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36272A - 图像获取装置与其自动对焦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获取装置与其自动对焦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36272A
CN103536272A CN201210241180.3A CN201210241180A CN103536272A CN 103536272 A CN103536272 A CN 103536272A CN 201210241180 A CN201210241180 A CN 201210241180A CN 103536272 A CN103536272 A CN 1035362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nea
image
lens
dot pattern
tho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4118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36272B (zh
Inventor
张佐宇
锺郁芬
曹德朝
陈品汶
郑心皓
王鹏坤
徐敬忠
林俊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TEK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te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tek Corp filed Critical Altek Corp
Priority to CN20121024118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536272B/zh
Publication of CN1035362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362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362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362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ye Examina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获取装置与其自动对焦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由多个光源发出多个光束至眼球,其中眼球具有角膜、瞳孔、水晶体以及眼底,且光束经过角膜传递至眼底。由图像感应单元通过镜头模块,检测光束传递至角膜上的多个第一光点图像,其中镜头模块具有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根据第一光点图像与变焦信息,同步移动光源及第一透镜对角膜对焦。由图像感应单元通过镜头模块,检测光束实质上相交错于瞳孔而传递至眼底上的多个第二光点图像。根据第二光点图像与变焦信息,移动第一透镜对眼底对焦。

Description

图像获取装置与其自动对焦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图像获取装置与其自动对焦方法,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应用于眼底检测的图像获取装置与其自动对焦方法。
背景技术
眼睛乃人类灵魂之窗,因此眼睛的健康极为重要。此外,由于观察眼底就能直接看到血管,全身性的疾病,尤其是血管病变(例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还可通过检测眼底来定期追踪检查。常见的眼睛检测装置包含气动式眼压计、验光机及眼底照相机等,其中,眼底照相机为用来观察眼底的图像获取装置,用以检测眼底的组织有无病变。
现有眼底检测的图像获取装置为了能够因应不同待测眼球表面的曲率,其图像获取装置必须调整对眼底的成像焦距,方可取得清晰的眼底图像。举例来说,现有技术采用两个长方形狭缝光点所产生的光束,以检测光束折射回图像感应器(image sensor)上的图像。其中,当光束平行进入眼睛的水晶体后,光束折射且聚焦在眼底的视网膜附近的位置上时,可通过换算光束折射回图像感应器的两光点的位置,以取得聚焦点的位置来移动镜头,并完成对眼底的视网膜对焦。
然而,现有技术中,必须先以手动的方式来使图像感应器对正瞳孔的位置,直到瞳孔的位置已与图像感应器对正之后,图像感应器才会进一步对眼底对焦。因此,以手动的方式来使图像感应器对正瞳孔,在检测眼底的操作上既不易于操作且耗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获取装置的自动对焦方法,可使图像获取装置在完成对角膜对焦时,同时取得眼底至角膜的距离,以缩短对眼底对焦的时间。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获取装置,其可在完成对角膜对焦时,同时取得眼底至角膜的距离,以缩短对眼底对焦的时间。
