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57546A - 信号处理器、信号处理方法和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信号处理器、信号处理方法和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57546A
CN103457546A CN2013101887624A CN201310188762A CN103457546A CN 103457546 A CN103457546 A CN 103457546A CN 2013101887624 A CN2013101887624 A CN 2013101887624A CN 201310188762 A CN201310188762 A CN 201310188762A CN 103457546 A CN103457546 A CN 1034575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riable gain
control end
electromotive force
gain amplifier
amplifie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8876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吉川直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4575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5754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GCONTROL OF AMPLIFICATION
    • H03G3/00Gain control in amplifiers or frequency changers
    • H03G3/20Automatic control
    • H03G3/30Automatic control in amplifiers hav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03G3/3036Automatic control in amplifiers hav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 high-frequency amplifiers or in frequency-change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GCONTROL OF AMPLIFICATION
    • H03G1/00Details of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amplification
    • H03G1/0005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ling devices operated by a controlling current or voltage signal
    • H03G1/0017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ling devices operated by a controlling current or voltage signal the device being at least one of the amplifying solid state elements of the amplifier
    • H03G1/0029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ling devices operated by a controlling current or voltage signal the device being at least one of the amplifying solid state elements of the amplifier using FET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Amplification And Gain Control (AREA)

Abstract

这里公开了一种信号处理器,包括:具有可变增益的多个并联连接的可变增益放大部件;和控制部件,适于控制所述可变增益放大部件的每一个的控制端电势,并使得所述控制端电势根据不同输入信号电平转变。

Description

信号处理器、信号处理方法和通信装置
技术领域
本技术涉及信号处理器、信号处理方法和通信装置,并更具体地,涉及能提供增益控制特性的改进线性的信号处理器、及其处理方法和具有其的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方法可用于将具有可变增益的可变增益放大器用作在RF(射频)前端安装的放大部件(例如,参考US10/138681)。
发明内容
