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26139B - 共乘者媒合配对的系统及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共乘者媒合配对的系统及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26139B
CN103426139B CN201210240642.XA CN201210240642A CN103426139B CN 103426139 B CN103426139 B CN 103426139B CN 201210240642 A CN201210240642 A CN 201210240642A CN 103426139 B CN103426139 B CN 1034261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ltogether
multiply
request
information
p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4064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26139A (zh
Inventor
张凯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34261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261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261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2613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raffic Control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共乘者媒合配对的系统及其方法,其通过接收包含发起点信息与目的点信息的第一共乘请求以及接收包含共乘点信息与下车点信息的第二共乘请求,并依据发起点信息、各共乘点信息、目的点信息及各下车点信息计算发起点与共乘点间的起点距离以及计算基准点至目的点与基准点至下车点所形成之终点夹角,及/或计算发起点至目的点与共乘点至下车点之行车路线的重迭比率,藉以配对第一共乘请求与第二共乘请求之技术手段,可以提供共乘配对服务,并达成配对合适之使用者共乘的技术功效。

Description

共乘者媒合配对的系统及其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共乘者媒合配对的系统及其方法,特别是指一种依据所有共乘者的起点位置与终点位置进行配对的系统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全球定位系统的普及与蓬勃发展,许多车辆均设置有全球定位系统,用以提供定位及导航服务,也因此各式应用全球定位系统的服务便应运而生。
传统的派车系统包含有服务器及车辆端,服务器持续接收车辆端所回传的经纬度以得知车辆端的当前位置。当使用者打电话叫车时,根据乘客告知的乘车点派遣行经乘车点附近,且愿意载客的出租车前往载客。其中,乘客告知乘车点的方式可以是乘客口头告知服务人员,或是通过交互式语音回复系统输入预先建立的地点,甚至是通过全球定位系统或电子地图提供乘车点的经纬度给派车系统,使得服务器可以计算出与乘车点距离最近的车辆,并派遣该车辆前往载客。
不过,由于经济不景气的因素,有越来越多的乘客希望可以与其它乘客共乘出租车,如此,便可以与其它乘客共同分担出租车费,减少开支,然而,目前的派车系统指派车辆载客后,便不会再次指派已前往载客的车辆在载客后,再前往另一个地点接另一名乘客,因此,无法提供共乘的服务。
综上所述,可知先前技术中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无法提供共乘服务配对共乘者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提出改进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此一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先前技术存在没有共乘服务配对共乘者的问题,本发明遂提供一种共乘者媒合配对的系统及其方法,其中:
本发明所提供之共乘者媒合配对的系统,至少包含:接收模块,用以接收第一装置所传送的第一共乘请求,及用以接收第二装置所传送的第二共乘请求,其中,第一共乘请求包含表示发起点的发起点信息与表示目的点的目的点信息,第二共乘请求包含表示共乘点的共乘点信息与表示下车点之下车点信息;请求选择模块,用以依据该发起点信息、各该共乘点信息、该目的点信息及各该下车点信息选择第二共乘请求;传送模块,用以传送共乘者信息至第一装置及/或派车系统,共乘者信息至少包含被选择之第二共乘请求所包含的共乘点信息;配对模块,用以配对第一共乘请求与被选择之第二共乘请求。
本发明所提供之共乘者媒合配对之方法,其步骤至少包括:接收第一装置所传送之第一共乘请求,第一共乘请求包含表示发起点之发起点信息与表示目的点之目的点信息;接收第二装置所传送之第二共乘请求,第二共乘请求包含表示共乘点之共乘点信息与表示下车点之下车点信息;依据发起点信息、各共乘点信息、目的点信息及各下车点信息选择第二共乘请求;传送共乘者信息至第一装置,共乘者信息至少包含被选择之第二共乘请求所包含之共乘点信息或被选择之第二共乘请求所包含之共乘点信息与下车点信息;配对第一共乘请求与被选择之第二共乘请求。
本发明所提供的系统与方法如上,与先前技术之间的差异在于本发明通过接收包含发起点信息与目的点信息的第一共乘请求以及接收包含共乘点信息与下车点信息的第二共乘请求,并依据发起点信息、各共乘点信息、目的点信息及各下车点信息计算基准点与共乘点间的起点距离以及计算基准点至目的点与基准点至下车点所形成之终点夹角,及/或计算发起点至目的点与共乘点至下车点之行车路线的重迭比率,藉以配对第一共乘请求与第二共乘请求,藉以解决先前技术所存在的问题,并可以达成配对合适之使用者共乘的技术功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提之共乘者媒合配对的系统架构图。
图2A为本发明所提之请求选择模块之元件示意图。
图2B为本发明所提之请求选择模块之另一种元件示意图。
图3A为本发明所提之共乘者媒合配对的方法流程图。
图3B为本发明所提之请求选择之详细方法流程图。
图3C为本发明所提之请求选择之详细方法流程图。
图3D为本发明所提之判断配对参数是否相符之附加方法流程图。
图3E为本发明所提之依据选择数据配对共乘请求之附加方法流程图。
图3F为本发明所提之取消配对共乘请求之附加方法流程图。
图3G为本发明所提之调整使用者评价之附加方法流程图。
图4A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之可配对两使用者共乘之发起点、目的点、共乘点、下车点示意图。
图4B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之可配对两使用者共乘之发起点、目的点、共乘点、下车点之绕路示意图。
图4C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之可配对多使用者共乘之发起点、目的点、共乘点、下车点之过桥示意图。
图5A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之配对多使用者共乘之发起点、目的点、共乘点、下车点示意图。
图5B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之配对多使用者共乘之发起点、目的点、共乘点、下车点示意图。
图5C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之可配对多使用者共乘之发起点、目的点、共乘点、下车点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10接收模块
140路径规划模块
150参数判断模块
160请求选择模块
