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11255A - 串联式叶片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串联式叶片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11255A
CN103511255A CN201310253216.4A CN201310253216A CN103511255A CN 103511255 A CN103511255 A CN 103511255A CN 201310253216 A CN201310253216 A CN 201310253216A CN 103511255 A CN103511255 A CN 1035112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k pressure
chamber
rotor
running shaft
bla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5321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11255B (zh
Inventor
小林和男
粥川浩明
佐藤真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Industri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5112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112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112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1125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 Rotary Pumps (AREA)

Abstract

一种串联式叶片压缩机,包括气缸室。气缸室包括彼此相邻的第一气缸室和第二气缸室。转子包括容置在第一气缸室中的第一转子以及容置在第二气缸室中的第二转子。每个转子具有背压供给通路,背压供给通路将背压室与排放压力区彼此连接。每个背压供给通路包括位于旋转轴与分隔壁之间的中间通路。压缩机包括背压增大限制部,背压增大限制部限制由于从为第一转子设置的背压供给通路的中间通路流动到旋转轴与分隔壁之间的流体而使第二转子的背压室中的背压增大至大于预定压力。

Description

串联式叶片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串联式叶片压缩机。
背景技术
对于串联式叶片压缩机,例如,在日本特开实用新型公报No.3-118294中公开的压缩机是公知的。这种串联式叶片压缩机的壳体由前部壳体构件和后部壳体构件形成。在壳体中容置有前部气缸体和后部气缸体。在前部气缸体和后部气缸体之间设置有中心板。前部气缸体上与中心板相反的一端连接有前部侧板。后部气缸体上与中心板相反的一端连接有后部侧板。前部侧板、前部气缸体以及中心板限定前部气缸室。中心板、后部气缸体以及后部侧板限定后部气缸室。旋转轴插入在前部侧板、中心板和后部侧板中。旋转轴由前部侧板、中心板和后部侧板旋转地支撑。
在每个气缸室中容置有转子。每个转子固定至旋转轴并且在相应的气缸室中与旋转轴一体地旋转。每个转子包括多个叶片槽。叶片容置在每个叶片槽中并被允许纵向地滑动。每个叶片的底部与相应的叶片槽限定背压室。叶片由于供给到背压室的润滑油产生的压力(背压)而压靠气缸体的内表面,从而限定压缩室。当每个转子旋转时,制冷剂气体在相应的压缩室中被压缩。
在这种串联式叶片压缩机中,当供给润滑油到形成在每个转子中的背压室时,应考虑在被彼此相邻的气缸室夹在中间的中心板(分隔壁)中形成供给通路。此外,由于需要润滑旋转轴和中心板之间的部分,因此理想的是在旋转轴和中心板之间的背压供给通路中供给润滑油。
然而,中心板设置在相邻的气缸室之间。因此,在背压供给通路也与旋转轴和中心板之间的部分流体连通的情形中,当供给润滑油到容置在前部气缸室中的转子的背压室时,一部分润滑油可能会经由旋转轴和中心板之间的部分流入到容置在后部气缸室中的转子的背压室中。在这种情形下,由于润滑油被过多地供给到容置在后部气缸室中的转子的背压室中,因此背压增大到比需要的值更高,因此叶片被过度地推靠于气缸体的内表面。于是,叶片和气缸体的内表面之间的摩擦力可能增大,以致使转子旋转的动力的损耗也可能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串联式叶片压缩机,其中,在旋转轴和分隔壁之间良好地执行润滑,防止了叶片过度地压靠气缸体的内表面,并且减小了由于叶片和气缸体的内表面之间的摩擦力的增大导致的功力的损耗,从而提高了操作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串联式叶片压缩机,其包括:壳体;容置在壳体中的旋转轴;容置在壳体中的多个气缸体;在旋转轴的轴向方向上布置的多个分隔壁;以及多个转子。每个气缸体位于相邻的一对分隔壁之间。气缸体和分隔壁在壳体中限定多个气缸室。每个转子容置在气缸室中的一个中。转子与旋转轴一体地旋转。每个转子包括多个叶片槽。在每个叶片槽中容置有叶片。每个叶片槽和相应的叶片限定背压室。每个气缸室中的每个相邻的一对叶片限定对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压缩室。经由吸入压力区吸入的制冷剂在每个压缩室中被压缩并且排放到排放压力区。每个转子具有背压供给通路。每个背压供给通路位于相应的背压室和排放压力区之间,以将背压室与排放压力区彼此连接。每个背压供给通路包括位于旋转轴和相应的分隔壁之间的中间通路。气缸室包括彼此相邻的第一气缸室和第二气缸室。转子包括容置在第一气缸室中的第一转子和容置在第二气缸室中的第二转子。串联式叶片压缩机包括背压增大限制部,背压增大限制部限制第二转子的每个背压室中的背压由于从为第一转子设置的背压供给通路的中间通路流入旋转轴与相应的分隔壁之间的流体而增大至高于预定压力。
