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78062B - 河蟹扣蟹养殖池塘生态放生幼蛙的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河蟹扣蟹养殖池塘生态放生幼蛙的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478062B CN103478062B CN201310405326.8A CN201310405326A CN103478062B CN 103478062 B CN103478062 B CN 103478062B CN 201310405326 A CN201310405326 A CN 201310405326A CN 103478062 B CN103478062 B CN 10347806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oglet
- crab
- pool
- ecology
- fre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河蟹扣蟹养殖池塘生态放生幼蛙的方法,其特征是在蟹塘的塘埂中设置一幼蛙生态放生装置,该幼蛙生态放生装置的入口由蟹塘围板内侧的塘埂伸出,出口由蟹塘围板外侧的塘埂伸出。本发明还公开了实现该方法的幼蛙生态放生装置。本发明通过在蟹塘的塘埂上设置有幼蛙生态放生装置,能够使蟹塘内的幼蛙通过该幼蛙生态放生装置顺利爬出的蟹塘,避免留在蟹塘内捕食幼蟹,同时由于该幼蛙生态放生装置的入口高于蟹塘的塘埂水平面,由于幼蟹缺乏跳跃能力,而不会跳入到幼蛙生态放生装置中而逃走。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河蟹扣蟹养殖池塘生态放生幼蛙的方法及装置,属于水产养殖管理及野生动物保护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青蛙是人类的朋友,是害虫的天敌,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如果青蛙大量出现在河蟹扣蟹养殖池塘,它便成了幼蟹的敌害生物,有学者统计过一只青蛙一天可吞食10只左右的幼蟹。蟹塘里的青蛙已直接威胁到河蟹养殖的产量和效益,进而影响河蟹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每年的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备用的河蟹扣蟹养殖池塘已经消毒并灌满水,种植好水草(水花生),等待蟹苗(大眼幼体)的投放。而此季节正是青蛙的自然繁殖期,大量的青蛙便会越过蟹塘四周的围板,跳入蟹塘开始抱对产卵。河蟹养殖人员会经常性的检查和捞除池塘里的蛙卵,但由于池塘水面面积大,且蛙卵多隐藏于水草内,难免会有部分蛙卵在蟹塘内顺利孵化成蝌蚪,摄食河蟹饲料,继而生长成幼蛙,捕食幼蟹。到7月初,可见到大批量的幼蛙(1口3亩左右的池塘约有数千只幼蛙)陆续上岸,在塘埂上跳动,试图离开蟹塘,但由于它们的跳跃能力弱,难以越过蟹塘周围的围板,只能继续留在池塘,捕害幼蟹。为减少青蛙带来的危害,养殖人员尝试用各种方法清除塘内的幼蛙,比如:1.用网或徒手捕捉,再将其放生至蟹塘外,但由于人走到塘埂上,蛙受到惊吓就会跳到池水中,捕捉效果欠佳;2.直接用漂白粉或茶籽栟等药物杀害幼蛙,此方法不仅杀害了受我国法律保护的青蛙,也杀害了一定数量的幼蟹;也有些养殖人员只能任幼蛙捕害幼蟹,等待其自然长大后自行跳过围板离开蟹塘。
发明内容
鉴于河蟹扣蟹养殖池塘内难免会存在大量幼蛙捕害幼蟹之事实,而且目前尚未有很好的办法将幼蛙从蟹塘移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提供一种河蟹扣蟹养殖池塘生态放生幼蛙的方法,在确保河蟹成活率的同时,又保护青蛙,操作方便适用,易于推广。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实现上述方法的幼蛙生态放生装置。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河蟹扣蟹养殖池塘生态放生幼蛙的方法,其特征是在蟹塘的塘埂中设置一幼蛙生态放生装置,该幼蛙生态放生装置的入口由蟹塘围板内侧的塘埂伸出,出口由蟹塘围板外侧的塘埂伸出。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案例中,还在所述幼蛙生态放生装置的入口处设置一遮阳装置,设置该遮阳装置的目的是因为在白天的烈日下,气温很高,幼蛙到处寻找阴凉处躲避,遮阳装置的存在会引诱更多的幼蛙往捕捉陷阱的区域内跳。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中,还在所述幼蛙生态放生装置的入口处设置一引诱装置,所述引诱装置悬挂在所述遮阳装置的下方,该引诱装置在晚上发光,引诱蚊虫,幼蛙便会到此来捕食蚊虫,从而由入口跳入所述的幼蛙由幼蛙生态放生装置中,并由所述的幼蛙生态放生装置的出口爬出。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的幼蛙生态放生装置的出口应低于所述的幼蛙生态放生装置的入口。