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03997A - 电力传输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力传输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03997A
CN103403997A CN2012800043858A CN201280004385A CN103403997A CN 103403997 A CN103403997 A CN 103403997A CN 2012800043858 A CN2012800043858 A CN 2012800043858A CN 201280004385 A CN201280004385 A CN 201280004385A CN 103403997 A CN103403997 A CN 1034039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quency
power transmission
electrode
impedance
transmission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0438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桥博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4039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039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4Inductive coupl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5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capacitive coup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以包含谐振频率比较高的频率且阻抗变为极大的频率的范围对频率进行了扫描的情况下也能够检测阻抗的极大点的电力传输系统。该电力传输系统由具有至少一对第一电极和信号源的送电装置、和分别与第一电极对置配置且分别与第一电极进行电容耦合的至少一对第二电极、和负载电路的受电装置构成,具有第一谐振电路和第二谐振电路,以通过对交流信号的频率进行扫描而确定的驱动频率传输电力。在包括包含从送电装置侧看到的第一谐振电路及第二谐振电路在内的阻抗变为极小的极小频率、和变为极大的极大频率的预先设定的范围内,至少从极小频率到极大频率的范围内进行频率扫描。驱动频率被设定为通过频率扫描实际测量的阻抗变为极大的频率。

Description

电力传输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并未以物理方式连接的情况下传输电力的电力传输系统。
背景技术
近几年,开发了很多以非接触方式传输电力的电子设备。在电子设备中为了以非接触方式传输电力,大多采用在电力的送电单元和电力的受电单元这两者中设置了线圈模块的磁场耦合方式的电力传输系统。
但是,在磁场耦合方式的电力传输系统中,通过各线圈模块的磁通量的大小对电动势的影响很大,为了以高效率传输电力,送电单元侧(初级侧)的线圈模块和受电单元侧(次级侧)的线圈模块的线圈在平面方向上的相对位置的控制要求很高的精度。此外,由于将线圈模块用作耦合电极,因此很难实现送电单元及受电单元的小型化。并且,在便携式设备等电子设备中,需要考虑线圈的发热对蓄电池的影响,因此还存在有可能限制配置设计的问题。
因此,例如开发了利用静电场的电力传输系统。专利文献1公开了通过对送电单元侧的耦合电极和受电单元侧的耦合电极进行电容耦合来实现高的电力传输效率的传输系统。
图9是表示现有技术中的电力传输系统的结构的示意图。图9(a)是表示使用了非对称型电容耦合的电力传输系统的结构的示意图。如图9(a)所示,送电单元(送电装置)1侧具备大尺寸的被动电极3、小尺寸的主动电极4和电源电路(电源)100,在受电单元(受电装置)2侧具备大尺寸的被动电极5、小尺寸的主动电极6和负载电路24。通过在送电单元1侧的主动电极4与受电单元2侧的主动电极6之间形成强电场7,从而实现高电力传输效率。
此外,图9(b)是表示使用了对称型电容耦合的电力传输系统的结构的示意图。如图9(b)所示,送电单元(送电装置)1侧具备一对主动电极4和电源电路(电源)100,受电单元(受电装置)2侧具备一对主动电极6和负载电路24。此时,也通过在送电单元1侧的主动电极4与受电单元2侧的主动电极6之间形成强电场7,从而进行电力传输。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9685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想要解决的问题)
在现有技术中的电力传输系统中,构成为通过改变电源阻抗将直流电源从恒压电源切换成恒流电源,由此向直流交流变换元件提供恒定电流来产生交流的信号源,进行频率扫描。通过频率扫描,测量提供给直流交流变换元件的直流电压的频率特性,将从信号源侧看到的表示受电装置2侧的阻抗的极大点的频率设定为电力传输时的驱动频率。
图10是现有技术的电力传输系统的等效电路图。通常,从信号源侧看到的受电装置2侧的阻抗是无法直接测量的。因此,如图10所示,通过检测对送电装置1的变换器电路部的输入电压Vi,从而间接测量从信号源侧看到的受电装置2侧的阻抗。