本发明的其它方面和优点将通过下文结合附图进行的描述而变得明显,下文的描述通过示例的方式示出了本发明的原理。
附图说明
本发明及其目的和优点可通过参照下文对目前优选实施方式的描述以及附图而最好地理解,在附图中:
图1为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串联式叶片压缩机的纵向截面图;
图2为沿着图1的线2-2截取的截面图;
图3为沿着图1的线3-3截取的截面图;
图4为沿着图1的线4-4截取的截面图;
图5为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串联式叶片压缩机的纵向截面图;
图6为示出了阀室的周边的局部纵向截面图;以及
图7为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串联式叶片压缩机的局部放大的纵向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将参照图1至4描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串联式叶片压缩机(在后文中,仅称作“压缩机”)。
如图1中所示,压缩机10的壳体11由具有封闭端的圆筒形后部壳体构件12和具有封闭端的圆筒形前部壳体构件13构成,圆筒形前部壳体构件13的封闭端连接至后部壳体构件12的敞开端(图1中的左侧端)。后部壳体构件12和前部壳体构件13由金属材料制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由铝制成)。在壳体11中容置有旋转轴23。在后部壳体构件12(壳体11)中容置有第一气缸体14和第二气缸体15。即,在壳体11中容置有多个气缸体(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第一气缸体14和第二气缸体15由金属材料制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由铝制成)并且为圆筒形的。第一气缸体14布置在比第二气缸体15更靠近前部壳体构件13的位置。
在壳体11的内部,用作分隔壁的前部侧板16连接于第一气缸体14的位于前部壳体构件13附近的前端表面(第一端面)。前部侧板16由金属材料制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由铝制成)并且成形为盘状。
用作分隔壁的中心板17连接于第一气缸体14的位于第二气缸体15附近的后端表面(第二端面)与第二气缸体15的位于第一气缸体14附近的前端表面(第一端面)之间。即,中心板17位于彼此相邻的第一气缸体14和第二气缸体15之间。中心板17由金属材料制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由铝制成)并且成形为盘状。
用作分隔壁的后部侧板18连接于第二气缸体15的与第一气缸体14相反的后端表面(第二端面)。后部侧板18由金属材料制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由铝制成)并且成形为盘状。因此,前部侧板16形成在第一气缸体14中与中心板17相反的一端。后部侧板18形成在第二气缸体15的与中心板17相反的一端。前部侧板16、中心板17和后部侧板18布置在旋转轴23的轴向方向上。
每个气缸体14、15位于相邻的一对分隔壁之间。即,第一气缸体14位于相邻的一对前部侧板16和中心板17之间。第二气缸体15位于相邻的一对中心板17和后部侧板18之间。
前部侧板16、第一气缸体14和中心板17在壳体11中限定第一气缸室21。中心板17、第二气缸体15和后部侧板18在壳体11中限定第二气缸室22。
旋转轴23插入在前部侧板16、第一气缸体14、中心板17、第二气缸体15以及后部侧板18中。旋转轴23由前部侧板16、中心板17和后部侧板18通过轴承B1、轴承B2和轴承B3旋转地支撑。离合器K联接于旋转轴23的末端。当车辆发动机被驱动时,来自车辆发动机的驱动力经由离合器K传递至旋转轴23以使得旋转轴23旋转。
在第一气缸室21中容置有第一转子31。第一转子31为圆筒形并且固定至旋转轴23以与旋转轴23一体地旋转。同样,在第二气缸室22中容置有第二转子32。第二转子32为圆筒形并且固定至旋转轴23以与旋转轴23一体地旋转。
如图2中所示,第一转子31包括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五个)径向布置的第一叶片槽31a。每个第一叶片槽31a敞开至第一转子31的外周表面并且在轴向方向上在第一转子31上延伸。在每个第一叶片槽31a中容置有第一叶片31b,第一叶片31b能够移动到第一叶片槽31a中或从第一叶片槽31a中移出。此外,每个第一叶片31b的底部表面311b和相应的一个第一叶片槽31a限定第一背压室31c。随着由旋转轴23的旋转引起的第一转子31的旋转,每个第一叶片31b的末端接触第一气缸体14的内周表面。于是,在第一气缸室21中,第一转子31的外周表面、第一气缸体14的内圆柱表面、每个相邻的一对第一叶片31b、前部侧板16以及中心板17限定第一压缩室21a。在第一转子31的旋转方向上,用于增加第一压缩室21a的容积的阶段对应于吸入阶段,用于减小第一压缩室21a的容积的阶段对应于压缩阶段。
