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81641B - 用于制造容器的设备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制造容器的设备和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381641B CN103381641B CN201310272437.6A CN201310272437A CN103381641B CN 103381641 B CN103381641 B CN 103381641B CN 201310272437 A CN201310272437 A CN 201310272437A CN 103381641 B CN103381641 B CN 10338164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nother
- stretching
- prefabricated blank
- die devices
- contain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Abstract
一种模装置,其包括被布置用于接收预制坯(8)和扩展所述预制坯(8)以获得容器(2)的吹塑模具装置(9),其特征在于压塑模具装置(10)与所述吹塑模具装置(9)相关联,所述压塑模具装置(10)被布置用于接收塑料并且成形所述塑料以获得所述预制坯(2)的颈部(11)。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2007年3月9日申请的、国际申请号为PCT/IB2007/000550、国家申请号为200780017201.0、名称为“用于制造容器的设备和方法”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物体的模塑,尤其涉及塑料的压塑以获得预制坯以及这些预制坯的吹塑或拉伸吹塑以获得容器。
背景技术
已知用于生产容器的设备,其包括塑料被注塑入其中以获得预制坯的成形模,还有预制坯在其中被扩展以获得容器的吹塑模。预制坯直接供应至吹塑模,而没有在成形模的出口处冷却。
这些设备的一个缺点在于它们不是非常有效率。
布置来成形容器预制坯的成形机和布置来拉伸吹塑预制坯以获得容器的吹塑机也是已知的。
将由成形机生产的预制坯供应给吹塑机。
成形机可以是压塑塑料的机器或注塑塑料的机器。
吹塑机和成形机能定位于生产装置的不同区域中,或者甚至在不同的生产装置中。
从成形机移除的预制坯被冷却,例如在环境温度下冷却。
上述设备的一个缺陷在于,预制坯在拉伸吹塑之前不得不再次加热。
为此,吹塑机必须设有加热构件以加热预制坯。
上述设备的又一个缺陷在于,其总体尺寸相当大,因为需要提供两种不同类型的机器。
容器生产设备因此仅能安装于大型建筑物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标是改进用于生产容器的设备。
本发明的另一目标是获得用于从糊状塑料配料开始生产容器的设备,该设备具有相当有限的总体尺寸。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设备,其包括布置用于扩展预制坯以获得容器的吹塑模装置,所述吹塑模装置包括与冲头装置配合的模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压塑模装置,所述压塑模装置包括与所述冲头装置配合来压塑塑料以获得所述预制坯的又一模具装置。
由于本发明的这个方面,能获得设有吹塑模装置和压塑模装置的设备,所述吹塑模装置和压塑模装置分别设有顺序地与所述冲头装置配合的模具装置和又一模具装置。
这使得能获得非常紧凑的设备,其能被供以塑料从而获得容器,用于生产容器的预制坯直接在该设备上模塑和顺序地扩展。
具体地,在根据本发明的设备中,提供了支撑装置来支撑吹塑模装置,例如拉伸吹塑模装置,以及压塑模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设备使得能节省相当的空间,因为与已知设备不同,其没有提供并排布置的承载拉伸吹塑模的机器和承载压塑模的机器。
根据本发明的设备还使得能避免已知设备中提供的移动装置,该移动装置将预制坯从承载成形模的机器移除并将预制坯传送至承载拉伸吹塑模的机器。
在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模装置,其包括布置用于接收预制坯和用于扩展所述预制坯以获得容器的吹塑模具装置,其特征在于压塑模具装置与所述吹塑模具装置相关联,所述压塑模具装置布置用于接收塑料和用于成形所述塑料以获得所述预制坯的颈部。
由于本发明的这个方面,能获得包括吹塑模具装置和压塑模具装置的模装置。
吹塑模具装置和压塑模具装置能彼此独立地驱动。
在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模装置,其包括布置用于拉伸预制坯的拉伸装置和布置用于扩展所述预制坯以获得容器的吹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伸装置包括第一拉伸装置和第二拉伸装置。
在本发明的第四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方法,其包括通过工具装置使预制坯变形和通过流体扩展所述预制坯以获得容器,所述变形包括通过所述工具装置的拉伸装置拉伸所述预制坯,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还包括通过所述工具装置的又一拉伸装置进一步拉伸所述预制坯。
由于本发明的这些方面,能获得一种设备和方法,其使得能更好地控制预制坯的变形操作以获得容器。
尤其是,能控制由第一拉伸装置和第二拉伸装置施加于预制坯的期望区域上的拉伸力的程度。
在本发明的第五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模装置,其包括布置用于扩展预制坯以获得容器的吹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吹塑装置包括第一吹塑装置和第二吹塑装置。
在本发明的第六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方法,其包括扩展预制坯以获得容器,所述扩展包括将流体流引导入所述预制坯,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展还包括将又一流体流进一步引导入所述预制坯。
由于本发明的这些方面,能获得一种设备和方法,其使得能更好地控制预制坯的扩展操作以获得容器。
尤其是,能控制施加于预制坯的不同区域上的吹塑力的程度。
在本发明的第七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模装置,其包括旋转式传送装置和由所述旋转式传送装置支撑并且可相对于所述旋转式传送装置移动的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与所述保持装置相关联的又一保持装置。
由于本发明的这个方面,能将物体从模中移除并且基本上同时地将要成形的塑料引导入模中。
尤其是,能将糊状塑料配料沉积在压塑模具内。
在本发明的第八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装置,其包括可绕着旋转轴线旋转的旋转式传送装置和可绕着所述旋转轴线旋转的又一旋转式传送装置、由所述旋转式传送装置支撑的插入装置,所述插入装置可相对于所述旋转式传送装置移动并且布置用于将塑料配料插入压塑模装置中、以及由所述又一旋转式传送装置支撑的移取装置,所述移取装置可相对于所述又一旋转式传送装置移动并且布置用于将成形的容器从吹塑模装置移除。
由于本发明的这个方面,能将成形的容器从吹塑模装置移除并且基本上同时地将要成形的塑料配料引导入压塑模具中。
在本发明的第九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方法,其包括通过其中冲头装置接收于模具装置中用于在所述冲头装置周围成形预制坯的成形装置来压塑塑料、扩展所述预制坯以获得容器,其特征在于维持所述预制坯在所述冲头装置周围,并且在所述扩展之前,至少部分地将所述冲头装置与所述预制坯分离。
在本发明的第十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方法,其包括通过其中冲头装置接收于模具装置中用于在所述冲头装置周围成形预制坯的成形装置来压塑塑料和扩展所述预制坯以获得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扩展之前,提供了将流体引导入所述冲头装置和所述预制坯之间和/或所述模具装置和所述预制坯之前以将所述预制坯与所述成形装置分离。
由于本发明的这些方面,能防止预制坯的区域在预制坯被扩展时仍然附着至成形装置尤其是冲头装置,从而形成壁厚不均匀甚至壁撕裂的容器。
另外,由于本发明的这些方面,通过适当地相对于预制坯移动冲头装置和/或模具装置并将流体插入在冲头装置和预制坯之间和/或模具装置和预制坯之间,能调节预制坯的热量分布,使预制坯具有在整个厚度上更加均匀的所需热分布。
在本发明的第十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装置,其包括支撑布置用于扩展预制坯以获得容器的吹塑模装置的旋转式传送装置,以及布置用于从所述吹塑模装置接收所述容器和用于将所述容器(2)移动远离所述吹塑模装置(4)的移动装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定位装置成形为将容器朝着旋转式传送装置的外周区域移动。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定位装置成形为与旋转式传送装置的旋转轴线基本上平行地移动容器。
由于本发明的这个方面,由于移动装置将容器移动远离吹塑模,用于移除容器的设备能与该装置相关联,例如移除旋转式传送装置,设有非常简单的保持装置。实际上,保持装置不必将容器从限定于一对吹塑模装置的一对半模之间的移除位置移除,而可以从处于外面并且因此非常易于达到的位置移除。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能更好地理解和实施本发明,其中一些实施例借助于非限制性的示例示出,其中:
图1是用于生产容器的设备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2至9是图1中设备的纵向截面,示出了处于一个工作循环的顺序步骤中的该设备;
图10是图4的细节;
图11是图6的细节;
图12是处于工作循环的又一步骤中的图1中设备的局部纵向截面;
图13是图7的细节;
图14是图1中设备的平面图;
图15是沿着图14中XV-XV平面截取的截面;
图16至22是图1中设备的纵向截面,示出了处于又一个工作循环的顺序步骤中的该设备;
图23是处于工作循环的再一步骤中的图1中设备的局部纵向截面;
图24是示出处于操作配置的拉伸装置的纵向截面;
图25是类似于图24的截面,示出处于又一操作配置的拉伸装置;
图26是类似于图24的截面,示出处于再一操作配置的拉伸装置;
