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75859B - 空调换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换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75859B
CN103375859B CN201310138635.3A CN201310138635A CN103375859B CN 103375859 B CN103375859 B CN 103375859B CN 201310138635 A CN201310138635 A CN 201310138635A CN 103375859 B CN103375859 B CN 10337585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temperature
outdoor
indoor
conditio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3863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75859A (zh
Inventor
松木义孝
藤本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758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758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758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758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一种空调换气装置,能使可进行加湿运转的外部气体温度条件的自由度增大。空调换气装置(1)将室内(SI)的空气(RA)经由排气流路(30)排出至室外(SO),并将室外(SO)的空气(OA)经由供气流路(20)输送至室内,其包括全热交换元件(52)、加湿单元(60)及控制单元(7)。全热交换元件(52)在室外(SO)的空气(OA)与室内(SI)的空气(RA)之间进行热交换。加湿单元(60)具有供水箱(63)、排水路(66)及排水阀(67),并对在供气流路(20)中的流过全热交换元件(52)之后且被输送至室内(SI)之前的空气进行加湿。在满足室外(SO)的气温处于室外规定温度以下且室内(SI)的气温处于室内规定温度以下这样的排水条件时,控制部(70)打开排水阀(67)以将供水箱(63)的水排出。

Description

空调换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行换气及空调的空调换气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换气装置中采用了以下结构:设置用于在来自室内的排气和来自室外的供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全热交换器,以将来自室内的排气中含有的热量用于输送至室内的空气的温度调节。
在这种换气装置中,为了不仅对朝室内供给的空气的温度进行调节,也能调节其湿度,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11-304206号公报)所记载的换气装置中,提出了在供气流路中的全热交换器的下游侧的中途配置加湿元件。藉此,能进一步在加湿元件中对流过全热交换器而被调节了温度后的空气进行调湿,并将其输送至室内。
此外,在该专利文献1的换气装置中,考虑到在寒冷地区等外部气温较低的环境下利用的情况,在外部气体温度低于特定的基准温度的情况下,为了防止结冻而进行将加湿元件中保持的水排出的控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11-304206号公报
这样,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换气装置中,在外部气体温度低于特定的基准温度的情况下,进行加湿用的水的排水处理。因此,在现有装置中,在外部气体温度低于预先设定的特定基准温度的状态下,不能进行加湿运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使可进行加湿运转的外部气体温度条件的自由度增大的空调换气装置。
第一技术方案的空调换气装置将室内的空气经由排气流路排出至室外,并将室外的空气经由供气流路输送至室内,其包括热交换部、加湿部及控制部。热交换部在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加湿部具有保持部和排水部,并利用保持部保持的水对在供气流路中的流过全热交换器之后且被输送至室内之前的空气进行加湿。保持部保持着加湿用的水。排水部能使保持于保持部的水排出。在满足室外的气温处于室外规定温度以下、且室内的气温处于室内规定温度以下这样的排水条件的情况下,控制部以使保持于保持部的水排出的方式控制排水部。另外,在保持部中保持着水的状态下,既可以始终进行加湿运转,也可在一定条件下或仅在接收到来自用户的加湿运转的指示等的状况下进行加湿运转。
在该空调换气装置中,在满足排水条件之前,不排出加湿部的保持部中保持着的加湿用的水,因此,处于能利用加湿部进行加湿运转的状态。此处,在用于控制部进行排水的排水条件中,不仅包括满足室外温度处于室外规定温度以下,还在条件中包括室内温度处于室内规定温度以下。
