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18651B - 光源装置、光源装置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源装置、光源装置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18651B
CN103718651B CN201280036152.6A CN201280036152A CN103718651B CN 103718651 B CN103718651 B CN 103718651B CN 201280036152 A CN201280036152 A CN 201280036152A CN 103718651 B CN103718651 B CN 1037186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upper limit
electric power
lamp
light sou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3615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18651A (zh
Inventor
岛田笃
高桥智也
正木隆浩
大岛睦巳
古源安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7186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186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186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186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4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operating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i.e. where the type of light source is not relevant
    • H05B47/10Controlling the light sourc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6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with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 A61B1/0655Control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6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with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 A61B1/0661Endoscope light sources
    • A61B1/0669Endoscope light sources at proximal end of an endoscop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4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operating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i.e. where the type of light source is not relevant
    • H05B47/10Controlling the light source
    • H05B47/16Controlling the light source by timing mea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20/00Energy efficient lighting technologies, e.g. halogen lamps or gas discharge lamps
    • Y02B20/40Control techniques providing energy savings, e.g. smart controller or presence detectio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Biophys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ndoscopes (AREA)
  •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AREA)
  • Circuit Arrangement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光源装置(1),具有:灯(2);电源(3);调光控制模块(33),其在上限电力以下的范围内对电源(3)向灯(2)供给的电力进行控制,从而控制灯(2)的射出光量;以及连续点亮检测模块(32),其对灯(2)从熄灭状态转变为点亮状态的时刻起持续维持点亮状态的连续点亮时间进行测量,并检测是否达到规定的上限时间,并且在灯(2)为熄灭状态的期间内将连续点亮时间初始化,其中,当未检测出连续点亮时间达到上限时间时,调光控制模块(33)将上限电力控制为第一上限电力,当检测出连续点亮时间达到上限时间时,调光控制模块(33)将上述电力控制为低于第一上限电力的第二上限电力。

Description

光源装置、光源装置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控制点亮状态下的光源部的射出光量的光源装置以及该光源装置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供给从内窥镜(观测器)的前端部向被检体照射的光的光源装置中设置有生成光的光源部(以下称为灯)。随着使用时间变长,这种灯的发光量降低,或者发光亮度变得不稳定,因此需要更换。在此,提出了一种尽量延长灯的寿命的技术。
与内窥镜的领域不同,例如在日本特开2003-131324号公报中记载了如下一种投射型图像装置的放电灯点亮装置:准备多个电力模式,与灯的连续点亮时间相应地向电力消耗小的电力模式转变。在此,连续点亮时间是从开始使用新灯起的总使用时间,各电力模式下的电力值是实际供给到灯的电力值。
