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05845B - 一种回肠造瘘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回肠造瘘管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405845B CN103405845B CN201310387453.XA CN201310387453A CN103405845B CN 103405845 B CN103405845 B CN 103405845B CN 201310387453 A CN201310387453 A CN 201310387453A CN 103405845 B CN103405845 B CN 10340584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ube
- intestinal
- balloon
- outlet
- inner bladd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Medical Preparation Storing Or Oral Administra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回肠造瘘管,出口管的一端与肠内管连通、并将肠内管分为远端管和近端管,肠内管置于肠道内,虽然腹壁切口创面和肠管也会形成的索带状或片状粘连,但是,由于肠内管的支撑,肠道不易形成较小的角度,也就不容易形成肠管成角畸形,防止术后发生机械性肠梗阻,肠扭转、内疝而肠绞窄坏死;本装置仅靠腹压的作用,肠内容物可以顺利的排出体外,不需要依赖负压吸引装置,减轻了病人的负担,使用简便;双层气囊的设计不但可以完全阻塞肠道,防止肠内容物污染吻合口或损伤修复处,还可以方便注入造影剂,观察吻合口或损伤修复处愈合情况,减少病人插拔造瘘管的次数,方便医生诊断治疗。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医用辅助器械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回肠造瘘管。
背景技术
临时性回肠造瘘是外科临床常用的治疗措施,其目的是将回肠上游肠道所产生的内容物引出体外,以保护其远端肠道的吻合口或损伤修复处,而在病情好转不再需要造瘘措施后,患者必须接受一次将造瘘肠管还纳腹腔的手术,且一些还瘘手术还需切除部分肠管,所以患者必须在经历治疗性手术后再多经历一次手术创伤,并再一次承担麻醉风险和吻合口瘘、切口感染等外科风险。
为了避免因肠造瘘而增加的手术次数、创伤和风险,回肠造瘘管应运而生,专利号为ZL201120431979.X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临时性回肠造瘘管,如图1所示,是一条一端具有球形气囊1的合成材料管道,与气囊相邻的管壁开数个小孔3与管腔2相通,管道另一端有三个接口,第一接口5经管壁内细通道与气囊相通,可注气或抽气,第二接口6通管腔2,第三接口7通过另一条管壁内细通道开口于管腔2,在手术中将临时性回肠造瘘管放置于末段回肠内并穿过腹壁4引出体外,在气囊充气、管腔2接负压吸引后可达到阻断近端肠内容物并引出体外的目的,在造瘘结束后,管道可直接拔除,肠壁置管口将自行愈合,从而避免还瘘手术。
然而,如图1所示,上述现有技术存在下述问题:
(1)、已有的临床经验表明,由于瘘管的牵引,且腹壁4切口创面和肠管形成的索带状或片状粘连,患者肠道造瘘处容易形成一个较小的角度,即肠管成角畸形,较易发展成机械性肠梗阻,甚至形成扭转、内疝而肠绞窄坏死,临床后果较危险;
(2)、由于使用时,管壁开小孔3处处于肠内容物在瘘管内流动方向的中部,仅靠腹压,肠内容物无法排出体外,还必须配合负压吸引,病人需要随身携带负压吸引装置,给病人造成负担,且使用非常不方便;
(3)、瘘管放置于病人体内一段时间后,往往需要造影观察远端肠道的吻合口或损伤修复处的愈合情况,此时需要向远端肠道的吻合口或损伤修复处注入造影剂,然而现有技术中并没有解决该问题的方案。
发明内容
本申请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回肠造瘘管,其具有防止肠管形成成角畸形,不使用负压吸引即可排出肠内容物,可向肠道吻合口或损伤修复处注入造影剂的特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回肠造瘘管,包括出口管和肠内管,出口管的一端与肠内管连通、并将肠内管分为远端管和近端管,远端管连接有气囊,气囊包括内层气囊和外层气囊,外层气囊为具有中空部的管状气囊,内层气囊设置于外层气囊的中空部,外层气囊和内层气囊相互独立,外层气囊的中空部连通出口管与肠道,内层气囊和外层气囊分别连接有充气装置。
进一步,近端管的端部封闭,且近端管的侧面开设有若干通孔。
进一步,气囊为双层球囊。
进一步,内层气囊的充气装置包括气压阀、指示气囊、充气管,充气管连通内层气囊、指示气囊和气压阀,指示气囊位于气压阀和内层气囊之间。
进一步,内层气囊的充气管一体成型于出口管和肠内管的管壁内,并与出口管和肠内管互不连通。
进一步,外层气囊的充气装置包括气压阀、指示气囊、充气管,充气管连通外层气囊、指示气囊和气压阀,指示气囊位于气压阀和外层气囊之间。
进一步,外层气囊的充气管一体成型于出口管和肠内管的管壁内,并与出口管和肠内管互不连通。
进一步,出口管靠近出口处设有固定座,固定座中心设有固定孔,出口管穿过固定孔,且与固定座固接。
进一步,固定座设有容置充气装置的凹槽。
