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75128B - 用于立体交叉隧道施工的监控量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立体交叉隧道施工的监控量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75128B
CN103775128B CN201410005078.2A CN201410005078A CN103775128B CN 103775128 B CN103775128 B CN 103775128B CN 201410005078 A CN201410005078 A CN 201410005078A CN 103775128 B CN103775128 B CN 1037751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nnel
subregion
monitoring
value
influe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0507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75128A (zh
Inventor
雷明锋
李玉峰
黄国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ina Construction Tunnel Construc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Construction Fifth Engineering Burea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Construction Fifth Engineering Bureau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Construction Fifth Engineering Burea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00507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775128B/zh
Publication of CN1037751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751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751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751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立体交叉隧道施工的监控量测方法,对立体交叉隧道的不同位置划分影响分区,影响分区包括静态施工影响分区和/或爆破震动影响分区;根据静态施工影响分区和/或爆破震动影响分区分别设计和/或调整监测方案,其中,监测方案的设计或调整包括监测断面间距、监测点布置、监测频率及指标控制基准值。本发明避免了因监测方案的盲目性而带来的冗余监测造成的资源浪费或关键信息缺失而无法及时反映实际力学状态等弊端,使得立体交叉隧道施工的监测量测方法更具有针对性及科学性。

Description

用于立体交叉隧道施工的监控量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隧道施工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用于立体交叉隧道施工的监控量测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基础设施,尤其是对交通设施建设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同时,高等级的交通干线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例如:高速/重载铁路和高速公路分别是铁路、公路等陆路交通发展的主方向;城市地铁、城市下穿隧道的修建又是缓和城市交通的重要手段;同时,随着水利水电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大力发展,引水隧洞的修建随即大量出现。
一方面,由于交通设施总量的需求不断增加,必然出现既有线旁修建新线、一次性建成复线,以及对铁路既有线进行改造,新建铁路与公路并行以增大运量;另一方面对列车运行速度和安全性的要求不断提高,不论新建铁路隧道还是高速公路隧道,普遍采用上、下行隧道独立的设计方案。因此,立体交叉隧道必然大量涌现。
当前,对于立体交叉隧道施工的监控量测方法,尚没有成熟的规范规程,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多基于人为经验,参照常规的单洞隧道施工的监控量测方法进行,没有或未能全面考虑立体交叉隧道施工过程中交叉段施工的相互影响程度特征,导致实际施工过程中,要么过高估计其影响程度,增加了大量不必要的监测工作,造成资源浪费;要么过低估计其影响程度,造成关键信息缺失,无法反映实际施工状态,不能有效指导施工,增大了施工风险。