图27是用于成形容器的设备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28是图27中设备的变型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29是图27中设备的又一变型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30是图27中设备的再一变型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31是图1中设备的示意性纵向截面,示出处于闭合配置的吹塑装置、处于成形配置的颈部成形装置以及处于缩回配置、布置用来支撑容器的支撑构件;
图32是类似于图31的截面,示出处于打开配置的吹塑装置、处于闭合配置的颈部成形装置以及处于前进配置、布置用来支撑容器的支撑构件;
图33是沿着图32中XXXIII-XXXIII平面截取的截面;
图34是类似于图33的截面,示出处于打开配置的吹塑模具装置、处于释放配置的颈部成形装置以及处于前进配置的支撑构件;
图35是移动旋转式传送装置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36是沿着图35中XXXVI-XXXVI平面截取的截面;
图37是图35中旋转式传送装置的保持装置的侧视图;
图38是图37中保持装置的平面图;
图39是沿着图37中XXXIX-XXXIX平面截取的截面;
图40是示出装置处于操作配置时的纵向剖面;
图41是示出装置处于另一操作配置时的纵向剖面;
图42是示出装置处于又一操作配置时的纵向剖面;
图43是示出装置处于再一操作配置时的纵向剖面;
图44是示出装置的成形工具的随时间变化的运动的组合的图表;
图45是类似于图44的图表,示出成形工具的随时间变化的运动的又一组合;
图46是示出流体流被引入成形冲头装置和预制坯的内壁之间时的操作配置的示意性纵向截面;
图47是类似于图46的截面,示出流体流被引入成形冲头装置和预制坯的内壁之间时的另一操作配置;
图48是类似于图46的截面,示出流体流被引入成形冲头装置和预制坯的内壁之间时的又一操作配置;
图49是类似于图46的截面,示出又一流体流被引入成形模具装置和预制坯的外壁之间时的再一操作配置;
图50是类似于图46的截面,示出设备的成形冲头装置的实施例;
图51是类似于图46的截面,示出设备的成形冲头装置的另一实施例;
图52是类似于图46的截面,示出设备的成形冲头装置的又一实施例;
图53是类似于图46的截面,示出设备的成形冲头装置的再一实施例;
图54至56是能利用所述设备获得的容器的示意性纵向截面;
图57至60是能利用所述设备获得和扩展的预制坯的示意性纵向截面;
图61至63是能利用所述设备获得和扩展的预制坯的示意性横截面;
图64是移动旋转式传送装置的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65是图64中移动旋转式传送装置的俯视图;
图66是图64中移动旋转式传送装置的纵向截面;
图67是图64中移动旋转式传送装置的又一纵向截面;
图68是图64中移动旋转式传送装置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69是图64中移动旋转式传送装置的又一示意性平面图;
图70是移动旋转式传送装置和成形旋转式传送装置处于工作循环步骤时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71是图70的移动旋转式传送装置和成形旋转式传送装置处于另一工作循环步骤时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72是图70的移动旋转式传送装置和成形旋转式传送装置处于又一工作循环步骤中的示意性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23,示出用于成形容器2的设备1,其包括压塑模装置3和拉伸吹塑模装置4。
拉伸吹塑模装置4包括与冲头7配合以扩展容器预制坯8的模具装置9。
压塑模装置3包括与模具装置9分开的又一模具装置5并且设有接收构件6,接收构件6是杯状的,其布置用于接收塑料,例如糊状的塑料配料37。
接收构件6与冲头7配合以压塑上述塑料以获得容器预制坯8。
设备1包括布置用于沿着设备1的纵向轴线A移动所述又一模具装置5的移动装置。
设备1还包括布置用于压塑容器预制坯8的颈部11的颈部成形装置10,颈部11随后不经受吹塑或拉伸吹塑。
模具装置9包括第一半模12和第二半模13以及布置用来与纵向轴线A横向地移动第一半模12和第二半模13的又一移动装置。
第一半模12和第二半模13可在如图2所示的其中第一半模12和第二半模13彼此远离的打开配置C和如图6所示的其中第一半模12和第二半模13彼此接触的闭合配置D之间移动。
第一半模12包括在其中形成布置用于成形容器2的侧面部分的第一成形腔15的第一主体14。
第一半模12还包括借助第一弹性构件17比如螺旋弹簧、气弹簧或类似物连接至第一主体14的第一底部构件16。
又一第一成形腔22形成在第一底部构件16中,所述又一第一成形腔22布置用于形成容器2的底部的一部分。
类似地,第二半模13包括在其中形成第二成形腔19的第二主体18,所述第二成形腔19布置用于成形容器2的又一侧面部分。
第二半模13还包括借助第二弹性构件21比如螺旋弹簧、气弹簧或类似物连接至第二主体18的第二底部构件20。
又一第二成形腔23形成在第二底部构件20中,所述又一第二成形腔23布置用于成形容器2的底部的又一部分。
第一底部构件16和第二底部构件20每个包括布置用来与设置于又一模具装置5上的相应圆锥形表面装置36互相作用的圆锥形表面部分29,这一点将在接下来更具体地描述。
第一底部构件16和第二底部构件20可在如图2所示的其中第一底部构件16和第二底部构件20分别远离第一主体14和第二主体18的非操作配置X和如图6所示的其中第一底部构件16和第二底部构件20分别靠在第一主体14和第二主体18上的操作配置Y之间移动。
颈部成形装置10包括又一第一半模24和又一第二半模25以及布置用来与纵向轴线A横向地移动又一第一半模24和又一第二半模25的再一移动装置。
由于又一移动装置和再一移动装置,模具装置9和颈部成形装置10能彼此独立地移动。
又一第一半模24与第一半模12相关联并且布置于后者的上面。
由再一移动装置驱动的又一第一半模24在第一半模12上滑动。
类似地,又一第二半模25与第二半模13相关联并且布置于后者的上面。
由再一移动装置驱动的又一第二半模25在第二半模13上滑动。
模具装置9和颈部成形装置10能以不同的材料制成。
例如,颈部成形装置10可由钢制成并且模具装置9可由铝制成。
再一第一成形腔26形成在又一第一半模24中,所述再一第一成形腔26布置用于成形容器2的颈部11的一部分。
再一第二成形腔27形成在又一第二半模25中,所述再一第二成形腔27布置用于成形容器2的颈部11的一部分。
又一第一半模24和又一第二半模25每个包括布置用于与冲头7相互作用的又一圆锥形表面部分28,这一点随后将更具体描述。
又一第一半模24和又一第二半模25可在如图2所示的其中又一第一半模24和又一第二半模25彼此远离的释放配置Z和如图3所示的其中又一第一半模24和又一第二半模25彼此接触的成形构造W之间移动。
在成形配置W中,再一第一成形腔26和再一第二成形腔27限定布置用于成形颈部11的腔装置81。
冲头7包括成形构件30,成形构件30布置用于交替地接收于又一模具装置5中用于成形塑料以获得容器预制坯8和接收于模具装置9中用于扩展容器预制坯8以获得容器2。
设备1包括未示出的支撑块,支撑块例如成形为类似可在引导件上滑动的滑架,其布置用于支撑第一半模12、第二半模13、又一第一半模24和又一第二半模25以及用于沿着纵向轴线A移动第一半模12、第二半模13、又一第二半模24以及又一第二半模25。
冲头7包括布置用于保持又一第一半模24和又一第二半模25处于成形配置W中的闭锁构件31。
闭锁构件31设有座32,座32布置用于局部地围绕又一第一半模24和又一第二半模25并且用于在其内部接收又一第一半模24和又一第二半模25的端部。
座32的一部分由布置用来与又一圆锥形表面部分28相接合的又一圆锥形表面装置33界定。
设备1还包括布置用于沿着纵向轴线A移动冲头7的驱动装置34。
冲头7还包括可沿着纵向轴线A移动并且布置用于拉伸容器预制坯8的拉伸杆50。
设备1的操作模式参照图1至13公开。
在图2所示的最初工作循环步骤中,又一模具装置5布置于降低位置K,其中又一模具装置5定位于模具装置9以下并且不与冲头装置7或模具装置9作用。
在降低位置K中,糊状的塑料配料37被插入接收构件6中。
第一半模12和第二半模13处于打开配置C。
又一第一半模24和又一第二半模25处于释放配置Z。
支撑块处于第一操作位置Q1,其中又一第一半模24和又一第二半模25不与闭锁构件31相互作用。
冲头7处于上端停止位置T1,其中模塑构件30不与模具装置9或又一模具装置5相互作用。
锁闭构件31由未示出的弹性装置保持处于降低位置M1。
随后,又一驱动装置将又一第一半模24和又一第二半模25带入成形配置W,如图3所示。
支撑块升起第一半模12、第二半模13、又一第一半模24和又一第二半模25。
支撑块从第一操作位置Q1移动至第二操作位置Q2,其中又一圆锥形表面装置33与又一圆锥形表面部分28相互作用。
锁闭构件31保持处于降低位置M1中。
驱动装置34将冲头7带入靠近颈部成形装置10和模具装置9并且将冲头7带至中间位置T2。
成形构件30局部地接收于颈部成形装置10内。
又一模具装置5保持处于降低位置K,而第一半模12和第二半模13保持处于打开配置C。
随后,如图4和10所示,移动装置将又一模具装置5从降低位置K移动至升高位置J,其中又一模具装置5与颈部成形装置10相互作用。
又一第一半模24和又一第二半模25保持处于成形配置W。
又一模具装置5还通过克服弹性装置的阻力而升起颈部成形装置10,其方式为使得支撑块——并且因此固定至此的第一半模12、第二半模13、又一第一半模24和又一第二半模25——被带入第三操作位置Q3,其对应于锁闭构件31的上部位置M2。
成形构件30接收于又一模具装置5中以使得配料37被压塑以获得容器预制坯8。
在升高位置J中,圆锥形表面装置36与又一第一半模24和又一第二半模25的相应圆锥形区域80相接合,以辅助保持又一第一半模24和又一第二半模25处于成形配置W。
第一半模12和第二半模13保持处于打开构造C,而冲头7保持处于中间位置T2。
随后,如图5所示,移动装置将又一模具装置5从升高位置J移动至降低位置K。
锁闭构件31返回至降低位置M1。支撑块返回至第二操作位置Q2。
驱动装置34将冲头从中间位置T2移动至下端停止位置T3。
又一圆锥形表面装置33与又一圆锥形表面部分28相互作用,其方式使得有助于保持又一第一半模24和又一第二半模25处于成形配置W。
第一半模12和第二半模13保持处于打开配置C。
容器预制坯8的颈部11锁闭于又一第一半模24和又一第二半模25之间。
成形构件30保持于刚刚成形的容器预制坯8内部。
容器预制坯8的内表面附着于模塑构件30的相应外表面。
在图6和11所示的工作循环的顺序步骤中,冲头7处于下端停止位置T3,锁闭构件31处于上部位置M,支撑块处于第二操作位置Q2,又一第一半模24和又一第二半模25处于成形配置W。
又一移动装置将第一半模12和第二半模13从打开配置C带入至闭合配置D,以使得第一成形腔15、第二成形腔19、又一第一成形腔22和又一第二成形腔23(在第一底部构件16和第二底部构件20已经以将在后文描述的方式采取操作配置Y之后)界定模具装置9的腔40,容器预制坯8随后在所述腔的内部扩展。
