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69243A - 一种无线通信中继装置、系统及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线通信中继装置、系统及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69243A
CN103269243A CN2013101381078A CN201310138107A CN103269243A CN 103269243 A CN103269243 A CN 103269243A CN 2013101381078 A CN2013101381078 A CN 2013101381078A CN 201310138107 A CN201310138107 A CN 201310138107A CN 103269243 A CN103269243 A CN 1032692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transceiver
unit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ontrol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3810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69243B (zh
Inventor
张婧婧
慕福奇
濮斌
张文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Cas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Venture Capit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Io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Io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filed Critical Jiangsu Io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Priority to CN20131013810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269243B/zh
Publication of CN1032692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692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692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692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Relay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无线通信中继装置、系统及通信方法,该装置包括:第一收发装置和第二收发装置,第一收发装置包括:第一控制单元、第一接口、第一收发信机和第二收发信机,第一收发信机和第二收发信机承载预先建立的第一无线通信链路;第一收发信机用于接收数据;第一控制单元用于判断数据是否为在第一无线通信链路上传输的数据,若是,继续判断第一无线通信链路的状态,若第一无线通信链路的状态为正常则通知第二收发信机,若第一无线通信链路的状态为故障则通知第一接口;第二收发信机用于响应通知转发数据;第一接口用于响应通知向第二收发装置转发数据。本发明保证了系统的连通性,提高了无线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并同时提高了系统的吞吐量。

Description

一种无线通信中继装置、系统及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通信中继装置、系统及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代无线通信系统中,许多应用场景需要带状覆盖的链状或树状拓扑的无线通信系统。通常通过无线中继的方式将无线信号从一个中继点接力传递到下一个中继点,并形成新的无线覆盖区域,从而构成多个无线中继覆盖点接力模式,最终达到延伸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的目的。
在这种应用场景下,由无线通信装置或无线中继器组成的链状或树状拓扑的通信系统,由于系统中某一通信节点(无线中继节点)的无线通信链路的断开或设备的异常将导致整个系统的通信中断。这一直是链状或树状拓扑的无线通信系统的诟病。
目前,已有多种增加无线链路可靠性的技术,但大多数都是通过增加备用设备来确保无线链路的可靠性。通常,这种系统至少包含两套一样的设备,分别称为主设备和从设备,主设备与从设备的工作参数相同,只有当主设备出现异常导致无法工作时,才会切换到从设备。所以,在主设备可以正常工作时,从设备相当于处在休眠或非工作状态,因此,系统没有充分利用从设备的工作能力,这是对系统资源的一种浪费。
另外,对于无线通信系统来说,带宽是有限资源。如何尽量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带宽一直都是研究者关心的问题。