另外,仍然与内窥镜的领域不同,在日本特开2011-124109号公报中记载了如下一种无照度传感器的照明控制系统:利用计时器对累计点亮时间进行计时,当达到规定时间时,控制为考虑了维护率的调光输出值。在此,累计点亮时间是从开始使用新光源起的总使用时间。其中,该日本特开2011-124109号公报所记载的技术并不是以延长灯寿命为目的,而是为了校正由于使用劣化引起的照度降低而进行用于增加调光输出值的控制(例如,参照该公报的第[0041]段、图2~图4等),对于灯寿命,反倒可能缩短寿命。
并且,以液晶显示装置等为目标而与内窥镜的领域不同,在日本特开2004-31283号公报中记载了如下一种技术:求出光源的累积通电时间,随着该累积通电时间变长,阶段性地减少光源的驱动电流。在此,累积通电时间是从开始使用新光源起的总使用时间,另外,与累积通电时间相应地减少的电流是实际供给给光源的驱动电流。并且,在该公报中还记载一种与周围的明暗相应地增加和减少光源的驱动电流的技术,具体地说,是在与白天对应的D模式和与晚上对应的N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的技术。
上述各公报所记载的技术是与从开始使用新光源起的总使用时间相应地控制向光源供给的电力的技术,但即使在一次点亮时的连续点亮时间内,有时在连续点亮时间变长时亮度也会变得不稳定。参照本申请所涉及的图3来说明该点。
如果在一次点亮时例如以最大亮度Lmax1将灯持续点亮,则从超出某一时间Tmax的时刻起会看到灯的发光亮度不稳定的现象(或者灯的发光光谱进一步发生变化的现象)。上述各公报没有考虑进行打开/关闭动作的光源装置的在这种一次点亮时的亮度的变动。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供给一种能够尽量以高发光亮度稳定且长时间地发光的光源装置、光源装置的控制方法。
发明内容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光源装置具有:光源部,其能够取得生成光的点亮状态和不生成光的熄灭状态;电力供给部,其供给用于上述光源部在上述点亮状态下生成光的电力;射出光量控制部,其在上限电力以下的范围内控制上述电力供给部向上述光源部供给的电力,由此控制上述光源部的射出光量;以及连续点亮检测部,其对上述光源部从上述熄灭状态转变为上述点亮状态的时刻起持续维持该点亮状态的连续点亮时间进行测量,检测该连续点亮时间是否达到规定的上限时间,并且在上述光源部为上述熄灭状态的期间内将该连续点亮时间初始化,其中,在没有检测出上述连续点亮时间达到上述上限时间时,上述射出光量控制部将上述上限电力控制为第一上限电力,当检测出上述连续点亮时间达到上述上限时间时,上述射出光量控制部将上述上限电力控制为低于上述第一上限电力的第二上限电力。
另外,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光源装置的控制方法具有以下步骤:通过向光源部供给电力,使该光源部从不生成光的熄灭状态转变为生成光的点亮状态;对上述光源部从上述熄灭状态转变为上述点亮状态的时刻起持续维持该点亮状态的连续点亮时间进行测量;检测上述连续点亮时间是否达到规定的上限时间;在没有检测出上述连续点亮时间达到上述上限时间时,进行控制使得作为向上述光源部供给的电力的上限的上限电力为第一上限电力;当检测出上述连续点亮时间达到上述上限时间时,进行控制使得作为向上述光源部供给的电力的上限的上限电力为低于上述第一上限电力的第二上限电力;以及在上述光源部为上述熄灭状态的期间内将上述连续点亮时间初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2是表示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与灯的亮度控制有关的光源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3是表示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一次连续点亮时的灯亮度的情形的线图。
图4是表示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使在一次连续点亮中向灯供给的电力随时间变化的例子的线图。
图5是表示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的灯点亮/熄灭控制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一次点亮时控制灯电流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处于送气停止状态和灯熄灭状态时的前置面板的显示的图。
图8是表示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连接观测器并处于送气驱动状态和灯点亮状态时的前置面板的显示的图。
图9是表示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未连接观测器却假设连接了观测器时为送气驱动状态和灯点亮状态时的前置面板的显示的图。
图10是表示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由连接/未连接观测器的状态变化导致的灯的点亮状态的变化的情形的图。
图11是表示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未连接时进行了手动接通操作时的、由于连接/未连接观测器的状态变化导致的灯的点亮状态的变化的情形的图。
图12是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关联地表示输出连接器中的多个连接器电接点的普通排列的图。
图13是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关联地表示将观测器的连接部连接于普通的输出连接器时的连接器电接点和内窥镜侧电接点的情形的图。
图14是表示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相邻的两个连接器电接点之间以具有导电性的液体进行桥接的状态的图。
图15是表示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以具有导电性的液体进行桥接的两个连接器电接点的一方发生了电解腐蚀的状态的图。
图16是表示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输出连接器中的多个连接器电接点的排列的图。
图17是表示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将观测器的连接部连接于输出连接器时的连接器电接点和内窥镜侧电接点的情形的图。
图18是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关联地表示普通的基板与配线的连接构造的图。
