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20507A - 处理盒、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以及处理盒的装配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处理盒、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以及处理盒的装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20507A
CN103620507A CN201280029703.6A CN201280029703A CN103620507A CN 103620507 A CN103620507 A CN 103620507A CN 201280029703 A CN201280029703 A CN 201280029703A CN 103620507 A CN103620507 A CN 1036205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veloping cell
linkage component
developer roll
photosensitive drums
photosensi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2970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20507B (zh
Inventor
森友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6205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205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205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205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03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 G03G21/1817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 G03G21/1825Pivotable subunit conn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Discharging, Photosensitive Material Shape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处理盒,设置成可拆卸地安装在电子照相成像装置的装置本体上,并包括:感光单元(v),该感光单元包括感光鼓(7);显影单元(u),该显影单元包括设置成显影形成于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的显影辊(13),并设置成只绕沿感光鼓的轴向方向在处理盒的一端侧处的单个旋转中心(18a)可旋转地与感光单元连接;以及连杆部件(20),该连杆部件提供于处理盒沿轴向方向的另一端侧处,并设置成与感光单元和显影单元可旋转地连接,且促进在显影辊和感光鼓之间的相对运动。

Description

处理盒、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以及处理盒的装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处理盒、一种使用该处理盒的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以及一种该处理盒的装配方法。
电子照相成像装置通过使用电子照相成像系统而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例如可以是电子照相复印机、激光束打印机、LED打印机或传真机装置。
处理盒有盒,电子照相感光部件和作用在该电子照相感光部件上的处理单元集成在该盒中,且该盒可拆卸地安装在电子照相成像装置的装置本体内。
背景技术
通常已知一种处理盒,其中,包括作为显影装置的显影辊的显影单元通过连接部件而与包括作为电子照相感光部件的感光鼓的感光单元可旋转地连接。在这种处理盒中,显影单元通过显影单元的重量或推压部件(例如弹簧)而被推向感光单元。因此,在显影单元中的显影辊能够被稳定地推向在感光单元中的感光鼓。在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中使用的显影系统包括非接触式显影系统,其中,在显影辊的表面和感光鼓的表面之间提供有非常小的间隙。在非接触式显影系统中,间隙保持部件提供于显影辊的两端处,且显影辊通过间隙保持部件而与感光鼓接触。因为间隙保持部件保持在显影辊的表面和感光鼓的表面之间的恒定间隙,因此电子照相成像装置能够稳定地输出良好图像。
不过,在显影辊的旋转轴线和感光鼓的旋转轴线之间的对齐可能偏离预定关系,例如因为用于处理盒的各部件的尺寸或装配位置有误差,或者因为冲击施加给处理盒和该处理盒因此变形。这时,显影辊相对于感光鼓在沿显影辊的轴向方向的一端处的接触压力可能明显小于显影辊在另一端处的接触压力,且显影辊的该一端侧可能与感光鼓分离(下文中称为一侧接触)。为了校正显影辊的一侧接触,必须向显影辊的该一端侧施加较大的推压力。
还已知以下方法作为将显影辊稳定地推向感光鼓的方法。
PTL1介绍了一种将使得显影单元与感光单元可旋转地连接的轴与处理盒的、在沿纵向方向的一端侧处的长孔配合的方法。当在轴和长孔之间产生间隙时,显影单元和感光单元的连接位置能够移动。这种移动吸收处理盒的各部件的尺寸误差。因此,显影辊被稳定地推向感光鼓。
引用专利文献:
PTL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8-339149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改进了上述结构,并使得将显影辊推向感光鼓的推压力稳定。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处理盒,该处理盒设置成可拆卸地安装在电子照相成像装置的装置本体上,并包括:感光单元,该感光单元包括感光鼓;显影单元,该显影单元包括显影辊,该显影辊设置成使形成于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并设置成只绕处理盒沿感光鼓的轴向方向的一端侧处的单个旋转中心可旋转地与感光单元连接;以及连杆部件,该连杆部件提供于处理盒沿所述轴向方向的另一端侧处,并设置成与感光单元和显影单元可旋转地连接,且促进在显影辊和感光鼓之间的相对运动。
而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子照相成像装置,该电子照相成像装置设置成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该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包括:(i)处理盒,该处理盒设置成可拆卸地安装在电子照相成像装置的装置本体上,并包括:感光单元,该感光单元包括感光鼓;显影单元,该显影单元包括显影辊,该显影辊设置成使形成于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并设置成只绕处理盒沿感光鼓的轴向方向的一端侧处的单个旋转中心可旋转地与感光单元连接;以及连杆部件,该连杆部件提供于处理盒沿所述轴向方向的另一端侧处,并设置成与感光单元和显影单元可旋转地连接,且促进在显影辊和感光鼓之间的相对运动;以及(ii)传送单元,该传送单元设置成传送记录介质。
而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处理盒的装配方法,该处理盒包括:感光单元,该感光单元有感光鼓,静电潜像形成于该感光鼓上;以及显影单元,该显影单元有显影辊,该显影辊设置成支承用于显影静电潜像的显影剂;该方法包括:将连杆部件可旋转地附接在显影单元的、沿显影辊的轴向方向的一端侧上;将连杆部件可旋转地附接在感光单元的、沿感光鼓的轴向方向的一端侧上;以及使得显影单元的、沿显影辊的轴向方向的另一端侧与感光单元的、沿感光鼓的轴向方向的另一端侧只绕单个旋转中心可旋转地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成像装置的总体结构的侧剖图。
图2是表示处理盒的总体结构的侧剖图。
图3A和3B是处理盒沿纵向方向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处理盒的感光单元和显影单元的装配结构的透视图。
图5是处理盒在驱动侧的侧视图。
图6是处理盒在非驱动侧的侧视图。
图7是连杆部件的连接部分的剖视图。
图8A和8B是连杆部件的旋转限制部分的透视图和示意图。
图9是表示连杆部件的装配状态的示意图。
图10是处理盒在驱动侧的侧视图。
图11是处理盒在非驱动侧的侧视图。
图12是处理盒在非驱动侧的正视图。
图13是表示处理盒安装在成像装置的装置本体上的侧视图。
图14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处理盒在非驱动侧的侧视图。
图15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处理盒在非驱动侧的侧视图。
图16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处理盒在非驱动侧的侧视图。
图17是根据第五实施例的连杆部件的连接部分的剖视图。
图18是根据第六实施例的连杆部件的连接部分的剖视图。
图19A和19B是表示根据对比实例的处理盒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根据第七实施例的处理盒的总体结构的侧剖图。
图21是表示根据第七实施例的处理盒的感光单元和显影单元的装配结构的透视图。
图22是表示根据第七实施例的处理盒的感光单元和显影单元的装配结构的透视图。
图23是表示根据第七实施例的显影单元和连杆部件的装配结构的透视图。
图24A和24B是根据第七实施例的显影单元和连杆部件的侧视图。
图25是根据第七实施例的处理盒在驱动侧的侧视图。
图26是根据第七实施例的处理盒在非驱动侧的侧视图。
图27是根据第七实施例的处理盒在驱动侧的侧视图。
图28是根据第七实施例的处理盒在非驱动侧的侧视图。
图29是根据第七实施例的连杆部件的连接部分的剖视图。
图30是根据第七实施例的连杆部件的连接部分的剖视图。
图31A和31B是表示非接触式显影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下面将参考附图介绍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处理盒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在该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上。
电子照相成像装置的概述
首先参考图1和2介绍电子照相成像装置A的总体结构。图1是表示该实施例的处理盒安装在电子照相成像装置A的装置本体A1上时的状态的侧剖图。图2是表示能够应用该实施例的处理盒的侧剖图。装置本体A1是当处理盒B从电子照相成像装置A上拆卸时获得的部分。
下面介绍由根据该实施例的电子照相成像装置A进行的成像。如图1中所示,具有鼓形形状且包含感光层的电子照相感光部件(下文中称为“感光鼓”)7将根据图像信息而由来自光学系统1的激光图像照射。因此,静电潜像形成于感光鼓7上。当电压施加在用作显影剂保持部件(该显影剂保持部件保持显影剂t)的显影辊13上时,显影剂t从显影辊13移动至感光鼓7。因此,在感光鼓7上形成具有调色剂t的图像。用作记录介质的片材2与显影剂图像的形成同步地从盒3a通过传送单元3b而被传送。当电压施加给用作转印单元的转印辊4时,形成于感光鼓7上的显影剂图像在成像单元中转印至片材2上,该成像单元以盒的形式提供为处理盒B。然后,片材2在由引导板3f2引导的同时传送给定影单元5。定影单元5包括驱动辊5a和包含加热器5b的定影辊5c。已经经过定影单元5的片材2将由一对输出辊3d传送,经过反向传送路径并输出至输出部分6。