因此,现有技术中需要提供一种既能在系统出现异常时提供可靠性保证,又能在系统正常工作时提高无线系统带宽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通信中继装置、系统及通信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其中: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无线通信中继装置包括:第一收发装置和第二收发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收发装置包括:第一控制单元、第一接口、第一收发信机和第二收发信机,所述第一收发信机和所述第二收发信机承载预先建立的第一无线通信链路;
所述第一收发信机,用于接收数据;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用于判断所述数据是否为在所述第一无线通信链路上传输的数据,若是,继续判断所述第一无线通信链路的状态,若所述第一无线通信链路的状态为正常则通知所述第二收发信机,若所述第一无线通信链路的状态为故障则通知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收发信机,用于响应通知转发所述数据;所述第一接口,用于响应通知向所述第二收发装置转发所述数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无线通信中继系统,包括多个上述的无线通信中继装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无线通信中继装置的通信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收发装置判断其接收的数据是否为在所述第一无线通信链路上传输的数据,若是,则继续判断所述第一无线通信链路的状态;
若所述第一无线通信链路的状态为正常,则由所述第一收发装置的相应的收发信机转发所述数据;若所述第一无线通信链路的状态为故障,则所述第一收发装置将所述数据转发至所述第二收发装置,并由所述第二收发装置转发所述数据。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当一条无线通信链路出现异常时可以将数据从另一条无线通信链路上转发出去,保证了系统的连通性,提高了无线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并同时提高了系统的吞吐量。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无线通信中继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无线通信中继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3至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例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无线通信中继装置的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所述无线通信中继装置至少包括两个收发装置,即第一收发装置10和第二收发装置20。
第一收发装置10具体包括:第一控制单元110、第一接口120、第一收发信机(既是发送机又是接收机)130、第二收发信机140和第一本地业务处理单元150。其中,第一控制单元110分别与第一接口120、第一收发信机130、第二收发信机140和第一本地业务处理单元150相连接。
第二收发装置20与第一收发装置10是完全相同的两套装置,第二收发装置20具体包括:第二控制单元210、第二接口220、第三收发信机230、第四收发信机240和第二本地业务处理单元250。其中,第二控制单元210分别与第二接口220、第三收发信机230、第四收发信机240和第二本地业务处理单元250相连接。
并且,第一接口120与第二接口220相连接,第一收发装置10与第二收发装置20可以通过相连接的接口进行消息交互。下面结合图1并以第一收发装置10为例详细描述各单元模块的结构和功能。
(1)控制单元。
第一控制单元110是第一收发装置10的核心单元,其具有无线链路连通性检测功能、QoS功能、数据流控制功能等其他具体应用所需功能。
无线链路连通性检测功能用于判断收发信机是否建立了无线通信链路并是否可以正常工作,控制单元根据判断的结果决定接收到的数据的处理流程和转发路径。在实际应用中,控制单元的链路联通性检测功能用于检测收发装置两个不同收发信机建立的两条不同的无线链路的连通性并记录检测结果。在图1中,第一控制单元110检测第一收发信机130与其他的无线通信中继装置建立的无线链路以及第二收发信机140与其他的无线通信中继装置建立的无线链路的联通性;第二控制单元210检测第三收发信机230与其他的无线通信中继装置建立的无线链路以及第四收发信机240与其他的无线通信中继装置建立的无线链路的联通性。
所述无线通信中继装置的第一控制单元110和第二控制单元210将各自的无线链路联通性检测结果通知对方。第一控制单元110将第一收发装置10的无线链路联通性检测结果通知第二控制单元210;第二控制单元210将第二收发装置20的无线链路联通性检测结果通知第一控制单元110。也就是说,控制单元不仅需要记录本装置的无线链路联通性检测结果,还要记录同一中继装置另一控制单元的无线链路联通性检测结果。
第一控制单元110需要定时检测无线链路的连通性,并将检查结果记录下来,通知第二控制单元210,该检测结果将用于控制单元的数据流控制功能。同一无线中继装置每次用于检测无线通信链路连通性的时间间隔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不同的无线中继装置用于检测无线通信链路连通性的时间间隔可以是相互独立的。
QoS功能是指控制单元将根据数据优先级的高低进行合理的调度,使优先级高的数据先得到处理或中继转发。此处所说的数据指的是第一收发信机130和第二收发信机140接收到的数据、从第一接口120接收到的来自相连的第二收发装置20的数据以及来自第一本地业务处理单元150的数据。
(2)接口。
