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58336B - 耳机 - Google Patents

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58336B
CN103458336B CN201310204128.5A CN201310204128A CN103458336B CN 103458336 B CN103458336 B CN 103458336B CN 201310204128 A CN201310204128 A CN 201310204128A CN 103458336 B CN103458336 B CN 10345833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pipe
sound
loudspeaker unit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0412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58336A (zh
Inventor
田村信司
三浦拓二
胜山慎之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VCKenwood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VCKenwood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1344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2434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JVCKenwood Corp filed Critical JVCKenwood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4583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583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583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583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音质调整作业容易且能进行丰富的低音再生的耳机。耳机(HP1)具有用于将声音放出到外部的放音口。耳机(HP1)具备朝向放音口放出声音的第一扬声器单元(7)、放出声音的第二扬声器单元(9)。管(11)具有连通两端部的管孔,以从第二扬声器单元(9)放出的声音从管孔的一端进入并从另一端朝向放音口放出的方式配置。

Description

耳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耳机。
背景技术
在将主体部安装在耳廓内使用的所谓内耳类型的耳机中,提出了多种用于更良好地再生低音域的结构,例如具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低音频反应式的耳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87674号公报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耳机具有对从扬声器单元的背面侧放出的声音以与相位相反地放出到正面侧的声音合成的方式进行引导的通道。这种结构称为所谓低音频反应式,在使用比较小径的扬声器单元的内耳类型的耳机中,为能够比较容易地实现市场上期待的丰富的低音再生的结构。
在该结构中,施加在扬声器单元的振动板上的反压力由通道的样式(通道直径、长度)等决定,因此当为了调整音质而改变通道的形状时,会对振动板的振动带来影响,放出到正面侧的声音的音质也变化。
因此,低音域的增强比较容易,相反,决定作为耳机的再生音的音质的作业需要较长时间。
即,在设计工序中,由于通过调整商品的音质而决定的音质调整作业需要长时间,因此期望该音质调整作业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耳机。
另外,如专利文献1的图2及图7所示,由于通道为从主体部向外侧较大地突出的形状,因此期望在用于在耳机的使用时将主体部容易地安装在耳廓内的压缩化不是容易这方面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音质调整作业容易,并能进行丰富的低音再生的耳机。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根据本发明,提出一种耳机,其具有用于将声音放出到外部的放音口,该耳机的特征在于,具备:朝向上述放音口放出声音的第一扬声器单元;放出声音的第二扬声器单元;以及管,其具有连通两端部的管孔,以从上述第二扬声器单元放出的声音从上述管孔的一端进入并从另一端朝向上述放音口放出的方式配置。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音质调整作业容易,且能进行丰富的低音再生之类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例一的耳机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用于说明实施例一的耳机的分解图。
图3是用于说明实施例一的耳机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4是为了说明实施例一的耳机而省略L罩的立体图。