处理盒的结构
根据该实施例的处理盒B包括感光鼓7和显影辊13,该显影辊13显影形成于感光鼓7上的静电潜像。感光鼓7和显影辊13集成为盒的形式。
如图2中所示,当通过使用该实施例的处理盒B来形成图像时,感光鼓7沿由箭头R表示的方向旋转。然后,感光鼓7的表面通过用作充电单元的充电辊8来均匀充电。由光学系统1发射的光通过清洁框架部件11的曝光开口9b,并使得感光鼓7的外周表面曝光。因此,静电潜像形成于感光鼓7上。还有,显影容器10提供有用作显影剂管制部件的显影刀片14和用作显影剂保持部件的显影辊13。显影容器10有显影剂容纳部分10f,该显影剂容纳部分10f容纳用于供给显影辊13的显影剂t。显影刀片14以预定按压力与显影辊13接触,并管制在显影辊13上的显影剂t。因此,均匀的显影剂层形成于显影辊13上。然后,显影偏压施加给显影辊13,以使得显影剂t根据潜像而转印至感光鼓7上。因此,显影剂图像根据潜像而形成于感光鼓7上。当转印偏压施加给转印辊4时,显影剂图像转印至片材2上。在显影剂图像转印至片材2上之后残留在显影辊7上的显影剂t通过用作清洁单元的清洁刀片12来除去。除去的显影剂t收集在除去显影剂容纳部分11c中。
处理盒B包括感光单元v和显影单元u。感光单元v有用作框架部件(第一框架部件)的清洁框架部件11,该框架部件支承包含在感光单元v中的各个部件,该感光单元v还有充电辊8和清洁刀片12。显影单元u有用作框架部件(第二框架部件)的显影容器10,该框架部件支承包含在显影单元u中的各个部件,该显影单元u还有显影辊13和显影刀片14。
下面将参考图3A和3B中的处理盒B的剖视图来介绍感光鼓7和显影辊13的支承和驱动方法。图3A表示了处理盒B沿纵向方向的一端侧,图3B表示了另一端侧。应当知道,在该实施例中,处理盒的纵向方向是与感光鼓7的轴向方向相同的方向。感光鼓7和显影辊13布置成基本相互平行。因此,处理盒的纵向方向与显影辊13的轴向方向基本对齐。还有,在下面的说明中,当提及处理盒的纵向方向时,该方向表示与感光鼓7的轴向方向相同的方向,如上所述。
感光鼓7有分别在两端侧的轴7c和孔7d。轴7c由鼓支承部件15可旋转地支承。孔7d由鼓轴16可旋转地支承。鼓支承部件15和鼓轴16固定在清洁框架部件11上,并与清洁框架部件11一起形成感光单元v的框架部件(第一框架部件)。感光单元v的框架部件不必成一体,可以通过连接多个部件而形成。甚至在本例中,可旋转地支承感光鼓7的两端部分的各个部件统称为感光单元v的框架部件。
接头形部分7b形成于感光鼓7的、沿轴向方向的该一端侧处,并用作设置成从装置本体A1向感光鼓7传递驱动力的单元。感光鼓7由于接头形部分7b与提供于装置本体A1处的驱动输入接头(未示出)接合以及从该装置本体A1接收驱动力而旋转。在下面的说明中,在处理盒B的、沿纵向方向(感光鼓7的轴向方向)的两端侧中,在感光鼓7上提供接头形部分7b的一侧有时称为驱动侧,与该驱动侧相反的一侧有时称为非驱动侧。
显影辊齿轮13a附接在显影辊13的驱动侧上。显影辊13支承于支承部件18的孔18b处,且显影辊齿轮13a布置于它们之间。还有,在非驱动侧,提供于显影辊处的孔由支承部件19支承。因此,显影辊13在显影单元u的两侧被可旋转地支承。支承部件18和支承部件19附接在显影容器10上,并与显影容器10一起形成显影单元u的框架部件(第二框架部件)。显影单元u的框架部件不必成一体,可以通过连接多个部件而形成。甚至在本例中,可旋转地支承显影辊13的两端部分的各部件统称为显影单元u的框架部件。
具有在其外周表面上的多个磁极的磁辊35布置在显影辊13中。磁辊35用于使得显影辊13保持磁性显影剂。磁辊35的轴在驱动侧被支承在显影辊13的圆形孔13c处。还有,磁辊35的轴在非驱动侧被装配和固定在辊支承部件19的、具有D形截面的孔19c中。因此,即使当显影辊13旋转时,磁辊35也相对于显影容器10固定。
显影辊13提供有如上所述沿轴向方向在一端侧的显影辊齿轮(第一齿轮)13a。显影辊齿轮13a是驱动传递部分,该驱动传递部分接收用于使显影辊13旋转的驱动力,并将驱动力传递给显影辊13。在处理盒B的驱动侧,显影辊齿轮13a与附接在感光鼓7的、沿轴向方向的一端侧上的鼓齿轮(第二齿轮)7a啮合。当感光鼓7旋转时,显影辊齿轮13a从鼓齿轮7a接收驱动力,显影辊13因此旋转。
显影单元的支承和压力结构
下面将参考图3A、3B和4介绍感光单元v的、支承显影单元u的支承结构。如图4中所示,支承轴(轴)18a在处理盒B的驱动侧形成于显影单元u的支承部件18处,接头形部分7b(见图3A)在该驱动侧提供于感光鼓7处。支承轴18a可旋转地配合到鼓支承部件15的孔15a中,因此支承轴18a由感光单元v支承。也就是,显影单元u可绕支承轴18a(作为旋转中心)旋转地与感光单元连接。也可选择,轴可以提供于感光单元v处,孔可以形成于显影单元u处,且轴可以配合到孔中。
也就是,可以使用任意结构,只要显影单元u只可绕单个旋转中心旋转地与感光单元v连接,该单个旋转中心在处理盒B的、沿纵向方向的一端侧处。
相反,在与驱动侧相反的非驱动侧,显影单元u通过连杆部件20而由感光单元v支承。连杆部件20有:圆形孔20a,该圆形孔20a是圆形开口;以及轴20b,该轴20b是柱形凸起。形成于显影单元u的支承部分19处的轴19a可旋转地配合到圆形孔20a。轴20b可旋转地配合到形成于感光单元v的清洁框架部件11处的圆形孔11d。圆形孔20a和轴20b是使得连杆部件20与显影单元u和感光单元v连接的连接部分。还有,显影单元u的轴19a和感光单元v的圆形孔11d是通过圆形孔20a和轴20b而与连杆部件20连接的连接部分。
当圆形孔20a与轴19a连接,且轴20b与圆形孔11d连接时,连杆部件20与两个单元(显影单元u和感光单元v)可旋转地连接。
简而言之,在根据该实施例的处理盒B中,支承轴(轴)18a在驱动侧使得显影单元u与感光单元v连接,因此显影单元u可绕单个点相对于感光单元v旋转。相反,连杆部件20在非驱动侧使得显影单元u与感光单元v连接。因此形成两部分连杆机构。
如图3A和3B中所示,环状间隔器辊21附接在显影辊13的两端上。间隔器辊21与感光鼓7接触,因此,显影辊13面对感光鼓7。这时,处理盒B设计成使得显影辊13的旋转轴线基本平行于感光鼓7的旋转轴线。还有,间隔器辊21具有比显影辊13的半径更大的半径。因此,在感光鼓7的表面和显影辊13的表面之间产生的间隙的大小等于在间隔器辊21和显影辊13的半径之间的差异。也就是,间隔器辊21是间隙保持部件,它与感光鼓7接触,并使感光鼓7的表面和显影辊13的表面之间保持恒定间隙。
下面将参考图5和6介绍将显影单元u推向感光单元v的压力结构。图5表示了在处理盒B的驱动侧的压力结构。用作推压部件的压缩弹簧22提供于显影单元u和感光单元v之间。压缩弹簧22按压显影单元u和感光单元v。显影单元u接收环绕支承轴18a的、沿由箭头S表示的方向的旋转力矩(该旋转力矩由压缩弹簧22产生的按压力引起),并将显影辊13推向感光鼓7。
图6表示了在处理盒B的非驱动侧的压力结构。压缩弹簧23布置在连杆部件20和感光单元v之间。压缩弹簧23按压连杆部件20和感光单元v。与压缩弹簧22类似,压缩弹簧23是产生用于将显影辊13推向感光鼓的推压力的推压部件(第一推压部件)。连杆部件20接收环绕轴20b的、沿箭头T表示的旋转方向的力,该力由压缩弹簧23的按压力引起。因为连杆部件20的圆形孔20a与显影单元u的轴19a配合,因此压缩弹簧23的推压力通过连杆部件20而传递给显影单元u,因此将显影辊13推压向感光鼓7。因为压缩弹簧23附装在连杆部件20上,因此压缩弹簧23的推压力能够沿显影单元u运动的方向施加。压缩弹簧23的推压力能够高效传递给显影辊13。
如上所述,显影辊13在处理盒B的驱动侧和非驱动侧处通过利用用作推压部件的压缩弹簧22和压缩弹簧23的力而被推向感光鼓7。当显影辊13被推向感光鼓7时,上述间隔器辊21(见图3A和3B)与感光鼓7的两端部分接触,并使显影辊13和感光鼓7之间保持恒定间隙。
应当知道,与连杆部件20连接的轴19a提供为与显影辊13的旋转轴线同轴,以便当显影单元u绕轴19a相对于连杆部件20旋转时限制显影辊13沿图中箭头P(见图6)表示的方向相对于感光鼓7运动。由箭头P表示的方向是与线L1垂直的方向,当沿感光鼓7的轴向方向看时,该线L1连接感光鼓7的旋转轴线和显影辊13的旋转轴线。
在该实施例中,即使当显影辊13绕轴19a旋转时,显影辊13也并不沿由箭头P表示的方向运动。因此,显影辊13的旋转轴线并不相对于感光鼓7的旋转轴线运动。因此,可以保持在显影辊13的旋转轴线和感光鼓7的旋转轴线之间的对齐,且在显影辊13和感光鼓7之间的间隙能够保持恒定。
应当知道,与连杆部件20的轴20b连接的、感光单元v的孔11d布置在与感光鼓7的旋转轴线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处。这是因为当显影单元u相对于感光单元v运动时显影辊13需要相对于感光鼓7运动,以便将显影辊13推向感光鼓7。换句话说,需要改变在显影辊13的旋转轴线和感光鼓7的旋转轴线之间的距离。
因此,需要至少一种情况,其中,使得连杆部件20与显影单元u连接的连接部分并不与显影辊13同轴,且使得连杆部件与感光单元v连接的连接部分并不与感光鼓7同轴。也就是,当连杆部件20在离开与显影辊同轴的位置的位置处与显影单元u连接时,连杆部件20可以提供为与感光鼓7同轴地连接。当然,使得连杆部件20与显影单元u连接的连接部分可以布置在并不与显影辊13同轴的位置处,而使得连杆部件20与感光单元v连接的连接部分可以布置在并不与感光鼓7同轴的位置处。
还有,由于相同原因,使得显影单元u与感光单元v连接的支承轴(轴)18a以及与支承轴18a连接的孔15a在处理盒的驱动侧布置在并不与感光鼓7和显影辊13的旋转轴线同轴的位置处。
当使得连杆部件20与显影单元u连接的连接部分布置成与显影辊13同轴时,连杆部件20可以与显影辊13的轴直接连接。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在显影辊和连杆部件之间的摩擦可能引起在连杆部件处产生磨损,并可能影响显影辊的旋转。因此,连杆部件的材料可以使用几乎无磨损的材料或光滑材料,或者润滑剂可以提供于显影辊和连杆部件之间。
相反,在该实施例中,与连杆部件20连接的显影单元u的轴19a是当电子照相成像装置A形成图像时并不旋转的部分。因此,能够防止在连杆部件20的圆形孔20a(该圆形孔20a与轴19a连接)处产生磨损,而并不特别限制连杆部件20的材料或者并不施加润滑剂。连杆部件20能够与显影单元u稳定地连接较长时间,因此能够稳定地保持显影辊13相对于感光鼓7的布置。还有,在连杆部件20和显影单元u之间的摩擦并不影响显影辊13的旋转。因此,能够稳定地保持将显影辊13推向感光鼓7的推压力。
与显影单元u的情况类似,也是当连杆部件20与感光单元v连接时,能够通过使得连杆部件20与感光单元v的一部分(该部分在驱动电子照相成像装置A时并不旋转)连接而防止连杆部件20磨损。因此,在该实施例中,连杆部件20与提供于清洁框架部件11处的孔11d连接。
下面将参考图7、8A和8B详细介绍用于使得连杆部件20与感光单元v和显影单元u连接的连接部分以及限制连杆部件20旋转的旋转限制单元。图7是连杆部件20的剖视图。连杆部件20具有爪状部分20d,该爪状部分20d用作相对于显影单元u的止动器(运动限制部分)。爪状部分20d在连杆部件20装配时弹性变形,并与支承部件19的壁表面19d接合。爪状部分20d是限制连杆部件20的运动的运动限制部分。更具体地说,当连杆部件20将沿处理盒B的纵向方向运动至外部时,爪状部分20d与显影单元u的壁表面19d干涉(接触),并因此防止连杆部件20与显影单元u脱开。
在该实施例中,防止连杆部件20与显影单元u脱开的运动限制部分提供于连杆部件20处,不过,限制连杆部件20的运动的运动限制部分也可以提供于显影单元u处。也就是,运动限制部分可以提供于连杆部件20和显影单元u中的一个处,该运动限制部分可以与连杆部件20和显影单元u中的另一个接触,并因此可以限制连杆部件20的运动。
如上所述,连杆部件20具有:圆形孔20a,作为用于使得连杆部件20与显影单元u连接的连接部分;以及轴20b,作为用于使得连杆部件20与感光单元v连接的连接部分。沿由图6中所示的箭头W表示的方向作用的、显影单元u的重量以及沿由箭头U表示的方向作用的、压缩弹簧23的推压力引起作用在连杆部件20上的力,以便沿由图7中所示的箭头I表示的方向(与处理盒的纵向方向垂直的方向)拉动圆形孔20a和轴20b。当沿与处理盒的纵向方向垂直的方向看时,当圆形孔20a的位置与轴20b的位置分离时,连杆部件20可以在圆形孔20a和轴20b沿相反方向被拉动时运动和变形。这时,将显影辊13推向感光鼓7的推压力可以变化,且连杆部件20可以与两个单元脱开。因此,当沿与处理盒B的纵向方向垂直的方向看时,圆形孔20a和轴20b布置成使得在连杆部件20与显影单元u连接的区域和使得连杆部件20与感光单元v连接的区域之间存在交叠区域O。因此,防止连杆部件20相对于显影单元u和感光单元v运动并且防止连杆部件20变形。后面将详细介绍。
