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34894A - 防雷射频拉远单元、分布式基站以其防雷系统与方法 - Google Patents

防雷射频拉远单元、分布式基站以其防雷系统与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34894A
CN103534894A CN201180001931.8A CN201180001931A CN103534894A CN 103534894 A CN103534894 A CN 103534894A CN 201180001931 A CN201180001931 A CN 201180001931A CN 103534894 A CN103534894 A CN 1035348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ielded cable
lightning
screen layer
rru
power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0193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34894B (zh
Inventor
熊膺
瞿祥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5348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348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348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348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H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2H9/0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limiting excess current or voltage without disconnection
    • H02H9/04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limiting excess current or voltage without disconnection responsive to excess voltag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H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2H9/0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limiting excess current or voltage without disconnection
    • H02H9/04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limiting excess current or voltage without disconnection responsive to excess voltage
    • H02H9/041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limiting excess current or voltage without disconnection responsive to excess voltage using a short-circuiting devic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H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2H9/0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limiting excess current or voltage without disconnection
    • H02H9/04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limiting excess current or voltage without disconnection responsive to excess voltage
    • H02H9/06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limiting excess current or voltage without disconnection responsive to excess voltage using spark-gap arresters

Landscapes

  • Emergency Protection Circuit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防雷射频拉远单元RRU,包括初、次级电路以及工作电路,通过初级、次级电路对来自供电系统输出的电源进行转换得到工作电源,为工作电路供电;屏蔽电缆位于RRU侧一端的屏蔽层以及屏蔽电缆位于供电系统侧一端的屏蔽层分别接地;初级电路与地之间的浪涌过电压耐受值不小于雷击过电压;屏蔽电缆中的每根芯线与屏蔽电缆屏蔽层之间的浪涌过电压耐受值不小于雷击过电压;其中,雷击过电压根据流经屏蔽电缆屏蔽层的屏蔽层雷电流以及屏蔽电缆的屏蔽层的电阻之间的乘积得到,屏蔽层雷电流根据符合特定防雷等级的雷电流确定。通过本发明实施例,不需要在RRU侧以及供电系统侧安装防雷模块,从而降低了成本,减少了设备体积。

Description

防雷射频拉远单元、 分布式基站以其防雷系统与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防雷射频拉远单元、 分布式基站以其防雷系统 与方法。 背景技术 分布式基站系统包括射频拉远单元 (RRU, Radio Remote Unit ) , 基带单元 (BBU, Base band Unit ) , 其中, RRU在某些地方也称为 RRH ( Radio Remote Head) , 本发明 实施例都以 RRU为例进行说明。 参见图 1, RRU—般安装在铁塔上, 通过馈线与天线相连, 通过接地线与铁塔相连从而通过铁塔接地。 BBU位于铁塔下方远端的机房 (或其他类似 的遮蔽体) 当中, 通过光纤与 RRU相连, 来收发需要处理的信号。
为了给 RRU、 BBU进行直流供电, 基站系统还需要配备供电系统, 如图 1所示, 现有 的供电系统一般通过供电系统(通过也称电源系统、一次电源)对 RRU以及 BBU进行供电。 具体的, 供电系统输出的直流电源通过屏蔽电缆给位于铁塔上的 RRU供电。 由于 RRU位于 铁塔上, 铁塔一般容易遭到雷击, 当铁塔遭到雷击时, 强大的雷电流容易通过 RRU的接 地线流入 RRU, 并通过与 RRU连接的屏蔽电缆流入供电系统, 从而对 RRU以及供电系统造 成损坏。 为了防止 RRU以及供电系统在铁塔遭到雷击时造成损坏, 现有技术都会在 RRU以 及供电系统侧设置防雷电路, 参见图 2, 为现有技术在 RRU侧进行防雷设置的示意图, 通 过分别在 -48V信号线以及 RTN信号线与地之间接防雷器件 (如压敏电阻, 气体放电管、 瞬变抑制二极管) 来满足防雷要求。 参见图 3, 为现有技术在供电系统侧进行防雷设置 的示意图 (假设这里供电系统为整流器, 通过整流器对交流电源进行整流后输出直流电 源进行供电) , 整流器正极接地, -48V信号线以及 RTN回流线按图中所示的方式对地接 防雷器件。