本发明提出一种图像获取装置的自动对焦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由多个光源发出多个光束至眼球,其中眼球具有角膜、瞳孔、水晶体以及眼底,且光束经过角膜传递至眼底。由图像感应单元通过镜头模块,检测光束传递至角膜上的多个第一光点图像,其中镜头模块具有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根据第一光点图像与变焦信息,同步移动光源及第一透镜对角膜对焦。由图像感应单元通过镜头模块,检测光束实质上相交错于瞳孔而传递至眼底上的多个第二光点图像。根据第二光点图像与变焦信息,移动镜头模块的第一透镜对眼底对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根据第一光点图像与变焦信息,移动镜头模块的第一透镜对角膜对焦的步骤,包括计算第一光点图像之间的第一组位置信息。根据第一组位置信息,自变焦信息中取得对应于第一组位置信息的第一位移量。根据第一位移量,调整第一透镜与光源的配置。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图像获取装置的自动对焦方法还包括下列步骤。检测角膜的角膜图像,并根据角膜图像的分布,取得角膜图像的反射差异值。根据反射差异值与一校正信息,调整第一透镜的配置,且每隔一时序时间根据角膜图像的分布,取得反射差异值。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由图像感应单元通过镜头模块,检测光束实质上相交错于瞳孔而传递至眼底上的第二光点图像的步骤,包括根据第二光点图像与变焦信息,取得角膜与眼底之间的距离。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由图像感应单元通过镜头模块,检测光束实质上相交错于瞳孔而传递至眼底上的第二光点图像的步骤,还包括计算第二光点图像之间的第二组位置信息。根据第二组位置信息,自变焦信息中取得对应于第二组位置信息的第二位移量。根据第二位移量,调整第一透镜的配置。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自动对焦方法,还包括由图像感应单元通过第一透镜检测第一光点图像,及由图像感应单元通过第一透镜检测第二光点图像。
本发明提出一种图像获取装置,其包括多个光源、图像感应单元、镜头模块以及控制单元。多个光源发出多个光束至眼球,其中眼球具有角膜、瞳孔、水晶体以及眼底,且光束经过角膜传递至眼底。镜头模块配置在光源与图像感应单元之间,且镜头模块具有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控制单元耦接于图像感应单元、镜头模块。图像感应单元通过镜头模块,检测光束传递至角膜上的多个第一光点图像,控制单元根据第一光点图像与一变焦信息,同步移动光源及第一透镜,使图像感应单元对角膜对焦,且图像感应单元通过镜头模块,检测光束实质上相交错于瞳孔而传递至眼底上的多个第二光点图像,控制单元根据第二光点图像与变焦信息,移动镜头模块的第一透镜,使图像感应单元对眼底对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控制单元计算第一光点图像之间的第一组位置信息,根据第一组位置信息,自变焦信息中取得对应于第一组位置信息的第一位移量,且根据第一位移量调整第一透镜与光源的配置。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图像感应单元检测角膜的角膜图像,控制单元根据角膜图像的分布,取得角膜图像的反射差异值,且根据反射差异值与一校正信息,调整第一透镜的配置。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图像获取装置,还包括时序控制单元,耦接于控制单元,时序控制单元每隔一时间区间通知控制单元根据角膜图像的分布,取得角膜图像的反射差异值。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控制单元根据第二光点图像与变焦信息,取得角膜与眼底之间的距离。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控制单元计算第二光点图像之间的第二组位置信息,根据第二组位置信息,自变焦信息中取得对应于第二组位置信息的第二位移量,且根据第二位移量,调整第一透镜的配置。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图像感应单元通过第一透镜检测第一光点图像,并通过第一透镜检测第二光点图像。
基于上述,通过检测光束传递至角膜上的多个第一光点图像,图像获取装置可对角膜对焦,同时可通过检测传递至眼底上的多个第二光点图像对眼底对焦。如此一来,图像获取装置在完成对角膜对焦的同时,通过透镜的移动可取得第二光点图像的位置信息而可取得眼底至角膜的距离,并完成对眼底对焦。因此,图像获取装置可缩短对眼底对焦的时间。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示出的一种图像获取装置的方块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示出的图像获取装置的自动对焦方法流程图;
图3A、图3C及图3E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示出的检测第一光点图像时的图像获取装置方块图;
图3B是对应图3A的第一光点图像的分布示意图;
图3D是对应图3C的第一光点图像的分布示意图;
图3F是对应图3E的第一光点图像的分布示意图;
图4A至图4C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示出的追踪角膜图像的示意图;
