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71081A - 一种简易研究根部蚜虫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简易研究根部蚜虫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71081A
CN103371081A CN2013103253411A CN201310325341A CN103371081A CN 103371081 A CN103371081 A CN 103371081A CN 2013103253411 A CN2013103253411 A CN 2013103253411A CN 201310325341 A CN201310325341 A CN 201310325341A CN 103371081 A CN103371081 A CN 1033710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aphid
root
seedling
malus spectabil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2534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71081B (zh
Inventor
赵雪晴
谌爱东
李向永
尹艳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of 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of 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of 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of 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131032534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371081B/zh
Publication of CN1033710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710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710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7108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ultivation Receptacles Or Flower-Pots, Or Pots For Seedl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简易研究根部蚜虫的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提供一种装置,该装置由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组成,所述的第一和第二容器中的每一个容器由底部和侧壁围成并且都包括一个开口;第一容器与第二容器以可拆卸的方式组合;(b)在事先准备好第一容器的底部开1个直径1cm的小圆孔,在第二容器内装入3-4cm厚的细沙或细土;(c)寄主植物:提供苗龄在2-3月的海棠实生苗;把海棠实生苗种植在第一容器内,并把海棠苗主根系根梢部从第一容器的底部圆孔穿出;(d)把蚜虫接种在穿过第一容器底部圆孔的根梢上后,再把第一容器放置在第二容器上,让第一容器的底部位于第二容器内并密封第二容器的开口,同时,在第一容器的底部与第二容器的底部之间形成一个腔体;并且,让穿出第一容器底部圆孔的根接触到第二容器内的细沙或细土。

Description

一种简易研究根部蚜虫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植物保护领域,更具体的讲,属于研究农业害虫的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根部害虫,无论是大虫还是小虫,其危害主体是植物根部,深藏在土壤中,受土壤的保护,不便于观察。传统研究中,不论是行为观察还是数据调查,通常是通过扒开根部土壤才能进行计数,这种外力的作用,均会破坏研究主体正常的生存环境,从而导致研究数据出现误差或试验失败。根部蚜虫对外力破坏的抗拒力又特别弱,采用传统方法基本上不能完成数据采集。本发明解决了以上问题,给研究者们提供了一套研究农作物根部蚜虫的简易方法和装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简易研究根部蚜虫的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提供一种装置,该装置由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组成,所述的第一和第二容器中的每一个容器由底部和侧壁围成并且都包括一个开口;第一容器与第二容器以可拆卸的方式组合;
(b)、在事先准备好第一容器的底部开1个直径1cm的小圆孔,在第二容器内装入3-4cm厚的细沙或细土,
(c)、寄主植物:提供苗龄在2-3月的海棠实生苗;把海棠实生苗种植在第一容器内,并把海棠苗主根系根梢部从第一容器的底部圆孔穿出;
(d)、把蚜虫接种在穿过第一容器底部圆孔的根梢上后;再把第一容器放置在第二容器上,让第一容器的底部位于第二容器内并密封第二容器的开口,同时,在第一容器的底部与第二容器的底部之间形成一个腔体;并且,让穿出第一容器底部圆孔的根接触道第二容器内的细沙或细土中。