161基准点决定单元
162距离计算单元
163夹角计算单元
165重迭比对单元
166a请求选择单元
166b请求选择单元
170传送模块
180配对模块
190评价处理模块
311~331起点距离
312~332终点夹角
411发起点
412目的点
421共乘点
422下车点
431共乘点
432下车点
451共乘点
452下车点
500基准点
602公园
606桥梁
721预期行车路径
731、732预期行车路径
751、755预期行车路径
761基准行车路径
765、766共乘行车路径
781基准行车路径
785、786共乘行车路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配合图式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之特征与实施方式,内容足以使任何熟习相关技艺者能够轻易地充分理解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所应用的技术手段并据以实施,藉此实现本发明可达成的功效。
本发明可以配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使用者,使得被配对的使用者可以共乘。
以下先以「图1」本发明所提之共乘者媒合配对的系统架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系统运作。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系统含有接收模块110、基准点决定模块140、请求选择模块160、传送模块170以及配对模块180。
接收模块110负责接收多个共乘请求。共乘请求是使用者操作兼容于本发明的装置(图中未示),藉以设定乘车的起点以及终点后,被使用者所操作的装置产生并传送至接收模块110。使用者所操作的装置包含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计算机等,但本发明并不以上述为限。
使用者所操作的装置会依据使用者所设定之乘车的起点/终点取得表示该起点/该终点的信息,并将所取得之表示该起点/该终点的信息加入所产生的共乘请求中。其中,表示该起点/该终点的信息包含但不限于该起点/该终点的经纬度、该起点/该终点的地址、该起点/该终点周围的地标、该起点/该终点在本发明于电子地图中所定义的坐标等。
在部分的实施例中,共乘请求并不只包含可以表示起点与终点的信息,例如,还能够包含可以表示使用者身份的识别数据、使用者希望的共乘人数、使用者是否携带重物、大型行李或宠物、或使用者是否愿意在共乘时交谈等任一种或一种以上的信息,其中,识别数据包含但不限于使用者的身分证号、使用者的电子邮件账号、使用者自行申请的账号、或是使用者在本发明中的识别码等,另外,识别数据包含但不限于预先储存在使用者所使用的装置中,或是在使用者设定起点与中点时一并输入。
在本发明中,接收模块110先接收到的共乘请求被称为「第一共乘请求」,传送第一共乘请求的装置被称为「第一装置」,操作第一装置的使用者被称为「第一使用者」,第一使用者在第一装置上所设定的起点以及终点分别被称为「发起点」与「目的点」,第一共乘请求中所包含的可以表示发起点/目的点的信息被称为「发起点信息」/「目的点信息」,第一共乘请求中之可以表示第一使用者身分的识别数据被称为「第一识别数据」;相似的,在本发明中,在接收模块110接收到第一共乘请求后才被接收的其它共乘请求被称为「第二共乘请求」,传送第二共乘请求的装置被称为「第二装置」,操作第二装置的使用者被称为「第二使用者」,第二使用者在第二装置上所设定的起点以及终点分别被称为「共乘点」与「下车点」,第二共乘请求中之可以表示共乘点/下车点的信息被称为「共乘点信息」/「下车点信息」,第二共乘请求中之可以表示第二使用者身分的识别数据被称为「第二识别数据」。实际上,第一共乘请求与第二共乘请求的区别方式并不以此为限,例如,也可以将最晚接收到的共乘请求视为第一共乘请求,并将其它的共乘请求是为第二共乘请求。
另外,在部分的实施例中,接收模块110除了接收共乘请求外,也可以接收第一装置所传送的选择数据。另外,接收模块110也可以接收第一装置及/或第二装置所传送的删除数据。其中,选择数据/删除数据与一个或多个第二共乘请求相对应。
路径规划模块140负责规划行车路线。在部分的实施例中,路径规划模块140可以依据接收模块110所接收之第一共乘请求中的发起点信息与目的点信息、以及接收模块110所接收之各个第二共乘请求中的共乘点信息与下车点信息,分别规划通过发起点信息所表示之发起点、目的点信息所表示之目的点、某一第二共乘请求所包含的共乘点信息所表示之共乘点与该第二共乘请求所包含的下车点信息所表示之下车点的一个或多个预期行车路线,也就是说,路径规划模块140所规划之预期行车路线的数量会与接收模块110所接收到之第二共乘请求的数量相同。
而在另一部分的实施例中,路径规划模块140也可以依据接收模块110所接收之第一共乘请求中的发起点信息以及目的点信息规划基准行车路线,并可以依据接收模块110所接收之每一个第二共乘请求中的共乘点信息以及下车点信息分别规划共乘行车路线。也就是说,路径规划模块140所规划之共乘行车路线的数量会较接收模块110所接收到之第二共乘请求的数量多一(一个基准行车路线加上多个共乘行车路线)。其中,基准行车路线与共乘行车路线都可能包含一种或多种行车路线。
请求选择模块160负责由接收模块110所接收到的各第二共乘请求中选择第二共乘请求。
请求选择模块160可能如「图2A」所示,包含基准点决定单元161、距离计算单元162、夹角计算单元163、以及请求选择单元166a。
基准点决定单元161负责由路径规划模块140所规划出的预期行车路线中选择一个特定点做为基准点。一般而言,基准点决定单元161所选择的基准点为第一共乘请求中之发起点信息所表示的发起点或第二共乘请求中之共乘点信息所表示的共乘点,但本发明所提之基准点并不以此为限。例如,当共乘点至目的点与下车点之预期行车路线需要上桥过河或是需要上高架桥时,基准点决定单元161可以将下桥的位置选择为基准点,又如,当共乘点至目的点与下车点之预期行车路线因为需要经过无法穿越的建筑物、设施、高山、湖泊、交通管制或封路等地形或路况而需要绕行时,基准点决定单元161也可以将绕行后的位置选择为基准点。
距离计算单元162负责依据接收模块110所接收之第一共乘请求中的发起点信息,以及接收模块110所接收之各第二共乘请求中的共乘点信息,分别计算发起点信息所表示之发起点与各个共乘点信息所表示之共乘点间的距离,也就是说,距离计算单元162所计算出之距离的数量会与接收模块110所接收到之第二共乘请求的数量相同。其中,距离计算单元162所计算出之距离在本发明中被称为「起点距离」,起点距离可以是发起点与共乘点的直线距离,但本发明所提之起点距离并不以此为限,例如,起点距离也可以是发起点至共乘点的最短路径的长度。
夹角计算单元163负责依据接收模块110所接收之第一共乘请求中的目的点信息,以及接收模块110所接收之各第二共乘请求中的下车点信息,分别计算基准点决定单元161所决定之基准点至目的点信息所表示之目的点与基准点至各下车点信息所表示之下车点的夹角,也就是说,夹角计算单元163所计算出之夹角的数量会与接收模块110所接收到之第二共乘请求的数量相同。其中,夹角计算单元163所计算出的夹角在本发明中被称为「终点夹角」。
在实务上,夹角计算单元163可以使用基准点、目的点、下车点在电子地图上的坐标或是经纬度计算终点夹角,也可以使用向量、距离或三角函数计算终点夹角,但本发明所提之夹角计算单元163计算终点夹角的方式并不以上述为限。
请求选择单元166a会判断距离计算单元162依据各第二共乘请求中之乘车点信息所计算出的起点距离是否符合距离门坎值,以及判断夹角计算单元163依据各第二共乘请求中之下车点信息所计算出之终点夹角是否符合夹角门坎值,并选择起点距离符合距离门坎值且终点夹角符合夹角门坎值的第二共乘请求。当起点距离小于或不大于距离门坎值时,请求选择单元166a会判断起点距离符合距离门坎值,当终点夹角小于或不大于夹角门坎值时,请求选择单元166a会判断终点夹角符合夹角门坎值。其中,距离门坎值以及夹角门坎值通常为系统默认值,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在部分的实施例中,若第一共乘请求中包含共乘人数的信息,则请求选择单元166a在选择第二共乘请求时,最多只会选择与第一共乘请求中之共乘人数相同数量的第二共乘请求。而若第二共乘请求中也包含共乘人数的信息,则请求选择单元166a同样也会参考第一共乘请求中的共乘人数选择第二共乘请求。
