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95685B - 轧钢球机的成球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轧钢球机的成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95685B
CN103495685B CN201310454477.2A CN201310454477A CN103495685B CN 103495685 B CN103495685 B CN 103495685B CN 201310454477 A CN201310454477 A CN 201310454477A CN 103495685 B CN103495685 B CN 1034956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ry drum
pair
balling
bearing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5447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95685A (zh
Inventor
陈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Zhao Jin new wear resistant mate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SHU FEIEAN METALWORK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SHU FEIEAN METALWORK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SHU FEIEAN METALWORK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45447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495685B/zh
Publication of CN1034956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956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956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956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olls And Other Rotary Bodi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轧钢球机的成球装置,属于钢球加工机械技术领域。包括支架;一对转鼓机构;一对成球辊枢转支承架;一对成球辊;一对转鼓倾角调整机构;一对成球辊枢转支承架调整机构;下挡球板;上挡球板;一对轴承座左右位移调整机构;一对轴承座顶推螺杆,特点:一对成球辊枢转支承架调整机构各包括弹簧座套、弹簧套筒、压力调整螺母、弹簧调整座、拉杆和弹簧。能有效地保护支架连接座板,不会出现变形现象;弹簧不会遭受异物侵袭;不仅调整快捷而方便,而且能获得拉杆对成球辊枢转支承架的调整效果;由于弹簧处于蔽护状态,因而不会弹出而引发不安全因素。

