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02659A - 单自由度变胞机构 - Google Patents
单自由度变胞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302659A CN103302659A CN2013102771771A CN201310277177A CN103302659A CN 103302659 A CN103302659 A CN 103302659A CN 2013102771771 A CN2013102771771 A CN 2013102771771A CN 201310277177 A CN201310277177 A CN 201310277177A CN 103302659 A CN103302659 A CN 10330265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ir
- rotating shaft
- universal
- revolute pair
- branch roa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755 form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131 transforming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5 robotic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Abstract
一种机器人技术领域的单自由度变胞机构,包括:动平台、三个静平台和分别连接两种平台的三个支路,其中: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的结构相同,分别包括:依次由连杆相连的第一单自由度运动副、第二单自由度运动副和万向副,其中:第一单自由度运动副与第一静平台或第二静平台相连,第一万向副或第二万向副与动平台相连;第三支路包括:由连杆相连的第一球铰副和第二球铰副,其中:第一球铰副与第三静平台相连,第二球铰副与动平台相连。本发明可以实现末端一维转动特征的改变,即在某一条件下末端具有绕某一方向轴线转动的能力,在另外一条件下末端具有绕另一方向轴线转动的能力。
Description
单自由度变胞机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机器人技术领域的装置,具体是一种单自由度变胞机构。
背景技术
[0002] 并联机构为动平台和静平台通过至少两个独立的运动链相连接,机构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由度,且以并联方式驱动的一种闭环机构。和串联机器人相比较,并联机器人具有以下优点:(I)无累积误差,精度较高;(2)驱动装置可置于定平台上或接近定平台的位置,这样运动部分重量轻,速度高,动态响应好;(3)结构紧凑,刚度高,承载能力大;
[0003] 根据这些特点,并联机器人在需要高刚度、高精度或者大载荷而无须很大工作空间的领域内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少自由度并联机构相对于6自由度并联机构来说,又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运动学求解相对简单、输入少且控制较易实现等特点。因此少自由度并联机构在工业机器人、虚轴数控机床、飞机运动模拟器以及医用机器人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0004]目前大多数并联机构所具有的自由度数或者其末端动平台所具有的运动特征是恒定不变的,然而在某些特殊场合,需要并联机构末端动平台的自由度数发生改变以减少输入的个数,或者需要末端的运动特征发生改变以满足特定的输出要求。
[0005] 因此,设计结构简单,能实现动平台纯转动输出、运动解耦性好且末端自由度数或者运动特征可调节的并联机构是实际工程应用的迫切需要。
[0006] 经过对现有技术的检索发现,中国专利文献号CN202292114,公开日2012_07_04,记载了一种具有两条垂直交错转轴的三自由度并联机构,包括动平台、机架及三个分支;其特征在于第一分支和第二分支串接有万向铰、移动副、连杆和转动副;第三分支串接有转动畐IJ、移动副、连杆和万向铰;第一分支和第二分支的万向铰的外部转轴轴线共线且平行于第三分支的转动副轴线;第一分支的万向铰的内部转轴轴线、转动副轴线与第二分支的万向铰的内部转轴轴线、转动副轴线相互平行且垂直于第一分支和第二分支的万向铰的外部转轴轴线;第三分支中,万向铰第一根转轴轴线平行于转动副轴线;万向铰第二根转轴轴线平行于第一分支和第二分支的转动副轴线。但该技术不能实现动平台输出自由度数以及运动特征的调节,在任一非奇异的条件下,动平台都具有两转一移的三个自由度,因此需要3个独立的输入。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单自由度变胞机构,动平台的输出运动特征可以调节,从而使得机构的所需的独立输入量减少,即可以减少驱动装置的数量。本发明可以实现末端一维转动特征的改变,即在某一条件下末端具有绕某一方向轴线转动的能力,在另外一条件下末端具有绕另一方向轴线转动的能力。
