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14835A - 库装置 - Google Patents

库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14835A
CN103714835A CN201310389560.6A CN201310389560A CN103714835A CN 103714835 A CN103714835 A CN 103714835A CN 201310389560 A CN201310389560 A CN 201310389560A CN 103714835 A CN103714835 A CN 1037148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h
odd
conveying unit
situation
described dis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8956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泽一树
竹内雄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G Data Storage Inc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G Data Storage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G Data Storage Inc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G Data Storage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7148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1483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22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from random access magazine of disc records
    • G11B17/228Control systems for magazin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22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from random access magazine of disc records
    • G11B17/225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from random access magazine of disc records wherein the disks are transferred from a fixed magazine to a fixed playing unit using a moving carriage

Landscapes

  • Automatic Disk Chang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库装置,其具有盘记录再现部、盘贮存容器和在两者之间搬送盘的盘搬送部,该库装置能提高将盘从盘记录再现部移动到盘搬送部的动作的可靠性。盘搬送控制部掌握盘记录再现部和盘搬送部双方的状态,据此使动作错误停止。或者将盘引入盘搬送部。或者使盘回到盘记录再现部,根据需要对盘记录再现部与盘搬送部的相对位置进行微调整,再次尝试上述盘的移动。由此,能够消除诸如盘的表面受损之类的问题。

Description

库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库,特别涉及提高恢复处理的可靠性的库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记录信息数据和再现信息数据的记录介质,广泛使用利用光盘的存储装置。众所周知,光盘是一种能够相对于存储装置装卸的记录介质。
光盘的记录容量随着最近的蓝光光盘的普及和记录层的多层化而增加。但是,以金融行业为首的很多行业中,需要长期保存大量的数据,因此希望进一步增加记录容量。因此,作为适于数据的长期保存的大容量的存储装置,研发出光盘库装置。
光盘库装置内置有能够收纳多个光盘的收纳部和光盘驱动器(以下简记为ODD:Optical Disc Drive)。该ODD对上述光盘写入信息数据且读取信息数据。而且,上述光盘库装置还具有搬送机构,该搬送机构用于选择收纳于上述收纳部的任意光盘而安装于上述ODD,并从上述ODD卸下光盘而收纳于上述收纳部。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上所述的光盘库装置(以下简记为库装置)的一例,特别公开了其冷却方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愿2011-263537号
发明内容
发明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库装置中,重要的是上述搬送机构的光盘搬送部与上述ODD之间能够顺畅地进行光盘的交接。例如,在窄插槽式的ODD中,用于相对于用于插入或排出光盘的插槽搬送光盘的上述光盘搬送部,需要在相对位置的误差较少的状态下进行光盘的交接。因此,库装置具有用于检测光盘搬送部相对于ODD的位置的位置传感器。
然而,由于以摩擦为主的原因,即使使用位置传感器,相对位置中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差。这种情况下,库装置在ODD与光盘搬送部之间有时无法进行光盘的交接,甚至有时光盘与不希望接触的结构部件接触或碰撞而停止,可能发生搬送动作错误。
迄今为止,为了恢复该搬送动作错误,首先,例如利用光盘搬送部检测有无光盘等,检测出放入光盘的动作错误。进一步,一边一点一点地改变ODD与光盘搬送部的相对位置关系,一边反复进行再次交接光盘的动作直到达到规定次数。
然而,如上所述,仅通过光盘搬送部的判断决定恢复的情况下,无法充分掌握光盘的实际位置,因此在改变ODD与光盘搬送部的相对位置关系时,可能使光盘受到损伤,最糟糕的情况下,有可能丢失记录的数据。
为了今后进一步普及库装置,提高搬送动作中发生错误时的恢复处理的可靠性非常重要。
鉴于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了恢复处理的可靠性的库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贮存多个记录介质并记录数据和再现数据的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盘贮存容器,其贮存作为上述记录介质的多个盘;ODD,其对上述盘读写信息数据;盘搬送部,其在上述盘贮存容器与上述ODD之间移动而搬送上述盘来进行交接;和控制上述库装置的动作的控制部,