请求选择模块160也可能如「图2B 」所示,包含重迭比对单元165、以及请求选择单元166b。
重迭比对单元165负责逐一比对路径规划模块140所规划出之基准行车路线与路径规划模块140所规划出之各个共乘行车路线,并在比对后计算基准行车路线与各个共乘行车路线的重迭比率,若基准行车路线及/或共乘行车路线包含多条行车路线,则重迭比对单元165会比对并计算各种行车路线组合的重迭比率,并输出各种行车路线之组合中重迭比率最高者。一般而言,重迭比对单元165所计算出的重迭比率为百分比,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请求选择单元166b负责依据重迭比对单元165所计算出之基准行车路线与各个共乘行车路线的重迭比率,由路径规划模块140所规划出的各个共乘行车路线中选出重迭比率最高的共乘行车路线,并选择规划出重迭比率最高之共乘行车路线的第二共乘请求。
请求选择单元166b也可以在基准行车路线与各个共乘行车路线的重迭比率相同或相近时,进一步依据共乘行车路线的长度选择共乘行车路线,也就是说,请求选择单元166b在基准行车路线与各个共乘行车路线的重迭比率相同或相近时,可以选择行车路线最短的共乘行车路线,藉以选择规划出重迭比率相同且共乘行车路线最短之共乘行车路线的第二共乘请求。
另外,请求选择模块160也可能同时包含基准点决定单元161、距离计算单元162、夹角计算单元163、重迭比对单元165、请求选择单元166a、请求选择单元166b。此时,请求选择单元166a可以先依据距离计算单元162所计算出的起点距离以及夹角计算单元163所计算出的终点夹角选择起点距离符合距离门坎值且终点夹角符合夹角门坎值的多个第二共乘请求后,重迭比对单元165再根据请求选择单元166a所选出的第二共乘请求计算基准行车路线与共乘行车路线的重迭比率,藉以使请求选择单元166b进一步选出第二共乘请求。
传送模块170负责传送共乘者信息至第一装置。传送模块170传送至第一装置的共乘者信息包含被请求选择模块160所选择之第二共乘请求中的共乘点信息,此外,共乘者信息也可能包含被请求选择模块160所选择之第二共乘请求中的下车点信息、或第二共乘请求中的第二识别数据等。
在部分的实施例中,传送模块170还可以传送第一共乘请求中的发起点信息与目的点信息至传送被配对模块180配对之第二共乘请求的第二装置。
传送模块170也可能传送共乘者信息至派车系统(图中未示)。传送模块170传送至派车系统的共乘者信息包含第一共乘请求中的发起点信息与目的点信息、以及被请求选择模块160所选择之第二共乘请求(被配对模块180配对之第二共乘请求)中的共乘点信息及下车点信息。如此,派车系统可以依据传送模块170所传送的发起点信息、目的点信息、乘车点信息、下车点信息派遣车辆给第一使用者与第二使用者共乘。
在实务上,传送模块170可以只传送包含共乘点信息的共乘者信息至第一装置、或只传送包含发起点信息、目的点信息、乘车点信息、下车点信息的共乘者信息至派车系统,或是传送包含共乘点信息的共乘者信息至第一装置,也传送包含发起点信息、目的点信息、乘车点信息、下车点信息的共乘者信息至派车系统。
配对模块180负责配对接收模块110所接收到的第一共乘请求与被请求选择模块160所选择的第二共乘请求。
在部分的实施例中,若接收模块110在传送模块170传送多个共乘者信息至第一装置后,接收到第一装置传回之选择其中一个或多个共乘者的选择数据,则配对模块180会配对第一共乘请求与接收模块110所接收到之选择数据对应的第二共乘请求。其中,选择数据与所包含的共乘点信息以及下车点信息被传送至第一装置的一个或多个第二共乘请求相对应或与该第二共乘请求中之第二识别数据相对应。
在部分的实施例中,在配对模块180配对第一共乘请求与第二共乘请求后,若接收模块110接收到第一装置所传送的删除数据,则配对模块180将取消第一共乘请求与所接收到之删除数据相对应的一个或多个第二共乘请求的配对;而若接收模块110接收到第二装置所传送的删除数据,则配对模块180会取消第一共乘请求与传送删除数据之第二装置的配对。
此外,本发明更包含可附加的参数判断模块150以及评价处理模块190。
参数判断模块150负责判断第一共乘请求所包含的第一识别数据所对应的第一配对参数与第二共乘请求所包含的第二识别资料所对应的第二配对参数是否相符,如此,请求选择模块160在选择第二共乘请求时,可以选择起点距离符合距离门坎值、终点夹角符合夹角门坎值、以及所包含的第二识别数据对应的第二配对参数与第一配对参数相符的第二共乘请求。
与第一识别数据/第二识别数据对应的第一配对参数/第二配对参数包含使用者数据、可接受数据、以及使用者评价等项目,其中,使用者数据包含使用者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等数据,可接受数据包含可接受的共乘者性别、可接受的共乘者职业、可接受的共乘者年龄、是否接受共乘者携带重物或大型行李、是否接受共乘者携带宠物、可接受的共乘人数、是否接受共乘时交谈、可接受的共乘金额分配方式、优先配对对象、拒绝配对对象等数据,使用者评价包含使用者为第一使用者时所获得之评价数、使用者为第一使用者时所获得之正面评价、使用者为第一使用者时所获得之负面评价、使用者为第二使用者时所获得之评价数、使用者为第二使用者时所获得之正面评价、使用者为第二使用者时所获得之负面评价等数据,但本发明所提之第一配对参数/第二配对参数所包含的数据并不以上述为限。
一般而言,参数判断模块150可以将第一共乘请求中所包含的第一使用者是否携带重物或大型行李或宠物的信息与第二配对参数之第二使用者可接受数据中的是否接受共乘者携带重物或大型行李、是否接受共乘者携带宠物等数据进行比对,参数判断模块150也可以比对第一配对参数之使用者数据中的性别、年龄与职业等数据以及第二配对参数之第二使用者可接受数据中的可接受性别、可接受年龄与可接受职业等数据,参数判断模块150也可以比对第一配对参数之第一使用者可接受数据中的是否接受共乘时交谈、可接受的金额分配方式等数据与第二配对参数之第二使用者可接受数据中的是否接受共乘时交谈、可接受的金额分配方式等资料,反之,参数判断模块150也可以比对第二配对参数是否与第一配对参数相符。当参数判断模块150所比对之项目都相符合时,参数判断模块150可以判断第一配对参数与第二配对参数相符。
参数判断模块150也可以比对第一配对参数之拒绝配对对象是否包含第二识别数据,以及比对第二配对参数之拒绝配对对象是否包含第一识别数据,若是,则参数判断模块150可以判断第一配对参数与第二配对参数不相符,若否,则参数判断模块150可以判断第一配对参数与第二配对参数相符。
另外,参数判断模块150在比对出第一配对参数之优先配对对象包含第二识别数据,或比对出第二配对参数之优先配对对象包含第一识别数据时,参数判断模块150判断第一配对参数与第二配对参数相符,则配对模块180可以优先配对第一使用者与第二使用者。
评价处理模块190负责在接收模块110接收到第二装置所传送的第一评价数据后,依据第一评价资料调整与第一共乘请求中的第一识别数据相对应之第一配对参数中的使用者评价。其中,第二装置所传送的第一评价数据可以包含第一识别数据,也可以包含第二识别数据。
若第一评价数据包含第一识别数据,则评价处理模块190可以依据第一识别数据直接调整与第一识别数据相对应之第一配对参数中的使用者评价,而若第二评价数据只包含第二识别数据,则评价处理模块190可以依据配对模块180的配对结果,判断与传送第一评价数据的第二使用者共乘的第一使用者之第一识别数据,并依据所判断出的第一识别资料调整与第一识别数据相对应之第一配对参数中的使用者评价。其中,评价处理模块190可以依据接收模块110所接收到的使用者评价的好坏,将使用者评价写入第一使用者的正面评价或负面评价中,并修改第一使用者的评价数,藉以调整第一使用者的使用者评价。
评价处理模块190也可以在接收到第一装置所传送的第二评价数据后,依据第二评价资料调整与第二共乘请求中的第二识别数据相对应之第二配对参数中的使用者评价。其中,第一装置所传送的第二评价数据可以包含第二识别数据,也可以包含第一识别数据,评价处理模块190依据第二评价数据调整与第二识别资料相对应之第二配对参数中的使用者评价的方式与依据第一评价数据调整与第一识别数据对应之使用者评价的方式相同,故不再赘述。
接着以第一实施例来解说本发明的运作系统与方法,并请参照「图3A 」本发明所提之共乘者媒合配对的方法流程图。在本实施例中,假设有两位使用者欲使用本发明与其它人共乘出租车,且两位使用者可以互相配对,其中一位使用者使用具有GPS系统的手机,另一位使用者使用计算机。
