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48274B - 用于冷却无线电单元的冷却系统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冷却无线电单元的冷却系统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48274B
CN103548274B CN201280001246.XA CN201280001246A CN103548274B CN 103548274 B CN103548274 B CN 103548274B CN 201280001246 A CN201280001246 A CN 201280001246A CN 103548274 B CN103548274 B CN 1035482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cooling
cooling fins
active antenna
antenna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0124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48274A (zh
Inventor
施健
史蒂芬·霍沃思
张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5482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482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482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4827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46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involving the transfer of heat by flowing fluids
    • H01L23/467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involving the transfer of heat by flowing fluids by flowing gases, e.g. ai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36Selection of materials, or shaping, to facilitate cooling or heating, e.g. heatsinks
    • H01L23/367Cooling facilitated by shape of device
    • H01L23/3672Foil-like cooling fins or heat sin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2Transmitters
    • H04B1/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asings, housings
    • H04B1/036Cool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001Technical content checked by a classifier
    • H01L2924/0002Not covered by any one of groups H01L24/00, H01L24/00 and H01L2224/00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冷却有源天线系统单元中的至少一个产热无线电单元的冷却系统,所述冷却系统包括至少一个风扇和一个风道,其中每个待由所述冷却系统冷却的产热无线电单元经布置为连接到包括冷却翼片的散热器单元,所述散热器单元经布置以在所述无线电单元与周围空气之间转移热量,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风扇经布置以在至少一个风道入口与至少一个风道出口之间的所述风道中产生周围空气的主要空气流,其中所述风道经布置以沿着每个所述散热器单元在所述有源天线系统单元的纵向方向(A)上延伸并且边界在每个所述散热器单元上。

Description

用于冷却无线电单元的冷却系统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冷却有源天线系统单元中的至少一个产热无线电单元的冷却系统。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冷却有源天线系统单元中的至少一个产热无线电单元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无线电单元中的例如功率放大器和其它组件的效率不是100%,因此无线电单元放射热量,即,无线电单元包括产热组件,由此,无线电单元需要冷却。无线电单元可使用散热器来冷却,通过倚靠着散热器底座来热连接无线电单元,从而使热量从无线电单元转移到散热器并且从那里转移到周围空气中。通常,所述散热器进一步布置有冷却翼片,从而改善无线电单元的冷却。
如果需要更大的冷却能力,那么可布置散热器的强制冷却,即,布置一个风扇,所述风扇迫使气流穿过散热器的冷却翼片的表面,从而用来自散热器外部的较冷的周围空气替换被来自冷却翼片的热量加热的空气,因此改善了散热器的冷却。