针对现有技术中立体交叉隧道缺乏成熟的施工监控量测方法及实际施工过程中没有或未能全面考虑立体交叉隧道施工过程中交叉段施工的影响程度特征的技术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立体交叉隧道施工的监控量测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没有或未能全面考虑立体交叉隧道施工过程中交叉段施工的相互影响程度特征,导致实际施工过程中,要么过高估计其影响程度,增加了大量不必要的监测工作,造成资源浪费;要么过低估计其影响程度,造成关键信息缺失,无法反映实际施工状态,不能有效指导施工,增大了施工风险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立体交叉隧道施工的监控量测方法,该立体交叉隧道包括先建的第二隧道及与第二隧道间隔且交叉施工的后建的第一隧道,该监控量测方法包括:
对立体交叉隧道的不同位置划分影响分区,其中,影响分区包括静态施工影响分区和/或爆破震动影响分区,静态施工影响分区用于评价第一隧道在静态施工时对第二隧道的结构变形及受力的影响程度,爆破震动影响分区用于评价第一隧道在爆破施工时对第二隧道的结构变形及受力的影响程度;
根据第一隧道上的静态施工影响分区和/或爆破震动影响分区设计和/或调整立体交叉隧道的监测方案,其中,监测方案的设计或调整包括:监测断面间距、监测点布置、监测频率及指标控制基准值。
进一步地,静态施工影响分区为通过计算第一隧道任意分析位置处的静态施工影响分区准则值,并将静态施工影响分区准则值与预先设定的分区基准值比较得出,静态施工影响分区准则值的计算公式为:
η1=0.61exp[(1.05θ+120.33H+225.17λ)×10-3]
上式中,η1为静态施工影响分区准则值、θ为交叉角度、H为交叉净距、λ为围岩级别;其中,交叉角度为第一隧道及第二隧道的中轴线在水平投影上的交叉锐角、交叉净距为第一隧道任意分析位置处,第一隧道与第二隧道相邻外壁间的距离、围岩级别取第一隧道及第二隧道中相对较差的围岩级别。
进一步地,静态施工影响准则值的分区基准值包括第一分区标准值、第二分区标准值及第三分区标准值;其中,第一分区标准值取[η1]≥2.5,第二分区标准值取1.5≤[η1]<2.5,第三分区标准值取[η1]<1.5。
进一步地,爆破震动影响分区为通过计算第一隧道任意分析位置处的爆破影响分区准则值,并将爆破影响分区准则值与预先设定的分区基准值比较得出,爆破影响分区准则值的计算公式为:
ηV=27.60exp(-0.92×H/D)[0.74+0.04exp(0.02×θ)]
上式中,ηV为爆破影响分区准则值、θ为交叉角度、H为交叉净距、D为开挖洞径;其中,交叉角度为第一隧道及第二隧道的中轴线在水平投影上的交叉锐角、交叉净距为第一隧道任意分析位置处,第一隧道与第二隧道相邻外壁间的距离、D取第一隧道的开挖洞径。
进一步地,爆破影响分区准则值的基准值包括第一分区标准值、第二分区标准值及第三分区标准值;其中,第一分区标准值取9≤[ηV]<16,第二分区标准值取5≤[ηV]<9,第三分区标准值取[ηV]<5。
进一步地,交叉净距采用以下计算公式得出:
H &ap; ( L sin &theta; ) 2 + &Delta; H 2 - D 1 + D 2 2
上式中,L为第一隧道任意分析位置处距第一隧道与第二隧道交叉点的距离、ΔH为第一隧道与第二隧道交叉点处的高程差、θ为交叉角度、D1为第一隧道的开挖洞径、D2为第二隧道的开挖洞径。
进一步地,通过监测方案得到监测结果后,还包括:
将各监测项目的监测结果与相应的指标控制基准值比较,确定立体交叉隧道各位置的实际影响分区,并验证实际影响分区与计算得出的影响分区,验证不匹配时,根据实际影响分区修正静态施工影响分区和/或爆破震动影响分区。
进一步地,通过监测方案得到监测结果后,还包括:
根据各监测项目的监测结果及相应的指标控制基准值,判断交叉隧道的施工方案是否安全,并生成预警信息。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用于立体交叉隧道施工的监控量测方法,通过对立体交叉隧道的不同位置划分影响分区,并对立体交叉隧道中先建隧道及后建隧道在不同影响分区情况下设计和/或调整监测方案,使得立体交叉隧道施工过程中交叉段施工的相互影响程度得以考虑,避免了因监测方案的盲目性而带来的冗余监测造成的资源浪费或关键信息缺失而无法及时反映实际力学状态等弊端,使得立体交叉隧道施工的监测量测方法更具有针对性及科学性,以满足实际施工的监测需要。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发明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用于立体交叉隧道施工的监控量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立体交叉隧道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3是本发明另一优选实施例用于立体交叉隧道施工的监控量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立体交叉隧道施工的监控量测方法。本实施例中的立体交叉隧道包括先建的第二隧道及与第二隧道间隔且交叉施工的后建的第一隧道。参照图1,该监控量测方法包括:
步骤S101,对立体交叉隧道的不同位置划分影响分区,其中,影响分区包括静态施工影响分区和/或爆破震动影响分区,静态施工影响分区用于评价第一隧道在静态施工时对第二隧道的结构变形及受力的影响程度,爆破震动影响分区用于评价第一隧道在爆破施工对第二隧道的结构变形及受力的影响程度。
由于先建的第二隧道与后建的第一隧道在空间上间隔且立体交叉,在对后建的第一隧道进行施工时,需考虑立体交叉段第一隧道对第二隧道结构变形及受力的影响,对立体交叉隧道的相互影响程度进行量化,从而指导第一隧道及第二隧道的监控量测;立体交叉隧道中后建隧道的近接爆破施工,一方面会引起地下洞室岩体力学性质的劣化,如原有裂隙的张开与扩展,新裂隙的产生,岩体声波速度的降低,渗透系数的增大等,另一方面会改变既有隧道的受力状态,附加动荷载作用在既有隧道的支护结构上,对既有隧道支护结构亦会产生种种不利影响,如结构承载力下降、支护结构(二次衬砌)的破坏、剥落,变形过大侵入限界等,故亦需考虑爆破施工时,立体交叉段第一隧道与第二隧道间的互相影响,对爆破施工时立体交叉隧道的相互影响程度进行量化,从而指导第一隧道及第二隧道的爆破震动监测。
步骤S102,根据第一隧道上的静态施工影响分区和/或爆破震动影响分区设计和/或调整立体交叉隧道的监测方案,监测方案的设计或调整包括:监测断面间距、监测点布置、监测频率及指标控制基准值。
通过对静态施工时第一隧道与第二隧道间互相影响程度的量化,及爆破施工时第一隧道与第二隧道间互相影响程度的量化,将第一隧道的不同位置划分静态施工影响分区和/或爆破震动影响分区,针对其静态监测项目,设计或调整的监测方案包括:监测断面间距、监测点布置、监测频率及指标控制基准值,如,影响程度高的静态施工影响分区则缩小监测断面间距、密布监测点布置、提高监测频率或者收紧指标控制基准值。同理,在第一隧道上不同的爆破震动影响分区,针对其爆破监测项目,设计或调整爆破震动测试监测方案。
根据本实施例,用于立体交叉隧道施工的监控量测方法,通过对立体交叉隧道的不同位置划分影响分区,并对立体交叉隧道中先建隧道及后建隧道在不同影响分区的位置设计或调整监测方案,使得立体交叉隧道施工过程中交叉段施工的相互影响程度得以考虑,避免了因监测方案的盲目性而带来的冗余监测造成的资源浪费或关键信息缺失而无法及时反映实际力学状态等弊端,使得立体交叉隧道施工的监测量测方法更具有针对性及科学性,以满足实际施工的监测需要。
本实施例中,对于后建(即新建)的第一隧道的监测项目及先建(即既有)的第二隧道的监测项目参见表1:
表1交叉隧道的监测项目
表1中,第一隧道的爆破监测项目为爆破震动,即通过爆破震动测试仪和/或三向拾振器检测地震波的速度;第二隧道的爆破监测项目亦为爆破震动,即通过爆破震动测试仪和/或三向拾振器检测地震波的速度。第一隧道的静态监测项目包括:洞内外观察、拱顶下沉、周边收敛、地表沉降、围岩内部位移、钢拱架受力、围岩压力、喷射混凝土应变、二次衬砌混凝土应力;第二隧道的静态监测项目包括:结构受力、结构变形、结构位移(净空)、结构裂缝。表1中在常用仪器设备一列中说明了各监测项目测量时需要的监测设备,上述监测设备皆为本领域现有的设备,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对上述监测项目进行选择,以满足实际监测的需要。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静态施工影响分区为通过计算第一隧道任意分析位置处的静态施工影响准则值,并将静态施工影响准则值与预先设定的分区基准值比较得出,静态施工影响准则值的计算公式为:
η1=0.61exp[-(1.05θ+120.33H+225.17λ)×10-3]
上式中,η1为静态施工影响准则值、θ为交叉角度、H为交叉净距、λ为围岩级别;其中,交叉角度为第一隧道及第二隧道的中轴线在水平投影上的交叉锐角、交叉净距为第一隧道任意分析位置处,第一隧道与第二隧道相邻外壁间的距离,单位:米、围岩级别取第一隧道及第二隧道中相对较差的围岩级别。
图2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立体交叉隧道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2,先建的第二隧道20与后建的第一隧道10在O2、O1点处水平投影交叉重叠,O2为第二隧道20在交叉点处的隧道中心点,O1为第一隧道10在交叉点处的隧道中心点;第一隧道10的开挖洞径为D1(单位,米),第二隧道20的开挖洞径为D2(单位,米);第一隧道10及第二隧道20的中轴线在水平投影上的交叉锐角θ为交叉角度;B为第一隧道10上待检测位置处分析断面的中心点,C为第二隧道20上距B最近的断面的中心点,A为C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点;交叉净距为第一隧道10或第二隧道20上任意位置处,第一隧道10与第二隧道20相邻外壁间的距离H。
本实施例中,静态施工影响准则值的分区基准值包括第一分区标准值、第二分区标准值及第三分区标准值;其中,第一分区标准值取[η1]≥2.5,第二分区标准值取1.5≤[η1]<2.5,第三分区标准值取[η1]<1.5。该第一分区对应强影响区A,第二分区对应弱影响区B,第三分区对应无影响区C。对于无影响区C,按照常规隧道的监控量测方法布置监测断面、监测点,对于强影响区A、弱影响区B则不同程度加密布置监测断面、监测点、监测频率,并收紧指标控制基准值。