图19是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关联地表示配线与基板侧连接器的连接构造的截面图。
图20是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关联地表示在配线侧端子与基板侧端子之间产生了氧化覆膜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21是表示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基板与配线的连接构造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至图21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光源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光源装置1是与观测器(内窥镜)100(参照图8)相连接,向该观测器100供给照明用的光的装置,具备灯2、电源3、控制基板4、连接器电接点5、观测器检测基板6以及前置面板7。
灯2是能够取得生成光的点亮状态和不生成光的熄灭状态的光源部。
电源3是供给电力的电力供给部,该电力用于灯2在点亮状态下生成光。
连接器电接点5被配设在连接有观测器100的输出连接器47(参照图7~图9)内,与观测器100侧的电接点进行电连接(还参照图12~图17)。
观测器检测基板6是检测是否经由连接器电接点5连接有观测器100的基板。此外,在此进行利用了连接器电接点5的检测,但并不限于此,既可以进行机械性地连接检测,也可以使用传感器等进行连接检测。
前置面板7用于进行对光源装置1的操作输入,还进行光源装置1的状态的显示等(还参照图7~图9)。
控制基板4根据由观测器检测基板6得到的检测结果和来自前置面板7的操作输入,来控制电源3向灯2供给的电力的接通/断开、电力值。
该控制基板4具备灯控制I/F电路11、观测器检测I/F电路12、前置面板I/F电路13以及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14。
灯控制I/F电路11是FPGA14与电源3之间的接口电路。
观测器检测I/F电路12是FPGA14与观测器检测基板6之间的接口电路。
前置面板I/F电路13是FPGA14与前置面板7之间的接口电路。
FPGA14是由用于基于观测器检测结果和操作输入进行灯控制的模块等构成的可编程的LSI(Large Scale Integration:大规模集成电路)。
该FPGA14具备灯控制模块21、观测器检测模块22、前置面板I/F模块23、灯开关信号传递模块24以及CPU25。
观测器检测模块22基于来自观测器检测I/F电路12的输入来向灯开关信号传递模块24输出表示是否连接有观测器100的信号SCOPE_OUT。
前置面板I/F模块23基于来自前置面板I/F电路13的输入来向灯开关信号传递模块24输出信号KEY_IN_1,该信号KEY_IN_1表示用于以手动方式操作灯2的点亮/熄灭的灯开关41(参照图7~图9等)是否接通。
灯开关信号传递模块24基于来自观测器检测模块22的信号SCOPE_OUT、来自前置面板I/F模块23的信号KEY_IN_1以及来自灯控制模块21的灯点亮状态通知信号,来向CPU25输出信号KEY_IN_2。该灯开关信号传递模块24根据该光源装置1的模式设定、各输入信号,将输出信号KEY_IN_1直接作为信号KEY_IN_2输出到CPU25,或者将与信号KEY_IN_1不同的伪信号作为信号KEY_IN_2输出到CPU25。之后,参照图10和图11对基于由该灯开关信号传递模块24输出的信号KEY_IN_2的灯2的点亮状态进行说明。
CPU25控制该光源装置1整体,接收信号KEY_IN_2,在灯点亮的情况下向灯控制模块21输出灯熄灭指示信号,在灯熄灭的情况下向灯控制模块21输出灯点亮指示信号。另外,从灯控制模块21向CPU25发送灯点亮状态通知信号。
灯控制模块21从CPU25接收灯点亮/熄灭指示信号,将与所接收到的指示信号相应的控制信号输出到灯控制I/F电路11,来执行灯2的点亮/熄灭。并且,该灯控制模块21具备作为射出光量控制部的调光控制模块33(参照图2),该射出光量控制部通过在规定的上限电力以下的范围内控制从电源3向灯2供给的电力来控制灯2的射出光量。
首先,参照图5来说明光源装置1整体的灯点亮/熄灭控制。图5是表示光源装置1的灯点亮/熄灭控制的流程图。
当光源装置1的电源被接通时开始该处理,当在灯熄灭期间从灯开关信号传递模块24向CPU25输入的信号KEY_IN_2被输入到CPU25时,CPU25向灯控制模块21输出灯点亮指示信号以从灯熄灭切换为灯点亮。然后,灯控制模块21检测灯是否从熄灭变化为点亮(步骤S1)。
在该步骤S1中检测出灯从熄灭变化为点亮的情况下,CPU25等待从控制模块21输入表示灯点亮的状态通知信号(步骤S2)。
通过这样,在没有检测到输入灯点亮状态通知信号或者在步骤S1中没有检测出灯从熄灭变化为点亮的情况下,灯开关信号传递模块24判定是否拔出观测器100而从连接状态变化为未连接状态(步骤S3)。
在此,在基于FPGA14从观测器检测基板6接收观测器连接→未连接的信号而判定为信号SCOPE_OUT从表示观测器100的连接的信号变化为表示未连接的信号的情况下,灯开关信号传递模块24在对处于内部的灯点亮标志设置1(附图中的标记“<=”示出了对值进行设置的情况。以下同样。)之后(步骤S4),对CPU25发送用于使灯熄灭的信号KEY_IN_2。
接收到该信号KEY_IN_2之后CPU25向灯控制模块21发送灯熄灭指示信号,灯控制模块21对电源3进行灯熄灭的指示,灯2被熄灭(步骤S5)。
此外,之所以在步骤S4中对灯点亮标志设置1,是由于在步骤S5中使灯2熄灭之后再次使灯2的点亮/熄灭发生变化时,通过看灯点亮标志便可知此次使灯2点亮。
另外,在步骤S3中判定为观测器100没有从连接状态变化为未连接状态的情况下,判定是否安装了观测器100而从未连接状态变化为连接状态(步骤S6)。
在此,在基于FPGA14从观测器检测基板6接收观测器未连接→连接的信号而判定为信号SCOPE_OUT从表示观测器100的未连接的信号变化为表示连接的信号的情况下,灯开关信号传递模块24判定处于内部的灯点亮标志是否为1(步骤S7)。
在此,在判定为灯点亮标志不是1(也就是0)的情况下,仍维持灯2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判定为灯点亮标志是1的情况下,灯开关信号传递模块24对CPU25发送用于使灯点亮的信号KEY_IN_2。在接收到该信号KEY_IN_2之后CPU25向灯控制模块21发送灯点亮指示信号,灯控制模块21指示电源3点亮指示灯,灯2被点亮(步骤S8)。
之后,准备下一次灯熄灭,对灯点亮标志设置0(步骤S9)。
在步骤S5或者步骤S9的处理结束时,在步骤S6中判定为观测器100没有从未连接状态变化为连接状态、在步骤S7中判断为灯点亮标志不是1(也就是0)的情况下,返回到步骤S1反复进行如上所述的处理。