Description

轧钢球机的成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钢球加工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轧钢球机的成球装置。
背景技术
钢球是球磨设备研磨物料的介质,以建材行业如水泥生产厂商为例,在生产水泥的过程中,需要对由前道工序破碎(破碎机破碎)后的矿石进行球磨(业界习惯称粉磨),而球磨需要大量使用耐磨性能理想、硬度优异的钢球。钢球的生产过程是:由加热炉将棒材(钢圆棒)加热至1100℃左右,出炉后由轧钢球机的成球装置成球,即轧制成球状,成球后将钢球引入淬火装置,如类似于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公告号CN100497666C(钢球淬火机)以及CN100497667C(钢球淬火机的淬火机构)的淬火机构淬火,最后引入回火炉(习惯称保温炉)回火,出回火炉得到成品钢球。
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可见诸关于轧钢球机的成球装置(成球装置也称轧球装置,以下同)的技术信息,典型的如文献A.发明专利授权公告号CN100471597C推荐的“棒材轧球机的成球机构”;文献B.授权公告号CN101934334B提供的“轧钢球机的成球机构”和文献C.授权公告号CN102091750B揭示的“轧球辊可快速装卸的轧钢球机的成球机构”。
如业界所知之理,钢球的圆整度是由一对成球辊的良好配合而得以保障的,当一对成球辊处于对棒材制制成钢球的过程中,一方面能使冗长的棒材成形为一个个圆球状的钢球球体,但另一方面钢球球体也对成球辊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力,潜移默化地使一对成球辊之间的并行度发生改变,尤其是球体规格或称直径越大以及棒材的硬度越高,则越难以使一对成球辊之间的并行度果持久地维持在初始调整时的状态,因此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成球辊进行调整,否则会使钢球出现瑕疵乃至报废。
上述CN101934334B在其说明书的背景技术栏中客观地分析了CN100471597C对成球辊的轴座配备调整装置存在的欠缺,并且推荐了结构较为简练的成球辊枢转支承架调整机构(专利称成球辊并行距调整装置),但是依然存在以下缺憾:其一:由于弹簧是直接支承在支架连接座板(专利称弹性装置座板)上的,存在损及支架连接座板之虞,例如导致支架连接座板变形;其二,由于弹簧处于露裸状态,因而不利于对弹簧的保护,尤其在使用场所当杂物侵袭弹簧特别是嵌入弹簧后会影响调整效果;其三,操作相对费力,并且影响调整效率。
针对上述已有技术,有必要加以合理改进,为此本申请人作了积极而有益的设计,终于形成了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并且在采取了保密措施下在本申请人厂区进行了模拟试验,结果证明是切实可行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避免弹簧直接与支架连接座板接触而藉以防止支架连接座板变形、有利于使弹簧处于蔽护状态而藉以避免杂物侵袭、有益于体现操作省力而藉以提高调整效率和有利于保障安全而藉以杜绝弹簧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的轧钢球机的成球装置。
本发明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轧钢球机的成球装置,包括一支架,该支架的前侧左端以及前侧右端各具有一前侧立柱,而支架的后侧左端和后侧右端各具有一后侧立柱,前、后侧立柱彼此对应,在支架的前侧的顶部具有一前横梁,而在支架的后侧的顶部具有后横梁,前横梁的一端与所述左端的前侧立柱的顶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右端的前侧立柱的顶部连接,后横梁的一端与所述左端的后侧立柱的顶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右端的后侧立柱的顶部连接,并且该支架还具有一对支架连接座板,该一对支架连接座板中的位于左侧的一枚支架连接座板连接在所述左端的前侧立柱与左端的后侧立柱之间,而一对支架连接座板中的位于右侧的一枚支架连接座板连接在所述右端的前侧立柱与右端的后侧立柱之间,在一对支架连接座板长度方向的居中部位各开设有一弹簧让位孔;一对彼此并行设置的转鼓机构,该一对转鼓机构中的位于左侧的一个转鼓机构设置在所述支架的下部的左侧,而一对转鼓机构中的位于右侧的一个转鼓机构设置在所述支架的下部的右侧;一对成球辊枢转支承架,该一对成球辊枢转支承架中的位于左侧的一个成球辊枢转支承架设置在所述的一对转鼓机构中的位于左侧的一个转鼓机构上,而一对成球辊枢转支承架中的位于右侧的一个成球辊枢转支承架设置在一对转鼓机构中的位于右侧的一个转鼓机构上;彼此配合一对成球辊,该一对成球辊中的位于左侧的一个成球辊以卧置状态转动地支承在所述的一对成球辊枢转支承架中的位于左侧的一个成球辊枢转支承架上,而一对成球辊中的位于右侧的一个成球辊以卧置状态转动地支承在一对成球辊枢转支承架中的位于右侧的一个成球辊枢转支承架上;一对转鼓倾角调整机构,该一对转鼓倾角调整机构在分别对应于所述的一对转鼓机构的位置设置在所述支架的下部的前侧,并且与转鼓机构连接;一对成球辊枢转支承架调整机构,该一对成球辊枢转支承架调整机构中的位于左侧的一个成球辊枢转支承架调整机构设置在所述的一对支架连接座板中的位于左侧的一枚支架连接座板上并且与左侧的成球辊枢转支承架连接,而一对成球辊枢转支承架调整机构中的位于右侧的一个成球辊枢转支承架调整机构设置在一对支架连接座板中的位于右侧的一枚支架连接座板上,并且与右侧的成球辊枢转支承架连接;一下挡球板,该下挡球板设置在所述支架的下部,并且位于所述的一对转鼓机构之间;一上挡球板,该上挡球板设置在所述的前、后横梁之间,并且对应于下挡球板的上方;一对轴承座左右位移调整机构,该一对轴承座左右位移调整机构中的其中一个轴承座左右位移调整机构设置在所述支架前侧左端的前侧立柱上,并且与所述的一对成球辊枢转支承架中的位于左侧的一个成球辊枢转支承架连接,而一对轴承座左右位移调整机构的另一个轴承座左右位移调整机构设置在支架的后侧左端的后侧立柱上,并且同样与一对成球辊枢转支承架中的位于左侧的一个成球辊枢转支承架连接;一对轴承座顶推螺杆,该一对轴承座顶推螺杆中的其中一个轴承座顶推螺杆设置在所述支架前侧右端的前侧立柱上,并且与所述的一对成球辊枢转支承架中的位于右侧的一个成球辊枢转支承架连接,而一对轴承座顶推螺杆中的另一个轴承座顶推螺杆设置在支架后侧右端的后侧立柱上,并且同样与一对成球辊枢转支承架中的位于右侧的一个成球辊枢转支承架连接,特征在于:所述的一对成球辊枢转支承架调整机构各包括弹簧座套、弹簧套筒、压力调整螺母、弹簧调整座、拉杆和弹簧,弹簧座套在对应于弹簧让位孔的位置与所述支架连接座板朝向所述成球辊枢转支承架的一侧固定,弹簧套筒的一端在对应于弹簧让位孔的位置与支架连接座板背对成球辊枢转支承架的一侧固定,而弹簧套筒的另一端并且位于弹簧套筒的内壁上构成有调整螺母连接内螺纹,压力调整螺母与调整螺母连接内螺纹螺纹连接,弹簧调整座位于弹簧套筒的弹簧套筒腔内,与压力调整螺母的螺母孔相配合并且探出压力调整螺母,拉杆的一端探出弹簧座套并且与所述成球辊枢转支承架连接,拉杆的另一端在依次途经弹簧座套的弹簧座套腔、弹簧让位孔、弹簧套筒的弹簧套筒腔后伸展到弹簧调整座外并且构成有拉杆外螺纹,在该拉杆外螺纹上配设有调整座限定螺母,调整座限定螺母与弹簧调整座接触,弹簧套置在拉杆上,该弹簧的一端位于所述弹簧座套腔内并且支承在弹簧座套腔的腔底壁上,弹簧的中部对应于所述弹簧让位孔,而弹簧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的弹簧套筒腔内,并且支承在所述弹簧调整座上。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前侧立柱的顶部枢轴设置有一前横梁锁定销,在前横梁锁定销上开设有前横梁契子槽,在前横梁契子槽上配设有一对方向彼此相反的前横梁契子;在所述的后侧立柱的顶部枢轴设置有一后横梁锁定销,在后横梁锁定销上开设有后横梁契子槽,在后横梁契子槽上配设有一对方向彼此相反的后横梁契子;在所述的前横梁的一端和另一端各开设有一前横梁锁定销配合槽,所述的前横梁锁定销伸展到前横梁锁定销配合槽内,并且由所述的前横梁契子限定;在所述的后横梁的一端和另一端各开设有一后横梁锁定销配合槽 ,所述的后横梁锁定销伸展到后横梁锁定销配合槽内,并且由所述的后横梁契子限定。