图19A和19B是根据对比实例的处理盒B2的剖视图。连杆部件120在处理盒B2的非驱动侧与显影单元u2和感光单元v2可旋转地连接。更具体地说,连杆部件120的圆形孔120a与显影单元u2的轴119a连接,连杆部件120的轴120b与感光单元v2的孔111d连接。
如图19A中所示,在根据对比实例的处理盒B2中,圆形孔120a沿处理盒B2的纵向方向与轴120b分开距离d。在这种情况下,沿纵向方向,圆形孔120a与显影单元u2连接的区域并不与轴120b与感光单元v2连接的区域交叠。这时,当圆形孔120a和轴120b沿由箭头S1和S2表示的相反方向被拉动时,在连杆部件120处产生沿这样的方向围绕圆形孔的旋转运动,在该方向中,轴120b将沿由图19B中的箭头V表示的方向运动。因此,如图19B中所示,连杆部件120的轴120b可以沿由箭头V表示的方向运动,并可以变形。当连杆部件120运动和变形时,将显影辊113推向感光鼓的推压力可以变化,且连杆部件120可以与两个单元u2和v2脱开。
因此,在该实施例中,如图7中所示,当沿与处理盒B的纵向方向垂直的方向(由箭头I1表示的方向)看时,连杆部件20与显影单元u连接的区域与连杆部件20与感光单元v连接的区域在区域O中交叠。因此,即使当连杆部件20的圆形孔20a和轴20b沿由箭头I表示的方向被拉动时,在连杆部件20处不会产生旋转力矩,并防止连杆部件20运动或变形。因此,连杆部件20能够精确确定显影单元u相对于感光单元v的位置。显影辊13推向感光鼓7的推压力能够稳定地保持。
图8A是表示连杆部件20与显影单元u装配的状态的透视图。如图8A中所示,连杆部件20在提供轴20b(该轴20b与感光单元v连接)的表面的相对侧有凸起状旋转限制部分(下文中称为限制部分)20c。而且,用作被限制部分的孔10a提供于显影单元u处。限制部分20c和孔10a确定了旋转限制单元,该旋转限制单元将显影单元u相对于连杆部件20的旋转范围限制(限定)在预定范围内。限制部分20c和孔10a的结构和效果将在后面详细介绍。
当连杆部件20与显影单元u装配时,限制部分20c插入显影容器10的孔10a中。如图8B中的示意图所示,显影容器10的孔10a有比连杆部件20的限制部分20c的直径更大的直径。因此,间隙提供于孔10a和限制部分20c之间。连杆部件20可在该间隙的范围内绕孔20a沿由箭头H表示的方向旋转。相反,当连杆部件20的旋转量将超过提供于孔10a和限制部分20c之间的间隙时,限制部分20c与孔10a接触,并限制连杆部件20的旋转。
当驱动单元u在处理盒B的非驱动侧绕轴19a相对于连杆部件20旋转时,力施加在显影单元u上,以使得显影单元u绕支承轴18a旋转(见图5)。因为当沿处理盒的纵向方向看时支承轴18a布置在与轴19a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处,因此当显影单元u在驱动侧绕支承轴18a旋转较大时,显影单元u的驱动侧将相对于非驱动侧扭转。因此,显影辊13推向感光鼓7的推压力可能在沿纵向方向的两端处不均匀。而且,处理盒B可能变形或破裂。考虑到这些情况,当显影单元u绕轴19a相对于连杆部件旋转的角度将超过预定角度时,旋转将由于显影单元的孔10a与连杆部件20的限制部分20c接触而受到限制。
应当知道,限制部分20c优选是布置在远离连杆部件20的圆形孔20a的位置处。这是因为当限制部分20c在连杆部件20沿由图8B中的箭头H表示的方向绕圆形孔20a旋转的过程中与孔10a接触时,由限制部分20c接收的力随着限制部分20c离圆形孔20a的距离增大而减小。因此,在该实施例的情况下,限制部分20c布置成与轴20b同轴,如图7中所示。
通过上述结构,即使当外力施加在显影单元u上时(例如在处理盒的配送过程中)以及当显影单元u将相对于连杆部件20旋转时,限制部分20c限制该旋转。因此,显影辊13推向感光鼓7的推压力能够变得稳定,并且还能够防止处理盒的变形和破裂。
在该实施例中,凸起状限制部分20c提供于连杆部件20处,以便用作限制显影单元u相对于连杆部件20旋转的范围的旋转限制单元,且限制部分20c与提供于显影单元u处的被限制部分(孔10a)接触。也可选择,连杆部件20的限制部分可以是孔,显影单元u的被限制部分可以是凸起。还可以选择,显影单元u相对于连杆部件20的旋转范围可以通过在显影单元u和感光单元v处分别提供限制部分和被限制部分而进行限制。更具体的是,当显影单元u相对于连杆部件20旋转的角度等于或大于预定角度时,提供于显影单元u处或附近的限制部分可以与提供于感光单元v处或附近的被限制部分接触,因此可以限制显影单元u的旋转。
连杆部件的结构
首先参考图10和11介绍在从处理盒B的侧表面看时(当沿感光鼓7的轴向方向看处理盒B时)连杆部件20的结构。
图10是当沿感光鼓7的轴向方向看时处理盒B的侧视图,图10是在驱动侧的侧视图。图10表示了支承轴18a和感光单元v的孔15a的结构,该支承轴18a是用于使得显影单元u与感光单元v连接的连接部分,该孔15a与支承轴18a连接。如上所述,显影辊13在提供于显影辊13的驱动侧处的显影辊齿轮13a由形成于感光鼓7的驱动侧处的鼓齿轮7a驱动时被旋转驱动。由显影辊齿轮13a从鼓齿轮7a接收的驱动力导致在显影单元u处沿显影辊齿轮13a和鼓齿轮7a的压力角度方向产生齿轮啮合力J。在该实施例中,相对于沿产生啮合力J的方向延伸的线,显影单元u的支承轴18a布置在与显影辊13的旋转轴线的位置相对的一侧。这是旋转力矩通过齿轮啮合力J而在显影单元u处沿由箭头K表示的方向产生的位置。该旋转力矩将显影辊13推压向感光鼓7。因此,在成像过程中,由于齿轮啮合力J,显影辊13不会移离感光鼓7。
下面将参考图11介绍在处理盒B的非驱动侧的连杆部件20结构。图11是当沿感光鼓7的轴向方向看时处理盒B的侧视图,图11是在非驱动侧的侧视图。
在该实施例中,假定线L1(第一线)是连接显影辊13的旋转轴线和感光鼓7的旋转轴线的线,线L3(第三线)是连接连杆部件20的轴20b的中心和显影辊13的旋转轴线的线。连杆部件20的轴20b是在处理盒B的非驱动侧使得连杆部件20与感光单元v可旋转地连接的连接部分。因此,线L3(第三线)是连接连杆部件20相对于感光单元v的旋转中心和显影辊13的旋转轴线的线。
连杆部件20布置成使得由线L1和线L3限定的角度θ2为直角。因此,当连杆部件20通过压缩弹簧23而沿由箭头T表示的方向绕轴20b旋转时,压缩弹簧23的推压力沿将显影辊13推压向感光鼓7的方向(由箭头M表示的方向)高效作用。
还有,即使当角度θ2不能布置成直角时(不同于图11),优选是布置成满足以下条件。如图10中所示,假定在驱动侧的线L2(第二线)是连接显影单元u相对于感光单元v的旋转中心(支承轴18a)和显影辊13的旋转轴线的线。假定由线L2与连接显影辊13的旋转轴线和感光鼓7的旋转轴线的线L1限定的角度为角度θ1(见图10)。上述角度θ2优选是比角度θ1更接近直角。
通过满足这种关系,即使在显影单元u并不与感光单元v直接连接的非驱动侧,压缩弹簧23的推压力也能够沿显影辊13推压感光鼓7的方向(M方向)高效地传递。
如上所述,显影单元u的支承轴18a需要布置在与相对于沿产生啮合力J的方向(见图10)延伸的线布置显影辊13的旋转轴线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因此,很难使得角度θ1接近90°,该角度θ1由连接显影辊13的旋转轴线和感光鼓7的旋转轴线的线L1以及连接支承轴18a(显影单元u通过该支承轴18a而与感光单元v连接)和显影辊13的旋转轴线的线L2限定。
因为连杆部件20提供在与显影辊齿轮13a和鼓齿轮7a沿处理盒B的纵向方向布置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因此连杆部件几乎不会受到啮合力J的影响。因此,连杆部件20可以布置成与啮合力J(见图10)的效果无关。因此,角度θ2可以是接近90°的值,因此连杆部件20可以布置在推压力能够高效传递给显影辊13的位置。
而且,在该实施例中,当处理盒B沿处理盒B的纵向方向(感光鼓7的轴向方向)看时,显影容器10的支承轴18a在处理盒B的驱动侧与显影辊13的旋转轴线分开距离α,如图10中所示。相反,连杆部件的轴20b在非驱动侧与显影辊13的旋转轴线分开距离β,如图11中所示。
该实施例设置成使得距离β小于距离α。也就是,建立了β<α。因此,连杆部件20和处理盒B能够减小尺寸。还有,因为连杆部件20减小尺寸,因此当力施加给连杆部件20时连杆部件20的弯曲程度减小。因此,连杆部件20能够精确保持显影单元u相对于感光单元v的位置。
下面将参考图6、12和13介绍当沿与处理盒B的纵向方向垂直的方向观察处理盒B时连杆部件20和压缩弹簧23的布置。
图12是处理盒B的非驱动侧的正视图。连杆部件20和压缩弹簧23(见图6)相对于感光单元v的侧表面11e沿纵向方向布置在内侧,因此不会从感光单元的侧表面11e凸出。如图3A和3B中所示,因为感光鼓7通常沿纵向方向比显影辊13更长,因此沿纵向方向,感光单元v的总长度大于显影单元u的总长度。因为连杆部件20沿纵向方向布置在感光单元v的侧表面和显影单元u的侧表面之间,因此连杆部件20和压缩弹簧23能够布置成并不从感光单元v的侧表面11e(图12)凸出。因此,处理盒B能够沿纵向方向减小尺寸。
图13是表示处理盒B安装在装置本体A1上时的状态的示意图。处理盒B沿由箭头Q表示的方向安装,同时从感光单元v的侧表面11e凸出的两个定位部分11f由本体引导件38的槽38a引导。因为连杆部件20或压缩弹簧23并不沿处理盒B的纵向方向凸出,因此装置本体A1也能够减小尺寸。
一侧接触的限制
该实施例的显影单元u在非驱动侧通过连杆部件20而与感光单元v连接,并在驱动侧通过提供于显影单元u处的支承轴18a而与感光单元v可旋转地连接。因此,即使当在显影辊13的旋转轴线和感光鼓7的旋转轴线之间的对齐偏离在设计时预计的关系时,也能够防止显影辊13相对于感光鼓7的一侧接触。
第一原因是因为连杆部件20可相对于显影单元u和感光单元v两者旋转,因此当显影单元u相对于感光单元v运动时的自由度较大。即使当在感光鼓7的旋转轴线和显影辊13的旋转轴线之间的对齐偏离时,显影单元u也能够沿使得显影辊13的两端部分运动成通过间隔器辊21而与感光鼓7接触的方向相对于感光单元v运动。
用于防止显影辊13相对于感光鼓一侧接触的第二原因是显影单元u沿与显影辊的轴向方向交叉的方向(图9中沿竖直方向)相对于连杆部件20倾斜。在该实施例中,为了使得显影单元u的轴19a与连杆部件20的圆形孔20a可旋转地连接,圆形孔20a和轴19a彼此松配合。在圆形孔20a和轴19a之间产生从大约10至80μm范围内的非常小间隙。图9是表示轴19a和圆形孔20a的装配状态的示意图。例如,假定情况为这样,其中,在连杆部件20的圆形孔20a和显影单元u的轴19a之间的间隙为a=13μm,圆形孔20a沿处理盒B的纵向方向的装配宽度为b=3mm。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假想画出轴19a(该轴19a沿处理盒的纵向方向与圆形孔20a连接)而提供的假想轴25可以相对于连杆部件20倾斜的最大值为角度c=0.25°。当假想轴25倾斜最大角度c=0.25°时,假想轴25在沿纵向方向与圆形孔20a离开距离d=230mm的位置处沿图9中的竖直方向运动距离e=1mm。
图9中的竖直方向是与处理盒B的纵向方向垂直的方向,即感光鼓7的径向方向。也就是,显影单元u的驱动侧沿感光鼓的径向方向相对于非驱动侧运动,该非驱动侧与连杆部件20连接。
即使在显影单元的驱动侧的位置沿感光鼓的径向方向确定的情况下,显影单元u的非驱动侧也能够因为轴19a相对于连杆部件20倾斜而沿感光鼓的径向方向运动。
压缩弹簧22和压缩弹簧23分别提供于处理盒B的驱动侧和非驱动侧,并将显影辊13的两端部分推压向感光鼓7。因为显影单元u的非驱动侧能够相对于驱动侧运动,因此显影单元u沿使得显影辊13的两端部分与感光鼓7接触的方向运动。因此,能够防止显影辊13相对于感光鼓7的一侧接触。
结论
过去,可能发生显影辊与感光鼓的一侧接触,且在显影辊的两端部分处相对于感光鼓的接触压力可能不平衡。
还有,为了校正显影辊的一侧接触,显影单元或感光单元必须预先由较大力来推压。这时,较大负载施加在支承显影辊和感光鼓的支承部分上。因此,用于驱动显影辊或感光鼓所需的力矩会增加。还有,为了使得支承部分能够对抗较大负载,支承部分的强度必须增加,例如通过选择具有较高耐久性的材料。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上述结构,防止了显影辊13相对于感光鼓7的一侧接触,且显影单元u的重量和压缩弹簧22、23的推压力能够通过显影辊13的两端部分而可靠地传递给感光鼓7。因此,在显影辊13的两端处相对于感光鼓7的推压力平衡,因此变得稳定。
