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25145B - 建筑的三维建模方法 - Google Patents

建筑的三维建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25145B
CN103325145B CN201310257410.XA CN201310257410A CN103325145B CN 103325145 B CN103325145 B CN 103325145B CN 201310257410 A CN201310257410 A CN 201310257410A CN 103325145 B CN103325145 B CN 1033251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region
plies
highly
subregions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5741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25145A (zh
Inventor
冯琰
汪旻琦
顾星晔
张唯
潘琛
毛炜青
郭功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INSTITUT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INSTITUT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INSTITUT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INSTITUT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Priority to CN201310257410.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325145B/zh
Publication of CN1033251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251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251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2514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rocessing Or Creating Ima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筑的三维建模方法。该建筑的三维建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根据初始区域、建筑数量、建筑间距阈值、建筑密度上限值和下限值生成若干子区域;根据容积率阈值、子区域的面积和初始区域的面积生成子区域层数集合;生成子区域第一高度集合;将不符合高度范围条件的第一高度排列以及相应的层数排列移除出集合;根据该若干子区域以及子区域第一高度集合和子区域层数集合,生成三维模型。本发明的建筑的三维建模方法,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对于一块区域的建筑物的整体设计完全依赖人力的缺陷,还避免了由于人工设计对某些因素的忽略导致设计不符合必须满足的控制条件而无法采用的风险,能够对建筑方案设计起到全面的辅助作用。

Description

建筑的三维建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的三维建模方法。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建筑在建造之前需要预先完成其设计方案,然后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建造,设计方案详细限定了一栋建筑物的空间结构。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对于新建建筑物,不仅要考虑其自身的空间结构,还需要考虑其和周边的建筑物共同形成的建筑物在城市中的分布,对于整体空间的影响。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对同一块区域中的建筑物的整体设计,如何能使得一块区域中的建筑物不仅在整体外型上更为美观,相互关系更为协调,空间分布更为合理,适宜于人们居住、办公等。由于对于一块区域内的建筑物的整体设计涉及的因素纷繁复杂,完全依靠设计人员综合考虑所有因素后进行设计布局,不仅对于设计人员要求极高且非常耗费人力,还有可能由于设计人员的疏忽或考虑不周导致设计的方案存在严重缺陷而无法采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对于一块区域内的建筑物的整体设计涉及的因素纷繁复杂,耗费人力巨大,整体设计还有可能由于忽略了某些因素而使得设计存在严重缺陷而无法实际采用以建造建筑的缺陷,提出一种建筑的三维建模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建筑的三维建模方法,其特点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一初始区域、一建筑数量、一建筑间距阈值、一建筑密度上限值和一建筑密度下限值生成若干子区域;
