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73258A - 换热器及壁挂式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及壁挂式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73258A
CN103673258A CN201310695496.4A CN201310695496A CN103673258A CN 103673258 A CN103673258 A CN 103673258A CN 201310695496 A CN201310695496 A CN 201310695496A CN 103673258 A CN103673258 A CN 1036732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exchanger tube
heat
exchanging component
sha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69549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73258B (zh
Inventor
孙建平
艾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69549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673258B/zh
Publication of CN1036732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732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732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732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及壁挂式空调器,该换热器包括带有进风口及出风口的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依次连接的第一换热组件及第二换热组件,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及所述第二换热组件位于所述进风口一侧,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及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分别包括至少一由多个平行排列的第一形状换热管组成的第一换热管组,及至少一由多个平行排列的第二形状换热管组成的第二换热管组,所述第一形状换热管与第二形状换热管的截面形状不同。本发明可实现在不增加换热器体积的情况提高换热器的换热能效。

Description

换热器及壁挂式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换热器及壁挂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参照图1,图1是现有技术中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现有的壁挂式空调器由于受到室内空间的限制,其机箱体积一般较小,因而其室内机换热器一般采用多折式换热结构,形状似倒置的V形。现有的室内换热器通常是由两个或者三个内设圆形换热管的换热组件通过搭接的或是整体式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形成所述多折式换热结构,同时根据室内机的风量分布,每折换热结构通常是由两排换热管组成,冷媒的流路也分一进两出式、两进两出式、三进三出式等,以达到较好的换热效果。随着国家能效要求的逐步提高,怎样提高换热器的换热能效,显得十分重要。
为了提高这种多折式换热结构的换热器的换热效能,现有的方案通常做法是延长换热器的长度或者增加换热器的排数(例如,将原来的两排换热管,增加到三排或四排换热管),以增加换热器的换热时间或者换热量,但是随着换热器的长度增加或者是换热器中换热管排数的增加,相应的机箱尺寸也会增加。而且,换热器的排数增加,进风风阻会相应增加,换热效果大打折扣,排水也相应变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换热器,旨在实现不增加换热器体积的情况下,提高换热器的换热能效。
本发明提出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包括带有进风口及出风口的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依次连接的第一换热组件及第二换热组件,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及所述第二换热组件位于所述进风口一侧,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及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分别包括至少一由多个平行排列的第一形状换热管组成的第一换热管组,及至少一由多个平行排列的第二形状换热管组成的第二换热管组,所述第一形状换热管与第二形状换热管的截面形状不同。
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及/或所述第二换热组件上的第一换热管组与第二换热管组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换热管组的各个换热管及所述第二换热管组的各个换热管交错分布。
优选地,所述第一形状换热管的截面为圆形,所述第二形状换热管的截面为腰形、椭圆形或者长方形,所述第二形状换热管截面长度方向的一端朝所述出风口一侧倾斜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二形状换热管的截面为椭圆形,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包括一第一换热管组及一第二换热管组,该第一换热组件内的第二换热管组位于第一换热管组的进风侧,组成该第二换热管组的各第二形状换热管的椭圆形截面的长轴与组成该第一换热组件的各第一形状换热管的中心连线呈一预设夹角α,且30°≤α≤60°。
