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75609B - 通信设备、基带单元和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信设备、基带单元和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75609B
CN103475609B CN201310392709.6A CN201310392709A CN103475609B CN 103475609 B CN103475609 B CN 103475609B CN 201310392709 A CN201310392709 A CN 201310392709A CN 103475609 B CN103475609 B CN 1034756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phase
baseband
signal
antenn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9270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75609A (zh
Inventor
黄晖
张鹏程
方冬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to CN20131039270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475609B/zh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805299.7A priority patent/CN106411378B/zh
Publication of CN1034756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75609A/zh
Priority to KR1020167007377A priority patent/KR101722946B1/ko
Priority to PCT/CN2014/070226 priority patent/WO2015027675A1/zh
Priority to JP2015533444A priority patent/JP5981658B2/ja
Priority to EP14839494.3A priority patent/EP3029900B1/en
Priority to JP2016147191A priority patent/JP6342956B2/ja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756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756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10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 H04B17/11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for calibration
    • H04B17/12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for calibration of transmit antennas, e.g. of the amplitude or phas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8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phase diversity (e.g. phase sweep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01Q1/241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 H01Q1/246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base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3/0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 H01Q3/26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 H01Q3/267Phased-array testing or check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04B7/04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taking physical layer constraints into account
    • H04B7/0469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taking physical layer constraints into account taking special antenna structures, e.g. cross polarized antennas into accou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04B7/04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taking physical layer constraints into account
    • H04B7/0473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taking physical layer constraints into account taking constraints in layer or codeword to antenna mapping into accou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1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subgroups of transmit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 H04B7/080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with single receiver and antenna switching
    • H04B7/08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with single receiver and antenna switching comparing all antennas before reception
    • H04B7/0811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with single receiver and antenna switching comparing all antennas before reception during preamble or gap perio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04Channel estimation of multiple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4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24Combinations of antenna units polarised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for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circularly and elliptically polarised waves or waves linearly polarised in any dir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891Spatial equaliz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 Dc Digital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通信设备、基带单元和通信方法。该设备包括:基带单元,中射频单元以及双列交叉极化天线;基带单元用于:确定4个发射通道分别对应的补偿系数;根据接收到的UE的上行探测信号,确定馈缆补偿相位,根据与m个逻辑端口一一对应的m路信号生成4路基带信号;根据4个发射通道分别对应的补偿系数和馈缆补偿相位对4路基带信号进行校正,向中射频单元发送校正后的4路基带信号;中射频单元用于通过4个发射通道和双列交叉极化天线向UE发送校正后的4路基带信号。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根据UE的上行探测信号确定馈缆补偿相位,并根据4个发射通道的补偿系数和馈缆补偿相位校正4路基带信号,从而能够准确控制各路发射信号的相位。

Description

通信设备、基带单元和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并且具体地,涉及通信设备、基带单元和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中,对于具有双列交叉极化天线的基站,通常包括基带单元和中射频单元。中射频单元可以通过馈缆(Cable)与双列交叉极化天线相连接。基带单元可以生成基带信号,然后发送给中射频单元,中射频单元可以将基带信号转化为射频信号,然后通过双列交叉极化天线发送给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然而,由于中射频单元内部的各个发射通道以及连接中射频单元与天线之间的各个馈缆等之间存在差异,因此会造成各路发射信号之间的相位无法准确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通信设备、基带单元和通信方法,以解决各路发射信号的相位无法准确控制的问题。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包括:基带单元,中射频单元以及双列交叉极化天线;所述基带单元与所述中射频单元之间通过光纤连接,所述中射频单元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通过馈缆连接,所述中射频单元包括4个发射通道,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由第一组同极化天线和第二组同极化天线组成,所述通信设备工作在m个逻辑端口的模式下,其中m为正整数;
所述基带单元,用于:确定所述4个发射通道分别对应的补偿系数;根据接收到的用户设备UE的上行探测信号,确定馈缆补偿相位,所述馈缆补偿相位为所述第一组同极化天线对应的馈缆相位差与所述第二组同极化天线对应的馈缆相位差之间的差;根据与所述m个逻辑端口一一对应的m路信号生成4路基带信号;根据所述4个发射通道分别对应的补偿系数和所述馈缆补偿相位,对所述4路基带信号进行校正;向所述中射频单元发送校正后的4路基带信号;
所述中射频单元,用于:通过所述4个发射通道和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向所述UE发送所述校正后的4路基带信号。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带单元用于根据接收到的用户设备UE的上行探测信号,确定馈缆补偿相位包括:所述基带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接收到的UE的上行探测信号,确定所述UE与所述基带单元之间的信道响应;根据所述UE与所述基带单元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直达LOS径;根据所述UE与所述基带单元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所述馈缆补偿相位。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带单元用于根据所述UE与所述基带单元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包括:所述基带单元,用于:根据所述UE与所述基带单元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根据所述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确定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组同极化天线由第一天线和第三天线组成,所述第二组同极化天线由第二天线和第四天线组成,所述UE与所述基带单元之间的信道由第一信道、第二信道、第三信道和第四信道组成,所述第一天线与第一信道对应,所述第二天线与所述第二信道对应,所述第三天线与所述第三信道对应,所述第四天线与所述第四信道对应;
所述基带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确定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包括:所述基带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信道与所述第三信道之间的相关性大于预设的阈值,且所述第二信道与所述第四信道之间的相关性大于所述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带单元用于根据所述UE与所述基带单元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所述馈缆补偿相位包括:所述基带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确定第一相位与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所述第一相位是所述第一信道与所述第三信道之间的相位差,所述第二相位是所述第二信道与所述第四信道之间的相位差;对所述第一相位与所述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进行滤波,得到所述馈缆补偿相位。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基带单元第p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
所述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
其中,所述R(p)中的元素rij(p)表示在所述基带单元第p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UE与所述基带单元之间的第i个信道与第j个信道之间的相关性,p为正整数;
所述基带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信道与所述第三信道之间的相关性大于预设的阈值,且所述第二信道与所述第四信道之间的相关性大于所述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包括:
所述基带单元,用于:在下列不等式均成立的情况下,确定在第p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
其中,Thre表示所述阈值。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带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确定第一相位与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包括:
所述基带单元,用于:根据下列等式确定在第p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第一相位与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Δ(p),
Δ(p)=phase(r20(p))-phase(r31(p))
其中,phase(r20(p))表示所述第一相位,phase(r31(p))表示所述第二相位;
所述基带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一相位与所述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进行滤波得到所述馈缆补偿相位包括:
所述基带单元,用于:
当p大于1时,根据下列等式得到在第p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的馈缆补偿相位
其中,表示在第(p-1)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的馈缆补偿相位,α表示滤波系数;
当p为1时,根据下列等式得到第1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的馈缆补偿相位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至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m为2;
所述基带单元用于根据与所述m个逻辑端口对应的m路信号生成4路基带信号包括:
所述基带单元,用于:根据下列等式生成4路基带信号,
x 0 ( k ) x 1 ( k ) x 2 ( k ) x 3 ( k ) = 1 0 e j 2 π d k / N f f t 0 0 1 0 - e j 2 π d k / N f f t s 0 ( k ) s 1 ( k )
其中,k表示子载波索引,x0(k)、x1(k)、x2(k)和x3(k)表示在第k个子载波上的4路基带信号,s0(k)和s1(k)表示在第k个子载波上分别与2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d表示循环时延点数,Nfft表示系统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点数,k为正整数;x0(k)和x2(k)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组同极化天线,x1(k)和x3(k)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二组同极化天线。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至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方式,在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m为4;
所述基带单元用于根据与所述m个逻辑端口对应的m路信号生成4路基带信号包括:所述基带单元,用于:根据与第1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1路基带信号,根据与第3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2路基带信号,根据与第2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3路基带信号,并根据与第4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4路基带信号。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带单元用于根据与第1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1路基带信号,根据与第3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2路基带信号,根据与第2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3路基带信号,并根据与第4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4路基带信号,包括:
所述基带单元,用于:
根据下列等式生成所述4路基带信号,
x 0 ( k ) x 1 ( k ) x 2 ( k ) x 3 ( k ) = 1 0 0 0 0 0 1 0 0 1 0 0 0 0 0 1 s 0 ( k ) s 1 ( k ) s 2 ( k ) s 3 ( k )
其中,k表示子载波索引,x0(k)、x1(k)、x2(k)和x3(k)表示在第k个子载波上的4路基带信号,s0(k)、s1(k)、s2(k)和s3(k)表示在第k个子载波上分别与4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k为正整数;x0(k)和x2(k)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组同极化天线,x1(k)和x3(k)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二组同极化天线。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至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方式,在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信设备为基站。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基带单元,所述基带单元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
所述存储器和所述处理器之间通过数据总线相连接;其中,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可执行指令;
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可执行指令,用于:确定中射频单元的4个发射通道分别对应的补偿系数;根据接收到的用户设备UE的上行探测信号,确定馈缆补偿相位,其中,所述基带单元所属的基站的双列交叉极化天线由第一组同极化天线和第二组同极化天线组成,所述馈缆补偿相位为所述第一组同极化天线对应的馈缆相位差与所述第二组同极化天线对应的馈缆相位差之间的差;根据与m个逻辑端口一一对应的m路信号生成4路基带信号,其中m为正整数;根据所述4个发射通道分别对应的补偿系数和所述馈缆补偿相位,对所述4路基带信号进行校正,以便通过所述4个发射通道以及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向所述UE发送校正后的4路基带信号。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接收到的UE的上行探测信号确定馈缆补偿相位包括:
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接收到的UE的上行探测信号,确定所述UE与所述基带单元之间的信道响应;根据所述UE与所述基带单元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直达LOS径;根据所述UE与所述基带单元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所述馈缆补偿相位。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UE与所述基带单元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包括: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UE与所述基带单元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根据所述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确定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组同极化天线由第一天线和第三天线组成,所述第二组同极化天线由第二天线和第四天线组成,所述UE与所述基带单元之间的信道由第一信道、第二信道、第三信道和第四信道组成,所述第一天线与第一信道对应,所述第二天线与所述第二信道对应,所述第三天线与所述第三信道对应,所述第四天线与所述第四信道对应;
