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53083A - 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53083A
CN103453083A CN2012102797917A CN201210279791A CN103453083A CN 103453083 A CN103453083 A CN 103453083A CN 2012102797917 A CN2012102797917 A CN 2012102797917A CN 201210279791 A CN201210279791 A CN 201210279791A CN 103453083 A CN103453083 A CN 1034530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eed change
gearshift
cam
gear
change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7979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汉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L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OL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L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SOL Tec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4530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53083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44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using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26Generation or transmission of movements for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s
    • F16H61/28Generation or transmission of movements for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s with at least one movement of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being caused by a non-mechanical force, e.g. power-assisted
    • F16H61/32Electric motors actuators or related electrical control means there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68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epped gearings
    • F16H61/684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epped gearings without interruption of drive
    • F16H61/688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epped gearings without interruption of drive with two inputs, e.g. selection of one of two torque-flow paths by clutch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08Multip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common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 F16H63/16Multip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common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successively actuated by progressive movement of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 F16H63/18Multip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common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successively actuated by progressive movement of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comprising ca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2063/025Final output mechanisms for double clutch transmiss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006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power being selectively transmitted by either one of the parallel flow path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0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0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 F16H3/087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gears
    • F16H3/093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gears with two or more countershaf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18Mechanical movements
    • Y10T74/18056Rotary to or from reciprocating or oscillating
    • Y10T74/18296Cam and slide
    • Y10T74/18304Axial cam
    • Y10T74/18312Groove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19Gearing
    • Y10T74/19219Interchangeably locked
    • Y10T74/19233Plurality of counter shaf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ar-Shifting Mechanisms (AREA)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包括:驱动齿轮(D1,D2,D3,D4,D5,D6,D7,DR),为多个,插入安装于双离合器(10)的第1输入轴(13)或第2输入轴(14);变速齿轮(G1,G2,G3,G4,G5,G6,G7,GR),与驱动齿轮(D1,D2,D3,D4,D5,D6,D7,DR)啮合,分别插入安装于第1副轴(15)或第2副轴(16);同步器(S1,S2,S3,S4),为多个,位于变速齿轮(G1,G2,G3,G4,G5,G6,G7,GR)之间,能滑动移动地插入安装于第1副轴(15)或第2副轴(16);换挡拨叉(51,52,53,54),为多个,与同步器(S1,S2,S3,S4)连接,分别具有从动销(51a,52a,53a,54a);双凸轮机构(60),与换挡拨叉的从动销(51a,52a,53a,54a)连接,借助于旋转而使换挡拨叉(51,52,53,54)移动,同步器(S1,S2,S3,S4)沿第1副轴(15)或第2副轴(16)滑动移动,与变速齿轮(G1,G2,G3,G4,G5,G6,G7,GR)连结。

Description

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尤其涉及能够改善换挡控制时的动作可靠性和产品的耐久性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
背景技术
双离合器变速器(DCT;Dual Clutch Transmission)象手动变速器一样,具有动力损失小、操作容易、变速时间快的特征。就利用了双离合器变速器的齿轮变速方法而言,假定变速器进行1挡至6挡变速,如果1号离合器正在以1挡行驶,则2号离合器在预先变速为2挡的状态下待机。其方式是,如果开始变速,则切断1号离合器的动力,连接2号离合器。如果进入2挡行驶,则1号离合器拨出1挡齿轮,变速为3挡齿轮,然后,只等待离合器连接进行变速。由于这种特性,双离合器变速器具有变速时间快、与手动变速器相比变速时间更短的特征。
韩国公开专利第2011-0049661号(专利文献1)涉及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换挡装置使用一个圆柱凸轮组装体,圆柱凸轮组装体由圆筒形贯通开口、第1凸轮轨道、第2凸轮轨道及旋转式圆柱凸轮构成。在先技术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所使用的圆柱凸轮组装体在旋转式圆柱凸轮上形成有第1凸轮轨道和第2凸轮轨道,分别供第1换挡拨叉主体的凸轮从动件和第2换挡拨叉主体的凸轮从动件结合,通过使第1或第2换挡拨叉主体移动而执行变速动作。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韩国公开专利第2011-0049661号(公开日:2010.05.12)