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包括两个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及一个所述第二换热管组,所述第二换热管组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换热管组之间且与两个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大致平行,所述第二形状换热管的截面为椭圆形,所述第二形状换热管的椭圆形截面的短轴垂直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的任一个所述第一换热管组的第一形状换热管的中心连线。
优选地,所述第一形状换热管的截面为圆形,所述第二形状换热管的椭圆形截面的长轴长度大于所述圆形的第一形状换热管的直径,且小于所述圆形直径的两倍,所述第二形状换热管的椭圆形截面的短轴长度等于所述圆形半径。
优选地,所述第二形状换热管的截面面积等于所述第一形状换热管的截面面积。
优选地,该换热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出风口一侧的第三换热组件,所述第三换热组件的顶端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底端连接,所述第三换热组件包括至少一所述第一换热管组。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包括壳体、第一换热组件、第二换热组件及第三换热组件,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包括三排换热管,内排和外排换热管是圆形截面的换热管,中间排换热管是椭圆形截面的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包括两排换热管,内排换热管是圆形截面的换热管,外排换热管是椭圆形截面的换热管;所述第三换热组件包括一排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第二换热组件的顶部相连且构成倒V字形,所述第三换热组件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底端。
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组件中间排换热管的椭圆形截面的长轴与垂直方向成15°~45°的角度,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外排换热管的椭圆形截面的长轴与垂直方向成15°~45°的角度。
优选地,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内排换热管由上到下分别为第一至第六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外排换热管由上到下分别为第七至第十二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的内排换热管由上到下分别为第十三至第十八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的外排换热管由上到下分别为第十九至二十四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的中间排换热管由上到下分别为第二十五至第三十换热管,所述第三换热组件的换热管由上到下分别为第三十一至第三十四换热管,其中,
所述第十九换热管、第二十换热管、第二十一换热管、第二十二换热管、第二十三换热管、第二十四换热管、第三十换热管及第二十九换热管依次连接形成第一管路,所述第一管路的冷媒进口设于所述第十九换热管,冷媒出口设于所述第二十九换热管;
所述第十三换热管、第十四换热管、第二十五换热管、第二十六换热管、第二十七换热管、第二十八换热管、第十五换热管及第十六换热管依次连接形成第二管路,所述第二管路的冷媒进口设于所述第十三换热管,冷媒出口设于所述第十六换热管;
所述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第七换热管、第八换热管、第三换热管、第四换热管、第九换热管、第十换热管、第五换热管及第六换热管依次连接形成第三管路,所述第三管路的冷媒进口设于所述第一换热管,冷媒出口设于所述第六换热管;
所述第十一换热管、第十二换热管、第三十四换热管、第三十三换热管、第三十二换热管、第三十一换热管、第十八换热管及第十七换热管依次连接形成第四管路,所述第三管路的冷媒进口设于所述第十一换热管,冷媒出口设于所述第十七换热管。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壁挂式空调器,包括如上所述的换热器,该换热器包括带有进风口及出风口的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依次连接的第一换热组件及第二换热组件,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及所述第二换热组件位于所述进风口一侧,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及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分别包括至少一由多个平行排列的第一形状换热管组成的第一换热管组,及至少一由多个平行排列的第二形状换热管组成的第二换热管组,所述第一形状与第二形状不同。
本发明提出的换热器及壁挂式空调器,通过将换热器中的换热管设置为两种不同的形状,使得冷媒流过两种不同形状的换热管时,冷媒的流动形态发生改变,使得更多的冷媒能够与换热管的管壁接触,以进行充分换热,从而能够实现在不增加换热器体积的情况下,提高整个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换热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换热器一实施例中换热组件的第一侧视图;