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确定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包括:所述处理器用于:在所述第一信道与所述第三信道之间的相关性大于预设的阈值,且所述第二信道与所述第四信道之间的相关性大于所述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UE与所述基带单元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所述馈缆补偿相位包括:
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确定第一相位与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所述第一相位是所述第一信道与所述第三信道之间的相位差,所述第二相位是所述第二信道与所述第四信道之间的相位差;对所述第一相位与所述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进行滤波,得到所述馈缆补偿相位。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基带单元第p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
所述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
其中,所述R(p)中的元素rij(p)表示在所述基带单元第p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UE与所述基带单元之间的第i个信道与第j个信道之间的相关性,p为正整数;
所述处理器用于在所述第一信道与所述第三信道之间的相关性大于预设的阈值,且所述第二信道与所述第四信道之间的相关性大于所述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包括:
所述处理器用于:在下列不等式均成立的情况下,确定在第p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
其中,Thre表示所述阈值。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确定第一相位与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包括:
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下列等式确定在第p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第一相位与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Δ(p),
Δ(p)=phase(r20(p))-phase(r31(p))
其中,phase(r20(p))表示所述第一相位,phase(r31(p))表示所述第二相位,p为正整数;
所述处理器用于对所述第一相位与所述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进行滤波,得到所述馈缆补偿相位,包括:
所述处理器用于:当p大于1时,根据下列等式得到在第p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的馈缆补偿相位
Δ ^ ( p ) = ( 1 - α ) * Δ ^ ( p - 1 ) + α * Δ ( p )
其中,表示在第(p-1)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的馈缆补偿相位,α表示滤波系数;
当p为1时,根据下列等式得到第1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的馈缆补偿相位
Δ ^ ( 1 ) = Δ ( 1 ) .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至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m为2;
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与m个逻辑端口对应的m路信号生成4路基带信号包括:所述处理器用于:
根据下列等式生成4路基带信号,
x 0 ( k ) x 1 ( k ) x 2 ( k ) x 3 ( k ) = 1 0 e j 2 π d k / N f f t 0 0 1 0 - e j 2 π d k / N f f t s 0 ( k ) s 1 ( k )
其中,k表示子载波索引,x0(k)、x1(k)、x2(k)和x3(k)表示在第k个子载波上的4路基带信号,s0(k)和s1(k)表示在第k个子载波上分别与2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d表示循环时延点数,Nfft表示系统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点数,k为正整数;x0(k)和x2(k)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组同极化天线,x1(k)和x3(k)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二组同极化天线。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至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m为4;
所述处理器用于所述根据与m个逻辑端口对应的m路信号生成4路基带信号包括: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与第1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1路基带信号,根据与第3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2路基带信号,根据与第2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3路基带信号,并根据与第4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4路基带信号。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与第1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1路基带信号,根据与第3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2路基带信号,根据与第2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3路基带信号,并根据与第4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4路基带信号,包括:
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下列等式生成所述4路基带信号,
x 0 ( k ) x 1 ( k ) x 2 ( k ) x 3 ( k ) = 1 0 0 0 0 0 1 0 0 1 0 0 0 0 0 1 s 0 ( k ) s 1 ( k ) s 2 ( k ) s 3 ( k )
其中,k表示子载波索引,x0(k)、x1(k)、x2(k)和x3(k)表示在第k个子载波上的4路基带信号,s0(k)、s1(k)、s2(k)和s3(k)表示在第k个子载波上分别与4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k为正整数;x0(k)和x2(k)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组同极化天线,x1(k)和x3(k)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二组同极化天线。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包括:确定4个发射通道分别对应的补偿系数;根据接收到的用户设备UE的上行探测信号,确定馈缆补偿相位,其中,基站的双列交叉极化天线由第一组同极化天线和第二组同极化天线组成,所述馈缆补偿相位为第一组同极化天线对应的馈缆相位差与第二组同极化天线对应的馈缆相位差之间的差;根据与m个逻辑端口一一对应的m路信号生成4路基带信号,其中m为正整数;根据所述4个发射通道分别对应的补偿系数和所述馈缆补偿相位,对所述4路基带信号进行校正,以便通过所述4个发射通道以及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向所述UE发送校正后的4路基带信号。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接收到UE的上行探测信号,确定馈缆补偿相位,包括:根据所述接收到的UE的上行探测信号,确定所述UE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信道响应;根据所述UE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直达LOS径;根据所述UE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所述馈缆补偿相位。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UE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包括:根据所述UE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根据所述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确定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组同极化天线由第一天线和第三天线组成,所述第二组同极化天线由第二天线和第四天线组成,所述UE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信道由第一信道、第二信道、第三信道和第四信道组成,所述第一天线与第一信道对应,所述第二天线与所述第二信道对应,所述第三天线与所述第三信道对应,所述第四天线与所述第四信道对应;
所述根据所述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确定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包括:在所述第一信道与所述第三信道之间的相关性大于预设的阈值,且所述第二信道与所述第四信道之间的相关性大于所述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UE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所述馈缆补偿相位,包括:根据所述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确定第一相位与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所述第一相位是所述第一信道与所述第三信道之间的相位差,所述第二相位是所述第二信道与所述第四信道之间的相位差;对所述第一相位与所述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进行滤波,得到所述馈缆补偿相位。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p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
所述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
其中,所述R(p)中的元素rij(p)表示在第p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UE与所述基带单元之间的第i个信道与第j个信道之间的相关性,p为正整数;
所述在所述第一信道与所述第三信道之间的相关性大于预设的阈值,且所述第二信道与所述第四信道之间的相关性大于所述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包括:在下列不等式均成立的情况下,确定在第p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
| r 02 ( p ) | / r 00 ( p ) r 22 ( p ) > T h r e , | r 13 ( p ) | / r 11 ( p ) r 33 ( p ) > T h r e
其中,Thre表示所述阈值。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确定第一相位与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包括:根据下列等式确定在第p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第一相位与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Δ(p),Δ(p)=phase(r20(p))-phase(r31(p))
其中,phase(r20(p))表示所述第一相位,phase(r31(p))表示所述第二相位;
所述对所述第一相位与所述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进行滤波,得到所述馈缆补偿相位,包括:当p大于1时,根据下列等式得到在第p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的馈缆补偿相位
Δ ^ ( p ) = ( 1 - α ) * Δ ^ ( p - 1 ) + α * Δ ( p )
其中,表示在第(p-1)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的馈缆补偿相位,α表示滤波系数;
当p为1时,根据下列等式得到第1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的馈缆补偿相位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至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m为2;
所述根据与m个逻辑端口对应的m路信号生成4路基带信号,包括:根据下列等式生成4路基带信号,
x 0 ( k ) x 1 ( k ) x 2 ( k ) x 3 ( k ) = 1 0 e j 2 π d k / N f f t 0 0 1 0 - e j 2 π d k / N f f t s 0 ( k ) s 1 ( k )
其中,k表示子载波索引,x0(k)、x1(k)、x2(k)和x3(k)表示在第k个子载波上的4路基带信号,s0(k)和s1(k)表示在第k个子载波上分别与2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d表示循环时延点数,Nfft表示系统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点数,k为正整数;x0(k)和x2(k)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组同极化天线,x1(k)和x3(k)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二组同极化天线。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至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m为4;所述根据与m个逻辑端口对应的m路信号生成4路基带信号,包括:根据与第1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1路基带信号,根据与第3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2路基带信号,根据与第2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3路基带信号,并根据与第4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4路基带信号。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与第1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1路基带信号,根据与第3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2路基带信号,根据与第2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3路基带信号,并根据与第4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4路基带信号,包括:
根据下列等式生成所述4路基带信号,
x 0 ( k ) x 1 ( k ) x 2 ( k ) x 3 ( k ) = 1 0 0 0 0 0 1 0 0 1 0 0 0 0 0 1 s 0 ( k ) s 1 ( k ) s 2 ( k ) s 3 ( k )
其中,k表示子载波索引,x0(k)、x1(k)、x2(k)和x3(k)表示在第k个子载波上的4路基带信号,s0(k)、s1(k)、s2(k)和s3(k)表示在第k个子载波上分别与4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k为正整数;x0(k)和x2(k)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组同极化天线,x1(k)和x3(k)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二组同极化天线。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基带单元,包括:确定单元,用于确定4个发射通道分别对应的补偿系数;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根据接收到的用户设备UE的上行探测信号,确定馈缆补偿相位,其中,所述基带单元所属的基站的双列交叉极化天线由第一组同极化天线和第二组同极化天线组成,所述馈缆补偿相位为第一组同极化天线对应的馈缆相位差与第二组同极化天线对应的馈缆相位差之间的差;生成单元,用于根据与m个逻辑端口一一对应的m路信号生成4路基带信号,其中m为正整数;校正单元,用于根据所述4个发射通道分别对应的补偿系数和所述馈缆补偿相位,对所述4路基带信号进行校正,以便通过所述4个发射通道以及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向所述UE发送校正后的4路基带信号。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接收到的UE的上行探测信号确定馈缆补偿相位包括:所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接收到的UE的上行探测信号,确定所述UE与所述基带单元之间的信道响应;根据所述UE与所述基带单元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直达LOS径;根据所述UE与所述基带单元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所述馈缆补偿相位。
结合第四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UE与所述基带单元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包括:所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UE与所述基带单元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根据所述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确定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
结合第四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组同极化天线由第一天线和第三天线组成,所述第二组同极化天线由第二天线和第四天线组成,所述UE与所述基带单元之间的信道由第一信道、第二信道、第三信道和第四信道组成,所述第一天线与第一信道对应,所述第二天线与所述第二信道对应,所述第三天线与所述第三信道对应,所述第四天线与所述第四信道对应;
所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确定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包括:所述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信道与所述第三信道之间的相关性大于预设的阈值,且所述第二信道与所述第四信道之间的相关性大于所述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
结合第四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UE与所述基带单元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所述馈缆补偿相位包括:
所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确定第一相位与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所述第一相位是所述第一信道与所述第三信道之间的相位差,所述第二相位是所述第二信道与所述第四信道之间的相位差;对所述第一相位与所述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进行滤波,得到所述馈缆补偿相位。
结合第四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基带单元第p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
所述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
其中,所述R(p)中的元素rij(p)表示在所述基带单元第p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UE与所述基带单元之间的第i个信道与第j个信道之间的相关性,p为正整数;
所述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信道与所述第三信道之间的相关性大于预设的阈值,且所述第二信道与所述第四信道之间的相关性大于所述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包括:
所述确定单元具体用于:在下列不等式均成立的情况下,确定在第p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
其中,Thre表示所述阈值。
结合第四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确定第一相位与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包括:
所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下列等式确定在第p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第一相位与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Δ(p),
Δ(p)=phase(r20(p))-phase(r31(p))
其中,phase(r20(p))表示所述第一相位,phase(r31(p))表示所述第二相位;
所述确定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一相位与所述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进行滤波,得到所述馈缆补偿相位,包括:
所述确定单元用于:
当p大于1时,根据下列等式得到在第p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的馈缆补偿相位
Δ ^ ( p ) = ( 1 - α ) * Δ ^ ( p - 1 ) + α * Δ ( p )
其中,表示在第(p-1)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的馈缆补偿相位,α表示滤波系数;
当p为1时,根据下列等式得到第1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的馈缆补偿相位
Δ ^ ( 1 ) = Δ ( 1 ) .