使用手机的使用者可以执行手机中与本发明兼容的软件,该软件在执行后可以提供该使用者由预先建立的数据中选择目的地(终点)、输入是否携带重物或大型行李或宠物、以及选择是否共乘时交谈等信息,如此,该软件可以在由预先建立的数据中读取该使用者所选择之目的地的经纬度,并在通过第一装置的GPS系统取得该使用者之所在位置(起点)的经纬度后,传送共乘请求至本发明。其中,该软件所传送的共乘请求包含该使用者之所在位置的经纬度、目的地的经纬度、以及表示该使用者的识别数据。
使用计算机的使用者同样可以执行计算机中与本发明兼容的软件,该软件在执行后可以提供该使用者由电子地图中选择出发地(起点)与目的地(终点)、输入是否携带重物或大型行李或宠物、以及选择是否共乘时交谈等信息,如此,该软件可以通过电子地图读取该使用者所选择之出发地以及目的地的经纬度后,传送共乘请求至本发明。其中,该软件所传送的共乘请求包含该使用者所选择之出发地与目的地的经纬度、以及表示该使用者的识别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假设本发明的系统中没有尚未配对的共乘请求,因此,在接收模块110接收到该手机所传送的共乘请求后,本发明的系统会等待其它的共乘请求,直到接收到其它的共乘请求后才开始配对。也就是说,在接收模块110接收到该计算机所传送的共乘请求后,由于本实施例假设该手机所传送的共乘请求与该计算机所传送的共乘请求可以配对,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该手机所传送的共乘请求为第一共乘请求、该手机为第一装置、该手机之使用者为第一使用者、该计算机所传送的共乘请求为第二共乘请求、该计算机为第二装置、该计算机之使用者为第二使用者。
在本实施例中,假设如「图4A」所示,第一使用者的所在位置为发起点411、第一使用者所选择之目的地为目的点412、第二使用者在电子地图中所选择之起点为共乘点421、第二使用者在电子地图中所选择之终点为下车点422,则在接收模块110接收到第一装置(手机)所传送的第一共乘请求(步骤202)以及第二装置(计算机)所传送的第二共乘请求(步骤206)后,请求选择模块160可以依据发起点信息、各共乘点信息、目的点信息及各下车点信息选择第二共乘请求(步骤250)。假设请求选择模块160包含基准点决定单元161、距离计算单元162、夹角计算单元163、以及请求选择单元166a,则本实施例将如「图3B 」之流程所示,路径规划模块140可以依据接收模块110所接收的各个第二共乘请求,分别规划通过发起点信息所表示的发起点、每一第二共乘请求所包含的共乘点信息所表示的共乘点、目的点信息所表示的目的点、以及该第二共乘请求所包含的下车点信息所表示的下车点的多个预期行车路线(步骤251)。在本实施例中,若只有一个第二共乘请求,则路径规划模块140将只会规划出一条起点为发起点、通过共乘点与目的点/下车点、终点为下车点/目的点的预期行车路线,而若有多个第二共乘请求,则路径规划模块140将会规划出与第二共乘请求数量相同的预期行车路线,且每一预期行车路线的起点都是发起点、都会通过某一共乘点与目的点/下车点、终点为下车点/目的点,其中,在同一预期行车路线中之共乘点与下车点被同一第二共乘请求所包含的共乘点信息与下车点信息所表示。
在路径规划模块140依据发起点信息、各共乘点信息、目的点信息及各下车点信息分别规划预期行车路线(步骤251)后,基准点决定单元161可以在路径规划模块140所规划的预期行车路线中决定基准点(步骤252)。在本实施例中,假设基准点决定单元161将发起点决定为基准点。
在基准点决定单元161决定基准点(步骤252)后,距离计算单元162可以依据第一共乘请求中的发起点信息(第一使用者所在位置的经纬度)与第二共乘请求中的共乘点信息(第二使用者在电子地图中所选择之起点的经纬度)计算发起点与共乘点间的起点距离311(步骤253),夹角计算单元163可以依据第一共乘请求中的目的点信息(第一使用者所选择之目的地的经纬度)以及第二共乘请求中的下车点信息(第二使用者在电子地图中所选择之终点的经纬度)计算基准点(发起点)至目的点与发起点至下车点之终点夹角312(步骤254)。
在实务上,距离计算单元162依据共乘点信息计算发起点与共乘点间的起点距离(步骤253),夹角计算单元163依据目的点信息以及下车点信息计算基准点至目的点与基准点至下车点的终点夹角(步骤254)的步骤并没有先后次序的限制,也就是说,距离计算单元162可以在夹角计算单元163计算终点夹角之前或之后计算起点距离。
在距离计算单元162依据发起点信息与共乘点信息计算发起点与共乘点间的起点距离(步骤253),夹角计算单元163依据目的点信息以及下车点信息计算基准点至目的点与基准点至下车点的终点夹角(步骤254)后,请求选择单元166a可以依据距离计算单元162所计算出之起点距离以及夹角计算单元163所计算出的终点夹角,选择接收模块110所接收的第二共乘请求(步骤255)。在本实施例中,假设距离门坎值为500公尺、夹角门坎值为30度,若距离计算单元162所计算出的起点距离311为413公尺,夹角计算单元163所计算出的终点夹角312为28度,则请求选择单元166a会判断发起点411与共乘点421间的起点距离311符合距离门坎值,且发起点411至目的点412与发起点411至下车点422的终点夹角312也符合夹角门坎值,因此,请求选择单元166a会选择包含的共乘点信息表示共乘点421且包含的下车点信息表示下车点422的第二共乘请求。
在实务上,若本发明的系统中还包含参数判断模块150,则在请求选择模块160依据起点距离以及终点夹角选择第二共乘请求(步骤250)前,参数判断模块150可以如「图3B」之流程所示,先判断第一共乘请求中之第一识别资料所对应的第一配对参数是否与第二共乘请求中之第二识别数据所对应的第二配对参数相符(步骤230)。而后,请求选择模块160在选择第二共乘请求时,会选择对应之起点距离符合距离门坎值、对应之终点夹角符合夹角门坎值、且对应之第二识别数据与第一识别数据相符的第二共乘请求。
在请求选择模块160选择第二共乘请求(步骤250)后,传送模块170可以传送共乘者信息至第一装置(第一使用者所使用的手机)(步骤262)。在本实施例中,假设传送模块170所传送的共乘者信息包含被请求选择模块160所选择之第二共乘请求中的共乘点信息以及下车点信息,其中,共乘点信息与下车点信息分别为共乘点的地址、下车点所在的交叉路口名称。
同样在请求选择模块160选择第二共乘请求(步骤250)后,配对模块180可以配对第一共乘请求与被请求选择模块160选择的第二共乘请求(步骤280a),也就是媒合第一使用者与第二使用者共乘,如此,第一使用者便可以拦出租车前往共乘点接第二使用者。
实务上,在配对模块180配对第一共乘请求与第二共乘请求(步骤280a)后,传送模块170可以传送发起点信息与目的点信息至传送被配对之第二共乘请求的第二装置(第二使用者所使用的计算机)(步骤266),使得第二使用者得知共乘之第一使用者的起点与终点,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另外,在请求选择模块160选择第二共乘请求(步骤250)后,传送模块170也可以传送第一共乘请求中的发起点信息与目的点信息、以及与第一共乘请求配对之各第二共乘请求中的共乘点信息与下车点信息至本发明外部的出租车派车系统,使得出租车的派车系统可以派遣出租车至发起点接第一使用者,载着第一使用者至共乘点接第二使用者,之后载着第一使用者与第二使用者至目的点后让第一使用者下车,再载着第二使用者至下车点。
以下继续以第二实施例来解说本发明的运作系统与方法,同样请参照「图3A」之流程。在本实施例中,假设有两位使用者欲使用本发明共乘。在本实施例中,假设两位使用者中之第一使用者的起点与终点分别为发起点411与目的点412,另一位第二使用者的起点与终点分别为共乘点421、下车点422,如「图4B」所示。
在两位使用者分别操作装置传送共乘请求至执行本发明之服务器后,接收模块110可以接收到两位使用者所操作之传送的共乘请求(步骤202、206)。接着,请求选择模块160可以依据发起点信息、各共乘点信息、目的点信息及各下车点信息选择第二共乘请求(步骤250)。
在本实施例中,假设在「图4B」所表示的地图中,公园602无法穿越,因此,路径规划模块140所规划出的预期行车路线721将以发起点411为起点、并在经过共乘点421后,绕过公园602,在通过目的点412,最后以下车点422为终点(步骤251)。
