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76130A -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全双工激活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全双工激活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76130A
CN108476130A CN201680078785.1A CN201680078785A CN108476130A CN 108476130 A CN108476130 A CN 108476130A CN 201680078785 A CN201680078785 A CN 201680078785A CN 108476130 A CN108476130 A CN 1084761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o
full
radio device
condition
duplex ope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7878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476130B (zh
Inventor
P·卡尔森
R·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filed Critical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Publication of CN1084761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761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4761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761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04L5/1461Suppression of signals in the return path, i.e. bidirectional control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04L5/1423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for simultaneous baseband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70Services for 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 [M2M] 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MT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measured or perceived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6Indication of changes in allo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监测与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和其它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进行的无线电通信关联的至少一个条件。响应于满足至少一个条件,针对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与其它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进行的无线电通信激活全双工操作。全双工操作包括在载波频率上从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向其它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发送第一信号以及同时在相同载波频率上从其它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向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发送第二信号。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全双工激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控制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电传输的方法以及对应的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已知使用全双工操作或半双工操作。在全双工操作的情况下,无线电装置可同时进行发送和接收,而在半双工操作的情况下,无线电装置可只在给定时间进行发送或接收。例如,针对3GPP所指定的LTE无线电技术,定义全双工操作模式。在针对LTE无线电技术指定的全双工操作的情况下,在频域中将发送无线电信号与接收无线电信号分开,即,针对发送无线电信号和接收无线电信号使用不同的载波频率。
为了进一步增强容量或性能,还建议在相同载波频率上使用全双工操作。对应的研究在例如D.Bharadia等人的“Full-duplex Radios”(全双工无线电)(SIGCOMM的ACMSIGCOMM 2013会议论文集(2013))中有所描述。
然而,已经表明,在相同载波频率上利用全双工操作受到某些限制,使得通常不可能完全基于相同载波频率上的全双工操作来操作大规模无线通信系统。例如,在某些无线电装置之间,由于发送信号和接收信号之间的过度干扰(也被称为自干扰),导致在相同载波频率上进行全双工操作会是不可能的。
因此,需要允许在相同载波频率上高效地利用全双工操作的技术。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控制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电传输的方法。该方法涉及监测与无线电装置和其它无线电装置的无线电通信关联的至少一个条件。响应于满足所述至少一个条件,针对所述无线电装置与所述其它无线电装置进行的无线电通信激活全双工操作。全双工操作包括在载波频率上从无线电装置向其它无线电装置发送第一信号以及同时在相同载波频率上从其它无线电装置向该无线电装置发送第二信号。
根据实施方式,至少一个条件基于无线电装置处的第一信号的发送信号强度和其它无线电装置处的第二信号的发送信号强度中的至少一个。更具体地,所述至少一个条件可以基于所述发送信号强度低于阈值。例如,如果发送信号强度低于所述阈值,则可激活全双工操作。
根据实施方式,至少一个条件基于无线电装置处的第二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和其它无线电装置处的第一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中的至少一个。更具体地,所述至少一个条件可以基于所述接收信号强度高于阈值。例如,如果接收信号强度高于所述阈值,则可激活全双工操作。
根据实施方式,至少一个条件基于无线电装置与其它无线电装置的距离。更具体地,所述至少一个条件可以基于所述距离低于阈值。例如,如果所述距离低于所述阈值,则可激活全双工操作。
另外,至少一个条件基于无线电装置相对于其它无线电装置的运动。例如,如果无线电装置相对于其它无线电装置的运动在特定限度内,例如,如果相对速度低于阈值,则可激活全双工操作。