结合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至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m为2;
所述生成单元用于根据与m个逻辑端口对应的m路信号生成4路基带信号包括:所述生成单元用于:根据下列等式生成4路基带信号,
x 0 ( k ) x 1 ( k ) x 2 ( k ) x 3 ( k ) = 1 0 e j 2 π d k / N f f t 0 0 1 0 - e j 2 π d k / N f f t s 0 ( k ) s 1 ( k )
其中,k表示子载波索引,x0(k)、x1(k)、x2(k)和x3(k)表示在第k个子载波上的4路基带信号,s0(k)和s1(k)表示在第k个子载波上分别与2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d表示循环时延点数,Nfft表示系统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点数,k为正整数;x0(k)和x2(k)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组同极化天线,x1(k)和x3(k)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二组同极化天线。
结合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至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方式,在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m为4;
所述生成单元用于所述根据与m个逻辑端口对应的m路信号生成4路基带信号包括:所述生成单元用于:根据与第1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1路基带信号,根据与第3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2路基带信号,根据与第2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3路基带信号,并根据与第4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4路基带信号。
结合第四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生成单元用于根据与第1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1路基带信号,根据与第3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2路基带信号,根据与第2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3路基带信号,并根据与第4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4路基带信号,包括:
所述生成单元,用于:根据下列等式生成所述4路基带信号,
x 0 ( k ) x 1 ( k ) x 2 ( k ) x 3 ( k ) = 1 0 0 0 0 0 1 0 0 1 0 0 0 0 0 1 s 0 ( k ) s 1 ( k ) s 2 ( k ) s 3 ( k )
其中,k表示子载波索引,x0(k)、x1(k)、x2(k)和x3(k)表示在第k个子载波上的4路基带信号,s0(k)、s1(k)、s2(k)和s3(k)表示在第k个子载波上分别与4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k为正整数;x0(k)和x2(k)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组同极化天线,x1(k)和x3(k)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二组同极化天线。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根据UE的上行探测信号确定馈缆补偿相位,并根据4个发射通道的补偿系数和馈缆补偿相位对4路基带信号进行校正,从而能够准确控制各路发射信号的相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2是可应用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场景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逻辑端口映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逻辑端口映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基带单元的示意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基带单元的示意框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设备的示意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图1的方法由基站内的基带单元执行。例如,可以由分布式基站、宏基站或小基站等基站内的基带单元执行。
110,确定4个发射通道分别对应的补偿系数。
120,根据接收到的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的上行探测(Sounding)信号,确定馈缆补偿相位,馈缆补偿相位为第一组同极化天线对应的馈缆相位差与第二组同极化天线对应的馈缆相位差之间的差。
130,根据与m个逻辑端口一一对应的m路信号生成4路基带信号。
140,根据4个发射通道分别对应的补偿系数和馈缆补偿相位,对4路基带信号进行校正,以便通过4个发射通道以及双列交叉极化天线,向UE发送校正后的4路基带信号。
基站可以包括基带单元、中射频单元以及双列交叉极化天线。基带单元与中射频单元之间可以通过光纤连接,中射频单元与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可以通过馈缆连接,中射频单元可以包括4个发射通道,双列交叉极化天线可以由第一组同极化天线和第二组同极化天线组成,基站可以工作在m个逻辑端口的模式下,其中m为正整数。应理解,对于中射频单元,在不同形态的基站中,可以是其它名称,例如对于分布式基站而言,中射频单元称为射频拉远单元(Radio Remote Unit,RRU)。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中,双列交叉极化天线可以包括4列极化天线,即第一列正45度极化天线、第一列负45度极化天线、第二列正45度极化天线和第二列负45度极化天线。因此,第一组同极化天线可以包括第一列正45度极化天线和第二列正45度极化天线,第二组同极化天线可以包括第一列负45度极化天线和第二列负45度极化天线。可见,上述第一组同极化天线也可以称为第一对同极化天线,上述第二组同极化天线也可以称为第二对同极化天线。
中射频单元上可以设置有4个天线接口,每个天线接口通过1根馈缆与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中的一列天线相连接。因此,每列天线对应于1根馈缆。
第一组同极化天线之间的馈缆相位差可以是第一组同极化天线中的两列天线对应的馈缆之间的相位差,例如,第一组同极化天线之间的馈缆相位差可以是连接于第一列正45度极化天线的馈缆与连接于第二列正45度极化天线的馈缆之间的相位差。
第二组同极化天线之间的馈缆相位差可以是第二组同极化天线中的两列天线对应的馈缆之间的相位差,例如,第二组同极化天线之间的馈缆相位差可以是连接于第一列负45度极化天线的馈缆与连接于第二列负45度极化天线的馈缆之间的相位差。馈缆补偿相位为第一组同极化天线之间的馈缆相位差与第二组同极化天线之间的馈缆相位差之间的差,因此馈缆补偿相位可以用于补偿两组同极化天线对应的馈缆相位差之间的差异。
由于连接天线接口与双列交叉极化天线的各个馈缆之间存在差异,会导致馈缆之间存在相位差。具体来说,会导致各组同极化天线对应的馈缆相位差不一致。而在现有的校正方案中,基带单元仅利用发射通道的补偿系数对发射信号进行校正,也就是仅仅对中射频单元内部的发射通道进行了校正,并没有考虑馈缆之间的相位差。然而这样的相位差会导致发射信号的相位无法准确控制,降低下行吞吐量。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发送信号时充分考虑了各组同极化天线对应的馈缆相位差之间的差异。具体来说,基带单元可以根据UE的上行探测信号确定馈缆补偿相位。然后可以根据4个发射通道的补偿系数以及馈缆补偿相位,对生成的4路基带信号进行校正,从而能够准确控制各路信号的相位,同时能够提高系统的下行吞吐量。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根据UE的上行探测信号确定馈缆补偿相位,并根据4个发射通道的补偿系数和馈缆补偿相位对4路基带信号进行校正,从而能够准确控制各路发射信号的相位。
此外,由于能够准确控制各路发射信号的相位,从而能够提高下行吞吐量。
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不仅可以应用于一组双列交叉极化天线的系统中,也可以应用于多组双列交叉极化天线的系统中。例如,对于8列交叉极化天线而言,可以看作是两组双列交叉极化天线。对于每组双列交叉极化天线,可以执行步骤110至步骤140的过程。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在步骤110中,可以按照现有的校正方案确定4个发射通道的补偿系数。例如,对于分布式基站而言,BBU可以在每个发射通路发送发校正参考信号,发校正参考信号经过发射通道、校正耦合电路和校正接收通道后,返回BBU。BBU可以计算各个发射通道返回的信号与发校正参考信号之间的幅度和/或相位差,来作为各个发射通道的补偿系数。发射通道的补偿系数可以用于对发射通道的幅度和/或相位进行校正。
此外,还可以计算各个接收通道的补偿系数,例如,对于分布式基站而言,BBU可以在校正发射通道发送收校正参考信号,收校正参考信号经过校正发射通道、校正耦合电路以及接收通道后,返回BBU。BBU可以计算各个接收通道返回的信号与收校正参考信号之间的幅度和/或相位差,作为各个接收通道的补偿系数。接收通道的补偿系数可以用于校正基站从UE接收的信号。例如,上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可以是基站接收到UE发送的上行探测信号后利用接收通道的补偿系数校正得到的。接收通道的补偿系数可以用于对接收通道的幅度和/或相位进行校正。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在步骤120中,可以根据接收到的UE的上行探测信号,确定UE与基站之间的信道响应。可以根据UE与基站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UE与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直达(Line of sight,LOS)径。可以根据所述UE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馈缆补偿相位。
本发明实施例中,UE与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可以指UE的发射天线与基站的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UE与基站之间的信道是指UE的发射天线与基站的基带单元之间的信道。因此,UE与基站之间的信道可以是由UE的发射天线与基站的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馈缆以及中射频单元内部的接收通道组成。
对于双列交叉极化天线而言,UE的发射天线与基站的基带单元之间可以有4个信道,相应地,UE的发射天线与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也可以有4个信道。UE的发射天线与基站的基带单元之间的每个信道可以由UE的发射天线与1列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该列极化天线、该列极化天线与基站的天线接口之间的馈缆以及基站内部的接收通道组成。因此,UE与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以及UE与基带单元之间的信道之间是一一对应的。
由于上述方法是由基带单元执行的,因此根据UE的上行探测信号确定的UE与基站之间的信道响应可以是指UE与基带单元之间的信道响应。例如,对于具有双列交叉极化天线的分布式基站而言,根据UE的上行探测信号得到的UE与基站之间的信道响应可以指UE的发射天线与BBU之间的信道响应。
LOS径是指通信双方之间不存在障碍物遮挡的路径。对于双列交叉极化天线,在UE与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的情况下,一组同极化天线与UE之间的两个信道的相位差和另一组同极化天线与UE之间的两个信道的相位差是相同的。此外,由于基带单元对接收通道进行校正后,接收通道的响应是一致的,即不存在相位差,
那么,可以根据接收到的UE的上行探测信号确定UE的发射天线与基站的基带处理单元之间的信道响应,该过程可以参照现有的过程,不再赘述。这样,在UE与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的情况下,可以根据UE与基站之间的信道响应,也就是UE与基带单元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出馈缆补偿相位。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在步骤120中,可以根据UE与基站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然后可以根据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确定UE与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
具体地,可以UE与基站之间的各个信道的响应结果,可以确定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中每个元素可以表示UE与基站之间的信道两两之间的相关性。因此,可以根据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确定UE与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是否为LOS径。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在步骤120中,第一组同极化天线可以由第一天线和第三天线组成,第二组同极化天线可以由第二天线和第四天线组成,UE与基站之间的信道由第一信道、第二信道、第三信道和第四信道组成,第一天线与第一信道对应,第二天线与第二信道对应,第三天线与第三信道对应,第四天线与第四信道对应。
可以在第一信道与第三信道之间的相关性大于预设的阈值,且第二信道与第四信道之间的相关性大于阈值的情况下,确定UE与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
例如,第一天线可以指上述第一列正45度天线,第二天线可以指上述第一列负45度天线,第三天线可以指上述第二列正45度天线,第四天线可以指上述第二列负45度天线。如上所述,UE与基站之间的信道与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一一对应,因此UE与基站之间的信道可以包括4个信道,本发明实施例中称为第一信道、第二信道、第三信道以及第四信道。
对于UE与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的情况下,一组同极化天线与UE的发射天线之间的信道响应在整个频带内的幅度相同,仅相差一个相位,因此同极化天线与UE的发射天线之间的两个信道的相关性比较大。如果在非LOS径的情况下,一组同极化天线与UE的发射天线之间的信道响应在每个子载波上都有差别,那么同极化天线与UE的发射天线之间的两个信道相关性比较小。
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中,每个元素可以表示UE与基站之间的信道两两间的相关性。由于各个接收通道的响应相同,并且两组同极化天线对应的馈缆相位差之间的差异引起的是在全频带上信道之间的固定相位差,并不影响信道相关性的幅度值。因此可以根据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利用UE与基站之间的信道中第一组同极化天线对应的信道的相关性的幅度,以及第二组同极化天线对应的信道的相关性的幅度来判断LOS径。也就是,可以利用第一信道与第三信道之间的相关性的幅度以及第二信道与第四信道之间的相关性的幅度来判断LOS径。具体来说,可以确定第一信道与第三信道之间的相关性是否大于某一阈值,并确定第二信道与第四信道之间的相关性是否也大于该阈值。如果这两个相关性均大于该阈值,则可以说明UE与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上述阈值可以是预先设定的,其取值范围可以是0~1,例如,该阈值可以设定为0.8或0.9。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在步骤120中,在UE与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确定第一相位与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第一相位是第一信道与第三信道之间的相位差,第二相位是第二信道与第四信道之间的相位差。可以对第一相位与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进行滤波,得到馈缆补偿相位。
对于双列交叉极化天线,在UE与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的情况下,第一组同极化天线与UE之间的两个信道的相位差与第二组同极化天线与UE之间的两个信道的相位差是相同的。具体来说,假设第一天线与UE之间的信道和第三天线与UE之间的信道这两个信道的相位差为A,第二天线与UE之间的信道和第四天线与UE之间的信道这两个信道的相位差为B,在UE与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的情况下,A和B是相同的。而各个接收通道的响应是相同的,那么可以确定第一信道与第三信道之间的相位差,以及第二信道与第四信道之间的相位差,并计算第一相位和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为了降低误差,可以对上述差值进行滤波,得到最终的馈缆补偿相位。
应理解,由于在不断地接收UE的上行探测信号,因此在每次接收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都可以计算一次馈缆补偿相位。因此,上述接收到的UE的上行探测信号可以理解为当前接收到的UE的上行探测信号,上述馈缆补偿相位可以理解为当前的馈缆补偿相位。如果根据当前接收到的UE的探测信号,确定UE与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不为LOS径,那么可以将前一次接收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得到的馈缆补偿相位作为当前的馈缆补偿相位,也就是馈缆补偿相位维持不变。应注意,如果根据第1次接收到UE的上行探测信号确定UE与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不为LOS径,那么可以将馈缆补偿相位默认为0。
下面以第p次接收到UE的上行探测信号为例说明如何确定馈缆补偿相位。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在第p次接收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
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
其中,R(p)中的元素rij(p)表示在第p次接收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UE与基带单元之间的第i个信道与第j个信道之间的相关性,p为正整数。
在下列不等式(1)和(2)均成立的情况下,可以确定在第p次接收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UE与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
| r 02 ( p ) | / r 00 ( p ) r 22 ( p ) > T h r e - - - ( 1 )
| r 13 ( p ) | / r 11 ( p ) r 33 ( p ) > T h r e - - - ( 2 )
其中,Thre表示阈值。该阈值可以是预先设定的。例如,Thre可以设置为0.8或0.9。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可以根据等式(3)确定在第p次接收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第一相位与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Δ(p),
Δ(p)=phase(r20(p))-phase(r31(p)) (3)
其中,phase(r20(p))可以表示第一相位,phase(r31(p))可以表示第二相位。
对于对Δ(p)进行滤波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当p大于1时,可以根据等式(4)对在第p次接收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第一相位与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进行滤波,得到在第p次接收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的馈缆补偿相位
Δ ^ ( p ) = ( 1 - α ) * Δ ^ ( p - 1 ) + α * Δ ( p ) - - - ( 4 )
其中,表示第(p-1)次接收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的馈缆补偿相位,α表示滤波系数,通常0<α<1。
当p为1时,可以根据等式(5)得到在第1次接收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的馈缆补偿相位
&Delta; ^ ( 1 ) = &Delta; ( 1 ) - - - ( 5 ) .