为了在不影响无线电性能的情况下减少射频损失并且节约能量,电信无线电单元,例如无线电收发信机,优选地布置为尽可能接近天线。这样还减少了无线电单元的体积、重量和成本。因此,无线电单元优选地直接安装或安放在天线上(即,半集成安装)或与天线集成(即,集成安装)在塔的顶部上或在有源天线系统单元中类似较高的安装位置。根据有源天线系统单元中的一个天线或若干天线的优选定位,有源天线系统单元通常经布置为它的纵向延伸的一个末端或多或少地在另一个末端下方,即,或多或少地在垂直的位置上布置。无线电单元的散热器布置有冷却翼片,所述冷却翼片沿着有源天线系统单元的纵向延伸而延伸,从而改善自然冷却。如果在有源天线系统单元中关于一根天线布置一个以上无线电单元,那么各无线电单元经布置为沿着有源天线系统单元的纵向延伸而位于不同位置,即沿着一个天线或若干天线的纵向延伸而位于不同位置,从而尽可能少地从天线表面突出,由此最小化有源天线系统单元的横向尺寸。
由于无线电单元中的产热组件的底座面积通常是有限的,并且在组件的限定的底座面积上需要安置的功能性越来越多,因此开发了越来越强大的组件,例如更高集成的组件。此组件容量的增加使得可将与以前相比更多的功率供应给单位组件底座面积上的组件,这转而导致在最大量使用时,例如,在电信系统中的峰值负荷期间,单位底座面积上的组件发射比以前更多的热量,即,组件的最大热负荷在逐渐增加,因为每平方厘米底座面积可向它们供应更多功率(W/cm2)。无线电单元的组件也是如此。
如上所提到的,传统上,增加无线电单元散热器的冷却能力是通过增加冷却翼片面积而实现的,例如,通过布置更高的冷却翼片,或通过布置强制冷却。这些解决方案的缺点是由于制造困难和成本,冷却翼片尺寸不能无限地增加,并且当风扇不运作时,冷却风扇的安放会影响自然冷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标是提供一种改善的用于冷却有源天线系统单元中的至少一个产热无线电单元的冷却系统以及提供一种改善的用于冷却有源天线系统单元中的至少一个产热无线电单元的方法。
这个目标通过布置一种用于冷却有源天线系统单元中的至少一个产热无线电单元的冷却系统而实现,所述冷却系统包括至少一个风扇和一个风道,其中每个待由冷却系统冷却的产热无线电单元经布置为连接到一个包括冷却翼片的散热器单元,所述散热器单元经布置以在无线电单元与周围空气之间转移热量,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风扇经布置以在至少一个风道入口与至少一个风道出口之间的风道中产生周围空气的主要空气流,其中所述风道经布置以沿着每个所述散热器单元在有源天线系统单元的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且边界在每个所述散热器单元上,其中在风道中产生的所述主要空气流经布置以大体上在有源天线系统单元的纵向方向上流动并且进一步经布置以在每个所述散热器单元的许多冷却翼片上方产生周围空气的辅助空气流,并且其中待由辅助空气流冷却的所述冷却翼片经布置为朝向与有源天线系统单元的纵向方向成一角度的方向。
这个目标进一步通过一种用于使用冷却系统来冷却有源天线系统单元中的至少一个产热无线电单元的方法而实现,所述冷却系统包括至少一个风扇和一个风道,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每个待由冷却系统冷却的产热无线电单元连接到一个包括冷却翼片的散热器单元,将散热器单元布置为在无线电单元与周围空气之间转移热量,将所述至少一个风扇布置为在至少一个风道入口与至少一个风道出口之间的风道中产生周围空气的主要空气流,将风道布置为沿着每个所述散热器单元在有源天线系统单元的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且边界在每个所述散热器单元上,将风道中产生的主要空气流布置为大体上在有源天线系统单元的纵向方向上流动并且将主要空气流进一步布置为在每个所述散热器单元的许多冷却翼片上方产生周围空气的辅助空气流,以及将待由辅助空气流冷却的所述冷却翼片布置为朝向与有源天线系统单元的纵向方向成一角度的方向。
通过布置一种用于冷却有源天线系统单元中的至少一个产热无线电单元的冷却系统,其中每个待由冷却系统冷却的产热无线电单元经布置为连接到一个包括冷却翼片的散热器单元并且其中至少一个风扇经布置以在至少一个风道入口与至少一个风道出口之间的风道中产生周围空气的主要空气流,其中风道经布置以沿着每个所述散热器单元在有源天线系统单元的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且边界在每个所述散热器单元上,其中在风道中产生的所述主要空气流经布置以大体上在有源天线系统单元的纵向方向上流动并且进一步经布置以在每个所述散热器单元的许多冷却翼片上方产生周围空气的辅助空气流,并且其中待由辅助空气流冷却的所述冷却翼片经布置为朝向与有源天线系统单元的纵向方向成一角度的方向,待由周围空气流冷却的冷却翼片的纵向延伸可以减小,从而相应的冷却翼片的下游末端处的周围空气流的温度可以减小,从而增加了相应的散热器的此位置处的冷却能力,当使用具有在有源天线系统单元的纵向方向上具有大尺寸的散热器的无线电单元时,这是尤其有利的。另外的优点是当所述至少一个风扇在不需要强制冷却的情况下关闭时,例如当周围温度足够低,自然冷却已经足够时,风道和风扇不影响自然冷却。另外的优点是所述至少一个风扇和风道不会显著增加有源天线系统单元的体积。