在一些优选的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把组装在一起的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放置在自然条件或设置好温湿度的人工气候箱内进行试验观察。
在另一些优选的方式中,当需要观察蚜虫生长情况并进行数据采集时,取下第一容器,观察到根系上蚜虫的活动状况;调查结束后,再把第一容器放置在第二容器上。
优选的,该方法还可以包括让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都为透明的,或第二容器为透明的。
优选的,让1/3-1/4左右的根系穿过第一容器的圆孔并露出在第一容器外。更优选的,当选取苗龄为60天的海棠实生苗株高的时候,栽种时穿过第一容器底部圆孔的根梢长度为3-5cm。
在另一些优选的方式中,当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都为透明的时候,可以每天透过第二容器观察处于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组合形成的腔体中的根系上的蚜虫生长情况并获取数据。
在一些优选的方式中,透明的容器可选择塑料杯和玻璃瓶,其中塑料杯上口外径为9.5cm,高11cm,玻璃瓶瓶口内径为6cm,高11cm。让大直径的塑料杯位于小口径的玻璃杯上,并在塑料杯底部与玻璃杯底部之间形成一个空间。当然,还可根据所需自行确定盆、杯、瓶的口径和大小。当然,也可以在大口径的塑料杯底部打1个小于1cm的小圆孔,小口径的玻璃瓶内装入2-3cm厚的细沙或细土,放上塑料杯即可。优选的,当数据采集时,轻轻取下上面的大口径塑料杯,便可清楚观察到根系上蚜虫的活动状况。调查结束,再把塑料杯轻轻放回小口径玻璃杯上,这样便可保持蚜虫原来的生存环境不被破坏。
如果是透明的容器,不需要取下第一容器,直接透过透明的侧壁观察蚜虫的生长情况,这样更加简便,同时符合自然生长情况。
另外,也可根据试验需要选择更大苗龄的实生苗,海棠实生苗可在昭阳区各苹果苗育苗基地购买。
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为进行根部蚜虫研究的科研人员提供一种实用、简洁、方便的研究方法,通过套盆法栽培寄主植物,培育健壮的适合蚜虫正常生长发育的植物根系,为研究对象提供舒适可靠的寄生环境,保证实验误差最小化,实验结果最接近于常规状态。(2)、所述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避免了开展研究时由于剥脱根系上附着的土壤而造成的对研究主体的外力破坏。(3)、同时本方法还具有易观察,易记数特点,适合于研究根部害虫的科研研究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子1中的套盆法(不透明)实验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具体实施例子1中的根部蚜虫生长情况实验结果图;
图3为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简易套杯法(透明)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方法示意图;其中,图4A为第一容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4B为第一容器装有土壤和海棠苗的立体示意图,图4C为第一容器装有土壤和海棠苗
的立体示意图;图4D为第二容器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第二容器装有土壤或沙土;图4E
为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组合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图4中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组合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第一容器100,第二容器200,第一容器开口11,第一容器侧壁10,第一容器底部16,海棠苗14,土壤15,海棠根17,第一容器底部的孔16,第二容器的开口21,第二容器的侧壁20,第二容器的底部23,沙土22,腔体7,圆孔12,第一容器腔体18,第二容器腔体30。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说明书本发明如何实施。例如图4和图5,本发明提供一种装置,该装置包括第一容器100,第一容器包括开口11、底部12和侧壁10,第二容器200也包括开口21,侧壁20和底部23。其中,第一容器的开口的直径大于第二容器开口的直径;第一容器的底部的直径小于第二容器开口的直径,但是大于第二容器底部的直径。这样,当第一容器与第二容器组合放置的时候,第一容器的底部密封第二容器的开口,并且在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之间形成一个几乎密闭的空间7。另外,在第一容器的底部开一圆孔12。在进行操作的时候,先把海棠苗14放在第一容器的腔体18内,并把海棠苗的根或主根17穿过圆孔并外露在第一容器的底部外,同时在第一容器腔体18里盛装有土壤15,供海棠苗正常生长所需要的营养。这个时候,在第二容器的腔体30的底部23铺上一层细沙土或土壤22,让第一容器位于第二容器内,并在第二容器内形成一个几乎密封的空间7,即第一容器底部与第二容器的底部之间形成一个空间7,该空间让海棠苗的根17自然屈伸,让海棠苗的部分根接触第二容器底部的细沙土就可以了。