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一对转鼓机构各包括转鼓座、转鼓和拨杆,转鼓座的两端与所述支架的下部固定,并且在该转鼓座朝向转鼓的一侧构成有一转鼓配合腔,在该转鼓配合腔内构成有一凹入于转鼓配合腔的腔壁表面的凸缘配合凹槽,在该凸缘配合凹槽的长度方向的居中位置开设有一拨杆移动孔,在转鼓座朝向所述支架连接座板的一侧表面构成有刻度标记,转鼓朝向所述转鼓配合腔的一侧构成为球面,该球面与转鼓配合腔配合,在转鼓的居中位置开设有一拨杆连接孔,并且在所述的球面上构成有一凸起于球面的球面凸缘,该球面凸缘与所述的凸缘配合凹槽滑动配合,在转鼓同样朝向所述支架连接座板的一侧表面并且位于该一侧表面的长度方向的居中位置构成有一刻度标记指示箭头,该刻度标记指示箭头与所述刻度标记相对应,拨杆的下端与所述转鼓倾角调整机构连接,而拨杆的上端自所述转鼓座的底部穿过所述的拨杆移动孔与所述的拨杆连接孔连接,所述的成球辊枢转支承架与所述的转鼓固定;所述的一对成球辊枢转支承架各包括轴承座支承板、前、后轴承座和轴承座连接固定板,轴承座支承板的长度方向的中部与所述转鼓固定,前轴承座移动地支承在轴承座支承板朝向所述支架的前侧的一端,后轴承座移动地支承在轴承座支承板朝向支架的后侧的一端,轴承座连接固定板的一端与前轴承座朝向所述支架连接座板的一侧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后轴承座朝向支架连接座板的一侧固定连接,在所述前横梁上设置有一对与所述前轴承座的顶部接触的前轴承座顶部限定机构,而在所述后横梁上设置有一对与所述后轴承座的顶部接触的后轴承座顶部限定机构,其中:在所述的轴承座连接固定板的长度方向的中部并且在对应于所述拉杆的位置开设有一拉杆头配合孔,在所述拉杆的所述一端的端部构成有一拉杆头,该拉杆头探入到所述拉杆头配合孔内与所述轴承座连接固定板连接,所述的成球辊通过其成球辊轴的一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前轴承座上,而成球辊轴的另一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后轴承座上,其中:在所述轴承座支承板的所述一端和另一端各配设有一轴承座调整装置,位于轴承座支承板一端的轴承座调整装置与所述的前轴承座的底部相配合,而位于轴承座支承板另一端的轴承座调整装置与所述的后轴承座的底部相配合。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支架的下部的前侧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的一对转鼓倾角调整机构的位置开设有一对导套孔,一对转鼓倾角调整机构中的其中一个转鼓倾角调整机构在对应于一对导套孔中的其中一个导套孔的位置与支架固定,并且在伸展到所述的一对转鼓机构中的其中一个转鼓机构的转鼓座的下方并且在对应于所述拨杆移动孔的位置与所述拨杆的下端连接,而一对转鼓倾角调整机构中的另一个转鼓倾角调整机构在对应于一对导套孔中的另一个导套孔的位置与支架固定,并且同样在伸展到一对转鼓机构中的另一个转鼓机构的转鼓座的下方并且在对应于拨杆移动孔的位置与所述拨杆的下端连接。
在本发明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一对转鼓倾角调整机构各包括转鼓调整螺杆导套、转鼓调整螺杆、转鼓调整螺套杆和转鼓调整螺杆盖,转鼓调整螺杆导套的一端构成有一螺杆导套法兰盘,该螺杆导套法兰盘与所述导套孔相对应,而转鼓调整螺杆导套的另一端插入导套孔内,转鼓调整螺套杆的一端位于转鼓调整螺杆导套内并且与转鼓调整螺杆导套滑动配合,而转鼓调整螺套杆的另一端伸展到所述转鼓座的下方并且开设有一拨杆孔,该拨杆孔与所述的拨杆移动孔相对应,所述拨杆的下端伸展到该拨杆孔内,转鼓调整螺杆盖在对应于所述导套孔的位置连同所述的螺杆导套法兰盘与支架固定,转鼓调整螺杆的一端与转鼓调整螺杆盖枢转配合,并且探出转鼓调整螺杆盖,而转鼓调整螺杆的另一端位于转鼓调整螺杆导套内并且与所述的转鼓调整螺套杆的所述一端连接。
在本发明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转鼓调整螺杆的一端构成有一螺杆盖配合凸缘,该螺杆盖配合凸缘与所述的转鼓调整螺杆盖枢转配合。
在本发明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后轴承座顶部限定机构的结构是与所述前轴承座顶部限定机构的结构相同的,而前轴承座顶部限定机构包括限定螺杆螺母座、限定螺杆、左、右球头压盖和球头碗,限定螺杆螺母座固定在所述的前横梁上,限定螺杆的上端与限定螺杆螺母座配合并且探出限定螺杆螺母座,限定螺杆的下端构成有一球头,该球头与球头碗相配合,左球头压盖和右球头压盖在对应于球头的上方彼此配合并且抱合在限定螺杆上,球头碗同时与左球头压盖以及右球头压盖固定,并且在该球头碗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球头探入孔,所述的球头探入该球头探入孔内并且与所述前轴承座的顶部接触。
在本发明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下挡球板固定在下挡球板座上,而下挡球板座移动地设置在下挡球板座调整导轨上,该下挡球板座调整导轨固定在所述支架的下部并且位于所述的一对转鼓机构之间。
在本发明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上挡球板固定在上挡球板升降调整机构上,该上挡球板升降调整机构包括托板、上挡球板升降螺杆螺母座、上挡球板升降螺杆和上挡球板升降固定座,托板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前横梁上并且位于前横梁的长度方向的中部,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后横梁上,并且位于后横梁的长度方向的中部,上挡球板升降螺杆螺母座设置在托板的长度方向的居中位置,上挡球板升降螺杆的上端与上挡球板升降螺杆螺母座螺纹配合,上挡球板升降固定座与上挡球板升降螺杆的下端连接,所述上挡球板固定在上挡球板升降固定座上。
在本发明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前轴承座的底部开设有一前轴承座调整块探入凹槽,而在所述的后轴承座的底部开设有一后轴承座调整块探入凹槽,配设于所述轴承座支承板的另一端的所述轴承座调整装置的位置与配设于轴承座支承板的一端的轴承座调整装置的位置相对应并且结构相同,该配设于轴承座支承板的一端的轴承座调整装置包括轴承座调整块移动螺杆、轴承座调整块和移动螺杆盖,移动螺杆盖与所述轴承座支承板的一端端面固定,轴承座调整块移动螺杆的一端与移动螺杆盖枢转配合并且探出移动螺杆盖,中部与开设在轴承座支承板上的轴承座调整块让位腔相对应,另一端转动地支承在轴承座支承板上,轴承座调整块对应于轴承座调整块让位腔,该轴承座调整块的下端与轴承座调整块移动螺杆的中部配合,而轴承座调整块的上端探入到所述前轴承座调整块探入凹槽内。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将弹簧的一端位于弹簧座套内,而另一端位于弹簧套筒内,因而避免了弹簧直接支承于支架连接座板上,从而能有效地保护支架连接座板,不会出现变形现象;由于弹簧处于由弹簧座套以及弹簧套筒的共同蔽护状态,因而不会遭受异物侵袭;由于通过对拉杆的调节而可使弹簧调整套的位置改变,并且由弹簧对弹簧调整套施加作用力,因而不仅调整快捷而方便,而且能获得拉杆对成球辊枢转支承架的调整效果;由于弹簧处于蔽护状态,因而不会弹出而引发不安全因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结构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前、后横梁的详细结构图。
