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316703U - 双后音腔耳机 - Google Patents

双后音腔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316703U
CN204316703U CN201420719456.9U CN201420719456U CN204316703U CN 204316703 U CN204316703 U CN 204316703U CN 201420719456 U CN201420719456 U CN 201420719456U CN 204316703 U CN204316703 U CN 2043167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base portion
medial surface
combination
mesoch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71945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荣亮
杨易霖
刘至诚
卫帝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GANG ELECTRONIC (KUNSHAN) CO LTD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GANG ELECTRONIC (KUNSHAN) CO LTD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GANG ELECTRONIC (KUNSHAN) CO LTD,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GANG ELECTRONIC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71945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3167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3167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3167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后音腔耳机,包括两相对设置的耳机本体和一头戴部,两耳机本体分别包括一支架和一主体部;所述头戴部两端分别卡设于一支架内;所述主体部包括一后壳组合、一中壳组合、一前壳组合和一喇叭单体;所述后壳组合包括一固设于支架内侧面的后壳体,所述中壳组合卡设于后壳组合的内侧面上,中壳组合与后壳组合及支架之间配合形成一第一后音腔,所述前壳组合盖设于中壳组合的内侧面上,所述喇叭单体设于前壳组合与中壳组合之间,前壳组合与喇叭单体及中壳组合之间形成一第二后音腔,中壳组合上开设有若干连通第一后音腔和第二后音腔的第一调音孔。本实用新型双后音腔耳机能有效提升低频响应质量,防止声音泄漏出去,方便用户使用。

Description

双后音腔耳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耳机,尤其涉及一种双后音腔耳机。
背景技术
耳机,作为一种音频输出装置,应用范围非常广,比如电脑、随身听、CD播放器、MP3播放器等等。用户在使用耳机时,既可以独自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又不会影响到他人。按照耳机的佩戴方式来分,可以将耳机分为:头戴式耳机、耳挂式耳机和耳塞式耳机。以头戴式耳机耳机为例,其具有左右两个耳罩、分别设于两耳罩内部的两耳机本体和连接所述耳罩的头戴部。通常,长时间配戴头戴式耳机会有不舒服的问题,因为这包含有耳机重量和夹持力的问题,导致消费者往往无法长期配戴,因此,目前头戴式耳机设计都朝着重量轻与配戴舒适(夹持力轻)等方向,但是这几个概念往往都与声音质量相抵触,例如,夹持力轻就会造成耳罩与耳朵接触面的泄漏,进而影响低音声音质量。而耳机本体中的音腔对声音的表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音腔越大,低音效果就越强烈。现有技术的耳机只设计一个邻近耳朵的前音腔和一个远离耳朵的后音腔,后音腔主要有密闭式与开孔式两种设计方式,密闭式设计可能会受限于产品结构和ID的限制,通常无法完全呈现出其低频响应特征(无法高质量地表现出低音,尤其是重低音的震撼力度)。而开孔式设计可得到比较好的设计发挥空间,但是这种设计方式会造成声音泄漏出去,使得周围的人被迫听到音乐或杂音。