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的幼蛙生态放生装置的入口超出塘埂水平地面3~4厘米,其一方面挡住了幼蛙的水平视线,使其难以察觉幼蛙生态放生装置的入口存在,再加上幼蛙生态放生装置入口这一障碍物拦截了幼蛙在塘埂上跳动的去路,诱导其跳入幼蛙生态放生装置中,另一方面防止夜间上岸的幼蟹爬入幼蛙放生装置的入口而从中逃跑。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的幼蛙生态放生装置设置在蟹塘的至少一个角上。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所述蟹塘的四个角上均设置有所述的幼蛙生态放生装置。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河蟹扣蟹养殖池塘生态放生幼蛙的幼蛙生态放生装置,该幼蛙生态放生装置埋设在蟹塘的塘埂中,其包括一捕捉陷阱和一幼蛙放生通道,所述捕捉陷阱呈垂直状埋设在塘埂中,所述幼蛙放生通道的一端与所述捕捉陷阱的下部连通,该幼蛙放生通道与所述捕捉陷阱之间的夹角α大于0°而小于等于180°。该捕捉陷阱具有一供幼蛙跳入的入口,所述幼蛙放生通道具有一幼蛙爬出的出口。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幼蛙放生通道与所述捕捉陷阱之间的夹角α大于等于45°而小于等于90°。如果蟹塘的外面是地势较低的河流、水沟或土地,作为幼蛙逃生的幼蛙放生通道可与捕捉陷阱垂直连接,即幼蛙放生通道与所述捕捉陷阱之间的夹角α呈90°,水平的通向蟹塘外沿。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捕捉陷阱的内径大于所述幼蛙放生通道的内径。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所述幼蛙放生通道的通道面上设置有方便幼蛙爬出幼蛙放生通道的摩擦面。当然如果蟹塘的外面是地势较低的河流、水沟或土地,作为幼蛙逃生的幼蛙放生通道可与捕捉陷阱垂直连接,水平的通向蟹塘外沿时,幼蛙放生通道的通道面上是无需设置摩擦面的。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的幼蛙生态放生装置还包括一遮阳装置,该遮阳装置设置在捕捉陷阱的入口处。设置该遮阳装置的目的是因为在白天的烈日下,气温很高,幼蛙到处寻找阴凉处躲避,遮阳装置的存在会引诱更多的幼蛙往捕捉陷阱的区域内跳。
所述遮阳装置支撑在所述蟹塘的塘埂上且位于所述捕捉陷阱入口上方的遮阳板。
所述遮阳板离捕捉陷阱的入口36~37厘米。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的幼蛙生态放生装置还包括一引诱装置,所述引诱装置为悬挂在遮阳板上且位于遮阳板下方的诱虫灯,能在晚上发光,在夜间诱虫,从而吸引更多的幼蛙落入捕捉陷阱中,最终通过幼蛙放生通道离开蟹塘。
由于采用了如上的设计方案,本发明通过在蟹塘的塘埂设置有幼蛙生态放生装置,能够使蟹塘内的幼蛙通过该幼蛙生态放生装置顺利爬出的蟹塘,避免留在蟹塘内伤害幼蟹,同时由于该幼蛙生态放生装置的入口高于蟹塘的塘埂水平面,由于幼蟹缺不能跳跃,故不可能进入到幼蛙生态放生装置中而逃走。据统计,一口3亩左右的蟹塘,4个放生口在24小时内共可放生200-250只幼蛙,持续使用一周左右,就可将蟹塘内的幼蛙全部放生至塘外,幼蟹损失明显降低,同时,受国家保护的青蛙也未受到损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蟹塘布置幼蛙生态放生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幼蛙生态放生装置的结构及埋设于蟹塘塘埂中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另一种幼蛙生态放生装置的结构及埋设于蟹塘塘埂中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引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参见图1,幼蛙生态放生装置选址时是在蟹塘100的塘埂110的四个角落A、B、C、D分别安装一个幼蛙生态放生装置200。当然也可以只在蟹塘100的塘埂110的一个角落或两个角落或三个角落安装幼蛙生态放生装置200,安装幼蛙生态放生装置200可以根据需要而定。将幼蛙生态放生装置200安装在蟹塘100的塘埂110的角落主要原因是幼蛙具有在池塘角落聚集的习性。
幼蛙生态放生装置200的结构及安装方法如下:蟹塘100的塘埂110的四个角落A、B、C、D各挖出一个大坑,此坑穿过蟹塘100的塘埂110上的光滑围板120,在围板120以内塘埂110部分的坑中竖直埋入一个直径为30厘米的圆柱无盖水桶,作为自动捕捉幼蛙的捕捉陷阱210,水桶的上口也就是捕捉陷阱210的入口211超出塘埂110水平地面3厘米左右;事先将构成幼蛙放生通道220的一根长50厘米的4寸PVC管的半个圆柱面钻上密密麻麻的小孔221形成幼蛙放生通道220的摩擦面221a,有助于幼蛙在PVC管内沿着管壁爬动,此PVC管即为幼蛙落入捕捉陷阱210后的向塘外逃生的幼蛙放生通道220,PVC管一端与水桶的下口衔接,一端倾斜(PVC管与水桶之间的夹角α大约为45°)其出口222伸出围板120外面的塘埂110,出口222刚好露出塘埂110地面但应低于捕捉陷阱210的入口211,最后,除水桶与PVC管占据的空间外,其余部分均用泥土填埋、踩实(参见图2)。