另外,至少一个条件可以基于无线电装置与其它无线电装置进行的所述无线电通信的服务质量需求。例如,如果向无线电通信指派低服务质量类别,则可激活全双工操作。
另外,至少一个条件可以基于与无线电装置和其它无线电装置进行的无线电通信关联的业务类型。例如,如果所述无线电通信被用于传送尽力而为业务,则可激活全双工操作。
另外,至少一个条件可以基于与无线电装置和其它无线电装置进行的无线电通信关联的带宽需求。例如,如果存在低带宽需求,则可激活全双工操作。
根据实施方式,该方法还可涉及响应于不满足至少一个条件而停用全双工操作。
根据实施方式,无线电装置和其它无线电装置中的至少一个对应于蜂窝无线电网络的基站。例如,无线电装置可对应于蜂窝无线电网络的基站,并且其它无线电装置可对应于经由基站与蜂窝无线电网络连接的终端装置。另外,无线电装置可对应于与蜂窝无线电网络连接的终端装置,并且其它无线电装置可对应于蜂窝无线电网络的基站。另外,无线电装置和其它无线电装置中的每个可对应于蜂窝无线电网络的基站,例如,在无线电通信用于在两个基站之间提供回程链路的情况下。
根据实施方式,可以由无线电装置执行至少一个条件的监测和全双工操作的激活。那么,全双工操作的激活处理可包括无线电装置向其它无线电装置发送启用所述全双工操作的指示。该启用的指示可对应于激活命令,激活命令立即触发将其它无线电装置切换至全双工操作。在其它情况下,该启用的指示还可指示例如基于其它无线电装置对一个或更多个其它条件的评估,允许其它无线电装置激活全双工操作。在一些情况下,还可通过其它控制信息(例如,通过调度信息)隐式地用信号通知进行全双工操作的激活。
根据实施方式,还可通过负责控制至少无线电装置的无线电通信的无线电控制节点来执行全双工操作的监测和激活。在某些情况中,无线电控制节点可负责控制无线电装置和其它无线电装置二者的无线电通信。例如,无线电控制节点可对应于蜂窝无线电网络的基站,并且无线电装置以及可选地还有其它无线电装置可经由基站与蜂窝无线电网络连接。那么,全双工操作的激活处理可包括无线电控制节点向无线电装置发送启用所述全双工操作的指示。该启用的指示可对应于激活命令,激活命令立即触发将无线电装置切换至全双工操作。在其它情况下,该启用的指示还可指示例如基于其它无线电装置对一个或更多个其它条件的评估,允许无线电装置激活全双工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无线电装置。该无线电装置包括用于与其它无线电装置进行通信的无线电接口。另外,无线电装置包括一个或更多个处理器,所述一个或更多个处理器被配置成监测与无线电装置和其它无线电装置进行的无线电通信关联的至少一个条件,并且响应于满足了至少一个条件,针对无线电装置与其它无线电装置进行的无线电通信激活全双工操作。全双工操作包括在载波频率上从无线电装置向其它无线电装置发送第一信号以及同时在相同载波频率上从其它无线电装置向该无线电装置发送第二信号。特别地,处理器可被配置成执行上述方法中的步骤。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无线电控制节点。无线电控制节点包括用于控制无线电装置与其它无线电装置进行的无线电通信的控制接口。另外,无线电控制节点包括一个或更多个处理器,所述一个或更多个处理器被配置成监测与无线电装置和其它无线电装置进行的无线电通信关联的至少一个条件,并且响应于满足了至少一个条件,针对无线电装置与其它无线电装置进行的无线电通信激活全双工操作。全双工操作包括在载波频率上从无线电装置向其它无线电装置发送第一信号以及同时在相同载波频率上从其它无线电装置向该无线电装置发送第二信号。特别地,处理器可被配置成执行上述方法中的步骤。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以上和其它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图1示意性例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
图2示意性例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用于实现全双工操作的无线电功能。
图3示出了例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4示意性例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无线电装置的基于处理器的实现方式。
图5示意性例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无线电控制节点的基于处理器的实现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必须理解,给出以下描述仅仅是出于例示本发明原理的目的,而不应在限制方面被考虑。确切地,本发明的范围仅由随附权利要求书限定,不旨在受下文中描述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限制。
所例示的实施方式涉及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控制无线电传输,特别是关于在相同载波频率上利用全双工操作。在所例示的示例中,假定无线通信系统是基于LTE无线电技术。然而,要理解,也可使用其它无线通信技术作为替代或补充,例如,其它蜂窝无线电技术或WLAN(无线局域网)技术。
图1示意性例示了无线通信系统。更具体地,图1示出了被称为“eNB(演进节点B)”的LTE技术中的采用基站100形式的移动通信网络的基础设施。另外,示出了经由基站100与移动通信网络连接的一组UE(用户设备)10-A、10-B、10-C。因此,基站100提供并控制UE 10-A、10-B、10-C对移动通信网络的接入。例如,UE 10-A、10-B、10-C可连接至由基站100服务的一个或更多个小区。另外,无线通信系统还可支持装置到装置(D2D)通信。举例来说,图1例示了UE 10-A和10-B之间的D2D通信。D2D通信的特定示例将是两辆车辆之间的V2V(车辆到车辆)通信。可由基站100来控制D2D通信。例如,基站100可管理用于D2D通信的蜂窝网络无线电资源的使用。然而,在某些情况下,D2D通信也可由所涉及的无线电装置(例如,由UE10-A和10-B)以自主方式进行组织。D2D通信还可基于诸如WLAN无线电技术、Bluetooth(蓝牙)无线电技术或VANET(车载自组织网络)无线电技术的其它无线电技术。
在如下进一步例示的示例中,假定可利用在相同载波频率上进行的全双工操作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无线电通信。因此,诸如基站100、或者UE 10-A、10-B或10-C中的一个的无线电装置可在相同载波频率上同时进行发送和接收。例如,全双工操作可用于UE 10-A与基站100的无线电通信,用于UE 10-B与基站100的无线电通信,或者用于UE 10-C与基站100的无线电通信。另外,全双工操作可用于UE 10-A与UE 10-B的D2D无线电通信。
图2示出了用于示意性例示可用于在相同载波频率上实现全双工操作的无线电功能的框图。如图2中例示的功能可在与全双工操作进行无线电通信时涉及的每个无线电装置中实现,例如,在UE 10-A、10-B、10-C中的每个中或基站100中实现。
图中例示的功能包括发送(TX)模块210、接收(RX)模块220和自干扰消除模块230。TX模块210负责生成第一信号20,第一信号20被发送到另一个无线电装置。RX模块210负责从其它无线电装置接收第二信号30。第一信号20和第二信号30同时在相同载波频率上传输。以这种方式,能够高效地使用无线电资源。另外,因为无线电装置可同时进行发送和接收,所以利用全双工操作可提供低的时延。
为了避免由于针对这些信号20、30同时利用相同载波频率而引起的不利影响,提供了自干扰消除模块230。如图例示的,自干扰消除模块230可通过从第二信号30中减去第一信号20进行操作。以这种方式,可减少或甚至完全消除TX模块210发送的第一信号20对RX模块220接收的第二信号30的影响。