如图3中所示,第二转子32包括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五个)径向布置的第二叶片槽32a。每个第二叶片槽32a敞开至第二转子32的外周表面并且在轴向方向上在整个第二转子32上延伸。在每个第二叶片槽32a中容置有第二叶片32b,第二叶片32b能够移动到第二叶片槽32a中或从第二叶片槽32a中移出。此外,每个第二叶片32b的底部表面321b和相应的一个第二叶片槽32a限定第二背压室32c。随着由旋转轴23的旋转引起的第二转子32的旋转,每个第二叶片32b的末端接触第二气缸体15的内周表面。于是,在第二气缸室22中,第二转子32的外周表面、第二气缸体15的内圆柱表面、每个相邻的一对第二叶片32b、中心板17以及后部侧板18限定第二压缩室22a。在第二转子32的旋转方向上,用于增加第二压缩室22a的容积的阶段对应于吸入阶段,用于减小第二压缩室22a的容积的阶段对应于压缩阶段。
如图1中所示,在前部壳体构件13中形成有吸入口13a。吸入口13a连接至外部制冷剂回路(未示出)。在前部壳体构件13中形成有与吸入口13a流体连通的吸入空间Sa。此外,在前部侧板16中形成有与吸入空间Sa流体连通的吸入进口16a。此外,在第一气缸体14中形成有在轴向方向上延伸穿过第一气缸体14的第一吸入通道14a。而且,在第二气缸体15中形成有在轴向方向上延伸穿过第二气缸体15的第二吸入通道15a。在中心板17中形成有将第一吸入通道14a和第二吸入通道15a彼此连接的第一连通通道17a。吸入空间Sa和处于吸入阶段的第一压缩室21a经由吸入进口16a和第一吸入通道14a彼此连通。吸入空间Sa和处于吸入阶段的第二压缩室22a经由吸入进口16a、第一吸入通道14a、第一连通通道17a以及第二吸入通道15a彼此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吸入空间Sa、吸入进口16a、第一吸入通道14a、第一连通通道17a以及第二吸入通道15a构成吸入压力区。
如图2中所示,在第一气缸体14的外周表面中形成有一对第一切口部14b。每个第一切口部14b从第一气缸体14的外周表面凹入并且在轴向方向上在整个第一气缸体14上延伸。在第一气缸体14中形成有第一排放口14c,第一排放口14c将处于压缩阶段的第一压缩室21a与第一气缸体14的外周表面的外侧的由第一切口部14b形成的空间彼此连接。第一排放阀14v附接至第一气缸体14上形成第一切口部14b的外周表面,以使得第一排放口14c通过第一排放阀14v而打开和关闭。已经在第一压缩室21a中被压缩的制冷剂气体从第一排放口14c排放到第一气缸体14外,同时使第一排放阀14v移动。因此,第一气缸体14的外侧限定第一排放空间Da1。
如图3中所示,在第二气缸体15的外周表面中形成有一对第二切口部15b。每个第二切口部15b从第二气缸体15的外周表面凹入并且在轴向方向上在第二气缸体15上延伸。在第二气缸体15中形成有第二排放口15c,第二排放口15c将处于压缩阶段的第二压缩室22a与第二气缸体15的外周表面的外侧的由第二切口部15b形成的空间彼此连接。第二排放阀15v附接至第二气缸体15上形成第二切口部15b的外周表面,以使得第二排放口15c通过第二排放阀15v而打开和关闭。已经在第二压缩室22a中被压缩的制冷剂气体从第二排放口15c排放到第二气缸体15外,同时使第二排放阀15v移动。因此,第二气缸体15的外侧限定第二排放空间Da2。如图1中所示,在中心板17中形成有将第一排放空间Da1和第二排放空间Da2彼此连接的第二连通通道17b。
在后部壳体构件12中形成有排放口12h。排放口12h连接至外部制冷剂回路。在后部壳体构件12和后部侧板18之间限定了排放室12a。排放室12a布置在旋转轴23的轴向方向上的后侧。即,吸入空间Sa、第一气缸室21、第二气缸室22和排放室12a以此顺序在旋转轴23的轴向方向上布置。在排放室12a中设置有用于使润滑油(流体)与制冷剂气体分离的油分离器40。油分离器40的外壳40a为具有封闭端的圆筒形。外壳40a以被夹在后部壳体构件12和后部侧板18之间的状态连接至后部壳体构件12和后部侧板18。圆筒形油分离管40b配合到在外壳40a的开口的附近的一部分中。在外壳40a的底部中形成有将外壳40a的内部与排放室12a的底部彼此连接的油通道40c。在后部侧板18和外壳40a中形成有将第二排放空间Da2与外壳40a内部的空间彼此连接的连通通道41。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排放空间Da1、第二连通通道17b、第二排放空间Da2、连通通道41以及排放室12a构成排放压力区。
在后部侧板18中形成有第一供油通路181,第一供油通路181包括与排放室12a的底部流体连通的后端并且在旋转轴23的轴向方向上延伸。此外,在后部侧板18中形成有第二供油通路182,第二供油通路182与第一供油通路181的中间部分流体连通并且在后部侧板18的径向方向上延伸。
如图1和3中所示,在后部侧板18中形成有环状的第三供油通路183,第三供油通路183与第二供油通路182流体连通并且在后部侧板18的整个内周表面上延伸。此外,在后部侧板18中形成有第四供油通路184,第四供油通路184包括与第三供油通路183流体连通的后端并且在旋转轴23的轴向方向上延伸。随着第二转子32的旋转,第四供油通路184的前端与处于压缩阶段和排放阶段的第二背压室32c流体连通。一对扇段形第一排油槽185在后部侧板18中的面对第二气缸体15的前端表面(第一端面)中凹入。随着第二转子32的旋转,每个第一排油槽185与处于吸入阶段的第二背压室32c流体连通。在第二气缸体15中形成有连通通路15d,连通通路15d与第一供油通路181的前端流体连通并且在旋转轴23的轴向方向上延伸。
如图1中所示,在中心板17中形成有第五供油通路171,第五供油通路171包括与连通通路15d流体连通的后端并且在旋转轴23的轴向方向上延伸。此外,在中心板17中形成有第六供油通路172,第六供油通路172与第五供油通路171的前端流体连通并且在中心板17的径向方向上延伸。