通过布置一种用于冷却有源天线系统单元中的至少一个产热无线电单元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每个待由冷却系统冷却的产热无线电单元连接到一个包括冷却翼片的散热器单元,将散热器单元布置为在无线电单元与周围空气之间转移热量,将至少一个风扇布置为在至少一个风道入口与至少一个风道出口之间的风道中产生周围空气的主要空气流,将风道布置为沿着每个所述散热器单元在有源天线系统单元的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且边界在每个所述散热器单元上,将风道中产生的主要空气流布置为大体上在有源天线系统单元的纵向方向上流动并且将主要空气流进一步布置为在每个所述散热器单元的许多冷却翼片上方产生周围空气的辅助空气流,以及将待由辅助空气流冷却的所述冷却翼片布置为朝向与有源天线系统单元的纵向方向成一角度的方向,待由周围空气流冷却的冷却翼片的纵向延伸可以减小,从而相应的冷却翼片的下游末端处的周围空气流的温度可以减小,从而增加了相应的散热器的此位置处的冷却能力,当使用具有在有源天线系统单元的纵向方向上具有大尺寸的散热器的无线电单元时,这是尤其有利的。另外的优点是当所述至少一个风扇在不需要强制冷却的情况下关闭时,例如当周围温度足够低,自然冷却已经足够时,风道和风扇不影响自然冷却。另外的优点是所述至少一个风扇和风道不显著增加有源天线系统单元的体积。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至少一个风道出口经布置以在每个散热器单元的许多冷却翼片上方指引周围空气的流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至少一个风道出口是沿着有源天线系统单元的一个纵向侧面布置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风道出口的间隙大小是沿着有源天线系统单元的纵向方向用变化的尺寸布置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风道处布置一个盖件以将离开风道出口的空气流引导向散热器单元的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至少一个风道入口经布置以在每个所述散热器单元的许多冷却翼片上方抽吸周围空气的辅助空气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至少一个风道入口是沿着有源天线系统单元的一个纵向侧面布置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风道入口的间隙大小是沿着有源天线系统单元的纵向方向用变化的尺寸布置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冷却翼片与有源天线系统单元的纵向方向之间的角度经布置以沿着冷却翼片的延伸而变化。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冷却翼片是沿着冷却翼片的纵向延伸用变化的尺寸布置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冷却翼片是沿着冷却翼片的纵向延伸用波浪形或弯曲的形状布置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至少一个风扇是离心式风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用于冷却产热单元的方法可包括将所述至少一个风道出口布置为在每个散热器单元的许多冷却翼片上方引导周围空气的流动的步骤。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用于冷却产热单元的方法可包括将所述至少一个风道入口布置为在每个散热器单元的许多冷却翼片上方抽吸周围空气的辅助空气流的步骤。
本发明的其它优点从以下具体说明中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附图旨在阐明及解释本发明的不同实施例,其中:
图1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用于冷却有源天线系统单元中的至少一个产热无线电单元的冷却系统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根据图1的冷却系统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3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风道的截面示意图,
图4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风道的另一个截面示意图,
图5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冷却系统的示意图,
图6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冷却系统的示意图,以及
图7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冷却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用于冷却有源天线系统单元10中的至少一个产热无线电单元4、6、8的冷却系统2的示意图,所述冷却系统2包括至少一个风扇12和一个风道14,其中每个待由冷却系统2冷却的产热无线电单元4、6、8经布置为连接到包括冷却翼片22、24、26、28、30、32的散热器单元16、18、20,所述散热器单元16、18、20经布置以在无线电单元4、6、8与周围空气34之间转移热量,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风扇12经布置以在至少一个风道入口36与至少一个风道出口38之间的风道14内产生周围空气34的一个主要空气流33,其中所述风道14经布置以沿着每个所述散热器单元16、18、20在有源天线系统单元10的纵向方向A上延伸并且边界在每个所述散热器单元16、18、20上,其中在风道14中产生的所述主要空气流33经布置以大体上在有源天线系统单元10的纵向方向A上流动,并且进一步经布置以在每个所述散热器单元16、18、20的许多冷却翼片22、24、26、28、30、32上方产生周围空气34的辅助空气流35,其中所述冷却翼片22、24、26、28、30、32经布置为朝向与有源天线系统单元10的纵向方向A成一个角度α的方向。