在使安装于上述ODD的上述盘向上述盘搬送部移动时发生动作错误的情况下,上述控制部根据关于上述ODD的状态的信息和关于上述盘贮存部的状态的信息这两者的信息,再试行移动上述盘的动作。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提高了恢复处理的可靠性的库装置,具有能够有助于提高库装置的基本性能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例的库装置的概观图。
图2是一实施例的光盘搬送部的X-Y平面和Y-Z平面处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一实施例的向ODD安装光盘的动作的平面图。
图4是表示一实施例的从ODD排出光盘的动作的平面图。
图5是表示一实施例的将光盘从ODD移动到光盘搬送部的动作的截面图。
图6是表示一实施例的将光盘从光盘搬送部移动到ODD的动作的截面图。
图7是表示一实施例的将光盘从ODD移动到光盘搬送部时的盘的状态的图。
图8A是一实施例的将盘从盘记录再现部的ODD搬送到盘贮存部或ODD时的动作流程图(前半部分)。
图8B是一实施例的将盘从盘记录再现部的ODD搬送到盘贮存部或ODD时的动作流程图(后半部分)。
图9是表示图8A的盘搬送部的前处理的动作流程图。
图10是表示图8B的盘搬送部的后处理的动作流程图。
图11是表示图8B的盘搬送部的回推处理的动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首先,说明库装置的构造和动作的概要。
众所周知,ODD所使用的记录介质是能够相对于驱动器装卸的光盘。光盘例如有CD(Compact Disc)、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BD(Blu-ray Disc)。另外,光盘例如包括只能读取数据的ROM型(例如CD-ROM)、只能写入一次数据的R型(例如BD-R)、能够改写数据的RE、RAM或RW型(例如BD-RE)。进而,光盘还包括只具有一层记录层的单层盘和具有多层记录层的多层盘。本实施例中,既可以是能够使用这些全部的光盘的库装置,也可以是能够使用一部分光盘的库装置。
以下的说明中,光盘简记为盘。
图1是一实施例的库装置1的概观图。此处,表示除去库装置1的局部的外装、从正面斜上侧观察的状态。此处所说的正面侧是指盘贮存容器的出入口151所在的一侧。
为了明确与后述的附图的对应关系,图1的靠右侧示出了XYZ轴的三维方向。从库装置1的正面的左侧向右去为X轴,从正面的底面侧向上去为Y轴,从进深侧向跟前来为Z轴。
能够相对于库装置1装卸的盘贮存容器15,相对于盘贮存容器的出入口151在库装置1的进深方向上插入和排出。插入和排出的动作既可以由用户手动进行,也可以由库装置1进行一定程度的电动辅助动作。在盘贮存容器15能够搭载多个(例如250个)盘152。图1中,作为一例,表示多个盘152以相互使标签面与记录面相对并且大致垂直地立起的方式搭载的情况。在盘贮存容器15的内部的底面,优选设置用于将盘152定位的狭缝(未图示)。
此处,表示隔着后述的盘搬送部13在左右两侧使用两个盘贮存容器15的例子。上述的例子中,库装置1能够搭载500个盘152。这是一个例子,例如盘贮存容器15也可以是一个。另外,在盘贮存容器15为两个的情况下,在只插入其中任一个的状态下,库装置1也能够进行目标动作。
盘贮存容器15安装到库装置1时,其进深侧的前端位于盘记录再现部12的附近。
盘记录再现部12与盘贮存容器15同样,隔着盘搬送部13在左右两侧各设置有一个。盘记录再现部12具有ODD。各盘记录再现部12所具有的ODD可以为1个,但是为了提高动作速度,优选为多个(例如数个的程度)。此处示出两个用于插入盘和排出盘的插槽121。即,在单侧设置有两个ODD。众所周知,各ODD利用主轴电动机(未图示)使所安装的盘152旋转,利用光拾取器记录数据或使数据再现。
盘搬送部13、第一盘移动部131和盘搬送部的移动部14是用于在盘记录再现部12与盘贮存容器15之间搬送盘152的结构部件。盘搬送部的移动部14例如借助于电动机和齿轮(未图示,但部位、形状都没有特别限制)使盘搬送部13和盘移动部131移动。
首先,描述从盘贮存容器15向盘记录再现部12搬送盘152的情况。
例如,基于来自在库装置1的后面板内的电路基板(未图示)上安装的盘搬送控制部11(此处在后面板标注附图标记)的指示,盘搬送部的移动部14使盘搬送部13和第一盘移动部131移动到贮存有与上述指示对应的盘的盘贮存容器15的狭缝的位置。然后,第一盘移动部131和盘搬送部13内部的第二盘移动部132(未图示)例如借助于电动机和齿轮(未图示,但也可以是盘搬送部13所具有的)移动,由此将与上述指示对应的盘从盘贮存容器15移动到盘送部13的内部。
接着,基于来自上述的盘搬送控制部11的指示,盘搬送部的移动部14使盘搬送部13和第一盘移动部131移动到盘记录再现部12所具有的ODD中与上述指示对应的ODD的位置。进而,盘搬送部13内部的第二盘移动部132例如借助于电动机和齿轮移动,由此将搬送的盘从盘搬送部13移动到上述ODD的内部。由此,盘记录再现部12能够对新搬送来的盘进行数据的记录或再现。
接着,描述从盘记录再现部12向盘贮存容器15搬送盘152的情况。
基于来自盘搬送控制部11的指示,盘搬送部的移动部14使盘搬送部13和第一盘移动部131移动到贮存有与上述指示对应的盘的盘记录再现部12的ODD的位置。接着,盘搬送部13内部的第二盘移动部132例如借助于电动机和齿轮移动,由此将与上述指示对应的盘从上述ODD移动到盘搬送部13的内部。
然后,基于来自上述盘搬送控制部11的指示,盘搬送部的移动部14使盘搬送部13和第一盘移动部131移动到盘贮存容器15所具有的狭缝中与上述指示对应的狭缝的位置。进而,盘搬送部13内部的第二盘移动部132例如借助于电动机和齿轮移动,由此将搬送的盘从盘搬送部13移动到盘贮存容器15的内部。由此,结束盘记录再现部12中的动作后的盘再此收纳在盘贮存容器15的内部。
通过如上所述那样动作,库装置1能够对多个盘进行高速的访问,提高了对于处理大容量的数据的用户的便利性。
另外,对于图1中例如在面向图时的右侧的盘贮存容器15中收纳的盘在被盘搬送部13搬送到盘记录再现部12时,是要安装于左右哪一个盘记录再现部12的ODD,能够任意地设定。另外,对于各盘的盘贮存容器15中的贮存位置也能够任意设定,相反地,也能够固定在一处。这由先前的盘搬送控制部11的指示来决定。
接着,说明用于使盘152在盘搬送部13与盘记录再现部12或盘贮存容器15之间移动的机构,特别是第二盘移动部132。
图2是一实施例的光盘搬送部13的X-Y平面和Y-Z平面的截面图。图2表示以虚线表示的盘152收纳于盘搬送部13的内部的状态。盘152从位于图右侧的盘记录再现部12或盘贮存容器15(均未图示),沿箭头所示的方向移动而收纳到盘搬送部13,然后向盘贮存容器15或盘记录再现部12搬送。其中,在X-Y平面的截面图中,假设能够透视盘152,以实线表示位于其背后的结构部件。另外,Y-Z平面的截面图表示从上述的箭头方向观察的截面图。
另外,此处示出的是光盘搬送部13搬送一个光盘的例子,但是也可以具有多个机构,以搬送多个盘。
臂134沿着引导件133在X轴的正负两方向移动。在臂134的前端,安装有上述第二盘移动部132。在图示的例子中,具有两个第二盘移动部132a、132b,其中132a位于与盘152在Z轴上不同的位置,132b位于盘152的中心孔的内侧。第二盘移动部132a和132b例如分别具有电磁体、永磁体、盘簧。图中,标注132a、132b标记的部分例如为永磁体。它们在上述电磁体未被磁化时由于上述盘簧的吸引力而位于132a所示的位置,在上述电磁体被磁化后时,由于磁力而在Z轴的正负方向移动,以位于132b所示的位置。