图3为图1的正面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转鼓倾角调整机构与转鼓机构的剖视图。
图5为图1所示的成球辊枢转支承架调整机构的剖视图。
图6为图1所示的轴承座左右位移调整机构的详细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专利局的审查员尤其是公众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将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发明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发明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范畴。
申请人需要说明的是: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前、后、左、右、上、中、下、前侧和后侧之类的具有方向属性的描述都是以被描述的图的状态而言的,因此不能依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的特定限制。
敬请参见图1和图2以及图3,在图1中给出了一支架1,该支架1的前侧的左端以及前侧的右端各具有一高度一致并且结构相同的前侧立柱11,而支架1的后侧的左端以及后侧的右端各具有一高度一致并且结构相同的后侧立柱12。具体地讲,一对前侧立柱11和一对后侧立柱12彼此对应。由图1的示意可知,支架1的前侧和后侧均呈U字形的形状,并且为了使支架1的前侧以及后侧彼此形成一个坚固的整体,因此支架1具有一对支架连接座板16,该一对支架连接座板16中的其中一枚即图1所示位置状态的左端的一枚支架连接座板16连接在前述的左端的前侧立柱11与左端的后侧立柱12之间,而一对支架连接座板16中的另一枚支架连接座板即图1所示位置状态的右端的一枚支架连接座板16连接在前述的右端的前侧立柱11与右端的后侧立柱12之间。整个支架1在使用状态下借助于其底部的一对支架底板17与支承在地坪上的地坪支承座固定。
支架1的顶部还具有一前横梁13和一后横梁14,前横梁13的一端(左端)与支架1前侧左端的前侧立柱11的顶部连接,另一端(右端)与支架1前侧右端的前侧立柱11的顶部连接;后横梁14的一端(左端)与支架1后侧左端的后侧立柱12的顶部连接,另一端(右端)与支架1后侧右端的后侧立柱12的顶部连接。由图1和图2示意,前、后横梁13、14是彼此并行的,并且彼此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在前横梁13上设置有一对前轴承座顶部限定机构131,而在后横梁14上设置有一对后轴承座顶部限定机构141。
请重点见图2并且依然结合图1和图3,在前述的前侧立柱11(一对)的顶部通过前横梁锁定销轴112枢轴设置有一前横梁锁定销111的下端,而在前横梁锁定销111的上端开设有一前横梁契子槽1111,在前横梁契子槽1111上配设(插配)有一对前横梁契子11111,该一对前横梁契子11111的方向相反(具体可以通过对图1和图2的示意得到充分理解)。在前述的后侧立柱12(一对)的顶部通过后横梁锁定销轴122枢轴设置有一后横梁锁定销121的下端,而在后横梁锁定销121的上端开设有一后横契子槽1211,在该后横梁契子槽1211上插配有一对后横梁契子12111,该一对后横梁契子12111的方向彼此相反,具体如同对前横梁契子11111的说明。
在前述的前横梁13的一端和另一端即左端和右端各开设有一前横梁锁定销配合槽132,前述前横梁锁定销111的上端伸展到该前横梁锁定销配合槽132内,并且由前横梁契子11111限定;在前述的后横梁14的一端和另一端即左端和右端各开设有一后横梁锁定销配合槽142,前述的后横梁锁定销121伸展到该后横梁锁定销配合槽142内,并且由前述的后横梁契子12111限定。
请重点见图1和图3,给出了一对转鼓机构2,该一对转鼓机构2设置在支架1的下部,并且位于或称对应于前述的一对支架连接座板16之间,由图1和图3所示的位置状态可知:由于一对转鼓机构2中的其中一个转鼓机构在支架1的下部的位置位于左侧,因此可将其称为左侧的转鼓机构2,同样的道理,由于一对转鼓机构2中的另一个转鼓机构在支架1的下部的位置位于右侧,因此可将其称为右侧的转鼓机构2。在各转鼓机构2上即在左侧的转鼓机构2和右侧的转鼓机构2上各连接有一成球辊枢转支承架3,而在各成球辊枢转支承架3上以卧置状态转动地设置有一成球辊4。通过申请人的该段文字描述并且结合专业常识,完全可以知道成球辊枢转支承架3和成球辊4各有一对。
在图1中清楚地示出了一对转鼓倾角调整机构5,该一对转鼓倾角调整机构5在分别对应于前述的一对转鼓机构2的位置设置在支架1的下部的前侧,并且与转鼓机构2连接,用于对转鼓机构2调整。给出了一对成球辊枢转支承架调整机构6,该一对成球辊枢转支承架调整机构6中的其中一个成球辊枢转支承架调整机构设置在前述一对支架连接座板16中的其中一枚即左侧的一枚支架连接座板上并且与前述左侧的成球辊支承架3连接,而一对成球辊枢转支承架调整机构6中的另一个成球辊枢转支承架调整机构设置在一对支架连接座板16中的另一枚即右侧的一枚支架连接座板1上,并且与右侧的成球辊枢转支承架3连接。
给出了一下挡球板7,该下挡球板7设置在支架1的下部,并且位于前述的一对转鼓机构2之间;给出了一上挡球板8,该上挡球板8设置在前述前横梁13 与后横梁14之间,并且对应于下挡球板7的上方。上、下挡球板7、8之间的空间或称间距应当小于被轧制的钢球的直径,以起到对钢球的阻挡作用。
上面提及的一对转鼓机构2各包括转鼓座21、转鼓22和拨杆23,(下面的描述是以示意于图1右侧的一个转鼓机构2为例的),转鼓座21的两端即朝向支架1前侧的一端和朝向支架1后侧的一端各用一组(图4为四个)转鼓座固定螺钉213与开设在支架1上的转鼓座固定螺钉孔18固定,并且在该转鼓座21朝向转鼓2的一侧即朝向上的一侧构成有一近似于半圆形的转鼓配合腔211,在该转鼓配合腔211内并且位于转鼓配合腔211的长度方向的居中位置构成有一凹入于转鼓配合腔211的腔壁表面的凸缘配合凹槽2111,又,在凸缘配合凹槽2111的长度方向的居中位置开设有一拨杆移动孔21111,该拨杆移动孔21111为通孔,即贯通于转鼓座21的底部,更具体地讲,该拨杆移动孔21111自转鼓座21的厚度方向的一侧贯通至另一侧。及,在转鼓座21朝向前述支架连接座板16的一侧表面以金加工方式、蚀刻方式或印刷(如采用色泽鲜艳的油墨)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方式或者其它类似方式构成有刻度标记212。转鼓22朝向转鼓配合腔211的一侧即图示状态朝向下的一侧构成为半球状的球面221(即构成为半球状的球面体),该球面221与转鼓配合腔211配合,在转鼓22的居中位置开设有一拨杆连接孔222,该拨杆连接孔222既可以是盲孔,也可以是通孔,但是均需在孔壁上加工出内螺纹,在球面221上构成有一凸起于球面221的球面凸缘2211,该球面凸缘2211与前述的凸缘配合凹槽2111滑动配合也就是说凸缘配合凹槽2111由球面凸缘2211补偿。在转鼓22同样朝向支架连接座板16的一侧表面并且位于该一侧表面的长度方向的居中位置构成有一刻度标记指示箭头223,该刻度标记指示箭头223 与前述刻度标记212相对应。拨杆23的下端与下面还要详细说明的转鼓倾角调整机构5连接,而拨杆23的上端构成有拨杆螺纹,并且该拨杆23的上端自转鼓座21的底部穿过前述的拨杆移动孔21111与前述的拨杆连接孔222连接(螺纹连接),下面还要详述的成球辊枢转支承架3 与转鼓22固定连接,也可以理解为转鼓22与成球辊枢转支承架3固定连接。前述的度标记指示箭头223 构成于转鼓22上的方式如同对刻度标记212构成于转鼓座21上的描述。