发明内容
以往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是在圆柱凸轮的外周缘上形成沟槽,形成多个凸轮轨道,因此,在冲击传递给被各个第1凸轮轨道或第2凸轮轨道引导而移动的凸轮从动件之一的情况下,冲击能够传递到其他凸轮从动件。所以,如果冲击传递给凸轮从动件,则在传递的冲击的影响下,凸轮从动件可能会从第1凸轮轨道或第2凸轮轨道上摇动,存在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耐久性下降或换挡动作时的动作可靠性下降的问题。
另外,就以往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而言,由于在凸轮轨道上只插入换挡拨叉的一个从动销,所以,存在整体而言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的大小较大的问题,而且,存在无法应对换挡装置的位置变更及大小限制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解决前述问题而研发的,其第1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形成了第1凸轮通道的第1凸轮构件与形成了第2凸轮通道的第2凸轮构件在中空圆筒形构件上相互离开地形成,从而在冲击传递给两者之一的情况下,使冲击不再传递给另一者,从而能够改进换挡控制动作时的动作可靠性和产品的耐久性。
本发明的第2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在第1及第2凸轮构件或圆筒形凸轮构件的第1及第2凸轮通道中各自至少插入1个以上从动销,从而不仅能够减小换挡装置的整体大小,而且还能够使凸轮旋转,自由地变更换挡拨叉的安装位置。
本发明的第3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能够符合多种种类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的齿轮配置,而且,即使在狭小的空间也容易安装。
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包括:驱动齿轮,为多个,插入安装于双离合器的第1输入轴或第2输入轴;变速齿轮,为多个,与所述驱动齿轮啮合,分别插入安装于第1副轴或第2副轴;同步器,为多个,位于所述变速齿轮之间,能滑动移动地分别插入安装于第1副轴或第2副轴;换挡拨叉,为多个,与所述同步器连接,分别具有从动销;双凸轮机构,与所述换挡拨叉的从动销连接,借助于旋转而使换挡拨叉移动,使同步器沿第1副轴或第2副轴滑动移动,与变速齿轮连结。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包括:至少一个以上相互离开的变速齿轮对及配置于所述变速齿轮对之间的同步器;换挡拨叉,为一个以上,具备从动销;圆筒形凸轮构件,具有容纳所述换挡拨叉的从动销的2个凸轮通道;驱动构件,使所述圆筒形凸轮构件向两方向旋转。
就本发明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以言,形成了第1凸轮通道的第1凸轮构件与形成了第2凸轮通道的第2凸轮构件在中空圆筒形构件上相互离开地形成,从而能够改进换挡控制时的动作可靠性和产品的耐久性。
本发明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能够调节第1及第2凸轮构件的节距进行使用,从而具有自由地变更换挡拨叉的安装位置,借此使制造更加容易的优点。
在本发明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的圆筒形凸轮构件的凸轮通道上,能够插入安装2个互不相同的换挡拨叉的从动销,因而能够减小空间,能够减小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的整体产品大小。
而且,由于在本发明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的圆筒形凸轮构件两侧形成的多个通孔,减小了凸轮旋转时从动销承受的应力的大小,保障凸轮顺利旋转,并且能够减小马达的负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双离合器变速器的齿轮配置图,
图4是图2所示双凸轮机构的放大立体图,
图5是图4所示第1凸轮构件及第2凸轮构件的展开图,
图6是显示图2所示同步器的位置的表,
图7至图15是显示图4所示第1凸轮构件与第2凸轮构件的时间图的附图,
图16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的齿轮配置图,
图17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8是显示图17所示同步器的位置的表,
图19是显示作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主要部分的圆筒形凸轮构件的立体图,
图20至图28是显示图19所示的圆筒形凸轮构件的时间图的附图。
【标号说明】
10,210:双离合器 11,211:第1离合器
12,212:第2离合器 13,213:第1输入轴
14,214:第2输入轴 15,215:第1副轴
16,216:第2副轴 20,220:驱动齿轮部
40,240:同步器部 50:换挡拨叉部
51,52,53,54:换挡拨叉 60,260:双凸轮机构
61:中空圆筒形构件 62:第1凸轮构件
63:第2凸轮构件 64:旋转轴
65:旋转驱动源 D1,D2,D3,D4,D5,D6,D7,DR:驱动齿轮
G1,G2,G3,G4,G5,G6,G7,GR:变速齿轮 262:圆筒形凸轮构件
264:贯通孔 62a,272:第1凸轮通道
63a,274:第2凸轮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的实施例。
如图1至图3所示,应用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换挡装置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由双离合器(10)、驱动齿轮部(20)、变速齿轮部(30)、同步器部(40)、换挡拨叉部(50)及双凸轮机构(60)构成。
双离合器(10)通过第1离合器(11)或第2离合器(12),接受引擎(图中未示出)产生的旋转力的传递,把传递的旋转力有选择地传递给第1输入轴(13)或第2输入轴(14)。双离合器(10)通过液压控制,把旋转力有选择地传递给第1输入轴(13)或第2输入轴(14),由于这种构成应用了众所周知的技术,故此省略具体说明。
驱动齿轮部(20)由多个驱动齿轮(D1,D2,D3,D4,D5,D6,D7,DR)构成,分别插入安装于双离合器(10)的第1输入轴(13)或第2输入轴(14)。变速齿轮部(30)由多个变速齿轮(G1,G2,G3,G4,G5,G6,G7,GR)构成,分别与驱动齿轮(D1,D2,D3,D4,D5,D6,D7,DR)啮合,并分别插入安装于第1副轴(15)或第2副轴(16)。同步器部(40)由多个同步器(S1,S2,S3,S4)构成,分别位于变速齿轮(G1,G2,G3,G4,G5,G6,G7,GR)之间,能滑动移动地插入安装于第1副轴(15)或第2副轴(16)。换挡拨叉部(50)由多个换挡拨叉(51,52,53,54)构成,分别与同步器(S1,S2,S3,S4)连接,并具有从动销(51a,52a,53a,54a)。双凸轮机构(60)与换挡拨叉(51,52,53,54)的从动销(51a,52a,53a,54a)连接,借助于凸轮的旋转而使换挡拨叉(51,52,53,54)移动,同步器(S1,S2,S3,S4)沿第1副轴(15)或第2副轴(16)进行滑动移动,以便与变速齿轮(G1,G2,G3,G4,G5,G6,G7,GR)连结。
下面参照附图,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的构成。
如图1至图3所示,双离合器(10)由第1离合器(11)、第2离合器(12)、第1输入轴(13)及第2输入轴(14)构成。双离合器(10)通过第1离合器(11)或第2离合器(12)接受引擎(图中未示出)产生的旋转力的传递,把传递的旋转力有选择地传递到第1输入轴(13)或第2输入轴(14)。双离合器(10)通过液压控制,把旋转力有选择地传递到第1输入轴(13)或第2输入轴(14),由于这种详细构成应用了众所周知的技术,故此省略更具体说明。
如图2及图3所示,驱动齿轮部(20)的多个驱动齿轮(D1,D2,D3,D4,D5,D6)由第1驱动齿轮(D1)、第2驱动齿轮(D2)、第3驱动齿轮(D3)、第4驱动齿轮(D4)、第5驱动齿轮(D5)及第6驱动齿轮(D6)。
第1驱动齿轮(D1)插入安装于与双离合器(10)的第1离合器(11)连接的第1输入轴(13),借助于第1输入轴(13)的旋转而旋转,第2驱动齿轮(D2)插入安装于与第2离合器(12)连接的第2输入轴(14),并且位于第1驱动齿轮(D1)的一侧,借助于第2输入轴(14)的旋转而旋转。第3驱动齿轮(D3)插入安装于第1输入轴(13),并且位于第1驱动齿轮(D1)与第2驱动齿轮(D2)之间,借助于第1输入轴(13)的旋转而旋转。第4驱动齿轮(D4)插入安装于第2输入轴(14),并且位于第2驱动齿轮(D2)的一侧,借助于第2输入轴(14)的旋转而旋转。第5驱动齿轮(D5)插入安装于第1输入轴(13),并且位于第1驱动齿轮(D1)的另一侧,借助于第1输入轴(13)的旋转而旋转。第6驱动齿轮(D6)插入安装于第2输入轴(14),并且位于第2驱动齿轮(D2)与第3驱动齿轮(D3)之间,借助于第2输入轴(14)的旋转而旋转。
第1驱动齿轮(D1)、第2驱动齿轮(D2)、第3驱动齿轮(D3)、第4驱动齿轮(D4)、第5驱动齿轮(D5)及第6驱动齿轮(D6)分别具有各不相同的传动比,第1驱动齿轮(D1)与第3驱动齿轮(D3)分別在一端和另一端啮合连接有分别具有各不相同的传动比的变速齿轮(G1,G3,G7,GR)。第1驱动齿轮(D1)、第2驱动齿轮(D2)、第3驱动齿轮(D3)、第4驱动齿轮(D4)、第5驱动齿轮(D5)及第6驱动齿轮(D6)分别具有各不相同的传动比。