以下,第二盘移动部132位于图2的132a的位置的状态表述为关(OFF),位于132b的位置的状态表述为开(ON)。另外,附图上,将处于开状态时的第二盘移动部132涂黑。
盘搬送控制部11根据状况将第二盘移动部132a和132b的状态切换为开或关,并且如后面利用图5和图6所说明的那样使盘152移动。
接着,说明盘对于盘记录再现部12的ODD的安装(也称为插入、insert或装载)和排出(也称为弹出)。
图3是表示一实施例的向ODD安装光盘152的动作的平面图,其表示进行窄插槽式的盘装载的例子。所插入的盘152伴随着装载电动机120的旋转向内部移动。
在ODD的内部,设置有保持盘152的周边的辊,该辊搭载于杆(lever)或臂(arm),其根据盘152的位置而移动位置。盘辊122搭载于作为可动部的盘杆(disc lever)122a,当盘152位于ODD的外部时,盘辊122位于实线所示的位置,在插入盘152时,盘辊122一边与盘152的外周接触一边如图中的箭头所示的那样移动。盘杆122a在盘152的装载完成时,例如在虚线所示的位置支承盘152。插入辊123搭载于作为可动部的插入臂123a,当插入盘152时,插入辊123如图中的箭头所示的那样移动。在装载完成时,插入辊123例如在虚线所示的位置支承盘152。弹出辊124搭载于作为可动部的弹出臂124a。其在装载时几乎不移动,但是,当装载完成时,例如在图示的位置支承盘152。
ODD具有用于产生与搭载各个辊的杆或臂的位置对应的逻辑信号的开关。一个是盘152从插槽121插入,由此盘辊122稍微向进深侧移动时进行切换的开关,被称作盘插入开关或装载开关。还有一个是插入辊123到达图4中虚线所示的位置时进行切换的开关,被称作播放开关。此外,还具有根据弹出辊124的位置进行切换的弹出开关,对于此开关在图4中描述。
装载开关产生表示盘152已插入ODD的逻辑信号(以下称为装载信号)。当检测到盘插入时,装载信号的极性例如从关切换为开。伴随着装载信号的切换,例如上述的装载电动机120启动。之后在如图4所示排出盘152时,当然从开切换为关。播放开关产生的逻辑信号用于细微地调整盘152的位置,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关系不大,因此省略说明。
图4是表示一实施例的从ODD排出光盘152的动作的平面图,与图3同样,表示进行窄插槽式的盘装载的例子。当盘搬送控制部11进行指示,使盘152从ODD排出时,盘杆122a、插入臂123a和弹出臂124a被移动,盘辊122、插入辊123和弹出辊124如图中箭头所示的那样移动而到达虚线所示的位置。由此,主要是弹出辊124使盘152从插槽121向外部排出。
此时,装载开关产生的装载信号的极性例如从开切换为关。相比于此延迟地,弹出开关产生的弹出信号的极性例如从关切换为开,向盘搬送控制部11通知弹出动作的完成。另外,弹出臂124a在弹出动作完成后,在规定时间之后回到图4所示的实线所示的位置,因此弹出信号的极性从开回到关。播放开关产生的逻辑信号在弹出时也用于细微地调整盘152的位置,但是出于与上述同样的理由,省略说明。
接着,说明使盘152从盘记录再现部12的ODD向光盘搬送部13,或者从光盘搬送部13向ODD移动时的动作。
图5是表示一实施例的使光盘152从盘记录再现部12的ODD排出,移动到光盘搬送部13的动作的截面图。以图中的标注编号(1)的状态为起点,按编号顺序,过渡到(8)所示的移动完成的状态。为了避免附图变复杂,仅对(1)的状态标注附图标记。另外,与图3、图4不同,ODD的内部的辊中,仅表示弹出辊124。
首先,在(1)中,开始进行使贮存于ODD的盘152移动到盘搬送部13的动作。第二盘移动部132a和132b都处于关状态。
然后,在(2)中,第二盘移动部132内在X轴上位于负侧的132a动作,在图中向跟前侧移动。即,先前的盘搬送控制部11使第二盘移动部132a为开。
接着,在(3)中,弹出辊124推压盘152的外周部,将盘152向盘搬送部13推入,直到相对的外周部与(2)中为开的第二盘移动部132a接触。
接着,在(4)中,盘搬送控制部11使第二盘移动部132a为关。
然后,在(5)中,臂134向X轴的正方向移动,由此第二盘移动部132b移动到与盘152的中心孔相对的位置。
接着,在(6)中,盘搬送控制部11使第二盘移动部132b为开,插入盘152的中心孔。
接着,在(7)中,弹出辊124向初始位置移动。
最后,在(8)中,臂134向X轴的负方向移动,由此盘152移动到盘搬送部13的中央,动作完成。
(3)中的第二盘移动部132a在比(8)中的第二盘移动部132b更靠X轴方向的负侧的位置,为最佳的位置。因此,盘搬送部13作为第二盘移动部132具有132a和132b两个,由此使用一个用于确定(1)~(4)和(8)中的臂134的位置的位置传感器(未图示)即可。
另外,在盘搬送部13的内侧底面,具有用于将盘152定位的突出部135。
图6是表示一实施例的使光盘152从光盘搬送部13移动到ODD再进行安装的动作的截面图。
首先,在(1)中,开始进行使位于盘搬送部13的内部的盘152移动到盘记录再现部12的ODD中的上述盘搬送控制部11所选择的一个狭缝的动作。第二盘移动部132a在开状态下插入到盘152的中心孔,第二盘移动部132b处于关状态。
接着,在(2)中,臂134沿X轴的正方向移动,由此第二盘移动部132a使盘152移动,使其局部位于盘搬送部13的外部。
接着,在(3)中,盘搬送控制部11使第二盘移动部132a为关。
接着,在(4)中,臂134沿X轴的负方向移动,到达图上盘搬送部13的左侧的一端附近。
接着,在(5)中,盘搬送控制部11使第二盘移动部132b为开。
接着,在(6)中,臂134沿X轴的正方向移动,将盘152推出到盘记录再现部12的ODD的内部。此时,图3所示的ODD的装载电动机120也发挥作用,使得盘152装载于ODD。
接着,在(7)中,臂134沿X轴的负方向移动,置于先前的图5(1)的位置。
最后,在(8)中,盘搬送控制部11使第二盘移动部132b为关,由此完成动作。
接着,描述在上述的盘152的搬送动作中发生的错误。此处,以盘152从ODD移动到盘搬送部13时的错误为中心进行说明。此时,与从盘搬送部13移动到ODD、或者从盘搬送部13移动到盘贮存容器15、或者从盘贮存容器15移动到盘搬送部13的情况不同,是盘搬送控制部11将控制信号发送到盘搬送部13和ODD的双方,因此控制容易变复杂。因此,对于盘152从ODD移动到盘搬送部13时的错误的准备最为重要。
图7是表示一实施例的使盘152从ODD移动到盘搬送部13时的盘152的状态的图,表示具有代表性的8种情形的盘的状态,各情形中的ODD中检测出的错误(以下记为ODD错误)和盘搬送部13中检测出的错误(以下记为搬送部错误),以及据此在盘搬送控制部11中进行的恢复判定的结果。恢复判定的结果为可能(能够恢复)的情况下,再次进行使盘152从ODD移动到盘搬送部13的动作。
另外,图7也是图1所示的XZ平面中的盘152的中心孔的位置处的截面图。无论是在指示来自ODD的弹出动作后不久进行盘152的移动时,还是在由于盘移动时发生错误而重新使盘从ODD移动时,8种情形全都有可能发生。举出一例,可以考虑这种情况:在第一次移动时发生情形6的错误,在再次试行的第二次移动时发生情形3的错误,进而在所试行的第三次移动时发生情形1而结束动作。
以下,对图7中的各情形进行说明。
情形1是盘152从ODD移动到盘搬送部13的图中所示的位置,不发生ODD错误和搬送部错误中的任意错误的情况。即,是与先前的图5的(5)~(7)相当的状态,之后,盘152能够被引导至第二盘移动部132b,插入到盘搬送部13的内部,完成规定的动作(与后述的图8B的动作流程图中的步骤S26相当)。