根据这种处理,在观测器100的连接状态不发生变化的期间,执行步骤S1(否)、S3(否)、S6(否)的循环(以下称为基本循环)。而且,在该基本循环中观测器100从连接变为未连接的情况下,不需要用户进行操作而在步骤S5中自动进行灯熄灭。之后,在步骤S4中设定的灯点亮标志=1的灯熄灭状态下执行基本循环。
在执行该基本循环期间观测器100从未连接变为连接的情况下,在灯自动熄灭时设为灯点亮标志=1,因此不需要用户进行操作而在步骤S8中自动进行灯点亮。之后,在步骤S9中设定的灯点亮标志=0的灯点亮状态下执行基本循环。
在执行该基本循环期间,观测器100再次从连接变为未连接时的动作与上述相同。
这样,通过如图5所示的处理,不需要用户进行开关操作就能够自动进行与观测器100的装卸相应的灯2的点亮/熄灭。
但是,在自动点亮/熄灭动作过程中用户也进行了开关操作的情况下,优先根据状况进行用户操作。因而,实现的灯2的点亮状态如图10和图11所示那样。图10是表示由观测器的连接/未连接的状态变化引起的灯的点亮状态的变化的情形的图,图11是表示在未连接时进行了手动接通操作时的、由观测器的连接/未连接的状态变化导致的灯的点亮状态的变化的情形的图。
如图10所示,当连接有观测器100时设为灯2打开。在该状态下,当观测器100被拔出而未连接时,灯2自动关闭。之后,当再次连接观测器100时,灯2自动转变为与之前连接有观测器100时相同的状态、即打开的状态。通过上述图5的流程来实现该处理。
另外,当连接有观测器100时设为灯2关闭。在该状态下,即使观测器100被拔出而未连接,灯2也依然是关闭状态。之后,当再次连接观测器100时,灯2自动转变为与之前连接有观测器100时相同的状态、即关闭的状态,因此保持关闭。
另一方面,当未连接观测器100时,以手动方式对灯开关41进行接通操作时的点亮状态的变化如图11所示。
首先,当连接有观测器100时设为灯2打开。在该状态下,当观测器100被拔出而未连接时,灯2自动关闭。如果在该未连接时以手动方式对灯开关41进行接通操作,则灯2打开。之后,即使再次连接观测器100,灯2仍保持打开的状态。
另外,当连接有观测器100时设为灯2关闭。在该状态下,即使观测器100被拔出而为未连接,灯2也依然为关闭状态。如果在该未连接时以手动方式对灯开关41进行接通操作,则灯2打开。之后,即使再次连接观测器100,灯2仍保持打开的状态。
用户在使用观测器完成检查之后,大多不会使光源装置1的灯2熄灭。在这种情况下,在某次检查与下一次检查期间光源装置1的灯2仍点亮,在没有进行检查的时间内产生多余的电力消耗。对此,使用如图1所示的结构进行如图5所示的处理,来获得如图10的左栏所示的点亮状态的变化,由此即使用户不进行使灯点亮/熄灭的操作,也能够自动进行灯的点亮/熄灭,从而能够抑制产生多余的电力消耗。
另外,在未连接时用户以手动方式进行了使灯点亮的操作的情况下,如图11所示,能够获得重视用户的意图的点亮状态。
接着,图2是表示与灯的亮度控制有关的光源装置的结构的框图,图3是表示一次连续点亮时的灯亮度的情形的线图,图4是表示使在一次连续点亮中向灯供给的电力随时间变化的例子的线图。
如果在一次点亮时例如以最大亮度Lmax1持续点亮灯2,则在如图3所示的上面情况那样连续点亮时间超出时间Tmax时,从之后的某一时刻起看到灯的发光亮度不稳定的现象(或者灯的发光光谱进一步发生变化的现象:此外,下面例举亮度不稳定的现象作为代表)。
当使灯2的亮度与上述最大亮度Lmax1相比少量降低时,可能存在以下情况:灯2的发光亮度不稳定的时刻稍稍推迟,或者亮度的变动幅度稍稍变小,但依然产生灯2的发光亮度不稳定的现象。
与此相对地,当使灯2的亮度变为某个阈值亮度Lmax2以下时,即使进行一次点亮时的连续点亮,实际上也不会产生灯2的发光亮度不稳定的现象(即,灯2的亮度固定或者仅产生可忽略的程度的变动)。
因此,根据图2所示的结构,一边尽量确保灯2的最大亮度,一边避免灯2的发光亮度不稳定。
如图2所示,灯控制模块21具备:灯点亮模块31,其控制灯点亮/熄灭;作为连续点亮检测部的连续点亮检测模块32,其检测灯2的连续点亮时间;以及作为射出光量控制部的调光控制模块33,其用于控制灯电流。
图6是表示在一次点亮时控制灯电流的处理的流程图。在图5所示的处理中,在灯2从熄灭状态变化为点亮状态之后维持该点亮状态的期间继续进行该图6所示的处理,当再次转变为熄灭状态时结束该图6所示的处理。此外,在该图6中,列举了图3和图4所示的Tmax为一个小时的情况作为例子来进行说明,当然根据灯的制造商、种类来设定恰当的时间。
当电源被接通时,CPU25将作为第一上限电力且灯最大允许电流值数据的LAMP_CUR_MAX(与图3所示的最大亮度Lmax1和图4所示的第一上限电力Pmax1对应的电流值数据)发送到调光控制模块33。调光控制模块33将从CPU25接收到的LAMP_CUR_MAX预先存储到内部缓冲器的LAMP_CUR_MAX_EX。
之后,当对前置面板7的灯开关41进行接通操作或者通过观测器检测基板6检测到观测器的连接时,CPU25对ML_ON设置1,并作为灯点亮指示信号发送到灯点亮模块31。
于是,灯点亮模块31将ML_CNTL_OUT输出到灯控制I/F电路11。由此灯控制I/F电路11对ML_CNTL设置0并作为灯点亮指示发送到电源3。
电源3接收到该灯点亮指示之后,例如向灯2供给两极间电压LAMP+和LAMP-,使灯2发光。
从未图示的视频处理器对上述调光控制模块33输入作为明亮度指示数据的EE信号。然后,调光控制模块33基于各种参数,在不超出与内部缓冲器的LAMP_CUR_MAX_EX中存储的值对应的电流值的范围内生成用于控制灯电流的ML_PULSE_OUT,并发送到灯控制I/F电路11。灯控制I/F电路11接收来自调光控制模块33的ML_PULSE_OUT,并将用于控制电流的信号ML_PULSE输出到电源3。电源3能够与来自灯控制I/F电路11的信号ML_PULSE相应地改变电流并输出到灯2。由此,灯2在不超出与上述LAMP_CUR_MAX_EX对应的电流值的范围内进行发光。
此外,为了在电源被接通后的初始状态下将从CPU25发送来的LAMP_CUR_MAX存储到调光控制模块33的内部缓冲器LAMP_CUR_MAX_EX中,灯2在不超出与该LAMP_CUR_MAX对应的电流值的范围内进行发光。
然后,如果灯2点亮,则电源3设置为ML_STATE=0并发送到灯控制I/F电路11,来通知灯2已点亮。
当灯控制I/F电路11接收到灯点亮通知时,向灯点亮模块31发送ML_STATE_IN。
灯点亮模块31在从灯控制I/F电路11接收到ML_STATE_IN时,向连续点亮检测模块32输出ML_STATE_OUT。
连续点亮检测模块32对来自灯点亮模块31的ML_STATE_OUT进行监视(步骤S11)。然后,在步骤块SB1中,在ML_STATE_OUT为0时,连续点亮检测模块32将表示连续点亮时间的内部计数器MLSTATE_1H_COUNTER重置(即初始化)(步骤S12),在ML_STATE_OUT为1时,连续点亮检测模块32执行内部计数器MLSTATE_1H_COUNTER的累加(步骤S13)。这样,连续点亮检测模块32在持续点亮灯2期间(即,ML_STATE_OUT为1期间),执行内部计数器MLSTATE_1H_COUNTER的累加。