[0008]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涉及一种单自由度变胞机构,包括:动平台、三个静平台和分别连接两种平台的三个支路,其中:[0009] 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的结构相同,分别包括:依次由连杆相连的第一单自由度运动副、第二单自由度运动副和万向副,其中:第一单自由度运动副与第一静平台或第二静平台相连,第一万向副或第二万向副与动平台相连;
[0010] 第三支路包括:由连杆相连的第一球铰副和第二球铰副,其中:第一球铰副与第三静平台相连,第二球铰副与动平台相连。
[0011] 所述的万向副有两个相互垂直的转动轴线,其中第一根转轴为固定在动平台上的转动轴线,第二根转轴为与第一根转轴相垂直的转动轴线。
[0012]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中:所述的第一支路的第一单自由度运动副为连接于第一静平台上的第一移动副,第二单自由度运动副为转轴与第一万向副的第二根转轴相平行的第一转动副,其中:第一移动副与第一转动副的转轴垂直;
[0013] 第二支路的第一单自由度运动副为连接于第二静平台上的第二移动副,第二单自由度运动副为转轴与第二万向副的第二根转轴相平行的第二转动副,其中:第二移动副与第二转动副的转轴垂直,第二转动副的转轴与第一转动副的转轴垂直;
[0014] 第一支路的第一移动副、第二支路的第二移动副为主动移动副;主动移动副的驱动装置是电机丝杆机构或液压机构。
[0015] 在本发明的第二种优选方案中:所述的第一支路的第一单自由度运动副为转轴与第一万向副的第二根转轴相平行的第一转动副,第二单自由度运动副为与第一转动副的转轴垂直的第一移动副;
[0016] 第二支路的第一单自由度运动副为转轴与第二万向副的第二根转轴相平行的第二转动副,第二单自由度运动副为与第二转动副的转轴垂直的第二移动副,其中:第二转动副的转轴与第一转动副的转轴垂直。
·[0017] 所述的第一支路的第一移动副或第一转动副、第二支路的第二移动副或第二转动副为主动移动副或主动转动副;主动移动副的驱动是电机丝杆机构或液压机构,主动转动副的驱动是伺服电机。
[0018] 在本发明的第三种优选方案中:所述的第一支路的第一单自由度运动副为与第
一万向副的第二根转轴相平行的第--转动副,第二单自由度运动副为与第--转动副转
轴相平行的第一二转动副;
[0019] 第二支路的第一单自由度运动副为与第二万向副的第二根转轴相平行的第二一转动副,第二单自由度运动副为与第二一转动副转轴相平行的第二二转动副;其中:第二一转动副的转轴与第一一转动副的转轴垂直。
[0020] 所述的第一支路的第--转动副、第二支路的第二一转动副为主动转动副;主动
转动副的驱动是伺服电机。
[0021] 在本发明的第四种优选方案中:所述的第一支路的第一单自由度运动副为转轴与第一万向副的第二根转轴相平行的第一转动副,第二单自由度运动副为第一复合副,该第一复合副包括:四个依次相连形成封闭回路的转动连接副,其中:第一转动副连接于其中两个转动连接副的连接杆上,第一万向副连接于另外两个转动连接副的连接杆上;
[0022] 第二支路的第一单自由度运动副为转轴与第二万向副的第二根转轴相平行的第二转动副,第二单自由度运动副为第二复合副,该第二复合副包括:四个依次相连形成封闭回路的转动连接副,其中:第二转动副连接于其中两个转动连接副的连接杆上,第二万向副连接于另外两个转动连接副的连接杆上。
[0023] 所述的第一支路的第一转动副、第二支路的第二转动副为主动转动副;主动转动副的驱动是伺服电机。
[0024] 所述的第三支路的第二球铰副位于第一万向副的第一根转轴和第二万向副的第一根转轴的延长线的交点上。
[0025] 动平台可实现空间内的一个转动自由度;其中转动自由度是动平台可绕第一分支的第一万向副的第一根转轴转动,即第一转动特征,或者是动平台可绕第二分支的第二万向副的第一根转轴转动,即第二转动特征;
[0026] 当处于初始位置时,动平台平面与第一、二分支转动副轴线平行的位置,该变胞机构具有两个自由度,即具有上述的第一、第二转动特征;
[0027]当动平台在初始位置绕第一转动特征轴线转动后,该变胞机构就失去第二转动特征,从而只具有第一转动特征;
[0028]当动平台在初始位置绕第二转动特征轴线转动后,该变胞机构就失去第一转动特征,从而只具有第二转动特征;
[0029] 因此通过控制输入可以改变该变胞机构的输出运动特征,同时,变胞机构的末端自由度数与输入数相同。
[0030] 该发明专利的结构特点:含有较少的球铰,故其结构简单,制造精度要求可以降低,制造成本也可以降低。
附图说明
[0031] 图1为实施例1结构图;
[0032] 图2为实施例2结构图;
[0033] 图3为实施例3结构图;
[0034] 图4为实施例4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1
