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毒副作用小、疗效显著的中药制剂,本发明还提供了该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以及在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上的应用。
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中药制剂,是由下列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赤芍20~40份,红花8~20份,川芎8~20份,藁本5~18份,白芷5~18份,桃仁5~20份,葱白3~8份,半夏8~20份,生姜8~20份,黄芪12~25份,当归12~25份,酸枣仁8~25份,柏子仁12~20份,何首乌10~18份,枸杞子8~20份,地龙10~15份,僵蚕10~15份。
优选地,是由下列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赤芍25~35份,红花12~20份,川芎12~20份,藁本8~18份,白芷8~18份,桃仁10~20份,葱白5~8份,半夏10~20份,生姜10~20份,黄芪15~25份,当归15~25份,酸枣仁15~25份,柏子仁12~18份,何首乌10~15份,枸杞子12~20份,地龙12~15份,僵蚕12~15份。
优选地,是由下列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赤芍28份,红花15份,川芎15份,藁本12份,白芷12份,桃仁12份,葱白8份,半夏15份,生姜15份,黄芪18份,当归18份,酸枣仁20份,柏子仁14份,何首乌15份,枸杞子15份,地龙12份,僵蚕12份。
制备所述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中药制剂的方法,步骤为:将按份数比配制好的赤芍,红花,川芎,藁本,白芷,桃仁,葱白,半夏份,生姜,黄芪,当归,酸枣仁,柏子仁,何首乌,枸杞子,加水煎制,过滤残渣,将地龙,僵蚕研末,加入过滤后的汤液中。所述加水量为药物重量的10~20倍。所述药液熬至初始水量的1/3~1/2即可。所述过滤用双层或多层纱布,过滤至少2次。
所述中药制剂在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上应用,每日制一剂药液,分早晚2次服,10剂为1个疗程,连服2~4个疗程。
本方以条例脏腑气血为主,改善脑窍的气滞血瘀的病理状态,方中用价格便宜的藁本、白芷起到和麝香一样的辛温开窍功效,藁本、白芷合用药性性温,气味芬芳,性上行而善通窍,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化瘀,葱白辛温,地龙,僵蚕息风通络。全方通过活血化瘀,改善脑局部微循环,气血畅通,头痛自止。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显著优点是:本发明的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本发明的中药制剂在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上临床疗效确切 ,有效率高达96%,且典型病例半年后随访效果好;本发明的制备方法简单易行,制成的制剂服用方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型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将赤芍20g,红花8g,川芎8g,藁本5g,白芷5g,桃仁5g,葱白3g,半夏8g,生姜8g,黄芪12g,当归12g,酸枣仁8g,柏子仁12g,何首乌10g,枸杞子8g,加水煎制,加水量为药物重量的10倍,药液熬至初始水量的1/3,用双层纱布过滤残渣,过滤2次,将地龙10,僵蚕10研末,加入过滤后的汤液中。
实施例2
将赤芍40g,红花20g,川芎20g,藁本18g,白芷18g,桃仁20g,葱白8g,半夏20g,生姜20g,黄芪25g,当归25g,酸枣仁25g,柏子仁20g,何首乌18g,枸杞子20g,加水煎制,加水量为药物重量的20倍,药液熬至初始水量的1/2,用三层纱布过滤残渣,过滤3次,将地龙15g,僵蚕15g研末,加入过滤后的汤液中。
实施例3
将赤芍30g,红花12g,川芎14g,藁本12g,白芷15g,桃仁8g,葱白5g,半夏12g,生姜12g,黄芪18g,当归18g,酸枣仁18g,柏子仁15g,何首乌15g,枸杞子15g,加水煎制,加水量为药物重量的15倍,药液熬至初始水量的1/3,用双层纱布过滤残渣,过滤2次,将地龙12g,僵蚕13g研末,加入过滤后的汤液中。
实施例4
将赤芍28g,红花15g,川芎15g,藁本12g,白芷12g,桃仁12g,葱白8g,半夏15g,生姜15g,黄芪18g,当归18g,酸枣仁20g,柏子仁14g,何首乌15g,枸杞子15g加水煎制,加水量为药物重量的18倍,药液熬至初始水量的1/2,用三层纱布过滤残渣,过滤4次,将地龙12g,僵蚕12g研末,加入过滤后的汤液中。
