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98218B - 近接隧道对高速铁路路基的风险评估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近接隧道对高速铁路路基的风险评估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98218B
CN103198218B CN201310111065.9A CN201310111065A CN103198218B CN 103198218 B CN103198218 B CN 103198218B CN 201310111065 A CN201310111065 A CN 201310111065A CN 103198218 B CN103198218 B CN 1031982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eed railway
area
tunnel
stress
surrounding r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1106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98218A (zh
Inventor
刘建友
石山
陈学峰
吕刚
单士军
谭富圣
王杨
彭斌
马福东
赵巧兰
高玉兰
蒋小锐
于晨昀
王婷
刘国生
张矿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State Railway Group Co Ltd
China Railway Engineering Consult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Engineering Consult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Engineering Consulti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Engineering Consult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11106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198218B/zh
Publication of CN1031982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982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982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982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ining And Supports For Tunn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近接隧道对高速铁路路基的风险评估方法及风险评估装置。所述风险评估方法包括:确定欲开挖的近接隧道的松动区和扰动区;根据高速铁路路基所在处地面荷载引起的附加压力和土层的自重应力,确定所述高速铁路路基的各级承载区;根据计算出的所述近接隧道的松动区和所述高速铁路路基的各级承载区,以及所述近接隧道的扰动区和所述高速铁路路基的各级承载区的重合程度评估所述近接隧道对高速铁路路基产生的工程风险等级。本发明通过制定近接隧道对高速铁路路基产生的工程风险等级,清晰界定近接隧道的施工位置对高速铁路路基的风险程度,并根据风险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高速铁路运行安全和近接隧道的施工安全。

Description

近接隧道对高速铁路路基的风险评估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铁路工程设计、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近接隧道对高速铁路路基的风险评估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近接工程是指新建结构物在既有结构物一定影响范围内进行施工,对既有结构物产生一定不利影响的工程。近年来,随着交通路网的不断发展和地上、地下空间的利用越来越集约化,现有高速铁路的近接隧道大量涌现。如何把近接隧道对高速铁路路基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并确保近接隧道的施工安全,是近接隧道施工的核心问题。