该若干子区域均位于该初始区域内,该若干子区域的数量等于该建筑数量,任意两个子区域的最小间距大于该建筑间距阈值,该若干子区域的面积之和与该初始区域的面积之比小于该建筑密度上限值且大于该建筑密度下限值,其中任意两个子区域的最小间距等于连接该任意两个子区域的线段的最短长度;
S2、根据一容积率阈值、该若干子区域的面积和该初始区域的面积生成一子区域层数集合,该子区域层数集合包括了所有层数排列,每个层数排列包括该若干子区域各自的层数;
每个层数排列均满足该若干子区域的建筑面积的总和与该初始区域的面积之比小于该容积率阈值,其中一子区域的建筑面积定义为该子区域的面积与层数的乘积;
S3、在该所有层数排列中,将该若干子区域各自的层数乘以一层高预设值、将乘积作为该若干子区域各自的第一高度,然后生成一子区域第一高度集合,该子区域第一高度集合包括了所有第一高度排列,每个第一高度排列包括该若干子区域各自的第一高度,所有第一高度排列和所有层数排列一一对应;
S4、对所有第一高度排列,判断其中的该若干子区域的第一高度中是否有任意一第一高度未落入一高度范围内,将有任意一第一高度未落入该高度范围内的第一高度排列从该子区域第一高度集合中移除,并将与移除的第一高度排列相对应的层数排列从该子区域层数集合中移除;
S5、根据该若干子区域以及执行S4后得到的该子区域第一高度集合和该子区域层数集合,生成一三维模型。
其中,该初始区域可对应于一将要进行建设的地块,该建筑数量为计划建造的建筑物的数量,S1中生成的该若干子区域是指满足S1中的各个参数限制的建筑物所占据的平面区域的划分,该若干子区域对应于若干建筑物的建造区域范围,即实际建造的建筑物的投影应当分别落在该若干子区域中。该建筑密度上限值和该建筑密度下限值用于控制该初始区域内的建筑密度。一个地块中,如果建筑密度过低,则对于土地的利用率过低。反之如果建筑密度过高,会挤压道路、广场、绿化等公共设施和空间,不仅阻碍视野,使人形成压抑感,还会对建筑的通风、采光、安全等多方面造成不利影响。该建筑间距阈值则是考虑到任意两个建筑之间都需要留出一定的空间一设置道路、通道或其他公共设施。
应当注意的是,S1中生成的该若干子区域并不是只有唯一的可能,而可以是以满足其中各个参数限制条件的任何一种分布方式生成的该若干子区域。
分别在S2和S3中生成的该子区域层数集合和该子区域第一高度集合中的每个元素都是一个排列。以该子区域层数集合为例,其中的每个元素就是一个层数排列,每个层数排列都包括了该若干子区域各自的层数。该层高预设值可以选择建筑物通常的层高。S4中的该高度范围可以为预设值,其作用在于给出该初始区域内的所有建筑必须满足的高度条件。容易理解的,上述该若干子区域各自的第一高度,仅仅是限定第一高度对应于哪个子区域,而非子区域本身具有高度,对于层数也是类似的。本发明的该建筑的三维建模方法针对的是一个区域内多个建筑物的整体设计,因此当某一个第一高度排列中有一个子区域的高度未满足该高度范围,就将该第一高度排列移除,即相当于排除了一个整体设计。
应当注意的是,由于S5中生成三维模型所采用的方法实质上均是在集合中排除一部分不满足条件的元素,因此生成的三维模型实质上可以包含所有满足条件的三维模型。这些满足条件的三维模型可以是对一个地块的建筑整体设计方案。在S5中生成的三维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建筑方案的具体设计,其必然能够满足包括该建筑间距阈值、该建筑密度上限值、该建筑密度下限值和该容积率阈值在内的多个参数的要求,能够大大降低整体建设方案需要的人力,并且在上述参数上必然不会存在缺陷而使得整体建设方案无法实行。
较佳地,S1包括以下步骤:
S101、根据该初始区域生成一边界平移线,该边界平移线为该初始区域的边界向内平移一平移距离后得到的;
S102、输入至少一贴线率阈值,该至少一贴线率阈值分别一一对应于至少一贴边线段,每个贴边线段分别为该边界平移线的一段线条;
S103、根据该初始区域、该建筑数量、该建筑间距阈值、该建筑密度上限值、该建筑密度下限值和该至少一贴线率阈值生成该若干子区域。
该若干子区域均位于该初始区域内,该若干子区域的数量等于该建筑数量,任意两个子区域的最小间距大于该建筑间距阈值,该若干子区域的面积之和与该初始区域的面积之比小于该建筑密度上限值且大于该建筑密度下限值,任意两个子区域的最小间距等于连接该任意两个子区域的线段的最短长度。
该若干子区域满足任意一贴边线段的贴线率大于和该任意一贴边线段对应的贴线率阈值,其中该任意一贴边线段的贴线率为该任意一贴边线段和该若干子区域的重叠部分的长度和该任意一贴边线段的长度之比。
该贴线率能够反映出在一个地块中的建筑物朝向地块外部的形态。贴线率阈值所起作用即限定贴线率必须达到某一个数值。较高的贴线率,能够使得从一个地块外看来,这个地块的建筑物的外侧更一致、整齐、协调。