本发明实施例中,等式中的符号“^”可以表示估计值。
可见,本发明实施例中,每次接收到UE的上行探测信号,都可以执行一次馈缆补偿相位的计算过程,将得到的馈缆相位补偿作为本次基带信号的相位校正的依据,从而能够实现基带信号的在线校正,能够降低误差。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当p大于1时,在不等式(1)或不等式(2)不成立的情况下,可以确定在第p次接收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UE与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不为LOS径。相应地,在p次接收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的馈缆补偿相位具体来说,如果在第p次接收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UE与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不为LOS径,那么可以利用前一次接收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的馈缆补偿相位进行本次基带信号的相位校正。当p为1时,如果根据第1次接收到UE的上行探测信号确定UE与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不为LOS径,那么可以将馈缆补偿相位默认为0。
上面详细描述了确定馈缆补偿相位的过程。在得到馈缆补偿相位后,基站可以执行逻辑端口与物理天线之间的映射操作。也就是,可以根据与m个逻辑端口一一对应的信号生成4路基带信号。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在步骤130中,m可以为2,也就是说基站可以工作在2个逻辑端口的模式下。可以根据等式(6)生成4路基带信号,
x 0 ( k ) x 1 ( k ) x 2 ( k ) x 3 ( k ) = 1 0 e j 2 &pi; d k / N f f t 0 0 1 0 - e j 2 &pi; d k / N f f t s 0 ( k ) s 1 ( k ) - - - ( 6 )
其中,k表示子载波索引,x0(k)、x1(k)、x2(k)和x3(k)表示在第k个子载波上的4路基带信号,s0(k)和s1(k)表示在第k个子载波上分别与2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d表示循环时延点数,Nfft表示系统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点数,k为正整数。x0(k)和x2(k)分别对应于第一组同极化天线,x1(k)和x3(k)分别对应于第二组同极化天线。
可见,本实施例中,两个逻辑端口的信号形成互补,这样使得UE接收到的两个逻辑端口的信号能量总和将为固定常数,从而能够避免信道频域波动,提升下行吞吐量,并且能够提高分集增益。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在步骤130中,m可以为4。可以根据与第1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1路基带信号,根据与第3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2路基带信号,根据与第2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3路基带信号,并根据与第4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4路基带信号。
具体地,当基站工作在4个逻辑端口的模式时,可以将第1个端口的信号映射到第1个发射通道,第3个端口的信号映射到第2个发射通道,第2个端口的信号映射到第3个发射通道,第4个端口的信号映射到第4个发射通道。在闭环MIMO系统中,对于大部分码字而言,前2个逻辑端口之间的权值相位差与后2个逻辑端口之间的权值相位差相同。这样,使得基站与UE之间的MIMO信道响应与闭环MIMO码本匹配性更好,从而能够提高下行吞吐量。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在步骤130中,m可以为4。可以根据等式(7)生成4路基带信号,
x 0 ( k ) x 1 ( k ) x 2 ( k ) x 3 ( k ) = 1 0 0 0 0 0 1 0 0 1 0 0 0 0 0 1 s 0 ( k ) s 1 ( k ) s 2 ( k ) s 3 ( k ) - - - ( 7 )
其中,k表示子载波索引,x0(k)、x1(k)、x2(k)和x3(k)表示在第k个子载波上的4路基带信号,s0(k)、s1(k)、s2(k)和s3(k)表示在第k个子载波上分别与4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k为正整数;x0(k)和x2(k)分别对应于第一组同极化天线,x1(k)和x3(k)分别对应于第二组同极化天线。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在步骤140中,可以将4路基带信号分别乘以其对应的发射通道的补偿系数,并可以将其中1路的基带信号同时乘以馈缆补偿相位,从而得到校正后的信号。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在得到校正后的4路基带信号后,可以通过每个发射通道以及相应的一列极化天线向UE发送一路校正后的基带信号。例如,可以通过第1个发射通道以及第一列正45度极化天线,向UE发送第1路校正后的基带信号;通过第2个发射通道以及第一列负45度极化天线向UE发送第2路校正后的基带信号;依次类推。
下面将结合具体例子详细地描述本发明实施例。应注意,下面的例子只是为了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实施例,而非限制本发明实施例的范围。
图2是可应用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场景的示意图。
在图2所示的场景中,基站210可以为分布式基站,基站210和UE 220之间可以进行通信。
基站210可以包括BBU 211、RRU 212以及双列交叉极化天线213。BBU 211和RRU212之间可以通过光纤连接,RRU 212上具有4个天线接口(图2中未示出),各个天线接口与双列交叉极化天线213之间可以分别通过4根馈缆连接。
RRU 212可以包括发射通道0至发射通道3、接收通道0至接收通道3、校正发通道、校正收通道和校正耦合电路。双列交叉极化天线213可以包括第一列正45度极化天线、第一列负45度极化天线、第二列正45度极化天线和第二列负45度极化天线。
可见,发射通道、接收通道、馈缆以及极化天线之间是一一对应的。
下面将基于图2所示的场景详细描述基站210和UE 220之间的传输信号的过程。
步骤一:BBU 211计算RRU 212内的各个发射通道和各个接收通道的补偿系数。
具体地,BBU 211可以分别向发射通道0至3发送发校正参考信号,发校正参考信号通过校正耦合电路和校正收通道后返回BBU 211。BBU 211计算各个反馈信号与发校正参考信号之间的幅相差,将计算的幅相差分别作为相应的发射通道的补偿系数。
BBU 211可以向校正发通道发送收校正参考信号,收校正参考信号经过校正耦合电路和接收通道0至3后,分别返回BBU 211。BBU 211计算各个反馈信号与收校正参考信号之间的幅相差,将计算的幅相差分别作为相应的接收通道的补偿系数。
各个发射通道的补偿系数的作用是使得各个发射通道的响应一致,即T0=T1=T2=T3,其中T0、T1、T2和T3分别表示发射通道0至3的响应特性。
各个接收通道的补偿系数的作用是使得各个接收通道的响应一致,即R0=R1=R2=R3,其中R0、R1、R2和R3分别表示接收通道0至3的响应特性。
步骤二:BBU 211计算馈缆补偿相位。
在图2中,可以以分别表示RRU 212与第一列正45度极化天线、第一列负45度极化天线、第二列正45度极化天线以及第二列负45度极化天线之间的馈缆响应特性。
可以以h0(k)、h1(k)、h2(k)和h3(k)分别表示在第k个子载波上双列交叉极化天线213与UE 220的发射天线之间的信道响应。k为正整数。BBU 211每接收到一次UE 220的上行探测信号,将计算一次馈缆补偿相位。下面将以BBU 211第p次接收到UE 220的上行探测信号为例进行描述,p为正整数。
A)BBU 211计算UE 220的发射天线与BBU 211之间的信道响应。
UE 220的发射天线与BBU 211之间存在4个信道。UE 220的发射天线与BBU 211之间的每个信道由UE 220与一列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这列极化天线与RRU 212之间的馈缆以及相应的接收通道组成。例如,UE 220的发射天线与BBU 211之间的第0个信道可以由UE220与第一列正45度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第一列正45度极化天线与RRU 212之间的馈缆以及接收通道0组成。
BBU 211可以根据第p次接收到的上行探测信号确定在第k个子载波上UE 220的发射天线与BBU 211之间的第i个信道的信道响应对于BBU 211来说,在接收到上行探测信号时,首先利用步骤一计算的接收通道的补偿系数对上行探测信号进行补偿,然后利用补偿后的上行探测信号确定在第k个子载波上UE 220的发射天线与BBU 211之间第i个信道的信道响应
由于UE 220的发射天线与BBU 211之间的每个信道可以由接收通道、馈缆以及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与UE之间的信道组成,因此,UE 220的发射天线与BBU 211之间的第i个信道的信道响应与第i个接收通道的响应特性、第i个馈缆的响应特性以及UE 220的发射天线与双列交叉极化天线213之间的第i个信道响应特性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等式(8)来表示。
其中,i为0、1、2或3。
此处,Ri,p为在根据第i个接收通道的补偿系数校正后得到的第i个接收通道的响应特性。基于步骤一的描述,在利用各个接收通道的补偿系数对各个接收通道校正后,各个接收通道的响应特性是相同的。
B)BBU 211可以根据UE 220的发射天线与BBU 211之间的各个信道的信道响应,按照等式(9)计算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R。
R ( p ) = r 00 ( p ) r 01 ( p ) r 02 ( p ) r 03 ( p ) r 10 ( p ) r 11 ( p ) r 12 ( p ) r 13 ( p ) r 20 ( p ) r 21 ( p ) r 22 ( p ) r 23 ( p ) r 30 ( p ) r 31 ( p ) r 32 ( p ) r 33 ( p ) = 1 K &Sigma; k = 0 K - 1 h ^ 0 p ( k ) h ^ 1 p ( k ) h ^ 2 p ( k ) h ^ 3 p ( k ) &lsqb; h ^ 0 p * ( k ) h ^ 1 p * ( k ) h ^ 2 p * ( k ) h ^ 3 p * ( k ) &rsqb; - - - ( 9 )
其中,K表示信号带宽内子载波数目,例如,对于20MHz带宽的LTE系统,K=1200。
C)BBU 211可以判断上述两个不等式(1)和(2)是否成立。
D)在确定不等式(1)和(2)均成立的情况下,BBU 211确定UE 220与基站210的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
在UE与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的情况下,第一组同极化天线与UE之间的两个信道的相位差与第二组同极化天线与UE之间的两个信道的相位差相同,即满足等式(10)。
p h a s e ( h 0 ( k ) h 2 * ( k ) ) = p h a s e ( h 1 ( k ) h 3 * ( k ) ) - - - ( 10 )
因此,利用该特性,BBU 211可以根据等式(11)计算在第p次接收到UE 220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第一相位与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Δ(p),第一相位可以是UE 220的发射天线与BBU 211之间的第0个信道与UE 220的发射天线与BBU 211之间的第2个信道这两个信道之间的相位差,第二相位可以是UE 220的发射天线与BBU 211之间的第1个信道与UE 220的发射天线与BBU 211之间的第3个信道这两个信道之间的相位差。
然后,根据等式(4)对由等式(11)得到的差值进行滤波,得到最终的馈缆补偿相位事实上,根据等式(11)得到的结果是未滤波前的馈缆补偿相位。
步骤三:BBU 211根据与逻辑端口一一对应的信号,生成4路基带信号。
具体地,该步骤中,BBU 211执行逻辑端口与发射通道之间的映射操作。
A)假设基站210工作在2个逻辑端口的模式下,那么BBU 211可以将2个逻辑端口映射到4个发射通道上。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逻辑端口映射示意图。如图3所示,BBU 211可以对与逻辑端口一一对应的信号进行MIMO编码,然后按照等式(6)根据MIMO编码得到的信号s0(k)和s1(k),生成4路基带信号x0(k)、x1(k)、x2(k)和x3(k)。
可见,两个端口的信号形成互补,这样使得UE接收到的两个端口的信号能量总和将为固定常数,从而能够避免信道频域波动,提升下行吞吐量。
B)假设基站210工作4个逻辑端口的模式下,那么BBU 211可以将4个逻辑端口映射到4个发射通道上。
图4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逻辑端口映射示意图。如图4所示,BBU 211可以对与逻辑端口一一对应的信号进行MIMO编码,然后可以按照等式(7),根据MIMO编码得到的信号s0(k)、s1(k)、s2(k)和s3(k),生成4路基带信号x0(k)、x1(k)、x2(k)和x3(k)。
在这种情况下,将逻辑端口0映射到发射通道0、逻辑端口2映射到发射通道1、逻辑端口1映射到发射通道2以及逻辑端口3映射到发射通道3。
表1是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协议(36.211)规定的闭环码本。4端口闭环码本共有16个码字,其中前12个码字有一个共同特点。如表1所示,该共同特点为:端口0与端口1之间的权值相位差和端口2与端口3之间的权值相位差相同。
表1闭环码本
可见,上述这种映射方案使得基站与UE之间的信道响应与闭环MIMO码本的特性一致,从而使得基站与UE之间的信道响应与闭环MIMO码本的匹配性更好,能够提升闭环MIMO性能。
步骤四:BBU 211根据步骤一得到的发射通道的补偿系数以及步骤二得到的馈缆补偿相位,对4路基带信号x0(k)、x1(k)、x2(k)和x3(k)进行校正。
具体地,BBU 211将x0(k)、x1(k)、x2(k)和x3(k)分别乘以相应的发射通道的补偿系数,例如,将发射通道0的补偿系数乘以x0(k),将发射通道1的补偿系数乘以x1(k),依次类推,分别得到信号x′0(k)、x′1(k)、x′2(k)和x′3(k)。
然后BBU 211可以将信号x′3(k)进行馈缆相位的补偿,即x′3(k)乘以得到x′3(k)。
如图3或图4所示,在根据与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得到4路基带信号后,对得到的4路基带信号进行校正。
步骤五:BBU 211将校正后的4路基带信号通过相应的发射通道以及极化天线发送给UE 220。
具体地,BBU 211可以通过发射通道0以及第一列正45度极化天线,向UE 220发送信号x′0(k),通过发射通道1和第一列负45度极化天线向UE 220发送信号x′1(k),通过发射通道2和第二列正45度极化天线向UE 220发送信号x′2(k),通过发射通道3和第二列负45度极化天线向UE 220发送信号x′3(k)。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基站根据UE的上行探测信号确定馈缆补偿相位,并根据4个发射通道的补偿系数和馈缆补偿相位对4路基带信号进行校正,从而能够准确控制各路发射信号的相位。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基带单元的示意框图。图5的基带单元500包括确定单元510、生成单元520和校正单元530。
确定单元510确定4个发射通道分别对应的补偿系数。确定单元510还根据接收到的UE的上行探测信号,确定馈缆补偿相位,其中,基带单元500所属的基站的双列交叉极化天线由第一组同极化天线和第二组同极化天线组成,馈缆补偿相位为第一组同极化天线对应的馈缆相位差与第二组同极化天线对应的馈缆相位差之间的差。生成单元520根据与m个逻辑端口一一对应的m路信号生成4路基带信号,其中m为正整数。校正单元530根据4个发射通道分别对应的补偿系数和馈缆补偿相位,对4路基带信号进行校正,以便通过4个发射通道以及双列交叉极化天线,向UE发送校正后的4路基带信号。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根据UE的上行探测信号确定馈缆补偿相位,并根据4个发射通道的补偿系数和馈缆补偿相位对4路基带信号进行校正,从而能够准确控制各路发射信号的相位。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确定单元510可以根据接收到的UE的上行探测信号,确定UE与基带单元500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单元510可以根据UE与基带单元500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UE与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确定单元510根据UE与基带单元500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馈缆补偿相位。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确定单元510可以根据UE与基带单元500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确定单元510可以根据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确定UE与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第一组同极化天线由第一天线和第三天线组成,第二组同极化天线由第二天线和第四天线组成,UE与基带单元之间的信道由第一信道、第二信道、第三信道和第四信道组成,第一天线与第一信道对应,第二天线与第二信道对应,第三天线与第三信道对应,第四天线与第四信道对应。确定单元510可以在第一信道与第三信道之间的相关性大于预设的阈值,且第二信道与第四信道之间的相关性大于阈值的情况下,确定UE与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确定单元510可以根据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确定第一相位与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第一相位是第一信道与第三信道之间的相位差,第二相位是第二信道与第四信道之间的相位差。确定单元510可以对第一相位与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进行滤波,得到馈缆补偿相位。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在基带单元500第p次接收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
