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05171A - 真空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真空吸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05171A
CN103705171A CN201210370801.8A CN201210370801A CN103705171A CN 103705171 A CN103705171 A CN 103705171A CN 201210370801 A CN201210370801 A CN 201210370801A CN 103705171 A CN103705171 A CN 1037051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mentioned
separating part
air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7080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营浩
金锡容
李辰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LG Panda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Tianjin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Tianjin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Tianjin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37080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705171A/zh
Publication of CN1037051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0517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lter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真空吸尘器,包括设置有吸入流路和风扇驱动部的风扇设置部的主体,与吸入流路的下部连通、且与风扇设置部下部连通的灰尘分离部和与灰尘分离部上部连通的灰尘排出部的灰尘保管部。其中,灰尘排出部包括使向着上述灰尘排出部的切线方向排出灰尘的形成的灰尘排出流路。本发明结构合理、使用方便,减小噪音、提高效率、减少污染。

Description

真空吸尘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吸尘器,具体涉及一种具有灰尘保管部和灰尘分离部的真空吸尘器。
背景技术
真空吸尘器是吸入空气,从而在主体的内部滤出如灰尘等异物质的装置。通常真空吸尘器包括内藏有为了产生吸力的风扇电机的主体,为了从地面吸入空气和异物质的吸入刷头,及滤出异物质的集尘装置。在本说明书中,为叙述方便将真空吸尘器简称为吸尘器。
为了从吸入的空气中滤出异物质或者灰尘,可利用灰尘袋方式、旋风方式和过滤器方式等。现有技术多是具备有保管灰尘的灰尘保管部和分离灰尘的灰尘分离部的真空吸尘器。作为这样的真空吸尘器的一个例子,使用的多是利用旋风方式从吸入空气中滤出异物质的旋风方式真空吸尘器,还有使用旋风和过滤器方式联合利用的真空吸尘器。
旋风方式包括灰尘分离部,其中灰尘分离部是利用离心力从吸入空气中滤出异物质。即,灰尘分离部包括旋风分离器。从灰尘分离部中分离的灰尘是保管到灰尘保管部内。一般情况下,灰尘分离部和灰尘保管部是一体形成,灰尘分离部和灰尘保管部统称为旋风集尘装置。在韩国公开专利公报10-2009-0118804中披露有上述旋风集尘装置的实施例。
使用者为了倒空灰尘保管部的灰尘,应从主体中分离旋风集尘装置。即,不单是灰尘保管部,灰尘分离部也应一次性的从主体中分离,但是由于旋风集尘装置的重量而存在倾倒灰尘不容易的问题。另外,由于灰尘保管部和灰尘分离部是一体形成,因此具有使旋风分离器集尘装置的结构变得复杂、且不容易制造的问题。
现有技术的旋风集尘装置是在灰尘保管部的内侧一体形成灰尘分离部,为了使从灰尘分离部有效的向灰尘保管部移动灰尘,沿着灰尘分离部的上部外周形成灰尘移动路径。对应灰尘分离部的上面全体成为灰尘移动路径。这样的灰尘路径能使灰尘保管部的灰尘飞散,从而使灰尘重新流入上述灰尘分离部。由此使灰尘分离部的分离效率下降。
现有技术的旋风集尘装置是通过一个盖使灰尘分离部和灰尘保管部与外部形成密闭。
由于灰尘分离部和灰尘保管部功能不同,倾倒灰尘或者水清洗的频度不同。例如,灰尘保管部的倾倒灰尘或者水清洗的频度比起灰尘分离部频繁,从而在一个旋风集尘装置的情况下,将会发生必要的频度以上倾倒或水清洗灰尘分离部的问题。原因是由于灰尘分离部的基本功能不是保管灰尘而是从空气中分离灰尘。
对于较大的纸片等杂物流入灰尘分离部的情况下,可能不容易向灰尘保管部流入,将会在灰尘分离部中妨碍空气的流动。为了降低噪音及有效的灰尘吸入,有必要及时的从灰尘分离部中除去大纸片。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必须将盖移除或开启,使灰尘分离部和灰尘保管部内的灰尘向外部泄漏。
以往的吸尘器中是不容易从外部观察到灰尘分离部内部的,使用者很难发现在灰尘分离部内部是否有大纸片等杂物,原因是灰尘分离部设置在灰尘保管部内部,从吸尘器外部不能看到灰尘分离部内部。
空气向吸尘器主体流入后,经过旋风集尘装置向主体外部流出,从而在吸尘器的主体内部的空气流动顺畅为最佳,顺畅的空气流动能够提高吸尘器的效率。因此,想有效的设计能够降低在主体内部中的空气流动阻力的流路,且想改善形成流路的各构成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和结合关系来形成顺畅的空气流动,在吸尘器领域中可以称为是永远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以解决现有技术的真空吸尘器中存在的问题为目的,
为了实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真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具备设置有吸入流路和风扇驱动部的风扇设置部的主体;与上述吸入流路在下部连通,且与上述风扇设置部在下部连通的灰尘分离部;具有与上述灰尘分离部在上部连通的灰尘排出部的灰尘保管部,上述灰尘排出部包括使向着上述灰尘排出部的切线方向排出灰尘的灰尘排出流路。
上述主体上具备有为使空气向上述主体内部流入而与上述吸入流路连通的主体流入部,为使空气向上述主体外部流出而与上述风扇设置部连通的主体流出部。
上述主体流入部和上述主体流出部设置在沿主体的长度方向的同一直线上。
通过上述吸入流路的空气能够水平流入。
在上述灰尘分离部的内部空气向上方流动的同时分离灰尘,灰尘被分离的空气是向垂直下方流出,且在上述灰尘分离部中分离的灰尘是从上述灰尘分离部的上部水平排出。
从上述灰尘分离部的下部排出的空气是向上述风扇设置部水平流入,向上述风扇设置部水平流入的空气是向上述风扇驱动部的垂直上方流入后,从上述风扇驱动部中水平排出。
上述灰尘分离部包括垂直设置的圆筒部和设置在上述圆筒部内部的圆锥部,且在上述圆筒部的下部中能够具备有空气流入部和空气流出部。
上述空气流入部设置在上述灰尘分离部的前方,上述空气流出部设置在上述灰尘分离部的中央部。
沿着上述主体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上述主体流入部\空气流入部\空气流出部\风扇设置部和主体流出部。
上述主体流入部\空气流入部\空气流出部\风扇设置部和主体流出部各自的中心在同一平面。
上述灰尘排出部向着上述主体的前方排出灰尘。
上述灰尘分离部和灰尘保管部设置在上述主体外侧的安置部上。
上述安置部设置在上述风扇设置部的前方。