因此,即便在室外温度降低并使朝向加湿部的供气的温度降低的情况下,若来自室内的排气的温度比室内规定温度高,则当流过热交换部时,能利用来自室内的排气中含有的热量来提高朝向加湿部的供气的温度。这样,利用来自室内的排气中含有的热量,能提高流过加湿部的供气的温度,因此,能防止加湿部的冻结。藉此,可预料流过加湿部的供气的温度因供气接收来自室内的排气中含有的热量而上升这一情况,来确定可进行加湿运转的室外规定温度的值。即,在室内规定温度的值被设定得较高的情况下,能将室外规定温度的值设定得较低,在室内规定温度的值被设定得较低的情况下,能将室外规定温度的值设定得较高,能根据设定的室内规定温度的值自由地确定可防止加湿部冻结的室外规定温度的值。因此,能使可进行加湿运转的外部气体温度条件的自由度增大。
第二技术方案的空调换气装置是在第一技术方案的空调换气装置的基础上,还包括设于排气流路的排气风扇和设于供气流路的供气风扇。控制部根据室外的气温和室内的气温的平均值来改变排气风扇的风量与供气风扇的风量的平衡。
在该空调换气装置中,能根据室外的气温和室内的气温的平均值来改变排气风扇的风量与供气风扇的风量的平衡,因此,在例如室外的气温和室内的气温的平均值较低的情况下,能以供气风扇的风量降低的方式、或者以排气风扇的风量提高的方式、或者以降低供气风扇的风量并提高排气风扇的风量的方式等更为可靠地防止加湿部的冻结。
第三技术方案的空调换气装置是在第一技术方案或第二技术方案的空调换气装置的基础上,排水条件中的室外规定温度和室内规定温度的值被设定成在供气量与排气量相等的情况下不使流过热交换部并被输送至加湿部的空气的温度处于零度以下。
在该空调换气装置中,控制部以不使流过加湿部的空气的温度处于零下的方式进行控制,因此,能更为可靠地防止加湿部的冻结。
第四技术方案的空调换气装置是在第三技术方案的空调换气装置的基础上,排水条件中的室外规定温度和室内规定温度的值是根据热交换部的供气与排气之间的热交换效率的值而确定的。
第五技术方案的空调换气装置是在第一技术方案至第四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的空调换气装置的基础上,空调换气装置还包括室内温度检测部,该室内温度检测部对在排气流路中的流过热交换部之前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控制部根据室内温度检测部的检测温度来判断排水条件。
在该空调换气装置中,能准确地把握被输送至热交换部的空气的温度,因此,能更为详细地确定在供气流路中流过热交换部的空气的温度,从而能尽可能缓和用于防止加湿部的冻结的条件。
在第一技术方案的空调换气装置中,能使可进行加湿运转的外部气体温度的条件的自由度增大。
在第二技术方案的空调换气装置中,能更为可靠地防止加湿部的冻结。
在第三、第四技术方案的空调换气装置中,能更为可靠地防止加湿部的冻结。
在第五技术方案的空调换气装置中,能尽可能缓和用于防止加湿部的冻结的条件。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换气装置的建筑物的示意结构图。
图2是表示空调换气装置设置于天花板里的状态的示意侧视图。
图3是热交换元件的示意结构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系统框结构图。
图5是排水控制的控制流程图。
图6是用图表表示排水条件的一例的图。
(符号说明)
1空调换气装置
7控制单元
7a控制部
20供气流路
30排气流路
50全热交换单元
52全热交换元件(热交换部)
53供气风扇
54排气风扇
60加湿单元
62加湿元件(加湿部)
63供水箱
64供水阀
65供水路
66排水路
67排水阀(排水部)
97天花板面
98壁面
99天花板件
SI室内
SO室外
T1室内温度传感器(室内温度检测部)
T2室外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空调换气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第一实施方式
图1中示出了对利用空调换气装置1换气的气流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另外,在图1中,为了容易理解气流,改变风扇等构件的配置来加以说明。
图2中示出了设置于天花板件99、壁面98的状态下的空调换气装置1的侧视图。
(2)空调换气装置1的示意结构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换气装置1是将室外SO的新鲜空气供给至对象空间即室内SI并将室内SI的空气排出至室外SO,此时在排出空气与供给空气之间一边进行热交换一边进行换气的装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换气装置1设置于天花板件99与天花板面97之间的空间。
空调换气装置1主要包括全热交换单元50、加湿单元60、供气室外侧管道21、供气室内侧管道22、排气室内侧管道31、排气室外侧管道32、室内温度传感器T1及室外温度传感器T2等。
(2-1)全热交换单元50
全热交换单元50具有全热交换壳体51、全热交换元件52、排气风扇54、排气风扇电动机54m、供气风扇53、供气风扇电动机53m、供气过滤器52a、排气过滤器52c及控制单元7等。
全热交换壳体51呈具有形成有维修开口71的侧面70的大致长方体形状。
在全热交换壳体51的侧面70及相反一侧的侧面中的任一侧面上都各设有两个作为固定元件的安装配件92。全热交换壳体51通过将该安装配件92与以从天花板面97朝下方延伸的方式固定的多根螺栓91彼此螺合固定而在悬挂的状态下固定于天花板件99与天花板面97之间的天花板里空间。
另外,在侧面70上安装有维修盖80,该维修盖80从侧方将朝侧方贯穿的维修开口71覆盖。此外,在侧面70上的位于维修盖80侧方且位于全热交换壳体51外侧的位置设置有控制单元7。在该控制单元7的内部配置有由电气部件基板等构成的控制部7a。