由图1所示,前述的成球辊枢转支承架3(共有一对,下面的描述是针对图1右侧的一个成球辊枢转支承架3而言的)包括轴承座支承板31、前、后轴承座32、33和轴承座连接固定板34,轴承座支承板31的长度方向的中部开设有一组(四个)固定板螺钉孔314,用一组(四个)固定板固定螺钉3141在对应于开设在前述转鼓22上的转鼓螺钉孔224的位置将轴承座支承板31与转鼓22固定连接。其中,固定板固定螺钉3141自转鼓22的底部在途经转鼓螺钉孔224后旋入固定板螺钉孔314内。前轴承座32移动地支承在轴承座支承板31朝向支架1的前侧的一端,而后轴承座33移动地支承在轴承座支架板31朝向支架1的后侧的一端。轴承座连接固定板34的一端与用一组螺钉与前轴承座32朝向支架连接座板16的一侧固定连接,另一端同样使用一组螺钉与后轴承座33朝向支架连接座板16的一侧固定连接。设置在前述的前横梁13上的前轴承座顶部限定机构131与前轴承座32的顶部接触,对前轴承座32施加向下压迫的力,而设置在前述后横梁14上的后轴承座顶部限定机构141与后轴承座33的顶部接触,对后轴承座33施加向下压迫的力。上面提及的设置在支架连接座板16上的成球辊枢转支承架调整机构6与轴承座连接固定板34的长度方向的中部连接。又,上面提及的成球辊4通过其成球辊轴41的一端借助于轴承转动地支承在前轴承座32上,而成球辊轴41的另一端同样借助于轴承转动地支承在后轴承座33上。
在前述的轴承座支承板31的一端即朝向支架1的前侧的一端以及另一端即朝向支架1的后侧的一端各配设有一轴承座调整装置311,位于轴承座支承板31的所述一端的轴承座调整装置311与前轴承座32的底部相配合,而位于轴承座支承板31的所述另一端的轴承座调整装置311与所述的后轴承座33的底部相配合。藉由轴承座调整装置311将前、后轴承座32、33之间的相向距离调整。
在上面提及的支架1的前侧并且在对应于一对转鼓倾角调整机构5的位置开设有一对导套孔15(图1示),一对转鼓倾角调整机构5中其中一个转鼓倾角调整机构在对应于一对导套孔15中的其中一个导套孔的位置与支架1的前侧固定,并且与一对转鼓机构2中的其中一个转鼓机构的前述拨杆23的下端连接,而一对转鼓倾角调整机构5中的另一个转鼓倾角调整机构在对应于一对导套孔15中的另一个导套孔的位置与支架1的前侧固定,并且与一对转鼓机构2中的另一个转鼓机构2的拨杆23的下端连接。
敬请参见图4并且结合图1,由于一对转鼓倾角调整机构5的结构是相同的,因此申请人在下面对示意于图1的右侧的一个转鼓倾角调整机构5详细描述。
前述的转鼓倾角调整机构5的优选而非绝对限于的结构如下:包括转鼓调整螺杆导套51、转鼓调整螺杆52、转鼓调整螺套杆53和转鼓调整螺杆盖54,转鼓调整螺杆导套51的一端构成有一螺杆导套法兰盘511,该螺杆导套法兰盘511与前述导套孔15相对应,并且在该螺杆导套法兰盘511上开设有一组法兰盘螺钉孔5111,而转鼓调整螺杆导套51的另一端插入导套孔15内,转鼓调整螺套杆53的一端位于转鼓调整螺杆导套51内并且与转鼓调整螺杆导套51滑动配合,而转鼓调整螺套杆53的另一端伸展到前述转鼓座21的下方并且开设有一与前述的拨杆23相适配的拨杆孔531,该拨杆孔531与所述的拨杆移动孔21111相对应,前述拨杆23的下端伸展到该拨杆孔531内,转鼓调整螺杆盖54在对应于所述导套孔15的位置采用一组螺杆座固定螺钉541连同所述的螺杆导套法兰盘511(在对应于法兰盘螺钉孔5111的位置)与支架1固定,转鼓调整螺杆52的一端与转鼓调整螺杆盖54枢转配合,并且探出转鼓调整螺杆盖54,而转鼓调整螺杆52的另一端位于转鼓调整螺杆导套51内并且与前述的转鼓调整螺套杆53的所述一端连接。
由图1和图4所示,在前述转鼓调整螺杆52的一端即朝向转鼓调整螺杆盖54的一端构成有一圆盘状的螺杆盖配合凸缘521,藉由该螺杆盖配合凸缘521而使转鼓调整螺杆52的一端与转鼓调整螺杆盖54转动配合。当由操作者借助于工具例如扳手对转鼓调整螺杆52探出转鼓调整螺杆盖54的一端的方头522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操作时,由转鼓调整螺杆52带动前述的转鼓鼓调整螺套杆53在转鼓调整螺杆导套51内作向前或向后的移动,由于转鼓机构2的拨杆23的下端置入于转鼓调整螺套杆53上的拨杆孔531,即与转鼓调整螺套杆53连接,因此转鼓调整螺套杆53带动拨杆23向支架1的前侧或后侧移动,进而由拨杆23带动转鼓22作相应的位移,使转鼓22产生所需的倾角,进而由转鼓22带动成球辊枢转支承架3产生倾角,最终使成球辊4产生倾角。转鼓22的倾角调整程度可通过前述的刻度标记指示箭头223与刻度标记212之间的对应位置确定。
请重点见图2,由于上面提及的一对后轴承座顶部限定机构141的结构是与一对前轴承座顶部限定机构131的结构相同的,因此申请人仅对前轴承座顶部限定机构131详细描述,该前轴承座顶部限定机构131包括限定螺杆螺母座1311、限定螺杆1312、左、右球头压盖1313、1314和球头碗1315,限定螺杆螺母座1311用一组螺母座固定螺钉13111固定在前述的前横梁13上,限定螺杆1312的上端与限定螺杆螺母座1311螺纹配合并且探出限定螺杆螺母座1311,限定螺杆1312的下端构成有一蘑菇状的球头13121,该球头13121与球头碗1315相配合,左球头压盖1313和右球头压盖1314在对应于球头13121的上方彼此配合并且抱合在限定螺杆1312上,球头碗1315通过球头碗固定螺钉13152同时与左球头压盖1313以及右球头压盖1314固定,并且在该球头碗1315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球头探入孔13151,前述的球头13121探入该球头探入孔13151内并且与所述前轴承座32的顶部接触。
当操作者借助于工具如扳手对前述限定螺杆1312顶部的方头进行顺时针操作时,限定螺杆1312下行,限定螺杆1312下端的球头13121探出球头碗1315的球头探入孔13151并且与前述的前轴承座32的顶端表面即上表面接触,对前轴承座32的顶部限位,以防止在工作过程中出现颤跳或称纵向颤动。后轴承座顶部限位机构141的作用是对后轴承座33的上表面进行限位,具体如同对前轴承座顶部限定机构131的描述。
请继续见图1,上面提及的下挡球板7固定在下挡球板座71上,而下挡球板71移动地设置在下挡球板座调整导轨711上,该下挡球板座调整导轨711通过导轨固定螺钉7111固定在所述支架1的下部并且位于所述的一对转鼓机构2之间。
请重点见图2,上面提及的上挡球板8固定在上挡球板升降调整机构81上,该上挡球板升降调整机构81包括托板811、上挡球板升降螺杆螺母座812、上挡球板升降螺杆813和上挡球板升降固定座814,托板811的一端用托板固定螺钉8111固定在所述前横梁13上并且位于前横梁13的长度方向的中部,另一端同样通过托板固定螺钉8111固定在所述后横梁14上,并且位于后横梁14的长度方向的中部,上挡球板升降螺杆螺母座812设置在托板811的长度方向的居中位置,上挡球板升降螺杆813的上端与上挡球板升降螺杆螺母座812螺纹配合,并且探出上挡球板升降螺母座812,上挡球板升降固定座814与上挡球板升降螺杆813的下端连接,前述上挡球板8用上挡球板固定螺钉82固定在上挡球板升降固定座814上。
由图4所示,在前述的前轴承座32的底部开设有一前轴承座调整块探入凹槽321,而在所述的后轴承座33的底部开设有一后轴承座调整块探入凹槽331,配设于前述轴承座支承板31的另一端的所述轴承座调整装置311的位置与配设于轴承座支承板31的一端的轴承座调整装置311的位置相对应并且结构相同,该配设于轴承座支承板31的一端的轴承座调整装置311包括轴承座调整块移动螺杆3111、轴承座调整块3112和移动螺杆盖3113,移动螺杆盖3113用移动螺杆盖螺钉31131与前述轴承座支承板31的前端端面固定,轴承座调整块移动螺杆3111的一端与移动螺杆盖3113枢转配合并且探出移动螺杆盖3113,中部与开设在轴承座支承板31上的轴承座调整块让位腔312相对应,另一端转动地支承在轴承座支承板31上,轴承座调整块3112对应于轴承座调整块让位腔312,该轴承座调整块3112的下端与轴承座调整块移动螺杆3111的中部配合,而轴承座调整块3112的上端探入到前述前轴承座调整块探入凹槽321内。
当由操作者对设置在轴承座支承板31的一端的轴承座调整块移动螺杆3111进行操作时,便由该轴承座调整块移动螺杆3111带动轴承座调整块3112移动,由于轴承座调整块3112的上端探入于轴承座调整块探入凹槽321内,因此由其带动前轴承座32进行调整。由于对设置在轴承座支承板31的另一端的轴承座调整块移动螺杆3111的操作并且最终使后轴承座33得到调整的过程是与对前轴承座32的调整过程相同的,因此申请人不再复述。