还在该实施例中,因为防止了显影辊13的一侧接触,因此用于推压显影单元u、感光单元v和连杆部件20的压缩弹簧22和23的力能够减小。因此,不会有较大负载施加在显影辊13、感光鼓7或用于支承这些单元的框架部件上。处理盒B的耐久性增加。还有,能够防止由于较大负载施加在单元上而使得用于驱动感光鼓7或显影辊13所需的扭矩增加的现象。
而且,当装配处理盒B时,能够省略检查显影辊13相对于感光鼓7的推压力是否合适的处理。
还有,在该实施例中,为了防止显影辊13相对于感光鼓7的一侧接触,整个显影单元u运动,但是显影辊13并不相对于显影单元u的框架部件运动。因此,显影辊13能够保持它相对于固定在显影单元u的框架部件上的部件的位置关系。例如,显影刀片14(见图2)固定在显影容器10上,并与显影辊13直接接触。当电子照相成像装置A形成图像时,在显影刀片14和显影辊13之间的位置关系固定。因此,显影刀片14能够稳定地管制保持在显影辊13上的显影剂的量。
还在该实施例中,处理盒B(连杆部件20、显影单元u和感光单元v成一体地形成于该处理盒B中)用作电子照相成像装置A的成像单元。因此,用户不必分别将显影单元u和感光单元v安装在装置本体A1上。还有,当用户将处理盒B安装在装置本体A1上时,用户不必使得连杆部件20与显影单元u和感光单元v装配。因此,能够增加用户操作电子照相成像装置时的可操作性。
变化形式
在该实施例中,处理盒B使用非接触式显影系统作为显影系统,在该非接触式显影系统中,间隔器辊21提供于显影辊13的两端部分处,因此在显影辊13和感光鼓7之间提供有间隙。不过,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本发明能够用于接触式显影系统,其中,由弹性部件制造的显影辊被推压向感光鼓并与该感光鼓接触。
图31A和31B是表示在用于接触式显影系统的处理盒的显影辊和感光鼓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在图31A中,显影辊130有由弹性部件(橡胶)制造的辊部分130a和由金属轴制造的芯棒部分130b,辊部分130a固定在该芯棒部分130b上。显影辊130的芯棒部分130b的两端通过支承部件(未示出)而可旋转地支承于显影单元中。
间隔器辊21可相对于芯棒部分130b旋转地附接在辊部分130a的两端部分上。辊部分130a的半径只比间隔器辊21的半径大γ。
图31B表示了显影辊130被推压向感光鼓7时的状态。感光鼓7与辊部分130a和间隔器辊21二者接触。这时,感光鼓7使得显影辊的辊部分130a(该辊部分130a由弹性橡胶形成)只变形变形量γ,直到感光鼓7与间隔器辊21接触。换句话说,在接触式显影系统中,间隔器辊21用作将显影辊130与感光鼓7接触时显影辊130变形的变形量管制成恒定的变形量管制部件。
通过上述结构,显影辊的辊部分130a与感光鼓7接触,从而使得形成于辊部分130a的表面上的显影剂层转印至感光鼓7上。当显影辊130推向感光鼓7的推压力具有足够大的值,以使得感光鼓7与间隔器辊21接触时,能够稳定地保持辊部分130a进入感光鼓7中的进入量(辊部分130a的变形量γ)。
通过应用本发明,即使在接触式显影系统中,将显影辊推压向感光鼓的推压力也能够保持稳定,并能够防止推压力沿感光鼓的轴向方向变得不平衡的现象。因此,能够保持显影辊130的辊部分130a进入感光鼓7中的进入量(辊部分130a的变形量γ),且电子照相成像装置能够形成良好的图像。
第二实施例
下面介绍应用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图14是根据该实施例的处理盒B在沿感光鼓7的轴向方向看时的侧视图。图14是在非驱动侧的侧视图。该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拉伸弹簧37附接在显影单元u和感光单元v之间,作为将显影辊13推压向感光鼓7的推压部件(第二推压部件)。拉伸弹簧37沿由箭头N所示的方向施加力,将显影单元u推压向感光鼓v,并将显影辊13推压向感光鼓7。
在该实施例中,拉伸弹簧37布置成使得显影辊13和感光鼓7定位在沿由箭头N表示的方向延伸的线上,拉伸弹簧37沿该方向施加力。这将在拉伸弹簧37沿N方向施加力时限制显影单元u绕轴19a的旋转,该轴19a是相对于连杆部件20的连接部分。
特别是,在该实施例中,当沿拉伸弹簧37施加力的方向(由箭头N表示的方向)画线时,该线使得显影辊13的旋转轴线与感光鼓7的旋转轴线连接。这时,拉伸弹簧37的布置方式最合适,以便限制显影单元u绕轴19a的旋转。当然,沿由箭头N表示的方向延伸的线并不必须经过显影辊13的旋转轴线和感光鼓7的旋转轴线。当线与显影辊13和感光鼓7至少局部交叠时就能够获得上述优点。
还有,通过该实施例的结构,因为拉伸弹簧37的推压力沿将显影辊13推压向感光鼓7的方向施加,因此显影辊13能够稳定地推压向感光鼓7。
第三实施例
下面介绍应用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图15是根据该实施例的处理盒B在非驱动侧的侧视图。该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显影单元u的轴19a(该轴19a与连杆部件20连接)并不与显影辊13的旋转轴线同轴。
近年来,希望减小显影辊13的直径,以便减小处理盒B的尺寸。当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显影辊13的直径减小时,在显影辊13的旋转轴线和感光鼓7的旋转轴线之间的距离F(见图3B)减小。这时,连杆部件20的形状必须为减小尺寸,以使得连杆部件20并不在圆形孔20a的周边与感光单元v干涉。
在该实施例中,当沿感光鼓7的轴向方向看时,用于使得显影单元u与连杆部件20连接的轴19a的位置运动至比显影辊13的旋转轴线更远离感光鼓的旋转轴线的位置。因此,在显影辊13减小尺寸的处理盒B中,圆形孔20a的周边几乎不与感光单元v干涉。因此,即使当显影辊13的直径减小时,圆形孔20a的周边的形状也不必减小尺寸。能够保持连杆部件20的强度。连杆部件20能够将显影辊13稳定地推压向感光鼓7。
轴19a的位置与显影辊13的旋转轴线分开的距离合适地确定在一定范围内,在该范围内,当显影单元u绕轴19a旋转时,显影辊13不会沿感光鼓7的径向方向明显运动。在该实施例中,当沿感光鼓7的轴向方向看时,轴19a与显影辊13局部交叠,且轴19a的中心布置在显影辊13的范围内。
而且,在该实施例中,推压显影单元u的压缩弹簧27附接在装置本体A1上,作为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结构。压缩弹簧27是附接在装置本体A1的框架部件28上的本体推压部件。尖端部件29附接在压缩弹簧27的、与处理盒B接触的一侧上。当处理盒B安装在装置本体A1上,且尖端部件29与提供于显影容器10处的力接收部分10g接触时,显影单元u沿由箭头U表示的方向被按压。因此,连杆部件20和显影单元u(该显影单元u与连杆部件20连接)绕连杆部件20的轴20b沿由箭头T表示的方向旋转,并显影辊13被推压向感光鼓7。
而且,压缩弹簧27布置成这样,当沿压缩弹簧27推压显影单元u的方向(由图15中的箭头U表示的方向)画线时,显影辊13和感光鼓7定位在该线上。压缩弹簧27的上述布置方式很合适,因为压缩弹簧27的力高效地沿显影辊13推压感光鼓7的方向传递。
而且,这时压缩弹簧27的力几乎不沿显影单元u相对于连杆部件20旋转的方向作用。因此,能够防止显影单元u变形,且能够防止在显影辊13和感光鼓7之间的对齐偏离。因此,显影辊13能够被稳定地推压向感光鼓7。
特别是,在该实施例中,压缩弹簧27布置成使得沿压缩弹簧27施加力的方向(由箭头U表示的方向)延伸的线连接显影辊13的旋转轴线和感光鼓7的旋转轴线。这时,压缩弹簧27的推压力能够最高效地传递给处理盒B。
当然,也可选择,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压缩弹簧22和23或者与在第二实施例中所述的拉伸弹簧37类似的部件可以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于处理盒B处,代替提供于成像装置的装置本体A1中的压缩弹簧27。
第四实施例
下面将介绍应用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图16是根据该实施例的处理盒B的非驱动侧的侧视图。在第一实施例中,通过使用压缩弹簧22和23而将显影辊13推压向感光鼓7。相反,在该实施例中,显影单元u通过该显影单元u的重量W而不是压缩弹簧22和23的推压力来将显影辊13推压向感光鼓7。在该实施例中,处理盒B布置在装置本体A1中,以使得显影辊13沿显影单元U将显影辊13推压向感光鼓7的方向(由箭头T表示的方向)绕轴20b旋转。
当显影单元u的重量W足够大时,只要提供上述结构,显影辊13就能够在没有推压部件(例如弹簧)的情况下被稳定地推压向感光鼓7。
第五实施例
下面将介绍应用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图17是根据该实施例的连杆部件20的连接部分的剖视图。在本例中,连接销36提供为在连杆部件20处的轴部件,连杆部件20通过连接销36而与感光单元v可旋转地连接。连接销36穿透提供于显影单元u的支承部件19处的孔19e和提供于连杆部件20处的孔20e。而且,连接销36插入提供于感光单元v处的两个孔11g和11h中,并将连杆部件20固定在感光单元v上。
还有,与第一实施例类似,连杆部件有孔20a,提供于显影单元u处的轴19a与孔20a可旋转地连接。
这里,显影单元u的孔19e具有比连接销36的直径更大的直径,因此间隙提供在孔19e和连接销36之间。因此,与第一实施例类似,显影单元u绕轴19a在间隙的范围内旋转。插入显影单元的孔19e内的连接销36将显影单元u相对于连杆部件20的旋转限制在等于或大于预定角度的角度,与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旋转限制部分20c(见图8A和8B)类似。更具体地说,当显影单元u绕轴19a旋转的角度超过预定角度时,连接销36与显影单元u的轴19a接触,从而限制显影单元u的旋转。
对于该实施例,通过使得连接销36与连杆部件20配合,连杆部件20与感光单元v连接,而且,旋转限制部分能够形成于连杆部件20处。还有,连接销36用作使得连杆部件20与感光单元v连接的连接部分,还用作限制显影单元u的旋转的旋转限制部分。因此,连接部分和旋转限制部分能够形成一体。
第六实施例
下面将介绍应用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图18是根据该实施例的连杆部件20的连接部分的剖视图。在该实施例中,连杆部件20与磁辊35连接,该磁辊35提供于显影辊13中,因此连杆部件20与显影单元u连接。
在驱动侧,磁辊35在圆形孔13c处支承在显影单元u中(见图3A),该圆形孔13c提供于显影辊13处,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相反,在非驱动侧,磁辊35支承在提供于支承部件19处的圆形孔19f处。如上所述,磁辊35可旋转地支承在圆形孔13c和19f处。然后,在处理盒B的非驱动侧,磁辊35固定和支承在连杆部件20的、具有D形截面的孔20f处。也就是,磁辊35的一端侧由显影单元u的框架部件可旋转地支承,它的另一端固定在连杆部件20上。
对于该实施例,在显影单元u和连杆部件20之间的连接以及磁辊35的装配能够同时进行。
也可选择,磁辊35可以固定在显影容器10上,然后,连杆部件20可以与磁辊35可旋转地连接。在任一情况下,因为磁辊35在电子照相成像装置A形成图像时并不被旋转驱动,因此即使当磁辊35与连杆部件20连接时,连杆部件20也能够防止磨损。因此,连杆部件20能够保持显影辊13相对于感光鼓7的位置,直到处理盒B达到它的寿命结束。
连杆部件20不必与磁辊35连接。连杆部件20能够与任何部分稳定地连接,只要该部分在电子照相成像装置A形成图像时并不与显影辊13的旋转相关联地旋转。
第七实施例
下面将介绍根据本发明其它实施例的结构。图20是根据该实施例的处理盒B的剖视图。该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片材沿由箭头Z表示的方向经过在处理盒B的底表面处的位置,且图像从感光鼓7转印至该片材上。还有,当沿感光鼓7的轴向方向看处理盒B时,显影单元u和感光单元v布置在感光鼓7的左侧和右侧。激光从光学系统(未示出)通过布置在显影单元u和感光单元v之间的曝光开口9b而发射至感光鼓7的上表面上。该激光在感光鼓7上形成静电潜像。应当知道,在该实施例中,具有与上述实施例中类似功能的部件通过使用相同附图标记来说明。