图5A至图5C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示出的检测眼底图像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0:图像获取装置;
110、120、130:光源;
140:镜头模块;
142:第一透镜;
144:第二透镜;
150:图像感应单元;
160:控制单元;
200:眼球;
202:水晶体;
210:角膜;
220:瞳孔;
230:眼底;
212、214、216、212’、214’、216’、212”、214”、216”:第一光点图像;
232、234、236、232’、234’、236’、232”、234”、236”:第二光点图像;
40、42、44:角膜图像;
400、420、440:环形面积;
52、54、56、52’、54’、56’、52”、54”、56’、62、64、66、62’、64’、66’、62”、64”、66”:图像;
A、B:区域;
C、C’、C”:光轴;
D 1、D2、D2’、D2”:距离;
E 1、E2:方向;
Go:中心位置;
G、P1、P2:交错点;
L1、L2、L3:光束;
S1、S2:虚线;
T1、T2:三角形;
V1、V2、V3:传递方向;
y、y’、y”:位移量;
S201~S209: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眼底检查的过程中,在因应不同眼球的表面曲率时,若能快速地对眼球的角膜及眼底对焦,且进而获取眼底上的清晰图像,势必能提升眼底检查的效率。本发明便是基于上述观点而提出的图像获取装置与其自动对焦方法。为了使本发明的内容更为明了,以下特举实施例做为本发明确实能够据以实施的范例。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示出的一种图像获取装置的方块图。本实施例的图像获取装置100例如是眼底摄影机(Fundus Camera)或其他眼科视光学仪器等。请参照图1,图像获取装置100包括多个光源110、120及130、镜头模块140、图像感应单元150以及控制单元160。在本实施例中,图像获取装置100用以检测眼球200,其中眼球200具有角膜210、瞳孔220、水晶体202以及眼底230,其中眼底230具有视网膜、视神经及脉络膜等眼底组织(未示出)。
详细而言,光源110、120及130用以发出多个光束L1、L2及L3,其中光束L1、L2及L3经过角膜210以传递至眼底230。在本实施例中,光源110、120及130为不可见光源(例如为远红外光源),而光束L1、L2及L3为不可见光束(例如为远红外光束)。此外,本实施例的光源110、120及130可提供直进性较佳的光束。进一步地说,光束L1实质上沿着传递方向V1传递,光束L2实质上沿着传递方向V2传递,且光束L3实质上沿着传递方向V3传递,其中传递方向V1、V2及V3彼此之间互不平行。在本实施例中,各光源110、120及130可以固定的投射角度发出光束L1、L2及L3,使光束L1、L2及L3交错于一交错点G上,且各光源110、120及130的中心位置Go与交错点G可预设有一对焦距离D 1。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光源110、120及130各自发出光束L1、L2及L3的投射角度,也能依据图像获取装置100所获取的图像而被调整,进而控制光束L1、L2及L3所交错的位置。此外,为了方便说明,在此仅示出三个光源。然而,本实施例不限制光源的数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视其实际产品的设计需求,并参照本实施例的示例,来调整图像获取装置100所具有的光源的数量。
镜头模块140配置在光源110、120及130与图像感应单元150之间。镜头模块140具有第一透镜142与第二透镜144,其中,第二透镜144代表基础镜头透镜组。在本实施例中,镜头模块140的第一透镜142可与光源110、120及130的固定座(未示出)耦接或分离,使第一透镜142可与光源110、120及130同步移动或非同步移动。具体而言,当光源110、120及130以固定角度发出光束L1、L2及L3时,第一透镜142可与光源110、120及130在光轴C上同步地前后移动,以让光束L1、L2及L3的交错点G交错在眼球200的瞳孔220位置,进而使图像感应单元150对角膜210对焦并将角膜图像清晰呈现在图像感应单元150上。此外,当图像感应单元150完成对角膜210对焦之后,第一透镜142的配置将不受限于光源110、120及130,换言之,此时的第一透镜142则会与光源110、120及130的固定座分离,且第一透镜142可在光轴C上前后移动或旋转,使图像感应单元150进一步对眼底230对焦。因此,在第一透镜142、第二透镜144、光源110、120及130的相互搭配下,图像获取装置100可缩短对眼底230对焦的时间,并提升所获取的眼底图像的清晰度。
图像感应单元150的感应区可形成一成像面(未示出)。图像感应单元150通过镜头模块140,可将位于角膜210上的角膜图像与位于眼底230上的眼底图像成像在成像面。此外,本实施例的图像感应单元150例如是电荷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CMOS)元件或感光底片等。
控制单元160耦接于图像感应单元150、第一透镜142及第二透镜144。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单元160根据图像感应单元150所检测的眼球200的图像与变焦信息,控制第一透镜142与光源110、120及130在光轴C上的配置,使图像感应单元150对角膜210对焦,且控制第一透镜142在光轴C上的配置,使图像感应单元150对眼底230对焦。