如图2及图3所示,变速齿轮部(30)由多个变速齿轮(G1,G2,G3,G4,G5,G6,G7,GR)、第1副轴(15)及第2副轴(16)构成,多个变速齿轮(G1,G2,G3,G4,G5,G6,G7,GR)由第1变速齿轮(G1)、第2变速齿轮(G2)、第3变速齿轮(G3)、第4变速齿轮(G4)、第5变速齿轮(G5)、第6变速齿轮(G6)、第7变速齿轮(G7)及后退变速齿轮(GR)构成。
第1变速齿轮(G1)插入安装于第1副轴(15),与第1驱动齿轮(D1)啮合连接,第2变速齿轮(G2)插入安装于第1副轴(15),并且位于第1变速齿轮(G1)的一侧,与第2驱动齿轮(D2)啮合连接。第3变速齿轮(G3)插入安装于第1副轴(15),并且位于第1变速齿轮(G1)与第2变速齿轮(G2)之间,与第3驱动齿轮(D3)啮合连接,第4变速齿轮(G4)与第4驱动齿轮(D4)啮合连接,并且位于第2变速齿轮(G2)的一侧。第5变速齿轮(G5)插入安装于与第1副轴(15)相向地安装的第2副轴(16),与第5驱动齿轮(D5)啮合连接,第6变速齿轮(G6)插入安装于第2副轴(16),并且位于第5变速齿轮(G5)的一侧,与第6驱动齿轮(D6)啮合连接。第7变速齿轮(G7)插入安装于第2副轴(16),并且位于第5变速齿轮(G5)与第6变速齿轮(G6)之间,与第3驱动齿轮(D3)啮合连接,后退变速齿轮(GR)插入安装于第2副轴(16),并且位于第6变速齿轮(G6)的一侧,与第1驱动齿轮(D1)啮合连接。
如图2及图3所示,同步器部(40)由多个同步器(S1,S2,S3,S4)构成,多个同步器(S1,S2,S3,S4)由第1同步器(S1)、第2同步器(S2)、第3同步器(S3)及第4同步器(S4)构成。
第1同步器(S1)插入安装于第1副轴(15),并且位于第1变速齿轮(G1)与第3变速齿轮(G3)之间,借助于多个换挡拨叉(51,52,53,54)中的第1换挡拨叉(51)而沿第1副轴(15)滑动移动,从而有选择地连结第1变速齿轮(G1)与第3变速齿轮(G3)。第2同步器(S2)插入安装于第1副轴(15),并且位于第1同步器(S1)的一侧,借助于多个换挡拨叉(51,52,53,54)中的第2换挡拨叉(52)而沿第1副轴(15)滑动移动,从而有选择地与第2变速齿轮(G2)或第4变速齿轮(G4)连结。第3同步器(S3)与第1同步器(S1)相向地插入安装于第2副轴(16),借助于多个换挡拨叉(51,52,53,54)中的第3换挡拨叉(53)而沿第2副轴(16)滑动移动,有选择地与第5变速齿轮(G5)或第7变速齿轮(G7)连结。第4同步器(S4)插入安装于第2副轴(16),并且位于第3同步器(S3)的一侧,借助于多个换挡拨叉(51,52,53,54)中的第4换挡拨叉(54)而沿第2副轴(16)滑动移动,从而有选择地与第6变速齿轮(G6)或后退变速齿轮(GR)连结。这种第1至第4同步器(S1,S2,S3,S4)由离合器齿轮、同步器齿毂、同步器齿环及具有连结沟槽(40a:图3所示)的套筒(sleeve)(附图构件未示出)构成,由于各个构成应用了众所周知的技术,故此省略对其的说明。
如图2及图3所示,换挡拨叉部(50)由多个第1至第4换挡拨叉(51,52,53,54)构成,还追加安装了第1引导轴(55)及第2引导轴(56)。
第1引导轴(55)及第2引导轴(56)安装得分别配备于双凸轮机构(60)的一侧和另一侧。第1换挡拨叉(51)分别连接于第1凸轮构件(62)的一侧与第1同步器(S1),沿第1引导轴(55)进行移动,从而使第1同步器(S1)沿第1副轴(15)滑动移动。第2换挡拨叉(52)分别连接于第2凸轮构件(63)的一侧与第2同步器(S2),沿第1引导轴(55)移动,从而使第2同步器(S2)沿第1副轴(15)滑动移动。第3换挡拨叉(53)分别连接于第1凸轮构件(62)的另一侧与第3同步器(S3),沿第2引导轴(56)移动,从而使第3同步器(S3)沿第2副轴(16)滑动移动。第4换挡拨叉(54)分别连接于第2凸轮构件(63)的另一侧与第4同步器(S4),沿第2引导轴(56)移动,从而使第4同步器(S4)沿第2副轴(16)滑动移动。
第1换挡拨叉(51)、第2换挡拨叉(52)、第3换挡拨叉(53)和第4换挡拨叉(54)分别由从动销(51a,52a,53a,54a)、移动块(51b,52b,53b,54b)及拨叉构件(51c,52c,53c,54c)构成。从动销(51a,52a,53a,54a)分别在各个移动块(51b,52b,53b,54b)上形成,连接于第1凸轮通道(62a)或第2凸轮通道(63a),借助于第1凸轮构件(62)或第2凸轮构件(63)的旋转,使拨叉构件(51c,52c,53c,54c)沿第1引导轴(55)或第2引导轴(56)移动。移动块(51b,52b,53b,54b)在拨叉构件(51c,52c,53c,54c)上一体地形成,能滑动移动地插入安装于第1引导轴(55)或第2引导轴(56)。拨叉构件(51c,52c,53c,54c)在各个移动块(51b,52b,53b,54b)上延长地一体形成,连结于第1至第4同步器(S1,S2,S3,S4)的套筒上具备的连结沟槽(40a:图3所示)。
所述第1至第4换挡拨叉(51至54)的各个从动销(51a,52a,53a,54a)以两个节距间隔(P:图5及图6所示)插入安装于第1凸轮构件(62)的第1通道沟槽(62a)或第2凸轮构件(63)的第2通道沟槽(63a)。
其中,分别安装于第1及第3换挡拨叉(51,53)的从动销(51a,53a)插入于第1凸轮构件(62)的第1通道沟槽(62a),分别安装于第2及第4换挡拨叉(52,54)的从动销(52a,54a)插入于第2凸轮构件(63)的第2通道沟槽(63a)。在所述第1及第2凸轮构件(62,63)的第1及第2通道沟槽(62a,63a)中,各自插入有2个换挡拨叉(例如,第1及第3换挡拨叉或第2及第4换挡拨叉)的2个从动销(例如,从动销(51a,53a)或从动销(52a,54a)),所以,与以往只在凸轮沟槽插入1个从动销加以使用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相比,能够减小凸轮的大小,而且还能够减小换挡拨叉的安装空间。
如图2、图4至图6所示,双凸轮机构(60)由中空圆筒形构件(61)、第1凸轮构件(62)、第2凸轮构件(63)、旋转轴(64)及旋转驱动源(65)构成。
中空圆筒形构件(61)全面支撑第1凸轮构件(62)和第2凸轮构件(63),第1凸轮构件(62)插入安装于中空圆筒形构件(61),形成有引导从动销(51a,53a)的第1凸轮通道(62a)。第2凸轮构件(63)与第1凸轮构件(62)分离地插入安装于中空圆筒形构件(61),形成有引导从动销(52a,54a)的第2凸轮通道(63a)。旋转轴(64)插入安装于中空圆筒形构件(61),旋转驱动源(65)与旋转轴(64)连接,使中空圆筒形构件(61)旋转,从而使第1凸轮构件(62)和第2凸轮构件(63)向第1方向或与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旋转。其中,如果第1方向为顺时针方向,那么,第2方向则为逆时针方向,如果第1方向为逆时针方向,那么,第2方向则为顺时针方向。
如图4所示,第1凸轮构件(62)和第2凸轮构件(63)分别由第1中空环构件(110)和第2中空环构件(120)构成。
第1中空环构件(110)插入安装于中空圆筒形构件(61),第2中空环构件(120)与第1中空环构件(110)离开地插入安装于中空圆筒形构件(61),以便形成第1凸轮通道(62a)或第2凸轮通道(63a)。这种第1中空环构件(110)与第2中空环构件(120)在分别插入中空圆筒形构件(61)后,形成焊接部(130),以便更坚固、更具耐久性地安装于中空圆筒形构件(61)。焊接部(130)在第1中空环构件(110)与中空圆筒形构件(61)之间和第2中空环构件(120)与中空圆筒形构件(61)之间通过焊接(welding)形成。此处虽然显示的是以焊接进行接合的情形,但是,可以根据使用者的要求,以多种方法接合。
第1中空环构件(110)与第2中空环构件(120)在各个相向的端面上,形成有第1倾斜面部(111,121)、第1水平面部(112,122)、第2倾斜面部(113,123)、第2水平面部(114,124)、第3倾斜面部(115,125)及第3水平面部(116,126)。
第1倾斜面部(111,121)向第1倾斜方向倾斜地形成,第1水平面部(112,122)在第1倾斜面部(111,121)上向水平方向延长地形成。第2倾斜面部(113,123)在第1水平面部(112,122)上,向与第1倾斜方向相反的第2倾斜方向延长地形成,第2水平面部(114,124)在第2倾斜面部(113,123)上向水平方向延长地形成。第3倾斜面部(115,125)在第2水平面部(114,124)上,向第1倾斜方向延长地形成,第3水平面部(116,126)在第3倾斜面部(115,125)与第1倾斜面部(111,121)之间形成,以便形成第1凸轮通道(62a)或第2凸轮通道(63a)。其中,第1倾斜面部(111,121)和第3倾斜面部(115,125)的长度相互相同,第2倾斜面部(113,123)的长度形成得大于第1倾斜面部(111,121)或第3倾斜面部(115,125)的长度。即,第2倾斜面部(113,123)长度设置为两个节距间隔(P),相反,第1倾斜面部(111,121)或第3倾斜面部(115,125)长度设置为一个节距间隔(P)。所述节距间隔(P)还可以根据使用者的要求,设置为其他节距间隔(P)进行使用。通过如此把第1中空环构件(110)与第2中空环构件(120)加工成相同的形状进行组装,第1凸轮构件(62)与第2凸轮构件(63)的加工及组装十分容易。
双凸轮机构(60)的第1凸轮构件(62)和第2凸轮构件(63)分割成分别具有相互相同的间隔的多个节距间隔(P),多个节距间隔(P)是分别以旋转中心轴为中心,把第1凸轮构件(62)或第2凸轮构件(63)的外周缘分割成圆弧角度为18度(degree),从而分割成共计20个节距间隔(P)。借助于旋转驱动源(65),按节距间隔(P)进行旋转,使多个换挡拨叉(51,52,53,54)的从动销(51a,52a,53a,54a)分别换挡,从而使同步器(S1,S2,S3,S4)有选择地与变速齿轮(G1,G2,G3,G4,G5,G6,G7,GR)连结。
双凸轮机构(60)的第1凸轮构件(62)的第1凸轮通道(62a)和第2凸轮构件(63)的第2凸轮通道(63a)分别由中立通道沟槽(60a)、第1倾斜通道沟槽(60b)、第1平行通道沟槽(60c)、第1换挡通道沟槽(60d)、第2平行通道沟槽(60e)及第2倾斜通道沟槽(60f)构成,通过各个通道,使从动销(51a,52a,53a,54a)换挡。
第1凸轮构件(62)的第1凸轮通道(62a)的中立通道沟槽(60a)沿第1凸轮构件(62)的外周缘的中央形成,第1倾斜通道沟槽(60b)在中立通道沟槽(60a)延长地形成。第1平行通道沟槽(60c)在第1倾斜通道沟槽(60b)延长地形成,第1换挡通道沟槽(60d)在第1平行通道沟槽(60c)延长地形成,第2平行通道沟槽(60e)在第1换挡通道沟槽(60d)延长地形成。第2倾斜通道沟槽(60f)在第2平行通道沟槽(60e)与中立通道沟槽(60a)之间形成。