当然,无需再次进行盘移动,因此盘搬送控制部11不需进行恢复判定。
情形2是由于ODD与盘搬送部13的相对位置大幅偏离,盘152从ODD排出到离开盘搬送部13的位置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例如图4所示的弹出杆124a所具有的开关产生的弹出信号已切换,因此ODD判定已按预定状态完成排出,不会发生ODD错误。
另一方面,盘搬送部13在内部具有用于检测是否具有盘152(某些情况下也包含插入量相关的信息)的盘检测部。
情形2中,尽管盘152已从ODD排出,该盘检测部也检测不到盘152,因此发生将该内容通知给盘搬送控制部11的搬送部错误。然而,根据图3至图6所示的各结构部件的动作和盘152的位置可知,从ODD、盘搬送部13中的哪一个都无法引入盘152。因此,盘搬送控制部11输出表示无法恢复的内容的恢复判定,通知给用户。库装置1不进行更多的修复,而是等待用户通过手动操作修复。(与图10的步骤S1304相当。)。
情形3是虽然ODD与盘搬送部13的相对位置没有多大问题但是由于摩擦等原因,盘152无法充分插入到盘搬送部13的内部的情况。例如,如图所示,盘152的中心在ODD与盘搬送部13之间停止时,例如,图4所示的弹出杆124a所具有的开关产生的弹出信号已切换,因此ODD判定已按预定状态完成排出,而不会产生ODD错误。另一方面,盘搬送部13的上述盘检测部检测例如弹出信号切换时的盘152的插入量。
情形3中,盘搬送部13产生将盘插入量不足的内容通知给盘搬送控制部11的搬送部错误。然而,从盘152的位置可知,ODD的盘杆122a所具有的装载开关不处于使上述装载信号为开的状况,因此ODD仅通过自身的动作是无法完成再次引入盘152的。另外,盘搬送部13的第二盘移动部132a无法进入盘152的中心孔内,因此盘搬送部13无法引入盘152。
但是,只要盘搬送部13进行图6的(5)~(6)所示的动作,将盘152再次插入到ODD,就能够从头开始进行使盘152移动的动作。由此,盘搬送控制部11输出表示能够恢复的内容的恢复判定,据此盘搬送部13将盘152插入到ODD,双方从头开始进行使盘152从ODD向盘搬送部13移动的动作。
作为盘152没有充分插入到盘搬送部13的原因,可能是相对于ODD的插槽的盘搬送部13的位置不是最佳位置。由此,可以进行使ODD与光盘搬送部13的相对位置关系稍微变化的缓移操作(jog move)(与图10的步骤S1311相当)。
情形4是例如盘的局部从其他的ODD突出,盘搬送部13向盘贮存容器15移动时,或进行上述的缓移操作时,该盘与盘搬送部13的外侧(图1的XY平面)接触的情况。如图所示,该情况无论是在盘152从ODD向盘搬送部13的移动成功而向盘贮存容器15搬送的情况下,还是因失败而进行缓移操作的情况下都有可能发生。这种情况下,例如,图4所示的弹出杆124a所具有的开关产生的弹出信号已切换,因此ODD判定已按预定状态完成排出,不会检测出ODD错误。
另一方面,盘搬送部13在外部具有用于检测盘152在XY平面上接触的情况的外部盘检测部。
情形4中,该外部盘检测部检测到盘152,因此产生将该检测到异常的情况通知给盘搬送控制部11的搬送部错误。因此,盘搬送控制部11输出表示无法恢复的内容的恢复判定,通知给用户。库装置1不进行更多的修复,而是等待用户通过手动操作修复。(与图10的步骤S1309相当。)
另外,情形4中,盘152从盘贮存容器15突出,因此与盘搬送部13与盘152接触的情况相同,其错误检测和处理也能够应用同样的实施方式。
情形5是虽然ODD与盘搬送部13的相对位置没有多大问题但是由于摩擦等原因,盘152无法充分插入到盘搬送部13的内部的情况。但是,与先前的情形3不同,图5的(5)~(6)中是只要稍微改变盘搬送部13所具有的第二盘移动部132b的位置,就有可能将盘152引入到盘搬送部13的情况。
例如,如图所示,盘152的中心在盘搬送部13的插入口停止时,例如,图4所示的弹出杆124a所具有的开关产生的弹出信号已切换,因此ODD判定已按预定状态完成排出,而不会产生ODD错误。
另一方面,盘搬送部13在进行图5的(5)~(6)的动作也无法将盘152取入的情况下,一边稍微改变第二盘移动部132b的位置直到达到规定的次数(例如10次),一边进行图5的(5)~(6)所示的动作,尝试将盘152引入到盘搬送部13。只要在规定次数内能够将盘152引入盘搬送部13,就结束动作。(与图8B的步骤S26相当。)
即使尝试规定次数也无法引入盘152时,产生将取入次数超过的情况通知盘搬送控制部11的搬送部错误。与情形3同样,从盘152的位置可知,ODD仅通过自身的动作是无法再次引入盘152的。另一方面,只要盘搬送部13进行图6的(5)~(6)所示的动作,将盘152再次插入到ODD,就能够从头开始进行使盘152移动的动作。因此,盘搬送控制部11输出表示能够恢复的内容的恢复判定,据此盘搬送部13将盘152插入到ODD。(与图10的步骤S1318相当)。
然后,双方从头开始进行使盘152从ODD向盘搬送部13移动的动作。此时,在再次发生情形5的状况的情况下,盘搬送部13一边稍微改变第二盘移动部132b的位置直至达到规定次数,一边进行图5的(5)~(6)所示的动作,尝试将盘152引入到盘搬送部13。但是,即使尝试规定次数也无法引入盘152的情况下,可以认为进一步尝试的意义也不大,因此盘搬送控制部11输出表示无法恢复的内容的恢复判定,通知给用户。库装置1不进行更多的修复,而是等待用户通过手动操作修复。(与图8B的步骤S23相当。)
情形6是由于ODD与盘搬送部13的相对位置稍微偏离而导致盘152的外周与盘搬送部13的外侧(图1的YZ平面)碰撞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例如图4所示的弹出杆124a所具有的开关产生的弹出信号和盘杆所具有的开关所产生的装载信号尚未切换。ODD自身将盘152回推,由此处于能够再次装载的状态。将此称为回推状态。盘搬送控制部11指示盘152的移动经过规定时间后ODD成为回推状态时,ODD将该内容通知给盘搬送控制部11。盘搬送部13在盘152未从ODD弹出的状况下,在其内部检测不到盘152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将未发生搬送部错误的情况通知给盘搬送控制部11。这种情况下,ODD由自身将盘152再次插入,进行稍微改变ODD与盘搬送部13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缓移操作,使它们成为期望的位置关系,由此能够从头开始进行使盘152移动的动作。(与图11的步骤S1408相当。)
情形7是因为ODD与盘搬送部13的相对位置多少有点偏离而导致盘152的盘面的极少一部分与盘搬送部13的盘插入口附近(图1的XY平面)接触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与情形6同样,ODD将称作回推的ODD的状态通知给盘搬送控制部11。但是,存在即使ODD自身将盘152回推,也由于摩擦而处于无法再次装载盘152的状况。
在盘搬送部13中,只要盘152通过上述回推回到ODD,上述盘检测部就不会检测到盘152。但是,盘152只要有很小的插入量就能被检测到。因此,将检测到盘的搬送部错误通知给盘搬送控制部11。然而,即使盘搬送部13想要使盘152回到ODD,也处于无法与上述情况同样地返回的状况。