以下即搭配上述图像获取装置100与眼球200来说明图像获取装置的自动对焦方法。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示出的图像获取装置的自动对焦方法流程图。本实施例的自动对焦方法,适于通过图像获取装置100来检测眼球200。
请同时参照图1与图2,步骤S201,由光源110、120及130发出光束L1、L2及L3至眼球200,其中光束L1、L2及L3经过眼球200的角膜210以传递至眼底230。本实施例中,光源110、120及130可呈三角形的分布且发射非平行的光束L1、L2及L3。
步骤S203,图像感应单元150通过镜头模块140,检测光束L1、L2及L3传递至角膜210上的多个第一光点图像。图像感应单元150也可直接通过镜头模块140的第一透镜142与第二透镜144来检测第一光点图像。
详细而言,图3A、图3C及图3E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示出的检测第一光点图像时的图像获取装置方块图,图3B是对应图3A的第一光点图像的分布示意图,图3D是对应图3C的第一光点图像的分布示意图,图3F是对应图3E的第一光点图像的分布示意图,其中假设从光源110、120及130所发出的非平行光束L1、L2及L3在未相交错之前,是呈正立三角形的分布朝向眼球200发射。请参照图3A及图3B,当图像感应单元150自镜头模块140所检测到的光束L1、L2及L3,是交错于角膜210与光源110、120及130之间(即,角膜210前方)的交错点P1上时,此时图像感应单元150所检测到传递至角膜210上的第一光点图像212、214及216是呈正立三角形T1的分布,且位于图像感应单元150的成像面的图像52、54及56分别对应于第一光点图像212、214及216。另一方面,请参照图3C及图3D,当图像感应单元150自镜头模块140所检测到的光束L1、L2及L3,是交错于眼底230与角膜210之间(即,角膜210后方)的交错点P2上时,此时图像感应单元150所检测到传递至角膜210上的第一光点图像212’、214’及216’是呈倒立三角形T2的分布,且位于图像感应单元150的成像面的图像52’、54’及56’分别对应于第一光点图像212’、214’及216’。在此说明的是,上述各第一光点图像的形状近似圆形即可,本实施例不限制第一光点图像的面积大小与形状。
请参照图1与图2,步骤S205,控制单元160根据第一光点图像与一变焦信息,移动第一透镜142对角膜210对焦。详细而言,为了使光束L1、L2及L3交错于角膜210而进入眼球200中,控制单元160会计算第一光点图像之间的第一组位置信息。控制单元160可根据第一组位置信息,自变焦信息中取得对应于第一组位置信息的第一位移量,其中变焦信息例如是储存在一耦接于控制单元160的储存装置(未示出)中。进一步地说,由于图像感应单元150自镜头模块140所检测到的第一光点图像,可经由同步调整光源与第一透镜142的配置而呈现不同的分布,因此变焦信息可记录图像感应单元150对角膜210对焦所需的参数。举例来说,变焦信息例如是记录不同第一组位置信息与预设位置信息01的多个差异值,以及这些差异值分别对应第一透镜142的第一位移量(即第一透镜142在光轴C上移动的距离)。也就是说,当光源110、120及130各自以固定的投射角度发出光束L1、L2及L3时,控制单元160会根据第一位移量来调整第一透镜142的配置,同时也会使光源110、120及130与第一透镜142在光轴C上同步移动,进而让光束L1、L2及L3交错于瞳孔220而传递至眼底230中,用以使图像感应单元150对角膜210对焦。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当光源110、120及130各自发出光束L1、L2及L3的投射角度可被调整时,控制单元160也可根据第一位移量来调整光源110、120及130各自的的投射角度,进而控制光束L1、L2及L3交错于瞳孔220而传递至眼底230,如此一来,图像感应单元150同样可以达到对角膜210对焦的目地。
具体而言,如图3A及图3B所示,图像感应单元150所检测到的第一光点图像212、214及216呈正立三角形T1的分布。在此,控制单元160会计算第一光点图像212、214及216之间的第一组位置信息R1,而控制单元160可根据第一组位置信息R1计算出第一光点图像212、214及216之间的间距以及向量差。此外,控制单元160会从变焦信息取得对应第一组位置信息R1的第一位移量X1,并根据第一位移量X1来调整第一透镜142的配置。此时,如图3E及图3F所示,图像感应单元150会检测到交错于瞳孔220上的第一光点图像212”、214”及216”(即第一光点图像212”、214”及216”互相重叠),其中光束L1、L2及L3交错于瞳孔220而进入眼球200,且位于图像感应单元150的成像面的图像52”、54”及56”分别对应于第一光点图像212”、214”及216”。。
另一方面,如图3C及图3D所示,图像感应单元150所检测到的第一光点图像212’、214’及216’呈倒立三角形T2的分布。相似地,控制单元160会计算第一光点图像212’、214’及216’之间的第一组位置信息R1’,而控制单元160可根据第一组位置信息R1’计算出第一光点图像212’、214’及216’之间的间距以及向量差。此外,控制单元160从变焦信息取得对应第一组位置信息R1’的第一位移量X1’,并根据第一位移量X1’来调整第一透镜142的配置。此时,如图3E及图3F所示,图像感应单元150会检测到交错于瞳孔220上互相重叠的第一光点图像212”、214”及216”。