然后,在步骤块SB2中,连续点亮检测模块32监视内部计数器MLSTATE_1H_COUNTER的计数值是否为表示经过一个小时的值(步骤S14)。然后,在没有达到一个小时的情况下,连续点亮检测模块32对FLAG_MLSTATE_1H设置0(步骤S15),在超出一个小时的情况下连续点亮检测模块32对FLAG_MLSTATE_1H设置1(步骤S16)。该FLAG_MLSTATE_1H从连续点亮检测模块32被发送到调光控制模块33。
接着在步骤块SB3中,调光控制模块33监视从连续点亮检测模块32输入的FLAG_MLSTATE_1H是否为1,即监视连续点亮时间是否超出一个小时(步骤S17)。
在此,在连续点亮时间没有达到一个小时的情况下(FLAG_MLSTATE_1H=0的情况下),调光控制模块33使来自CPU25的灯最大允许电流值数据LAMP_CUR_MAX继续存储到内部缓冲器LAMP_CUR_MAX_EX中(步骤S18)。
另外,在连续点亮时间超出一个小时的情况下(FLAG_MLSTATE_1H=1的情况下),调光控制模块33判定内部缓冲器LAMP_CUR_MAX_EX中存储的值是否大于第二上限电流值数据X2(步骤S19)。此外,该第二上限电流值数据X2是与图3所示的阈值亮度Lmax2和图4所示的第二上限电力Pmax2对应的电流值数据,成为比与第一上限电力Pmax1对应的灯最大允许电流值数据LAMP_CUR_MAX低的电流值数据。因而,该第二上限电流值数据X2是即使长时间持续进行一次点亮也能够抑制灯2的消耗(即,不会产生灯2的闪烁、颜色偏差)的灯电流值数据。
在此,在判定为内部缓冲器LAMP_CUR_MAX_EX中存储的值大于第二上限电流值数据X2的情况下,调光控制模块33将从当前存储在内部缓冲器LAMP_CUR_MAX_EX中的值减去规定的步进值X1而得到的值存储到内部缓冲器LAMP_CUR_MAX_EX(步骤S20)。在此,规定的步进值X1是能够将与第一上限电力Pmax1对应的灯最大允许电流值数据LAMP_CUR_MAX与上述第二上限电流值数据X2的电流值差分割为多个步幅的值,对应于图4所示的阶梯状部分的电力步进值。
另一方面,在步骤S19中判定为内部缓冲器LAMP_CUR_MAX_EX中存储的值不大于第二上限电流值数据X2的情况下,调光控制模块33仍维持当前存储在内部缓冲器LAMP_CUR_MAX_EX中的值(步骤S21)。
在通过这种步骤块SB3的处理使灯2的一次连续点亮时间超出Tmax(在上述例子中为一个小时)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那样从第一上限电力Pmax1向第二上限电力Pmax2阶段性地减少对灯2供给的电力,一边避免灯2的光的明亮度的变化给用户带来不适感,一边转变为不会产生灯2的闪烁、颜色偏差的状态。
在步骤块SB3的处理、更为详细地说在步骤S18、S20或者S21的处理结束后,在步骤块SB4中,调光控制模块33将内部缓冲器LAMP_CUR_MAX_EX中存储的值作为当前的上限电流值,基于来自视频处理器的明亮度指示数据、即EE信号来运算要供给给灯2的电流值(步骤S22)。
然后,在步骤块SB5中,调光控制模块33对ML_PULSE_OUT设置演算结果的电流值,并输出到灯控制I/F电路11(步骤S23)。如上所述,接收到该ML_PULSE_OUT的灯控制I/F电路11向电源3输出用于控制电流的信号ML_PULSE,使灯2发光。
在进行该步骤S23的处理之后返回到步骤S11的处理,反复进行如上所述的处理直到使灯2转变为熄灭状态为止。
接着,参照图7~图9来说明前置面板7上的显示。图7是表示处于送气停止状态和灯熄灭状态时的前置面板7的显示的图,图8是表示连接观测器并处于送气驱动状态和灯点亮状态时的前置面板7的显示的图,图9是表示在未连接观测器却假如连接有观测器时成为送气驱动状态和灯点亮状态时的前置面板7的显示的图。此外,在图7~图9中,针对各LED,利用白圆来表示点亮,利用黑圆表示熄灭,利用阴影来表示闪烁。
在前置面板7上分别设置有灯开关41、灯STBY(待机)LED42、灯ON(打开)LED43、送气开关44、送气STBY(待机)LED45、送气ON(开)LED46以及输出连接器47。
如上所述,灯开关41是用于手动点亮灯2的操作开关。
灯STBYLED42是用于表示灯2处于待点亮的待机状态的LED。
灯ONLED43是用于表示灯2处于点亮状态(灯打开状态)的LED。
送气开关44是用于经由设置于观测器100的未图示的送气通道对被检体进行送气的操作开关。
送气STBYLED45是用于表示送气驱动处于待机状态的LED。
送气ONLED46是用于表示处于正在执行送气驱动的状态的LED。
输出连接器47与观测器100相连接,如后面详细说明那样,在内部设置有多个连接器电接点5。
接着,对这种结构的前置面板7的显示进行说明。
在用户通过对灯开关41和送气开关44进行断开操作而成为送气停止状态和灯熄灭状态时,如图7所示,与是否连接有观测器100无关地,灯STBYLED42点亮,灯ONLED43熄灭,送气STBYLED45点亮,送气ONLED46熄灭。
另外,在连接观测器100后用户通过对灯开关41和送气开关44进行接通操作而成为送气驱动状态和灯点亮状态时,如图8所示,灯STBYLED42熄灭,灯ONLED43点亮,送气STBYLED45熄灭,送气ONLED46点亮。
并且,在未连接观测器100却假设连接有观测器100时成为送气驱动状态和灯点亮状态时,如图9所示,灯STBYLED42闪烁,灯ONLED43熄灭,送气STBYLED45闪烁,送气ONLED46熄灭。即,在图8所示的状态下观测器100被拔出而未连接的情况下,转变为该图9所示的状态。如果再次连接观测器100,则该图9所示的显示状态成为表示转变为图8所示的状态的显示状态。即,在图9所示的状态下假设再次连接观测器100时,转变为送气驱动状态和灯点亮状态,通过LED闪烁来向用户通知该情况。
以往,待机LED点亮等同于关闭。而且,即使设定为送气驱动而未连接观测器的情况下停止送气,在连接有观测器的情况下自动驱动送气。但是,以往在观测器为未连接状态时,表示送气驱动的送气ONLED也仍为点亮,因此给用户带来不适感。另外,关于灯,以往在从灯点亮状态起拔出观测器时,使灯自动熄灭,并且使表示灯待机的灯STBYLED点亮,但在之后再次连接观测器时灯自动点亮,因此给用户带来不适感。
与此相对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通过使灯STBYLED42、送气STBYLED45闪烁来通知在连接有观测器100的情况下自动进行送气驱动、灯点亮,因此能够缓和或者消除如以往那样的给用户带来的不适感。
通过这样,用户能够在连接观测器之前识别观测器连接后的灯点亮、泵驱动的状态。
接着,参照图12~17对配设在输出连接器47内的多个连接器电接点5的结构进行说明。
观测器100侧的连接部101(参照图8)例如构成为圆柱状或者圆筒状,该连接部101嵌入而连接的光源装置1的输出连接器47也具备圆筒状的内表面。
多个连接器电接点5例如沿圆周方向排列在该输出连接器47的圆筒状的内表面。而且,近年来连接器电接点5的数量增加,相邻的连接器电接点5的间隔变得比较狭窄。
首先,参照图12和图13对普通的电接点的排列进行说明。在此,图12是表示输出连接器47中的多个连接器电接点5的普通的排列的图,图13是表示将观测器的连接部101连接于普通的输出连接器47时的连接器电接点5和内窥镜侧电接点102的情形的图。