下面将参考图21介绍根据该实施例的感光单元v和显影单元u的连接结构(联接结构)。图21是感光单元v和显影单元u从非驱动侧看时的透视图。图22是图21中所示的感光单元v和显影单元u在从驱动侧看时的透视图。
如图22中所示,将驱动力从装置本体A1传递给感光鼓7的接头形部分7b提供于处理盒B的、沿感光鼓7的轴向方向的一端侧。尽管在该实施例中,处理盒B沿感光鼓7的轴向方向的两端侧中的、提供有接头形部分7b的一端侧称为驱动侧。还有,处理盒的两端侧中的、没有提供接头形部分7b的另一端侧称为非驱动侧。
与上述实施例类似,当提供于感光鼓7的驱动侧的接头形部分7b与提供于装置本体A1处的驱动输入接头(未示出)接合,且驱动力传递给感光鼓7时,感光鼓7被旋转驱动。当提供于感光鼓7的驱动侧的鼓齿轮与提供于显影辊13的驱动侧的显影辊齿轮13a啮合,且驱动力从感光鼓7传递给显影辊13时,显影辊13被旋转驱动。还有,功能与上述实施例中类似的间隔器辊(间隙保持部件)21提供于显影辊13的两端处。
如图22中所示,在处理盒B的驱动侧,显影单元u通过连接销39而与感光单元v旋转连接。在驱动侧的连接销39与提供于感光单元v的清洁框架部件11处的孔11j和提供于显影单元u的盖部件40处的孔40a配合。
相反,在图21所述的非驱动侧,连杆部件20通过连接销36而与感光单元v可旋转地连接。在非驱动侧的连接销36与清洁框架部件的孔11h和连杆部件的孔20e配合。还有,连杆部件20的孔20a与显影单元u接合,因此连杆部件20与显影单元u可旋转地连接。
下面将参考图23、24A和24B详细介绍在显影单元u和连杆部件20之间的接合结构。图23是表示连杆部件20附接在显影单元u上的附接方法的透视图。图24A和24B是显影单元u从提供有连杆部件20的非驱动侧看时的侧视图。
如图23中所示,显影单元u提供有支承部件41,该支承部件41固定在显影容器10上。显影容器10和支承部件41形成显影单元u的框架部件。支承部件41可旋转地支承显影辊13的一端。还有,支承部件41具有:轴41a,该轴41与连杆部件20的孔20a配合;以及限制部分41b,该限制部分41b限制连杆部件20的运动。
限制部分41b有钩41bb和槽41ba,该槽41ba形成于支承部件41的钩41bb和壁表面41c之间。连杆部件20有孔20a和限制孔20g,上述轴41a与该孔20a配合,钩41bb插入该限制孔20g中。还有,限制壁20h形成于限制孔20g的一部分处。
图24A表示了连杆部件20沿由图23中箭头X表示的方向运动时的状态,支承部件41的轴41a与连杆部件20的孔20a配合,且钩41bb插入孔20g中。连杆部件20可绕孔20a旋转地与支承部件41的轴41a配合。图24B表示了连杆部件20沿由箭头G表示的方向绕孔20a从图24A中的状态旋转时的状态。在图24B中,连杆部件20的限制壁20h进入提供于支承部件41的限制部分41b的槽41ba(见图23)。这时,连杆部件20的限制壁20h和限制部分41b的钩41bb限制连杆部件20相对于轴41a沿与图23中的X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也就是,连杆部件20的限制壁20h和显影单元u的钩41bb用作运动限制部分,该运动限制部分通过相互接触而限制连杆部件20沿处理盒的纵向方向向外侧运动。
处理盒的装配方法
下面将参考图21至24B介绍处理盒的装配方法,例如根据该实施例的处理盒B的装配方法。当装配处理盒B时,执行显影侧连杆附接处理,其中,连杆部件20附接在显影单元u上,如上所述。更具体地说,如图23中所示,显影单元u的轴41a与连杆部件20的孔20a配合,且显影单元u的钩41bb插入连杆部件20的孔20g中。
在显影侧连杆附接处理之后,执行单元连接处理和感光部件侧连杆附接处理,在该单元连接处理中,显影单元u与感光单元v连接,在该感光部件侧连杆附接处理中,连杆部件20与感光单元v连接。更具体地说,在单元连接处理中,在处理盒的驱动侧,连接销39插入显影单元u的孔40a和感光单元v的孔11j中,如图22中所示,因此显影单元u与感光单元v连接。
在感光部件侧连杆附接处理中,如图21中所示,在处理盒B的非驱动侧,连接销36插入连杆部件20的孔20e和感光单元v的孔11h中,因此连杆部件20与感光单元v连接。
而且,该实施例具有用于在显影侧连杆附接处理、单元连接处理和感光部件侧连杆附接处理过程中以及在特定处理至下一处理之间的时期中防止连杆部件20与显影单元u脱开的措施。因此,有助于处理盒B的装配工作。下面将参考图24A和24B介绍该措施(方法)。
在图24A和24B中,连杆部件20的重心布置在连杆部件的孔20a的左侧。因为孔20a是连杆部件20相对于显影单元u旋转的中心,因此连杆部件20将由于连杆部件20的重量而一直趋向于沿图24A和24B中箭头G表示的方向旋转。特别是,如图24B中所示,连杆部件20沿由箭头G表示的方向旋转,直到限制孔20g的壁表面20i与提供于显影单元u处的限制部分41b的钩41bb接触。当连杆部件20的壁表面20i与显影单元u的钩41bb接触时,连杆部件20的旋转停止(在旋转限制状态)。
该实施例设置成这样,当装配处理盒B时,显影单元u的姿态保持在预定状态,且连杆部件20由于连杆部件20的重量而成为图24B中所示的旋转限制状态。
当连杆部件20处于图24B中所示的旋转限制状态时,如上所述,连杆部件20能够限制处理盒B沿纵向方向的运动。更具体地说,当连杆部件20处于旋转限制状态时,如图24B中所示,当沿处理盒B的纵向方向(感光鼓7的轴向方向)看时,连杆部件的限制壁20h的位置和显影单元u(支承部件41)的钩41bb的位置相互对齐。当连杆部件20沿纵向方向运动时,显影单元u的钩41bb与连杆部件20的限制壁20h接触,从而限制连杆部件20的运动。也就是,防止连杆部件20与显影单元u脱开。
如上所述,因为在处理盒B的装配处理过程中显影单元u的姿态保持在预定姿态,因此连杆部件20由于它的重量而旋转至使得旋转限制部分(壁部分20i)和运动限制部分(限制壁20h)起作用的位置处。在该状态中,将防止连杆部件20与显影单元u脱开。因为能够在用于处理盒B的工作中省略用于固定连杆部件20等的工作,因此能够提高可工作性。
在该实施例中,在全部的显影侧连杆附接处理、单元连接处理和感光部件侧连杆附接处理中,显影单元u的姿态保持在预定姿态,且连杆部件20处于旋转限制状态(见图24B)。也可选择,显影单元u的姿态可以在上述处理的一部分中保持在预定姿态。
运动限制单元
下面将参考图28更详细的介绍被设置成限制连杆部件20的运动和旋转的单元的结构和效果。图28是处理盒B的非驱动侧的侧视图。
在该实施例中,由提供于显影单元u处的钩41bb和提供于连杆部件20处的壁表面20i形成的旋转限制单元将显影单元u相对于连杆部件20的旋转量限制在预定范围内。更具体地说,当显影单元u相对于连杆部件20旋转的角度将超过预定角度时,用作限制部分的壁表面20i与用作被限制部分的钩41bb接触,因此限制旋转。因此,与上述实施例类似,能够防止显影单元u的非驱动侧相对于驱动侧扭转。
还在该实施例中,旋转限制单元不仅限制显影单元u的旋转,还提供了防止连杆部件20脱开的效果。也就是,当连杆部件20沿感光鼓7的轴向方向运动时,形成旋转限制单元的、显影单元u的钩41bb与提供于连杆部件20处的限制壁20h接触。连杆部件20的运动受到限制,因此能够防止连杆部件20与显影单元u脱开。限制壁20h是在壁表面20i附近的壁表面,并基本垂直于壁表面20i。
也就是,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利用提供于显影单元u处的钩41bb,限制显影单元u相对于连杆部件20的旋转,且限制连杆部件20沿处理盒B的纵向方向向外侧的运动。换句话说,设置成限制显影单元u旋转的旋转限制单元(在该实施例中,钩41bb用作被限制部分)也用作限制连杆部件20运动的运动限制部分。因此,用于将旋转限制单元和运动限制部分布置在处理盒B中所需的空间能够减小,因此处理盒B能够减小尺寸。
显影单元压力结构
下面将参考图25至28介绍显影单元u的压力结构。图25和27是处理盒B在从驱动侧看时的侧视图。图26和28是处理盒B在从非驱动侧看时的侧视图。为了方便说明,图25和26表示了图27和28中所示的显影单元u的框架部件(清洁框架部件11)的一部分省略时的状态。
如图25中所示,压缩弹簧22在处理盒B的驱动侧布置在显影单元u和感光单元v之间。压缩弹簧22与提供于显影单元u处的盖部件40和感光单元v的清洁框架部件11接触。显影单元u通过压缩弹簧22的压力而沿由箭头S表示的方向绕连接销39旋转,该连接销39是显影单元u的旋转中心。因此,显影单元u将显影辊13按压向感光鼓7。
相反,在图26所示的非驱动侧,压缩弹簧23提供为与连杆部件20和感光单元v的清洁框架部件11接触。当压缩弹簧23向连杆部件20施加力时,力沿由箭头T表示的方向绕连接销36作用在连杆部件20上,该连接销36是旋转中心。该力通过连杆部件20而传递给显影单元u的、与连杆部件20接合的轴41a,因此显影辊13被按压向感光鼓7。
下面将参考图27和28介绍作为显影单元u相对于感光单元v的旋转中心的连接销39的布置以及作为连杆部件20相对于感光单元v的旋转中心的连接销36的布置。
在图27中,连接感光鼓v的旋转轴线和显影辊13的旋转轴线的线以及连接连接销39的中心和显影辊13的旋转轴线的线具有倾斜角度θ1。
与上述实施例类似,这是因为连接销39的位置相对于齿轮啮合力J的延伸线布置在显影辊13的旋转轴线的相对侧,该齿轮啮合力J作用在布置于显影辊13的一端处的显影辊齿轮13a上。因此,齿轮啮合力J沿这样的方向作用在显影单元u上,沿该方向,该力使得显影辊13朝着感光鼓7运动(沿由箭头K表示的方向)。因此,由于齿轮啮合力J,显影辊13不会移离感光鼓7。
下面将参考图28介绍在非驱动侧的连接销36的布置方式。这里,假定角度θ2由连接感光鼓7的旋转轴线和显影辊13的旋转轴线的线以及连接连接销36的中心(该中心是连杆部件20相对于感光单元v的旋转中心)和显影辊13的旋转轴线的线来确定。在该实施例中,θ2确定为比θ1更接近直角。因此,当力通过压缩弹簧23(见图26)而沿由箭头M2表示的方向施加在显影单元u和连杆部件20上时,沿由箭头M2表示的方向的力能够沿将显影辊13推压向感光鼓7的方向更高效地工作。应当知道,沿由箭头M2表示的方向的力是使得连杆部件20绕连接销35旋转的力。
下面将介绍根据该实施例在连杆部件20和显影单元u之间的配合部分(连接部分)的布置。在图28中,假定F1是从感光鼓7作用在显影辊13上的反作用力。这里,用作显影单元u和连杆部件20的连接部分的轴41a和孔20a布置在连接感光鼓7的旋转轴线和显影辊13的旋转轴线的线L1的延伸线上的位置处。因此,能够防止反作用力F1引起绕旋转中心(轴41a的中心)作用在显影单元u上的力矩R1的现象。换句话说,当反作用力F1施加在显影单元u上时,将防止显影单元u相对于连杆部件20旋转,且显影单元u的姿态能够变稳定。
特别是,在该实施例中,设计成使得反作用力F1的延伸线经过轴41a和孔20a的中心,因为该结构使得显影单元u的姿态最稳定。不过,只要反作用力F1的延伸线与轴41a和孔20a的至少一部分交叠,就能够获得上述效果。更具体地说,当沿处理盒B的纵向方向看处理盒B时,只要连杆部件20相对于显影单元u的连接部分(孔20a)布置在经过感光鼓7的旋转轴线和显影辊13的旋转轴线的线上的位置处,就能够获得该效果。
还有,在图28中,当显影单元u布置在用于成像的姿态时,用作连杆部件20和显影单元u的配合部分(连接部分)的轴41a和孔20a布置在显影单元u的重心附近。因此,即使当显影单元u的重量较大时,显影单元u的重量也防止力矩R1绕旋转中心(轴41a的中心)作用在显影单元u上的现象,并能够使得显影单元u相对于连杆部件20的姿态稳定。
连杆部件的布置
下面将参考图29和30介绍连杆部件沿处理盒B的纵向方向的布置。图29是当处理盒B沿连接连杆部件20的两个旋转中心的线Y(连接轴41a的中心和连接销36的中心的线,见图28)剖切时该处理盒B的剖视图。
这里,在连杆部件20的孔20e和连接销36之间的配合部分B1以及在连杆部件20的孔20a和显影单元u的轴41a之间的配合部分B2布置为存在沿纵向方向的交叠区域O。特别是,如图29中所示,当沿由箭头I2表示的方向(该方向垂直于纵向方向)看时,连杆部件20与感光单元v连接的区域(配合部分B1)和连杆部件20与显影单元u连接的区域(配合部分B2)在区域O中相互交叠。
因此,即使当连杆部件20由两个配合部分B1和B2拉动,且沿与处理盒B的纵向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力I施加在连杆部件20上时,也能够防止连杆部件20相对于显影单元u和感光单元倾斜。
