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63326B - 具有分腿功能的护理床 - Google Patents
具有分腿功能的护理床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263326B CN103263326B CN201310186745.7A CN201310186745A CN103263326B CN 103263326 B CN103263326 B CN 103263326B CN 201310186745 A CN201310186745 A CN 201310186745A CN 103263326 B CN103263326 B CN 10326332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atchet
- hinged
- leg
- leg support
- stradd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Invalid Beds And Related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一种具有分腿功能的护理床,它包括底座和设置于底座上的立柱,在立柱上设置有中央支撑架,在中央支撑架后部的垂直方向上装有平行分布的两对铰轴实现与左分腿架和右分腿架的联接,在左分腿架上固定有左中部板和左小腿板,在右分腿架上固定有右中部板和右小腿板;背板支座的一端通过背板转轴铰接在中央支撑架前端;背板支座的中部与背板驱动机构连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方案涉及一种护理床,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分腿功能的护理床。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护理床有很多种,比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00720169410.4涉及一种自动护理床,包括床托架和其下床架,床托架由背托架、臀部托架、大腿托架和脚托架四部分铰接而成,上述托架左右两侧板依次铰接处为第一连接点、第二连接点、第三连接点,床架上可转动横梁连接一电动丝杆,丝杆顶端与背托架相连,第一连接点与臀部托架左右两侧板之间铰接第一连杆,第二连接点与第三连接点之间铰接第二连杆,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平行,背托架左右两侧板上铰接一扶手,扶手另一端与撑杆一端铰接,撑杆另一端与臀部托架左右两侧板铰接,相互铰接的背托架、扶手、撑杆及臀部托架构成四连杆机构,臀部托架上设有与第一连杆铰mg接的固定孔板。本实用新型可实现平卧、半卧和坐姿三种功能。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01120241260X涉及一种侧翻身护理床,包括床架及设置于床架上的床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床板由两边板和中间板组成,所述两边板分别与中间板铰接,所述床架下设有两组电动推杆机构,以使得两边板分别相对中间板转动;所述电动推杆机构包括由电动机驱动的推杆,所述推杆经拐形转臂与连杆的一端相连接,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与一边板的下侧相铰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有利于医护人员对病人的治疗和护理,病人需翻身时,可转动其中一边板即可向另一侧翻身,减轻医护人员或家属的劳累,还可由病人自己控制遥控器实现翻身。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01220166227X涉及一种具有分腿功能的护理床,包括床板,床板支架。所述床板由床板支架支撑。与腿部对应的床板部位内部安装分腿机构,分腿机构分左右两套,左右镜面对称,每套分腿机构包括分腿托板、四根互相平行的分腿摇杆和一个分腿电机,分腿摇杆上端铰接在分腿托板两端,下端通过铰轴连接在床板内底部,铰轴与分腿电机转轴连接,分腿电机底座固定在床板内底部。由于本技术方案采用左右两组分腿摇杆支撑分腿托板,分腿时,托板作向上的弧线运动,使腿部在脱离床面同时向两边移动,比较自然舒服。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它们存在一个缺点就是受床板支架的限制,结构笨重,功能单一。