如果蟹塘100塘埂110的外面是地势较低的河流、水沟或土地,作为幼蛙逃生的PVC管可与水桶下口垂直连接,水平的通向池塘外沿,此时的PVC管无需钻孔,长度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参见图3)。
搭建遮阳装置和引诱装置:在上述提及的水桶即捕捉陷阱210上空搭建一遮阳板310,遮阳板310可选用普通木板,大小80厘米(长)*60厘米(宽)为宜,用木头柱作为支撑架320,使遮阳板310离塘埂110的地面高40厘米,也就是离捕捉陷阱210的入口211之间的距离为36~37厘米,其作用是人为的在烈日下为捕捉陷阱所在区域制造阴凉处,因为在白天的烈日下,气温很高,幼蛙到处寻找阴凉处躲避,遮阳板310的存在会引诱更多的幼蛙往捕捉陷阱210的区域内跳。
同时,在遮阳板310下安装一只15瓦的诱虫灯330,在夜间诱虫,同时引诱幼蛙。从而吸引更多的幼蛙落入水桶即捕捉陷阱210中,最终通过PVC管即幼蛙放生通道离开蟹塘。
上述幼蛙生态放生装置200和引诱装置300安装好之后,即可正常运行,7月初,蟹塘内的青蛙蝌蚪已陆续变态为幼蛙,此时的幼蛙开始往塘埂上跳,试图离开蟹塘,寻找新的生活环境,但由于它们的跳跃能力弱,难以越过蟹塘100的塘埂110周围的围板120,只能成群结队的沿着塘埂110跳,寻找出口。由于水桶的桶口即捕捉陷阱210的入口211距离地面有3厘米的高度,当幼蛙跳至水桶即捕捉陷阱210附近,露出地面的部分水桶挡住了幼蛙的水平视线,使其难以察觉捕捉陷阱210的存在,再加上水桶这一障碍物拦截了幼蛙的去路,迫使幼蛙起跳,并自然的跳入水桶即捕捉陷阱210中。另外,幼蟹具有夜间上岸在塘埂上活动的习性,但由于水桶桶口捕捉陷阱210的入口211露出塘埂110的底面3厘米,可使爬上塘埂110的幼蟹也不会误入陷阱。
而幼蛙跳入水桶即捕捉陷阱210后,难以克服水桶即捕捉陷阱210的高度,不能跳出水桶即捕捉陷阱210,其便会沿着PVC管即幼蛙放生通道220爬行,最后由幼蛙放生通道220的出口221a爬至蟹塘外,得以逃生,达到了河蟹扣蟹养殖池塘生态放生幼蛙的目的。
人为的搭建遮阳板310和安装诱虫灯320,效果更佳,因为在白天的烈日下,气温很高,幼蛙到处寻找阴凉处躲避,遮阳板310的存在会引诱更多的幼蛙往安装有幼蛙生态放生装置200的区域跳;同样,在夜间打开诱虫灯320,也是利用灯吸引虫,再利用虫引诱幼蛙跳入水桶即捕捉陷阱210。据统计,一口3亩左右的蟹塘,4个放生口在24小时内共可放生200-250只幼蛙,持续使用一周左右,就可将蟹塘内的幼蛙全部放生至塘外,幼蟹损失明显降低,同时,受国家保护的青蛙也未受到损伤。
待蟹塘里的幼蛙基本转移至塘外后,此装置就可以拆除,储藏好来年再使用。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16)
1.一种河蟹扣蟹养殖池塘生态放生幼蛙的幼蛙生态放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幼蛙生态放生装置埋设在蟹塘的塘埂中,其包括一捕捉陷阱和一幼蛙放生通道,所述捕捉陷阱呈垂直状埋设在塘埂中,所述幼蛙放生通道的一端与所述捕捉陷阱的下部连通,该幼蛙放生通道与所述捕捉陷阱之间的夹角α大于0°而小于等于180°;该捕捉陷阱具有一供幼蛙跳入的入口,所述幼蛙放生通道具有一幼蛙爬出的出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蟹扣蟹养殖池塘生态放生幼蛙的幼蛙生态放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幼蛙放生通道与所述捕捉陷阱之间的夹角α大于等于45°而小于等于9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河蟹扣蟹养殖池塘生态放生幼蛙的幼蛙生态放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如果蟹塘的外面是地势较低的河流、水沟或土地,作为幼蛙逃生的幼蛙放生通道可与捕捉陷阱垂直连接,即幼蛙放生通道与所述捕捉陷阱之间的夹角α呈90°,水平的通向蟹塘外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蟹扣蟹养殖池塘生态放生幼蛙的幼蛙生态放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捕捉陷阱的内径大于所述幼蛙放生通道的内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蟹扣蟹养殖池塘生态放生幼蛙的幼蛙生态放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幼蛙放生通道的通道面上设置有方便幼蛙爬出幼蛙放生通道的摩擦面。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河蟹扣蟹养殖池塘生态放生幼蛙的幼蛙生态放生装置,所述的幼蛙生态放生装置还包括一遮阳装置,该遮阳装置设置在捕捉陷阱的入口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河蟹扣蟹养殖池塘生态放生幼蛙的幼蛙生态放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阳装置是支撑在所述蟹塘的塘埂上且位于所述捕捉陷阱入口上方的遮阳板。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河蟹扣蟹养殖池塘生态放生幼蛙的幼蛙生态放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阳板离捕捉陷阱的入口36~37厘米。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河蟹扣蟹养殖池塘生态放生幼蛙的幼蛙生态放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幼蛙生态放生装置还包括一引诱装置,所述引诱装置为悬挂在遮阳板上且位于遮阳板下方的诱虫灯。