较佳地,S2中根据该容积率阈值、该若干子区域的面积、该初始区域的面积和一层数范围生成该子区域层数集合,每个层数排列还均满足该若干子区域各自的层数均落入该层数范围。
较佳地,S4和S5之间还包括:
S41、对执行S4后得到的所有第一高度排列,判断其中的该若干子区域中是否有任意两个子区域的第一高度中的最大值和该任意两个子区域的最小间距的比值大于一高度间距系数,并将判断结果为是的第一高度排列从执行S4后得到的该子区域第一高度集合中移除、并将与移除的第一高度排列相对应的层数排列从执行S4后得到的该子区域层数集合中移除;
S5为:根据该若干子区域以及执行S41后得到的该子区域第一高度集合和该子区域层数集合,生成该三维模型。
设置该高度间距系数考虑到了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和高度之间的相关性。该高度间距系数实质上相当于限制了两个建筑物的最小间距和较高的建筑物的高度的比值。考虑到住宅建筑的平均日照时间,以及高楼之间的风速较大,建筑物的高度越高,间距也需要拉的越大。
较佳地,S41和S5之间还包括:
S42、对执行S41后得到的所有第一高度排列,判断其中的该若干子区域中是否有任意两个子区域的第一高度的差值大于一高度差阈值,并将判断结果为是的第一高度排列从执行S41后得到的该子区域第一高度集合中移除、并将与移除的第一高度排列相对应的层数排列从执行S41后得到的该子区域层数集合中移除;
S5为:根据该若干子区域以及执行S42后得到的该子区域第一高度集合和该子区域层数集合,生成该三维模型。
该高度差阈值的作用是使得同一区域内的建筑的高度差异保持在较小范围内,在整体外观上更为协调。
较佳地,S42和S5之间还包括:
S43、对执行S42后得到的所有第一高度排列,找出第一高度值大于或等于一第一高度预设值的子区域作为第一子区域,判断所有第一子区域的面积之和与该初始区域的面积之比是否大于一高层密度,并将判断结果为是的第一高度排列从执行S42后得到的该子区域第一高度集合中移除、并将与移除的第一高度排列相对应的层数排列从执行S42后得到的该子区域层数集合中移除;
S5为:根据该若干子区域以及执行S43后得到的该子区域第一高度集合和该子区域层数集合,生成该三维模型。
该高层密度的作用是将同一区域内高层建筑的数量和密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避免高层建筑过于集中而造成的空间拥挤、视线阻隔等问题。
较佳地,该至少一贴边线段两两首尾相连,并构成该边界平移线。
也就是说,对于该边界平移线的任何一段,都需要考虑贴线率阈值的限制。
较佳地,该至少一贴线率阈值均大于50%且小于80%。
这样的贴线率阈值取值能够保证按该三维模型设计建造的地块内的建筑界面在视觉上的一致性,并从整体上强化领域感,增进外部街道空间的围合感。
较佳地,该建筑密度上限值大于25%且小于35%,该建筑密度下限值大于15%且小于25%,该容积率阈值大于4且小于6。
对于高层住宅建筑而言,上述参数设置兼顾了地块开发的商业价值和住宅建筑的宜居性。
较佳地,该高度间距系数大于1且小于2。
这样的高度间距系数能够保证建筑内的所有住户的平均日照时间较长。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上述的参数包括该初始区域、该建筑数量、该建筑间距阈值、该建筑密度上限值、该建筑密度下限值、该容积率阈值、该至少一贴线率阈值、该高层密度、该高度差阈值、该高度范围、该层数范围、该高度间距系数均可以是预设的数值,也可以是在上述方法流程中输入的数值,但在上述三维建模方法的执行过程中数值保持不变。
通过上述三维建模方法最终建立的三维模型就能够确保在该三维模型的基础上设计的地块整体建筑方案的空间布局能够符合一些基本要求,帮助设计人员减少了多项必须考虑的因素,客观上降低了一个区域的建筑方案整体设计的复杂程度,从而节省了大量人力。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发明各较佳实例。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本发明的建筑的三维建模方法,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对于一块区域内的建筑物的整体设计完全依赖人力并耗费大量人力、还可能由于忽略了某些因素而使得设计存在严重缺陷而无法实际采用的缺陷,能够大量减少建筑方案设计的工作量,并对设计人员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建筑的三维建模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建筑的三维建模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建筑的三维建模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建筑的三维建模方法在一实际使用过程中执行S1后得到的图形