第2凸轮构件(63)的第2凸轮通道(63a)的中立通道沟槽(60a)沿第2凸轮构件(63)的外周缘的中央形成,第1倾斜通道沟槽(60b)在中立通道沟槽(60a)延长地形成。第1平行通道沟槽(60c)在第1倾斜通道沟槽(60b)延长地形成,第1换挡通道沟槽(60d)在第1平行通道沟槽(60c)延长地形成,第2平行通道沟槽(60e)在第1换挡通道沟槽(60d)延长地形成。第2倾斜通道沟槽(60f)在第2平行通道沟槽(60e)与中立通道沟槽(60a)之间形成。
在第1凸轮通道(62a)与第2凸轮通道(63a)中分别具备的中立通道沟槽(60a)以十二个节距间隔(P)形成,第1倾斜通道沟槽(60b)和第2倾斜通道沟槽(60f)分别以一个节距间隔(P)形成。第1平行通道沟槽(60c)、第1换挡通道沟槽(60d)及第2平行通道沟槽(60e)分别以两个节距间隔(P)形成。在第1凸轮通道(62a)和第2凸轮通道(63a)中分别具备的第1倾斜通道沟槽(60b)和第2倾斜通道沟槽(60f)向相互相同的方向,以一个节距间隔(P)形成,第1换挡通道沟槽(60d)向相反方向,以两个节距间隔(P)形成。
另一方面,应用了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由双离合器(210)、驱动齿轮部(220)、变速齿轮部(230)、同步器部(240)、换挡拨叉部(250)及双凸轮机构(260)构成。
如图16及图17所示,双离合器(210)由第1离合器(211)、第2离合器(212)、第1输入轴(213)及第2输入轴(214)构成。双离合器(210)具有第1输入轴(213)、以同轴包围第1输入轴(213)进行旋转的第2输入轴(214)、与第1及输入轴(213,214)平行地配置的第1副轴(215)及第2副轴(216)。
第1及第2输入轴(213,214)利用驱动轴,分别连接于借助引擎(图中未示出)而旋转驱动的双离合器(210)的第1及第2离合器(211,212),进行旋转驱动。
如图16及图17所示,驱动齿轮部(220)由多个驱动齿轮(D1,D2,D3,D4,D5,D6,D7,DR)构成,分别插入安装于双离合器(210)的第1输入轴(213)或第2输入轴(214)。第1驱动齿轮(D1)、第2驱动齿轮(D2)、第3驱动齿轮(D3)、第4驱动齿轮(D4)、第5驱动齿轮(D5)、第7驱动齿轮(D7)分别具有互不相同的传动比,第2驱动齿轮(D2)和第4驱动齿轮(D4)分别在一端和另一端啮合连接具有各不相同传动比的变速齿轮(G2,G4,G6,GR)。根据使用者的要求,选择具有适当传动比者。
变速齿轮部(230)由多个变速齿轮(G1,G2,G3,G4,G5,G6,G7,GR)构成,分别与驱动齿轮(D1,D2,D3,D4,D5,D6,D7,DR)啮合,分别插入安装于第1副轴(215)或第2副轴(216)。
同步器部(240)与前述的实施例相似,由多个同步器(S1,S2,S3,S4)构成,分别位于变速器(G1,G2,G3,G4,G5,G6,G7,GR)之间,能滑动移动地插入安装于第1副轴(215)或第2副轴(216)。
换挡拨叉部(250)由多个第1至第4换挡拨叉(251,252,253,254)构成。所述第1至第4换挡拨叉(251,252,253,254)插入安装于第1及第2引导轴(255,256)。而且,所述第1及第2引导轴(215,216)安装于双凸轮机构(260)的一侧和另一侧。所述换挡拨叉部(250)的个别的第1至第4换挡拨叉(251,252,253,254)的连接关系如图17所示,第1及第2换挡拨叉(251,252)的结构及安装关系虽然与前述实施例的第1及第2换挡拨叉(51,52)类似,但第3及第4换挡拨叉(253,254)的构成不同。
就所述第3及第4换挡拨叉(253,254)而言,形成有从动销(253a,254a)的移动块(253b,254b)以折弯的框架形态构成,在第3及第4拨叉构件(253c,254c)上一体形成。所述移动块(253b,254b)在拨叉构件(253c,254c)上一体形成,能滑动移动地插入安装于第2引导轴(256)。另外,第3换挡拨叉(253)的移动块(253b)上安装的从动销(253a)插入于第2凸轮通道(274),第4换挡拨叉(254)的移动块(254b)上安装的从动销(254a)插入于第1凸轮通道(272)。
另一方面,移动块(251b,252b)在拨叉构件(251c,252c)上一体形成,能滑动移动地插入安装于第1引导轴(255)。第1换挡拨叉(251)的移动块(251b)上安装的从动销(251a)插入于第1凸轮通道(272),第2换挡拨叉(252)的移动块(252b)上安装的从动销(252a)插入于第2凸轮通道(274)。第1及第2换挡拨叉(251,252)的拨叉构件(251c,252c)以与前述实施例几乎类似的结构形成。
如图19所示,双凸轮机构(260)由具有第1及第2凸轮通道(272,274)的圆筒形凸轮构件(262)、插入于所述圆筒形凸轮构件(262)的旋转轴(64)及旋转驱动源(65)构成。
如图19所示,所述圆筒形凸轮构件(262)具有在中央为插入旋转轴(64)而形成的贯通孔(264)和沿所述贯通孔外周缘间隔地形成的多个通孔(284)。形成所述多个通孔(284)的理由是为了减小圆筒形凸轮构件(262)的从动销(251a,252a,253a,254a)所承受的应力的大小,使圆筒形凸轮构件(262)的旋转更顺畅,减小旋转驱动源(65)的负载。另外,所述圆筒形凸轮构件(262)为调整旋转轴(64)的零点而在在外周缘上形成有至少一个以上销孔(294)。此处所述销孔(294)虽然显示的是应用2个的情形,但是,为了更准确地调整,可以将其个数增加到2个以上。在所述销孔(294)中插入销(290),从而调整零点。
在所述圆筒形凸轮构件(262)的第1及第2凸轮通道(272,274)中,如图17所示,插入安装多个第1至第4换挡拨叉(251,252,253,254)中的2个互不相同的换挡拨叉(例如,251,254或252,253)的2个从动销(251a,254a或52a,253a)。即,就7挡变速的情形而言,以在第1及第2凸轮通道(272,274)中插入各自2个从动销(251a,254a;252a,253a)的形态构成,所以,在2个凸轮通道(272,274)中,分别插入各自2个从动销。
另一方面,就5挡变速的情形而言,虽然此处未示出,但是由于应用了3个换挡拨叉(例如,第1至第3换挡拨叉),所以,在1个凸轮通道中,分别插入互不相同的2个换挡拨叉各自的从动销,在另一个凸轮通道中,可以插入1个换挡拨叉的从动销进行使用。而且,所述旋转驱动源(65)与前述实施例类似,是应用了一个,故此省略详细说明。
下面说明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的动作关系。
如图7至图15所示,本发明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的齿轮变速由中立(N)、行驶待机状态(D-W)、第1至第7挡及后退(R)构成。
如图7所示,中立(N)是指,第1至第4同步器(S1,S2,S3,S4)上分别具备的第1至第4换挡拨叉(51,52,53,54)的从动销(51a,52a,53a,54a)全部换挡至第1凸轮构件(62)的第1凸轮通道(62a)或第2凸轮构件(63)的第2凸轮通道(63a)的中立通道沟槽(60a),第1至第7变速齿轮(G1,G2,G3,G4,G5,G6,G7)和后退变速齿轮(GR)全部处于中立状态。
如图7所示,行驶待机状态(D-W)是在进行从中立状态(N)向1挡的齿轮变速之前执行,在向1挡进行齿轮变速之前,为更迅速地实施变速,缩短变速时间而配备的。行驶待机状态(D-W)是使中立状态(N)的第1凸轮构件(62)和第2凸轮构件(63)向箭头(X1)方向旋转两个节距间隔(P),使从动销(51a)从第1凸轮通道(62a)的中立通道沟槽(60a)换挡,移动到第1倾斜通道沟槽(60b)。如果从动销(51a)移送到第1倾斜通道沟槽(60b),那么,借助于该移送,第1同步器(S1)与第1变速齿轮(G1)连结(参照图3、图6及图8)。该状态是第1离合器(11)不连接于第1输入轴(13)的状态,因此将其称为待机状态(W),其余的其他从动销(52a,53a,54a)位于中立通道沟槽(60a)(参照图8)。
1挡齿轮变速如图3、图6及图8所示,当第1变速齿轮(G1)从行驶待机状态(D-W)进入了待机状态时,把第1离合器(11)与第1输入轴(13)连接,把引擎产生的旋转力通过第1驱动齿轮(D1)传递给第1变速齿轮(G1),传递给第1变速齿轮(G1)的旋转力被传递给第1副轴(15),通过输出驱动齿轮(OT1)进行输出。完成向第1离合器(11)的转换后,使第1凸轮构件(62)的第1凸轮构件(62a)或第2凸轮构件(63)的第2凸轮通道(63a)向箭头(X1)方向旋转两个节距间隔(P)。如果第1凸轮通道(62a)和第2凸轮通道(63a)旋转,则借助于该旋转,第1同步器(S1)的第1换挡拨叉(51)上具备的从动销(51a)沿第1平行通道沟槽(60c),从一侧末端移动到相反一侧末端。与此同时,第2同步器(S2)的第2换挡拨叉(52)上具备的从动销(52a)如图9所示,到达第2凸轮构件(63)的第2凸轮通道(63a)上具备的第1倾斜通道沟槽(60b)的一侧末端,使第2同步器(S2)连结于第2变速齿轮(G2)。此时,第2离合器(12)不连接,第2变速齿轮(G2)处于待机状态(W)。在该状态下,其余的其他从动销(53a,54a)位于中立通道沟槽(60a)(参照图9)。
2挡齿轮变速如图3、图6及图9所示,在解除第1离合器(11)与第1输入轴(13)的连接后,连接第2离合器(12)与第2输入轴(14),使引擎产生的旋转力传递给待机状态(W)的第2变速齿轮(G2)。传递给第2变速齿轮(G2)的旋转力被传递给第1副轴(15),通过输出驱动齿轮(OT1)进行输出。在完成从第1离合器(11)向第2离合器(12)的转换后,使第1凸轮构件(62)和第2凸轮构件(63)向箭头(X1)方向旋转两个节距间隔(P)。如果第1凸轮通道(62a)和第2凸轮通道(63a)借助于第1凸轮构件(62)和第2凸轮构件(63)的旋转而旋转,那么,借助于该旋转,第2同步器(S2)的第2换挡拨叉(52)上具备的从动销(52a)沿第1平行通道沟槽(60c)移动。与此同时,第1同步器(S1)的第1换挡拨叉(51)上具备的从动销(51a)沿第1换挡通道沟槽(60d)移动,使第1同步器(S1)连结于第3变速齿轮(G3),进入待机状态(W)。其余的其他从动销(53a,54a)位于中立通道沟槽(60a)(参照图10)。
3 挡齿轮变速如图3、图6及图10所示,在解除第2离合器(12)与第2输入轴(14)的连接后,连接第1离合器(11)与第1输入轴(13),把引擎(图中未示出)发生的旋转力传递给待机状态(W)的第3变速齿轮(G3)。传递给第3变速齿轮(G3)的旋转力被传递给第1副轴(15),通过输出驱动齿轮(OT1)进行输出。在完成从第2离合器(12)到第1离合器(11)的转换后,使第1凸轮构件(62)和第2凸轮构件(63)旋转两个节距间隔(P),使第1凸轮通道(62a)和第2凸轮通道(63a)向箭头(X1)方向旋转。