图4是本发明换热器一实施例中换热组件的第二侧视图;
图5是本发明换热器一实施例中换热组件与翅片的装配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换热器一实施例的管道流向布置示意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参照图2至图6所示,图2是本发明换热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换热器一实施例中换热组件的第一侧视图;图4是本发明换热器一实施例中换热组件的第二侧视图;图5是本发明换热器一实施例中换热组件与翅片的装配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换热器一实施例的管道流向布置示意图。
本实施例公开的换热器包括带有进风口101及出风口102的壳体10、设置在所述壳体10内且依次连接的第一换热组件11及第二换热组件12,该第一换热组件11及第二换热组件12可以通过搭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搭接在一起后,以进风口101为上方,两者呈倒V字形形状。所述第一换热组件11及所述第二换热组件12位于所述进风口101一侧,可以方便风从进风口101进入后分别与第一换热组件11及第二换热组件12进行充分换热。所述第一换热组件11及所述第二换热组件12分别包括至少一由多个平行排列的第一形状换热管20组成的第一换热管组,及至少一由多个平行排列的第二形状换热管30组成的第二换热管组,所述第一形状换热管20与第二形状换热管30的截面形状不同。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组件11可由一组第一形状换热管20和一组第二形状换热管30组成,或者是两组第一形状换热管20夹持一组第二形状换热管30组成,当然还可以是其他的组合方式,在保证换热能力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任意形状的换热管组。
其中,第一换热组件11及/或第二换热组件12上的第一换热管组及第二换热管组可根据进风方向具体设置,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保证穿过各个换热管组的风量相对均匀,所述第一换热组件11及/或所述第二换热组件12上的第一换热管组与第二换热管组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换热管组的各个换热管及所述第二换热管组的各个换热管交错分布。即第一换热管组的各个换热管的中心连线与第二换热管组的各个换热管的中心连线平行。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提高换热效率,所述第一换热组件11及/或所述第二换热组件12上的第二换热管组、第一换热管组由所述进风口101至出风口102方向依次设置。
并且,上述第一形状换热管20的管壁的截面轮廓可为圆形,第二形状换热管30的管壁的截面轮廓可为其他任意形状,例如,腰形、椭圆形或者矩形、三角形等。可以理解的是,为了减少第二换热管组对进风的阻挡,以使第一换热管组的换热更加充分,所述第一形状换热管20的截面为圆形,所述第二形状换热管30的截面为腰形、椭圆形或者长方形,所述第二形状换热管30截面长度方向的一端朝所述出风口102一侧倾斜设置,具体地,对于截面形状为椭圆形的第二形状换热管30,其长轴倾斜于垂直方向设置。通过减少第二换热管组对进风的阻挡,使得风可以顺利的穿过第二换热管组直达第一换热管组,从而提高第一换热管组的换热效能,并且还可以方便冷凝水的排放。
当然,为了进一步地降低第二换热管组对第一换热管组的进风阻挡,基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第一形状换热管20的截面为圆形,第二形状换热管30的截面为椭圆形。为了提高换热能效,所述第一换热组件11包括两个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及一个所述第二换热管组,所述第二换热管组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换热管组之间且与两个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大致平行;其中第一换热管组采用管壁截面轮廓为圆形的第一形状换热管20,第二换热管组采用管壁截面轮廓为椭圆形的第二形状换热管30,通过将椭圆形换热管与两个圆形换热管合理的排布,不会过多的增加第一换热组件11的体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组件11内的第二形状换热管30的短轴垂直于第一换热组件11的任一个第一换热管组的第一形状换热管20的中心连线,第二形状换热管30的长轴大致平行于第一换热组件11的任一个第一换热管组的中心连线,并且第一换热组件11的两个第一换热管组的第一形状换热管20的数量相等,都为六个,且分别对齐,第二形状换热管30也为六个且合理地分布在相邻的第一形状换热管20之间的间隙位置。例如,可设置椭圆形管的短轴的两端与两侧的圆形管相对,其中短轴长度等于圆形换热管管径的一半,这样虽然增加了一点第一换热组件11的体积,但是并没有超出壳体10内部多余的空间,因此,并不影响整个换热器的体积。具体地,第一换热组件11的中间排的第二形状换热管30的椭圆形截面的长轴与垂直方向成15°~45°的角度,优选地,第二形状换热管30的椭圆形截面的长轴与垂直方向成30°的角度。由于第一换热组件11位于进风口101处,而壳体10内只有进风口101处的风量最大,通过在进风口101处增加换热管来增加换热量,可以使冷媒充分换热,从而提高换热能效。
所述第二换热组件12包括一第一换热管组及一第二换热管组,该第一换热组件11内的第二换热管组位于第一换热管组的进风侧,且组成该第二换热管组的各第二形状换热管30的椭圆形截面的长轴与组成该第一换热管组的各第一形状换热管20的中心连线呈一预设夹角α,具体地,30°≤α≤60°,优选α=45°,如图3所示。或者,所述第二换热组件12包括两个第一换热管组及一第二换热管组,所述第二换热管组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换热管组之间,各换热管交错设置,且组成该第二换热管组的各椭圆形截面的第二形状换热管30的长轴与其两侧组成所述第一换热组件11的各第一形状换热管20的中心连线平行。进一步地,第二换热组件12的外排换热管的椭圆形截面的长轴与垂直方向成15°~45°的角度,优选地,外排换热管的椭圆形截面的长轴与垂直方向成20°的角度。