发明内容
本方案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具有分腿功能的护理床,它具有无框架的结构特点,将诸多功能有机结合在一起。
本方案所采取的技术措施是:一种具有分腿功能的护理床,它包括底座和设置于底座上的立柱,在立柱上设置有中央支撑架,在中央支撑架后部的垂直方向上装有平行分布的两对铰轴实现与左分腿架和右分腿架的联接,在左分腿架上固定有左中部板和左小腿板,在右分腿架上固定有右中部板和右小腿板;背板支座的一端通过背板转轴铰接在中央支撑架前端;背板支座的中部与背板驱动机构连接。
本方案的具体特点还有,在左分腿架和右分腿架之间设置分腿联动机构实现左右分腿架的同步运动。
所述分腿联动机构包括与左分腿架刚性连接的左摆臂,与右分腿架刚性连接的右摆臂,在左摆臂和右摆臂之间铰接有中央连杆。
在分腿联动机构上设置第二棘轮机构,对左右分腿架的分开施加单向限制,即第二棘轮机构对左右分腿架向中间合并的动作不加限制,对于左右分腿架向两边分开的动作需要解除第二棘轮机构的限位才能实现。
所述第二棘轮机构包括铰接在左下铰轴上的第二棘轮,第二棘轮与左摆臂刚性连接;在下横臂上设置有第二棘爪和复位弹簧,在第二棘爪上设置第二棘爪控制机构。
所述第二棘爪控制机构包括连接在第二棘爪上的第二钢索,第二钢索是用来将第二棘爪与第二棘轮相分离的;还包括铰接在左中部板上的第二扳手,第二钢索的另一端与第二扳手连接,操控第二扳手拉伸第二钢索可控制第二棘爪与第二棘轮的分合。
左中部板后端与左小腿板前端通过两套左铰链铰接;右中部板后端与右小腿板前端通过两套右铰链铰接;在中央支撑架上的下横臂下端装有连接背部板和左、右小腿板的背板腿板联动机构。
所述背板腿板联动机构包括后端与左小腿板底面铰接的左连杆,后端与右小腿板底面铰接的右连杆;在下横臂下方设置联动轴,在联动轴外面套装有联动轴套,联动轴套可在下横臂下方绕联动轴枢转;在联动轴套上刚性设置有向前伸出的背板联动臂和向后伸出的左联动臂、右联动臂;背板联动臂与撑杆的一端铰接,撑杆的另一端与背板支座铰接;左联动臂、右联动臂分别通过左万向铰架、右万向铰架与左连杆、右连杆的前端铰接。
在背板腿板联动机构上设置有第一棘轮机构,对腿板下摆施加单向限制;与第一棘轮机构配套使用的撑杆是由套在一起的上套管和下套管组成,上套管和下套管滑动配合,上套管的上端与背板支座铰接;下套管的下端与背板联动臂铰接。所述联动轴套绕联动轴的枢转是可以通过控制第一棘轮的转动而加以限制的。
所述第一棘轮机构包括在联动轴套外周设置第一棘轮;在下横臂下端铰连着第一棘爪;下横臂C和第一棘爪之间装有压缩弹簧,压缩弹簧尾部固定在下横臂上,压缩弹簧的头部顶持在第一棘爪上,压缩弹簧给第一棘爪施加一个弹力使第一棘爪离开第一棘轮的棘齿,实现联动轴套绕联动轴自由枢转;在第一棘爪上设置第一棘爪控制机构。
所述第一棘爪控制机构包括与第一棘爪连接的第一钢索,拉动第一钢索使第一棘爪与第一棘轮锲合;还包括铰接在右中部板上的第一扳手,第一钢索的另一端与第一扳手连接,操控第一扳手控制第一棘爪与第一棘轮的分合。
所述中央支撑架包括横梁和前后翘起架;在底座上设置有横梁驱动机构,在立柱上部水平设置有长转轴,横梁的一端通过长转轴铰接在立柱上,横梁的中部在横梁驱动机构的驱动下绕长转轴枢转一定角度;在横梁的两端向上方自然延伸出转轴固定座,转轴固定座上水平固定设置有用于铰接前后翘起架的前后翘起架转轴,所述前后翘起架转轴的轴线与长转轴的轴线垂直,在横梁的下部固定设置有前后翘起架举升机构,前后翘起架通过前后翘起架举升机构的作用绕前后翘起架转轴枢转一定角度。左分腿架通过左上铰轴和左下铰轴分别与上横臂和下横臂铰接,左上铰轴和左下铰轴在垂直方向上处于同轴;右分腿架通过右上铰轴和右下铰轴分别与上横臂和下横臂铰接,右上铰轴和右下铰轴在垂直方向上处于同轴。左上铰轴和右上铰轴距离范围是180~200毫米,与人体两髋骨中心距接近。