发明人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 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缺点:
现有技术在 RRU侧以及供电系统侧需要设置两个防雷模块, 因此, 需要一定的成本, 并且增加了 RRU以及供电系统侧设备的体积。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防雷射频拉远单元、 分布式基站防雷系统及方法, 用于解决现有 技术存在着的需要在 RRU侧以及供电系统侧都设置防雷模块, 从而增加成本以及设备体 积的问题。
其中,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防雷 RRU, 包括初级电路、 次级电路以及工作电路, 所述初级电路用于通过屏蔽电缆中的芯线接收来自供电系统输出的电源,所述次级电路 与所述初级电路配合对所述初级电路接收到的电源进行转换得到工作电源, 并通过所述 次级电路输出所述工作电源为所述工作电路供电;
所述屏蔽电缆位于所述 RRU侧一端的屏蔽层以及所述屏蔽电缆位于所述供电系统侧 一端的屏蔽层分别接地;
所述初级电路与地之间的浪涌过电压耐受值不小于雷击过电压;
所述屏蔽电缆中的每根芯线与所述屏蔽电缆屏蔽层之间的浪涌过电压耐受值不小 于所述雷击过电压;
其中,所述雷击过电压根据流经所述屏蔽电缆屏蔽层的屏蔽层雷电流以及所述屏蔽 电缆的屏蔽层的电阻之间的乘积得到,所述屏蔽层雷电流根据符合特定防雷等级的雷电 流确定。
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分布式基站防雷系统, 包括:
射频拉远单元 RRU, 所述 RRU包括隔离电源与工作电路, 所述隔离电源用于接收来自 供电系统输出的电源并对所述电源进行转换得到工作电源以提供给所述工作电路; 屏蔽电缆, 所述屏蔽电缆包括芯线以及屏蔽层;
所述隔离电源包括初级电路以及次级电路,所述初级电路与所述屏蔽电缆中的芯线 相连, 用于通过所述屏蔽电缆中的芯线接收来自所述供电系统输出后的电源, 所述次级 电路与初级电路配合完成电源转换, 并输出所述工作电源;
其中, 所述屏蔽电缆位于所述 RRU侧一端的屏蔽层以及所述屏蔽电缆位于所述供电 系统侧一端的屏蔽层分别接地;
所述初级电路与地之间的浪涌过电压耐受值不小于雷击过电压;
所述屏蔽电缆中的每根芯线与所述屏蔽电缆屏蔽层之间的浪涌过电压耐受值不小 于所述雷击过电压;
其中,所述雷击过电压根据流经所述屏蔽电缆屏蔽层的屏蔽层雷电流以及所述屏蔽 电缆的屏蔽层的电阻之间的乘积得到,所述屏蔽层雷电流根据符合特定防雷等级的雷电 流确定。 本发明实施还公开了一种分布式基站, 包括:
射频拉远单元 RRU, 供电系统, 屏蔽电缆, 基带单元 BBU;
所述 RRU包括隔离电源与工作电路, 所述隔离电源用于接收来自所述供电系统输出 的电源并对所述电源进行转换得到工作电源以提供给所述工作电路;
所述屏蔽电缆包括芯线以及屏蔽层;
所述 BBU与所述 RRU通过光纤相连, 用于处理基带信号;
所述隔离电源包括初级电路以及次级电路,所述初级电路与所述屏蔽电缆中的芯线 相连, 用于通过所述屏蔽电缆中的芯线接收来自所述供电系统输出后的电源, 所述次级 电路与初级电路配合完成电源转换, 输出所述工作电源;
其中, 所述屏蔽电缆位于所述 RRU侧一端的屏蔽层以及所述屏蔽电缆位于所述供电 系统侧一端的屏蔽层分别接地;
所述初级电路与地之间的浪涌过电压耐受值不小于雷击过电压;
所述屏蔽电缆中的每根芯线与所述屏蔽电缆屏蔽层之间的浪涌过电压耐受值不小 于所述雷击过电压;
其中,所述雷击过电压根据流经所述屏蔽电缆屏蔽层的屏蔽层雷电流以及所述屏蔽 电缆的屏蔽层的电阻之间的乘积得到,所述屏蔽层雷电流根据符合特定防雷等级的雷电 流确定。
本发明实施还公开了一种分布式基站防雷方法, 包括:
通过屏蔽电缆中的芯线接收来自供电系统整流输出后的电源, 并通过次级电路与初 级电路的配合对所述电源完成到的转换为 RRU中的工作电路提供工作电源;
设置所述初级电路与地之间的浪涌过电压耐受值不小于雷击过电压;
将所述屏蔽电缆位于所述 RRU侧一端的屏蔽层以及所述屏蔽电缆位于所述供电系统 侧一端的屏蔽层分别接地; 所述屏蔽电缆中的每根芯线与所述屏蔽电缆屏蔽层之间的浪 涌过电压耐受值被设置为不小于所述雷击过电压; 所述雷击过电压根据流经所述屏蔽电 缆屏蔽层的屏蔽层雷电流以及所述屏蔽电缆的屏蔽层的电阻之间的乘积得到,所述屏蔽 层雷电流根据符合特定防雷等级的雷电流确定。
上述技术方案中具有如下的优点:
通过设置屏蔽电缆两端接地, 并且设置初级电路与地之间的浪涌过电压耐受值不小 于雷击过电压,屏蔽电缆中的每根芯线与屏蔽电缆屏蔽层之间的浪涌过电压耐受值也不 小于雷击过电压, 从而当铁塔遭到雷击, 雷电压不会通过铁塔与 RRU相连的接地线击穿 初级电路与地之间的绝缘层, 也不会击穿屏蔽层与芯线之间的绝缘层, 雷电流会从 RRU 一端流入通过屏蔽层从供电系统侧屏蔽层接地的一端流出, 从而不会对 RRU侧以及供电 系统侧的电路造成损坏, 起到了防雷的作用, 并且不需要在两端都设置防雷模块, 减少 了成本以及设备体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 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 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显而易见地, 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 实施例, 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 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 还可以根据这 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 1为现有技术分布式基站结构示意图;
图 2为现有技术在 RRU侧一种防雷结构示意图;
图 3为现有技术在供电系统侧一种防雷结构示意图;
图 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防雷 RRU结构示意图;
图 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防雷 RRU采用变压器进行电源转换示意图;
图 6为本发明实施例一雷击过电压由来示意图;
图 7为本发明实施例二防雷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 8为本发明实施例三分布式基站结构示意图;
图 9为本发明实施例四分布式基站防雷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肺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 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将通过具体实施例和相关 附图, 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参见图 2, 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 RRU ( Radio Remote Unit , 射频拉远单元)