然而,在现有技术中,通过一对共源共栅(cascode)晶体管之间的电流划分比(current division ratio)来控制增益,在该控制处理中可能将线性增益控制特性改变为非线性增益控制特性。这已导致不充分的失真特性,可能使得难以实现充分的动态范围。
考虑到上述情况已提出了本技术,并且可期望提供增益控制特性的改进的线性。
本技术的一个模式是一种信号处理器,包括多个可变增益放大部件和控制部件。具有可变增益的所述多个可变增益放大部件并联连接。该控制部件控制所述可变增益放大部件的每一个的控制端的电势,并使得所述控制端电势根据不同输入信号电平转变。
该控制部件可使得所述可变增益放大部件的控制端电势转变,其间建立的电势差允许所述可变增益放大部件所生成的失真分量彼此抵消。
该控制部件可按照预定电压间隔使得所述可变增益放大部件的控制端电势转变。
该控制部件可将每一控制端电势改变与信号电平的变化成比例的电势差。
所有可变增益放大部件可包括相同尺寸的晶体管。
每一可变增益放大部件可包括一对共源共栅晶体管,并基于这对共源共栅晶体管之间的电流划分比来改变增益。该控制部件可控制所述控制端电势,使得按照差分方式来控制这对共源共栅晶体管。
每一可变增益放大部件可包括适于放大这对控制端电势之间的差的差分放大部件。
本技术的另一模式在于一种信号处理器的信号处理方法。在该信号处理方法中,该信号处理器监视输入信号电平,确定具有可变增益的多个并联连接的可变增益放大部件的每一个的控制端电势,并将所述控制端电势供应到所述可变增益放大部件的控制端。
本技术的另一模式在于一种通信装置,包括接收部件、多个可变增益放大部件和控制部件。该接收部件接收信号。所述多个可变增益放大部件并联连接,并放大该接收部件所接收的信号。该控制部件控制所述可变增益放大部件的每一个的控制端电势,并根据彼此不同的输入信号电平使得所述控制端电势转变。
在本技术的模式中,监视输入信号电平。基于该输入信号电平来确定具有可变增益的多个并联连接的可变增益放大部件的每一个的控制端电势。将所确定的控制端电势供应到所述可变增益放大部件的控制端。
本技术允许信号电平控制,并特别提供增益控制特性的改进线性,由此有助于改进失真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图示了可变增益放大器的主要组件的示例的图;
图2是图示了输出电流针对输入电压的三阶导数的示例的图;
图3是图示了可变增益放大器的主要组件的示例的图;
图4是图示了控制端电势的示例的图;
图5是图示了输出电流针对输入电压的三阶导数的示例的图;
图6是图示了三次(tertiary)相互失真特性的示例的图;
图7是图示了栅极控制处理的流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8是图示了接收机的主要组件的示例的图;
图9是图示了显示装置的主要组件的示例的框图;和
图10是图示了计算机的主要组件的示例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于执行本公开的模式(其后称为实施例)给予描述。应注意的是,将按照以下顺序来给予描述。
1.第一实施例(可变增益放大器)
2.第二实施例(接收机)
3.第三实施例(显示装置)
4.第四实施例(计算机)
<1.第一实施例>
[1-1包括单一放大部件的可变增益放大器]
图1是图示了可变增益放大器的主要组件的示例的图。图1中示出的可变增益放大器10可改变其增益。如图1中图示的,可变增益放大器10包括三个晶体管MN0到MN2和负载31。晶体管MN1和MN2被共源共栅地连接到公共晶体管MN0,负载31被连接到晶体管MN1。上述可变增益放大器10得到以下应用,诸如作为由TV调谐器代表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低噪声放大器。
图2中示出的可变增益放大器10通过控制共源共栅晶体管MN1的栅极电势、或共源共栅晶体管MN2的栅极电势、或这两个晶体管的栅极电势,来控制流入输出端的信号电流的比率,由此控制增益。这时,共源共栅晶体管MN1的源极所生成的信号电压由下面示出的等式1给出。
[等式1]
vs = vin &times; gm 0 &times; ( 1 gm 1 + gm 2 ) . . . ( 1 )
应注意的是,等式1中的“vin”代表输入端电压。此外,“gm0”代表晶体管MN0的跨导,“gm1”代表晶体管MN1的跨导,而“gm2”代表晶体管MN2的跨导。这对于下面给出的描述同样正确。
另一方面,通过下面示出的等式2给出输出电流io。
[等式2]
io = vin &times; gm 0 &times; ( 1 gm 1 + gm 2 ) &times; gm 1 . . . ( 2 )
如果忽略gm0的非线性,则输出电流io是晶体管的跨导gm的函数,除了其中gm2=0或者gm2=gm1的情况。晶体管的gm值与栅源电压独立地并且非线性地变化。所以,已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其中增益控制特性在控制处理中可以非线性地变化。这已导致不充分的失真特性,可能使得难以实现充分的动态范围。
[1-2信号处理器]
为此原因,信号处理器包括多个可变增益放大部件和控制部件。具有可变增益的所述多个可变增益放大部件并联连接。控制部件控制每一可变增益放大部件的控制端电势,并根据彼此不同的输入信号电平使得控制端电势转变。
即,多个任意可变增益放大部件并联连接。控制部件控制任意可变增益放大部件的控制端电势的状态转变,使得其间存在预定电势差。这使得由于可变增益放大部件所生成的失真分量之间的干扰、导致这些失真分量最小化,由此有助于整体改进增益控制特性的线性。