如图1和2中所示,在中心板17中形成有环状的第七供油通路173,第七供油通路173与第六供油通路172流体连通并且在中心板17的整个内周表面上延伸。此外,在中心板17中形成有第八供油通路174,第八供油通路174包括与第七供油通路173流体连通的后端并且在旋转轴23的轴向方向上延伸。随着第一转子31的旋转,第八供油通路174的前端与处于压缩阶段和排放阶段的第一背压室31c流体连通。一对扇段形第二排油槽175在中心板17中的面对第一气缸体14的前端表面(第一端面)中凹入。随着第一转子31的旋转,每个第二排油槽175与处于吸入阶段的第一背压室31c流体连通。
如图1和4中所示,沿着围绕旋转轴23的中心轴线的同心圆的一对弧形的第三排油槽176在中心板17的面对第二气缸体15的后端表面(第二端面)中凹入。随着第二转子32的旋转,每个第三排油槽176与处于吸入阶段的第二背压室32c流体连通。沿着围绕旋转轴23的中心轴线的同心圆的一对弧形的第四排油槽161在前部侧板16的面对第一气缸体14的后端表面(第二端面)中凹入。随着第一转子31的旋转,每个第四排油槽161与处于吸入阶段的第一背压室31c流体连通。在旋转轴23与中心板17的后端表面中的第三排油槽176之间在中心板17的径向方向上设置有环状的密封构件51。
接下来,将描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操作。当车辆发动机被驱动以使得旋转轴23经由离合器K而旋转时,第一转子31和第二转子32同步地旋转。接着,制冷剂气体经由吸入口13a从外部制冷剂回路被抽吸到吸入空间Sa中。已经被吸入到吸入空间Sa中的制冷剂气体经由吸入进口16a和第一吸入通道14a被抽吸到处于吸入阶段的第一压缩室21a中,并且经由吸入进口16a、第一吸入通道14a、第一连通通道17a和第二吸入通道15a被抽吸到处于吸入阶段的第二压缩室22a中。
已经被抽吸到第一压缩室21a中的制冷剂气体通过在压缩阶段减小第一压缩室21a的容积而被压缩,并且从第一排放口14c排放到第一排放空间Da1中,同时使第一排放阀14v移动。此外,已经被抽吸到第二压缩室22a中的制冷剂气体通过在压缩阶段减小第二压缩室22a的容积而被压缩,并且从第二排放口15c排放到第二排放空间Da2中,同时使第二排放阀15v移动。
已经排放到第一排放空间Da1中的制冷剂气体经由第二连通通道17b流动到第二排放空间Da2中并且将已经从第二排放口15c中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结合到第二排放空间Da2中。接着,第二排放空间Da2中的制冷剂气体经由连通通道41流出,进入外壳40a中,被吹到油分离管40b的外周表面上,并且在绕着油分离管40b的外周表面回旋时被引入到外壳40a中的下部部分。此时,润滑油通过离心分离而与制冷剂气体分离。接着,已经与制冷剂气体分离的润滑油移动至外壳40a的底部并且经由油通道40c被储存在排放室12a的底部。在油分离器40中,已经分离了润滑油的制冷剂气体在油分离管40b的内部向上移动并且经由排放口12h排放到外部制冷剂回路。
储存在排放室12a的底部中的润滑油经由第一供油通路181、连通通路15d、第五供油通路171、第六供油通路172、第七供油通路173以及第八供油通路174供给到处于压缩阶段和排放阶段的第一背压室31c。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供油通路181、连通通路15d、第五供油通路171、第六供油通路172、第七供油通路173以及第八供油通路174将第一背压室31c和排放室12a彼此连接,并且构成背压供给通路,该背压供给通路将储存在排放室12a的底部中的润滑油供给到第一背压室31c。因此,第一叶片31b通过已经供给到处于压缩阶段和排放阶段的第一背压室31c的润滑油的背压而压靠处于压缩阶段和排放阶段的第一气缸体14的内周表面。结果,限制了制冷剂气体从处于压缩阶段和排放阶段的第一压缩室21a中泄漏。
此外,流动通过第七供油通路173的润滑油被供给到旋转轴23与中心板17之间的界面。因此,确保了旋转轴23与中心板17之间、即旋转轴23与轴承B2之间的期望的润滑性能。因此,第七供油通路173构成背压供给通路的一部分,并且对应于设置在旋转轴23和中心板17之间的中间通路。
而且,储存在排放室12a的底部中的润滑油经由第一供油通路181、第二供油通路182、第三供油通路183以及第四供油通路184供给到处于压缩阶段和排放阶段的第二背压室32c。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供油通路181、第二供油通路182、第三供油通路183以及第四供油通路184构成背压供给通路,该背压供给通路将第二背压室32c与排放室12a彼此连接,并且将储存在排放室12a的底部中的润滑油供给到第二背压室32c。因此,第二叶片32b通过已经供给到处于压缩阶段和排放阶段的第二背压室32c的润滑油的背压而压靠处于压缩阶段和排放阶段的第二气缸体15的内周表面。结果,限制了制冷剂气体从处于压缩阶段和排放阶段的第二压缩室22a中泄漏。
流动通过第三供油通路183的润滑油被供给到旋转轴23与后部侧板18之间的界面。因此,确保了旋转轴23与后部侧板18之间、即旋转轴23与轴承B3之间的期望的润滑性能。因此,第三供油通路183构成背压供给通路的一部分,并且对应于设置在旋转轴23与后部侧板18之间的中间通路。
此外,在吸入阶段中时,随着第一转子31的旋转,每个第一背压室31c与第二排油槽175和第四排油槽161中的一个流体连通。第二排油槽175与第一背压室31c的在轴向方向上的后端流体连通,并且第四排油槽161与第一背压室31c的在轴向方向上的前端流体连通。相应地,由于已经在压缩阶段和排放阶段被供给到每个第一背压室31c的润滑油流动至第二排油槽175中的一个以及第四排油槽161中的一个中,因此减小了在整个轴向方向上的第一背压室31c中的背压。相应地,在吸入阶段中,使第一叶片31b压靠第一气缸体14的内周表面的力小于在压缩阶段和排放阶段中使第一叶片31b压靠第一气缸体14的内周表面的力。因此,在吸入阶段中,第一叶片31b被保护而免于被过度地压靠于第一气缸体14的内周表面。