图5是为了说明实施例一的耳机而省略R罩的剖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实施例一的耳机的管的三面图。
图7是为了说明实施例一的耳机而抽出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8是在图7中省略了单元罩的立体图。
图9是用于说明实施例一的耳机的示意的剖视图。
图10是为了说明实施例一的耳机而省略F罩的主视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实施例一的耳机的主要部分的配置的示意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实施例一的耳机的接线例的图。
图13是对实施例一的耳机的输出声音的特性进行说明的频率特性图。
图14是表示实施例二的耳机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15是用于说明实施例二的耳机的分解图。
图16是为了说明实施例二的耳机而抽出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7是用于说明实施例一的变形例的纵剖视图。
图18是用于说明实施例一的变形例的主视图。
图19是表示用于实施例一的变形例的软线套73的立体图。
图20是用于说明实施例一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21是用于说明实施例一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局部的立体图。
图22是用于实施例一的变形例的、具有缓冲部件74的软线套73的立体图。
图23是用于说明实施例一、二的其他变形例的图。
图中:2a、22a—放音口,3、23、73—软线套(接触部件),6、26—单元支架(支架),7~9、27~29、51~53—扬声器单元,10—单元罩,11、31、54—管(路径延长部),74—缓冲部件(接触部件),11h、31h—管孔,HP1~HP4—耳机,V1—前空腔(空间),V2、V4—后空腔(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优选的实施例及变形例并使用图1~图2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耳机。
(实施例一)
图1是表示实施例一的耳机HP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耳机HP1的立体的分解图。以下的说明中的上下左右前后各方向由图1所示的方向规定。
耳机HP1是作为内耳类型而分类的耳机中的、能安装插入外耳道内的耳承的所谓耳栓式耳机。
在外观上,耳机1可以看见主体部1、从主体部1突出的筒状的声音通道部2及软线套3、从软线套3的前端拉出到外部的软线4。
在声音通道部2上装卸自如地安装有耳承5。耳承5由具有柔软性的低刚性材料(橡胶、弹性体等)形成,在使用耳机HP1时与声音通道部2一起插入外耳道内,灵活地变形而与外耳道的内表面大致密合。
从后述的扬声器单元7~9输出的声音通过声音通道部2的放音口2a供给到外耳道内。即,声音通道部2作为放音部起作用。
主体部1通过组合作为分割为左方侧、右方侧、前方侧的三个罩的L罩1a、R罩1b及F罩1c而构成。软线套3被L罩1a与R罩1b夹持而保持。
软线套3由橡胶、弹性体等低刚性材料形成。具体的材料例子是硅橡胶。
声音通道部2一体地形成在F罩1c上。另外,在L罩1a上安装环状的装饰品1d。
L罩1a、R罩1b及F罩1c例如由热塑性树脂形成。作为使用的热塑性树脂的例子,具有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PC(聚碳酸酯)。
在F罩1c的内侧收放有单元支架6。单元支架6例如由金属材料(黄铜等)、硬质的树脂材料等形成为椭圆体状。具有以使上方侧为扬声器单元7的上下排列分别从后方侧收放两个扬声器单元7、8的收放孔6a、6b、以及与后述的管11的端部连接的贯通孔6c。即,单元支架6支撑两个扬声器单元7、8与管11的端部。
扬声器单元7、8在分别收放在单元支架6的收放孔6a、6b中的状态下,各振动板(未图示)的驱动轴线CL7、CL8互相平行。
两个扬声器单元7、8在该例子中为相同样式,是壳体的外径为5.8mm,振动板的外径(包括边缘的可动部的外径)为5.55mm的动力式电动音响变换器。
在扬声器单元7、8上电连接有软线4的一端侧,将来自连接在软线4的另一端侧的未图示的再生装置的声音信号转换为声音并输出。在图2中,省略软线4的两端侧的描绘。
在主体部1的后方侧、即比扬声器单元7、8更离开声音通道部2的位置收放有扬声器单元9。扬声器单元9是壳体的外径为8.8mm、振动板9s(参照图3)的外径Dc(包括边缘的可动部的外径)为7.8mm的动力式电动音响变换器。
扬声器单元9以成为正面的放音面9a朝向左方侧(图1中的纸面跟前侧)的姿势且以夹在R罩1b与单元罩10之间的方式被收放。另外,单元罩10与扬声器单元9为封闭状态,从振动板方向发出的声音不会绕到背面空间即1b侧。
以后对各扬声器单元7~9与软线4的电连接进行叙述。
图3是图1的S1-S1截面,表示以在大概上下左右规定的平面剖切组合了R罩1b与单元罩10的部分的状态。
单元罩10是具有上面部10e,将下面侧的开放部作为大径部10d,将从上面部10e竖立设置的环状的部分作为小径部10b,具有从小径部10b的底面环状的部分的台阶部10a的带台阶锅状部件。单元罩10例如由ABS、PC等热塑性树脂材料、黄铜、铝等金属材料形成。
相对于单元罩10,扬声器单元9在放音面9a的周边与台阶部10a抵接的位置,以几乎没有间隙的状态收放在大径部10d的内侧。