要理解,已经为了例示可如何实现双工操作的基本原理示出了图2的元件,并且在实际的实现方式中,可提供其它功能或修改后的功能。例如,可应用各种自干扰消除算法。此外,可在数字域中使用数字信号处理并且在模拟域中使用模拟信号处理或者在数字域和模拟域中使用二者来应用自干扰消除。此外,要理解,在相同载波频率上进行的全双工操作可与各种其它复用技术(例如,频分复用、时分复用、码分复用和/或空间复用)相结合。例如,当使用频分复用时,可针对多个载波频率中的每个应用全双工操作。类似地,在时分复用的情况下,可在所指派的每个时隙中应用全双工操作。另外,在码分复用的情况下,可相对于多个代码中的每个应用全双工操作。另外,在空间复用的情况下,可相对于多个空间信道中的每个应用全双工操作。因此,第一信号20和第二信号30可在相同载波频率上在相同时隙中使用相同的代码在相同空间信道上传输。
本文中例示的构思旨在考虑全双工操作通常不可能在所有情况下进行。因此,在无线通信系统中针对所有无线电通信使用全双工操作可能是不切实际的。因此,为了高效利用全双工操作所提供的益处,所例示的构思假定基于监测某些条件来激活或停用全双工操作。
例如,在某些情况下,只有当第一信号20的发送信号强度(或发送功率)足够小时和/或接收信号强度(或作为第二信号30的接收功率)足够高时,自干扰消除模块230可允许在第二信号30中充分消除第一信号20。因此,用于激活全双工操作的示例性条件可以是基于第一信号20的发送信号强度低于例如3dBm的阈值。用于激活全双工操作的另一个示例性条件可以是基于第二信号30的接收信号强度高于例如3dBm的阈值。在某些情况下,所监测的条件还可以是基于第一信号20的发送信号强度与第二信号30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比较,或者可将第一信号20的发送信号强度与取决于第二信号30的接收信号强度的阈值进行比较。另外,可根据基于所涉及的无线电装置相对于彼此的移动性的条件来激活全双工操作。例如,在具有高的相对速度的相对运动的情况下,自干扰消除的性能会劣化,因此,只有当速度低于例如3m/s的阈值时,才可激活全双工操作。例如,可基于多普勒测量,基于运动或定位传感器进行的测量,和/或基于跟踪移动性事件(诸如,小区改变)来估计相对运动。在决定是否激活全双工操作时可监测和应用的其它条件可以是基于服务质量需求、带宽需求或业务类型。例如,由于自干扰消除的限制,导致可能不能确保与在针对信号20、30使用不同载波频率的情况下一样的服务质量或带宽。因此,可针对具有低服务质量需求和低带宽需求的尽力而为业务,而不针对具有高服务质量需求和/或高带宽需求的优质业务,激活全双工操作。
可按各种方式来组织全双工操作的激活。根据一个方面,全双工操作的激活可经受网络控制。例如,在蜂窝无线电网络的情况下,蜂窝无线电网络可控制是否允许与蜂窝无线电网络连接的UE使用全双工操作。对应的控制功能可由蜂窝无线电网络的基站(诸如,基站100)来实现,该基站可按对应方式来控制UE 10-A、10-B和10-C。可按小区级用信号通知激活全双工操作的这种启用,例如,作为广播到由基站服务的小区中的所有UE的系统信息(SI)的部分。然而,也可针对每个UE或相对于特定UE组,独立地用信号通知全双工操作的激活的启用。根据一个示例,当UE注册到小区中(在空闲模式下)时或者当UE建立与小区的无线电连接时(即,当UE进入启动模式时),可用信号向UE通知全双工操作的激活的启用。网络可根据如上概述的各种条件的监测来控制全双工操作的激活的启用。在某些情况下,网络还可发送激活命令,该激活命令立即触发UE对全双工操作的激活。在某些情况下,还可在没有显式信令的情况下实现全双工操作的激活。例如,可通过用信号发送其它控制信息来隐式地触发全双工操作的激活。可应用于隐式触发全双工操作的激活的此控制信息的示例是向UE指派无线电资源的调度信息。假定网络得知UE能够使用全双工操作(例如,根据UE用信号发送的能力信息,或者通过用诸如装置类型、UE类别等其它信息推导对应的能力信息),通过与来自UE的传输相同的时间相同载波频率出现到UE的传输的调度,可按隐式方式触发全双工操作的激活。为此目的,例如,可例如通过基站100或负责调度无线电传输的一些其它节点,向UE发送对应的上行链路许可和对应的下行链路指派。此外,网络可用信号表示同意激活对UE的全双工操作,并且最终决定是否激活对UE的全双工操作。
根据其它方面,UE可负责决定是否激活全双工操作。例如,这可用于UE进行D2D通信的情况。UE可监测与启用的或将被发起的D2D通信链路关联的一个或更多个条件,例如,如以上概述的条件。网络可向UE指示待监测的条件,或者以其它方式配置与监测条件关联的参数。可在监测中考虑的参数可以是相对速度,例如,基于多普勒测量或通过运动或定位传感器进行的测量、发送信号强度和/或接收信号强度、服务质量需求、带宽需求或要在D2D通信链路上传送的业务的类型。在某些情况下,中继可与D2D通信结合使用。例如,UE 10-A可从基站100接收业务,实际上通过与UE 10-B的D2D通信进行的业务。在这些情况下,可针对与基站100的中继链路和D2D通信链路二者,考虑发送信号强度和/或接收信号强度。条件的监测和基于该监测进行全双工操作的激活可由UE自主地执行,与网络没有任何交互,因为针对激活会要求网络同意(例如,就以上提到的用信号通知使能而言)。在检测到满足激活全双工操作的条件时,UE可请求网络同意激活。另外,网络同意激活的信令可触发通过UE对条件的监测。
当然,一旦激活了全双工操作,就可继续条件的监测,并且当不再满足条件时,可停用全双工操作。
图3示出了例示控制无线电传输的方法的流程图,通过该方法,无线电装置可实现如上所述的构思。无线电装置可对应于与蜂窝无线电网络连接的UE。另选地,无线电装置也可对应于蜂窝无线电网络的基站。在某些情况下,无线电装置还可对应于支持D2D通信的无线电装置。例如,无线电装置可对应于与蜂窝无线电网络连接的UE,并且蜂窝无线电网络还可例如通过指派蜂窝网络无线电资源用于D2D通信来至少部分负责管理无线电装置进行的D2D通信。在某些情况下,无线电装置本身可负责管理D2D通信,例如,在集中式网络节点对D2D通信没有管理或其它控制的情况下的独立式D2D通信情况下。在某些情况下,无线电装置还可对应于支持D2D通信的无线电装置。如果利用基于处理器的无线电装置实现,则该方法中的至少部分步骤可由无线电装置的一个或更多个处理器执行和/或控制。该方法还可由无线电控制节点实现,该无线电控制节点负责例如通过蜂窝无线电网络的基站来控制无线电装置的无线电通信。如果利用基于处理器的无线电控制节点实现,则该方法中的至少部分步骤可由无线电控制节点的一个或更多个处理器执行和/或控制。
在步骤310中,监测至少一个条件。该条件与无线电装置和其它无线电装置的无线电通信关联。其它无线电装置可对应于与蜂窝无线电网络连接的UE。另选地,其它无线电装置也可对应于蜂窝无线电网络的基站。在某些情况下,其它无线电装置还可对应于支持D2D通信的无线电装置。
例如,无线电通信可对应于UE与蜂窝无线电网络的基站进行的无线电通信,例如,UE 10-A、10-B、10-C中的一个与基站100进行的无线电通信。另外,无线电通信还可对应于两个UE之间的D2D通信,例如,UE 10-A与UE 10-B进行的D2D通信,如图1中例示的。这种D2D通信可经受网络控制。例如,UE 10-A和10-B的D2D通信可由基站100进行管理。然而,D2D通信也可由所涉及的无线电装置本身进行控制和管理。例如,UE 10-A和10-B中的至少一个可管理和/或控制UE 10-A和10-B的D2D通信。这也可按独立方式完成,而不需要来自其它实体的任何其它控制或管理。在所例示的方法中,假定无线电通信的控制和管理具体地涉及全双工操作的激活或停用。
全双工操作涉及在载波频率上从无线电装置向其它无线电装置发送第一信号以及同时在相同载波频率上从其它无线电装置向该无线电装置发送第二信号。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示例是如图2中例示的第一信号20和第二信号30。
在步骤310监测的条件可以是基于无线电装置处的第一信号的发送信号强度和其它无线电装置处的第二信号的发送信号强度中的至少一个。特别地,在步骤310监测的条件可以基于发送信号强度低于阈值。以这种方式,可考虑在较低发送信号强度的情况下,可实现全双工操作的更好的自干扰消除性能。发送信号强度可由无线电装置或其它无线电装置来测量。另外,可在测量报告中指示发送信号强度。
