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06484B - 多柱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多柱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06484B
CN103306484B CN201310271386.5A CN201310271386A CN103306484B CN 103306484 B CN103306484 B CN 103306484B CN 201310271386 A CN201310271386 A CN 201310271386A CN 103306484 B CN103306484 B CN 10330648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carrier pipe
concrete
current divider
carr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7138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06484A (zh
Inventor
陆涛
武庚
王超
邓松波
韩春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ew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JIANHENG XINGDA ENGINEERING QUALITY INSPECTION Co Ltd
XINXING BUILDING DEVELOPMENT GENERAL Co CHIN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JIANHENG XINGDA ENGINEERING QUALITY INSPECTION Co Ltd, XINXING BUILDING DEVELOPMENT GENERAL Co CHINA filed Critical BEIJING JIANHENG XINGDA ENGINEERING QUALITY INSPEC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27138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306484B/zh
Publication of CN1033064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064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064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064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n-Site Construction Work That Accompanies The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oncrete (AREA)

Abstract

一种多柱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方法,应用在有两个钢管柱的施工现场,步骤一、在施工现场布置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系统,步骤二、用混凝土输送泵将混凝土同步注入到两个钢管柱中,步骤三、用气泵和橡皮管将一海绵球由其中一根输送管支管上的支管分流器吹入至该输送管支管中,将该输送管支管中的混凝土推出并经过输送管主管和输送管立管后送入到混凝土回收装置中去,步骤四、用气泵和橡皮管将另一海绵球由另一根输送管支管上的支管分流器吹入至另一根输送管支管中,将另一根输送管支管中的混凝土推出并经过输送管主管和输送管立管后送入到混凝土回收装置中去。采用了本施工方法,混凝土输送泵的使用效率被大大提高,同时施工工期明显缩短。

Description

多柱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泵送混凝土顶升施工技术。
背景技术
传统泵送混凝土顶升施工工艺应用于工程建筑施工中,该工艺是在钢管柱的下部管壁上开一个与输送管尺寸相似的孔洞,用泵管将混凝土输送泵与该孔连接,混凝土在泵压作用下通过泵管被连续注入钢管柱内,直至管内注满混凝土。
传统泵送混凝土顶升施工中的缺陷如下:1、支管和部分主管中的混凝土因拆管、清理,无法再使用,造成浪费;2、因拆管时间有限,如果操作不当,泵管会因拆除时间长导致泵管阻塞,从而造成巨大损失;3、被废弃在工作面上混凝土会造成垃圾清运困难、环境污染等问题;4、拆管和再次连接管线耗时长,造成不连续的施工,从而需要更多施工的时间。
现有一种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技术(专利申请号为201210131783.8,公布号为CN102619337.A),它是基于传统泵送混凝土顶升施工工艺,在泵管中加入若干个分流器,与需要注入混凝土的钢管柱一一对应(第一根柱除外),分流器由高压泵管制成,类似给排水系统中的“三通”。每个分流器设有三个管口,每个管口设有刀闸阀,通过刀闸阀控制混凝土流出和流入。因此,通过控制分流器的三个刀闸阀的开闭位置,就可以控制混凝土在“三通”中的流向或起到分流作用。但这种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技术与传统混凝土顶升施工的相同之处是一次只能对一根钢管柱进行顶升,而现阶段,超高压混凝土输送泵技术发展迅猛,由一台混凝土输送泵将混凝土输送至300米高度已经可以实现,因此如果在建筑物低区进行混凝土顶升作业时,如果只对一根钢管柱进行顶升,混凝土输送泵的强大功率不能完全发挥(即如果顶升高度较低,则混凝土输送泵只能发挥60%左右的功率),存在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柱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方法,要解决在建筑物低区进行混凝土顶升作业时、混凝土输送泵的强大功率不能完全发挥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种多柱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方法,应用在有两个钢管柱的施工现场,其特征在于施工步骤如下:
步骤一、在施工现场布置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系统,该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系统包括混凝土输送泵和混凝土输送管道,所述混凝土输送泵的出口处的最大压力为15Mpa以上,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包括有一根输送管立管、一根输送管主管和两根输送管支管,所述混凝土输送泵的出口与输送管立管连通,输送管立管又与输送管主管连通,输送管主管又与其中一根输送管支管连通,其中一根输送管支管又通过钢管柱止回阀与其中一个钢管柱的下部管壁上的孔洞连通,输送管主管还通过主管分流器与另一根输送管支管连通,另一根输送管支管又通过钢管柱止回阀与另一个钢管柱的下部管壁上的孔洞连通,所述输送管支管上设有支管分流器,并且支管分流器通过橡皮管与气泵连接。