移动装置将又一模具装置5从降低位置K移动至锁闭位置H,其中又一模具装置5与模具装置9相互作用。
在锁闭位置H,圆锥形表面装置36与圆锥形表面部分29相互作用,其方式为使得有助于保持第一半模12和第二半模13处于闭合配置D。
从降低位置K移动到锁闭位置H的又一模具装置5与第一底部构件16和第二底部构件20相互作用,其方式为使得将第一底部构件16和第二底部构件20从非操作配置X移动至操作配置Y。
模具装置9沿着纵向轴线A与又一模具装置5对齐。
如图14和15所示,模具装置9设有闭合构件41,闭合构件41使模具装置9相对于颈部成形装置10对中并且保持模具装置9处于闭合配置D。
闭合构件41包括与纵向轴线A基本上平行地定位并且在形成于第一半模12和第二半模13中的座43内滑动的杆42。
座43具有面朝第一可动底部构件16或第二可动底部构件20的第一开口44,以及面朝又一第一半模24或又一第二半模25的第二开口45。
销46延伸远离第一可动底部构件16和第二可动底部构件20,所述销46布置用于通过第一开口44接收于座43中。
在第一可动底部构件16和第二可动底部构件20被带入操作配置Y时,销46与杆42相互作用,使得杆42的端部47进入形成于固定至又一第一半模24和又一第二半模25的板装置49中的孔48的内部。
闭合构件41使得能有效地保持第一半模12和第二半模13处于闭合配置D。
尤其是,闭合构件41避免了又一移动装置不得不长时间起作用以保持第一半模12和第二半模13互相接触。
在未示出的实施例中,闭合构件包括楔形构件,楔形构件布置用于接收于相应地成形的座中以使得模具装置9相对于颈部成形装置10能更容易地对中。
如图11所示,拉伸杆50在一端支承成形构件30。
拉伸杆50采取缩回配置F,其中成形构件30的操作表面51靠在冲头7的管状构件53(拉伸杆50在其内部滑动)的相应上部操作表面52上。
在图12所示的工作循环的步骤中,冲头7处于下端停止位置T3,锁闭构件31处于上部位置M,支撑块处于第二操作位置Q2,又一第一半模24和又一第二半模25处于成形配置W,第一半模12和第二半模13处于闭合配置D并且又一模具装置5处于锁闭位置H。
拉伸杆50向下移动,其方式为使得在操作表面51和又一操作表面52之间限定通道54,用于将流体在压力下供应入容器预制坯8,以执行吹塑或拉伸吹塑容器预制坯8的初级步骤。
在图7和13所示的工作循环的顺序步骤中,冲头7处于下端停止位置T3,锁闭构件31处于上部位置M,支撑块处于第二操作位置Q2,又一第一半模24和又一第二半模25处于成形配置W,第一半模12和第二半模13处于闭合配置D并且又一模具装置5处于锁闭位置H。
拉伸杆50进一步向下移动以采取扩展配置G。
这样,模塑构件30拉伸容器预制坯9,同时通过形成于冲头7中的管道而供应的加压流体进入容器预制坯8以在腔40内扩展预制坯。
容器预制坯8变形直到其呈现腔40的形状从而形成容器2。
在图8所示的工作循环的顺序步骤中,冲头7处于下端停止位置T3,锁闭构件31处于上部位置M,支撑块处于第二操作位置Q2,又一第一半模24和又一第二半模25处于成形配置W。
移动装置将又一模具装置5从锁闭位置H移动至降低位置K。
第一弹性构件17和第二弹性构件21分别将第一底部构件16和第二底部构件20从操作配置Y移动至非操作配置X。
又一移动装置将第一半模12和第二半模13从闭合配置D移动至打开配置C。
拉伸杆50恢复至缩回配置F。
容器2由锁闭颈部11的又一第一半模24和又一第二半模25保持。
在图9所示的工作循环的顺序步骤中,锁闭构件31处于上部位置M,第一半模12和第二半模13处于打开配置C并且又一模具装置5处于降低位置K。
驱动装置34将冲头7从下端停止位置T3移动至上端停止位置T1。
支撑块从第二操作位置Q2移动至第一操作位置Q1。
再一移动装置将又一第一半模24和又一第二半模25从成形配置W移动至释放配置Z。
容器2从又一第一半模24和又一第二半模25移除,并且将又一配料37插入接收构件6内。
该装置因而能开始新的工作循环。
装置1的又一操作模式参照图16至23公开。
在图16所示的工作循环的最初步骤中,又一模具装置5布置于降低位置K,其中糊状的塑料配料37插入接收构件6。
第一半模12和第二半模13处于打开配置C。
又一第一半模24和又一第二半模25处于释放配置Z。
支撑块处于操作位置S1,其中又一第一半模24和又一第二半模25不与锁闭构件31相互作用。
冲头7在工作循环的整个持续期间保持处于固定位置。
可在冲头7上自由地滑动的锁闭构件31由未示出的弹性装置保持处于又一降低位置N1。
随后,又一驱动装置将又一第一半模24和又一第二半模25带至如图17所示的成形配置W。
移动装置将又一模具装置5从降低位置K移动至升高位置J,其中又一模具装置5与颈部成形装置10相互作用。
又一模具装置5通过克服弹性装置的阻力而使颈部成形装置10上升,以使得支撑块——并且因此使与之固定的第一半模12,第二半模13,又一第一半模24和又一第二半模25——被带至又一操作位置S2,其对应于锁闭构件31的又一上部位置N2。
在支撑块处于又一操作位置S2时,又一圆锥形表面装置33与又一圆锥形表面部分28相互作用。
成形构件30接收于颈部成形装置10和又一模具装置5中以使得配料37被压塑以获得容器预制坯8。
在升高位置J,圆锥形表面装置36与又一第一半模24和又一第二半模25的相应圆锥形区域80相接合,以有助于保持又一半模24和又一第二半模25处于成形构造W。第一半模12和第二半模13保持处于打开配置C。
随后,如图18所示,移动装置将又一模具装置5从升高位置J移动至降低位置K。
支撑块保持处于又一操作位置S2。
又一圆锥形表面装置33与又一圆锥形表面部分28相互作用,其方式为使得有助于保持又一第一半模24和又一第二半模25处于成形配置W。
第一半模12和第二半模13保持处于打开配置C。
容器预制坯8的颈部11锁闭于又一第一半模24和又一第二半模25之间。
成形构件30保持于刚刚成形的容器预制坯8内。
容器预制坯8的内表面附着于成形构件30的相应外表面。
在图19所示的工作循环的顺序步骤中,支撑块处于又一操作位置S2,锁闭构件31处于又一上部位置N2,又一第一半模24和又一第二半模25处于成形配置W。
又一移动装置将第一半模12和第二半模13从打开配置C带至闭合配置D,以使得第一成形腔15、第二成形腔19、又一第一成形腔22和又一第二成形腔23——在第一底部构件16和第二底部构件20已经采取操作配置Y之后——界定模具装置9的腔40,容器预制坯8随后在其内部扩展。
移动装置将又一模具装置5从降低位置K移动至又一模具装置5与模具装置9相互作用的锁闭位置H。
从降低位置K移动到锁闭位置H的又一模具装置5与第一底部构件16和第二底部构件20相互作用,其方式为使得将第一底部构件16和第二底部构件20从非操作配置X移动至操作配置Y。
在锁闭位置H,圆锥形表面装置36与圆锥形表面部分29相互作用,其方式为使得有助于保持第一半模12和第二半模13处于闭合配置D。
在图23所示的工作循环的顺序步骤中,支撑块处于又一操作位置S2,锁闭构件31处于又一上部位置N2,又一第一半模24和又一第二半模25处于成形配置W,第一半模12和第二半模13处于闭合配置D并且又一模具装置5处于锁闭位置H。
拉伸杆50从缩回配置F开始向下移动,其方式为使得在操作表面51和又一操作表面52之间限定通道54,用于将加压流体供应至容器预制坯8,用于执行吹塑或拉伸吹塑容器预制坯8的初级步骤。
在图20所示的工作循环的顺序步骤中,支撑块处于又一操作位置S2,锁闭构件31处于又一上部位置N2,又一第一半模24和又一第二半模25处于成形配置W,第一半模12和第二半模13处于闭合配置D并且又一模具装置5处于锁闭位置H。
拉伸杆50进一步向下移动以采取扩展配置G。
成形构件30因而拉伸容器预制坯8,同时通过在冲头7中形成的管道供应的加压流体进入容器预制坯8以将后者在腔40内扩展。
容器预制坯8变形直到其呈现腔40的形状以形成容器2。
在图21所示的工作循环的顺序步骤中,又一第一半模24和又一第二半模25处于成形配置W,第一半模12和第二半模13处于闭合配置D。
拉伸杆50图示为处于缩回配置F。
移动装置将又一模具装置5从锁闭位置H移动至降低位置K。
第一弹性构件17和第二弹性构件21分别将第一底部构件16和第二底部构件20从操作配置Y移动至非操作配置X。
支撑块从又一操作位置S2移动至操作位置S1。
弹性装置将锁闭构件31从又一上部位置N2移动至又一降低位置N1。
在图22所示的工作循环的顺序步骤中,支撑块处于操作位置S1,锁闭构件31处于又一降低位置N1,第一半模12和第二半模13处于打开配置C并且又一模具装置5处于降低位置K。
又一移动装置将第一半模12和第二半模13从闭合配置D移动至打开配置C。
再一移动装置将又一第一半模24和又一第二半模25从成形配置W移动至释放配置Z。
容器2由定位装置90保持。
随后容器2由定位装置90移除并且将又一配料37插入接收构件6中。
定位装置90使得能精确地确定移除位置,其中该处容器2在该移除位置处从装置1移除。
装置1因而能开始新的工作循环。
参照图24至26,示出冲头7的实施例,其中成形构件30包括第一成形主体82和第二成形主体83。
在第一成形主体82中形成有座84,第二成形主体83能在座84的内部滑动。
拉伸杆50包括第一成形主体82固定于此的第一致动器构件85和第二成形主体83固定于此的第二致动器构件86。
第一致动器构件85是管状的并且具有内腔,所述内腔容纳第二致动器构件86,以使得第二致动器构件86可相对于第一致动器构件85滑动。
在图24所示的容器预制坯8的扩展循环的最初步骤中,成形构件30采取操作配置V1,其中第一成形主体82的操作表面51a靠在冲头7的管状构件53a(第一致动器构件85的一端87能在其内部滑动)的相应又一操作表面52a上。
在操作配置V1中,第二成形主体83接收于座84中。
在操作配置V1中,第一成形主体82和第二成形主体83不拉伸容器预制坯8。
而且,在操作配置V1中,预制坯不通过吹入加压流体而扩展。
在图25所示的容器预制坯8的扩展循环的顺序步骤中,成形构件30采取又一操作配置V2,其中第一致动器构件85移动第一成形主体82远离管状构件53a,以使得在操作表面51a和又一操作表面52a之间限定用于将加压流体供应至容器预制坯8的内部的通道88。
上述加压流体流与容器预制坯8的第一区域——例如容器预制坯8靠近颈部11的区域——相互作用。
而且,在又一操作配置V2中,第二致动器构件86移动第二成形主体83远离第一成形主体82。
第二成形主体83突出到座84的外部,其方式为使得又一加压流体流由穿过第二致动器构件86和第二成形主体83的管道装置89引入容器预制坯8内部。
上述又一加压流体流与容器预制坯8的第二区域——例如容器预制坯8与颈部11相对的区域——相互作用。
在图26所示的容器预制坯8的扩展循环的又一顺序步骤中,成形构件30采取再一操作配置V3,其中第二致动器构件86移动第二成形主体83远离第一成形主体82,其方式为使得拉伸容器预制坯8。
在第二成形主体83移动远离第一成形主体82时,又一加压流体流——与上述加压流体流一起——完全地扩展容器预制坯8,其方式为使得容器预制坯8具有腔40的形状以形成容器2。
在再一操作配置V3中,第一致动器85维持第一成形主体82距管状构件53a一定的距离,其方式为使得加压流体流通过通道88连续流入容器预制坯8。
由于成形构件由两个部分制成(即其包括第一成形主体82和第二成形主体83),因此可以控制在容器预制坯9的两个不同区域处施加的拉伸运动,以提高容器预制坯8的扩展性。