通过将待由辅助空气流35冷却的冷却翼片22、24、26、28、30、32布置为朝向与有源天线系统单元10的纵向方向A成一个角度α的方向,与传统设计相比,待由周围空气流冷却的冷却翼片22、24、26、28、30、32的纵向延伸C可以减小,从而相应的冷却翼片22、24、26、28、30、32的下游末端处的周围空气流的温度可以减小,从而增加了相应的散热器单元16、18、20的此位置处的冷却能力,当使用具有在有源天线系统单元10的纵向方向A上具有大尺寸的散热器单元16、18、20的无线电单元4、6、8时,这是尤其有利的。另外的优点是当所述至少一个风扇12在不需要强制冷却的情况下关闭时,例如当周围温度足够低,自然冷却已经足够时,风道14和至少一个风扇12不影响自然冷却。
根据此实施例,所述至少一个风扇12经布置以通过将周围空气34从至少一个风道入口36引进风道14中,而在至少一个风道入口36与至少一个风道出口38之间的风道14中产生周围空气34的一个主要空气流33,且其中所述风道出口38经布置以在每个所述散热器单元16、18、20的许多冷却翼片22、24、26、28、30、32上方引导周围空气34的流动,其中所述冷却翼片22、24、26、28、30、32经布置为朝向与有源天线系统单元10的纵向方向A成一角度的方向。
有源天线系统单元10包括至少一个产热无线电单元4、6、8和至少一个天线40,两者都沿着有源天线系统单元10的纵向方向A布置,并且进一步包括一个用于冷却至少一个产热无线电单元4、6、8的冷却系统,其中相应的无线电单元4、6、8直接安装或安放在天线上(即,半集成的)或与天线集成(即,集成的)。
至少一个风扇12优选是离心式的风扇,布置在风道14的一个末端处,所述风道14布置在有源天线系统单元10的一个纵向侧面处。
至少一个风扇12和风道14可以布置为现场组装在一起的两个个别部分,或布置为一个集成单元。
图2所示为根据图1的冷却系统2的另一个示意图,其中周围空气34的流动方向示意性地显示在图中。如图所示,周围空气34在至少一个风道入口36处被引进风道14中,沿着有源天线系统单元10的纵向方向A流动33经过风道14,并且在至少一个风道出口38处离开风道14,所述风道出口38在每个所述散热器单元16、18、20的许多冷却翼片22、24、26、28、30、32上方引导周围空气34的流动35,其中冷却翼片22、24、26、28、30、32经布置为朝向与有源天线系统单元10的纵向方向A成一个角度α的方向。
图3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风道的截面示意图。所述截面是沿着有源天线系统单元10的纵向方向A而截取的。至少一个风扇12、至少一个风道入口36以及风道出口38示意性地显示在图中。如图所示,风道出口38可经布置以沿着每个所述散热器单元16、18、20的大多数冷却翼片22、24、26、28、30、32的一个末端延伸,并且风道出口38的间隙大小B可进一步沿着有源天线系统单元10的纵向方向A中的风道14的延伸而用变化的尺寸来布置,例如缩窄的间隙形状,从而实现出口38处均匀的出口空气流动,从而实现沿着所有所述冷却翼片22、24、26、28、30、32的大体上均匀的冷却。
图4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风道的另一个截面示意图。所述截面是垂直于风道14的延伸而截取的,即,与图3中所示的横截面成直角。风道14和风道出口38如图所示。出口38外的辅助空气流35的方向也在图中指示。为了将风道出口38外的辅助空气流朝向散热器单元16、18、20的表面引导,可在风道14处布置盖件42以在冷却翼片22、24、26、28、30、32上方引导辅助空气流35。为了在至少一个风扇不运作时实现空气流用于自然冷却,盖件42优选地只部分地覆盖散热器单元16、18、20。
在不需要强制冷却而关闭所述至少一个风扇时,沿着有源天线系统单元10的纵向侧面布置风道14的设计不影响自然冷却。
在图中,所述冷却翼片22、24、26、28、30、32、所述至少一个产热无线电单元4、6、8以及所述至少一个天线40的相对位置示意性地得到指示。
如图所示,可以沿着冷却翼片22、24、26、28、30、32的纵向延伸C,用变化的尺寸,例如不同的高度,来布置冷却翼片22、24、26、28、30、32,从而实现沿着所述冷却翼片22、24、26、28、30、32的长度对至少一个产热无线电单元4、6、8的更均匀的冷却。
图5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冷却系统的示意图。图5中所示的实施例与图2中所示的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至少一个风扇12在风道14的一个末端处布置在风道14的外面。周围空气34的流动33、35的方向示意性地在图中显示。
根据此实施例,所述至少一个风扇12经布置以通过将周围空气34从至少一个风道入口36引进风道14中,而在至少一个风道入口36与至少一个风道出口38之间的风道14中产生周围空气34的一个主要空气流33,且其中所述风道出口38经布置以在每个所述散热器单元16、18、20的许多冷却翼片22、24、26、28、30、32上方引导周围空气34的流动,其中所述冷却翼片22、24、26、28、30、32经布置为朝向与有源天线系统单元10的纵向方向A成一个角度α的方向。
图6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冷却系统的示意图。图6中所示的实施例与图2中所示的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风道经布置为它的风道入口36是沿着有源天线系统单元10的一个纵向侧面布置。周围空气34的流动33、35的方向示意性地在图中显示。