前后翘起架包括通过前后翘起架转轴分别与横梁两端铰接的两根纵梁和将两根纵梁刚性连接在一起的上横臂,上横臂上刚性连接有向下延伸的两根垂臂,在两根垂臂的下端通过下横臂刚性连接在一起;在上横臂和下横臂上面垂直布置两对铰轴实现与左分腿架和右分腿架的联接。
在上横臂上刚性连接向上延伸的转轴座,在转轴座上横向水平设置背板转轴,背板支座的一端通过背板转轴铰接在上横臂上;背板支座的中部与背板驱动机构连接。
所述背板驱动机构包括固定于下横臂上的第三电机,背板支座的底面与第三传动套管铰接,第三传动套管套装在由第三电机驱动的第三传动丝杠上形成螺旋传动,背板支座在第三电机的驱动下绕背板转轴\]和右小腿板铰轴座之间设置右连杆长度调节机构;所述右连杆长度调节机构包括尾部铰接于右小板铰轴座上的右调节螺杆和旋装在右调节螺杆上的右背紧螺母,右调节螺杆的前端旋入右连杆后部的螺纹孔中。
所述横梁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底座上的第一电机,横梁中部与第一传动套管头部铰接,第一传动套管套装在由第一电机驱动的第一传动丝杠上形成滑动传力螺旋,横梁在第一电机的驱动下绕长转轴枢转一定角度。
在横梁的两端向上方自然延伸出转轴固定座,转轴固定座上水平固定设置有用于铰接前后翘起架的前后翘起架转轴,所述前后翘起架转轴的轴线与长转轴的轴线垂直,在横梁的下部固定设置有前后翘起架举升机构,前后翘起架通过前后翘起架举升机构的作用绕前后翘起架转轴枢转一定角度。
所述前后翘起架举升机构包括固定在横梁上的第二电机,纵梁中部与第二传动套管上端铰接,第二传动套管下端套装在由第二电机驱动的第二传动丝杠上形成螺旋传动,前后翘起架在第二电机的驱动下绕前后翘起架转轴旋转一定角度。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无框架结构的床体是由床板和传动架组成,取消了常见的周边框架和床板结合的结构,使得结构简单,重量轻。偏心结构的运用:左右倾斜、前后翘起、背部板转动采用旋转支点与所在重心偏心的结构,使得各电机上的传动杆始终处于单方向受力(受压或受拉)状态,保证了传动平稳、噪音小、对传动件精度要求低。如图21所示,当床身向左倾斜并与水平面成20夹角时,重心与转轴间距最小,大于65mm,重力G与电机上的传动杆始终处于转轴的左侧,保证了传动杆始终受压力;如图22所示,当床身向后翘起并与水平面成10夹角时,重心与转轴间距最小,大于320mm,重力G始终在转轴的右侧,而电机上的传动杆始终处于转轴的左侧,保证了传动杆始终受拉力;如图23所示,当背部板立起并与水平面成80夹角时,重心与转轴间距最小,大于85mm,重力G与电机上的传动杆始终处于转轴的左侧,保证了传动杆始终受压力。左右可分腿结构:躺在床上的人员的双腿可以同步地随着左右中部板、左右小腿板向外分开,便于对人员排泄后的清理。
附图说明
图1是平卧姿态的右侧视图;图2是图1的后侧视图;图3是图1的左侧视图;图4是图3中床身向左倾斜时的状态;图5是图3中床身向右倾斜时的状态;图6是图2当床身向后翘起时的状态;图7是图2当床身向前翘起时的状态;图8是图1当床身收起成坐立时的状态;图9是图1去除了各床板、电机等部件,顺时针旋转90°后的俯视图;图10是图9当两腿分开时的状态;图11是图10带上各床板且当床身收起成坐立时的状态;图12是图1中A部连杆长度调节机构的局部放大图;图13是图1中B部分腿机构的局部放大图;图14是图10中C部中分腿联动及控制机构的局部放大图;图15是图1中前后翘起架机构的立体结构图;图16是图3中显示背部板举升机构位置图;图17是图1中联动轴套的立体结构图;图18是图1中万向铰架的立体结构图;图19是图16中撑杆机构的结构图;图20是图8中E部(小腿板升降控制机构)放大图;图21是图5中当床身向左倾斜时的受力分析简图;图22是图6中当床身向后翘起时的受力分析简图;图23是图8中背部板立起时的受力分析简图。