另外,在图像感应单元150检测眼球200的过程中,由于眼球200与光轴C的相对位置未必是固定不动,因此,为了使图像感应单元150维持光束L1、L2及L3交错于瞳孔220,控制单元160可根据角膜图像的分布,取得角膜图像的一反射差异值。此外,控制单元160可根据反射差异值与一校正信息来调整第一透镜的配置,其中校正信息可记录不同反射差异值所分别对应的参数,用以使控制单元160控制第一透镜142的配置以追踪角膜图像,且使图像感应单元150所检测的光束L1、L2及L3交错于瞳孔220,并维持对角膜210对焦。
举例来说,图4A至图4C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示出的追踪角膜图像的示意图,其中图4A示出瞳孔220向第一方向E1偏移时图像感应单元150所获取的图像,图4B示出瞳孔220维持不偏移时,图像感应单元150所获取的图像,而图4C示出瞳孔220向第二方向E2偏移时图像感应单元150所获取的图像。为了方便说明,在图4A至图4C中,将图像感应单元150所获取的角膜图像,以虚线S1及S2划分成区域A及B,其中区域A及B分别位于虚线S1及S2的两侧。
详细而言,图像感应单元150对角膜210对焦后,如图4B所示,角膜图像40在区域A与区域B的分布有相同的反射量(如环形面积400均等分布在区域A与区域B)。当图像感应单元150的光轴C与角膜210相对移动,使图像感应单元150所检测到的瞳孔220向第一方向E1偏移时,则如图4A所示,在角膜图像42的分布中,角膜图像42的反射量(如环形面积420)主要位于区域A。因此,控制单元160会计算区域A与区域B中反射量的差异,以取得反射差异值。并且,控制单元160可将反射差异值与一校正信息做比对,以调整第一透镜142的配置,进而使区域A与区域B的反射量相同。若图像感应单元150的光轴C与眼球200相对移动,使图像感应单元150所检测到的瞳孔220向第二方向E2偏移时,如图4C所示,在角膜图像44的分布中,角膜图像44的反射量(如环形面积440)主要位于区域B。相同地,控制单元160会计算区域A与区域B中反射量的差异以做为反射差异值,且控制单元160可将所计算的反射差异值与校正信息做比对,以调整第一透镜142的配置,进而使区域A与区域B的反射量可相同。如此一来,当有外界干扰时,控制单元160可通过追踪角膜图像中的反射差异值,即时地调整第一透镜142的配置。因此,图像感应单元150可维持第一透镜142的光轴在瞳孔220的中央位置。
另外,控制单元160可耦接至时序控制单元(未示出),其中时序控制单元会每隔一时间区间,通知控制单元计算区域A与区域B中反射量的差异,用以取得角膜图像中的反射量差异值。因此,控制单元160可依时序地检查光束L1、L2及L3是否维持交错于瞳孔220而传递至眼底230,使图像感应单元150维持对角膜210对焦。
返回步骤S207,图像感应单元150会通过镜头模块140,检测光束L1、L2及L3实质上相交错于瞳孔220而传递至眼底230上的多个第二光点图像。详细而言,如图5A至图5C所示,由于不同的眼球210,其瞳孔220至眼底230之间的距离也不相同,因此图像感应单元150通过镜头模块140所检测到的第二光点图像的分布也不相同。
接着步骤S209,控制单元160会根据图像感应单元150所检测的第二光点图像与变焦信息,移动第一透镜142对眼底230对焦。详细而言,控制单元160会计算第二光点图像之间的第二组位置信息,例如是第二光点图像之间的间距与向量差。并且,控制单元160可自变焦信息中取得对应于第二组位置信息的第二位移量。在此,变焦信息也可记录图像感应单元150对眼底230对焦所需的参数,使控制单元160计算出眼底230至角膜210的距离,以控制图像感应单元150对眼底230对焦。举例来说,变焦信息例如是记录不同第二组位置信息与预设位置信息O2的多个差异值,以及这些差异值分别对应第一透镜142的第二位移量(即,第一透镜142在光轴C上移动的距离,或者第一透镜142在光轴C上旋转的角度)。因此,控制单元160根据第二位移量调整第一透镜142的配置后,可使图像感应单元150检测清晰的眼底图像。
具体而言,如图5A所示,图像感应单元150对角膜210对焦之后,同时会检测到眼底230上的第二光点图像232、234及236。此时,控制单元160可根据第二光点图像232、234及236之间的第二组位置信息R2,取得角膜210与眼底230之间的距离D2,以及取得对应第二透镜144的第二位移量X2。举例来说,如图5B所示,对于角膜210与眼底230之间的距离较长的眼球200而言,控制单元160可依据第二位移量X2’,取得角膜210与眼底230之间的距离D2’,并使第一透镜142在光轴C上移动,此时图像感应单元150的光轴C’与位于瞳孔220的光轴C之间将会有一位移量y’。另一方面,如图5C所示,对于角膜210与眼底230之间的距离较短的眼球200而言,控制单元160可依据第二位移量X2”,取得角膜210与眼底230之间的距离D2”,并使第一透镜142在光轴C上移动,此时图像感应单元150的光轴C”与位于瞳孔220的光轴C之间将会有一位移量y”。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控制单元160也可使第一透镜142与光轴C具有一视角,以使图像感应单元150对眼底230对焦。如此一来,根据图像感应单元150所检测的第二光点图像的分布,控制单元160可调整第一透镜142的配置,据此,图像感应单元150可在对角膜210对焦后取得清晰的眼底图像。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是以第一透镜142配置在光源110、120及130与第二透镜144之间,而第二透镜144配置在第一透镜142与图像感应单元150之间为例进行说明。然而,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一透镜142配置在第二透镜144与图像感应单元150之间,而第二透镜144配置在光源110、120及130与第一透镜142之间,而其他构件材料与配置关系、自动对焦的方法各步骤、用途与功效等,与图1中的图像获取装置100的构件相似,故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图像获取装置与其自动对焦方法,通过检测光束传递至角膜上的多个第一光点图像,图像获取装置可对角膜对焦,并且通过检测光束实质上相交错于瞳孔而传递至眼底上的多个第二光点图像,图像获取装置可对眼底对焦。因此,图像获取装置可缩短对眼底对焦的时间,且取得清晰的眼底图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3)