如果第1凸轮通道(62a)和第2凸轮通道(63a)借助于第1凸轮构件(62)和第2凸轮构件(63)的旋转而旋转,那么,借助于该旋转,第1同步器(S1)的第1换挡拨叉(51)上具备的从动销(51a)沿第2平行通道沟槽(60e)移动。与此同时,第2同步器(S2)的第2换挡拨叉(52)上具备的从动销(52a)向第1换挡通道沟槽(60d)移动,使第2同步器(S2)连结于第4变速齿轮(G4),进入待机状态(W)。其余的其他从动销(53a,54a)位于中立通道沟槽(60a)(参照图11)。
4挡齿轮变速如图3、图6及图11所示,在解除第1离合器(11)与第1输入轴(13)的连接后,连接第2离合器(12)与第2输入轴(14),使引擎发生的旋转力传递给待机状态(W)的第4变速齿轮(G4)。传递给第4变速齿轮(G4)的旋转力被传递给第1副轴(15),通过输出驱动齿轮(OT1)进行输出。在完成从第1离合器(11)到第2离合器(12)的转换后,使第1凸轮构件(62)和第2凸轮构件(63)向箭头(X1)方向旋转两个节距间隔(P)。如果第1凸轮通道(62a)和第2凸轮通道(63a)借助于第1凸轮构件(62)和第2凸轮构件(63)的旋转而旋转,那么,借助于该旋转,第2同步器(S2)的第2换挡拨叉(52)上具备的从动销(52a)沿第2平行通道沟槽(60e)移动。与此同时,第3同步器(S3)的第3换挡拨叉(53)上具备的从动销(53a)沿第1倾斜通道沟槽(60b),使第3同步器(S3)连结于第5变速齿轮(G5),进入待机状态(W)。其余的其他从动销(51a,54a)位于中立通道沟槽(60a)(参照图12)。
5挡齿轮变速如图3、图6及图12所示,在解除第2离合器(12)与第2输入轴(14)的连接后,连接第1离合器(11)与第1输入轴(13),使引擎发生的旋转力传递给待机状态(W)的第5变速齿轮(G5)。传递给第5变速齿轮(G5)的旋转力被传递给第2副轴(16),通过输出驱动齿轮(OT2)进行输出。在完成从第2离合器(12)到第1离合器(11)的转换后,使第1凸轮构件(62)和第2凸轮构件(63)向箭头(X1)方向旋转两个节距间隔(P)。如果第1凸轮通道(62a)和第2凸轮通道(63a)借助于第1凸轮构件(62)和第2凸轮构件(63)的旋转而旋转,那么,借助于该旋转,第3同步器(S3)的第3换挡拨叉(53)上具备的从动销(53a)沿第1平行通道沟槽(60c)移动。与此同时,第4同步器(S4)的第4换挡拨叉(54)上具备的从动销(54a)沿第1倾斜通道沟槽(60b),使第4同步器(S4)连结于第6变速齿轮(G6),进入待机状态(W)。其余的其他从动销(51a,52a)位于中立通道沟槽(60a)(参照图13)。
6挡齿轮变速如图3、图6及图13所示,在解除第1离合器(11)与第1输入轴(13)的连接后,连接第2离合器(12)与第2输入轴(14),使引擎发生的旋转力传递给待机状态(W)的第6变速齿轮(G6)。传递给第6变速齿轮(G6)的旋转力被传递给第2副轴(16),通过输出驱动齿轮(OT2)进行输出。在完成从第1离合器(11)到第2离合器(12)的转换后,使第1凸轮构件(62)和第2凸轮构件(63)向箭头(X1)方向旋转两个节距间隔(P)。如果第1凸轮通道(62a)和第2凸轮通道(63a)借助于第1凸轮构件(62)和第2凸轮构件(63)的旋转而旋转,那么,借助于该旋转,第4同步器(S4)的第4换挡拨叉(54)上具备的从动销(54a)沿第2平行通道沟槽(60e)移动。与此同时,第3同步器(S3)的第3换挡拨叉(53)上具备的从动销(53a)沿第1换挡通道沟槽(60d),使第3同步器(S3)连结于第7变速齿轮(G7),进入待机状态(W)。其余的其他从动销(51a,52a)位于中立通道沟槽(60a)(参照图14)。
7挡齿轮变速如图3、图6及图14所示,在解除第2离合器(12)与第2输入轴(14)的连接后,连接第1离合器(11)与第1输入轴(13),使引擎发生的旋转力传递给待机状态(W)的第7变速齿轮(G7)。传递给第7变速齿轮(G7)的旋转力被传递给第2副轴(16),通过输出驱动齿轮(OT2)进行输出。
后退齿轮变速如图3、图6及图7所示,使中立状态(N)的第1凸轮构件(62)和第2凸轮构件(63)向减速方向,即,向箭头(X2)方向旋转两个节距间隔(P),借助于第4同步器(S4)的第4换挡拨叉(54)上具备的从动销(54a),使第4同步器(S4)连接于后退变速齿轮(GR)。作为参考,图15是显示后退齿轮变速完成状态的附图。
从7挡到1挡的变速是使第1凸轮构件(62)和第2凸轮构件(63)向箭头(X2)方向旋转,借此实施变速。
另一方面,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的齿轮变速与前述实施例相似,由中立(N)、第1至第7挡及后退(R)构成。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的齿轮配置图与前述实施例的差异之处只是变更了变速齿轮的位置,因而显示为另一实施例。在前述实施例中,在第1副轴(20)上配置第1变速齿轮(G1)、第3变速齿轮(G3)、第2变速齿轮(G2)及第4变速齿轮(G4),在第2副轴(16)上配置第5变速齿轮(G5)、第7变速齿轮(G7)、第6变速齿轮(G6)及后退变速齿轮(GR),但是,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在第1副轴(215)上配置第1变速齿轮(G1)、第3变速齿轮(G3)、第4变速齿轮(G4)及第2变速齿轮(G2),在第2副轴(216)上配置第7变速齿轮(G7)、第5变速齿轮(G5)、第6变速齿轮(G6)及后退变速齿轮(GR),因此,对于齿轮配置的说明参照前述实施例便能够理解,故此省略对其的详细动作说明。
另外,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同步器的位置如图17及图18所示,把安装于第1变速齿轮(G1)与第3变速齿轮(G3)之间的第1同步器(S1)、安装于第6变速齿轮(G6)与后退变速齿轮(GR)之间的第4同步器(S4)连接于第1凸轮通道(272),把位于第2变速齿轮(G2)与第4变速齿轮(G4)之间的第2同步器(S2)、安装于第5变速齿轮(G5)与第7变速齿轮(G7)之间的第3同步器(S3)连接于第2凸轮通道(274),对其的动作说明参照前述实施例便能充分理解,故此在此省略。
另一方面,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的圆筒形凸轮构件(262)由于互不相同的换挡拨叉(即,第1及第4同步器(S1,S4)的第1及第4换挡拨叉(251,254))的从动销(251a,254a)插入于第1凸轮通道(272),其他互不相同的换挡拨叉(即,第2及第3同步器(S2,S3)的第2及第3换挡拨叉(252,53))的从动销(252a,253a)插入于第2凸轮通道(274),所以能够减小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的大小。
所述圆筒形凸轮构件(262)的贯通孔(264)的外周缘上形成的多个通孔(284)减小了圆筒形凸轮构件(262)旋转时从动销(251a,252a,253a,254a)所承受的应力的大小。而且,圆筒形凸轮构件(262)本身重量因所述贯通孔(264)而减小,所以,圆筒形凸轮构件(262)旋转更加容易,因而能够减小旋转驱动源(65)的负载。
下面对显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各个阶段的齿轮变速的时间表进行说明。
中立(N)如图20所示,第1至第4同步器(S1,S2,S3,S4)上分别具备的第1至第4换挡拨叉(251,252,253,254)的从动销(251a,252a,253a,254a)全部换挡到第1及第2凸轮通道(272,274)的中立通道沟槽(260a,360a),第1至第7变速齿轮(G1,G2,G3,G4,G5,G6,G7)和后退变速齿轮(GR)全部进入中立状态。
行驶待机状态(D-W)是在从如图20所示的中立状态(N)向1挡进行齿轮变速之前执行,在向1挡进行齿轮变速之前,用于更迅速地实施变速,缩短变速时间。行驶待机状态(D-W)是使中立状态(N)的圆筒形凸轮构件(262)向箭头(X1)方向旋转两个节距间隔(P),使从动销(251a)从第1凸轮通道(272)的中立通道沟槽(260a)通过第1倾斜通道沟槽(260b)进行换挡。如果从动销(251a)移送到第1倾斜通道沟槽(260b),那么,借助于该移送,第1同步器(S1)与第1变速齿轮(G1)连结(参照图17、图18及图21)。该状态是第1离合器(211)不连接于第1输入轴(213)的状态,因此,将其称为待机状态(W),其余的其他从动销(252a,253a,254a)位于中立通道沟槽(360a,260a)(参照图21)。
就1挡齿轮变速而言,当第1变速齿轮(G1)从图21所示的行驶待机状态(D-W)进入了待机状态时,把第1离合器(211)与第1输入轴(213)连接,把引擎(图中未示出)发生的旋转力通过第1驱动齿轮(D1)传递给第1变速齿轮(G1),传递给第1变速齿轮(G1)的旋转力被传递给第1副轴(215),通过输出驱动齿轮(OT10)进行输出。
在完成向第1离合器(211)的转换后,使圆筒形凸轮构件(262)的第1及第2凸轮通道(272,274)向箭头(X1)方向旋转两个节距间隔(P)。借助于所述第1及第2凸轮通道(272,274)的旋转,第1同步器(S1)的第1换挡拨叉(251)上具备的从动销(251a)沿第1平行通道沟槽(260c),从一侧末端移动到相反一侧末端。而且,第2同步器(S2)的第2换挡拨叉(252)上具备的从动销(252a)到达第1换挡通道沟槽(360b),第2同步器(S2)连结于第2变速齿轮(G2)。此时,第2离合器(212)不连接,第2变速齿轮(G2)进入待机状态(W)。在该状态下,其余从动销(253a,254a)位于中立通道沟槽(360a,260a)(参照图22)。
2挡齿轮变速如图16、图18及图22所示,在解除第1离合器(211)与第1输入轴(213)的连接后,连接第2离合器(212)与第2输入轴(214),把引擎(图中未示出)发生的旋转力通过第2驱动齿轮(D2),传递给待机状态(W)的第2变速齿轮(G2),传递的旋转力被传递给第1副轴(215),通过输出驱动齿轮(OT10)进行输出。
在完成从第1离合器(211)到第2离合器(212)的转换后,使第1及第2凸轮通道(272,274)向箭头(X1)方向旋转两个节距间隔(P)。
如果所述第1及第2凸轮通道(272,274)旋转,那么,借助于该旋转,第2同步器(S2)的第2换挡拨叉(252)上具备的从动销(252a)沿第1平行通道沟槽(360c),从一侧末端移动到相反一侧末端。与此同时,第1同步器(S1)的第1换挡拨叉(251)上具备的从动销(251a)使第1同步器(S1)连结于第3变速齿轮(G3),进入待机状态(W)。其余的其他从动销(253a,254a)位于中立通道沟槽(360a,260a)(参照图23)。