10, 该 RRU 10包括初级电路 101、 次级电路 102以及工作电路 103, 所述初级电路 101用于 通过屏蔽电缆中的芯线接收来自供电系统输出的电源, 所述次级电路 102与所述初级电 路 101配合对所述初级电路 101接收到的电源进行转换得到工作电源, 并通过所述次级电 路 102输出所述工作电源为所述工作电路 103供电; 所述屏蔽电缆位于所述 RRU 10侧一端的屏蔽层以及所述屏蔽电缆位于所述供电系统 侧一端的屏蔽层分别接地;
所述初级电路 101与地之间的浪涌过电压耐受值 (surge over-voltage withstand capability) 不小于雷击过电压;
所述屏蔽电缆中的芯线与所述屏蔽电缆屏蔽层之间的浪涌过电压耐受值不小于所 述雷击过电压;
所述雷击过电压根据流经所述屏蔽电缆屏蔽层的屏蔽层雷电流以及所述屏蔽电缆 的屏蔽层的电阻之间的乘积得到,所述屏蔽层雷电流根据符合特定防雷等级的雷电流确 定。
具体的, 参见图 4, 本发明实施例中, RRU包括初级电路以及次级电路, 用于对远端
(如机房侧供电系统)传输过来的电源进行转换后输出给工作电路(如接收、 功放、 滤 波等电路) 进行供电。
初级电路除了接收供电系统输出的电源, 通过初级电路配合完成直流电压变换外, 还可以包括 EMI电磁干扰滤波电路、缓启电路等电路, 以达到更好的输出效果。参见图 5, 初级电路以及次级电路一般通过变压器实现电压变换并实现隔离耦合输出, 可以认为位 于变压器原边侧的为初级电路, 位于变压器副边侧的为次级电路, 实际当中, 也将这种 基于变压器实现隔离耦合输出的电源转换电路称为 "隔离电源"。 图 5中的 EMI滤波模块 以及缓启模块为可选模块, 用虚线方框表示。
实际 RRU供电时, 远端侧供电系统一般通过整流器输出直流电源, RRU中的隔离电源 对整流器输出的直流电源进行转换后给 RRU供电, 因此, 这里的隔离电源可认为是一个 DC-DC电路,本发明实施例主要基于这种供电场景进行描述,因此,下文当中也使用 DC-DC 电路来表示隔离电源。上述工作电路以及隔离电源的具体实现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的技术, 这里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相比于现有技术, 去掉了设置在 RRU中的防雷模块, 初级电路与屏蔽 电缆 ( shielded cable, 以下也简称为 "电缆" ) 中的芯线 ( inner conductors ) 的一 端相连。在一种常见的 RRU供电应用场景下,这对芯线包括 -48V芯线以及 RTN芯线( return 芯线, 回流芯线) , 这对芯线的另一端与供电系统的输出端相连, 通过屏蔽电缆中的芯 线,将供电系统输出的电源输出给 RRU的 DC-DC电路中的初级电路。其他供电场景(如 24V 供电) 与本发明实施例处理方法类似, 这里不再赘述。 这里的屏蔽电缆是指有屏蔽层, 用于传输直流电源的电缆, 在常用的 RRU供电场景 当中, 屏蔽电缆用于传送从供电系统 (如整流器)输出的直流电源, 因此, 这里的屏蔽 电缆也称 "屏蔽直流电缆 (shielded DC power cable) 。 一种屏蔽电缆的结构为芯线 外围包裹一层绝缘体, 然后再包裹一层屏蔽层 (金属导体) , 接着再包裹一层绝缘体。 需要说明的是, 有一些屏蔽电缆也可以不需要在屏蔽层最外面再包裹一层绝缘体。 本发 明实施例中, 为了说明方便, 并不对最外面一层的绝缘体进行特别说明或标识, 可以简 化地认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没有该层绝缘体, 图中最外面一条实线可认为是屏蔽层, 为了 简化, 屏蔽层的厚度并未示出。 另一种屏蔽电缆的屏蔽层可以基于金属管实现, 即在芯 线外围包裹有绝缘体的电缆外面再套上一根金属管, 此时, 金属管可以认为是电缆的屏 蔽层。这些有关屏蔽电缆结构的技术都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中,对屏蔽电缆两端的屏蔽层都进行接地设置,即将屏蔽电缆位于 RRU 侧一端的屏蔽层以及位于供电系统侧一端的屏蔽层分别接地。 具体的, 位于 RRU—侧的 屏蔽层接地可以是电缆的屏蔽层直接与 RRU接触 (如通过 RRU外壳直接接触) , 然后通过 RRU的接地线在铁塔的接地排上接地; 或者, 也可以在靠近 RRU的位置通过一根接地线直 接在铁塔的接地排上接地, 或者直接与铁塔相连的方式进行接地。 同理, 电缆位于供电 系统侧屏蔽层接地可以通过接地线在靠近供电系统的位置接地, 与供电系统共用一个接 地网 (grounding network ) , 即屏蔽层与供电系统与同一个接地网相连。 具体的, 电 缆屏蔽层可以先与供电系统侧的接地排连接, 通过接地排统一接地, 或者也可以先将屏 蔽层接到地下,在地下通过供电系统侧的接地排来把供电系统的地与屏蔽层的地统一相 连, 共用一个接地网。
本发明实施例中, 初级电路与地之间的浪涌过电压耐受值不小于雷击过电压, 即初 级电路中与电缆芯线 (如 -48V芯线以及 RTN芯线) 相连的信号线对地的浪涌过电压耐受 值不小于雷击过电压; 同时, 屏蔽电缆中的每根芯线与所述屏蔽电缆屏蔽层之间的浪涌 过电压耐受值也不小于雷击过电压。
这里的浪涌过电压是指雷电流引起的瞬间值很大的电压, 浪涌过电压耐受值是指对 该浪涌过电压耐受能力的一个值。这里的雷击过电压根据流经屏蔽电缆屏蔽层的屏蔽层 雷电流以及屏蔽电缆的屏蔽层的电阻之间的乘积得到,屏蔽层雷电流根据符合特定防雷 等级的雷电流确定。
由于自然界的雷电流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值, 因此, 实际工程应用中, 会根据特定的 防雷等级来设置雷击过电压。 本发明实施例中, 雷击过电压通过流经电缆屏蔽层的雷电 流 (这里称之为 "屏蔽层雷电流" ) 与电缆屏蔽层的电阻之间相乘得到, 也可用下面公 式表示:
VT = I x R ( 1 ) 其中, 表示雷击过电压;
J表示流经屏蔽层的雷电流, 可以根据符合特定防雷等级的雷电流与一个或多个屏 蔽因子的乘积确定:
例如, 当 RRU通过走线架的方式安装在铁塔上时, 所述流经屏蔽层的雷电流可以根 据 ITU-T建议书 k. 56定义的雷电流 以及 ITU-T建议书 k. 56定义的铁塔屏蔽因子 ατ以 及走线架屏蔽因子《f 的乘积确认。
当防雷等级为 1级时, /Ζ/Ϊ可以为 200kA ( kA表示 "千安培" ) ;
当防雷等级为 2级时, /Ζ/Ϊ可以为 150kA;
当防雷等级为 3-4级时, /Ϊ可以为 100kA;
^可以根据铁塔和走线架 (包括走线架上的屏蔽电缆的几何尺寸来计算得到, 近 似值为:
圆管塔: =0. 08;
三角塔: =0. 20;
四角塔: =0. 20;
«^可以通过走线架的几何尺寸, 屏蔽电缆的数量来计算得到。 例如, 可以通过下 面公式来计算出一个近似值:
aF = 1/(« + 9)
其中, 公式中的 n表示走线架内电缆的数量。
上述一些参数的取值只是在基于 ITU-T建议书 k. 56下的一些参考值, 实际应用当中, 也可以结合更新的标准, 或者其他定义的标准, 或者具体的安装环境来选取类似的具有 一定防雷等级的雷电流, 或者改变屏蔽因子的取值, 甚至引入或删减一些屏蔽因子。 屏 蔽因子取值可以结合具体应用场景通过经验值得到, 或者通过实验得到, 本领域技术人 员可以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来选取符合实际应用的符合一定等级的雷电流以及相关的屏 蔽因子。