[0036] 如图1所示,动平台M通过三个分支与静平台并联连接:
[0037] 第一支路Al中,第一移动副P1连接第一静平台F1与第一上连杆11,第一转动副R1连接第一上连杆11与第一下连杆12,第一万向副U1连接第一下连杆12与动平台M ;
[0038] 第二支路A2中,第二移动副P2连接第二静平台F2与第二上连杆21,第二转动副R2连接第二上连杆21与第二下连杆22,第二万向副U2连接第二下连杆22与动平台M ;
[0039] 第三支路A3中,第一球铰副S1连接第三静平台F3与第三上连杆31,第二球铰副S2连接第三上连杆31与动平台M ;
[0040] 其中,各分支的运动副满足如下关系:
[0041] 第一支路Al中第一万向副U1的第一根转轴L12与第一转动副R1轴线相互平行,第一移动副P1与第一转动副R1轴线垂直;第二支路A2中第二万向副U2的第二根转轴L22与第二转动副R2轴线相互平行,第二移动副P2与第二转动副R2轴线垂直;
[0042] 第一支路Al中第一转动副R1的轴线与第二支路A2中第二转动副R2的轴线垂直;第一支路Al中第一万向副U1的第一根转轴Lll与第二支路A2中第二万向副U2的第二一转轴L21相互垂直;第三分支第二球铰副S2位于第一、二分支万向副U1、U2的第一根转轴L11、第一根转轴L21的延长线交点上。
[0043] 所述的第一支路Al的第一移动副P1、第二支路A2的第二移动副P2为主动副;主动移动副的驱动是电机丝杆机构或液压机构。
[0044] 此机构的动平台可实现空间内的一个转动自由度;其中转动自由度是动平台可绕第一分支的第一万向副的第一根转轴Lll转动,即第一转动特征,或者是动平台可绕第二分支的第二万向副的第一根转轴L21转动,即第二转动特征;
[0045] 当处于初始位置时,即动平台平面与第一、二分支转动副轴线Rl、R2平行的位置,该变胞机构具有两个自由度,即具有上述的第一、第二转动特征;
[0046]当动平台在初始位置绕第一转动特征轴线转动后,该变胞机构就失去第二转动特征,从而只具有第一转动特征;
[0047]当动平台在初始位置绕第二转动特征轴线转动后,该变胞机构就失去第一转动特征,从而只具有第二转动特征;
[0048] 初始位置是实现动平台转动特征变化的中间过渡状态,即通过中间过渡状态,可以实现动平台第一转动特征、第二转动特征的相互转化。
[0049] 因此通过控制输入可以改变该变胞机构的输出运动特征,同时,变胞机构的末端自由度数与输入数相同。
实施例2
[0050] 如图2所示,动平台M通过三个分支与静平台并联连接:
[0051] 第一支路Al中,第一转动副R1连接第一静平台F1与第一上连杆11,第一移动副P1连接第一上连杆11与第一下连杆12,第一万向副U1连接第一下连杆12与动平台M ;
[0052] 第二支路A2中,第二转动副R2连接第二静平台F2与第二上连杆21,第二移动副P2连接第二上连杆21与第二下连杆22,第二万向副U2连接第二下连杆22与动平台M ;
[0053] 第三支路A3中,第一球铰副S1连接第三静平台F3与第三上连杆31,第二球铰副S2连接第三上连杆31与动平台M ;
[0054] 其中,各分支的运动副满足如下关系:
[0055] 其中,第一支路Al中第一万向副U1的第一根转轴L12与第一转动副R1轴线相互平行,第一移动副P1与第一转动副R1轴线垂直;第二支路A2中第二万向副U2的第二根转轴L22与第二转动副R2轴线相互平行,第二移动副P2与第二转动副R2轴线垂直;
[0056] 第一支路Al中第一转动副R1的轴线与第二支路A2中第二转动副R2的轴线垂直;第一支路Al中第一万向副U1的第一根转轴Lll与第二支路A2中第二万向副U2的第二一转轴L21相互垂直;第三分支第二球铰副S2位于第一、二分支万向副U1' U2的第一根转轴L1UL21的延长线交点上。
[0057] 所述的第一支路Al的第一移动副P1或第一转动副R1、第二支路A2的第二移动副P2或第二转动副R2为主动副;主动移动副的驱动是电机丝杆机构或液压机构,主动转动副的驱动是伺服电机。
[0058] 此机构的动平台可实现空间内的一个转动自由度;其中转动自由度是动平台可绕第一分支的第一万向副的第一根转轴Lll转动,即第一转动特征,或者是动平台可绕第二分支的第二万向副的第一根转轴L21转动,即第二转动特征;
[0059] 当处于初始位置时,即动平台平面与第一、二分支转动副轴线Rl、R2平行的位置,该变胞机构具有两个自由度,即具有上述的第一、第二转动特征;
[0060]当动平台在初始位置绕第一转动特征轴线转动后,该变胞机构就失去第二转动特征,从而只具有第一转动特征;
[0061]当动平台在初始位置绕第二转动特征轴线转动后,该变胞机构就失去第一转动特征,从而只具有第二转动特征;
[0062] 初始位置是实现动平台转动特征变化的中间过渡状态,即通过中间过渡状态,可以实现动平台第一转动特征、第二转动特征的相互转化。
[0063] 因此通过控制输入可以改变该变胞机构的输出运动特征,同时,变胞机构的末端自由度数与输入数相同。
实施例3
[0064] 如图3所示,动平台M通过三个分支与静平台并联连接:
[0065] 第一支路Al中,第一一转动副Rla连接第一静平台F1与第一上连杆11,第一二转动副Rlb连接第一上连杆11与第一下连杆12,第一万向副U1连接第一下连杆12与动平台M ;