放音面9a与单元罩10在两者间作为空间形成前空腔V1。在面向前空腔V1的小径部10b的内面侧的面部10b1一处形成开口部10c。
前空腔V1除了该开口部10c大致为密封状态。
扬声器单元9的背面9b侧由R罩1b覆盖,并且通过背面9b与R罩1b在两者间作为空间形成后空腔V2。后空腔V2实质上为密封状态。
主体部1的扬声器单元9的配置姿势例如设定为其驱动轴线CL9与扬声器单元7、8的驱动轴线CL7、8相交(例如正交)。
图4是省略主体部1的L罩1a,在单元罩10的外表面露出的状态下从左后方斜下侧观察的图。
图5是省略主体部1的R罩1b,在单元罩10的内表面露出的状态下由大致在前后上下规定的平面剖切的剖视图。
如图3~图5所示,在开口部10c中从外侧插入管11的一端部11a侧。
管11具有连通两端部的管孔11h,配设为管孔11h的一端与前空腔V1连接,管孔11h的内部空间与前空腔V1连通。
在此详细叙述管11。
图6是管11的三面图,图6(a)是俯视图,图6(b)是右侧视图,图6(c)是主视图。
图7是为了说明管11与单元罩10及单元支架6的关系而省略了L罩1a、R罩1b、软线套3及软线4的图。
管11是具有连通一端与另一端之间的管孔11h的细管。材料未限定,例如能够使用金属材料(铁、铝、铜等)、树脂材料(聚乙烯等)形成为管状。
如图6所示,管11具有在插入前空腔V1的端部11a侧大致形成为直线状的直状部11b、在另一端部11e侧大致形成为直线状的直状部11d、在直状部11b与直状部11d之间以规定的内径Da形成的圆弧部11c。
该形状在管11由金属等高刚性材料形成的场合,以自然状态维持,因此在耳机HP1的组装作业时,以该状态组装在主体部1内。
另外,在由软质聚乙烯等低刚性材料形成的场合,由于难以在自然状态下维持,因此在组装作业时,利用夹具、自动机械形成为该形状,并组装在单元罩10内。
圆弧部11c设定为其内径Da相对于单元罩10的小径部10b的外径Db(参照图4及图7)稍大。另外,管11设定为其外径比小径部10b与大径部10d的外径差的一半小。
由此,如图3、图4及图7所示,圆弧部11c以在单元罩10的小径部10b的外侧不会从单元罩10的最大外形(大径部10d的外形)向径向外侧突出,正好收放在台阶部10a的台阶中的方式配设。
另外,通过在管11上设置圆弧部11c,能够有效地利用主体部1内的空间,能够以期望的长度确保管孔11h的全长。
另外,管11配设为其圆弧部11c绕扬声器单元9的驱动轴线CL9画弧。即,形成为驱动轴线CL9位于圆弧部11c的圆弧内。例如,是以驱动轴线CL9为中心的圆弧。由此,在管11的圆弧部11c的占有空间中,由于沿驱动轴线CL9的方向的尺寸小,因此能够以极压缩的样式形成主体部1。
即,圆弧部11c作为用于在压缩的由L罩1a、R罩1b的占有空间内更长地得到管孔11h的全长(路径)的路径延长部起作用。
管11的一端部11a通过的开口部10c由粘接剂等封闭材料BD封闭与管11的间隙(参照图4)。由此,前空腔V1为只通过管11的管孔11h与外部空间连通的状态。
另一方面,管11的直状部11d的前端侧插入设在单元支架6上的贯通孔6c中,管孔11h的另一端在单元支架6的前方空间开口。
即,管孔11h为以规定的长度连通单元支架6的前方空间VF(参照图5)与前空腔V1之间的通气通道。
如图5所示,管11的横跨单元支架6与单元罩10的中间部11M、例如直状部11d的靠圆弧部11c的部位配合在形成在L罩1a上的槽部1a1上并支撑。
在该场合,在管11由低刚性材料形成的场合,稳定且良好地保持管11的姿势。
另外,在管11由高刚性材料形成的场合,由于良好地抑制了管11自身的振动,因此防止产生对耳机HP1的再生音带来影响的不必要的内部振动。
另外,在管11由高刚性材料形成的场合,管11可以配设为相对于单元罩10在连结管11的开口部10c以外不接触。
在该场合,如图3的部位PT所示,在管11与单元罩10的台阶部10a之间形成间隙。
通过形成该间隙,即使管11振动,由于与单元罩10难以产生在开口部10c以外的接触(碰撞),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由管11与单元罩10产生敲击声音。
图8是省略了图7的单元罩10的图,是用于说明扬声器单元9和与之相关的各部件的位置关系(配置的状态)的图。
如图8所示,在上下方向,扬声器单元9的驱动轴线CL9位于扬声器单元7的驱动轴线CL7与扬声器单元8的驱动轴线CL8之间。
另外,如上所述,驱动轴线CL9相对于互相平行的驱动轴线CL7与驱动轴线CL8不平行(相交),在该例子中设定为正交。
另外,在左右方向中,扬声器单元9的设置位置设定为其放音面9a位于作为包括驱动轴线CL7及驱动轴线CL8的平面规定的假想平面SF上或位于其附近。
图9是从该假想平面SF的延伸方向的后方侧观察的剖视图,是在与扬声器单元9相交的位置剖切的示意图。在该图的例子中,扬声器单元9配置为放音面9a相对于假想平面SF位于左方侧跟前。
另外,如图9所示,前空腔V1与后空腔V2可以隔着假想平面SF形成在一方侧与另一方侧。
通过这种配置状态,相对于扬声器单元7、8,在其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能够大致均匀地分割扬声器单元9及扬声器单元9的结构的前空腔V1及后空腔V2。
因此,能够突出的部分少且作为整体压缩且平衡性良好地形成耳机HP1的主体部1的形状。
该优点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变得明确。
图10是从前方侧观察省略主体部1的F罩1c而使单元支架6露出的状态的图。
在该例子中,将软线套3配置为其中心线位于假想平面SF上。
另外,相对于假想平面SF的到左侧的最大突出部位的距离(左侧突出量)WL与到右侧的最大突出部位的距离(右侧突出量)WR较大不同地设定外形线。另外,即使在该外形线中,也没有局部地突出的部分,在设计性上,主体部1极其压缩化。