作为补充或替代,在步骤310监测的条件可以基于无线电装置处的第一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和其它无线电装置处的第二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中的至少一个。特别地,在步骤310监测的条件可以基于接收信号强度高于阈值。以这种方式,可考虑在较高接收信号强度的情况下,可实现全双工操作的更好的自干扰消除性能。接收信号强度可由无线电装置或其它无线电装置来测量。另外,可在测量报告中指示接收信号强度。
作为补充或替代,在步骤310监测的条件可以基于无线电装置与其它无线电装置的距离。特别地,在步骤310监测的条件可以基于该距离低于阈值。以这种方式,可考虑在较小距离的情况下,通常需要较低的发送功率,从而导致在无线电装置处第一信号的较低发送信号强度和在其它无线电装置处第二信号的较低发送信号强度。另外,较小距离还可导致在其它无线电装置处第一信号的较高接收信号强度以及在无线电装置处第二信号的较高接收信号强度。因此,在较小距离的情况下,可实现全双工操作的更好的自干扰消除性能。例如,使用基于卫星导航信号进行的定位测量和/或基于多边(multi-lateration)或多角度测量,可基于通过无线电装置或其它无线电装置执行的测量来确定距离。另外,可在报告中指示该距离。
作为补充或替代,在步骤310监测的条件可以基于无线电装置相对于其它无线电装置的运动。特别地,在步骤310监测的条件可以基于该运动在特定限度内。例如,可依据无线电装置相对于其它无线电装置的相对速度低于阈值来定义这些限度。例如,还可使用诸如高移动性和低移动性的分类以及可选地一个或更多个中间移动性级别来将运动分类。然后,该条件可以基于相对运动不超过特定移动性水平。以这种方式,可考虑在较小相对移动性的情况下,通常可针对无线电通信实现更稳定的条件,结果,需要较低发送功率,从而导致在无线电装置处第一信号的较低发送信号强度和在其它无线电装置处第二信号的较低发送信号强度。因此,在较小移动性的情况下,可实现全双工操作的更好的自干扰消除性能。例如,使用基于卫星导航信号和/或基于多边或多角度测量进行的定位测量,使用用于估计相对速度的多普勒测量,或者使用基于无线电装置或其它无线电装置(诸如,加速度计)上的运动传感器进行的测量,可基于由无线电装置或其它无线电装置执行的测量来确定相对运动。另外,还可通过跟踪与无线电装置或其它无线电装置相关的移动性事件(诸如,蜂窝无线电网络的不同小区之间的变化)来估计相对运动。另外,可在报告中指示相对运动或用于评估相对运动的信息。
作为补充或替代,在步骤310监测的条件可以基于无线电装置与其它无线电装置的无线电通信的服务质量需求。特别地,在步骤310监测的条件可以基于服务质量需求不超过特定的最大服务质量需求。以这种方式,可考虑在较低服务质量需求的情况下,通常存在相对于传输故障的较高容差,这进而可允许使用较低的传输功率,从而有益于自干扰消除的性能。另外,相对于传输故障的更高容差还可允许相对于自干扰消除性能使用更宽松的需求。
作为补充或替代,在步骤310监测的条件可以基于无线电装置与其它无线电装置的无线电通信的业务类型。特别地,在步骤310监测的条件可以基于识别一种或更多种业务类型,对于所述一种或更多种业务类型,全双工操作的利用被定义是适宜的。以这种方式,可考虑在某些业务类型(例如,尽力而为业务)的情况下,可存在相对于传输故障的较高容差,这进而可允许使用较低的传输功率,从而有益于自干扰消除的性能。另外,相对于传输故障的更高容差还可允许相对于自干扰消除性能使用更宽松的需求。
作为补充或替代,在步骤310监测的条件可以基于无线电装置与其它无线电装置的无线电通信的带宽需求。特别地,在步骤310监测的条件可以是基于带宽需求不超过特定的最大带宽需求。以这种方式,可考虑在较低带宽需求的情况下,可利用更稳固的无线电参数(如,较低级的调制和编码方案),通常还利用较低的传输功率,从而有益于自干扰消除的性能。另外,更稳固的无线电参数也可允许相对于自干扰消除性能使用更宽松的需求。
在步骤320,检查是否满足在步骤310监测的条件中的一个或更多个。这里,要注意,步骤320的检查可涉及检查是否满足单个条件。另外,因需求同时满足所监测条件中的两个或更多个,还可按累加方式检查所监测的多个条件。
如果在步骤320所监测的条件都不满足,则该方法可返回到步骤310,继续监测条件,如分支“否”所指示的。否则,如果发现满足了所监测条件中的一个或更多个,则该方法可继续到步骤330,针对无线电装置与其它无线电装置进行无线电通信激活全双工操作,如分支“是”所指示的。
步骤310中的监测条件、步骤320中的检查所监测条件以及激活全双工操作可由无线电装置本身来执行。在这种情况下,全双工操作的激活可涉及触发无线电装置切换至全双工操作。另外,全双工操作的激活可涉及无线电装置向其它无线电装置发送启用全双工操作的指示。该指示可对应于激活命令,激活命令立即触发将其它无线电装置切换至全双工操作。另选地,例如,根据其它无线电装置对一个或更多个条件的监测,该指示可仅仅允许其它无线电装置激活全双工操作。在某些情况下,还可通过其它控制信息(诸如,通过调度配置将用于无线电通信的无线电资源的信息)隐式地用信号发送启用的指示。例如,可通过发送调度信息来触发全双工操作的激活,调度信息以同时使用相同载波来向其它无线电装置进行发送和从其它无线电装置进行发送这样的方式来配置无线电资源。
步骤310的条件监测、步骤320的检查所监测的条件以及激活全双工操作还可由无线电控制节点来执行,无线电控制节点负责控制无线电装置的无线电通信,并且可选地,还负责其它无线电装置(例如,诸如基板100的蜂窝无线电网络的基站)的无线电通信。在这种情况下,全双工操作的激活可涉及无线电控制节点向无线电装置发送启用全双工操作的指示。该指示可对应于激活命令,激活命令立即触发将无线电装置切换至全双工操作。另选地,例如,根据其它无线电装置对一个或更多个条件的监测,该指示可仅仅允许其它无线电装置激活全双工操作。在某些情况下,还可通过其它控制信息(诸如,通过调度配置将用于无线电通信的无线电资源的信息)隐式地用信号发送启用的指示。例如,可通过发送调度信息来触发全双工操作的激活,调度信息以同时使用相同载波来向无线电装置进行发送和从无线电装置进行发送这样的方式来配置无线电资源。
如步骤340所指示的,在某些情况中,在步骤330激活全双工操作之后,可继续监测条件。这里,要注意,在步骤340,可如步骤310中一样地监测相同条件,但是也有可能,在步骤310和340监测的条件彼此不同。
在步骤350中,检查是否满足在步骤340监测的条件中的一个或更多个。这里,要注意,步骤350中的检查可涉及检查是否满足单个条件。另外,因要求同时满足所监测条件中的两个或更多个,还可按累加方式检查所监测的多个条件。
如果在步骤350满足所监测的条件,则该方法可返回到步骤340,继续监测条件,如分支“是”所指示的。否则,如果发现所监测条件中的一个或更多个没有被满足,则该方法可继续到步骤360,停用用于无线电装置与其它无线电装置进行无线电通信的全双工操作,如分支“否”所指示的。
步骤340中的监测条件、步骤350中的检查所监测条件以及停用全双工操作可由无线电装置本身来执行。在这种情况下,全双工操作的停用可涉及触发无线电装置从全双工操作切换至某个其它操作,例如,在不同载波频率上进行的全双工操作或在相同载波频率上进行的半双工操作。另外,全双工操作的停用可涉及无线电装置向其它无线电装置发送停用全双工操作的指示。该指示可对应于激活命令,激活命令立即触发将其它无线电装置从全双工操作切换至某个其它操作。
步骤340中的条件监测、步骤350中的检查所监测条件以及激活全双工操作还可由无线电控制节点来执行,无线电控制节点负责控制无线电装置的无线电通信,并且可选地,还负责其它无线电装置(例如,诸如基板100的蜂窝无线电网络的基站)的无线电通信。在这种情况下,全双工操作的激活可涉及无线电控制节点向无线电装置发送停用全双工操作的指示。该指示可对应于停用命令,停用命令立即触发将无线电装置切换至全双工操作。