在全热交换壳体51内部配置有如图3所示的同时对显热和潜热进行热交换的全热交换元件52。该全热交换元件52是通过隔着隔板空开间隔并层叠平板状的许多个导热片而构成的。全热交换元件52采用通过导热片使一对供气流路部分与排气流路部分接触的结构,供气流路部分中的流向与排气流路部分中流动的流向大致相对且彼此不混合。该导热片由例如纸等具有透湿性的构件形成。
全热交换壳体51的内部空间被划分成供气室外侧空间5a、供气室内侧空间5b、排气室内侧空间5c及排气室外侧空间5d,其中,上述供气室外侧空间5a相对于全热交换元件52位于供气流路20的室外侧,上述供气室内侧空间5b相对于全热交换元件52位于供气流路20的室内侧,上述排气室内侧空间5c相对于全热交换元件52位于排气流路30的室内侧,上述排气室外侧空间5d相对于全热交换元件52位于排气流路30的室外侧。
在全热交换元件52的靠供气室外侧空间5a一侧的表面上配置有供气过滤器52a。该供气过滤器52a对从室外SO吸入的空气中含有的灰尘等进行捕捉。在全热交换元件52的靠排气室内侧空间5c一侧的表面上配置有排气过滤器52c。该排气过滤器52c对从室内SI吸入的空气中含有的灰尘等进行捕捉。
在全热交换壳体51的供气室外侧空间5a中配置有用于将室外SO的空气OA输送至室内SI的供气风扇53。如图4所示,驱动供气风扇53的供气风扇电动机53m接收来自控制部7a的指示来进行驱动。
在全热交换壳体51的排气室外侧空间5d中配置有用于将室内SI的空气RA输送至室外SO的排气风扇54。如图4所示,驱动排气风扇54的排气风扇电动机54m接收来自控制部7a的指示来进行驱动。
(2-2)加湿单元60
全热交换单元50的全热交换壳体51的供气室内侧空间5b一侧安装有加湿单元60。
加湿单元60主要具有加湿壳体61、加湿元件62、供水箱63、供水阀64、供水路65、排水路66及排水阀67等。
加湿壳体61内的空间的一方与全热交换壳体51的供气室内侧空间5b连通,另一方与供气室内侧管道22连通。在加湿壳体61的内部配置有加湿元件62和供水箱63。加湿元件62由保持水分的水蒸汽透过性膜形成,以对通过的空气进行加湿。供水箱63在内部保持着水。供水箱63的水经由未图示的机构被供给至加湿元件62。另外,在加湿元件62的下方配置有未图示的泄水盘,对从加湿元件62滴落的水进行捕捉并排出。
供水箱63与供水路65及排水路66连接。在供水路65中设有供水阀64,该供水阀64在打开的状态下进行朝供水箱63的供水,并在关闭的状态下停止朝供水箱63的供水。在排水路66中设有排水阀67,该排水阀67在打开的状态下进行供水箱63的水的排水,并在关闭的状态下停止供水箱63的水的排水。如图4所示,供水阀64及排水阀67均接收来自控制部7a的指示,以进行打开关闭控制。
(2-3)各管道
全热交换壳体51的供气室外侧空间5a与供气室外侧管道21连接,从而与室外SO连通。加湿单元60的加湿壳体61内的空间与供气室内侧管道22连接,从而与室内SI连通。全热交换壳体51的排气室内侧空间5c与排气室内侧管道31连接,从而与室内SI连通。全热交换壳体51的排气室外侧空间5d与排气室外侧管道32连接,从而与室外SO连通。
供气流路20由供气室外侧管道21、全热交换壳体51的供气室外侧空间5a、全热交换元件52中的供气空气通过部分、全热交换壳体51的供气室内侧空间5b、加湿单元60的加湿壳体61内的空间及供气室内侧管道22构成,通过供气风扇53驱动来使室外SO的空气按照上述构件的顺序流动以供给至室内SI。
排气流路30由排气室内侧管道31、全热交换壳体51的排气室内侧空间5c、全热交换元件52中的排气空气通过部分、全热交换壳体51的排气室外侧空间5d及排气室外侧管道32构成,通过排气风扇54驱动来使室内SI的空气RA按照上述构件的顺序流动以排出至室外SO。
(2-4)室内温度传感器T1及室外温度传感器T2
室内温度传感器T1是配置于全热交换壳体51的排气室内侧空间5c内的热敏电阻,其对室内温度进行检测。该室内温度传感器T1不是对供气室内侧管道22的出口附近的温度进行检测,而是对从室内SI流过排气室内侧管道31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因此,能更为准确地把握室内温度。
室外温度传感器T2是配置于全热交换壳体51的供气室外侧空间5a内的热敏电阻,其对室外温度进行检测。
如图4所示,室内温度传感器T1及室外温度传感器T2均以控制部7a能把握检测值的方式连接。
(2-5)控制器90
在室内SI配置有控制器90,以使用户能操作空调换气装置1。从控制器90输入的信息被传递至控制部7a,以进行各种控制。
(3)运转动作
控制部7a根据通过控制器90输入的信息、室内温度传感器T1和室外温度传感器T2的检测值来进行供气风扇电动机53m、排气风扇电动机54m的控制以及供水阀64和排水阀67的打开关闭控制。
另外,在从控制器90接收到进行加湿运转的指示的情况下,控制部7a基本处于打开供水阀64并关闭排水阀67的状态,以维持在供水箱63内保持着水的状态。藉此,水分被从供水箱63持续地供给至加湿元件62,从而能对通过的空气进行加湿。
控制部7a通过从控制器90接收运转指示以供气量与排气量相等的方式驱动供气风扇电动机53m及排气风扇电动机54m。
藉此,室外SO的新鲜的空气OA经由供气室外侧管道21而被吸入全热交换单元50的供气室内侧空间5b,该空气OA在供气过滤器52a中被去除了灰尘之后,流过全热交换元件52而与从室内SI排出的空气RA进行热交换,从而温度被调节成接近室内SI的温度,然后,被输送至供气室内侧空间5b。这样温度被调节后的空气在加湿运转中进一步流过加湿单元60的加湿元件62而被加湿。然后,经由供气室内侧管道22朝室内SI供给新鲜、温度被调节并根据情况被加湿后的空气。