而且,由于使用两个分开的成形流体流朝着容器预制坯8的两个分开区域导向——即第一流体流朝着颈部区域导向而第二流体流朝着端部区域导向,所以能非常准确地控制容器预制坯8扩展的模式。
参照图40,冲头7更具体地示出,其包括主体100,管状构件53从主体100的一端延伸远离。
穿过主体100和管状构件53的拉伸杆50在其一端处承载模塑构件30。
成形构件30包括操作表面51;当拉伸杆50处于缩回配置F时,操作表面51靠在管状构件53的又一操作表面52上。
主体100设有抵靠面101,抵靠面101布置用来与颈部成形装置10设置的止挡面102相互作用。
成形构件30和管状构件53可彼此独立地沿着纵向轴线A移动。
成形构件30和管状构件53配合以限定成形冲头装置103。
具体地,管状构件53形成容器预制坯8中最靠近预制坯8开口的部分——也就是预制坯8中布置在预制坯8的颈部11附近的内壁,而成形构件则形成容器预制坯的距上述开口最远的部分。
图40示出与图4和17所示工作循环步骤相同的步骤即塑料配料37的压塑步骤以获得预制坯8。
在压缩步骤结束时,管状构件53处于其中抵靠面101与止挡面102相接触的操作位置OP1,成形构件30处于其中活动表面51与又一活动表面52相接触的又一操作位置OP2并且又一模具装置5处于再一操作位置OP3,对应于参照图4和17所公开的升高位置J。
因此,在压缩模塑步骤结束时,预制坯8在成形工具即颈部成形装置10、管状构件53、成形构件30和又一模具装置5之间被压缩。
由于上述成形工具的温度与塑料的温度不同,因此在预制坯8的内部区域和(内部和外部的)壁之间产生不均匀的温度分布。相对于预制坯8径向以及轴向地测量的上述不均匀的温度分布——与用于预制坯8的后续吹塑或拉伸吹塑步骤的最佳条件并不对应。在完全均匀的温度分布的情况下,即预制坯的内部区域和壁之间没有温度差异的情况下,将能获得用于吹塑或拉伸吹塑步骤的较好条件。
已经观察到,在压塑以及由于塑料收缩引起的尺寸缩小之后,预制坯收缩在冲头模塑装置103上,即管状构件53和成形构件30上。
在该效果上还会叠加由机械拉伸效应构成的另一效果(主要由于成形构件30的移动而产生,并且还有一部分由于管状构件53的移动产生),这将使预制坯在冲头成形装置103上进一步收缩。
由于上面所述的两种效果,在预制坯扩展以获得容器期间,围绕成形构件30的塑料——尤其形成预制坯8与上述开口相对的底部区域111的塑料——与其余塑料相比与成形构件30分离的时间可能要晚得多——或者甚至根本不分离——从而使得拉伸较小。因此,预制坯可能会具有在轴向以及径向上厚度值变化的壁。
这可能会在通过扩展预制坯而获得的容器的相邻区域之间产生不可接受的厚度差异,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容器的撕裂和破裂。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在吹塑或拉伸吹塑步骤开始之前,也就是在扩展预制坯以获得容器之前——可以通过颈部成形装置10来保持预制坯,并且将预制坯与又一模具装置5和/或管状构件53和/或成形构件30分离。
这防止预制坯的一部分在吹塑或拉伸吹塑步骤期间保持附接至成形冲头装置103,因而避免形成从容器的一个区域至另一个区域其壁的厚度值以不可接受的方式变化的容器。
另外,由将在下面更具体地说明的模式来执行的预制坯与成形工具的分离使得能够获得在内部区域和壁之间的温度差异非常有限的预制坯,如上所述,这样将构成用于吹塑或拉伸吹塑步骤的特别有利的条件。
具体地,在预制坯与又一模具装置5和/或管状构件53和/或成形构件30分离时,热量从最靠内部分传递至壁,从而最初较热的最靠内部分冷却,加热最初较冷的壁,直到达到更均匀的温度分布。
由于又一模具装置5、管状构件53和成形构件30可彼此独立地移动,因此成形工具可以有不同的移动组合。
参照图41,其示出了在吹塑或拉伸吹塑步骤开始之前管状构件53如何在从操作位置OP1移动之后与颈部成形装置10分离,而成形构件30相对于颈部成形装置10没有移动并且保持处于又一操作位置OP2。
又一模具装置5在从又一操作位置OP3移动之后与颈部成形装置10分离。
具体地,主体100已经相对于颈部成形装置10移动,其方式为使得在抵靠面101和止挡面102之间存在预定的距离。
如图41所示,管状构件53与预制坯8的内壁104隔开并且又一腔装置5与预制坯8的外壁105隔开,这使预制坯8呈现预备吹塑或拉伸吹塑步骤的状态,从温度分布均匀性的角度看,这与管状构件53保持不变地与内壁104接触的情况相比是更有利的。在图41的帮助下,能确定与成形工具的特殊的移动组合相应的三个操作模式。
在全部上述操作模式中,管状构件53——在自身的运动规律之下——从操作位置OP1开始移动远离颈部成形装置10,而成形构件保持处于又一操作配置OP2并且相对于颈部成形装置10不移动。
在第一操作模式中,又一模具装置5——在自身的运动规律之下——从再一操作位置OP3开始,在管状构件53的移动开始之后的预定时间之后,移动远离颈部形成装置10。
在第二操作模式,又一模具装置5——在自身的运动规律之下——从再一操作位置OP3开始,基本上与管状构件53的移动的开始同步地移动远离颈部成形装置10。
在第三操作模式,又一模具装置5——在自身的运动规律之下——从再一操作位置OP3开始,在管状构件53开始移动之前移动远离颈部成形装置10。管状构件53在又一模具装置5的移动的开始之后的预定时间之后开始移动。
如图41所示,在第一操作模式、第二操作模式以及第三操作模式中,在又一腔装置5移动远离颈部成形装置10之后,管状构件53不与预制坯8相接触并且成形构件30与预制坯8相接触。在这些操作配置中,通过外壁105中的对流、通过内壁104的与管状构件53隔开的一部分中的对流、以及通过内壁104的与成形构件30相接触的又一部分中的传导,实现预制坯8的热平衡。
参照图42,示出在吹塑或拉伸吹塑步骤开始之前,管状构件53和成形构件30如何在分别从操作位置OP1和又一操作位置OP2移动之后与颈部成形装置10分开。
又一模具装置5在从又一操作位置OP3移动之后与颈部成形装置10分离。
具体地,主体100相对于颈部成形装置10移动,其方式为使得在抵靠面101和止挡面102之间具有预定的距离。
如图42所示,管状构件53和成形构件30与内壁104隔开并且又一腔装置5与外壁105隔开,这使得能防止预制坯8的一些部分比预制坯8的其余部分较少地受到拉伸而导致具有不均匀壁厚的容器,并且与管状构件53和成形构件30始终保持与内壁104接触的情况相比能提高预制坯8的温度分布的均匀性。
应当注意到,有利地,管状构件53和成形构件30具有沿着纵向轴线A从主体100朝着又一模具装置5减少的圆锥形外表面和横截面。
因此,即使管状构件53和成形构件30的极少的移动也能确保在上述外表面和内表面104之间没有接触区域。
借助于图42,能确定与成形工具的特殊的移动组合相应的另外三种操作模式。
在全部上述另外三种操作模式中,管状构件——在自身的运动规律之下——从操作位置OP1开始移动远离颈部成形装置10,并且成形构件30——在自身的运动规律之下——从又一操作位置OP2开始移动远离颈部成形装置10。
管状构件53和成形构件30彼此间的运动规律和移动可以是类似的或不同的。成形构件30的移动必须小于或等于管状构件53的移动。
图42示出成形构件30的移动小于管状构件53的移动的配置。
如果成形构件30的移动等于管状构件53的移动,则活动表面51将与又一活动表面52相接触。
在第四操作模式中,又一模具装置5——在自身的运动规律之下——从再一操作位置OP3开始,在从管状构件53的移动和成形构件30的移动开始的预定时间之后移动远离颈部成形装置10。
在第五操作模式中,又一模具装置5——在自身的运动规律之下——从再一操作位置OP3开始,基本上与管状构件53的移动和成形构件30的移动的开始同步地移动远离颈部成形装置10。
在第六操作模式,又一模具装置5——在自身的运动规律之下——从再一操作位置OP3开始,在管状构件53和成形构件30开始移动之前移动远离颈部成形装置10。管状构件53和成形构件30在又一模具装置5的移动的开始之后的预定时间之后开始移动。
如图42所示,在第四操作模式、第五操作模式和第六操作模式中,在又一腔装置5移动远离颈部成形装置10之后,管状构件53和成形构件30不再与预制坯8相接触。在这些操作配置中,预制坯8的热平衡是通过外壁105中的对流以及通过内壁104中的对流来实现。
参照图43,示出在吹塑或拉伸吹塑步骤开始之前,管状构件53和成形构件30相对于颈部成形装置10还没有移动并且分别保持处于操作位置OP1和又一操作位置OP2。
又一模具装置5在从又一操作位置OP3移动之后与颈部成形装置10分离。
特别地,主体100没有相对于颈部成形装置10移动,因为抵靠面101与止挡面102相接触。
如图43所示,又一腔装置5与预制坯8的外壁105隔开,这使得能提高预制坯8的温度分布的均匀性。
借助于图43,能确定与成形工具的特殊的移动组合相应的第七操作模式。
在这个第七操作模式中,管状构件53保持处于操作配置OP1并且没有相对于颈部成形装置10移动,成形构件30保持处于又一操作配置OP2并且没有相对于颈部成形装置10移动,并且又一模具装置5——在自身的运动规律之下——从再一操作位置OP3开始移动远离颈部成形装置10。
如图43所示,在第七操作模式中,在又一腔装置5移动远离颈部成形装置10之后,管状构件53和成形构件30与预制坯8相接触。在这个操作配置中,预制坯8的温度平衡是通过外壁105中的对流以及通过内壁104中的对流来实现。
图44和45再现了两个图表,其示出了管状构件53和/或成形构件30和/或又一腔装置5的两种可能的移动组合。
在图44和45中,大于零的移动表示管状构件53和/或成形构件30上升,而小于零的移动表示又一模具装置5下降。上述图形假定装置1如图1至26所示定位,也就是,定位为使得纵向轴线A基本上竖直地放置并且冲头7布置于又一模具装置5上面。
管状构件53、成形构件30和又一腔装置5的移动速度可以彼此不同并且能在相同的工作循环期间独立地改变。
而且,管状构件53和成形构件30——以及又一腔装置5(如果移动的话)——的轨迹在移动远离颈部成形构件10之后可包括一部分朝着颈部成形装置10的移动。
在未示出的实施例中,成形冲头装置103能由单件制成,也就是,管状构件53和成形构件30能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能确定与成形冲头装置103和又一腔装置5的特殊的移动组合相应的多个操作模式。特别地,成形冲头装置103能在吹塑或拉伸吹塑步骤之前与预制坯分离。
在参照图24至26公开的又一实施例中,成形构件30可包括第一成形主体82和第二成形主体83。
在这种情况下,能确定与管状构件53和/或第一成形主体82和/或第二成形主体83和/或又一腔装置5的特殊的移动组合相应的多个操作模式。
上述成形工具中的每个在自身的运动规律之下可相对于其它成形工具移动并且能与其它成形工具独立地移动。特别地,每个成形工具的速度和每个成形工具的移动可适当地选择,以便在吹塑或拉伸吹塑步骤之前获得预制坯与成形工具的最佳分离,并获得预制坯的温度分布的充分均匀化。
为了利于预制坯8与成形工具的分离,流体注入成形冲头装置103和内表面104之间和/或又一模具装置5和外表面105之间。
上述的流体注入可以作为如参照图40至45所公开的成形工具的相对移动的替代方案;或者更有效地,作为上述相对移动的方案的补充。
特别地,流体流可通过限定于成形构件30的表面51和管状构件53的又一表面52之间的通道54引入到成形冲头装置103和内表面104之间。
如图46所示,流体流可在管状构件53、成形构件30和又一腔装置5的移动之前注入,其方式为使得流体流甚至在成形工具移动远离预制坯8之前施加分离效应。