请参见图5,作为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推荐的成球辊枢转支承架调整机构6包括弹簧座套61、弹簧套筒62、压力调整螺母63、弹簧调整座64、拉杆65和弹簧66,弹簧座套61在对应于开设在前述支架连接座板16上的弹簧让位孔161的位置与前述支架连接座板16朝向所述轴承座连接固定板34的一侧固定,弹簧套筒62的一端在对应于弹簧让位孔161的位置用套筒固定螺钉623与支架连接座板16背对轴承座连接固定板34的一侧固定,而弹簧套筒62的另一端并且位于弹簧套筒62的内壁上构成有调整螺母连接内螺纹621,压力调整螺母63与调整螺母连接内螺纹621螺纹连接,弹簧调整座64位于弹簧套筒62的弹簧套筒腔622内,与压力调整螺母63的螺母孔相配合并且探出压力调整螺母63,拉杆65的一端探出弹簧座套61并且伸展到开设于前述轴承座连接固定板34的长度方向的居中位置的拉杆头配合孔341内与前述轴承座连接固定板34连接,拉杆65的另一端在依次途经弹簧座套61的弹簧座套腔611、弹簧让位孔161、弹簧套筒62的弹簧套筒腔622后伸展到弹簧调整座64外并且构成有拉杆外螺纹651,在该拉杆外螺纹651上配设有调整座限定螺母6511,调整座限定螺母6511与弹簧调整座64接触,弹簧66套置在拉杆65上,该弹簧66的一端位于所述弹簧座套腔611内并且支承在弹簧座套腔611的腔底壁上,弹簧66的中部对应于所述弹簧让位孔161,而弹簧66的另一端位于前述的弹簧套筒腔622内,并且支承在所述弹簧调整座64上。
由图1和图5所示,在前述述拉杆65的所述一端的端部构成有一拉杆头652,该拉杆头652探入到所述拉杆头配合孔341内与所述轴承座连接固定板34连接。
当由操作者利用扳手对成球辊枢转支承架调整机构6的拉杆65操作时,例如顺时针转动拉杆65时,可使拉杆65的拉杆头652将轴承座连接固定板34朝向前述支架连接座板16的方向拉紧,反之同例。
敬请参见图6并且仍然结合图1,在前述前侧左端的前侧立柱11上设置有一用于对设置在左侧的转鼓机构2上的成球辊枢转支承架3的前轴承座32进行调整的并且与前轴承座32配合的轴承座左右位移调整机构9,而在支架1的后侧左端的后侧立柱12上同样设置有一用于对设置在左侧的转鼓机构2上的成球辊枢转支承架3的后轴承座33进行调整的并且与后轴承座33配合的轴承座左右位移调整机构9;在支架1的前述前侧右端的前侧立柱11上设置有一用于对设置在右侧的转鼓机构2上的成球辊枢转支承架3的前轴承座32进行调整的并且与前轴承座32配合的轴承座顶推螺杆10,在支架的前述后侧右端的后侧立柱12上同样设置有一用于对设置在右侧的转鼓机构2上的成球辊枢转支承架3的后轴承座33进行调整的并且与后轴承座33配合的轴承座顶推螺杆10。
如果将前述的一对轴承座左右位移调整机构9的位置与轴承座顶推螺杆10的位置对调,那么应当视为等效性替换而依然属于本发明公开的技术内容范围。
与前述的前轴承座32配合的轴承座左右位移调整机构9包括托臂支架91、电机92、减速机93、减速机轴连接套94、连接套轴承95、轴承座左右调整螺杆96、调整螺杆配合螺母97和配合螺母限定盖98,托臂支架91用托臂支架固定螺钉911固定在前述支架的前侧左端的前侧立柱11上,电机92与减速机93传动配合,并且由减速机93连同电机92固定在减速机支架931上,而减速机支架931与所述托臂支架91的上部固定,减速机轴连接套94的一端与减速机93的减速机轴932固定连接,另一端转动地支承在连接套轴承95上,而连接套轴承95设置在左端的前侧立柱11上,并且由与左端的前侧立柱11固定的连接套轴承盖951限定,连接套轴承盖951用连接套轴承盖螺钉9511固定在支架1前侧左端的前侧立柱11上,轴承座左右调整螺杆96的一端置入于减速机轴连接套94内,并且与减速机轴连接套94传动配合,轴承座左右调整螺杆96的中部与调整螺杆配合螺母97螺纹配合,而轴承座左右调整螺杆96的另一端在途经所述轴承座连接固定板34后与所述前轴承座32连接,调整螺杆配合螺母97设置在左端的前侧立柱11上,配合螺母限定盖98在对应于调整螺杆配合螺母97的位置与所述左端的前侧立柱11固定。
优选地,在前述的减速机轴连接套94的前述另一端的内壁上构成有凸起于内壁表面的配合键941(有彼此面对面的一对),而在所述轴承座左右调整螺杆96的前述一端构成有凹入轴承座左右调整螺杆96的表面的配合键槽961,配合键941与该配合键槽961相配合。
优选地,在前述减速机轴932朝向前述减速机轴连接套94的一端端面上构成有一减速机轴法兰盘9321,而在减速机轴连接套94朝向减速机轴932的一端端面上构成有一连接套法兰盘942,该连接套法兰盘942通过法兰盘固定连接螺钉9421与减速机轴法兰盘9321相配合并且与减速机轴法兰盘9321固定连接。
优选地,在前述前轴承座32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轴承座左右调整螺杆96的位置构成有一螺杆顶头腔322(图6示),所述轴承座左右调整螺杆96的前述另一端构成有一螺杆顶头962,该螺杆顶头962与螺杆顶头腔322相配合。
由于上述轴承座左右位移调整机构9对轴承座的调整是以电动方式实现的,因此具有操作省力和调节速效快的长处。当要对位于左侧的成球辊枢转支承架3上的前轴承座32进行调节时,那么由具有正反转功能的电机92工作,带动减速机93,由减速机93减速并且由减速机93的减速机轴932带动减速机轴连接套94,由减速机轴连接套94的配合键941与轴承座左右调整螺杆96的配合键槽961的配合而带动轴承座左右调整螺杆96,由于轴承座左右调整螺杆96的螺杆顶头962与前轴承座32上的螺杆顶头腔322相配合(螺杆顶头962可转动),从而由螺杆顶头962带动前轴承座32。以图6所示的状态为例,当电机92正转(顺时针工作时)由螺杆顶头962将前轴承座32向右顶推,反之亦然。与此地同时,在操作者的操作下例如使用扳手对前述轴承座顶推螺杆10顺时针操作,使轴承座顶推螺杆10在位于右侧的成球辊枢转支承架3的一端的顶推螺杆让位孔342内对准于右侧的前轴承座32顶推,反之亦然。从而将一对前轴承座32之间的相间距限定,也就是从一对成球辊4满足到轧球工艺所需的要求。由于对后轴承座33的操作是与对前轴承座32的操作相同的,因此申请人不再赘述。
由图1和图6所示,在前述的一对成球辊枢转支承架3的轴承座支承板31的中部并且在对应于成球辊4的下方的位置构成有一排屑斜面313,排屑斜面313朝向前述支架连接座板16的方向倾斜,更确切地讲排屑斜面313朝向支架连接座板16的一侧并且以向下的状态倾斜。在成对配置的成球辊4对棒材轧制的过程中不免存在杂屑,因此如果象已有技术那样将轴承座支承板31设计成整体的平面状,那么铁屑会产生堆积现象,当堆积高度达到与成球辊4接触的程度时,铁屑会被成球辊4卷入,对处于轧制状态的钢球表面产生影响,使钢球出现瑕疵乃至报废。因此已有技术需定时停机由工人对积集于轴承座支承板31上的铁屑消除,这种手工清除方式一方面增在工人的作业强度,另一方面影响成球效率。然而本发明在轴承座支承板31上设置排屑斜面313能使铁屑以自动方式引出,全面地消除前述欠缺。
由图1所示,在前述成球辊枢转支承架3的轴承座连接固定板34的一端以及另一端各开设有一与前述的轴承座顶推螺杆10相配合的顶推螺杆让位孔342。
由上述可知,一对成球辊4之间的间隙或称并行距是通过对成球辊枢转支承架3的调节实现的,而对一对成球辊枢转支承架3的调节是通过前述的一对轴承座左右位移调整机构9、一对成球辊枢转支承架调整机构6和一对轴承座顶推螺杆10的协同调整实现的;对前、后轴承座32、33之间的相向调整是通过对轴承座调整装置311的调节实现的;对前、后轴承座32、33的顶部的定位是通过对前、后轴承座顶部限定机构131、141的调整而实现的;对于一对成球辊4的倾角调整是通过对转鼓倾角调整机构5的操作使转鼓机构2的转鼓22的倾角改变而实现的。
由于轧制钢球的工作过程属于公知技术,例如可参见申请人在上面的背景技术栏中提及的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公告号CN100471597C、CN101934334B和CN102091750B,因而申请人不再阐述。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成球辊枢转支承架调整机构6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欠缺,完成了发明任务,客观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