步骤二、打开两个钢管柱的钢管柱止回阀,并通过控制主管分流器和支管分流器,用混凝土输送泵将混凝土经输送管立管、输送管主管和输送管支管后,同步注入到两个钢管柱中。
步骤三、当两个钢管柱中的混凝土注满以后,关闭两个钢管柱的钢管柱止回阀,然后通过控制主管分流器和支管分流器,用气泵和橡皮管将一海绵球由其中一根输送管支管上的支管分流器吹入至该输送管支管中,将该输送管支管中的混凝土推出并经过输送管主管和输送管立管后送入到混凝土回收装置中去。
步骤四、通过控制主管分流器和支管分流器,用气泵和橡皮管将另一海绵球由另一根输送管支管上的支管分流器吹入至另一根输送管支管中,将另一根输送管支管中的混凝土推出并经过输送管主管和输送管立管后送入到混凝土回收装置中去。
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还可以包括有输送管水平管和回收利用管道,所述混凝土输送泵通过输送管水平管与输送管立管连通,输送管水平管上还设有一个三通清理管,并且输送管水平管通过三通清理管与回收利用管道连通,回收利用管道又与混凝土回收装置连通。
当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还包括有输送管水平管和回收利用管道时,所述步骤二中,通过控制三通清理管、主管分流器和支管分流器,用混凝土输送泵将混凝土经输送管水平管、输送管立管、输送管主管和输送管支管后,同步注入到两个钢管柱中。
所述步骤三中,通过控制三通清理管、主管分流器和支管分流器,用气泵和橡皮管将一海绵球由其中一根输送管支管上的支管分流器吹入至该输送管支管中,将该输送管支管中的混凝土推出并经过输送管主管、输送管立管、输送管水平管和回收利用管道后送入到混凝土回收装置中去。
所述步骤四中,通过控制三通清理管、主管分流器和支管分流器,用气泵和橡皮管将另一海绵球由另一根输送管支管上的支管分流器吹入至另一根输送管支管中,将另一根输送管支管中的混凝土推出并经过输送管主管、输送管立管、输送管水平管3和回收利用管道后送入到混凝土回收装置中去。
第二种多柱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方法,应用在有三个钢管柱的施工现场,其特征在于施工步骤如下:
步骤一、在施工现场布置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系统,该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系统包括混凝土输送泵和混凝土输送管道,所述混凝土输送泵的出口处的最大压力为15Mpa以上,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包括有一根输送管立管、一根输送管主管和三根输送管支管,所述混凝土输送泵的出口与输送管立管连通,输送管立管又与输送管主管连通,输送管主管又与第一根输送管支管连通,第一根输送管支管又通过钢管柱止回阀与第一个钢管柱的下部管壁上的孔洞连通,输送管主管还通过主管分流器与第二根输送管支管连通,第二根输送管支管又通过钢管柱止回阀与第二个钢管柱的下部管壁上的孔洞连通,输送管主管还通过主管分流器与第三根输送管支管连通,第三根输送管支管又通过钢管柱止回阀与第三个钢管柱的下部管壁上的孔洞连通,所述输送管支管上设有支管分流器,并且支管分流器通过橡皮管与气泵连接。
步骤二、打开三个钢管柱的钢管柱止回阀,并通过控制主管分流器和支管分流器,用混凝土输送泵将混凝土经输送管立管、输送管主管和输送管支管后,同步注入到三个钢管柱中。
步骤三、当三个钢管柱中的混凝土注满以后,关闭三个钢管柱的钢管柱止回阀,然后通过控制主管分流器和支管分流器,用气泵和橡皮管将一海绵球由其中一根输送管支管上的支管分流器吹入至该输送管支管中,将该输送管支管中的混凝土推出并经过输送管主管和输送管立管后送入到混凝土回收装置中去。
步骤四、通过控制主管分流器和支管分流器,用气泵和橡皮管将第二个海绵球由第二根输送管支管上的支管分流器吹入至第二根输送管支管中,将第二根输送管支管中的混凝土推出并经过输送管主管和输送管立管后送入到混凝土回收装置中去。
步骤五、通过控制主管分流器和支管分流器,用气泵和橡皮管将第三个海绵球由第三根输送管支管上的支管分流器吹入至第三根输送管支管中,将第三根输送管支管中的混凝土推出并经过输送管主管和输送管立管后送入到混凝土回收装置中去。
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还可以包括有输送管水平管和回收利用管道,所述混凝土输送泵通过输送管水平管与输送管立管连通,输送管水平管上还设有一个三通清理管,并且输送管水平管通过三通清理管与回收利用管道连通,回收利用管道又与混凝土回收装置连通。
当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还包括有输送管水平管和回收利用管道时,所述步骤二中,通过控制三通清理管、主管分流器和支管分流器,用混凝土输送泵将混凝土经输送管水平管、输送管立管、输送管主管和输送管支管后,同步注入到三个钢管柱中。
所述步骤三中,通过控制三通清理管、主管分流器和支管分流器,用气泵和橡皮管将一海绵球由其中一根输送管支管上的支管分流器吹入至该输送管支管中,将该输送管支管中的混凝土推出并经过输送管主管、输送管立管、输送管水平管和回收利用管道后送入到混凝土回收装置中去。
所述步骤四中,通过控制三通清理管、主管分流器和支管分流器,用气泵和橡皮管将第二个海绵球由第二根输送管支管上的支管分流器吹入至第二根输送管支管中,将第二根输送管支管中的混凝土推出并经过输送管主管、输送管立管、输送管水平管和回收利用管道后送入到混凝土回收装置中去。
所述步骤五中,通过控制三通清理管、主管分流器和支管分流器,用气泵和橡皮管将第三个海绵球由第三根输送管支管上的支管分流器吹入至第三根输送管支管中,将第三根输送管支管中的混凝土推出并经过输送管主管、输送管立管、输送管水平管和回收利用管道后送入到混凝土回收装置中去。
第三种多柱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方法,应用在有四个或四个以上钢管柱的施工现场,其特征在于施工步骤如下:
步骤一、在施工现场布置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系统,该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系统包括混凝土输送泵和混凝土输送管道,所述混凝土输送泵的出口处的最大压力为15Mpa以上,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包括有一根输送管立管、一根输送管主管和多根输送管支管,并且输送管支管的数量与需要顶升的钢管柱的数量相同,所述混凝土输送泵的出口与输送管立管连通,输送管立管又与输送管主管连通,输送管主管又与第一根输送管支管连通,第一根输送管支管又通过钢管柱止回阀与第一个钢管柱的下部管壁上的孔洞连通,输送管主管还通过主管分流器与其余的输送管支管连通,其余的输送管支管又通过钢管柱止回阀与其余的钢管柱的下部管壁上的孔洞连通,所述输送管支管上设有支管分流器,并且支管分流器通过橡皮管与气泵连接。
