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11074A - 磁控管的上磁极结构 - Google Patents

磁控管的上磁极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11074A
CN103311074A CN 201110377947 CN201110377947A CN103311074A CN 103311074 A CN103311074 A CN 103311074A CN 201110377947 CN201110377947 CN 201110377947 CN 201110377947 A CN201110377947 A CN 201110377947A CN 103311074 A CN103311074 A CN 1033110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pole
magnetron
titanium
anode casing
upper magne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110377947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长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Tianjin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Tianjin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Tianjin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Tianjin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110377947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311074A/zh
Publication of CN1033110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110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hysical Vapour Deposi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磁控管的上磁极结构,固定在阳极外壳的上端,形成外部轮廓为圆形的碗状结构,其中间区域向下凹陷,凹陷部位对应于阳极外壳的内部,围绕凹陷部位向外延伸设置扁平的磁极边,在上磁极结构的圆心位置设置对应于上部密封件的通孔,同时磁控管的天线贯穿上磁极,在上述磁极边的位置设置多个凹槽,并在凹槽内部涂钛。一方面令钛液并不只是简单附着在上磁极的表面上,使钛液在上磁极的附着更加牢固,另一方面在上磁极的多个凹槽内涂钛能够提高总体的涂钛量,从而增大钛吸附杂质气体的作用,提高磁控管内部的真空度,提高了磁控管的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磁控管的上磁极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磁控管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在磁极边上设置内部涂钛的凹槽,从而避免钛液蒸发,提高磁控管主体腔体内部真空度的磁控管的上磁极结构。
背景技术
图1是现有技术的磁控管结构的纵剖视图;图2是现有技术的磁控管的上磁极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所示,磁控管主要包括有:正电极部;负电极部;磁极部;微波发射部。正电极部由圆桶形状的阳极外壳11,在阳极外壳11的内壁上形成有多个放射状的叶片12,叶片上下沟槽中焊接内外环构成。
负电极部包括在中心轴上由W(钨)和TH(钍)元素形成的螺旋形状并可放射热电子的灯丝13;在叶片12的末端和灯丝13之间形成使热电子旋转的作用空间14;为了防止从灯丝13放射出来的热电子从中心轴上下方向脱离,在灯丝13的上端和下端形成上部密封件15和下部密封件16;为了支撑灯丝13及引入电源,设计了贯通下部密封件16并连接上部密封件15的灯丝中央导杆17和与中央导杆17一起引入电源并连接下部密封件16的侧面导杆18。
磁极部包括固定在阳极外壳11的上端和下端且能形成磁通的上磁极20,下磁极21;为了能使作用空间14上形成磁场,在上磁极20的上端和下磁极21的下端安装磁铁22。
在上磁极20的上部和下磁极21的下部设置起到磁通作用的上部密封室41和下部密封室42,上部密封室和下部密封室分别由天线封盖100和阴极封盖分隔出的空间形成;为了在作用空间14里产生的高频波发射到外部,设有连接在叶片12并贯通上磁极20和上部密封室41中央引出来的天线51;为了冷却在作用空间14里产生并通过叶片12传递的热量,设置有冷却片61。
磁控管的上磁极20结构,固定在阳极外壳11的上端,形成外部轮廓为圆形的碗状结构,其中间区域向下凹陷,凹陷部位对应于阳极外壳11的内部,围绕凹陷部位向外延伸设置扁平的磁极边20a,在上磁极结构的圆心位置设置对应于上部密封件的通孔,同时磁控管的天线贯穿上磁极。
在磁控管的下端对应下磁极的下部密封室位置设置阴极陶瓷31,阴极陶瓷与形成下部密封室的阴极封盖紧密结合;在阴极陶瓷31中设置两条穿过阴极陶瓷的阴极引出线35,另外设置具有滤波功能的滤波线圈32,两段滤波线圈分别通过阴极引出线连接灯丝的中央导杆17一端和侧面导杆18的一端;包围滤波线圈设置由金属材质构成的屏蔽盒34,屏蔽盒内部形成密闭的空间,屏蔽盒上部形成通孔,阴极陶瓷的下端穿过屏蔽盒上部的通孔并与屏蔽盒相固定,连接滤波线圈32,并跨接于电源两端从外部引入电源的电容器33。
另外还有把冷却片61保护在内部并将冷却片61传递的热量散出的外壳19等部件。外壳19包括从上侧容纳内部装置的上壳19a和从下侧容纳内部装置的下壳19b。
图中所示的排气管60是磁控管组装以后,进行排气工序时为了把磁控管变成真空状态切断的部分。
下面说明如上所述的磁控管工作情况。在磁铁22产生的磁场通过上磁极20和下磁极21形成磁通时,在叶片12和灯丝13之间形成磁场。当通过电容器33进行通电的时候,灯丝13在大约2000K温度下放射热电子,热电子在灯丝13与正电极部之间的4.0 KV到4.4KV和在磁铁22产生的磁场的作用下的作用空间14进行旋转。