1.一种图像获取装置的自动对焦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由多个光源发出多个光束至一眼球,其中该眼球具有一角膜、一瞳孔、水晶体以及一眼底,且该些光束经过该角膜传递至该眼底;
由一图像感应单元通过一镜头模块,检测该些光束传递至该角膜上的多个第一光点图像,其中该镜头模块具有一第一透镜与一第二透镜;
根据该些第一光点图像与一变焦信息,同步移动该些光源及该第一透镜对该角膜对焦;
由该图像感应单元通过该镜头模块,检测该些光束实质上相交错于该瞳孔而传递至该眼底上的多个第二光点图像;以及
根据该些第二光点图像与该变焦信息,移动该镜头模块的该第一透镜对该眼底对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获取装置的自动对焦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该些第一光点图像与该变焦信息,移动该镜头模块的该第一透镜对该角膜对焦的步骤包括:
计算该些第一光点图像之间的一第一组位置信息;
根据该第一组位置信息,自该变焦信息中取得对应于该第一组位置信息的一第一位移量;以及
根据该第一位移量,调整该第一透镜与该光源的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获取装置的自动对焦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检测该角膜的一角膜图像;
根据该角膜图像的分布,取得该角膜图像的一反射差异值;
根据该反射差异值与一校正信息,调整该第一透镜的配置;以及
每隔一时序时间根据该角膜图像的分布,取得该反射差异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获取装置的自动对焦方法,其特征在于,由该图像感应单元通过该镜头模块,检测该些光束实质上相交错于该瞳孔而传递至该眼底上的该些第二光点图像的步骤包括:
根据该些第二光点图像与该变焦信息,取得该角膜与该眼底之间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获取装置的自动对焦方法,其特征在于,由该图像感应单元通过该镜头模块,检测该些光束实质上相交错于该瞳孔而传递至该眼底上的该些第二光点图像的步骤,还包括:
计算该些第二光点图像之间的一第二组位置信息;
根据该第二组位置信息,自该变焦信息中取得对应于该第二组位置信息的一第二位移量;以及
根据该第二位移量,调整该第一透镜的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获取装置的自动对焦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由该图像感应单元通过该第一透镜检测该些第一光点图像,及由该图像感应单元通过该第一透镜检测该些第二光点图像。
7.一种图像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光源,发出多个光束至一眼球,其中该眼球具有一角膜、一瞳孔、水晶体以及一眼底,该些光束经过该角膜传递至该眼底;
一图像感应单元;
一镜头模块,配置在该些光源与该图像感应单元之间,该镜头模块具有一第一透镜与一第二透镜;以及
一控制单元,耦接于该图像感应单元、该镜头模块,
其中该图像感应单元通过该镜头模块,检测该些光束传递至该角膜上的多个第一光点图像,该控制单元根据该些第一光点图像与一变焦信息,同步移动该些光源及该第一透镜,使该图像感应单元对该角膜对焦,且该图像感应单元通过该镜头模块,检测该些光束实质上相交错于该瞳孔而传递至该眼底上的多个第二光点图像,该控制单元根据该些第二光点图像与该变焦信息,移动该镜头模块的该第一透镜,使该图像感应单元对该眼底对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控制单元计算该些第一光点图像之间的一第一组位置信息,根据该第一组位置信息,自该变焦信息中取得对应于该第一组位置信息的一第一位移量,且根据该第一位移量调整该第一透镜与该光源的配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图像感应单元检测该角膜的一角膜图像,该控制单元根据该角膜图像的分布,取得该角膜图像的一反射差异值,且根据该反射差异值与一校正信息,调整该第一透镜的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时序控制单元,耦接于该控制单元,该时序控制单元每隔一时间区间通知该控制单元根据该角膜图像的分布,取得该角膜图像的该反射差异值。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控制单元根据该些第二光点图像与该变焦信息,取得该角膜与该眼底之间的距离。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控制单元计算该些第二光点图像之间的一第二组位置信息,根据该第二组位置信息,自该变焦信息中取得对应于该第二组位置信息的一第二位移量,且根据该第二位移量,调整该第一透镜的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图像感应单元通过该第一透镜检测该些第一光点图像,及该图像感应单元通过该第一透镜检测该些第二光点图像。