但是,在包括谐振频率比较高的频率而不包括阻抗极小的频率的范围、即在包括极大频率的范围内扫描了频率的情况下,会产生如下的问题。图11是将现有技术中的送电装置看作可变阻抗元件时的等效电路图。图11所示的A点的电压可由Vi×R4/(R1+R4)来求出,因此在R4比R1大很多的情况下,A点的电压仅仅是输入电压Vi左右。在以包含极大的频率的范围对频率进行扫描的情况下,A点处的电压只能推移到Vi附近,无法正确地检测阻抗的极大点。因此,存在有可能无法正确地设定电力传输时的频率的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以包含谐振频率比较高的频率且阻抗变为极大的频率的范围对频率进行了扫描的情况下也能够正确地检测阻抗的极大点的电力传输系统。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电力传输系统由送电装置和受电装置构成,所述送电装置具有至少一对第一电极和向该第一电极施加交流信号的信号源,所述受电装置具有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极对置配置且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极进行电容耦合的至少一对第二电极、和被提供受电的电力的负载电路,所述电力传输系统具有:第一谐振电路,其包括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耦合电容,构成在所述送电装置中;第二谐振电路,其包括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耦合电容,被构成于所述受电装置中,所述电力传输系统以通过对所述交流信号的频率进行扫描而确定的驱动频率,从所述送电装置向所述受电装置传输电力,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特征在于,在包括包含从所述送电装置侧看到的所述第一谐振电路及所述第二谐振电路在内的阻抗变为极小的极小频率、和所述阻抗变为极大的极大频率的预先设定的范围内,所述频率扫描至少经过所述极小频率后到达所述极大频率,所述驱动频率被设定为通过所述频率扫描实际测量的所述阻抗变为极大的频率。
在上述构成中,将包括从送电装置侧看到的第一谐振电路及第二谐振电路的阻抗变为极大的频率作为驱动频率来传输电力。将频率扫描开始时的频率设定成在与驱动频率之间包括从信号源看到的受电装置侧的阻抗变为极小的极小频率。由此,将间接表示受电装置侧的阻抗的送电装置侧的电压值暂时降低至0V附近之后能够可靠地检测受电装置侧的阻抗变为极大的频率,能够容易设定电力的传输效率高的驱动频率。
此外,本发明的电力传输系统优选,以规定的频率宽度阶段性地进行所述频率扫描,横跨所述阻抗变为极大的极大频率的频率宽度、以及横跨所述阻抗变为极小的极小频率的频率宽度小于所述范围内的其他频率宽度。
在上述构成中,横跨阻抗变为极大的极大频率的频率宽度、及横跨阻抗变为极小的极小频率的频率宽度小于对频率进行扫描的范围内的其他频率宽度,因此能够将间接表示受电装置侧的阻抗的送电装置侧的电压值暂时降低至0V附近来可靠地检测阻抗变为极大的频率,并且能够使直到检测为止的时间收敛于一定时间内。
此外,本发明的电力传输系统优选横跨所述极大频率的频率宽度小于横跨所述极小频率的频率宽度。
在上述构成中,由于横跨极大频率的频率宽度小于横跨极小频率的频率宽度,因此能够将间接表示受电装置侧的阻抗的送电装置侧的电压值暂时降低至0V附近,来提高检测阻抗变为极大的频率的精度,并且能够使直到检测为止的时间收敛于一定时间内。
此外,本发明的电力传输系统优选所述频率扫描是从低频侧向高频侧进行的。
在上述构成中,由于从低频侧向高频侧进行频率扫描,因此搭载受电装置时,即使因在与送电装置之间形成的耦合电容变动而导致阻抗变为极大的极大频率向高频侧位移的情况下,也能够根据相对偏移量少的极小频率依次进行检测,能够更正确地检测极大频率。
此外,本发明的电力传输系统优选,所述一对第一电极中的一个是第一主动电极,另一个是电压比该第一主动电极低的第一被动电极,所述一对第二电极中的一个是第二主动电极,另一个是电压比该第二主动电极低的第二被动电极。
在上述构成中,向第一主动电极施加高电压,通过电容耦合而在第二主动电极上感应出高电压,因此能够提高电力的传输效率。
此外,本发明的电力传输系统优选所述第二谐振电路是并联谐振电路。
在上述构成中,能够可靠地检测受电装置侧的阻抗变为极大的频率,能够容易设定电力的传输效率高的驱动频率。
此外,本发明的电力传输系统优选,所述送电装置在所述信号源与所述第一电极之间具有升压变压器,所述受电装置在所述负载电路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具有降压变压器。
在上述构成中,送电装置在信号源与第一电极之间具有升压变压器,受电装置在负载电路与第二电极之间具有降压变压器,因此能够将在第一主动电极及第一被动电极之间产生的电压设为高电压,通过电容耦合,在第二主动电极及第二被动电极之间使用高电压来传输电力,能够提高电力的传输效率。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电力传输系统中,将包括从送电装置侧看到的第一谐振电路及第二谐振电路的阻抗变为极大的频率设为驱动频率来传输电力。将频率扫描开始时的频率设定成在与驱动频率之间包括从信号源看到的受电装置侧的阻抗变为极小的极小频率。由此,能够将间接表示受电装置侧的阻抗的送电装置侧的电压值暂时降低至0V附近之后可靠地检测受电装置侧的阻抗变为极大的频率,能够容易设定电力的传输效率高的驱动频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传输系统的构成的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传输系统的等效电路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传输系统的信号源和从升压/谐振电路的连接点看到的受电装置侧的阻抗特性的图表。