一般地,以前表面为垂直方向(即,立于前表面的法线为水平方向)的方式来配置前置面板7。因而,在输出连接器47内,多个连接器电接点5的一部分配置在重力方向上侧,其它部分配置在重力方向下侧。图12、图13示出了这些电接点中的配置在重力方向下侧的连接器电接点5的情形(箭头G示出了重力方向)。
每当使用时对观测器100进行清洗、消毒、杀菌,在处理后应该使其充分干燥后再进行下一次使用。但是,对于用户来说,有时在充分干燥结束之前进行下一次使用,在清洗等的处理中使用的具有导电性的液体WT(水等)有时附着于连接器电接点5附近。并不限于该例,具有导电性的液体WT有时会附着于输出连接器47,但这种液体WT大多通过滴下、传导移动而到达配置在重力方向下侧的连接器电接点5附近。
该液体WT即使如图12所示那样量少,但通过将观测器100的连接部101连接于输出连接器47也会由于毛细管现象而如图13所示那样跨越相邻的连接器电接点5之间并进行扩展,从而成为以液体WT将连接器电接点5之间桥接的状态。
图14是表示以具有导电性的液体WT将相邻的两个连接器电接点5之间桥接的状态的图。
当在这种状态下进行通电时,在连接器电接点5之间存在电位差的情况下,如图15的阴影部分所示,电位低的连接器电接点5有时发生电解腐蚀。在此,图15是表示以具有导电性的某种液体WT桥接的两个连接器电接点5中的一方发生电解腐蚀的状态的图。当发生这种电解腐蚀时,经由连接器电接点5传递的图像发生异常等,有可能成为故障的原因。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代替如图12和图13所示的结构而采用如图16和图17所示的结构。在此,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输出连接器47中的多个连接器电接点5的排列的图,图17是表示将观测器的连接部101连接于本实施方式的输出连接器47时的连接器电接点5和内窥镜侧电接点102的情形的图。
作为第一电解腐蚀防止技术,与图12所示的普通的连接器电接点5的接点间距离D1A相比,将图16所示的连接器电接点5的重力方向下侧的接点间距离D1变长。在不改变输出连接器47内的沿圆周方向排列的连接器电接点5的总数的情况下,未图示的重力方向上侧、重力方向横侧的接点间距离小于接点间距离D1且小于接点间距离D1A。
这样,相对于普通的输出连接器在重力方向上侧和下侧接点间距离不存在特别的差的情况,本实施方式的输出连接器47将侵入连接器内部的液体易于残留的重力方向下侧的接点间距离D1变得比液体难以残留的重力方向上侧、重力方向横侧的接点间距离长。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减少作为电解腐蚀的原因的连接器电接点5间的液体桥的发生频率,进而减少电解腐蚀。
并且,作为第二电解腐蚀防止技术,图16所示的输出连接器47在排列在重力方向下侧的连接器电接点5之间的位置处设置有凹状部48。此外,在图16和图17所示的例子中,在相邻的连接器电接点5之间一个接一个地设置凹状部48,但也可以设置多个。
通过设置这种凹状部48,在将观测器100的连接部101连接于输出连接器47时产生用于收纳液体WT的场所(如图17所示,如果液体WT小则被全部收纳的可能性高),从而能够抑制发生由毛细管现象导致的液体WT的延伸扩展。并且,相邻的连接器电接点5间的沿面距离变长,因此即使发生毛细管现象,也能够降低延伸并扩展的液体WT成为跨越连接器电接点5间的液体桥的频率。这样,能够减少电解腐蚀。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设置有凹状部48,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一直贯穿到外壳的外部的贯穿孔(排水孔)。其中,在液体WT是水的情况下,考虑到表面张力高,则期望设置尽可能大的贯穿孔。
除此以外,作为第三电解腐蚀防止技术,以尽量减小相邻的连接器电接点5间的电位差的方式配置排列在重力方向下侧的连接器电接点5。即,电位差越大,以具有导电性的液体WT进行桥接的连接器电接点5越加快推进电解腐蚀。因此,通过尽量减小电位差,设为几乎不推进电解腐蚀的程度的电位差(作为具体例,为1V左右以下的电位差),来抑制电解腐蚀。
而且,也可以使上述第一~第三电解腐蚀防止技术恰当地组合。例如,首先,设计为尽量减小相邻的连接器电接点5间的电位差。但是,在设计上相邻的连接器电接点5间的电位差无论如何也不得不变大的情况下,尽量将该部分的接点间距离变长,并且设置凹槽、贯穿孔等。
接着,参照图18~图21来说明光源装置1内的基板的连接构造。图18是表示普通的基板与配线的连接构造的图,图19是表示配线与基板侧连接器的连接构造的截面图,图20是表示在配线侧端子与基板侧端子之间产生氧化覆膜的状态的截面图,图2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板与配线的连接构造的图。
在光源装置1内设置有多个电路基板,在这些基板中存在如下结构的基板:没有完全固定于光源装置1的主体,而处于浮动状态或者能够稍稍移动(如果列举几个具有这种可能性的基板的例子,则例如列举出设置有与上述观测器100相连接的连接器电接点5的基板、观测器检测基板6等)。
如图18所示,能够进行这种移动的基板51通过将基板侧连接器52与配线55的配线侧连接器56相连接,能够与其它电路电连接。
例如图19所示,该连接部分成为以下结构:从配线侧连接器56侧延伸出的配线侧端子57与设置于基板侧连接器52的基板侧端子53接触并进行电连接。
但是,基板51和配线55相对地进行反复移动(例如,施加振动等),由此如图20所示,有时在配线侧端子57与基板侧端子53的连接部分产生磨损而形成氧化覆膜54,而使端子间难以电导通。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1所示,设置有用于将基板51与配线55一体地固定的固定构件58。
固定构件58具备能够与基板51接连的主体部分和能够与配线55接连的延伸部分58a。而且,固定构件58例如通过用螺钉60进行螺纹接合而与能够在主体部分移动的基板51进行固定,通过环扎捆绑件59而在延伸部分58a处与配线55进行固定。
根据这种结构,即使对基板51和配线55中的任一个施加振动,基板51和配线55一体地振动,禁止相对的位移,从而抑制配线侧端子57与基板侧端子53的连接部分的磨损。由此,防止在配线侧端子57与基板侧端子53的连接部分形成氧化覆膜,能够以高可靠性确保端子间的电导通。
根据这种第一实施方式,对光源部从熄灭状态转变为点亮状态的时刻起持续维持点亮状态的连续点亮时间进行测量,在没有检测出连续点亮时间达到上限时间时将上限电力控制为第一上限电力,在检测出达到上限时间时将上限电力控制为低于第一上限电力的第二上限电力,因此能够避免灯的发光亮度不稳定的现象、灯的发光光谱发生变化的现象,能够以尽可能高的发光亮度稳定且长时间地发光。