CN201210241180.3A 2012-07-12 2012-07-12 图像获取装置与其自动对焦方法 Active CN10353627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41180.3A CN103536272B (zh) 2012-07-12 2012-07-12 图像获取装置与其自动对焦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41180.3A CN103536272B (zh) 2012-07-12 2012-07-12 图像获取装置与其自动对焦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36272A true CN103536272A (zh) 2014-01-29
CN103536272B CN103536272B (zh) 2016-03-02

Family

ID=499604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41180.3A Active CN103536272B (zh) 2012-07-12 2012-07-12 图像获取装置与其自动对焦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536272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61739A (zh) * 2017-05-31 2017-11-21 执鼎医疗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线性扫描共焦的大视场瞳孔与眼底成像系统
CN110072431A (zh) * 2016-12-17 2019-07-30 诺华股份有限公司 使用多焦点角膜曲率测量法确定眼睛表面轮廓
CN110141188A (zh) * 2019-05-15 2019-08-20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一种大视场眼底相机均匀照明方法及系统
CN110811542A (zh) * 2018-08-14 2020-02-21 晋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眼底相机
CN111067478A (zh) * 2018-10-18 2020-04-28 晋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眼底相机以及自行拍摄眼底的方法
CN113900253A (zh) * 2021-10-18 2022-01-07 杨敬尧 一种迷你功能型镜头模组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87820A (zh) * 2001-03-29 2003-01-01 佳能株式会社 眼科装置和自动对准方法
CN1471893A (zh) * 2002-07-12 2004-02-04 ������������ʽ���� 眼科装置
CN1618394A (zh) * 2003-11-17 2005-05-25 佳能株式会社 眼科设备
CN1714740A (zh) * 2004-06-14 2006-01-04 佳能株式会社 眼科装置
US20070013867A1 (en) * 2004-10-21 2007-01-18 Nidek Co., Ltd. Fundus camera
US20080278687A1 (en) * 2007-05-11 2008-11-13 Intralase Corporation Auto-Alignment and Auto-Focus System and Method
WO2011069137A1 (en) * 2009-12-04 2011-06-09 Lumetrics, Inc. Portable fundus camera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87820A (zh) * 2001-03-29 2003-01-01 佳能株式会社 眼科装置和自动对准方法
CN1471893A (zh) * 2002-07-12 2004-02-04 ������������ʽ���� 眼科装置
CN1618394A (zh) * 2003-11-17 2005-05-25 佳能株式会社 眼科设备
CN1714740A (zh) * 2004-06-14 2006-01-04 佳能株式会社 眼科装置
US20070013867A1 (en) * 2004-10-21 2007-01-18 Nidek Co., Ltd. Fundus camera
US20080278687A1 (en) * 2007-05-11 2008-11-13 Intralase Corporation Auto-Alignment and Auto-Focus System and Method