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既能提升低频响应质量,又能防止声音泄漏出去的耳机,以方便用户的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既能提升低频响应质量,又能防止声音泄漏出去的双后音腔耳机,方便用户的使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后音腔耳机,包括两相对设置的耳机本体和一头戴部,两耳机本体分别进一步包括一支架和一主体部;所述头戴部两端分别卡设于一支架内;所述主体部包括一后壳组合、一中壳组合、一前壳组合和一喇叭单体;所述后壳组合包括一固设于支架内侧面的后壳体,后壳体上开设一贯穿孔,所述中壳组合卡设于后壳组合的内侧面上,中壳组合的中部向外侧凸起并穿过贯穿孔固设于支架的内侧面上,中壳组合与后壳组合及支架之间配合形成一密闭的第一后音腔,所述前壳组合盖设于中壳组合的内侧面上,所述喇叭单体设于前壳组合与中壳组合之间并固设于前壳组合的中部,前壳组合与喇叭单体及中壳组合之间围设形成一第二后音腔,所述中壳组合上开设有若干连通第一后音腔和第二后音腔的第一调音孔。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后壳体具有一圆形的第一基部,所述贯穿孔从第一基部的中间开设而成,第一基部的边缘向内侧面凸伸出一呈环形的第一侧壁,第一侧壁与第一基部配合围设形成一第一收容腔;所述中壳组合包括一中壳体,中壳体具有一呈圆形的第二基部,第二基部的中部向外侧凸起一呈圆台形的中壳凸部,第二基部的外侧缘向外侧延伸出一第二侧壁,第二侧壁末端的外缘连接有一向内侧延伸并逐渐扩散形成椭圆形的末端凸伸出第二基部内侧面的第三侧壁,第二侧壁的内壁与第二基部配合形成一第二收容腔,第三侧壁与第二基部及第二侧壁的外壁配合形成一第三收容腔;所述中壳体装设于后壳体的内侧,中壳凸部穿过贯穿孔固设于支架的内侧面上,第一侧壁收容于第一收容腔内,第二基部的外侧面抵顶于第一侧壁的内侧面上,第二基部与第一收容腔及支架之间配合形成所述第一后音腔;所述前壳组合包括一前壳体,前壳体的外侧面与第三侧壁的内侧面贴合,所述喇叭单体固设于前壳体的中间,前壳体与第三收容腔及喇叭单体配合形成所述第二后音腔。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前壳体具有一椭圆形的第三基部,第三基部的中间向内侧凸起一呈球面形的出音部,出音部上开设有若干出音孔,所述第三基部外侧面于出音部处设有一圆形固持槽,所述喇叭单体装设于固持槽内;所述耳机本体还包括一耳垫,耳垫中间围成一环绕的第四收容腔,所述耳垫固设于第三基部的内侧面,出音部设于第四收容腔的中心处,第三基部与喇叭单体及耳垫的第四收容腔之间配合形成一前音腔;所述前壳组合还包括若干前调音网,所述第三基部上于出音部的外侧开设有若干连通前音腔和第二后音腔的第二调音孔,所述各前调音网分别设于一对应的第二调音孔内。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支架包括一第一壳体和一固设于第一壳体内侧面的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内部形成一容置腔,所述头戴部的两端分别可伸缩地卡设于容置腔的上部。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二壳体下端的内侧面凸设形成一向内侧逐渐缩小的圆台形的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凸部的内侧面上凸设一圆环状的第一凸块,第一凸部内侧面上于第一凸块的外围凸设有若干呈环形排列的后壳固定柱;所述第一基部内侧面的中间于贯穿孔的边缘处凸设一呈环形的第二凸块,第一基部外侧面的中间于贯穿孔的边缘处开设一环形的缺槽,第一基部上于第二凸块的外围还开设有若干呈环形排列的第一安装孔;所述后壳组合还包括一圆环形的夹板,所述夹板上开设有若干呈环形排列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基部的外侧面的中部与第一凸部的内侧面贴合,所述第一凸块卡设于缺槽内,所述夹板贴设于第一基部的内侧面,第二安装孔和第一安装孔对应连通,后壳固定柱穿过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并通过夹板使后壳体固定在后壳固定柱上。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二壳体下端于第一凸部的圆心处开设有一纵向延伸的呈长方形的第一固持孔;所述中壳凸部的中间凹设一固定槽,固定槽的底壁上开设一与第一固持孔对应连通的通孔;所述支架还包括一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固设于第一固持孔内,固定件的外侧面与第二壳体的外侧面平齐,固定件的内侧面与第二壳体的内侧面平齐,固定件中部伸入通孔内,固定件的中间开设有一第一固装孔;所述中壳组合还包括一固定块、一第一螺丝和一密封垫片,所述固定块的中间开设一第二固装孔,所述固定块固装于固定槽内,第二固装孔和第一固装孔对应连通,通过所述第一螺丝将固定块和中壳体固定于固定件上,所述密封垫片贴设于第二基部内侧面的中心处并将固定块与固定槽的接合处密封。