方向)出射的光L25入射于入光部24A并透射透明板20A,从平面部21A向法线方向nd出射。
另一方面,在从显示部11A的外周侧(非显示部12A侧)端部出射的光中,相对于法线方向nd向外周侧即非显示部12A侧倾斜并出射的光L21~L23入射于入光部24A并透射透明板20A内,到达出光侧偏转部22A。然后,光L21~L23在出光侧偏转部22A与空气的界面处折射,向显示装置10A的内侧(显示部11A侧)弯曲。更具体而言,以光L21~L23的前进方向相对于显示部11的显示面11A1的法线方向nd构成的角度的大小变小的方式从外周侧向内侧弯曲。在图示的示例中,弯曲的光L21~L23沿显示部11A的显示面11A1的法线方向nd出射。此时,出光侧偏转部22A如上所述,由于从内侧越朝向外周侧角度γ1(参照图3)变得越大,故越是向出光侧偏转部22A的外周侧(点T1侧)入射的光,则越向内侧(显示部11A侧)偏转,向显示面11A1的法线方向nd出射。
从而,若从相对于观察侧的显示面11A1的法线方向nd观察该显示装置10A,则观察到从显示部11A的非显示部12A侧端部入射于出光侧偏转部22A,以相对于显示面11A1的法线方向nd构成的角度的大小变小的方式弯曲的光L21~L23从与非显示部12A面对的透明板20A的区域出射。因此,观察为图像显示于透明板20A整体,非显示部12A不被视觉辨认。另外,显示于出光侧偏转部22A的特别是外周侧区域的图像是从非显示部12A附近的显示部11A出射的光被放大而显示的。从而,能够大幅地降低非显示区域的视觉辨认,而不损害图像的连续性。
根据以上内容,通过透明板20A而观察到的影像为遍及该观察者侧的面的全部区域而连续的图像,作为没有由非显示部12A造成的接缝部分的良好的图像而被辨认。
在此,更加详细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出光侧偏转部22A的形状。
图4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出光侧偏转部22A的作用的图。图4(a)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出光侧偏转部22A,图4(b)示出出光侧偏转部22A的宽度W1与非显示部的宽度W相等时的出光侧偏转部122A。图4是示出与前述图3所示的剖面同样的剖面。
如图4(b)所示,当设为出光侧偏转部122A的宽度W1与非显示部的宽度W相等的形状时,从显示面11A1的法线方向nd看,在从位于与出光侧偏转部122A与平面部21A的边界部分相当的区域的显示部11A的点E3出射的光中,从显示部11A沿显示面11A1的法线方向nd出射的光L33透射入光部24A以及透明板20A,从平面部21A向显示面11A1的法线方向nd出射。另外,从点E3相对于法线方向nd向外周侧倾斜并出射的光L34也入射于出光侧偏转部122A并折射,向显示面11A1的法线方向nd出射。
该光L33以及光L34由于为显示从相同点E3出射的相同图像的光,故相同影像显示于出光侧偏转部22A与平面部21A的边界附近,成为双像而被观察到。
但是,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当出光侧偏转部22A的宽度W1设得比非显示部12A的宽度W大时,在出光侧偏转部22A与平面部21A的边界的点T4附近,能够使出光侧偏转部22A的切面与与平面部21A构成的角度(相当于角度γ1)非常小,并且能够随着从内侧朝向外周侧而逐渐使角度γ1连续地变大。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出光侧偏转部22A与平面部21A平滑地连接,成为其拐点不存在的方式。
通过采用此种方式,如图4(a)所示,在点T4附近的出光侧偏转部22A侧、点T4的平面部21A侧,沿显示面11A1的法线方向nd出射的光成为从不同的点E1、点E2出射的光L31、L32,显示的图像不同。另外,从点E1向外周侧出射的光L35通过出光侧偏转部22A而相对于法线方向nd稍微朝向外周侧出射,因而不被处于法线方向nd的观察者视觉辨认。
从而,能够大幅抑制如上述图4(b)所示的、产生于出光侧偏转部22A与平面部21A的边界部的双像。
此外,为了达到如上所述的双像降低的效果,较为理想的是宽度W1、宽度W为W1>W,且满足2×W≤W1。若宽度W与宽度W1之差小,则宽度W1与宽度W的不重复的区域的宽度W3(参照图3,该宽度W3满足W3=W1-W)变窄。该宽度W3的区域的图像被放大并显示于出光侧偏转部22A。此时,若该宽度W3小,则放大倍率大的图像显示于出光侧偏转部22A,与邻接的图像的连续性受到损害。从而,较为理想的是,满足2×W≤W1。
另外,较为理想的是,宽度W1、宽度W满足W1≤4×W。
理由之一是因为若增大宽度W1,设出光侧偏转部22A的图3所示的剖面形状为容易制作的圆状,则透明板20A的厚度D变厚,透明板20A的重量也增加,产生透明板部20的保持等负载增加的缺点。
另外,理由之一是若以增大宽度W1,并且如上所述的透明板20A的厚度D不变大的方式设计,则在成为出光侧偏转部22A与平面部21A的边界的点T4附近,其切面与和显示部11A的显示面平行的面构成的角度γ1成为大致为0的小角度。因此,点T4附近的出光侧偏转部22A侧的区域实质上与平面部21A平行,因增大宽度W1而引起的如上所述的光学效果受到损害,且用于制作此种出光侧偏转部22A的金属模等的制作时的切削作业量等增加,产生生产成本增多的问题。
接着,从降低由非显示部12A引起的接缝部分的视觉辨认以提高图像的连续性的观点看,较为理想的是,非显示部12A与出光侧偏转部22A在厚度方向(显示部11A的显示面11A1的法线方向nd)上具有适当的距离。
如图3所示,设在透明板20A的厚度方向上的点T1与点T3之间的尺寸(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从点T1到接合部25A的接合面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为H,设点T2与点T3之间的尺寸(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非显示部12A的宽度)为W。另外,设从点T2入射、通过点T1并向显示部11A的显示面11A1的法线方向nd出射的光L21在透明板20A内与显示部11A的显示面11A1的法线方向nd构成的角度为β。
此时,满足tanβ=W/H的关系。从而,为了使光从透明板20A的出光侧偏转部22A沿显示面11A1的法线方向nd出射,较为理想的是,满足以下的(算式1)。
H≥W/tanβ (算式1)。
在此,设角度β恒定,当尺寸H不满足上述(算式1),H<W/tanβ时,在点T2处入射于透明板20A、在透明板20A内相对于显示部11A的显示面11A1的法线方向nd向非显示部12A侧斜向地以角度β前进的光在出光侧偏转部22A处从与点T1相比内侧的点出射。
因此,显示光不从位于最外周的点T1向显示面11A1的法线方向nd出射,非显示部12A被观察者辨认为不显示影像的接缝(接口),排列型显示装置中的图像的连续性以及视觉辨认性降低,画质降低,因而不理想。从而,尺寸H较为理想的是满足H≥W/tanβ。
另外,在图3所述的剖面中,当设角度β为恒定时,随着尺寸H变得比W/tanβ大,入射于透明板20A的出光侧偏转部22A并沿显示面11A1的法线方向nd出射的光从显示部11A出射的出射点从显示部11A的外周侧(非显示部12A侧)变为更为内侧(显示画面中央侧)。因此,当H的值变为比W/tanβ大得多的值时,从出光侧偏转部22A沿与显示面正交的方向出射的光所显示的图像与从邻接于出光侧偏转部22A的平面部21A向显示面11A1的法线方向nd出射的光所显示的图像的偏移变大,作为排列型显示装置100的画面的图像的连续性受到损害,因而不理想。
从而,从显示良好的图像的观点看,尺寸H较为理想的是满足(算式1)并且还不过大。具体而言,较为理想的是,满足以下的(算式2)。
H≤1.1×W/tanβ (算式2)。
当尺寸H变为H>1.1×W/tanβ时,如上所述,从出光侧偏转部22A沿与显示画面正交的方向出射的光所显示的图像与从邻接于显示部11A的非显示部12A的区域所显示的图像不同,图像的连续性受到损害。
根据以上内容,从提供大幅地降低显示装置10A~10D间的非显示部12A~12D的视觉辨认、图像的连续性高、能够显示良好的图像的排列型显示装置1的观点看,尺寸H较为理想的是满足以下的两个算式。
H≥W/tanβ  (算式1)
H≤1.1×W/tanβ  (算式2)
由于满足如上所述的条件,故本实施方式的排列型显示装置100遍及各个透明板20A~20D的观察侧的面的整个面而显示连续的图像,由各个显示装置10A~10D之间的非显示部12A~12D引起的接缝部分不被视觉辨认。
接着,说明角偏转部23A。
图5以及图6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角偏转部23A的图。
图5(a)是角偏转部23A的立体图,图5(b)是从显示面11A1的法线方向nd观察透明板20A的角部的图。图6(a)是将角偏转部23A沿与图5(b)所示的B-B的两点划线平行且与透明板20A的厚度方向平行的剖面剖开的剖视图,图6(b)是从显示面11A1的法线方向nd观察透明板20A的角部的图。
如前述图1以及图2所示,在透明板20A的出光侧的面的角部设有角偏转部23A。
角偏转部23A与出光侧偏转部22A同样,为向观察者侧凸出的曲面,如图6所示,在角偏转部23A上的点处,其切线与显示部11A的显示面11A1构成的角度γ2随着朝向点T6侧而逐渐变大。
如图5以及图6所示,角偏转部23A的成为最内侧的点T5与出光侧偏转部22A的最内侧的点T4相比位于外周侧,且在厚度方向上位于显示装置10A侧。另外,从显示装置10A的显示面11A1的法线方向nd看,角偏转部23A的成为最外周侧的点T6与出光侧偏转部22A的成为最外周侧的点T1相比位于显示装置10A侧。
如图5(b)所示,从显示面11A1的法线方向nd看,角偏转部23A形成于与成为非显示部12A的角部的区域12A-C对应的区域。更具体而言,角偏转部23A形成于与非显示部12A的角度面对的区域。
角偏转部23A与出光侧偏转部22A的边界部分平滑地连接。但是角偏转部23A也可以相对于出光侧偏转部22A倾斜。另外,该角偏转部23A的点T6处的角度γ2为比出光侧偏转部的点T1处的γ1大的角度。