第一接口120用于与无线通信中继装置的第二收发装置20装置的第二接口220相连接,使得第一收发装置10与第二收发装置20可以交换数据或信息。所述第一接口120具有无缘耦合、电隔离的特性,当第一收发装置10损坏时不会影响到与它相连的第二收发装置20,提高了无线通信中继装置的可靠性。
(3)收发信机。
所述无线中继装置中的收发信机接收到的数据和本地业务的上行数据都要交由所属收发装置的控制单元进行处理和数据转发调度。
第一收发装置10的两个收发信机130与140的工作参数各不相同,并且这两个收发信机接收和发送来自不同方向的数据;第二收发装置20的两个收发信机230与240的工作参数各不相同,并且这两个收发信机接收和发送来自不同方向的数据;第一收发装置10中的收发信机与第二收发装置20中的收发信机的工作参数也各不相同,因此,所述无线通信中继装置的四个收发信机的工作状态各不相同。
第一收发装置10的第一收发信机130与第二收发装置20的第三收发信机230接收和转发相同方向的数据,如图1所示的方向A;第一收发装置10的第二收发信机140与第二收发装置20的第四收发信机240接收和转发相同方向的数据,如图1所示的方向B。当所述无线通信中继装置处于树状拓扑结构的分叉点时,可以通过时分复用等方式,使第一收发装置10的第一收发信机130与第二收发装置20的第三收发信机230、或第一收发装置10的第二收发信机140与第二收发装置20的第四收发信机240还可以同时接收转发其他方向的数据,具体方向的数量取决于实际分叉点分支的数量。
某一收发信机接收到的非本地数据将通过同一装置的另一方向上的收发信机转发出去,或通过同一中继装置的另一收发装置的收发信机转发出去。具体来说,第一收发信机130收到的非本地数据将通过第二收发信机140或第四收发信机240转发出去;第二收发信机140收到的非本地数据将通过第一收发信机130或第三收发信机230转发出去;第三收发信机230收到的非本地数据将通过第四收发信机240或第二收发信机140转发出去;第四收发信机240收到的非本地数据将通过第三收发信机230或第一收发信机130转发出去。
任意时刻同一收发装置的两个收发信机的工作状态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即两个收发信机可以同时处于接收状态、或者同时处于发送状态、或者一个处于接收状态一个处于发送状态。
任意时刻所述无线中继装置中两个收发装置的工作状态是相互独立的,即所述无线通信中继装置中的四个收发信机某一时刻的工作状态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4)本地业务处理单元。
本发明实施例的无线通信中继装置不仅具有无线中继功能,并且还具有本地接入功能。本地业务处理单元提供包含以太网接入、无线接入等其他本地接入功能,并对本地业务的上下行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具体包括以下几种处理方式:
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判断所述第一收发信机或所述第二收发信机接收到的数据是否为第一收发装置的本地数据,若是则将所述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一本地业务处理单元,并由所述第一本地业务处理单元进行处理;
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判断所述第一收发信机或所述第二收发信机接收到的数据是否为第二收发装置的本地数据,若是则通过所述第一接口将所述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并通过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将所述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本地业务处理单元,并由所述第二本地业务处理单元进行处理;
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判断所述第三收发信机或所述第四收发信机接收到的数据是否为第一收发装置的本地数据,若是则通过所述第二接口将所述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并通过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将所述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一本地业务处理单元,并由所述第一本地业务处理单元进行处理;
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判断所述第三收发信机或所述第四收发信机接收到的数据是否为第二收发装置的本地数据,若是则将所述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本地业务处理单元,并由所述第二本地业务处理单元进行处理。
由于第二收发装置20与第一收发装置10是完全相同的两套装置,因此第二收发装置20中各单元与第一收发装置10中各单元类似,请参照上文,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无线通信中继装置还可以包括3个或3个以上的收发装置,其结构与数据处理过程与包括2个收发装置的无线通信中继装置类似,不再赘述。
参考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无线通信中继系统的结构框图。本发明的无线通信中继系统包括多个(至少两个)上述无线通信中继装置。下面以包括3个无线通信中继装置为例进行描述。如图2所示,为了更清楚的说明系统架构,从左到右依次将组成所述无线中继系统的中继装置称为中继装置i-1、中继装置i、中继装置i-1。为了普适性,描述设备i的系统配置。
所述中继装置i的第一收发信机130与中继装置(i-1)的第二收发信机140的工作参数相匹配,所述中继装置i的第三收发信机230与中继装置(i-1)的第四收发信机240的工作参数相匹配,这样可以保证中继装置i与中继装置(i-1)之间可以建立两条无线通信链路(链路1和链路2),保证数据的传输。