3挡齿轮变速如图17、图19及图23所示,在解除第2离合器(212)与第2输入轴(214)的连接后,连接第1离合器(211)与第1输入轴(213),通过驱动齿轮(D3),把引擎(图中未示出)发生的旋转力传递给待机状态(W)的第3变速齿轮(G3)。传递给第3变速齿轮(G3)的旋转力被传递给第1副轴(215),通过输出驱动齿轮(OT10)进行输出。
在完成从第2离合器(212)到第1离合器(211)的转换后,使第1及第2凸轮通道(272,274)向箭头(X1)方向旋转两个节距间隔(P)。
如果第1及第2凸轮通道(272,274)旋转,那么,借助于该旋转,第1同步器(S1)的第1换挡拨叉(251)上具备的从动销(251a)沿第2平行通道沟槽(260e)移动。与此同时,第2同步器(S2)的第2换挡拨叉(252)上具备的从动销(252a)沿第1倾斜通道沟槽(360d)移动。其余的其他从动销(253a,254a)位于中立通道沟槽(360a,260a)(参照图24)。
4挡齿轮变速如图16、图18及图24所示,在解除第1离合器(211)与第1输入轴(213)的连接后,连接第2离合器(212)与第2输入轴(214),通过驱动齿轮(D4),使引擎发生的旋转力传递给待机状态(W)的第4变速齿轮(G4)。传递给第4变速齿轮(G4)的旋转力被传递给第1副轴(215),通过输出驱动齿轮(OT10)进行输出。
在完成从第1离合器(211)到第2离合器(212)的转换后,使第1及第2凸轮通道(272,274)向箭头(X1)方向旋转两个节距间隔(P),在保持第4变速齿轮(G4)的连接的状态下,使第5变速齿轮(G5)位于待机状态(W)。
如果第1及第2凸轮通道(272,274)旋转,那么,借助于该旋转,第2同步器(S2)的第2换挡拨叉(252)上具备的从动销(252a)沿第2平行通道沟槽(360e)移动。与此同时,第3同步器(S3)的第3换挡拨叉(253)上具备的从动销(253a)沿第1换挡通道沟槽(360b),使第3同步器(S3)连结于第5变速齿轮(G5),进入待机状态(W)。其余从动销(251a,254a)位于中立通道沟槽(260a)(参照图25)。
5挡齿轮变速如图16、图18及图25所示,在解除第2离合器(212)与第2输入轴(214)的连接后,连接第1离合器(211)与第1输入轴(213),通过驱动齿轮(D5),使引擎发生的旋转力传递给待机状态(W)的第5变速齿轮(G5)。传递给第5变速齿轮(G5)的旋转力被传递给第2副轴(216),通过输出驱动齿轮(OT20)进行输出。在完成从第2离合器(212)到第1离合器(211)的转换后,使第1及第2凸轮通道(272,274)向箭头(X1)方向旋转两个节距间隔(P)。
如果第1及第2凸轮通道(272,274)旋转,那么,借助于该旋转,第3同步器(S3)的第3换挡拨叉(253)上具备的从动销(253a)沿第1平行通道沟槽(360c)移动。与此同时,第4同步器(S4)的第4换挡拨叉(254)上具备的从动销(254a)向第1倾斜通道沟槽(260b)移动,使第4同步器(S4)连结于第6变速齿轮(G6),进入待机状态(W)。其余从动销(251a,252a)位于中立通道沟槽(260a,360a)(参照图26)。
6挡齿轮变速如图16、图18及图26所示,在解除第1离合器(211)与第1输入轴(213)的连接后,连接第2离合器(212)与第2输入轴(214),通过驱动齿轮(D6),使引擎发生的旋转力传递给待机状态(W)的第6变速齿轮(G6)。而且,传递给第6变速齿轮(G6)的旋转力被传递给第2副轴(216),通过输出驱动齿轮(OT20)进行输出。
在完成从第1离合器(211)到第2离合器(212)的转换后,使圆筒形凸轮构件(262)向箭头(X1)方向移动两个节距间隔(P)。如果圆筒形凸轮构件(262)的第1及第2凸轮通道(272,274)旋转,那么,借助于该旋转,第4同步器(S4)的第4换挡拨叉(254)上具备的从动销(254a)沿第1平行通道沟槽(260c)移动。与此同时,第3同步器(S3)的第3换挡拨叉(253)上具备的从动销(253a)沿第1倾斜通道沟槽(360d),使第3同步器(S3)连结于第7变速齿轮(G7),进入待机状态(W)。其余从动销(251a,252a)位于中立通道沟槽(260a,360a)(参照图27)。
7挡齿轮变速如图16、图18及图27所示,在解除第2离合器(212)与第2输入轴(214)的连接后,连接第1离合器(211)与第1输入轴(213),使引擎发生的旋转力传递给待机状态(W)的第7变速齿轮(G7)。而且,传递给第7变速齿轮(G7)的旋转力被传递给第2副轴(216),通过输出驱动齿轮(OT20)进行输出。
后退齿轮变速如图16、图18及图28所示,使中立状态(N)的圆筒形凸轮构件(262)的第1及第2凸轮通道(272,274)向减速的方向,即,向箭头(X2)方向旋转两个节距间隔(P),第4同步器(S4)的第4换挡拨叉(254)上具备的从动销(254a)借助于第1凸轮通道(272)的第2倾斜通道沟槽(260f),使第4同步器(S4)连接于后退变速齿轮(GR)。作为参考,图28是显示后退齿轮变速完成状态的附图。
从7挡到1挡的变速是使圆筒形凸轮构件(262)向箭头(X2)方向旋转,借此进行变速。
如上所述,就本发明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而言,由于形成了第1凸轮通道的第1凸轮构件与形成了第2凸轮通道的第2凸轮构件在中空圆筒形构件上相互离开地形成,从而能够改进换挡控制时的动作可靠性和产品的耐久性。
在本发明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中,具备第1凸轮通道和第2凸轮通道,借此自由地变更换挡拨叉的安装位置,因而制造更加容易。
另外,在本发明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中所应用的第1及第2凸轮通道中,可以各自插入2个互不相同的换挡拨叉的从动销,因而能够减小空间,能够减小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的整体产品大小。而且,由于在圆筒形凸轮构件两侧形成的多个通孔,所以减小了凸轮旋转时从动件承受的应力的大小,能够保障凸轮的顺利旋转,并减小马达的负载。
【工业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能够应用于汽车部件制造业领域。

Claims (23)

1.一种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齿轮,为多个,插入安装于双离合器的第1输入轴或第2输入轴;变速齿轮,为多个,与所述驱动齿轮啮合,分别插入安装于第1副轴或第2副轴;同步器,为多个,位于所述变速齿轮之间,能滑动移动地分别插入安装于第1副轴或第2副轴;换挡拨叉,为多个,与所述同步器连接,分别具有从动销;双凸轮机构,具有各自形成有第1及第2凸轮通道的第1及第2凸轮构件,使所述换挡拨叉移动,使同步器沿第1副轴或第2副轴滑动移动,与变速齿轮连结;而且,
在所述双凸轮机构的第1及第2凸轮通道中,至少插入有多个换挡拨叉的从动销中的1个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驱动齿轮包括:
第1驱动齿轮,插入安装于与双离合器的第1离合器连接的第1输入轴,借助于第1输入轴的旋转而旋转;第2驱动齿轮,插入安装于第2输入轴,并且位于所述第1驱动齿轮的一侧,借助于第2输入轴的旋转而旋转;第3驱动齿轮,插入安装于第1输入轴,使位于所述第1驱动齿轮与所述第2驱动齿轮之间,借助于第1输入轴的旋转而旋转;第4驱动齿轮,插入安装于第2输入轴,使位于所述第2驱动齿轮的一侧,借助于第2输入轴的旋转而旋转;第5驱动齿轮,插入安装于第1输入轴,使位于所述第1驱动齿轮的另一侧,借助于第1输入轴的旋转而旋转;第6驱动齿轮,插入安装于第2输入轴,使位于所述第2驱动齿轮与所述第3驱动齿轮之间,借助于第2输入轴的旋转而旋转;而且,
所述第1至第6驱动齿轮分别具有各不相同的传动比,所述第1及第3驱动齿轮分别在一端和另一端啮合连接有具有各不相同的传动比的变速齿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的变速齿轮分别包括:
第1变速齿轮,插入安装于第1副轴,与第1驱动齿轮啮合连接;第2变速齿轮,插入安装于第1副轴,并且位于所述第1变速齿轮的一侧,与第2驱动齿轮啮合连接;第3变速齿轮,插入安装于第1副轴,并且位于所述第1变速齿轮与所述第2变速齿轮之间,与第3驱动齿轮啮合连接;第4变速齿轮,与第4驱动齿轮啮合连接,并且位于所述第2变速齿轮的一侧;第5变速齿轮,插入安装于与第1副轴相向地安装的第2副轴,与第5驱动齿轮啮合连接;第6变速齿轮,插入安装于第2副轴,并且位于所述第5变速齿轮的一侧,与第6驱动齿轮啮合连接;第7变速齿轮,插入安装于第2副轴,并且位于所述第5变速齿轮与所述第6变速齿轮之间,与第3驱动齿轮啮合连接;后退变速齿轮,插入安装于第2副轴,并且位于所述第6变速齿轮的一侧,与第1驱动齿轮啮合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同步器包括:
第1同步器,插入安装于第1副轴,并且位于第1变速齿轮与第3变速齿轮之间,借助于所述换挡拨叉而沿第1副轴滑动移动,从而有选择地与第1变速齿轮或第3变速齿轮连结;第2同步器,插入安装于第1副轴,并且位于所述第1同步器的一侧,借助于所述换挡拨叉而沿第1副轴滑动移动,从而有选择地与第2变速齿轮或第4变速齿轮连结;第3同步器,与所述第1同步器相向地插入安装于第2副轴,借助于所述换挡拨叉而沿第2副轴滑动移动,从而有选择地与第5变速齿轮或第7变速齿轮连结;第4同步器,插入安装于第2副轴,并且位于所述第3同步器的一侧,借助于所述换挡拨叉而沿第2副轴滑动移动,从而有选择地与第6变速齿轮或后退变速齿轮连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换挡拨叉包括:
第1引导轴及第2引导轴,安装得分别配置于双凸轮机构的一侧和另一侧;第1换挡拨叉,分别连接于第1凸轮构件的一侧与第1同步器,沿所述第1引导轴移动;第2换挡拨叉,分别连接于第2凸轮构件的一侧与第2同步器,沿所述第1引导轴移动;第3换挡拨叉,分别连接于第1凸轮构件的另一侧与第3同步器,沿所述第2引导轴移动;第4换挡拨叉,分别连接于第2凸轮构件的另一侧与第4同步器,沿所述第2引导轴移动;而且,
所述第1换挡至第4换挡拨叉之间分别离开两个节距间隔,插入连接于第1凸轮构件的第1通道沟槽或第2凸轮构件的第2通道沟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换挡拨叉至第4换挡拨叉中的2个换挡拨叉的从动销插入于第1凸轮构件的第1通道沟槽,其余2个换挡拨叉的从动销插入于第2凸轮构件的第2通道沟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凸轮机构还包括:
中空圆筒形构件;旋转轴,插入安装于所述中空圆筒形构件;旋转驱动源,为1个,与所述旋转轴连接,使中空圆筒形构件旋转,从而使第1凸轮构件与第2凸轮构件向第1方向或与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旋转。
8.一种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齿轮,为多个,插入安装于双离合器的第1输入轴或第2输入轴;变速齿轮,为多个,与所述驱动齿轮啮合,分别插入安装于第1副轴或第2副轴;同步器,为多个,位于所述变速齿轮之间,插入安装得分别沿第1副轴或第2副轴滑动移动;换挡拨叉,为多个,与所述同步器连接,分别具有从动销;双凸轮机构,由旋转轴、第1及第2凸轮构件、驱动源构成,其中,所述第1及第2凸轮构件插入所述旋转轴,各自形成第1及第2凸轮通道,所述驱动源为1个,使所述第1及第2凸轮构件向两方向旋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凸轮机构的第1及第2凸轮构件分别包括:
第1中空环构件,插入安装于中空圆筒形构件;第2中空环构件,与所述第1中空环构件离开地插入安装于中空圆筒形构件,形成第1凸轮通道或第2凸轮通道;而且,
所述第1及第2中空环构件各自通过焊接结合于中空圆筒形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及第2中空环构件形成有向第1倾斜方向倾斜的第1倾斜面部、在所述第1倾斜面部上向水平方向延长地形成的第1水平面部、在所述第1水平面部上向与所述第1倾斜方向相反的第2倾斜方向延长地形成的第2倾斜面部、在所述第2倾斜面部上向水平方向延长地形成的第2水平面部、在所述第2水平面部上向第1倾斜方向延长地形成的第3倾斜面部、在所述第3倾斜面部与所述第1倾斜面部之间形成的第3水平面部;而且,
所述第1倾斜面部和第3倾斜面部的长度相互相同,所述第2倾斜面部的长度形成得长于第1倾斜面部或第3倾斜面部的长度。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凸轮机构的第1及第2凸轮构件分割成分别具有相同间隔的多个节距间隔,借助于驱动源,按节距间隔进行旋转,分别使多个换挡拨叉的从动销换挡,从而使同步器有选择地与变速齿轮连结。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及第2凸轮构件的多个节距间隔是以旋转中心轴为中心分割第1凸轮构件或第2凸轮构件的外周缘,使圆弧角度为18度(degree)。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凸轮机构的第1及第2凸轮构件的第1及第2凸轮通道包括:
中立通道沟槽;第1倾斜通道沟槽,在所述中立通道沟槽延长地形成;第1平行通道沟槽,在所述第1倾斜通道沟槽延长地形成;第1换挡通道沟槽,在所述第1平行通道沟槽延长地形成;第2平行通道沟槽,在所述第1换挡通道沟槽延长地形成;第2倾斜通道沟槽,在所述第2平行通道沟槽延长地形成。
14.根据权利要求8或13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凸轮机构的第1及第2凸轮构件的第1及第2凸轮通道的各个中立通道沟槽以十二个节距间隔形成,第1倾斜通道沟槽和第2倾斜通道沟槽分别以一个节距间隔形成,第1换挡通道沟槽和第1及第2平行通道沟槽分别以两个节距间隔形成。
15.一种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以上的相互离开的变速齿轮对及配置于所述变速齿轮对之间的同步器;换挡拨叉,为一个以上,各自具备从动销;圆筒形凸轮构件,具有各自至少容纳1个以上所述换挡拨叉的从动销的2个凸轮通道;驱动构件,使所述圆筒形凸轮构件向两方向旋转;而且,
在所述圆筒形凸轮构件上形成的2个凸轮通道相向地对称设置,具有相同的节距间隔。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圆筒形凸轮构件具有在中央为插入旋转轴而形成的贯通孔(through hole)和沿所述贯通孔外周缘间隔地形成的多个通孔(polygonal hole)。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圆筒形凸轮构件在外周缘上,为调节旋转轴的零点而形成至少一个以上销孔(pinhole),在所述销孔中插入有销(pin)。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圆筒形凸轮构件的2个凸轮通道中,以相同个数插设有各不相同的换挡拨叉的从动销。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圆筒形凸轮构件的2个凸轮通道中,以不同的个数插设有各不相同的换挡拨叉的从动销。
20.一种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以上相互离开的变速齿轮对及配置于所述变速齿轮对之间的同步器;换挡拨叉,为一个以上,各自具备从动销;圆筒形凸轮构件,插入旋转轴,具有至少一个以上凸轮通道,所述凸轮通道各自容纳2个换挡拨叉的从动销;驱动构件,为一个,使所述圆筒形凸轮构件向两方向旋转;而且,
在所述圆筒形凸轮构件上形成的第1及第2凸轮通道相互设置预定的间隔进行配置。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圆筒形凸轮构件的第1凸轮通道包括中立通道沟槽、在所述中立通道沟槽延长地形成的第1倾斜通道沟槽、在所述第1倾斜通道沟槽延长地形成的第1平行通道沟槽、在所述第1平行通道沟槽延长地形成的第1换挡通道沟槽、在所述第1换挡通道沟槽延长地形成的第2平行通道沟槽、在所述第2平行通道沟槽延长地形成的第2倾斜通道沟槽;
所述圆筒形凸轮构件的第2凸轮通道包括中立通道沟槽、在所述中立通道沟槽延长的第1换挡通道沟槽、在所述第1换挡通道沟槽延长地形成的第1平行通道沟槽、在所述第1平行通道沟槽延长地形成的第1倾斜通道沟槽、在所述第1倾斜通道沟槽延长地形成的第2平行通道沟槽、在所述第2平行通道沟槽延长地形成的第2换挡通道沟槽。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圆筒形凸轮构件的第1凸轮通道的中立通道沟槽以十二个节距间隔形成,第1倾斜通道沟槽和第2倾斜通道沟槽分别以一个节距间隔形成,第1换挡通道沟槽和第1及第2平行通道沟槽分别以两个节距间隔形成。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圆筒形凸轮构件的第2凸轮通道的中立通道沟槽以十二个节距间隔形成,第1换挡通道沟槽和第2换挡通道沟槽分别以一个节距间隔形成,第1倾斜通道沟槽和第1及第2平行通道沟槽分别以两个节距间隔形成。
CN2012102797917A 2012-05-29 2012-08-07 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 Withdrawn CN10345308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2-0056929 2012-05-29
KR1020120056929A KR101339895B1 (ko) 2012-05-29 2012-05-29 듀얼 클러치 변속기의 시프트장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53083A true CN103453083A (zh) 2013-12-18

Family

ID=472575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797917A Withdrawn CN103453083A (zh) 2012-05-29 2012-08-07 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319142A1 (zh)
EP (1) EP2669551A3 (zh)
JP (1) JP2013245818A (zh)
KR (1) KR101339895B1 (zh)
CN (1) CN103453083A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65874A (zh) * 2014-09-30 2015-01-07 东风汽车公司 电控分动器换挡操纵装置
CN104913051A (zh) * 2014-03-10 2015-09-16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变速器
CN105134821A (zh) * 2015-09-16 2015-12-09 北京国药龙立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离合机构
CN106104102A (zh) * 2014-03-12 2016-11-09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变速器
CN106801708A (zh) * 2015-11-25 2017-06-06 现代岱摩斯 双离合器用齿轮促动器
CN106812929A (zh) * 2017-01-03 2017-06-09 宁波上中下自动变速器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变速器的选换挡机构
CN107191592A (zh) * 2017-06-02 2017-09-22 重庆隆旺机电有限责任公司 变速鼓换挡型变速器总成
CN113401274A (zh) * 2021-05-16 2021-09-17 蔡明� 一种自行车中轴内变速箱
CN113639014A (zh) * 2021-08-23 2021-11-12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机电多源输入可调速通风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162667B2 (en) * 2012-06-05 2015-10-20 Hyundai Motor Company Power transmitt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KR101416377B1 (ko) * 2012-11-28 2014-07-08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차량용 변속장치