通过形成此种形状的角偏转部23A,显示部11A的角部附近出射的光L41、42从入光部24A入射并透射透明板20A内,到达角偏转部23A。该透射透明板20A并到达角偏转部23A的光L41、42中的至少一部分的前进方向在角偏转部23A中以该前进方向相对于显示部11A的显示面11A1的法线方向nd构成的角度的大小变小的方式从外周侧向内侧弯曲并从角偏转部23A出射。从而,通过设置角偏转部23A,能够提高透明板20A的角部处的图像的连续性,并且能够改善易产生于角部的点状的接口部分、双像等。
图7是说明不设置角偏转部的透明板220A的角部的图,图8是说明虽然具有角偏转部323A,但其内侧的点T5位于与出光侧偏转部22A的内侧的点T4相同的位置的透明板320A的角部的图。
图7(a)、图8(a)是各透明板220A、320A的角部的立体图,图7(b)、图8(b)是示出从显示面11A1的法线方向nd看各透明板220A、320A的角部的情况的图。
如图7(a)以及图7(b)所示,当不设置角偏转部23A时,如图7(b)所示,从成为显示部11A的角部的区域F21出射的光入射于透明板220A并向图中所示的箭头方向前进,从区域F22由出光侧偏转部22A偏转并向显示面11A1的法线方向nd出射。然而,从区域F21朝向与区域12A-C相当的区域出射的光(在图7(b)中以虚线示出的箭头)不被出光侧偏转部22A向显示面11A1的法线方向nd偏转。从而,从与在图7(b)中以斜线示出的成为非显示部12A的角部的区域12A-C相当的透明板220A的出光侧的区域向显示面11A1的法线方向nd几乎不出射光。因此,当从显示面11A1的法线方向nd看时,与成为角部的区域12A-C相当的区域被观察为暗部(点状的接口部分),影像的连续性降低。
另外,如图8所示,当角偏转部323A的成为最内侧的点T5为与出光侧偏转部22A的成为最内侧的点T4一致的形状时,从成为显示部11A的角部附近的区域F31出射的光从与角偏转部323A上的成为非显示部12A的角部的区域12A-C相当的区域(区域F32)向显示面11A1的法线方向nd出射,角部的暗部被消除。但是,在从与成为显示部11A的角部的区域F31邻接的区域F41、F51出射的光中,如图8(b)所示,一部分从出光侧偏转部22A上的区域F42、F52向显示面11A1的法线方向nd出射,一部分从为角偏转部323A上方且与区域F32接近的区域F43、F53向显示面11A1的法线方向nd出射。
因此,从区域F42、F52和区域F43、F53向显示面11A1的法线方向nd出射的光所显示的影像相同,在区域F42和F43、像双重地显示于区域F52和F53。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b)所示,在从成为显示部11A的角部的区域F11出射的光中,一部分从形成于与非显示部12A的角部12A-C相当的区域的角偏转部23A(区域F12)向显示面11A1的法线方向nd出射,因而能够大幅地改善产生于角部的暗部。
此时,从区域F11出射的光的一部分从出光侧偏转部22A上的区域F13向显示面11A1的法线方向nd出射。但是,区域F12以及F13比前述区域F42、F43、F52、F53的区域小,并且密集地位于角部,因而难以被观察为双像。
从而,通过具备本实施方式的角偏转部23A,能够到透明板的角部为止遍及全部区域显示影像并提高图像的连续性,并且能够大幅地降低双像的视觉辨认。
根据以上内容,本实施方式的排列型显示装置100具备透明板部20,透明板部20由具备出光侧偏转部以及角偏转部的透明板20A~20D构成,因而接缝部分的视觉辨认大幅地降低,能够显示连续性高的图像,能够显示与单独的显示装置所显示的图像相比丝毫不逊色的良好的图像。
(与第一实施方式有关的实施例)
制作上述本实施方式的排列型显示装置100的实施例,关于该显示的图像的连续性等进行了研究。
显示装置10A~10D: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
显示部11A~11D的画面尺寸:对角50英寸(1100mm×620mm)
非显示部12A~12B的宽度:4mm
透明板20A~20D:丙烯树脂制
厚度D:15mm
尺寸H:7mm
出光侧偏转部22A~22D:宽度W1=12mm,曲率半径13mm
角偏转部23A~23D的宽度(点T5~点T6之间的尺寸):5.6mm,曲率半径15mm。
制作如上所述的排列型显示装置100的实施例,实际显示影像并从正面方向目视并评价其图像的连续性等,观察到连续性高的图像而没有目视到显示装置之间的非显示部。另外,平面部与出光侧偏转部的边界部分在出光侧偏转部与角偏转部的边界部分等也观察不到双像,而是观察到良好的影像。
根据以上内容,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显示暗线等不被视觉辨认、图像的连续性高、并且也没有双像等显示不良的良好的影像。
(与第一实施方式有关的另外的实施例)
图9是说明另外的实施方式的排列型显示装置400的图。在图9中,示出另外的实施方式的排列型显示装置400的与图3所示的剖面相当的剖面。
另外的实施方式的排列型显示装置400除了透明板20A的出光侧偏转部42A为由多个斜面构成的折面状这一点不同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排列型显示装置100为同样的形状。因而,对与前述第一实施方式发挥同样的效果的部分赋予相同符号或者在末尾赋予相同符号,适当地省略重复的说明。
另外,为了易于理解,仅仅举例说明该实施方式的排列型显示装置400的显示装置10A以及透明板20A,但是未图示的其他显示装置10B~10D以及透明板20B~20D也为同样的方式。
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排列型显示装置400中,形成于透明板20A的出光侧偏转部42A为由沿宽度方向排列的多个斜面(平面)构成的折面状。出光侧偏转部42A的各斜面与显示部11A的显示面11A1平行的面构成的角度γ3在出光侧偏转部42A的宽度方向上随着从内侧朝向外周侧而逐渐变大。此外,从图像的连续性、双像的降低等观点看,沿宽度方向排列的斜面的数量越大越理想。
该由多个斜面形成的出光侧偏转部42A的形状能够近似为向观察者侧凸出的曲面。
从而,即使在设为具备如本实施方式的折面状的出光侧偏转部42A的透明板20A(透明板部200)的情况下,也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具备出光侧偏转部22A的透明板20A(透明板部20)同样,能够显示图像的连续性高的良好的影像。
此外,在上述示例中,示出透明板20A的出光侧偏转部42A由多个斜面构成的示例,但出光侧偏转部的形状不限定于此种示例。作为一例,出光侧偏转部还可以是曲面、从内侧向外周侧排列的多个曲面、从内侧向外周侧排列的多个斜面、或者从内侧向外周侧排列的一个以上的曲面以及一个以上的斜面。
此外,关于出光侧偏转部42A的上述说明同样适用于角偏转部23。即,角偏转部还可以具有曲面、从内侧向外周侧排列的多个曲面、斜面、从内侧向外周侧排列的多个斜面、或者从内侧向外周侧排列的一个以上的曲面以及一个以上的斜面。由此规定的角偏转部的形状能够近似为向观察者侧凸出的曲面。从而,即使此种情况下,也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具备角偏转部23A的透明板20A(透明板部20)同样,能够显示图像的连续性高的良好的影像。
(与第一实施方式有关的变形例)
不限定于以上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以及另外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种种变形、变更,它们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图10是示出透明板20A~20D的变形例的图。
图11是说明排列型显示装置100、400的变形例的图。
此外,在图10以及图11、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易于理解,将透明板20A、显示装置10A作为示例而列举并示出,但在透明板20B~20D、显示装置10B~10D中也同样能够适用。
(1)在第一实施方式及另外的实施方式中,示出透明板20A的侧面26A部分为与显示部11A~11D的显示面11A1(观察者侧的表面)的法线方向nd平行的平面状的示例,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为曲面状,还可以为组合多个平面等而形成的形状。另外,还可以在侧面26A部分形成反射层等。此外,在其他透明板20B~20D中也同样。
例如,如图10(a)所示,还可以在透明板20A的侧面26A上形成能够反射光的反射层50。通过采用此种形状,入射于侧面26A的光被反射,至少一部分从出光侧偏转部22A、42A出射。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非显示部(接缝部分)的视觉辨认性,能够提高图像的连续性。
另外,如图10(b)所示,还可以使侧面26A的至少一部分为相对于显示面的法线方向构成角度的斜面28A,还可以在该斜面28A以及侧面26A上形成反射层50。
另外,如图10(c)所示,还可以使侧面26A为曲面状,并且形成反射层50。
该反射层50还可以采用在该侧面26A侧具有凹凸形状的方式。当采用此种形状时,入射于侧面26A的光被漫反射,因而能够增大在侧面26A处被反射并从出光侧偏转部22A、42A出射的光的量,提高图像的亮度。此外,凹凸形状还可以形成于与反射层50面对的侧面26A以及斜面28A。
另外,此时,还可以如图10(b)、(c)所示地形成接合层30,提高透明板20A与显示装置10A的接合度。
(2)在第一实施方式及另外的实施方式中,示出透明板部20作为另外的部件构成的多个透明板20A~20D邻接排列而形成的示例,但不限于此,还可以通过一片板状的部件的各部分分别构成多个透明板20A~20D。图11(a)是示出当透明板部20为一片板状的部件时的与图1的A-A线处的剖面相当的剖面的图。通过采用此种形状,对观察者而言,显示影像的显示画面更容易被辨认为一个画面,能够进一步提高图像的连续性。