步骤二、将钢管柱分为若干组,每组二至三个钢管柱,打开第一组钢管柱中的所有的钢管柱的钢管柱止回阀,并通过控制主管分流器和支管分流器,用混凝土输送泵将混凝土经输送管立管、输送管主管和输送管支管后,同步注入到第一组钢管柱中的所有的钢管柱中。
步骤三、当第一组钢管柱中的混凝土注满以后,关闭第一组钢管柱中的所有的钢管柱的钢管柱止回阀,打开第二组钢管柱中的所有的钢管柱的钢管柱止回阀,然后通过控制主管分流器和支管分流器,用气泵和橡皮管将海绵球由输送管支管上的支管分流器吹入至输送管支管中、依次将与第一组钢管柱对应的输送管支管中的混凝土推送注入至第二组钢管柱中去。
步骤四、当与第一组钢管柱对应的输送管支管中的混凝土全部推送注入到了第二组钢管柱中以后,再通过控制主管分流器和支管分流器,用混凝土输送泵将混凝土经输送管立管、输送管主管和输送管支管后,同步注入到第二组钢管柱中的所有的钢管柱中。
步骤五、依次类推,一直到最后一组钢管柱中的所有的钢管柱注满,关闭最后一组钢管柱中的所有的钢管柱的钢管柱止回阀;
步骤六、通过控制主管分流器和支管分流器,用气泵和橡皮管将海绵球由输送管支管上的支管分流器吹入至输送管支管中、依次将与最后一组钢管柱对应的输送管支管中的混凝土推出并经过输送管主管和输送管立管后送入到混凝土回收装置中去。
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还包括有输送管水平管和回收利用管道,所述混凝土输送泵通过输送管水平管与输送管立管连通,输送管水平管上还设有一个三通清理管,并且输送管水平管通过三通清理管与回收利用管道连通,回收利用管道又与混凝土回收装置连通。
当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还包括有输送管水平管和回收利用管道时,所述步骤二中,通过控制三通清理管、主管分流器和支管分流器,用混凝土输送泵将混凝土经输送管水平管、输送管立管、输送管主管和输送管支管后,同步注入到第一组钢管柱中的所有的钢管柱中。
所述步骤四中,通过控制三通清理管、主管分流器和支管分流器,用混凝土输送泵将混凝土经输送管水平管、输送管立管、输送管主管和输送管支管后,同步注入到第二组钢管柱中的所有的钢管柱中。
所述步骤六中,通过控制三通清理管、主管分流器和支管分流器,用气泵和橡皮管将海绵球由输送管支管上的支管分流器吹入至输送管支管中,依次将与最后一组钢管柱对应的输送管支管中的混凝土推出并经过输送管主管、输送管立管、输送管水平管和回收利用管道后送入到混凝土回收装置中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本发明在克服了混凝土因拆管、清理而无法再使用的问题,以及克服了因拆管时间有限(如人工操作不当所造成泵管阻塞)而容易引起巨大损失的问题的基础上,提高了混凝土输送泵在建筑物低区作业时的利用率。
采用了本发明以后,由于多根钢管柱同时被顶升,混凝土输送泵的使用效率被大大提高,同时施工工期明显缩短;由于分流器的使用,施工连续,劳动力利用更为合理,限制时间少;由于回流过程的存在,施工中被废弃的混凝土显著减少;由于减少了混凝土废弃物的清理,降低了工人劳动量,节约了材料使用,减少了环境污染。
本发明通过布置管线实现了一次顶升后的多次回流。
本发明还通过增加回收利用管道和三通清理管,更加快捷方便合理的回收利用了废弃的混凝土。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施工现场有四个钢管柱时、用混凝土输送泵将混凝土同步注入到钢管柱1#和钢管柱2#中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b处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c处的示意图。
图5是施工现场有四个钢管柱时、支管2#中的混凝土推送注入至钢管柱3#的示意图。
图6是施工现场有四个钢管柱时、支管1#中的混凝土推送注入至钢管柱3#的示意图。
图7是施工现场有四个钢管柱时、用混凝土输送泵将混凝土同步注入到钢管柱3#和钢管柱4#中的示意图。
图8是施工现场有四个钢管柱时、支管3#中的混凝土通过回收利用管道进入到混凝土回收装置中去的示意图。
图9是施工现场有四个钢管柱时、支管4#中的混凝土通过回收利用管道进入到混凝土回收装置中去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1-输送管立管、2-输送管主管、3-输送管水平管、4-混凝土输送泵、5-橡皮管、6-气泵、7-回收利用管道、8-三通清理管、9-主管分流器、10-支管分流器、11-地面、12-工作面、13-支管1#、14-支管2#、15-支管3#、16-支管4#、17-钢管柱1#、18-钢管柱2#、19-钢管柱3#、20-钢管柱4#、21-混凝土流。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是第一种多柱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方法,应用在有两个钢管柱的施工现场,其施工步骤如下。
步骤一、在施工现场布置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系统,该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系统包括混凝土输送泵4和混凝土输送管道,所述混凝土输送泵4的出口处的最大压力为15Mpa以上,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包括有一根输送管立管1、一根输送管主管2和两根输送管支管,所述混凝土输送泵4的出口与输送管立管1连通,输送管立管1又与输送管主管2连通,输送管主管2又与其中一根输送管支管连通,其中一根输送管支管又通过钢管柱止回阀与其中一个钢管柱的下部管壁上的孔洞连通,输送管主管2还通过主管分流器9与另一根输送管支管连通,另一根输送管支管又通过钢管柱止回阀与另一个钢管柱的下部管壁上的孔洞连通,所述输送管支管上设有支管分流器10,并且支管分流器10通过橡皮管5与气泵6连接。
步骤二、打开两个钢管柱的钢管柱止回阀,并通过控制主管分流器9和支管分流器10,用混凝土输送泵4将混凝土经输送管立管、输送管主管和输送管支管后,同步注入到两个钢管柱中。
步骤三、当两个钢管柱中的混凝土注满以后,关闭两个钢管柱的钢管柱止回阀,然后通过控制主管分流器9和支管分流器10,用气泵6和橡皮管5将一海绵球由其中一根输送管支管上的支管分流器吹入至该输送管支管中,将该输送管支管中的混凝土推出并经过输送管主管和输送管立管后送入到混凝土回收装置中去。
步骤四、通过控制主管分流器9和支管分流器10,用气泵6和橡皮管5将另一海绵球由另一根输送管支管上的支管分流器吹入至另一根输送管支管中,将另一根输送管支管中的混凝土推出并经过输送管主管和输送管立管后送入到混凝土回收装置中去。
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还包括有输送管水平管3和回收利用管道7,所述混凝土输送泵4通过输送管水平管3与输送管立管1连通,输送管水平管3上还设有一个三通清理管8,并且输送管水平管3通过三通清理管8与回收利用管道7连通,回收利用管道7又与混凝土回收装置连通。
