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48727A - 一种分质利用河水梯级养殖鱼虾的装置及其养殖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分质利用河水梯级养殖鱼虾的装置及其养殖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48727A
CN103548727A CN201310509463.6A CN201310509463A CN103548727A CN 103548727 A CN103548727 A CN 103548727A CN 201310509463 A CN201310509463 A CN 201310509463A CN 103548727 A CN103548727 A CN 1035487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river
trapezoidal
shrimp
fis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0946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48727B (zh
Inventor
彭友新
李传岭
董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ngji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f ZJ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f ZJU filed Critical Ningb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f ZJU
Priority to CN20131050946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548727B/zh
Publication of CN1035487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487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487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487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质利用河水梯级养殖鱼虾的装置,包括有养殖池,其中,养殖池的中部设置有上流式配水管,围绕该上流式配水管建有梯形鱼池,梯形鱼池外建有梯形虾池,上流式配水管通过送水管网与河道相连接;在河道沿岸依河道走势安装带有射流曝气设备的河水生物前处理箱,前处理箱内设置有带抽水泵机的进水口,该前处理箱内还设置有高效生物床,前处理箱内设置有溢流堰而形成集水槽,该集水槽与送水管网相连接。其设备简单、成本低,利用该装置的养殖方法,通过对河水的分质利用为对水质有不同要求的养殖鱼虾品种提供养殖用水,并通过前处理箱以及高效生物床净化水质实现水体的循环利用。