(3)在第一实施方式及另外的实施方式中,示出排列型显示装置100、400为显示装置10A~10D以及透明板20A~20D排列成平面状的示例,但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1(b)所示,还可以以显示部11A的显示面11A1相互构成角度的方式排列各显示装置10A~10C以及透明板20A~20C。通过采用此种形状,能够提高排列型显示装置的便利性、外观性,对观察者O进行适于用途、环境的图像显示。
(4)在第一实施方式及另外的实施方式中,示出显示装置10A~10D的显示部11A~11D的显示面为平面状的示例,但不限于此,该显示面还可以如圆筒面状、球面状等那样为曲面状。当采用此种方式时,透明板20A~20D(尤其是平面部21A~21D、入光部24A~24D)为追随显示部11A的显示面的形状即可。
(5)透明板20A~20D可以采用适当地根据所希望的光学性能等,在内部含有扩散剂的形态,还可以在其表面形成席纹(mat)形状。此外,还可以在透明板20A~20D的观察者侧适当地设置防眩层、防反射层、硬涂层、防污层、防带电层、紫外线吸收层、接触面板层等具有各种功能的层。
(6)在第一实施方式及另外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作为排列型显示装置100、400排列多个显示装置10A~10D,并排列与其对应的透明板20A~20D的示例,但不限于此,例如,在通常的显示装置(例如,具备一个显示装置10A的显示装置)中,通过具备透明板20A,也能够降低由它的框部件等引起的非显示部的视觉辨认性。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2~图22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参照图12~图22说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相对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各透明板20还具有在显示装置510侧的面的外周部之中,在从显示部511的显示面的法线方向看至少与显示部511面对的区域中设置的入光侧偏转部,而其他构成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及另外的实施方式以及它们的变形例同样地构成。在参照图12~图12说明的以下的示例中,为了易于理解,使用排列型显示装置600的透明板520不具备上述角偏转部的示例进行说明,但当然,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排列型显示装置的透明板也可以具备上述角偏转部。
图12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排列型显示装置600的图。
图13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排列型显示装置600所具备的显示装置510A以及透明板520A的图。图13(a)是示出沿着图12所示的C-C线与排列型显示装置600的厚度方向平行地切断的剖面的图。图13(b)是从观察者侧正面方向看显示装置510A的俯视图。图13(c)是从观察者侧正面方向看透明板520A的俯视图,图13(d)是从显示装置510A侧正面方向看透明板520A的俯视图。此外,为了易于理解,在图13(b)、(c)、(d)中,作为代表仅仅示出显示装置510A或者透明板520A,但其他显示装置510B~510D或者透明板520B~520D也具有与显示装置510A或者透明板520A同样的形状。
本实施方式的排列型显示装置600具备显示装置部510和透明板部520。该透明板部520设置于显示装置部510的观察者侧(出光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经由设于透明板部520与显示装置部510之间的未图示的接合层而一体地接合于显示装置部510。接合透明板部520与显示装置部510的接合层较为理想的是使用光透射性高、与透明板部520折射率相等(或者折射率差等于大致不存在)、光学上等效的部件。
如图12所示,显示装置部510是由显示影像的显示装置排列多个而形成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部510中,显示装置510A~510D以该能够显示影像的显示部511A~511D的观察者侧表面(显示面)位于一个平面上的方式相互邻接地排列。
另外,显示装置510A~510D纵横(使用状态下的排列型显示装置的画面上下方向以及画面左右方向)各两个地排列。此外,形成排列型显示装置600的显示装置的数量能够随着所希望的画面尺寸的大小等而变更,不限于四个,也可以是两个,还可以是六个、八个等。
如图13(b)所示,显示装置510A从其显示部511A的显示面511A1的法线方向nd(参照图14)看,具有能够显示图像的显示部511A、以及位于该显示部511A的外周侧、不显示图像的非显示部512A。非显示部512A能够由例如框部件、电极部等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部511A为大致矩形状,在其外周侧与显示部511A邻接地定位有非显示部512A。此外,虽然举例说明了显示装置510A,但其他显示装置510B~510D也为同样的形状。
该显示装置510A~510D可以是等离子体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有机EL显示装置(有机LED显示装置)等,还可以是背面投射型显示装置。
透明板部520为配置于显示装置部510的观察者侧的透明的大致平板状的部件。该透明板部520如图12所示,透明板520A~520D纵横(使用状态下的排列型显示装置的画面上下方向以及画面左右方向)各两个地邻接并排列,成大致平板状。
透明板520A~520D分别配置于与显示装置510A~510D对应的位置。各透明板520A~520D与对应的显示装置510A~510D的显示部511A~511D相比配置于观察者侧,覆盖该显示装置510A~510D的显示部511A~511D以及非显示部512A~512D。
透明板部520的透明板520A~520D较为理想的是使用光透射性高的部件而形成,较为理想的是使用透明的部件。作为透明板520A~520D的材料,能够适当地选择并使用聚碳酸酯(PC)树脂、丙烯类树脂、苯乙烯树脂、烯烃类树脂、玻璃、陶瓷等。另外,透明板520A~520D使用前述材料,通过注射成形法、铸塑成形法等而形成。
该透明板520A、520B、520C、520D分别在显示装置510A、510B、510C、510D的观察者侧配置于与各显示装置对应的位置。另外,从排列型显示装置600的画面的正面方向看,透明板520A~520D的大小分别与对应的显示装置510A~510D的大小一致。
该透明板520A~520D都是大致平板状的部件。
如图13(c)所示,透明板520A的观察者侧(出光侧)的面具备平面部521A、以及与平面部521A相比位于外周侧的出光侧偏转部522A。另外,如图13(d)所示,透明板520A的显示装置部510A侧(入光侧)的面具有平面部523A、与平面部523A相比位于外周侧的入光侧偏转部524A、以及与入光侧偏转部524A相比位于外周侧、且设于与非显示部512A对应的区域的接合部525A。
如图13(a)所示,侧面527A与厚度方向平行、与平面部521A、523A正交。
此外,虽然举例说明了透明板520A,但其他透明板520B~520D也具有同样的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图13等所示,出光侧偏转部522A~522D从正面方向(平面部521A~521D的法线方向)看,位于透明板520A~520D的观察者侧的面的画面上下端部以及画面左右端部。另外,在透明板520~520的显示装置部510侧的面的画面上下端部以及画面左右端部定位有接合部525A~525D,在其内侧邻接并形成入光侧偏转部524A~524D。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图14所示,出光侧的平面部521A~521D以及入光侧的平面部523A~523D为其大小比显示部511A~511D稍小的方式。
图14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排列型显示装置600的剖视图。在该图14中,将沿着图12所示的C-C线与排列型显示装置600的厚度方向平行地切断的剖面的一部分放大,为了易于理解,仅仅示出显示装置510A以及透明板520A,并且,关于显示装置510A的构成,大幅地简化并示出。该图14所示的剖面是与侧面527A、显示部511A的显示面511A1正交的剖面,侧面527A与图中示出的出光侧偏转部522A邻接并且与该出光侧偏转部522A长度方向平行。
此外,在图14以及后述图15~图18中,仅仅示出显示装置510A以及透明板520A的一个边的剖面,但在其四边处为同样的形状。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易于理解,举例说明显示装置510A以及透明板520A,但是除了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以外,设在其他显示装置510B~510D以及透明板520B~520D中为同样的形状。
透明板520A的出光侧的平面部521A为与显示部511A的显示面511A1(观察者侧的面)平行的面。从正面方向看该平面部521A的形状与显示部511A的显示面的形状相似,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矩形状。
出光侧偏转部522A在与平面部521A相比外周侧与平面部521A邻接地设置(参照图12以及图13(a)、(c))。具体而言,出光侧偏转部522A在观察者侧的面的外周部之中,设置于从显示部511A的显示面511A1的法线方向nd看至少与非显示部512A面对的区域。本实施方式的出光侧偏转部522A为向观察者侧凸出的曲面,其表面上的任意的点处的切面与和显示部511A的显示面平行的面(与平面部521A平行的面)构成的角度γ2随着从透明板520A的内侧朝向外周侧而逐渐变大。