若请求选择模块160包含基准点决定单元161、距离计算单元162、夹角计算单元163、以及请求选择单元166a,则基准点决定单元161会将路径规划模块140所规划出之预期行车路线721中完成绕行的位置决定为基准点500(步骤252)。而后,请求选择模块160选择第二共乘请求以及其后的过程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相似的,在路径规划模块140依据如「图4C」所示的地图规划由共乘点421至目的点412与下车点422或下车点432的预期行车路线731、732(步骤251)后,若预期行车路线731、732都必须经过桥梁606,则基准点决定单元161可以将离开桥梁606的位置决定为基准点500(步骤252)。
在基准点决定单元161决定基准点(步骤252)后,距离计算单元162可以依据第一共乘请求中的发起点信息与两第二共乘请求中的共乘点信息,分别计算出发起点411与两个共乘点421、431间的起点距离(步骤253),夹角计算单元163依据第一共乘请求中的目的点信息以及两第二共乘请求中的下车点信息,分别计算出基准点500至目的点412与基准点500至下车点422的终点夹角312以及基准点500至目的点412与基准点500至下车点432的终点夹角322(步骤254),请求选择单元166a可以依据距离计算单元162所计算出之起点距离以及夹角计算单元163所计算出的终点夹角,选择第二共乘请求(步骤255)。
以下继续以第三实施例来解说本发明的运作系统与方法,同样请参照「图3A」之流程。在本实施例中,假设有三位使用者欲使用本发明共乘。在本实施例中,假设三位使用者中之第一使用者的起点与终点分别为发起点411与目的点412,剩下两位第二使用者的起点分别为共乘点421与共乘点431、终点分别为下车点422与下车点432,如「图5A」所示。
在三位使用者分别操作装置传送共乘请求至执行本发明之服务器后,接收模块110可以接收到三位使用者所操作之传送的共乘请求(步骤202、206)。接着,请求选择模块160可以依据发起点信息、各共乘点信息、目的点信息及各下车点信息选择第二共乘请求(步骤250)。假设请求选择模块160包含基准点决定单元161、距离计算单元162、夹角计算单元163、以及请求选择单元166a,则本实施例将如「图3B」之流程所示,路径规划模块140可以依据接收模块110所接收的两个第二共乘请求,分别规划通过发起点信息所表示的发起点、各第二共乘请求所包含的共乘点信息所表示的共乘点、目的点信息所表示的目的点、以及各下车点信息所表示的下车点的多个预期行车路线751、755(步骤251),接着,基准点决定单元161可以不进行额外的判断,或是可以在判断没有经过高架桥、快速道路,也没有绕路等情况时,将路径规划模块140所规划之预期行车路线中的发起点411决定为基准点(步骤252)。
在基准点决定单元161决定基准点(步骤252)后,距离计算单元162可以依据第一共乘请求中的发起点信息与两笔第二共乘请求中的共乘点信息,分别计算出发起点411与两个共乘点421/431间的起点距离311/321(步骤253),也就是距离计算单元162会计算出两个起点距离,夹角计算单元163依据第一共乘请求中的目的点信息以及两笔第二共乘请求中的下车点信息,分别计算出发起点411(基准点)至目的点412与发起点411至两个下车点422/432的终点夹角312/322(步骤254),也就是夹角计算单元163会计算出两个终点夹角。
之后,请求选择单元166a可以依据距离计算单元162所计算出之起点距离以及夹角计算单元163所计算出的终点夹角,选择一个或两个接收模块110所接收的第二共乘请求(步骤255)。在本实施例中,假设发起点411与共乘点421间的起点距离311为413公尺、发起点411与共乘点431间的起点距离321为315公尺,目的点412发起点411下车点422所形成的终点夹角312为28度、目的点412发起点411下车点432所形成的终点夹角322为47度,若距离门坎值为500公尺、夹角门坎值为30度,则因为目的点412发起点411下车点432所形成的终点夹角322超过夹角门坎值,因此,虽然发起点411与共乘点431间的起点距离321符合距离门坎值,且小于发起点411与共乘点421间的起点距离311,请求选择模块160只会选择包含表示共乘点421之共乘点信息与包含表示下车点422之下车点信息的第二共乘请求,而不会选择包含表示共乘点431之共乘点信息与包含表示下车点432之下车点信息的第二共乘请求。
另一方面,假设请求选择模块160包含重迭比对单元165以及请求选择单元166b,则本实施例将如「图3C」之流程所示,路径规划模块140可以依据接收模块110所接收到之第一共乘请求所包含的发起点信息以及目的点信息,规划起点为发起点信息所表示之发起点、终点为目的点信息所表示之目的点的基准行车路线761(步骤256),并可以依据接收模块110所接收到之各第二共乘请求,分别规划起点为各第二共乘请求所包含的共乘点信息所表示之共乘点、终点为同一第二共乘请求所包含的目的点信息所表示之目的点的共乘行车路线765、766(步骤257),如「图5B」所示。
之后,重迭比对单元165可以计算基准行车路线711与共乘行车路线765/766之重迭比率。在本实施例中,假设重迭比对单元165计算出基准行车路线761与共乘行车路线765的重迭比率为73%、基准行车路线761与共乘行车路线766的重迭比率为19%。
在重迭比对单元165计算出基准行车路线与共乘行车路线的重迭比率后,请求选择单元166b可以依据基准行车路线与各共乘行车路线的重迭比率选择一个第二共乘请求(步骤259)。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基准行车路线761与共乘行车路线765的重迭比率高于基准行车路线761与共乘行车路线766的重迭比率,因此,请求选择单元166b将会选择包含规划出共乘行车路线765之共乘点信息与下车点信息的第二共乘请求。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请求选择模块160只选择了包含表示共乘点421之共乘点信息与包含表示下车点422之下车点信息的第二共乘请求,因此,请求选择模块160选择第二共乘请求(步骤250)后之过程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以下继续以第四实施例来解说本发明的运作系统与方法,同样请参照「图3A」之流程。在本实施例中,假设有三位使用者欲使用本发明共乘。在本实施例中,假设三位使用者中之第一使用者的起点与终点分别为发起点411与目的点412,剩下两位第二使用者的起点分别为共乘点421与共乘点451、终点分别为下车点422与下车点452如「图5C」所示。
在三位使用者分别操作装置传送共乘请求至执行本发明之服务器后,接收模块110可以接收到三位使用者所操作之传送的共乘请求(步骤202、206)。接着,请求选择模块160可以依据发起点信息、各共乘点信息、目的点信息及各下车点信息选择第二共乘请求(步骤250)。
若请求选择模块160包含基准点决定单元161、距离计算单元162、夹角计算单元163、以及请求选择单元166a,则本实施例将如「图3B」之流程所示,路径规划模块140可以依据接收模块110所接收的各个第二共乘请求,分别规划通过发起点信息所表示的发起点、每一第二共乘请求所包含的共乘点信息所表示的共乘点、目的点信息所表示的目的点、以及该第二共乘请求所包含的下车点信息所表示的下车点的多个预期行车路线(步骤251)。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有两个第二共乘请求,因此,路径规划模块140将会规划出与两条预期行车路线,其中一条预期行车路线的起点为发起点411、并通过共乘点421与目的点412、终点为下车点422,另一条预期行车路线的起点为发起点411、并通过共乘点451与目的点412、终点为下车点452。
在路径规划模块140依据发起点信息、各共乘点信息、目的点信息及各下车点信息分别规划预期行车路线(步骤251)后,基准点决定单元161可以由预期行车路线中决定基准点(步骤252)。在本实施例中,假设基准点决定单元161将发起点411决定为基准点。
在基准点决定单元161决定基准点(步骤252)后,距离计算单元162可以依据第一共乘请求中的发起点信息与两笔第二共乘请求中的共乘点信息,分别计算出发起点411与共乘点421以及发起点411与共乘点451间的起点距离311、331(步骤253),夹角计算单元163依据第一共乘请求中的目的点信息以及两笔第二共乘请求中的下车点信息,分别计算出发起点411(基准点)至目的点412与发起点411至下车点422以及至下车点452的终点夹角312、332(步骤254)。