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
其中,R(p)中的元素rij(p)表示在基带单元500第p次接收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UE与基带单元500之间的第i个信道与第j个信道之间的相关性,p为正整数。
确定单元510可以在下列不等式(1)和不等式(2)均成立的情况下,确定在第p次接收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UE与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确定单元510可以根据等式(3)确定在第p次接收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第一相位与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Δ(p)。
当p大于1时,确定单元510可以根据等式(4)对在第p次接收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第一相位与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进行滤波,得到在第p次接收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的馈缆补偿相位
当p为1时,确定单元510可以根据等式(5)得到在第1次接收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的馈缆补偿相位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m可以为2。
生成单元520可以根据等式(6)生成4路基带信号。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m可以为4。生成单元520可以根据与第1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1路基带信号,根据与第3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2路基带信号,根据与第2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3路基带信号,并根据与第4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4路基带信号。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m可以为4。生成单元520可以根据等式(7)生成4路基带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基带单元500可以对应于执行图1的通信方法的基带单元,从而可以实现图1的通信方法的相应流程。对于图1的通信方法和基带单元500中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相互参照。
图6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基带单元的示意框图。图6的基带单元600包括存储器610和处理器620。
存储器610和处理器620之间通过数据总线630相连接;其中,
存储器610存储可执行指令。
处理器620,执行存储器610存储的可执行指令,用于:确定中射频单元的4个发射通道分别对应的补偿系数;根据接收到的UE的上行探测信号,确定馈缆补偿相位,基带单元600所属的基站的双列交叉极化天线由第一组同极化天线和第二组同极化天线组成,馈缆补偿相位为第一组同极化天线对应的馈缆相位差与第二组同极化天线对应的馈缆相位差之间的差;根据与m个逻辑端口一一对应的m路信号生成4路基带信号,其中m为正整数;根据4个发射通道分别对应的补偿系数和馈缆补偿相位,对4路基带信号进行校正,以便通过4个发射通道以及双列交叉极化天线,向UE发送校正后的4路基带信号。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根据UE的上行探测信号确定馈缆补偿相位,并根据4个发射通道的补偿系数和馈缆补偿相位对4路基带信号进行校正,从而能够准确控制各路发射信号的相位。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处理器620可以根据接收到的UE的上行探测信号,确定UE与基带单元600之间的信道响应。处理器620可以根据UE与基带单元600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UE与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处理器620可以根据UE与基带单元600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馈缆补偿相位。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处理器620可以根据UE与基带单元600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处理器620根据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确定UE与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第一组同极化天线由第一天线和第三天线组成,第二组同极化天线由第二天线和第四天线组成,UE与基带单元之间的信道由第一信道、第二信道、第三信道和第四信道组成,第一天线与第一信道对应,第二天线与第二信道对应,第三天线与第三信道对应,第四天线与第四信道对应。处理器620可以在第一信道与第三信道之间的相关性大于预设的阈值,且第二信道与第四信道之间的相关性大于阈值的情况下,确定UE与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处理器620可以根据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确定第一相位与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第一相位是第一信道与第三信道之间的相位差,第二相位是第二信道与第四信道之间的相位差。处理器620可以对第一相位与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进行滤波,得到馈缆补偿相位。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在基带单元600第p次接收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
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
其中,R(p)中的元素rij(p)表示在基带单元600第p次接收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UE与基带单元600之间的第i个信道与第j个信道之间的相关性,p为正整数。
处理器620可以在下列不等式(1)和不等式(2)均成立的情况下,确定在第p次接收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UE与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处理器620可以根据等式(3)确定在第p次接收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第一相位与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Δ(p)。
当p大于1时,处理器620可以根据等式(4)对在第p次接收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第一相位与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进行滤波,得到在第p次接收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的馈缆补偿相位
当p为1时,处理器620可以根据等式(5)得到在第p次接收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的馈缆补偿相位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m可以为2。
处理器620可以根据等式(6)生成4路基带信号。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m可以为4。
处理器620可以根据与第1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1路基带信号,根据与第3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2路基带信号,根据与第2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3路基带信号,并根据与第4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4路基带信号。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m可以为4。处理器620可以根据等式(7)生成4路基带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基带单元600可以对应于执行图1的通信方法的基带单元,从而可以实现图1的通信方法的相应流程。对于图1的通信方法和基带单元600中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相互参照。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设备的示意框图。图7的通信设备700包括基带单元710、中射频单元720和双列交叉极化天线730。
所述基带单元710与所述中射频单元720之间通过光纤连接,所述中射频单元720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730之间通过馈缆连接,所述中射频单元包括4个发射通道。双列交叉极化天线730由第一组同极化天线和第二组同极化天线组成,通信设备700工作在m个逻辑端口的模式下,其中m为正整数。
基带单元710用于:确定4个发射通道分别对应的补偿系数;
根据接收到的用户设备UE的上行探测信号,确定馈缆补偿相位,馈缆补偿相位为第一组同极化天线对应的馈缆相位差与第二组同极化天线对应的馈缆相位差之间的差;根据与m个逻辑端口一一对应的m路信号生成4路基带信号;根据4个发射通道分别对应的补偿系数和馈缆补偿相位,对4路基带信号进行校正;向中射频单元720发送校正后的4路基带信号。
中射频单元720通过4个发射通道和双列交叉极化天线730,向UE发送校正后的4路基带信号。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根据UE的上行探测信号确定馈缆补偿相位,并根据4个发射通道的补偿系数和馈缆补偿相位对4路基带信号进行校正,从而能够准确控制各路发射信号的相位。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通信设备700可以为基站,例如可以为分布式基站、宏基站或小基站等基站。
例如,对于具有双列交叉极化天线的分布式基站来说,可以包括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BBU)、RRU以及双列交叉极化天线。BBU和RRU之间可以通过光纤连接。RRU可以包括4个接收通道和4个发射通道。在RRU上还设置有4个天线接口。每个天线接口可以通过1个馈缆与1列极化天线相连接。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基带单元710可以根据接收到的UE的上行探测信号,确定UE与基带单元710之间的信道响应。基带单元710可以根据UE与基带单元710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UE与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基带单元710可以根据UE与基带单元710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馈缆补偿相位。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基带单元710可以根据UE与基带单元710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基带单元710根据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确定UE与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第一组同极化天线由第一天线和第三天线组成,第二组同极化天线由第二天线和第四天线组成,UE与基带单元之间的信道由第一信道、第二信道、第三信道和第四信道组成,第一天线与第一信道对应,第二天线与第二信道对应,第三天线与第三信道对应,第四天线与第四信道对应。基带单元710可以在第一信道与第三信道之间的相关性大于预设的阈值,且第二信道与第四信道之间的相关性大于阈值的情况下,确定UE与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基带单元710可以根据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确定第一相位与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第一相位是第一信道与第三信道之间的相位差,第二相位是第二信道与第四信道之间的相位差。基带单元710可以对第一相位与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进行滤波,得到馈缆补偿相位。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在基带单元710第p次接收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
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
其中,R(p)中的元素rij(p)表示在基带单元第p次接收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UE与基带单元之间的第i个信道与第j个信道之间的相关性,p为正整数。
基带单元710可以在下列不等式(1)和不等式(2)均成立的情况下,确定在第p次接收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UE与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基带单元710可以根据等式(3)确定在第p次接收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第一相位与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Δ(p)。
当p大于1时,基带单元710可以根据等式(4)对在第p次接收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第一相位与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进行滤波,得到在第p次接收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的馈缆补偿相位
当p为1时,基带单元710可以根据等式(5)得到第1次接收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的馈缆补偿相位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m可以为2。
基带单元710可以根据等式(6)生成4路基带信号。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m可以为4。
基带单元710可以根据与第1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1路基带信号,根据与第3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2路基带信号,根据与第2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3路基带信号,并根据与第4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4路基带信号。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m可以为4。基带单元710可以根据等式(7)生成4路基带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通信设备700中的基带单元710可以对应于执行图1的通信方法的基带单元,也可以对应于图5中的基带单元500,或者可以对应于图6中的基带单元600,从而可以实现图1的通信方法的相应流程。对于图1的通信方法和通信设备700中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相互参照。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41)

1.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带单元,中射频单元以及双列交叉极化天线;