如图47所示,流体流可在成形工具移动远离预制坯8时注入,尤其在管状构件53和/或成形构件30的移动期间注入,以利于预制坯8与管状构件和/或成形构件30分离。
如图48所示,流体流能在管状构件53、成形构件30和又一模具装置5移动远离预制坯8之后注入。在这种情况下,流体流能执行预制坯8的初级拉伸。
如果成形冲头装置103如图24至26所示那样制作,也就是说如果成形构件30包括第一成形主体82和第二成形主体83,那么可提供能通过限定于管状构件53a和第一成形主体82之间的通道88传送的第一流体流来替代上述流体流,并且可提供第二流体流,所述第二流体流通过限定于第二成形主体83和第一成形主体82之间的又一通道188(图53)传送或通过与第二成形主体83相关的管道装置89传送。
如图49所示,可在又一模具装置5和外表面105之间引入又一流体流,以便于预制坯8与又一模具装置5的分离。
流体流和又一流体流可顺序地或同时地或交替地注入。
也可以仅注入流体流、或仅注入又一流体流。
流体流和又一流体流可分别包括气流和又一气流。
流体流和又一流体流就压力和流速而言能够彼此独立地调节。
流体流和又一流体流能使预制坯成形工具的分离在轴向以及径向上一致并且均一。
另外,如果预制坯的扩展是困难的(例如由于制成预制坯的塑料的性质,或用于获得几何形状特别复杂的容器),流体流和又一流体流能提供用于预制坯的第一部分吹塑,这便于随后的吹塑或拉伸吹塑步骤。
参照图50,示意性地示出了成形冲头装置103,该成形冲头装置是类似于图11至13的形状。
在这些成形冲头装置103中,管状构件53和成形构件30之间的接触区域(并且因此通道54)靠近预制坯的“高”部分定位,在该描述中“高”部指的是预制坯8的位于预制坯8的颈部11与预制坯8的主体的一半高度之间的部分。
在吹塑或拉伸吹塑步骤期间,吹塑流体来自通道54。
图50所示的成形冲头装置103的配置使得能定位意在用来形成容器底部区域的塑料部分。这个配置可有效地用来获得分别在图54和55示出的容器110a和110b。
在图50所示的成形冲头装置103的配置中,吹塑流体在预制坯8的高部分处引入并且拉伸效应从预制坯8的高部分开始。
参照图51,示意性地示出了成形冲头装置103,其中管状构件53和成形构件30之间的接触区域(并且因此通道54)靠近预制坯的“低”部分定位,在该描述中“低”部分指的是预制坯8的介于预制坯8主体的一半高度和底部区域111之间的部分。
在吹塑或拉伸吹塑步骤期间,吹塑流体来自通道54。
图51示出的成形冲头装置103的配置能有效地用于获得图56所示的容器110c。
在图51所示的成形冲头装置103的配置中,吹塑流体在预制坯8的低部引入并且拉伸效应从预制坯8的低部开始。
参照图52和53,示意性地示出了成形冲头装置103,该成形冲头装置是类似于图24至26的形状。
在这些成形冲头装置103中,管状构件53a和第一成形主体82之间的接触区域(并且因此通道88)在预制坯的高部分定位,而第一成形主体82和第二成形主体83之间的接触区域(并且因此又一通道188)定位于预制坯的低部分,上述高部分和上述低部分如参照图50和51所公开的那样限定。
在图52所示的第一操作模式中,吹塑流体仅通过通道88注入。
在这个操作模式中,能独立地控制吹塑流体流动穿过的开口的宽度即通道88的宽度、以及第二模塑主体83的行程。
在第一操作模式中,吹塑流体在预制坯8的高部分引入,而拉伸效应从预制坯8的低部分开始。
在第二操作模式下,吹塑流体通过通道88并通过又一通道188注入。
在第二操作模式中,吹塑流体在预制坯8的高部分以及低部分引入并且拉伸效应从预制坯8的低部分开始。
必须指出,图50至53所示的成形冲头装置能根据其中预制坯8基本上仅经受吹塑作用并且没有经受拉伸作用的操作模式而起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预制坯8的长度可基本上等于要获得的容器的长度。
在这个操作模式中,在图50和51所示的成形冲头装置103的情况下,成形构件30和管状构件53相对于彼此移动非常有限的距离,例如几毫米,以使得在成形构件30和管状构件53之间限定通道54,用于吹入吹塑流体。
类似地,在图52和53所示的成形冲头103的情况下,第二成形主体83、第一成形主体82和管状构件53a相对于彼此移动非常有限的距离,例如几毫米,以使得在管状构件53a和第一成形主体82之间限定通道88并且在第一成形主体82和第二成形主体83之间限定又一通道188,以用于吹入吹塑流体。
根据参照图50至53所示的成形冲头装置103的不同类型,尤其根据预制坯中管状构件53和成形构件30之间出现分离的区域的位置(或根据在管状构件53a和第一成形主体82之间出现分离的区域的位置和在第一成形主体82和第二成形主体83之间出现分离的区域的位置),并且因此根据成形流体注入区域的位置(取决于待加工的塑料和要生产容器的形状),能提供不同类型的预制坯。
预制坯可具有以下特点:
——预制坯的厚度可具有非常小的变化,或可基本上恒定以使得能更容易地获得均匀的温度分布(图57);
——预制坯的厚度在管状构件53和成形构件30之间的分离区域附近可以较大,以这样的方式来补偿在上述分离区域附近存在的拉伸的局部化(图59);
——预制坯的底部区域111的厚度可以是可变化的,并且优选地相对于侧壁的厚度而言较薄(图59和60);
——预制坯可具有起模斜度,其能使成形构件30在吹塑或拉伸吹塑步骤之前与预制坯分离,这些起模斜度角例如具有属于区域3°至7°的大小(图57、58和59所示的预制坯具有相同的重量,但是几何形状不同);
——预制坯可根据要生产的容器的形状而具有塑料的轴向局部化(图60);
——预制坯可具有非圆形的横截面,例如可以是椭圆形(图61)或多边形,例如四边形(图62),或三角形(图63),并且根据要生产容器的形状具有外周厚度局部化。
装置1的工作循环还包括塑料配料的压塑步骤以获得预制坯、使获得的预制坯与成形工具分离的步骤、温度平衡的步骤以及预制坯的吹塑或拉伸吹塑步骤。
因此成形工具的温度必须相应地调节以优化上述步骤。
而且,预制坯的几何形状可根据要获得容器的形状具有各种厚度或部分,所述各种厚度或部分与预制坯的其余部分相比要求不同种类的冷却。
因此,成形工具例如能够通过以下所述的模式进行热量的调节:
-成形工具从在配料插入步骤和压塑步骤期间接近聚合体融化温度的温度,变为在获得的预制坯与成形工具分离的步骤、热平衡的步骤以及预制坯的吹塑或拉伸吹塑的步骤中的低于80°至160°的温度;
-成形工具的温度通过沿着又一腔装置5的外部主体和成形装置103内部和/或使用不同的回路和/或作用于流过上述回路的冷却流体的流速和压力上而差异化。例如,预制坯的计划用于承受不同程度变形的部分能被带至不同的温度,尤其是在吹塑或拉伸吹塑步骤期间将会有相当大变形的预制坯部分与变形较小的预制坯部分相比被带入高温。
-成形工具经受布置于成形工具外部的热调节装置(辐射发生装置、鼓风装置等)或成形工具内部的热调节装置(调节流体、电加热构件等)的作用,其方式为使得仅调节成形工具与塑料相接触的部分的表面温度。
参照图27,示出了成形旋转式传送装置55,其设有多个上面所述类型的装置1。
装置1以基本上恒定的角度间隔布置于成形旋转式传送装置55的外周边缘区域上。
还设有移动旋转式传送装置56,其布置用于从多个装置1中之一的模具装置9移除成形的容器2以及将计划用来成形又一容器2的配料37输送至同一装置1的又一模具装置5。
装置1接收来自移动旋转式传送装置56的配料37。
随后,在成形旋转式传送装置5的旋转期间,装置1执行参照图2至26所述的工作循环步骤,以由配料37获得容器预制坯8并且扩展容器预制坯8以获得容器2。
上述工作循环步骤在成形旋转式传送装置55旋转小于360°的角度时执行。
在成形旋转式传送装置55基本上已经旋转360°的角度时,移动旋转式传送装置56将容器2从装置1移除并且将又一配料37传送至装置1。
参照图28,示出与八个装置1a相关联的成形旋转式传送装置55。
装置1a成形为能够生产具有预定尺寸的容器2。
装置1a与每个具有基本上等于45°的角向延伸度的支撑块91相关联。
参照图29,示出了如图28所示的成形旋转式传送装置55,其中八个装置1a用十二个又一装置1b替换。
又一装置1b在结构上类似于装置1a并且成形为能够生产具有比前述预定尺寸要小的又一预定尺寸的又一容器2。
又一装置1b与每个具有基本上等于30°的角向延伸度的又一支撑块92相关联。
参照图30,示出了如图28所示的成形旋转式传送装置55,其中八个装置1a用十六个再一装置1c替代。
再一装置1c在结构上类似于装置1a以及又一装置1b,并且成形为能够生产具有比上述预定尺寸和上述又一预定尺寸小的再一预定尺寸的再一容器2。
再一装置1c与每个具有基本上等于22.5°的角向延伸度的再一支撑块93相关联。
因此,不同数量的装置1能与成形旋转式传送装置55的同一转盘相关联,这个数量例如取决于要获得的容器的形状和尺寸。
因此,旋转式传送装置55能以模块化的形式制出,并且因此发现非常通用。
在操作中,为了从生产具有某一尺寸的容器转变为生产具有不同尺寸的容器,通过作用在相应的支撑块就足以替换装置,而无需替换成形旋转式传送装置55的转盘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移动和控制设备。
参照图31至34,定位装置90示出为安装于成形旋转式传送装置55上。
特别地,定位装置90可包括多个定位构件,每个定位构件与相应的装置1配合。
设置有马达装置(未示出),以用于朝着装置1和远离装置1移动定位装置90。
特别地,马达装置沿着相对于成形旋转式传送装置55基本上径向地布置的方向移动定位装置90。
马达装置在如图31所示的、其中定位装置90没有与容器2相互作用的缩回配置U1和如图32、33和34所示的、其中定位装置90与容器2相互作用并且支撑容器2的前进配置U2之间移动定位装置。
在图31所示的工作循环步骤中,第一半模12和第二半模13处于闭合配置D,又一第一半模24和又一第二半模25处于成形配置W,定位装置处于缩回配置U1。
在图32和33所示的工作循环的顺序步骤中,第一半模12和第二半模13处于打开配置C,又一第一半模24和又一第二半模25处于成形配置W,定位装置处于前进配置U2,其中定位装置部分地围绕容器2的布置于颈部11附近的区域92。
在图34所示的工作循环的顺序步骤中,第一半模12和第二半模13处于打开配置C,又一第一半模24和又一第二半模25处于释放配置Z,定位装置处于前进配置U2,其中定位装置支撑由颈部成形装置10释放的容器2。
在工作循环的顺序步骤中(未示出),成形旋转式传送装置56的移除构件59将容器2从定位装置90移除。
定位装置90使得能基本上保持于固定位置,其中移动装置59将容器2从定位装置90移除。
在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定位装置没有安装于成形旋转式传送装置55上。
在这个实施例中,定位装置在成形旋转式传送装置55旋转时与装置1连续地相互作用。
参照图27和图35至39,移动旋转式传送装置56包括可在旋转方向E1上绕着旋转轴线B1旋转的旋转主体57。
支承移除构件59的支撑构件58以可旋转方式支撑至旋转主体57并且将在以下更具体地说明。
多个支撑构件58以基本上恒定的角度间隔布置于旋转主体57的外周边缘区域上。
图27示出包括三个支撑构件58的移动旋转式传送装置56的实施例,而图35示出包括四个支撑构件58的移动旋转式传送装置56的实施例。
每个支撑构件58设有引导杆装置61在其内部滑动的孔装置60,相应的移除构件59固定在所述引导杆装置61的端部区域62处。