图30是当处理盒B沿连接连杆部件20的孔20a的中心和显影辊13的旋转轴的中心的线L1(见图28)剖切时该处理盒B的剖视图。支承部件41有与显影辊13配合的轴41d。显影辊13有孔13b,该孔13b与轴41d配合。在轴41d和孔13b之间的配合部分B3以及在连杆部件20的孔20a和显影单元u的轴41a之间的配合部分B2布置成存在沿纵向方向的交叠区域O2。
特别是,当沿由箭头I3表示的方向(该方向垂直于纵向方向)看时,显影辊13的、由显影单元u的框架部件(支承部件41)支承的被支承部分(配合部分B3)和显影单元u与连杆部件20连接的区域(B2)至少局部相互交叠。
因此,连杆部件20相对于显影单元u的配合部分并不相对于显影辊13的支承部分沿纵向方向凸出至外侧。因此,处理盒B能够沿纵向方向减小尺寸。
尽管已经参考示例实施例介绍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知道,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述的示例实施例。下面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将根据最广义的解释,以便包含所有这些变化形式以及等效的结构和功能。
本申请要求日本专利申请No.2011-135098(申请日为2011年6月17日)和No.2012-106922(申请日为2012年5月8日)的优先权,这两篇文献整个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附图标记列表
A   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A1  装置本体
B   处理盒
7   感光鼓
13  显影辊
18a 支承轴
20  连杆部件
u   显影单元
v   感光单元

Claims (31)

1.一种处理盒,设置成可拆卸地安装在电子照相成像装置的装置本体上,包括:
感光单元,所述感光单元包括感光鼓;
显影单元,所述显影单元包括设置成使形成于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的显影辊,并设置成只绕处理盒沿感光鼓的轴向方向的一端侧处的单个旋转中心可旋转地与感光单元连接;以及
连杆部件,所述连杆部件提供于处理盒沿所述轴向方向的另一端侧处,并设置成与感光单元和显影单元可旋转地连接,且促进在显影辊和感光鼓之间的相对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还包括:旋转限制单元,所述旋转限制单元设置成限制显影单元相对于连杆部件的旋转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旋转限制单元包括提供于连杆部件附近的限制部分和提供于显影单元附近的被限制部分,并限制显影单元的旋转,使得当显影单元相对于连杆部件旋转的角度超过预定角度时,所述限制部分接触被限制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还包括:运动限制部分,所述运动限制部分提供于连杆部件和显影单元中的一个附近,并设置成限制连杆部件沿轴向方向向外侧的运动,使得运动限制部分与连杆部件和显影单元中的另一个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处理盒,其中:限制部分和被限制部分中的至少一个还用作运动限制部分,所述运动限制部分限制连杆部件沿轴向方向向外侧的运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处理盒,其中:连接部分设置成使得感光单元与连杆部件连接,限制部分由成一体的轴部件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还包括:第一推压部件,所述第一推压部件设置成将显影辊推压向感光鼓,以使得第一推压部件接触感光单元和连杆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中:当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形成图像时,感光单元的、与连杆部件连接的连接部分以及显影单元的、与连杆部件连接的连接部分并不被旋转驱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处理盒,其中:
感光单元包括第一框架部件,所述第一框架部件设置成可旋转地支承感光鼓的两端;
显影单元包括第二框架部件,所述第二框架部件设置成可旋转地支承显影辊的两端;以及
连杆部件与第一框架部件和第二框架部件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中:当沿与感光鼓的轴向方向垂直的方向看时,连杆部件与感光单元连接的区域和连杆部件与显影单元连接的区域至少局部相互交叠。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中:当沿与感光鼓的轴向方向垂直的方向看时,连杆部件与显影单元连接的区域和显影辊被支承在显影单元中的区域至少局部相互交叠。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中:当沿感光鼓的轴向方向看时,在连杆部件和显影单元之间的连接部分位于从感光鼓的轴线延伸至显影辊的轴线的线的延伸线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还包括:
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在所述一端侧布置在感光鼓附近;以及
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在所述一端侧布置在显影辊附近,并设置成从感光鼓向显影辊传送驱动力,使得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处理盒,其中:当显影辊和感光鼓旋转时,在沿感光鼓的轴向方向看时,显影单元在所述一端侧相对于感光单元的旋转中心相对于沿一力的方向延伸的线布置在显影辊的轴线并不位于的一侧,所述力由于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而产生。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中:θ2比θ1更接近直角,
其中,当沿感光鼓的轴向方向看时,第一线是经过显影辊的轴线和感光鼓的轴线的线,第二线是经过显影单元在所述一端侧相对于感光单元的旋转中心和显影辊的轴线的线,且第三线是经过连杆部件相对于感光单元的旋转中心和显影辊的轴线的线;以及
在视图中,θ1是由第一线和第二线限定的角度,θ2是由第一线和第三线限定的角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中:当沿感光鼓的轴向方向看时,至少连杆部件相对于感光单元的旋转中心并不与感光鼓的旋转轴线同轴,或者连杆部件相对于显影单元的旋转中心并不与显影辊的轴线同轴。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还包括:间隙保持部件,所述间隙保持部件提供于显影辊处,并设置成接触感光鼓以及在显影辊的表面和感光鼓的表面之间提供间隙。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中:
显影辊由弹性部件形成;以及
处理盒还包括提供于显影辊处的变形量管制部件,所述变形量管制部件设置成接触感光鼓,并设置成管制在所述显影辊与感光鼓接触时显影辊变形的变形量。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还包括:
第二推压部件,所述第二推压部件设置成将显影辊推压向感光鼓;
其中,当沿感光鼓的轴向方向看时,显影辊和感光鼓布置在沿第二推压部件施加力的方向延伸的线上。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中:当沿感光鼓的轴向方向看时,在所述一端侧,在连杆部件相对于感光单元的旋转中心和显影辊的轴线之间的距离小于在显影单元相对于感光单元的旋转中心和显影辊的轴线之间的距离。
21.一种设置成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包括:
(i)处理盒,所述处理盒设置成可拆卸地安装在电子照相成像装置的装置本体上,并包括:感光单元,所述感光单元包括感光鼓;显影单元,所述显影单元包括显影辊,所述显影辊设置成使形成于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并设置成只绕处理盒沿感光鼓的轴向方向的一端侧处的单个旋转中心可旋转地与感光单元连接;以及连杆部件,所述连杆部件提供于处理盒沿所述轴向方向的另一端侧处,并设置成与感光单元和显影单元可旋转地连接,且促进在显影辊和感光鼓之间的相对运动;以及
(ii)传送单元,所述传送单元设置成传送记录介质。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其中:处理盒包括旋转限制单元,所述旋转限制单元设置成限制显影单元相对于感光单元的旋转范围。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其中:旋转限制单元包括布置在连杆部件附近的限制部分和布置在显影单元附近的被限制部分,并限制显影单元的旋转,使得当显影单元相对于连杆部件旋转的角度超过预定角度时,所述限制部分接触被限制部分。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成像装置,还包括:运动限制部分,所述运动限制部分提供于连杆部件和显影单元中的一个附近,并设置成限制连杆部件沿轴向方向向外侧的运动,使得运动限制部分与连杆部件和显影单元中的另一个接触。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限制部分和被限制部分中的至少一个还用作运动限制部分,所述运动限制部分设置成限制连杆部件沿轴向方向向外侧的运动。
26.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成像装置,还包括:本体推压部件,所述本体推压部件提供于装置本体处,并设置成接触处理盒以及将显影辊推压向感光鼓。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当沿感光鼓的轴向方向看时,显影辊和感光鼓布置在沿本体推压部件施加力的方向延伸的线上。
28.一种处理盒的装配方法,所述处理盒包括:感光单元,所述感光单元有感光鼓,静电潜像形成于所述感光鼓上;以及显影单元,所述显影单元有显影辊,所述显影辊设置成支承用于显影静电潜像的显影剂;所述方法包括:
将连杆部件可旋转地附接在显影单元的、沿显影辊的轴向方向的一端侧上;
将连杆部件可旋转地附接在感光单元的、沿感光鼓的轴向方向的一端侧上;以及
使得显影单元的、沿显影辊的轴向方向的另一端侧与感光单元的、沿感光鼓的轴向方向的另一端侧只绕单个旋转中心可旋转地连接。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处理盒的装配方法,还包括:
在连杆部件附接于显影单元上之后,将连杆部件附接在感光单元上;以及
使得显影单元与感光单元连接。
3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处理盒的装配方法,其中:
连杆部件包括运动限制部分,所述运动限制部分设置成限制连杆部件相对于显影单元沿显影辊的轴向方向向外侧的运动;以及
在连杆部件附接于显影单元上之后,将连杆部件旋转至运动限制部分起作用的位置。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处理盒的装配方法,其中:
连杆部件还包括旋转限制部分,所述旋转限制部分限制连杆部件相对于显影单元的旋转范围;以及
在连杆部件附接于显影单元上之后,连杆部件旋转至运动限制部分和旋转限制部分由于连杆部件的重量而起作用的位置处。
CN201280029703.6A 2011-06-17 2012-06-08 处理盒、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以及处理盒的装配方法 Active CN1036205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35098 2011-06-17
JP2011-135098 2011-06-17