图中:1-背部板;2-背板支座;3-前后翘起架;3A-纵梁;3B-上横臂;3C-下横臂;3D-垂臂;4-底座;5-第一电机;6-立柱;7-第三电机;8-撑杆;8A-上套管;8B-下套管;9-联动轴套;9A-左联动臂;9B-右联动臂;9C-背板联动臂;9D-第一棘轮;10-左万向铰架;11-分腿联动机构;11A-左摆臂;11B-右摆臂;11C-中央连杆;12-左分腿架;13-左连杆;14-左背紧螺母;15-左调节螺杆;16-左小腿板铰轴座;17-左中部板;18-左铰链;19-右铰链;20-左小腿板;21-第二电机;22-第一传动套管;23-第一传动丝杠;24-第二传动套管;25-第二传动丝杠;26-第三传动套管;27-第三传动丝杠;28-长转轴;29-横梁;30-右小腿板;31-右分腿架;32-右连杆;33-右背紧螺母;34-右调节螺杆;35-右小腿板铰轴座;36-右中部板;37-右万向铰架;38-背板转轴;39-前后翘起架转轴;40-左上铰轴;41-右上铰轴;42-左下铰轴;43-右下铰轴;44-联动轴;45-第一扳手;46-第一钢索;47-第一棘爪;48-压缩弹簧;49-第二扳手;50-第二钢索;51-第二棘轮;52-第二棘爪;53-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3所示,一种护理床,它包括底座4,在底座4上设置有立柱6和横梁驱动机构,在立柱6上部水平设置有长转轴28,横梁29的一端通过长转轴28铰接在立柱6上,横梁29的中部在横梁驱动机构的驱动下绕长转轴28枢转一定角度。所述横梁驱动机构包括固定在底座4上的第一电机5,横梁29中部与第一传动套管22头部铰接,第一传动套管22套装在由第一电机5驱动的第一传动丝杠23上形成螺旋传动,横梁29在第一电机5的驱动下绕长转轴28枢转一定角度。
在横梁29的两端向上方自然延伸出转轴固定座,转轴固定座上水平设置有用于铰接前后翘起架3的前后翘起架转轴39,所述前后翘起架转轴39的轴线与长转轴28的轴线垂直,在横梁29的下部设置有前后翘起架举升机构(如图16所示),前后翘起架3通过前后翘起架举升机构的作用绕前后翘起架转轴39枢转一定角度。
如图2和16所示,所述前后翘起架举升机构包括固定在横梁29上的第二电机21,其中一根纵梁3A中部与第二传动套管24上端铰接,第二传动套管24下端套装在由第二电机21驱动的第二传动丝杠25上形成螺旋传动,前后翘起架3在第二电机21的驱动下绕前后翘起架转轴39枢转一定角度。
如图15所示,前后翘起架3包括通过前后翘起架转轴39分别与横梁29两端铰接的两根纵梁3A和将两根纵梁3A刚性连接在一起的上横臂3B,上横臂3B上刚性连接有向下延伸的两根垂臂3D,两根垂臂3D的下端通过下横臂3C刚性连接在一起。
如图1和8所示,在上横臂3B上刚性连接向上延伸的转轴座,在转轴座上横向水平设置背板转轴38,背板支座2的一端通过背板转轴38铰接在上横臂3B上;背板支座2的中部与背板驱动机构连接。
如图8、图16所示,所述背板驱动机构包括固定于下横臂3C上的第三电机7,背板支座2的底面与第三传动套管26铰接,第三传动套管26套装在由第三电机7驱动的第三传动丝杠27上形成螺旋传动,背板支座2在第三电机7的驱动下绕背板转轴38旋转一定角度。
如图9、图13和14所示,上横臂3B和下横臂3C之间垂直方向上装有平行分布的两对铰轴实现与左分腿架12和右分腿架31的联接,在左分腿架12上固定有左中部板17,在右分腿架31上固定有右中部板36。
左分腿架12分别通过左上铰轴40、左下铰轴42与上横臂3B、下横臂3C铰接,左上铰轴40和左下铰轴42在垂直方向上处于同轴;右分腿架分别通过右上铰轴41、右下铰轴43与上横臂3B、下横臂3C铰接,右上铰轴41和右下铰轴43在垂直方向上处于同轴。
左上铰轴40和右上铰轴41距离范围是180~200毫米,与人体两髋骨中心距接近。
如图14所示,在左下铰轴42和右下铰轴43之间设置分腿联动机构11;分腿联动机构11包括与左分腿架12刚性连接的左摆臂11A,与右分腿架31刚性连接的右摆臂11B,在左摆臂11A和右摆臂11B之间铰接有中央连杆11C。分腿联动机构使左右分腿架相互之间保持运动同步。
如图2和14所示,在分腿联动机构上设置第二棘轮机构,对左右分腿架的分开施加单向限制,即第二棘轮机构对左右分腿架向中间合并的动作不加限制,对于左右分腿架向两边分开的动作需要通过解除第二棘轮机构的限位方能实现。
如图14所示,所述第二棘轮机构包括铰接在左下铰轴42上的第二棘轮51,第二棘轮51与左摆臂11A及左分腿架12刚性连接;在下横臂3C上设置有第二棘爪52和复位弹簧53,在第二棘爪52上设置第二棘爪控制机构。