这种情况下,如果像情形6那样进行稍微改变ODD与光盘搬送部13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缓移操作,就有可能使盘152的表面受损。另外,即使ODD或盘搬送部13想要迫使盘152移动,也同样有可能使盘152的表面受损。因此,盘搬送控制部11输出表示无法恢复的内容的恢复判定,通知给用户。库装置1不进行更多的修复,而是等待用户通过手动操作修复。(与图11的步骤S1404对应,在图8B的S17结束。)
情形8是因为ODD与盘搬送部13的相对位置相当偏离而导致盘152的盘面的极少一部分与盘搬送部13的外侧(图1的XY平面)接触点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与情形6、情形7同样,ODD将称作回推的ODD的状态通知给盘搬送控制部11。然而,即使ODD自身将盘152回推,也存在由于摩擦而处于无法再次装载盘152的状况。
另外,与情形4同样,盘搬送部13产生将盘位置的检测到异常的情况通知给盘搬送控制部11的搬送部错误。这种情况下进行上述缓移操作的话,有可能使盘152的表面受损。另外,即使ODD迫使盘152引入,同样也有可能使盘152的表面受损。因此,盘搬送控制部11输出表示无法恢复的内容的恢复判定,通知给用户。库装置1不进行更多的修复,而是等待用户通过手动操作修复。(与图11的步骤S1404对应,在图8B的S17结束。)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发生情形2至情形8所示的问题的情况下,特别是像情形2、情形4、情形7、情形8那样,库装置1无法自身进行恢复的情况下,或者当进行恢复的话就有可能使盘152受损的情况下,输出表示不能恢复的内容的恢复判定,特别避免进行上述缓移操作。
另外,如同情形3、情形6那样,能够期待库装置1自身进行恢复的情况下,输出表示能够恢复的内容的恢复判定,再一次将盘152插入到ODD后,再次进行向盘搬送部13移动的动作。此时进行缓移操作。
另外,情形5中也能够期待库装置1自身进行恢复,因此,首先进行盘搬送部13引入盘152的动作。当向盘搬送部13引入失败的情况下,进行盘搬送部13再次将盘152插入到ODD,再次向盘搬送部13移动的动作。
进行这些判定时,不仅基于盘搬送部13中检测出的错误进行,还基于盘记录再现部12的ODD中检测出的错误而进行。
因此,在使盘152移动时不会伴随有使盘152受损的问题,能够提供一种可靠性高的库装置1。
接着,说明使盘152移动时的动作流程图。此时,也明确上述的情形1~8的各个流程图中的定位。
图8A和图8B是一实施例的从盘记录再现部的ODD向盘贮存部或ODD搬送盘时的动作流程图。图8A和图8B一体地构成动作流程图整体,但是在此,为了便于显示将其分为两幅表示。另外,图8A和图8B所包含的步骤中,三个步骤分别在图9至图11的动作流程图中详细表示其内容。
图8A中,步骤S0(以下省略步骤的显示而简记为S0。)中,盘搬送控制部11开始进行用于使上述的盘152从盘记录再现部12的ODD向盘搬送部13移动的动作。
接着,在S1中,进行图9所详细表示的盘搬送部13的前处理。另外,图8A中的S101~S104与图9的相同编号的步骤对应。
图9是表示图8A中的盘搬送部13的前处理S1的动作流程图。S101中,盘搬送控制部11开始进行前处理。
与此相应,在S102中,盘搬送部13基于盘搬送控制部11的指示,移动到与所指示的盘纪录再现部12的ODD相对的位置。进而,例如使臂134定位在图5(1)所示的位置,使第二盘移动部132a为开而进行接受盘152的准备,将其结果通知给盘搬送控制部11。
根据上述结果,在S103中,盘搬送控制部11判定在上述定位和接受准备中是否发生错误。当发生了错误时(图中的“是”),无法进一步进行动作,因此在S104中,盘搬送控制部11将错误通知给用户并结束。当未发生错误时(图中的“否”),在S105中结束处理,进入图8A的S2。
接着,回到图8A,在S2中,通过S3A~S7中所示的动作流程,确认盘记录再现部12的ODD的状态。它是本实施例中添加的新处理。
在S3A中,盘搬送控制部11判定ODD的状态是否为无盘错误的状态。如果S3A中的判断结果为“是”,则到达S3B,如果是“否”,则到达S8。
S3A中的判定为“是”的情况是指在进行盘152的移动动作时,盘152原本就未插入到ODD的情况或ODD未开始进行识别盘152的动作的情况。
接着在S3B中,判定弹出重试标志是否为“开”。S3B中的判定的结果为“是”时,到达S4,如果是“否”,就到达S3C。
弹出重试标志是指在如上述的图7的情形3、情形5、情形6那样从ODD再次进行盘152的移动动作(弹出动作)的情况下成为“开”的标志。例如,从图8A的左下所记的(C)回到S2的流程与这些情形相当,上述标志成为“开”。如果上述标志为“开”,则相当于ODD未开始进行识别盘152的动作的情况,因此到达S4,如果是“关”,则相当于盘152原本就未插入到ODD的情况,因此在S3C中结束动作。
即使盘152装载于ODD而切换上述装载开关,在ODD开始进行盘152的识别动作之前,也需要例如1秒左右的时间,在此之前ODD产生的是表示无盘的错误信号。接着,当开始进行识别动作时,ODD替代无盘的控制信号而产生正在识别盘的控制信号。
于是,在S4~S7和S2中,从上述装载开关进行切换起直到产生正在识别的控制信号的充分的时间内,以一定间隔进行ODD的状态确认(S2)。
在S4中经过上述的充分时间(例如3秒)的情况下(图中的“否”),认为由于某种问题而无法开始进行ODD识别盘152的动作,因此到达S5,盘搬送控制部11将错误通知给用户并结束。在未经过上述的充分时间(例如3秒)的情况下(图中的“是”),在S6中例如等待经过1秒的时间,接着在S7中,将S6中等待的时间与等待时间相加,并回到先前的S2。如果在3秒以内,ODD开始进行盘152的识别动作,则S3A的判定就成为“否”而到达下一个S8。
通过利用S3A、S3B、S4~S7的步骤,在盘152未正常地装载于ODD,未进入到识别动作的状态下,能够避免ODD进行排出盘152的动作这样的问题。
接着,在S8中,为了使盘152从盘记录再现部12的ODD移动到盘搬送部13,进行从ODD排出盘152的动作,并将结果报告给盘搬送控制部11。例如根据图4的弹出臂124a所具有的弹出开关产生的控制信号的极性来判定弹出动作中是否存在错误。该控制信号的极性在盘152从ODD排出规定量时从关切换为开。由此,如果弹出开关在规定时间内未从关切换为开,则弹出动作被判定为错误。
接着,在S9中,盘搬送控制部11判定S8中实施的弹出结果。当弹出动作中没有错误时(图中的“否”),从图中记为(A)的地方到达下一个图8B的S13。这与图7的情形1至情形5中的任意情形相当。弹出动作中存在错误时(图中的“是”),到达S10。
接着,在S10中,伴随着弹出动作的错误,盘搬送控制部11判定是否发生ODD的回推。回推是与图4的盘杆122a所具有的装载开关产生的控制信号的极性相关地进行的ODD的动作。在ODD装载盘152时,在盘152向ODD插入规定量时,装载开关产生的控制信号从关切换为开。另一方面,在ODD排出盘152时,在弹出开关产生的控制信号的极性从关切换为开之前,装载开关产生的控制信号从开切换为关。
在弹出动作在规定时间内未完成而装载开关产生的控制信号为开的情况下,或者一度变为关而再次回到开的情况下,ODD发挥作用使得其再次装载盘152。将此称为回推。
S10中,当盘搬送控制部11判定ODD处于回推的状态时(图中的“是”),到达S12,使回推标志为“开”,从图中的(B)到达图8(B)的S14。这与图7的情形6至情形8中的任意情形相当。当判定ODD不处于回推的状态时(图中的“否”),处于既无法排出盘152也无法再次装载盘152的异常状态。因此,到达S11,盘搬送控制部11将超时的错误通知给用户,结束动作流程。