JP2012106922A JP5312638B2 (ja) 2011-06-17 2012-05-08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組立方法
JP2012-106922 2012-05-08
PCT/JP2012/065299 WO2012173216A2 (en) 2011-06-17 2012-06-08 Process cartridge,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assembly method of process cartridg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20507A true CN103620507A (zh) 2014-03-05
CN103620507B CN103620507B (zh) 2016-12-07

Family

ID=465168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29703.6A Active CN103620507B (zh) 2011-06-17 2012-06-08 处理盒、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以及处理盒的装配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195211B2 (zh)
EP (1) EP2721448B1 (zh)
JP (1) JP5312638B2 (zh)
CN (1) CN103620507B (zh)
WO (1) WO2012173216A2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22253A (zh) * 2014-04-24 2015-11-04 佳能株式会社 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CN105388740A (zh) * 2014-09-03 2016-03-0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CN107092175A (zh) * 2017-06-29 2017-08-25 珠海天麟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废粉仓以及具有该废粉仓的处理盒
CN107132747A (zh) * 2016-02-29 2017-09-05 佳能株式会社 显像装置、处理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7315334A (zh) * 2016-04-27 2017-11-03 佳能株式会社 显影设备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7505823A (zh) * 2017-10-12 2017-12-22 珠海市拓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联动机构及具有该联动机构的显影盒
CN108459483A (zh) * 2017-02-17 2018-08-28 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成像装置
CN109765773A (zh) * 2019-03-09 2019-05-17 珠海联合天润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处理盒
CN113614651A (zh) * 2019-03-26 2021-11-0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显影盒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84343B2 (ja) 2011-08-31 2016-03-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5794238B2 (ja) * 2013-01-07 2015-10-14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作像ユニットおよび現像ユニット
KR101798502B1 (ko) * 2013-07-19 2017-11-16 에스프린팅솔루션 주식회사 가압 유닛을 구비한 현상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화상 형성 장치
CN103399477A (zh) * 2013-07-30 2013-11-20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处理盒
JP6176078B2 (ja) * 2013-11-25 2017-08-0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376749B2 (ja) 2013-12-06 2018-08-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9377751B2 (en) 2014-03-31 2016-06-2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developer cartridge rotatable between first and second positions
JP6452459B2 (ja) * 2015-01-15 2019-01-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6873604B2 (ja) 2015-06-05 2021-05-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6602126B2 (ja) * 2015-09-16 2019-11-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カートリッジに用いられる部材
JP6465906B2 (ja) * 2016-02-29 2019-02-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KR102131649B1 (ko) * 2016-02-29 2020-08-05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현상장치 및 화상형성장치
JP6736316B2 (ja) * 2016-03-08 2020-08-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938166B2 (ja) * 2016-04-27 2021-09-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877906B2 (ja) * 2016-07-22 2021-05-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KR20180054024A (ko) * 2016-11-14 2018-05-24 에이치피프린팅코리아 주식회사 현상 카트리지 및 이를 채용한 전자사진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
CN108241269B (zh) * 2016-12-24 2024-05-14 江西亿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显影单元以及包含该显影单元的处理盒
US11086267B2 (en) * 2018-09-25 2021-08-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eveloping cartridge
CN114430812B (zh) * 2019-09-17 2024-03-12 佳能株式会社 盒和图像形成装置
JP7483540B2 (ja) 2019-09-17 2024-05-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484219B2 (ja) * 2020-02-28 2024-05-16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59372A (ja) * 2020-10-01 2022-04-1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N114488747B (zh) * 2022-02-25 2024-05-24 珠海华人智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处理盒的拨动结构及其处理盒
KR20230136940A (ko) * 2022-03-21 2023-10-04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유격을 갖는 구동측 힌지를 구비하는 프로세스 카트리지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740227A1 (en) * 1995-04-28 1996-10-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process cartridge assembly metho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0757304A2 (en) * 1995-07-31 1997-02-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upling member, process cartridge,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assembling method
US5926666A (en) * 1996-08-29 1999-07-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nection method of connecting contacts
JP2006276190A (ja) * 2005-03-28 2006-10-12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20100189466A1 (en) * 2009-01-26 2010-07-29 Oki Dat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39149B2 (ja) 1992-08-05 2000-05-0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ネットワーク管理システム
JPH08339148A (ja) * 1995-06-13 1996-12-24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H08339149A (ja) * 1995-06-13 1996-12-24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402860B2 (ja) * 1995-07-31 2003-05-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H09190058A (ja) * 1996-01-09 1997-07-22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現像装置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90370A (ja) * 2000-04-10 2001-10-19 Canon Inc 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再生産方法