要注意,如与结合步骤310、320和330描述的全双工操作的激活关联的过程以及与结合步骤340、350和360描述的全双工操作的停用关联的过程可由相同实体(例如,无线电装置或无线电控制节点二者)执行。然而,也有可能,与全双工操作的激活关联的过程以及与全双工操作的停用关联的过程可由不同的实体执行。例如,与全双工操作的激活关联的过程可由无线电控制节点执行,而与全双工操作的停用关联的过程可由无线电装置本身执行。类似地,与全双工操作的激活关联的过程可由无线电装置执行,而与全双工操作的停用关联的过程可由无线电控制节点执行。
图4示出了用于示意性例示可用于实现以上构思的无线电装置的基于处理器的实现方式的框图。无线电装置可例如对应于蜂窝无线电接入技术的基站,例如,诸如以上提到的基站100的LTE技术的eNB。另外,无线电装置可对应于诸如与用于直接D2D通信的终端上的蜂窝无线电网络连接的UE的终端装置。另外,在V2V通信情况下,无线电装置也可对应于或者是车辆的部分。
如所例示的,无线电装置包括无线电接口410。无线电装置可利用无线电接口410与其它无线电装置进行无线电通信。
另外,无线电装置设置有一个或更多个处理器440和存储器450。无线电接口410和存储器450例如使用无线电装置的一个或更多个内部总线系统与处理器440联接。
存储器450包括程序代码模块460、470、480,程序代码模块460、470、480具有将由处理器140执行的程序代码。在所例示的示例中,这些程序代码模块包括监测模块460、全双工控制模块470和无线电控制模块480。
监测模块460可实现监测和无线电装置与其它无线电装置进行的无线电通信关联的条件的上述功能,例如,如结合步骤310和340所描述的。全双工控制模块470可实现上述激活或停用全双工操作的功能,例如,如结合步骤330和360所描述的。无线电控制模块480可例如通过建立无线电链路、选择用于这些无线电链路的无线电资源等来实现控制无线电传输的上述功能。
要理解,图4中例示的结构仅仅是示例性的,并且无线电装置还可包括未例示的其它元件,例如,用于实现UE或独立式D2D通信装置的或基站的(例如,LTE无线电技术的eNB)的结构或程序代码模块。
图5示出了用于示意性例示可用于实现以上构思的无线电控制节点的基于处理器的实现方式的框图。无线电控制节点可例如对应于蜂窝无线电接入技术的基站,例如,诸如以上提到的基站100的LTE技术的eNB。
如所例示的,无线电控制节点包括控制接口510。无线电控制节点可利用无线电接口510来控制无线电装置与其它无线电装置进行的无线电通信。控制接口510可对应于无线电接口。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使用基于布线的接口来实现控制接口510。无线电装置和其它无线电装置可对应于诸如UE 10-A、10-B或10-C的UE。
另外,无线电控制节点设置有一个或更多个处理器540和存储器550。控制接口510和存储器550例如使用无线电控制节点的一个或更多个内部总线系统与处理器540联接。
存储器550包括程序代码模块560、570、580,程序代码模块560、570、580具有将由处理器540执行的程序代码。在所例示的示例中,这些程序代码模块包括监测模块460、全双工管理模块570和无线电控制模块580。
监测模块560可实现监测与无线电装置和其它无线电装置进行的无线电通信关联的条件的上述功能,例如,如结合步骤310和340所描述的。全双工管理模块570可实现上述激活或停用全双工操作的功能,例如,如结合步骤330和360所描述的。无线电控制模块580可例如通过建立无线电链路、选择用于这些无线电链路的无线电资源等来实现控制无线电传输的上述功能。
要理解,图5中例示的结构仅仅是示例性的,并且无线电装置还可包括未例示的其它元件,例如,用于实现基站的(例如,LTE技术的eNB)或类似的无线电控制节点的已知功能的结构或程序代码模块。
要理解,如上说明的构思易于进行各种修改。例如,可结合各种类型的无线电技术来应用构思,而不限于LTE技术,并且可相对于包括中继链路的各种累心的无线电链路应用这些构思。另外,要理解,全双工操作可与各种类型的复用机制(包括频分复用、时分复用、码分复用和/或空间复用)相结合。

Claims (22)

1.一种控制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电通信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监测与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和其它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进行的无线电通信关联的至少一个条件;以及
-响应于满足所述至少一个条件,针对所述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和所述其它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进行的所述无线电通信激活全双工操作,
所述全双工操作包括在载波频率上从所述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向所述其它无线电装置发送第一信号(20)以及同时在相同载波频率上从所述其它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向所述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发送第二信号(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条件基于在所述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处所述第一信号(20)的发送信号强度和在所述其它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处所述第二信号(30)的发送信号强度中的至少一个。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条件基于所述发送信号强度低于阈值。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条件基于在所述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处所述第二信号(30)的接收信号强度和在所述其它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处所述第一信号(20)的接收信号强度中的至少一个。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条件基于所述接收信号强度高于阈值。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条件基于所述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到所述其它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条件基于所述距离低于阈值。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条件基于所述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相对于所述其它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的运动。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条件基于针对所述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和所述其它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进行的所述无线电通信的服务质量需求。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条件基于与所述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和所述其它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进行的所述无线电通信关联的业务类型。