10.一种河蟹扣蟹养殖池塘生态放生幼蛙的方法,其特征是在蟹塘的塘埂中设置一权利要求1-9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幼蛙生态放生装置,该幼蛙生态放生装置的入口由蟹塘围板内侧的塘埂伸出,出口由蟹塘围板外侧的塘埂伸出。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河蟹扣蟹养殖池塘生态放生幼蛙的方法,其特征是还在所述幼蛙生态放生装置的入口处设置一遮阳装置,设置该遮阳装置的目的是因为在白天的烈日下,气温很高,幼蛙到处寻找阴凉处躲避,遮阳装置的存在会引诱更多的幼蛙往捕捉陷阱的区域内跳。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河蟹扣蟹养殖池塘生态放生幼蛙的方法,其特征是还在所述幼蛙生态放生装置的入口处设置一引诱装置,所述引诱装置悬挂在所述遮阳装置的下方,该引诱装置在晚上发光,在夜间诱虫,从而吸引更多的幼蛙落入捕捉陷阱中,最终通过幼蛙放生通道离开蟹塘。
13.如权利要求10至12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河蟹扣蟹养殖池塘生态放生幼蛙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幼蛙生态放生装置的出口应低于所述的幼蛙生态放生装置的入口。
14.如权利要求10至12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河蟹扣蟹养殖池塘生态放生幼蛙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幼蛙生态放生装置的入口超出塘埂水平地面3~4厘米,防止幼蟹进入逃跑。
15.如权利要求10至12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河蟹扣蟹养殖池塘生态放生幼蛙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幼蛙生态放生装置设置在蟹塘的至少一个角上。
16.如权利要求10至12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河蟹扣蟹养殖池塘生态放生幼蛙的方法,其特征是在所述蟹塘的四个角上均设置有所述的幼蛙生态放生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405326.8A CN103478062B (zh) | 2013-09-06 | 2013-09-06 | 河蟹扣蟹养殖池塘生态放生幼蛙的方法及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405326.8A CN103478062B (zh) | 2013-09-06 | 2013-09-06 | 河蟹扣蟹养殖池塘生态放生幼蛙的方法及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478062A CN103478062A (zh) | 2014-01-01 |
CN103478062B true CN103478062B (zh) | 2015-03-18 |
Family
ID=498189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405326.8A Active CN103478062B (zh) | 2013-09-06 | 2013-09-06 | 河蟹扣蟹养殖池塘生态放生幼蛙的方法及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478062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AUPR865101A0 (en) * | 2001-11-02 | 2001-11-29 | State Of Queensland Through Its Department Of Primary In Industries, The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quatic animal husbandry |
TW200517049A (en) * | 2003-11-20 | 2005-06-01 | Ding-Chou Wang | Method for breeding crab |
CN101095403A (zh) * | 2006-06-26 | 2008-01-02 | 朱训猛 | 一种高温期河蟹的养殖方法 |
CN101112188B (zh) * | 2007-08-31 | 2011-03-30 | 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 | 锯缘青蟹亲体人工培养抱卵方法 |