JP2005221393A (ja) * 2004-02-06 2005-08-18 Shinko Denshi Kk はかりの風防装置
JP2006350164A (ja) * 2005-06-20 2006-12-28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07133180A (ja) * 2005-11-10 2007-05-31 Ricoh Co Ltd 現像装置及び現像ローラ
JP5100468B2 (ja) * 2007-05-15 2012-12-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572874B2 (ja) 2010-11-16 2014-08-20 学校法人早稲田大学 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の製造方法
KR101615652B1 (ko) * 2011-01-06 2016-04-26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프로세스 카트리지 및 이를 가지는 화상형성장치
JP5200130B2 (ja) 2011-03-22 2013-05-15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ウエハレベルcsp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740227A1 (en) * 1995-04-28 1996-10-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process cartridge assembly metho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0757304A2 (en) * 1995-07-31 1997-02-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upling member, process cartridge,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assembling method
US5926666A (en) * 1996-08-29 1999-07-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nection method of connecting contacts
JP2006276190A (ja) * 2005-03-28 2006-10-12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20100189466A1 (en) * 2009-01-26 2010-07-29 Oki Dat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Cited B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22253A (zh) * 2014-04-24 2015-11-04 佳能株式会社 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CN105022253B (zh) * 2014-04-24 2019-09-06 佳能株式会社 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CN105388740A (zh) * 2014-09-03 2016-03-0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CN105388740B (zh) * 2014-09-03 2020-03-17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成像设备
US10613469B2 (en) 2016-02-29 2020-04-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apparatus,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1698600B2 (en) 2016-02-29 2023-07-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apparatus,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7132747A (zh) * 2016-02-29 2017-09-05 佳能株式会社 显像装置、处理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11372365B2 (en) 2016-02-29 2022-06-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apparatus,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1249437B2 (en) 2016-02-29 2022-02-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cartridge having a frame and supporting members that are movable relative to the frame
US10775735B2 (en) 2016-02-29 2020-09-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apparatus,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7315334A (zh) * 2016-04-27 2017-11-03 佳能株式会社 显影设备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7315334B (zh) * 2016-04-27 2021-04-13 佳能株式会社 显影设备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8459483A (zh) * 2017-02-17 2018-08-28 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成像装置
CN107092175A (zh) * 2017-06-29 2017-08-25 珠海天麟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废粉仓以及具有该废粉仓的处理盒
CN107505823A (zh) * 2017-10-12 2017-12-22 珠海市拓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联动机构及具有该联动机构的显影盒
CN107505823B (zh) * 2017-10-12 2024-01-09 珠海市拓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联动机构及具有该联动机构的显影盒
CN109765773A (zh) * 2019-03-09 2019-05-17 珠海联合天润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处理盒
CN109765773B (zh) * 2019-03-09 2024-01-09 珠海联合天润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处理盒
CN113614651A (zh) * 2019-03-26 2021-11-0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显影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173216A3 (en) 2013-03-14
JP2013020233A (ja) 2013-01-31
JP5312638B2 (ja) 2013-10-09
EP2721448A2 (en) 2014-04-23
WO2012173216A2 (en) 2012-12-20
US9195211B2 (en) 2015-11-24
EP2721448B1 (en) 2015-03-25
US20120321342A1 (en) 2012-12-20
CN103620507B (zh) 2016-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20507A (zh) 处理盒、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以及处理盒的装配方法
JP476550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4839337B2 (ja) カートリッジ
US8059988B2 (en)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7168029B (zh) 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及显影盒
CN106547184B (zh) 盒和用于盒的部件
US8787794B2 (en) Cartridg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rum attaching method
JP2007093753A (ja)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EP2562604B1 (e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CN103698993B (zh) 处理盒
CN102411295A (zh) 盒、成像设备以及拆解和安装方法
CN109946940A (zh) 一种处理盒的工作方法、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JP2006308802A (ja) 像担持体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937802B2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KR20180011005A (ko) 화상 형성 장치
US9335730B2 (en)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4119591A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72185B2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326788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6513153B2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13050494A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07047298A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に用いられる離間部材の位相合わせ組立方法
JP2011095711A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12103578A (ja) プロセス手段の支持固定構造及びこれ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現像装置
JP673640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