当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还包括有输送管水平管和回收利用管道时,所述步骤二中,通过控制三通清理管8、主管分流器9和支管分流器10,用混凝土输送泵4将混凝土经输送管水平管3、输送管立管1、输送管主管2和输送管支管后,同步注入到两个钢管柱中。
所述步骤三中,通过控制三通清理管8、主管分流器9和支管分流器10,用气泵6和橡皮管5将一海绵球由其中一根输送管支管上的支管分流器吹入至该输送管支管中,将该输送管支管中的混凝土推出并经过输送管主管2、输送管立管1、输送管水平管3和回收利用管道7后送入到混凝土回收装置中去。
所述步骤四中,通过控制三通清理管8、主管分流器9和支管分流器10,用气泵6和橡皮管5将另一海绵球由另一根输送管支管上的支管分流器吹入至另一根输送管支管中,将另一根输送管支管中的混凝土推出并经过输送管主管2、输送管立管1、输送管水平管3和回收利用管道7后送入到混凝土回收装置中去。
实施例二是第二种多柱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方法,应用在有三个钢管柱的施工现场,其施工步骤如下。
步骤一、在施工现场布置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系统,该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系统包括混凝土输送泵4和混凝土输送管道,所述混凝土输送泵4的出口处的最大压力为15Mpa以上,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包括有一根输送管立管1、一根输送管主管2和三根输送管支管,所述混凝土输送泵4的出口与输送管立管1连通,输送管立管1又与输送管主管2连通,输送管主管2又与第一根输送管支管连通,第一根输送管支管又通过钢管柱止回阀与第一个钢管柱的下部管壁上的孔洞连通,输送管主管2还通过主管分流器9与第二根输送管支管连通,第二根输送管支管又通过钢管柱止回阀与第二个钢管柱的下部管壁上的孔洞连通,输送管主管2还通过主管分流器9与第三根输送管支管连通,第三根输送管支管又通过钢管柱止回阀与第三个钢管柱的下部管壁上的孔洞连通,所述输送管支管上设有支管分流器10,并且支管分流器10通过橡皮管5与气泵6连接。
步骤二、打开三个钢管柱的钢管柱止回阀,并通过控制主管分流器9和支管分流器10,用混凝土输送泵4将混凝土经输送管立管、输送管主管和输送管支管后,同步注入到三个钢管柱中。
步骤三、当三个钢管柱中的混凝土注满以后,关闭三个钢管柱的钢管柱止回阀,然后通过控制主管分流器9和支管分流器10,用气泵6和橡皮管5将一海绵球由其中一根输送管支管上的支管分流器吹入至该输送管支管中,将该输送管支管中的混凝土推出并经过输送管主管和输送管立管后送入到混凝土回收装置中去。
步骤四、通过控制主管分流器9和支管分流器10,用气泵6和橡皮管5将第二个海绵球由第二根输送管支管上的支管分流器吹入至第二根输送管支管中,将第二根输送管支管中的混凝土推出并经过输送管主管和输送管立管后送入到混凝土回收装置中去。
步骤五、通过控制主管分流器9和支管分流器10,用气泵6和橡皮管5将第三个海绵球由第三根输送管支管上的支管分流器吹入至第三根输送管支管中,将第三根输送管支管中的混凝土推出并经过输送管主管和输送管立管后送入到混凝土回收装置中去。
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还包括有输送管水平管3和回收利用管道7,所述混凝土输送泵4通过输送管水平管3与输送管立管1连通,输送管水平管3上还设有一个三通清理管8,并且输送管水平管3通过三通清理管8与回收利用管道7连通,回收利用管道7又与混凝土回收装置连通。
当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还包括有输送管水平管和回收利用管道时,所述步骤二中,通过控制三通清理管8、主管分流器9和支管分流器10,用混凝土输送泵4将混凝土经输送管水平管3、输送管立管1、输送管主管2和输送管支管后,同步注入到三个钢管柱中。
所述步骤三中,通过控制三通清理管8、主管分流器9和支管分流器10,用气泵6和橡皮管5将一海绵球由其中一根输送管支管上的支管分流器吹入至该输送管支管中,将该输送管支管中的混凝土推出并经过输送管主管2、输送管立管1、输送管水平管3和回收利用管道7后送入到混凝土回收装置中去。
所述步骤四中,通过控制三通清理管8、主管分流器9和支管分流器10,用气泵6和橡皮管5将第二个海绵球由第二根输送管支管上的支管分流器吹入至第二根输送管支管中,将第二根输送管支管中的混凝土推出并经过输送管主管2、输送管立管1、输送管水平管3和回收利用管道7后送入到混凝土回收装置中去。
所述步骤五中,通过控制三通清理管8、主管分流器9和支管分流器10,用气泵6和橡皮管5将第三个海绵球由第三根输送管支管上的支管分流器吹入至第三根输送管支管中,将第三根输送管支管中的混凝土推出并经过输送管主管2、输送管立管1、输送管水平管3和回收利用管道7后送入到混凝土回收装置中去。
实施例三是第三种多柱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方法,应用在有四个钢管柱的施工现场,其施工步骤如下。
步骤一、在施工现场布置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系统,该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系统包括混凝土输送泵4和混凝土输送管道,所述混凝土输送泵4的出口处的最大压力为15Mpa以上,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包括有一根输送管立管1、一根输送管主管2和四根输送管支管,所述混凝土输送泵4的出口与输送管立管1连通,输送管立管1又与输送管主管2连通,输送管主管2又与第一根输送管支管(即支管1#13 )连通,第一根输送管支管又通过钢管柱止回阀与第一个钢管柱(即钢管柱1#17)的下部管壁上的孔洞连通,输送管主管2还通过主管分流器9与其余的输送管支管(即支管2#14、支管3#15和支管4#16)连通,其余的输送管支管又通过钢管柱止回阀与其余的钢管柱(即钢管柱2#18、钢管柱3#19和钢管柱4#20)的下部管壁上的孔洞连通,所述输送管支管上设有支管分流器10,并且支管分流器10通过橡皮管5与气泵6连接。
步骤二、将钢管柱分为两组,每组二个钢管柱,打开第一组钢管柱中的所有的钢管柱(即钢管柱1#17和钢管柱2#18)的钢管柱止回阀,并通过控制主管分流器9和支管分流器10,用混凝土输送泵4将混凝土经输送管立管、输送管主管和输送管支管后,同步注入到第一组钢管柱中的所有的钢管柱中。
步骤三、当第一组钢管柱中的混凝土注满以后,关闭第一组钢管柱中的所有的钢管柱的钢管柱止回阀,打开第二组钢管柱(即钢管柱3#19和钢管柱4#20)中的所有的钢管柱的钢管柱止回阀,然后通过控制主管分流器9和支管分流器10,用气泵6和橡皮管5将海绵球由输送管支管上的支管分流器吹入至输送管支管中、依次将与第一组钢管柱对应的输送管支管(即支管1#13和支管2#14)中的混凝土推送注入至第二组钢管柱(具体来说,先将支管2#14中的混凝土推送注入至钢管柱3#19,再将支管1#13中的混凝土推送注入至钢管柱3#19)中去。