另一方面,室内SI的空气RA经由排气室内侧管道31而被吸入全热交换单元50的排气室内侧空间5c,该空气RA在排气过滤器52c中被去除了灰尘之后,流过全热交换元件52而与从室外SO供给来的空气OA进行热交换,从而将废热施加于供给来的空气,并被输送至排气室外侧空间5d。然后,空气RA经由排气室外侧管道32而被排出至室外SO。
另外,当从控制器90接收到运转指示时,在由室外温度传感器T2获得的温度满足规定的间歇条件的情况下,控制部7a进行以下间歇运转:并不使供气风扇电动机53m及排气风扇电动机54m的相同的驱动状态持续,而是以交替地进行供气风扇电动机53m及排气风扇电动机54m的驱动和停止的方式进行运转控制。通过该间歇运转来保护全热交换元件52,以免其因冻结等而损伤。该规定的间歇条件并未被特别限定,例如能采用由室外温度传感器T2获得的温度处于0℃以下且比后述排水条件的外部气体温度高。
(4)排水动作
控制部7a在启动时和运转时均判断由室内温度传感器T1及室外温度传感器T2获得的温度是否满足排水条件,在满足排水条件的情况下,进行打开排水阀67并关闭供水阀64的排水控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水条件为外部气体温度低于-15℃且室内温度低于10℃。该室外温度与室内温度的关系是在使供气风扇电动机53m及排水风扇电动机54m同等地运转的情况下,以从室外SO吸入的空气OA在流过全热交换元件52而被加热之后、流过加湿单元60内时的空气的温度不处于零下为条件而预先确定的。此处,流过加湿单元60内时的空气的温度是否处于零下根据全热交换元件52的热交换效率来确定。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全热交换元件52的热交换效率处于60%以上。
图5中示出了排水控制的流程图。
在步骤S10中,控制部7a利用由室外温度传感器T2获得的温度来把握室外温度,并转移至步骤S11。
在步骤S11中,控制部7a判断步骤S11中把握的室外温度是否满足排水条件中的与室外温度相关的条件、即是否低于-15℃。此处,在室外温度低于-15℃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12,在室外温度未低于-15℃的情况下,返回至步骤S10进行反复。
在步骤S12中,控制部7a利用由室内温度传感器T1获得的温度来把握室外温度,并转移至步骤S13。
在步骤S13中,控制部7a判断步骤S12中把握的室内温度是否满足排水条件中的与室内温度相关的条件、即是否低于10℃。此处,在室内温度低于10℃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14,在室内温度未低于10℃的情况下,返回至步骤S10进行反复。
在步骤S14中,控制部7a打开排水阀67并关闭供水阀64,以将供水箱63的水经由排水路66排出。藉此,能形成在供水箱63中未保持着水的状态。另外,排水阀67在打开之后经过三十分钟之后的时间点关闭。
在步骤S15中,控制部7a再次把握由室外温度传感器T2获得的温度来判断室外温度是否比-12℃高。此处,在室外温度比-12℃高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16。在室外温度未比-12℃高的情况下,反复进行步骤S15。
在步骤S16中,控制部7a进行以下控制以结束排水控制,在该控制中,在排水阀67打开的情况下关闭排水阀67,在排水阀67关闭的情况下就这样维持关闭的状态,并打开供水阀64。
(5)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换气装置1的特征
(5-1)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换气装置1中,通过在排水条件中不仅考虑室外温度,也考虑室内温度,可预料朝向加湿元件62的来自室外SO的供气的温度因供气接收到自室内SI的排气中含有的热量而上升这一情况,来根据室内温度的条件自由地确定可防止加湿元件62冻结的室外温度的条件。因此,能使可进行加湿运转的外部气体温度的条件的自由度增大。
(5-2)
目前,在带加湿功能的空调换气装置中,当室外气温低于-10℃时,为了防止冻结而将用于加湿元件的水排出。因此,如图6所示,在现有装置中,能以不排水的方式进行加湿运转的运转状态限于“X”所示的区域。
与此相对,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换气空调装置1中,在排水条件中不仅考虑室外温度也考虑室内温度,来以加湿元件62不冻结的方式确定条件,因此,不仅图6的“X”的区域,在“Y”所示的区域中,也能以不进行排水的方式在将水保持于供水箱63的状态下进行加湿运转。
因此,能进行加湿运转的条件范围扩大到比现有技术大。
另外,能使在供水箱63中保持着水的状况变得比现有技术长,因此,能使进行加湿运转的时间段变长。
特别地,在室外温度降低的状态下,从室外SO吸入室内SI的空气容易变为干燥的空气。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换气装置1中,即便在室外温度降低而吸入干燥的空气的情况下,也能尽量进行加湿运转。
(6)其它实施方式
上述各实施方式也可作为通过以下所述变形获得的实施方式。
(6-1)另一实施方式A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以将排水条件设为“外部气体温度低于-15℃、且室内温度低于10℃”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与此相对,排水条件并不限于此,例如在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排水条件将外部气体温度设定得更低的情况下,也可将室内温度条件设定得更高。另外,在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排水条件将外部气体温度的温度条件设定得更高的情况下,也可将室内温度条件设定得更低。