所述基带单元与所述中射频单元之间通过光纤连接,所述中射频单元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通过馈缆连接,所述中射频单元包括4个发射通道,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由第一组同极化天线和第二组同极化天线组成,所述通信设备工作在m个逻辑端口的模式下,其中m为正整数;
所述基带单元,用于:
确定所述4个发射通道分别对应的补偿系数;
根据接收到的用户设备UE的上行探测信号,确定馈缆补偿相位,所述馈缆补偿相位为所述第一组同极化天线对应的馈缆相位差与所述第二组同极化天线对应的馈缆相位差之间的差;
根据与所述m个逻辑端口一一对应的m路信号生成4路基带信号;
根据所述4个发射通道分别对应的补偿系数和所述馈缆补偿相位,对所述4路基带信号进行校正;向所述中射频单元发送校正后的4路基带信号;
所述中射频单元,用于:
通过所述4个发射通道和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向所述UE发送所述校正后的4路基带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带单元用于根据接收到的用户设备UE的上行探测信号,确定馈缆补偿相位包括:
所述基带单元,用于:
根据所述接收到的UE的上行探测信号,确定所述UE与所述基带单元之间的信道响应;
根据所述UE与所述基带单元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直达LOS径;
根据所述UE与所述基带单元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所述馈缆补偿相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带单元用于根据所述UE与所述基带单元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包括:
所述基带单元,用于:
根据所述UE与所述基带单元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
根据所述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确定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同极化天线由第一天线和第三天线组成,所述第二组同极化天线由第二天线和第四天线组成,所述UE与所述基带单元之间的信道由第一信道、第二信道、第三信道和第四信道组成,所述第一天线与第一信道对应,所述第二天线与所述第二信道对应,所述第三天线与所述第三信道对应,所述第四天线与所述第四信道对应;
所述基带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确定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包括:
所述基带单元,用于:
在所述第一信道与所述第三信道之间的相关性大于预设的阈值,且所述第二信道与所述第四信道之间的相关性大于所述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带单元用于根据所述UE与所述基带单元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所述馈缆补偿相位包括:
所述基带单元,用于:
根据所述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确定第一相位与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所述第一相位是所述第一信道与所述第三信道之间的相位差,所述第二相位是所述第二信道与所述第四信道之间的相位差;
对所述第一相位与所述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进行滤波,得到所述馈缆补偿相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带单元第p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
所述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
其中,所述R(p)中的元素rij(p)表示在所述基带单元第p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UE与所述基带单元之间的第i个信道与第j个信道之间的相关性,p为正整数;
所述基带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信道与所述第三信道之间的相关性大于预设的阈值,且所述第二信道与所述第四信道之间的相关性大于所述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包括:
所述基带单元,用于:
在下列不等式均成立的情况下,确定在第p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
| r 02 ( p ) | / r 00 ( p ) r 22 ( p ) > T h r e , | r 13 ( p ) | / r 11 ( p ) r 33 ( p ) > T h r e
其中,Thre表示所述阈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带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确定第一相位与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包括:
所述基带单元,用于:
根据下列等式确定在第p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第一相位与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Δ(p),
Δ(p)=phase(r20(p))-phase(r31(p))
其中,phase(r20(p))表示所述第一相位,phase(r31(p))表示所述第二相位;
所述基带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一相位与所述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进行滤波得到所述馈缆补偿相位包括:
所述基带单元,用于:
当p大于1时,根据下列等式得到在第p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的馈缆补偿相位
&Delta; ^ ( p ) = ( 1 - &alpha; ) * &Delta; ^ ( p - 1 ) + &alpha; * &Delta; ( p )
其中,表示在第(p-1)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的馈缆补偿相位,α表示滤波系数;
当p为1时,根据下列等式得到第1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的馈缆补偿相位
&Delta; ^ ( 1 ) = &Delta; ( 1 ) .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m为2;
所述基带单元用于根据与所述m个逻辑端口对应的m路信号生成4路基带信号包括:
所述基带单元,用于:根据下列等式生成4路基带信号,
x 0 ( k ) x 1 ( k ) x 2 ( k ) x 3 ( k ) = 1 0 e j 2 &pi; d k / N f f t 0 0 1 0 - e j 2 &pi; d k / N f f t s 0 ( k ) s 1 ( k )
其中,k表示子载波索引,x0(k)、x1(k)、x2(k)和x3(k)表示在第k个子载波上的4路基带信号,s0(k)和s1(k)表示在第k个子载波上分别与2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d表示循环时延点数,Nfft表示系统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点数,k为正整数;
x0(k)和x2(k)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组同极化天线,x1(k)和x3(k)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二组同极化天线。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m为4;
所述基带单元用于根据与所述m个逻辑端口对应的m路信号生成4路基带信号包括:
所述基带单元,用于:根据与第1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1路基带信号,根据与第3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2路基带信号,根据与第2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3路基带信号,并根据与第4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4路基带信号。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带单元用于根据与第1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1路基带信号,根据与第3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2路基带信号,根据与第2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3路基带信号,并根据与第4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4路基带信号,包括:
所述基带单元,用于:
根据下列等式生成所述4路基带信号,
x 0 ( k ) x 1 ( k ) x 2 ( k ) x 3 ( k ) = 1 0 0 0 0 0 1 0 0 1 0 0 0 0 0 1 s 0 ( k ) s 1 ( k ) s 2 ( k ) s 3 ( k )
其中,k表示子载波索引,x0(k)、x1(k)、x2(k)和x3(k)表示在第k个子载波上的4路基带信号,s0(k)、s1(k)、s2(k)和s3(k)表示在第k个子载波上分别与4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k为正整数;
x0(k)和x2(k)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组同极化天线,x1(k)和x3(k)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二组同极化天线。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设备为基站。
12.一种基带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带单元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
所述存储器和所述处理器之间通过数据总线相连接;其中,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可执行指令;
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可执行指令,用于:
确定中射频单元的4个发射通道分别对应的补偿系数;
根据接收到的用户设备UE的上行探测信号,确定馈缆补偿相位,其中,所述基带单元所属的基站的双列交叉极化天线由第一组同极化天线和第二组同极化天线组成,所述馈缆补偿相位为所述第一组同极化天线对应的馈缆相位差与所述第二组同极化天线对应的馈缆相位差之间的差;
根据与m个逻辑端口一一对应的m路信号生成4路基带信号,其中m为正整数;
根据所述4个发射通道分别对应的补偿系数和所述馈缆补偿相位,对所述4路基带信号进行校正,以便通过所述4个发射通道以及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向所述UE发送校正后的4路基带信号。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基带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接收到的UE的上行探测信号确定馈缆补偿相位包括:
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接收到的UE的上行探测信号,确定所述UE与所述基带单元之间的信道响应;根据所述UE与所述基带单元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直达LOS径;根据所述UE与所述基带单元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所述馈缆补偿相位。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基带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UE与所述基带单元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包括:
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UE与所述基带单元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根据所述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确定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基带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同极化天线由第一天线和第三天线组成,所述第二组同极化天线由第二天线和第四天线组成,所述UE与所述基带单元之间的信道由第一信道、第二信道、第三信道和第四信道组成,所述第一天线与第一信道对应,所述第二天线与所述第二信道对应,所述第三天线与所述第三信道对应,所述第四天线与所述第四信道对应;
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确定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包括:
所述处理器用于:在所述第一信道与所述第三信道之间的相关性大于预设的阈值,且所述第二信道与所述第四信道之间的相关性大于所述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基带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UE与所述基带单元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所述馈缆补偿相位包括:
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确定第一相位与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所述第一相位是所述第一信道与所述第三信道之间的相位差,所述第二相位是所述第二信道与所述第四信道之间的相位差;
对所述第一相位与所述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进行滤波,得到所述馈缆补偿相位。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基带单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带单元第p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
所述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
其中,所述R(p)中的元素rij(p)表示在所述基带单元第p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UE与所述基带单元之间的第i个信道与第j个信道之间的相关性,p为正整数;
所述处理器用于在所述第一信道与所述第三信道之间的相关性大于预设的阈值,且所述第二信道与所述第四信道之间的相关性大于所述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包括:
所述处理器用于:
在下列不等式均成立的情况下,确定在第p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
| r 02 ( p ) | / r 00 ( p ) r 22 ( p ) > T h r e , | r 13 ( p ) | / r 11 ( p ) r 33 ( p ) > T h r e
其中,Thre表示所述阈值。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基带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确定第一相位与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包括:
所述处理器用于:
根据下列等式确定在第p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第一相位与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Δ(p),
Δ(p)=phase(r20(p))-phase(r31(p))
其中,phase(r20(p))表示所述第一相位,phase(r31(p))表示所述第二相位,p为正整数;
所述处理器用于对所述第一相位与所述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进行滤波,得到所述馈缆补偿相位,包括:
所述处理器用于:
当p大于1时,根据下列等式得到在第p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的馈缆补偿相位
&Delta; ^ ( p ) = ( 1 - &alpha; ) * &Delta; ^ ( p - 1 ) + &alpha; * &Delta; ( p )
其中,表示在第(p-1)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的馈缆补偿相位,α表示滤波系数;
当p为1时,根据下列等式得到第1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的馈缆补偿相位
&Delta; ^ ( 1 ) = &Delta; ( 1 ) .