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建筑的三维建模方法在一实际使用过程中执行S4的效果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建筑的三维建模方法在一实际使用过程中得到的三维模型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建筑的三维建模方法在一实际使用过程中得到的三维模型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建筑的三维建模方法在一实际使用过程中得到的三维模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建筑的三维建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一初始区域、一建筑数量、一建筑间距阈值、一建筑密度上限值和一建筑密度下限值生成若干子区域;其中该若干子区域均位于该初始区域内,该若干子区域的数量等于该建筑数量,任意两个子区域的最小间距大于该建筑间距阈值,该若干子区域的面积之和与该初始区域的面积之比小于该建筑密度上限值且大于该建筑密度下限值,其中任意两个子区域的最小间距等于连接该任意两个子区域的线段的最短长度;
S2、根据一容积率阈值、该若干子区域的面积和该初始区域的面积生成一子区域层数集合,该子区域层数集合包括了所有层数排列,每个层数排列包括该若干子区域各自的层数;
每个层数排列均满足该若干子区域的建筑面积的总和与该初始区域的面积之比小于该容积率阈值,其中一子区域的建筑面积定义为该子区域的面积与层数的乘积;
S3、在该所有层数排列中,将该若干子区域各自的层数乘以一层高预设值、将乘积作为该若干子区域各自的第一高度,然后生成一子区域第一高度集合,该子区域第一高度集合包括了所有第一高度排列,每个第一高度排列包括该若干子区域各自的第一高度,所有第一高度排列和所有层数排列一一对应;
S4、对所有第一高度排列,判断其中的该若干子区域的第一高度中是否有任意一第一高度未落入一高度范围内,将有任意一第一高度未落入该高度范围内的第一高度排列从该子区域第一高度集合中移除,并将与移除的第一高度排列相对应的层数排列从该子区域层数集合中移除;
S5、根据该若干子区域以及执行S4后得到的该子区域第一高度集合和该子区域层数集合,生成一三维模型。
其中,该初始区域可对应于一将要进行建设的地块,该建筑数量为计划建造的建筑物的数量,S1中生成的该若干子区域是指满足S1中的各个参数限制的建筑物所占据的平面区域的划分,该若干子区域对应于若干建筑物的建造区域范围,即实际建造的建筑物的投影应当分别落在该若干子区域中。该建筑密度上限值和该建筑密度下限值用于控制该初始区域内的建筑密度。一个地块中,如果建筑密度过低,则对于土地的利用率过低。反之如果建筑密度过高,则该地块内的建筑物排布过密会影响到其中工作居住的人的视野,令人感觉压抑、不适宜人们居住,同时还会使得该地块中公共设施的建设大大受限。该建筑间距阈值则是考虑到任意两个建筑之间都需要留出一定的空间一设置道路、通道或其他公共设施。
应当注意的是,S1中生成的该若干子区域并不是只有唯一的可能,而可以是以满足其中各个参数限制条件的任何一种分布方式生成的该若干子区域。
分别在S2和S3中生成的该子区域层数集合和该子区域第一高度集合中的每个元素都是一个排列。以该子区域层数集合为例,其中的每个元素就是一个层数排列,每个层数排列都包括了该若干子区域各自的层数。该层高预设值可以选择建筑物通常的层高。S4中的该高度范围可以为预设值,其作用在于给出该初始区域内的所有建筑必须满足的高度条件。容易理解的,上述该若干子区域各自的第一高度,仅仅是限定第一高度对应于哪个子区域,而非子区域本身具有高度,对于层数也是类似的。本发明的该建筑的三维建模方法针对的是一个区域内多个建筑物的整体设计,因此当某一个第一高度排列中有一个子区域的高度未满足该高度范围,就将该第一高度排列移除,即相当于排除了一个整体设计。
应当注意的是,由于S5中生成三维模型所采用的方法实质上均是在集合中排除一部分不满足条件的元素,因此生成的三维模型实质上可以包含所有满足条件的三维模型。这些满足条件的三维模型可以是对一个地块的建筑整体设计方案。在S5中生成的三维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建筑方案的具体设计,其必然能够满足包括该建筑间距阈值、该建筑密度上限值、该建筑密度下限值和该容积率阈值在内的多个参数的要求,能够大大降低整体建设方案需要的人力,并且在上述参数上必然不会存在缺陷而使得整体建设方案无法实行。
下面参考图4-6举例说明本实施例的建筑的三维建模方法的实际使用过程。首先,S1中的各个参数设置为该初始区域的面积为32750平方米,该建筑数量为5,该建筑密度上限值为35%,该建筑密度下限值为30%,该建筑间距阈值为15米。如图4所示,执行步骤S1后在该初始区域内生成5个子区域。该5个子区域的面积之和为11450平方米,该5个子区域的面积之和和该初始区域的面积之比为34.96%,子区域之间的最小间距为20米。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如图4所示的5个子区域的分布,是根据该初始区域、该建筑数量、该建筑间距阈值、该建筑密度上限值和该建筑密度下限值生成的满足上述条件的若干子区域中的一种可能。也就是说,满足上述条件的所有子区域的分布可能均能够通过执行S1来获得。