上述实施例中,为了充分利用壳体10内的空间来提高换热效能,该换热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10内且位于所述出风口102一侧的第三换热组件13,所述第三换热组件13的顶端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12的底端连接,所述第三换热组件13包括至少一所述第一换热管组或者所述第二换热管组。其中,第三换热组件13优选设置为第一形状换热管20。通过利用壳体10多余的空间来增加该第三换热组件13可以有效地提高整个换热器的换热量,由于从第三换热组件13经过的风量较小,设置时为了降低换热器的体积,可以选择只设置一组换热管,这样既可提高换热效能,又可以减少整个换热器的厚度。
需要说明的是,当冷媒从第一形状换热管20流入至第二形状换热管30后,其形态会发生改变,使得原先处于第一形状换热管20管中心处的冷媒会与侧壁处的冷媒混合,即可使原先处于第一形状换热管20管中心处的冷媒能够与侧壁接触而进行换热,从而提高使冷媒换热更充分,进而不需要增加换热管或者是换热管的长度即可提高换热器的换热能效。
本发明通过将换热器中的换热管设置为两种不同的形状,使得冷媒流过两种不同形状的换热管时,冷媒的流动形态发生改变,使得更多的冷媒能够与换热管的管壁接触,以进行充分换热,从而能够实现在不增加换热器体积的情况下,提高整个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换热量,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形状换热管20的截面为圆形,所述第二形状换热管30的椭圆形截面的长轴长度大于所述圆形的第一形状换热管20的直径,且小于所述圆形直径的两倍;所述第二形状换热管的椭圆形截面的短轴长度等于所述圆形半径。这样不仅可使得流过第二形状换热管30内的冷媒流量与流过第一形状换热管20内的冷媒流量大致相等,而且可以使得第二形状换热管30的表面面积与第一形状换热管20的表面面积相近,从而可保证换热量。
更进一步地,为了使各换热管换热均匀充分,所述第二形状换热管30的截面面积大致等于所述第一形状换热管20的截面面积。例如,当冷媒从第一形状换热管20(例如圆管)进入至第二形状换热管30(例如椭圆管)内时,如果第二形状换热管30的截面过小,通过的冷媒量就会变小。这样,虽然冷媒在经过该第二形状管热管时,换热更充分一些,但是从第一形状换热管20再流入第二形状换热管30时,冷媒不充分,就无法保证后端换热管的换热量,将导致整体换热效果提升不大。而设置第二形状换热管30的截面面积与第一形状换热管20的截面面积相同,可以保证两者的冷媒可填充整个换热管,使冷媒与换热管的内壁充分接触,从而提高换热能效。
一并参照图4、图5及图6,其中,图4与图3是左右相对的视图,且图4具体表示的是两换热管的连接示意图,图5中标号40表示翅片。
其中,第一换热组件11包括三排换热管,内排和外排换热管是圆形截面的换热管,中间排换热管是椭圆形截面的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组件12包括两排换热管,内排换热管是圆形截面的换热管,外排换热管是椭圆形截面的换热管;所述第三换热组件13包括一排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组件11和第二换热组件12的顶部相连且构成倒V字形,所述第三换热组件13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二换热组件12的底端。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换热器的换热能效,上述实施例中第二换热组件12内的第一形状换热管20的数量为六个,且这六个第一形状换热管20成排设置,由上到下分别为第一至第六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组件12内的第二形状换热管30的数量为六个,且这六个第二形状换热管30成排设置,由上到下分别为第七至第十二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组件11内的第一形状换热管20的数量为十二个,且这十二个第一形状换热管20分两排设置,每排六个换热管,其中一排位于第一换热组件11的内侧,由上到下分别为第十三至第十八换热管,另一排位于第一换热组件11的外侧,由上到下分别为第十九至二十四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组件11内的第二形状换热管30的数量为六个,且这六个第二形状换热管30成排设置,由上到下分别为第二十五至第三十换热管;所述第三换热组件13内的第一形状换热管20的数量为四个,且这四个第一形状换热管20成排设置,由上到下分别为第三十一至第三十四换热管。
所述第十九换热管A19、第二十换热管A20、第二十一换热管A21、第二十二换热管A22、第二十三换热管A23、第二十四换热管A24、第三十换热管A30及第二十九换热管A29依次连接形成第一管路,该第一管路的冷媒进口设于第十九换热管A19,冷媒出口设于第二十九换热管A29。如图4所示,第十九换热管A19和第二十换热管A20构成一根长U管,第二十一换热管A21和第二十二换热管A22构成一根长U管,第二十三换热管A23和第二十四换热管A24构成一根长U管,第三十换热管A30和第二十九换热管A29构成一根长U管。第二十换热管A20和第二十一换热管A21的端口通过一根短管(未图示)连通,第二十二换热管A22和第二十三换热管A23的端口通过一根短管(未图示)连通,第二十四换热管A24和第三十换热管A30的端口通过一根短管(未图示)连通。