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二壳体内侧面凸设有两分别覆盖第一固持孔两端的安装板,两安装板上均向容置腔内凸设至少一固定柱;所述固定件的中部具有一固定基部,所述第一固装孔开设于固定基部的中间,固定基部的两端均连接有一固定板,各固定板上均开设有至少一第一导引孔;所述各固定板的内侧面与安装板的外侧面贴合,从而固定板的内侧面与第二壳体的内侧面平齐,所述固定板的外侧面与第二壳体的外侧面平齐,所述固定基部的中间凸伸出第二壳体的内侧面并伸入通孔内,所述固定柱对应收容固设于第一导引孔内;所述固定槽的底壁上于通孔的两侧分别凸设有至少一导引柱;所述固定块于第二固装孔的两侧均开设有至少一第二导引孔,所述导引柱收容固设于第二导引孔内。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凸部上开设一连通第一后音腔和容置腔的第三调音孔。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基部上于第二凸块的外围开设有若干呈环形排列的容积孔,第一基部的外侧面的中部与第一凸部的内侧面贴合从而将容积孔于邻近第一凸部内侧面的一侧封闭。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中壳组合还包括若干中调音网,所述各中调音网分别对应设于一第一调音孔内。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双后音腔耳机通过中壳组合与后壳组合及支架之间配合形成一密闭的第一后音腔,前壳组合与喇叭单体和中壳组合之间围设形成一第二后音腔,中壳组合上开设有若干连通第一后音腔和第二后音腔的第一调音孔,从而增大了后音腔的空气容积,既能有效提升耳机本体的低频响应质量,又能防止声音泄漏出去,方便用户的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双后音腔耳机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双后音腔耳机的主体部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双后音腔耳机的中壳体的立体图。
图4为图3所示中壳体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双后音腔耳机的后壳体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双后音腔耳机的前壳体的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双后音腔耳机的固定块的立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双后音腔耳机的一支架的立体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双后音腔耳机的另一支架的立体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双后音腔耳机的固定件的立体图。
图11为图8所示支架的第二壳体的立体图。
图12为图11所示第二壳体装设有电池的示意图。
图13为图9所示另一支架的第二壳体装设有密封元件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双后音腔耳机的耳机本体的剖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双后音腔耳机与现有的单后音腔耳机的频率响应曲线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双后音腔耳机     1000     耳机本体       100
支架             10        第一壳体      11
第二壳体         12        第一凸部      121
第一固持孔       122       安装板        123
固定柱           124       第一凸块      125
后壳固定柱       126       固定件        13
固定基部         131       第一固装孔    132
固定板           133       第一导引孔    134
容置腔           14        电池          15
电路板           16        密封元件      17
主体部           20        后壳组合      21
后壳体           211       第一基部      2111