本实施例中,爆破震动影响分区为通过计算第一隧道或第二隧道上任意分析位置处的爆破影响准则值,并将爆破影响准则值与预先设定的分区基准值比较得出,爆破影响准则值的计算公式为:
ηV=27.60exp(-0.92×H/D)[0.74+0.04exp(0.02×θ)]
上式中,ηV为爆破影响准则值、θ为交叉角度、H为交叉净距、D为开挖洞径;其中,交叉角度为第一隧道及第二隧道的中轴线在水平投影上的交叉锐角、交叉净距为第一隧道任意分析位置处,第一隧道与第二隧道相邻外壁间的距离,单位:米、D取第一隧道的开挖洞径,单位:米。
本实施例中,爆破影响准则值的分区基准值包括第一分区标准值、第二分区标准值及第三分区标准值;其中,第一分区标准值取9≤[ηV]<16,第二分区标准值取5≤[ηV]<9,第三分区标准值取[ηV]<5。该第一分区对应强影响区A,第二分区对应弱影响区B,第三分区对应无影响区C。对于无影响区C,按照常规隧道的监控量测方法布置监测断面、监测点,对于强影响区A、弱影响区B则不同程度加密布置监测断面、监测点、监测频率,并收紧指标控制基准值。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交叉净距采用以下计算公式得出:
H &ap; ( L sin &theta; ) 2 + &Delta; H 2 - D 1 + D 2 2
上式中,L为第一隧道任意分析位置处距第一隧道与第二隧道交叉点的距离,单位:米、ΔH为第一隧道与第二隧道交叉点处的高程差,单位:米、θ为交叉角度、D1为第一隧道的开挖洞径,单位:米、D2为第二隧道的开挖洞径,单位:米。
图3是本发明另一优选实施例用于立体交叉隧道施工的监控量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参照图3,该实施例中监控量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收集立体交叉隧道的关键参数:根据地质勘察报告、设计文件等资料收集立体交叉隧道的关键参数,包括围岩级别λ、交叉角度θ、交叉净距H以及第一隧道、第二隧道的开挖洞径D1、D2;其中,其中,交叉角度θ为第一隧道及第二隧道的中轴线在水平投影上的交叉锐角、交叉净距H为第一隧道或第二隧道上任意分析位置处,第一隧道与第二隧道相邻外壁间的距离,单位:米、围岩级别λ取第一隧道及第二隧道中相对较差的围岩级别,I~VI级围岩分别采用数字1~6表示,取第一隧道与第二隧道中围岩级别较差的作为围岩级别λ,即第一隧道及第二隧道中围岩等级高的数字作为围岩级别λ。
(2)确定影响分区:根据上述基本参数,结合交叉隧道施工影响分区估算方法,划分影响分区,确定交叉隧道不同位置的影响分区,包括:静态施工影响分区和爆破震动影响分区。其中,静态施工影响分区及爆破震动影响分区的确定在前述实施例中已介绍,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静态施工影响分区包括:强影响区A、弱影响区B、无影响区C,爆破震动影响分区亦包括:强影响区A、弱影响区B、无影响区C。其中,静态施工影响分区的划分根据分析位置处的静态施工影响准则值与静态施工影响准则值的分区基准值比较确定,爆破震动影响分区的划分根据分析位置处的爆破影响准则值与爆破影响准则值的分区基准值比较确定。
(3)调整并实施监测方案:根据不同的影响分区,制定监测方案,包括监测项目、监测断面间距、监测点布置、监测频率以及指标控制基准值等,并按实际施工进度组织现场实施。
其中,对于立体交叉隧道施工中各监测项目在不同影响分区位置的监测断面间距的布置参见表2:
表2各监测项目在不同影响分区位置的监测断面间距
针对各监测项目的检测频率应综合考虑影响程度及新建隧道的开挖进尺情况,具体见表3,其中,D表示隧道的开挖洞径,T表示隧道开挖后的时间,L表示掌子面离观测断面的距离,弱表示弱影响区B,强表示强影响区A,d表示天。当然,若有特设的设计要求或遇到突发情况,应在上表的基础上,加密观测频率。对于无影响区C条件下的检测频率可按常规单洞隧道执行。爆破震动及洞内外观测原则上按每一循环进尺为一次观测。
表3监测频率
各监测项目的指标控制基准值见表4。表中,无表示无影响区C,弱表示弱影响区B,强表示强影响A,U0为初期支护允许变形的极限值,可参照《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J449-2005)取值,T0、F0、S0分别为钢拱架所采用钢材、喷射混凝土等级、二次混凝土等级所对应的设计强度值,V0为《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中规定的新浇混凝土不同龄期下的允许速度峰值。
表4各监测项目的指标控制基准值
(4)监测结果数据分析:根据监测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包括影响分区等级的验证和预警管理等级的判定。
其中,影响分区等级的验证包括:将各监测项目的监测结果与相应的指标控制基准值比较,确定立体交叉隧道各位置的实际影响分区,并验证实际影响分区与计算得出的影响分区,验证不匹配时,根据实际影响分区修正静态施工影响分区和/或爆破震动影响分区。预警管理等级的判定包括:根据各监测项目的监测结果及相应的指标控制基准值,判断交叉隧道的施工方案是否安全,并生成预警信息。预警管理等级的参照表5,其中,Δ0值为表4中确定的各监测项目的指标控制基准值,Δ为对应的监测项目的指标实测值。
表5预警管理等级