在图10中,扬声器单元7、扬声器单元8、以及管11的管孔11h在单元支架6的前面部6d开口。扬声器单元8与管11以扬声器单元8的放音面与管11的放音面相同或平行的方式配置在单元支架6上。
即,在布局上,与在前面部6d上设置三个扬声器单元是等价的。
图11是用于说明扬声器单元7~9与管11的关系的示意图,表示从主体部1的左方侧观察的状态。
从图11可以看出,声音AD7、AD8(参照空白箭头)分别从扬声器单元7、8朝向声音通道部2输出,从扬声器单元9输出的声音AD9(参照黑箭头)从管孔11h朝向声音通道部2输出。
各声音AD7~AD9全部从作为同一面的前面部6d向相同方向(前方)输出,在使用耳机HP1时,从声音通道部2的前端放出到使用者的外耳道内。
这样,耳机HP1优选声音AD7、AD8的输出方向与附加在声音AD7、AD8上的声音AD9的输出方向为朝向作为放音部的声音通道部2的相同方向(互相平行的方向)。由此,不会产生在从与声音AD7、AD8不同的方向(相交的方向)附加声音AD9的场合产生的不必要的波形干涉等,能够相对于使用者提供更良好的输出声音。
图12是表示软线4与扬声器单元7~9的电连接的例子的接线图。例如,软线4是两芯,相对于扬声器单元7~9并联地连接来自外部的声音信号。相对于该接线,根据需要,可以附加用于调整阻抗的阻抗调整部、用于调整音质的音质调整部等辅助电路。
根据以上详细叙述的结构,能够不会对从扬声器单元7、8输出的声音AD7、AD8本身带来影响地在使用者的听取声音中附加从扬声器单元9输出的声音AD9。
在此,来自扬声器单元9的声音AD9是经过管孔11h从前面部6d放出的声音,因此能够将管孔11h的样式设定为声音AD9具有期望的频率特性(调谐)并附加到声音AD7、AD8。
例如,通过使管孔11为更小径,使管11的全长更长,在声音AD9的频率特性中,能够将声压强度高的音域转移到低音侧,并且使该声压强度更高。
具体地说明,当在使管孔11h的内径为p,使管11整体直线状地展开的状态下的全长即管孔长度为L时,并以满足下述各式的方式设定管11与扬声器单元9的包括振动板9s的可动部的外径Dc的关系时,在一般的内耳类型的耳机中能进行丰富的低音再生,因此是优选的。
即,3xDc≤L…(式1),并且,22xp≤Dc…(式2)。
参照图12说明声音AD9的附加例子。
图13是表示10kHz以下的频率特性的图,横轴是频率Hz,纵轴是声压强度dB。
特性A(单点划线)是不驱动扬声器单元7、8而只驱动扬声器单元9地从管孔11h输出的声音AD9的频率特性,特性B(虚线)是不驱动扬声器单元9而只驱动扬声器单元7、8得到的声音AD7与声音AD8的关系的频率特性。
另外,特性C(实线)是驱动全部的扬声器单元7~9而得到的声音的特性,在声音AD7及声音AD8上附加声音AD9。使用者听取该特性C的声音。
如特性A所示,声音AD9尤其在100Hz以下的低音域声压强度高。换言之,从扬声器单元9到达前面部6d的声音路径作为低通滤波器起作用。
如特性A所示,声音AD9由于中高音域(大概超过100Hz的范围)的声压强度不高,因此声音AD9很少对声音AD7及声音AD8的特性B带来影响。
因此,在该中高音域中,特性C与特性B相同。
另一方面,声音AD9由于低音域(大概100Hz以下的范围)的声压强度尤其高,因此声音AD9对声音AD7及声音AD8的特性B带来影响。
因此,在该低音域中,特性C的声压强度比特性B高。
这样,耳机HP1能够不会对扬声器单元7、8的输出声音本身带来影响地附加只依赖于从扬声器单元9输出并经过管孔11h的声音路径的声音AD9。
因此,通过利用扬声器单元9及管11预先设定(形成)为声音AD9为期望的特性(例如上述那样的只增强低音域的特性A),能够容易地使使用者听取的耳机HP1的输出声音为期望的特性。
因此,设计工序的音质调整作业的时间变短,能够缩短商品开发周期而尽快与市场期望对应,能够降低设计成本。
在不满足(式1)的场合,即在管孔11h的全长短的场合,或在不满足(式2)的场合、即在管孔11h的内径大的场合,特性A的作为中音域的100~1000Hz附近的声压强度也增加。因此,特性C为不仅低音域,中音域的声压强度也增强的特性,存在需要再次调整频率整体的场合。
以往,在仅利用驱动扬声器单元7、8,至少良好地实现中音域及高音域的音质调整的调整后的结构中,还要求以期望的特性且在短时间实现作为内耳类型的耳机的改进点的低音增强,因此期望能够不对调整后的中高音域带来影响地只增强低音域。因此,在耳机HP1中,期望以满足(式1)及(式2)的方式设定各尺寸。
(实施例二)
上述的耳机HP1以驱动轴线与实现成为基本的特性(特性A)的扬声器单元7、8相交的方式(非平行地)配设特性附加用的扬声器单元9。
相对于此,实施例二的耳机HP2以各扬声器单元的驱动轴线平行的方式进行配设。
图14是表示实施例二的耳机HP2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5是耳机HP2的立体的分解图。以下的说明中的上下左右前后的各方向以图14表示的方向规定。
耳机HP2是内耳类型内的、能安装插入外耳道内的耳承的所谓耳栓式耳机。
在外观上,耳机HP2可以看见主体部21、从主体部21突出的筒状的声音通道部22及软线套23、从软线套23的前端拉出到外部的软线24。
在声音通道部22上装卸自如地安装有耳承25。耳承25由具有柔软性的材料(橡胶、弹性体等)形成,在耳机HP2的使用时与声音通道部22一起插入外耳道内,灵活地变形而与外耳道的内表面大致密合。
从后述的扬声器单元27~29输出的声音通过声音通道部22的放音口22a供给到外耳道内。即,声音通道部22作为放音部起作用。
主体部21通过组合作为在前后方向上被分割的四个罩的、前罩21a、中间罩21b、环罩21c及后罩21d而构成。
声音通道部22一体地形成在前罩21a上。软线套23与环罩21c一体地形成。
