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11700A - 电连接装置及端子部件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装置及端子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11700A
CN103311700A CN2013100750802A CN201310075080A CN103311700A CN 103311700 A CN103311700 A CN 103311700A CN 2013100750802 A CN2013100750802 A CN 2013100750802A CN 201310075080 A CN201310075080 A CN 201310075080A CN 103311700 A CN103311700 A CN 1033117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terminal component
section
substrate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7508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11700B (zh
Inventor
长绳政人
泽田高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ST Mf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ST Mf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ST Mf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ST Mf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117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117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117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1170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连接装置及端子部件,既可以减小设置用空间,又可以减少部件数量、减少制造成本。电连接装置(1a)具有被安装于基板(102)的连接器(2a)、和被固定于具有挠性的导电部件(105)的端子部件(3a)。端子部件(3a)的插入部(13)沿着预定的插入方向(D1)朝向连接器(2a)的开口孔部(40)插入,由此与连接器(2a)的端子(31)电连接。端子部件(3a)的插入部(13)具有触点形成部(19)。触点形成部(19)能够导通地接触连接器(2a)的端子(31)。

Description

电连接装置及端子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将刚性基板等基板和具有挠性的导电部件电连接的电连接装置及端子部件。
背景技术
公知有如日本特开2011-171252号公报的第[0035]、[0036]段等公开的将印制基板和电线电连接的装置。上述公报公开的电连接器具有被安装于印制基板的插座、和被固定于电线的插头。插座和插头分别具有壳体。能够将插头的壳体插入到插座的壳体中。由此,被保持在插座的壳体中的触点与被保持在插头的壳体中的触点接触。
但是,在上述公报记载的结构中,在插头和插座分别设有壳体。因此,电连接器大型化。并且,由于需要两个壳体,因而部件数量增多,电连接器的制造成本升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装置及端子部件,既可以减小设置用空间,又可以减少部件数量、减少制造成本。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电连接装置具有:连接器,其形成为具有开口孔部的形状,并被安装于基板;以及端子部件,其沿着预定的插入方向朝向所述开口孔部插入,由此与所述连接器电连接。所述端子部件包括:固定部,其被固定于具有挠性和导电性的导电部件并能够与该导电部件导通;以及插入部,其被插入所述开口孔部。所述插入部具有能够导通地接触所述连接器的触点形成部。
根据本发明,端子部件被插入连接器的开口孔部。由此,能够通过端子部件和连接器将导电部件与基板电连接。并且,端子部件由连接器保持。即,连接器具有作为保持端子部件的壳体的功能。因此,不需要使用与连接器不同的部件形成用于保护端子部件的壳体。由此,电连接装置能够减少部件数量,而且能够降低制造成本。此外,能够进一步减小用于设置电连接装置的空间。并且,能够容易进行将导电部件和基板电连接的作业。具体地讲,预先将导电部件固定于端子部件的固定部。然后,将端子部件插入于被安装在基板上的连接器的开口孔部中。如果是这种作业步骤,则不需要在被安装于基板的状态下的连接器直接安装具有挠性的导电部件。即,通过将固定有导电部件的端子部件插入于被安装于基板的连接器的开口孔部中这种简单作业,即可将导电部件和基板电连接。
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电连接装置及端子部件,既可以减小设置用空间,又可以减少部件数量、减少制造成本。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电连接装置是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孔部具有朝向所述基板侧敞开的形状。
根据本发明,被插入到连接器中的端子部件的插入部直接面对基板。即,能够紧邻基板表面配置端子部件的插入部。由此,能够减小电连接装置距基板表面的高度(使电连接装置扁平化)。其结果是,能够使电连接装置小型化。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电连接装置是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电连接装置,所述触点形成部形成为平板状,具有面向所述基板侧的第1面、和面向该第1面的相反侧的第2面。所述第2面构成为,能够导通地接触所述连接器。
根据本发明,连接器以将触点形成部向基板侧按压的状态与触点形成部接触。由此,能够抑制端子部件从基板抬起的力作用于端子部件。其结果是,能够将端子部件以更稳定的状态配置在基板上。
本发明第四方面的电连接装置是根据第一~第三方面中任意一方面所述的电连接装置,所述端子部件包括从所述触点形成部延伸并能够弹性变形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具有以朝向所述触点形成部的方式折回的形状的折回部,并且所述延伸部与所述触点形成部以在与所述基板正交的方向上相邻的方式排列。在所述延伸部形成有防脱部,该防脱部用于限制所述端子部件从所述连接器脱出。
根据本发明,通过设置防脱部,能够抑制端子部件从连接器中意外脱出。并且,能够使延伸部沿与触点形成部延伸的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充分确保延伸部的长度。因此,能够容易使延伸部弹性变形。由此,在将端子部件插入连接器的开口孔部时等,通过使延伸部弹性变形,能够在防脱部未被锁定于连接器的状态下将端子部件插入连接器中。因此,容易进行将端子部件插入连接器中的作业。并且,能够以使触点形成部和延伸部重叠的方式配置延伸部。由此,能够抑制端子部件成为过度细长的形状。因此,能够通过端子部件的小型化实现电连接装置的进一步小型化。并且,防脱部被设于端子部件。因此,能够不受导电部件的大小(粗细)的影响地设置防脱部。因此,能够可靠地使防脱部形成为有效防止松脱的形状。其结果是,能够可靠地抑制延伸部及导电部件从连接器中脱出。