[0066] 第二支路A2中,第二一转动副R2a连接第二静平台F2与第二上连杆21,第二二移动副R2b连接第二上连杆21与第二下连杆22,第二万向副U2连接第二下连杆22与动平台M ;
[0067] 第三支路A3中,第一球铰副S1连接静平台F3与第三上连杆31,第二球铰副S2连接第三上连杆31与动平台M ;
[0068] 其中,各分支的运动副满足如下关系:
[0069] 其中,第一支路Al中第一万向副U1的第一根转轴L12、第一一转动副Rla以及第一二转动副Rlb的轴线相互平行;第二支路A2中第二万向副U2的第二根转轴L22、第二一转动副R2a以及第二转动副R2b的轴线相互平行;
[0070] 第一支路Al中第--转动副Rla的轴线与第二支路A2中第二一转动副R2a的轴线
垂直;第一支路Al中第一万向副U1的第一根转轴Lll与第二支路A2中第二万向副U2的第二一转轴L21相互垂直;第三分支第二球铰副S2位于第一、二分支万向副UpU2的第一根转轴L11、第二一转轴L21的延长线交点上。
[0071] 所述的第一支路Al的第--转动副Rla、第二支路A2的第二一转动副R2a为主动
副;主动转动副的驱动是伺服电机。
[0072] 此机构的动平台可实现空间内的一个转动自由度;其中转动自由度是动平台可绕第一分支的第一万向副的第一根转轴Lll转动,即第一转动特征,或者是动平台可绕第二分支的第二万向副的第一根转轴L21转动,即第二转动特征;
[0073] 当处于初始位置时,即动平台平面与第一、二分支转动副轴线Rla、R2a平行的位置,该变胞机构具有两个自由度,即具有上述的第一、第二转动特征;[0074]当动平台在初始位置绕第一转动特征轴线转动后,该变胞机构就失去第二转动特征,从而只具有第一转动特征;
[0075]当动平台在初始位置绕第二转动特征轴线转动后,该变胞机构就失去第一转动特征,从而只具有第二转动特征;
[0076] 初始位置是实现动平台转动特征变化的中间过渡状态,即通过中间过渡状态,可以实现动平台第一转动特征、第二转动特征的相互转化。
[0077] 因此通过控制输入可以改变该变胞机构的输出运动特征,同时,变胞机构的末端自由度数与输入数相同。
实施例4
[0078] 如图4所示,动平台M通过三个分支与静平台并联连接:
[0079] 第一支路Al中,第一转动副R1连接第一静平台F1与第一上连杆11,第一复合副Pal连接第一上连杆11与第一下连杆12,第一万向副U1连接第一下连杆12与动平台M ;
[0080] 第二支路A2中,第二转动副R2连接第二静平台F2与第二上连杆21,第二复合副Pa2连接第二上连杆21与第二下连杆22,第二万向副U2连接第二下连杆22与动平台M ;
[0081] 第一复合副Pal、第二复合副Pa2的结构相同,分别包括:四个依次相连形成封闭回路的转动连接副,其中:第一转动副R1或第二转动副R2连接于其中两个转动连接副的连接杆上,第一万向副U1或第二万向副U2连接于另外两个转动连接副的连接杆上。
[0082] 第三支路A3中,第一球铰副S1连接第三静平台F3与第三上连杆31,第二球铰副S2连接第三上连杆31与动平台M ;
[0083] 其中,各分支的运动副满足如下关系:
[0084] 其中,第一支路Al中第一万向副U1的第一根转轴L12与第一转动副R1轴线相互平行,第一复合副Pal的移动方向与第一转动副R1轴线垂直;第二支路A2中第二万向副U2的第二根转轴L22与第二转动副R2轴线相互平行,第二复合副Pa2的移动方向与第二转动副R2轴线垂直;
[0085] 第一支路Al中第一转动副R1的轴线与第二支路A2中第二转动副R2的轴线垂直;第一支路Al中第一万向副U1的第一根转轴Lll与第二支路A2中第二万向副U2的第二一转轴L21相互垂直;第三分支第二球铰副S2位于第一、二分支万向副U1' U2的第一根转轴L11、第二一转轴L21的延长线交点上。
[0086] 所述的第一支路Al的第一转动副R1、第二支路A2的第二转动副R2为主动转动副;主动转动副的驱动是伺服电机。
[0087] 此机构的动平台可实现空间内的一个转动自由度;其中转动自由度是动平台可绕第一分支的第一万向副的第一根转轴Lll转动,即第一转动特征,或者是动平台可绕第二分支的第二万向副的第一根转轴L21转动,即第二转动特征;
[0088] 当处于初始位置时,即动平台平面与第一、二分支转动副轴线Rl、R2平行的位置,该变胞机构具有两个自由度,即具有上述的第一、第二转动特征;
[0089]当动平台在初始位置绕第一转动特征轴线转动后,该变胞机构就失去第二转动特征,从而只具有第一转动特征;
[0090]当动平台在初始位置绕第二转动特征轴线转动后,该变胞机构就失去第一转动特征,从而只具有第二转动特征;[0091] 初始位置是实现动平台转动特征变化的中间过渡状态,即通过中间过渡状态,可以实现动平台第一转动特征、第二转动特征的相互转化。
[0092] 因此通过控制输入可以改变该变胞机构的输出运动特征,同时,变胞机构的末端自由度数与输入数相同。
Claims (7)