Claims (9)

1.一种轧钢球机的成球装置,包括一支架(1),该支架(1)的前侧左端以及前侧右端各具有一前侧立柱(11),而支架(1)的后侧左端和后侧右端各具有一后侧立柱(12),前、后侧立柱(11、12)彼此对应,在支架(1)的前侧的顶部具有一前横梁(13),而在支架(1)的后侧的顶部具有后横梁(14),前横梁(13)的一端与所述左端的前侧立柱(11)的顶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右端的前侧立柱(11)的顶部连接,后横梁(14)的一端与所述左端的后侧立柱(12)的顶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右端的后侧立柱(12)的顶部连接,并且该支架(1)还具有一对支架连接座板(16),该一对支架连接座板(16)中的位于左侧的一枚支架连接座板连接在所述左端的前侧立柱(11)与左端的后侧立柱(12)之间,而一对支架连接座板(16)中的位于右侧的一枚支架连接座板连接在所述右端的前侧立柱(11)与右端的后侧立柱(12)之间,在一对支架连接座板(16)长度方向的居中部位各开设有一弹簧让位孔(161);一对彼此并行设置的转鼓机构(2),该一对转鼓机构(2)中的位于左侧的一个转鼓机构设置在所述支架(1)的下部的左侧,而一对转鼓机构(2) 中的位于右侧的一个转鼓机构设置在所述支架(1)的下部的右侧;一对成球辊枢转支承架(3),该一对成球辊枢转支承架(3)中的位于左侧的一个成球辊枢转支承架设置在所述的一对转鼓机构(2)中的位于左侧的一个转鼓机构上,而一对成球辊枢转支承架(3)中的位于右侧的一个成球辊枢转支承架设置在一对转鼓机构(2)中的位于右侧的一个转鼓机构上;彼此配合一对成球辊(4),该一对成球辊(4)中的位于左侧的一个成球辊以卧置状态转动地支承在所述的一对成球辊枢转支承架(3)中的位于左侧的一个成球辊枢转支承架上,而一对成球辊(4)中的位于右侧的一个成球辊以卧置状态转动地支承在一对成球辊枢转支承架(3)中的位于右侧的一个成球辊枢转支承架上;一对转鼓倾角调整机构(5),该一对转鼓倾角调整机构(5)在分别对应于所述的一对转鼓机构(2)的位置设置在所述支架(1)的下部的前侧,并且与转鼓机构(2)连接;一对成球辊枢转支承架调整机构(6),该一对成球辊枢转支承架调整机构(6)中的位于左侧的一个成球辊枢转支承架调整机构设置在所述的一对支架连接座板(16)中的位于左侧的一枚支架连接座板上并且与左侧的成球辊枢转支承架(3)连接,而一对成球辊枢转支承架调整机构(6)中的位于右侧的一个成球辊枢转支承架调整机构设置在一对支架连接座板(16)中的位于右侧的一枚支架连接座板上,并且与右侧的成球辊枢转支承架(3)连接;一下挡球板(7),该下挡球板(7)设置在所述支架(1)的下部,并且位于所述的一对转鼓机构(2)之间;一上挡球板(8),该上挡球板(8)设置在所述的前、后横梁(13、14)之间,并且对应于下挡球板(7)的上方;一对轴承座左右位移调整机构(9),该一对轴承座左右位移调整机构(9)中的其中一个轴承座左右位移调整机构设置在所述支架(1)前侧左端的前侧立柱(11)上,并且与所述的一对成球辊枢转支承架(3)中的位于左侧的一个成球辊枢转支承架连接,而一对轴承座左右位移调整机构(9) 的另一个轴承座左右位移调整机构设置在支架(1)的后侧左端的后侧立柱(12)上,并且同样与一对成球辊枢转支承架(3)中的位于左侧的一个成球辊枢转支承架连接;一对轴承座顶推螺杆(10),该一对轴承座顶推螺杆(10)中的其中一个轴承座顶推螺杆设置在所述支架(1)前侧右端的前侧立柱(11)上,并且与所述的一对成球辊枢转支承架(3)中的位于右侧的一个成球辊枢转支承架连接,而一对轴承座顶推螺杆(10)中的另一个轴承座顶推螺杆设置在支架(1)后侧右端的后侧立柱(12)上,并且同样与一对成球辊枢转支承架(3)中的位于右侧的一个成球辊枢转支承架连接,特征在于:所述的一对成球辊枢转支承架调整机构(6)各包括弹簧座套(61)、弹簧套筒(62)、压力调整螺母(63)、弹簧调整座(64)、拉杆(65)和弹簧(66),弹簧座套(61)在对应于弹簧让位孔(161)的位置与所述支架连接座板(16)朝向所述成球辊枢转支承架(3)的一侧固定,弹簧套筒(62)的一端在对应于弹簧让位孔(161)的位置与支架连接座板(16)背对成球辊枢转支承架(3)的一侧固定,而弹簧套筒(62)的另一端并且位于弹簧套筒(62)的内壁上构成有调整螺母连接内螺纹(621),压力调整螺母(63)与调整螺母连接内螺纹(621)螺纹连接,弹簧调整座(64)位于弹簧套筒(62)的弹簧套筒腔(622)内,与压力调整螺母(63)的螺母孔相配合并且探出压力调整螺母(63),拉杆(65)的一端探出弹簧座套(61)并且与所述成球辊枢转支承架(3)连接,拉杆(65)的另一端在依次途经弹簧座套(61)的弹簧座套腔(611)、弹簧让位孔(161)、弹簧套筒(62)的弹簧套筒腔(622)后伸展到弹簧调整座(64)外并且构成有拉杆外螺纹(651),在该拉杆外螺纹(651)上配设有调整座限定螺母(6511),调整座限定螺母(6511)与弹簧调整座(64)接触,弹簧(66)套置在拉杆(65)上,该弹簧(66)的一端位于所述弹簧座套腔(611)内并且支承在弹簧座套腔(611)的腔底壁上,弹簧(66)的中部对应于所述弹簧让位孔(161),而弹簧(66)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的弹簧套筒腔(622)内,并且支承在所述弹簧调整座(64)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轧钢球机的成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对转鼓机构(2)各包括转鼓座(21)、转鼓(22)和拨杆(23),转鼓座(21)的两端与所述支架(1)的下部固定,并且在该转鼓座(21)朝向转鼓(22)的一侧构成有一转鼓配合腔(211),在该转鼓配合腔(211)内构成有一凹入于转鼓配合腔(211)的腔壁表面的凸缘配合凹槽(2111),在该凸缘配合凹槽(2111)的长度方向的居中位置开设有一拨杆移动孔(21111),在转鼓座(21)朝向所述支架连接座板(16)的一侧表面构成有刻度标记(212),转鼓(22)朝向所述转鼓配合腔(211)的一侧构成为球面(221),该球面(221)与转鼓配合腔(211)配合,在转鼓(22)的居中位置开设有一拨杆连接孔(222),并且在所述的球面(221)上构成有一凸起于球面(221)的球面凸缘(2211),该球面凸缘(2211)与所述的凸缘配合凹槽(2111)滑动配合,在转鼓(22)同样朝向所述支架连接座板(16)的一侧表面并且位于该一侧表面的长度方向的居中位置构成有一刻度标记指示箭头(223),该刻度标记指示箭头(223) 与所述刻度标记(212)相对应,拨杆(23)的下端与所述转鼓倾角调整机构(5)连接,而拨杆(23)的上端自所述转鼓座(21)的底部穿过所述的拨杆移动孔(21111)与所述的拨杆连接孔(222)连接,所述的成球辊枢转支承架(3) 与所述的转鼓(22)固定;所述的一对成球辊枢转支承架(3)各包括轴承座支承板(31)、前、后轴承座(32、33)和轴承座连接固定板(34),轴承座支承板(31)的长度方向的中部与所述转鼓(22)固定,前轴承座(32)移动地支承在轴承座支承板(31)朝向所述支架(1)的前侧的一端,后轴承座(33)移动地支承在轴承座支承板(31)朝向支架(1)的后侧的一端,轴承座连接固定板(34)的一端与前轴承座(32)朝向所述支架连接座板(16)的一侧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后轴承座(33)朝向支架连接座板(16)的一侧固定连接,在所述前横梁(13)上设置有一对与所述前轴承座(32)的顶部接触的前轴承座顶部限定机构(131),而在所述后横梁(14)上设置有一对与所述后轴承座(33)的顶部接触的后轴承座顶部限定机构(141),其中:在所述的轴承座连接固定板(34)的长度方向的中部并且在对应于所述拉杆(65)的位置开设有一拉杆头配合孔(341),在所述拉杆(65)的所述一端的端部构成有一拉杆头(652),该拉杆头(652)探入到所述拉杆头配合孔(341)内与所述轴承座连接固定板(34)连接,所述的成球辊(4)通过其成球辊轴(41)的一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前轴承座(32)上,而成球辊轴(41)的另一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后轴承座(33)上,其中:在所述轴承座支承板(31)的所述一端和另一端各配设有一轴承座调整装置(311),位于轴承座支承板(31)一端的轴承座调整装置(311)与所述的前轴承座(32)的底部相配合,而位于轴承座支承板(31)另一端的轴承座调整装置(311)与所述的后轴承座(33)的底部相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轧钢球机的成球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架(1)的下部的前侧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的一对转鼓倾角调整机构(5)的位置开设有一对导套孔(15),一对转鼓倾角调整机构(5)中的其中一个转鼓倾角调整机构在对应于一对导套孔(15)中的其中一个导套孔(15)的位置与支架(1)固定,并且在伸展到所述的一对转鼓机构(2)中的其中一个转鼓机构的转鼓座(21)的下方并且在对应于所述拨杆移动孔(21111)的位置与所述拨杆(23)的下端连接,而一对转鼓倾角调整机构(5)中的另一个转鼓倾角调整机构在对应于一对导套孔(15)中的另一个导套孔的位置与支架(1)固定,并且同样在伸展到一对转鼓机构(2)中的另一个转鼓机构的转鼓座(21)的下方并且在对应于拨杆移动孔(21111)的位置与所述拨杆(23)的下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轧钢球机的轧钢球机的成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对转鼓倾角调整机构(5)各包括转鼓调整螺杆导套(51)、转鼓调整螺杆(52)、转鼓调整螺套杆(53)和转鼓调整螺杆盖(54),转鼓调整螺杆导套(51)的一端构成有一螺杆导套法兰盘(511),该螺杆导套法兰盘(511)与所述导套孔(15)相对应,而转鼓调整螺杆导套(51)的另一端插入导套孔(15)内,转鼓调整螺套杆(53)的一端位于转鼓调整螺杆导套(51)内并且与转鼓调整螺杆导套(51)滑动配合,而转鼓调整螺套杆(53)的另一端伸展到所述转鼓座(21)的下方并且开设有一拨杆孔(531),该拨杆孔(531)与所述的拨杆移动孔(21111)相对应,所述拨杆(23)的下端伸展到该拨杆孔(531)内,转鼓调整螺杆盖(54)在对应于所述导套孔(15)的位置连同所述的螺杆导套法兰盘(511)与支架(1)固定,转鼓调整螺杆(52)的一端与转鼓调整螺杆盖(54)枢转配合,并且探出转鼓调整螺杆盖(54),而转鼓调整螺杆(52)的另一端位于转鼓调整螺杆导套(51)内并且与所述的转鼓调整螺套杆(53)的所述一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轧钢球机的成球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转鼓调整螺杆(52)的一端构成有一螺杆盖配合凸缘(521),该螺杆盖配合凸缘(521)与所述的转鼓调整螺杆盖(54)枢转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轧钢球机的成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轴承座顶部限定机构(141)的结构是与所述前轴承座顶部限定机构(131)的结构相同的,而前轴承座顶部限定机构(131)包括限定螺杆螺母座(1311)、限定螺杆(1312)、左、右球头压盖(1313、1314)和球头碗(1315),限定螺杆螺母座(1311)固定在所述的前横梁(13)上,限定螺杆(1312)的上端与限定螺杆螺母座(1311)配合并且探出限定螺杆螺母座(1311),限定螺杆(1312)的下端构成有一球头(13121),该球头(13121)与球头碗(1315)相配合,左球头压盖(1313)和右球头压盖(1314)在对应于球头(13121)的上方彼此配合并且抱合在限定螺杆(1312)上,球头碗(1315)同时与左球头压盖(1313)以及右球头压盖(1314)固定,并且在该球头碗(1315)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球头探入孔(13151),所述的球头(13121)探入该球头探入孔(13151)内并且与所述前轴承座(32)的顶部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轧钢球机的成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挡球板(7)固定在下挡球板座(71)上,而下挡球板座(71)移动地设置在下挡球板座调整导轨(711)上,该下挡球板座调整导轨(711)固定在所述支架(1)的下部并且位于所述的一对转鼓机构(2)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轧钢球机的成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挡球板(8)固定在上挡球板升降调整机构(81)上,该上挡球板升降调整机构(81)包括托板(811)、上挡球板升降螺杆螺母座(812)、上挡球板升降螺杆(813)和上挡球板升降固定座(814),托板(811)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前横梁(13)上并且位于前横梁(13)的长度方向的中部,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后横梁(14)上,并且位于后横梁(14)的长度方向的中部,上挡球板升降螺杆螺母座(812)设置在托板(811)的长度方向的居中位置,上挡球板升降螺杆(813)的上端与上挡球板升降螺杆螺母座(812)螺纹配合,上挡球板升降固定座(814)与上挡球板升降螺杆(813)的下端连接,所述上挡球板(8)固定在上挡球板升降固定座(814)上。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轧钢球机的成球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前轴承座(32)的底部开设有一前轴承座调整块探入凹槽(321),而在所述的后轴承座(33)的底部开设有一后轴承座调整块探入凹槽(331),配设于所述轴承座支承板(31)的另一端的所述轴承座调整装置(311)的位置与配设于轴承座支承板(31)的一端的轴承座调整装置(311)的位置相对应并且结构相同,该配设于轴承座支承板(31)的一端的轴承座调整装置(311)包括轴承座调整块移动螺杆(3111)、轴承座调整块(3112)和移动螺杆盖(3113),移动螺杆盖(3113)与所述轴承座支承板(31)的一端端面固定,轴承座调整块移动螺杆(3111)的一端与移动螺杆盖(3113)枢转配合并且探出移动螺杆盖(3113),中部与开设在轴承座支承板(31)上的轴承座调整块让位腔(312)相对应,另一端转动地支承在轴承座支承板(31)上,轴承座调整块(3112)对应于轴承座调整块让位腔(312),该轴承座调整块(3112)的下端与轴承座调整块移动螺杆(3111)的中部配合,而轴承座调整块(3112)的上端探入到所述前轴承座调整块探入凹槽(321)内。
CN201310454477.2A 2013-09-29 2013-09-29 轧钢球机的成球装置 Active CN10349568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454477.2A CN103495685B (zh) 2013-09-29 2013-09-29 轧钢球机的成球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454477.2A CN103495685B (zh) 2013-09-29 2013-09-29 轧钢球机的成球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95685A CN103495685A (zh) 2014-01-08
CN103495685B true CN103495685B (zh) 2015-05-20