Description

一种分质利用河水梯级养殖鱼虾的装置及其养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鱼虾养殖领域,具体地指一种分质利用河水梯级养殖鱼虾的装置及其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在我国的沿海地区,河道水网相当丰富,养殖业也随之兴旺,但随着养殖业的发展,河道管网水质受到侵害,越来越不能满足养殖需求,造成养殖病害,减产,以及环境恶化等不良后果。近年来,中国的凡纳滨对虾养殖进入了稳定发展时期,但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病害频发、死亡率高等现象。针对这些现象,人们探索出了鱼虾混养模式,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混养模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1、以对虾为主的养殖模式; 2、以鱼为主的养殖模式; 3、鱼虾并重的养殖模式;前两种模式的养殖品种有所针对,养殖密度不大,第三种养殖模式大,水体中的生物量也较大,带给水体的压力很大,需要增加增氧机的密度和开机时间。因此这些模式存在收益小,风险大,投入高等问题。
1997年,由世界养殖协会组织的名为“可持续发展对虾养殖技术的展示和生物安全零交换水养殖”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目的是为了预防对虾病毒的暴发与流行,以及保护环境,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零交换水养殖就是在系统内进行水交换,系统内的水不与外界水进行交换,系统内的水循环多次使用。该系统的核心在于,在一个小的封闭的生态系统中,进行封闭式养殖,依靠系统内藻类和有益菌类完成生态平衡。
对虾循环水养殖的研究是从室内循环养殖模式开始的。虽然这种模式的生产效率较高,但由于设备和管理费用都很高,导致经济效率较低,所以到目前为止,这种模式并未在实际生产中广泛应用。
目前我国也有一些选择用室外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方法,这些研究成果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使用养殖鱼或贝类等大型生物净化池来承担系统中的水质净化任务。这从成本和技术上更易被接受,更具有实用意义。但这类模式也存在些问题,主要有多数仍需要配置专门的沉降池、曝气池等专门的水处理措施,这些净化池、沉降池主来用来净化水质,生产能力小,这就容易导致单位水面积生产能力下降。
目前对于分质利用河水以及梯级循环养殖鱼虾的专利尚无检索结果,仅在大鲵养殖方面有梯级养殖的专利:
(1)公开号为CN101822234A名称为“大鲵恒温循环型高密度养殖方法”
本发明涉及野生动物的人工养殖方法,特别是对大鲵(娃娃鱼)的高密度养殖方法,其特征是在5~10度的坡地上建造5~10个室内梯级养殖池,每个养殖池采用循环溢流用水,对水质进行严格的过滤和净化,并使水温保持在19~22℃之间的最佳生长温度,对大鲵实行分池分级饲养。本发明能为大鲵的饲养提供最佳的生长条件,并能节约大量能源,提高养殖密度和成活率,降低成本,增加养殖效益。
(2)公开号为CN201718332U名称为“一种大鲵恒温梯级循环型养殖池”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大鲵恒温梯级循环养殖池,其特征是在斜度为5-10度的坡地上建造5-10个室内梯级养殖池,每个养殖池均设置有溢水孔和排污管,最后一级养殖池有一条出水管与一个水质净化池相连通,水质净化池中设置有过滤棉和活性炭,并通过潜水泵和冷暖机把水输送到最高处的养殖池内,保证水质清净和经控温后循环流动,从而大大提高了大鲵养殖的成活率,达到高密度养殖的目的。
(3)公开号为CN202664018U名称为“一种喷泉式梯级大鲵养殖池”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喷泉式梯级大鲵养殖池,包括贮水池和室内梯级养殖池,它还包括喷泉系统,贮水池位于室内梯级养殖池的下方,室内梯级养殖池由至少两个养殖槽重叠放置而成,养殖槽呈底部封闭的圆筒状,下层养殖槽的外径大于上层养殖槽的外径,顶层的养殖槽上设置有盖板,贮水池中安装有潜水泵,喷泉系统包括盖板上方的旋转喷头以及与潜水泵相连并穿过室内梯级养殖池的喷管。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增加了大鲵养殖池的有效利用面积,提高了养殖池的水质,配合大鲵的习性,采用喷泉式梯级大鲵养殖池,提高了大鲵的成活率,节约养殖成本。
上述专利技术中,均未涉及对河网水的利用,增大了生产成本,而且梯形养殖针对单一品种,只是分池隔开的模式,虽然养殖密度扩大但是实际对于缓解环境压力的作用并不明显;工程量大,抗冲击能力小,不能最终使水体实现自然生态的演替,因此其均有待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设备简单、养殖成本低、经济收益高的一种分质利用河水梯级养殖鱼虾的装置及其养殖方法,其根据养殖鱼虾品种及其对水质要求的不同,分质配水,梯级供给循环;引入河道水资源,通过高水质要求鱼虾品种中水部分的循环,从而实现河水的分质利用以及鱼虾的增产増质,形成水体的循环利用。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分质利用河水梯级养殖鱼虾的装置,包括有养殖池,其中,养殖池的中部设置有上流式配水管,围绕该上流式配水管建有梯形鱼池,梯形鱼池外建有梯形虾池,上流式配水管通过送水管网与河道相连接;在河道沿岸依河道走势安装带有射流曝气设备的河水生物前处理箱,前处理箱内设置有带抽水泵机的进水口,该前处理箱内还设置有高效生物床,前处理箱内设置有溢流堰而形成集水槽,该集水槽与送水管网相连接。