该信号处理器可以是任何类型,只要输入信号由具有可变增益的放大部件放大并输出即可。该输入信号可以是任何类型。尽管可变增益放大部件也可以是任意类型,但是优选的是,这些并联连接的部件应提供相同特性。
控制部件可使得可变增益放大部件的控制端电势转变,其间建立的电势差允许可变增益放大部件所生成的失真分量彼此抵消。
如上所述,控制部件在其间建立有电势差的情况下使得控制端电势转变,由此更有效地使得失真分量最小化。
控制部件可按照预定电压间隔使得可变增益放大部件的控制端电势转变。
如果并联连接的可变增益放大部件提供相同特性,则控制部件可通过按照允许失真分量彼此抵消的预定电压间隔使得可变增益放大部件的控制端电势转变,而更有效地使得失真分量最小化。
控制部件可将每一控制端电势改变与信号电平的变化成比例的电势差。
此外,所有可变增益放大部件可包括相同尺寸的晶体管。
每一可变增益放大部件可包括一对共源共栅晶体管,并基于这对共源共栅晶体管之间的电流划分比来变化增益。控制部件可控制所述控制端电势,使得按照差分方式来控制这对共源共栅晶体管。
即使每一可变增益放大部件包括一对共源共栅晶体管,控制部件也可通过按照差分方式控制每一晶体管的栅极电势(控制端电势)、并根据彼此不同的输入信号电平使得每一可变增益放大部件的控制端电势转变,而整体提供增益控制特性的改进的线性。
每一可变增益放大部件可包括适于放大控制端电势之间的差的差分放大部件。
即使每一可变增益放大部件可以是适于放大两个输入之间的差的差分放大部件,控制部件也可通过进行相同控制来整体提供增益控制特性的改进的线性。当然,每一可变增益放大部件可以是除了差分放大部件之外的放大部件。
应注意的是,本技术可被实现为除了信号处理器之外的信号处理方法。
作为选择,本技术可被实现为包括接收部件、多个可变增益放大部件和控制部件的通信装置。接收部件接收信号。多个可变增益放大部件并联连接,并放大该接收部件所接收的信号。控制部件控制每一可变增益放大部件的控制端电势,并使得控制端电势根据彼此不同的输入信号电平转变。
即,本技术可被实现为信号处理器或适于执行相同信号处理的任意装置。作为选择,可通过软件来实现控制处理的部分或整体。
[1-3包括并联连接的放大部件的可变增益放大器]
如果图1中示出的可变增益放大器10的晶体管MN1和MN2的漏极被一起短路,则输出电流io可通过下面示出的等式3来表达。
[等式3]
io = vin &times; gm 0 &times; { ( 1 gm 1 + gm 2 ) &times; ( gm 1 + gm 2 ) } . . . ( 3 )
即,输出电流io仅受到gm0的非线性的影响。根据等式2,每一晶体管MN1和MN2的漏极电流相对于输入电压是非线性的。然而,根据等式3,如果这两个晶体管的漏极电流被相加,则仅通过gm0产生非线性。即,晶体管MN1的漏极电流的非线性分量(例如,交互调制失真分量)与晶体管MN2的漏极电流的非线性分量在幅度上相同,但是在相位上相反。
此外,关于等式2,假设gm1=gm2,则输出电流io仅受到gm0的非线性的影响。此外,假设晶体管MN1和MN2之间的栅极电势的差由△V[V]表示,则△V[V]>0处的晶体管MN1的漏极电流的非线性分量与△V[V]<0处的晶体管MN1的漏极电流的非线性分量在相位上相反。
这里,假设水平轴代表△V[V]而垂直轴代表输出电流相对于输入电压的三阶导数,我们获得图2中示出的图表。即,比较输出电流相对于输入电压的三阶导数,晶体管MN1的漏极电流相对于输入电压的三阶导数与晶体管MN2的漏极电流相对于输入电压的三阶导数关于点△V=0对称。
图3是图示了可变增益放大器的主要组件的示例的图。图3中示出的可变增益放大器100如同图1中示出的可变增益放大器10是具有可变增益的放大器。相同放大器100是适于处理信号的信号处理器的示例。如图3中图示的,可变增益放大器100包括控制部件101和放大部件102。
控制部件101根据输入信号电平控制放大部件102的增益。
放大部件102是适于利用控制部件101控制的增益来放大通过输入端供应的输入信号、并输出所放大的信号的可变增益放大部件。
如图3中图示的,放大部件102包括六个放大部件Gm1到Gm6以及负载131。放大部件Gm1到Gm6在放大部件102的输入和输出之间并联连接。即,同一部件102具有与可变增益放大器10类似的并联连接的放大部件。即,每一放大部件包括与公共晶体管MN0连接的一对共源共栅晶体管MN1和MN2,并通过控制共源共栅晶体管MN1的栅极电势、或共源共栅晶体管MN2的栅极电势、或这两个晶体管MN1和MN2的栅极电势,来控制流入输出端中的信号电流的比率,由此控制增益。
放大部件Gm1包括晶体管120-1、121-1和122-1。晶体管120-1的栅极连接到输入端。晶体管121-1的栅极是控制端P1,而该晶体管的漏极与该输出端连接。晶体管122-1的栅极是控制端N1。
放大部件Gm2包括晶体管120-2、121-2和122-2。晶体管120-2的栅极连接到输入端。晶体管121-2的栅极是控制端P2,而该晶体管的漏极与该输出端连接。晶体管122-2的栅极是控制端N2。
放大部件Gm3包括晶体管120-3、121-3和122-3。晶体管120-3的栅极连接到输入端。晶体管121-3的栅极是控制端P3,而该晶体管的漏极与该输出端连接。晶体管122-3的栅极是控制端N3。
放大部件Gm4包括晶体管120-4、121-4和122-4。晶体管120-4的栅极连接到输入端。晶体管121-4的栅极是控制端P4,而该晶体管的漏极与该输出端连接。晶体管122-4的栅极是控制端N4。