步骤四、当与第一组钢管柱对应的输送管支管中的混凝土全部推送注入到了第二组钢管柱中以后,再通过控制主管分流器9和支管分流器10,用混凝土输送泵4将混凝土经输送管立管、输送管主管和输送管支管后,同步注入到第二组钢管柱中的所有的钢管柱中。
步骤五、第二组钢管柱中的所有的钢管柱注满,关闭第二组钢管柱中的所有的钢管柱的钢管柱止回阀。
步骤六、通过控制主管分流器9和支管分流器10,用气泵6和橡皮管5将海绵球由输送管支管上的支管分流器吹入至输送管支管中、依次将与第二组钢管柱对应的输送管支管(即支管3#15和支管4#16)中的混凝土推出并经过输送管主管和输送管立管后送入到混凝土回收装置中去。
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还包括有输送管水平管3和回收利用管道7,所述混凝土输送泵4通过输送管水平管3与输送管立管1连通,输送管水平管3上还设有一个三通清理管8,并且输送管水平管3通过三通清理管8与回收利用管道7连通,回收利用管道7又与混凝土回收装置连通。
当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还包括有输送管水平管和回收利用管道时,所述步骤二中,通过控制三通清理管8、主管分流器9和支管分流器10,用混凝土输送泵4将混凝土经输送管水平管3、输送管立管1、输送管主管2和输送管支管后,同步注入到第一组钢管柱中的所有的钢管柱中。
所述步骤四中,通过控制三通清理管8、主管分流器9和支管分流器10,用混凝土输送泵4将混凝土经输送管水平管3、输送管立管1、输送管主管2和输送管支管后,同步注入到第二组钢管柱中的所有的钢管柱中。
所述步骤六中,通过控制三通清理管8、主管分流器9和支管分流器10,用气泵6和橡皮管5将海绵球由输送管支管上的支管分流器吹入至输送管支管中,依次将与第二组钢管柱对应的输送管支管中的混凝土推出并经过输送管主管2、输送管立管1、输送管水平管3和回收利用管道7后送入到混凝土回收装置中去。
在其它实施例中,当施工现场有五个钢管柱时,对应有五根输送管支管,同时可以将钢管柱分为两组:一组两个钢管柱、另一组三个钢管柱。当施工现场有六个钢管柱时,对应有六根输送管支管,同时可以将钢管柱分为两组,一组三个钢管柱、另一组三个钢管柱,或者将钢管柱分为三组,每组各两个钢管柱。当施工现场有七个钢管柱时,对应有七根输送管支管,同时可以将钢管柱分为三组,一组三个钢管柱、另外两组各两个钢管柱。当施工现场有八个钢管柱时,对应有八根输送管支管,同时可以将钢管柱分为三组,两组各三个钢管柱、第三组两个钢管柱,或者将钢管柱分为四组,每组各两个钢管柱。当施工现场有九个钢管柱时,对应有九根输送管支管,同时可以将钢管柱分为三组,每组各三个钢管柱,或者将钢管柱分为四组,其中三组各两个钢管柱、第四组三个钢管柱。以此类推,当钢管柱时更多时,可以根据需要分成多组,每组两个或三个钢管柱,然后一组一组的进行混凝土顶升。
在其它实施例中,施工现场也可以有五个、六个或者更多的钢管柱,此时钢管柱被分为三组或三组以上。当钢管柱被分为三组或三组以上时,先顶升完第一组钢管柱,然后将与第一组钢管柱对应的输送管支管中的混凝土注入至第二组钢管柱中去,然后顶升第二组钢管柱,顶升完第二组钢管柱,再将与第二组钢管柱对应的输送管支管中的混凝土注入至第三组钢管柱中去,然后顶升第三组钢管柱,然后依次类推,直到顶升完所有的钢管柱,再将与最后一组钢管柱对应的输送管支管中的混凝土送入到混凝土回收装置中去。
本发明可以应用在传统的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系统(专利申请号为201210131783.8,公布号为CN102619337.A)中,也可以应用在本发明中提到的改进过的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系统(即增加了输送管水平管3和回收利用管道7的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系统)中。在顶升阶段,需要通过合理计算混凝土输送泵的输出压力,确定出一次顶升多根钢管柱的数量,一般来说,可以一次顶升两个或三个钢管柱;
所述图1为实施例三的首次顶升,即钢管柱1#和钢管柱2#被顶升。
所述图5为实施例三的首次回流,即支管2#上的支管分流器连接气泵,混凝土沿与支管2#连通的主管分流器、与支管3#连通的主管分流器、以及支管3#上的支管分流器的方向流到钢管柱3#中。
所述图6为实施例三的第二次回流,支管1#上的支管分流器连接气泵,混凝土沿与支管2#连通的主管分流器、与支管3#连通的主管分流器、以及支管3#上的支管分流器的方向流到钢管柱3#中。
所述图7为实施例三的第二次顶升,钢管柱3#和钢管柱4#被顶升。
所述图8为实施例三的第三次回流,支管3#上的支管分流器连接气泵,混凝土沿与支管3#连通的主管分流器、与支管4#连通的主管分流器后回到地面,再经过三通清理管和排放至回收利用管道。
所述图9为实施例三的第四次回流,支管4#上的支管分流器连接气泵,混凝土沿与支管4#连通的主管分流器后回到地面,再经过三通清理管和排放至回收利用管道。
施工之前必须注意一下几点:
1、在施工之前编写方案,计算混凝土输送泵压力值,然后合理布置泵管。
2、布置支管分流器。至少需要2台,施工中最多需要的数量与钢管柱的数量相同。钢管柱的数量为施工作业面内钢管柱的总数。应至少布置的2台支管分流器一一对应安装在顶升的2个钢管柱上。
3、布置主管分流器,必须布置的主管分流器台数为钢管柱的总量减一。除了最先顶升的钢管柱外不需要布置主管分流器外,其他各个钢管柱都需要布置。
4、顶升过程不需要使用海绵球,因为混凝土输送泵压力充足,并且混凝土会源源不断补充到混凝土输送泵内。
5、回流过程必须使用海绵球,因为气泵不能直接推动混凝土,需要用海绵球封闭泵管以产生气压。
6、主管分流器内设有两种刀闸阀板——导流阀板和截球阀板。
以实施例三为例,假定某作业面上有四根钢管柱需要顶升,按图1所示,在钢管柱1#至钢管柱4#边布置主管分流器和支管分流器,并用泵管将其连接,其中钢管柱1#、钢管柱2#、钢管柱3#布置对应的支管分流器。主管分流器布置在钢管柱4#、钢管柱3#、钢管柱2#相对应的位置。钢管柱1#不布置主管分流器。假设的钢管柱顶升次序两个一组,钢管柱2#、钢管柱1#第一组,钢管柱3#和钢管柱4#第二组。如图2所示,工作面上的气泵连接在支管2#上。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如图1所示,顶升作业开始前,通过调整各个分流器上的刀闸阀后,开动地面上的混凝土输送泵,混凝土按图中箭头方向(混凝土流21)流入钢管柱1#和钢管柱2#。顶升作业中只有地面上的混凝土输送泵工作,施工面上的气泵不工作。当混凝土注满钢管柱1#和钢管柱2#之后,关闭地面上的混凝土输送泵。
2、如图5所示,工作面上的气泵已连接在支管2#上的支管分流器上,此时海绵球已在连接之前放入支管2#上的支管分流器内,然后按以下步骤进行:(1)调节相应的主管分流器和支管分流器上的刀闸阀,使得混凝土可以按照图中箭头指示方向(混凝土流21)流动;(2)开动支管2#上的支管分流器上连接的气泵,气泵迫使海绵球推动泵管内混凝土按箭头方向流动,在海绵球被连接支管3#用的主管分流器的截球阀板拦截前,混凝土将回流至钢管柱3#内;(3)在海绵球被连接支管3#用的主管分流器的截球阀拦截后,气泵停机;(4)拆除支管2#和支管2#上的支管分流器;(5)在连接支管3#用的主管分流器处取出海棉球。