所述第十三换热管A13、第十四换热管A14、第二十五换热管A25、第二十六换热管A26、第二十七换热管A27、第二十八换热管A28、第十五换热管A15及第十六换热管A16依次连接形成第二管路,该第二管路的冷媒进口设于第十三换热管A13,冷媒出口设于第十六换热管A16。第十三换热管A13和第十四换热管A14构成一根长U管,第二十五换热管A25和第二十六换热管A26构成一根长U管,第二十七换热管A27和第二十八换热管A28构成一根长U管,第十五换热管A15和第十六换热管A16构成一根长U管。十四换热管A14和第二十五换热管A25之间、第二十六换热管A26和第二十七换热管A27之间以及第二十八换热管A28和第十五换热管A15之间分别通过一根短管(未图示)连通。
所述第一换热管A1、第二换热管A2、第七换热管A7、第八换热管A8、第三换热管A3、第四换热管A4、第九换热管A9、第十换热管A10、第五换热管A5及第六换热管A6依次连接形成第三管路,该第三管路的冷媒进口设于第一换热管A1,冷媒出口设于第六换热管A6。第一换热管A1和第二换热管A2、第七换热管A7和第八换热管A8、第三换热管A3和第四换热管A4、第九换热管A9和第十换热管A10以及第五换热管A5和第六换热管A6分别构成一根长U管。第二换热管A2和第七换热管A7之间、第八换热管A8和第三换热管A3之间、第四换热管A4和第九换热管A9之间、第十换热管A10和第五换热管A5之间分别通过一根短管(未图示)连通。
所述第十一换热管A11、第十二换热管A12、第三十四换热管A34、第三十三换热管A33、第三十二换热管A32、第三十一换热管A31、第十八换热管A18及第十七换热管A17依次连接形成第四管路,该第三管路的冷媒进口设于第十一换热管A11,冷媒出口设于第十七换热管A17。第十一换热管A11和第十二换热管A12、第三十四换热管A34和第三十三换热管A33、第三十二换热管A32和第三十一换热管A31以及第十八换热管A18和第十七换热管A17分别构成一根长U管。第三十三换热管A33和第三十二换热管A32之间通过一根短管(未图示)连通,第十二换热管A12和第三十四换热管A34之间以及第三十一换热管A31和第十八换热管A18之间分别通过一根较长的搭接管(未图示)连通。
本实施例中该换热器用作室内蒸发器使用,其中,采用四条管道流路来实现冷媒的输送,即该蒸发器的冷媒流路有四条。由于室内机的进风口201在顶部,即蒸发器的顶部风量最大,可以理解的是,风量越大换热越充分,本实施例中便利用这一特点将各管路的冷媒进口设计在此区域。
其中,第一管路的冷媒进口设于第一换热管A1,冷媒出口设于第六换热管A6,由于该第一换热管A1位于第一换热组件11的顶部外侧,使得冷媒从第一换热器组件11的顶部进入,从中间的第六换热管A6流出,使得冷媒温度从外向里升高,而风的方向是由外向内降低,属于逆流换热,强化了换热效果。
第二管路的冷媒进口设于第十三换热管A13,冷媒出口设于第十六换热管A16,使得冷媒从第一换热器组件11的顶部内侧进入,又从第一换热器组件11的中间内侧流出。
第三管路的冷媒进口设于第十九换热管A19,冷媒出口设于第二十九换热管A29,使得冷媒从第二换热器组件12顶部进入,第二换热器组件12的底部流出,由于此处的进风量也较大,冷媒流经的换热管的数量相对较多,以提高制冷量。
第四管路的冷媒进口设于第十一换热管A11,冷媒出口设于第十七换热管A17,使得冷媒从第二换热器组件12的底部进入,流经第三换热器组件13,再流至第一换热器组件11的底部流出,由于第二换热器组件12的换热管数量较少,因此需要从其他两折换热器组件各分一根换热管,以平衡各流路的冷媒量,这样可避免其他工况下的冷媒偏流,以保证空调器可靠性运行。
需要说明的是,本优选实施例中,由于椭圆形管的截面积比圆形管的截面面积小,流通阻力大,因此冷媒流路需要设置三个以上,以降低各路冷媒的阻力,同时为防止冷媒数过多影响稳定一致性,故设计成上述四个冷媒进口和四个冷媒出口的工作流路。
上述管道流路的设计,使得每个流路中都含有圆形管和椭圆形管。冷媒在流经圆形管时冷媒的四周与管内壁进行换热,冷媒的中心部分不参与换热,在流经椭圆管时,由于截面积减少,局部流通阻力增大,冷媒流量降低,此时原先冷媒中心部分与椭圆形管的内壁进行换热,进而使得所有冷媒均进行了换热,换热更充分。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采用四条管道流路的布置是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本发明中还可将各管热管任意搭配以形成其他任意形式的管路流向,并不局限于此。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壁挂式空调器,该壁挂式空调器包括上述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的详细结构可参照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由于在壁挂式空调器中使用了上述换热器,因此,本发明壁挂式空调器的体积较小,且具有较高的换热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换热器,包括带有进风口及出风口的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依次连接的第一换热组件及第二换热组件,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及所述第二换热组件位于所述进风口一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及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分别包括至少一由多个平行排列的第一形状换热管组成的第一换热管组,及至少一由多个平行排列的第二形状换热管组成的第二换热管组,所述第一形状换热管与第二形状换热管的截面形状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及/或所述第二换热组件上的第一换热管组与第二换热管组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换热管组的各个换热管及所述第二换热管组的各个换热管交错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形状换热管的截面为圆形,所述第二形状换热管的截面为腰形、椭圆形或者长方形,所述第二形状换热管截面长度方向的一端朝所述出风口一侧倾斜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形状换热管的截面为椭圆形,