通过利用S8~S12的步骤,能够将ODD中发生回推的状态下的流程与其他流程分离,而且能够阻止异常状态下继续进行动作,如后所述,能够提高动作的可靠性。这是本实施例中添加的新处理。
接着,说明图8B所示的动作流程图。先前的图8A的S9中判定为否的情况下,到达图8B的S13。这与图7的情形1至情形5中的任意情形相当。另外,经过图8A的S12的流程到达图8B的S14。这与图7的情形6至情形8中的任意情形相当。
首先,对S13所示的盘搬送部13中的后处理进行描述。其内容使用图10进行说明。
图10是表示图8B中的盘搬送部13的后处理S13的动作流程图。在S1301中开始进行动作流程。
在S1302中,盘搬送部13利用上述的盘检测部检测在内部是否具有盘152。
在S1303中,盘搬送控制部11判定盘搬送部13是否检测到盘152。S1303中的判定结果为没有检测到盘152的情况下(图中的“否”),到达S1304。这被视为图7的情形2所示的状态。因此,在S1304中,如上所述,盘搬送控制部11判断为不能恢复,保持错误状态结束动作。
S1303中的判定结果为检测到盘152的情况下(图中的“是”),到达S1305。这被视为图7的情形1、3~5所示的状态。因此在S1305中,盘搬送控制部11基于与盘搬送部13检测到的盘152相关的信息,判定盘152插入到盘搬送部13的插入量是否充分。
S1305中的判定结果是被判定为盘152插入到盘搬送部13的插入量不充分的情况下(图中的“否”),到达S1306。这被视为图7的情形3所示的状态。另外,也有可能是处于情形3并且发生了情形4。因此,首先在S1306中,盘搬送部13进行使盘15回到ODD的动作。进而,判定是否发生了情形4,因此在S1307中由上述外部盘检测部进行异常检测核对。使用其结果,在S1308中判定是否检测到异常。
S1308中的判定结果被判定为检测到异常的情况下(图中的“是”),被视为发生了情形4,因此到达S1309,盘搬送控制部11判断为无法恢复,保持错误状态结束动作。S1308中的判定结果被判定为没有检测到异常的情况下(图中的“否”),到达S1310。该情况下,被视为处于情形3并且未发生情形4,因此进行上述的缓移操作也没有问题。于是,在S1310中进行缓移操作,稍微改变ODD与盘搬送部13的相对位置关系之后到达S1311,虽然发生了错误,但准备再试行。
先前的S1305中的判定结果被判定为盘152插入到盘搬送部13的插入量充分的情况下(图中的“是”),到达S1312。这被视为图7的情形1和情形5所示的状态。
在S1312中,盘搬送部13进行图5的(5)~(8)所示的动作,尝试将盘152引入到盘搬送部13(进行捕捉),到达S1313。在S1313中盘搬送控制部11判定是否成功捕捉到盘152。
S1313中的判定结果为成功捕捉的情况下(图中的“是”),到达S1314。在情形1的情况下,大多数情况下是第一次就能成功捕捉,但是在情形5的情况下,有时也在第一次就能成功捕捉。在S1314中,将取入盘搬送部13的盘152向图1的盘贮存容器15搬送,到达S1315,结束图10的流程。
其中,为了避免图变复杂而省略表示,但是在S1314中搬送盘152时,可以通过先前S1307~S1309所示的步骤判定是否发生了情形4,在发生的情况下结束动作。
S1313中的判定结果为捕捉失败的情况下(图中的“否”),到达S1316,重试捕捉。在情形5的情况下,如果使第二盘移动部132b的位置稍微移动,就有可能捕捉成功。因此,以规定的次数为上限反复进行捕捉动作。此处若以10次作为上限,则在S1316中判定捕捉动作的重试次数是否低于10次。
S1316中的判定结果为重试次数低于10次的情况下(图中的“是”),到达S1319,使重试次数的标志增加一次,回到S1312,进而进行捕捉的重试。S1316中的判定结果为重试次数为10次时(图中的“否”),到达S1317。这种情况下,认为是稍微移动第二盘移动部132的位置也难以捕捉的情况,因此在S1317中,盘搬送部13进行图6的(5)~(6)所示的动作,使盘152回到ODD,到达S1318,虽然发生了错误,但准备再试行。
接着,回到图8B,对S14所示的盘搬送部13的后处理进行描述。其内容使用图11进行说明。
图11是表示图8B中的盘搬送部13的回推处理的动作流程图,属于本实施例的一个新处理。
在S1401中开始动作流程。接着,在S1402、S1403中,进行与先前的图10的S1302、S1303同样的、盘搬送部13中的盘152的检测动作和检测结果的判定。
S1403中的判定结果为检测到盘152的情况下(图中的“是”),到达S1404。这被视为图7的情形7所示的状态。因此在S1404中,如上所述,盘搬送控制部11迫使进行恢复动作的话,有可能使盘152受损,因此判断为无法恢复,保持错误状态结束动作。
S1403中的判定结果为未检测到盘152的情况下(图中的“是”),到达S1405。这被视为图7的情形6或8所示的状态。接着,在S1405、S1406中,进行盘搬送部13的上述外部盘检测部中的盘152的异常检测动作和检测结果的判定。
S1406中的判定结果为检测到盘152异常的情况下,即盘152处于与盘搬送部13的外部接触的状态的情况下(图中的“是”),到达S1404。这被视为图7的情形8所示的状态。因此,在S1404中,如上所述,盘搬送控制部11迫使进行恢复动作的话,有可能使盘152受损,因此判断为无法恢复,保持错误状态结束动作。
S1406中的判定结果为未检测到盘152异常的情况下(图中的“否”),到达S1407。这被视为图7的情形6所示的状态。与情形7、情形8不同,在上述的S10中判定的ODD的回推时,盘152再次装载于ODD。因此在S1407中进行缓移操作,稍微改变ODD与盘搬送部13的相对位置关系,到达S1408,虽然发生了错误,但准备再试行。
另外,S1405和S1406的异常检测核对也可以兼作为在S1407中进行缓移操作之前判定是否在情形6中发生了情形4的步骤。
重新回到图8B,说明包含S15至S26的步骤的动作流程。这是基于ODD所检测到的错误和盘搬送部13所检测到的错误,根据状况而决定是否再试行(重试)盘152的移动的动作流程,属于本实施例的一个新处理。
来自图10的S1311、S1315、S1318和图11的S1404、S1408的动作流程作用于S15。此处,对盘搬送部13、ODD、盘152的状态进行描述。
动作流程从S1311起时,是对图7的情形3,盘152回到ODD,进而进行上述缓移操作的情况,盘搬送部13与ODD的相对位置稍微变化。
动作流程从S1315起时,盘152从ODD移动到盘搬送部13,完成向盘贮存容器15移动的动作。
动作流程从S1318起时,盘152如图6(8)所示位于ODD的内部,完成回到ODD的动作。
动作流程从S1404起时,发生图7的情形7或情形8的状态,为了不使盘152受损,需要保持此状态结束。
动作流程从S1408起时,是对图7的情形6,盘152通过回推回到ODD,进而进行上述的缓移操作的情况,因此盘搬送部13与ODD的相对位置稍微变化。
在S15中,盘搬送控制部11判定回推标志是否为“开”。
S15中的判定结果为回推标志为“开”的情况下(图中的“是”),到达S16。这是来自图11的S1404或S1408的动作流程作用于S15的情况。
在S16中,盘搬送控制部11判定在盘搬送部13中是否发生了错误。
S16中的判定结果判定为盘搬送部13中发生了错误的情况下(图中的“是”),是来自S1404的动作流程起作用的情况,因此到达S17,保持错误状态结束动作。
