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窦房结综合征及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的中药组
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治疗窦房结综合征及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二、背景技术
心脏病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全世界1/3的人口死亡是因心脏疾病引起的,而我国,每年有几十万人死于心脏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活动量减少,胆固醇的摄入量和体重指数都在增加,这些都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我国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正处于心脑血管疾病爆发的“窗口期”,有专家经流行病学方法预测,到2020年,中国非传染性疾病死因将上升全部死因的79%,心血管疾病将居首位。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行动,阻止心血管疾病的快速发展。
在众多心血管疾病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冠心病、心绞痛发生比例较高。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简称病窦综合征,又称窦房结功能不全,是由窦房结及其邻近组织病变引起窦房结起搏功能和(或)窦房传导功能障碍,从而产生多种心律失常和临床症状的一组综合征。由于本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故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
目前市场上用于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药物较少。西药对病窦只能用注射阿托品或用其他强心苷类,虽然能达到即时增加心率的作用,但其副作用大,不能久用。目前西医对严重患者主张安装起搏器,但由于价格昂贵,尚难在我国普及,且有资料表明,国外患者安装起搏器的病死率仍在18%~33%,风险较大。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对于轻症病态窦房结的治疗作用显著,具有剂量小,起效快、疗效高,服用方便等优点。其制备和应用对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三、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根据多年临床实践及对中医理论的精湛创见而设计,提供一种治疗窦房结综合征及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中药组合物,它是由下述原料药按重量份数比制成:
麝香1~15份、蟾酥1~15份、牛黄10~60份、冰片5~20份、红参30~120份、三七30~120份、琥珀10~60份、丹参30~150份、苏合香10~60份。
作为优选方案,它是由下述原料药按重量份数比制成:
麝香2~12份、蟾酥8~12份、牛黄20~40份、冰片8~15份、红参60~120份、三七30~60份、琥珀20~40份、丹参80~120份、苏合香20~50份。
作为另一优选方案,它是由下述原料药按重量份数比制成:
麝香1份、蟾酥1份、牛黄20份、冰片5份、红参30份、三七60份、琥珀60份、丹参30份、苏合香40份。
作为另一优选方案,它是由下述原料药按重量份数比制成:
麝香2份、蟾酥8份、牛黄30份、冰片10份、红参120份、三七120份、琥珀40份、丹参80份、苏合香50份。
作为另一优选方案,它是由下述原料药按重量份数比制成:
麝香12份、蟾酥8份、牛黄10份、冰片15份、红参100份、三七80份、琥珀30份、丹参120份、苏合香10份。
作为另一优选方案,它是由下述原料药按重量份数比制成:
麝香2份、蟾酥12份、牛黄30份、冰片20份、红参120份、三七80份、琥珀30份、丹参100份、苏合香30份。
作为另一优选方案,它是由下述原料药按重量份数比制成:
麝香10份、蟾酥10份、牛黄40份、冰片5份、红参80份、三七80份、琥珀60份、丹参100份、苏合香30份。
作为另一优选方案,它是由下述原料药按重量份数比制成:
麝香6份、蟾酥6份、牛黄60份、冰片12份、红参40份、三七40份、琥珀20份、丹参60份、苏合香60份。
本发明配方中,牛黄为体外培育牛黄或人工牛黄。
本发明提供的治疗窦房结综合征及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的中药组合物,可以将各原料药及其提取物和可接受的载体制备成颗粒剂、滴丸剂、微丸剂、散剂、片剂、胶囊剂。