上述灰尘分离部和灰尘保管部在上述主体上单独设置,且上述灰尘分离部和灰尘保管部是能够单独的从主体上分离。
上述灰尘保管部包裹上述灰尘分离部。
随着上述灰尘保管部安装到上述主体,上述灰尘分离部固定到上述主体上。
上述灰尘保管部包括外壳和开闭上述外壳的盖,上述盖设置在上述主体上。
上述盖位于上述灰尘分离部上部,在上述盖上设置能够看到上述灰尘分离部内部的透明窗。
还包括过滤从上述灰尘分离部中排出空气的过滤器装置。
上述过滤器装置位于上述灰尘分离部下部,且位于上述灰尘分离部和上述风扇设置部之间。
上述过滤器装置与上述灰尘分离部由单一组件而形成。
上述灰尘保管部的下面与上述过滤器装置的上面面接触,上述灰尘保管部固定到主体上,上述单一组件固定到上述主体上。
本发明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
一种真空吸尘器,包括具有灰尘保管部\灰尘分离部和风扇设置部的主体,其特征在于:上述灰尘保管部、灰尘分离部和风扇设置部沿着上述主体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从上述灰尘分离部的下部前方流入的空气经分离灰尘后向上述灰尘分离部的下部中央部流出,从而向上述风扇设置部流入;在上述灰尘分离部分离出的灰尘从上述灰尘分离部的上部向着上述灰尘分离部的前方及切线方向流入上述灰尘保管部中。
上述灰尘分离部和上述灰尘保管部是彼此独立的,且依次设置在上述主体上,且按其逆向顺序从上述主体中可分离为最佳。
上述主体具有位于上述主体下部的吸入流路,为使空气向上述主体内部流入而与上述吸入流路连通的主体流入部,及为使空气向上述主体外部流出而与上述风扇设置部连通的主体流出部。
上述灰尘分离部包括垂直设置的圆筒部和在上述圆筒部内部设置的圆锥部,且在上述圆筒部的下部具备有空气流入部和空气流出部,在上述圆筒部的上部具备有灰尘排出部。
上述空气流入部位于上述灰尘分离部的下部前方、并与上述吸入流路连通,上述空气流出部位于上述灰尘分离部的下部中央部、且与上述风扇设置部连通。
沿着上述主体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上述主体流入部、空气流入部、空气流出部、风扇设置部和主体流出部。
上述主体流入部、空气流入部、空气流出部、风扇设置部和主体流出部各自的中心位于同一平面。
在上述风扇设置部中设置有轴流风扇,且上述轴流风扇的流入部向着底面。
本发明的效果是:
通过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在吸尘器中容得分离灰尘保管部,并能够对其进行清扫的真空吸尘器。提供一种通过轻便且制造容易的灰尘保管部而变得使用方便的真空吸尘器。提供一种分别构成灰尘保管部和灰尘分离部(旋风装置)来考虑他们之间的清扫频度差异,从而能够减少消费者由不必要的清扫而导致的辛苦的真空吸尘器。提供一种由减小空气和灰尘流动的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而降低流动阻力,从而增进效率且能够降低噪音的真空吸尘器。
通过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旋风装置和过滤器装置由单一组件来构成,从而使结合到吸尘器或从吸尘器分离变得容易,进而变得使用方便的真空吸尘器。提供一种内部的旋风装置的污染程度从吸尘器的外部容易把握的同时,即使从吸尘器中不分离旋风装置,仅分离灰尘保管部也能够向吸尘器的外部露出旋风装置的真空吸尘器。由此,省略了非必要的清扫。
通过本发明的实施例,想实现非常简单的灰尘保管部。即,提供一种能够使外壳的内部形状非常单纯的构成,从而仅翻倒外壳也能够容易的排出内部的灰尘,进而变得使用方便的真空吸尘器。提供一种能够容易把握过滤器装置的过滤器污染与否的真空吸尘器。
通过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即使灰尘分离部和灰尘保管部分别构成,也能够通过上述灰尘保管部使灰尘分离部牢固的固定到吸尘器上,从而变得使用方便的真空吸尘器。
附图说明
图1 是本发明真空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 是本发明的灰尘保管部与主体的分解示意图;
图3 是本发明的灰尘分离部与主体的分解示意图;
图4 是本发明的灰尘保管部的分离示意图;
图5 是本发明的灰尘保管部和灰尘分离部的主视图;
图6 是本发明的过滤器装置开启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7 是本发明的灰尘保管部的盖开启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8 是本发明的吸入流路与灰尘分离部的下部结构连接的示意图;
图9 是本发明的灰尘保管部结构的剖面立体示意图;
图10 是本发明真空吸尘器内部的空气和灰尘流动方向的示意图。
其中:
100 主体 110 上部主体
120 下部主体 130 主体流入部
140 主体流出部 150 安置部
160 风扇设置部 200 灰尘保管部
300 灰尘分离部 310 旋风分离器装置
320 过滤器装置 400 风扇驱动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真空吸尘器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真空吸尘器10包括主体100,在主体内设置有使空气和灰尘向主体内部流入的主体流入部130和空气从主体内流出的主体流出部140。
在主体流入部130和主体流出部140之间设置有使空气流动到主体内部的风扇,上述风扇与驱动电机构成风扇驱动部400(见图7),在主体100内部设置有放置风扇驱动部的风扇设置部160。
主体流入部130和主体流出部140位于一条直线上,主体流入部和主体流出部设置在主体100的下部、下部主体120的上部。主体流入部和主体流出部之间的位置关系,能够使在主体内部中形成流畅的空气流动路径,能够缩短在主体内部中的空气流动路径,且空气流入和排出形成在地面附近,因此能够减小由排出的空气而导致的不舒服的感觉。
主体流入部130在位置上可称为吸尘器主体的前方,主体流出部140在位置上可称为吸尘器主体的后方,在本说明书中为了说明的方便,定义为前方是向着主体流入部130方向,后方是向着主体流出部140方向。
如前所述,当风扇驱动部400启动时,主体外部的空气将向主体流入部流入,经过风扇驱动部向主体流出部流出。在上述空气的流动路径上设置有分离空气中灰尘的灰尘分离部300和保管分离后灰尘的灰尘保管部200。
灰尘分离部300和灰尘保管部200设置在主体100的外部为最佳,并且使与主体的结合和分离容易,向主体流入部流入的空气是先向主体外部的灰尘分离部300流入,然后再向主体内部流入,并经过风扇驱动部和主体流出部向主体外部流出。
为了形成上述的空气流动路径,灰尘分离部300和灰尘保管部200设置在主体100的外部,在主体内设置有内装灰尘分离部和灰尘保管部的安置部150。
安置部150设置在风扇设置部160的一侧。即,在主体100的一侧(后方)内部设置有风扇设置部160,在主体100的另一侧(前方)外部设置有安置部150。
主体(100)包括上部主体110和下部主体120,由两者的结合在上部主体110和下部主体120之间能够形成内部空间,在上述内部空间内设置有风扇设置部160。在上述内部空间内形成空气的流动路径。上部主体110是构成上述主体100的上部外形,下部主体120是构成主体100的下部外形。此外,在主体100后方两侧上分别具备有轮子121,从而使吸尘器10移动的同时能够进行清扫。
沿着主体100的长度方向,在上部主体110的一侧形成有开口的安置部150,上部主体110沿着长度方向与下部主体120结合而形成主体内部的空间,其中一部分是与下部主体120结合而形成主体外部的空间。主体外部的空间可称为灰尘分离部300和灰尘保管部200位于的空间。
在主体100内部空间设置有前述的风扇设置部160,在主体外部空间,即在安置部150内安装灰尘分离部300和灰尘保管部200、并固定。
在主体(100)上设置了为使用者能够抬起而移动吸尘器的主体把手111,最佳的是在上部主体110上设置主体把手111。