所述中继装置i的第二收发信机140与中继装置(i+1)的第一收发信机130的工作参数相匹配,所述中继装置i的第四收发信机240与中继装置(i+1)的第三收发信机230的工作参数相匹配,这样可以保证中继装置i与中继装置(i+1)之间可以建立两条无线通信链路(链路1和链路2),保证数据的传输。
由此,所述无线通信中继系统由多个无线通信中继装置构成一个无线带状或树状覆盖的链路。为表述方便,规定由中继装置i的第一收发信机130与中继装置(i-1)的第二收发信机140建立的无线链路和中继装置i的第二收发信机140与中继装置(i+1)的第一收发信机130建立的无线链路称为链路1。由中继装置i的第三收发信机230与中继装置(i-1)的第四收发信机240建立的无线链路和中继装置i的第四收发信机240与中继装置(i+1)的第三收发信机230建立的无线链路称为链路2。因此,所述无线中继系统包含两条无线链路。
通过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当所有组成无线通信中继系统的设备都正常工作时,数据将在链路1与链路2上传输,并且在链路1上传输的数据可以与在链路2上传输的数据不相关。在系统运行正常的情况下,在链路1上传输的数据不会调度到链路2上进行传输,同理在链路2上传输的数据也不会调度到链路1上进行传输。因此,两条无线通信链路达到了增加带宽的作用。
根据本发明,当组成所述无线通信中继系统中某一中继装置的收发信机出现异常或相邻两个中继装置的无线链路断连时,其所属控制单元将对收到的数据进行数据流调度。具体地,当无线通信中继系统中继装置某条链路上的收发信机无法正常工作或出现异常时,由于该中继装置与后续中继装置无法继续通信将会导致整个链路的通信中断。然而,本发明的无线通信中继系统包含两条无线链路,当一条链路出现异常时,可以将数据调度到另一条链路上转发,由此保证了系统的连通性,并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并且,数据绕过异常的通信链路后会尽快的恢复到使用原来的链路进行传输。
在本发明中,对链路可靠性的提高是通过无线通信中继装置中的控制单元对数据流的控制实现的。下面描述无线通信中继装置中的控制单元对数据流控制和数据的处理流程。
当所述无线中继装置中收发装置的控制单元收到来自某一方向的数据时,首先判断该数据的优先级,如果优先级不是最高,则先处理其他数据,否则进行如下处理:
首先判断该数据是否为本地数据。如果为本地数据则交由与所述控制单元所属同一收发装置的本地处理单元处理;否则判断为需要转发的数据。然后,再判断该数据本应该在链路1上传输还是在链路2上传输。如果该数据来自链路1上的收发信机并且应该在链路1上传输,那么控制单元检测链路1上另一方向的无线通信链路是否能够正常工作,若能正常工作则通过另一方向上的收发信机转发出去;如果链路1上另一方向上的无线通信链路不能正常工作,但是链路2上另一方向的无线通信链路能够正常工作,则控制单元将该数据通过接口发送到相连的另一控制单元并通过链路2上另一方向上的收发信机转发出去;如果该数据为与之相连的控制单元发来的“借道”而过的数据,则将该数据通过链路1上的收发信机转发出去。同理,如果该数据来自链路2,执行相同的判断过程。
参考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无线通信中继装置的通信方法的流程图。所述无线通信中继装置包括:第一收发装置和第二收发装置,所述第一收发装置承载预先建立的第一无线通信链路,所述第二收发装置承载预先建立的第二无线通信链路。如图所示,所述通信方法包括:
步骤S302,所述第一收发装置判断其接收的数据是否为在所述第一无线通信链路上传输的数据,若是,则继续判断所述第一无线通信链路的状态;
步骤S304,若所述第一无线通信链路的状态为正常,则由所述第一收发装置的相应的收发信机转发所述数据;若所述第一无线通信链路的状态为故障,则所述第一收发装置将所述数据转发至所述第二收发装置,并由所述第二收发装置转发所述数据。
下面结合图4至图6详细描述上述处理过程的细节。为清楚起见,在图4至图6中继续以图1和图2的系统模块为例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402,无线中继装置的第一收发装置接收到数据,该数据可以是来自任一方向的数据,包括但不限于:本地数据、通过第一收发信机和第二收发信机接收的数据、通过相连的第二收发装置转发的数据等。
步骤S404,处理优先级最高的数据,如果接收的数据的优先级不是最高,则先处理其他高优先级的数据。
步骤S406,判断该数据是否为需要转发的数据,若是则执行步骤S410;否则判断为本地数据,执行步骤S408。需要说明的是,需要转发的数据还有可能包括乱包,在这种情况下,将乱包直接丢弃。
步骤S408,如果为本地数据则交由相应的本地业务处理单元处理,也就是说,若为第一收发装置的本地数据,则交由第一收发装置的本地业务处理单元(即第一本地业务处理单元)进行处理;若为第二收发装置的本地数据,则由第二收发装置的本地业务处理单元(即第二本地业务处理单元)进行处理。
步骤S410,判断该数据是否为来自第二收发装置转发的数据,若是则判断该数据为“借道”而过的数据,并参见图5所示的流程;否则执行步骤S412。在数据不是来自第二收发装置也不是本地数据的情况下,为第一收发装置的收发信机(第一收发信机或第二收发信机)接收到的数据,为简单起见,下面以第一收发信机接收到数据为例进行说明。
对数据来自哪个方向的判断和是否为“借道”而过的数据的判断,可以通过在数据中增加标志或增加控制信息头等方式方法实现。
步骤S412,判断接收到该数据的链路是否为数据应该传递的链路,也就是判断链路1是否为数据应该传递的链路,若是,则执行步骤S414;否则,参见图6所示的流程。
步骤S414,链路1为数据应该传递的链路,继续判断将要转发数据的链路(链路1的第二收发信机方向)是否能够正常工作,若是则执行步骤S416,否则执行步骤S418。
步骤S416,将数据通过该链路的收发信机转发出去,即将数据通过链路1的第二收发信机转发出去。