所述中药组合物,其制备方法包括下述工艺步骤:
A、按重量份数取丹参,用乙醇加热回流提取,滤过,合并提取液,回收乙醇,浓缩成清膏;
B、按重量份数取红参、三七、琥珀粉碎成细粉,与蟾酥及步骤A所得清膏混合、干燥,粉碎成细粉;
C、按重量份数取牛黄、麝香、冰片研磨成细粉,与步骤B所得细粉混合,过筛,混匀;
D、按重量份数取苏合香和步骤C所得细粉混合,加辅料,制成制剂。
作为优选方案,在上述步骤中:
A、取处方量丹参用浓度50~95%乙醇5~20倍量提取1~3次,每次1~24小时,滤过,合并提取液,回收乙醇,浓缩成清膏;
B、取处方量红参、三七、琥珀粉碎成细粉,与蟾酥及步骤A所得清膏混合、干燥,粉碎成细粉;
C、取处方量牛黄、麝香、冰片研磨成细粉,与步骤B所得细粉混合,过筛,混匀;
D、将步骤C所得细粉与苏合香混合,加辅料,制成制剂;
作为更优选方案,上述步骤A丹参用70%乙醇10倍量提取2次,每次1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浓缩成清膏;
作为更优选方案,上述步骤A所述浓缩成的清膏的相对密度为1.10~1.40(检测温度60~98℃)。
上述步骤D中所述制剂,是指药剂学上可以接受的颗粒剂、滴丸剂、微丸剂、散剂、片剂、胶囊剂。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制备方法步骤亦可以是:
A、按重量份数取丹参用乙醇提取,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浓缩成清膏;
B、按重量份数取红参、三七,加水煎煮,合并滤液,加乙醇,静置,取上清液,浓缩成清膏;
C、按重量份数取琥珀、牛黄碎成细粉;与蟾酥和步骤A、B所得清膏混合、干燥,粉碎成细粉;
D、按重量份数取麝香、冰片与步骤C所得细粉混合,粉碎成细粉,再与相应重量份数的苏合香混合,加辅料,制成制剂。
作为优选方案,上述步骤A,将丹参用浓度40~95%乙醇5~20倍量提取1~4次,每次1~4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1.40(检测温度60~98℃)的清膏,备用;
步骤B将红参、三七加水5~30倍量煎煮1~3次,每次沸后1~4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加入1~5倍量乙醇,静置1~50小时,滤取上清液,回收乙醇,浓缩 至相对密度为1.10~1.40(检测温度60~98℃)的清膏,备用;
步骤C取琥珀、牛黄碎成细粉;与蟾酥和步骤A、B所得清膏混合、干燥,粉碎成细粉;
步骤D将步骤C所得细粉与麝香、冰片混合,粉碎成细粉,再与苏合香混合,加辅料,制成制剂。
作为更优选方案,步骤A用浓度70%乙醇10倍量提取2次,每次1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1.40(检测温度60~98℃)的清膏,备用。
作为更优选方案,步骤B用水10倍量煎煮2次,每次沸后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加入2倍量乙醇,静置20小时,滤取上清液,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1.40(检测温度95℃)的清膏,备用。
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中药复方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具有制备工艺简单,符合传统中医药理论,疗效高,稳定性好,质量可控,无毒副作用。经急性毒性试验,小白鼠单次口服,半数致死量为LD50=5013mg±1184mg。亚急性毒性试验:小白鼠口服给药108mg/Kg,每日一次,连续给药30次,停药后解剖,取心、肝、肺、肾等脏器检查,和对照组未见明显区别,提示本方对小白鼠的心、肝、肺、胃等脏器无明显毒性反应。局部刺激试验:0.5%本发明两滴滴兔眼1小时,未见红肿,充血、流泪等反应;兔耳皮下注射0.5%本发明溶液0.1ml,观察2小时,未见充血、红肿等刺激反应。
传统中医认为如冠心病、心绞痛、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动过缓、期外收缩及休克前期诸证,是乃心阳不足,心气衰落、血脉郁滞所致,方中各药味大部分属心经,全方以强心益气,通阳开痹为主。方中以红参大补元气,三七益气活血又能止痛,使气足阳旺,血脉流通。合以麝香、蟾酥加强强心作用、能提高冠脉流量,增强心肌收缩功能,牛黄既可清心解毒,又能解痉镇痛。麝香、苏合香、冰片不但芳香开窍,且可行气开郁、使淤血痰浊,随气而化;再发配之琥珀、丹参宁心安神、养血活血、扩张血管、促进侧枝循环流畅、调整血压、抑制血小板凝聚等作用。全本方组成紧密,相辅相成,共达强心益气,通阳复脉之功,更有芳香开窍,活血镇痛之用。
药理实验和临床实验结果表明,本发明提供的中药复方具有很好的防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功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在阅读了本发明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各种非实质性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实施例1