1.一种单自由度变胞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动平台、三个静平台和分别连接两种平台的三个支路,其中: 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的结构相同,分别包括:依次由连杆相连的第一单自由度运动副、第二单自由度运动副和万向副,其中:第一单自由度运动副与第一静平台或第二静平台相连,第一万向副或第二万向副与动平台相连; 第三支路包括:由连杆相连的第一球铰副和第二球铰副,其中:第一球铰副与第三静平台相连,第二球铰副与动平台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的万向副有两个相互垂直的转动轴线,其中第一根轴线为固定在动平台上的转动轴线,第二根轴线为与第一根轴线相垂直的转动轴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支路的第一单自由度运动副为连接于第一静平台上的第一移动副,第二单自由度运动副为转轴与第一万向副的第二根转轴相平行的第一转动副,其中:第一移动副与第一转动副的转轴垂直; 第二支路的第一单自由度运动副为连接于第二静平台上的第二移动副,第二单自由度运动副为转轴与第二万向副的第二根转轴相平行的第二转动副,其中:第二移动副与第二转动副的转轴垂直,第二转动副的转轴与第一转动副的转轴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支路的第一单自由度运动副为转轴与第一万向副的第二根转轴相平行的第一转动副,第二单自由度运动副为与第一转动副的转轴垂直的第一移动副; 第二支路的第一单自由度运动副为转轴与第二万向副的第二根转轴相平行的第二转动副,第二单自由度运动副为与第二转动副的转轴垂直的第二移动副,其中:第二转动副的转轴与第一转动副的转轴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支路的第一单自由度运动副为与第一万向副的第二根转轴相平行的第一一转动副,第二单自由度运动副为与第一一转动副转轴相平行的第一二转动副; 第二支路的第一单自由度运动副为与第二万向副的第二根转轴相平行的第二一转动畐IJ,第二单自由度运动副为与第二一转动副转轴相平行的第二二转动副;其中:第二一转动副的转轴与第一一转动副的转轴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支路的第一单自由度运动副为转轴与第一万向副的第二根转轴相平行的第一转动副,第二单自由度运动副为第一复合畐IJ,该第一复合副包括:四个依次相连形成封闭回路的转动连接副,其中:第一转动副连接于其中两个转动连接副的连接杆上,第一万向副连接于另外两个转动连接副的连接杆上; 第二支路的第一单自由度运动副为转轴与第二万向副的第二根转轴相平行的第二转动副,第二单自由度运动副为第二复合副,该第二复合副包括:四个依次相连形成封闭回路的转动连接副,其中:第二转动副连接于其中两个转动连接副的连接杆上,第二万向副连接于另外两个转动连接副的连接杆上。
7.根据权利要求3、4、5或6所述的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三支路的第二球铰副位于第一万向副的第一根转轴和第二万向副的第一根转轴的延长线的交点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277177.1A CN103302659B (zh) | 2013-07-03 | 2013-07-03 | 单自由度变胞机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277177.1A CN103302659B (zh) | 2013-07-03 | 2013-07-03 | 单自由度变胞机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302659A true CN103302659A (zh) | 2013-09-18 |
CN103302659B CN103302659B (zh) | 2015-05-27 |
Family
ID=491285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277177.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02659B (zh) | 2013-07-03 | 2013-07-03 | 单自由度变胞机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302659B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909519A (zh) * | 2014-03-12 | 2014-07-09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一种自由度可变的并联变胞平台 |
CN104589337A (zh) * | 2014-11-19 | 2015-05-06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一种空间细胞机器人 |