优选的是,所述延伸部在所述触点形成部和所述基板之间延伸。
根据这种结构,在延伸部弹性变形的情况下等,基板能够支撑延伸部。由此,能够抑制延伸部的过度变形。
优选的是,所述防脱部构成为,贯通形成于所述触点形成部的贯通部,并能够利用所述贯通部的缘部支撑所述防脱部。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利用防脱部防止端子部件从连接器中脱出的效果。例如,在作用有将端子部件从连接器中拔出的牵拉力的情况下,防脱部接触连接器,由此防止端子部件从连接器中脱出。在此,如果牵拉力较大,则延伸部进行弹性变形,贯通孔的位置变化。其结果是,利用贯通部的缘部和连接器夹着防脱部。由此,贯通部的缘部勾挂于防脱部,相对于连接器的移位被限制。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端子部件从连接器中脱出。
优选的是,所述防脱部构成为,能够被形成于所述连接器的限制部支撑。并且,所述防脱部被所述限制部支撑,由此所述防脱部受到朝向与所述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移动阻力。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利用使连接器的限制部支撑防脱部这种简单的结构,抑制端子部件从连接器中意外脱出。
优选的是,所述连接器包括变形促进部。所述变形促进部构成为,在所述插入部被插入所述开口孔部时使所述延伸部弹性变形,以使所述防脱部以避免所述防脱部和所述限制部的接触的方式移位。所述防脱部被插入到所述开口孔部中的、比所述插入方向上的所述变形促进部的位置靠里侧的位置,由此构成为,所述延伸部的弹性变形被解除、而且所述防脱部和所述限制部在与所述插入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相面对。
根据这种结构,在将端子部件插入连接器时,能够将防脱部插入到连接器内,而且不会对防脱部赋予过度的力。具体地讲,在将端子部件插入连接器时,利用变形促进部使延伸部弹性变形。由此,能够在防脱部未被锁定于连接器的状态下使防脱部移位。在该状态下,将端子部件插入连接器的开口孔部。在将端子部件插入开口孔部后,弹性部件的弹性变形被解除。由此,防脱部和连接器的限制部在与插入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相面对。其结果是,能够发挥通过防脱部和限制部的接触而形成的防止端子部件松脱的效果。因此,如前面所述,能够将防脱部插入连接器中,而且不会对防脱部赋予过度的力。由此,能够可靠地抑制防脱部的破损。因此,能够可靠地保持基于防脱部的抑制端子部件从连接器中脱出的效果。
优选的是,所述连接器具有用于从所述连接器的外部操作所述防脱部的操作用开口部。
根据这种结构,在将端子部件从连接器中拔出时等,能够从连接器的外部操作防脱部。其结果是,能够在避免端子部件的防脱部接触连接器的限制部的状态下将端子部件从连接器中拔出。因此,能够容易从连接器中拔出端子部件。并且,在从连接器中拔出端子部件时,能够不对防脱部作用过度的力。因此,能够防止防脱部的破损。由此,能够反复进行端子部件与连接器的连接作业和拆卸作业。
本发明第五方面的端子部件是与被安装于基板的连接器电连接的端子部件,所述端子部件是使用具有导电性的板部件一体形成的。所述端子部件具有:固定部,其被固定于具有挠性和导电性的导电部件并能够与该导电部件导通;以及插入部,其沿着预定的插入方向朝向形成于所述连接器的开口孔部插入。所述插入部具有能够导通地接触所述连接器的触点形成部。
根据本发明,端子部件被插入连接器的开口孔部。由此,能够通过端子部件和连接器将导电部件与基板电连接。并且,端子部件由连接器保持。即,连接器具有作为保持端子部件的壳体的功能。因此,不需要使用与连接器不同的部件形成用于保护端子部件的壳体。因此,能够减少与端子部件相关的部件数量,而且能够降低制造成本。此外,能够进一步减小用于设置端子部件的空间。并且,能够容易进行将导电部件和基板电连接的作业。具体地讲,预先将导电部件固定于端子部件的固定部。然后,将端子部件插入于被安装在基板上的连接器的开口孔部中。如果是这种作业步骤,则不需要在被安装于基板的状态下的连接器直接安装具有挠性的导电部件。即,通过将固定有导电部件的端子部件插入于被安装于基板的连接器的开口孔部中这种简单作业,即可将导电部件和基板电连接。
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端子部件,既可以减小设置用空间,又可以减少部件数量、减少制造成本。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基板用电连接装置及端子部件,既可以减小设置用空间,又可以减少部件数量、减少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连接装置及基板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连接装置的电连接被解除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3是从下方侧观察端子部件及导电用部件的立体图。
图4A是端子部件及导电用部件的俯视图。
图4B是端子部件及导电用部件的侧视图。
图4C是端子部件及导电用部件的仰视图。
图5A是端子部件及导电用部件的侧视图,示出将局部剖开的状态。
图5B是沿图5A的Vb-Vb线的端子部件的剖视图。
图5C是端子部件的主视图。
图6是表示端子部件被结合于连接器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7是沿图6的VII-VII线的剖视图,以侧面示出局部。
图8是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9A是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9B是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9C是连接器的仰视图。
图10A是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10B是沿图9B的Xb-Xb线的剖视图。
图10C是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将端子部件安装于连接器的动作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将端子部件安装于连接器的动作的图。
图13是用于说明将端子部件安装于连接器的动作的图。
图14是用于说明限制端子部件从连接器脱出的动作的图。
图15A是操作部件的立体图。
图15B是操作部件的仰视图。
图16是用于说明使用操作部件将端子部件从连接器中拔出的动作的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电连接装置的端子部件及导电用部件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电连接装置的端子部件及导电用部件的侧视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电连接装置的端子部件及导电用部件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电连接装置的端子部件及导电用部件的侧视图。
图21是本发明的一个变形例的电连接装置的连接器的示意性主视图。
标号说明