1、中药复方它由下列重量份数原料制成:
麝香1份、蟾酥1份、牛黄20份、冰片5份、红参30份、三七60份、琥珀60份、丹参30份、苏合香40份。
2、以上1所述的中药复方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将丹参30份用50%乙醇20倍量提取1次,每次24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1.15(检测温度95℃)的清膏;
2)、将红参30份、三七60份、琥珀60份粉碎成细粉;与上述丹参膏、蟾酥1份混合、干燥,粉碎成细粉;
3)、将牛黄20份、麝香1份、冰片5份研磨成细粉,与上述细粉混合,过筛,混匀;
4)、将上述细粉与苏合香40份混合,用水泛丸,制成微丸。
实施例2
1、中药复方它由下列重量份数原料制成:
麝香2份、蟾酥8份、牛黄30份、冰片10份、红参120份、三七120份、琥珀40份、丹参80份、苏合香50份;
2、制备步骤
1)、将上述丹参80份,用95%乙醇5倍量提取2次,每次1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1.28(检测温度95℃)的清膏;
2)、将红参120份、三七120份、琥珀40份粉碎成细粉;与上述丹参清膏、蟾酥8份混合、干燥,粉碎成细粉;
3)、将牛黄30份、麝香2份、冰片10份研磨成细粉,与上述细粉混合,过筛,混匀;
4)、将上述药物细粉与苏合香50份混匀,制成糊块,干燥,加淀粉适量,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散剂。
实施例3
1、中药复方它由下列重量份数原料制成:
麝香12份、蟾酥8份、体外培育牛黄10份、冰片15份、红参100份、三七80份、琥珀30份、丹参120份、苏合香10份;
2、制备步骤
1)、将上述丹参120份,用85%乙醇10倍量提取3次,每次1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1.35(检测温度95℃)的清膏;
2)、将红参100份、三七80份、琥珀30份粉碎成细粉;与丹参膏、蟾酥,8份混合、干燥,粉碎成细粉;
3)、将体外培育牛黄10份、麝香12份、冰片15份研磨成细粉,与上述细粉混合,过筛,混匀;
4)、包衣液配制:HPMC2g、蓖麻油1ml、丙烯酸树脂Ⅱ号2g、PEG4001ml、吐温-800.5ml、氧化铁色素2g、85%乙醇加至100ml,每Kg丸药用包衣液250ml;
5)、将上述药物细粉与苏合香10份混匀,制成糊块,干燥,加淀粉适量,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成丸,包衣、装胶囊。
实施例4
1、中药复方它由下列重量份数原料制成:
麝香2份、蟾酥12份、人工牛黄30份、冰片20份、红参120份、三七80份、琥珀30份、丹参100份、苏合香30份;
2、中药复方的制备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1)、将丹参100份,用70%乙醇15倍量提取2次,每次1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3~1.26(检测温度95℃)的清膏;
2)、将120份红参、三七80份、琥珀30份,粉碎成细粉;与丹参膏、蟾酥2份混合、干燥,粉碎成细粉;
3)、将人工牛黄30份、麝香2份、冰片20份,研磨成细粉,与上述细粉混合,过筛,混匀;
4)、将上述药物细粉与苏合香30份混匀,制成糊块,干燥,粉碎成细粉,加淀粉100份、羧甲基淀粉素钠8份,用85%乙醇制粒,干燥,加入总颗粒量0.5%的硬脂酸镁,混匀,压片,包衣,即得片剂。
实施例5
1、中药复方它由下列重量份数原料制成:
麝香10份、蟾酥10份、牛黄40份、冰片5份、红参80份、三七80份、琥珀60份、丹参100份、苏合香30份。
2、制备步骤
1)、将丹参100份,用40%乙醇5倍量提取1次,每次1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3~1.38(检测温度95℃)的清膏,备用;
2)、取红参80份、三七80份,加水5倍量煎煮1次,每次沸后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加入5倍量乙醇,静置10小时,滤取上清液,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 密度为1.35~1.40(检测温度95℃)的清膏,备用;
3)、取琥珀60份、牛黄40份,碎成细粉;与上述清膏、蟾酥10份混合、干燥,粉碎成细粉;
4)、将上述细粉与麝香10份、冰片5份混合,粉碎成细粉,再与苏合香30份混合,制成糊块,干燥,粉碎成细粉,加稀释剂乳糖和玉米淀粉混合均匀,整粒,干燥,制成颗粒剂。
实施例6
1、中药复方它由下列重量份数原料制成:
麝香6份、蟾酥6份、牛黄60份、冰片12份、红参40份、三七40份、琥珀20份、丹参60份、苏合香60份;
2、制备步骤
1)、将上述丹参40份用95%乙醇20倍量提取4次,每次4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1.30(检测温度95℃)的清膏,备用;
2)、将上述红参40份、三七40份,加水30倍量煎煮3次,每次沸后4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加入5倍量乙醇,静置20小时,滤取上清液,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5~1.40(检测温度95℃)的清膏,备用;
3)、取琥珀20份、牛黄60份碎成细粉;与上述清膏、蟾酥混合、干燥,粉碎成细粉;
4)、将上述药物细粉与麝香6份、冰片12份混合、粉碎成细粉,在与苏合香60份混匀,加入聚乙二醇基质适量,加热至融化,制成滴丸。
实施例7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影响
1、实验方法:取大鼠20只,雌雄不限,体重180~300g,分成两组,乌拉坦麻醉,背位固定,描记标准Ⅱ导联心电图(下同),对照组由舌下静脉注入脑垂体后叶素0.5U/kg(用生理盐水稀释成1ml)30秒注完,描记立即、15秒、30秒、60秒、2分钟、4分钟、8分钟、10分钟的心电图,作为对照组。本发明组描记正常心电图后于腹腔注射用本发明实施例2所述中药复方(配置的2%的混悬液)0.4ml/100g。7分钟后舌下静脉注入脑垂体后叶素0.5U/kg后,按对照组方法描记心电图,以“T”波升高之峰值作为心肌缺血缺氧的指标,以给药前T波最高值为基数与给脑垂体后叶素后30秒钟内T波升高最大值进行组间比较。
2、实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本发明组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有显著改善作用(P<0.05)。具体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T波增高数值比较
实施例8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离体兔心脏冠脉流量的影响
1、实验方法:选健康家兔10只,体重1.5~3kg,按照Langendorff法用洛氏液灌流,以量杯收集每分钟心脏冠状动脉流出液作为冠脉流量,待心脏活动和流量稳定后,开始加用本发明实施例4制备得到的中药复方(配置的2%的混悬液),0.2ml/次,测定冠脉流量和心率,取最大值比较药效。
2、实验结果:给药后冠脉流量显著增加(P<0.01),离体兔心心率显著增加(P<0.01)。具体实验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表2本发明组合物对冠脉流量的影响
表3本发明组合物对离体兔心心率的影响
实施例9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小鼠耐缺氧实验的影响
1、减压耐缺氧实验
1.1实验方法:选取健康小白鼠20只,体重19~22g,分成两组。腹腔注射给药,对照组注射2%吐温—80生理盐水0.3ml/20g,给药组注射用本发明实施例5提供的中药复方(配置的0.4%的混悬液)0.3ml/20g,注射10min后放入瓶中减压到600mmHg,待死亡半数时打开容器记录各组存活数,进行比较。
1.2实验结果:本发明提供的中药复方组与对照组相比,能显著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具体实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4减压耐缺氧实验
2、常压耐缺氧实验
2.1实验方法:选取健康小白鼠20只,体重19~21g,分成两组。一组对照,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4ml/20g和异丙肾上腺素10mg/kg;给药组注射异丙肾上腺素10mg/kg后立即注射用本发明实施例5中药复方(配置的2%的混悬液)0.2ml/10g,15min后放入瓶中密塞,观察存活时间。
2.2实验结果:结果表明本发明提供中药复方可显著的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具体实验结果如表5所示。
表5常压耐缺氧实验
实施例10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临床观察
1、病例收集:病窦患者31例。男性15例,女性16例。年龄27~73岁,平均53.6岁。病因中冠心病11例,高血压病7例,心肌炎后4例,心肌病1例,原因不明8例。病程少于1年者4例,3~5年13例,6年以上14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以胸闷(30例)、眩晕(29例)最常见,晕厥和阿—斯综合征最严重。