这样,在通过中央导杆17和侧面导杆18向灯丝13通电的时候,在叶片12和灯丝13之间产生2450MHZ左右的电场,使热电子在作用空间14内通过电场和磁场的作用下变成谐波,并使谐波传递到连接叶片12的天线51发射到外部。
在作用空间产生的不仅有用于烹调的基本波(2450MHZ),还有基本波频率整数倍的高频谐波,主要包括第二高频谐波(4900MHZ)、第三高频谐波(7350MHZ)、第四高频谐波(9.8GHZ)、第五高频谐波(12.5GHZ)等。基本波用于对微波炉内的物品加热,整数倍高频谐波容易对周围的电器元件造成强烈的电磁干扰,而且对人体有害,因此必须尽量减少高频谐波从磁控管中泄漏。
在现有技术的磁控管中,在灯丝上端的上部密封件处涂钛,涂布的钛可以在磁控管工作中的排气过程时吸收杂质气体,从而提高磁控管内部的真空度。但是,由于磁控管工作时会处于高温状态,上部密封件上涂布的钛液在高于一定温度的情况下会融化蒸发,无法再起到吸收杂质气体的作用,从而导致磁控管内部的真空度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在磁极边上设置内部涂钛的凹槽,从而避免钛液蒸发,提高磁控管主体腔体内部真空度的磁控管的上磁极结构。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的磁控管的上磁极结构,固定在阳极外壳的上端,形成外部轮廓为圆形的碗状结构,其中间区域向下凹陷,凹陷部位对应于阳极外壳的内部,围绕凹陷部位向外延伸设置扁平的磁极边,在上磁极结构的圆心位置设置对应于上部密封件的通孔,同时磁控管的天线贯穿上磁极,在上述的磁极边位置设置多个凹槽,并在凹槽内部涂钛。
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措施:
在对应于阳极外壳内部一侧的磁极边上设置多个间断且共圆的圆弧状凹槽,圆弧状凹槽所在圆与圆形的上磁极同心。
在对应于阳极外壳内部一侧的磁极边上设置多个由上磁极圆心部位向外围放射的间隔凹槽。
在背离阳极外壳内部一侧的磁极边上设置多个间断且共圆的圆弧状凹槽,圆弧状凹槽所在圆与圆形的上磁极同心。
在背离阳极外壳内部一侧的磁极边上设置多个由上磁极圆心部位向外围放射的间隔凹槽。
所有涂钛凹槽的总容积大于15mm3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发明的磁控管的上磁极结构中,在磁极边的位置设置多个凹槽,并在凹槽内部涂钛,一方面令钛液并不只是简单附着在上磁极的表面上,使钛液在上磁极的附着更加牢固,另一方面在上磁极的多个凹槽内涂钛能够提高总体的涂钛量,从而增大钛吸附杂质气体的作用,提高磁控管内部的真空度,提高了磁控管的工作效率。另外,在上磁极设置的凹槽为多个,也提高了钛表面与气体的接触面积,使吸附作用进一步扩大。磁控管在工作时上磁极的磁极边位置的温度要低于上部密封件的的温度,从而也降低了高温导致钛涂层融化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磁控管结构的纵剖视图;
图2是现有技术的磁控管的上磁极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磁控管的上磁极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磁控管的上磁极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磁控管的上磁极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磁控管的上磁极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磁控管的上磁极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磁控管的上磁极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磁控管的上磁极结构的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3是本发明的磁控管的上磁极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的磁控管的上磁极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图5是本发明的磁控管的上磁极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的磁控管的上磁极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图7是本发明的磁控管的上磁极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发明的磁控管的上磁极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图9是本发明的磁控管的上磁极结构的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的磁控管的上磁极20结构,固定在阳极外壳的上端,形成外部轮廓为圆形的碗状结构,其中间区域向下凹陷,凹陷部位对应于阳极外壳的内部,围绕凹陷部位向外延伸设置扁平的磁极边20a,在上磁极结构的圆心位置设置对应于上部密封件的通孔,同时磁控管的天线贯穿上磁极,在上述的磁极边位置设置多个凹槽20b,并在凹槽内部涂钛。凹槽可以只设置在磁极边的一侧,也可以同时设置在磁极边的两侧,从而进一步提高在上磁极上的涂钛面积,以扩大钛涂层在磁控管工作过程中的吸附作用。凹槽与凹槽之间间隔排列,彼此并不相互连通,以提高各个凹槽中涂钛部分的独立性,相互间影响的因素较小,从而保证了运行时的稳定吸附效果。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在对应于阳极外壳内部一侧的磁极边20a上设置多个间断且共圆的圆弧状凹槽20b,圆弧状凹槽所在圆与圆形的上磁极同心。每个圆弧状的凹槽都具有较大的开口面积,从而保证了钛涂层与工作气体的接触面积,保证了磁控管内部的真空度。
如图5和图6所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在对应于阳极外壳内部一侧的磁极边20a上设置多个由上磁极圆心部位向外围放射的间隔凹槽20b。在间隔设置的多个凹槽内涂钛,保证了涂钛凹槽在磁极边上的多点分布,从而使吸附杂质的涂钛部位更加有效地在多方位同时发生作用。