3、按图6所示执行如下步骤:(1)将工作面上的气泵移至支管1#上的支管分流器上,在连接之前将海绵球放入支管1#上的支管分流器上内;(2)调节相应的主管分流器和支管分流器上的刀闸阀,使得混凝土可以按照图中箭头指示方向流动;(3)开动支管1#上的支管分流器上连接的气泵,气泵迫使海绵球推动泵管内混凝土按箭头方向流动,在海绵球被连接支管3#用的主管分流器的截球阀板拦截前,混凝土将回流至钢管柱3#内;(4)在海绵球被连接支管3#用的主管分流器的截球阀板拦截后,气泵停机;(5)拆除支管1#、支管1#上的支管分流器和连接支管2#用的主管分流器;(6)在连接支管3#用的主管分流器处取出海棉球。
4、按图7所示执行如下步骤:(1)将工作面上的气泵移至支管3#上的支管分流器上,暂不连接;(2)调节相应的主管分流器和支管分流器上的刀闸阀,使得混凝土可以按照图中箭头指示方向流动;(3)开动地面上的混凝土输送泵。开始顶升作业;(4)当混凝土注满钢管柱3#和钢管柱4#之后,关闭地面上的混凝土输送泵。
5、按图8所示执行如下步骤:(1)将工作面上的气泵移至支管3#上的支管分流器上,在连接之前将海绵球放入支管3#上的支管分流器内;(2)调节相应的主管分流器和支管分流器上的刀闸阀,使得混凝土可以按照图中箭头指示方向流动;(3)调节三通清理管上的刀闸阀板,使得混凝土流可以流入回收利用管道;(4)开动支管3#上的支管分流器上连接的气泵,气泵迫使海绵球推动泵管内混凝土按箭头方向流动,在海绵球被连接支管4#用的主管分流器的截球阀拦截前,混凝土将回流至回收利用管道;(5)在海绵球被连接支管4#用的主管分流器的截球阀拦截后,气泵停机;(6)拆除连接支管3#用的主管分流器、支管3#、以及支管3#上的支管分流器;(7)在连接支管4#用的主管分流器处取出海棉球。
6、按图9所示执行如下步骤:(1)将工作面上的气泵移至支管4#上的支管分流器,在连接之前将海绵球放入支管4#上的支管分流器内;(2)调节相应的主管分流器和支管分流器上的刀闸阀,使得混凝土可以按照图中箭头指示方向流动;(3)开动支管4#上的支管分流器上连接的气泵,气泵迫使海绵球推动泵管内混凝土按箭头方向流动,混凝土将回流至回收利用管道;(4)本步骤中海绵球不被拦截,当海绵球从回收利用管道排出后,泵管已经清理完毕,气泵停机。
7、拆除工作面上的输送管主管,至此作业完成。

Claims (6)

1.一种多柱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方法,应用在有两个钢管柱的施工现场,其特征在于施工步骤如下:
步骤一、在施工现场布置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系统,该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系统包括混凝土输送泵(4)和混凝土输送管道,所述混凝土输送泵(4)的出口处的最大压力为15Mpa以上,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包括有一根输送管立管(1)、一根输送管主管(2)和两根输送管支管,所述混凝土输送泵(4)的出口与输送管立管(1)连通,输送管立管(1)又与输送管主管(2)连通,输送管主管(2)又与其中一根输送管支管连通,其中一根输送管支管又通过钢管柱止回阀与其中一个钢管柱的下部管壁上的孔洞连通,输送管主管(2)还通过主管分流器(9)与另一根输送管支管连通,另一根输送管支管又通过钢管柱止回阀与另一个钢管柱的下部管壁上的孔洞连通,所述输送管支管上设有支管分流器(10),并且支管分流器(10)通过橡皮管(5)与气泵(6)连接;
步骤二、打开两个钢管柱的钢管柱止回阀,并通过控制主管分流器(9)和支管分流器(10),用混凝土输送泵(4)将混凝土经输送管立管、输送管主管和输送管支管后,同步注入到两个钢管柱中;
步骤三、当两个钢管柱中的混凝土注满以后,关闭两个钢管柱的钢管柱止回阀,然后通过控制主管分流器(9)和支管分流器(10),用气泵(6)和橡皮管(5)将一海绵球由其中一根输送管支管上的支管分流器吹入至该输送管支管中,将该输送管支管中的混凝土推出并经过输送管主管和输送管立管后送入到混凝土回收装置中去;
步骤四、通过控制主管分流器(9)和支管分流器(10),用气泵(6)和橡皮管(5)将另一海绵球由另一根输送管支管上的支管分流器吹入至另一根输送管支管中,将另一根输送管支管中的混凝土推出并经过输送管主管和输送管立管后送入到混凝土回收装置中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柱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还包括有输送管水平管(3)和回收利用管道(7),所述混凝土输送泵(4)通过输送管水平管(3)与输送管立管(1)连通,输送管水平管(3)上还设有一个三通清理管(8),并且输送管水平管(3)通过三通清理管(8)与回收利用管道(7)连通,回收利用管道(7)又与混凝土回收装置连通;
所述步骤二中,通过控制三通清理管(8)、主管分流器(9)和支管分流器(10),用混凝土输送泵(4)将混凝土经输送管水平管(3)、输送管立管(1)、输送管主管(2)和输送管支管后,同步注入到两个钢管柱中;
所述步骤三中,通过控制三通清理管(8)、主管分流器(9)和支管分流器(10),用气泵(6)和橡皮管(5)将一海绵球由其中一根输送管支管上的支管分流器吹入至该输送管支管中,将该输送管支管中的混凝土推出并经过输送管主管(2)、输送管立管(1)、输送管水平管(3)和回收利用管道(7)后送入到混凝土回收装置中去;
所述步骤四中,通过控制三通清理管(8)、主管分流器(9)和支管分流器(10),用气泵(6)和橡皮管(5)将另一海绵球由另一根输送管支管上的支管分流器吹入至另一根输送管支管中,将另一根输送管支管中的混凝土推出并经过输送管主管(2)、输送管立管(1)、输送管水平管(3)和回收利用管道(7)后送入到混凝土回收装置中去。
3.一种多柱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方法,应用在有三个钢管柱的施工现场,其特征在于施工步骤如下:
步骤一、在施工现场布置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系统,该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系统包括混凝土输送泵(4)和混凝土输送管道,所述混凝土输送泵(4)的出口处的最大压力为15Mpa以上,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包括有一根输送管立管(1)、一根输送管主管(2)和三根输送管支管,所述混凝土输送泵(4)的出口与输送管立管(1)连通,输送管立管(1)又与输送管主管(2)连通,输送管主管(2)又与第一根输送管支管连通,第一根输送管支管又通过钢管柱止回阀与第一个钢管柱的下部管壁上的孔洞连通,输送管主管(2)还通过主管分流器(9)与第二根输送管支管连通,第二根输送管支管又通过钢管柱止回阀与第二个钢管柱的下部管壁上的孔洞连通,输送管主管(2)还通过主管分流器(9)与第三根输送管支管连通,第三根输送管支管又通过钢管柱止回阀与第三个钢管柱的下部管壁上的孔洞连通,所述输送管支管上设有支管分流器(10),并且支管分流器(10)通过橡皮管(5)与气泵(6)连接;