类似地,在吸入阶段中时,随着第二转子32的旋转,每个第二背压室32c与第一排油槽185中的一个以及第三排油槽176中的一个流体连通。第一排油槽185与第二背压室32c的在轴向方向上的后端流体连通,并且第三排油槽176与第二背压室32c的在轴向方向上的前端流体连通。相应地,由于当在压缩阶段和在排放阶段中时,已经被供给到第二背压室32c的润滑油流动至第一排油槽185中以及第三排油槽176中,因此减小了在整个轴向方向上的第二背压室32c中的背压。相应地,在吸入阶段中,使第二叶片32b压靠第二气缸体15的内周表面的力小于在压缩阶段和排放阶段中使第二叶片32b压靠第二气缸体15的内周表面的力。相应地,在吸入阶段中,第二叶片32b被保护而免于被过度地压靠于第二气缸体15的内周表面。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排油槽176设置在中心板17中,并且对应于用于流出流体的部分,已经被供给到第二背压室32c的润滑油流入到该用于流出流体的部分中。
中心板17位于彼此相邻的第一气缸室21和第二气缸室22之间。由于处于吸入阶段的第二背压室32c中的背压被减小到小于处于压缩阶段和排放阶段的第二背压室32c中的背压,因此,该背压小于第七供油通路173中的压力。相应地,当经由形成在旋转轴23和中心板17之间的第七供油通路173供给润滑油到第一背压室31c时,由于压力差,一些润滑油可能经由旋转轴23和中心板17之间的界面流动至第三排油槽176。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构件51在中心板17的后端表面中在中心板17的径向方向上布置在旋转轴23与第三排油槽176之间。因此,密封构件51限制已经从第七供油通路173流动到旋转轴23与中心板17之间的界面中的润滑油流动到第三排油槽176中。结果,防止了润滑油被过量地供给到第二背压室32c并且第二叶片32b被保护而免于被过度地压靠于第二气缸体15的内周表面。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构件51用作背压增大限制部,该背压增大限制部限制已经从第七供油通路173流动到旋转轴23与中心板17之间的界面中的润滑油流动到第二背压室32c中,从而防止了第二背压室32c中的背压增大至高于预定压力。用语“预定压力”指的是使得第二叶片32b不会过度地压靠于第二气缸体15的内周表面的润滑油压力,并且该“预定压力”是接近于使得第二叶片32b过度地压靠于第二气缸体15的内周表面的压力的压力。
第一实施方式具有以下优点:
(1)在旋转轴23与中心板17之间形成有第七供油通路173。因此,由于流动通过第七供油通路173的润滑油被供给到旋转轴23与中心板17之间的界面,因此旋转轴23与中心板17之间的润滑效果是出色的。此外,在中心板17的后端表面中,在中心板17的径向方向上在旋转轴23与第三排油槽176之间布置有密封构件51。密封构件51限制已经从第七供油通路173流入旋转轴23与中心板17之间的界面中的润滑油由于压力差而流动到第三排油槽176中。由此,防止了润滑油被过量地供给到第二背压室32c,从而防止了由润滑油产生的背压增大到比需要的值大,并且防止了第二叶片32b过度地压靠于第二气缸体15的内周表面。结果,减小了由于第二叶片32b与第二气缸体15的内周表面之间的增加的摩擦力而带来的动力损耗,并且提高了压缩机10的操作效率。
(2)根据本实施方式,仅仅通过在旋转轴23与第三排油槽176之间布置密封构件51就防止了润滑油被过量地供给到第二背压室32c。因此,保护了第二叶片32b免于过度地压靠于第二气缸体15的内周表面。
(3)根据本实施方式,密封构件51限制已经从第七供油通路173流动到旋转轴23与中心板17之间的界面的润滑油流动到第三排油槽176中。因此,已经被供给到第二背压室32c的润滑油流动到第三排油槽176中,从而调节第二背压室32c中的背压。
(4)在旋转轴23的轴向方向上,由于第一背压室31c设置为比第二背压室32c更靠近吸入空间Sa,因此第一背压室31c中的润滑油可能由于吸入空间Sa中的压力与第一背压室31c中的压力之间的压力差而流向吸入空间Sa中。因此,第一背压室31c中的背压难以增加到比需要的值大。然而,在旋转轴23的轴向方向上,由于第二背压室32c设置为比第一背压室31c更靠近排放室12a,因此第二背压室32c中的润滑油由于排放室12a中的压力与第二背压室32c中的压力之间的压力差而难以流向排放室12a中。当已经从第七供油通路173流入旋转轴23与中心板17之间的界面中的润滑油流动到第三排油槽176中时,润滑油被过量地供给到第二背压室32c,使得由润滑油产生的背压可能增大到比所需的更多。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构件51限制已经从第七供油通路173流入旋转轴23与中心板17之间的界面中的润滑油由于压力差而流动到第三排油槽176中。因此,即便吸入空间Sa、第一气缸室21、第二气缸室22和排放室12a被构造为以该顺序布置在旋转轴23的轴向方向上,仍然防止了润滑油被过量地供给到第二背压室32c中,从而防止了由润滑油产生的背压增大到比需要的值大。
(第二实施方式)
将参照图5和图6描述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串联式叶片压缩机。下面的实施方式中的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部件相同的部件被给定相同的参考标号,并且省略了对这些部件的说明。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不设置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密封构件51。
如图5和图6中所示,与第一排油槽185流体连通的阀室61在后部侧板18中凹入。阀室61在旋转轴23的轴向方向上延伸,在阀室61的开口上安装有保持板62。在保持板62中形成有孔62h。阀室61经由保持板62的孔62以及第一排油槽185与第二背压室32c流体连通。