根据得到的监测结果,对照表4及表5,判断当前的施工方法、工艺参数以及监测方案是否安全、合理,若否则生成预警信息,发送预警报告。
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的流程图示出的步骤可以在诸如一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计算机系统中执行,并且,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发明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用于立体交叉隧道施工的监控量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交叉隧道包括先建的第二隧道及与所述第二隧道间隔且交叉施工的后建的第一隧道,该监控量测方法包括:
对所述立体交叉隧道的不同位置划分影响分区,其中,所述影响分区包括静态施工影响分区和/或爆破震动影响分区,所述静态施工影响分区用于评价所述第一隧道在静态施工时对所述第二隧道的结构变形及受力的影响程度,所述爆破震动影响分区用于评价所述第一隧道在爆破施工时对所述第二隧道的结构变形及受力的影响程度;
根据所述第一隧道上的静态施工影响分区和/或爆破震动影响分区设计和/或调整所述立体交叉隧道的监测方案,其中,监测方案的设计或调整包括:监测断面间距、监测点布置、监测频率及指标控制基准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立体交叉隧道施工的监控量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静态施工影响分区为通过计算所述第一隧道任意分析位置处的静态施工影响分区准则值,并将所述静态施工影响分区准则值与预先设定的分区基准值比较得出,所述静态施工影响分区准则值的计算公式为:
η1=0.61exp[(1.05θ+120.33H+225.17λ)×10-3]
上式中,η1为静态施工影响分区准则值、θ为交叉角度、H为交叉净距、λ为围岩级别;其中,所述交叉角度为所述第一隧道及所述第二隧道的中轴线在水平投影上的交叉锐角、所述交叉净距为所述第一隧道任意分析位置处,所述第一隧道与所述第二隧道相邻外壁间的距离、所述围岩级别取所述第一隧道及所述第二隧道中相对较差的围岩级别。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立体交叉隧道施工的监控量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静态施工影响准则值的分区基准值包括第一分区标准值、第二分区标准值及第三分区标准值;其中,所述第一分区标准值取η1≥2.5,所述第二分区标准值取1.5≤η1<2.5,所述第三分区标准值取η1<1.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立体交叉隧道施工的监控量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爆破震动影响分区为通过计算所述第一隧道任意分析位置处的爆破影响分区准则值,并将所述爆破影响分区准则值与预先设定的分区基准值比较得出,所述爆破影响分区准则值的计算公式为:
ηV=27.60exp(-0.92×H/D)[0.74+0.04exp(0.02×θ)]
上式中,ηV为爆破影响分区准则值、θ为交叉角度、H为交叉净距、D为开挖洞径;其中,所述交叉角度为所述第一隧道及所述第二隧道的中轴线在水平投影上的交叉锐角、所述交叉净距为所述第一隧道任意分析位置处,所述第一隧道与所述第二隧道相邻外壁间的距离、D取所述第一隧道的开挖洞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立体交叉隧道施工的监控量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爆破影响分区准则值的基准值包括第一分区标准值、第二分区标准值及第三分区标准值;其中,所述第一分区标准值取9≤ηV<16,所述第二分区标准值取5≤ηV<9,所述第三分区标准值取ηV<5。
6.根据权利要求2或者4所述的用于立体交叉隧道施工的监控量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交叉净距采用以下计算公式得出:
H &ap; ( L s i n &theta; ) 2 + &Delta;H 2 - D 1 + D 2 2
上式中,L为所述第一隧道任意分析位置处距所述第一隧道与所述第二隧道交叉点的距离、△H为所述第一隧道与所述第二隧道交叉点处的高程差、θ为交叉角度、D1为所述第一隧道的开挖洞径、D2为所述第二隧道的开挖洞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立体交叉隧道施工的监控量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监测方案得到监测结果后,还包括:
将各监测项目的监测结果与相应的指标控制基准值比较,确定所述立体交叉隧道各位置的实际影响分区,并验证实际影响分区与计算得出的影响分区,验证不匹配时,根据所述实际影响分区修正所述静态施工影响分区和/或所述爆破震动影响分区。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立体交叉隧道施工的监控量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监测方案得到监测结果后,还包括:
根据各监测项目的监测结果及相应的指标控制基准值,判断所述交叉隧道的施工方案是否安全,并生成预警信息。
CN201410005078.2A 2014-01-06 2014-01-06 用于立体交叉隧道施工的监控量测方法 Active CN10377512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05078.2A CN103775128B (zh) 2014-01-06 2014-01-06 用于立体交叉隧道施工的监控量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05078.2A CN103775128B (zh) 2014-01-06 2014-01-06 用于立体交叉隧道施工的监控量测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75128A CN103775128A (zh) 2014-05-07
CN103775128B true CN103775128B (zh) 2016-03-02

Family

ID=505678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05078.2A Active CN103775128B (zh) 2014-01-06 2014-01-06 用于立体交叉隧道施工的监控量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77512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65678A (zh) * 2017-07-11 2017-09-15 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深埋地下供水管线的爆破振动监测方法
CN108303143A (zh) * 2018-03-29 2018-07-20 何满潮 地下中子能电站监测系统及方法
CN109630140B (zh) * 2018-12-14 2020-10-30 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 大断面渐变隧道穿越软弱围岩地层的动态分区导坑法
CN109990764A (zh) * 2019-03-12 2019-07-09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受爆破影响的房屋安全性监测方法
CN110674552B (zh) * 2019-09-29 2023-04-07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一种地铁隧道监测评定方法
CN111810183A (zh) * 2020-05-28 2020-10-23 中铁十四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上下交叉隧道综合施工方法
CN112377198B (zh) * 2020-11-02 2023-07-14 中铁十九局集团广州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上下交叉隧道的施工方法
CN113919031A (zh) * 2021-10-20 2022-01-11 湖南工商大学 一种爆破动载作用下隧道初支结构变形的计算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56806C1 (de) * 2002-12-05 2003-09-18 Rag Ag System und Verfahren zur Orientierung im untertägigen Berg- und Tunnelbau
CN102287195A (zh) * 2011-05-13 2011-12-21 中铁四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浅埋暗挖大跨度隧道下穿既有高速铁路施工方法
CN102434209A (zh) * 2011-11-03 2012-05-02 上海理工大学 隧道开挖对近接既有构筑物影响的监测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95222A (ja) * 2009-11-02 2011-05-12 Tosetsu Doboku Consultant:Kk トンネルの内壁検査システムおよびトンネルの内壁検査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56806C1 (de) * 2002-12-05 2003-09-18 Rag Ag System und Verfahren zur Orientierung im untertägigen Berg- und Tunnelbau
CN102287195A (zh) * 2011-05-13 2011-12-21 中铁四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浅埋暗挖大跨度隧道下穿既有高速铁路施工方法