公式 (1 ) 中的/?表示电缆屏蔽层的电阻, 可由屏蔽电缆单位长度电阻 ZT与电缆长度 L的乘积得到, 即 ? = Zr xJ ; 当本发明实施例中的 RRU安装场景基于 ITU-T建议书 k.56实现, 且考虑到铁塔屏蔽因 子^以及走线架屏蔽因子《 , 并且电缆屏蔽层的电阻由屏蔽电缆单位长度电阻 ZT与电 缆长度 L的乘积得到时, 雷击过电压 可以通过下面公式进行表示:
该公式中的各个参数含义已经在前文进行具体介绍, 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雷击过电压 实质上就是直流屏蔽电缆芯线与屏蔽层之间发生击穿时的电压, 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分析得到:
参见图 a, 直流屏蔽电缆包括两根芯线, 分别为给 RRU供电的 -48V芯线以及 RTN芯线。 其中, RTN芯线在 RRU远端侧 (供电系统侧) 的设置与现有技术保持一致, 即让 RTN芯线 与供电系统正极相连, 同时供电系统的正极与地相连, 由于前面已经描述过电缆的屏蔽 层在供电系统侧也是接地, 因此, 相当于将 RTN芯线与屏蔽层进行了短路 (通过地连接 在了一起) ; 此外, 在供电系统侧, -48V芯线与 RTN芯线之间有一个阻抗, 相当于直流 电源输出端的等效阻抗。 在 RRU侧, 屏蔽层并未与初级电路中的 -48V信号线以及 RTN信号 线短路, 因此, 可以认为在 RRU侧是开路的。
例如, 发生雷击时, 雷电流从屏蔽层的开路端 (RRU侧, 图中左端) 流入, 从短路 端 (供电系统侧, 图中右侧)流出, 由于两根芯线的一端是开路的, 所以芯线上没有电 流流过。
设屏蔽层开路端到短路端的压降为 U。; RTN芯线开路端到短路端的压降为 U1; -48V芯 线开路端到接等效阻抗端的压降为 U2;流过屏蔽层的电流为 I。,流过 RTN芯线的电流为 L, 流过 -48V芯线的电流为 12, 屏蔽层的电阻为 R。, 自感为 L。, RTN芯线的电阻为 自感为 Li; -48V芯线的电阻为 R2, 自感为 L2; (通常情况下两根芯线采用基本相同的材质且基本 等长, 可以认为 = ) , RTN芯线和屏蔽层之间的互感为 M。1; -48V芯线和屏蔽层 之间的互感为 M。2; -48V芯线和 RTN芯线之间互感为^。
由于芯线上感应出来的电压与屏蔽层上电压方向相同, 因此有如下的推导: 屏蔽层上的压降: U。=I。XR。+ j XL0XIo+ j XM01Xl!+ jco XM。2XI2
RTN芯线上的压降: UfLXR^ j Χ^ΧΙ^ j ΧΜ01ΧΙ0 +jco XM12XI2
-48V芯线上的压降: U2=I2XR2+ j XL2XI2+ jco XM。2XI。 +jco XM12XI1 由于芯线上电流为 0, = 12=0, 上面三式简化为:
屏蔽层上的压降: U。=I。XR。+ j XL0XI0
RTN芯线上的压降: = jco XMQ1XI。 -48V芯线上的压降: U2= j XM02XIo
则在开路端, 芯线和屏蔽层之间的压降为:
△ U01= Uo- Ui= I0XRo+ jco XL0XI0- jco XM01XI0
Δ U02= Uo- U2-48V= I0XR0+ j XL0XI0- jco XM。2X I。— 48V
由于是屏蔽线, 当电流流过屏蔽层的时候, 此电流在空间产生的磁力线全部围绕着 芯线, 因此屏蔽层与各芯线之间的互感等于屏蔽层的自感: 贝 IJ:
Δ U02= U0-U2-48V= I0XRo-48V (4) 从上式可以看出, ΔΙ^表示屏蔽层与 RTN芯线上的压降, 其最后的结果就是屏蔽层 上流过的电流 I。与屏蔽层电阻之间 R。的乘积, 当 I。取一定防雷等级极值电流时,这个差值 就表示在该等级下的击穿电压。
Δυ。2表示屏蔽层与 -48V芯线上的压降, 其最后的结果相比于 ΔΙ^小了 48V, 本发明 实施例中, 考虑到两个压差中最大的电压为 I。XR。, 因此, 将雷电过大压定义成 I。XRo, 这样同时也能满足 I。XR。-48V的要求。 实际应用中, 考虑到一定的余量, 会在上述公式 (1) 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些电压 (如几百 V) 来, 此时, 48V的差距也可以忽略不计。
除了屏蔽层与芯线之间的浪涌过电压耐受值不小于雷击过电压,初级电路与地之间 的浪涌过电压耐受值也不小于雷击过电压。这是因为当 RRU遭到雷击时, RRU初级电路中 与地之间也会形成类似公式 (3) 、 (4)那样的电压差 (即初级电路中分别与电缆 -48V 芯线以及 RTN芯线相连的两根信号线与地之间形成的电压差) , 为了不发生击穿, 也必 须让初级电路与地之间的浪涌过电压耐受值不小于雷击过电压。
本发明实施例中, 如何设置屏蔽电缆中的芯线与屏蔽层之间的浪涌过电压耐受值不 小于雷击过电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技术, 可以通过结合各种屏蔽电缆的耐压特 征来选择合适的电缆。
如何设置该浪涌过电压耐受值不小于雷击过电压也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技 术, 例如, 可以通过增加绝缘材料, 增大 PCB (Print Circuit Board, 印刷电路板) 中 信号线之间的布线间距, 保证变压器初级 /次级之间的绝缘耐压足够高, 对地的电容采 用耐压值可以满足要求的电容等手段来实现, 需要注意的是, 在设置该浪涌过电压耐受 值不小于雷击过电压时, 需要保证 DC-DC电路初级电路与次级电路的浪涌过电压耐受值 也不小于雷击过压, 即隔离电源的初级电路、 次级电路之间不会被雷击, 否则, 由于次 级电路连接工作电路, 会有信号接地, 当初次级之间被击穿时, 通过电路接的地形成雷 电回路, 导致电路损坏。 这些技术都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的技术, 这里不再赘述。
发明实施例通过设置屏蔽电缆两端接地, 并且设置初级电路与地之间的浪涌过电压 耐受值不小于雷击过电压,屏蔽电缆中的每根芯线与屏蔽电缆屏蔽层之间的浪涌过电压 耐受值也不小于雷击过电压, 从而当铁塔遭到雷击, 雷电压不会通过铁塔与 RRU相连的 接地线击穿初级电路与地之间的绝缘层, 也不会击穿屏蔽层与芯线之间的绝缘层, 雷电 流会从 RRU—端流入通过屏蔽层从供电系统侧屏蔽层接地的一端流出,从而不会对 RRU侧 以及供电系统侧的电路造成损坏, 起到了防雷的作用。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 不需要在 RRU侧以及供电系统侧设置防雷模块, 从而减少了成 本以及体积。 需要说明的是, 如果想维护现有技术条件下已经形成的工程安装习惯而不 改变, 也可以在供电系统侧保留防雷模块。
此外,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 在 RRU侧, 屏蔽层并未与初级电路中的 -48V信号线以及 RTN信号线短路, 因此, 可以认为在 RRU侧是开路的即不会有电流从芯线流过, 相比于现 有技术仍会有电流从芯线流过的防雷设计, 更加提升了防雷效果。
另外, 本发明实施例还给出了雷击过电压的计算公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现 有的应用场景以及标准中定义的一些参数来实施本发明实施例, 从而使得本发明实施例 更加具有实际的工程意义。
需要说明的是, 上述实施例给出的是一个基于常用的 RRU供电场景的实施例, 本领 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上述实施例结合其他类似的 RRU供电场景来完成防雷设计。 实施例二