灰尘保管部200包括把手230,从而使用者抓着把手230把灰尘保管部200从主体100内容易分离或者结合,此外,在把手230上设置有结合按钮231。使用者在抓着把手230的状态下,操作结合按钮231来使灰尘保管部200与主体结合或者分离变得容易。即,仅利用一只手就能容易得完成灰尘保管部200的结合和分离。
灰尘保管部200包括外壳220,即,包括为了保管灰尘的容器而构成。外壳220与灰尘分离部300连通来保管从灰尘分离部300中分离的灰尘。即,外壳220与灰尘分离部300是形成另外的空间或者区域,从而保管其内部的灰尘。
外壳220是从外部能够看到内部的由透明的材质形成为最佳,灰尘保管部200的至少一部分是能够看到内部的能够由透明材质形成。使用者能够容易把握外壳220内部堆积有多少量的灰尘,使用者为了使外壳从主体上容易得分离或者结合,把手230设置在外壳220上。
灰尘保管部200包括开闭外壳220的盖210,当盖210闭合在外壳220上时,外壳220内部是与外部隔绝,从而能够在其内部保管灰尘。开启盖210时,使外壳220内部的灰尘能够向外壳220外部排出,盖210可拆卸地设置在外壳220上。由上述理由,可以说灰尘保管部200是包括外壳220和为了开闭外壳的盖210。
如前所述,灰尘保管部200可拆卸地安装在安置部150内,即,拆卸灰尘保管部能够在主体100的外部进行。灰尘保管部200、盖210连同主体100一起形成吸尘器的外观为最佳。
盖210的材质或者颜色与主体100、特别是与上部主体110的材质或颜色相相同或者类似。盖210也可以称为主体盖210,盖与主体连接而盖住安置部150。
盖或者主体盖210和主体100一起形成吸尘器10的上部外观,外壳220形成吸尘器的前方外观。包括盖210和外壳200的灰尘保管部200和主体100一起形成吸尘器10的全体外观。
盖210包括透明窗212,透明窗形成盖210的一部分,透明窗盖住在盖上形成的开口部211,开口部211设置在灰尘分离部300的上部。即,开口部211是对应灰尘分离部300的位置而形成。通过盖住开口部的透明窗212从吸尘器的外部能够看到内部的灰尘分离部300。更加典型的是使灰尘分离部300的至少一部分能够由透明材质形成,这样通过透明窗就能够从吸尘器外部看到灰尘分离部300内部。使用者即使是从主体100不分离灰尘保管部200和灰尘分离部300也能够看到灰尘分离部300内部。
如图2、3所示,对灰尘保管部200、灰尘分离部300和主体100之间的位置关系和结合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灰尘保管部200可拆卸地设置在主体100上,具体是可拆卸地设置在安装在主体100上的安置部150上,安置部150设置在风扇设置部160的一侧。灰尘保管部200设置在相对于主体100的水平方向上为最佳。即,使用者是使灰尘保管部200向着水平方向移动,从而能够从主体上结合或者分离。这是为了使用者仅利用一只手也能够使灰尘保管部200从主体100上容易得安装或者从主体中分离。如果灰尘保管部200向垂直方向拆卸时,使用者是需要两只手都使用。原因是用一只手按住主体100,用另一只手举起灰尘保管部200。因此,从水平方向拆卸灰尘保管部就更为方便。
灰尘保管部200与灰尘分离部300相互连通的同时,空间性的相互分离为最佳,灰尘保管部200设置在灰尘分离部300的外部为最佳。即,灰尘分离部300也设置在灰尘保管部200的外部为最佳。为此,在灰尘保管部200的外壳220上形成凹入部221,凹入部221能够收容灰尘分离部300。
在灰尘保管部200与主体100结合的状态下,灰尘分离部300能够设置在灰尘保管部200和主体100之间。即,灰尘分离部300是由灰尘保管部200和主体100包裹。从而,灰尘分离部300通过灰尘保管部200固定到主体100上。此外,灰尘分离部300设置在灰尘保管部200和主体100之间而不向吸尘器10外部露出为最佳。
下面,对灰尘分离部300的位置更加详细的说明如下:
灰尘分离部300的前方是由灰尘保管部200、特别是由外壳200的凹入部221堵住,灰尘分离部300的下部是由安置部150堵住,灰尘分离部300的后方由安置部150、特别是由后述的分隔壁151而堵住,最后,灰尘分离部300的上部由盖210而堵住。因此,灰尘分离部300在主体100上更加牢固。
灰尘分离部300可以说是由灰尘保管部200是否安装到主体100上来有选择性的向主体100外部露出。因此,使用者为了仅倾倒或者清扫灰尘保管部200,使灰尘保管部200从主体100中分离时,能够容易把握灰尘分离部300的污染状态。因班为,即使是使灰尘分离部300不从主体100中分离也能够使灰尘分离部300向外部露出。
如图3所示,灰尘分离部300与主体100连接,灰尘分离部300相对于主体100向着垂直方向设置为最佳。灰尘分离部300相对于主体的设置方向和灰尘保管部200相对于主体的设置方向是相互不同为最佳,更加典型的是两方向互相垂直为最佳。
在上述的设置中,安装或者结合方向的相异是能够意味着与灰尘保管部200结合到主体100上和灰尘分离部300安装到主体100上无关。即,使灰尘保管部200在主体上结合或分离时,灰尘分离部300不受到影响,依然能够维持与主体100连接的状态。当然,如后面叙述,随着灰尘保管部200结合到主体,灰尘分离部300在主体100上更为牢固。
根据灰尘分离部300的安装方向,例如向上部垂直方向的移动是不受到限制。灰尘分离部300从主体100中除了灰尘分离部300的重量之外,再无任何阻力阻止分离。为此,在安置部150上形成能够安置灰尘分离部300的安置槽或者凹陷部154。
当灰尘分离部300安置到安置槽154时,能够省略限制灰尘分离部向着分离方向移动的阻止装置或者解除这样的阻止装置的限制的解除装置。
如图2所示,灰尘保管部200具有使灰尘分离部300固定到主体100上的功能。即,灰尘保管部200将结合到主体100上,且这样的结合能够使灰尘分离部300固定到主体100上。从而,当灰尘保管部200结合到主体100上时,能够使灰尘分离部300的上下左右移动受到限制的固定到主体100上。
在上述凹陷部或者安置槽154上安置灰尘分离部300,从而使灰尘分离部预先结合到主体上,之后灰尘保管部200再结合到主体100上,进而使灰尘分离部300能够牢固的固定到主体上。
在主体100上安装了灰尘保管部200之后,为了固定在主体100上的位置,还设置了固定灰尘保管部200的结合装置或者固定装置。例如,能够形成有槽112、113,且形成有对应于槽112、113的凸起215或挂钩或插销232。这样的槽是能够具备多个,且其位置能够有多种多样的变形。
具体的说,灰尘保管部200包括结合突起215,对应于结合突起215的结合槽112形成在主体100上。结合突起215形成在灰尘保管部200的后方上侧,结合突起215形成在盖200上。对应于结合突起215的结合槽112形成在上部主体110上,具体的是在安置部150上侧上形成结合槽112为最佳。
结合突起215和结合槽112是形成灰尘保管部200相对于主体100固定的固定点,在灰尘保管部200的后方上部中形成固定点。
与此同时,为了更加坚固的使灰尘保管部200固定到主体100上,在灰尘保管部200的前方下部中也形成固定点为最佳。为此,在主体100上形成连接槽113,连接槽113形成在安置部150上,且具体的是形成在安置部150的前方。
对应于连接槽113,在灰尘保管部200上设置有挂钩或者插销232,插销232与结合按钮231连通为最佳。即,在灰尘保管部200结合到主体100上的时候是插销232插入连接槽113上而固定,当按结合按钮231时,挂钩或者插销232的固定被解除,从而使灰尘保管部200能够容易的从主体100中分离。挂钩或者插销232位于灰尘保管部200的前方下部为最佳。
灰尘保管部200和安置部150之间的结合方式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变形,在安置部150上形成与灰尘保管部200结合的结合部,作为其一例,能够形成有连接槽113。
由前述的各结构,在灰尘保管部的前方和后方及灰尘保管部的下部和上部上形成有各固定点,从而能够更加坚固的使灰尘保管部200固定到主体100上。同时,结合和分离时变得更加方便。
为了使灰尘保管部200在主体100上结合容易,在安置部150的两侧上分别形成有侧面支撑部152、153为最佳。侧面支撑部152、153与主体100一体形成,特别是与上部主体110一体形成。