在日本高速铁路的近接施工中,根据高速铁路路基的宽度和近接隧道的尺寸,来划分高速铁路路基与近接隧道的近接程度。近接隧道与高速铁路路基距离越近,近接程度越高;近接隧道与高速铁路路基距离越远,近接程度越低。并根据近接程度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由于近接程度只是用于衡量近接隧道与高速铁路路基之间的距离,并不能全面体现近接隧道对高速铁路路基产生的工程风险。因为近接隧道施工对高速铁路路基产生的工程风险不仅与近接隧道与高速铁路路基的近接程度有关,还与高速铁路路基的荷载大小和铺设形式、近接隧道的荷载大小和形式,以及地层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有关,因此利用近接隧道与高速铁路路基之间的程度来体现近接隧道对高速铁路路基产生的风险程度并不准确。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近接隧道在施工时对高速铁路路基产生的风险评估方法,以有效制定近接隧道对高速铁路路基产生的工程风险等级,并根据该工程风险等级指定相应的工程措施,确保高速铁路运行安全和近接隧道的施工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近接隧道在施工时对高速铁路路基产生的风险评估方法,以有效制定近接隧道对高速铁路路基产生的工程风险等级,并根据该工程风险等级指定相应的工程措施,确保高速铁路运行安全和近接隧道的施工安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近接隧道对高速铁路路基的风险评估方法,包括:确定欲开挖的近接隧道的松动区和扰动区;根据高速铁路路基所在处地面荷载引起的附加压力和土层的自重应力,确定所述高速铁路路基的各级承载区;根据计算出的所述近接隧道的松动区和所述高速铁路路基的各级承载区,以及所述近接隧道的扰动区和所述高速铁路路基的各级承载区的重合程度评估所述近接隧道对高速铁路路基产生的工程风险等级。
其中,所述高速铁路路基的各级承载区包括:主承载区、次承载区和无承载区。
所述近接隧道对高速铁路路基产生的工程风险等级评估具体为:
当近接隧道的松动区和扰动区均位于高速铁路路基的无承载区时,所述工程风险等级评估为Ⅴ级;
当近接隧道的扰动区进入高速铁路路基的次承载区,所述工程风险等级评估为Ⅳ级;
当近接隧道的扰动区进入高速铁路路基的主承载区,所述工程风险等级评估为Ⅲ级;
当近接隧道的松动区进入高速高速铁路路基的次承载区,所述工程风险等级评估为Ⅱ级;
当近接隧道的松动区进入高速铁路路基的主承载区,所述工程风险等级评估为Ⅰ级。
所述高速铁路路基的主承载区、次承载区和无承载区的划分方法为:
所述高速铁路路基所在处,所述附加压力大于所述土层的自重应力的区域为所述主承载区;
所述高速铁路路基所在处,所述附加压力小于所述土层的自重应力、大于所述自重应力的5%的区域为所述次承载区;
所述高速铁路路基所在处,所述附加压力小于所述自重应力的5%的区域为所述无承载区。
其中,所述土层的自重应力通过σcz=γz计算得出,其中,γ为所述土层中土的容重,z为计算点的埋深。
所述土层中任意一点M处的附加应力为:
σ z = p π [ ( arctan 1 - 2 n 2 m + arctan 1 + 2 n 2 m ) - 4 m ( 4 n 2 - 4 m 2 - 1 ) ( 4 n 2 + 4 m 2 - 1 ) 2 + 16 m 2 ]
其中,p为所述高速铁路路基和列车荷载引起的附加压力,z为M点的埋深,b为所述高速铁路路基的底面宽度,x为M点距离路基中心点的水平距离。
其中,所述确定欲开挖的近接隧道的松动区和扰动区,具体为:
所述近接隧道的围岩区域中,确定围岩的最大主应力大于所述围岩的塑性屈服强度的区域为所述松动区;
所述近接隧道的围岩区域中,确定围岩的最大主应力小于围岩的塑性屈服强度、大于围岩的塑性屈服强度5%的区域为所述扰动区;
所述近接隧道的围岩区域中,确定围岩的最大主应力小于围岩的塑性屈服强度5%的区域为所述非扰动区。
所述围岩的最大主应力
σ r = σ 0 ( 1 - R 0 2 r 2 ) , 其中,
σ0为所述围岩的初始应力,r为所述围岩距离所述近接隧道洞壁的距离,R0为隧道的开挖半径。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近接隧道对高速铁路路基的风险评估装置,包括:
松动扰动区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欲开挖的近接隧道的松动区和扰动区;
承载区确定模块,用于根据高速铁路路基所在处地面荷载引起的附加压力和土层的自重应力,确定所述高速铁路路基的各级承载区;
风险评估模块,用于根据计算出的所述近接隧道的松动区和所述高速铁路路基的各级承载区,以及所述近接隧道的扰动区和所述高速铁路路基的各级承载区的重合程度评估所述近接隧道对高速铁路路基产生的工程风险等级。
其中,所述各级承载区包括:主承载区、次承载区和无承载区。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根据土层中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的分布特征定义高速铁路路基的各级承载区;根据近接隧道的围岩最大主应力和围岩的塑性屈服强度定义近接隧道围岩的扰动分区。通过近接隧道围岩的扰动分区与高速铁路路基的各级承载区的重合程度制定近接隧道对高速铁路路基产生的工程风险等级,清晰界定近接隧道的施工位置对高速铁路路基的风险程度,并根据风险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高速铁路运行安全和近接隧道的施工安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以下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以下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所示实施例得到其它的实施例及其附图。