图4是表示在现有技术的电力传输系统中以阻抗成为极大的频率640kHz前后的550kHz~700kHz的范围对频率进行了扫描时的送电装置侧的直流电压值的变化的图表。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传输系统的受电装置侧的阻抗特性的图表。
图6是表示与极大点相邻的从表示频率较小的极小点的频率400kHz附近开始向频率较大的方向对频率进行了扫描时的送电装置侧的直流电压值的变化的图表。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传输系统的送电装置的控制部的频率扫描处理的顺序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传输系统的受电装置侧的阻抗特性的图表。
图9是表示现有技术中的电力传输系统的构成的示意图。
图10是现有技术中的电力传输系统的等效电路图。
图11是将现有技术中的送电装置看作可变阻抗元件时的等效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传输系统。以下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更不是限定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特定事项的所有组合就是解决手段的必需事项。
图1是示意性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传输系统的构成的框图。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传输系统的等效电路图。在图1及图2中,电源100的比较高电位的有源端子与第一主动电极11a连接,比较低电位的无源端子与第一被动电极11p连接。由第一主动电极11a和第一被动电极11p构成一对送电电极(第一电极)11。如图1及图2所示,电源100是高压高频电源(交流电源),由低压低频电源(信号源)111、及对低压低频电源111的输出电压进行升压的升压/谐振电路105构成。
低压低频电源(信号源)111由直流电源110、阻抗切换部108及直流交流变换元件114构成。直流电源110例如供给规定的直流电压(例如DC5V)。驱动控制部103及直流交流变换元件114以直流电源110作为电源,产生例如100kHz~几十MHz的高频电压。升压/谐振电路105由升压变压器TG及电感器LG构成,对高频电压进行升压后提供给第一主动电极11a。电容CG表示第一被动电极11p与第一主动电极11a之间的耦合电容。由电感器LG和电容CG构成串联谐振电路(第一谐振电路)。I/V检测器101检测从直流电源110提供的直流电压值DCV及直流电流值DCI之后传递给控制部102。控制部(控制电路部)102如后述那样基于I/V检测器101、交流电压计106的输出来控制驱动控制部103的动作。
控制部102获取由I/V检测器101检测出的直流电压值DCV,对获取到的直流电压值DCV的频率特性进行分析,感知是否搭载了受电装置2。具体而言,通过切换直流电源110的输出阻抗的阻抗切换部108来切换为恒定电流,在搭载受电装置2而开始送电之前,以电源100作为恒流电源来进行工作,以比较低的电压对频率进行扫描。
在对频率进行了扫描的情况下,在未搭载受电装置2的状态下,在直流电压值DCV上不会产生极大点。即,不存在每单位频率的直流电压值DCV的变动量大于规定值的频率。
另一方面,在搭载了受电装置2的情况下,由于被搭载的受电装置2中构成的第二谐振电路的阻抗,从送电装置1侧看到的受电装置2侧的阻抗变成极大,在阻抗变成极大的频率附近,直流电压值DCV中产生极大点。即,存在每单位频率的直流电压值DCV的变动量大于规定值的频率,因此在检测出该频率的情况下,能够感知为搭载了受电装置2。在感知为搭载了受电装置2的情况下,能够通过阻抗切换部108将电源100切换为恒压电源,将检测出的阻抗变为极大的频率设定为驱动频率。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传输系统中,以包含从信号源侧看到的第一谐振电路及后述的第二谐振电路与耦合电容CM的阻抗变为极大的频率传输电力。以低压低频电源111作为恒流电源来对频率进行扫描,基于送电装置1侧的直流电压值DCV的变化来检测阻抗变为极大的频率。通过将检测出的频率取为驱动频率,从而能够将电力的传输效率设为最大。
控制部102控制驱动控制部103,驱动控制部103通过直流交流变换元件114将直流电压DC-AC变换为具有规定的频率和规定的电压的交流电压。直流交流变换元件114向升压/谐振电路105提供交流电压。
升压/谐振电路105对所提供的交流电压进行升压后提供给送电电极11(第一主动电极11a、第一被动电极11p)。送电装置1的送电电极11在与受电装置2的一对受电电极(第二电极)21(第二主动电极21a、第二被动电极21p)之间进行电容耦合来传输电力。受电装置2的受电电极21与由降压变压器TL及电感器LL构成的降压/谐振电路201连接。电容CL表示第二被动电极21p与第二主动电极21a之间的电容。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包含在降压/谐振电路201中的电感器LL和电容CL,构成串联谐振电路(第二谐振电路)。串联谐振电路具有固有的谐振频率。电容CM表示送电电极11与受电电极21之间的耦合电容。耦合电容CM也被称为互电容。