S16中的判定结果判定为盘搬送部13中未发生错误的情况下(图中的“否”),是来自S1408的动作流程起作用的情况,因此进行使盘移动到盘搬送部13的动作也没问题。因此,到达S18。
在S18中,盘搬送控制部11使重试次数的标志增加一次,将回推标志设为“关”,将弹出重试标志设为“开”,到达S25。
先前的S15中的判定结果为回推标志为“关”的情况下(图中的“否”),到达S19。这是来自图10的S1311、S1315或S1318的动作流程作用于S15的情况。
在S19中,盘搬送控制部11判定盘搬送部13中是否发生错误。
S19中的判定结果判定为盘搬送部13中未发生错误的情况下(图中的“否”),到达S25。这是来自S1315的动作流程作用于S15的情况,盘152如图5(8)所示位于盘搬送部13的内部,是从ODD向盘搬送部13移动的动作如期完成的情况。
S19中的判定结果判定为盘搬送部13中发生错误的情况下(图中的“是”),到达S20。这是来自S1311或S1318的动作流程作用于S15的情况。
在S20中,盘搬送控制部11与先前的图10的S1305同样,基于盘搬送部13检测出的与盘152相关的信息,判定盘152插入到盘搬送部13的插入量是否充分。
S20中的判定结果判定为盘152插入到盘搬送部13的插入量不充分的情况下(图中的“否”),到达S21。这是来自S1311的动作流程作用于S15的情况,在经过图7的情形3的状态后,处于在图10的S1306中使盘152回到ODD,在图10的S1310中进行缓移操作后的状态。由此,能够再次尝试从ODD弹出盘152。
在S21中,盘搬送控制部11使弹出重试数增加一次,将弹出重试标志设为“开”,到达S25。
S20中的判定结果判定为盘152插入到盘搬送部13的插入量充分的情况下(图中的“是”),到达S22。这是来自S1318的动作流程作用于S15的情况,经过图7的情形5的状态后,处于图10的S1312、S1313、S1316、S1319的将盘152捕捉到盘搬送部13的动作失败,在S1317中盘152回到ODD的状态。由此,能够再次尝试从ODD使盘152弹出。
在S22中,盘搬送控制部11判定是否该捕捉动作失败,捕捉标志为“开”。
S22中的判定结果判定为捕捉标志为“开”的情况下(图中的“是”),到达S24。
在S24中,盘搬送控制部11将涉及使盘152向盘搬送部13移动的重试标志设为“开”,将捕捉标志设为“关”,到达S25。
另外,在S24中,将捕捉标志设为“否”,因此经过后述的S25的“是”,动作流程再次回到S22的情况下,S22中的判定成为“否”,到达S23,因此保持错误状态结束动作。与先前的图7的情形5相当的状况在图8A和图8B的动作流程中反复发生的情况下,每次进行图10的S1312、S1313、S1316、S1319中的以10次为上限的捕捉动作的循环没有多大意义。因此,S22、S23、S24以将该捕捉动作的循环限为两次的方式起作用。
接着,在S25中,盘搬送控制部11判定是否重试次数为10以下且弹出重试标志为“开”。
S25中的判定为“否”的情况下,到达S26,结束动作流程。例如使盘152从ODD移动到盘搬送部13的动作的重试次数,即S25中的判定为“是”而回到图8A的S2的次数超过10次的情况下,判断为反复进行是没意义的,结束动作流程。另外,如果弹出重试标志为“关”,例如是来自S1315的动作流程作用于S15的情况,处于使盘152从ODD移动到盘搬送部13然后向盘贮存容器15移动的动作如期完成的状态,因此动作流程结束。
S25中的判定为“是”的情况,是虽然使盘152从ODD移动到盘搬送部13的动作未如期完成但再试行是有意义的情况。因此,经过图中记为(C)的部分回到图8A的S2,通过包含S2至S7的动作流程,确认盘152已装载于ODD之后,再次尝试盘152的移动。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库装置1在使盘152从ODD向盘搬送部13移动时发生问题时,基于ODD和盘搬送部13的双方的状态来掌握状况,根据状况进行缓移操作,使盘152回到ODD,将盘152引入盘搬送部13,或者保持错误状态结束动作。因此,诸如使盘152受损之类的问题大幅减少,具有能够提高动作的可靠性的特征。
至此所示的实施方式是一个例子,并不限制本发明。可以基于本发明的主旨而想出不同的实施方式,但其全都处于本发明的范围。
附图标记说明
1:库装置、11:盘搬送控制部、12:盘记录再现部、13:盘搬送部、14:盘搬送部的移动部、15:盘贮存容器、120:装载电动机、121:插槽、122:盘辊、122a:盘杆、123:插入辊、123a:插入臂、124:弹出辊、124a:弹出臂、131:第一盘移动部、132:第二盘移动部、133:引导件、134:臂、151:盘贮存容器的出入口、152:盘。

Claims (7)

1.一种贮存多个记录介质并记录数据和再现数据的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盘贮存容器,其贮存作为所述记录介质的多个盘;
ODD,其对所述盘读写信息数据;
盘搬送部,其在所述盘贮存容器与所述ODD之间移动而搬送所述盘来进行交接;和
控制所述库装置的动作的控制部,
在使安装于所述ODD的所述盘向所述盘搬送部移动时发生动作错误的情况下,
所述控制部根据关于所述ODD的状态的信息和关于所述盘搬送部的状态的信息的双方的信息,再试行移动所述盘的动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库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控制部使安装于所述ODD的所述盘向所述盘搬送部移动时,在所述盘开始从所述ODD向所述盘搬送部移动之后,所述ODD在能够引入所述盘而再次安装的位置发生了使所述盘停止的动作错误的情况下,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盘再次安装于所述ODD,并在移动所述ODD与所述盘搬送部的相对位置之后,再试行移动所述盘的动作。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当发生了所述动作错误时,在所述盘的盘面与所述盘搬送部接触了的情况下,停止再试行移动所述盘的动作。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再试行移动所述盘的动作时,在确认了所述ODD识别所述盘的动作已开始之后,开始再试行。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库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控制部使安装于所述ODD的所述盘向所述盘搬送部移动时,在所述盘开始从所述ODD向所述盘搬送部移动之后,发生所述盘在少于插入到所述盘搬送部的规定的插入量的状态下停止的错误的情况下,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盘再次安装于所述ODD,并移动所述ODD与所述盘搬送部的相对位置之后,再试行移动所述盘的动作。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库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控制部使安装于所述ODD的所述盘向所述盘搬送部移动时,在所述盘开始从所述ODD向所述盘搬送部移动之后,发生所述盘在多于插入到所述盘搬送部的规定的插入量的状态下停止的错误的情况下,