如图7和图8所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在背离阳极外壳内部一侧的磁极边20a上设置多个间断且共圆的圆弧状凹槽20b,圆弧状凹槽所在圆与圆形的上磁极同心。每个圆弧状的凹槽都具有较大的开口面积,从而保证了钛涂层与工作气体的接触面积,保证了磁控管内部的真空度。
如图9所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在背离阳极外壳内部一侧的磁极边20a上设置多个由上磁极圆心部位向外围放射的间隔凹槽20b。在间隔设置的多个凹槽内涂钛,保证了涂钛凹槽在磁极边上的多点分布,从而使吸附杂质的涂钛部位更加有效地在多方位同时发生作用。
所有涂钛凹槽的总容积大于15mm3。从而保证了在上磁极结构中的涂钛总量,以保证钛吸附杂质气体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然会利用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成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磁控管的上磁极结构,固定在阳极外壳的上端,形成外部轮廓为圆形的碗状结构,其中间区域向下凹陷,凹陷部位对应于阳极外壳的内部,围绕凹陷部位向外延伸设置扁平的磁极边,在上磁极结构的圆心位置设置对应于上部密封件的通孔,同时磁控管的天线贯穿上磁极,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磁极边的位置设置多个凹槽,并在凹槽内部涂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控管的上磁极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对应于阳极外壳内部一侧的磁极边上设置多个间断且共圆的圆弧状凹槽,圆弧状凹槽所在圆与圆形的上磁极同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控管的阴极陶瓷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对应于阳极外壳内部一侧的磁极边上设置多个由上磁极圆心部位向外围放射的间隔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控管的上磁极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背离阳极外壳内部一侧的磁极边上设置多个间断且共圆的圆弧状凹槽,圆弧状凹槽所在圆与圆形的上磁极同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控管的阴极陶瓷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背离阳极外壳内部一侧的磁极边上设置多个由上磁极圆心部位向外围放射的间隔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磁控管的阴极陶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有涂钛凹槽的总容积大于15mm3
CN 201110377947 2012-03-16 2012-03-16 磁控管的上磁极结构 Pending CN10331107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110377947 CN103311074A (zh) 2012-03-16 2012-03-16 磁控管的上磁极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110377947 CN103311074A (zh) 2012-03-16 2012-03-16 磁控管的上磁极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11074A true CN103311074A (zh) 2013-09-18

Family

ID=491361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110377947 Pending CN103311074A (zh) 2012-03-16 2012-03-16 磁控管的上磁极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31107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801839B1 (en) Magnetron
CN101640156A (zh) 磁控管的扼流结构
CN103311074A (zh) 磁控管的上磁极结构
CN205016492U (zh) 一种125kW连续波磁控管
CN102820194A (zh) 磁控管的阴极陶瓷结构
CN102237237A (zh) 磁控管的阴极部结构
CN102238765A (zh) 磁控管的天线帽
CN102820193B (zh) 磁控管的阴极部结构
CN102243971A (zh) 磁控管的阴极导线结构
CN102820195A (zh) 磁控管的天线封盖
US10366857B2 (en) Magnetron for microwave oven
JPS59688Y2 (ja) マクネトロン
WO2012120903A1 (ja) マグネトロンおよびマイクロ波利用機器
KR100283652B1 (ko) 마그네트론
KR100385738B1 (ko) 마그네트론의쉴드스트랩링
CN102237238A (zh) 磁控管的阴极导线结构
KR19990007633U (ko) 전자렌지용 마그네트론의 음극부 보강구조
JP2015118895A (ja) マグネトロン
KR0133042Y1 (ko) 마그네트론의 안테나구조
CN102237239A (zh) 磁控管的扼流结构
CN104253009A (zh) 微波炉用磁控管的天线固定结构
KR200165763Y1 (ko) 마그네트론의 하부 요오크구조
CN104253005A (zh) 微波炉用磁控管的排气管
KR200160999Y1 (ko) 필라멘트 고정홈이 형성된 리이드를 갖는 스템 조립체
KR100783408B1 (ko) 마그네트론의 초크필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