前罩21a、中间罩21b及后罩21d例如由热塑性树脂形成。作为热塑性树脂的例子,具有ABS、PC。
使软线套23一体化的环罩21c例如由弹性体材料形成。
在前罩21a的内侧收放有单元支架26。单元支架26例如由金属材料(黄铜等)形成为圆盘状。具有能以上方侧为扬声器单元27的在上下排列分别从前方侧收放两个扬声器单元27、28的收放孔26a、26b、以及与后述的管31的一端部31a连接的贯通孔26c。即,单元支架26支撑两个扬声器单元27、28与管31的端部31a侧。
扬声器单元27、28在分别收放在单元支架26的收放孔26a、26b中的状态下,各振动板(未图示)的驱动轴线CL27、CL28互相平行。
两个扬声器单元27、28在该例子中相同,是壳体的外径为5.8mm、振动板(未图示)的外径(包括边缘的可动部的外径)为5.55mm的动力式电动音响变换器。
在扬声器单元27、28上电连接有软线24的一端侧,将来自连接在软线24的另一端侧的未图示的再生装置的声音信号转换为声音并输出。在图15中,省略软线24的两端侧的描绘。
中间罩21b在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分具有边界壁21b1,在边界壁21b1的前方侧的圆筒状的空间V3内收放有管31。
另外,在边界壁21b1的后方侧形成作为没有间隙地收放扬声器单元29的放音面29a的凹部的收放部21b2、凹部21b3。凹部21b3为扬声器单元29的后空腔V4(后述)的前方侧的部分。
扬声器单元29收放在该收放部21b2内。即,扬声器单元29配置在相对于声音通道部22比扬声器单元27、28离开的位置。
在边界壁21b1的成为收放部21b2的底部的部分形成贯通孔21b4,供管31的另一方的端部31b插通。
中间罩21b的后方侧通过环罩21c由后罩21d堵塞。因此,利用扬声器单元29的背面29b、环罩21c、后罩21d及凹部21b3形成扬声器单元29的后空腔V4。后空腔V4实质上为密封状态。
图16表示在图14中省略了中间罩21b、环罩21c及后罩21d的状态。
管31具有一端部31a侧的直状部31c、另一端部31b侧的直状部31d、将直状部31c与直状部31d之间连结为螺旋状的螺旋部31e而形成。
另外,具有连通端部31a与端部31b,并在两端部31a、31b开口的管孔31h。
螺旋部31e的外形以位于比单元支架26的外形靠内侧的方式决定曲率及配置位置。螺旋部31e形成为以驱动轴线CL29为内侧的螺旋状。例如,驱动轴线CL29为其螺旋的中心。
螺旋部31e作为用于在压缩的占有空间内得到更长的管孔31h的全长(路径)的路径延长部起作用。
扬声器单元27、扬声器单元28、管孔31h在单元支架26的前面部26d开口。
即,在布局上,与在前面部26d上设有三个扬声器单元的结构等价。
耳机HP2优选声音AD27、AD28的输出方向、附加在声音AD27、AD28上的声音AD29的输出方向为朝向作为放音部的声音通道部22的相同的方向(互相平行的方向)。由此,能够不会产生在从与声音AD27、AD28不同的方向(相交的方向)附加声音AD29的场合产生的不必要的波形干涉等,能够相对于使用者提供更良好的输出声音。
该耳机HP2的结构相对于实施例一的耳机HP1,使与扬声器单元9相当的扬声器单元29的姿势为驱动轴线CL29与其他扬声器单元27、28的驱动轴线CL27、CL28平行的姿势,绕驱动轴线CL29将管31形成为螺旋状而压缩管31的形状,并确保管孔31h的全长。
即,通过设置螺旋部31e,能够有效地利用主体部21内的空间并更长地确保管孔31h的全长。另外,管31以其螺旋部31e绕扬声器单元29的驱动轴线CL29描绘螺旋的方式配设。例如,是以驱动轴线CL29为中心的螺旋。由此,由于管31的配设空间中的沿驱动轴线CL29的方向的尺寸小,因此能够以极其压缩的样式形成主体部21。螺旋状包括涡旋状等。
该结构的音响的效果与耳机HP1的场合相同。图11以带括号表示与耳机HP2对应的符号。
耳机HP2能够使主体部21的外形形状压缩化,能够不对从扬声器单元27、28输出的声音AD27、AD28本身带来影响地在使用者的听取声音中附加从扬声器单元29输出的声音AD29。
因此,通过利用扬声器单元29及管31预先设定期望的特性(例如只增强低音域的特性)的声音AD29,能够容易地使耳机HP2的输出声音为期望的特性。
因此,设计工序的音质调整作业的时间变短,能够缩短商品开发周期并尽快地与市场期望对应,能够降低设计成本。
本发明的实施例未限定于上述结构,当然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变形。
实施例一的管11由单元支架6与单元罩10进行两端支撑,作为管11的单元支架6与单元罩10之间的部分的中间部11M可以配合支撑在L罩1a上。
另外,实施例二的管31在单元支架26的贯通孔26c与中间罩21b的贯通孔21b4中进行两端支撑,可以与管11相同地由中间罩21b配合支撑包含于中间部11M的例如螺旋部31e。
该结构的管11、31的振动以实施例一的耳机HP1的管11为代表进行说明。
在耳机HP1中,对管11进行两端支撑。
另外,扬声器单元9作为所谓内耳类型的耳机安装比较大口径的振动板,能进行大音量的声音输出。
管11在以大音量从扬声器单元9进行声音输出时,大振幅的空气振动在管孔11h内传递并稍微引起振动。另外,管11即使由于与管孔11h的内径、长度对应的共振也能引起振动。并且,这些振动的振幅在管11的中间部11M的尤其中央附近尤其变大。所谓该中央附近,意味为中间部11M的延长长度的一半(中心)的位置附近。
因此,管11即使由L罩1a配合支撑中间部11M,在引起的振动的振幅较大的场合,其支撑也松动,即使L罩1a也被管11稍微敲击。
在此,当管11由金属等高刚性材料形成,L罩1a由ABS、PC等热塑性树脂形成时,因为该热塑性树脂的刚性比橡胶、弹性体等柔软的低刚性材料高得多,因此为刚性比较高的部件彼此的配合支撑。
由于该场合的敲击产生的敲击声音的音质为中高音域的生硬的声音,容易作为刺耳的噪音而听取。