所述在下横臂3C上设置有第二棘爪52和复位弹簧53是指在下横臂3C上位于第二棘轮5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棘爪轴,在第二棘爪轴上铰连着第二棘爪52;在第二棘爪52和下横臂3C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53,该复位弹簧53可保证第二棘爪52在没有外力牵拉时卡在第二棘轮51的棘齿上,限制左分腿架12绕左下铰轴42的转动。
所述第二棘爪控制机构包括连接在第二棘爪52上的第二钢索50,第二钢索50是用来分离第二棘爪52与第二棘轮51;如图2所示,还包括铰接在左中部板17上的第二扳手49,第二钢索50的另一端与第二扳手49连接,操控第二扳手49拉伸第二钢索50可控制第二棘爪52与第二棘轮51的分合。
如图11所示,左中部板17后端与左小腿板20前端通过两套左铰链18铰接;右中部板36后端与右小腿板30前端通过两套右铰链19铰接。
如图8、图17所示,在下横臂3C下端装有连接背部板1和左、右小腿板20、30的背板腿板联动机构。
所述背板腿板联动机构包括后端与左小腿板20底面铰接的左连杆13(图2),后端与右小腿板30底面铰接的右连杆32(图1);在下横臂3C下方设置联动轴44,在联动轴44外面套装有联动轴套9,联动轴套9可在下横臂3C下方绕联动轴44枢转;如图17所示,在联动轴套9上刚性设置有向前伸出的背板联动臂9C和向后伸出的左联动臂9A、右联动臂9B;如图8所示,背板联动臂9C与撑杆8的一端铰接,撑杆8的另一端与背板支座2铰接;左联动臂9A、右联动臂9B分别通过左万向铰架10、右万向铰架37与左连杆13、右连杆32的前端铰接(图2和8)。
在背板腿板联动机构上设置有第一棘轮机构,对腿板下摆施加单向限制,即第一棘轮机构对腿板向上的动作不加限制,对于腿板向下的动作需要通过解除第一棘轮机构的限位方能实现;与第一棘轮机构配合使用的撑杆8如图8、16和19所示,是由套在一起的上套管8A和下套管8B组成,上套管8A和下套管8B滑动配合,上套管8A的上端与背板支座2铰接;下套管8B的下端与背板联动臂9C铰接。
上套管8A向下移动至顶紧下套管8B后可以推动下套管8B向下移动,下套管8B向上移动至顶紧上套管8A后可以顶着上套管8A向上移动;当下套管8B和上套管8A没有顶紧时,下套管8B和上套管8A只能相对滑动。
如图20所示,所述第一棘轮机构包括在联动轴套9外周设置第一棘轮9D;在下横臂3C下端铰连着第一棘爪47;下横臂3C和第一棘爪47之间装有压缩弹簧48,压缩弹簧48尾部固定在下横臂3C上,压缩弹簧48的头部顶持在第一棘爪47上,压缩弹簧48给第一棘爪47施加一个弹力使第一棘爪47离开第一棘轮9D的棘齿,实现联动轴套9绕联动轴44自由枢转;在第一棘爪47上设置第一棘爪控制机构。
所述第一棘爪控制机构包括与第一棘爪47连接的第一钢索46,拉动第一钢索46使第一棘爪47与第一棘轮9D锲合;还包括铰接在右中部板36上的第一扳手45,第一钢索46的另一端与第一扳手45连接,操控第一扳手45可控制第一棘爪47与第一棘轮9D的分合。
如图12所示,在右连杆32后端和右小腿板铰轴座35之间设置右连杆长度调节机构;所述右连杆长度调节机构包括尾部铰接于右小腿板铰轴座35上的右调节螺杆34和旋装在右调节螺杆34上的右背紧螺母33,右调节螺杆33的前端旋入右连杆32后部的螺纹孔中。
左侧连杆调节机构亦是如此。如图2和6所示,在左连杆13后端和左小腿板铰轴座16之间设置左连杆长度调节机构;所述左连杆长度调节机构包括尾部铰接于左小腿板铰轴座16上的左调节螺杆15和旋装在左调节螺杆15上的左背紧螺母14,左调节螺杆15的前端旋入左连杆13后部的螺纹孔中。
运动过程:
1、左右摇摆:参见图3-5,驱动第一电机5时,第一传动丝杠23旋转,带动套装在其上的第一传动套管22上下移动,第一传动套管22通过铰接点上下移动横梁29,使横梁29绕着长转轴28在立柱6上转动,以实现床体左右摇摆运动。
2、前后摇摆:参见图2、图6、图7,驱动第二电机21时,第二传动丝杠24旋转,带动套装在其上的第二传动套管25沿轴向上下移动,第二传动套管25通过铰接点上下移动前后翘起架3,使前后翘起架3绕着前后翘起架转轴39转动,以实现床体前后摇摆运动。
3、左右分腿:参见图2、图9、图10、图11、图13、图14,图18,扳动第二扳手49,拉动第二钢索50,通过第二钢索50的传动,从第二棘轮51上分开第二棘爪52,使得左分腿架12可以绕着处于同轴的左上铰轴40和左下铰轴42在上横臂3B和下横臂3C中转动,左摆臂11A也同时可绕左下铰轴42转动,并带动中央连杆11C移动,中央连杆11C再带动右摆臂11B连同右分腿架31绕右下铰轴43反向转动,以实现左右分腿、并腿运动。