贯穿孔           2112      缺槽          2113
第二凸块         2114      容积孔        2115
第一安装孔       2116      第一侧壁      2117
第一收容腔       2118      卡钩          2119
夹板             212       第二安装孔    2121
中壳组合       22      中壳体        221
第二基部       2211    第二侧壁      2212
第三侧壁       2213    前壳固定柱    2214
第一固定孔     2215    固定槽        2216
通孔           2217    导引柱        2218
卡固孔         2219    固定块        222
第二固装孔     2221    第二导引孔    2222
第一螺丝       223     密闭垫片      224
中调音网       225     前壳组合      23
前壳体         231     第三基部      2311
出音部         2312    出音孔        2313
固持槽         2314    第二调音孔    2315
凹槽           2316    第二固定孔    2317
第二螺丝       232     前调音网      233
第二后音腔     234     喇叭单体      24
第二收容腔     25      第三收容腔    26
第一调音孔     27      第一后音腔    28
中壳凸部       29      耳垫          30
第四收容腔     31      前音腔        32
第三调音孔     40      头戴部        200。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的目的及功效,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双后音腔耳机1000包括左右两相对设置的耳机本体100和连接两耳机本体100的呈圆弧形的头戴部200。所述各耳机本体100均包括一支架10、一主体部20和一耳垫30。
请参阅图1、图8和图14,所述支架10包括一第一壳体11、一第二壳体12和一固定件13。所述第二壳体12固设于第一壳体11的内侧面,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内部形成一容置腔14。所述头戴部200的两端分别可伸缩地卡设于一相对应的支架10内。具体地,所述头戴部200的两端分别可伸缩地卡设于容置腔14的上部。
请参阅图8和图11,所述第二壳体12下端的内侧面凸设形成一向内侧逐渐缩小的圆台形的第一凸部121,第二壳体12下端于第一凸部121的圆心处开设有一纵向延伸的呈长方形的第一固持孔122,第二壳体12内侧面凸设有两分别覆盖第一固持孔122两端的安装板123,两安装板123上均向容置腔14内凸设至少一固定柱124。所述第一凸部121的内侧面上于第一固持孔122的外围凸设一圆环状的第一凸块125,第一凸部121的内侧面上于第一凸块125的外围凸设有若干呈环形排列的后壳固定柱126。
请参阅图8、图10和图11,所述固定件13固设于第一固持孔122内,固定件13的外侧面与第二壳体12的外侧面平齐,固定件13的内侧面与第二壳体12的内侧面平齐。具体地,固定件13的中部具有一固定基部131,固定基部131的中间开设有一第一固装孔132,固定基部131的两端均连接有一矩形状的固定板133,各固定板133上均开设有至少一第一导引孔134,各固定板133的内侧面与安装板123的外侧面贴合,从而固定板133的内侧面与第二壳体12的内侧面平齐,固定基部131的前部凸伸出第二壳体12的内侧面,固定板133的外侧面与第二壳体12的外侧面平齐,各固定柱124分别对应收容固设一第一导引孔134内。
请参阅图1至图8和图14,所述主体部20包括一后壳组合21,一设于后壳组合21前部的中壳组合22、一设于中壳组合22前部的前壳组合23和一喇叭单体24。所述后壳组合21包括一后壳体211和一圆环形的夹板212。所述后壳体211的材质为软胶,后壳体211具有一圆形的第一基部2111,第一基部2111的中间开设一圆形的贯穿孔2112,第一基部2111外侧面的中间于贯穿孔2112的边缘处开设一环形的缺槽2113,第一基部2111内侧面的中间于贯穿孔2112的边缘处凸设一呈环形的第二凸块2114。所述第一基部2111上于第二凸块2114的外围开设有若干呈环形排列的容积孔2115,第一基部2111上于第二凸块2114的外围还开设有若干呈环形排列的第一安装孔2116。第一基部2111的边缘向内侧面凸伸出一呈环形的第一侧壁2117,第一侧壁2117与第一基部2111配合围设形成一第一收容腔2118,第一侧壁2117内侧面上向内间隔凸设有呈环形排列的若干卡钩2119。所述夹板212上开设有若干呈环形排列的第二安装孔2121。所述各主体部20的后壳体211分别固设于一相对应的支架10的第二壳体12的内侧面。具体地,第一基部2111的外侧面的中部与第一凸部121的内侧面贴合从而将容积孔2115于邻近第一凸部121内侧面的一侧封闭,第一凸块125卡设于缺槽2113内,夹板212贴设于第一基部2111的内侧面,第二安装孔2121和第一安装孔2116对应连通,后壳固定柱126穿过第一安装孔2116和第二安装孔2121并通过夹板212使后壳体211固定在后壳固定柱126上。