1电连接装置;2连接器;3端子部件;11固定部;13插入部;19触点形成部;40开口孔部;102基板;105导电部件;D1插入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另外,本发明作为将具有挠性的导电部件、和电路基板电连接的电连接装置,能够广泛应用于各种用途。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连接装置1及基板102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连接装置1的电连接被解除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电连接装置1(1a、1b)例如被设置为LED基板用电连接装置,用于将作为安装有LED芯片101的LED基板的基板102、和电线等导电用部件103(103a、103b)电连接。导电用部件103(103a、103b)例如通过与电连接装置1同样的电连接装置而与电源电路或者其它基板电连接。
基板102形成为平板状,并且被设置为呈直线状延伸的刚性基板。基板102构成为这样的基板:在表面安装有包括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的LED芯片101。即,在作为基板102的表面的安装面102a安装有LED芯片101。基板102例如在照明装置或者显示器装置等中使用。
电连接装置1a是为了将导电用部件103a和基板102电连接而设置的。电连接装置1a具有连接器2a和端子部件3a。电连接装置1b是为了将导电用部件103b和基板102电连接而设置的。电连接装置1b具有连接器2b和端子部件3b。
连接器2(2a、2b)被安装于基板102。导电用部件103a被固定于端子部件3a。并且,导电用部件103b被固定于端子部件3b。端子部件3a以能够拆卸的方式结合于连接器2a。端子部件3b以能够拆卸的方式结合于连接器2b。
图1示出连接器2a和端子部件3a相连接的状态,而且示出连接器2b和端子部件3b相连接的状态。图2示出连接器2a和端子部件3a的连接被解除的状态,而且示出连接器2b和端子部件3b的连接被解除的状态。
通过将端子部件3a嵌合于连接器2a,连接器2a和端子部件3a被机械连接并且电连接。此时,连接器2b和端子部件3b也相互嵌合。由此,连接器2b和端子部件3b也被机械连接并且电连接。另外,电连接装置1a、1b中的一个电连接装置被设为正极和负极中的一方,另一个电连接装置被设为正极和负极中的另一方。另外,下面,在没有特殊记载的情况下,以连接器2a被安装于基板102、且端子部件3(3a、3b)被嵌合于连接器2(2a、2b)的状态为基准进行说明。
电连接装置1a、1b具有彼此相同的结构。并且,连接器2a和连接器2b以同样的形态被安装于基板102。并且,端子部件3a与导电用部件103a的连接形态、和端子部件3b与导电用部件103b的连接形态相同。因此,在下面的说明中,对同样构成的电连接装置1a、1b中的一个电连接装置1a的结构进行说明,省略关于另一个电连接装置1b的结构的说明。
另外,下面,将电连接装置1a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及高度方向分别称为长度方向X1、宽度方向Y1及高度方向Z1。长度方向X1既是连接器2a的长度方向,也是端子部件3a的长度方向。并且,宽度方向Y1是与长度方向X1正交的方向。宽度方向Y1既是连接器2a的宽度方向,也是端子部件3a的宽度方向。并且,高度方向Z1是与长度方向X1及宽度方向Y1双方正交的方向。高度方向Z1既是连接器2a的高度方向,也是端子部件3a的高度方向。
图3是从下方侧观察端子部件3a及导电用部件103a的立体图。图4A是端子部件3a及导电用部件103a的俯视图,图4B是端子部件3a及导电用部件103a的侧视图,图4C是端子部件3a及导电用部件103a的仰视图。图5A是端子部件3a及导电用部件103a的侧视图,示出将局部剖开的状态。图5B是沿图5A的Vb-Vb线的端子部件3a的剖视图,图5C是端子部件3a的主视图。图6是表示端子部件3a被结合于连接器2a的状态的俯视图。图7是沿图6的VII-VII线的剖视图,以侧面示出局部。
如图3、图4A、图4B、图4C、图5A、图5B、图5C、图6及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电用部件103a是被覆电线。导电用部件103a被设置为具有挠性及导电性的部件。
导电用部件103a具有绝缘部件104和导电部件105。
绝缘部件104使用树脂材料等形成。绝缘部件104包围导电部件105。导电部件105利用捻合多条金属线而得到的绞线形成。作为该金属线,能够举例示出被实施了镀锡等镀覆处理的铜线。另外,导电部件105也可以具有对一条铜线实施了镀覆处理而成的结构。导电部件105具有通过作业者的手的力量而容易弯曲的程度的挠性,而且具有挠性。导电部件105的一端部从绝缘部件104的一端部露出。端子部件3a被固定于导电用部件103a的一端部。
端子部件3a与导电用部件103a电连接且机械连接。并且,端子部件3a构成为,能够相对于连接器2a插拔。并且,端子部件3a和连接器2a构成为能够进行电连接以及机械连接。
端子部件3a通过对平板状的金属材料进行加工而形成,例如以铜合金为原材料而构成。端子部件3a使用单一材料一体形成。并且,端子部件3a的表面被实施了例如镀锡或者镀金等镀覆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部件3a的表面中后述的触点形成部19的第2面19b由镀金层构成。并且,端子部件3a的表面中除触点形成部19的表面以外的部分由镀锡层构成。端子部件3a在长度方向X1上细长,而且宽度方向Y1上的长度和高度方向Z1上的长度被设定为大致相同。
端子部件3a具有固定部11、中间部12和插入部13。固定部11、中间部12和插入部13沿着长度方向X1按照上述顺序排列。
固定部11是作为被固定于导电用部件103a的部分而设置的。固定部11具有第1固定部14和第2固定部15。
第1固定部14是作为被固定于导电用部件103a的绝缘部件104的部分而设置的。第1固定部14构成长度方向X1上的端子部件3a的基端部。第1固定部14通过对细长的带状的部分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并被卷绕在绝缘部件104的一端部。与第1固定部14相邻地配置第2固定部15。
第2固定部15通过对带状的部分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第2固定部15被卷绕在导电用部件103a的导电部件105的一端部。由此,实现第2固定部15与导电部件105的电连接以及机械连接。中间部12被配置成,在长度方向X1上与第2固定部15相邻。
中间部12具有顶板部16和一对第1侧壁17(17a、17b)。
顶板部16与第2固定部15相连续,并且与长度方向X1平行地延伸。宽度方向Y1上的顶板部16的两端部与一对第1侧壁17(17a、17b)连接。一对第1侧壁17(17a、17b)是作为被支撑于基板102的部分而设置的。另外,将端子部件3a与连接器2a连接的状态称为“连接状态”。并且,将端子部件3a与连接器2a的连接被解除的状态称为“连接解除状态”。
一对第1侧壁17(17a、17b)具有在宽度方向Y1对称的形状。各个第1侧壁17(17a、17b)在连接状态下从顶板部16朝向基板102侧延伸。各个第1侧壁17(17a、17b)与基板102的安装面102a接触。插入部13被配置成,在长度方向X1上与具有上述结构的中间部12相邻。
插入部13被设置为能够插入连接器2a的后述的开口孔部40的部分。并且,插入部13包括端子部件3a的末端部。插入部13具有在长度方向X1上细长的形状。插入部13通过朝向与长度方向X1平行的插入方向D1进行移位而被插入连接器2a。并且,插入部13通过向与插入方向D1为反方向的拔出方向D2进行移位而被从连接器2a卸下。