本组患者静息、动态心电图(DCG)和治疗前经食道窦房结功能检查结果,窦性心动过缓50~59次/min者3例;40~49次/min者19例,<39次/min者9例。二度窦房阻滞(S—AB)15例。窦性停搏2~2.5s者7例,2.6~3.0s者6例,>3.1s者7例。短阵房速5例,短阵房颤5例,逸搏间距<2.4s者13例,2.5~6.0s者12例。
持续窦性心动过缓(窦缓)伴有或不伴有S—AB、窦性停搏(众动过缓型)22例。窦缓、 窦性停搏和/或S—AB伴房速或房颤(慢—快综合征)2例。兼有窦房结、房室结病变(双结病变)7例,其中2例有慢—快综合征表现。
30例病窦综合征患者窦房结功能恢复时间(SNRT):1.6~2.4s者20例,>2.5s者10例;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CSNRT):0.525~2.5s者22例,>1.5s者4例;固有心率(IHR):51、80次/min者18例,<50次/min者8例。
2、试验方法:
2.1相关检查:患者入院后1~2周内均停用一切药物,作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心脏X线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20例作DCG检查。每天7时、17时分别平卧休息30分钟后由医护人员听诊心率3分钟,计算每分钟平均数并填入记录卡。治疗前一周平均心率41.6~48.7次/min者18例,50.21~67.48次/min者14例。
2.2治疗方法:受试者每日服用本发明实施例1所述中药复方制成的制剂1~2次,每次2~4丸,2个月为一疗程。治疗开始后每日测平卧心率,观察临床症状及副作用。疗程结束复查上述各项检查。
3、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症状消失,平卧心率增加5次/min以上,及/或SNRT、CSNRT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改善:症状减轻,平卧心率增加2~4次/min,及/或SNRT、CSNRT显著缩短;无效:症状未改善,平卧心率增加<2次/min,SNRT、CSNRT无改变;恶化:上述指标有恶化倾向者。
4、结果
结果表明本发明中药提供的中药复方组合物对慢性窦房结综合征治疗效果显著,无明显毒副作用。
4.1疗效
31例属显效者9例(29.0%),改善15例(48.4%),总有效率为77.4%,无效率为22.6%。其中平卧心率属显效者7例(P<0.01),改善12例(P<0.05),治疗第五周心率增加最显著(该周平卧平均心率42.67~49.14次/min者8例,50.43~79.93次/min19例)。SNRT<2.4s者治疗后明显缩短或正常17例,SNRT>2.5s者治疗无效4例。CSNRT<1.5s者治疗后正常或接近正常18例,>1.5s者无一例缩短。固有心率IHR>51次/min者有效15例,<50次/min者4例无改变。房性、室性或结性逸搏间距<2.4s的13例中,有效12例,>2.5s的11例中4例无效。
4.2副作用观察
DCG检查未见室性异位心律。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及血常规等,治疗前后均无改变。
实施例11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
1、病例收集:150例病例均符合西医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标准和符合中医气虚血瘀证辨证标准,随机分为实验组(100例)与对照组(50例)。实验组:男42例,女58例;年龄40岁~70岁;病程1个月至20年;中医辨证分型为气阴两虚兼血瘀型,伴有高血压病38例,糖尿病19例,高脂血症30例。对照组:男22例,女28例;年龄41岁~70岁;病程1个月至17年;伴有高血压20例,糖尿病12例,高脂血症18例。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心绞痛程度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试验方法:实验组:服用本发明实施例3所述中药复方制成的胶囊,每次1粒,每日3次,疗程4周。对照组:服用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每次15mg,每日2次,疗程4周。观察心绞痛疗效、硝酸甘油停减率、心电图及中医相关症状、舌象和脉象等。
3、疗效评定标准