根据此实施例,所述至少一个风扇12经布置以通过将周围空气34从沿着有源天线系统单元10的纵向侧面布置的至少一个风道入口36引进风道14中,而在至少一个风道入口36与至少一个风道出口38之间的风道14中产生周围空气34的一个主要空气流33,且其中所述风道入口36经布置以在每个所述散热器单元16、18、20的许多冷却翼片22、24、26、28、30、32上方抽吸周围空气34的辅助空气流35,其中所述冷却翼片22、24、26、28、30、32经布置以朝向与有源天线系统单元10的纵向方向A成一角度的方向。
根据此实施例,风道入口36可经布置以沿着每个所述散热器单元16、18、20的大多数冷却翼片22、24、26、28、30、32的一个末端延伸,并且风道入口36的间隙大小B可进一步沿着有源天线系统单元10的纵向方向A中的风道14的延伸而用变化的尺寸来布置,例如缩窄的间隙形状,从而实现入口36处均匀的入口空气流动,从而实现沿着所有所述冷却翼片22、24、26、28、30、32的大体上均匀的冷却。
图7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冷却系统的示意图。图7中所示的实施例与图6中所示的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至少一个风扇12在风道14的一个末端处布置在风道14的外面,以及不同之处在于在有源天线系统单元10中只布置一个具有散热器单元16的无线电单元4。周围空气34的流动33、35的方向示意性地在图中显示。
根据此实施例,所述至少一个风扇12经布置以通过将周围空气34从沿着有源天线系统单元10的纵向侧面布置的至少一个风道入口36引进风道14中,而在至少一个风道入口36与至少一个风道出口38之间的风道14中产生周围空气34的一个主要空气流33,且其中所述风道入口36经布置以在每个所述散热器单元16的许多冷却翼片22、24上方抽吸周围空气34的辅助空气流35,其中所述冷却翼片22、24经布置为朝向与有源天线系统单元10的纵向方向A成一角度的方向。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方法,所述方法使用冷却系统2来冷却有源天线系统单元10中的至少一个产热无线电单元4、6、8,所述冷却系统2包括至少一个风扇12和一个风道14,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每个待由冷却系统2冷却的产热无线电单元4、6、8连接到包括冷却翼片22、24、26、28、30、32的散热器单元16、18、20,将散热器单元16、18、20布置为在无线电单元4、6、8与周围空气34之间转移热量,将所述至少一个风扇12布置为在至少一个风道入口36与至少一个风道出口38之间的风道14中产生周围空气34的一个主要空气流33,将风道14布置为沿着每个所述散热器单元4、6、8在有源天线系统单元10的纵向方向A上延伸并且边界在每个所述散热器单元4、6、8上,将风道14中产生的主要空气流33布置为大体上在有源天线系统单元10的纵向方向A上流动并且将主要空气流33进一步布置为在每个所述散热器单元4、6、8的许多冷却翼片22、24、26、28、30、32上方产生周围空气34的辅助空气流35,以及将待由辅助空气流35冷却的所述冷却翼片22、24、26、28、30、32布置为朝向与有源天线系统单元10的纵向方向A成一个角度α的方向。
用于冷却产热单元4的方法可进一步包括将至少一个风道出口38布置为在每个所述散热器单元16、18、20的许多冷却翼片22、24、26、28、30、32上方引导周围空气34的流动的步骤,或者可进一步包括将至少一个风道入口36布置为在每个所述散热器单元16、18、20的许多冷却翼片22、24、26、28、30、32上方抽吸周围空气34的辅助空气流35。
所描述的本发明使用直的冷却翼片,但是也可以沿着它们的纵向延伸用其它形状来布置冷却翼片,例如沿着冷却翼片的纵向延伸用波浪形或弯曲的形状来布置冷却翼片。冷却翼片与有源天线系统单元10的纵向方向A之间的角度α也可以经布置为沿着冷却翼片的延伸C而变化。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而是同时涉及且包含所附独立权利要求范围内的所有实施例。因此,有可能组合上述实施例中的各特征,只要这些组合是可能的。

Claims (18)

1.一种用于冷却有源天线系统单元(10)中的至少一个产热无线电单元(4、6、8)的冷却系统(2),所述冷却系统(2)包括至少一个风扇(12)和一个风道(14),其中每个待由所述冷却系统(2)冷却的产热无线电单元(4、6、8)经布置为连接到包括冷却翼片(22、24、26、28、30、32)的散热器单元(16、18、20),所述散热器单元(16、18、20)经布置以在所述无线电单元(4、6、8)与周围空气(34)之间转移热量,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风扇(12)经布置以在至少一个风道入口(36)与至少一个风道出口(38)之间的所述风道(14)中产生周围空气(34)的主要空气流(33),所述冷却系统(2)特征在于所述风道(14)经布置以沿着每个所述散热器单元(16、18、20)在所述有源天线系统单元(10)的纵向方向(A)上延伸并且边界在每个所述散热器单元(16、18、20)和所述无线电单元(4、6、8)所构成的侧面上,其中在所述风道(14)中产生的所述主要空气流(33)经布置以在所述有源天线系统单元(10)的所述纵向方向(A)上流动并且进一步经布置以在每个所述散热器单元(16、18、20)的许多冷却翼片(22、24、26、28、30、32)上方产生周围空气(34)的辅助空气流(35),其中所述冷却翼片(22、24、26、28、30、32)经布置为朝向与所述有源天线系统单元(10)的所述纵向方向(A)成一角度的方向;
在所述冷却翼片(22、24、26、28、30、32)与所述有源天线系统单元(10)的所述纵向方向(A)之间的所述角度(α)经布置以沿着所述冷却翼片(22、24、26、28、30、32)的延伸(C)而变化;