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条件基于与所述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和所述其它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进行的所述无线电通信关联的带宽需求。
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响应于不满足所述至少一个条件,停用所述全双工操作。
1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和所述其它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中的至少一个对应于蜂窝无线电网络的基站。
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条件的所述监测和所述全双工操作的激活由所述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来执行。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全双工操作的所述激活包括所述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向所述其它无线电装置(10-A)发送启用所述全双工操作的指示。
1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全双工操作的所述监测和激活由负责控制所述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的无线电通信的无线电控制节点(100)来执行。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全双工操作的所述激活包括所述无线电控制节点(100)向所述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发送启用所述全双工操作的指示。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无线电控制节点(100)对应于蜂窝无线电网络的基站。
19.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所述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包括:
无线电接口(410),所述无线电接口(410)与其它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通信;以及
一个或更多个处理器(440),所述一个或更多个处理器(440)被配置成:
-监测与所述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和其它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进行的无线电通信关联的至少一个条件;以及
-响应于满足所述至少一个条件,针对所述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和所述其它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进行的所述无线电通信激活全双工操作,
所述全双工操作包括在载波频率上从所述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向所述其它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发送第一信号(20)以及同时在相同载波频率上从所述其它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向所述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发送第二信号(30)。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其中,所述一个或更多个处理器(410)被配置成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21.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控制节点(100),所述控制节点(100)包括:
控制接口(510),所述控制接口(510)控制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与其它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进行的无线电通信;以及
一个或更多个处理器(540),所述一个或更多个处理器(540)被配置成:
-监测与所述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和其它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进行的无线电通信关联的至少一个条件;以及
-响应于满足所述至少一个条件,针对所述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和所述其它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进行的所述无线电通信激活全双工操作,
所述全双工操作包括在载波频率上从所述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向所述其它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发送第一信号(20)以及同时在相同载波频率上从所述其它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向所述无线电装置(10-A、10-B、10-C;100)发送第二信号(30)。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控制节点(100),其中,所述一个或更多个处理器(540)被配置成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至13和16至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CN201680078785.1A 2016-01-15 2016-01-15 控制无线电通信的方法和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用户设备 Active CN1084761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EP2016/050768 WO2017121487A1 (en) 2016-01-15 2016-01-15 Full-duplex activ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76130A true CN108476130A (zh) 2018-08-31
CN108476130B CN108476130B (zh) 2021-10-22

Family