另外,出光侧偏转部522A以透明板520A的成为外周侧的位置与内侧(平面部521A侧)相比位于显示装置510A侧的方式形成。在图14所示的剖面中,出光侧偏转部522A的成为最外周侧的点T1在其厚度方向上位于最靠近显示装置510A侧。
透明板520A的入光侧的平面部523A为与显示部511A的显示面511A1(观察者侧的面)平行的面。从正面方向看该平面部523A的形状与显示部511A的显示面511A1的形状相似,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矩形状。
入光侧转向部524A与平面部523A相比邻接于外周侧。各入光侧偏转部524A在透明板520A的显示装置510A侧的面的外周部之中,设置于从显示部511A的显示面511A1的法线方向nd看至少与显示部511A面对的区域(参照图13(d))。本实施方式的入光侧偏转部524A为向观察者侧凸出的曲面,其表面上的任意的点处的切面与和显示部511A的显示面511A1平行的面(与平面部523A平行的面)构成的角度γ1随着从内侧朝向外周侧而逐渐变大。
接合部525A位于透明板520A的显示装置510A侧的面的最外周侧。具体而言,接合部525A设置于与入光侧偏转部524A相比为外周侧且与非显示部512A对应的区域,以朝显示装置部510侧凸出的方式设置。该接合部525A的显示装置部510侧的面与非显示部512A的观察者侧表面平行。
该接合部525A与非显示部512A经由接合层而接合,从而透明板520A与显示装置510A接合。此时,如图13(a)以及图14所示,在入光侧偏转部524A以及平面部523A与显示部511A之间以既定的厚度形成了空气层526A。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4所示的剖面中的出光侧偏转部522A的宽度即沿着显示部511A的显示面511A1的外周侧的端部与内周侧的端部之间的尺寸为W1,入光侧偏转部524A的宽度为W2,非显示部512A的宽度为W。另外,从出光侧偏转部522A的成为最外周侧(最靠近显示装置510A侧)的点T1到接合部525A的接合面为止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为H。
在此,说明出光侧偏转部522A以及入光侧偏转部524A的偏转作用。
从与显示部511A的平面部523A面对的区域向正面方向(显示面的法线方向)出射的光L0如图14所示,入射于平面部523A并透射透明板520A,从平面部521A向正面方向出射。
另一方面,从为显示部511A的表面的外周侧(非显示部512A侧)端部且为与入光侧偏转部524A面对的区域的区域A与显示面511A1垂直地出射的光L1、L2在图14所示的剖面处入射于入光侧偏转部524A,在空气层526A与入光侧偏转部524A的界面处向外周侧折射。具体而言,以将从显示部511出射的光L1、L2的至少一部分的前进方向以该前进方向相对于显示部511的显示面511A1的法线方向nd构成的角度的大小变大的方式从内侧向外周侧弯曲。在入光侧偏转部524A处被弯曲的光L1、L2透射透明板520A内,到达出光侧偏转部522A。然后,光L1、L2在出光侧偏转部522A与空气的界面处折射,以该光L1、L2的前进方向相对于显示部511A的显示面511A1的法线方向nd构成的角度的大小变小的方式从外周侧向内侧弯曲。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出光侧偏转部522A中被弯曲的光L1、L2沿显示部511A的显示面511A1的法线方向nd前进。因此,若从观察侧的正面方向观察该显示装置510A,则观察为图像显示于透明板520A整体,非显示部512A不被视觉辨认。
另外,入光侧偏转部524A如上所述,由于从内侧越朝向外侧角度γ1变得越大,故从显示部511A垂直地出射并入射于入光侧偏转部524A的光越入射于入光侧偏转部524A的外周侧,则越向外周侧(非显示部侧)折射并透射透明板520A。另外,出光侧偏转部522A如上所述,由于从内侧越朝向外侧角度γ2变得越大,故在入光侧偏转部524A中向外周侧偏转的光越入射于出光侧偏转部522A的外周侧,则越向非显示部511A侧偏转并向显示面511A1的法线方向nd(正面方向)出射。
根据以上内容,由于显示于区域A的影像以放大显示于出光侧偏转部522A的方式被视觉辨认,故通过透明板520A而观察到的影像是遍及该观察者侧的面的全部区域而连续的图像,作为没有由非显示部512A造成的接缝部分的良好的图像而被辨认。
图15是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出光侧偏转部522A以及入光侧偏转部524A的形状的图。该图15以及后述图16~图18示出与图14所示的剖面同样的剖面。
为了使从显示部511A相对于显示部511A的表面(显示面)511A1垂直地出射并入射于入光侧偏转部524A的光L3从出光侧偏转部522A相对于显示面511A1沿垂直方向(正面方向)出射,较为理想的是,光L3的入光侧偏转部524A的入射点处的切面与和显示部511A平行的面构成的角度γ1与光L3入射于出光侧偏转部522A的点(出射点)的切面与和显示部511A平行的面构成的角度γ2相等。
当满足γ1=γ2时,光L3在入光侧偏转部524A处的折射角α1与去往出光侧偏转部522A的入射角α2相等。因此,去往入光侧偏转部524A的入射角β1与来自出光侧偏转部522A的出射角β2相等,向入光侧偏转部524A入射时的光L3的前进方向(正面方向)与从出光侧偏转部522A出射时的光的前进方向相等,光L3向显示面511A1的法线方向nd出射。
从而,较为理想的是,以满足γ1=γ2的方式设计在图15所示的剖面中入光侧偏转部524A以及出光侧偏转部522A所形成的曲线,选择透明板520A的材料的折射率。
另外,从降低由非显示部512A引起的接缝部分的视觉辨认以提高图像的连续性的观点看,较为理想的是,非显示部512A与出光侧偏转部522具有适当的距离。
图16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透明板520A的外周侧端部处的尺寸H的图。
在该图16所示的剖面中,设非显示部512A与透明板520A的边界部即入光侧偏转部524A的成为最外周侧的点为T2点。另外,设通过点T2与显示部511A的显示面511A1平行的平面与通过点T1与显示部511A的显示面511A1垂直的直线的交点为点T3。此时,设点T1与点T3的距离(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从点T1到接合部525A的接合面为止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为H,设点T2与点T3的距离(在本实施方式中,与非显示部512A的宽度相等)为W。
当向点T2入射的光L4透射透明板520A内并从点T1向显示部511A的显示面511A1的法线方向nd出射时,若设透射透明板520A内的光L4与和显示面511A1平行的面构成的角度为θ(0°≤θ≤90°),则尺寸H较为理想的是满足以下算式1。
H=W×tanθ (算式1)。
此时,角度θ等于点T2处的切面的法线N与和显示面511A1平行的平面构成的角度ε、从显示面511A1向法线方向出射并在点T2处向透明板520A入射的光L4的折射角α之和,θ=(ε+α)。
当满足该(算式1)时,从显示部511A的成为最外周的点T2出射的光L4如图16所示,从透明板520A的成为最外周侧的点T1出射。即,沿着显示部511A的显示面511A1的法线方向nd入射于入光侧偏转部524A的成为最外周侧的地点T2的光L4透射透明板520A内并且经过出光侧偏转部522A,从透明板520A的出光侧偏转部522A的成为最靠近显示装置510A侧的地点T1沿着显示部511A的显示面511A1的法线方向nd出射。从而,图像显示于透明板520A整体,非显示部512A不被视觉辨认。
另外,若满足该(算式1),则从显示部511的外周缘部出射的光例如不会那么多地入射于邻接的透明板520D,与显示于邻接的显示装置510D等的图像的连续性也不会较大地受到损害。从而,能够通过排列型显示装置600显示与显示于单独的显示装置的图像相比丝毫不逊色的图像。
由于满足如上所述的条件,故本实施方式的排列型显示装置600遍及各个透明板520A~520D的观察侧的面的整个面而显示连续的图像,由各个显示装置510A~510D之间的非显示部512A~512D引起的接缝部分不被视觉辨认。从而,本实施方式的排列型显示装置600能够显示与显示于单独的显示装置的图像相比丝毫不逊色的良好的图像。
图17是说明显示于本实施方式的出光侧偏转部522A的图像的放大率的图。
较为理想的是,显示于显示部511A的区域A的图像与显示于显示部511A的除此以外的部分的图像相比缩小,显示部511A的区域出射相对于入光侧偏转部524A,从与显示面511A的显示面的法线方向平行的方向入射的光。
由从区域A沿显示面511A1的法线方向nd出射的光显示的图像通过入光侧偏转部524A以及出光侧偏转部522A而放大图像。从而,为了使显示于出光侧偏转部522A的图像相对于显示于平面部521A的图像不伸缩,遍及透明板520A的观察者侧的面的整个面,显示连续性高、没有畸变等的图像,显示于区域A的图像需要与显示于其他部分的图像相比缩小。因而,显示于区域A的图像的缩小率较为理想的是为放大率的倒数。
在此,设区域A与和透明板520A的端面527A以及显示部511A的显示面511A1垂直的平面相交的宽度(即,图17所示的区域A宽度,与入光侧偏转部524A的宽度相等)为W2。另外,设图17所示的出光侧偏转部522A的宽度(即沿着显示部511A的显示面511A1的外周侧的端部与内周侧的端部之间的尺寸)为W1。此时,由于放大率为W1/W2,故缩小率较为理想的是为W2/W1。即,较为理想的是,显示装置510A将由从显示部511A的显示面511A1的法线方向nd看从与入光侧偏转部524面对的显示部511A的区域出射的光在显示面511A1上形成的图像相对于由从所述区域以外的所述显示部的区域出射的光在显示面511A1上形成的图像缩小为W2/W1倍。