图1示出了地基中的附加应力分布规律;
图2示出了地面荷载在地层中的附加应力分布图;
图3示出了隧道开挖后隧道围岩的应力分布特征;
图4示出了初始地应力的侧压力系数为1时隧道围岩的横剖面图;
图5示出了初始地应力的侧压力系数为1时隧道围岩的纵剖面图;
图6示出了土层中一点的附加应力计算;
图7示出了条形基础任意一点M处的附加应力系数;
图8a示出了风险等级为Ⅴ级时近接隧道的扰动分区和高速铁路路基的承载分区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8b示出了风险等级为Ⅳ级时近接隧道的扰动分区和高速铁路路基的承载分区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8c示出了风险等级为Ⅲ级时近接隧道的扰动分区和高速铁路路基的承载分区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8d示出了风险等级为Ⅱ级时近接隧道的扰动分区和高速铁路路基的承载分区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8e示出了风险等级为Ⅰ级时近接隧道的扰动分区和高速铁路路基的承载分区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出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说明书中列出的许多细节仅仅是为了使读者对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方面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即便没有这些特定的细节也可以实现本发明的这些方面。
本发明通过对近接隧道的围岩进行扰动分区,对高速铁路路基下的土层进行各级承载区的分区,并通过近接隧道围岩的扰动分区与高速铁路路基的各级承载区的重合程度制定近接隧道对高速铁路路基产生的工程风险等级,从而清晰界定近接隧道的施工位置对高速铁路路基的风险程度,确保高速铁路运行安全和近接隧道的施工安全。
在制定近接隧道施工对高速铁路路基产生的风险等级之前,需要先定义高速铁路路基的各级承载区和近接隧道对围岩的扰动分区。
下面对高速铁路路基各级承载区的分区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地面上的荷载在地层中所引起的附加应力随着埋深而逐渐扩散。随着埋深增大,附加应力逐渐减小,同时向四周逐渐扩散。附加应力的分布规律可以用应力泡形象地表示,如图1所示,在竖直剖面上,附加应力等值线形成一个个逐渐扩大的圆形,在空间上,附加应力等值面形成一个个逐渐扩大的球面,称之为应力泡。
应力泡实际上反映了地面荷载对地层初始应力场的扰动大小,可以采用附加应力与地层初始应力的比值来衡量这种扰动的程度。荷载对土层应力场的扰动程度,从另一方面来讲,反映了不同区域的土层对荷载的承担比例,即扰动程度越大的区域,其土层承担的荷载的比例也越大。土层中的初始应力主要为土层的自重应力。
本发明根据地层的自重应力和地面荷载在地层的附加应力分布特征,将地面荷载以下土层分为三个区:主承载区、次承载区和无承载区。
图2示出了地面荷载在地层的附加应力分布图。如图1所示,路基中点为O,曲线L1为地面荷载在地层的不同深度产生的附加应力值的连线,L2为地层在不同深度的自重应力值的连线。由图1可知,在A点所处的深度,地面荷载产生的附加应力等于土层的自重应力。因此,在OA段,地面荷载产生的附加应力大于土层的自重应力,是地层承担路基荷载的主要区域,此区域定义为主承载区。
在A点以下,附加应力小于自重应力,并随着深度增加,附加应力进一步减小,当附加应力减小到自重应力的5%以下时,即图1中B点以下的土层,可将此区域的附加应力忽略不计,地面荷载对此区域土层的应力分布无影响,即B点以下土层不承担地面荷载传递下来的荷载。本发明中,将AB段称为次承载区,B点以下称为无承载区。
下面对隧道围岩扰动分区的分区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隧道的开挖打破了围岩原有的应力平衡状态,使围岩应力重新调整,以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因此,隧道的开挖过程是一个围岩应力的调整过程。当围岩应力的调整超过围岩强度屈服极限时,围岩就由弹性状态转化为塑性状态,并在隧道周边一定范围内形成一个松动区。其中,围岩的塑性屈服强度为围岩抵抗微量塑性变形、发生屈服的应力。随着距离隧道洞壁的距离R的增大,围岩应力逐渐减小,围岩也就由塑性状态逐渐转化为弹性状态。
图3示出了隧道开挖后隧道围岩的应力分布特征。由图2所示,横坐标R为围岩距离隧道洞壁的距离,纵坐标σ为围岩应力,σ0为围岩的初始应力。σ1为围岩最大主应力,σ3为围岩最小主应力,p点为支护结构提供的支护应力。
由图3可知,接近隧道洞壁的围岩,随着距离隧道洞壁的距离增大,围岩最大主应力σ1也随之增大。并在A点达到最大值σ1。随着围岩距离隧道洞壁的距离R进一步增大,围岩最大主应力σ1逐渐减小。围岩距离隧道洞壁的距离增大至B点时,围岩最大主应力与围岩初始应力的差值等于围岩初始应力的5%。随着围岩距离隧道洞壁的距离进一步增大,隧道对围岩的扰动已经非常小,可忽略不计。