3.1心绞痛疗效标准:轻度/I级: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为显效;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明显减轻为有效;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为无效;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所加重达到“中度/Ⅱ级”以上标准)为加重。②中度/Ⅱ级:症状消失或基本为显效;症状减轻到“轻度/I级”的标准为有效。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为无效;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都有所加莺(达到“较重度/Ⅲ级”的标准为加重。③较重度/Ⅲ级: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到“轻度/I级”的标准为显效;症状减轻到“中度/Ⅱ级”的标准为有效;症状与治疗前相同为无效。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都有所加重(或达到“重度/Iv级”标准)为加重。
3.2心电图疗效标准显效:心电图恢复至“大致正常”或达到“正常心电图”;有效:ST段的降低,以治疗后回升0.05mV以上,但未达正常水平,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改变变浅(达25%以上者),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者;无效: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加重:治疗后ST段降低加重,T波加深,或T波由平坦变为倒置。
3.3硝酸甘油停减标准停药:治疗后完全停服;减量:治疗后较治疗前药物用量减少50%以上;不变:治疗后药物用量减少不足50%;增加:治疗后药物用量增加50%以上。
3.4中医证候疗效标准临床痊愈:积分值降低≥90%;显效:积分值降低≥70%,但<90%;有效:积分值降低≥30%,但<70%;无效:积分值降低<30%。
4、统计学处理:疗效观察采用百分比,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统计分析。
5、结果
5.1两组病人治疗后心绞痛疗效比较(见表6)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0%;经秩和检验,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表6两组治疗后心绞痛疗效比较
组别 |
n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加重 |
总有效率 |
实验组 |
100 |
15 |
60 |
25 |
0 |
75.0 |
对照组 |
50 |
9 |
30 |
10 |
2 |
78.0 |
5.2两组治疗后心电图疗效比较(见表7)经秩和检验,两组病人心电图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
表7组治疗后心电图疗效比较
组别 |
n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加重 |
总有效率 |
实验组 |
100 |
28 |
50 |
22 |
0 |
61.0 |
对照组 |
50 |
11 |
12 |
31 |
2 |
46.0 |
5.3两组治疗后硝酸甘油停减率比较(见表8)经秩和检验,两组治疗后比较,两组病人硝酸甘油停减无显著性差异(P>0.05)。
表8两组治疗后硝酸甘油停减情况比较
组别 |
n |
停用例 |
减药例 |
不变例 |
增加例 |
总有效率 |
实验组 |
100 |
33 |
43 |
27 |
0 |
76.0 |
对照组 |
50 |
19 |
18 |
17 |
1 |
74.0 |
5.4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见表9)经秩和检验,两组病人中医证候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单项证候疗效比较(见表10)治疗后两组在乏力和自汗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病人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9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组别 |
n |
痊愈例 |
显效例 |
有效例 |
无效例 |
总有效率 |
实验组 |
100 |
30 |
27 |
24 |
19 |
81.0 |
对照组 |
50 |
15 |
15 |
8 |
12 |
76.0 |
表10两组治疗后中医单项证候疗效比较
证候 |
组别 |
n |
痊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胸痛 |
实验组 |
100 |
33 |
26 |
25 |
16 |
84.0 |
|
对照组 |
50 |
15 |
11 |
18 |
6 |
88.0 |
胸闷 |
实验组 |
90 |
25 |
35 |
25 |
5 |
94.4 |
|
对照组 |
49 |
17 |
16 |
13 |
3 |
93.9 |
气短 |
实验组 |
93 |
31 |
26 |
20 |
16 |
82.8 |
|
对照组 |