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措施还包括:
上述的前处理箱内设置有基于溶氧在线控制系统的射流曝气设备。
上述的高效生物床由具有生物亲合性的多孔高分子材料制成。
上述的养殖池呈圆形结构,梯形鱼池与梯形虾池之间设置有环形隔墙,该养殖池内设置有分隔墙而将养殖池分隔成扇形的养殖区域。
上述的送水管网上设置有供水支管,该供水支管与外购水源相连接。
一种分质利用河水梯级养殖鱼虾的装置的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通过带抽水泵机的进水口将河道中的河水抽入前处理箱内,启动射流曝气设备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
步骤二、射流曝气设备产生的氧气输送至高效生物床,并在高效生物床上形成土著微生物与藻类形成菌藻共生生物体系以清除水体中污染物;
步骤三、增氧和清除污染物后的河水经溢流堰流入集水槽,并通过送水管网输送至养殖池,再由上流式配水管跌瀑进入养殖池;
步骤四、河水流入梯形鱼池,河水中的浮游生物被梯形鱼池中的鱼滤食,并在鱼的扰动进一步增加溶解氧,梯形鱼池中的河水溢流跌瀑至外围梯形虾池中;
步骤五、养殖池中排出的水经送水管网输送至河道形成河水的循环。
上述的梯形鱼池内养殖滤食性鱼类。
上述的滤食性鱼类为鲢鱼、草鱼、鳙鱼或鲫鱼。
上述的梯形虾池内养殖对虾。
上述的河道的围堰内养殖龙虾。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一种分质利用河水梯级养殖鱼虾的装置及其养殖方法,引入河道水作为养殖用水源,用射流曝气设备增加水中溶解氧含量,并用高效生物床为工程菌和藻类提供载体而形成菌藻共生生物体系,通过对河水的分质利用为对水质有不同要求的养殖鱼虾品种提供养殖用水,通过送水管网实现水体的循环利用。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射流曝气设备增加水中溶解氧含量,且射流曝气设备在溶氧在线控制系统控制下曝气充氧及微动力循环根据水质自动调节,节约充氧所消耗的能源和成本。
(2)前处理箱在河道沿岸依河道走势建设,占地面积小、可移动、处理量大,水质净化速度快,效果稳定,避免大型水处理构筑物的修建,节约了成本。
(3)高效生物床为工程菌和土著菌群生产提供载体,形成菌藻共生体系从而清除水体中污染物,起到净化水质的目的;且高效生物床由具有生物亲合性的多孔高分子材料制成,高效生物床存在的大量孔隙空间,这些空间内生成了由藻类与微型动物构成的高密度生物群落,与生物床表面的菌群、上部生态植物的根系共同构成了水质净化生态系统和食物链,对净化水质起重要的作用。
(4)调节送水管网,前处理箱可以灵活运用于河道水质的自循环,实现水质修复;且送水管网上设置供水支管,供水支管与外购水源连接,在河水水质无法达到养殖条件时进行比例配水,保证养殖鱼虾的存活,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5)养殖池由梯形鱼池和梯形虾池构成,利用梯形养殖池的特点,采用多级跌瀑形式,且养殖池的供水管采用上流式配水管,养殖用水源从上流式配水管跌瀑进入梯形鱼池,形成了溶解氧的自动供给,节省能源和成本。
(6)养殖池采用圆形结构,避免过多的死角,养殖池内用分隔墙分隔,避免大规模病疫的爆发。
(7)滤食性鱼类投放于对水质要求较高的对虾前段,起到生物净化水质的效果并进一步增加了水中溶解氧含量,保证了梯形虾池的水质;还可利用河道的围堰养殖龙虾,增加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河道R、养殖池1、梯形鱼池11、梯形虾池12、环形隔墙13、分隔墙14、上流式配水管2、送水管网3、供水支管31、射流曝气设备4、前处理箱5、进水口51、高效生物床52、溢流堰53、集水槽54。
一种分质利用河水梯级养殖鱼虾的装置,包括有养殖池1,其中,养殖池1的中部设置有上流式配水管2,围绕该上流式配水管2建有梯形鱼池11,梯形鱼池11外建有梯形虾池12,上流式配水管2通过送水管网3与河道R相连接;在河道R沿岸依河道R走势安装带有射流曝气设备4的河水生物前处理箱5,前处理箱5内设置有带抽水泵机的进水口51,该前处理箱5内还设置有高效生物床52,前处理箱5内设置有溢流堰53而形成集水槽54,该集水槽54与送水管网3相连接。
前处理箱5在河道沿岸依河道走势建设,占地面积小、可移动、处理量大,水质净化速度快,效果稳定,避免大型水处理构筑物的修建,节约了成本;而养殖用水的输送采用设置于养殖池1中部的上流式配水管2,在配水过程中,养殖用水从上流式配水管2流出跌瀑进入梯形鱼池11,在此过程中,使养殖用水与空气充分接触,增加了水中的溶解氧含量。
前处理箱5内设置有基于溶氧在线控制系统的射流曝气设备4;溶氧在线控制系统对河水中的溶解氧进行实时的监控,在溶解氧含量不足以满足养殖鱼虾生存时,启动射流曝气设备4为河水补充溶解氧,而在溶解氧含量足以满足养殖鱼虾生存时,则可以关闭射流曝气设备4,以节约能源和养殖成本。