步骤二、打开三个钢管柱的钢管柱止回阀,并通过控制主管分流器(9)和支管分流器(10),用混凝土输送泵(4)将混凝土经输送管立管、输送管主管和输送管支管后,同步注入到三个钢管柱中;
步骤三、当三个钢管柱中的混凝土注满以后,关闭三个钢管柱的钢管柱止回阀,然后通过控制主管分流器(9)和支管分流器(10),用气泵(6)和橡皮管(5)将一海绵球由其中一根输送管支管上的支管分流器吹入至该输送管支管中,将该输送管支管中的混凝土推出并经过输送管主管和输送管立管后送入到混凝土回收装置中去;
步骤四、通过控制主管分流器(9)和支管分流器(10),用气泵(6)和橡皮管(5)将第二个海绵球由第二根输送管支管上的支管分流器吹入至第二根输送管支管中,将第二根输送管支管中的混凝土推出并经过输送管主管和输送管立管后送入到混凝土回收装置中去;
步骤五、通过控制主管分流器(9)和支管分流器(10),用气泵(6)和橡皮管(5)将第三个海绵球由第三根输送管支管上的支管分流器吹入至第三根输送管支管中,将第三根输送管支管中的混凝土推出并经过输送管主管和输送管立管后送入到混凝土回收装置中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柱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还包括有输送管水平管(3)和回收利用管道(7),所述混凝土输送泵(4)通过输送管水平管(3)与输送管立管(1)连通,输送管水平管(3)上还设有一个三通清理管(8),并且输送管水平管(3)通过三通清理管(8)与回收利用管道(7)连通,回收利用管道(7)又与混凝土回收装置连通;
所述步骤二中,通过控制三通清理管(8)、主管分流器(9)和支管分流器(10),用混凝土输送泵(4)将混凝土经输送管水平管(3)、输送管立管(1)、输送管主管(2)和输送管支管后,同步注入到三个钢管柱中;
所述步骤三中,通过控制三通清理管(8)、主管分流器(9)和支管分流器(10),用气泵(6)和橡皮管(5)将一海绵球由其中一根输送管支管上的支管分流器吹入至该输送管支管中,将该输送管支管中的混凝土推出并经过输送管主管(2)、输送管立管(1)、输送管水平管(3)和回收利用管道(7)后送入到混凝土回收装置中去;
所述步骤四中,通过控制三通清理管(8)、主管分流器(9)和支管分流器(10),用气泵(6和橡皮管(5)将第二个海绵球由第二根输送管支管上的支管分流器吹入至第二根输送管支管中,将第二根输送管支管中的混凝土推出并经过输送管主管(2)、输送管立管(1)、输送管水平管(3)和回收利用管道(7)后送入到混凝土回收装置中去;
所述步骤五中,通过控制三通清理管(8)、主管分流器(9)和支管分流器(10),用气泵(6)和橡皮管(5)将第三个海绵球由第三根输送管支管上的支管分流器吹入至第三根输送管支管中,将第三根输送管支管中的混凝土推出并经过输送管主管(2)、输送管立管(1)、输送管水平管(3)和回收利用管道(7)后送入到混凝土回收装置中去。
5.一种多柱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方法,应用在有四个或四个以上钢管柱的施工现场,其特征在于施工步骤如下:
步骤一、在施工现场布置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系统,该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系统包括混凝土输送泵(4)和混凝土输送管道,所述混凝土输送泵(4)的出口处的最大压力为15Mpa以上,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包括有一根输送管立管(1)、一根输送管主管(2)和多根输送管支管,并且输送管支管的数量与需要顶升的钢管柱的数量相同,所述混凝土输送泵(4)的出口与输送管立管(1)连通,输送管立管(1)又与输送管主管(2)连通,输送管主管(2)又与第一根输送管支管连通,第一根输送管支管又通过钢管柱止回阀与第一个钢管柱的下部管壁上的孔洞连通,输送管主管(2)还通过主管分流器(9)与其余的输送管支管连通,其余的输送管支管又通过钢管柱止回阀与其余的钢管柱的下部管壁上的孔洞连通,所述输送管支管上设有支管分流器(10),并且支管分流器(10)通过橡皮管(5)与气泵(6)连接;
步骤二、将钢管柱分为若干组,每组二至三个钢管柱,打开第一组钢管柱中的所有的钢管柱的钢管柱止回阀,并通过控制主管分流器(9)和支管分流器(10),用混凝土输送泵(4)将混凝土经输送管立管、输送管主管和输送管支管后,同步注入到第一组钢管柱中的所有的钢管柱中;
步骤三、当第一组钢管柱中的混凝土注满以后,关闭第一组钢管柱中的所有的钢管柱的钢管柱止回阀,打开第二组钢管柱中的所有的钢管柱的钢管柱止回阀,然后通过控制主管分流器(9)和支管分流器(10),用气泵(6)和橡皮管(5)将海绵球由输送管支管上的支管分流器吹入至输送管支管中、依次将与第一组钢管柱对应的输送管支管中的混凝土推送注入至第二组钢管柱中去;
步骤四、当与第一组钢管柱对应的输送管支管中的混凝土全部推送注入到了第二组钢管柱中以后,再通过控制主管分流器(9)和支管分流器(10),用混凝土输送泵(4)将混凝土经输送管立管、输送管主管和输送管支管后,同步注入到第二组钢管柱中的所有的钢管柱中;
步骤五、依次类推,一直到最后一组钢管柱中的所有的钢管柱注满,关闭最后一组钢管柱中的所有的钢管柱的钢管柱止回阀;
步骤六、通过控制主管分流器(9)和支管分流器(10),用气泵(6)和橡皮管(5)将海绵球由输送管支管上的支管分流器吹入至输送管支管中、依次将与最后一组钢管柱对应的输送管支管中的混凝土推出并经过输送管主管和输送管立管后送入到混凝土回收装置中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柱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还包括有输送管水平管(3)和回收利用管道(7),所述混凝土输送泵(4)通过输送管水平管(3)与输送管立管(1)连通,输送管水平管(3)上还设有一个三通清理管(8),并且输送管水平管(3)通过三通清理管(8)与回收利用管道(7)连通,回收利用管道(7)又与混凝土回收装置连通;
所述步骤二中,通过控制三通清理管(8)、主管分流器(9)和支管分流器(10),用混凝土输送泵(4)将混凝土经输送管水平管(3)、输送管立管(1)、输送管主管(2)和输送管支管后,同步注入到第一组钢管柱中的所有的钢管柱中;
所述步骤四中,通过控制三通清理管(8)、主管分流器(9)和支管分流器(10),用混凝土输送泵(4)将混凝土经输送管水平管(3)、输送管立管(1)、输送管主管(2)和输送管支管后,同步注入到第二组钢管柱中的所有的钢管柱中;
所述步骤六中,通过控制三通清理管(8)、主管分流器(9)和支管分流器(10),用气泵(6)和橡皮管(5)将海绵球由输送管支管上的支管分流器吹入至输送管支管中,依次将与最后一组钢管柱对应的输送管支管中的混凝土推出并经过输送管主管(2)、输送管立管(1)、输送管水平管(3)和回收利用管道(7)后送入到混凝土回收装置中去。
