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13576A - 散热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散热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13576A
CN103313576A CN2012100620715A CN201210062071A CN103313576A CN 103313576 A CN103313576 A CN 103313576A CN 2012100620715 A CN2012100620715 A CN 2012100620715A CN 201210062071 A CN201210062071 A CN 201210062071A CN 103313576 A CN103313576 A CN 1033135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ating
fixed part
connecting fixed
pedestal
flan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6207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胜煌
刘锦勋
李棋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06207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313576A/zh
Publication of CN1033135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1357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散热模块及其制造方法,所述散热模块,是包含:一散热鳍片组、一基座,该散热鳍片组一侧具有至少一折边,所述折边具有至少一结合部;该基座具有至少一接固部,与前述结合部对应设置,并该接固部扣合前述折边,通过对该接固部施以压力产生塑性变形,藉以令散热鳍片组及基座得以稳固结合,进而达到缩短工时节省制造成本的目的。

Description

散热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散热模块及其制造方法,尤其涉及一种藉由塑性变形达到快速结合达到节省工时及制造成本的散热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现行散热装置及散热模块是通过复数散热组件相互搭配组装所组成,该等散热组件为热管、散热器、散热基座等组件,该等散热组件彼此搭配结合主要是通过焊接加以固定,但针对以铝材质所制成的散热组件若要进行焊接作业,则不仅需要以特种焊接工作的方式进行焊接外,其加工成本亦相对增加。
另外,亦有人以螺丝等固定组件对该等散热组件进行结合固定,但固定组件仅能针对部分散热组件进行螺锁固定(如散热鳍片组与散热基座),针对热管则无法直接通过螺锁的方式进行固定。
再者,亦有人通过紧配的方式将散热鳍片与基座作固定,但紧配的施工过程容易令散热鳍片或基座发生破裂进而提升不良率,故习知技术具有下列缺点:
1.成本较高;2.耗费工时;3.不良率较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习知技术的缺点,本发明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快速组装降低生产成本的散热模块。
本发明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快速组装降低生产成本的散热模块的制造方法。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散热模块,是包含:一散热鳍片组、一基座;
所述散热鳍片组一侧具有至少一折边,该折边具有至少一结合部;该基座具有至少一接固部,与前述结合部对应设置,并该接固部得扣合前述折边。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散热模块的制造方法,是包含下列步骤:
提供一复数散热鳍片所组成的散热鳍片组及一侧平面设有至少一接固部的一基座;
于该散热鳍片组一侧设置一折边及至少一结合部;
将所述散热鳍片组的结合部对应与该基座的接固部嵌合,并透过一治具对所述接固部施以压力,令所述接固部压制该散热鳍片组的折边。
透过本发明的散热模块及其制造方法是可大幅减少散热模块的组装工时,以及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为本发明散热模块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为本发明散热模块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3是为本发明散热模块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剖视图;
图4是为本发明散热模块的第二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
图5是为本发明散热模块的第三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
图6是为本发明散热模块的第四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
图7是为本发明散热模块的第五实施例的散热鳍片组示意图;
图8是为本发明散热模块的制造方法步骤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
如图1、2、3所示,是为本发明散热模块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及组合及组合剖视图,如图所示,所述散热模块1,是包含:一散热鳍片组11、一基座12。
所述散热鳍片组11一侧具有至少一折边111,所述折边111具有至少一结合部1111。
所述基座12具有至少一接固部121,与前述结合部1111对应设置,并该接固部121得扣合前述折边111。
所述基座12具有一第一侧122及一第二侧123,所述接固部121设于该第一侧122,并该接固部121具有至少一第一延伸端1211,所述第一延伸端1211由该接固部121呈自由端的一端向相反该基座12的方向延伸所构形,并该第一延伸端1211延伸扣合压抵该折边111。
如图4所示,是为本发明散热模块的第二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本实施例部分结构是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惟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处是为所述接固部121更具有一第二延伸端1212,所述第一、二延伸端1211、1212分别由该接固部121呈自由端的一端向相反该基座12的方向延伸所形成,当对该第一延伸端1211及该第二延伸端1212施以压力产生塑性变形时,所述第一延伸端1211及该第二延伸端1212分别弯折压制该散热鳍片组11的折边111。
如图5所示,是为本发明散热模块的第三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本实施例部分结构是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惟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处是为所述基座12更具有一第一端124及一第二端125,所述接固部121的第一延伸端1211分别设置于该第一、二端124、125,当对该第一延伸端1211施以压力产生塑性变形时,所述第一延伸端1211则弯折卡制所述散热鳍片组11的折边111。
如图6所示,是为本发明散热模块的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本实施例部分结构是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惟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处是为所述散热模块1更具有至少一热管13及一沟槽126,所述热管13具有一吸热端131及一散热端132,所述沟槽126设于该基座12的第二侧123,所述吸热端131是容设于该沟槽126内,所述散热端132是贯穿该散热鳍片组11。
如图7所示,是为本发明散热模块的第五实施例的散热鳍片组示意图,本实施例部分结构是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惟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处是为所述散热鳍片组11是由复数散热鳍片11a相互堆叠所构成,并该等散热鳍片11a两侧分别具有扣接部112,并通过该扣接部112扣合另一散热鳍片11a相互组接。
如图8所示,是为本发明散热模块的制造方法步骤流程图,并一并参阅第1~7图,如图所示,本发明的散热模块的制造方法,是包含下列步骤:
S1:提供一复数散热鳍片所组成的散热鳍片组及一侧平面设有至少一接固部的一基座;
提供一由复数散热鳍片11a相互堆栈所组成的一散热鳍片组11,以及提供一侧平面设置有如图1所示的接固部121的基座12。
S2:于该散热鳍片组一侧设置一折边及至少一结合部;
所述散热鳍片组11的该等散热鳍片11a至少一侧设置有一折边111,并于该折边111设置至少一结合部1111,所述结合部1111是与前述基座12的接固部121相互对应。
S3:将所述散热鳍片组的结合部对应与该基座的接固部嵌合,并通过一治具对所述接固部施以压力,令所述接固部压制该散热鳍片组的折边。
将该散热鳍片组11对应设置于前述基座12具有该接固部121的一侧,并将该散热鳍片组11的结合部1111与该基座12的接固部121对应组合,再通过一治具对该接固部121施以压力,令该接固部121产生塑性变形,该接固部121是可压制该折边111,使该散热鳍片组11得以与该基座12结合。
所述治具本实施例是以一冲头作为说明,但不引以为限。
所述接固部是通过机械加工施以压力对所述接固部121进行塑性变形,本实施例的机械加工是以冲压加工作为说明但并不引以为限。
通过本发明的散热模块的结构以及其制造方法是可缩短该散热模块的组装工时及不需额外通过焊接即可完成组装,进而大幅降低该散热模块的制造成本者。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散热模块1
散热鳍片组11
散热鳍片11a
折边111
结合部1111
基座12
接固部121
第一延伸端1211
第二延伸端1212
第一侧122
第二侧123
第一端124
第二端125
沟槽126
热管13
吸热端131
散热端132