孔装置60包括第一孔60A和第二孔60B。
引导杆装置61包括可在第一孔60A中滑动的第一引导杆61A以及可在第二孔60B中滑动的第二引导杆61B。
滚动构件64以可旋转方式支撑至每个支撑构件58,所述滚动构件64布置用来与凸轮装置65相接合。
凸轮装置65成形为类似于在移动旋转式传送装置55的板67中形成的槽66,其在旋转主体57开始旋转时维持处于固定位置。
滚动构件64通过与凸轮装置65相互作用而使得支撑构件58相对于旋转主体57旋转。
又一滚动构件68以可旋转方式支撑至每个移除构件59,所述又一滚动构件68布置用来与又一凸轮装置69相接合。
又一凸轮装置69成形为类似于在板7的边缘区域中形成的轨道63。
成形为例如类似于螺旋弹簧的弹性装置70插入在每个支撑构件58和相应移除构件59之间,所述弹性装置70用作返回装置,其布置来引起引导杆61相对于孔装置60的滑动,这个滑动倾向于使移除构件59靠近支撑构件58。
又一滚动构件68通过与弹性装置70相互协作并且与又一凸轮装置69相互作用而使得引导杆装置61在孔装置60内部滑动,并且因此,其使得移除构件59朝着或远离支撑构件58移动。
每个移除构件59包括布置用来从成形旋转式传送装置55的装置1上移除容器2的第一操纵构件71和布置用来将配料37传送至上述装置1的第二操纵构件72。
第一操纵构件71可包括布置用于产生保持容器2的真空的吸盘装置。
吸盘装置可成形为能够产生布置来便于通过第一操纵构件71释放容器2的加压流体流。
第二操纵构件72包括腔装置73,所述腔装置73布置用来在旋转主体57旋转时从挤出机72移走配料37并包容配料37。
在第二操纵构件72中形成管道75,所述管道75布置用于输送加压流体,例如压缩空气,其通过管口装置76进入腔装置73的内部。
上述流体流促进配料37从腔装置73排出并促进配料插入又一模具装置5,这一点在后文更详细描述。
管道75连接至由加压流体产生装置(未示出)供应的又一管道77。
可替换地,旋转主体57和支撑构件58能借助其他类型的设备移动,比如举例来说气动装置或机电致动装置,以此来替代凸轮装置和又一凸轮装置。
在未示出的实施例中,支撑构件能相对于移动旋转式传送装置滑动并且以可旋转方式支撑移除构件。
在这种情况下,提供了控制支撑构件相对于移动旋转式传送装置的滑动的凸轮装置,以及控制移除构件相对于支撑构件的旋转的又一凸轮装置。
可替换地,支撑构件和移除构件能借助其他类型的设备移动,比如举例来说气动装置或机电致动装置,以此来替代凸轮装置和又一凸轮装置。
在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凸轮装置和又一凸轮装置能与成形旋转式传送装置55相关联,而不是与移动旋转式传送装置56相关联。
特别地,凸轮装置和又一凸轮装置能包括设置于成形旋转式传送装置55上例如在拉伸吹塑模4上的抵靠装置。
在未示出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移取构件包括可相对于旋转主体57滑动的第一支撑块以及支撑移除构件并且可相对于第一支撑块滑动的第二支撑块(具有内插轴的系统)。
在未示出的又一实施例中,移取构件包括可相对于旋转主体57摆动的第一臂,以及支撑移除构件并且可相对于第一臂摆动的第二臂。
在这些情况下,可设置凸轮驱动设备或气动驱动设备或机电驱动设备。
参照图27,描述移动旋转式传送装置56的工作循环。
当移动旋转式传送装置56在方向E1上旋转时,移除构件59顺序地采取多个操作位置。
在第一操作位置P1,移除构件59与挤出机74相互作用。
在第一操作位置P1中,上述移除构件59的第二操纵构件72从挤出机74移走配料37。没有容器2与第一操纵构件71相关联。
在第二操作位置P2中,移除构件59与成形旋转式传送装置55相互作用。
在操作位置P2,第一操纵构件71从装置1移除容器2,而第二操纵构件72将配料37释放至上述装置1。
在第三操作位置P3,移除构件59与移除旋转式传送装置78相互作用。
在第三操作配置P3中,第一操纵构件71将容器2释放至设置于移除旋转式传送装置78上的多个接收单元中的一个接收单元79。没有配料与第二操纵构件72相关联。
凸轮装置65和又一凸轮装置69成形为使得第一操纵构件71和第二操纵构件72沿着与成形旋转式传送装置55旋转时由装置1所确定的又一轨迹部分地交迭的轨迹行进。
这使得能在第一操纵构件71和第二操纵构件72分别与模具装置9和又一模具装置5相互作用期间的时间段延长,以使得容器2能更容易地从装置1移除并且配料37能更精确地引入装置1中。
而且,凸轮装置65和又一凸轮装置69成形为使得第一操纵构件71在成形旋转式传送装置55附近沿着不妨碍处于打开配置C的第一半模12和第二半模13以及处于释放配置Z的又一第一半模24和又一第二半模25的轨迹行进。
这样,容器2——也就是非常大的物体——能从类似于在一侧上的第一半模12和又一第一半模24与另一侧上的第二半模13和又一第二半模25之间限定的狭窄空间移除,而第一操纵构件71或由第一操纵构件71保持的容器2不会碰撞颈部成形装置10和/或模具装置9。
而且,凸轮装置65和又一凸轮装置69能成形为使得:如果布置于成形旋转式传送装置55上邻近位置中的两个装置1之间的间隔不同于布置于移除旋转式传送装置78上邻近位置中的两个接收单元79之间的间隔,则能使移除构件59从成形旋转式传送装置1移除容器2并且将容器2释放至移除旋转式传送装置78。
参照图64至69,示出了移动旋转式传送装置256,其包括设有主体206的插入装置201,主体206可围绕轴线B2旋转并且支撑插入构件202,插入构件202用于将配料37传送至安装于成形旋转式传送装置55上的装置1。主体206是大致圆柱体形状。
移动旋转式传送装置256还包括设有又一主体207的移取装置203,又一主体207可围绕轴线B2旋转并且定位于主体206上方。又一主体207是大致管状的。
又一主体207支撑被布置用于从装置1移除容器2的移取构件204。
又一主体207借助移动装置205移动,从而相对于主体206以同步的方式旋转。
移动装置205可包括布置用于驱动主体206或又一主体207的马达装置,以及布置用于将运动分别传递至又一主体207或主体206的传动装置208。这样,主体206的移动与又一主体207的移动同步。
可替换地,移动装置205可包括布置用于驱动主体206的第一马达装置和独立于第一马达装置且布置用于驱动又一主体207的第二马达装置。
第一马达装置和第二马达装置借助电子控制单元来同步。
在上面描述的两种情况下,能将主体206的旋转速度和/或角位置与又一主体207的又一旋转速度和/或又一角位置同步。
如图64、66和67所示,马达装置包括轴209,轴209可在旋转方向R1上旋转,其旋转主体206。轴209可通过未示出的又一传动装置由成形旋转式传送装置55移动。
传动装置208包括外摆线传动装置210,外摆线传动装置210设有带内部齿轮齿的第一齿轮211,第一齿轮211固定至第一板225。第一板225安装于支撑结构212上,支撑结构212是管状的并且布置用于支撑插入装置201。第一板225并且因此第一齿轮221在主体206旋转时保持处于固定位置。
外摆线传动装置210还包括销213,销213由主体206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并且在一端214处设有与第一齿轮211相耦连的第二齿轮215,在又一端216处设有第三齿轮217。
第三齿轮217与固定至又一主体207的第四齿轮218相耦连。
这样,又一主体207也在旋转方向R1上旋转。
又一主体207能以与主体206不同的旋转速度绕着轴线B2旋转。
特别地,又一主体207的角速度能与主体206的角速度相关联,以使得与又一主体207相关联的移取构件204以及与主体206相关联的插入构件202基本上同时地与成形旋转式传送装置55的同一装置1相互作用。因而能获得其中移取构件204的数量和插入构件202的数量彼此独立的移动旋转式传送装置356。特别地,移取构件204的数量可与插入构件202的数量不同。在图64至69所示的移动旋转式传送装置256中,插入构件202的数量是移取构件204的数量的两倍。
因此,第一齿轮211、第二齿轮215、第三齿轮217和第四齿轮218形成为使得主体206旋转时的角速度是又一主体207旋转时的角速度的一半。
而且,主体206和又一主体207同步地移动,以使得在形成的容器2由移取构件204移除时,插入构件202将配料37沉积于又一模具装置5中。
插入构件202成形为使得能相对于主体206径向地滑动。
插入构件202以基本上恒定的角度间隔布置于主体206的外周边缘区域上。
移动旋转式传送装置256包括六个插入构件202。
每个插入构件202包括布置用于在主体206的第一孔装置220内径向地滑动的第一引导杆装置219。
支撑块231固定于第一引导杆装置219的一端221处,所述支撑块231布置用于支撑在图64、66和67中局部地示出的腔装置222。
腔装置222布置用于从挤出机74移走配料37,以在主体206旋转时保持配料37并且将配料37释放至成形旋转式传送装置55。
在支撑构件231中,在第一引导杆装置219和主体206中形成两个通入腔装置222中、并且与在第一板225中形成的分配管道224相通的管道223。
管道223中之一连接至保持处于真空的分配管道224,并且布置用于从腔装置222抽吸空气以保持配料37。
另一个管道223连接至用于加压流体例如压缩空气的分配管道224,并且布置用于传输该流体以促进由腔装置222保持的配料37的排出以及配料37插入又一模具装置5中。
插入装置201包括又一第一凸轮226,其使插入构件202相对于主体206移动。
第一凸轮装置226包括第一凸轮227,第一凸轮227固定至第一板225并且设有第一滚动构件229在其上面旋转的成形表面228。
每个第一滚动构件229由L形臂230以可旋转方式支撑,L形臂230又固定至相应的支撑块231。
第一弹性构件232例如螺旋弹簧233插入在每个支撑块231和旋转主体206之间,用作为返回装置的所述第一弹性构件232布置来使第一引导杆装置219相对于第一孔装置220滑动,这个滑动倾向将腔装置222带至主体206附近。
第一滚动构件229通过与第一弹性装置232配合以及与第一凸轮装置226相互作用,引起第一引导杆装置219在第一孔装置220内滑动,并且因此,引起腔装置222朝着或远离主体206移动。
成形的表面228成形为使得腔装置222通过第一轨迹行进,第一轨迹与成形旋转式传送装置55旋转时由装置1所确定的轨迹部分地交迭。
这与移动旋转式传送装置256和成形旋转式传送装置55之间的中间轴线以及多个适当地选择的插入构件202一起,提供了使得腔装置222能将配料37传送至又一模具装置5的足够长的时间段。
在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凸轮装置可与成形旋转式传送装置55相关联,而不是与移动旋转式传送装置256相关联。
特别地,第一凸轮装置可包括设置于模塑旋转式传送装置55例如压塑模3上的抵靠构件。
插入构件202可借助第一凸轮装置226之外的其他类型的设备移动,例如气动致动装置或机电致动装置。
移动旋转式传送装置256包括三个移取构件204。
每个移取构件204包括第二引导杆装置234,第二引导杆装置234布置用于在相应的支撑构件236的第二孔装置235内纵向地滑动。
每个支撑构件236由从又一主体207突出的突起237以可旋转方式支撑。
在第二引导杆装置234的又一端238处设置有移除构件239。
因此,移除构件239与又一主体207相比具有两个自由度,因为它们能与支撑构件236一起相对于又一主体207旋转并且相对于支撑构件236滑动。