在0A段,围岩最大主应力大于围岩的塑性屈服强度,围岩由弹性状态转化为塑性状态,使围岩发生塑性屈服,岩体松动,围岩变形较大。因此OA段为围岩的松动区。
在AB段,围岩最大主应力小于围岩的屈服强度,岩体变形较小,以弹性变形为主,但围岩中最大主应力仍远大于隧道开挖之前的初始地应力,因此AB段是围岩应力的集中区,也是围岩荷载的主要承担区。因此AB段为扰动区。
B点以外的区域,由于隧道对围岩的扰动已经非常小,可忽略不计,因此为未扰动区。
当围岩为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且初始地应力的侧压力系数为1时,则围岩的松动区和扰动区的分布为圆形。如图4示出的隧道围岩的横剖面图;图5示出了隧道围岩的纵剖面图。
下面对近接隧道对高速铁路路基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详细阐述。包括如下流程:
S101:当需要在高速铁路路基附近开挖近接隧道时,首先需要利用数值计算软件计算出近接隧道的松动区和扰动区。
根据弹塑性力学理论可知,圆形洞室塑性松动区的分布半径R1与围岩的初始应力σ0,围岩本身的物理力学性质(Cm,φm),支护结构提供的支护力pi,以及隧道的开挖半径R0有关。
圆形洞室λ=1时塑性松动区的分布半径R1
R 1 = R 0 [ ( 1 - sinφ m ) σ 0 + c m cotφ m p i + c m cotφ m ] 1 - sinφ m 2 sinφ m (公式1)
由公式1可知,隧道半径愈大,围岩愈差;初始应力愈大,塑性松动区域也愈大。
对于完整坚硬的围岩,当隧道周边不形成塑性松动区时,则根据弹性力学理论可得到圆形隧道λ=1时的应力分布为
σ r = σ 0 ( 1 - R 0 2 r 2 ) σ θ = σ 0 ( 1 + R 0 2 r 2 ) τ r θ = 0 (公式2)
其中,r为围岩距离隧道洞壁的距离,σr为围岩最大主应力,σθ为围
岩最小主应力,σ0为围岩初始主应力,τ为剪切应力。
计算出围岩最大主应力后计算围岩的塑性屈服强度,由于围岩塑性屈服强度的计算方法为本技术领域的公知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根据计算出的围岩最大主应力和围岩的塑性屈服强度确定欲开挖隧道的松动区和扰动区。
根据扰动区的划分标准,扰动区最大主应力与初始应力的差值大于初始应力的5%,即
θ0)>0.05σ0(公式3)
将公式2带入公式3,得
r < 20 &CenterDot; R 0 &ap; 4.5 R 0 (公式4)
由公式4可知,对于坚硬完整的岩石,当隧道开挖不引起围岩产生塑性破坏时,其扰动区的范围约为隧道半径的4.5倍,也就是说,在隧道半径4.5倍以内的扰动区域,隧道开挖引起的应力调整量(最大主应力与初始应力之差)大于初始应力的5%,而在4.5倍以外的未扰动区域,其应力调整量小于初始应力的5%。
而对于软弱破碎的岩石,隧道开挖引起的二次应力超过了围岩强度屈服极限洞壁围岩就由弹性状态转化为塑性状态,并在围岩中形成塑性松动区。最大主应力的峰值将从洞壁转移至弹、塑性的分界处,即塑性松动区的边界处。同时,扰动区的范围也将随之进一步夸大,将远大于4.5倍洞径的范围。
本发明中数值计算软件可采用FLAC3D、Ansys或Adina。
S102:计算高速铁路路基所在处高速铁路路基和列车荷载引起的附加应力和土层的自重应力,以确定出高速铁路路基的主承载区、次承载区和无承载区。
其中,土层的自重应力σcz通过下述公式计算:
σcz=γz(公式5)
式中γ为土的容重,z为计算点的埋深。
路基荷载产生的附加应力的计算方法具体为:
首先计算土层中一点的附件应力。如图6中所示的M点,其附加应力受荷载的大小(P)及其空间位置关系(x、y、z)的影响。根据法国J.布辛奈斯克(Boussinesq,1885)运用弹性理论推出的在弹性半无限空间表面上作用一个竖向集中力的理论,可知半空间内任意点M(x、y、z)处的三个应力分量分别为:
&sigma; x = 3 P 0 2 &pi; x 2 z R 5 , &sigma; y = 3 P 0 2 &pi; y 2 z R 5 , &sigma; z = 3 P 0 2 &pi; z 3 R 5 (公式6)
根据集中荷载附加应力的计算公式,采用积分计算出路基荷载引起的附加应力σz
&sigma; z = 2 &pi; &Integral; - b / 2 b / 2 f ( &xi; ) z 3 &lsqb; ( x - &xi; ) 2 + z 2 &rsqb; 2 d &xi; (公式7)
由于高速铁路路基为条形荷载,因此公式3中的f(ξ)为条形基础荷载在宽度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假设路基和列车荷载引起的附加压力沿宽度均匀分布,且其值为p,则
f(ξ)=p(公式8)
将式(公式8)带入(公式7)式,积分可得土层中任意一点M处的附加应力为
&sigma; z = p &pi; &lsqb; ( arctan 1 - 2 n 2 m + arctan 1 + 2 n 2 m ) - 4 m ( 4 n 2 - 4 m 2 - 1 ) ( 4 n 2 + 4 m 2 - 1 ) 2 + 16 m 2 &rsqb; (公式9)
其中,公式3、公式4和公式5中的b为路基底面宽度,z为M点的埋深,x为M点距离路基中心点的水平距离,如图7所示。