在阀室61中容置有打开和关闭阀室61的板状阀体63。而且,在阀室61中容置有用作推压部的推压弹簧64。阀体63被推压弹簧64在关闭阀室61的方向上推压,即在接近保持板62的方向上被推压。推压弹簧64的推压力被设定为使得当第二背压室32c中的背压达到预定压力时,第二背压室32c中的背压抵抗推压弹簧64的推压力将阀体23压开以打开阀室61。在后部侧板18中形成有连通通道65,连通通道65将阀室61与第二吸入通道15a彼此连接。因此,阀室61经由连通通道65与吸入压力区连通。
将描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操作。
当经由形成在旋转轴23与中心板17之间的第七供油通路173供给润滑油到第一背压室31c时,由于压力差,一些润滑油可能通过第三排油槽176经由旋转轴23与中心板17之间的界面流动到第二背压室32c。当润滑油由于压力差通过第三排油槽176经由旋转轴23与中心板17之间的界面流动到第二背压室32c中以使得第二背压室32c中的背压达到预定压力时,第二背压室32c中的背压在释放阀室61的方向上——即在离开保持板62的方向上——抵抗推压弹簧64的推压力挤压阀体63。由于第二背压室32c中的润滑油经由第一排油槽185和保持板62的孔62h流动到阀室61中并且流动到阀室61中的润滑油经由连通通道65流动到第二吸入通道15a中,所以减小了第二背压室32c中的背压。结果,防止了第二背压室32c中的背压过度地增大至比预定压力更大,从而保护了第二叶片32b免于被过度地压靠于第二气缸体15的内周表面。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阀室61、阀体63和推压弹簧64构成背压增大防止部,该背压增大防止部防止已经从第七供油通路173流动到旋转轴23与中心板17之间的界面中的润滑油流动到第二背压室32c中,从而防止了第二背压室32c中的背压增大到大于预定压力。
第二实施方式具有以下优点。
(5)将第二背压室32c和第二吸入通道15a彼此连接的阀室61在后部侧板18中凹入。打开和关闭阀室61的板状阀体63以及在关闭阀室61的方向上推压阀体63的推压弹簧64容置在阀室61中。推压弹簧64的推压力被设定为使得当第二背压室32c中的背压达到预定压力时,第二背压室32c中的背压抵抗推压弹簧64的推压力将阀体63压开以打开阀室61。因此,当第二背压室32c中的背压达到预定压力时,已经被供给到第二背压室32c中的润滑油经由阀室61流动到第二吸入通道15a中。结果,第二背压室32c中的背压不会增加到大于预定压力,从而防止了由润滑油在第二背压室32c中产生的背压增大到大于需要的值并且保护第二叶片32b免于被过度地压靠于第二气缸体15的内周表面。
上述实施方式可如下进行修改。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7中所示,可进一步在中心板17中形成与第三排油槽176流体连通的阀室71。在阀室71的开口附接有板状保持板72。在保持板72中形成有孔72h。阀室71经由保持板72的孔72h以及第三排油槽176与第二背压室32c流体连通。在阀室71中容置有打开和关闭阀室71的阀体73。此外,在阀室71中容置有推压弹簧74。阀体73被推压弹簧74在打开阀室71的方向上推压,即在阀体73接近保持板72的方向上被推压。推压弹簧74的推压力被设定为使得当第二背压室32c中的背压达到低于预定压力的压力时,第二背压室32c中的背压抵抗推压弹簧74的推压力将阀体23压开以打开阀室71。即,推压弹簧64的推压力和推压弹簧74的推压力彼此不同。当施加到阀体73上的压力低于施加到阀体63上的使阀体63打开阀室61的压力时,阀体73打开阀室71。在中心板17中形成有将阀室71与第二吸入通道15a彼此连接的连通通道75。因此,阀室71经由连通通道75与吸入压力区连通。
当润滑油经由旋转轴23和中心板17之间的界面供给到第二背压室32c并且第二背压室32c中的背压达到低于预定压力的压力时,第二背压室32c中的背压抵抗推压弹簧74的推压力在打开阀室71的方向(阀体73与保持板72分隔开的方向)上挤压阀体73。由于第二背压室32c中的润滑油经由第三排油槽176和保持板72的孔72h流动到阀室71中并且流动到阀室71中的润滑油经由连通通道75流动到第二吸入通道15a中,所以减小了第二背压室32c中的背压。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阀室61在后部侧板18中被设置为与第一排油槽185流体连通。阀室61不局限于该构型。例如,阀室61可在中心板17中设置为与第三排油槽176流体连通。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阀室61和阀室71例如可与第一连通通道17a流体连通。简言之,阀室61和阀室71可与吸入压力区流体连通。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阀体63和阀室73例如可为球形。阀体63和阀体73的形状并不受到特别地限制。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可省略中心板17的第三排油槽176。在该情形下,密封构件51可密封第七供油通路173与第二背压室32c之间的通道。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每一个中,在壳体11中可容置三个或更多数量的气缸体。可沿着旋转轴23的轴向方向在气缸体之间或气缸体的各个相反端之间布置分隔壁。气缸体和分隔壁可限定多个气缸室并且在每个气缸室中容置有转子。
因此,本发明的示例和实施方式应当被视为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并且本发明不限于本文给出的细节,而是可以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和等同形式内进行修改。