实施例5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均为上门治疗的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按照随机原则 ,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男15例,女35例;年龄18~73岁,平均36岁。对照组50例 ,男16例 ,女 34例;年龄l8~71岁,平均34岁。2组病程平均在1年以上 ,均有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1.2诊断标准
参照《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学》血管神经性头痛诊断标准。头痛反复发作至少在半年以上且至少发作 5次,每次发作 4~72小时,发作前有感觉运动或视觉方面的先兆,头痛发作时一侧或双侧头部有剧烈搏动性跳痛,有时胀痛或刺痛,程度中等或剧烈,亦可伴有恶心或呕吐,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个别患者伴有恶心或呕吐、失眠等植物神经症状。经颅脑彩色多普勒检查确诊。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检查,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经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只给予西药治疗,最常用的镇痛药,如心痛定、阿斯匹林、西比灵,严重者要用吗啡、哌替啶等;抗焦虑药、抗抑郁等药物亦可应用,如氯丙嗪、安定、阿米替林等 ;还有抗炎药如皮质类固醇类药,如强的松等,还有肌松药、神经营养药,如维生素B。具体用药要依据不同病人,如年龄、疼痛的程度及伴随症状选药。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实施例4药物配比,头痛剧烈者加地龙1~3g、僵蚕1~3g,呕吐者加半夏1~5g、生姜1~5g,气血不足者加黄芪1~7g、当归1~7g,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1~5g、柏子仁1~6g、何首乌1~3g、枸杞子1~5g。2组均 以 10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观察头痛及伴随症状的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2组在观察治疗期间忌食辛辣厚味食物 ,停用其他药物 。
1.4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及《神经病学》有关标准拟定。
痊愈:经 1~2个疗程治疗,头痛及兼症完全消失,停药 5~12个月无复发;
好转:经 1~2个疗程治疗,头痛及兼症基本消失,停药5~12个月有复发,但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疼痛程度明显减轻,在过度劳累、情绪激动、风寒侵袭、饮酒后仍有微痛;
无效:经 2个疗程治疗后,头痛症状无明显改善 ,发作次数无明显减少,发作持续时间无明显缩短。
总有效率为痊愈率 +有效率 。
2、结果
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 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 |
n |
痊愈/例 |
好转/例 |
无效/例 |
总有效率/% |
治愈率/% |
治疗组 |
50 |
31 |
17 |
2 |
96 |
62 |
对照组 |
50 |
18 |
18 |
14 |
72 |
36 |
由此可见,本发明中药临床疗效确切,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比单纯用西药治疗的疗效好,治愈率高。
实施例6
典型病例
李某,男,48岁,干部。2012年1月5日以“头痛半年,加重1天”主诉来院就诊。半年前头痛,曾经多家医院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服用谷维素、维生素Bl、芦丁、地巴唑等对症治疗 ,时好时坏,不能停药。1天前因心情激动、睡眠不好发作,头痛以前额及头顶部为甚,胀痛或跳动样疼痛抽掣及太阳穴伴头昏,心烦易怒,记忆力减退。体查:血压19/12.5kPa,总胆固醇6.3mmol/L,甘油三酯3.2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2mmol/L。心电图:左室高电压。脑电图:正常。颅脑CT:正常。舌红苔白,脉弦有力。西医诊断:血管神经性头痛。中医诊断:内伤头痛(肝阳头痛)。本病持续数月,缠绵不愈,久病入络,又因情志内伤,肝失条达,气郁化火,肝阳亢盛,上扰清窍所致治法宜理气活血,循经止痛,潜阳安神。方药以实施例4汤剂 ,每日1剂 ,连服10剂。2012年1月16日复诊 :前额级头顶胀痛、跳动样疼痛抽掣及太阳穴、头昏、心烦易怒症状消失,睡眠好转,舌脉同前。药以中病,效不更方,上方连服 10剂。2012年1月27日再诊:症状消失,夜间睡眠好,记忆力增强。血压17/11.2kPa,总胆固醇5.6mmol/L,甘油三酯1.5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9mmol/L,脑电图:正常 ;心电图:无变化。为巩固疗效,嘱其再服 1疗程药。随访半年无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