CN104669251A (zh) * | 2015-02-10 | 2015-06-03 | 柳州市金旭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2pru&crs空间并联机器人机构 |
CN104709376A (zh) * | 2015-03-18 | 2015-06-17 | 广西大学 | 一种变胞机构式可越障机器蟹 |
CN104875196A (zh) * | 2015-06-10 | 2015-09-02 | 上海交通大学 | 具有三维转动特征动平台的空间调姿并联机构 |
CN109590209A (zh) * | 2018-11-27 | 2019-04-09 | 江苏大学 | 一种三自由度并联板栗筛 |
CN111196262A (zh) * | 2018-11-19 | 2020-05-26 | 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 管线安装支架和车辆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925870A2 (de) * | 1997-12-24 | 1999-06-30 | Rolf Dipl.-Ing. Wissner | Vorrichtung zur Positionierung eines ersten Maschinenteils gegenüber einem zweiten Maschinenteil |
EP0993912A2 (en) * | 1998-10-16 | 2000-04-19 | Xerox Corporation | Fault tolerant connection system for transiently connectable modular elements |
CN201389855Y (zh) * | 2009-04-09 | 2010-01-27 | 浙江理工大学 | 具有两转一移三自由度的并联机构 |
CN102126217A (zh) * | 2011-04-12 | 2011-07-20 | 浙江理工大学 | 具有两转一移三自由度的非对称结构并联机构 |
CN102366896A (zh) * | 2011-11-11 | 2012-03-07 | 浙江理工大学 | 具有两条垂直交错转轴的三自由度并联机构 |
CN202163919U (zh) * | 2011-07-01 | 2012-03-14 | 广西大学 | 一种变胞机构式码垛机器人机构 |
CN202317698U (zh) * | 2011-11-11 | 2012-07-11 | 浙江理工大学 | 高刚度冗余驱动三自由度并联机构 |
-
2013
- 2013-07-03 CN CN201310277177.1A patent/CN103302659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925870A2 (de) * | 1997-12-24 | 1999-06-30 | Rolf Dipl.-Ing. Wissner | Vorrichtung zur Positionierung eines ersten Maschinenteils gegenüber einem zweiten Maschinenteil |
EP0993912A2 (en) * | 1998-10-16 | 2000-04-19 | Xerox Corporation | Fault tolerant connection system for transiently connectable modular elements |
CN201389855Y (zh) * | 2009-04-09 | 2010-01-27 | 浙江理工大学 | 具有两转一移三自由度的并联机构 |
CN102126217A (zh) * | 2011-04-12 | 2011-07-20 | 浙江理工大学 | 具有两转一移三自由度的非对称结构并联机构 |
CN202163919U (zh) * | 2011-07-01 | 2012-03-14 | 广西大学 | 一种变胞机构式码垛机器人机构 |
CN102366896A (zh) * | 2011-11-11 | 2012-03-07 | 浙江理工大学 | 具有两条垂直交错转轴的三自由度并联机构 |
CN202317698U (zh) * | 2011-11-11 | 2012-07-11 | 浙江理工大学 | 高刚度冗余驱动三自由度并联机构 |
Cited B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909519A (zh) * | 2014-03-12 | 2014-07-09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一种自由度可变的并联变胞平台 |
CN103909519B (zh) * | 2014-03-12 | 2015-09-30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一种自由度可变的并联变胞平台 |