然后,在图4所示的5个子区域已经生成的基础上,继续依次执行S2至S4。在执行S4时,在这一实际使用过程中,该高度范围为0-27米,如图5所示的,除子区域1以外的其他4个子区域的第一高度均落入该高度范围,该子区域1的高度为33米。由于该子区域1的高度超出了该高度范围,因此将如图5所示的第一高度排列从该子区域第一高度集合中移除。也就是说,将如图5所示的建筑设计方案排除出本实施例的三维建模方法最终建立的模型外。最后执行S5,生成一三维模型。如图6所示即为上述实际使用过程得到的最终结果。如图6所示的三维模型除了满足上述条件外,该三维模型的容积率为2.7,还满足容积率小于3的条件。
实施例2
参考图2所示,实施例2的建筑的三维建模方法和实施例1的差别仅在于:
S1包括以下步骤:
S101、根据该初始区域生成一边界平移线,该边界平移线为该初始区域的边界向内平移一平移距离后得到的;
S102、输入至少一贴线率阈值,该至少一贴线率阈值分别一一对应于至少一贴边线段,每个贴边线段分别为该边界平移线的一段线条;
S103、根据该初始区域、该建筑数量、该建筑间距阈值、该建筑密度上限值、该建筑密度下限值和该至少一贴线率阈值生成该若干子区域。
该若干子区域均位于该初始区域内,该若干子区域的数量等于该建筑数量,任意两个子区域的最小间距大于该建筑间距阈值,该若干子区域的面积之和与该初始区域的面积之比小于该建筑密度上限值且大于该建筑密度下限值,任意两个子区域的最小间距等于连接该任意两个子区域的线段的最短长度。
该若干子区域满足任意一贴边线段的贴线率大于和该任意一贴边线段对应的贴线率阈值,其中该任意一贴边线段的贴线率为该任意一贴边线段和该若干子区域的重叠部分的长度和该任意一贴边线段的长度之比。
该贴线率能够反映出在一个地块中的建筑物朝向地块外部的形态。贴线率阈值所起作用即限定贴线率必须达到某一个数值。较高的贴线率,能够使得从一个地块外看来,这个地块的建筑物的外侧更一致、协调。
优选地,S2中根据该容积率阈值、该若干子区域的面积、该初始区域的面积和一层数范围生成该子区域层数集合,每个层数排列还均满足该若干子区域各自的层数均落入该层数范围。并且,该至少一贴边线段两两首尾相连,并构成该边界平移线。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本实施例的三维建模方法和实施例1相比,在该若干子区域的生成过程中还增加了对于贴线率的考虑。参考图7所示,一贴边线段的长度C=200米,相应的贴线率阈值为60%,该贴边线段和两个子区域有重叠部分,重叠部分的长度分别为A和B,其中A=55米和B=70米。因此如图7所示的情况下,贴线率大于相应的贴线率阈值。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按本实施例的三维建模方法建立的模型,必然满足贴线率阈值条件。
实施例3
参考图3所示,实施例3的建筑的三维建模方法和实施例2的差别仅在于:
S4和S5之间还包括:
S41、对执行S4后得到的所有第一高度排列,判断其中的该若干子区域中是否有任意两个子区域的第一高度中的最大值和该任意两个子区域的最小间距的比值大于一高度间距系数,并将判断结果为是的第一高度排列从执行S4后得到的该子区域第一高度集合中移除、并将与移除的第一高度排列相对应的层数排列从执行S4后得到的该子区域层数集合中移除;
S5为:根据该若干子区域以及执行S41后得到的该子区域第一高度集合和该子区域层数集合,生成该三维模型。
设置该高度间距系数考虑到了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和高度之间的相关性。该高度间距系数实质上相当于限制了两个建筑物的最小间距和较高的建筑物的高度的比值。考虑到住宅建筑的平均日照时间,以及高楼之间的风速较大,建筑物的高度越高,间距也需要拉的越大。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S41和S5之间还包括:
S42、对执行S41后得到的所有第一高度排列,判断其中的该若干子区域中是否有任意两个子区域的第一高度的差值大于一高度差阈值,并将判断结果为是的第一高度排列从执行S41后得到的该子区域第一高度集合中移除、并将与移除的第一高度排列相对应的层数排列从执行S41后得到的该子区域层数集合中移除;
S5为:根据该若干子区域以及执行S42后得到的该子区域第一高度集合和该子区域层数集合,生成该三维模型。
该高度差阈值的作用是使得同一区域内的建筑的高度差异保持在较小范围内,在整体外观上更为协调。
优选地,S42和S5之间还包括:
S43、对执行S42后得到的所有第一高度排列,找出第一高度值大于或等于一第一高度预设值的子区域作为第一子区域,判断所有第一子区域的面积之和与该初始区域的面积之比是否大于一高层密度,并将判断结果为是的第一高度排列从执行S42后得到的该子区域第一高度集合中移除、并将与移除的第一高度排列相对应的层数排列从执行S42后得到的该子区域层数集合中移除;
S5为:根据该若干子区域以及执行S43后得到的该子区域第一高度集合和该子区域层数集合,生成该三维模型。