步骤S418,链路1的第二收发信机方向不能够正常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判断(与第一收发装置相连的)第二收发装置中将要转发数据的无线链路(链路2的第四收发信机方向)能否正常工作,若是执行步骤S420;否则直接丢弃该数据。
步骤S420,链路2的第四收发信机方向工作正常,将数据转发至第二收发装置,并由第二收发装置的相应方向的收发信机转发数据,即由第四收发信机转发数据。
参考图5,当判断该数据为来自第二收发装置转发的数据时,也就是判断该数据为“借道”而过的数据,执行以下处理过程:
步骤S502,判断第一收发装置中与原本该数据应发送方向同向的收发信机建立的无线链路能否正常工作,若是则执行步骤S504,否则执行步骤S506。如果该数据原本是由第三收发信机发送的,则判断第一收发信机方向上的第一无线链路能否正常工作;如果该数据原本是由第四收发信机发送的,则判断第二收发信机方向上的第一无线链路能否正常工作。
步骤S504,将数据通过第一收发装置中与原本该数据应发送方向同向的收发信机进行转发。
步骤S506,直接丢弃该数据。
参考图6,当判断接收到该数据的链路不是该数据应该传递的链路时,执行以下处理过程:
步骤S602,判断该数据在应该传递的链路上和方向上的无线链路是否正常工作,若是则执行步骤S604,否则执行步骤S606。
步骤S604,将数据发送往至第二收发装置,从数据原本应该传输的链路和方向上的第二收发装置的收发信机,将数据转发。
步骤S606,判断该数据在应该转发的方向上现有的无线链路是否正常工作,若是,则将数据通过该链路上的收发信机转发出去;否则,直接丢弃该数据,本流程结束。
参考图7,为本发明的无线通信中继系统的一个实例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通过PC机向手机发送数据为例描述本发明。
在图7中,是一个由3个无线通信中继装置组成的无线通信系统,在中继装置(i-1)与中继装置i之间建有无线通信链路L11以及L21;在中继装置i与中继装置i+1之间建有无线通信链路L12以及L22。无线通信链路L11和L12属于链路1,无线通信链路L21和L22属于链路2。
PC机通过无线的方式接入到中继装置(i-1),手机通过无线的方式接入到中继装置(i+1)。当PC机要发送数据到手机时,所述无线中继装置对数据的处理流程如下(图4中较粗实线表示PC机与手机之间数据的传输路径):
(1)中继装置(i-1)的第一本地业务处理单元150收到由PC机发往手机的数据,将该数据发往中继装置(i-1)的第一控制单元110进行处理。
(2)中继装置(i-1)的第一控制单元110收到PC机发往手机的数据,首先判断该数据的优先级,如果优先级不是最高,则先处理优先级最高的数据,否则执行下一步;
(3)中继装置(i-1)的第一控制单元110判断出该数据应该从中继装置(i-1)第二的收发信机140转发出去,于是中继装置(i-1)的第一控制单元110通过无线链路连通性检测结果判断链路L11是否能够正常工作。中继装置(i-1)的第一控制单元110通过无线链路连通性检测结果得知链路L11出现异常导致无法通信,因此,中继装置(i-1)的第一控制单元110通过检查由中继装置(i-1)的第二控制单元210发来的第二收发装置20的无线链路连通性检测结果得知与中继装置(i-1)的第二收发信机140同侧的第四收发信机240建立的无线通信链路L21可以正常工作,于是,中继装置(i-1)的第一控制单元110将该数据通过中继装置(i-1)的第一接口120和第二接口220转发到中继装置(i-1)的第二控制单元210;
(4)中继装置(i-1)的第二控制单元210收到PC机发往手机的数据,首先判断该数据的优先级,如果优先级不是最高,则先处理优先级最高的数据,否则执行下一步;
(5)中继装置(i-1)的第二控制单元210判断出该数据是“借道”而过的数据,并且应该通过中继装置(i-1)的第四收发信机240转发出去,于是中继装置(i-1)的第二控制单元210通过无线链路连通性检测结果判断链路L21是否能够正常工作。中继装置(i-1)的第二控制单元210通过无线链路连通性检测结果得知链路L21能够正常通信,因此,中继装置(i-1)的第二控制单元210将该数据通过中继装置(i-1)的第四收发信机240转发出去;
(6)中继装置i的第三收发信机230收到PC机发往手机的数据,将该数据发送给中继装置i的第二控制单元210;
(7)中继装置i的第二控制单元210收到PC机发往手机的数据,首先判断该数据的优先级,如果优先级不是最高,则先处理优先级最高的数据,否则执行下一步;
(8)中继装置i的第二控制单元210判断出该数据应该在链路1上传输却由属于链路2上的收发信机接收到,于是中继装置i的第二控制单元210通过与之相连的中继装置i的第一控制单元110发来的无线链路连通性检测结果得知,中继装置i的第二收发信机140建立的无线通信链路L12可以正常工作,因此中继装置i的第二控制单元140将该数据通过中继装置i的第二接口220与第一接口120将数据发往中继装置i的第一控制单元110;
(9)中继装置i的第一控制单元110收到PC机发往手机的数据,首先判断该数据的优先级,如果优先级不是最高,则先处理优先级最高的数据,否则执行下一步;
(10)中继装置i的第一控制单元110判断出该数据应该在链路1上传输且应该从中继装置i的第二收发信机140建立的无线通信链路L12上转发出去,中继装置i的第一控制单元110过无线链路连通性检测结果得知无线通信链路L12能够正常工作,于是通过中继装置i的第二收发信机140将数据转发出去;
(11)中继装置i+1的第一收发信机130收到PC机发往手机的数据,将该数据传递给中继装置i+1的第一控制单元110;
(12)中继装置i+1的第一控制单元110收到PC机发往手机的数据,首先判断该数据的优先级,如果优先级不是最高,则先处理优先级最高的数据,否则执行下一步;
(13)中继装置i+1的第一控制单元110判断出该数据是发往第一本地业务处理单元的本地的数据,于是将该数据发往第一本地业务处理单元150进行处理,最终将该数据投递给手机;
(14)手机发往PC机的数据处理流程为上述步骤的逆过程,此处不再赘述。