高效生物床52由具有生物亲合性的多孔高分子材料制成。生物亲合性的高分子材料在现有技术中应用还是比较普遍的,根据水质不同我们灵活的应用硅藻土或者其他球型多孔填料,组成一个模块,集中的富集对水处理有益的菌种,一般这些都是好氧的,而导致水体恶化的菌种一般是厌氧的。这种方式采用微动力提供氧气,能耗小,在氧气上升通道中,与附着在高效生物床52上的菌种充分接触,大大提高水处理成本和处理效果,在不提供化学药剂的水处理过程中,成本主要来自供氧产生的电费。
形象点说:现在一般就是在河里挂几个像鸡毛掸子一样的生物床,然后下面鼓气,这个鼓气既费电,而且如果太小,不能提供充足的氧气,并且不能对填料上的菌充分的更替,用久了大块的掉下来失效;太大了,相当于没有和水里的菌足够时间接触就直接冲出水面了,浪费电,并且也容易把挂膜好的菌冲掉下来,无法达到效果。
本发明用多孔材料,就像一块大海绵,高分子材料的多孔结构使高效生物床52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且存在大量的孔隙空间,这些孔隙空间将为微生物和藻类提供生长空间,下面曝气,让菌种和氧气充分接触,提高氧转化利用率,并提高单位水体中有益菌的量,这些空间内生成了由藻类与微型动物构成的高密度生物群落,与生物床表面的菌群、上部生态植物的根系共同构成了水质净化生态系统和食物链,从而清除水体中污染物而净化水质。
养殖池1呈圆形结构,梯形鱼池11与梯形虾池12之间设置有环形隔墙13,该养殖池1内设置有分隔墙14而将养殖池分隔成扇形的养殖区域。圆形结构的设计,避免过多的死角,养殖池内用分隔墙14分隔,可以有效避免大规模病疫的爆发。养殖区域采用梯形池,利用梯形池阶梯状的特点,池中的水外溢过程中将经历多次跌瀑,增加了水中溶解氧的供给机会,可以有效增加水中溶解氧含量。
送水管网3上设置有供水支管31,该供水支管31与外购水源相连接。供水支管31的设置,可以在在河水水质无法达到养殖条件时进行比例配水,保证养殖鱼虾的存活,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本养殖装置在梯形鱼池11内养殖鲢鱼、草鱼、鳙鱼、鲫鱼等滤食性鱼类,在外围的梯形虾池12内养殖对水质要求较高的对虾,滤食性鱼类投放于对水质要求较高的对虾前段,起到生物净化水质的效果并进一步增加了水中溶解氧含量,保证了梯形虾池12的水质;并可在河道R的围堰内养殖龙虾,根据鱼虾品种的水质的不同要求进行组合养殖,对河水进行分质利用,节约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收益。
一种分质利用河水梯级养殖鱼虾的装置的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通过带抽水泵机的进水口51将河道中的河水抽入前处理箱5内,启动基于溶氧在线控制系统的射流曝气设备4,根据溶氧在线控制系统的监测数据对水体进行溶解氧的补充。
步骤二、射流曝气设备4产生的氧气输送至高效生物床52,并在高效生物床52上形成土著微生物与藻类形成菌藻共生生物体系以清除水体中污染物,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步骤三、增氧和清除污染物后的河水经溢流堰53流入集水槽54,并通过送水管网3输送至养殖池1,再由上流式配水管2跌瀑进入养殖池1;当溶氧在线控制系统监测到水中的溶解氧达到设定值,即足以满足鱼虾的养殖需要时,射流曝气设备4停止充氧,仅提供动力维持水体循环。河水由上流式配水管2跌瀑进入养殖池1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加了水中的溶解氧。
步骤四、河水流入梯形鱼池11,梯形鱼池11养殖鲢鱼、草鱼、鳙鱼、鲫鱼等滤食性鱼类,河水中的浮游生物被梯形鱼池11中的鱼滤食;其中,鲢鱼、鳙鱼等能很好的清除浮游生物,而草鱼对池底的底泥有很好的扰动作用,在鱼的扰动下水中溶解氧进一步增加,梯形鱼池11中的河水溢流跌瀑至外围梯形虾池12中,经过梯形鱼池11中养殖鱼的生物净化,水体得到进一步的净化,足以满足对水质要求较高的对虾的养殖要求。
步骤五、养殖池1中排出的水经送水管网3输送至河道R形成河水的循环,排出的水在河道R中在河水的自净作用下可以被再次利用,从而节约了养殖成本。
当河道R水质变差时可以进行河道水的自循环,具体自循环过程为:通过带抽水泵机的进水口51将河水抽入前处理箱5,启动基于溶氧在线控制系统的射流曝气设备4监控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启动曝气系统增加水中的溶解氧,氧气被输送到多孔高分子材料制成具有生物亲合性的高效生物床52中,高效生物床52上的土著微生物与藻类形成菌藻共生生物体系,清除水体中污染物从而净化水质;净化后的河水溢流堰53流入集水槽54,再经送水管网3回到河道R中实现自循环。这样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的循环转变,依靠水体生物多样性来保持水质的自我修复与良性循环。