所述中壳组合22包括一中壳体221、一固定块222、一第一螺丝223、一密闭垫片224和若干中调音网225。所述中壳体221具有一呈圆形的第二基部2211,第二基部2211的中部向外侧凸起一呈圆台形的中壳凸部29,第二基部2211的外侧缘向外侧延伸出一第二侧壁2212,第二侧壁2212末端的外缘连接有一向内侧延伸并逐渐扩散形成椭圆形的末端凸伸出第二基部2211内侧面的第三侧壁2213,第二侧壁2212的内壁与第二基部2211配合形成一第二收容腔25,第三侧壁2213与第二基部2211及第二侧壁2212的外壁配合形成一第三收容腔26。所述中壳体221上于第三收容腔25内向内侧凸伸出若干前壳固定柱2214,各前壳固定柱2214上均开设有一第一固定孔2215。所述第二基部2211的中壳凸部29的中间向外凹设一固定槽2216,固定槽2216的底壁上开设一通孔2217,固定槽2216的底壁上于通孔2217的两侧分别凸设有至少一导引柱2218。第二基部2211上开设有以第二基部2211的圆心为中心的若干呈环形排列的第一调音孔27,第二基部2211上于第一调音孔27的外侧开设有若干呈环形排列的卡固孔2219。所述固定块222的中间开设一第二固装孔2221,固定块222于第二固装孔2221的两侧均开设有至少一第二导引孔2222。
所述中壳组合22卡设于后壳组合21的内侧面上并固设于支架10的第二壳体12的内侧面上,中壳凸部29穿过贯穿孔2112固设于支架10的内侧面上,第一固持孔122与通孔2217对应连通。具体地,中壳体221装设于后壳体211的内侧,第一侧壁2117收容于第一收容腔2118内,第一侧壁2117的内侧面抵顶于第二基部2211的的外侧面,若干卡钩2119分别穿过一对应的卡固孔2219将中壳体221和后壳体211卡接在一起;所述固定件13的固定基部131的中间凸伸出第二壳体12的内侧面并伸入通孔2217内,所述固定块222固装于中壳体221的固定槽2216内,导引柱2218收容固设于第二导引孔2222内,第二固装孔2221和第一固装孔132对应连通,通过所述第一螺丝223将固定块222和中壳体221固定于固定件13上;所述密封垫片224贴设于第二基部2211的中壳凸部29内侧面的中心处并将固定块222与固定槽2216的接合处的间隙密封;所述中壳组合22的第二基部2211与后壳组合21的第一收容腔2118及支架10之间配合形成一密闭的第一后音腔28。
所述前壳组合23包括一前壳体231、若干第二螺丝232和若干前调音网233。所述前壳体231具有一椭圆形的第三基部2311,第三基部2311的中间向内侧凸起一呈球面形的出音部2312,出音部2312上开设有若干出音孔2313,第三基部2311外侧面于出音部2312处设有一圆形固持槽2314,第三基部2311上于出音部2312的外侧开设有若干第二调音孔2315,第三基部2311的内侧面于第二调音孔2315的外围凹设一椭圆形环状的凹槽2316,第三基部2311于凹槽2316内开设有若干第二固定孔2317。
所述前壳组合23盖设于中壳组合22的内侧面上,所述喇叭单体24设于前壳组合23与中壳组合22之间并固设于前壳体231的中间,前壳组合23与喇叭单体24及中壳组合之间围设形成一第二后音腔234。具体地,喇叭单体24装设于固持槽2314内,前壳体231的第三基部2311的外侧面与第三侧壁2213的内侧面贴合,各第二固定孔2317分别与一对应的第一固定孔134连通,通过第二螺232穿过第二固定孔2317和第一固定孔134将前壳体231固设于中壳体221上,前壳体231与第三收容腔26及喇叭单体24配合封闭形成所述第二后音腔234。所述第一调音孔27连通第一后音腔28和第二后音腔234,所述各中调音网225分别对应设于一第一调音孔27内。
所述耳垫30呈椭圆环状,耳垫30中间围成一环绕的第四收容腔31,所述耳垫30固设于支架10的内侧面。具体地,耳垫30固设于前壳组合23的第三基部2311的内侧面,第三基部2311与喇叭单体24和耳垫30的第四收容腔31之间配合形成一前音腔32。所述第二调音孔2315连通前音腔32和第二后音腔234,所述各前调音网233分别设于一对应的第二调音孔2315内。
请参阅图8至图13,所述两支架10的容置腔14内分别可装设电池15和电路板16或只装设电路板16。其中,容置腔14内装设有电池15和电路板16的支架10,其通过电池15的内侧面将第一固持孔122密封,从而使容置腔14与外界隔离。容置腔14内只装设电路板16的支架10,其通过一密封元件17将第一固持孔122密封,从而使容置腔14与外界隔离。容置腔14内只装设电池15的支架10的第一凸部121开设一连通第一后音腔28和容置腔14的第三调音孔60,而容置腔14内同时装设电池15和电路板16的支架10的第一凸部121上不开设第三调音孔60,通过开设或不开设第三调音孔40使左右两耳机本体20的频率响应达到平衡。