受电装置2通过降压/谐振电路201对所传输的电力进行降压,并通过整流器202对降压后的电压进行整流,以整流后的电压向负载电路203提供电力。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传输系统中,以包括电容CM的第一谐振电路及第二谐振电路的阻抗变为极大的频率传输电力。这种阻抗在图2中意味着升压变压器TG的初级线圈的端子间阻抗,即包括与信号源111连接的送电装置1的一部分和受电装置2的阻抗。以下,为了简化说明,称为受电装置2侧的阻抗。
对频率进行扫描,将从信号源111和升压/谐振电路105的连接点看到的受电装置2侧的阻抗变为极大的频率设为驱动频率,从而能够使电力的传输效率最大。受电装置2侧的阻抗变为极大的频率可从受电装置2侧的阻抗的频率特性中求出。
在图2中,第一被动电极11p及第二被动电极21p没有与接地电位连接,但是即使在第一被动电极11p与接地电位连接且第二被动电极21p未与接地电位连接的情况下,也能够以非接触方式从送电装置1向受电装置2传输电力。此外,在第一被动电极11p未与接地电位连接且第二被动电极21p与接地电位连接的情况下,也同样能够以非接触方式传输电力。
图3是表示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传输系统的信号源111和升压/谐振电路105的连接点看到的受电装置2侧的阻抗特性的图表。在图3中,纵轴表示阻抗Z、横轴表示频率(kHz),可知在阻抗Z上产生了极大点、极小点。为了提高电力的传输效率,将阻抗Z变为极大的频率、即图3中的例如频率640kHz前后设为驱动频率即可。因此,原本认为若以阻抗Z变为极大的频率640kHz前后的550kHz~700kHz的范围对频率进行扫描,则能够检测阻抗Z的极大点。
但是,无法直接测量受电装置2侧的阻抗Z。因此,实际上,根据由送电装置1的I/V检测器101检测出的直流电压值DCV测量受电装置2侧的阻抗Z,从而检测极大点。也就是说,为了检测阻抗Z的极大点而以包含变为极大的频率的范围对频率进行了扫描的情况下,维持高阻抗状态,因此无法复位到由I/V检测器101检测的直流电压值DCV。此外,受电装置2被搭载于送电装置1时,耦合电容CM变动,因此从送电装置1侧看到的受电装置2侧的阻抗Z的极大点容易移位到高频侧。因此,在表示极大点的频率为高频的情况下,有可能无法正确检测极大点。
例如,图4是表示在现有技术中的电力传输系统中以阻抗Z变为极大的频率640kHz前后的550kHz~700kHz的范围对频率进行了扫描时的、送电装置1侧的直流电压值DCV的变化的图表。在图4中,纵轴表示直流电压值DCV,横轴表示频率(kHz),在频率550kHz~700kHz中原本应检测出极大点的范围41内并没有产生极大点。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发现如下情形,不仅在阻抗Z变为极大的频率前后的范围内对频率进行扫描,还在与极大点相邻的、包括表示频率小的一方的极小点的频率在内的范围内,至少从比表示极小点的频率稍小的频率朝向频率大的方向对频率进行扫描。由此,通过频率扫描,肯定会对阻抗Z变为极小的频率进行扫描,因此能够可靠地使送电装置1的直流电压值DCV复位,即使表示极大点的频率为高频,也能够正确地检测极大点。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传输系统的受电装置2侧的阻抗特性的图表。在图5中也将纵轴设为阻抗Z,将横轴设为频率(kHz)。如图5所示,从与阻抗Z的极大点51相邻的、表示频率小的一方的极小点52的频率(极小频率)附近、或者比表示极小点52的频率稍小的频率53朝向箭头方向(频率大的方向),对频率进行扫描。
图6是表示从与极大点相邻的、表示频率小的一方的极小点的频率400kHz附近朝向频率大的方向对频率进行了扫描时的送电装置1侧的直流电压值DCV的变化的图表。在图6中,也将纵轴设为直流电压值DCV,将横轴设为频率(kHz)。
如图6所示,与阻抗Z的极大点相邻的、从表示频率小的一方的极小点的极小频率400kHz附近朝向频率大的方向对频率进行扫描,从而在原本应检测出极小点的范围62内产生极小点,并且在原本应检测出极大点的范围61内也产生极大点。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传输系统的送电装置1的控制部102的频率扫描处理的顺序的流程图。在图7中,送电装置1的控制部102被阻抗切换部108切换成恒定电流,向直流交流变换元件114提供恒定电流(步骤S701)。
控制部102将频率扫描开始时的频率设定为假设阻抗变为极小的频率以下的频率(步骤S702),在所设定的频率下对驱动控制部103进行驱动。也就是说,将频率扫描开始时的频率设定为在与驱动频率之间包括受电装置2侧的阻抗变为极小的极小频率。当然,可以设定为假设变为极小的频率,也可以设定在该频率的附近。
控制部102通过I/V检测器101检测直流电压值DCV(步骤S703),判断所设定的频率是否为对频率进行扫描的范围的最终值(步骤S704)。在控制部102判断为不是对频率进行扫描的范围的最终值的情况下(步骤S704:否),控制部102在所设定的频率上相加恒定频率Δf,设定为新的频率扫描开始时的频率(步骤S705),使处理返回步骤S703来反复进行上述的处理。
控制部102在判断为是对频率进行扫描的范围的最终值的情况下(步骤S704:是),控制部102判断在直流电压值DCV上是否产生了极大点(步骤S706)。控制部102在判断为未产生极大点的情况下(步骤S706:否),控制部102使处理返回步骤S702,重新设定频率扫描开始时的频率,反复进行上述的处理。
控制部102在判断为产生了极大点的情况下(步骤S706:是),控制部102将直流电压值DCV变为极大的频率设定为驱动频率(步骤S707),通过阻抗切换部108切换为恒定电压,并设定成向直流交流变换元件114提供恒定电压,开始电力传输。也就是说,将第二谐振电路201与第二主动电极21a及第二被动电极21p进行谐振而受电装置2侧的阻抗变为极大的频率设定为驱动频率。