通过侧面支撑部152、153与灰尘保管部200结合时,将向着结合方向进行引导,从而使灰尘保管部200能够容易的结合到主体100上,并且使负载在各固定点分散,从而使各部件连接的更牢固,并提高了使用寿命。
在各侧面支撑部152、153之间形成分隔壁151,即由安置部150的一部分构成分隔壁151。分隔壁151是主体100、特别是上部主体110的一部分。以分隔壁151为基准,灰尘保管部200和灰尘分离部300能够位于其前方,风扇设置部160能够位于其后方。
沿着主体100的长度方向,灰尘保管部200、灰尘分离部300及风扇设置部160的位置依次设置。灰尘分离部300位于邻接风扇设置部300而设置。
如图3所示,灰尘分离部300包括旋风分离器装置310,旋风分离器装置310能够从空气中分离出灰尘,灰尘分离部300还包括过滤器装置320,过滤器装置320对在旋风分离器装置310中不能分离的细微灰尘进行过滤。
过滤器装置320设置在旋风分离器装置310和风扇设置部160之间为最佳,即是为了防止向风扇或者风扇驱动部流入的细微灰尘,从而使风扇或者风扇驱动部的耐久性增进。同时,是为了防止吸尘器内的灰尘向吸尘器外部排出。本实施例中的灰尘分离部300中的旋风分离器装置310和过滤器装置320构成一个组件。
在安置部150上形成空气向灰尘分离部300流入的分离部流入部170和空气从灰尘分离部300中排出的分离部流出部180,通过分离部流出部180的空气能够向风扇设置部160流入。
分离部流出部180是为了从过滤器装置320中流出的空气通过为目的而具备,从旋风分离器装置310中空气向过滤器装置流动,从过滤器装置320中流出的空气通过分离部流出部180向风扇设置部160流动。
过滤器装置320设置在旋风分离器装置310的下部,过滤器装置320和旋风分离器装置310组合成灰尘分离部300,使用者能够一次性的从主体中分离出灰尘分离部300。
通过主体100下部的主体流入部130和分离部流入部170的空气不经过过滤器装置320而向旋风分离器装置310内部流入,为了形成旋风分离器装置310和过滤器装置320的上下位置关系和所希望的流路构成,有必要确定过滤器装置320和安置部150的形状。
如图4、5所示,对灰尘保管部200、灰尘分离部300及两者之间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灰尘保管部200包括外壳220和盖210,盖210可称为主体盖,外壳220呈容器形状。外壳220的底面与地面水平、且具有一定坡度为最佳。即,在结合方向上具有一定角度的上行坡度。灰尘分离部300的过滤器装置320对于地面的角度与外壳200底面对于地面的角度相对应。过滤器装置320的上面也可以形成具有上述的一定角度。从而,外壳220的底面和上述过滤器装置320的上面是能够相互面对面接触。
在外壳200的底面上形成突起或者槽225,上述突起或者槽225是能够包裹如前所述的过滤器装置320的透视部325,在灰尘保管部200结合到主体100上时,突起或者槽225将会按压透视部325周围,能够防止从透视部325泄漏出空气或灰尘。在突起或者槽225上还可以设置密封部件(未图示)。同样,在透视部325周围也可以设置密封部件(未图示)。
当灰尘保管部200从主体100中分离时,透视部325是向外部露出,通过透视部325能够容易了解过滤器装置320内部的污染程度。
外壳220底面的一定斜坡和过滤器装置320上面的斜坡是使灰尘保管部200容易结合到主体200上或容易的从主体200分离的形成。另外,这样一定斜坡不仅执行灰尘保管部200的结合时的导向功能,还使灰尘保管部200能够按压住过滤器装置320。由于灰尘保管部200使包含过滤器装置320的灰尘分离部300在主体100上能够更加牢固。
在外壳220的后方,即,以结合方式为基准是在外壳200的前方上形成凹入部221为最佳,凹入部221至少能够包裹灰尘保管部200的一部分为最佳。
通过凹入部221能够防止吸尘器主体100长度的变长,且能够更加扩大外壳200的内部容量,原因是通过凹入部221使向左右容纳灰尘的空间能够变大。
灰尘保管部200、特别是外壳220的下部形状是与上述过滤器装置的上部形状相对应,外壳220的后方形状是与灰尘分离部300、特别是与圆筒部311的形状相对应。这样的结构总体上能够构成简洁而紧凑的吸尘器,且能够构成分离结合容易的吸尘器。
如图5~9所示,对灰尘分离部300进行详细说明:
灰尘分离部300包括根据旋风原理分离空气和灰尘的旋风分离器装置310和分离空气中的细微灰尘的过滤器装置320。旋风分离器装置310和过滤器装置320一体形成、组成一个组件,使用者可一次性的能够从主体100中分离出包括旋风分离器装置310和过滤器装置320的灰尘分离部300。旋风分离器装置310包括圆筒部311和形成于圆筒部311内部的圆锥部314,圆筒部311形成由空气的流动而分离灰尘的空间。
旋风分离器装置310包括圆筒部311和能够开闭圆筒部311的灰尘分离部用盖312。为了使灰尘分离部用盖312容易开闭,在灰尘分离部用盖312上设置了把手312a。灰尘分离部用盖312由铰链结合而能够容易的在圆筒部311上开闭。
在灰尘分离部用盖312的内侧形成有向下方垂直延长的延长部313,延长部呈圆筒形,述延长部313的外径与圆锥部314的最上部外径相对应。延长部313能够使圆筒部311内部的空气形成流畅的旋风、且使分离的空气能够向圆锥部314内部顺畅的流入。
灰尘在延长部313半径方向的外侧旋转的同时,顺畅的排出、且灰尘分离的空气是向圆锥部314内部顺畅的流入。
在圆锥部314的中央形成中空,此外,在圆锥部314上形成多个狭缝314a、314b。向圆筒部311流入的空气是分离灰尘后通过狭缝314a、314b向圆锥部内部流入,之后能够向过滤器装置320流入。
狭缝由下部狭缝314a和上部狭缝314b形成,即,在圆锥部314的下部形成下部狭缝314a,在圆锥部314的上部形成上部狭缝314b。
下部狭缝314a在圆周方向全体形成,其长度是比上部狭缝314b长为最佳。另外,上部狭缝314b是沿着圆周方向能够仅在一部分上形成。更加典型的是,上部狭缝314b是仅在旋风分离器流入口316b的对边部分上形成为最佳。各狭缝防止大的灰尘从圆筒部311中排出,即执行过滤器的功能。
在圆锥部314上部中形成开口部314c,开口部314c形成为筛网形状,开口部314c也能够执行过滤器的功能,能够执行使空气更加顺畅的向圆锥部314的内部流入的功能。
如图8所示,空气经过主体流入部130和吸入流路130a,通过空气流入部316向灰尘分离部300流入,空气流入部316是与图3所示的分离部流入部170紧密接触。通过主体100流入的空气是通过分离部流入部170和空气流入部316向灰尘分离部300内部流入,空气流入部316在旋风分离器装置310的下部向着垂直的方向形成,在旋风分离器装置310中空气从下向上垂直流入。
如图9所示,为了使空气实现旋转流动,形成有导向部316a,从而使通过空气流入部316流入的空气向着上部切线方向引导,即能够形成有引导通过空气流入部316流入的吸入空气的导向部316a。
导向部316a在圆筒部311的内部沿着圆筒部311的内面圆周方向向上形成,吸入空气是通过导向部316a沿着圆筒部311的内周面以螺旋形态上升的引导。引导的空气是通过旋风流入口316b向圆筒部311内部排出,之后持续的进行旋转和上升流动,通过上述的旋转和上升流动,能够使空气中的灰尘被分离。
导向部316a也执行使已通过旋风流入口316b排出的空气重新再引导为旋转和上升流动的功能,在导向部316a的外部旋转的空气也将沿着导向部316a外部上升。
与此同时,从旋风分离器装置310中分离的灰尘是沿着灰尘排出导向或者灰尘排出流路315通过灰尘排出部318向灰尘保管部200流入。
如图8所示,在旋风分离器装置310)的中央部下部形成有空气流出的空气流出部317,空气流出部317在圆锥部314的下部中心上形成。即,在圆筒部311内部中由旋风流动而灰尘被分离的空气是能够通过空气流出部317流出圆筒部311,而向着过滤器装置320流入。
但是,如后面叙述,旋风分离器装置310和过滤器装置320组成一个组件,特别是圆筒部和过滤器装置的上侧部分,例如后述的过滤器外壳的一部分一体形成。
如图9所示,灰尘排出导向或者灰尘排出流路315是使灰尘从灰尘分离部300中向着灰尘保管部200顺畅的排出。即,灰尘排出导向设置在灰尘分离部200的外面为最佳。从而,灰尘排出导向是在从灰尘分离部200的中心最大限度脱离的位置上形成。