请参阅图1至图3和图14,本实用新型双后音腔耳机1000的一耳机本体100通过中壳组合22与后壳组合21及支架10之间配合形成一密闭的第一后音腔28,前壳组合23与喇叭单体24及中壳组合22之间围设形成一第二后音腔234,中壳组合22上开设有若干连通第一后音腔28和第二后音腔234的第一调音孔27,从而在第二后音腔234和第一后音腔28间形成一声学阻抗。第二后音腔234和第一后音腔28相互连通,增大了后音腔的空气容积。另,依照声音频段所需在后壳组合21上开设不与外界连通的若干容积孔2115,该若干容积孔2115亦增大了第一后音腔28的空气容积。通过密闭的第一后音腔28和第二后音腔234的比例及若干第一调音孔27,分别等效成声机电等效电路的声学顺性与声学质量的串并联组合,并且形成与声学阻抗匹配耳机声学系统,从而得到耳机系统理想的频率响应,既有效提升了频率响应在低频段的表现,又能防止声音泄漏出去。
请参阅图1、图6、图9、图13和图14,本实用新型双后音腔耳机1000的另一耳机本体100在第一凸部121上开设连第一后音腔28和容置腔14的第三调音孔40,从而亦增大了后音腔的空气容积,其会影响振膜(图未示)运动时第一后音腔28和第二后音腔234内的空气压缩,进而亦能有效提升频率响应在低频段的表现,又能防止声音泄漏出去。而前壳体231上开设连通前音腔32和第二后音腔234的第二调音孔2315主要做低音和中音的调整。
请参阅图15,该图表示本实用新型双后音腔耳机1000与现有的单后音腔耳机的频率响应曲线图,其中曲线I为现有的单后音腔耳机的频率响应曲线,曲线II为本实用新型双后音腔耳机1000的频率响应曲线。通过两者的频率响应曲线对比,本实用新型双后音腔耳机1000的频率响应在20Hz至300Hz有着显著的音压提升效果,本实用新型双后音腔耳机1000的低频效果更好。。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双后音腔耳机1000通过中壳组合22与后壳组合21及支架10之间配合形成一密闭的第一后音腔28,前壳组合23与喇叭单体24和中壳组合22之间围设形成一第二后音腔234,中壳组合22上开设有若干连通第一后音腔28和第二后音腔234的第一调音孔27,从而增大了后音腔的空气容积,既能有效提升耳机本体100的低频响应质量,又能防止声音泄漏出去,以方便用户的使用。

Claims (10)

1.一种双后音腔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相对设置的耳机本体和一头戴部,两耳机本体分别进一步包括一支架和一主体部;所述头戴部两端分别卡设于一支架内;所述主体部包括一后壳组合、一中壳组合、一前壳组合和一喇叭单体;所述后壳组合包括一固设于支架内侧面的后壳体,后壳体上开设一贯穿孔,所述中壳组合卡设于后壳组合的内侧面上,中壳组合的中部向外侧凸起并穿过贯穿孔固设于支架的内侧面上,中壳组合与后壳组合及支架之间配合形成一密闭的第一后音腔,所述前壳组合盖设于中壳组合的内侧面上,所述喇叭单体设于前壳组合与中壳组合之间并固设于前壳组合的中部,前壳组合与喇叭单体及中壳组合之间围设形成一第二后音腔,所述中壳组合上开设有若干连通第一后音腔和第二后音腔的第一调音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后音腔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体具有一圆形的第一基部,所述贯穿孔从第一基部的中间开设而成,第一基部的边缘向内侧面凸伸出一呈环形的第一侧壁,第一侧壁与第一基部配合围设形成一第一收容腔;所述中壳组合包括一中壳体,中壳体具有一呈圆形的第二基部,第二基部的中部向外侧凸起一呈圆台形的中壳凸部,第二基部的外侧缘向外侧延伸出一第二侧壁,第二侧壁末端的外缘连接有一向内侧延伸并逐渐扩散形成椭圆形的末端凸伸出第二基部内侧面的第三侧壁,第二侧壁的内壁与第二基部配合形成一第二收容腔,第三侧壁与第二基部及第二侧壁的外壁配合形成一第三收容腔;所述中壳体装设于后壳体的内侧,中壳凸部穿过贯穿孔固设于支架的内侧面上,第一侧壁收容于第一收容腔内,第二基部的外侧面抵顶于第一侧壁的内侧面上,第二基部与第一收容腔及支架之间配合形成所述第一后音腔;所述前壳组合包括一前壳体,前壳体的外侧面与第三侧壁的内侧面贴合,所述喇叭单体固设于前壳体的中间,前壳体与第三收容腔及喇叭单体配合形成所述第二后音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后音腔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体具有一椭圆形的第三基部,第三基部的中间向内侧凸起一呈球面形的出音部,出音部上开设有若干出音孔,所述第三基部外侧面于出音部处设有一圆形固持槽,所述喇叭单体装设于固持