当然,也可以让一部分根被埋入第二容器内的细沙土中。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饲养、观察蚜虫的微环境。第一容器与第二容器可拆卸的组合,当需要接种蚜虫到根部的时候,取下第一容器,让第一容器脱离第二容器,把蚜虫接种在根部,特备的,把蚜虫接种在位于腔体并暴露在外的根上,然后把第一容器安装在第二容器上。这样就可以把组合的装置放在自然或人工环境下,进行蚜虫生活习性、生理现象、生长发育进行观察和实验。这样的方式模拟了田间的环境,但是方便观察,操作简单。
实施例1:印度小裂绵蚜的培养方法(套盆法–简易套杯法)
印度小裂绵蚜是危害苹果根系的一种蚜虫,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昭通市。昭通市苹果树栽培中,都采用海棠实生苗作为砧木进行嫁接,成活后再用嫁接苗定殖,苹果树根部其实为海棠实生苗的根系,而印度小裂绵蚜则寄生在这个部位。因此本发明选用海棠实生苗作为寄主植物,不同苗期的海棠实生苗在昭阳区均能买到,可据研究需要选择不同苗龄。
把海棠苗种植在1个大口径花盆上(直径14.5cm,高11.5cm)(第一容器),并在盆底部打1个直径1cm左右的小圆孔。栽培时使海棠苗主根系的1/3-1/4即10cm左右露出在盆底外,然后在再另一小口径花盆(第二容器)(直径11.5cm,高9.5cm)中放入4cm左右高的的砂土。再把栽有海棠苗的大口径花盆套放在装有砂土的小花盆上,(如图1),这样,上下两个不同大小的花盆(上盆大栽苗用,下盆小放砂土用)中间就形成1个小空间,这便是上面大花盆中的海棠苗根系自由生长的位置。大盆中海棠苗的根系不必埋入小盆的砂士中,若自然生长插入砂土中也不介意,只需有部分根系没有土壤和砂粒包围即可,有利于接虫与观察。
接虫方法采用人工接虫法,即用小狼毫毛笔把从田间采集到的第4龄蚜或成蚜轻放在已按要求栽好的露出盆底的海棠苗根系上,放在自然条件下,让海棠苗和蚜虫自由生长。
每天观察蚜虫存活量,当蚜虫定殖存活后,便可进行各种试验。数据采集时,轻轻取下上面的大口径花盆,便可清楚的观察到根系上蚜虫的活动状况(图2),试验结束后,再把大口径花盆轻轻放在小口径花盆上。便可保持蚜虫原来的生存环境不被破坏。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子处理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都为透明(图3),其他的条件与第一实施例子相同。通过本实施例子而言,用透明的容器也同样可以进行蚜虫的生长习性和生理现象数据的统计,相对实施例子而言,透明的容器可以直接进行观察,而不需要像实施例子1中每次观察都需要取下第一容器来进行。这样的实验打破了通常认为根部蚜虫只能采用黑暗的条件饲养才符合自然的属性。通过以下的实施例子更说明了,采用透明的容器饲养更方便,而且也获得了正常的生理数据。
实施例3:发育历期与发生世代测定
把实施2中的,接种有蚜虫的盆栽组合放置在人工气候箱(广东省医疗器械厂,RHL-250-GS,RH55~70%,光照12h)中,开展了印度小裂绵蚜的发育历期的实验,并计算了其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和年发生世代。试验设定4个不同温度,每处理20~30重复(盆),每盆1头。采用人工接虫法,即用小狼毫毛笔把第4龄蚜或成蚜轻接于海棠苗根,再复土。逐日观察,记录各虫态。
在不同的温度下记录蚜虫的一些生理指标按以下方法进行计算,结果见表1。
T=C+KV
其中,T为发育期的平均温度,K为一个常数,即总积温,C为发育起点温度,V为发育速率(V)。
本试验采用人工恒温法测定发育起点温度。无论根据哪种方法饲养昆虫,都可以知道不同的实验温度T、在不同实验温度下的发育历期N和发育速率V。因此,可以根据公式:T=C+KV,应用"最小二乘法"决定系数C和K,即:
C = Σ V 2 ΣT - ΣVΣVT nΣ V 2 - ( ΣV ) 2 K = nΣVT - ΣVΣT nΣ V 2 - ( ΣV ) 2
式中,n表示饲养害虫时的实验温度组数。
K = Σ i = 1 12 D ( T i - C ) , 年发生代数=K1/K
表1: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和发生世代测定
Figure BDA00003592299600054
*人工气候箱内测定,RH55-70%,光照12小时。
表2印度小裂绵蚜各虫龄形态特征值测定(单位:微米)
Figure BDA00003592299600055
表3:接虫成活率
Figure BDA00003592299600056
Figure BDA00003592299600061
在试验所测定的4个温度梯度:15℃、18℃、20℃和25℃条件下,印度小裂绵蚜世代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上升而逐渐下降,分别为21.47天、17.06天、13.82天和13.38天。在0℃条件下,接虫成活率最高达77.3%,25℃的成活率只有13.3%。依据所测定的4个温度下的发育历期,初步得到印度小裂绵蚜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13℃,有效积温291.26日度。据此推算,参照全年平均气温,在昭通市,印度小裂绵蚜全年发生约14世代。
同样,把实施例子1中的装置进行与实施例子3中的条件进行数据统计和观察,获得的实验结果和实施3中获得实验数据基本实质一致,没有显著的差异(具体实验数据略)。
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看出,以上的方法和装置可以非常简单的获得印度小裂绵蚜的一些生长生理指标,为研究蚜虫的生理和生长提供了准确的数据,为研究防治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Claims (7)