而且,由于显示于出光侧偏转部522A的图像如上所述地放大,故与区域A处的亮度相比,亮度降低至W2/W1倍。因此,较为理想的是,将显示于区域A的图像的亮度与显示部511A的其它部分所显示的图像的亮度相比提高至W1/W2倍。通过采用此种亮度,显示于透明板520A的图像的亮度整体变得均匀。
较为理想的是,当图像通过出光侧偏转部522A以及入光侧偏转部524A而以如上所述的放大率放大时,与出光侧偏转部522A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无关地,图像均等地放大。以下,说明在出光侧偏转部522A以及入光侧偏转部524A的宽度方向上图像均等地放大那样的出光侧偏转部522A以及入光侧偏转部524A的设计方法。
图18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出光侧偏转部522A以及入光侧偏转部524A的设计方法的图。
一般而言,在设计曲线时,能够将曲线作为微少的线段的集合体而进行设计。因此,在如图14等所示的剖面中,能够将出光侧偏转部522A以及入光侧偏转部524A的各曲面所示出的曲线作为微小线段的集合体而进行设计。
首先,设入光侧偏转部524A的成为最外周的点T2为起点,设该成为最外周的点T2=T2(1)。从该点T2(1)延长与和显示部511A平行的平面成γ1(1)的角度、向显示部511A侧(内侧)前进的直线524A(1)。
在此,若角度γ1(1)过小,则点T2与点T1之间的厚度方向的距离H变得过大。若角度γ1(1)过大,则从显示部511A沿与显示面511A1垂直的方向出射并入射于点T2(1)且折射的光在出光侧偏转部522A处全反射而不向观察侧出射。从而,角度γ1(1)较为理想的是设为50~70°,更为理想的是设为60°前后。在图18中示为γ1(1)=65°。
接着,将入光侧偏转部524A的宽度W2分割为既定的个数。此时,由于较为理想的是曲线不被视觉辨认为线段的集合体,而是被辨认为曲线,故分割后的一个宽度的尺寸较为理想的是以成为100μm左右以下的方式进行分割。从而,例如,当宽度W2的值为数mm左右时,较为理想的是分割为100以上。
在此,设将宽度W2分割后的一个宽度的长度为WP。将从点T2(1)与显示部511A的显示面511A1平行地向显示部511A侧前进WP的点设为点WA(2)。此外,为了使相同点处的角度等各种量的自变量(()中的数字)相同,设为WA(2)而不是WA(1)。
画出从点WA(2)沿显示部511A的显示面511A1的法线方向nd延伸的直线。设该直线与前述直线524A(1)的交点为点T2(2)。然后,将从入光侧偏转部524A的T2(1)连结至T2(2)的线段设为线段524A(1)。此外,为了避免烦杂,易于理解,对与直线及作为它的一部分的微小线段赋予相同符号而进行说明。
接着,设计出光侧偏转部522A的最外周侧的线段。首先,出光侧偏转部522A的成为起点的最外周侧的点T1(1)由角度γ1(1)和显示部512A的宽度W决定。
即,从显示部511A沿显示部511A的显示面511A1的法线方向nd出射并入射于该线段524A(1)的光在线段524A(1)处折射,沿与和显示部511A平行的平面构成以下式示出的角度θ(1)的方向延伸。该角度θ(1)在将透明板520A的折射率设为N时,以以下的算式表示。
θ(1)=90°-γ1(1)+arcsin((sin(γ1(1)))/N)。
从而,从显示部511A沿着显示面511A1的法线方向nd出射、入射于T2(1)的光在透明板520A内沿线段K(1)所示的光路前进。在此,该光在透明板520A内,在向外周侧前进非显示部512A的宽度W期间,在相对于显示部511A的显示面垂直的方向上向出光侧前进前述距离H。此时,距离H根据前述(算式1)由以下的算式表示。
H=W×tan(θ(1))。
将从点T2向相对于显示部511A垂直的方向前进距离H、向外周侧前进非显示部512A的宽度W的点设为出光侧偏转部522A的起点T1(1)。
接着,确定出光侧偏转部522A的起点T1(1)。
如在前述图15及其说明中所示,从显示无畸变的良好的影像的观点看来,较为理想的是,角度γ(1)、γ2(1)相等(γ(1)=γ2(1))。在此,角度γ(1)、γ2(1)如下所示。
角度γ1(1):从显示部511A沿着显示面511A1的法线方向nd出射的光的对入光侧偏转部524A的入射点处的切面与和显示部511A的显示面511A1平行的平面构成的角度。
角度γ2(1):该光入射于出光侧偏转部522A的点的切面与和显示部511A的显示面511A1平行的平面构成的角度。
从而,从点T1(1)沿构成与角度γ1(1)为想同角度的角度γ2(1)的方向延伸直线522A(1)。接着,将从点T1(1)沿与显示部511A平行的方向向显示部511A侧前进宽度WQ的点设为点WB(2)。
该宽度由算式WQ=WP×W1/W2表示。此时,显示于出光侧偏转部522A的图像的放大率为W1/W2。通过使宽度WQ满足该算式,入射于入光侧偏转部524A的宽度方向全范围的光能够在从出光侧偏转部522A的宽度方向全范围均等地扩大之后出光,能够显示无畸变的图像。
然后,从点WB(2)沿显示部511A的显示面511A1的法线方向nd延伸直线,设该直线与直线522A(1)的交点为T1(2),设将出光侧偏转部522A的起点T1(1)与T1(2)连结的线段为线段522A(1)。
接着,确定从入光侧偏转部524A的点T2(2)向内侧延伸的线段524A(2)。
如上所述,显示于出光侧偏转部522A的图像的放大率为W1/W2。从而,以入射于点T2(2)、接着从点T2(2)因线段524A(2)而折射的光入射于点T1(2)的方式设定线段524A(2)即可。
因此,以从显示部511A沿显示部511A的显示面511A1的法线方向nd出射的光在线段524A(2)处折射,沿连结点T2(2)与点T1(2)的线段K(2)所示的光路前进的方式设定角度γ1(2)以及角度θ(2)即可。
从而,沿与和显示部511A的显示面511A1平行的平面构成角度γ1(2)的方向延伸直线524A(2)。此时,当将沿直线524A(2)入射的光在透明板520A内与和显示部511A平行的面构成的角度设为θ(2),将透明板520A的折射率设为N时,角度γ1(2)、角度θ(2)满足以下算式。
θ(2)=90°-γ1(2)+arcsin((sin(γ1(2)))/N)。
接着,将从点WA(2)与显示面511A1平行地向显示部511A侧前进宽度WP的点设为WA(3),将从该点WA(3)沿显示面511A1的法线方向nd延长的直线与直线524A(2)的交点设为T2(3),将连结点T2(2)与点T2(3)的线段设为线段524A(2)。
以后,与根据所述线段524A(1)确定线段522A(1)同样地,根据该线段524A(2)确定线段522A(2),与根据线段522A(1)确定线段524A(2)同样地,根据线段522A(2)确定线段524A(3)。
然后,若重复这些工序,相继确定各线段,则能够求在图14所示的剖面中与入光侧偏转部524A和出光侧偏转部522A相当的微小线段的集合体。
然后,在图14所示的剖面中,采用如下入光侧偏转部524A以及出光侧偏转部522A,其为如下曲面,该曲面构成通过根据上述方法设计的微小线段的集合体而近似的曲线,从而能够显示图像在宽度方向上均等地扩大为W1/W2倍的良好的影像。
图2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出光侧偏转部522A以及入光侧偏转部524A的形状的一例的图。
该图22示出近似了如下曲线的微小线段的集合体的一例,该曲线形成图14等所示的剖面中的出光侧偏转部522A以及入光侧偏转部524A。这些微小线段的集合体根据上述计算方法计算。图22(a)是近似了如下曲线的微小线段的集合体,该曲线形成图14所示的剖面中的出光侧偏转部522A,图22(b)是近似了如下曲线的微小线段的集合体,该曲线形成图14所示的剖面中的入光侧偏转部524A。在图22中,纵轴将透明板520A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以将非显示部512A的宽度W作为3时的值而示出,横轴是出光侧偏转部522A以及入光侧偏转部524A的宽度方向的分割数,最大值为500。
该图22所示例的曲线是在如下所述的条件的情况下根据上述计算方法计算的。
·入光侧偏转部524A的宽度W2的分割数(线段524A的数量)为500(即,出光侧偏转部522A的宽度W1的分割数(线段522A的数量)也是500)
·在入光侧偏转部524A的起点T2(1)处,线段524A(1)与和显示部平行的平面构成的角度γ1(1)=60°
·放大率W1/W2=3.0
·透明板520A的折射率1.49
·非显示部512A的宽度W与入光侧偏转部524A的宽度W2的比W/W2=2.0。
在图14所示的剖面中,采用如下出光侧偏转部522A以及入光侧偏转部524A,其示出通过如图22所示的线段的集合体而近似的曲线,从而从出光侧偏转部522A出光的光向正面方向出射,能够构成无畸变的图像的连续性高的良好的排列型显示装置。
由于为具备透明板部520以及显示装置部510的排列型显示装置500,透明板部520具备具有如上所述的形状的透明板520A~520D,显示装置部510具备显示装置510A~510D,故能够显示图像的连续性高、非显示部不被视觉辨认的良好的影像。
另外,不需要在透明板上进行复杂的透镜形成等,能够容易地构成能够进行如上所述的良好的影像显示的排列型显示装置600。
图19是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有关的另外的实施方式的排列型显示装置700的图。在图19中,示出与前述图14~图18所示的剖面相当的剖面。
作为另外的实施方式的排列型显示装置700除了形成于透明板520A的出光侧偏转部542A以及入光侧偏转部544A不是曲面,而是由沿宽度方向排列的多个斜面(平面)构成的折面状这一点不同以外,与前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排列型显示装置600为同样的形态。
因而,对发挥同样的效果的部分赋予相同符号或者在末尾赋予相同符号,适当地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为了易于理解,仅仅列举并说明显示装置510A以及透明板520A,但是未图示的其他显示装置510B~510D以及透明板520B~520D也为同样的方式。