Family

ID=498609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54477.2A Active CN103495685B (zh) 2013-09-29 2013-09-29 轧钢球机的成球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495685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300861A (ja) * 1987-05-28 1988-12-08 Musashi Seimitsu Ind Co Ltd ボ−ル球面の加工方法
JP2001001094A (ja) * 1999-06-18 2001-01-09 Musashi Seimitsu Ind Co Ltd ボール球面の加工装置
CN201058359Y (zh) * 2007-06-07 2008-05-14 常熟市钢强金属制品厂 棒材轧球机的成球机构
JP2008110360A (ja) * 2006-10-30 2008-05-15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金属ボールの製造方法、金属ボールの製造装置及びメッキ用アノード銅ボール
CN201728316U (zh) * 2010-07-28 2011-02-02 常熟市非凡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轧钢球机的成球机构
CN101934334B (zh) * 2010-07-28 2012-06-06 常熟市非凡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轧钢球机的成球机构
CN203470783U (zh) * 2013-09-29 2014-03-12 江苏莱特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轧钢球机的成球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300861A (ja) * 1987-05-28 1988-12-08 Musashi Seimitsu Ind Co Ltd ボ−ル球面の加工方法
JP2001001094A (ja) * 1999-06-18 2001-01-09 Musashi Seimitsu Ind Co Ltd ボール球面の加工装置
JP2008110360A (ja) * 2006-10-30 2008-05-15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金属ボールの製造方法、金属ボールの製造装置及びメッキ用アノード銅ボール
CN201058359Y (zh) * 2007-06-07 2008-05-14 常熟市钢强金属制品厂 棒材轧球机的成球机构
CN201728316U (zh) * 2010-07-28 2011-02-02 常熟市非凡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轧钢球机的成球机构
CN101934334B (zh) * 2010-07-28 2012-06-06 常熟市非凡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轧钢球机的成球机构
CN203470783U (zh) * 2013-09-29 2014-03-12 江苏莱特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轧钢球机的成球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95685A (zh) 2014-0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238157B (zh) 一种六重式平行辊矫直机辊系
CN106179585B (zh) 一种铸管破碎机
CN103878569A (zh) 煤化工用大型气化炉安装破渣机全方位可调式快速对接装置及对接方法
CN103464658B (zh) 轧钢球机的成球辊自动调整式成球装置
CN103495685B (zh) 轧钢球机的成球装置
CN105695706A (zh) 硅钢机械刻痕机
CN103495684B (zh) 具有自排屑功能的轧钢球机的成球装置
CN203470783U (zh) 轧钢球机的成球装置
CN205834056U (zh) 一种钢筋弯箍机
CN103480781B (zh) 轧钢球机的转鼓可调式成球装置
CN203470784U (zh) 具有自排屑功能的轧钢球机的成球装置
CN203470782U (zh) 轧钢球机的成球辊自动调整式成球装置
CN104162551B (zh) 一种棒材轧球机成球机构的循环导板装置
CN105013992A (zh) 钢球旋切机
CN204842806U (zh) 钢球旋切机
CN203470785U (zh) 轧钢球机的转鼓可调式成球装置
CN105834108A (zh) 钢球输送机的钢球筛分装置
CN202571095U (zh) 切丝机校直器
CN101850447A (zh) 一种自动电火花沉积加工工作枪
US9120134B2 (en) Methods of shifting and bending rolls in a rolling mill
CN201427140Y (zh) 棒材轧球机的成球机构的导板与导板座的配合结构
CN204933552U (zh) 单辊破碎机
CN203936387U (zh) 一种斜线切割用的移动刀架
CN207563655U (zh) 多倍力自对中轧制机
CN103056685B (zh) K2旁承座轴槽铣削加工专用工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CHANGSHU FEIEAN METALWORK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JIANGSU LIGHT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50122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for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Chen Gang

Inventor before: Jin Yunxue

Inventor before: Gu Xiaohua

Inventor before: Gu Ming

Inventor before: Wang Ming

Inventor before: Gu Zhiwen

Inventor before: Wang Shijiang

Inventor before: Chen Yalong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INVENTOR; FROM: JIN YUNXUE GU XIAOHUA GU MING WANG MING GU ZHIWEN WANG SHIJIANG CHEN YALONG TO: CHEN GANG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215513 SUZHOU, JIANGSU PROVINCE TO: 215542 SUZHOU, JIANGSU PROVINCE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122

Address after: 215542, No. 1, North Road, Chang Kun Industrial Park, Suzhou, Jiangsu, Changshou City

Applicant after: Changshu Feiean Metalwork Co., Ltd.

Address before: 215513, No. 8 Xing Gang Road, Changshu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Suzhou, Jiangsu, Changshou City

Applicant before: Jiangsu Light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15557 Suzhou Province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Changshu high tech Industrial Park, sunshine Avenue, No. 68

Patentee after: CHANGSHU FEIFAN NEW MATERIAL CO., LTD.

Address before: 215542, No. 1, North Road, Chang Kun Industrial Park, Suzhou, Jiangsu, Changshou City

Patentee before: Changshu Feiean Metalwork Co., Ltd.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Jin Yunxue

Inventor after: Zhao Bin

Inventor after: Xi Yong

Inventor before: Chen Gang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1116

Address after: The four road Changshu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5513 No. 11

Patentee after: Jiangsu Light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15557 Suzhou Province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Changshu high tech Industrial Park, sunshine Avenue, No. 68

Patentee before: CHANGSHU FEIFAN NEW MATERIAL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315

Address after: 313219 Zhejiang city of Huzhou province Deqing County leidian town Canal Road No. 8

Patentee after: Huzhou Laibo wear Mstar Technology Ltd

Address before: The four road Changshu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5513 No. 11

Patentee before: Jiangsu Light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108

Address after: 265499 Jinhui Road, Zhaoyuan City, Yantai, Shandong Province, No. 299

Patentee after: Shandong Zhao Jin new wear resistant material Co., Ltd.

Address before: 313219 Zhejiang city of Huzhou province Deqing County leidian town Canal Road No. 8

Patentee before: Huzhou Laibo wear Mstar Technology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