例如,在将排水条件设为“外部气体温度低于-10℃、且室内温度低于10℃”的情况下,比起现有技术,能更为可靠地防止加湿元件62产生冻结。特别地,即便在控制部7a对排气风扇电动机54m和供气风扇电动机53m进行控制以使来自室外SO的供气量比来自室内SI的排气量大的情况下、或在室外SO的温度降低的状况下使来自室外SO的供气量增大的情况下,也能更为可靠地防止加湿元件62中的冻结产生。
(6-2)另一实施方式B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以按供气量与排气量相等的方式对供气风扇电动机53m及排气风扇电动机54m进行控制的情况为了进行了说明。
与此相对,供气风扇电动机53m及排气风扇电动机54m的控制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根据室内温度传感器T1和室外温度传感器T2的检测值的平均值以改变供气量与排气量的平衡的方式对供气风扇电动机53m及排气风扇电动机54m进行控制。
作为此处的控制,例如,在室内温度传感器T1检测出的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传感器T2检测出的外部气体温度的平均值降低的情况下,控制部7a既可以进行以供气风扇53的风量降低的方式降低供气风扇电动机53m的输出而维持排气风扇电动机54m的输出的控制,控制部7a也可以进行以排气风扇54的风量上升的方式提高排气风扇电动机54m的输出而维持供气风扇电动机53m的输出的控制,控制部7a还可以进行以供气风扇53的风量降低的方式降低供气风扇电动机53m的输出、并以排气风扇54的风量上升的方式提高排气风扇电动机54m的输出的控制。通过这样调节供气风扇53的风量和排气风扇54的风量,能更为可靠地防止加湿元件62的冻结。
另外,该另一实施方式B中的改变风量的控制也可在满足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规定的间歇条件的条件下进行。在该情况下,例如在一边使供气风扇电动机53m的驱动时间段和停止时间段交错地到来,一边改变排气风扇电动机54m的输出的情况下,当室内温度传感器T1检测出的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传感器T2检测出的外部气体温度的平均值降低时,控制部7a既可以进行以单位时间内的供气风扇53的风量降低的方式降低供气风扇电动机53m的输出而维持排气风扇电动机54m的输出的控制,控制部7a也可以提高排气风扇电动机54m的输出以使排气风扇54的风量上升,并对供气风扇电动机53m的输出进行控制以维持单位时间内的供气风扇53的风量,控制部7a还可以进行以单位时间内的供气风扇53的风量降低的方式降低供气风扇电动机53m的输出、并以排气风扇54的风量上升的方式提高排气风扇电动机54m的输出的控制。通过这样调节供气风扇53的风量和排气风扇54的风量,即便在外部气体温度处于0℃以下的状况下,也能更为可靠地防止加湿元件62的冻结。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若利用本发明,则能使可进行加湿运转的外部气体温度条件的自由度增大,因此,尤其是在寒冷地区应用于对室内进行换气并进行空调且具有加湿功能的空调换气装置的情况下特别有用。

Claims (10)

1.一种空调换气装置(1),将室内空气(RA)经由排气流路(30)排出至室外,并将室外空气(OA)经由供气流路(20)输送至室内,其特征在于,包括:
热交换部(52),该热交换部(52)在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加湿部(62),该加湿部(62)具有对加湿用的水进行保持的保持部(63)和能使保持于所述保持部的水排出的排水部(67),并利用所述保持部保持的水对在所述供气流路中的流过所述热交换部之后且被输送至室内之前的空气进行加湿;
控制部(7a),在满足室外的气温处于室外规定温度以下、且室内的气温处于室内规定温度以下这样的排水条件的情况下,该控制部(7a)以使保持于所述保持部的水排出的方式控制所述排水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换气装置(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排气风扇(54),该排气风扇(54)设于所述排气流路(30);以及
供气风扇(53),该供气风扇(53)设于所述供气流路(20),
所述控制部(7a)根据室外的气温和室内的气温之和除以2而得到的值来改变所述排气风扇的风量与所述供气风扇的风量的平衡。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换气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水条件中的所述室外规定温度和所述室内规定温度的值被设定成在供气量与排气量相等的情况下不使流过所述热交换部并被输送至所述加湿部的空气的温度处于零度以下。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换气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水条件中的所述室外规定温度和所述室内规定温度的值是根据所述热交换部的供气与排气之间的热交换效率的值而确定的。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换气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换气装置(1)还包括室内温度检测部(T1),该室内温度检测部(T1)对在所述排气流路中的流过所述热交换部之前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