所述冷却翼片(22、24、26、28、30、32)是沿着所述冷却翼片(22、24、26、28、30、32)的所述延伸(C)用变化的尺寸布置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风道出口(38)经布置以在每个所述散热器单元(16、18、20)的许多冷却翼片(22、24、26、28、30、32)上方引导周围空气(34)的流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系统,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风道出口(38)是沿着所述有源天线系统单元(10)的纵向侧面布置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系统,其中所述风道出口(38)的间隙大小(B)是沿着所述有源天线系统单元(10)的所述纵向方向(A)用变化的尺寸布置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系统,其中所述风道出口(38)是沿着所述有源天线系统单元(10)的所述纵向方向(A)用缩窄的间隙大小(B)布置的。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系统,其中盖件(42)布置在所述风道(14)处以在所述冷却翼片(22、24、26、28、30、32)上方引导所述辅助空气流(35)。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系统,其中冷却翼片(22、24、26、28、30、32)是沿着所述冷却翼片(22、24、26、28、30、32)的纵向延伸(C)用波浪形或弯曲的形状布置的,所述纵向延伸为朝向与有源天线系统单元的纵向方向成一角度的方向的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系统,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风扇(12)是离心式风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风道入口(36)经布置以在每个所述散热器单元(16、18、20)的许多冷却翼片(22、24、26、28、30、32)上方抽吸周围空气(34)的辅助空气流(35)。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却系统,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风道入口(36)是沿着所述有源天线系统单元(10)的纵向侧面布置的。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却系统,其中所述风道入口(36)的间隙大小(B)是沿着所述有源天线系统单元(10)的所述纵向方向(A)用变化的尺寸布置的。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却系统,其中所述风道入口(36)是沿着所述有源天线系统单元(10)的所述纵向方向(A)用缩窄的间隙大小(B)布置的。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却系统,其中盖件(42)布置在所述风道(14)处以在所述冷却翼片(22、24、26、28、30、32)上方引导所述辅助空气流(35)。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却系统,其中冷却翼片(22、24、26、28、30、32)是沿着所述冷却翼片(22、24、26、28、30、32)的纵向延伸(C)用波浪形或弯曲的形状布置的,所述纵向延伸为朝向与有源天线系统单元的纵向方向成一角度的方向的延伸。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却系统,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风扇(12)是离心式风扇。
16.一种用于使用冷却系统(2)来冷却有源天线系统单元(10)中的至少一个产热无线电单元(4、6、8)的方法,所述冷却系统(2)包括至少一个风扇(12)和一个风道(14),所述方法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将每个待由所述冷却系统(2)冷却的产热无线电单元(4、6、8)连接到包括冷却翼片(22、24、26、28、30、32)的散热器单元(16、18、20),将所述散热器单元(16、18、20)布置为在所述无线电单元(4、6、8)与周围空气(34)之间转移热量,将所述至少一个风扇(12)布置为在至少一个风道入口(36)与至少一个风道出口(38)之间的所述风道(14)中产生周围空气(34)的主要空气流(33),将所述风道(14)布置为沿着每个所述散热器单元(4、6、8)在所述有源天线系统单元(10)的纵向方向(A)上延伸并且边界在每个所述散热器单元(4、6、8)和所述无线电单元(4、6、8)所构成的侧面上,将所述风道(14)中产生的所述主要空气流(33)布置为在所述有源天线系统单元(10)的所述纵向方向(A)上流动并且将所述主要空气流(33)进一步布置为在每个所述散热器单元(4、6、8)的许多冷却翼片(22、24、26、28、30、32)上方产生周围空气(34)的辅助空气流(35),以及将待由所述辅助空气流(35)冷却的所述冷却翼片(22、24、26、28、30、32)布置为朝向与所述有源天线系统单元(10)的所述纵向方向(A)成一角度(α)的方向;
在所述冷却翼片(22、24、26、28、30、32)与所述有源天线系统单元(10)的所述纵向方向(A)之间的所述角度(α)经布置以沿着所述冷却翼片(22、24、26、28、30、32)的延伸(C)而变化;