空气在旋风分离器装置310内部以螺旋形态流动的同时上升,空气中的灰尘由于其质量而离心力变大,从而逐渐从旋风分离器装置310的中心远离,进而沿着切线方向脱离。从而,在旋风分离器装置310的上部向着旋风分离器装置310的切线方向形成灰尘排出导向或者灰尘排出流路315为最佳。
灰尘排出流路315在圆筒部311的外侧形成扩张部315a为最佳,即,从圆筒部311的切线方向向外部更加扩张的扩张部315a为最佳。此外,灰尘排出流路315包括直线部315b,确保更加宽的直线流路。由此,大量的灰尘以直线形态能够沿着灰尘排出流路315而被引导,从而使灰尘更加顺畅的向灰尘保管部200流入。
在灰尘排出流路315的末端上形成灰尘排出部318,即从灰尘排出部318中排出的空气向灰尘保管部200流出。在灰尘保管部200上形成有与灰尘排出部318对应的灰尘流入部220a,灰尘流入部位于灰尘排出部318的上部。灰尘流入部220a没有必要具备特别的形状,且如图4所示,外壳220的后方(把手的对边)的一部分能够比另一部分稍微低的形成。通过此部分也能够使灰尘排出部318向着外壳220的内侧突出。即,随着灰尘保管部200通过滑动而安装,灰尘排出部318向外壳220内部进入,在相反的情况下是使灰尘排出部318向外壳220外部抽出。由这样的结构,能够防止在灰尘保管部200内,灰尘通过灰尘排出部318而逆流。
灰尘排出部318对着灰尘保管部200设置为最佳,即对着主体100的前方为最佳。灰尘向灰尘保管部200流入方向与向主体100内部流入的方向相反为最佳,这意味着在灰尘保管部200的后方,与灰尘保管部200的中心和灰尘分离部200的中心是可以形成在同一直线上。从而,能够减少流路阻力,且使灰尘保管部200和灰尘分离部300更加紧凑简洁。
如图6、7所示,过滤器装置320包括设置在过滤器框架和过滤器框架内部上的过滤器(未图示),过滤器是海绵形态的过滤器,其形状符合过滤器框架内部形状。在过滤器框架内部过滤器能够紧密结合的安装,且通过过滤器等能够滤出细微灰尘。
过滤器框架能开闭为最佳,从而可以对其内部进行清扫,且能够倾倒出在过滤器框架内部滤出而保管的细微灰尘。为此,过滤器框架包括上部框架321和下部框架322,下部框架322与上部框架321可拆卸的结合,或者通过铰链326等结构可开闭。通过上部框架321和下部框架322的结合,形成内部空间,且在上述空间内放置海绵形态的过滤器。
各框架321、322的位置根据过滤器装置320的设置位置或形状而改变,过滤器装置320包括第1框架部和第2框架部。
第1框架部形成从灰尘分离部200、特别是从旋风分离器装置310的圆筒部311中排出的空气流入的空气流入口。但是,如前所述,上述空气流入口可以是灰尘分离部200的空气流出部317其自身。
与第1框架部结合形成内部空间的第2框架部是与第1框架部连通为最佳,第2框架部与风扇设置部160连通为最佳。第1框架部和第2框架部分别与前述的上部框架321和下部框架322对应。
如图6、7所示,下部框架322或者第2框架部沿着分离部流出部180向左右延长形成,下部框架322或者第2框架部是向左右延长之后,重新向主体100的前方,即,向着灰尘保管部200更加延长。下部框架322或者第2框架部能够以“ㄷ”形态形成。即,在下部框架322的中央部上能够形成框架凹入部322a。从而,从过滤器装置320中流出的空气经过宽的过滤器面积而流出,进而能够提高过滤效率。
由于与下部框架322形状相符的形成安置部150中的凹陷部154(参照图3),因此与过滤器装置320一起,旋风分离器装置310也能够稳定的固定。
由下部框架322的形状,即由框架凹入部322a而空气通过下部框架322的中央部不经过过滤器装置320,直接向旋风分离器装置310流入,这是由于分离部流入部170(参照图3)位于对应于下部框架322的框架凹入部322a的位置。
上部框架321盖住下部框架322,分离部流入部170与旋风分离器装置310紧密接触而连通,在上部框架321上不形成对应框架凹入部322a的形状为最佳。即,上部框架321全部覆盖下部框架322和框架凹入部322a。
在下部框架322上形成格子形态的开口部323,在开口部323上设置非常密的筛网形式的过滤器324,向过滤器框架流入的空气是通过海绵形态的过滤器和筛网形式的过滤器324细微灰尘将两次滤出。滤出的细微灰尘保管在过滤器装置320内部,被滤出灰尘的空气是通过过滤器等从过滤器装置320中排出。
通过过滤器装置320的空气是通过分离部流出部180向风扇设置部160流入。过滤器框架321、322由上部和下部框架而构成,也可由左右框架构成。但是,不管是哪个结构,为了清扫内部的空间,过滤器框架能够分离或者开启。
过滤器框架321、322由透明材质形成,也可由非透明材质形成,或者一部分由透明材质形成,在过滤器装置320上细微灰尘堆积的多的情况下,有必要对其进行清扫,有必要使使用者在不开启过滤器框架的情况下知道细微灰尘是否堆积的多。
在过滤器装置320上设置有透视部或者开口部325,透视部325是过滤器框架一部分切开的形态,通过透视部325灰尘或空气如果向外部泄漏,需要设置堵住透视部325的结构,堵住透视部325结构应设置在灰尘保管部200上。
如图7所示,透视部325形成在上部框架321上,灰尘保管部200,特别是外壳220位于上部框架321上部,在外壳220的下面能够形成密闭透视部325的结构。
如图5所示,上部框架321和外壳220的下面相互面接触,灰尘保管部200使外壳220的下面在上部框架321上滑动的同时结合于主体100上。通过这样的结合,外壳220下面将按压透视部325而堵住上述透视部325。
使用者通过透视部325容易了解过滤器装置内部的污染度,即使是不开闭或者分离灰尘分离部300,也能够容易了解其污染度。
如图9所示,上部框架321设置在旋风分离器装置310的下面,空气不经过过滤器装置320而向旋风分离器装置310流入,且从旋风分离器装置310中向过滤器装置320流入。
旋风分离器装置310的圆筒部311和过滤器装置320的上部框架312一体形成,整体的灰尘分离部300的制造变得容易。圆筒部311的内径是越向上越增加,即以越向上越向半径方向扩张的形态形成圆筒部311,由模压成型而形成一体时,模具插入及移除变得容易,从而制造变得容易。
圆筒部311以椭圆形为最佳,此外,在左侧或者右侧,即从中心上最远的一侧上形成灰尘排出流路315为最佳,根据旋风原理而使灰尘从最远处排出,能够提高灰尘分离效率。
如前所示,能够容易看到旋风分离器装置310的内部,圆筒部311由透明材质制成,圆筒部311和上部框架321一体形成,至少上部框架321也由同一材质、即由透明材质制成。
过滤器装置321是滤出非常微小灰尘的装置,在过滤器装置321上留有非常微小的灰尘,由于灰尘非常微小,即使是仅一点点向过滤器装置321流入,也能够使过滤器装置321像下了一层雾似的变得朦胧。因此,不能很好的看到其内部。由此,不能容易了解过滤器装置321内部的污染程度,特别是内部的海绵形态过滤器的污染度。即,尽管由透明材质形成过滤器装置321的至少一部分,也能够发生细微灰尘特性上的容易变得不透明的问题。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如前所述形成了透视部325。
下面参照图10,对吸尘器的空气流动结构详细进行说明:
在图10中空气的流动方向用实线箭头表示,灰尘的流动方向用虚线箭头表示。
空气和灰尘是通过在主体100上形成的主体流入部130和与主体流入部130连通的主体内部的吸入流路130a向灰尘分离部300内部流入。具体的是,空气和灰尘是经过吸入流路130a、分离部流入部170及灰尘分离部300的空气流入部316向灰尘分离部300内部流入,在灰尘分离部300内部灰尘被分离的空气通过形成在灰尘分离部300中央部分的空气流出部317而排出。
如图8所示,主体流入部130、分离部流入部170、空气流入部316和空气流出部317的中心位于一条直线上为最佳。即,空气的流动方向在平面上位于直线上为最佳,使向左右弯曲的部分最少化,形成更加顺畅的空气流动,以提高效率。
吸入流路130a,即主体流入部130和分离部流入部170之间的吸入流路130a也向长度方向呈直线形状,与地面平行的形成吸入流路130a。吸入流路130a的一部分区间,最佳是前方区间也能够与地面平行。
如图8所示,考虑与主体内部的各构成之间的排列关系,在平面上也可由斜线形态而形成,吸入流路130a在平面上具备直线形态为更好。