DE102014215041A1 (de) * 2014-07-31 2016-02-04 Zf Friedrichshafen Ag Getriebe mit mehreren formschlüssigen Schaltelementen
KR101637514B1 (ko) 2015-03-24 2016-07-07 한국파워트레인 주식회사 듀얼 클러치 변속기의 구동장치
KR101637512B1 (ko) 2015-03-24 2016-07-07 한국파워트레인 주식회사 듀얼 클러치 변속기의 구동장치
KR101637513B1 (ko) 2015-03-24 2016-07-07 한국파워트레인 주식회사 듀얼 클러치 변속기의 구동장치
DE102015219106A1 (de) * 2015-10-02 2017-04-06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Vorrichtung zum axialen Verstellen eines Schaltelementes
CN106609842A (zh) * 2017-01-12 2017-05-03 西南大学 换挡机构、变速箱及电动车
CN107269831A (zh) * 2017-07-13 2017-10-20 吉林大学 纯电动汽车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的单电机换挡机构
CN110857732A (zh) * 2018-08-23 2020-03-03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换挡装置和变速器
US11692626B2 (en) 2020-08-03 2023-07-04 Dana Heavy Vehicle Systems Group, Ll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a transmission shift assembly
CN113090753B (zh) 2021-03-31 2022-07-22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换档机构、两档换档系统及车辆
CN117148021B (zh) * 2023-10-30 2024-01-02 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分公司 一种风电滑环电刷测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128854A1 (de) * 2001-06-15 2002-12-19 Zf Sachs Ag Schaltvorrichtung zum Schalten eines Getriebes
US7467564B2 (en) * 2006-03-13 2008-12-2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ctuator mechanism for shift motors of a transmission
JP2007285363A (ja) * 2006-04-13 2007-11-01 Aisin Ai Co Ltd 歯車式自動変速機のシフト装置
DE102007011281A1 (de) * 2007-03-08 2008-09-11 Schaeffler Kg Schaltwalze
US8402859B2 (en) 2009-11-04 2013-03-2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Barrel cam shift mechanism
FR2958359A1 (fr) * 2010-03-31 2011-10-07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Actionneur de boite de vitesses a double embrayage de type barillet et boite de vitesses le comportant
KR20110121275A (ko) * 2010-04-30 2011-11-07 현대위아 주식회사 더블클러치 변속기의 액츄에이터
KR101034890B1 (ko) * 2010-05-13 2011-05-17 주식회사 로보멕 듀얼 클러치 변속기의 시프트장치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13051A (zh) * 2014-03-10 2015-09-16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变速器
CN106104102A (zh) * 2014-03-12 2016-11-09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变速器
CN106104102B (zh) * 2014-03-12 2018-06-01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变速器
CN104265874A (zh) * 2014-09-30 2015-01-07 东风汽车公司 电控分动器换挡操纵装置
CN105134821A (zh) * 2015-09-16 2015-12-09 北京国药龙立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离合机构
CN106801708B (zh) * 2015-11-25 2018-11-02 现代岱摩斯 双离合器用齿轮促动器
CN106801708A (zh) * 2015-11-25 2017-06-06 现代岱摩斯 双离合器用齿轮促动器
CN106812929A (zh) * 2017-01-03 2017-06-09 宁波上中下自动变速器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变速器的选换挡机构
CN107191592A (zh) * 2017-06-02 2017-09-22 重庆隆旺机电有限责任公司 变速鼓换挡型变速器总成
CN107191592B (zh) * 2017-06-02 2023-06-02 重庆隆旺机电有限责任公司 变速鼓换挡型变速器总成
CN113401274A (zh) * 2021-05-16 2021-09-17 蔡明� 一种自行车中轴内变速箱
CN113401274B (zh) * 2021-05-16 2023-08-08 佛山市顺德区智趣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一种自行车中轴内变速箱
CN113639014A (zh) * 2021-08-23 2021-11-12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机电多源输入可调速通风装置
CN113639014B (zh) * 2021-08-23 2022-05-06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机电多源输入可调速通风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245818A (ja) 2013-12-09
KR101339895B1 (ko) 2013-12-10
EP2669551A3 (en) 2013-12-11
KR20130133568A (ko) 2013-12-09
EP2669551A2 (en) 2013-12-04
US20130319142A1 (en) 2013-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53083A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
KR101034890B1 (ko) 듀얼 클러치 변속기의 시프트장치
US8402859B2 (en) Barrel cam shift mechanism
EP1965103B1 (en) Synchromesh automatic transmission
US8746098B2 (en) Gear shifting actuator and method of shifting gear ratios
EP2407688A1 (en) Twin clutch transmission for large-sized vehicle
KR101500354B1 (ko) 차량용 변속장치
JP5783374B2 (ja) 車両用変速装置
US7757578B2 (en) Gear change control system of automatic transmission
US20130205946A1 (en)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KR20130021371A (ko) 인접한 레인지 기어박스를 구비한 제1 기어박스를 포함하는 기어박스 장치
CN105090393A (zh) 六换档元件阶梯传动比自动变速器
CN102691757B (zh) 变速装置
CN101985980B (zh) 用于双离合器变速装置的换档机构
KR20130133656A (ko) 듀얼 클러치 변속기의 시프트장치
US7070535B2 (en) Shift mechanism for a manual planetary transmission
CN103649602A (zh) 多级变速器的变速方法、多级变速器的变速操作装置及搭载该多级变速器的车辆
CN106257089A (zh) 变速器的变速装置
JP2022060945A (ja) 多目的車両
JP6609575B2 (ja) シフトフォークモジュール
CN103511619B (zh) 操纵装置
JP5658069B2 (ja) 変速装置
KR100815695B1 (ko) 자동차용 수동변속기의 변속제어장치
KR20160044995A (ko) 차량용 변속장치
JP2019512652A (ja) 変速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4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