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已阐明,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做出的各种变化或改型都不会脱离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分质利用河水梯级养殖鱼虾的装置,包括有养殖池(1),其特征是:所述的养殖池(1)的中部设置有上流式配水管(2),围绕该上流式配水管(2)建有梯形鱼池(11),梯形鱼池(11)外建有梯形虾池(12),所述的上流式配水管(2)通过送水管网(3)与河道(R)相连接;在河道(R)沿岸依河道(R)走势安装带有射流曝气设备(4)的河水生物前处理箱(5),所述的前处理箱(5)内设置有带抽水泵机的进水口(51),该前处理箱(5)内还设置有高效生物床(52),所述的前处理箱(5)内设置有溢流堰(53)而形成集水槽(54),该集水槽(54)与送水管网(3)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质利用河水梯级养殖鱼虾的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前处理箱(5)内设置有基于溶氧在线控制系统的射流曝气设备(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分质利用河水梯级养殖鱼虾的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高效生物床(52)由具有生物亲合性的多孔高分子材料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分质利用河水梯级养殖鱼虾的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养殖池(1)呈圆形结构,所述的梯形鱼池(11)与梯形虾池(12)之间设置有环形隔墙(13),该养殖池(1)内设置有分隔墙(14)而将养殖池分隔成扇形的养殖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分质利用河水梯级养殖鱼虾的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送水管网(3)上设置有供水支管(31),该供水支管(31)与外购水源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质利用河水梯级养殖鱼虾的装置的养殖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通过带抽水泵机的进水口(51)将河道中的河水抽入前处理箱(5)内,启动射流曝气设备(4)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
步骤二、射流曝气设备(4)产生的氧气输送至高效生物床(52),并在高效生物床(52)上形成土著微生物与藻类形成菌藻共生生物体系以清除水体中污染物;
步骤三、增氧和清除污染物后的河水经溢流堰(53)流入集水槽(54),并通过送水管网(3)输送至养殖池(1),再由上流式配水管(2)跌瀑进入养殖池(1);
步骤四、河水流入梯形鱼池(11),河水中的浮游生物被梯形鱼池(11)中的鱼滤食,并在鱼的扰动进一步增加溶解氧,梯形鱼池(11)中的河水溢流跌瀑至外围梯形虾池(12)中;
步骤五、养殖池(1)中排出的水经送水管网(3)输送至河道(R)形成河水的循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分质利用河水梯级养殖鱼虾的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梯形鱼池(11)内养殖滤食性鱼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分质利用河水梯级养殖鱼虾的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滤食性鱼类为鲢鱼、草鱼、鳙鱼或鲫鱼。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分质利用河水梯级养殖鱼虾的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梯形虾池(12)内养殖对虾。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分质利用河水梯级养殖鱼虾的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河道(R)的围堰内养殖龙虾。
CN201310509463.6A 2013-10-25 2013-10-25 一种分质利用河水梯级养殖鱼虾的装置的养殖方法 Active CN10354872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509463.6A CN103548727B (zh) 2013-10-25 2013-10-25 一种分质利用河水梯级养殖鱼虾的装置的养殖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509463.6A CN103548727B (zh) 2013-10-25 2013-10-25 一种分质利用河水梯级养殖鱼虾的装置的养殖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48727A true CN103548727A (zh) 2014-02-05
CN103548727B CN103548727B (zh) 2014-12-17