之后,请求选择单元166a可以依据距离计算单元162所计算出之两个起点距离以及夹角计算模块163所计算出的两个终点夹角,选择接收模块110所接收之全部或部分的第二共乘请求(步骤250)。在本实施例中,假设发起点411与共乘点421间的起点距离311为413公尺、发起点411与共乘点451间的起点距离331为315公尺,目的点412发起点411下车点422所形成的终点夹角312为28度、目的点412发起点411下车点452所形成的终点夹角332为20度,若距离门坎值为500公尺、夹角门坎值为30度,则请求选择模块160会判断发起点411至共乘点421间的起点距离311以及发起点411至共乘点451间的起点距离331都符合距离门坎值,且目的点412发起点411下车点422所形成的终点夹角312与目的点412发起点411下车点452所形成的终点夹角332也都符合夹角门坎值,因此,请求选择单元166a会选择所有的第二共乘请求,也就是选择接收模块110所接收的两笔第二共乘请求。
若请求选择模块160除了包含基准点决定单元161、距离计算单元162、夹角计算单元163、以及请求选择单元166a之外,还包含重迭比对单元165以及请求选择单元166b,则在请求选择单元166a选出第二共乘请求后,本实施例将如「图3C」之流程所示,路径规划模块140可以依据接收模块110所接收到之第一共乘请求所包含的发起点信息以及目的点信息,规划起点为发起点信息所表示之发起点411、终点为目的点信息所表示之目的点412的基准行车路线781(步骤256),并可以依据接收模块110所接收到之各第二共乘请求,分别规划起点为各第二共乘请求所包含的共乘点信息所表示之共乘点421/451、终点为同一第二共乘请求所包含的下车点信息所表示之下车点422/452的共乘行车路线785/786(步骤257),如「图5C」所示。
之后,重迭比对单元165可以计算基准行车路线781与共乘行车路线785/786之重迭比率。在本实施例中,假设重迭比对单元165计算出基准行车路线781与共乘行车路线785的重迭比率为60%、基准行车路线781与共乘行车路线786的重迭比率同样为60%。
在重迭比对单元165计算出基准行车路线与共乘行车路线的重迭比率后,请求选择单元166b可以依据基准行车路线与各共乘行车路线的重迭比率选择一个第二共乘请求(步骤259)。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共乘行车路线785与共乘行车路线786对基准行车路线781的重迭比率都是相同的60%,因此,请求选择单元166b同样可以同时选择使路径规划模块140规划出共乘行车路线785以及共乘行车路线786的第二共乘请求,也就是接收模块110所接收的两笔第二共乘请求。
事实上,当两个以上的共乘行车路线对基准行车路线的重迭比率相同时,请求选择单元166b进一步依据共乘行车路线785与共乘行车路线786的长度选择第二共乘请求。在本实施例中,若共乘行车路线785的长度较共乘行车路线786为短,则请求选择单元166b将会选择使路径规划模块140规划出行车路线较短之共乘行车路线785的第二共乘请求。
在实务上,若本发明的系统中还包含参数判断模块150,则在请求选择模块160选择第二共乘请求(步骤250)前,参数判断模块150可以如「图3D」之流程所示,先判断第一共乘请求中之第一识别资料所对应的第一配对参数是否与第二共乘请求中之第二识别数据所对应的第二配对参数相符(步骤230)。而后,请求选择模块160在选择第二共乘请求时,会选择对应之起点距离符合距离门坎值、对应之终点夹角符合夹角门坎值、且对应之第二识别数据与第一识别数据相符的第二共乘请求,也就是说,若参数判断模块150判断第一共乘请求中之第一识别数据所对应的第一配对参数与某个第二共乘请求中之第二识别数据所对应的第二配对参数不相符,即使第二共乘请求中之共乘点信息所表示的共乘点与发起点间的起点距离符合距离门坎值,且第二共乘请求中之共乘点信息所表示的下车点与发起点及目的点所形成的终点夹角也符合夹角门坎值,请求选择模块160也不会选择该第二共乘请求。在本实施例中,假设参数判断模块150判断两第二共乘请求中之第二识别数据所对应的第二配对参数都与第一共乘请求中之第一识别数据所对应的第一配对参数相符,因此,请求选择模块160同样会选择接收模块110所接收的两笔第二共乘请求。
在请求选择模块160选择第二共乘请求(步骤250)后,传送模块170可以传送共乘者信息至第一装置(步骤262)。在本实施例中,假设传送模块170所传送的共乘者信息包含被请求选择模块160所选择之第二共乘请求中的共乘点信息,其中,共乘点信息为共乘点的经纬度,使得第一装置可以依据传送模块170所传送的经纬度,在第一装置所显示的电子地图中标示两位第二使用者的共乘点。
同样在请求选择模块160选择第二共乘请求(步骤250)后,配对模块180可以配对第一共乘请求与被请求选择模块160选择的两笔第二共乘请求(步骤280a),也就是媒合第一使用者与两位第二使用者共乘,如此,第一使用者便可以拦出租车逐一前往两个共乘点接两位第二使用者共乘出租车。
实务上,在配对模块180配对第一共乘请求与第二共乘请求(步骤280a)后,传送模块170可以传送发起点信息与目的点信息至传送被配对之第二共乘请求的第二装置(步骤266)。在本实施例中,也就是传送模块170将发起点信息与目的点信息分别传送至两位第二使用者所使用的装置,甚至,传送模块170还可以将与第一共乘请求配对之其它第二共乘请求中的共乘点数据与下车点信息传送至第二使用者所使用的装置,使得两位第二使用者得知共乘之第一使用者或所有使用者的起点与终点,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传送模块170传送共乘者信息至第一装置(步骤262)后,接收模块110可以如「图3E」的流程所示,等待接收第一装置所传回的选择数据(步骤270)。其中,第一使用者可以依据共乘者信息所包含的两个共乘点信息所表示的共乘点以及两个下车点信息所表示的下车点,操作第一装置选择欲共乘的共乘者,使得第一装置会产生相对应的选择数据,并传送所产生的选择数据至接收模块110。
在接收模块110接收到第一装置所传回的选择数据(步骤270)。后,配对模块180可以根据接收模块110所接收到的选择资料,将第一共乘请求以及与选择数据对应的第二共乘请求配对(步骤280b)。
在配对模块180配对第一共乘请求以及与接收模块110所接收到之选择数据对应的第二共乘请求(步骤280b)后,传送模块170可以传送发起点信息与目的点信息至传送被配对之第二共乘请求的第二装置(步骤266),使得第二使用者得知共乘之第一使用者的起点与终点。
传送模块170甚至还可以分别传送与第一共乘请求配对之其它第二共乘请求中的共乘点信息及/或下车点信息至传送各地二共乘请求的第二装置,在本实施例中,也就是传送模块170会传送发起点信息、目的点信息、表示共乘点451的共乘点信息、以及表示下车点452的下车点信息至传送包含表示共乘点421之共乘点信息与表示下车点422之下车点信息的第二共乘请求的第二装置,以及传送发起点信息、目的点信息、表示共乘点421的共乘点信息、以及表示下车点422的下车点信息至传送包含表示共乘点451之共乘点信息与表示下车点452之下车点信息的第二共乘请求的第二装置。
另外,在上述的四个实施例中,在配对模块180配对第一共乘请求与被请求选择模块160选择的第二共乘请求(步骤280a)或配对第一共乘请求与对应选择数据的第二共乘请求(步骤280b)后,接收模块110也可以如「图3F」之流程所示,接收第一装置所传送的删除数据(步骤242),配对模块180可以依据接收模块110所接收到的删除数据取消已配对的第二共乘数据与第一共乘数据的配对(步骤246)。其中,第一使用者可以依据第一装置所显示之共乘点与下车点操作第一装置选择欲共乘的共乘者,使得第一装置会产生相对应的删除数据,并传送所产生的删除数据至接收模块110。
而在传送模块170传送发起点信息与目的点信息至传送被配对之第二共乘请求的第二装置(步骤266)后,第二使用者可以操作第二装置,使第二装置产生相对应的删除数据,并传送所产生的删除数据至接收模块110。接收模块110可以如「图3F」之流程所示,接收第二装置所传送的删除数据(步骤242),配对模块180可以依据接收模块110所接收到的删除数据取消已配对的第二共乘数据与第一共乘数据的配对(步骤246)。