通过上述步骤可以成功的绕开出现故障的无线通信链路L11,使得原本应该在通信链路L11上传递的数据得到正常的传递,并且尽量减少了对链路L12的占用,使数据尽快回到链路L11上进行传递。
图7中的实例只是一个简单实例,在实际应用中,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绕过多处无法正常通信的无线链路,避免了因系统某处异常而导致系统通信断开的现象,保证了整个系统的联通性。
并且,通过使“借道”而过的数据尽快的回到原来的无线链路上进行传输,使得对其他无线链路带宽的占用降到最低,这不仅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又尽量不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因此,为链状拓扑结构的无线通信系统提高可靠性,并在所有设备都无异常时,提高链路的带宽。
在上述实例中,为方便描述仅以链状拓扑的无线通信系统为例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限于此,还能够适用于任何需要中继功能的无线通信系统。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无线通信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收发装置和第二收发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收发装置包括:第一控制单元、第一接口、第一收发信机和第二收发信机,所述第一收发信机和所述第二收发信机承载预先建立的第一无线通信链路;
所述第一收发信机,用于接收数据;
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用于判断所述数据是否为在所述第一无线通信链路上传输的数据,若是,继续判断所述第一无线通信链路的状态,若所述第一无线通信链路的状态为正常则通知所述第二收发信机,若所述第一无线通信链路的状态为故障则通知所述第一接口;
所述第二收发信机,用于响应通知转发所述数据;
所述第一接口,用于响应通知向所述第二收发装置转发所述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收发装置包括:第二控制单元、第二接口、第三收发信机和第四收发信机,所述第三收发信机与所述第一收发信机为相同方向的收发信机,所述第四收发信机与所述第二收发信机为相同方向的收发信机,所述第三收发信机和所述第四收发信机承载预先建立的第二无线通信链路;
所述第二接口,其与所述第一接口相连接,用于通过所述第一接口接收所述数据;
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用于判断所述第二无线通信链路的状态是否正常,若是则通知所述第四收发信机;
所述第四收发信机,用于响应通知转发所述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根据预先获取的检测结果判断所述第二无线通信链路的状态是否正常,并且在判断为是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向所述第一接口发送通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判断所述数据为在所述第二无线通信链路上传输的数据,则
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还用于根据预先获取的检测结果判断所述第二无线通信链路的状态是否为正常;若判断为是,则通知所述第一接口;若判断为否,并在判断所述第一无线通信链路的状态为正常的情况下,通知所述第二收发信机;
所述第一接口,还用于响应通知向所述第二收发装置转发所述数据;
所述第二收发信机,还用于响应通知转发所述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检测所述第一无线通信链路是否工作正常,得到第一链路连通性检测结果,并将所述第一链路连通性检测结果发送至所述第二控制单元;
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检测所述第二无线通信链路是否工作正常,得到第二链路连通性检测结果,并将所述第二链路连通性检测结果发送至所述第一控制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收发装置还包括第一本地业务处理单元,所述第二收发装置还包括第二本地业务处理单元;
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判断所述第一收发信机或所述第二收发信机接收到的数据是否为第一收发装置的本地数据,若是则将所述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一本地业务处理单元,并由所述第一本地业务处理单元进行处理;
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判断所述第一收发信机或所述第二收发信机接收到的数据是否为第二收发装置的本地数据,若是则通过所述第一接口将所述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并通过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将所述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本地业务处理单元,并由所述第二本地业务处理单元进行处理;