插入部13具有倾斜部18、触点形成部19、一对第2侧壁20(20a、20b)、和延伸部21。
倾斜部18被设置为与中间部12的顶板部16相连续的部分。倾斜部18以相对于基板102倾斜的方式延伸,随着向插入方向D1侧行进而朝向高度方向Z1的一侧(高度方向Z1中的下侧)延伸。倾斜部18构成止挡部。止挡部通过与连接器2a接触,限制端子部件3a向插入方向D1侧的移位。触点形成部19被配置成,在长度方向X1上与倾斜部18相邻。
触点形成部19被设置为能够导通地接触连接器2a的部分。触点形成部19被配置为与长度方向X1及宽度方向Y1平行的平板状,并且与安装面102a平行。触点形成部19具有在长度方向X1上细长的矩形形状。
触点形成部19包括作为与基板102的安装面102a相面对的面的第1面19a、和该第1面19a的相反侧的第2面19b。
该第2面19b是为了以能够导通的方式与连接器2a的后述的端子31接触而设置的。第2面19b由镀金层形成。在端子部件3a的外表面中,只有第2面19b由镀金层形成。这样,通过设置镀金层,能够低成本地实现耐热性及耐久性优异的端子部件3a。宽度方向Y1上的触点形成部19的两端部与一对第2侧壁20(20a、20b)连接。
一对第2侧壁20(20a、20b)是作为被支撑于基板102的部分而设置的。一对第2侧壁20(20a、20b)具有在宽度方向Y1对称的形状。各个第2侧壁20(20a、20b)从触点形成部19朝向基板102侧延伸。各个第2侧壁20(20a、20b)与基板102的安装面102a接触。
在长度方向X1上,一对第2侧壁20(20a、20b)的长度比一对第1侧壁17(17a、17b)的长度长。由此,在触点形成部19受到来自连接器2a的后述的端子31的载荷时,能够利用一对第2侧壁20(20a、20b)牢靠地支撑触点形成部19。
并且,一对第2侧壁20(20a、20b)和一对第1侧壁17(17a、17b)在长度方向X1上分开配置。由此,在长度方向X1上,能够确保一对第1侧壁17(17a、17b)及一对第2侧壁20(20a、20b)支撑触点形成部19的间距(支撑间距)足够长。由此,在触点形成部19受到来自连接器2a的端子31的载荷时,能够利用一对第1侧壁17(17a、17b)和一对第2侧壁20(20a、20b)更牢靠地支撑触点形成部19。从连接有一对第2侧壁20(20a、20b)的触点形成部19延伸出延伸部21。
延伸部21被设置为从触点形成部19延伸形成的弹性片部。即,延伸部21被设置为能够弹性变形的部分。
延伸部21具有折回部22、长尺寸部23和防脱部24。
折回部22的基端部与长度方向X1上的触点形成部19的一端部连续。折回部22从侧面观察形成为U字形状,在朝向插入方向D1延伸后,以朝向拔出方向D2的方式延伸。即,折回部22具有朝向触点形成部19折回的形状。折回部22的末端部与长尺寸部23的基端部连接。
长尺寸部23从侧面观察形成为朝向基板102侧凸出的弯曲状,并且沿长度方向X1细长地延伸。长尺寸部23与触点形成部19的第1面19a相邻。长尺寸部23和触点形成部19被配置成,在与安装面102a正交的高度方向Z1上相邻且重叠。长尺寸部23被配置在触点形成部19和基板102之间。
根据上述的结构,在延伸部21朝向基板102侧的移位量达到预定值的情况下,长尺寸部23与基板102的安装面102a接触。由此,延伸部21的移位被限制。因此,能够抑制延伸部21向基板102侧过度移位。即,长尺寸部23具有作为限制延伸部21的过度移位的止挡的功能。折回部22和长尺寸部23被配置在一对第2侧壁20(20a、20b)之间。在长尺寸部23的末端侧部分配置有防脱部24。
防脱部24被设置为限制端子部件3a从连接器2a脱出的矛状部。防脱部24从宽度方向Y1上的长尺寸部23的一端延伸。防脱部24与高度方向Z1平行地延伸。防脱部24从侧面观察形成为大致矩形状。防脱部24被配置为,贯通插入部13的一部分。具体地讲,在触点形成部19形成有贯通孔19c。防脱部24贯穿插入于该贯通孔19c。贯通孔19c的缘部在与防脱部24相邻的位置包围该防脱部24。根据上述的结构,防脱部24贯通触点形成部19。由此,能够从触点形成部19的第2面19b侧按压防脱部24。
并且,在防脱部24受到外力而使得防脱部24沿长度方向X1和宽度方向Y1中的至少一方移位的情况下,防脱部24被贯通孔19c的缘部支撑。由此,能够抑制防脱部24及长尺寸部23过度移位,能够抑制端子部件3a相对于后述的限制部43向拔出方向D2移位。因此,即使是在较大的牵拉力作用于端子部件3a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抑制端子部件3a从连接器2a意外脱出。
在防脱部24设有第1变形促进部25。第1变形促进部25是为了在将端子部件3a插入连接器2a时促进延伸部21的弹性变形而设置的。第1变形促进部25形成于防脱部24中向触点形成部19的第2面19b侧凸出的部分。第1变形促进部25是在插入方向D1上的防脱部24的末端部形成的倾斜状的部分。第1变形促进部25形成为随着向插入方向D1行进而向基板102侧延伸的形状。以上是端子部件3a的大致结构。下面,说明端子部件3a所连接的连接器2a。
图8是连接器2a的立体图。图9A是连接器2a的俯视图,图9B是连接器2a的侧视图,图9C是连接器2a的仰视图。图10A是连接器2a的主视图,图10B是沿图9B的Xb-Xb线的剖视图,图10C是连接器2a的后视图。
如图7、图8、图9A、图9B、图9C、图10A、图10B和图10C所示,连接器2a通过安装于基板102而被固定于基板102,并且与基板102的导体图案(未图示)电连接。连接器2a在长度方向X1上的长度约为6mm,在宽度方向Y1上的长度约为2mm,在高度方向Z1上的长度约为1mm。
连接器2a具有端子31、壳体32和固定件33(33a、33b)。
端子31被设置为这样的部件:在基板102的安装面102a上与导体图案(未图示)电连接,并且相对于基板102被固定。该端子31通过对由金属材料构成的板状的部件进行加工而形成,例如以铜合金为原材料而构成。并且,端子31的外表面被实施了例如镀锡或者镀金等镀覆处理。端子31是使用单一材料一体形成的。
端子31具有主体部35、一对第1凸出部36(36a、36b)、连接端部37、和第2凸出部38。
主体部35被设置为,沿着与基板102的安装面102a平行的方向呈平板状细长地延伸。在长度方向X1上的主体部35的中途部设有一对第1凸出部36(36a、36b)。一对第1凸出部36(36a、36b)从主体部35朝向宽度方向Y1的两侧延伸。端子31在该第1凸出部36被牢固地一体地保持于壳体32。
并且,在端子31中,在长度方向X1上的主体部35的一端侧设有被折弯形成的连接端部37。该连接端部37被设置为与基板102的导体图案连接的端部。即,连接端部37通过锡焊与基板102的导体图案电连接,而且被固定于基板102。
另一方面,长度方向X1上的主体部35的另一端侧与第2凸出部38连续。第2凸出部38构成为沿着长度方向X1从壳体32露出的部分,并且形成为沿着长度方向X1细长地延伸的发夹形状。第2凸出部38构成为,能够接触端子部件3a的触点形成部19、而且能够弹性变形。
第2凸出部38具有第1部分38a、第2部分38b、第3部分38c和第4部分38d。
第1部分38a的基端部与主体部35连续。在第1部分38a的末端配置有第2部分38b。
第2部分38b从侧面观察形成为U字状,具有朝向拔出方向D2凸出的弯曲形状。第2部分38b与第3部分38c连续。
第3部分38c被设置为以能够导通的方式与触点形成部19的第2面19b接触的部分。第3部分38c从侧面观察形成为V字状,具有朝向基板102侧凸出的弯曲形状。第3部分38c和第1部分38a的末端部沿高度方向Z1排列。第3部分38c与第4部分38d连续。
第4部分38d沿着第1部分38a形成,并且沿着长度方向X1延伸。第4部分38d的末端部被固定于壳体32。具有上述结构的端子31由壳体32支撑着。