如图19所示,出光侧偏转部542A以及入光侧偏转部544A由多个平面(斜面)构成,该个平面与和显示部511A的显示面511A1(参照图14)平行的面构成的角度γ4、γ3都在出光侧偏转部542A以及入光侧偏转部544A的宽度方向上随着从内侧朝向外周侧而逐渐变大。
该出光侧偏转部542A以及入光侧偏转部544A的由多个平面形成的形状都能够近似为向观察者侧凸出的曲面。
从而,即使在设为具备如本实施方式的折面状的出光侧偏转部542A以及入光侧偏转部544A的透明板部520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具备包括前述出光侧偏转部522A以及入光侧偏转部524A的透明板部520的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此外,在上述示例中,示出透明板520A的出光侧偏转部542A以及入光侧偏转部544A由多个斜面构成的示例,但出光侧偏转部以及入光侧偏转部的形状不限定于此种示例。作为一例,出光侧偏转部以及入光侧偏转部还可以是曲面、从内侧向外周侧排列的多个曲面、从内侧向外周侧排列的多个斜面、或者从内侧向外周侧排列的一个以上的曲面以及一个以上的斜面。
(与第一实施方式有关的变形例)
不限定于以上说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以及另外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种种变形、变更,它们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图20是示出透明板520A~520D的变形例的图。
图21是说明排列型显示装置600、700的变形例的图。
此外,在图20以及图21、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易于理解,将透明板520A、显示装置510A作为示例而列举并示出,但在透明板520B~520D、显示装置510B~510D中也同样能够适用。
(1)在第二实施方式以及其另外的实施方式中,示出出光侧偏转部522A、542A以及入光侧偏转部524A、544A都是曲面状的示例,或者都是由多个平面(斜面)构成的形状的示例,但不限于此,例如,出光侧偏转部522A、542A以及入光侧偏转部524A、544A还可以将一个作为曲面状,另一个作为折面状。
(2)在第二实施方式以及其另外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与透明板520A的出光侧偏转部522A、542A相比显示装置部510侧的侧面527A的部分为与显示部511A~511D的显示面(观察者侧的表面)的法线方向nd平行的平面状的示例,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为曲面状,还可以为将多个平面等组合而形成的形状。另外,还可以在与透明板520A的出光侧偏转部522A、542A相比显示装置部510侧的侧面527A部分形成反射层等。此外,在其他透明板520B~520D中也同样,在图19所示的另外的实施方式的透明板520A~520D中也同样。
例如,如图20(a)所示,还可以在与透明板520A的出光侧偏转部522A、542A相比显示装置部510侧的侧面527A上形成能够反射光的反射层530。通过采用此种形状,入射于侧面527A的光被反射,至少一部分从出光侧偏转部522A、542A出射,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非显示部(接缝部分)的视觉辨认性,能够提高图像的连续性。
该反射层530还可以采用在该侧面527A侧具有凹凸形状的方式。当采用此种形状时,入射于侧面527A的光被漫反射,因而能够增大在侧面527A处被反射并从出光侧偏转部522A、542A出射的光的量,提高图像的连续性。
另外,如图20(b)所示,还可以使侧面527A的至少一部分为斜面528A,还可以在该斜面528A以及侧面527A上形成反射层530。
另外,如图20(c)所示,还可以使侧面527A为曲面状,并且形成反射层530。
此外,此时,还可以如图20(b)、(c)所示地形成接合层535A,提高透明板520A与显示装置510A的接合度。
通过采用此种形状,能够增加在侧面527A以及斜面528处被反射、从出光侧偏转部522A、542A出射的光,能够提高图像的连续性。此时,如上所述,反射层530还可以在侧面527A侧具有凹凸形状。
此外,举例说明了对反射层530赋予凹凸形状的示例,但不限于此,凹凸形状还可以形成于侧面527A以及斜面528A。
(3)在第二实施方式以及另外的实施方式中,透明板部520示出作为另外的部件构成的多个透明板520A~520D邻接排列而形成的示例,但不限于此,还可以通过一片板状的部件的各部分分别构成多个透明板520A~520D。图21(a)是示意性地示出当透明板部520为一片板状的部件时的与图12的C-C线处的剖面相当的剖面的图。通过采用此种形状,对观察者而言,显示影像的显示画面更容易被辨认为一个画面,能够进一步提高图像的连续性。
(4)在第二实施方式以及另外的实施方式中,示出排列型显示装置600、700为显示装置510A~510D以及透明板520A~520D排列成平面状的示例,但不限于此,。例如,如图21(b)所示,还可以以显示画面相互构成角度的方式排列各显示装置510A~510D以及透明板520A~520D。通过采用此种形状,能够提高排列型显示装置的便利性、外观性,对观察者O进行适于用途、环境的图像显示。
(5)在第二实施方式以及另外的实施方式中,示出显示装置510A~510D的显示部511A~511D的显示面(观察者侧的表面)为平面状的示例,但不限于此,显示画面还可以如圆筒面状、球面状那样为曲面状。当采用此种方式时,透明板520A~520D(尤其是平面部521A~521D、523A~523D)为追随显示装置510A~510D的显示部511A~511D的显示面的形状即可。
(6)透明板520A~520D可以采用适当地根据所希望的光学性能等,在内部含有扩散剂的形态,还可以在其表面形成席纹形状。此外,还可以在透明板520A~520D的观察者侧适当地设置防眩层、防反射层、硬涂层、防污层、防带电层、紫外线吸收层、接触面板层等具有各种功能的层。
(7)在第二实施方式以及另外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作为排列型显示装置600、700排列多个显示装置510A~510D,并排列与其对应的透明板520A~520D的示例,但不限于此,。例如,在通常的显示装置(例如,具备一个显示装置510A的显示装置)中,通过具备透明板520A,也能够降低由它的框部件等引起的非显示部的视觉辨认性。
此外,能够适当地组合并使用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以及变形方式,但省略详细说明。作为一例,如上所述,还可以使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排列型显示装置包含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角偏转部。此时,第二实施方式的排列型显示装置具备透明板部,透明板部由具备角偏转部的透明板构成,因而接缝部分的视觉辨认大幅地降低,能够显示连续性高的图像,能够显示与单独的显示装置所显示的图像丝毫不逊色的良好的图像。
此外,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

Claims (11)

1.一种排列型显示装置,具备:
多个显示装置,所述多个显示装置具有能够显示图像的显示部、和位于该显示部的外周侧且不显示图像的非显示部;以及
多个透明板,所述多个透明板与各自对应的所述显示装置的所述显示部相比配置于观察者侧,覆盖该显示装置的所述显示部以及所述非显示部,
所述显示装置以及所述透明板从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的法线方向看为多边形形状,
各透明板与相邻的透明板相接地配置,
各透明板具有:
出光侧偏转部,所述出光侧偏转部在观察者侧的面的外周部之中,设于从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的法线方向看至少与所述非显示部面对的区域,将从所述显示部出射并透射所述透明板而来的光的至少一部分的前进方向,从外周侧向内侧弯曲;以及
角偏转部,所述角偏转部设于所述观察者侧的面的角部,将从所述显示部出射并透射所述透明板而来的光的至少一部分的前进方向,从外周侧向内侧弯曲,
所述出光侧偏转部,
其宽度比所述非显示部的宽度大,并且,
具有一个曲面、从内侧向外周侧排列的多个曲面、从内侧向外周侧排列的多个斜面、或者从内侧向外周侧排列的一个以上的曲面以及一个以上的斜面,
所述曲面的切面与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构成的角度、或者所述斜面与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构成的角度的大小,随着从内侧朝向外周侧而变大,
所述角偏转部具有:
一个曲面、从内侧向外周侧排列的多个曲面、从内侧向外周侧排列的多个斜面、或者从内侧向外周侧排列的一个以上的曲面以及一个以上的斜面,
所述曲面的切面与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构成的角度、或者所述斜面与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构成的角度的大小随着从内侧朝向外周侧而变大,