进一步,固定座外部罩设有外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所述的一种回肠造瘘管,出口管的一端与肠内管连通、并将肠内管分为远端管和近端管,肠内管置于肠道内,虽然腹壁切口创面和肠管也会形成的索带状或片状粘连,但是,由于肠内管的支撑,肠道不易形成较小的角度,也就不容易形成肠管成角畸形,防止术后发生机械性肠梗阻,肠扭转、内疝而肠绞窄坏死;本装置仅靠腹压的作用,肠内容物可以顺利的排出体外,不需要依赖负压吸引装置,减轻了病人的负担,使用简便;远端管连接有气囊,气囊包括内层气囊和外层气囊,外层气囊为具有中空部的管状气囊,内层气囊设置于外层气囊的中空部,外层气囊和内层气囊相互独立,外层气囊的中空部连通出口管与肠道,内层气囊和外层气囊分别连接有充气装置,双层气囊的设计不但可以完全阻塞肠道,防止肠内容物污染吻合口或损伤修复处,还可以方便注入造影剂,观察吻合口或损伤修复处愈合情况,减少病人插拔造瘘管的次数,方便医生诊断治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现有技术一种临时性回肠造瘘管的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1中包括有:
1——球形气囊、 2——管腔;
3——小孔、 4——腹壁;
5——第一接口、 6——第二接口;
7——第三接口。
图2是本申请所述一种回肠造瘘管的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所述一种回肠造瘘管的气囊放气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A向内层气囊和外层气囊均充气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中A向内层气囊放气、外层气囊充气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所述一种回肠造瘘管的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俯视图。
在图2至图7中包括有:
8——出口管、 9——肠内管;
10——远端管、 11——近端管;
12——气囊、 13——内层气囊;
14——外层气囊、 15——通孔;
16——气压阀、 17——指示气囊;
18——充气管、 19——固定座;
20——固定孔、 21——凹槽;
22——外壳、 23——肠道;
24——腹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如图2至图5所示,本申请所述的一种回肠造瘘管,包括出口管8和肠内管9,出口管8的一端与肠内管9连通、并将肠内管9分为远端管10和近端管11,远端管10连接有气囊12,气囊12包括内层气囊13和外层气囊14,外层气囊14为具有中空部的管状气囊,内层气囊13设置于外层气囊14的中空部,外层气囊14和内层气囊13相互独立,外层气囊14的中空部连通出口管8与肠道23,内层气囊13和外层气囊14分别连接有充气装置,内层气囊13的充气装置包括气压阀16、指示气囊17、充气管18,充气管18连通内层气囊13、指示气囊17和气压阀16,指示气囊17位于气压阀16和内层气囊13之间。内层气囊13的充气管18一体成型于出口管8和肠内管9的管壁内,并与出口管8和肠内管9互不连通。外层气囊14的充气装置包括气压阀16、指示气囊17、充气管18,充气管18连通外层气囊14、指示气囊17和气压阀16,指示气囊17位于气压阀16和外层气囊14之间。外层气囊14的充气管18一体成型于出口管8和肠内管9的管壁内,并与出口管8和肠内管9互不连通。
如图2所示,近端管11的端部封闭,且近端管11的侧面开设有若干通孔15。让肠内容物不通过近端管11的端部进入,而是通过设置于近端管11侧面开设的通孔进入,以确保肠内容物在肠道23内逗留较长时间,使肠道23尽量吸收其中营养物质。
本回肠造瘘管可采用多种合成材料制成,该合成材料必须是惰性材料,在人体内不易与人体组织和体液发生反应,不易老化,最优选是采用硅胶。
如图4、图5所示,气囊12为双层球囊。外层气囊14在充气状态下的最大直径为2.5cm到3.5cm之间。外层气囊14和内层气囊13均采用高压低张气囊。
使用时,如图2所示,将肠内管9置于肠道23内,出口管8穿过腹壁24并且外露于腹壁24外侧,其中肠内管9的近端管11侧面开有若干通孔15,通孔15处于肠内容物在瘘管内流动方向的前部(图2中箭头方向表示肠内容物在瘘管内流动方向),人体在站立或者侧卧时,只要保持出口管8的水平位置低于近端管11,同时再加上腹压的作用,肠内容物就可以顺利的排出体外,不需要依赖负压吸引装置,减轻了病人的负担,使用简便。当需要完全堵塞肠道23时,内层气囊13和外层气囊14都处于充满气的状态,当需要向远端处的肠道23的吻合口或损伤修复处注入造影剂时,如图5所示,外层气囊14充气,内层气囊13放气,外层气囊14形成的中空的管状气囊将出口管8和肠道23连通,此时从出口管8注入造影剂,可将造影剂注入远端处的肠道23的吻合口或损伤修复处,以便造影观察愈合情况,不用拔出造瘘管,且可以多次反复使用,可以在确定远端处的肠道23的吻合口或损伤修复处完全愈合后,再拔出造瘘管。如图4所示,当内层气囊13和外层气囊14全部处于放气状态时,气囊12变成扁平的细条索状,在肠道23瘘口较小的情况下,便于将肠内管9放置于肠道23内,也便于拆管,可采取直接拔管的方式拆除瘘管,拆除瘘管后肠道23可自行愈合,不用缝合。出口管8可以设置为长度可调节的出口管8,以便适应腹壁24厚薄程度不同的病人使用。