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判断所述第三收发信机或所述第四收发信机接收到的数据是否为第一收发装置的本地数据,若是则通过所述第二接口将所述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并通过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将所述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一本地业务处理单元,并由所述第一本地业务处理单元进行处理;
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判断所述第三收发信机或所述第四收发信机接收到的数据是否为第二收发装置的本地数据,若是则将所述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本地业务处理单元,并由所述第二本地业务处理单元进行处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优先级排序,并按照顺序进行数据处理。
8.一种无线通信中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中继装置。
9.一种基于无线通信中继装置的通信方法,所述无线通信中继装置包括:第一收发装置和第二收发装置,所述第一收发装置承载预先建立的第一无线通信链路,所述第二收发装置承载预先建立的第二无线通信链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收发装置判断其接收的数据是否为在所述第一无线通信链路上传输的数据,若是,则继续判断所述第一无线通信链路的状态;
若所述第一无线通信链路的状态为正常,则由所述第一收发装置的相应的收发信机转发所述数据;
若所述第一无线通信链路的状态为故障,则所述第一收发装置将所述数据转发至所述第二收发装置,并由所述第二收发装置转发所述数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收发装置将所述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收发装置的步骤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根据预先获取的检测结果判断所述第二无线通信链路的状态是否正常,并且在判断为是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向所述第一接口发送通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二收发装置接收来自所述第一收发装置的数据;
所述第二收发装置判断所述第二无线通信链路的状态是否为正常,若是则由所述第二收发装置的相应的收发信机转发所述数据。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判断所述数据为在所述第二无线通信链路上传输的数据,则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根据预先获取的检测结果判断所述第二无线通信链路的状态是否为正常;
若判断为是,则将所述数据转发至所述第二收发装置,并由所述第二收发装置转发所述数据;否则所述第一收发装置的相应的收发信机转发所述数据。
CN201310138107.8A 2013-04-19 2013-04-19 一种无线通信中继装置、系统及通信方法 Active CN1032692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138107.8A CN103269243B (zh) 2013-04-19 2013-04-19 一种无线通信中继装置、系统及通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138107.8A CN103269243B (zh) 2013-04-19 2013-04-19 一种无线通信中继装置、系统及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69243A true CN103269243A (zh) 2013-08-28
CN103269243B CN103269243B (zh) 2016-01-06

Family

ID=490128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38107.8A Active CN103269243B (zh) 2013-04-19 2013-04-19 一种无线通信中继装置、系统及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26924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53419A (zh) * 2015-04-29 2015-08-19 上海翎沃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非对称双向网络架构及实现数据传输的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31794A (zh) * 2002-01-11 2003-07-23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多路复用通信系统及方法
JP2005039346A (ja) * 2003-07-15 2005-02-10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データ中継方法、データ中継装置およびその装置を用いたデータ中継システム
CN102197680A (zh) * 2008-10-28 2011-09-21 艾可慕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及其无线通信方法、中继装置以及无线终端装置