参见图 7, 基于实施例一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分布式基站防雷系统, 包括: 射频拉远单元 RRU 20 (或者也称射频拉远头 RRH) , 所述 RRU包括隔离电源 201与工 作电路 202,所述隔离电源 201用于接收来自供电系统输出的电源并对所述电源进行转换 得到工作电源以提供给所述工作电路;
屏蔽电缆 21, 所述屏蔽电缆包括芯线 211以及屏蔽层 212 ;
所述隔离电源 201包括初级电路 2011以及次级电路 2012, 所述初级电路与所述屏蔽 电缆中的芯线相连,用于通过所述屏蔽电缆中的芯线接收来自所述供电系统输出后的电 源, 所述次级电路与初级电路配合完成电源转换, 并输出所述工作电源; 其中, 所述屏蔽电缆位于所述 RRU侧一端的屏蔽层以及所述屏蔽电缆位于所述供电 系统侧一端的屏蔽层分别接地;
所述初级电路与地之间的浪涌过电压耐受值不小于雷击过电压;
所述屏蔽电缆中的每根芯线与所述屏蔽电缆屏蔽层之间的浪涌过电压耐受值不小 于所述雷击过电压;
其中,所述雷击过电压根据流经所述屏蔽电缆屏蔽层的屏蔽层雷电流以及所述屏蔽 电缆的屏蔽层的电阻之间的乘积得到,所述屏蔽层雷电流根据符合特定防雷等级的雷电 流确定。
当所述 RRU通过走线架的方式安装在铁塔上时,所述屏蔽层雷电流根据 ITU-T建议书 k. 56定义的雷电流 ILPL以及 ITU-T建议书 k. 56定义的铁塔屏蔽因子 以及走线架屏蔽 因子《 的乘积确认。
所述屏蔽电缆的屏蔽层的电阻根据所述屏蔽电缆单位长度电阻以及与所述屏蔽直 流电线的长度的乘积确定。
所述屏蔽电缆位于所述供电系统侧一端的屏蔽层与所述供电系统与同一个接地网 相连。
本发明实施例中具体各电路具体的设置以及工作原理可以参见实施例一的论述,在 此不再赘述。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 可以不需要在 RRU侧以及供电系统侧设置防雷模块, 从而减少 了成本以及体积。 此外, 还可以增强防雷强度以及具有更好的工程实施意义, 这方面的 原理已在实施例一中进行介绍, 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参见图 8, 本发明实施例基于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分布式基站, 包括:
射频拉远单元 RRU 30, 屏蔽电缆 31, 供电系统 32, 基带单元 BBU 33;
所述 RRU包括隔离电源 301与工作电路 302,所述隔离电源 301用于接收来自所述供电 系统 32输出的电源并对所述电源进行转换得到工作电源以提供给所述工作电路 302 ; 所述屏蔽电缆 31包括芯线 311以及屏蔽层 312;
所述 BBU 30与所述 RRU 30通过光纤相连, 用于处理基带信号; 这里的 BBU可以是现 有的 BBU, 其处理方式与现有技术一致, 这里不再赘述; 所述隔离电源包括初级电路以及次级电路,所述初级电路与所述屏蔽电缆中的芯线 相连, 用于通过所述屏蔽电缆中的芯线接收来自所述供电系统输出后的电源, 所述次级 电路与初级电路配合完成电源转换, 输出所述工作电源;
其中, 所述屏蔽电缆位于所述 RRU侧一端的屏蔽层以及所述屏蔽电缆位于所述供电 系统侧一端的屏蔽层分别接地;
所述初级电路与地之间的浪涌过电压耐受值不小于雷击过电压;
所述屏蔽电缆中的每根芯线与所述屏蔽电缆屏蔽层之间的浪涌过电压耐受值不小 于所述雷击过电压;
其中,所述雷击过电压根据流经所述屏蔽电缆屏蔽层的屏蔽层雷电流以及所述屏蔽 电缆的屏蔽层的电阻之间的乘积得到,所述屏蔽层雷电流根据符合特定防雷等级的雷电 流确定。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 可以不需要在 RRU侧以及供电系统侧设置防雷模块, 从而减少 了成本以及体积。 此外, 还可以增强防雷强度以及具有更好的工程实施意义, 这方面的 原理已在实施例一中进行介绍, 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
参见图 9, 本发明实施例基于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分布式基站防雷方法, 包括:
S4K 通过屏蔽电缆中的芯线接收来自供电系统整流输出后的电源, 并通过次级电 路与初级电路的配合对所述电源完成到的转换为 RRU中的工作电路提供工作电源; S42、 设置所述初级电路与地之间的浪涌过电压耐受值不小于雷击过电压;
S43、将所述屏蔽电缆位于所述 RRU侧一端的屏蔽层以及所述屏蔽电缆位于所述供电 系统侧一端的屏蔽层分别接地;
所述屏蔽电缆中的每根芯线与所述屏蔽电缆屏蔽层之间的浪涌过电压耐受值被设 置为不小于所述雷击过电压; 所述雷击过电压根据流经所述屏蔽电缆屏蔽层的屏蔽层雷 电流以及所述屏蔽电缆的屏蔽层的电阻之间的乘积得到,所述屏蔽层雷电流根据符合特 定防雷等级的雷电流确定。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 可以不需要在 RRU侧以及供电系统侧设置防雷模块, 从而减少 了成本以及体积。 此外, 还可以增强防雷强度以及具有更好的工程实施意义, 这方面的 原理已在实施例一中进行介绍, 这里不再赘述。 上列较佳实施例, 对本发明的目的、 技术方案和优点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 所应 理解的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 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 凡在本发明 的精神和原则之内, 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 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 围之内。

Claims (1)

  1. 权利要求
    1. 一种防雷射频拉远单元 RRU, 包括初级电路、 次级电路以及工作电路, 所述初级 电路用于通过屏蔽电缆中的芯线接收来自供电系统输出的电源,所述次级电路与所述初 级电路配合对所述初级电路接收到的电源进行转换得到工作电源, 并通过所述次级电路 输出所述工作电源为所述工作电路供电; 其特征在于:
    所述屏蔽电缆位于所述 RRU侧一端的屏蔽层以及所述屏蔽电缆位于所述供电系统侧 一端的屏蔽层分别接地;
    所述初级电路与地之间的浪涌过电压耐受值不小于雷击过电压;
    所述屏蔽电缆中的每根芯线与所述屏蔽电缆屏蔽层之间的浪涌过电压耐受值不小于 所述雷击过电压;
    其中, 所述雷击过电压根据流经所述屏蔽电缆屏蔽层的屏蔽层雷电流以及所述屏蔽 电缆的屏蔽层的电阻之间的乘积得到,所述屏蔽层雷电流根据符合特定防雷等级的雷电 流确定。
    2.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 RRU, 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 RRU通过走线架的方式安装在铁塔上时, 所述屏蔽层雷电流根据 ITU-T建议书 k. 56定义的雷电流 以及 ITU-T建议书 k. 56定义的铁塔屏蔽因子 以及走线架屏蔽 因子《 的乘积确认。
    3.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 RRU, 其特征在于:
    所述屏蔽电缆的屏蔽层的电阻根据所述屏蔽电缆单位长度电阻以及与所述屏蔽直流 电线的长度的乘积确定。
    4.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 RRU, 其特征在于:
    所述屏蔽电缆位于所述供电系统侧一端的屏蔽层与所述供电系统与同一个接地网相 连。 5. 一种分布式基站防雷系统, 其特征在于, 包括:
    射频拉远单元 RRU, 所述 RRU包括隔离电源与工作电路, 所述隔离电源用于接收来自 供电系统输出的电源并对所述电源进行转换得到工作电源以提供给所述工作电路; 屏蔽电缆, 所述屏蔽电缆包括芯线以及屏蔽层; 所述隔离电源包括初级电路以及次级电路, 所述初级电路与所述屏蔽电缆中的芯线 相连, 用于通过所述屏蔽电缆中的芯线接收来自所述供电系统输出后的电源, 所述次级 电路与初级电路配合完成电源转换, 并输出所述工作电源;
    其中,所述屏蔽电缆位于所述 RRU侧一端的屏蔽层以及所述屏蔽电缆位于所述供电系 统侧一端的屏蔽层分别接地;
    所述初级电路与地之间的浪涌过电压耐受值不小于雷击过电压;
    所述屏蔽电缆中的每根芯线与所述屏蔽电缆屏蔽层之间的浪涌过电压耐受值不小于 所述雷击过电压;
    其中, 所述雷击过电压根据流经所述屏蔽电缆屏蔽层的屏蔽层雷电流以及所述屏蔽 电缆的屏蔽层的电阻之间的乘积得到,所述屏蔽层雷电流根据符合特定防雷等级的雷电 流确定。
    6. 如权利要求 5所述的防雷系统, 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 RRU通过走线架的方式安装在铁塔上时, 所述屏蔽层雷电流根据 ITU-T建议书 k. 56定义的雷电流 ILPL以及 ITU-T建议书 k. 56定义的铁塔屏蔽因子 以及走线架屏蔽 因子 的乘积确认。
    7. 如权利要求 5所述的防雷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屏蔽电缆的屏蔽层的电阻根据所述屏蔽电缆单位长度电阻以及与所述屏蔽直流 电线的长度的乘积确定。
    8. 如权利要求 5所述的防雷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屏蔽电缆位于所述供电系统侧一端的屏蔽层与所述供电系统与同一个接地网相 连。
    9. 一种分布式基站, 其特征在于, 包括:
    射频拉远单元 RRU, 屏蔽电缆, 供电系统, 基带单元 BBU;
    所述 RRU包括隔离电源与工作电路,所述隔离电源用于接收来自所述供电系统输出的 电源并对所述电源进行转换得到工作电源以提供给所述工作电路;
    所述屏蔽电缆包括芯线以及屏蔽层;
    所述 BBU与所述 RRU通过光纤相连, 用于处理基带信号; 所述隔离电源包括初级电路以及次级电路, 所述初级电路与所述屏蔽电缆中的芯线 相连, 用于通过所述屏蔽电缆中的芯线接收来自所述供电系统输出后的电源, 所述次级 电路与初级电路配合完成电源转换, 输出所述工作电源;
    其中,所述屏蔽电缆位于所述 RRU侧一端的屏蔽层以及所述屏蔽电缆位于所述供电系 统侧一端的屏蔽层分别接地;
    所述初级电路与地之间的浪涌过电压耐受值不小于雷击过电压;
    所述屏蔽电缆中的每根芯线与所述屏蔽电缆屏蔽层之间的浪涌过电压耐受值不小于 所述雷击过电压;
    其中, 所述雷击过电压根据流经所述屏蔽电缆屏蔽层的屏蔽层雷电流以及所述屏蔽 电缆的屏蔽层的电阻之间的乘积得到,所述屏蔽层雷电流根据符合特定防雷等级的雷电 流确定。
    10.如权利要求 9所述的基站, 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 RRU通过走线架的方式安装在铁塔上时, 所述屏蔽层雷电流根据 ITU-T建议书 k. 56定义的雷电流 ILPL以及 ITU-T建议书 k. 56定义的铁塔屏蔽因子 以及走线架屏蔽 因子 的乘积确认。
    11.如权利要求 9所述的基站, 其特征在于:
    所述屏蔽电缆的屏蔽层的电阻根据所述屏蔽电缆单位长度电阻以及与所述屏蔽直流 电线的长度的乘积确定。
    12.如权利要求 9所述的基站, 其特征在于:
    所述屏蔽电缆位于所述供电系统侧一端的屏蔽层与所述供电系统与同一个接地网相 连。
    13.—种分布式基站防雷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
    通过屏蔽电缆中的芯线接收来自供电系统整流输出后的电源, 并通过次级电路与初 级电路的配合对所述电源完成到的转换为 RRU中的工作电路提供工作电源;
    设置所述初级电路与地之间的浪涌过电压耐受值不小于雷击过电压;
    将所述屏蔽电缆位于所述 RRU侧一端的屏蔽层以及所述屏蔽电缆位于所述供电系统 侧一端的屏蔽层分别接地; 所述屏蔽电缆中的每根芯线与所述屏蔽电缆屏蔽层之间的浪 涌过电压耐受值被设置为不小于所述雷击过电压; 所述雷击过电压根据流经所述屏蔽电 缆屏蔽层的屏蔽层雷电流以及所述屏蔽电缆的屏蔽层的电阻之间的乘积得到,所述屏蔽 层雷电流根据符合特定防雷等级的雷电流确定。
    14.如权利要求 13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 RRU通过走线架的方式安装在铁塔上时, 所述屏蔽层雷电流根据 ITU-T建议书 k. 56定义的雷电流 ILPL以及 ITU-T建议书 k. 56定义的铁塔屏蔽因子 以及走线架屏蔽 因子《 的乘积确认。
    15.如权利要求 13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屏蔽电缆的屏蔽层的电阻根据所述屏蔽电缆单位长度电阻以及与所述屏蔽直流 电线的长度的乘积确定。
    16.如权利要求 13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将所述屏蔽电缆位于所述供电系统侧一端的屏蔽层与所述供电系统与同一个接地网 相连。
CN201180001931.8A 2011-08-01 2011-08-01 防雷射频拉远单元、分布式基站以其防雷系统与方法 Active CN1035348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1/077850 WO2012159358A1 (zh) 2011-08-01 2011-08-01 防雷射频拉远单元、分布式基站以其防雷系统与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34894A true CN103534894A (zh) 2014-01-22
CN103534894B CN103534894B (zh) 2015-03-11

Family

ID=472165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01931.8A Active CN103534894B (zh) 2011-08-01 2011-08-01 防雷射频拉远单元、分布式基站以其防雷系统与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425614B2 (zh)
EP (3) EP3547478B1 (zh)
CN (1) CN103534894B (zh)
ES (1) ES2586737T3 (zh)
WO (1) WO2012159358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19723A (zh) * 2014-10-31 2015-01-28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桅杆分布式基站的馈电保护系统
CN105472786A (zh) * 2014-09-04 2016-04-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分布式基站和通信系统