通过执行本实施例的三维建模方法,并在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实际使用过程距离中设置的参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设置该高度间距系数为1.2、该高度差阈值为8米、该高层密度为20%。最终生成的三维模型如图8所示,其中,最大第一高度和最小间距的比值为1.08,最大第一高度差为6米,第一子区域的面积之和与该初始区域的面积之比为15.7%,分别满足上述参数的要求。通过执行本实施例的三维建模方法,生成的三维模型必然满足上述多个条件,从而减少了设计人员需要考虑的因素、降低了一个区域内的多个建筑的整体设计的复杂程度,能够降低建筑方案设计中的人力成本。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仅是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建筑的三维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一初始区域、一建筑数量、一建筑间距阈值、一建筑密度上限值和一建筑密度下限值生成若干子区域;
该若干子区域均位于该初始区域内,该若干子区域的数量等于该建筑数量,任意两个子区域的最小间距大于该建筑间距阈值,该若干子区域的面积之和与该初始区域的面积之比小于该建筑密度上限值且大于该建筑密度下限值,其中任意两个子区域的最小间距等于连接该任意两个子区域的线段的最短长度;
S2、根据一容积率阈值、该若干子区域的面积和该初始区域的面积生成一子区域层数集合,该子区域层数集合包括了所有层数排列,每个层数排列包括该若干子区域各自的层数;
每个层数排列均满足该若干子区域的建筑面积的总和与该初始区域的面积之比小于该容积率阈值,其中一子区域的建筑面积定义为该子区域的面积与层数的乘积;
S3、在该所有层数排列中,将该若干子区域各自的层数乘以一层高预设值、将乘积作为该若干子区域各自的第一高度,然后生成一子区域第一高度集合,该子区域第一高度集合包括了所有第一高度排列,每个第一高度排列包括该若干子区域各自的第一高度,所有第一高度排列和所有层数排列一一对应;
S4、对所有第一高度排列,判断其中的该若干子区域的第一高度中是否有任意一第一高度未落入一高度范围内,将有任意一第一高度未落入该高度范围内的第一高度排列从该子区域第一高度集合中移除,并将与移除的第一高度排列相对应的层数排列从该子区域层数集合中移除;
S5、根据该若干子区域以及执行S4后得到的该子区域第一高度集合和该子区域层数集合,生成一三维模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S1包括以下步骤:
S101、根据该初始区域生成一边界平移线,该边界平移线为该初始区域的边界向内平移一平移距离后得到的;
S102、输入至少一贴线率阈值,该至少一贴线率阈值分别一一对应于至少一贴边线段,每个贴边线段分别为该边界平移线的一段线条;
S103、根据该初始区域、该建筑数量、该建筑间距阈值、该建筑密度上限值、该建筑密度下限值和该至少一贴线率阈值生成该若干子区域;
该若干子区域满足任意一贴边线段的贴线率大于和该任意一贴边线段对应的贴线率阈值,其中该任意一贴边线段的贴线率为该任意一贴边线段和该若干子区域的重叠部分的长度和该任意一贴边线段的长度之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根据该容积率阈值、该若干子区域的面积、该初始区域的面积和一层数范围生成该子区域层数集合,每个层数排列还均满足该若干子区域各自的层数均落入该层数范围。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三维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S4和S5之间还包括:
S41、对执行S4后得到的所有第一高度排列,判断其中的该若干子区域中是否有任意两个子区域的第一高度中的最大值和该任意两个子区域的最小间距的比值大于一高度间距系数,并将判断结果为是的第一高度排列从执行S4后得到的该子区域第一高度集合中移除、并将与移除的第一高度排列相对应的层数排列从执行S4后得到的该子区域层数集合中移除;
S5为:根据该若干子区域以及执行S41后得到的该子区域第一高度集合和该子区域层数集合,生成该三维模型。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三维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S41和S5之间还包括:
S42、对执行S41后得到的所有第一高度排列,判断其中的该若干子区域中是否有任意两个子区域的第一高度的差值大于一高度差阈值,并将判断结果为是的第一高度排列从执行S41后得到的该子区域第一高度集合中移除、并将与移除的第一高度排列相对应的层数排列从执行S41后得到的该子区域层数集合中移除;