Family

ID=500032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09463.6A Active CN103548727B (zh) 2013-10-25 2013-10-25 一种分质利用河水梯级养殖鱼虾的装置的养殖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548727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61303A (zh) * 2016-06-03 2016-09-28 山东大学 一种鱼-菌-藻共生的生态养殖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113417246A (zh) * 2021-06-29 2021-09-21 刘国印 一种水利工程用生态环境控制装置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26678A (zh) * 2001-12-19 2003-07-02 鱼博士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室内自动化养殖系统
CN101081008A (zh) * 2007-07-13 2007-12-05 南郑县秦岭大鲵养殖有限责任公司 大鲵仿生态人工驯养繁殖方法
US20080202998A1 (en) * 2007-02-23 2008-08-28 Kuo-Tang Tseng Sewage treatment system for breeding system
DE102007034308A1 (de) * 2007-07-24 2009-02-05 Herbert Seidl Verfahren zur Aufbereitung von Wasser, Wasserfilter und Aquarium aufweisend den Wasserfilter
CN201718332U (zh) * 2010-02-09 2011-01-26 深圳市大龙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大鲵恒温梯级循环型养殖池
CN102499124A (zh) * 2011-09-28 2012-06-20 北京市可持续发展促进会 循环流水水产养殖系统
CN103238557A (zh) * 2013-05-13 2013-08-14 宁夏祥河生态环境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净化河沟水的养殖系统
CN203152243U (zh) * 2012-12-05 2013-08-28 郑根仕 蟹的立体养殖装置
CN203505333U (zh) * 2013-10-25 2014-04-02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一种分质利用河水梯级养殖鱼虾的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26678A (zh) * 2001-12-19 2003-07-02 鱼博士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室内自动化养殖系统
US20080202998A1 (en) * 2007-02-23 2008-08-28 Kuo-Tang Tseng Sewage treatment system for breeding system
CN101081008A (zh) * 2007-07-13 2007-12-05 南郑县秦岭大鲵养殖有限责任公司 大鲵仿生态人工驯养繁殖方法
DE102007034308A1 (de) * 2007-07-24 2009-02-05 Herbert Seidl Verfahren zur Aufbereitung von Wasser, Wasserfilter und Aquarium aufweisend den Wasserfilter
CN201718332U (zh) * 2010-02-09 2011-01-26 深圳市大龙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大鲵恒温梯级循环型养殖池
CN102499124A (zh) * 2011-09-28 2012-06-20 北京市可持续发展促进会 循环流水水产养殖系统
CN203152243U (zh) * 2012-12-05 2013-08-28 郑根仕 蟹的立体养殖装置
CN103238557A (zh) * 2013-05-13 2013-08-14 宁夏祥河生态环境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净化河沟水的养殖系统
CN203505333U (zh) * 2013-10-25 2014-04-02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一种分质利用河水梯级养殖鱼虾的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戴捷等: "洪湖流域半封闭池塘河蟹养殖氮磷污染负荷研究", 《环境科学与技术》 *
杨平等: "闽江口鱼虾混养塘水-气界面温室气体通量及主要影响因子", 《环境科学学报》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61303A (zh) * 2016-06-03 2016-09-28 山东大学 一种鱼-菌-藻共生的生态养殖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105961303B (zh) * 2016-06-03 2019-02-12 山东大学 一种鱼-菌-藻共生的生态养殖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113417246A (zh) * 2021-06-29 2021-09-21 刘国印 一种水利工程用生态环境控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48727B (zh) 2014-1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20661B (zh) 一种基于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的生态渔业养殖装置
CN105746393A (zh) 一种循环水跑道式养虾系统及方法
CN100475030C (zh) 水产养殖池塘生态循环流水装置
CN103960193B (zh) 模拟自然生态环境的松江鲈鱼繁养水处理系统及运作管理方法
KR101508055B1 (ko) 생물학적 스키머를 이용한 바이오플락용 복합양식수조
CN104430125B (zh) 一种高效水产养殖系统和方法
CN103548737A (zh) 一种低碳、环保养鱼方法
CN108401970A (zh) 一种鱼虾藻鲍参循环水生态综合养殖系统
CN106922592A (zh) 一种集聚式内循环养鱼设备及养鱼方法
CN108323469A (zh) 双鱼塘循环水生态鱼养殖系统
CN106719246A (zh) 基于气提循环的工厂化对虾养殖系统和方法
CN203505333U (zh) 一种分质利用河水梯级养殖鱼虾的装置
CN201107973Y (zh) 一种基于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的生态渔业养殖装置
CN103202260A (zh) 一种生态观赏鱼缸
CN104351112A (zh) 一种循环水底栖动物培养实验装置
CN205233182U (zh) 蟹虾鱼循环养殖系统
CN105028337A (zh) 一种钢架浮网水蛭高密度养殖方法
CN205648734U (zh) 一种龙虾养殖池
CN208273900U (zh) 一种鱼虾藻鲍参循环水生态综合养殖系统
CN204335565U (zh) 循环立体复合型“陆上水产养殖”生态微系统
CN103563817A (zh) 藻相水系虾贝连体循环水养殖系统
CN206559930U (zh) 一种箱式种养同体生态养殖浮床
CN103548727B (zh) 一种分质利用河水梯级养殖鱼虾的装置的养殖方法
CN102696514B (zh) 生态养鱼及生物净水一体化养殖系统及其养殖方法
CN104855330B (zh) 一种适于鲍多层立体培育的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LI CHUANLING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NINGBO TECH COLLEGE, ZHEJIANG UNIV.