CN111460704A (zh) * 2020-03-16 2020-07-28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通信基站系统的雷电流分流和防护特性计算方法
US10983155B2 (en) 2017-06-02 2021-04-20 Ge Aviation Systems Limited Apparatus to detect a fault in a wir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84064B (zh) * 2013-07-16 2016-08-17 深圳远征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分布系统集中接地保护与雷电防护装置及系统
US10712515B2 (en) 2013-09-17 2020-07-14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Capacitive-loaded jumper cables, shunt capacitance units and related methods for enhanced power delivery to remote radio heads
US9759880B2 (en) 2013-09-17 2017-09-12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Capacitive-loaded jumper cables, shunt capacitance units and related methods for enhanced power delivery to remote radio heads
US9281866B2 (en) * 2013-09-17 2016-03-08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Methods for enhanced power delivery to tower-mounted and other remotely-mounted remote radio heads and related systems and power cables
US9640986B2 (en) * 2013-10-23 2017-05-02 Raycap Intellectual Property Ltd. Cable breakout assembly
US10281939B2 (en) 2014-02-17 2019-05-07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Methods and equipment for reducing power loss in cellular systems
US9448576B2 (en) 2014-02-17 2016-09-20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Programmable power supplies for cellular base stations and related methods of reducing power loss in cellular systems
US11333695B2 (en) 2014-02-17 2022-05-17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Methods and equipment for reducing power loss in cellular systems
US10830803B2 (en) 2014-02-17 2020-11-10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Methods and equipment for reducing power loss in cellular systems
CN106899002A (zh) * 2015-12-18 2017-06-27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在rru中用于防止天线线路短路的方法和装置
CN105717968B (zh) * 2016-03-31 2017-09-29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梧州局 一种二次控制电缆远端电压跟随装置及方法
CN108344899B (zh) * 2017-01-24 2020-09-08 华为机器有限公司 一种分布式基站及电缆阻抗测量方法
US11145965B2 (en) 2017-03-12 2021-10-12 Red Cloud Inc. Apparatus for isolating lighting or other direct current surge between radio antenna and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EP3931939A4 (en) 2019-05-01 2023-04-05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METHODS AND EQUIPMENT FOR REDUCING POWER LOSS IN CELLULAR SYSTEMS
US10916843B1 (en) * 2019-10-29 2021-02-09 Terrance O'Brien Woodbridge Method and system to reduce the impact of electromagnetic pulses on cellular tower sites
CN114125009B (zh) * 2021-10-20 2023-07-04 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高速公路防雷智慧系统及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14160A (zh) * 2007-02-12 2007-08-08 芯通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td-scdma基站中的多芯同轴馈线馈电组合避雷器
CN101887776A (zh) * 2009-05-11 2010-11-17 中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自承式防雷电力电缆
WO2010145461A1 (zh) * 2009-10-14 2010-12-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射频拉远单元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64940A (en) * 1976-11-30 1981-04-28 Castle Kent D Shielded conductor cable system
US4985800A (en) * 1989-10-30 1991-01-15 Feldman Nathan W Lighting protection apparatus for RF equipment and the like