CN102434209A (zh) * 2011-11-03 2012-05-02 上海理工大学 隧道开挖对近接既有构筑物影响的监测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基于正交试验的立体交叉隧道施工影响因素研究;康立鹏等;《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20828;第9卷(第4期);第70-74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75128A (zh) 2014-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75128B (zh) 用于立体交叉隧道施工的监控量测方法
Lai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ic disasters and aseismic measures of tunnels in Wenchuan earthquake
CN111058855B (zh) 一种盾构下穿的结构物的形变控制方法及评估系统
CN102434209B (zh) 隧道开挖对近接既有构筑物影响的监测方法
CN100580220C (zh) 三线并行下穿铁路干线隧道的盾构施工方法
CN105387274B (zh) 一种地下管线修复辅助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7391841A (zh) 临近既有病害隧道新建左右隧道的安全施工方法
CN108491620B (zh) 地铁隧道穿越桩基和路基沉降量预测的拟合度检验方法
CN105971615A (zh) 一种动态反馈调节盾构土压平衡控制方法
CN106812531A (zh) 盾构机的盾构始发施工方法
CN103628461A (zh) 一种岩溶土洞区路基水平加劲处治与塌陷预警装置
CN106288987A (zh) 一种小净距上下交叉隧道施工工法
Miśkiewicz et al. Monitoring system of the road embankment
CN103775089B (zh) 基于爆破震动的立体交叉隧道施工的分区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03198218B (zh) 近接隧道对高速铁路路基的风险评估方法和装置
CN114413839A (zh) 一种上下叠落式隧道完全叠落段监测装置及方法
CN215367322U (zh) 一种融合监测信息的边坡施工控制系统
Wang et al.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he influence of regional concrete spalling on shield tunnel segments
Hua-you et al.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compound vibration and effects to surrounding gas pipeline caused by impact and explosion
CN113062742B (zh) 一种盾构隧道下穿高铁桥变形控制施工方法
Zhang et al. Monitoring system for circular deformation in metro shield tunnels in soft soils
Zhang et al. Case study of performance assessment of overlapping shield tunnels with a small curve radius
CN116878577B (zh) 一种隧道钻爆法原位改扩建工程的监测方法及系统
CN110502794A (zh) 一种大型缓倾角软弱结构面下部围岩高地应力集中带破坏模式的预测方法
Khan et al. Stress analysis of tunnel in soft soil: a state of art repor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908

Address after: 410011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left Mount Yuelu ridge

Co-patentee after: Zhongjian Tunnel Construction Co., Ltd.

Patentee after: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Address before: 410004 No. 158, Zhongyi Road, Changsha, Hunan, China

Patentee before: China Construction Fifth Engineering Division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