Effective date: 20140605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315100 NINGBO, ZHEJIANG PROVINCE TO: 315040 NINGBO, ZHEJIANG PROVINCE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605

Address after: 315040, 5, East Building, 673 Jiangnan Road, Jiangdong hi tech Zone, Jiangdong District, Zhejiang, Ningbo

Applicant after: Li Chuanling

Address before: 315100 Ningb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Hunan Road 1, Ningbo, Zhejiang

Applicant before: Ningb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TONGJI UNIVERSITY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LI CHUANLING

Effective date: 20150129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Dong Bin

Inventor after: Dai Xiaohu

Inventor after: He Qunbiao

Inventor after: Shen Danni

Inventor after: Meng Jinfeng

Inventor after: Peng Youxin

Inventor before: Peng Youxin

Inventor before: Li Chuanling

Inventor before: Dong Bin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315040 NINGBO, ZHEJIANG PROVINCE TO: 200092 YANGPU, SHANGHAI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INVENTOR; FROM: PENG YOUXIN LI CHUANLING DONG BIN TO: DONG BIN DAI XIAOHU HE QUNBIAO SHEN DANNI MENG JINFENG PENG YOUXIN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129

Address after: 200092 Shanghai City, Yangpu District Siping Road No. 1239

Patentee after: Tongji University

Address before: 315040, 5, East Building, 673 Jiangnan Road, Jiangdong hi tech Zone, Jiangdong District, Zhejiang, Ningbo

Patentee before: Li Chuan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