槽内;所述耳机本体还包括一耳垫,耳垫中间围成一环绕的第四收容腔,所述耳垫固设于第三基部的内侧面,出音部设于第四收容腔的中心处,第三基部与喇叭单体及耳垫的第四收容腔之间配合形成一前音腔;所述前壳组合还包括若干前调音网,所述第三基部上于出音部的外侧开设有若干连通前音腔和第二后音腔的第二调音孔,所述各前调音网分别设于一对应的第二调音孔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后音腔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一第一壳体和一固设于第一壳体内侧面的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内部形成一容置腔,所述头戴部的两端分别可伸缩地卡设于容置腔的上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后音腔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下端的内侧面凸设形成一向内侧逐渐缩小的圆台形的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凸部的内侧面上凸设一圆环状的第一凸块,第一凸部内侧面上于第一凸块的外围凸设有若干呈环形排列的后壳固定柱;所述第一基部内侧面的中间于贯穿孔的边缘处凸设一呈环形的第二凸块,第一基部外侧面的中间于贯穿孔的边缘处开设一环形的缺槽,第一基部上于第二凸块的外围还开设有若干呈环形排列的第一安装孔;所述后壳组合还包括一圆环形的夹板,所述夹板上开设有若干呈环形排列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基部的外侧面的中部与第一凸部的内侧面贴合,所述第一凸块卡设于缺槽内,所述夹板贴设于第一基部的内侧面,第二安装孔和第一安装孔对应连通,后壳固定柱穿过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并通过夹板使后壳体固定在后壳固定柱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后音腔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下端于第一凸部的圆心处开设有一纵向延伸的呈长方形的第一固持孔;所述中壳凸部的中间凹设一固定槽,固定槽的底壁上开设一与第一固持孔对应连通的通孔;所述支架还包括一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固设于第一固持孔内,固定件的外侧面与第二壳体的外侧面平齐,固定件的内侧面与第二壳体的内侧面平齐,固定件中部伸入通孔内,固定件的中间开设有一第一固装孔;所述中壳组合还包括一固定块、一第一螺丝和一密封垫片,所述固定块的中间开设一第二固装孔,所述固定块固装于固定槽内,第二固装孔和第一固装孔对应连通,通过所述第一螺丝将固定块和中壳体固定于固定件上,所述密封垫片贴设于第二基部内侧面的中心处并将固定块与固定槽的接合处密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后音腔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内侧面凸设有两分别覆盖第一固持孔两端的安装板,两安装板上均向容置腔内凸设至少一固定柱;所述固定件的中部具有一固定基部,所述第一固装孔开设于固定基部的中间,固定基部的两端均连接有一固定板,各固定板上均开设有至少一第一导引孔;所述各固定板的内侧面与安装板的外侧面贴合,从而固定板的内侧面与第二壳体的内侧面平齐,所述固定板的外侧面与第二壳体的外侧面平齐,所述固定基部的中间凸伸出第二壳体的内侧面并伸入通孔内,所述固定柱对应收容固设于第一导引孔内;所述固定槽的底壁上于通孔的两侧分别凸设有至少一导引柱;所述固定块于第二固装孔的两侧均开设有至少一第二导引孔,所述导引柱收容固设于第二导引孔内。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后音腔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部上开设一连通第一后音腔和容置腔的第三调音孔。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后音腔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部上于第二凸块的外围开设有若干呈环形排列的容积孔,第一基部的外侧面的中部与第一凸部的内侧面贴合从而将容积孔于邻近第一凸部内侧面的一侧封闭。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后音腔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壳组合还包括若干中调音网,所述各中调音网分别对应设于一第一调音孔内。