另外,中高音域的生硬的敲击声音即使在较小音量的场合也对耳机HP1的再生声音带来影响,作为使用者的感觉,导致表现为“浑浊”、“杂味”的音质低下。
另外,中间部11M与L罩1a的配合因为当一旦松动时则无法返回,因此该敲击现象使用时间越长产生的可能性越高。
因此,优选更有效地抑制敲击声音的产生,为长期维持该抑制的结构,以下说明的变形例相对于该结构。
变形例的耳机HP71相对于实施例一的耳机HP1将软线套3置换为软线套73。首先主要参照图17~图19说明该耳机HP71。
图17是耳机HP71的纵剖视图,省略了F罩1c、扬声器单元7、8、单元支架6与软线4。
图18是耳机HP71在卸下了F罩1c、扬声器单元7、8、单元支架6与软线4的状态下的主视图。
图19是表示软线套73的立体图。
软线套73具有:收放在主体部1的内部并以图18的上下方向为长边的纵长环状的基部73k;以及从基部73k向图18的下方延伸,具有插通软线4的插通孔73h且从主体部1筒状地突出的软线导出部73a。
软线套73由柔软的低刚性材料形成。例如是橡胶、弹性体,具体例子是硅橡胶。
基部73k具有并列相对的一对壁部73kL、73kR、将壁部73kL、73kR的图18的上下端侧连接为圆弧状的一对弧状部73kb、73kb、连接一对壁部73kL、73kR的连结壁部73kc。在连结壁部73kc的中央部形成切口73kc1。
利用连结壁部73kc,环状的基部73k的内侧被分割为两个贯通空间SP1、SP2。两个贯通空间SP1、SP2划分连接在三个扬声器单元7~9与软线4之间的引线的通道,为了使在引线的拉回中的收放良好而利用。
在一方的壁部73kR上作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槽形成凹为与管11的外形形状对应的形状的凹部73b。
在管11为圆管的场合,凹部73b的横截面形状为大致圆弧状,与管11的外周面接触的范围形成为中心角例如为大约90°以上的圆弧状。中心角的具体例子是180°。
在组装了耳机HP71的状态下,管11为中间部11M与凹部73b配合且互相接触。在该变形例中,接触的管11的中间部11M是直状部11d。
在此,软线套73由柔软的低刚性材料形成,因此通过以其横截面形状的曲率与管11的外周面的曲率大致一致的方式形成凹部73b,能够使管11与凹部73b良好地密合。
另外,如果以相对于软线套73的凹部73b加力的方式配设管11,则两部件间的接触或密合伴随按压而更可靠。在该场合,接触或密合的程度几乎不会由于来自外部的冲击、引起的振动而变化。
这样,耳机HP71为管11只在中间部11M与由刚性比管11的材料的刚性低且柔软的材料形成的接触部件接触。该结构作为示意图如图20所示。
如图20所示,与管11的中间部1M接触的接触材料例如是上述的软线套73,并且,在其以外,例如是通过粘贴或粘接安装在L罩1a的内表面的由柔软的低刚性材料构成的缓冲部件74。
图21(a)是说明软线套73的凹部73b的局部的立体图。凹部73b的开口侧的边缘部73b1可以如图19所示以平缓的方式进行嵌缝处理,也可以如图21(a)所示形成为沿管11的形状的形状。
图21(b)是用于说明利用粘结剂等固定在软线套73的壁部73kR上的缓冲部件74的图,是与图21(a)对应的部分的立体图。另外,图22是固定了缓冲部件74的软线套73的整体立体图。
缓冲部件74具有相当于凹部73b的凹部74b。
在设置缓冲部件74的结构的场合,能够使软线套73与缓冲部件74的柔软程度不同。
例如,作为软线套73的材料,在具有即使低刚性材料中刚性也比较高的材料的指定的场合,能只使管11接触的部分为以更柔软的材料形成的接触部件等最适化。
管11未限定于与低刚性部件只在一处接触,可以是在多处接触的结构。
另外,当接触位置包括容易产生最大振幅的、中间部M的至少中央附近时,能够良好地抑制振动,因此是优选的。
另外,管11可以大致整周利用低刚性部件接触并且覆盖。在该场合,预先在接触的低刚性部件上形成管11大致沿整周接触并插通的管插通孔。管插通孔具有大致与管11的截面形状对应的截面形状而形成。
管插通孔可以不是由周壁封闭的状态的孔,可以在周壁的一部分设有连接外部与管插通孔的径向的切口。
如果为该接触结构,即使在管11与接触部件(软线套73、缓冲部件74)之间产生敲击,也难以产生敲击声音。
另外,即使是管11的振动为大振幅的场合,产生的敲击声音的音量也小,并且,由于为可听带域的低音域的柔和的声音,因此难以作为刺耳的噪音听取。
另外,混入再生声音的低音域的柔和的声音在听觉上减少对再生声音的影响,因此抑制再生声音的音质下降。
另外,通过以中间部11M对凹部73b加力的方式配设管11,配合难以松动,即使在长期的使用中,也难以产生敲击现象。
另外,如果使与管11的中间部11M接触的接触部件不为其他部件而为软线套73,则部件件数及组装工序变少。
上述结构当然可以应用于实施例二的耳机HP2。具体地说,例如,使构成为管31的中间部11M(例如螺旋部31e)与安装在中间罩21b上的由柔软的低刚性材料构成的缓冲部件接触或按压在缓冲部件上。
以下说明其他变形例。
在实施例一的耳机HP1中,特性附加用(低音增强用)的扬声器单元9以外的、实现再生声音的基本特性的扬声器单元不限于扬声器单元7、8两个,可以为一个或三个以上。另外,在实现基本特性的扬声器单元为多个的场合,可以分别是不同的样式的扬声器单元。实施例二的耳机HP2也相同。
实施例一、二及变形例的耳机HP1、HP2、HP71未限定于耳栓式。即使作为不使用耳承5、25地将主体部1、21安装在耳廓内并使用的内耳类型的耳机也能够良好地应用。该场合的放音部不是声音通道部,相当于形成在主体部上的通常由多个小的放音孔构成的放音孔组。
扬声器单元9及管11、以及扬声器单元29及管31的样式未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一及实施例二。