壳体32利用作为绝缘性材料的树脂材料形成,被设置为块状的部件。关于用于形成壳体32的树脂材料,例如可以使用LCP(液晶聚合物:Liquid Crystal Polymer)或PA(聚酰胺:polyamide)等材料。并且,在成形壳体32时,进行端子31被一体化的同时成形。由此,端子31被一体地装配于壳体32中并保持于此。
壳体32具有供端子部件3a插入的开口孔部40。即,壳体32被设置为供作为插头部件的端子部件3a的插入部13插入的插座壳体。通过将插入部13插入壳体32的开口孔部40,从而形成端子部件3a和连接器2a相嵌合的状态。
开口孔部40在壳体32中被设置为凹陷区域,从供端子部件3a插入的端面32a侧一直到面对基板102的端面32b侧以使壳体32的内侧敞开的方式开口形成。在该开口孔部40中,与端子部件3a的触点形成部19接触的端子31的第3部分38c被设置为在基板102侧露出的状态。另外,在壳体设置的开口孔部的形式不限于上述的开口孔部40的形式,可以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也可以在壳体设置形成为筒形的孔状的开口孔部。
另外,被插入到壳体32的开口孔部40的状态下的端子部件3a的插入部13的外表面构成为,与开口孔部40的内表面隔开间隙相面对。即,被设定成,在与长度方向X1正交的方向上,壳体32的开口孔部40的尺寸大于插入部13的尺寸。
另外,在壳体32形成有作为操作用开口部的贯通孔41。贯通孔41沿高度方向Z1贯通壳体32。贯通孔41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矩形状。开口孔部40和贯通孔41相连续。由此,被配置于开口孔部40的第2凸出部38能够借助与触点形成部19的接触而产生的弹性变形,向贯通孔41侧移位。即,利用贯通孔41确保这样的区域,即,允许端子31以发挥与板簧相同的作用的方式弹性变形并挠曲的区域。并且,在端子31的第3部分38c的顶部与端子部件3a的触点形成部19接触时,产生作为随着端子31的弹性变形而形成的复原力的弹簧力。由此,更牢靠地确保端子31与端子部件3a的电连接。并且,贯通孔41还用于使防脱部24露出于壳体32的外侧,以便能够从连接器2a的外部操作防脱部24。
壳体32具有第2变形促进部42。第2变形促进部42被配置在壳体32的端面32a的附近。第2变形促进部42是为了在将端子部件3a与连接器2a连接时,将端子部件3a的防脱部24顺畅地引导到开口孔部40中而设置的。
第2变形促进部42被配置于长度方向X1上的开口孔部40的一端,并在高度方向Z1上与基板102的安装面102a分离。第2变形促进部42以随着沿插入方向D1向开口孔部40的里侧行进而接近安装面102a的方式倾斜。第2变形促进部42与防脱部24的第1变形促进部25协作来构成凸轮机构。
通过第1变形促进部25与第2变形促进部42的接触,防脱部24向基板102的安装面102a侧移位。并且,第2变形促进部42具有作为止挡的作用,用于限制端子部件3a沿着插入方向D1过度插入壳体32。具体地讲,第2变形促进部42在长度方向X1上与端子部件3a的倾斜部18相面对。在第2变形促进部42与倾斜部18接触的情况下,端子部件3a被限制继续向插入方向D1移位。
壳体32具有限制部43。限制部43是为了限制端子部件3a从壳体32脱出而设置的。限制部43形成于开口孔部40内。限制部43被配置为,与贯通孔41及第2变形促进部42相邻。限制部43和防脱部24沿长度方向X1排列。在端子部件3a受到被从壳体32沿着拔出方向D2拔出的力的情况下,防脱部24与限制部43接触。由此,防脱部24产生对向拔出方向D2移动的移动阻力,防脱部24被限制继续向拔出方向D2移位。
并且,在避免了防脱部24与限制部43接触的状态下,能够将端子部件3a从壳体32拔出。具体地讲,壳体32的贯通孔41被用于操作在开口孔部40内配置的防脱部24。更具体地讲,贯通孔41和防脱部24形成为沿高度方向Z1排列。由此,能够利用后述的操作部件50等从壳体32的外部按压防脱部24。其结果是,防脱部24能够以避免与壳体32的限制部43接触的方式进行移位。
在壳体32中的沿宽度方向Y1排列的一对外侧面分别固定有固定件33(33a、33b)。各个固定件33(33a、33b)被设置为与端子31分体的金属部件,并被固定于基板102。各个固定件33(33a、33b)通过对由金属材料构成的板状的部件进行加工而形成,例如以铜合金为原材料而构成。并且,各个固定件33(33a、33b)的表面被实施了例如镀锡等镀覆处理。
上述一对固定件33(33a、33b)被装配在壳体32中的对宽度方向Y1上的开口孔部40的两侧进行加强的位置。即,一对固定件33(33a、33b)构成为,也发挥作为加强部件的作用,对壳体32的开口孔部40的附近区域进行加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成形壳体32时,进行端子31和一对固定件33(33a、33b)被一体化的同时成形。在各个固定件33(33a、33b)设有被固定于基板102的固定端部44、44。固定端部44、44通过锡焊等被固定于基板102的安装面102a。
以上是电连接装置1的大致结构。下面,对于电连接装置1依次说明(1)将端子部件3a安装于连接器2a时的动作、(2)限制端子部件3a从连接器2a脱出的动作、以及(3)将端子部件3a从连接器2a拔出时的动作。
首先,说明(1)将端子部件3a安装于连接器2a时的动作。在将端子部件3a安装于连接器2a时,首先如图11所示,准备与导电用部件103a连接的端子部件3a、和被安装于基板102的安装面102a的连接器2a。然后,使端子部件3a和连接器2a在长度方向X1上相面对。
然后,如图12所示,使端子部件3a相对于连接器2a朝向插入方向D1移位。由此,端子部件3a的插入部13被插入连接器2a的开口孔部40。此时,触点形成部19的第2面19b与端子31的第3部分38c的顶部接触。进而,触点形成部19使第2凸出部38向贯通孔41侧弹性移位。其结果是,第3部分38c在被向触点形成部19侧施力的状态下能够导通地接触触点形成部19。
并且,在插入部13向开口孔部40的插入量达到预定量时,防脱部24的第1变形促进部25与壳体32的第2变形促进部42接触。由此,实现通过第1变形促进部25与第2变形促进部42的接触而形成的凸轮机构的动作。即,延伸部21进行弹性变形,其结果是,防脱部24向基板102侧移位,以避免防脱部24与限制部43的接触。
如图13所示,在使端子部件3a沿着插入方向D1继续向壳体32侧移位时,防脱部24被配置为在高度方向Z1上与贯通孔41相面对。此时,防脱部24被配置在开口孔部40内的在插入方向D1上比第2变形促进部42的位置靠里侧的位置。由此,延伸部21的弹性变形被解除。
在该状态下,防脱部24在长度方向X1上与限制部43相面对。由此,完成端子部件3a与连接器2a的端子31的电连接以及机械连接。在端子部件3a与连接器2a连接的状态下,端子部件3a在高度方向Z1上直接面对基板102的安装面102a。并且,端子部件3a中的一对第1侧壁17(17a、17b)和一对第2侧壁20(20a、20b)与基板102的安装面102a接触。即,端子部件3a承受基于与端子31的接触的摩擦阻力和基于与基板102的接触的摩擦阻力。
下面,说明(2)限制端子部件3a从连接器2a脱出的动作。例如,在沿着拔出方向D2的牵拉力作用于导电用部件103a的情况下,在牵拉力超过上述的摩擦阻力等时,端子部件3a相对于连接器2a向拔出方向D2进行移位。
其结果是如图14所示,端子部件3a的防脱部24被壳体32的限制部43支撑。由此,限制端子部件3a向拔出方向D2移位。在上述的牵拉力较大的情况下,端子部件3a的延伸部21因牵拉力而弹性变形。在此时的延伸部21的弹性变形量达到预定值时,防脱部24与触点形成部19的贯通孔19c的缘部接触。由此,防脱部24由触点形成部19以较高的刚性支撑。即,防脱部24被作为刚体的触点形成部19和作为刚体的限制部43夹持。其结果是,保持防脱部24与限制部43接触的状态。由此,即使在较大的牵拉力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也能够限制端子部件3a从连接器2a的壳体32脱出。