1.一种简易研究根部蚜虫的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提供一种装置,该装置由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组成,所述的第一和第二容器中的每一个容器由底部和侧壁围成并且都包括一个开口;第一容器与第二容器以可拆卸的方式组合; 
(b)、在事先准备好第一容器的底部开1个直径1cm的小圆孔,在第二容器内装入3-4cm厚的细沙或细土, 
(c)、提供苗龄在2-3月的海棠实生苗;把海棠实生苗种植在第一容器内,并把海棠苗主根系根梢部从第一容器的底部圆孔穿出;
(d)、把蚜虫接种在穿过第一容器底部圆孔的根梢上后;再把第一容器放置在第二容器上,让第一容器的底部位于第二容器内并密封第二容器的开口,同时,在第一容器的底部与第二容器的底部之间形成一个腔体;并且,让穿出第一容器底部圆孔的根接触到第二容器内的细沙或细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把组装在一起的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放置在自然条件或设置好温湿度的人工气候箱内进行试验观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需要观察蚜虫生长情况并进行数据采集时,取下第一容器,观察到根系上蚜虫的活动状况;调查结束后,再把第一容器放置在第二容器上。
4.根据权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都为塑料材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都为透明的,或第二容器为透明的, 当需要观察蚜虫生长情况并进行数据采集时,直接通过透明容器观察位于腔体内的蚜虫生长情况。
6.根据权利要求1-5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让1/3-1/4左右的根系穿过第一容器的圆孔。
7.根据权利要求1-5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选取苗龄为60天的海棠实生苗株高的时候,穿过第一容器底部圆孔的根梢长度为3-5cm。
CN201310325341.1A 2013-07-30 2013-07-30 一种简易研究根部蚜虫的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7108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325341.1A CN103371081B (zh) 2013-07-30 2013-07-30 一种简易研究根部蚜虫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325341.1A CN103371081B (zh) 2013-07-30 2013-07-30 一种简易研究根部蚜虫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71081A true CN103371081A (zh) 2013-10-30
CN103371081B CN103371081B (zh) 2015-03-11

Family

ID=494574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25341.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71081B (zh) 2013-07-30 2013-07-30 一种简易研究根部蚜虫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371081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94724A (zh) * 2016-03-14 2016-07-27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一种方便观察和饲养稻飞虱的方法
CN110915768A (zh) * 2019-12-25 2020-03-27 石河子大学 一种沙栖昆虫的饲养方法
CN110999707A (zh) * 2019-12-24 2020-04-14 昭通学院 一种苹果林防印度小裂绵蚜虫害的作物套种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16742Y (zh) * 1995-01-25 1996-01-10 刘声树 倍蚜培育瓶
CN2627827Y (zh) * 2003-06-06 2004-07-28 顾国华 蚜螨试验夹
CN201290294Y (zh) * 2008-08-07 2009-08-19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无土栽培养虫笼
CN101707991A (zh) * 2009-12-25 2010-05-19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一种适合刺吸式小型昆虫的人工产卵及饲养装置
CN101810155A (zh) * 2010-04-27 2010-08-25 南京农业大学 酢浆草如叶螨饲养器
CN202085609U (zh) * 2011-06-02 2011-12-28 长江大学 一种小型刺吸式口器昆虫的饲养装置