&sigma; z = a z &CenterDot; p = f ( x b , z b ) &CenterDot; p (公式10)
则M点的附加应力系数az
(公式11)
则根据承载分区的标准,对于主承载区,其附加应力满足
σzcz(公式12)
将式(公式5)和(公式6)带入式(公式12)中,得
f ( x b , z b ) &CenterDot; p > &gamma; z (公式13)
当地基土层中某点(x,z)满足不等式(公式13)时,则该点属于主承载区。
同理次承载区满足
0.05 &gamma; z < f ( x b , z b ) &CenterDot; p < &gamma; z (公式14)
当地基土层中某点(x,z)满足不等式(公式14)时,则该点属于次承载区。
无承载区满足
f ( x b , z b ) &CenterDot; p < 0.05 &gamma; z (公式15)
当地基土层中某点(x,z)满足不等式(公式15)时,则该点属于无承载区。
S103:根据计算出的欲开挖的近接隧道的围岩的不同扰动分区和计算出的高速铁路路基的不同承载区的重合程度制定近接隧道对高速铁路路基产生的工程风险等级。
本发明中,将近接隧道施工对高速铁路路基的工程风险分为五个等级。具体为:
(1)当近接隧道的松动区和扰动区均位于高速铁路路基的无承载区,如图8a所示,此时风险等级定为Ⅴ级。
在此风险等级中,近接隧道的作业面距离高速铁路路基较远,近接隧道对围岩应力的扰动不影响高速铁路路基的主承载区和次承载区的承载性能,对高速铁路路基的受力和变形均无影响,无需采取特别的工程措施。
(2)当近接隧道的扰动区进入高速铁路路基的次承载区,如图8b所示,此时风险等级定为Ⅳ级。
在此风险等级中,近接隧道对围岩应力的扰动将对高速铁路路基的次承载区的承载性能产生一定影响,高速铁路路基将发生细微的变形,此时存在工程风险,需进行高速铁路路基变形监测,并采取预防性的工程对策。
(3)当近接隧道的扰动区进入高速铁路路基的主承载区,如图8c所示,此时风险等级定为Ⅲ级。
在此风险等级中,近接隧道对围岩应力的扰动对高速铁路路基的主承载区和次承载区的承载性均产生影响。高速铁路路基将发生较小的变形,此时工程的风险增大,需对高速铁路路基主承载区和次承载区范围内的土层进行加固处理,减小近接隧道扰动对高速铁路路基变形的影响。
(4)当近接隧道的松动区进入高速高速铁路路基的次承载区,如图8d所示,此时风险等级定为Ⅱ级。
在此风险等级中,近接隧道对围岩变形的扰动将对高速铁路路基主承载区和次承载区的承载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高速铁路路基会发生较大的变形,工程风险显著增大。需对高速铁路路基的主承载区和次承载区范围内的土层进行加固处理,减小隧道扰动对路基变形的影响;同时近接隧道也需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控制隧道松动区围岩的松弛程度和松弛范围。
(5)当近接隧道的松动区进入高速铁路路基的主承载区,如图8e所示,此时的风险等级定为Ⅰ级。
在此风险等级中,近接隧道对围岩变形的扰动将对路基主承载区和次承载区的承载性能产生显著的影响。高速铁路路基会发生较大变形,工程风险最大。需对高速铁路路基主承载区和次承载区范围内的土层进行加固处理,减小隧道扰动对路基变形的影响;同时隧道内需采用相应的工程措施,控制隧道松动区围岩的松弛程度和松弛范围。此外,高速铁路列车需根据路基变形的监测结果限速运行,如变形过大,则需暂停运行,直至变形恢复至控制标准以内。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近接隧道对高速铁路路基的风险评估装置,具体包括:
松动扰动区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欲开挖的近接隧道的松动区和扰动区;
承载区确定模块,用于根据高速铁路路基所在处地面荷载引起的附加压力和土层的自重应力,确定所述高速铁路路基的各级承载区;
风险评估模块,用于根据计算出的所述近接隧道的松动区和所述高速铁路路基的各级承载区,以及所述近接隧道的扰动区和所述高速铁路路基的各级承载区的重合程度评估所述近接隧道对高速铁路路基产生的工程风险等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以及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近接隧道对高速铁路路基的风险评估方法,包括:
确定欲开挖的近接隧道的松动区和扰动区;
根据高速铁路路基所在处地面荷载引起的附加压力和土层的自重应力,确定所述高速铁路路基的各级承载区;
根据计算出的所述近接隧道的松动区和所述高速铁路路基的各级承载区,以及所述近接隧道的扰动区和所述高速铁路路基的各级承载区的重合程度评估所述近接隧道对高速铁路路基产生的工程风险等级;
所述高速铁路路基的各级承载区包括:主承载区、次承载区和无承载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近接隧道对高速铁路路基产生的工程风险等级评估具体为:
当近接隧道的松动区和扰动区均位于高速铁路路基的无承载区时,所述工程风险等级评估为Ⅴ级;
当近接隧道的扰动区进入高速铁路路基的次承载区,所述工程风险等级评估为Ⅳ级;
当近接隧道的扰动区进入高速铁路路基的主承载区,所述工程风险等级评估为Ⅲ级;
当近接隧道的松动区进入高速铁路路基的次承载区,所述工程风险等级评估为Ⅱ级;