当左中部板17、右中部板36随着左分腿架12和右分腿架31绕左上铰轴40和右上铰轴41转动时,由于左铰链18、右铰链19的铰接作用,左小腿板20、右小腿板30也随之转动。
左、右左分腿架12、31在任意位置时,放开第二扳手49,松开第二钢索50,由于复位弹簧53的拉动,使得第二棘爪52卡在第二棘轮51上,限制了左分腿架12向外的转动,则左分腿架12、右分腿架31停在该位置不能向分腿方向转动(只能向并腿方向转动)。
4、坐立和平躺:参见图8、图15、图16、图17、图19,图20,坐立时,驱动第三电机7,第三传动丝杠27旋转,带动套装在其上的第三传动套管26向上移动,第三传动套管26通过铰接点向上推动背板支座2,使背板支座2绕着背板转轴38在前后翘起架3上向上转动,以实现背部板1的立起,当背板支座2向上转动时,拉动上套管8A上移,由于重力G的作用,左小腿板20、右小腿板30将沿着左铰链18、右铰链19的轴线向下转动,通过左小腿板铰轴座16、右小腿板铰轴座35和左右连杆长度调节机构,左连杆13、右连杆32及左万向铰架10、右万向铰架37推动联动轴套9中的左联动臂9A、右联动臂9B沿联动轴44转动,联动轴套9中的背板联动臂9C带动下套管8B向上移动,保证下套管8B始终与上套管8A上端贴合,使整个传动过程平稳。
平躺时,驱动第三电机7,第三传动丝杠27旋转,带动套装在其上的第三传动套管26沿轴向下移动,第三传动套管26通过铰接点向下拉动背板支座2,使背板支座2绕着背板转轴38在前后翘起架3上向下转动,以实现背部板1的躺下,当背板支座2向下转动时,压下上套管8A,上套管8A再推动下套管8B下移,通过背板联动臂9C使得联动轴套9沿联动轴44转动,经左联动臂9A、右联动臂9B,左万向铰架10,右万向铰架37,左连杆13,右连杆32,左右连杆长度调节机构及左小腿板铰轴座16、右小腿板铰轴座35推动左小腿板20、右小腿板30,沿左铰链18、右铰链19的轴线向上转动至平躺位置。
左小腿板20、右小腿板30在任意位置时,扳动第一扳手45,拉动第一钢索46,通过第一钢索46的传动,使得第一棘爪47卡在第一棘轮9D上,限制了第一棘轮9D连同联动轴套9沿联动轴44的转动,经左联动臂9A、右联动臂9B,左万向铰架10、右万向铰架37,左连杆13、右连杆32,左右连杆长度调节机构及左小腿板铰轴座16、右小腿板铰轴座35的传递使左小腿板20、右小腿板30可停在该位置不动。此时驱动第三电机7,使背部板1立起,当背板支座2向上转动时,拉动上套管8A上移,下套管8B不能随动(下套管8B在上套管8A内相对滑动),左小腿板20、右小腿板30保持原位(上、下位)不动;若此时放开第一扳手45,松开第一钢索46,由于重力G的作用,使第一棘轮9D压紧第一棘爪47,压缩弹簧48的弹力不足以将第一棘爪47从第一棘轮9D上分离,左小腿板20、右小腿板30仍保持原位(上、下位)不动;此时驱动第三电机7,使背部板1放下,当背板支座2向下转动时,推动上套管8A下移,至上套管8A与下套管8B顶紧后,上套管8A带动下套管8B继续下移,使第一棘轮9D连同联动轴套9绕联动轴44反时针旋转(参见图20),再经左联动臂9A、右联动臂9B,左万向铰架10、右万向铰架37,左连杆13、右连杆32,左右连杆长度调节机构及左小腿板铰轴座16、右小腿板铰轴座35的传递使左小腿板20、右小腿板30上移,直至第三电机7的驱动停止。
左万向铰架10、右万向铰架37的作用是即可保证左小腿板20、右小腿板30与背板支座2的随动,又可保证左小腿板20、右小腿板30与左中部板17、右中部板36的同步转动。
Claims (10)