CN201420719456.9U 2014-11-21 2014-11-21 双后音腔耳机 Active CN2043167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719456.9U CN204316703U (zh) 2014-11-21 2014-11-21 双后音腔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719456.9U CN204316703U (zh) 2014-11-21 2014-11-21 双后音腔耳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316703U true CN204316703U (zh) 2015-05-06

Family

ID=531389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719456.9U Active CN204316703U (zh) 2014-11-21 2014-11-21 双后音腔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316703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92378A (zh) * 2016-02-14 2016-05-18 东莞市丰纶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低音分频耳机
CN108900942A (zh) * 2018-07-16 2018-11-2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播放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WO2021196253A1 (zh) * 2020-03-31 2021-10-07 声电电子科技(惠州)有限公司 头戴式耳机调音结构及耳壳组件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92378A (zh) * 2016-02-14 2016-05-18 东莞市丰纶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低音分频耳机
CN105592378B (zh) * 2016-02-14 2018-10-12 东莞市丰纶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低音分频耳机
CN108900942A (zh) * 2018-07-16 2018-11-2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播放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WO2021196253A1 (zh) * 2020-03-31 2021-10-07 声电电子科技(惠州)有限公司 头戴式耳机调音结构及耳壳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8157535A1 (zh) 喇叭及耳塞式耳机
CN102487469B (zh) 耳罩及头戴式降噪耳机
WO2021138953A1 (zh) 扬声器箱
WO2020140548A1 (zh) 发声器件及电子设备
CN204948303U (zh) 一种动圈式耳机
CN204316703U (zh) 双后音腔耳机
CN113163297B (zh) 音频装置以及智能头戴设备
CN203840524U (zh) 高低频音效可调的骨传导震子
CN206620266U (zh) 一种双音腔高清耳机
CN210405611U (zh) 一种智能无线耳机
CN201986131U (zh) 一种3d四喇叭高保真立体声耳机
CN116709096A (zh) 一种入耳式同轴双动圈单元耳机
CN103313162A (zh) 一种双喇叭耳机
CN207410494U (zh) 一种多扬声器主动降噪耳机
WO2018145352A1 (zh) 一种球形音响
CN206061072U (zh) 耳机
TWM625261U (zh) 反饋主動降噪式的聲腔模組
CN207968806U (zh) 一种高保真的耳机喇叭
CN210609611U (zh) 主动降噪耳机
CN210183541U (zh) 一种多发声单元组合结构
CN204119440U (zh) 一种新型耳机
CN206620260U (zh) 一种高清分频耳机
CN206620264U (zh) 一种物理分频耳机
CN206620267U (zh) 一种高清原音重现耳机
CN201928407U (zh) 耳罩及头戴式降噪耳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