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包括一第一换热管组及一第二换热管组,该第一换热组件内的第二换热管组位于第一换热管组的进风侧,组成该第二换热管组的各第二形状换热管的椭圆形截面的长轴与组成该第一换热组件的各第一形状换热管的中心连线呈一预设夹角α,且30°≤α≤6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包括两个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及一个所述第二换热管组,所述第二换热管组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换热管组之间且与两个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大致平行,所述第二形状换热管的截面为椭圆形,所述第二形状换热管的椭圆形截面的短轴垂直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的任一个所述第一换热管组的第一形状换热管的中心连线。
6.根据权利要求4或者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形状换热管的截面为圆形,所述第二形状换热管的椭圆形截面的长轴长度大于所述圆形的第一形状换热管的直径,且小于所述圆形直径的两倍,所述第二形状换热管的椭圆形截面的短轴长度等于所述圆形半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形状换热管的截面面积等于所述第一形状换热管的截面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该换热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出风口一侧的第三换热组件,所述第三换热组件的顶端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底端连接,所述第三换热组件包括至少一所述第一换热管组。
9.一种换热器,包括壳体、第一换热组件、第二换热组件及第三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包括三排换热管,内排和外排换热管是圆形截面的换热管,中间排换热管是椭圆形截面的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包括两排换热管,内排换热管是圆形截面的换热管,外排换热管是椭圆形截面的换热管;所述第三换热组件包括一排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第二换热组件的顶部相连且构成倒V字形,所述第三换热组件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底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中间排换热管的椭圆形截面的长轴与垂直方向成15°~45°的角度,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外排换热管的椭圆形截面的长轴与垂直方向成15°~45°的角度。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内排换热管由上到下分别为第一至第六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外排换热管由上到下分别为第七至第十二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的内排换热管由上到下分别为第十三至第十八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的外排换热管由上到下分别为第十九至二十四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的中间排换热管由上到下分别为第二十五至第三十换热管,所述第三换热组件的换热管由上到下分别为第三十一至第三十四换热管,其中,
所述第十九换热管、第二十换热管、第二十一换热管、第二十二换热管、第二十三换热管、第二十四换热管、第三十换热管及第二十九换热管依次连接形成第一管路,所述第一管路的冷媒进口设于所述第十九换热管,冷媒出口设于所述第二十九换热管;
所述第十三换热管、第十四换热管、第二十五换热管、第二十六换热管、第二十七换热管、第二十八换热管、第十五换热管及第十六换热管依次连接形成第二管路,所述第二管路的冷媒进口设于所述第十三换热管,冷媒出口设于所述第十六换热管;
所述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第七换热管、第八换热管、第三换热管、第四换热管、第九换热管、第十换热管、第五换热管及第六换热管依次连接形成第三管路,所述第三管路的冷媒进口设于所述第一换热管,冷媒出口设于所述第六换热管;
所述第十一换热管、第十二换热管、第三十四换热管、第三十三换热管、第三十二换热管、第三十一换热管、第十八换热管及第十七换热管依次连接形成第四管路,所述第三管路的冷媒进口设于所述第十一换热管,冷媒出口设于所述第十七换热管。
12.一种壁挂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CN201310695496.4A 2013-12-17 2013-12-17 换热器及壁挂式空调器 Active CN1036732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695496.4A CN103673258B (zh) 2013-12-17 2013-12-17 换热器及壁挂式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695496.4A CN103673258B (zh) 2013-12-17 2013-12-17 换热器及壁挂式空调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73258A true CN103673258A (zh) 2014-03-26
CN103673258B CN103673258B (zh) 2017-04-12