Claims (5)

1.一种串联式叶片压缩机,包括:
壳体;
容置在所述壳体中的旋转轴;
容置在所述壳体中的多个气缸体;
在所述旋转轴的轴向方向上布置的多个分隔壁,其中,每个所述气缸体位于相邻的一对所述分隔壁之间,其中,所述气缸体和所述分隔壁在所述壳体中限定多个气缸室;以及
多个转子,每个所述转子容置在所述气缸室中的一个中,其中,所述转子与所述旋转轴一体地旋转,并且其中
每个所述转子包括多个叶片槽,
在每个所述叶片槽中容置有叶片,
每个所述叶片槽和相应的所述叶片限定背压室,
每个所述气缸室中的每个相邻的一对叶片限定对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压缩室,并且
经由吸入压力区被抽吸的所述制冷剂在每个所述压缩室中被压缩并且被排放到排放压力区,
所述串联式叶片压缩机的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转子具有背压供给通路,
每个所述背压供给通路位于相应的所述背压室与所述排放压力区之间,以将所述背压室与所述排放压力区彼此连接,
每个所述背压供给通路包括位于所述旋转轴与相应的所述分隔壁之间的中间通路,
所述气缸室包括彼此相邻的第一气缸室和第二气缸室,
所述转子包括容置在所述第一气缸室中的第一转子和容置在所述第二气缸室中的第二转子,
所述串联式叶片压缩机包括背压增大限制部,所述背压增大限制部限制由于从为所述第一转子设置的所述背压供给通路的所述中间通路流动到所述旋转轴与相应的所述分隔壁之间的流体而使所述第二转子的每个所述背压室中的背压增大至大于预定压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联式叶片压缩机,其中
所述背压增大限制部包括密封构件,所述密封构件位于为所述第一转子设置的所述背压供给通路的所述中间通路与所述第二转子的所述背压室之间;并且
所述密封构件限制已经从为所述第一转子设置的所述背压供给通路的所述中间通路流动到所述旋转轴与相应的所述分隔壁之间的流体流动到所述第二转子的所述背压室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串联式叶片压缩机,其中:
位于所述第一气缸室与所述第二气缸室之间的所述分隔壁具有用于流出流体的部分,所述用于流出流体的部分与所述第二转子的所述背压室流体连通;
供给至所述背压室的流体流动到所述流出部中,并且
所述密封构件设置在所述流出部与为所述第一转子设置的所述背压供给通路的所述中间通路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联式叶片压缩机,其中
所述背压增大限制部包括:将所述第二转子的所述背压室与所述吸入压力区彼此连接的阀室;打开和关闭所述阀室的阀体;以及在关闭所述阀室的方向上推压所述阀体的推压部,并且
所述推压部被设定为具有预定推压力,使得当已经从为所述第一转子设置的所述背压供给通路的所述中间通路流动的流体经由所述旋转轴与相应的所述分隔壁之间的界面流动到所述第二转子的所述背压室中而使每个所述背压室中的背压达到预定压力时,所述背压抵抗所述推压部的推压力而使所述阀体移动,从而打开所述阀室。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串联式叶片压缩机,其中,形成所述吸入压力区的吸入空间、所述气缸室以及形成所述排放压力区的排放室以此顺序布置在所述旋转轴的轴向方向上。
CN201310253216.4A 2012-06-26 2013-06-24 串联式叶片压缩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112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43190 2012-06-26
JP2012143190A JP5585617B2 (ja) 2012-06-26 2012-06-26 タンデム式ベーン型圧縮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11255A true CN103511255A (zh) 2014-01-15
CN103511255B CN103511255B (zh) 2016-03-23

Family

ID=498945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53216.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11255B (zh) 2012-06-26 2013-06-24 串联式叶片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585617B2 (zh)
CN (1) CN103511255B (zh)
BR (1) BR102013016249A2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48458A (zh) * 2014-03-25 2015-09-30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叶片式压缩机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77093A (ja) * 1982-10-22 1984-05-02 Hitachi Ltd ベ−ン圧縮機
JPS60164690A (ja) * 1984-02-06 1985-08-27 Atsugi Motor Parts Co Ltd ベ−ン型回転圧縮機
JPH03118294U (zh) * 1990-03-20 1991-12-06