所述冷却翼片(22、24、26、28、30、32)是沿着所述冷却翼片(22、24、26、28、30、32)的所述延伸(C)用变化的尺寸布置的。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将所述至少一个风道出口(38)布置为在每个所述散热器单元(16、18、20)的许多冷却翼片(22、24、26、28、30、32)上方引导周围空气(34)的流动的步骤。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将所述至少一个风道入口(36)布置为在每个所述散热器单元(16、18、20)的许多冷却翼片(22、24、26、28、30、32)上方抽吸周围空气(34)的辅助空气流(35)的步骤。
CN201280001246.XA 2012-05-11 2012-05-11 用于冷却无线电单元的冷却系统和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482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EP2012/058812 WO2013167203A1 (en) 2012-05-11 2012-05-11 Cool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oling radio unit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48274A CN103548274A (zh) 2014-01-29
CN103548274B true CN103548274B (zh) 2016-06-08

Family

ID=495477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01246.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48274B (zh) 2012-05-11 2012-05-11 用于冷却无线电单元的冷却系统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299125A1 (zh)
EP (1) EP2681847B1 (zh)
CN (1) CN103548274B (zh)
WO (1) WO201316720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65543A2 (en) * 2008-12-02 2010-06-10 Andrew Llc Antenna heat fins
JP5846176B2 (ja) * 2013-09-25 2016-01-20 岩崎電気株式会社 ランプ
KR102063077B1 (ko) 2013-11-25 2020-02-1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단말기
CN105357777B (zh) * 2014-08-19 2019-05-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产品及基站系统
CN105578837B (zh) * 2014-10-16 2018-06-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射频拉远单元与有源天线系统
EP3254334B1 (en) * 2015-02-26 2023-11-2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A radio unit housing and a base station antenna module
US9813082B2 (en) * 2015-10-08 2017-11-07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Heat spreader with thermally coductive foam core
CN105633596B (zh) * 2016-03-11 2019-08-16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一种低热阻无连接器馈电的阵列天线及其实现方法
US11056778B2 (en) 2017-04-26 2021-07-0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Radio assembly with modularized radios and interconnects
US11967684B2 (en) 2018-05-03 2024-04-2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Outdoor radio units with integrated solar cells
CN112292817B (zh) * 2018-06-28 2022-04-15 昕诺飞控股有限公司 街道照明杆基座
WO2020122975A1 (en) 2018-12-11 2020-06-18 Orbit Advanced Technologies, Inc. Automated feed source changer for a compact test range
US11688925B2 (en) 2020-04-10 2023-06-27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Module for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monopole