放大部件Gm5包括晶体管120-5、121-5和122-5。晶体管120-5的栅极连接到输入端。晶体管121-5的栅极是控制端P5,而该晶体管的漏极与该输出端连接。晶体管122-5的栅极是控制端N5。
放大部件Gm6包括晶体管120-6、121-6和122-6。晶体管120-6的栅极连接到输入端。晶体管121-6的栅极是控制端P6,而该晶体管的漏极与该输出端连接。晶体管122-6的栅极是控制端N6。
以上晶体管120-1到120-6可以全部是相同尺寸,或者其中一些可以是不同尺寸。如果在说明书中不必在晶体管120-1到120-6之间进行区分,则这些晶体管将被简称为晶体管120。如果在说明书中不必在晶体管121-1到121-6之间进行区分,则这些晶体管将被简称为晶体管121。如果在说明书中不必在晶体管122-1到122-6之间进行区分,则这些晶体管将被简称为晶体管122。如果不必在控制端N1到N6之间进行区分,则这些控制端将被简称为控制端N。如果不必在控制端P1到P6之间进行区分,则这些控制端将被简称为控制端P。此外,如果不必在放大部件Gm1到Gm6之间进行区分,则这些放大部件将被简称为放大部件Gm。
如上所述,每一放大部件Gm的晶体管120的栅极连接到输入端,而其晶体管121的漏极连接到输出端。此外,其晶体管122的漏极连接到一起。
应注意的是,并联连接的放大部件Gmn的数目是任意的。放大部件Gmn是任意放大部件,并且可以是适于放大两个输入(一对输入)之间的电势差的差分放大部件。
控制部件101按照例如图4中示出的方式来控制每一放大部件Gmn的控制端N和P的电势。图4中图示的图表示出了增益控制电压(即,输入信号电平)与每一控制端的电势之间的关系。
在图4中,线201代表其中控制端P1的电势进行转变的方式。应注意的是,当输入信号电平低于线201时,控制端P1的电势是高电平,而当输入信号电平高于线201时,控制端P1的电势是低电平。
此外,线202代表其中控制端P2的电势进行转变的方式。应注意的是,当输入信号电平低于线202时,控制端P2的电势是高电平,而当输入信号电平高于线202时,控制端P2的电势是低电平。
此外,线203代表其中控制端P3的电势进行转变的方式。应注意的是,当输入信号电平低于线203时,控制端P3的电势是高电平,而当输入信号电平高于线203时,控制端P3的电势是低电平。
此外,线204代表其中控制端P4的电势进行转变的方式。应注意的是,当输入信号电平低于线204时,控制端P4的电势是高电平,而当输入信号电平高于线204时,控制端P4的电势是低电平。
此外,线205代表其中控制端P5的电势进行转变的方式。应注意的是,当输入信号电平低于线205时,控制端P5的电势是高电平,而当输入信号电平高于线205时,控制端P5的电势是低电平。
此外,线206代表其中控制端P6的电势进行转变的方式。应注意的是,当输入信号电平低于线206时,控制端P6的电势是高电平,而当输入信号电平高于线206时,控制端P6的电势是低电平。
另一方面,在图4中,线211代表其中控制端N1的电势进行转变的方式。应注意的是,当输入信号电平低于线211时,控制端N1的电势是低电平,而当输入信号电平高于线211时,控制端N1的电势是高电平。
此外,线212代表其中控制端N2的电势进行转变的方式。应注意的是,当输入信号电平低于线212时,控制端N2的电势是低电平,而当输入信号电平高于线212时,控制端N2的电势是高电平。
此外,线213代表其中控制端N3的电势进行转变的方式。应注意的是,当输入信号电平低于线213时,控制端N3的电势是低电平,而当输入信号电平高于线213时,控制端N3的电势是高电平。
此外,线214代表其中控制端N4的电势进行转变的方式。应注意的是,当输入信号电平低于线214时,控制端N4的电势是低电平,而当输入信号电平高于线214时,控制端N4的电势是高电平。
此外,线215代表其中控制端N5的电势进行转变的方式。应注意的是,当输入信号电平低于线215时,控制端N5的电势是低电平,而当输入信号电平高于线215时,控制端N5的电势是高电平。
此外,线216代表其中控制端N6的电势进行转变的方式。应注意的是,当输入信号电平低于线216时,控制端N6的电势是低电平,而当输入信号电平高于线216时,控制端N6的电势是高电平。
如图4中图示的,控制部件101按照差分方式(按照两个电势之和恒定的方式)控制每一放大部件Gmn的控制端P和N的电势。此外,控制部件101对于每一放大部件Gmn的不同电平的控制端的电势进行转变。例如,控制部件101按照预定电压间隔使得具有针对每一放大部件Gmn建立的偏移α[V]的控制端电势转变。该偏移最好应该是允许放大部件Gmn所生成的失真分量彼此抵消的电压间隔。
即,放大部件Gmn充当并联连接的增益控制放大器。此外,按照差分方式控制放大部件Gmn的增益控制端。此外,向放大部件Gmn的控制端N和P施加的栅极控制电压彼此偏移ΔαV,使得放大部件Gmn的单元所生成的失真分量彼此抵消。
假设水平轴代表图3中示出的放大部件102的增益控制电压(即,输入信号电平)并且垂直轴代表输出电流相对于输入信号电平的三阶导数,我们获得图5中示出的图表。在图5中,曲线231到236代表相应放大部件Gmn的输出电流相对于输入信号电平的三阶导数。此外,曲线241代表放大部件102整体的输出电流相对于输入信号电平的三阶导数。此外,曲线242代表放大部件102整体的相对于输入信号电平的跨导Gm[S]。
如图5中示出的曲线241所图示的,放大部件Gmn在控制部件101的控制下抵消彼此的非线性。即,多个增益控制放大器在同时补偿彼此的失真特性的同时操作,与图1中示出的可变增益放大器10相比,可变增益放大器100能改进失真特性。