对频率进行扫描的方向并不限于从频率小的一方向频率大的一方进行,相反也可以从频率大的一方向频率小的一方进行,由于从频率小的一方向频率大的一方进行扫描时,即使在因前述的耦合电容CM的变动而阻抗Z变为极大的频率向高频侧移位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检测出变为极大的频率,因此是优选的。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传输系统的受电装置2侧的阻抗特性的图表。在图8中,将纵轴设为阻抗Z,将横轴设为频率(kHz)。
如图8所示,在与阻抗Z的极大点81相邻的、包括表示频率大的一方的极小点82的频率在内的范围内,例如从频率83朝向箭头方向(频率小的方向)对频率进行扫描。这样即使对频率进行扫描的方向相反,也与图6相同,在应检测极大点的范围内产生极大点。
如以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对频率进行扫描,以电力的传输效率变为最大的频率传输电力。通过将频率扫描开始时的频率设定为包括在与驱动频率之间受电装置侧的阻抗变为极小的极小频率、即送电装置侧的直流电压值变为极小的极小频率,从而能够可靠地检测包括第一谐振电路及第二谐振电路在内的阻抗变为极大的频率,能够容易设定电力的传输效率高的驱动频率。
此外,驱动频率高时,对频率进行扫描的范围会显著变宽。对频率进行扫描的范围变宽的情况下,频率扫描所需的时间也变长。但是,若以规定幅度(例如1kHz宽度、10kHz宽度等)阶段性地对频率进行扫描时,将横跨阻抗Z变为极小的极小频率的频率的宽度、及横跨阻抗Z变为极大的极大频率的频率的宽度设为小于对频率进行扫描的范围内的其他频率的宽度、即在极小频率及极大频率附近以外增大进行扫描的频率的宽度,从而整体上能够缩短检测极大频率为止的时间,能够可靠地检测阻抗Z变为极大的频率,并且能够使直到检测为止的时间收敛于一定时间内。另外,由于正确地检测阻抗Z变为极大的极大频率很重要,因此优选将横跨阻抗Z变为极大的极大频率的频率宽度设定为小于横跨阻抗Z变为极小的极小频率的频率宽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至少将一对第一电极11中的一个设为第一主动电极11a,将另一个设为电压比第一主动电极11a低的第一被动电极11p,同样地,将一对第二电极21中的一个设为第二主动电极21a,将另一个设为电压比第二主动电极21a低的第二被动电极21p,即说明了所谓的非对称型结构。当然,并不限于非对称型结构,即是是向一对第一电极11施加振幅的大小相同且相位相差180°的信号、即所谓的对称型结构,也与本实施方式相同,能够可靠地检测阻抗变为极大的频率,能够容易设定电力的传输效率高的驱动频率。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送电装置1具备升压变压器TG和第一谐振电路的结构,但是也可以是不具备升压变压器TG的结构。此时,在图2中,对从信号源111与电感器LG直接连接的连接点看受电装置2侧时的阻抗应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明即可。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是在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当然可进行多种变形、替换等。
符号说明
1    送电装置
2    受电装置
11   送电电极(第一电极)
11a  第一主动电极
11p  第一被动电极
21   被动电极(第二电极)
21a  第二主动电极
21p  第二被动电极
100  电源
102  控制部
105  升压/谐振电路
108  阻抗切换部
111  低压低频电源(信号源)
114  直流交流变换元件
201  降压/谐振电路
203  负载电路

Claims (7)

1.一种电力传输系统,由送电装置和受电装置构成,所述送电装置具有至少一对第一电极和向该第一电极施加交流信号的信号源,所述受电装置具有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极对置配置且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极进行电容耦合的至少一对第二电极、和被提供所接收到的电力的负载电路,
所述电力传输系统具有:
第一谐振电路,其包括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耦合电容,构成在所述送电装置中;
第二谐振电路,其包括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耦合电容,且被构成于所述受电装置中,
所述电力传输系统以通过对所述交流信号的频率进行扫描而确定的驱动频率,从所述送电装置向所述受电装置传输电力,
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特征在于,
在包括包含从所述送电装置侧看到的所述第一谐振电路及所述第二谐振电路在内的阻抗变为极小的极小频率、和所述阻抗变为极大的极大频率的预先设定的范围内,所述频率扫描至少经过所述极小频率后到达所述极大频率,
所述驱动频率被设定为通过所述频率扫描实际测量的所述阻抗变为极大的频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
以规定的频率宽度阶段性地进行所述频率扫描,
横跨所述阻抗变为极大的极大频率的频率宽度、以及横跨所述阻抗变为极小的极小频率的频率宽度小于所述范围内的其他频率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