CN101849523A (zh) * | 2009-03-31 | 2010-10-06 | 重庆市合川区合双科技有限公司 | 人工养殖蟾蜍的方法 |
US8387174B1 (en) * | 2011-01-25 | 2013-03-05 | Nicki Sue Gillespie | Swimming pool skimmer creature raft rescue device |
CN202565984U (zh) * | 2012-03-08 | 2012-12-05 | 启东龙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梭子蟹立体养殖池 |
CN202760002U (zh) * | 2012-09-05 | 2013-03-06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 一种拟穴青蟹仔蟹培育装置 |
-
2013
- 2013-09-06 CN CN201310405326.8A patent/CN103478062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478062A (zh) | 2014-01-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934447B1 (ko) | 새우용 인공어초 | |
KR101549056B1 (ko) | 문어 은신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해상 가두리 양식장 | |
KR100817754B1 (ko) | 자연어장구축장치 | |
KR102130001B1 (ko) | 실뱀장어 포획장치 | |
CN103478062B (zh) | 河蟹扣蟹养殖池塘生态放生幼蛙的方法及装置 | |
CN202890331U (zh) | 一种茭白田泥鳅养殖保护性防鸟装置 | |
CN208402945U (zh) | 一种石蛙生态养殖沟 | |
Martin | A technique for capturing nesting grassland birds with mist nets | |
CN102835345A (zh) | 一种便于无损伤捕蟹的河蟹养殖池塘及无损伤捕蟹方法 | |
CN104430160A (zh) | 一种蟾蜍养殖方法 | |
CN105076022A (zh) | 诱捕棒花鱼笼具 | |
CN203913028U (zh) | 诱捕鲶鱼网箱 | |
CN107593338A (zh) | 一种稻蛙混合种养场 | |
Zimmerman | Roadrunner predation on passerine birds | |
CN215957824U (zh) | 一种澳洲淡水龙虾的立体养殖装置 | |
CN213662863U (zh) | 稻田蟾蜍养殖场 | |
CN101919373A (zh) | 花坞除蚊装置 | |
Shirley et al. | Alligator production: breeding, egg collection, incubation, and hatching. | |
Michaud et al. | Use of predator exclosures to protect piping plover nests in Alberta and Saskatchewan | |
KR0123481Y1 (ko) | 참게 양식장의 어초시설 | |
RU2707909C2 (ru) | Стационарная рыбная ловушка для рекреационной аквакультуры | |
AU2021100823A4 (en) |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of alien invasive Procambarus clarkii Girard based on physical method | |
CN211482524U (zh) | 一种用于蟾蜍养殖的防护装置 | |
KR101795473B1 (ko) | 외래어종 확산 차단을 위한 동계 서식처 조절 시설물 | |
Salim et al. | Fishing Methods of River Cauvery (Western Ghats, India) in Altered Habitat Condition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625 Address after: 313106 Zhongdao Village, Hongqiao Town, Changxing County, Hu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Ao Ling Aquatic Seed Industry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01306 Shanghai Pudong New Area Lingang New City Hucheng Ring Road 999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