ID=551746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78785.1A Active CN108476130B (zh) 2016-01-15 2016-01-15 控制无线电通信的方法和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用户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868660B2 (zh)
EP (1) EP3403363B1 (zh)
CN (1) CN108476130B (zh)
WO (1) WO201712148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22592A (zh) * 2019-04-22 2019-07-1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接入方法、移动终端及服务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142137B2 (en) 2017-03-02 2018-11-27 Micron Technology, Inc. Wireless devices and systems including examples of full duplex transmission
US11941516B2 (en) 2017-08-31 2024-03-26 Micron Technology, Inc. Cooperative learning neural networks and systems
US10554375B2 (en) * 2017-09-11 2020-02-04 Micron Technology, Inc. Full duplex device-to-device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US11206050B2 (en) 2018-02-06 2021-12-21 Micron Technology, Inc. Self interference noise cancellation to support multiple frequency bands
WO2020067763A1 (en) * 2018-09-28 2020-04-02 Lg Electronics Inc. Relaxed measurement based on data transmission
US10979097B2 (en) 2019-09-05 2021-04-13 Micron Technology, Inc. Wireless devices and systems including examples of full duplex transmission using neural networks or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US11258473B2 (en) 2020-04-14 2022-02-22 Micron Technology, Inc. Self interference noise cancellation to support multiple frequency bands with neural networks or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WO2022170623A1 (en) * 2021-02-12 2022-08-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resource reservation in sidelink communications
US20220394728A1 (en) * 2021-06-07 2022-12-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Uu and sidelink prioritization for subband full duplex ues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222445A1 (en) * 2008-12-30 2011-09-15 Nokia Corporation Enhancement of user equipment receiver sensitivity
US20110314145A1 (en) * 2009-01-28 2011-12-22 Raleigh Gregory G Device-assisted services for protecting network capacity
CN102428657A (zh) * 2009-05-15 2012-04-25 意法爱立信(法国)有限公司 全双工音频通信终端
US20130315107A1 (en) * 2012-05-23 2013-11-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stablishing A Group Communication Based on Motion of a Mobile Device
CN105162568A (zh) * 2015-06-17 2015-12-16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一种全双工无线网络中的节点配对与资源竞争方法
US20150382375A1 (en) * 2014-06-25 2015-12-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Full duplex oper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929550B2 (en) * 2013-02-01 2015-01-06 Department 13, LLC LPI/LPD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8417213B2 (en) * 2008-04-06 2013-04-09 Lg Electronics Inc. Emergency communications support method
WO2013007276A1 (en) * 2011-07-08 2013-01-17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Control of transmitter configuration for base station
EP2878157B1 (en) * 2013-04-24 2020-01-01 Nec Corporation Method for use in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5794245B (zh) * 2013-11-28 2019-08-30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处理干扰的基站、装置以及其中的方法
WO2016111638A1 (en) * 2015-01-08 2016-07-1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 network node, a wireless device and methods therein for selecting a communication mod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US10009143B2 (en) * 2016-03-03 2018-06-26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user full duplex link adaptation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222445A1 (en) * 2008-12-30 2011-09-15 Nokia Corporation Enhancement of user equipment receiver sensitivity