横跨所述极大频率的频率宽度小于横跨所述极小频率的频率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频率扫描是从低频侧向高频侧进行的。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第一电极中的一个是第一主动电极,另一个是电压比该第一主动电极低的第一被动电极,所述一对第二电极中的一个是第二主动电极,另一个是电压比该第二主动电极低的第二被动电极。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谐振电路是并联谐振电路。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电装置在所述信号源与所述第一电极之间具有升压变压器,
所述受电装置在所述负载电路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具有降压变压器。
CN2012800043858A 2012-02-24 2012-10-15 电力传输系统 Pending CN10340399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38127 2012-02-24
JP2012038127 2012-02-24
PCT/JP2012/076582 WO2013125090A1 (ja) 2012-02-24 2012-10-15 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03997A true CN103403997A (zh) 2013-11-20

Family

ID=490052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043858A Pending CN103403997A (zh) 2012-02-24 2012-10-15 电力传输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285467A1 (zh)
JP (1) JP5516824B2 (zh)
CN (1) CN103403997A (zh)
WO (1) WO201312509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50454A (zh) * 2019-08-08 2021-02-09 激光系统有限公司 谐振装置、电力传输装置及电力传输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943082B1 (ko) * 2014-01-23 2019-04-18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무선 전력 송신 장치, 무선 전력 수신 장치, 및 무선 전력 전송 시스템
JP2016029785A (ja) * 2014-07-18 2016-03-03 株式会社東芝 通信システム
JP2016139985A (ja) * 2015-01-28 2016-08-04 株式会社東芝 送信回路、受信回路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GB2540812B (en) * 2015-07-30 2019-01-30 Advanced Risc Mach Ltd A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a resonant frequency giving rise to an impedance peak in a power delivery network
CN105406605B (zh) * 2015-12-29 2017-12-08 湖南大学 一种电容耦合式无线功率传输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WO2018050239A1 (en) 2016-09-16 2018-03-22 Epcos Schweiz Gmbh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riving a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WO2018191609A1 (en) 2017-04-13 2018-10-18 Mansell Richard Mar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transmission of power
WO2021144255A1 (en) * 2020-01-13 2021-07-22 Danmarks Tekniske Universitet Capacitive power transfer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capacitive power transfer system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302690A1 (en) * 2008-06-09 2009-12-10 Fumio Kubono Transmission System, Power Supplying Apparatus, Power Receiving Apparatus, and Transmission Method