S5为:根据该若干子区域以及执行S42后得到的该子区域第一高度集合和该子区域层数集合,生成该三维模型。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维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S42和S5之间还包括:
S43、对执行S42后得到的所有第一高度排列,找出第一高度值大于或等于一第一高度预设值的子区域作为第一子区域,判断所有第一子区域的面积之和与该初始区域的面积之比是否大于一高层密度,并将判断结果为是的第一高度排列从执行S42后得到的该子区域第一高度集合中移除、并将与移除的第一高度排列相对应的层数排列从执行S42后得到的该子区域层数集合中移除;
S5为:根据该若干子区域以及执行S43后得到的该子区域第一高度集合和该子区域层数集合,生成该三维模型。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维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贴边线段两两首尾相连,并构成该边界平移线。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维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贴线率阈值均大于50%且小于80%。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建筑密度上限值大于25%且小于35%,该建筑密度下限值大于15%且小于25%,该容积率阈值大于4且小于6。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维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高度间距系数大于1且小于2。
CN201310257410.XA 2013-06-25 2013-06-25 建筑的三维建模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251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57410.XA CN103325145B (zh) 2013-06-25 2013-06-25 建筑的三维建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57410.XA CN103325145B (zh) 2013-06-25 2013-06-25 建筑的三维建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25145A CN103325145A (zh) 2013-09-25
CN103325145B true CN103325145B (zh) 2016-05-25

Family

ID=491938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57410.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25145B (zh) 2013-06-25 2013-06-25 建筑的三维建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32514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97303B (zh) * 2018-11-16 2023-04-07 台州旭日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面向平面异形区域的建筑砖铺贴方案生成方法
CN111536953B (zh) * 2020-03-26 2022-01-07 上海刻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建筑物贴线率的生成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943112B (zh) * 2022-07-20 2022-11-11 深圳小库科技有限公司 建筑沿线排布方案的自动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7035441B (zh) * 2023-07-05 2024-03-12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电力线路节能降损的评估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01034A (zh) * 2003-09-26 2005-03-30 李江宏 用作车库或储藏室的集中式多层住宅的地下或半地下室以及一种多层住宅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88850A (ja) * 2000-01-05 2001-07-10 Misawa Homes Co Ltd 顧客情報管理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01034A (zh) * 2003-09-26 2005-03-30 李江宏 用作车库或储藏室的集中式多层住宅的地下或半地下室以及一种多层住宅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3 维 GIS 融入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理论研究和实现;冯琰 等;《地理信息世界》;20120229(第1期);56-61 *