下面,说明(3)将端子部件3a从连接器2a拔出时的动作。在将端子部件3a从连接器2a拔出时,首先准备如图15A和图15B所示的操作部件50。图15A是操作部件50的侧视图,图15B是操作部件50的仰视图。另外,图16是用于说明使用操作部件50将端子部件3a从连接器2a拔出的动作的剖视图。
如图15A、图15B和图16所示,操作部件50具有把持部51、末端部52和凸起部53。把持部51例如形成为圆筒状,由作业者把持。末端部52例如形成为圆筒状,从把持部51的一端起与该把持部51同轴地延伸。末端部52的末端面构成为与壳体32的顶面接触。在末端部52的末端面配置有凸起部53。
凸起部53是为了按压被配置于壳体32内的防脱部24而设置的。凸起部53形成为能够贯穿插入于贯通孔41的块状。在凸起部53中的宽度方向Y1上的两端部形成有沿宽度方向Y1凸出的小凸起54(54a、54b)。这些小凸起54(54a、54b)能够嵌合于在贯通孔41的内周面形成的一对凹部45、45(参照图8和图16,在图16中仅图示出一对凹部45、45中的一个凹部)中。由此,防止将向贯通孔41插入凸起部53时弄错朝向。并且,在凸起部53形成有沿长度方向X1延伸的凹部55。凹部55是为了避免凸起部53与端子31的第2凸起部38接触而形成的。
在将端子部件3a从连接器2a拔出时,首先如图16所示,将操作部件50的凸起部53插入壳体32的贯通孔41。由此,末端部52的末端面与壳体32的顶面32c接触。并且,凸起部53被配置在贯通孔41内。由此,凸起部53使延伸部21的防脱部24和长尺寸部23向基板102的安装面102a侧移位。由此,防脱部24解除在长度方向X1上与限制部43相面对的状态。并且,在凸起部53的凹部55中配置有端子31的第2凸起部38,端子31不接触操作部件50。
然后,使端子部件3a相对于连接器2a向拔出方向D2进行移位。由此,防脱部24在限制部43与安装面102a之间通过,并被从壳体32卸下。并且,触点形成部19相对于端子31向拔出方向D2侧移位,由此与端子31的接触被解除,进而被从壳体32卸下。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电连接装置1a,端子部件3a被插入连接器2a的开口孔部40。由此,能够将导电部件105通过端子部件3a和连接器2a与基板102电连接。并且,端子部件3a由连接器2a保持。即,连接器2a具有作为保持端子部件3a的壳体的作用。因此,不需要使用与连接器2a不同的部件形成用于保护端子部件3a的壳体。由此,能够减少电连接装置1a的部件数量,而且能够降低制造成本。此外,能够进一步减小用于设置电连接装置1a的空间。并且,能够容易进行将导电部件105和基板102电连接的作业。具体地讲,预先将导电部件105固定于端子部件3a的固定部11。然后,将端子部件3a插入于被安装在基板102上的连接器2a的开口孔部40中。如果是这种作业步骤,则不需要在被安装于基板102的状态下的连接器2a直接安装具有挠性的导电部件105。即,通过将固定有导电部件105的端子部件3a插入于被安装于基板102的连接器2a的开口孔部40中这种简单作业,即可将导电部件105和基板102电连接。
因此,根据电连接装置1a,能够进一步减小设置用空间、减少部件数量、减少制造成本,而且容易进行连接作业。
并且,根据电连接装置1a,开口孔部40具有朝向基板102侧敞开的形状。由此,被插入到连接器2a中的端子部件3a的插入部13直接面对基板102。即,能够紧邻基板102的安装面102a配置端子部件3a的插入部13。由此,能够减小电连接装置1a距基板102的安装面102a的高度(使扁平化)。其结果是,能够使电连接装置1a更小型化。
并且,根据电连接装置1a,连接器2a的端子31以将触点形成部19向基板102侧按压的状态与触点形成部19的第2面19b接触。由此,能够抑制端子部件3a从基板102抬起的力作用于端子部件3a。其结果是,能够将端子部件3a以更稳定的状态配置在基板102上。
并且,根据电连接装置1a,通过设置防脱部24,能够抑制端子部件3a从连接器中意外脱出。并且,能够使延伸部21沿与触点形成部19延伸的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充分确保延伸部21的长度。因此,能够使延伸部21容易弹性变形。由此,在将端子部件3a插入连接器2a的开口孔部40时等,通过使延伸部21弹性变形,能够在防脱部24未被锁定于连接器2a的状态下将端子部件3a插入连接器2a中。因此,容易进行将端子部件3a插入连接器2a中的作业。并且,能够以使触点形成部19和延伸部21重叠的方式配置延伸部21。由此,能够抑制端子部件3a成为过度细长的形状。因此,能够通过端子部件3a的小型化实现电连接装置1a的进一步小型化。并且,防脱部24被设于端子部件3a。因此,能够不受导电部件105的大小(粗细)的影响地设置防脱部24。因此,能够可靠地使防脱部24形成为有效防止松脱的形状。其结果是,能够可靠地抑制延伸部21及导电部件105从连接器2a中脱出。
例如,试着考虑直接利用与连接器2a相同的连接器的端子和基板卡紧较细的导线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导线与连接器的端子的接触面积较小,而且与基板的接触面积也比较小。因此,在牵拉力作用于导线时,导线容易从连接器中脱出。此外,连接器是约数毫米的小型部件,因而将具有挠性的导线卡紧于连接器的作业花费功夫。尤其是在导线的铜线是一条线(单线)的情况下,该导线容易弯曲。其结果是,将导线卡紧于连接器的作业更难进行。另一方面,在利用将多条细线捻合得到的绞线构成导线的情况下,该导线的弯曲比较困难。因此,由绞线构成的导线容易与连接器连接。但是,由绞线构成的导线在制造时需要进行将绞线浸渍于熔融的焊锡中的处理,制造成本升高。而且,也不能解决导线容易从连接器脱出的问题。与此相对,根据电连接装置1a,导电用部件103a通过具有防脱部24而且具有刚性的端子部件3a与连接器2a连接,因而不会产生上述的问题。
并且,根据电连接装置1a,延伸部21在触点形成部19和基板102之间延伸。根据这种结构,在延伸部21弹性变形的情况下等,基板102能够支撑延伸部21。由此,能够抑制延伸部21的过度变形。
并且,根据电连接装置1a,防脱部24构成为,贯通形成于触点形成部19的贯通部19c,并能够利用贯通部19c的缘部支撑防脱部24。根据这种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利用防脱部24防止端子部件3a从连接器2a中脱出的效果。例如,在作用有将端子部件3a从连接器2a中拔出的牵拉力的情况下,防脱部24接触连接器2a的限制部43,由此防止端子部件3a从连接器2a中脱出。在此,如果上述牵拉力较大,则延伸部21进行弹性变形,贯通孔19c的位置变化。其结果是,利用贯通部的缘部19c和连接器2a夹着防脱部24。由此,贯通部19c的缘部勾挂于防脱部24,相对于连接器2a的移位被限制。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端子部件3a从连接器2a中脱出。
并且,根据电连接装置1a,防脱部24构成为能够被形成于连接器2a的限制部43支撑。并且,防脱部24被限制部43支撑,由此防脱部24受到朝向拔出方向D2的移动阻力。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利用使连接器2a的限制部43支撑防脱部24这种简单的结构,抑制端子部件3a从连接器2a中意外脱出。