从所述显示装置的所述显示面的法线方向看,所述角偏转部的最内侧的点与所述出光侧偏转部的成为最内侧的点相比位于外周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列型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角偏转部相对于所述出光侧偏转部而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列型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角偏转部形成于与所述非显示部的角部面对的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排列型显示装置,其中,
在将从所述显示装置的所述显示面的法线方向看的出光侧偏转部的宽度设为W1,将所述非显示部的宽度设为W时,满足
2×W≤W1≤4×W
的关系。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排列型显示装置,其中,
各透明板还具有入光侧偏转部,所述入光侧偏转部在所述透明板的所述显示装置侧的面的外周部之中,设于从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的法线方向看至少与所述显示部面对的区域,将从所述显示部出射的光的至少一部分的前进方向,从内侧向外周侧弯曲。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排列型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入光侧偏转部由一个曲面、从内侧向外周侧排列的多个曲面、从内侧向外周侧排列的多个斜面、或者从内侧向外周侧排列的一个以上的曲面以及一个以上的斜面形成,
所述入光侧偏转部的外周侧与内侧相比在所述透明板的厚度方向上位于所述显示装置侧,所述曲面的切面、或者所述斜面与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构成的角度,随着从内侧朝向外周侧而逐渐变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排列型显示装置,其中,
当设所述出光侧偏转部的宽度为W1,设所述入光侧偏转部的宽度为W2时,
所述显示装置将由从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的法线方向看从与所述入光侧偏转部面对的所述显示部的区域出射的光在所述显示面上形成的图像,相对于由从所述区域以外的所述显示部的区域出射的光在所述显示面上形成的图像缩小为W2/W1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排列型显示装置,其中,
从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的法线方向看,显示于与所述入光侧偏转部面对的所述显示部的区域的图像的亮度为显示于所述区域以外的所述显示部的区域的图像的亮度的W1/W2倍。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排列型显示装置,其中,
沿着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的法线方向入射于所述入光侧偏转部的光的至少一部分,透射所述透明板内并且经过所述出光侧偏转部,沿着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的法线方向从所述透明板出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排列型显示装置,其中,
沿着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的法线方向入射于所述入光侧偏转部的成为最外周侧的地点的光,透射所述透明板内并且经过所述出光侧偏转部,从所述透明板的所述出光侧偏转部的成为最靠近所述显示装置侧的地点,沿着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的法线方向出射。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排列型显示装置,其中,
在与所述透明板的侧面以及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正交的剖面中,
在将所述透明板的厚度方向上,所述出光侧偏转部的成为最靠近所述显示装置侧的点设为点T1、
将所述入光侧偏转部的成为最外周侧的点设为点T2、
将通过所述点T2与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平行的平面与通过所述点T1与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垂直的直线的交点设为点T3、
将所述点T1与所述点T3的距离设为H、
将所述点T2与所述点T3的距离设为W、
将当向所述点T2入射的光透射所述透明板内并从所述点T1向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的法线方向出射时,所述光在所述透明板内与和所述显示面平行的面构成的角度设为θ时,满足
H=W×tanθ
的关系,其中0°≤θ≤90°。
CN201410042040.2A 2012-03-26 2013-03-26 排列型显示装置 Active CN1037788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69921A JP2013200495A (ja) 2012-03-26 2012-03-26 配列型表示装置
JP2012-069921 2012-03-26
JP2012-139235 2012-06-20
JP2012139235A JP5382168B1 (ja) 2012-06-20 2012-06-20 配列型表示装置
CN201380002055.XA CN103650020B (zh) 2012-03-26 2013-03-26 排列型显示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02055.XA Division CN103650020B (zh) 2012-03-26 2013-03-26 排列型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78859A CN103778859A (zh) 2014-05-07
CN103778859B true CN103778859B (zh) 2015-11-18

Family

ID=4926003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42040.2A Active CN103778859B (zh) 2012-03-26 2013-03-26 排列型显示装置
CN201380002055.XA Active CN103650020B (zh) 2012-03-26 2013-03-26 排列型显示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02055.XA Active CN103650020B (zh) 2012-03-26 2013-03-26 排列型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20140104712A1 (zh)
EP (2) EP2717244A4 (zh)
CN (2) CN103778859B (zh)
DK (1) DK2728570T3 (zh)
WO (1) WO201314678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37899B (zh) * 2013-02-05 2016-06-11 業鑫科技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元件、顯示裝置及拼接式顯示器
KR102172980B1 (ko) 2014-04-07 2020-11-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타일드 디스플레이 시스템 및 그 화상 처리 방법
KR102248785B1 (ko) * 2014-06-19 2021-05-1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멀티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4460084B (zh) * 2014-12-10 2018-05-29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液晶显示的边框结构
WO2016158243A1 (ja) * 2015-03-31 2016-10-06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源用レンズ、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CN106292023A (zh) * 2015-05-29 2017-01-04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屏面板及具有所述显示屏面板的移动终端
KR102396325B1 (ko) * 2015-10-12 2022-05-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엘이디 디스플레이 장치의 광학 부재 및 엘이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8399870A (zh) * 2016-01-04 2018-08-1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拼接屏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6686423B (zh) 2016-12-30 2018-03-20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画面显示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09427261B (zh) * 2017-08-22 2024-10-18 深圳市艾比森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led显示屏