WO2010119577A1 (ja) * 2009-04-13 2010-10-21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非接触給電設備、非接触受電装置および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CN102197568A (zh) * 2008-11-04 2011-09-21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及其设计方法
US20120038218A1 (en) * 2010-08-10 2012-02-16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09204283B2 (en) * 2008-01-07 2013-08-22 Access Business Group International Llc Inductive power supply with duty cycle control
JP2009169327A (ja) * 2008-01-21 2009-07-30 Hitachi Displays Ltd 電力伝送回路
JP5093386B2 (ja) * 2010-08-25 2012-12-1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送電装置および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302690A1 (en) * 2008-06-09 2009-12-10 Fumio Kubono Transmission System, Power Supplying Apparatus, Power Receiving Apparatus, and Transmission Method
CN102197568A (zh) * 2008-11-04 2011-09-21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及其设计方法
WO2010119577A1 (ja) * 2009-04-13 2010-10-21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非接触給電設備、非接触受電装置および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US20120038218A1 (en) * 2010-08-10 2012-02-16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50454A (zh) * 2019-08-08 2021-02-09 激光系统有限公司 谐振装置、电力传输装置及电力传输方法
CN112350454B (zh) * 2019-08-08 2022-03-11 激光系统有限公司 谐振装置、电力传输装置及电力传输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516824B2 (ja) 2014-06-11
JPWO2013125090A1 (ja) 2015-07-30
US20130285467A1 (en) 2013-10-31
WO2013125090A1 (ja) 2013-08-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03997A (zh) 电力传输系统
CN102386682B (zh) 送电装置和电力传送系统
CN102377251B (zh) 电力传送系统
EP2908405B1 (en)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Power Transmitting Device
CN103947080B (zh) 供电装置以及供电控制方法
EP2381556A2 (en) Power receiving apparatus and wireless power transceiving system
JP6122402B2 (ja) 送電装置および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2016007116A (ja) 送電装置及び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CN103098343A (zh) 电力输送系统、以及该电力输送系统中采用的送电装置
WO2013125091A1 (ja) 送電装置及び送電制御方法
WO2015033860A1 (ja) 送電装置、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及び電力伝送判別方法
US9846183B2 (en) Parameter derivation method
CN105790318A (zh) 无线接收装置和谐振器电路
CN103477534A (zh) 电力传输系统以及受电装置
CN106208411B (zh) 馈电系统
WO2014136257A1 (ja) 受電装置
US9893537B2 (en)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CN103944279B (zh) 一种无线电能传输设备接收端动态调谐装置及其调谐方法
JP6112222B2 (ja) 周波数特性測定方法
US9973022B2 (en) Non-contact type power receiving apparatus
JP2017028780A (ja) ワイヤレス伝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