US20050099754A1 (en) 2003-11-12 2005-05-12 Raido Frequency Systems, Inc. Impedance matched surge protected coupling loop assembly
US7612975B1 (en) * 2004-10-14 2009-11-03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Lightning protection
WO2011050491A1 (en) * 2009-10-29 2011-05-05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rrangement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877481A (zh) * 2009-11-27 2010-11-03 株洲普天中普防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塔顶放大器与基站之间的防雷方法及防雷馈电器
CN201886830U (zh) 2010-11-25 2011-06-29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通信系统中的电缆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14160A (zh) * 2007-02-12 2007-08-08 芯通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td-scdma基站中的多芯同轴馈线馈电组合避雷器
CN101887776A (zh) * 2009-05-11 2010-11-17 中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自承式防雷电力电缆
WO2010145461A1 (zh) * 2009-10-14 2010-12-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射频拉远单元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72786A (zh) * 2014-09-04 2016-04-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分布式基站和通信系统
CN104319723A (zh) * 2014-10-31 2015-01-28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桅杆分布式基站的馈电保护系统
CN104319723B (zh) * 2014-10-31 2017-02-08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桅杆分布式基站的馈电保护系统
US10983155B2 (en) 2017-06-02 2021-04-20 Ge Aviation Systems Limited Apparatus to detect a fault in a wire
CN111460704A (zh) * 2020-03-16 2020-07-28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通信基站系统的雷电流分流和防护特性计算方法
CN111460704B (zh) * 2020-03-16 2022-07-12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通信基站系统的雷电流分流和防护特性计算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151355A1 (en) 2017-04-05
EP2645513A4 (en) 2014-04-16
US20130342949A1 (en) 2013-12-26
EP3547478A1 (en) 2019-10-02
EP2645513B1 (en) 2016-05-18
WO2012159358A1 (zh) 2012-11-29
US9425614B2 (en) 2016-08-23
ES2586737T3 (es) 2016-10-18
EP3547478A8 (en) 2019-11-20
EP2645513A1 (en) 2013-10-02
CN103534894B (zh) 2015-03-11
EP3547478B1 (en) 2023-05-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34894A (zh) 防雷射频拉远单元、分布式基站以其防雷系统与方法
AU694263B2 (en) Coupling of telecommunications signals to a balanced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P2852958B1 (en) Cable for powering of mast mounted radio equipment
CN101685955B (zh) 一种基站防雷系统
US7675386B2 (en) Inductive coupling circuit and telecommunication method by sheathed cables of an electrical current distribution network
US10389213B2 (en) Apparatus for reduced voltage stress on AC motors and cables
JP2007312466A (ja) 雷保護通信システム
CA2907673C (en) Corrective magnetic field for ferrite-based circuits
CN101741476A (zh) 通讯设备、方法及系统
CN102386619B (zh) 一种抑制干扰信号和浪涌防护的电路
CN105075171B (zh) 信令系统
CN207993528U (zh) 一种自承载低压同轴复合电缆
CN102800407A (zh) 一种同心式导体低压电缆
CN203406070U (zh) 一种导通屏蔽电缆
CN107732886A (zh) 雷电阻滞弱电位差防雷方法
CN205407249U (zh) 一种电源防雷模块
CN111834920A (zh) 一种避雷针与无线基站铁塔合建结构及其接地方法
CN202759391U (zh) 用于网络电话系统的开关电源
Karmazyn Protection of radio frequency systems against lightning induced transient overvoltages
CN107680723A (zh) 一种自承载低压同轴复合电缆
Crutcher et al. Electromagnetic pulse (EMP) survey of the Idaho State Emergency Operating Center, Boise, Idaho
CN111312446A (zh) 同轴电缆及其传输信号组件
CN103854752A (zh) 一种防辐射电缆
Nobrega et al. Lightning incidence on a radio installed on a HV transmission tower—Mitigation procedur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