图6是图示了三次相互失真特性的示例的图。图6中示出的曲线251代表相对于可变增益放大器10的衰减(AGC衰减)的三次相互失真特性(三次拦截点)的示例。此外,图6中示出的曲线252代表相对于可变增益放大器100的衰减的三次相互失真特性的示例。
如图6中图示的,曲线252整体上比曲线251更高。即,可变增益放大器100比可变增益放大器10具有更高的三次相互失真特性。所以,可变增益放大器100比可变增益放大器10提供更好的动态范围。
应注意的是,控制部件101可将每一控制端电势改变与信号电平的改变成比例的电势差,即,按照模拟方式。
[1-4栅极控制处理的流程]
将参考图7中示出的流程图对于控制部件101所处置的栅极控制处理的示例给出描述。
当栅极控制处理开始时,控制部件101在步骤S101监视输入信号电平。在步骤S102,控制部件101根据输入信号电平确定控制端电势。在步骤S103,控制部件101控制该控制端电势与在步骤S102中确定的电势相同。
在步骤S104,控制部件101确定是否终止栅极控制处理。如果确定将不终止该处理,则处理返回到步骤S101以重复随后步骤。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104确定将终止该处理时,终止栅极控制处理。
控制部件101所处置的栅极控制处理允许如上所述控制所述控制端电势,由此有助于比可变增益放大器10的动态范围更好的可变增益放大器100的动态范围。
<2.第二实施例>
应注意的是,本技术可应用到和图3中所示可变增益放大器100具有相同功能的任意装置。例如,本技术可应用到使用可变增益放大器100的接收机。图8是图示了接收机的主要组件的示例的图。
图8中示出的接收机300接收诸如TV信号的广播波。如图8中图示的,接收机300包括天线311、可变增益放大器(可变增益AMP)312、混频器(混频器)313、带通滤波器(BPF)314、可变增益放大器(IFVGA)315和解调部件(解调器)316。
在如上所述配置的接收机中,图3中所示可变增益放大器100被用作可变增益放大器312。这使得同一放大器312可能根据信号电平来控制经由天线311接收的接收信号(TV信号)的增益。结果,可变增益放大器312可在使得失真最小化的同时放大接收信号。
这时,可变增益放大器312提供放大部件的增益控制特性的改进线性。即,同一放大器312提供更好失真特性,由此有助于接收机300的改进动态范围。
应注意的是,接收机300所接收的信号可以是无线或有线信号。
本技术可进一步应用到其他装置。
<3.第三实施例>
[显示装置]
图9是图示了作为其处理部件的、使用以上接收机(接收机300)的显示装置的主要组件的示例的框图。图9中示出的显示装置500是例如适于接收诸如SECAM-L的AM广播波(例如,电视信号)的接收机,并且还是适于显示接收的信号的显示装置。显示装置500包括例如天线501、调谐器502、解多路复用器503、解码器504、视频信号处理部件505、显示部件506、音频信号处理部件507、扬声器508、外部接口509、控制部件510、用户接口511和总线512。
调谐器502从经由天线接收的广播信号提取期望信道的信号,对提取的信号进行解调。然后,调谐器502将从该解调获得的编码后的比特流输出到解多路复用器503。即,调谐器502充当适于接收包括编码后的图像的编码后的流的显示装置500的传送部件。
解多路复用器503从编码后的比特流中分离出要观看的节目的视频和音频流,将分离的流输出到解码器504。此外,解多路复用器503从编码后的比特流中提取诸如EPG(电子节目指南)的辅助数据,将提取的数据供应到控制部件510。应注意的是,解多路复用器503可对编码后的比特流进行解扰,如果对该流进行了加扰的话。
解码器504对从解多路复用器503供应的视频和音频流进行解码。然后,解码器504将通过该解码生成的视频数据输出到视频信号处理部件505。此外,解码器504将通过该解码生成的音频数据输出到音频信号处理部件507。
视频信号处理部件505对从解码器504供应的视频数据进行再现,允许显示部件506显示该画面。作为选择,同一部件505可允许显示部件506显示经由网络供应的应用屏幕。仍然作为选择,视频信号处理部件505可根据该设置对视频数据执行诸如噪声去除的附加处理。仍然作为选择,同一部件505可生成诸如菜单、按钮或光标的GUI(图形用户接口)图像,并在该输出图像上覆盖所生成的图像。
显示部件506由从视频信号处理部件505供应的驱动信号驱动,在显示装置(例如,液晶显示器、等离子显示器或OELD(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的画面表面上显示画面或图像。
音频信号处理部件507执行包括从解码器504供应的数字音频数据向模拟数据的变换以及同一数据的放大的再现处理,从扬声器508输出声音。作为选择,音频信号处理部件507可对音频数据执行包括噪声去除的附加处理。
外部接口509连接显示装置500和外部设备或网络。例如,经由外部接口509接收的视频或音频流可由解码器504解码。即,外部接口509还充当适于接收包括编码的图像的编码的流的显示装置500的传送部件。
控制部件510包括诸如CPU(中央处理单元)的处理器以及诸如RAM(随机存取存储器)和ROM(只读存储器)的存储器。存储器存储CPU所运行的程序、节目数据、EPG数据和经由网络获取的数据。例如,当激活显示装置500时,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由CPU读取和运行。CPU例如根据通过运行该程序从用户接口511供应的操作信号,来控制显示装置500的操作。