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室内温度检测部的检测温度来判断所述排水条件。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换气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换气装置(1)还包括室外温度检测部(T2),该室外温度检测部(T2)对室外温度进行检测,
在所述室外温度检测部(T2)的检测温度满足规定的间歇条件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以交替地进行所述排气风扇(54)和所述供气风扇(53)的驱动和停止的方式进行运转控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换气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的间歇条件是所述室外温度检测部(T2)所检测出的温度处于0℃以下且比所述室外规定温度高。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换气装置(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排气风扇(54),该排气风扇(54)设于所述排气流路(30);以及
供气风扇(53),该供气风扇(53)设于所述供气流路(20),
所述控制部(7a)以所述排气风扇的排气量与所述供气风扇的供气量相等的方式进行控制。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换气装置(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室内温度检测部(T1),该室内温度检测部(T1)对在所述排气流路中的流过所述热交换部之前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以及
室外温度检测部(T2),该室外温度检测部(T2)对室外温度进行检测,
在所述室内温度检测部(T1)的检测温度和所述室外温度检测部(T2)的检测温度之和除以2而得到的值降低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以一边维持所述排气风扇的风量一边降低所述供气风扇的风量的方式进行控制,或者以一边提高所述排气风扇的风量一边维持所述供气风扇的风量的方式进行控制,或者以一边提高所述排气风扇的风量一边降低所述供气风扇的风量的方式进行控制。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换气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水条件是室外的气温低于-15℃且室内的气温低于10℃这样的条件。
CN201310138635.3A 2012-04-20 2013-04-19 空调换气装置 Active CN1033758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96708A JP5660075B2 (ja) 2012-04-20 2012-04-20 空調換気装置
JP2012-096708 2012-04-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75859A CN103375859A (zh) 2013-10-30
CN103375859B true CN103375859B (zh) 2016-01-27

Family

ID=494613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38635.3A Active CN103375859B (zh) 2012-04-20 2013-04-19 空调换气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660075B2 (zh)
CN (1) CN10337585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521715B1 (en) * 2016-09-29 2021-08-2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Ventilation system
CN107366967B (zh) * 2017-08-18 2023-04-1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气处理模块和空调器
WO2020065929A1 (ja) * 2018-09-28 2020-04-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換気装置
JP7203299B2 (ja) * 2018-11-28 2023-01-1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20316A (zh) * 2001-11-19 2003-05-28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换气装置