所述控制部进行将所述盘放入所述盘搬送部的动作直到达到规定次数,在无法放入所述盘直到规定次数的情况下,在将所述盘再次安装于所述ODD之后,再试行移动所述盘的动作。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将在使所述盘再次安装于所述ODD之后再试行移动所述盘的动作的次数设定为少于将所述盘放入所述盘搬送部的动作的规定次数。
CN201310389560.6A 2012-09-28 2013-08-30 库装置 Pending CN10371483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15493A JP2014071924A (ja) 2012-09-28 2012-09-28 ライブラリ装置
JP2012-215493 2012-09-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14835A true CN103714835A (zh) 2014-04-09

Family

ID=503865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89560.6A Pending CN103714835A (zh) 2012-09-28 2013-08-30 库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009744B2 (zh)
JP (1) JP2014071924A (zh)
CN (1) CN103714835A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41777A (zh) * 1998-04-24 2000-01-19 索尼株式会社 记录/重放设备、记录重放方法、显示媒体和记录媒体
US20060005209A1 (en) * 2004-06-30 2006-01-05 Yung-Tang Science & Technology Industry Co., Ltd. Disk changer devices
CN101763870A (zh) * 2009-12-23 2010-06-30 苏州互盟信息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光盘库的自动抓盘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18126B2 (ja) * 1986-02-24 1995-12-18 富士通株式会社 自動ロード装置
JPH06325452A (ja) * 1993-05-12 1994-11-25 Funai Electric Co Ltd ディスクプレーヤ
JPH09115229A (ja) * 1995-10-20 1997-05-02 Pfu Ltd ライブラリ装置
JP3581595B2 (ja) * 1999-03-31 2004-10-27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ライブラリ装置
US7535669B2 (en) * 2005-12-09 2009-05-19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Detection of data cartridges in an automated data storage library
JP2013114735A (ja) 2011-12-01 2013-06-10 Hitachi-Lg Data Storage Inc ライブラリ装置、及びライブラリ装置における複数の冷却ファンの回転数制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41777A (zh) * 1998-04-24 2000-01-19 索尼株式会社 记录/重放设备、记录重放方法、显示媒体和记录媒体
US20060005209A1 (en) * 2004-06-30 2006-01-05 Yung-Tang Science & Technology Industry Co., Ltd. Disk changer devices
CN101763870A (zh) * 2009-12-23 2010-06-30 苏州互盟信息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光盘库的自动抓盘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096150A1 (en) 2014-04-03
US9009744B2 (en) 2015-04-14
JP2014071924A (ja) 2014-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63452B (zh) 盘装置以及盘分离方法
CN103714835A (zh) 库装置
TW518563B (en) Recording medium loading device
US8589961B2 (en) Disc changer for diverse recording media
CN100429708C (zh) 盘片驱动装置以及盘片驱动装置的驱动控制方法
US6118619A (en) Recording-medium cartridge loading device
US9190101B2 (en) Archive device
CN101527149B (zh) 盘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JP4522401B2 (ja) ディスク装置
JP2008243290A (ja) ディスク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3531294B2 (ja) カートリッジ交換装置
JP5350756B2 (ja) 収納型ディスク装置及びディスク駆動方法
JP2010118118A (ja) ディスク装置及び二重挿入防止方法
JP2009015996A (ja) ディスク装置
JPH02257462A (ja) 記憶装置
CN101779242B (zh) 盘片再现装置
KR970000412B1 (ko) 디스크 체인저의 디스크 상태 표시방법.
JP5929750B2 (ja) 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JP4553205B2 (ja) ディスクの搬送異常検出方法
JP5198221B2 (ja) ディスク装置及びディスク検出方法
JP2011048891A (ja) 搬送中のディスクによって間隔が広げられる摺動部材を有するディスク装置
JPH09251696A (ja)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JP2560774B2 (ja) カートリッジ方向判別方法とそれを利用したカートリッジライブラリィ装置
JP3648977B2 (ja) ディスクチェンジャ装置
JP3248396B2 (ja) 媒体自動交換装置および媒体用トレ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