如图6、图7所示,出口管8靠近出口处设有固定座19,固定座19中心设有固定孔20,出口管8穿过固定孔20,且与固定座19固接。出口管8与固定孔20可以采用螺纹连接、倒刺卡接,或者螺钉链接等。固定座19设有容置充气装置的凹槽21。固定座19外部罩设外壳22。固定座19可以起到遮挡腹壁24创口及收纳充气装置的作用,外壳22可防尘及防止充气装置掉落,使瘘口美观干净。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但是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回肠造瘘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出口管和肠内管,所述出口管的一端与所述肠内管连通、并将所述肠内管分为远端管和近端管,所述远端管连接有气囊,所述气囊包括内层气囊和外层气囊,所述外层气囊为具有中空部的管状气囊,所述内层气囊设置于所述外层气囊的中空部,所述外层气囊和所述内层气囊相互独立,所述外层气囊的中空部连通所述出口管与肠道,所述内层气囊和所述外层气囊分别连接有充气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回肠造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管的端部封闭,且所述近端管的侧面开设有若干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回肠造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为双层球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回肠造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气囊的充气装置包括气压阀、指示气囊、充气管,所述充气管连通所述内层气囊、指示气囊和气压阀,所述指示气囊位于所述气压阀和所述内层气囊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回肠造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气囊的充气管一体成型于所述出口管和所述肠内管的管壁内,并与所述出口管和所述肠内管互不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回肠造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气囊的充气装置包括气压阀、指示气囊、充气管,所述充气管连通所述外层气囊、指示气囊和气压阀,所述指示气囊位于所述气压阀和所述外层气囊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回肠造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气囊的充气管一体成型于所述出口管和所述肠内管的管壁内,并与所述出口管和所述肠内管互不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回肠造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管靠近出口处设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中心设有固定孔,所述出口管穿过所述固定孔,且与所述固定座固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回肠造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设有容置所述充气装置的凹槽。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回肠造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外部罩设有外壳。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387453.XA CN103405845B (zh) | 2013-08-30 | 2013-08-30 | 一种回肠造瘘管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387453.XA CN103405845B (zh) | 2013-08-30 | 2013-08-30 | 一种回肠造瘘管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405845A CN103405845A (zh) | 2013-11-27 |
CN103405845B true CN103405845B (zh) | 2015-08-19 |
Family
ID=495989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387453.XA Active CN103405845B (zh) | 2013-08-30 | 2013-08-30 | 一种回肠造瘘管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40584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3044891B1 (fr) * | 2015-12-15 | 2017-12-08 | Centre Hospitalier Regional Univ Lille | Dispositif permettant un flux de bol alimentaire entre deux stomies comprenant un ballonnet anti-reflux presentant un col pour le passage du bol alimentaire |
CN106693157A (zh) * | 2017-01-23 | 2017-05-24 | 公维鹏 | 一种肠瘘创面保护装置 |
CN107080612A (zh) * | 2017-05-04 | 2017-08-22 | 刘岩松 | 一种造瘘体外吻合器 |
CN108543199B (zh) * | 2018-06-05 | 2024-06-18 |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一种用于治疗麻痹性肠梗阻的导管 |
US20210290427A1 (en) * | 2019-03-04 | 2021-09-23 | Kaohsiung Chang Gung Memorial Hospital | Artificial stoma device |