此外,在上述的四个实施例中,若本发明的系统还包含评价处理模块190,则在各个共乘的使用者抵达终点后,实务上则是在配对模块180配对第一共乘请求与被请求选择模块160选择的第二共乘请求(步骤280a)或配对第一共乘请求与对应选择数据的第二共乘请求(步骤280b)后,第一使用者/第二使用者可以操作第一装置/第二装置传送包含与表示第二使用者/第一使用者之第二识别数据/第一识别数据对应的第二使用者评价/第一使用者评价至执行本发明之服务器。
如「图3G」之流程所示,在接收模块110在接收到第一装置/各第二装置所传送的与第二识别数据/第一识别数据对应的第二评价数据/第一评价数据(步骤291、295)后,在评价处理模块190可以调整与接收模块所接收到的第二评价数据/第一评价数据对应的第二评价数据/第一评价数据(步骤293、297)。
综上所述,可知本发明与先前技术之间的差异在于具有接收包含发起点信息与目的点信息的第一共乘请求以及接收包含共乘点信息与下车点信息的第二共乘请求,并依据发起点信息、各共乘点信息、目的点信息及各下车点信息计算发起点与共乘点间的起点距离以及计算发起点至目的点与发起点至下车点所形成之终点夹角,及/或计算发起点至目的点与共乘点至下车点之行车路线的重迭比率,藉以配对第一共乘请求与第二共乘请求之技术手段,藉由此一技术手段可以解决先前技术所存在没有共乘服务配对共乘者的问题,进而达成配对合适之使用者共乘的技术功效。
再者,本发明之共乘者媒合配对的方法,可实现于硬件、软件或硬件与软件之组合中,亦可在计算机系统中以集中方式实现或以不同元件散布于若干互连之计算机系统的分散方式实现。
虽然本发明所提供之实施方式如上,惟所述之内容并非用以直接限定本发明之专利保护范围。任何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所提供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对本发明之实施的形式上及细节上作些许之更动润饰,均属于本发明之专利保护范围。本发明之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之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9)

1.一种共乘者媒合配对的方法,该方法至少包含下列步骤:
接收一第一装置所传送的一第一共乘请求,该第一共乘请求包含表示一发起点的一发起点信息及表示一目的点的一目的点信息;
接收至少一第二装置所传送的一第二共乘请求,各该第二共乘请求各包含表示一共乘点的一共乘点信息及表示一下车点之一下车点信息;
依据该发起点信息、各该共乘点信息、该目的点信息及各该下车点信息选择至少一该第二共乘请求;依据该发起点信息及该目的点信息规划一预期行车路线,于该预期行车路线中决定一基准点;
依据该发起点信息与各该共乘点信息计算该发起点与各该共乘点间之各起点距离;
依据该目的点信息与各该下车点信息计算该基准点至该目的点与该基准点至各该下车点之各终点夹角;
选择至少一该第二共乘请求,各该被选择之第二共乘请求所包含的共乘点信息所表示之共乘点与该发起点间之起点距离符合一距离门坎值,且该基准点至该被选择之第二共乘请求所包含的下车点信息所表示之该下车点与该基准点至该目的点的终点夹角符合一夹角门坎值;
传送一共乘者信息至该第一装置,该共乘者信息至少包含各该被选择之第二共乘请求所包含的共乘点信息或各该被选择之第二共乘请求所包含的共乘点信息与下车点信息;及
配对该第一共乘请求与该些被选择之第二共乘请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乘者媒合配对的方法,其中该依据该发起点信息、各该共乘点信息、该目的点信息及各该下车点信息选择至少一该第二共乘请求之步骤更包含依据该发起点信息与该目的点信息规划一基准行车路线,依据各该共乘点信息及各该下车点信息分别规划各共乘行车路线,依据该基准行车路线与各该共乘行车路线之重迭比率选择一该第二共乘请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乘者媒合配对的方法,其中该方法于选择至少一该第二共乘请求之步骤前,更包含选择该第一共乘请求中之一第一识别数据所对应之一第一配对参数与各该第二共乘请求中之一第二识别数据所对应之一第二配对参数相符之各该第二共乘请求之步骤。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乘者媒合配对的方法,其中该配对该第一共乘请求与该些被选择之第二共乘请求之步骤更包含依据该第一装置传送的一选择数据,配对该第一共乘请求与该选择数据所对应之至少一该第二共乘请求之步骤。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乘者媒合配对的方法,其中该方法于该配对该第一共乘请求与该些被选择之第二共乘请求后,更包含接收与该第一共乘请求所包含的一第一识别资料对应之一第一评价资料,并依据该第一评价资料调整与该第一识别数据对应之一第一配对参数,及/或接收与该第二共乘请求所包含的一第二识别资料对应之一第二评价资料,并依据该第二评价资料调整与该第二识别数据对应之一第二配对参数之步骤。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乘者媒合配对的方法,其中该方法于该配对该第一共乘请求与该些被选择之第二共乘请求之步骤后,更包含依据该第一装置/该第二装置所传送的一删除数据,取消该第一共乘请求与至少一该已配对之第二共乘请求之配对之步骤。
7.一种共乘者媒合配对的系统,该系统至少包含:
一接收模块,用以接收一第一装置所传送的一第一共乘请求,及用以接收至少一第二装置所传送的一第二共乘请求,其中,该第一共乘请求包含表示一发起点的一发起点信息与表示一目的点的一目的点信息,各该第二共乘请求各包含表示一共乘点的一共乘点信息与表示一下车点之一下车点信息;
一请求选择模块,用以依据该发起点信息、各该共乘点信息、该目的点信息及各该下车点信息选择至少一该第二共乘请求依据该发起点信息及该目的点信息规划一预期行车路线,于该预期行车路线中决定一基准点,依据该发起点信息与各该共乘点信息计算该发起点与各该共乘点间之各起点距离,依据该目的点信息与各该下车点信息计算该基准点至该目的点与该基准点至各该下车点之各终点夹角,选择所包含的共乘点信息所表示之共乘点与该发起点间之起点距离符合一距离门坎值,且该基准点至该被选择之第二共乘请求所包含的下车点信息所表示之该下车点与该基准点至该目的点的终点夹角符合一夹角门坎值之至少一该第二共乘请求;
一传送模块,用以传送一共乘者信息至该第一装置及/或一派车系统,该共乘者信息至少包含各该被选择之第二共乘请求所包含的共乘点信息;及
一配对模块,用以配对该第一共乘请求与该些被选择之第二共乘请求。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共乘者媒合配对的系统,其中该请求选择模块更包含依据该发起点信息与该目的点信息规划一基准行车路线,依据各该共乘点信息及各该下车点信息分别规划各共乘行车路线,依据该基准行车路线及各该共乘行车路线之重迭比率选择一该第二共乘请求。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共乘者媒合配对的系统,其中该请求选择模块是选择与该第一共乘请求所包含的一共乘人数相同数量之第二共乘请求。
CN201210240642.XA 2012-05-21 2012-07-11 共乘者媒合配对的系统及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261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18072 2012-05-21
TW101118072A TWI550534B (zh) 2012-05-21 2012-05-21 共乘者媒合配對之系統及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26139A CN103426139A (zh) 2013-12-04
CN103426139B true CN103426139B (zh) 2017-10-10

Family

ID=496508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40642.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26139B (zh) 2012-05-21 2012-07-11 共乘者媒合配对的系统及其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3426139B (zh)