当近接隧道的松动区进入高速铁路路基的主承载区,所述工程风险等级评估为Ⅰ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速铁路路基的主承载区、次承载区和无承载区的划分方法为:
所述高速铁路路基所在处,所述附加压力大于所述土层的自重应力的区域为所述主承载区;
所述高速铁路路基所在处,所述附加压力小于所述土层的自重应力、大于所述自重应力的5%的区域为所述次承载区;
所述高速铁路路基所在处,所述附加压力小于所述自重应力的5%的区域为所述无承载区。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层的自重应力通过σcz=γz计算得出,其中,γ为所述土层中土的容重,z为计算点的埋深。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层中任意一点M处的附加应力为:
&sigma; z = p &pi; &lsqb; ( arctan 1 - 2 n 2 m + arctan 1 + 2 n 2 m ) - 4 m ( 4 n 2 - 4 m 2 - 1 ) ( 4 n 2 + 4 m 2 - 1 ) 2 + 16 m 2 &rsqb;
其中,p为所述高速铁路路基和列车荷载引起的附加压力,z为M点的埋深,b为所述高速铁路路基的底面宽度,x为M点距离路基中心点的水平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欲开挖的近接隧道的松动区和扰动区,具体为:
所述近接隧道的围岩区域中,确定围岩的最大主应力大于所述围岩的塑性屈服强度的区域为所述松动区;
所述近接隧道的围岩区域中,确定围岩的最大主应力小于围岩的塑性屈服强度、大于围岩的塑性屈服强度5%的区域为所述扰动区;
所述近接隧道的围岩区域中,确定围岩的最大主应力小于围岩的塑性屈服强度5%的区域为非扰动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围岩的最大主应力
其中,
σ0为所述围岩的初始应力,r为所述围岩距离所述近接隧道洞壁的距离,R0为隧道的开挖半径。
8.一种近接隧道对高速铁路路基的风险评估装置,包括:
松动扰动区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欲开挖的近接隧道的松动区和扰动区;
承载区确定模块,用于根据高速铁路路基所在处地面荷载引起的附加压力和土层的自重应力,确定所述高速铁路路基的各级承载区;
风险评估模块,用于根据计算出的所述近接隧道的松动区和所述高速铁路路基的各级承载区,以及所述近接隧道的扰动区和所述高速铁路路基的各级承载区的重合程度评估所述近接隧道对高速铁路路基产生的工程风险等级;
所述各级承载区包括:主承载区、次承载区和无承载区。
CN201310111065.9A 2013-04-01 2013-04-01 近接隧道对高速铁路路基的风险评估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031982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111065.9A CN103198218B (zh) 2013-04-01 2013-04-01 近接隧道对高速铁路路基的风险评估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111065.9A CN103198218B (zh) 2013-04-01 2013-04-01 近接隧道对高速铁路路基的风险评估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98218A CN103198218A (zh) 2013-07-10
CN103198218B true CN103198218B (zh) 2016-03-30

Family

ID=487207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11065.9A Active CN103198218B (zh) 2013-04-01 2013-04-01 近接隧道对高速铁路路基的风险评估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19821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38860B (zh) * 2013-08-20 2016-01-27 国家电网公司 电力隧道盾构施工地面最大沉降值预测方法
CN104063612B (zh) * 2014-07-02 2017-09-29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隧道工程风险态势模糊评估方法及评估系统
CN104678951B (zh) * 2015-01-16 2017-11-28 管仁初 一种ctcs‑3级列控车载实时信息抽取装置
CN106096120B (zh) * 2016-06-07 2017-08-25 同济大学 一种地下框架隧道结构安全状态评估及维护方法