每个移除构件239布置用于从成形旋转式传送装置55的装置1移除容器2,并且可包括与参照图35至39所公开的那些类似的吸盘装置240。
第二滚动构件241以可旋转方式支撑至每个支撑构件236,所述第二滚动构件241布置用来与第二凸轮装置242相接合。
第二凸轮装置242成形为类似于在移动旋转式传送装置256的第二板243中形成的槽244,该第二板在又一主体207旋转时保持处于固定位置。
第二滚动构件241通过与槽244相互作用而引起支撑构件236相对于主体207旋转。
又一第二滚动构件245以可旋转方式支撑至每个移除构件239,所述又一第二滚动构件245布置用来与又一第二凸轮装置246相接合。
又一第二凸轮装置246包括在第二板243的边缘区域中形成的又一成形表面247。
第二弹性装置246例如螺旋弹簧249插入在每个支撑构件236和相应的移除构件239之间,用作为返回装置的所述第二弹性构件246布置用于引起第二引导杆装置234相对于第二孔装置235的滑动,这个滑动倾向于将移除构件239带至支撑构件236附近。
又一第二滚动构件245通过与第二弹性装置248配合以及与又一第二凸轮246相互作用,引起第二引导杆装置234在第二孔装置235内滑动,并且因此引起移除构件239朝着或远离支撑构件236移动。
第二凸轮装置242和又一第二凸轮装置246成形为使得移除构件239通过第二轨迹行进,其方式使得每个移除构件239能从装置1移除容器2,其中,第二轨迹与成形旋转式传送装置55旋转时由装置1所确定的又一轨迹部分地交迭。
而且,第二凸轮装置242和又一第二凸轮装置246成形为使得又一轨迹是如此的以使得移取构件204在成形旋转式传送装置55附近不妨碍处于打开配置C的第一半模12和第二半模13以及处于释放配置Z的又一第一半模24和又一第二半模25。
取出构件204能借助于第二凸轮装置242和又一第二凸轮装置246之外的另一种设备移动,比如气动致动装置或机电致动装置。
可替换地,在未示出的实施例中,支撑构件能相对于又一主体滑动并且以可旋转方式支撑移除构件。
在这种情况下,设置有控制支撑构件相对于移动旋转式传送装置的滑动的第二凸轮装置,以及引起移动构件相对于支撑构件旋转的又一第二凸轮装置。
可替换地,支撑构件和移除构件能借助第二凸轮装置和又一第二凸轮装置之外的其他类型的设备移动,比如气动致动装置或机电致动装置。
在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二凸轮装置和又一第二凸轮装置能与成形旋转式传送装置55相关联,而不是与移动旋转式传送装置256相关联。
特别地,第二凸轮装置和又一第二凸轮装置可包括设置于成形旋转式传送装置55上例如在拉伸吹塑模4上的抵靠构件。
在另一个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取出构件包括可相对于又一主体滑动的第一支撑块以及支撑移动构件并且可相对于第一支撑块滑动的第二支撑块(具有插入轴的系统)。
在未示出的又一实施例中,取出构件包括可相对于又一主体摆动的第一臂以及支撑移除构件并且可相对于第一臂摆动的第二臂。
在这些情况下,也可设置凸轮驱动设备或气动驱动设备或机电驱动设备。
参照图68公开了移动旋转式传送装置256的工作循环。
当主体206和又一主体207在旋转方向R1上旋转时,插入构件202和取出构件204顺序地采取多个操作位置。
在第一操作位置P4中,插入构件202的腔装置222与挤出机74相互作用并且从后者移走配料37。
在第二操作位置P5中,插入构件202与成形旋转式传送装置55相互作用并且将配料37传送至又一模具装置5。
而且,在第二操作位置P5中,移除构件239从装置1移除容器2。
在第三操作位置P6中,移除构件239与移除旋转式传送装置78相互作用并且将容器2传送至设置于移除旋转式传送装置78上的多个接收单元中的一个接收单元79。
参照图70至72,示出了安装于成形旋转式传送装置55上的定位装置90。
定位装置90移动容器2远离拉伸吹塑模4。
特别地,定位装置90可包括多个定位构件,每个定位构件与相应的装置1配合。
设置有未示出的马达装置,其朝着或远离装置1移动定位装置90。
定位装置90可成形为朝着成形旋转式传送装置55的外周区域360移动容器2。在这种情况下,马达装置能沿着相对于成形旋转式传送装置55基本上径向地布置的方向移动定位装置90。马达装置可包括例如机电致动装置、气动致动装置、凸轮致动装置。
马达装置使定位装置90在如图72所示的、其中定位装置90不与容器2相互作用并且使得第一半模12和第二半模13能打开和闭合的缩回配置W1和如图71所示的、其中定位装置90将容器2布置于成形旋转式传送装置55的外周区域360中并且将容器2传送至移动旋转式传送装置356的前进配置W3之间移动。
如图70所示,在缩回配置W1和前进配置W3之间限定了中间配置W2,其中定位装置90从装置1移除容器2。特别地,定位装置90从颈部成形装置10接收容器2。
在图70所示的工作循环步骤中,第一半模12和第二半模13处于打开配置C,又一第一半模24和又一第二半模25处于成形配置W,定位装置90处于中间配置W2。在这个步骤中,容器2由颈部成形装置10保持,并且定位装置90准备接收容器2。
在未示出的工作循环的顺序步骤中,又一第一半模24和又一第二半模25处于释放构造Z,定位装置90处于中间配置W2,其中定位装置90接收和支撑由颈部成形装置10释放的容器2。定位装置90借助机械式(例如图31至34所示类型)或气动式(例如借助吸盘构件)锁闭系统保持容器2。
从中间配置W2转到前进配置W3,定位装置90将容器2从在一侧上的第一半模12和又一第一半模24以及相对侧上的第二半模13和又一第二半模25之间的区域350移除。因此,定位装置90便于通过朝着成形旋转式传送装置55的外部区域移动容器2而由移动旋转式传送装置365移除容器2。在定位装置处于扩展配置W3时,容器2的主要部分在区域350的外部。
在图71所示的工作循环的顺序步骤中,定位装置90处于前进配置W3,在前进配置W3该定位装置90将容器2传送至移动旋转式传送装置356。
在图72所示的工作循环的顺序步骤中,移动旋转式传送装置356朝着移除旋转式传送装置78移动容器2。定位装置90从前进配置W3转变到缩回配置W1。
移动旋转式传送装置356与图64至69所示的移动旋转式传送装置256不同之处在于,其包括能相对于又一旋转主体207滑动(具体地径向滑动)但是不相对于又一旋转主体207摆动的取出构件304,不同于与移动旋转式传送装置256相关联的取出构件204。
取出构件304能例如借助凸轮设备或气动设备或机电设备而相对于又一旋转主体207滑动。
由于定位装置90将容器2移动远离装置1,因此与容器必须从位于拉伸吹塑模4的半模和颈部成形装置10的半模之间的区域移取的情况相比,能提供移除构件304要简单得多的移除旋转式传送装置。
特别地,移除构件304可以相对于又一旋转主体207设置单个自由度而非两个自由度。
在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移除构件304相对于又一旋转主体摆动。
移取构件304能例如通过凸轮设备或气动设备或机电设备而相对于又一旋转主体摆动。
在未示出的又一实施例中,移除构件相对于又一旋转主体布置于固定位置,也就是,它们相对于又一旋转主体既不滑动也不摆动。
在这种情况下,在由定位装置90支撑的容器2所限定的轨迹和由移除构件限定的轨迹基本上相切的位置处,容器由定位装置90传送至移除构件。
这使得能获得具有非常简单结构的移动旋转式传送装置。
由于定位装置90的缘故这种简化是可能的,因为定位装置90在处于前进配置W3时将容器2设置于如下位置:在该位置,容器可以由相对于又一旋转主体207并不移动的移除构件容易地移除。
在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定位装置相对于成形旋转式传送装置55布置于固定位置。
在这个实施例中,定位装置在成形旋转式传送装置55旋转时与多个装置1顺序地相互作用。
在未示出的又一实施例中,定位装置成形为使得与成形旋转式传送装置55的旋转轴装置基本上平行地移动容器。
在这个实施例中,定位装置90通过将容器2从区域350移动至位于拉伸吹塑模4上方或下方的又一区域而将容器2移动远离拉伸吹塑模4。
Claims (26)
1.一种模装置,其包括:
被布置用于接收预制坯(8)和扩展所述预制坯(8)以获得容器(2)的吹塑模具装置(9),
压塑模具装置(10),该压塑模具装置与所述吹塑模具装置(9)相关联,所述压塑模具装置(10)被布置用于接收塑料;
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塑模具装置(10)被布置用于成形所述塑料以获得所述预制坯(8)的颈部(11);
所述压塑模具装置(10)连接至所述吹塑模具装置(9)使得所述压塑模具装置(10)在所述预制坯(8)于所述吹塑模具装置(9)中扩展时锁紧所述颈部(11);
所述吹塑模具装置(9)包括第一半模装置(12)和第二半模装置(13)以及被布置用于使所述第一半模装置(12)和所述第二半模装置(13)朝着彼此或者远离彼此地移动的移动装置;
所述移动装置使所述第一半模装置(12)和所述第二半模装置(13)在其中所述第一半模装置(12)和所述第二半模装置(13)彼此隔开的打开配置(C)和其中所述第一半模装置(12)与所述第二半模装置(13)相互作用以成形所述预制坯(8)的闭合配置(D)之间移动;
所述压塑模具装置(10)包括又一第一半模装置(24)和又一第二半模装置(25)以及被布置用于使所述又一第一半模装置(24)和所述又一第二半模装置(25)朝着彼此以及远离彼此地移动的又一移动装置;
所述又一移动装置使所述又一第一半模装置(24)和所述又一第二半模装置(25)在其中所述又一第一半模装置(24)和所述又一第二半模装置(25)相互作用以形成所述颈部(11)以及保持所述颈部(11)的成形配置(W)和其中所述又一第一半模装置(24)和所述又一第二半模装置(25)彼此隔开以释放所述颈部(11)的释放配置(Z)之间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模装置,还包括支撑装置,其被布置用于支撑所述吹塑模具装置(9)和所述压塑模具装置(10)、以及用于沿着所述吹塑模具装置(9)的纵向轴线(A)移动所述吹塑模具装置(9)和所述压塑模具装置(10)。
3.根据权利要求1的模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半模装置(12)和所述第二半模装置(13)包括:主体装置(14;18),在所述主体装置中形成有被布置用于成形所述容器(2)的侧面部分的成形腔装置(15;19);以及底部构件装置(16;20),在所述底部构件装置中形成有被布置用于成形所述容器(2)的底部的又一成形腔装置(22;23)。