TW (1) TWI55053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23836B (zh) * 2014-07-29 2016-04-06 北京嘀嘀无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基于城市叫车订单时间地点组合的订单推送系统
EP3134887A4 (en) 2014-04-24 2017-08-30 Beijing Didi Infin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supply of service
CN105070040A (zh) * 2015-07-18 2015-11-18 成都生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易于车主筛选的拼车方法
TWI596565B (zh) * 2015-12-11 2017-08-21 建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運輸規劃系統及方法
CN108701404B (zh) * 2016-02-24 2021-07-20 北京嘀嘀无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拼车方法和系统
CN107169815A (zh) * 2016-03-08 2017-09-15 滴滴(中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熟人间拼车的方法和装置
CN107341558A (zh) * 2016-04-28 2017-11-10 李哲荣 共乘路径的计算方法及使用此方法的计算装置与记录媒体
US10607192B2 (en) * 2016-08-25 2020-03-3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autonomous vehicle scheduling
TWI644282B (zh) * 2017-05-02 2018-12-11 林庠序 基於共乘行為的碳匯產生系統與相關的共乘媒合子系統
CN110800030B (zh) 2017-10-31 2022-09-30 北京嘀嘀无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用于拼车服务的方法和系统
TWI707291B (zh) * 2018-05-14 2020-10-11 淡江大學 計程車共乘系統及計程車共乘方法
JP7312001B2 (ja) * 2019-03-29 2023-07-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16913B (zh) * 2008-01-11 2010-11-10 北京工业大学 合乘动态匹配多级筛选方法
CN102243686A (zh) * 2011-04-08 2011-11-16 孙宏民 营业用车动态共乘服务系统及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3040971A1 (en) * 2001-11-07 2003-05-15 Sitra Ltd. Request matching system and method
US20080114629A1 (en) * 2006-11-09 2008-05-15 Yahoo! Inc. System for matching users and transportation providers
TW201007203A (en) * 2008-08-13 2010-02-16 Chunghwa Telecom Co Ltd Carpool service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16913B (zh) * 2008-01-11 2010-11-10 北京工业大学 合乘动态匹配多级筛选方法
CN102243686A (zh) * 2011-04-08 2011-11-16 孙宏民 营业用车动态共乘服务系统及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50534B (zh) 2016-09-21
TW201349146A (zh) 2013-12-01
CN103426139A (zh) 2013-1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26139B (zh) 共乘者媒合配对的系统及其方法
US11754406B2 (en) Multi-stop route selection system
US11940284B1 (en) Casual driver ride sharing
US10648822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imultaneous electronic display of various modes of transportation for viewing and comparing
US20170213273A1 (en) Customer-centered transportation aggregator
CN103674046B (zh) 车辆行程规划
US11829903B2 (en) Information providing method and information providing device
US20130024249A1 (en) Public transport optimization
CN107634977B (zh) 叫车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和系统
JP4038528B1 (ja) 経路探索システム、経路探索サーバ、端末装置および経路探索方法
CN108332765B (zh) 拼车出行路线生成方法及装置
KR101860478B1 (ko) 합승 기능을 갖는 스마트 에코(Eco) 택시 운행 콜 서비스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11105053B (zh) 待载客车辆的路线推荐方法及上车点推荐方法
CN107407569B (zh) 位置隐私
JP2019082863A (ja) 車両乗合支援システム
JP4097673B2 (ja) ナビゲーションシステムおよび経路探索方法並びに経路探索サーバおよびナビゲーション端末装置
CN104574966B (zh) 可变信息标识装置及可变信息标识方法
JP2002296059A (ja) 情報配信システム
JP2008233036A (ja) 立ち寄りスポット決定システム及び端末装置ならびにサーバ装置
CN112945253A (zh) 一种出行路线推荐方法、系统和装置
JP4538510B2 (ja)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経路処理方法
CN109242178A (zh) 基于人、车、站的定制公交路径的规划方法
JP7405688B2 (ja) 情報処理装置、車両シェアリングシステム、情報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333433B1 (ja) 情報処理装置、車両探索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Hoblík Comparisons of Accessibility to Public Transit Stations by Ridesourcing and Its Competito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010

Termination date: 2019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