19.根据权利要求12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基带单元,其特征在于,m为2;
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与m个逻辑端口对应的m路信号生成4路基带信号包括:
所述处理器用于:
根据下列等式生成4路基带信号,
x 0 ( k ) x 1 ( k ) x 2 ( k ) x 3 ( k ) = 1 0 e j 2 &pi; d k / N f f t 0 0 1 0 - e j 2 &pi; d k / N f f t s 0 ( k ) s 1 ( k )
其中,k表示子载波索引,x0(k)、x1(k)、x2(k)和x3(k)表示在第k个子载波上的4路基带信号,s0(k)和s1(k)表示在第k个子载波上分别与2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d表示循环时延点数,Nfft表示系统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点数,k为正整数;
x0(k)和x2(k)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组同极化天线,x1(k)和x3(k)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二组同极化天线。
20.根据权利要求12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基带单元,其特征在于,m为4;
所述处理器用于所述根据与m个逻辑端口对应的m路信号生成4路基带信号包括:
所述处理器用于:
根据与第1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1路基带信号,根据与第3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2路基带信号,根据与第2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3路基带信号,并根据与第4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4路基带信号。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基带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与第1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1路基带信号,根据与第3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2路基带信号,根据与第2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3路基带信号,并根据与第4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4路基带信号,包括:
所述处理器,用于:
根据下列等式生成所述4路基带信号,
x 0 ( k ) x 1 ( k ) x 2 ( k ) x 3 ( k ) = 1 0 0 0 0 0 1 0 0 1 0 0 0 0 0 1 s 0 ( k ) s 1 ( k ) s 2 ( k ) s 3 ( k )
其中,k表示子载波索引,x0(k)、x1(k)、x2(k)和x3(k)表示在第k个子载波上的4路基带信号,s0(k)、s1(k)、s2(k)和s3(k)表示在第k个子载波上分别与4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k为正整数;
x0(k)和x2(k)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组同极化天线,x1(k)和x3(k)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二组同极化天线。
22.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4个发射通道分别对应的补偿系数;
根据接收到的用户设备UE的上行探测信号,确定馈缆补偿相位,其中,基站的双列交叉极化天线由第一组同极化天线和第二组同极化天线组成,所述馈缆补偿相位为第一组同极化天线对应的馈缆相位差与第二组同极化天线对应的馈缆相位差之间的差;
根据与m个逻辑端口一一对应的m路信号生成4路基带信号,其中m为正整数;
根据所述4个发射通道分别对应的补偿系数和所述馈缆补偿相位,对所述4路基带信号进行校正,以便通过所述4个发射通道以及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向所述UE发送校正后的4路基带信号。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接收到UE的上行探测信号,确定馈缆补偿相位,包括:
根据所述接收到的UE的上行探测信号,确定所述UE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信道响应;
根据所述UE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直达LOS径;
根据所述UE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所述馈缆补偿相位。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UE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包括:
根据所述UE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
根据所述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确定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同极化天线由第一天线和第三天线组成,所述第二组同极化天线由第二天线和第四天线组成,所述UE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信道由第一信道、第二信道、第三信道和第四信道组成,所述第一天线与第一信道对应,所述第二天线与所述第二信道对应,所述第三天线与所述第三信道对应,所述第四天线与所述第四信道对应;
所述根据所述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确定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包括:
在所述第一信道与所述第三信道之间的相关性大于预设的阈值,且所述第二信道与所述第四信道之间的相关性大于所述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UE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所述馈缆补偿相位,包括:
根据所述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确定第一相位与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所述第一相位是所述第一信道与所述第三信道之间的相位差,所述第二相位是所述第二信道与所述第四信道之间的相位差;
对所述第一相位与所述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进行滤波,得到所述馈缆补偿相位。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p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
所述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
其中,所述R(p)中的元素rij(p)表示在第p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UE与所述基带单元之间的第i个信道与第j个信道之间的相关性,p为正整数;
所述在所述第一信道与所述第三信道之间的相关性大于预设的阈值,且所述第二信道与所述第四信道之间的相关性大于所述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包括:
在下列不等式均成立的情况下,确定在第p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
| r 02 ( p ) | / r 00 ( p ) r 22 ( p ) > T h r e , | r 13 ( p ) | / r 11 ( p ) r 33 ( p ) > T h r e
其中,Thre表示所述阈值。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确定第一相位与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包括:
根据下列等式确定在第p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第一相位与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Δ(p),
Δ(p)=phase(r20(p))-phase(r31(p))
其中,phase(r20(p))表示所述第一相位,phase(r31(p))表示所述第二相位;
所述对所述第一相位与所述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进行滤波,得到所述馈缆补偿相位,包括:
当p大于1时,根据下列等式得到在第p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的馈缆补偿相位
&Delta; ^ ( p ) = ( 1 - &alpha; ) * &Delta; ^ ( p - 1 ) + &alpha; * &Delta; ( p )
其中,表示在第(p-1)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的馈缆补偿相位,α表示滤波系数;
当p为1时,根据下列等式得到第1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的馈缆补偿相位
&Delta; ^ ( 1 ) = &Delta; ( 1 ) .
29.根据权利要求22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m为2;
所述根据与m个逻辑端口对应的m路信号生成4路基带信号,包括:
根据下列等式生成4路基带信号,
x 0 ( k ) x 1 ( k ) x 2 ( k ) x 3 ( k ) = 1 0 e j 2 &pi; d k / N f f t 0 0 1 0 - e j 2 &pi; d k / N f f t s 0 ( k ) s 1 ( k )
其中,k表示子载波索引,x0(k)、x1(k)、x2(k)和x3(k)表示在第k个子载波上的4路基带信号,s0(k)和s1(k)表示在第k个子载波上分别与2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d表示循环时延点数,Nfft表示系统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点数,k为正整数;
x0(k)和x2(k)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组同极化天线,x1(k)和x3(k)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二组同极化天线。
30.根据权利要求22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m为4;
所述根据与m个逻辑端口对应的m路信号生成4路基带信号,包括:
根据与第1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1路基带信号,根据与第3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2路基带信号,根据与第2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3路基带信号,并根据与第4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4路基带信号。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与第1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1路基带信号,根据与第3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2路基带信号,根据与第2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3路基带信号,并根据与第4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4路基带信号,包括:
根据下列等式生成所述4路基带信号,
x 0 ( k ) x 1 ( k ) x 2 ( k ) x 3 ( k ) = 1 0 0 0 0 0 1 0 0 1 0 0 0 0 0 1 s 0 ( k ) s 1 ( k ) s 2 ( k ) s 3 ( k )
其中,k表示子载波索引,x0(k)、x1(k)、x2(k)和x3(k)表示在第k个子载波上的4路基带信号,s0(k)、s1(k)、s2(k)和s3(k)表示在第k个子载波上分别与4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k为正整数;
x0(k)和x2(k)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组同极化天线,x1(k)和x3(k)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二组同极化天线。
32.一种基带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单元,用于确定4个发射通道分别对应的补偿系数;
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根据接收到的用户设备UE的上行探测信号,确定馈缆补偿相位,其中,所述基带单元所属的基站的双列交叉极化天线由第一组同极化天线和第二组同极化天线组成,所述馈缆补偿相位为第一组同极化天线对应的馈缆相位差与第二组同极化天线对应的馈缆相位差之间的差;
生成单元,用于根据与m个逻辑端口一一对应的m路信号生成4路基带信号,其中m为正整数;
校正单元,用于根据所述4个发射通道分别对应的补偿系数和所述馈缆补偿相位,对所述4路基带信号进行校正,以便通过所述4个发射通道以及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向所述UE发送校正后的4路基带信号。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基带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接收到的UE的上行探测信号确定馈缆补偿相位包括:
所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接收到的UE的上行探测信号,确定所述UE与所述基带单元之间的信道响应;根据所述UE与所述基带单元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直达LOS径;根据所述UE与所述基带单元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所述馈缆补偿相位。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基带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UE与所述基带单元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包括:
所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UE与所述基带单元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根据所述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确定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基带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同极化天线由第一天线和第三天线组成,所述第二组同极化天线由第二天线和第四天线组成,所述UE与所述基带单元之间的信道由第一信道、第二信道、第三信道和第四信道组成,所述第一天线与第一信道对应,所述第二天线与所述第二信道对应,所述第三天线与所述第三信道对应,所述第四天线与所述第四信道对应;
所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确定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包括:
所述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信道与所述第三信道之间的相关性大于预设的阈值,且所述第二信道与所述第四信道之间的相关性大于所述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基带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UE与所述基带单元之间的信道响应确定所述馈缆补偿相位包括:
所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确定第一相位与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所述第一相位是所述第一信道与所述第三信道之间的相位差,所述第二相位是所述第二信道与所述第四信道之间的相位差;
对所述第一相位与所述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进行滤波,得到所述馈缆补偿相位。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基带单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带单元第p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
所述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
其中,所述R(p)中的元素rij(p)表示在所述基带单元第p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UE与所述基带单元之间的第i个信道与第j个信道之间的相关性,p为正整数;
所述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信道与所述第三信道之间的相关性大于预设的阈值,且所述第二信道与所述第四信道之间的相关性大于所述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包括:
所述确定单元具体用于:在下列不等式均成立的情况下,确定在第p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所述UE与所述双列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信道为LOS径:
| r 02 ( p ) | / r 00 ( p ) r 22 ( p ) > T h r e , | r 13 ( p ) | / r 11 ( p ) r 33 ( p ) > T h r e
其中,Thre表示所述阈值。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基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全频带空域相关矩阵,确定第一相位与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包括:
所述确定单元用于:
根据下列等式确定在第p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第一相位与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Δ(p),
Δ(p)=phase(r20(p))-phase(r31(p))
其中,phase(r20(p))表示所述第一相位,phase(r31(p))表示所述第二相位;
所述确定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一相位与所述第二相位之间的差值进行滤波,得到所述馈缆补偿相位,包括:
所述确定单元用于:
当p大于1时,根据下列等式得到在第p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的馈缆补偿相位
&Delta; ^ ( p ) = ( 1 - &alpha; ) * &Delta; ^ ( p - 1 ) + &alpha; * &Delta; ( p )
其中,表示在第(p-1)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的馈缆补偿相位,α表示滤波系数;
当p为1时,根据下列等式得到第1次接收到所述UE的上行探测信号时的馈缆补偿相位
&Delta; ^ ( 1 ) = &Delta; ( 1 ) .