用户接口511连接到控制部件510。同一接口511包括例如允许用户操作显示装置500的按钮、开关和遥控信号接收部件。用户接口511检测经由这些组件的用户操作,生成操作信号并将生成的操作信号输出到控制部件510。
总线512将调谐器502、解多路复用器503、解码器504、视频信号处理部件505、音频信号处理部件507、外部接口509和控制部件510连接到一起。
上述接收机300被用作如上述那样配置的显示装置500的天线501和调谐器502。这提供了调谐器502的较好动态范围,由此有助于屏上图像的改进质量。
<4.第四实施例>
[计算机]
以上处理序列可通过硬件或软件来执行。如果处理序列通过软件来执行,则向计算机安装构成该软件的程序。这里,计算机包括在专用硬件中合并的计算机、当利用各种程序安装时能够执行各种功能的通用目的个人计算机、或其他计算机。
图10是图示了适于使用程序执行以上处理序列的计算机的硬件配置示例的框图。
在图10中示出的计算机600中,CPU601、ROM602和RAM603经由总线604彼此连接。
输入/输出接口610也连接到总线604。输入部件611、输出部件612、存储部件613和通信部件614以及驱动器615连接到输入/输出接口610。
输入部件611包括例如键盘、鼠标、麦克风、触摸板和输入端。输出部件612包括例如显示器、扬声器和输出端。存储部件613包括例如硬盘、RAM盘和非易失性存储器。通信部件614包括例如网络接口。驱动器615驱动诸如磁盘、光盘、磁光盘、或半导体存储器的可移除介质621。
在如上所述配置的计算机中,CPU601经由输入/输出接口610和总线604将来自存储部件613的程序装载到RAM603中用于运行,由此允许执行以上处理序列。RAM603还在适当时存储CPU601执行各种处理所必需的数据。
计算机(CPU601)所运行的程序可按照记录在诸如封装介质的可移除介质621上的方式来使用。作为选择,该程序可经由诸如局域网、因特网或数字卫星广播的有线或无线传送介质来供应。
在该计算机中,可通过在驱动器615中插入可移除介质621而经由输入/输出接口610向存储部件613安装该程序。作为选择,可通过利用通信部件614经由有线或无线传送介质接收该程序,来向存储部件613安装该程序。除了上述之外,该程序可预先安装到ROM602或存储部件613。
应注意的是,计算机运行的程序不仅可根据本说明书中描述的顺序来按照时间发生顺序执行处理,而且可并行执行处理,或者可以如同调用时必须时执行处理。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描述记录在记录介质上的程序的步骤不仅包括根据描述的顺序按照时间发生顺序执行的处理,而且包括不必按照时间发生顺序执行而是并行或单独执行的处理。
此外,本说明书中的“系统”表示多个构成元件(例如,装置和模块(部分))的集合,并且所有构成元件是否被收藏在同一外壳中是无所谓的。所以,被收藏在单独外壳中并经由网络连接在一起的多个装置、以及其多个模块被收藏在单一外壳中的单一装置两者都是系统。
此外,被描述为单一装置(或处理部件)的组件可以被划分用作多个装置(或处理部件)。相反,上面被描述为多个装置(或处理部件)的组件可被组合用作单一装置(或处理部件)。此外,可添加除了以上装置(或处理部件)的每一个的组件之外的组件。此外,如果系统的组件和操作整体基本上保持不变,则可在其他装置(或处理部件)的组件中包括装置(或处理部件)的组件的一部分。
尽管上面已参考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但是本公开的技术范围不限于这些示例。显而易见的是,本公开的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能够设计在所附权利要求中描述的技术思想的范围中的各种替换或修改,并且这些替换或修改自然还被解释为属于本公开的技术范围。
例如,本技术可按照云计算的形式,其中按照共享和协作方式经由网络通过多个装置来处置单一功能。
此外,以上流程图中描述的每一步骤不仅可通过单一装置而且可按照共享方式通过多个装置来执行。
此外,如果单一步骤包括多个处理,则所述单一步骤中包括的多个处理不仅可通过单一装置而且可按照共享方式通过多个装置来执行。
应注意的是,本技术可具有以下配置。
(1)一种信号处理器,包括:
具有可变增益的多个并联连接的可变增益放大部件;和
控制部件,适于控制所述可变增益放大部件的每一个的控制端电势,并使得所述控制端电势根据不同输入信号电平转变。
(2)特征(1)的信号处理器,其中
该控制部件使得所述可变增益放大部件的每一个的控制端电势转变,其间建立的电势差允许所述可变增益放大部件的每一个所生成的失真分量彼此抵消。
(3)特征(1)或(2)的信号处理器,其中
该控制部件按照预定电压间隔使得所述可变增益放大部件的每一个的控制端电势转变。
(4)特征(1)到(3)中的任一个的信号处理器,其中
该控制部件将每一控制端电势改变与信号电平的变化成比例的电势差。(5)特征(1)到(4)中的任一个的信号处理器,其中
所有可变增益放大部件包括相同尺寸的晶体管。
(6)特征(1)到(5)中的任一个的信号处理器,其中
每一可变增益放大部件包括一对共源共栅晶体管,并基于这对共源共栅晶体管之间的电流划分比来改变增益,以及
该控制部件控制所述控制端电势,使得按照差分方式来控制这对共源共栅晶体管。
(7)特征(6)的信号处理器,其中
每一可变增益放大部件可包括适于放大这对控制端电势之间的差的差分放大部件。