1.一种具有分腿功能的护理床,它包括底座和设置于底座上的立柱,在立柱上设置有中央支撑架,在中央支撑架后部的垂直方向上装有平行分布的两对铰轴实现与左分腿架和右分腿架的联接,在左分腿架上固定有左中部板和左小腿板,在右分腿架上固定有右中部板和右小腿板;背板支座的一端通过背板转轴铰接在中央支撑架前端;背板支座的中部与背板驱动机构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分腿功能的护理床,其特征是在左分腿架和右分腿架之间设置分腿联动机构实现左右分腿架的同步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分腿功能的护理床,其特征是所述分腿联动机构包括与左分腿架刚性连接的左摆臂,与右分腿架刚性连接的右摆臂,在左摆臂和右摆臂之间铰接有中央连杆。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具有分腿功能的护理床,其特征是在分腿联动机构上设置第二棘轮机构,对左右分腿架的分开施加单向限制,即第二棘轮机构对左右分腿架向中间合并的动作不加限制,对于左右分腿架向两边分开的动作需要解除第二棘轮机构的限位才能实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分腿功能的护理床,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棘轮机构包括铰接在左下铰轴上的第二棘轮,第二棘轮与左摆臂刚性连接;在下横臂上设置有第二棘爪和复位弹簧,在第二棘爪上设置第二棘爪控制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分腿功能的护理床,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棘爪控制机构包括连接在第二棘爪上的第二钢索,第二钢索是用来将第二棘爪与第二棘轮相分离的;还包括铰接在左中部板上的第二扳手,第二钢索的另一端与第二扳手连接,操控第二扳手拉伸第二钢索可控制第二棘爪与第二棘轮的分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分腿功能的护理床,其特征是左中部板后端与左小腿板前端通过两套左铰链铰接;右中部板后端与右小腿板前端通过两套右铰链铰接;在中央支撑架上的下横臂下端装有连接背部板和左、右小腿板的背板腿板联动机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分腿功能的护理床,其特征是所述背板腿板联动机构包括后端与左小腿板底面铰接的左连杆,后端与右小腿板底面铰接的右连杆;在下横臂下方设置联动轴,在联动轴外面套装有联动轴套,联动轴套可在下横臂下方绕联动轴枢转;在联动轴套上刚性设置有向前伸出的背板联动臂和向后伸出的左联动臂、右联动臂;背板联动臂与撑杆的一端铰接,撑杆的另一端与背板支座铰接;左联动臂、右联动臂分别通过左万向铰架、右万向铰架与左连杆、右连杆的前端铰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分腿功能的护理床,其特征是在背板腿板联动机构上设置有第一棘轮机构,对腿板下摆施加单向限制;与第一棘轮机构配套使用的撑杆是由套在一起的上套管和下套管组成,上套管和下套管滑动配合,上套管的上端与背板支座铰接;下套管的下端与背板联动臂铰接;所述联动轴套绕联动轴的枢转是可以通过控制第一棘轮的转动而加以限制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分腿功能的护理床,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棘轮机构包括在联动轴套外周设置第一棘轮;在下横臂下端铰连着第一棘爪;下横臂和第一棘爪之间装有压缩弹簧,压缩弹簧尾部固定在下横臂上,压缩弹簧的头部顶持在第一棘爪上,压缩弹簧给第一棘爪施加一个弹力使第一棘爪离开第一棘轮的棘齿,实现联动轴套绕联动轴自由枢转;在第一棘爪上设置第一棘爪控制机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186745.7A CN103263326B (zh) | 2013-05-20 | 2013-05-20 | 具有分腿功能的护理床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186745.7A CN103263326B (zh) | 2013-05-20 | 2013-05-20 | 具有分腿功能的护理床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263326A CN103263326A (zh) | 2013-08-28 |
CN103263326B true CN103263326B (zh) | 2016-01-27 |