CN104589337A (zh) * | 2014-11-19 | 2015-05-06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一种空间细胞机器人 |
CN104589337B (zh) * | 2014-11-19 | 2016-02-24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一种空间细胞机器人 |
CN104669251A (zh) * | 2015-02-10 | 2015-06-03 | 柳州市金旭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2pru&crs空间并联机器人机构 |
CN104709376A (zh) * | 2015-03-18 | 2015-06-17 | 广西大学 | 一种变胞机构式可越障机器蟹 |
CN104709376B (zh) * | 2015-03-18 | 2016-10-19 | 广西大学 | 一种变胞机构式可越障机器蟹 |
CN104875196A (zh) * | 2015-06-10 | 2015-09-02 | 上海交通大学 | 具有三维转动特征动平台的空间调姿并联机构 |
CN111196262A (zh) * | 2018-11-19 | 2020-05-26 | 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 管线安装支架和车辆 |
CN111196262B (zh) * | 2018-11-19 | 2021-09-07 | 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 管线安装支架和车辆 |
CN109590209A (zh) * | 2018-11-27 | 2019-04-09 | 江苏大学 | 一种三自由度并联板栗筛 |
CN109590209B (zh) * | 2018-11-27 | 2021-10-08 | 江苏大学 | 一种三自由度并联板栗筛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302659B (zh) | 2015-05-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302659A (zh) | 单自由度变胞机构 | |
CN103302660A (zh) | 两自由度变胞机构 | |
CN1326671C (zh) | 并联机器人连接分支结构及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机构 | |
CN103302661B (zh) | 完全解耦的一移动两转动三自由度并联机构 | |
CN102431028A (zh) | 一种一移两转三自由度解耦并联机器人机构 | |
CN101780670B (zh) | 一种二转动一移动自由度解耦并联机构 | |
CN2762940Y (zh) | 球面三自由度并联机构 | |
CN103029120A (zh) | 一种折叠式静载平衡并联调姿平台 | |
CN102699908A (zh) | 两自由度移动解耦并联机器人机构 | |
CN104526687A (zh) | 一种三移一转四自由度解耦并联机构 | |
CN101927491B (zh) | 一种完全各向同性三自由度空间并联机器人机构 | |
CN100553898C (zh) | 一种二自由度空间并联机构 | |
CN104552280A (zh) | 一种两移两转四自由度解耦并联机构 | |
CN101116971A (zh) | 一种可用作机器人腕关节的运动解耦球面转动并联机构 | |
CN110524516B (zh) | 一种既含冗余支链又含闭环单元冗余驱动并联机构 | |
CN102069393B (zh) | 用于虚轴机床和机器人的三自由度并联机构 | |
CN103231362A (zh) | 一种并联机器人 | |
CN201824355U (zh) | 三自由度转动的并联机构 | |
CN102642133B (zh) | 用于虚轴机床和机器人的三转动并联机构 | |
CN1178769C (zh) | 3-trt/sps四自由度空间并联机器人机构 | |
CN101780671A (zh) | 一种解耦并联机构 | |
CN100427276C (zh) | 一种三维平动二维转动的五自由度并联机器人机构 | |
CN101934521B (zh) | 解耦的三转动并联机构 | |
CN102114599B (zh) | 用于虚轴机床和机器人的解耦三转动并联机构 | |
CN102069392B (zh) | 用于虚轴机床和机器人的二转动自由度并联机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527 Termination date: 20180703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