(8)一种信号处理器的信号处理方法,促使该信号处理器:
监视输入信号电平;
基于该信号电平确定具有可变增益的多个并联连接的可变增益放大部件的每一个的控制端电势;和
将所述控制端电势供应到所述可变增益放大部件的每一个的控制端。
(9)一种通信装置,包括:
接收部件,适于接收信号;
多个可变增益放大部件,它们并联连接,并放大该接收部件所接收的信号;和
控制部件,适于控制所述可变增益放大部件的每一个的控制端电势,并使得所述控制端电势根据彼此不同的输入信号电平转变。
本公开包括与2012年5月28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2012-120417中公开的内容相关的主题,由此通过引用合并其全部内容。

Claims (9)

1.一种信号处理器,包括:
具有可变增益的多个并联连接的可变增益放大部件;和
控制部件,适于控制所述可变增益放大部件的每一个的控制端电势,并使得所述控制端电势根据不同输入信号电平转变。
2.根据权利要求1的信号处理器,其中
该控制部件使得所述可变增益放大部件的每一个的控制端电势转变,其间建立的电势差允许所述可变增益放大部件的每一个所生成的失真分量彼此抵消。
3.根据权利要求1的信号处理器,其中
该控制部件按照预定电压间隔使得所述可变增益放大部件的每一个的控制端电势转变。
4.根据权利要求1的信号处理器,其中
该控制部件将每一控制端电势改变与信号电平的变化成比例的电势差。
5.根据权利要求1的信号处理器,其中
所有可变增益放大部件包括相同尺寸的晶体管。
6.根据权利要求1的信号处理器,其中
每一可变增益放大部件包括一对共源共栅晶体管,并基于这对共源共栅晶体管之间的电流划分比来改变增益,以及
该控制部件控制所述控制端电势,使得按照差分方式来控制这对共源共栅晶体管。
7.根据权利要求6的信号处理器,其中
每一可变增益放大部件可包括适于放大这对控制端电势之间的差的差分放大部件。
8.一种信号处理器的信号处理方法,促使该信号处理器:
监视输入信号电平;
基于该信号电平确定具有可变增益的多个并联连接的可变增益放大部件的每一个的控制端电势;和
将所述控制端电势供应到所述可变增益放大部件的每一个的控制端。
9.一种通信装置,包括:
接收部件,适于接收信号;
多个可变增益放大部件,它们并联连接,并放大该接收部件所接收的信号;和
控制部件,适于控制所述可变增益放大部件的每一个的控制端电势,并使得所述控制端电势根据彼此不同的输入信号电平转变。
CN2013101887624A 2012-05-28 2013-05-21 信号处理器、信号处理方法和通信装置 Pending CN10345754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20417A JP2013247537A (ja) 2012-05-28 2012-05-28 信号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通信装置
JP2012-120417 2012-05-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57546A true CN103457546A (zh) 2013-12-18

Family

ID=496211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887624A Pending CN103457546A (zh) 2012-05-28 2013-05-21 信号处理器、信号处理方法和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143111B2 (zh)
JP (1) JP2013247537A (zh)
CN (1) CN103457546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57100A (zh) * 2018-06-04 2019-12-10 美国亚德诺半导体公司 具有输出相位不变性的可变增益放大器
CN110971205A (zh) * 2018-09-30 2020-04-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高线性度的可变增益放大器以及电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165398B2 (en) * 2018-10-31 2021-11-02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Chopper-stabilized programmable gain amplifier
US11218120B2 (en) * 2019-05-22 2022-01-04 Integrated Device Technology, Inc. Programmable amplifier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60941U (zh) * 1973-10-02 1975-06-05
JPS5245242A (en) * 1975-10-08 1977-04-09 Hitachi Ltd Automatic gain control circuit
NL7803561A (nl) * 1978-04-04 1979-10-08 Philips Nv Regelschakeling.