并且,根据电连接装置1a,在将端子部件3a插入连接器2a时,能够将防脱部24插入到连接器2a内,而且不会对防脱部24赋予过度的力。具体地讲,在将端子部件3a插入连接器时,利用变形促进部25、42使延伸部21弹性变形。由此,能够在防脱部24未被锁定于连接器2a的状态下使防脱部24移位。在该状态下,将端子部件3a插入连接器2a的开口孔部40。在将端子部件3a插入开口孔部40后,延伸部21的弹性变形被解除。由此,防脱部24和连接器2a的限制部43在与插入方向D1平行的方向上相面对。其结果是,能够发挥通过防脱部24和限制部43的接触而形成的防止端子部件3a松脱的效果。因此,如前面所述,能够将防脱部24插入连接器2a中,而且不会对防脱部24赋予过度的力。由此,能够可靠地抑制防脱部24的破损。因此,能够可靠地保持基于防脱部24的抑制端子部件3a从连接器2a中脱出的效果。
并且,根据电连接装置1a,连接器2a具有用于从连接器2a的外部操作防脱部24的操作用开口部即贯通孔41。根据这种结构,在将端子部件3a从连接器2a中拔出时等,能够从连接器2a的外部操作防脱部24。其结果是,能够在避免端子部件3a的防脱部24接触连接器2a的限制部43的状态下将端子部件3a从连接器2a中拔出。因此,能够容易从连接器2a中拔出端子部件3a。并且,在从连接器2a中拔出端子部件3a时,能够不对防脱部24作用过度的力。因此,能够防止防脱部24的破损。由此,能够反复进行端子部件3a与连接器2a的连接作业和拆卸作业。
[第2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电连接装置。另外,下面主要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在附图中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电连接装置的端子部件3aA及导电用部件103aA的立体图。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电连接装置的端子部件3aA及导电用部件103aA的侧视图。
如图17和图18所示,在第2实施方式中,设置端子部件3aA和导电用部件103aA来取代端子部件3a和导电用部件103a。导电用部件103aA是FFC(Flexible Flat Cable:挠性扁平电缆)。端子部件3aA与端子部件3a的不同之处在于,被固定于导电用部件103aA的固定部11A的结构。
导电用部件103aA具有绝缘部件104A和被绝缘部件104A覆盖的导电部件105A。绝缘部件104A是聚酰亚胺等合成树脂制的薄膜部件,并形成为带状。导电部件105A是使用铜合金等形成的薄膜状的部件。该导电用部件103aA被固定于端子部件3aA的固定部11A。
端子部件3aA的固定部11A具有基础部26和从基础部26延伸的尖锐部27、27。
基础部26被设置为沿长度方向X1延伸的细长的部分,沿着导电用部件103aA的一端部进行配置。尖锐部27、27构成为贯通导电用部件103aA。尖锐部27、27设有一个或者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长度方向X1隔开的位置设有两个尖锐部27、27。一个尖锐部27从宽度方向Y1上的基础部26的一端延伸。并且,另一个尖锐部27从宽度方向Y1上的基础部26的另一端延伸。
各个尖锐部27、27贯通导电用部件103aA的端部,而且与导电部件105A接触。由此,各个尖锐部27、27和导电部件105A电连接。
并且,各个尖锐部27、27的中途部分大致被弯折成直角,各个尖锐部27、27的末端沿着导电用部件103aA的端部。由此,导电用部件103aA的一端部被基础部26和各个尖锐部27、27夹着,并被固定于端子部件3aA。并且,导电用部件103aA的一端部被配置为和插入部13沿长度方向X1排列。由此,导电用部件103aA和端子部件3aA整体在高度方向Z1上占据的长度缩短。
[第3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电连接装置。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电连接装置的端子部件3aB及导电用部件103aB的立体图。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电连接装置的端子部件3aB及导电用部件103aB的侧视图。
如图19和图20所示,在第3实施方式中设置端子部件3aB和导电用部件103aB来取代端子部件3a和导电用部件103a。导电用部件103aB是FFC(Flexible Flat Cable:挠性扁平电缆)。端子部件3aB与端子部件3a的不同之处在于,被固定于导电用部件103aB的固定部11B的结构。
导电用部件103aB具有绝缘部件104B和被绝缘部件104B覆盖的导电部件105B。绝缘部件104B是聚酰亚胺等合成树脂制的薄膜部件,并形成为带状。导电部件105B是使用铜合金等形成的薄膜状的部件。导电部件105B的一端部从绝缘部件104B凸出。该导电用部件103aB被固定于端子部件3aB的固定部11B。
端子部件3aB的固定部11B具有基础部28、从基础部28延伸的第1固定部14B、和形成于基础部28的第2固定部15B。基础部28被设置为沿长度方向X1延伸的细长的部分,沿着导电用部件103aB的端部进行配置。
第1固定部14B构成为,与基础部28协作来夹持导电用部件103aB的绝缘部件104B。第1固定部14B形成为从长度方向X1上的基础部28的一端延伸的带状。第1固定部14B设有一个或者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固定部14B在沿宽度方向Y1隔开的位置设有两个,并沿宽度方向Y1排列。各个第1固定部14B、14B被弯折成U字状,并且沿着绝缘部件104B。由此,导电用部件103aB的绝缘部件104B被基础部28和各个第1固定部14B、14B夹持,并被固定于端子部件3aB。
第2固定部15B是在基础部28的一个侧面形成的凸状的部分,沿长度方向X1细长地延伸。导电部件105B的一端部被固定于第2固定部15B。作为将导电部件105B的一端部和第2固定部15B固定的固定方法,可以例示点焊。根据上述的结构,第2固定部15B和导电部件105B被电连接。
[变形例]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也可以按照下面所述进行变更并实施。
(1)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以连接器是被安装于基板的安装面上的表面安装型连接器的方式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不是这样。连接器也可以是端子被插入到形成于基板的通孔中的DIP(DIP(Dual Inline Package:双列直插式封装))连接器等插入安装型的连接器。
(2)另外,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开口孔部具有朝向基板侧敞开的形状的方式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不是这样。例如,也可以使用在开口孔部和基板之间具有壁的壳体来形成连接器。
(3)另外,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以触点形成部的第2面能够导通地接触连接器的端子的方式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不是这样。也可以是触点形成部的第1面能够导通地接触连接器的端子的方式。
(4)另外,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在一个壳体配置有一个端子的方式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不是这样。例如,也可以如图21所示,在一个壳体32C形成有多个开口孔部40,而且在多个开口孔部40配置有多个端子31。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作为用于将刚性基板等基板和具有挠性的导电部件电连接的电连接装置及端子部件得到广泛应用。