Family

ID=503115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695496.4A Active CN103673258B (zh) 2013-12-17 2013-12-17 换热器及壁挂式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673258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004090A (ja) * 2016-06-27 2018-01-11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114278993A (zh) * 2022-01-04 2022-04-0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换热器组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95202Y (zh) * 1999-10-22 2000-09-06 海尔集团公司 空调室内机的换热器
JP2009127930A (ja) * 2007-11-22 2009-06-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
JP2010164222A (ja) * 2009-01-14 2010-07-29 Panasonic Corp フィン付き熱交換器
JP2011043251A (ja) * 2009-08-19 2011-03-03 Panasonic Corp フィン付き熱交換器
CN203132401U (zh) * 2013-03-08 2013-08-14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超薄型换热器及采用该超薄型换热器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95202Y (zh) * 1999-10-22 2000-09-06 海尔集团公司 空调室内机的换热器
JP2009127930A (ja) * 2007-11-22 2009-06-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
JP2010164222A (ja) * 2009-01-14 2010-07-29 Panasonic Corp フィン付き熱交換器
JP2011043251A (ja) * 2009-08-19 2011-03-03 Panasonic Corp フィン付き熱交換器
CN203132401U (zh) * 2013-03-08 2013-08-14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超薄型换热器及采用该超薄型换热器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004090A (ja) * 2016-06-27 2018-01-11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114278993A (zh) * 2022-01-04 2022-04-0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换热器组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73258B (zh) 2017-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028900Y (zh) 一种新型平流行式冷凝器
CN203964456U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02993670U (zh) 换热器流路结构及室内换热器
CN107830658A (zh) 换热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5014688U (zh) 换热器以及换热设备
CN103123188B (zh) 冷凝器及具有该冷凝器的空调器
CN103673258A (zh) 换热器及壁挂式空调器
WO2009109112A1 (zh) 一种专用于空调机的平行流热交换器
CN210861410U (zh)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102116584A (zh) 单排变管径热交换器
CN207438860U (zh) 室内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3837334U (zh) 一种双排扁管的平行流换热器
CN207438859U (zh) 室内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1551843U (zh)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6160567U (zh) 一种冷凝器
CN202757493U (zh) 平行流换热器及其平行流换热装置
CN102519094B (zh) 室外机用冷凝器、室外机及空调
CN107843029A (zh) 室内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7763832A (zh) 室内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7438948U (zh) 换热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1935601U (zh) 单排变管径热交换器
CN104848515B (zh) 空调换热器及挂壁式空调室内机
CN209042729U (zh) 换热器组件、空调室内机以及空气调节装置
CN207438858U (zh) 室内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7816045U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