US5809410A (en) * 1993-07-12 1998-09-15 Harris Corporation Low voltage RF amplifier and mixed with single bias block and method
EP1067673A3 (de) * 1999-06-30 2001-08-29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Mischer mit einstellbarer Linearität
US6888406B2 (en) * 2002-08-12 2005-05-03 Microtune (Texas), L.P. Highly linear variable gain amplifier
US7707442B2 (en) 2004-01-30 2010-04-2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units and a control circuit for varying the power supplied to the plurality of units
US7215186B2 (en) * 2005-04-18 2007-05-08 Advanced Analogic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for operational amplifier sharing between channels
US8050649B2 (en) * 2005-08-30 2011-11-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Downconversion mixer with IM2 cancellation
US7626457B2 (en) * 2007-09-28 2009-12-01 Intel Corporation AGC modul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noise figure and intermodul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rein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57100A (zh) * 2018-06-04 2019-12-10 美国亚德诺半导体公司 具有输出相位不变性的可变增益放大器
CN110557100B (zh) * 2018-06-04 2023-04-11 美国亚德诺半导体公司 具有输出相位不变性的可变增益放大器
CN110971205A (zh) * 2018-09-30 2020-04-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高线性度的可变增益放大器以及电子装置
CN110971205B (zh) * 2018-09-30 2022-08-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高线性度的可变增益放大器以及电子装置
US11431311B2 (en) 2018-09-30 2022-08-3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High-linearity variable gain amplifier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143111B2 (en) 2015-09-22
JP2013247537A (ja) 2013-12-09
US20130314161A1 (en) 2013-1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49538B2 (en) Hearing aid having multiple sound inputs and methods therefor
KR101127461B1 (ko) 고도의 선형 가변이득 증폭기
CN103457546A (zh) 信号处理器、信号处理方法和通信装置
US9099976B2 (en) Methods for digitally-controlled automatic gain amplification
KR20070084406A (ko) 자동 오디오 레벨 제어
US8019027B2 (en) Digital broadcasting receiver
US9143104B2 (en) Audio signal processing circuit, car audio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audio component apparatus, electronic device and output audio signal generating method
US8902006B2 (en) Signal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8509456B2 (en) Level adjusting circuit
US20070052867A1 (en) Tuner circuit and digital broadcast receiver with low distortion performance and low power consumption
JP2012029206A (ja) トランスコンダクタ回路、ミキサ回路、無線機器
CN109756198B (zh) 音频电路、使用它的车载用音频装置、音频组件装置、电子设备
JP2010512107A (ja) 適応チューナの割り当て
CN111726730A (zh) 声音播放装置及其调整输出声音的方法
US20070042723A1 (en) Mobile terminal apparatus and broadcast receiving method
KR20100031422A (ko) 영상처리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US9467180B2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8107907B2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method, and program
KR101518068B1 (ko) 오디오 장치
JP2009094821A (ja) 利得制御装置、利得制御方法、および、受信装置
JP2747145B2 (ja) 妨害信号検知装置
JP2001156665A (ja) 受信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テレビジョン受像装置ならびに記録再生装置
Werner Improvement of Multichannel Radio Microphone Operation by Use of Advanced Receiver Techniques
KR20060061658A (ko) 오디오 출력 시스템의 오디오 출력 레벨 조정 방법
JP2013236325A (ja) 通信装置および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