CN102761883A (zh) * 2011-12-30 2012-10-31 慕福奇 一种宽带多跳无线通信系统及其无线节点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31794A (zh) * 2002-01-11 2003-07-23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多路复用通信系统及方法
JP2005039346A (ja) * 2003-07-15 2005-02-10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データ中継方法、データ中継装置およびその装置を用いたデータ中継システム
CN102197680A (zh) * 2008-10-28 2011-09-21 艾可慕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及其无线通信方法、中继装置以及无线终端装置
CN102761883A (zh) * 2011-12-30 2012-10-31 慕福奇 一种宽带多跳无线通信系统及其无线节点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53419A (zh) * 2015-04-29 2015-08-19 上海翎沃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非对称双向网络架构及实现数据传输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69243B (zh) 2016-0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88298B (zh) 一种堆叠系统中流量切换的方法和堆叠系统
CN101682541B (zh) 使用有向图在网络上路由包的方法和设备
CN101449560A (zh) 用于接入网络隔离设备的方法和装置
KR101038897B1 (ko) 무선 근거리 네트워크(lan) 시스템
CN102457420A (zh) 建立路径数据的网络装置及其方法
CN101094190B (zh) 以太环网保护控制报文的传输方法
Heimfarth et al. Using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to connect disjoint segments of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CN103188712A (zh) 分布式基站冗余覆盖网络系统及无线信号处理的方法
CN103209467B (zh) 接入多个ZigBee网络的方法和装置
CN108476130A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全双工激活
CN102209040A (zh) 基于多网络端口实现负载分担的方法和装置
CN103634134A (zh) 跨域保护互通方法及系统
CN103259687A (zh) 民航空管数据接入平台
CN102611602A (zh) 环网系统及环网组网方法
CN103957553A (zh) 感知共存的td-scdma与传感器网络融合传输系统
CN102026215A (zh) 一种m2m网络的监控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5323124A (zh) 大数据网际信息链系统的信息交换方法
CN114557103A (zh) 用于控制信息物理系统中的通信可用性的方法
CN107659651A (zh) 一种车辆之间组网通信的方法和系统
CN104703296A (zh) 无线通信多跳网络链状及树状拓扑结构的链路休眠方法
CN103269243A (zh) 一种无线通信中继装置、系统及通信方法
WO2006075402A1 (ja) オープンループネットワークノード装置及びオープンループネットワーク制御方法
JP6149924B2 (ja) 通信ネットワーク、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のデータ送受信方法
CN102438273B (zh) 集群网元间ip通信方法及相关装置和通信系统
US20230292217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outing path switch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710

Address after: 214135 Building C, Weina Sensor Network 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Park, No. 200, Linghu Avenue, the Taihu Lake International Science Park, Wuxi New District,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ANGSU CAS INTERNET-OF-THINGS TECHNOLOGY VENTURE CAPITAL CO.,LTD.

Address before: Building C, China Sensor Network 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Park, No. 200 Linghu Avenue, Wuxi New District,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4135

Patentee before: JIANGSU R & D CENTER FOR INTERNET OF TH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