并且,以比第一上限电力与第二上限电力的电力差小的变更幅度来阶段性地进行从检测出连续点亮时间达到上限时间时的第一上限电力向第二上限电力的变更,因此能够一边避免灯光的明亮度的变化给用户带来的不适感,一边转变为不发生灯的闪烁、颜色偏差的状态。
此外,上述主要对光源装置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如上述那样控制光源装置的控制方法,还可以是用于使计算机如上述那样控制光源装置的控制程序、记录该控制程序的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等。
另外,本发明并非就那样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实施阶段能够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将构成要素变形并具体化。另外,通过使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多个构成要素适当地组合,能够形成各种发明的方式。例如,也可以从全部构成要素中删除实施方式所示的几个构成要素。并且,也可以使不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构成要素适当地组合。这样,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应用是不言而喻的。
本申请主张2011年12月8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1-269371号的优先权,上述公开内容被本申请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引用。

Claims (2)

1.一种内窥镜用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光源部,其能够取得生成光的点亮状态和不生成光的熄灭状态;
电力供给部,其供给用于上述光源部在上述点亮状态下生成光的电力;
射出光量控制部,其基于所输入的亮度指示信号,在上限电力以下的范围内对上述电力供给部向上述光源部供给的电力进行控制,由此控制上述光源部的射出光量;以及
连续点亮检测部,其对上述光源部从上述熄灭状态转变为上述点亮状态的时刻起持续维持该点亮状态的连续点亮时间进行测量,检测该连续点亮时间是否达到规定的上限时间,并且在上述光源部为上述熄灭状态的期间内将该连续点亮时间初始化,
其中,在未检测出上述连续点亮时间达到上述上限时间时,上述射出光量控制部将上述上限电力设为第一上限电力进行基于上述亮度指示信号的、向上述光源部的电力供给控制,在检测出上述连续点亮时间达到上述上限时间时,上述射出光量控制部将上述上限电力设为低于上述第一上限电力的第二上限电力进行基于上述亮度指示信号的、向上述光源部的电力供给控制,并且上述射出光量控制部还进行控制,使得以比该第一上限电力与该第二上限电力的电力差小的变更幅度,来阶段性地进行在检测出上述连续点亮时间达到上述上限时间时的从上述第一上限电力向上述第二上限电力的变更。
2.一种内窥镜用光源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以下步骤:
通过向光源部供给电力,使该光源部从不生成光的熄灭状态转变为生成光的点亮状态;
对上述光源部从上述熄灭状态转变为上述点亮状态的时刻起持续维持该点亮状态的连续点亮时间进行测量;
检测上述连续点亮时间是否达到规定的上限时间;
在未检测出上述连续点亮时间达到上述上限时间时,将作为向上述光源部供给的电力的上限的上限电力设为第一上限电力,基于所输入的亮度指示信号控制向上述光源部供给的电力;
在检测出上述连续点亮时间达到上述上限时间时,将作为向上述光源部供给的电力的上限的上限电力设为低于上述第一上限电力的第二上限电力,基于上述亮度指示信号控制向上述光源部供给的电力,并且还进行控制,使得以比该第一上限电力与该第二上限电力的电力差小的变更幅度,来阶段性地进行在检测出上述连续点亮时间达到上述上限时间时的从上述第一上限电力向上述第二上限电力的变更;以及
在上述光源部为上述熄灭状态的期间内将上述连续点亮时间初始化。
CN201280036152.6A 2011-12-08 2012-11-27 光源装置、光源装置的控制方法 Active CN1037186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69371 2011-12-08
JP2011269371 2011-12-08
PCT/JP2012/080563 WO2013084747A1 (ja) 2011-12-08 2012-11-27 光源装置、光源装置の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18651A CN103718651A (zh) 2014-04-09
CN103718651B true CN103718651B (zh) 2015-05-13

Family

ID=485741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36152.6A Active CN103718651B (zh) 2011-12-08 2012-11-27 光源装置、光源装置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915843B2 (zh)
EP (1) EP2728973A4 (zh)
JP (1) JP5393931B2 (zh)
CN (1) CN103718651B (zh)
WO (1) WO201308474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811499B1 (ko) * 2015-12-15 2017-12-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조명기기 및 조명기기의 제어방법
CN105611696B (zh) * 2016-01-07 2017-12-29 成都思唯奇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家居照明节能监控方法
JP6712771B2 (ja) * 2016-03-07 2020-06-2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照明システム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移動体
JP6895659B2 (ja) * 2017-03-23 2021-06-30 鳥取県 医療用ヘッドライト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42773A (zh) * 2008-11-05 2010-06-16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灯使用装置以及影像显示装置