通过空气流出部317排出的空气是垂直的向过滤器装置320流入,并垂直得排出过滤器装置320,之后向分离部流出部180流入,在这个过程中空气中的细微灰尘是再一次被滤出。
在分离部流出部180中空气是沿着主体100的长度方向向后方引导,即向灰尘分离部300的后方的风扇设置部160流入,分离部流出部180和风扇设置部160之间的流路也同样沿着长度方向以直线形成为最佳,从风扇设置部160到主体流出部140之间的流路也同样沿着长度方向以直线形成为最佳。
最终,向主体内部流入空气到向主体外部排出空气为止,空气在平面上以直线形态流出的构成为最佳。即,空气沿着从主体的前方到后方以长度方向流动,且除了在旋风分离器装置310中的旋转流动之外,空气在向主体内部流入到排出为止,不会从主体的后方向前方流动的形成为最佳。
为此,灰尘分离部300的空气流入部316位于空气流出部317的前方,两者的中心是相互沿着主体的长度方向位于同轴上为最佳。
空气流入部316和空气流出部317的中心是沿着主体的长度方向,与风扇设置部160的中心和主体流出部140的中心能够位于同轴上。
在整体上空气的流动沿着长度方向,在平面上能够具有直线形态,主体流入部和主体流出部是沿着主体的长度方向位于同一直线上。
在本实施例中是沿着主体100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主体流入部130、灰尘保管部300的空气流入部316、灰尘保管部300的空气流出部317、风扇设置部160和主体流出部140。他们各自的中心是能够形成同一的垂直平面,在平面上能够形成同一直线。
使空气的流动向左右不留偏差,同时向上下也不留偏差的形成为最佳,使空气的流动路径沿着主体100的长度方向具有最短路径的同时,向着主体的高度方向也具有最短路径。主体流入部130设置于主体100的下部,主体流出部140也设置于主体100的下部。
灰尘分离部300为了分离灰尘,向垂直方向将会产生空气的流动,这样的垂直方向的长度是为了分离灰尘的长度,在无止境的减小上是具有界限的。比起最小化这样的灰尘分离部300的垂直方向的长度,最小化主体100内部中的垂直方向空气流动路径的长度为最佳。
本实施例中是提示出特别的为减少风扇设置部160中的垂直方向的空气流动路径,使风扇驱动部400设置在与以往的位置相反的位置。
风扇410位于下部,驱动风扇410的电机420放置在风扇410上部为最佳,风扇410选用轴流风扇。包括风扇410和电机420的风扇驱动部400与以往不同的倒置设置,从而能够最小化垂直方向的流动路径。
如图10所示,风扇驱动部400的上下位置相反的设置时,通过分离部流出部180流入的空气是将一直上升到风扇驱动部400的最上部位置为止。之后,空气是重新经过风扇驱动部400的中心下降,然后再从主体流出部140流出。将会发生与分离部流出部180和风扇驱动部400上部之间的高度差对应的空气的流动路径,由此流路阻抗将会变大。
与此相反,在本实施例中分离部流出部180与风扇410或者风扇驱动部400的下部(空气流入的位置)之间的高度相同,从而减小在主体100内部的垂直流动路径。即,从灰尘分离部300的下部中排出的空气向风扇设置部160水平流入。
在本实施例中风扇驱动部400的空气流入部,例如轴流风扇的流入部是与以往不同的向着底面的设置为最佳。
在本实施例中灰尘分离部300包括过滤器装置320,从旋风分离器装置310中垂直流出的空气是流动方向不变的向过滤器装置320垂直流入。即,为了经过过滤器而其流动方向不会变更,能够形成有效的过滤,且能够降低过滤的流动阻抗,同时降低了噪音。
向灰尘分离部300内部流入的灰尘是由随着上升而其旋转方向更加扩大的性质,在灰尘分离部300上部中排出为最佳,更加具体的是在灰尘分离部300的上部向着切线方向排出为最佳。
上述切线是从灰尘分离部300中以向半径方向外侧更加扩张的形态形成为最佳,这样的切线构成灰尘排出流路315,灰尘排出流路315是向着主体100前方排出灰尘为最佳。
灰尘通过灰尘排出流路315而与空气的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排出,即在灰尘分离部300中的灰尘向灰尘分离部300的前方及切线方向向灰尘保管部200流入。
图1是作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吸尘器的一例,显示出卧式形式的吸尘器主体,吸入刷头或吸入软管等均未图示。本发明不仅适用于卧式吸尘器,在其他形式的吸尘器,例如立式吸尘器上也能够适用。对于向主体流入灰尘和空气后,分离灰尘在主体中仅排出空气的吸尘器,也能适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

Claims (30)

1.一种真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具备设置有吸入流路和风扇驱动部的风扇设置部的主体;与上述吸入流路在下部连通,且与上述风扇设置部在下部连通的灰尘分离部;具有与上述灰尘分离部在上部连通的灰尘排出部的灰尘保管部,上述灰尘排出部包括使向着上述灰尘排出部的切线方向排出灰尘的灰尘排出流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主体上具备有为使空气向上述主体内部流入而与上述吸入流路连通的主体流入部,为使空气向上述主体外部流出而与上述风扇设置部连通的主体流出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真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主体流入部和上述主体流出部设置在沿主体的长度方向的同一直线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真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通过上述吸入流路的空气能够水平流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真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灰尘分离部的内部空气向上方流动的同时分离灰尘,灰尘被分离的空气是向垂直下方流出,且在上述灰尘分离部中分离的灰尘是从上述灰尘分离部的上部水平排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真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从上述灰尘分离部的下部排出的空气是向上述风扇设置部水平流入,向上述风扇设置部水平流入的空气是向上述风扇驱动部的垂直上方流入后,从上述风扇驱动部中水平排出。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真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灰尘分离部包括垂直设置的圆筒部和设置在上述圆筒部内部的圆锥部,且在上述圆筒部的下部中能够具备有空气流入部和空气流出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真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空气流入部设置在上述灰尘分离部的前方,上述空气流出部设置在上述灰尘分离部的中央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真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沿着上述主体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上述主体流入部\空气流入部\空气流出部\风扇设置部和主体流出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真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主体流入部\空气流入部\空气流出部\风扇设置部和主体流出部各自的中心在同一平面。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真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灰尘排出部向着上述主体的前方排出灰尘。