CN101031755A (zh) * 2004-09-30 2007-09-05 美克司株式会社 换气装置及建筑物
CN101680675A (zh) * 2007-05-15 2010-03-2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式换气装置
EP2295918A1 (de) * 2002-06-03 2011-03-16 ARCADIS Bouw en Vastgoed Vestiging Verfahren zur Wärme- und Kälteversorgung eines Raumes und Gebäudes mit einer Mehrzahl von Räumen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83333A (ja) * 1991-03-13 1992-10-08 Daikin Ind Ltd 熱交換換気装置
JPH062039U (ja) * 1992-06-04 1994-01-14 株式会社コロナ 換気装置
JPH11304206A (ja) * 1998-04-27 1999-11-05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2147800A (ja) * 2000-11-10 2002-05-22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4565936B2 (ja) * 2004-09-03 2010-10-2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4911900B2 (ja) * 2005-01-14 2012-04-04 株式会社クボタ 空気調和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20316A (zh) * 2001-11-19 2003-05-28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换气装置
EP2295918A1 (de) * 2002-06-03 2011-03-16 ARCADIS Bouw en Vastgoed Vestiging Verfahren zur Wärme- und Kälteversorgung eines Raumes und Gebäudes mit einer Mehrzahl von Räumen
CN101031755A (zh) * 2004-09-30 2007-09-05 美克司株式会社 换气装置及建筑物
CN101680675A (zh) * 2007-05-15 2010-03-2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式换气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660075B2 (ja) 2015-01-28
JP2013224774A (ja) 2013-10-31
CN103375859A (zh) 2013-10-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48845B (zh) 空调器
KR100671912B1 (ko) 환기 장치 및 공기 조화 장치
US8939826B2 (en) HVAC apparatus with HRV/ERV unit and vertical fan coil unit
US9303891B2 (e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or
WO2009128150A1 (ja) 熱交換換気装置
CN206094352U (zh) 用于机房的整机柜的冷却系统
JP6253459B2 (ja) 空調用換気装置
JP2015143593A (ja) 換気装置
CN103375859B (zh) 空调换气装置
JP2007010216A (ja) 換気装置
CA2746405C (en) Hvac apparatus with hrv/erv unit and vertical fan coil unit
CN207123040U (zh) 一种动物房双风机式空调智能控制系统
KR20170079960A (ko)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JP2016017674A (ja) 外気利用空調システム
RU189260U1 (ru) Приточно-вытяжная вентиляционная установка с утилизацией теплоты воздуха
CN103673112A (zh) 一种空调器
CN102840634B (zh) 一种空调系统
JP2013096627A (ja) 空調設備
JP6656043B2 (ja) 換気システムおよび換気装置
JP6561313B2 (ja) 熱交換素子を用いた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JP2007170712A (ja) 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KR101563696B1 (ko) 가습 및 환기 장치
CN103090490A (zh) 一种空气加湿系统
JP4404698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WO2005057089A1 (ja) 換気装置の凍結防止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