CN202664022U (zh) * 2012-08-07 2013-01-16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一种适合于昆虫饲养与生物学观察的装置
CN202814968U (zh) * 2012-07-05 2013-03-20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一种稻飞虱抗药性测定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16742Y (zh) * 1995-01-25 1996-01-10 刘声树 倍蚜培育瓶
CN2627827Y (zh) * 2003-06-06 2004-07-28 顾国华 蚜螨试验夹
CN201290294Y (zh) * 2008-08-07 2009-08-19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无土栽培养虫笼
CN101707991A (zh) * 2009-12-25 2010-05-19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一种适合刺吸式小型昆虫的人工产卵及饲养装置
CN101810155A (zh) * 2010-04-27 2010-08-25 南京农业大学 酢浆草如叶螨饲养器
CN202085609U (zh) * 2011-06-02 2011-12-28 长江大学 一种小型刺吸式口器昆虫的饲养装置
CN202814968U (zh) * 2012-07-05 2013-03-20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一种稻飞虱抗药性测定装置
CN202664022U (zh) * 2012-08-07 2013-01-16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一种适合于昆虫饲养与生物学观察的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曹骥等: "葡萄根瘤蚜发生规律初步研究", 《昆虫学报》 *
胡作栋等: "苹果根爪绵蚜生物学特性研究", 《西北农业学报》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94724A (zh) * 2016-03-14 2016-07-27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一种方便观察和饲养稻飞虱的方法
CN105794724B (zh) * 2016-03-14 2018-09-21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一种方便观察和饲养稻飞虱的方法
CN110999707A (zh) * 2019-12-24 2020-04-14 昭通学院 一种苹果林防印度小裂绵蚜虫害的作物套种方法
CN110915768A (zh) * 2019-12-25 2020-03-27 石河子大学 一种沙栖昆虫的饲养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71081B (zh) 2015-03-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572543U (zh) 一种根系分泌物原位收集及近根际土壤分根装置
CN206728818U (zh) 诱导幼苗的水培育苗装置
CN103270922B (zh) 麦秸还田水稻分蘖期水分精确管理方法
CN103371081B (zh) 一种简易研究根部蚜虫的方法
CN205491878U (zh) 一种模拟干旱条件下马铃薯根系生长发育观测装置
CN106171723A (zh) 一种青钱柳扦插育苗方法
CN207653212U (zh) 一种用于植物根系研究的水培装置
Baligar et al. Soybean Root Anatomy as Influenced by Soil Bulk Density 1
CN101849469A (zh) 一种西瓜苗期疫病抗性的鉴定方法
CN105841995B (zh) 一种植物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取样装置和取样方法
CN205103235U (zh) 土体植物根系角度观察测定试验装置
CN207836413U (zh) 一种马铃薯栽培箱
Clements Experimental methods in adaptation and morphogeny
CN105493996B (zh) 一种油茶短穗扦插育苗方法
CN103141368B (zh) 直接观察植物根系生长与微生物相互关系的透明装置及方法
CN101731103B (zh) 番茄植株地上部人工接种根结线虫的方法
CN203416727U (zh) 一种简易研究根部蚜虫的实验装置
CN104620742B (zh) 一种小苗帽下移栽系统
CN109988815A (zh) 一种利用水稻离体茎秆鉴定纹枯病抗性的方法
CN107046979A (zh) 一种提早种植木薯的方法
CN210695373U (zh) 一种培养作物幼苗的沙水培装置
CN207589731U (zh) 一种实验室水稻水培培养装置
CN108077002B (zh) 一种水稻扎根能力的新鉴定方法
CN106105782A (zh) 一种猪苓的栽培方法
CN106489574A (zh) 一种用于分根区盆栽实验的用具及使用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311

Termination date: 201607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