例如,即使图23示意地表示的多种变形例的样式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图23(a)是以各驱动轴线CL51与CL52平行的方式配置实现基本特性的扬声器单元51、52,以驱动轴线CL53相对于CL51、CL52平行地相交的方式配置特性附加用的扬声器单元53的例子。
管54与实施例二相同地绕驱动轴线CL53形成为螺旋状并收放在扬声器单元51、52与扬声器单元53之间,与扬声器单元51、52一起在前面部55a开口。在支架56上支撑扬声器单元51、52与管54,扬声器单元51、52的放音面与管54的放音面以相同或平行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压缩整体形状。
图23(b)是以驱动轴线CL51与CL52平行的方式配置实现基本特性的扬声器单元51、52,将特性附加用扬声器单元53以放音面朝向前方且驱动轴线CL53相对于CL51、CL52平行的姿势配置在它们的后方侧,将管54绕驱动轴线CL53形成为螺旋状,并且沿主体部55的外表面在外部露出的例子(耳机HP3)。
图23(c)是以驱动轴线CL51与CL52平行的方式配置成为基本的扬声器单元51、52,将特性附加用的扬声器单元53以放音面朝向后方且驱动轴线CL53相对于CL51、CL52平行的姿势配置在它们的后方侧,将管54从主体部55的后面侧经过侧面在主体部55的中间位置埋没在内部,并与扬声器单元51、52一起在前面部55a开口的例子(耳机HP4)。
耳机HP3、HP4能从外部看见管54,能在视觉上感受具有管54之类的该耳机HP3、HP4的特征。
通过管54可以以将一部分埋入主体部55的方式设置,例如突出其半径量。由于管54的外径根据主体部55的大小充分小,因此在能压缩化方面没有变化。
另外,图23(b)与(c)以遮蔽在主体部55上的方式设置管54,但当然可以将管54设置在主体部55的内部。
在管11、54的材质是低刚性材料的场合,难以产生不需要的振动,另外,由于难以产生敲击声音、所谓的管鸣现象,因此在音响特性方面比高刚性材料的场合良好。相反,就组装作业的容易性而言,由高刚性材料形成的管11、54是良好的。
因此,管11、54的材质优选比较作业性与音响特性,根据其优先度进行适当选择。
特性附加用的扬声器单元9为了增强低音,优选使用相对于扬声器单元7、8,包括振动板的可动部的外径大的扬声器单元。在实施例二及各变形例中也相同。
本发明通过增强低音域的再生声音等来进行改进。
应当增强的低音域例如是100Hz以下的区域,特性A的低音域以外的区域的声压强度与特性B相比充分小,因此不需要严密地控制从扬声器单元7及从扬声器单元8输出的声音的相位、从管孔11输出的扬声器单元9的声音的相位。例如,容许互相完全地抵消的相位差180°以外的偏离。

Claims (9)

1.一种耳栓式耳机,其具有用于将声音放出到外部的放音口,该耳机的特征在于,
具备:
朝向上述放音口放出声音的第一扬声器单元;
放出声音的第二扬声器单元;
管,其具有连通两端部的管孔,以从上述第二扬声器单元放出的声音从上述管孔的一端进入并从另一端朝向上述放音口放出的方式配置;
接触部件,该接触部件通过以其横截面形状的曲率与上述管的外周面的曲率大致一致的方式形成凹部,使上述凹部与上述管的两端部间的中间区域配合接触,上述接触部件的刚性比上述管低,且上述接触部件兼做软线套;以及
从上述软线套的前端拉出到外部的软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栓式耳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管相对于从上述第二扬声器单元放出的声音作为低通滤波器起作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栓式耳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支撑上述第一扬声器单元与上述管的支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栓式耳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支撑上述第一扬声器单元与上述管的支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栓式耳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架以上述第一扬声器单元的放音面与上述管的放音面相同或平行的方式支撑上述第一扬声器单元与上述管。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耳栓式耳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二扬声器单元的放音面侧形成供上述管孔的上述一端插通的前空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耳栓式耳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管以沿着构成上述前空腔的单元罩的周围的方式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耳栓式耳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管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弧状或螺旋状。
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耳栓式耳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多个上述第一扬声器单元。