CN113206367B (zh) * 2020-12-02 2022-09-13 西安黄河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有源相控阵天线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23320A (ja) * 2004-01-23 2005-08-1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 Lp ターボ冷却器組み立て品における重複ファン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77601A (en) * 1988-09-09 1991-12-31 Hitachi, Ltd. Cooling system for cooling an electronic device and heat radiation fin for use in the cooling system
GB2296132B (en) * 1994-12-12 1999-02-24 Siemens Plessey Electronic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cooling systems
US5563768A (en) * 1995-08-31 1996-10-08 At&T Global Information Solutions Company Heat source cool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utilizing mechanism for dividing a flow of cooling fluid
JP2002343912A (ja) * 2001-05-16 2002-11-29 Ando Electric Co Ltd デバイスの冷却方法
US6907919B2 (en) * 2003-07-11 2005-06-21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Heat exchanger louver fin
US8136577B2 (en) * 2005-05-31 2012-03-20 Sensi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ssipating heat, and radar antenna containing heat dissipating apparatus
US7787247B2 (en) * 2007-12-11 2010-08-31 Evga Corporation Circuit board apparatus with induced air flow for heat dissipation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23320A (ja) * 2004-01-23 2005-08-1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 Lp ターボ冷却器組み立て品における重複ファン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81847A1 (en) 2014-01-08
US20130299125A1 (en) 2013-11-14
WO2013167203A1 (en) 2013-11-14
EP2681847B1 (en) 2015-09-09
CN103548274A (zh) 2014-0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48274B (zh) 用于冷却无线电单元的冷却系统和方法
CN103717036B (zh) 射频拉远模块以及通信设备
CN105789736B (zh) 电池箱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5888037U (zh) 一种镂空模具
CN202013880U (zh) 一种液冷散热器
CN103452964B (zh) 一种独立的液压油分级冷却系统及工程机械
CN104538152A (zh) 一种油式变压器及其应用
CN204229298U (zh) 终端设备
CN201884465U (zh) 液冷滚动导轨副
CN206343751U (zh) 一种逆变式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和手工双用焊机的散热器
CN202384136U (zh) 片式散热器
CN201554540U (zh) 发动机冷却装置及交通工具
CN202396131U (zh) 一种插片式散热器
CN105356204A (zh) 一种散热架以及激光器
CN203615809U (zh) 一种散热器导流装置
CN106098307A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变压器
CN2917206Y (zh) 鳍片导流式散热装置
CN202310444U (zh) 液冷式热交换改良模块
CN201704377U (zh) 气体循环喷射冷却装置
CN205509767U (zh) 电机用空空冷却装置
CN206075992U (zh) 一种大功率变压器的散热外壳
CN103465274A (zh) 一种机械手控制箱散热系统
CN202262208U (zh) 液冷式热交换改良模块
CN202205543U (zh) 变压器散热装置
CN204315334U (zh) 油式变压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608

Termination date: 2019051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