12.根据权利要求2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真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灰尘分离部和灰尘保管部设置在上述主体外侧的安置部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真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安置部设置在上述风扇设置部的前方。
14.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真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灰尘分离部和灰尘保管部在上述主体上单独设置,且上述灰尘分离部和灰尘保管部是能够单独的从主体上分离。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真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灰尘保管部包裹上述灰尘分离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真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随着上述灰尘保管部安装到上述主体,上述灰尘分离部固定到上述主体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真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灰尘保管部包括外壳和开闭上述外壳的盖,上述盖设置在上述主体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真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盖位于上述灰尘分离部上部,在上述盖上设置能够看到上述灰尘分离部内部的透明窗。
19.根据权利要求2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真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过滤从上述灰尘分离部中排出空气的过滤器装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真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上述过滤器装置位于上述灰尘分离部下部,且位于上述灰尘分离部和上述风扇设置部之间。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真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上述过滤器装置与上述灰尘分离部由单一组件而形成。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真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灰尘保管部的下面与上述过滤器装置的上面面接触,上述灰尘保管部固定到主体上,上述单一组件固定到上述主体上。
23.一种真空吸尘器,包括具有灰尘保管部\灰尘分离部和风扇设置部的主体,其特征在于:上述灰尘保管部、灰尘分离部和风扇设置部沿着上述主体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从上述灰尘分离部的下部前方流入的空气经分离灰尘后向上述灰尘分离部的下部中央部流出,从而向上述风扇设置部流入;在上述灰尘分离部分离出的灰尘从上述灰尘分离部的上部向着上述灰尘分离部的前方及切线方向流入上述灰尘保管部中。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真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灰尘分离部和上述灰尘保管部是彼此独立的,且依次设置在上述主体上,且按其逆向顺序从上述主体中可分离为最佳。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真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主体具有位于上述主体下部的吸入流路,为使空气向上述主体内部流入而与上述吸入流路连通的主体流入部,及为使空气向上述主体外部流出而与上述风扇设置部连通的主体流出部。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真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灰尘分离部包括垂直设置的圆筒部和在上述圆筒部内部设置的圆锥部,且在上述圆筒部的下部具备有空气流入部和空气流出部,在上述圆筒部的上部具备有灰尘排出部。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真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空气流入部位于上述灰尘分离部的下部前方、并与上述吸入流路连通,上述空气流出部位于上述灰尘分离部的下部中央部、且与上述风扇设置部连通。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真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沿着上述主体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上述主体流入部、空气流入部、空气流出部、风扇设置部和主体流出部。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真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主体流入部、空气流入部、空气流出部、风扇设置部和主体流出部各自的中心位于同一平面。
3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真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风扇设置部中设置有轴流风扇,且上述轴流风扇的流入部向着底面。
CN201210370801.8A 2012-09-29 2012-09-29 真空吸尘器 Pending CN10370517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370801.8A CN103705171A (zh) 2012-09-29 2012-09-29 真空吸尘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370801.8A CN103705171A (zh) 2012-09-29 2012-09-29 真空吸尘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05171A true CN103705171A (zh) 2014-04-09

Family