39.根据权利要求32至38中任一项所述的基带单元,其特征在于,m为2;
所述生成单元用于根据与m个逻辑端口对应的m路信号生成4路基带信号包括:
所述生成单元用于:
根据下列等式生成4路基带信号,
x 0 ( k ) x 1 ( k ) x 2 ( k ) x 3 ( k ) = 1 0 e j 2 &pi; d k / N f f t 0 0 1 0 - e j 2 &pi; d k / N f f t s 0 ( k ) s 1 ( k )
其中,k表示子载波索引,x0(k)、x1(k)、x2(k)和x3(k)表示在第k个子载波上的4路基带信号,s0(k)和s1(k)表示在第k个子载波上分别与2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d表示循环时延点数,Nfft表示系统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点数,k为正整数;
x0(k)和x2(k)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组同极化天线,x1(k)和x3(k)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二组同极化天线。
40.根据权利要求32至38中任一项所述的基带单元,其特征在于,m为4;
所述生成单元用于所述根据与m个逻辑端口对应的m路信号生成4路基带信号包括:
所述生成单元用于:
根据与第1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1路基带信号,根据与第3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2路基带信号,根据与第2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3路基带信号,并根据与第4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4路基带信号。
41.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基带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成单元用于根据与第1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1路基带信号,根据与第3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2路基带信号,根据与第2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3路基带信号,并根据与第4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生成第4路基带信号,包括:
所述生成单元,用于:
根据下列等式生成所述4路基带信号,
x 0 ( k ) x 1 ( k ) x 2 ( k ) x 3 ( k ) = 1 0 0 0 0 0 1 0 0 1 0 0 0 0 0 1 s 0 ( k ) s 1 ( k ) s 2 ( k ) s 3 ( k )
其中,k表示子载波索引,x0(k)、x1(k)、x2(k)和x3(k)表示在第k个子载波上的4路基带信号,s0(k)、s1(k)、s2(k)和s3(k)表示在第k个子载波上分别与4个逻辑端口对应的信号,k为正整数;
x0(k)和x2(k)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组同极化天线,x1(k)和x3(k)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二组同极化天线。
CN201310392709.6A 2013-09-02 2013-09-02 通信设备、基带单元和通信方法 Active CN10347560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05299.7A CN106411378B (zh) 2013-09-02 2013-09-02 通信设备、基带单元和通信方法
CN201310392709.6A CN103475609B (zh) 2013-09-02 2013-09-02 通信设备、基带单元和通信方法
KR1020167007377A KR101722946B1 (ko) 2013-09-02 2014-01-07 통신 장치, 베이스 밴드 유닛 및 통신 방법
PCT/CN2014/070226 WO2015027675A1 (zh) 2013-09-02 2014-01-07 通信设备、基带单元和通信方法
JP2015533444A JP5981658B2 (ja) 2013-09-02 2014-01-07 通信デバイス、ベースバンドユニット、および通信方法
EP14839494.3A EP3029900B1 (en) 2013-09-02 2014-01-07 Communication device, baseband unit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JP2016147191A JP6342956B2 (ja) 2013-09-02 2016-07-27 通信デバイス、ベースバンドユニット、および通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392709.6A CN103475609B (zh) 2013-09-02 2013-09-02 通信设备、基带单元和通信方法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05299.7A Division CN106411378B (zh) 2013-09-02 2013-09-02 通信设备、基带单元和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75609A CN103475609A (zh) 2013-12-25
CN103475609B true CN103475609B (zh) 2016-11-09

Family

ID=4980031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05299.7A Active CN106411378B (zh) 2013-09-02 2013-09-02 通信设备、基带单元和通信方法
CN201310392709.6A Active CN103475609B (zh) 2013-09-02 2013-09-02 通信设备、基带单元和通信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05299.7A Active CN106411378B (zh) 2013-09-02 2013-09-02 通信设备、基带单元和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3029900B1 (zh)
JP (2) JP5981658B2 (zh)
KR (1) KR101722946B1 (zh)
CN (2) CN106411378B (zh)
WO (1) WO201502767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11378B (zh) * 2013-09-02 2019-11-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设备、基带单元和通信方法
CN106161290B (zh) * 2015-03-23 2020-07-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流间干扰计算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
CN106454871A (zh) * 2015-08-06 2017-02-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波束使用方法及装置
CN108432150A (zh) 2015-12-21 2018-08-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Rru通道频率响应差异的获取方法及系统、基站设备
JP6930859B2 (ja) * 2017-05-30 2021-09-01 株式会社東芝 アンテナ配置決定装置、アンテナ配置決定方法、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CN113949468B (zh) * 2020-07-17 2022-12-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发射通道的初相校正方法、基站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US11272457B1 (en) * 2020-09-09 2022-03-08 Apple Inc. Listen-before-talk systems, devices, and methods based on intra-device operations
CN113938167B (zh) * 2021-10-22 2024-03-15 上海创远仪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实现5g mimo信道模拟器外接电缆校准的系统及其方法
CN114070429B (zh) * 2021-10-28 2023-04-18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一种射频内外校正相结合的方法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72576A (zh) * 2008-04-30 2009-11-04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多通道td-rru的通道校正方法
DE102008034567B4 (de) * 2008-07-24 2010-09-30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r Ortung von drahtlos kommunizierenden Funkteilnehmern
CN102014094A (zh) * 2009-09-07 2011-04-13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智能天线发射通道及接收通道的校准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02217210A (zh) * 2011-05-31 2011-10-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号的发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2835049A (zh) * 2010-04-15 2012-12-19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交叉极化干扰补偿装置、交叉极化干扰补偿方法及程序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146C (zh) * 1999-08-10 2003-08-13 信息产业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校准智能天线阵的方法和装置
JP2001217760A (ja) * 2000-02-03 2001-08-10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アダプティブアンテナ装置の校正システム
JP4523472B2 (ja) * 2005-03-31 2010-08-11 Kddi株式会社 アレーアンテナ用rf回路伝送特性調整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
US7538740B2 (en) * 2006-03-06 2009-05-26 Alcatel-Lucent Usa Inc. Multiple-element antenna array for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1080031B (zh) * 2006-05-26 2011-02-02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基带拉远技术的智能天线校准系统及其方法
ES2407118T3 (es) * 2007-04-30 2013-06-11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étodo y disposición para adaptar una transmisión multi-antena
US8102785B2 (en) * 2008-05-21 2012-01-24 Alcatel Lucent Calibrating radiofrequency paths of a phased-array antenna
WO2010142321A1 (en) * 2009-06-08 2010-12-16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ode and a method related thereto
JP2011024099A (ja) * 2009-07-17 2011-02-03 Fujitsu Ltd 無線装置制御装置、基地局、およびデータ中継方法
CN201797604U (zh) * 2010-03-26 2011-04-13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站子系统
GB2482912A (en) * 2010-08-20 2012-02-22 Socowave Technologies Ltd Polarisation control device, integrated circuit and method for compensating phase mismatch
US8817834B2 (en) * 2011-05-02 2014-08-26 Maxlinear,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I/Q mismatch calibration and compensation for wideband communication receivers
CN102955155B (zh) * 2011-08-26 2015-03-18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一种分布式有源相控阵雷达及其波束形成方法
JP5869682B2 (ja) * 2011-10-21 2016-02-24 オプティス セルラー テクノロジー, エルエルシーOptis Cellular Technology,LLC アンテナアレイ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アンテナ装置のキャリブレーションのための方法、処理装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アンテナ装置
CN102404033B (zh) * 2011-11-24 2014-07-09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ofdm系统中的天线阵列校准方法和装置
JP2013150268A (ja) * 2012-01-23 2013-08-01 Sharp Corp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06411378B (zh) * 2013-09-02 2019-11-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设备、基带单元和通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72576A (zh) * 2008-04-30 2009-11-04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多通道td-rru的通道校正方法
DE102008034567B4 (de) * 2008-07-24 2010-09-30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r Ortung von drahtlos kommunizierenden Funkteilnehmern
CN102014094A (zh) * 2009-09-07 2011-04-13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智能天线发射通道及接收通道的校准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02835049A (zh) * 2010-04-15 2012-12-19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交叉极化干扰补偿装置、交叉极化干扰补偿方法及程序
CN102217210A (zh) * 2011-05-31 2011-10-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号的发射方法、装置及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通道误差对TD-SCDMA智能天线性能的影响及校正;李坤;《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信息科技辑 》;20111215;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29900A4 (en) 2016-08-31
CN103475609A (zh) 2013-12-25
JP5981658B2 (ja) 2016-08-31
KR20160045828A (ko) 2016-04-27
WO2015027675A1 (zh) 2015-03-05
JP2015532076A (ja) 2015-11-05
EP3029900A1 (en) 2016-06-08
EP3029900B1 (en) 2018-08-22
JP2016226007A (ja) 2016-12-28
CN106411378A (zh) 2017-02-15
KR101722946B1 (ko) 2017-04-18
CN106411378B (zh) 2019-11-29
JP6342956B2 (ja) 2018-06-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75609B (zh) 通信设备、基带单元和通信方法
EP3577777B1 (en) Antenna array codebook with beamforming coefficients adapted to an arbitrary antenna response of the antenna array
CN110463066B (zh)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上行链路数据的方法及其装置
US20200177249A1 (en) Receiver, transmitter, system and method employing space-delay precoding
EP3815256B1 (en) Receiver, transmitter, system and method employing space-delay precoding
US9667378B2 (en) Multi-granular feedback reporting and feedback processing for precoding in telecommunications
CN111654317B (zh) Lte中的4tx码本增强
EP3358756A1 (en) Beamforming codebook adaption to antenna array imperfections
US20200287608A1 (en) Methods, systems and units of a distributed base station system for handling of downlink communication
CN107836089A (zh) 混合波束成形多天线无线系统
CN104871437A (zh) Fdd系统中信道互易性补偿方法和装置
CN112640324B (zh) 具有适应于任意天线响应的波束成形系数的天线阵列码本
CN107370530A (zh)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预编码方法、终端设备和基站
CN117356039A (zh) 基于线性组合端口选择码本的csi省略方法和装置
CN110034916B (zh) 基于终端反馈的天线相位同步与信道互易性校准的方法
CN105812073A (zh) 一种有源天线阵列水平和垂直联合校准方法及装置
CN106301508B (zh) 一种天线通道的降阶方法及装置
CN111630788A (zh) 用于非线性预编码的装置和方法
CN105991172A (zh) 天线阵列的虚拟化模型选择方法、装置以及通信系统
CN103887593B (zh) 一种单片射频双流传输的装置,使用方法,及天线系统
Luo et al. A new reciprocity calibration method for massive MIMO systems
CN108418654B (zh) 一种信号检测方法及装置
WO2023163622A1 (en) Modeling wireless transmission channel with partial channel data using generative mode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