4.根据权利要求3的模装置,其中在所述主体装置(14;18)和所述底部构件装置(16;20)之间插置有弹性装置(17;21),所述弹性装置(17;21)被布置用于使所述主体装置(14;18)和所述底部构件装置(16;20)远离彼此地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3的模装置,其中所述吹塑模具装置(9)能够在其中所述主体装置(14;18)和所述底部构件装置(16;20)相互作用以限定用于扩展所述预制坯(8)的腔装置(40)的操作配置(X)和其中所述主体装置(14;18)和所述底部构件装置(16;20)彼此隔开的非操作配置(Y)之间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模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半模装置(12)和所述又一第一半模装置(24)以可滑动的方式彼此结合,并且所述第二半模装置(13)和所述又一第二半模装置(25)以可滑动的方式彼此结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模装置,还包括闭合促进装置(41),其被布置用于相对于所述吹塑模具装置(9)对中所述压塑模具装置(10)以及用于保持所述第一半模装置(12)和所述第二半模装置(13)处于所述闭合配置(D)。
8.根据权利要求7的模装置,其中所述闭合促进装置包括杆装置(42),其能够在形成于所述吹塑模具装置(9)中的座装置(43)中滑动,所述杆装置(42)设有端部(47),该端部被布置用于接收于在所述压塑模具装置(10)中形成的孔装置(48)中。
9.根据权利要求8的模装置,其中所述端部是楔形的并且所述孔装置成形为形状匹配地接收所述端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模装置,还包括被布置用于从所述又一第一半模装置(24)和所述又一第二半模装置(25)接收所述容器(2)的定位装置(90)。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模装置,其中所述定位装置(90)能朝着或远离所述又一第一半模装置(24)和所述又一第二半模装置(25)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模装置,还包括被布置用于拉伸所述预制坯(8)的拉伸装置(30)和被布置用于扩展所述预制坯(8)以获得所述容器(2)的吹塑装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的模装置,其中所述拉伸装置包括第一拉伸装置(82)和第二拉伸装置(83)。
14.根据权利要求13的模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拉伸装置(82)成形为主要拉伸所述预制坯(8)的布置于所述预制坯(8)的颈部(11)附近的区域。
15.根据权利要求13的模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拉伸装置(83)成形为主要拉伸所述预制坯(8)的与所述预制坯(8)的开口相对的端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3的模装置,还包括被布置用于驱动所述拉伸装置(30)的致动装置(50),所述致动装置(50)包括被布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拉伸装置(82)的第一致动装置(85)和被布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拉伸装置(83)的第二致动装置(86)。
17.根据权利要求16的模装置,其中所述第二致动装置(86)朝着或远离所述第一拉伸装置(82)地移动所述第二拉伸装置(83)。
18.根据权利要求17的模装置,其中所述第二致动装置(86)使所述第二拉伸装置(83)在其中所述第二拉伸装置(83)部分地接收于所述第一拉伸装置(82)的座装置(84)中的第一操作配置和其中所述第二拉伸装置(83)突出到所述座装置(84)外面的第二操作配置之间移动。
19.根据权利要求13的模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拉伸装置(82)能朝着或远离所述模装置的冲头装置(7)的主体(53a)移动。
20.根据权利要求19的模装置,还包括被布置用于驱动所述拉伸装置(30)的致动装置(50),所述致动装置(50)包括被布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拉伸装置(82)的第一致动装置(85)和被布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拉伸装置(83)的第二致动装置(86),其中所述第一致动装置(85)使所述第一拉伸装置(82)在其中所述第一拉伸装置(82)的操作表面装置(51a)靠在所述主体(53a)的对应的又一操作表面装置(52a)上的又一第一操作配置和其中所述操作表面装置(51a)与所述又一操作表面装置(52a)隔开的又一第二操作配置之间移动。
21.根据权利要求13的模装置,其中所述吹塑装置包括第一吹塑装置和第二吹塑装置。
22.根据权利要求21的模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吹塑装置与所述第一拉伸装置(82)相关联。
23.根据权利要求21的模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吹塑装置与所述第二拉伸装置(83)相关联。
24.根据权利要求21的模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吹塑装置包括被布置用于传输第一流体流的第一管道装置(88)并且所述第二吹塑装置(89)包括被布置用于传输第二流体流的第二管道装置(89)。
25.根据权利要求24的模装置,还包括被布置用于驱动所述拉伸装置(30)的致动装置(50),所述致动装置(50)包括被布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拉伸装置(82)的第一致动装置(85)和被布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拉伸装置(83)的第二致动装置(86),其中所述第一拉伸装置(82)能朝着或远离所述模装置的冲头装置(7)的主体(53a)移动;所述第一致动装置(85)使所述第一拉伸装置(82)在其中所述第一拉伸装置(82)的操作表面装置(51a)靠在所述主体(53a)的对应的又一操作表面装置(52a)上的又一第一操作配置和其中所述操作表面装置(51a)与所述又一操作表面装置(52a)隔开的又一第二操作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一管道装置(88)由所述操作表面装置(51a)以及由所述又一操作表面装置(52a)界定。
26.根据权利要求24的模装置,其中所述第二管道装置(89)形成在所述第二拉伸装置(83)中。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IT000089A ITMO20060089A1 (it) | 2006-03-17 | 2006-03-17 | Apparati e metodi |
ITMO2006A000089 | 2006-03-17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80017201.0A Division CN101443179B (zh) | 2006-03-17 | 2007-03-09 | 用于制造容器的设备和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381641A CN103381641A (zh) | 2013-11-06 |
CN103381641B true CN103381641B (zh) | 2016-11-30 |
Family
ID=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147748A (en) * | 1976-07-23 | 1979-04-03 | Saumsiegle Robert W | Displacement blow-molding |
EP0933187A1 (en) * | 1998-02-03 | 1999-08-04 | The Elizabeth and Sandor Valyi Foundation, Inc. |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a container |
CN1424962A (zh) * | 2000-01-20 | 2003-06-18 | 西德尔公司 | 带有由吹塑模具中坯件所用的定向装置的容器吹塑机 |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147748A (en) * | 1976-07-23 | 1979-04-03 | Saumsiegle Robert W | Displacement blow-molding |
EP0933187A1 (en) * | 1998-02-03 | 1999-08-04 | The Elizabeth and Sandor Valyi Foundation, Inc. |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a container |
CN1424962A (zh) * | 2000-01-20 | 2003-06-18 | 西德尔公司 | 带有由吹塑模具中坯件所用的定向装置的容器吹塑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395191B (zh) | 用于制造容器的设备和方法 | |
CN103354780B (zh) | 吹塑成形机 | |
US2331687A (en) | Method of and machine for forming hollow articles of plastic materials | |
CN100537191C (zh) | 塑料物品的模制 | |
CN105121111B (zh) | 用于制造热塑性容器的注塑‑压缩装置 | |
CN106239871B (zh) | 带手柄容器的吹塑成形方法以及吹塑成形装置 | |
CN102179921B (zh) | 一步法注拉吹塑料中空成型机 | |
CN105377518B (zh) | 塑料预制件的注塑模具 | |
CN107530943B (zh) | 基于注射拉伸吹塑成形机的容器的成形方法 | |
CN105189079B (zh) | 用于转移熔融的塑料的旋转接头 | |
CN107428064A (zh) | 双轴拉伸吹塑成型装置 | |
CN101827698B (zh) | 用于拉伸吹塑的装置和用于制造半成品的方法 | |
US20200147853A1 (en) | Injection stretch blow molding machin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hollow molded body | |
CN101511556B (zh) | 设备和方法 | |
CN103381641B (zh) | 用于制造容器的设备和方法 | |
JP2006035667A (ja) | 射出吹込成形機及び方法 | |
JP2006035674A (ja) | 射出延伸吹込成形機及び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