CN101904224A (zh) * 2007-12-21 2010-12-01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322115A1 (de) * 1993-07-02 1995-01-12 Patent Treuhand Ges Fuer Elektrische Gluehlampen Mbh Metallhalogenid-Hochruckentladungslampe
US5868666A (en) * 1993-11-26 1999-02-09 Olympus Optical Co., Ltd. Endoscope apparatus using programmable integrated circuit to constitute internal structure thereof
JPH10154589A (ja) * 1996-11-26 1998-06-09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照明器具
JPH11204271A (ja) * 1998-01-14 1999-07-30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照明装置
JP2000180732A (ja) * 1998-12-11 2000-06-30 Asahi Optical Co Ltd 電子内視鏡装置
US6733441B2 (en) * 2000-05-11 2004-05-11 Olympus Corporation Endoscope device
JP3675426B2 (ja) * 2001-08-17 2005-07-2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投射型画像装置の放電灯点灯装置
JP2003151787A (ja) * 2001-08-29 2003-05-23 Harison Toshiba Lighting Corp 高圧放電ランプ点灯装置および自動車用ヘッドライト装置
JP4151324B2 (ja) 2002-06-28 2008-09-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とその駆動方法
US20090167201A1 (en) * 2007-11-07 2009-07-02 Luxim Corporation. Light source and methods for microscopy and endoscopy
JP5636186B2 (ja) 2009-12-11 2014-12-03 大成建設株式会社 省エネ照明制御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04224A (zh) * 2007-12-21 2010-12-01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
CN101742773A (zh) * 2008-11-05 2010-06-16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灯使用装置以及影像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28973A4 (en) 2016-01-06
US20140139145A1 (en) 2014-05-22
CN103718651A (zh) 2014-04-09
JP5393931B2 (ja) 2014-01-22
US8915843B2 (en) 2014-12-23
WO2013084747A1 (ja) 2013-06-13
JPWO2013084747A1 (ja) 2015-04-27
EP2728973A1 (en) 2014-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18651B (zh) 光源装置、光源装置的控制方法
JP5048009B2 (ja) 液晶表示装置のスキャニングバックライトのランプ駆動方法
JP5330705B2 (ja) 非常用照明装置
US8841854B2 (en) Driving device for discharge lamp, light source device,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and driving method for discharge lamp
JP2008010155A (ja) 放電灯点灯装置及び照明器具
CN102256424A (zh) 光源装置
US7388337B2 (en) Fluorescent lamp lighting apparatus and lighting control system
CN105960084B (zh) 放电灯驱动装置、光源装置、投影机及放电灯驱动方法
JP2006236669A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照明システム
JP2002334794A (ja) 照明制御装置
JP2010021130A (ja) ランプ点灯システム
JP2007220562A (ja) 放電灯点灯装置、照明器具、液晶表示用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KR20190059805A (ko) Smps 분리형 조명 제어 시스템
JP2006310258A (ja) 蛍光ランプ点灯装置および照明制御システム
JP2009158214A (ja) 非常用照明システム
KR100806851B1 (ko) 액정디스플레이장치용 백라이트유닛
JP5421661B2 (ja) 照明装置
JP2010003455A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KR100586147B1 (ko) 텔레비젼용 백라이트 유니트의 점등검사장치
JP5732233B2 (ja) 照明システム及びこれに使用される照明ユニット
JP5822472B2 (ja) 照明装置
JP2009140759A (ja) 照明制御システム
KR20100092259A (ko) 엘이디 램프용 모듈형 직류전원 공급장치
KR100747409B1 (ko) 형광등 수명 자동 표시 장치
JP4835519B2 (ja) 放電灯点灯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照明装置、液晶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106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Olympus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