KR102481394B1 (ko) 2017-08-31 2022-12-23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와 이를 포함하는 멀티 스크린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11275403B2 (en) * 2019-03-08 2022-03-15 Innolux Corporation Tiled display device
US12120924B2 (en) * 2019-12-03 2024-10-15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ransparent regions with different thicknesses
US11067745B1 (en) * 2020-07-20 2021-07-20 Seamless Technology Inc. Display assembly including at least two display devices
CN115413355A (zh) * 2021-03-26 2022-11-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拼接显示单元和显示屏
CN113219713A (zh) * 2021-04-30 2021-08-06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218510787U (zh) * 2022-08-24 2023-02-21 法雷奥照明湖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光学组件、照明装置及机动车辆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82949A (zh) * 1994-04-28 2001-02-07 松下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和驱动该装置的方法
JP2004524551A (ja) * 2000-11-27 2004-08-12 シームレス ディスプレイ リミテッド ビジュアル・ディスプレイスクリーン装置
WO2008149449A1 (ja) * 2007-06-07 2008-12-11 Telesystems Co., Ltd. マルチ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CN102257549A (zh) * 2008-12-18 2011-11-23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88873A (ja) * 1992-01-08 1993-07-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大画面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H0863110A (ja) * 1994-08-25 1996-03-08 Matsushita Electron Corp 平板型画像表示装置
JP2000122571A (ja) 1998-10-16 2000-04-28 Noritake Co Ltd タイル型画像表示装置
JP3762123B2 (ja) * 1998-12-21 2006-04-05 日本放送協会 マルチ投射型スクリーン
CN1782835A (zh) * 2004-11-30 2006-06-07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
JP2007192977A (ja) 2006-01-18 2007-08-02 Seiko Epson Corp タイリングディスプレイ
WO2009066436A1 (ja) * 2007-11-22 2009-05-28 Sharp Kabushiki Kaisha 表示装置
US8692737B2 (en) * 2008-06-25 2014-04-08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light-transmitting cover with a lens portion
EP2306437A4 (en) * 2008-06-26 2011-12-21 Sharp Kk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RU2011147115A (ru) * 2009-04-21 2013-05-27 Шарп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тображения
JP5650388B2 (ja) * 2009-10-05 2015-01-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有機elパネル、パネル接合型発光装置、有機el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WO2012120838A1 (ja) * 2011-03-07 2012-09-1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マルチディスプレイシステム、及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82949A (zh) * 1994-04-28 2001-02-07 松下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和驱动该装置的方法
JP2004524551A (ja) * 2000-11-27 2004-08-12 シームレス ディスプレイ リミテッド ビジュアル・ディスプレイスクリーン装置
WO2008149449A1 (ja) * 2007-06-07 2008-12-11 Telesystems Co., Ltd. マルチ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CN102257549A (zh) * 2008-12-18 2011-11-23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28570B1 (en) 2016-09-07
CN103650020B (zh) 2017-12-12
EP2728570A1 (en) 2014-05-07
EP2717244A4 (en) 2014-12-31
US20140071657A1 (en) 2014-03-13
WO2013146783A1 (ja) 2013-10-03
US20140104712A1 (en) 2014-04-17
US8807775B2 (en) 2014-08-19
DK2728570T3 (en) 2016-11-21
CN103650020A (zh) 2014-03-19
CN103778859A (zh) 2014-05-07
EP2717244A1 (en) 2014-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78859B (zh) 排列型显示装置
CN102628990B (zh) 虚像显示装置
KR20200141459A (ko) 지향성 백라이트용 광학 도파관
EP3244251B1 (en) Light path adjustmen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CN102628988B (zh) 虚像显示装置
US8582282B2 (en) Display apparatus
CN102087814B (zh) 一种无边框显示装置及大屏幕显示器
CN107238974A (zh) 一种背光源及液晶显示模组
CN101196649B (zh) 显示装置
CN203250042U (zh) 导光板和液晶显示设备
CN100590466C (zh) 导光板及具有该导光板的背光模块
CN103576357B (zh) 一种透明显示器
CN102914907B (zh) 显示装置
CN104865740B (zh) 视角扩大膜及包括其的广视角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装置
TW201319685A (zh) 邊框隱藏式顯示器殼蓋及顯示器裝置
CN107003529A (zh) 半透过型反射片、导光板和显示装置
EP2733527A2 (en) Double-visio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9923463A (zh) 显示装置以及头戴式显示器
CN107407818A (zh) 具有输出的方向性控制的显示设备以及用于这种显示设备的背光源和光导向方法
CN109658835B (zh) 光学补偿条、显示装置以及驱动方法
JP5382168B1 (ja) 配列型表示装置
CN105068177A (zh) 一种光学组件、显示装置
CN103105699A (zh) 光源设备、显示设备和电子装置
US20170115447A1 (en) Prism sheet and planar illumination device
CN109377891A (zh) 一种无缝拼接显示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