US20110314145A1 (en) * 2009-01-28 2011-12-22 Raleigh Gregory G Device-assisted services for protecting network capacity
CN102428657A (zh) * 2009-05-15 2012-04-25 意法爱立信(法国)有限公司 全双工音频通信终端
US20130315107A1 (en) * 2012-05-23 2013-11-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stablishing A Group Communication Based on Motion of a Mobile Device
US20150382375A1 (en) * 2014-06-25 2015-12-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Full duplex oper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5162568A (zh) * 2015-06-17 2015-12-16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一种全双工无线网络中的节点配对与资源竞争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22592A (zh) * 2019-04-22 2019-07-1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接入方法、移动终端及服务器
CN110022592B (zh) * 2019-04-22 2021-11-2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接入方法、移动终端及服务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76130B (zh) 2021-10-22
US10868660B2 (en) 2020-12-15
EP3403363A1 (en) 2018-11-21
WO2017121487A1 (en) 2017-07-20
US20190028260A1 (en) 2019-01-24
EP3403363B1 (en) 2023-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76130A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全双工激活
KR102187284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노드의 동작 방법 및 상기 방법을 이용하는 장치
JP6862572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v2x端末により行われるv2x通信遂行方法及び前記方法を利用する端末
US10716154B2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via sidelink and terminal
Schwarz et al. Society in motion: Challenges for LTE and beyond mobile communications
US11751196B2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downlink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CN110463271A (zh) 用于改变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路径的方法和设备
CN114375558B (zh) 用于确定iab节点的链路可用性的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节点
US20190364501A1 (en)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of terminal in wireless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2508031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위상 추적 참조 신호의 송수신 방법 및 이에 대한 장치
CN104770040A (zh) 用于波形选择和自适应的系统和方法
KR20200050280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iab 노드의 동적자원 할당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07223354B (zh) 用于窄带物联网系统资源分配的方法、终端和服务器
JP2022550866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位相追跡参照信号(Phase Tracking Reference Signal、PTRS)の送受信方法及びこれに対する装置
CN102792734B (zh) 无线通信系统、通信控制方法基站及移动终端
US20220394613A1 (en)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of terminal in wireless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4375559B (zh) 用于确定iab节点的链路可用性的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节点
CN113661729A (zh) 在nr v2x中发送与副链路信道相关的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3875299A (zh) 增强无线通信系统中链路性能的分布式调度的方法和装置
CN113491168A (zh) Nr v2x的副链路资源信息传输
CN114830577A (zh) 基于nr v2x中的cr来执行副链路重新发送的方法和设备
CN115462161A (zh) 在nr v2x中确定sci上的ndi值的方法和装置
JP7410253B2 (ja) 非免許帯域において信号を送受信する方法及びそのための装置
CN114788385A (zh) 用于支持nr v2x中终端的副链路发送和上行链路发送的同时发送的方法和设备
JP7457163B2 (ja) 非免許帯域において信号を送受信する方法及びそのための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Sony Grou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Sony Corp.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910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Sony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SONY MOBILE COMMUNICATIONS Inc.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