45 |
12 |
11 |
12 |
10 |
77.8 |
神疲 |
实验组 |
81 |
23 |
26 |
21 |
11 |
86.4 |
|
对照组 |
44 |
15 |
12 |
12 |
5 |
88.6 |
乏力 |
实验组 |
92 |
36 |
21 |
28 |
7 |
92.4 |
|
对照组 |
43 |
11 |
11 |
13 |
10 |
76.7 |
自汗 |
实验组 |
87 |
32 |
29 |
21 |
5 |
94.3 |
|
对照组 |
49 |
10 |
12 |
8 |
10 |
79.6 |
口干 |
实验组 |
95 |
22 |
19 |
20 |
34 |
64.2 |
|
对照组 |
39 |
10 |
10 |
6 |
13 |
66.7 |
实施例12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治疗心律失常临床观察
1、病例收集:选取符合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为35~72,病程1~5年。并发房性早搏者33例,室性早搏者53例,房室交界性早搏20例,心房汗颤14例。
2、试验方法
2.1给药方法:治疗组:舌下含服本发明实施例6所述中药复方制成的滴丸制剂4粒/次,3次/d;对照组:口服三酰甘油片,三片/次,3次/d。疗程均为2个月。期间停止服用一切抗心律失常及抗血小板聚集等改善血液流变学的药物。观察记录治疗前后的改善情况,心电图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
2.2.检查:对患者的血脂,心功能,临床表现观察。治疗前记录12导联心电图改善情况及心脏有关的检查,服药两周或四周后进行心电图的复查,并同时进行心脏听诊。每2min/次。
3、疗效评定标准:显效:心脏听诊2min,早搏减少90%以上,成心电图检查无早搏发现,房颤转为窦性心律;有效:心脏听诊2min,早搏减少50%以上,成心电图检查早搏由频发专为偶发,房室呈短镇出现;无效:服药四周后,无明显改善。
4、结果:本发明提供的中药复方组合物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为70%,抗早搏作用以房早疗效最高,其次是室早,对房室交界性早搏,房颤效果较低,结果见表11。
表11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各类型心律失常治疗结果(%)
心律失常类型 |
n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房性早搏 |
34 |
12(35.3) |
18(52.9) |
4(11.8) |
30(88.2) |
室性早搏 |
52 |
18(34.6) |
23(44.2) |
11(21.2) |
41(78.8) |
房室交界性早搏 |
20 |
6(30.0) |
6(30.0) |
8(40.0) |
12(60.0) |
心房汗颤 |
14 |
4(28.6) |
4(28.6) |
6(42.9) |
8(57.1) |
合计 |
120 |
40(33.3) |
51(42.5) |
29(24.2) |
91(75.8) |
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中治疗后的身体症状和体征均改善较大,服用本发明实施6所制制剂治疗后的治疗组的改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12。
表12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与体征的变化例数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心电图改善情况的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心电图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表明,本发明提供的中药复方可明显改善心血管功能和脑微循环功能,起效快,维持时间长,结果见表13。
表1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疗效改善方面的比较
组别 |
N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加重 |
总有效率 |
对照组 |
60 |
22 |
20 |
14 |
4 |
70.0 |
治疗组 |
60 |
23 |
23 |
14 |
0 |
76.7 |
通过以上实验结果表明,本发明提供的中药复方具有很好的防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功效,并且未见有明显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安全,可开发成为新的临床药物。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