US5242280A (en) * 1990-11-21 1993-09-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Rotary type multi-stage compressor with vanes biased by oil pressure
JP2000045974A (ja) * 1998-07-29 2000-02-15 Seiko Seiki Co Ltd 気体圧縮機
JP2006226117A (ja) * 2005-02-15 2006-08-31 Calsonic Compressor Inc 気体圧縮機
CN102022322A (zh) * 2009-09-11 2011-04-20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涡旋式压缩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63162A (en) * 1956-09-21 1961-03-15 Scaife Company Rotary gas compressor pump
JP3118294U (ja) * 2005-11-04 2006-01-26 義一 土肥 土嚢用補助具
JP5062085B2 (ja) * 2008-07-29 2012-10-31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圧縮機
JP5729342B2 (ja) * 2012-03-29 2015-06-03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タンデム式ベーン型圧縮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77093A (ja) * 1982-10-22 1984-05-02 Hitachi Ltd ベ−ン圧縮機
JPS60164690A (ja) * 1984-02-06 1985-08-27 Atsugi Motor Parts Co Ltd ベ−ン型回転圧縮機
JPH03118294U (zh) * 1990-03-20 1991-12-06
US5242280A (en) * 1990-11-21 1993-09-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Rotary type multi-stage compressor with vanes biased by oil pressure
JP2000045974A (ja) * 1998-07-29 2000-02-15 Seiko Seiki Co Ltd 気体圧縮機
JP2006226117A (ja) * 2005-02-15 2006-08-31 Calsonic Compressor Inc 気体圧縮機
CN102022322A (zh) * 2009-09-11 2011-04-20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涡旋式压缩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48458A (zh) * 2014-03-25 2015-09-30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叶片式压缩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102013016249A2 (pt) 2015-07-14
JP5585617B2 (ja) 2014-09-10
CN103511255B (zh) 2016-03-23
JP2014005802A (ja) 2014-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22515604A (ja) 単一のハウジングに収容された二つのポンプを有するポンプアセンブリ
US8945265B2 (en) Compressor
JP5880513B2 (ja) 圧縮機
WO2007077856A1 (ja) 圧縮機
CN102374156A (zh) 压缩机
KR101519698B1 (ko) 베인 로터리 압축기
CN103671110A (zh) 叶片式压缩机
KR101850785B1 (ko) 압축기
JP5729343B2 (ja) タンデム式ベーン型圧縮機
JP5708570B2 (ja) ベーン型圧縮機
CN105074212A (zh) 压缩机
CN102108967A (zh) 叶片型压缩机
CN100585179C (zh) 用于压缩机的油分离结构
JP4681322B2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CN103511255B (zh) 串联式叶片压缩机
CN105683577B (zh) 涡旋型流体设备
US20200003211A1 (en) Screw compressor
CN103511254B (zh) 串联式叶片压缩机
JP5708571B2 (ja) タンデム式ベーン型圧縮機
CN108691766A (zh) 叶片型压缩机
CN108506210A (zh) 叶片型压缩机
JP2019100234A (ja) ベーン型圧縮機
JP6927357B1 (ja) 遠心分離式の油分離器
CN214196662U (zh) 压缩机
CN103362810B (zh) 级联型叶片压缩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23

Termination date: 2021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