三维城市模型数据组织与管理方法研究;冯琰 等;《测绘科学》;20110131;第36卷(第1期);215-217 *
高容积率小户型居住空间设计建议;张冀友;《建筑设计管理》;20110731;第28卷(第173期);52-54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25145A (zh) 2013-09-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25145B (zh) 建筑的三维建模方法
O’Malley et al. An investigation into minimizing urban heat island (UHI) effects: A UK perspective
Lin et al. Preferences for a lake landscape: Effects of building height and lake width
CN105204631A (zh) 一种虚拟地理环境角色建模方法和多角色协同操作方法
CN113657811B (zh) 一种基于地下水零超采的井渠结合灌区节水潜力分析方法
CN108986003A (zh) 一种建筑平面公共流线消防疏散距离的可视核查方法及系统
Beneš et al. Urban ecosystem design
CN108230202A (zh) 一种消防模拟演练系统及方法
Dias Informal settlements: A shape grammar approach
CN109685279A (zh) 一种基于拓扑降解的复杂配电网pqm优化方法
Peres et al. Architecture for Life: Exploring regenerative and resilience thinking
Hu et al.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landscape design and public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of modern communities based on deep learning nonlinear data [J]
CN110717982A (zh) 一种用于现实场景的vr虚拟制作方法
CN204503439U (zh) 一种互动型音乐喷泉
Qian Hanging Gardens in Modern High-Rise Apartment Buildings.
CN206024651U (zh) 应用于坡面结构的景观植物悬挂网
Andropova Plotting the new building project space in the existing development at the designing stage while following the insolation standards
Lamsal et al. A simulation model of human-natural interactions in dynamic landscapes
Alabi Senate House, University of Lagos, Akoka, Nigeria: An Architectural Critique
Coccia et al. Green Room–An architectural and urban device for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vironmental comfort
Di Salvo Verticity. A sustainable vertical city for the ex-railway area of Porta Romana in Milan
Jamei Impact of urban development on the microclimate and pedestrian thermal comfort in Melbourne
KR101133744B1 (ko) 조류를 포함하는 글라스와 그의 제어방법
Fasková Harmony of Forms
CN206495534U (zh) 户型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525

Termination date: 2020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