CN201310204128.5A 2012-05-29 2013-05-28 耳机 Active CN10345833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21769 2012-05-29
JP2012121769 2012-05-29
JP2012213447A JP6024340B2 (ja) 2012-05-29 2012-09-27 ヘッドホン
JP2012-213447 2012-09-27
JP2012216316A JP2014007719A (ja) 2012-05-29 2012-09-28 ヘッドホン
JP2012-216316 2012-09-28
JP2012216317A JP2014007720A (ja) 2012-05-29 2012-09-28 ヘッドホン
JP2012-216317 2012-09-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58336A CN103458336A (zh) 2013-12-18
CN103458336B true CN103458336B (zh) 2017-05-24

Family

ID=497402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04128.5A Active CN103458336B (zh) 2012-05-29 2013-05-28 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45833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92304A (zh) * 2015-11-21 2017-05-31 王永明 一种多驱动器入耳式耳机
CN115914913A (zh) * 2021-09-30 2023-04-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声音输出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426167Y (zh) * 2009-04-17 2010-03-17 富祐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导音管的开放式结构耳机
CN102075826A (zh) * 2010-12-29 2011-05-25 东莞达电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结构改良的耳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87674A (ja) * 2005-04-01 2006-10-19 Victor Co Of Japan Ltd バスレフ型ヘッドホン
JP2007134815A (ja) * 2005-11-08 2007-05-31 Audio Technica Corp ヘッドホン
CN201008206Y (zh) * 2007-01-17 2008-01-16 潍坊艾可特电子有限公司 组合式同轴耳机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426167Y (zh) * 2009-04-17 2010-03-17 富祐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导音管的开放式结构耳机
CN102075826A (zh) * 2010-12-29 2011-05-25 东莞达电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结构改良的耳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58336A (zh) 2013-1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240710B2 (ja) ヘッドホン
US9654865B2 (en) Earphone
CN103167387B (zh) 具有内部共鸣腔的微型扬声器
CN101099411B (zh) 用于声音重放的耳机
CN203590402U (zh) 一种耳机
CN109862486B (zh) 一种扬声组件
EP3413582B1 (en) Headphone
KR101451687B1 (ko) 코엑셜 효과의 2웨이 스피커
CN105100996A (zh) 二合一扬声器单元和头戴式耳机
CN103458336B (zh) 耳机
JP2018006784A (ja) イヤホン
CN214708013U (zh) 一种耳机
CN201986131U (zh) 一种3d四喇叭高保真立体声耳机
CN202957969U (zh) 音箱
CN205987287U (zh) 新型声腔结构耳机
CN102625202B (zh) 耳机
CN116709096A (zh) 一种入耳式同轴双动圈单元耳机
CN204316703U (zh) 双后音腔耳机
RU2621362C1 (ru) Внутриканальный наушник
JP6024340B2 (ja) ヘッドホン
CN205912225U (zh) 多发声单元耳机
CN208158861U (zh) 改善音质的头戴式耳机
JP6149599B2 (ja) イヤホン
CN106028201A (zh) 骨导耳机及其制造方法
JP2017228990A (ja) イヤホ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