ID=503988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70801.8A Pending CN103705171A (zh) 2012-09-29 2012-09-29 真空吸尘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70517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19378A (zh) * 2016-12-03 2019-01-15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真空清洁器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30094870A (ko) * 2002-06-08 2003-12-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싸이클론 집진 장치
CN101049220A (zh) * 2006-04-04 2007-10-10 Lg电子株式会社 真空吸尘器的集尘器
CN101069625A (zh) * 2006-05-09 2007-11-14 三星光州电子株式会社 真空吸尘器
CN101668467A (zh) * 2007-03-16 2010-03-10 Lg电子株式会社 真空吸尘器的灰尘分离设备
CN101677732A (zh) * 2007-05-07 2010-03-24 Lg电子株式会社 真空吸尘器的灰尘分离设备
CN201759495U (zh) * 2010-08-24 2011-03-16 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高效分离装置的吸尘器
KR20120004100A (ko) * 2010-07-06 2012-01-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진공 청소기
CN102497799A (zh) * 2009-06-17 2012-06-1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具有除尘功能的真空吸尘器的集尘装置
CN102578962A (zh) * 2011-01-13 2012-07-18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吸尘器的气体流路结构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30094870A (ko) * 2002-06-08 2003-12-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싸이클론 집진 장치
CN101049220A (zh) * 2006-04-04 2007-10-10 Lg电子株式会社 真空吸尘器的集尘器
CN101069625A (zh) * 2006-05-09 2007-11-14 三星光州电子株式会社 真空吸尘器
CN101668467A (zh) * 2007-03-16 2010-03-10 Lg电子株式会社 真空吸尘器的灰尘分离设备
CN101677732A (zh) * 2007-05-07 2010-03-24 Lg电子株式会社 真空吸尘器的灰尘分离设备
CN102497799A (zh) * 2009-06-17 2012-06-1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具有除尘功能的真空吸尘器的集尘装置
KR20120004100A (ko) * 2010-07-06 2012-01-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진공 청소기
CN201759495U (zh) * 2010-08-24 2011-03-16 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高效分离装置的吸尘器
CN102578962A (zh) * 2011-01-13 2012-07-18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吸尘器的气体流路结构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19378A (zh) * 2016-12-03 2019-01-15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真空清洁器
US10765282B2 (en) 2016-12-03 2020-09-08 Koninklijke Philips N.V. Vacuum cleaner
CN115104946A (zh) * 2016-12-03 2022-09-27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真空清洁器
US11944259B2 (en) 2016-12-03 2024-04-02 Koninklijke Philips N.V. Vacuum cleaner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02913B1 (en) Vacuum cleaner
CN109124479A (zh) 吸尘器
JP4084323B2 (ja) 真空掃除機の集塵ユニット
EP2702914B1 (en) Vacuum cleaner
US7404231B2 (en) Dust container of upright type vacuum cleaner and supporting structure for cover thereof
KR100445470B1 (ko) 진공청소기용 집진케이싱 및 그것을 구비하는 청소기 본체
KR100445801B1 (ko) 진공청소기용 사이클론 집진장치의 그릴 조립체
KR100606845B1 (ko) 다중 싸이클론 집진장치
US20060117723A1 (en) Cyclone dust-separating apparatus
KR20080089250A (ko) 전기 청소기
CN209269562U (zh) 吸尘器
CN102138766B (zh) 真空吸尘器的刷子组件
KR100678673B1 (ko) 진공청소기용 싸이클론장치
AU2017249927B2 (en) Collecting apparatus and vacuum cleaner having same
JP2005204880A (ja) 電気掃除機及びその集塵装置
CN211633145U (zh) 一种尘盒及扫地机器人
JP2016154706A (ja) 電気掃除機
CN1951297A (zh) 真空吸尘器
CN103705171A (zh) 真空吸尘器
CN101108082A (zh) 集尘装置以及配备它的真空吸尘器
JP2017023231A (ja) 電気掃除機
KR100540439B1 (ko) 진공청소기의 집진케이싱
CN103705170A (zh) 真空吸尘器
KR100606795B1 (ko) 다중 싸이클론 집진장치
KR100593619B1 (ko) 진공청소기용 사이클론 집진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523

Address after: 210014 Yongfeng Road, Qinhuai District, Jiangsu, No. 28, No.

Applicant after: Nanjing LG Panda Appliances Co., Ltd.

Address before: 300402 Tianjin city Beichen District Xingdian Road

Applicant before: Lejin Electronic and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Tianji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409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