CN108871262B (zh) * 2018-03-23 2019-06-18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大埋深洞室挤压型围岩大变形判别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712734A1 (en) * 2005-04-11 2006-10-18 P&P Patent Development S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underpasses to cross railway lines with one or more tracks
CN101561359A (zh) * 2009-04-03 2009-10-21 中铁二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瓦斯隧道的分级方法
CN102434166A (zh) * 2011-11-24 2012-05-02 上海交通大学 隧道开挖对既有近距离平行隧道影响的试验装置和方法
CN102434209A (zh) * 2011-11-03 2012-05-02 上海理工大学 隧道开挖对近接既有构筑物影响的监测方法
CN102536251A (zh) * 2012-02-17 2012-07-04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上下双层隧道近接施工开挖方法
CN102628372A (zh) * 2012-04-16 2012-08-08 中南大学 一种基于工程控制措施的水下隧道最小埋深确定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712734A1 (en) * 2005-04-11 2006-10-18 P&P Patent Development S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underpasses to cross railway lines with one or more tracks
CN101561359A (zh) * 2009-04-03 2009-10-21 中铁二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瓦斯隧道的分级方法
CN102434209A (zh) * 2011-11-03 2012-05-02 上海理工大学 隧道开挖对近接既有构筑物影响的监测方法
CN102434166A (zh) * 2011-11-24 2012-05-02 上海交通大学 隧道开挖对既有近距离平行隧道影响的试验装置和方法
CN102536251A (zh) * 2012-02-17 2012-07-04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上下双层隧道近接施工开挖方法
CN102628372A (zh) * 2012-04-16 2012-08-08 中南大学 一种基于工程控制措施的水下隧道最小埋深确定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城市隧道开挖对地表建筑物影响的安全评价;邢宾 等;《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21231;第33卷(第1期);第9-14页 *
新建隧道下穿既有高速公路关键问题的探讨;陈荣伟 等;《公路》;20091130(第11期);第260-264页 *
浅埋铁路隧道下穿高速公路施工沉降分析;王志 等;《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0630;第5卷(第3期);第531-535、572页 *
铁路隧道下穿公路引起的路面沉降规律和控制基准研究;朱正国 等;《岩土力学》;20120229;第33卷(第2期);第558-563、576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98218A (zh) 2013-07-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98218B (zh) 近接隧道对高速铁路路基的风险评估方法和装置
CN104965994A (zh) 地铁隧道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特征参数的测定和估计方法
CN105220718A (zh) 一种建筑施工对邻近既有隧道的影响预测定方法
CN104268791A (zh) 山地赋存环境中500kV高压输电线路的健康评估方法
CN115495956B (zh) 一种深大岩质基坑卸荷变形的安全评价方法
CN108978642A (zh) 一种双钢护筒加抛填黏土片石处理桥墩桩基溶洞施工方法
CN101806054B (zh) 高速公路下伏房柱式采空区稳定性评价方法
Wang et al. Analysis of deep foundation pit construction monitoring in a metro station in Jinan city
CN103775128A (zh) 用于立体交叉隧道施工的监控量测方法
Yao et al. Numerical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isolation piles in metro tunnel construction of adjacent buildings