CN109893330A (zh) * | 2019-04-15 | 2019-06-18 | 上海市东方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 一种腹壁管道及经腹壁可调节回肠造口装置 |
EP3824852A1 (en) * | 2019-11-22 | 2021-05-26 | Enterme Medicine International Co., Ltd. | Artificial stoma device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3417399U (zh) * | 2013-08-30 | 2014-02-05 | 任东林 | 一种回肠造瘘管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290713B (en) * | 1994-07-01 | 1998-07-08 | Welland Medical Ltd | Ostomy bag liner |
JPH1028738A (ja) * | 1996-07-17 | 1998-02-03 | Nippon Sherwood Kk | バルーン付カテーテル |
CN2310559Y (zh) * | 1997-11-05 | 1999-03-17 | 陆寿良 | 一种肠造瘘口封堵器 |
JP2010035951A (ja) * | 2008-08-08 | 2010-02-18 | Create Medic Co Ltd | カテーテル |
CN201848015U (zh) * | 2010-11-03 | 2011-06-01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 一种双气囊多孔球面状头肛管 |
KR20140015413A (ko) * | 2011-03-08 | 2014-02-06 | 더블유.엘. 고어 앤드 어소시에이트스, 인코포레이티드 | 스토마용 의료 장치 |
CN202236819U (zh) * | 2011-10-11 | 2012-05-30 | 胡夫东 | 一种一次性灌肠管 |
CN202801888U (zh) * | 2012-09-27 | 2013-03-20 | 张俊仲 | 一种造瘘口保护器 |
-
2013
- 2013-08-30 CN CN201310387453.XA patent/CN10340584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3417399U (zh) * | 2013-08-30 | 2014-02-05 | 任东林 | 一种回肠造瘘管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405845A (zh) | 2013-11-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405845B (zh) | 一种回肠造瘘管 | |
CN203417399U (zh) | 一种回肠造瘘管 | |
US20090248058A1 (en) |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intaining Unobstructed Nasal Passageways after Nasal Surgery | |
US10398423B2 (en) | Organ retractor | |
US8092478B2 (en) |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intaining unobstructed nasal passageways after nasal surgery | |
CN105708608B (zh) | 功能性肠道造口套管 | |
WO2011057458A1 (zh) | 内置阻塞式食管引流管喉罩通气道 | |
CN107376100A (zh) | 婴幼儿肛门直肠支撑引流管 | |
US20070038239A1 (en) | Asymmetrically inflating flexi-tip gastroplasty calibration tube | |
CN107468292A (zh) | 一种腹腔镜下精索静脉曲张结扎穿刺器 | |
CN206837172U (zh) | 一种腹腔引流装置 | |
CN210019544U (zh) | 一种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手术用胃管 | |
CN206138142U (zh) | 肠造瘘口封堵器 | |
CN208625827U (zh) | 一种用于消化道异物取出的装置 | |
CN209789936U (zh) | 一种肛管直肠止血引流管 | |
CN101268925A (zh) | 一种防返流胃镜套管 | |
CN212630835U (zh) | 一种胃肠道用堵漏装置 | |
CN208769954U (zh) | 用于消化道异物取出的装置 | |
CN203369885U (zh) | 一种新型腹腔气囊套管 | |
CN208371994U (zh) | 肠道双腔造瘘粪便转流装置 | |
CN215129213U (zh) | 一种胃切除术中辅助装置 | |
CN109893330A (zh) | 一种腹壁管道及经腹壁可调节回肠造口装置 | |
CN213724317U (zh) | 一种t型肠造瘘封堵管 | |
CN107626029A (zh) | 腔内气囊防滑脱引流管 | |
CN210472208U (zh) | 一种互通式双套囊直肠插管止血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