WO2011069137A1 (en) * 2009-12-04 2011-06-09 Lumetrics, Inc. Portable fundus camera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72431A (zh) * 2016-12-17 2019-07-30 诺华股份有限公司 使用多焦点角膜曲率测量法确定眼睛表面轮廓
CN110072431B (zh) * 2016-12-17 2023-12-12 爱尔康公司 使用多焦点角膜曲率测量法确定眼睛表面轮廓
CN107361739A (zh) * 2017-05-31 2017-11-21 执鼎医疗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线性扫描共焦的大视场瞳孔与眼底成像系统
CN107361739B (zh) * 2017-05-31 2019-04-16 执鼎医疗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线性扫描共焦的大视场瞳孔与眼底成像系统
CN110811542A (zh) * 2018-08-14 2020-02-21 晋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眼底相机
CN110811542B (zh) * 2018-08-14 2022-02-18 晋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眼底相机
CN111067478A (zh) * 2018-10-18 2020-04-28 晋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眼底相机以及自行拍摄眼底的方法
CN110141188A (zh) * 2019-05-15 2019-08-20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一种大视场眼底相机均匀照明方法及系统
CN110141188B (zh) * 2019-05-15 2023-08-08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一种大视场眼底相机均匀照明方法及系统
CN113900253A (zh) * 2021-10-18 2022-01-07 杨敬尧 一种迷你功能型镜头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36272B (zh) 2016-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36272B (zh) 图像获取装置与其自动对焦方法
JP5038703B2 (ja) 眼科装置
CN103989453B (zh) 一种多功能眼科测量装置及测试人眼不同部位的方法
JP2012213513A (ja) 眼科撮影装置
JP6442960B2 (ja) 波面補償付眼底撮影装置
JP2013169332A (ja) 光画像撮像装置
JP6108811B2 (ja) 撮像装置
JP5654271B2 (ja) 眼科装置
JP2019083864A (ja) 眼科装置
CN102657515B (zh) 应用于视网膜成像系统的对准光路装置
JP2011125683A (ja) 光画像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9201952A (ja) 撮影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9201951A (ja) 撮影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6611593B2 (ja)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8023675A5 (zh)
JP2017018202A (ja) 画像生成装置および画像生成方法
KR20140053789A (ko) 안과장치 및 제어 방법
CN110974152B (zh) 自动对焦的眼底相机
JP6590513B2 (ja) 情報処理装置、その作動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TWI497991B (zh) 影像擷取裝置與其自動對焦方法
JP2017102731A (ja) 視線検出装置及び視線検出方法
JP2021062162A (ja) 走査型眼底撮影装置
JP2019042051A (ja) 眼科撮影装置及びその作動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US10470652B2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JP6436293B2 (ja) 波面補償付眼底撮影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121

Address after: Taiwan Taipei City Lake Road Chinese 1 No. 516 9 floor

Applicant after: ALTEK BIO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Chinese Taiwan Hsinchu City Science Park force Road No. 12

Applicant before: Huaping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