Claims (5)

1.一种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装置具有:
连接器,其形成为具有开口孔部的形状,并被安装于基板;以及
端子部件,其沿着预定的插入方向朝向所述开口孔部插入,由此与所述连接器电连接,
所述端子部件包括:固定部,其被固定于具有挠性和导电性的导电部件并能够与该导电部件导通;以及插入部,其被插入所述开口孔部,
所述插入部具有能够导通地接触所述连接器的触点形成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孔部具有朝向所述基板侧敞开的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点形成部形成为平板状,具有面向所述基板侧的第1面、和面向该第1面的相反侧的第2面,所述第2面构成为,能够导通地接触所述连接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部件包括从所述触点形成部延伸并能够弹性变形的延伸部,
所述延伸部具有以朝向所述触点形成部的方式折回的形状的折回部,并且所述延伸部与所述触点形成部以在与所述基板正交的方向上相邻的方式排列,
在所述延伸部形成有防脱部,该防脱部用于限制所述端子部件从所述连接器脱出。
5.一种端子部件,该端子部件与被安装于基板的连接器电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部件是使用具有导电性的板部件一体形成的,
所述端子部件具有:
固定部,其被固定于具有挠性和导电性的导电部件并能够与该导电部件导通;以及
插入部,其沿着预定的插入方向朝向形成于所述连接器的开口孔部插入,
所述插入部具有能够导通地接触所述连接器的触点形成部。
CN201310075080.2A 2012-03-09 2013-03-08 电连接装置及端子部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117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52976 2012-03-09
JP2012052976A JP5876335B2 (ja) 2012-03-09 2012-03-09 電気的接続装置及び端子部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11700A true CN103311700A (zh) 2013-09-18
CN103311700B CN103311700B (zh) 2016-12-28

Family

ID=491366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75080.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11700B (zh) 2012-03-09 2013-03-08 电连接装置及端子部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876335B2 (zh)
CN (1) CN103311700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36183U (zh) * 1981-02-19 1982-08-25
JPH10308265A (ja) * 1997-05-09 1998-11-17 Omron Corp 基板実装用コネクタ及び電子スイッチ
CN2574244Y (zh) * 2002-09-06 2003-09-17 蔡周旋 电连接器的端子
CN201230011Y (zh) * 2008-06-06 2009-04-29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36183U (zh) * 1981-02-19 1982-08-25
JPH10308265A (ja) * 1997-05-09 1998-11-17 Omron Corp 基板実装用コネクタ及び電子スイッチ
CN2574244Y (zh) * 2002-09-06 2003-09-17 蔡周旋 电连接器的端子
CN201230011Y (zh) * 2008-06-06 2009-04-29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11700B (zh) 2016-12-28
JP2013187130A (ja) 2013-09-19
JP5876335B2 (ja) 2016-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87197B (zh) 电连接器
CN100581004C (zh) 基板对基板连接用同轴连接器
CN101854013B (zh) 带开关的同轴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US1053594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8771028B2 (en) Connection structure for connecting a terminal fitting and a circuit board
US826772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high intensity contacts
CN109103646B (zh) 电连接器
CN100593883C (zh) 电连接器
US9048593B2 (en) Electronic card connector
JP5683284B2 (ja) 基板接続用端子
CN103858287A (zh) 嵌合型连接端子及其制造方法
CN102788333A (zh) Led基板用电连接装置
US20130149879A1 (en) Connector
US887060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connecting to cables
US7445461B1 (en) Composite electrical contact with elastic wire contact part and separate rigid part
US807985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drainage channels
CN100438216C (zh) 连接器
CN202004221U (zh) 电连接器
CN111769394A (zh) 一种Type-c插座及其制造工艺
CN102157808B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CN103311700A (zh) 电连接装置及端子部件
US20140080330A1 (en) Electrical contact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used thereof
CN114824868A (zh) 一种弹片式插座端子
US10950965B2 (en) Contact element arrangement
JP5600523B2 (ja) コネクタ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228

Termination date: 201803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