Claims (10)

1.一种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散热鳍片组,一侧具有至少一折边,所述折边具有至少一结合部;
一基座,具有至少一接固部,与前述结合部对应设置,并该接固部扣合压抵前述折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基座具有一第一侧及一第二侧,所述接固部设于该第一侧,并该接固部具有至少一第一延伸端,该第一延伸端延伸扣合该折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接固部更具有一第二延伸端,所述第一、二延伸端分别由该接固部呈自由端的一端向相反该基座的方向延伸所形成。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基座更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所述接固部的第一延伸端分别设置于该第一、二端。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更具有至少一热管及一沟槽,所述热管具有一吸热端及一散热端,所述沟槽设于该基座的第二侧,所述吸热端是容设于该沟槽内,所述散热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散热鳍片组是由复数散热鳍片相互堆栈所构成,并该等散热鳍片两侧分别具有扣接部。
7.一种散热模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是包含下列步骤:
提供一复数散热鳍片所组成的散热鳍片组及一侧平面设有至少一接固部的一基座;
于该散热鳍片组一侧设置一折边及至少一结合部;
将所述散热鳍片组的结合部对应与该基座的接固部嵌合,并通过一治具对所述接固部施以压力,令所述接固部压制该散热鳍片组的折边。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模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接固部是通过机械加工施以压力对所述接固部进行塑性变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模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加工是为冲压加工。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模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治具是为一冲头。
CN2012100620715A 2012-03-09 2012-03-09 散热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Pending CN10331357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620715A CN103313576A (zh) 2012-03-09 2012-03-09 散热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620715A CN103313576A (zh) 2012-03-09 2012-03-09 散热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13576A true CN103313576A (zh) 2013-09-18

Family

ID=491382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620715A Pending CN103313576A (zh) 2012-03-09 2012-03-09 散热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313576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659095Y (zh) * 2003-06-13 2004-11-24 谢新茂 散热鳍片
CN2847529Y (zh) * 2005-10-17 2006-12-13 潘文兴 散热片的结合结构
CN201904321U (zh) * 2010-10-22 2011-07-20 惠州鑫长风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鳍片模组
CN202101196U (zh) * 2010-12-14 2012-01-04 浙江名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大功率led灯的拼接式散热装置
CN202134528U (zh) * 2011-07-19 2012-02-01 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鳍片组接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散热器
CN202841796U (zh) * 2012-03-09 2013-03-27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模块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659095Y (zh) * 2003-06-13 2004-11-24 谢新茂 散热鳍片
CN2847529Y (zh) * 2005-10-17 2006-12-13 潘文兴 散热片的结合结构
CN201904321U (zh) * 2010-10-22 2011-07-20 惠州鑫长风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鳍片模组
CN202101196U (zh) * 2010-12-14 2012-01-04 浙江名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大功率led灯的拼接式散热装置
CN202134528U (zh) * 2011-07-19 2012-02-01 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鳍片组接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散热器
CN202841796U (zh) * 2012-03-09 2013-03-27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模块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47506B2 (en) Bus ba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bus bar
CN202841796U (zh) 散热模块
CN104963446A (zh) 薄壁内翻边c型钢组合方钢
US20130299154A1 (en) Thermal modu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3313576A (zh) 散热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JP2012044129A (ja) 排熱器のコアチューブ座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844189B (zh) 散热器散热片与热管的紧配组合结构
CN104661488B (zh) 散热模块的制造方法
CN103358101B (zh) 轨道车辆端角柱成形工艺
CN103575150B (zh) 散热器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104988986A (zh) 薄壁钢顶与梁顶梁连接件及连接结构
CN102869462A (zh) 金属制成的平的半成品及其制法和由其制成的部件
CN102855945B (zh) 散热模组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203942745U (zh) 散热模块
CN102829669B (zh) 散热模组及其制造方法
CN202617571U (zh) 散热单元
EP1755944A1 (en) Window frame for aircraft
US9550226B2 (en) Heat-dissipat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101100118B1 (ko) 열교환기용 매니폴드 및 그 제조방법
CN209420186U (zh) 一种散热器
TW201304887A (zh) 附熱管散熱器的自動化組裝方法及其設備
CN202009081U (zh) 电热膜专用接线连接卡
CN210070707U (zh) 一种带榫卯结构的散热器样件主片
CN202873251U (zh) 显示模块支撑架
CN105283033A (zh) 散热模块的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