CN201310271386.5A 2013-06-27 2013-06-27 多柱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方法 Active CN10330648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71386.5A CN103306484B (zh) 2013-06-27 2013-06-27 多柱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71386.5A CN103306484B (zh) 2013-06-27 2013-06-27 多柱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06484A CN103306484A (zh) 2013-09-18
CN103306484B true CN103306484B (zh) 2015-10-14

Family

ID=491321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71386.5A Active CN103306484B (zh) 2013-06-27 2013-06-27 多柱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30648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95330B (zh) * 2015-04-02 2017-04-12 广州市第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高层建筑砂浆泵送及余灰回收装置和方法
CN106939606A (zh) * 2017-03-30 2017-07-11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大面积水上支架浇筑方法
EP4347972A1 (en) * 2021-05-28 2024-04-10 Steelike,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placing and circulating concret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8594A (ja) * 1996-06-28 1998-01-20 Shimizu Corp 鋼管柱コンクリート送り込み装置と鋼管柱コンクリートの送り込み方法
JPH10306584A (ja) * 1997-04-30 1998-11-17 Sumitomo Metal Ind Ltd 複合床版のコンクリート充填方法
CN201614740U (zh) * 2009-07-21 2010-10-27 中冶天工建设有限公司 箱形截面钢柱分层顶升砼装置
CN102619337A (zh) * 2012-05-02 2012-08-01 中国新兴建设开发总公司 混凝土顶升回流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8594A (ja) * 1996-06-28 1998-01-20 Shimizu Corp 鋼管柱コンクリート送り込み装置と鋼管柱コンクリートの送り込み方法
JPH10306584A (ja) * 1997-04-30 1998-11-17 Sumitomo Metal Ind Ltd 複合床版のコンクリート充填方法
CN201614740U (zh) * 2009-07-21 2010-10-27 中冶天工建设有限公司 箱形截面钢柱分层顶升砼装置
CN102619337A (zh) * 2012-05-02 2012-08-01 中国新兴建设开发总公司 混凝土顶升回流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06484A (zh) 2013-09-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19337B (zh) 混凝土顶升回流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CN102242550B (zh) 适于沿岸架管的真空截污系统及方法
CN201874614U (zh) 引水隧洞放空检修排水结构
CN103306484B (zh) 多柱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方法
CN111472835B (zh) 一种回采进路的综合充填接顶方法
CN201620915U (zh) 岩溶隧道反坡排水定压受控排水装置
CN104358240B (zh) 一种闸门底坎渗漏封堵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CN205797931U (zh) 一种深井充填管自动清堵装置
CN101509605A (zh) 燃气管网检修作业过程中放散燃气的回收方法及其装置
CN210788579U (zh) 一种污染土壤筑堆抽-注结合修复装置
CN209836952U (zh) 一种混凝土坝蓄水期临时下放生态流量的装置
CN103321426B (zh) 泵送混凝土清理分流器及其使用方法
CN202064330U (zh) 高水头水电站压力钢管检修进人通道结构
CN206805220U (zh) 一种农田智能化灌溉管理系统
CN205276881U (zh) 冷却水流向可调的冷却装置及大体积混凝土的冷却系统
CN106006772B (zh) 一种用于污染水土原位修复的多路连通抽灌一体处理方法
CN210370730U (zh) 一种井下气动高压液输出装置
CN203373992U (zh) 新型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系统
CN113293742A (zh) 引水隧洞集石坑水力排沙设施
CN202073175U (zh) 一种市政排水管道水力自动冲洗装置
CN208395947U (zh) 一种机组检修排水及厂房渗漏排水系统
CN204371266U (zh) 一种清水注水集成装置
CN206110310U (zh) 地埋式一体化智能污水提升泵站
CN102251506B (zh) 高水头水电站压力钢管检修进人通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04662988U (zh) 钢管柱混凝土泵送顶升成型配套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528

Address after: 100039 No. 44 Taiping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China new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Address before: 100039 No. 44 Taiping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Co-patentee before: Beijing Jianheng Xingda Engineering Quality Inspection Co., Ltd.

Patentee before: Xinxing Building Development General Co.,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