Ning et al.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bserved during multi-step excavation of underground oil storage caverns based on field monitoring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CN114413839B (zh) 一种上下叠落式隧道完全叠落段监测装置及方法
CN109087028A (zh) 岩溶地层地铁施工盾构区间风险评价方法及系统
Liu et al. Influence of vehicle load mode on the response of an asymmetrically-loaded deep excavation
Guan et al. Key Techniques and Risk Management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ile‐Beam‐Arch (PBA) Excavation Method: A Case Study of the Zhongjie Subway Station
Pan et al.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of cross tunnel construction on the deformation of the existing high-speed railway tunnel
Cao et al. Control of strata deformation in subway interval tunnels crossing a high-speed rail shield tunnel at a short distance
Wu et al. Engineering behavior of soft rock tunnels in mountainous areas under multiple hazard inducers: a case study of the Jiuzhaigou-Mianyang Expressway
CHEN et al. Seismic vulnerability analysis of shield tunnels considering cavitation
Zhou et al. Innovation design of long-distance pipelines buried under high-filling planned roads
Hu et al. Study on the Stability of a Transition Section from Soft to Hard Surrounding Rock Based on the Solid‐Fluid Coupling Effect
Li et 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deep foundation pit excavation construction on adjacent subway tunnel structure
Manoj et al. Value Engineering of Barrette Foundations For Tall Buildings in the Middle East.
Zhang Coupled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earch on dewatering and land subsidence in deep foundation pit
Sun et al. Research on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op‐Down Construction Effect of Diaphragm Wall of Deep and Large Foundation Pit under Different Working Conditions in Complex Stratu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418

Address after: 100055 Guang'an Road, Beijing, China Railway consulting building, No. 15

Patentee after: Zhongtie Engineering Design and Consulting Group Co., Ltd.

Patentee after: CHINA RAILWAY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100055 Guang'an Road, Beijing, China Railway consulting building, No. 15

Patentee before: Zhongtie Engineering Design and Consulting Group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