Family
ID=490070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186745.7A Active CN103263326B (zh) | 2013-05-20 | 2013-05-20 | 具有分腿功能的护理床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26332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551763B (zh) * | 2016-11-25 | 2019-02-01 | 莱州科亿宏电动床有限公司 | 一种护理床分腿机构 |
CN106580591B (zh) * | 2016-12-16 | 2018-11-16 | 莱州科亿宏电动床有限公司 | 一种方便舒适的护理床 |
CN106580593B (zh) * | 2016-12-20 | 2018-11-06 | 莱州科亿宏电动床有限公司 | 一种能够移动身体部位的护理床 |
CN107080641A (zh) * | 2017-05-02 | 2017-08-22 | 莱州科亿宏电动床有限公司 | 医疗床分腿机构 |
CN109381777B (zh) * | 2018-11-29 | 2023-11-03 |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一种多功能麻醉科用辅助麻醉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724672Y (zh) * | 2004-03-06 | 2005-09-14 | 赵培济 | 残瘫病人多功能康复护理床 |
CN201055487Y (zh) * | 2007-06-25 | 2008-05-07 | 吴松柏 | 自动护理床 |
CN202173538U (zh) * | 2011-07-11 | 2012-03-28 | 福建农林大学 | 侧翻身护理床 |
CN202654336U (zh) * | 2012-04-19 | 2013-01-09 | 梁颖 | 具有分腿功能的护理床 |
CN203244522U (zh) * | 2013-05-20 | 2013-10-23 | 郎冲 | 具有分腿功能的护理床 |
-
2013
- 2013-05-20 CN CN201310186745.7A patent/CN10326332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724672Y (zh) * | 2004-03-06 | 2005-09-14 | 赵培济 | 残瘫病人多功能康复护理床 |
CN201055487Y (zh) * | 2007-06-25 | 2008-05-07 | 吴松柏 | 自动护理床 |
CN202173538U (zh) * | 2011-07-11 | 2012-03-28 | 福建农林大学 | 侧翻身护理床 |
CN202654336U (zh) * | 2012-04-19 | 2013-01-09 | 梁颖 | 具有分腿功能的护理床 |
CN203244522U (zh) * | 2013-05-20 | 2013-10-23 | 郎冲 | 具有分腿功能的护理床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263326A (zh) | 2013-08-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263326B (zh) | 具有分腿功能的护理床 | |
RU2642036C2 (ru) | Шарнирно-сочлененная кровать с регулированием положения поясницы и головы | |
CN102440878B (zh) | 多方位理疗床 | |
CN101460133A (zh) | 残疾人用的多位置轮椅 | |
CN104127289A (zh) | 一种具有康复训练功能的分体式机器人护理床 | |
CN109316299A (zh) | 一种多功能轮椅护理床 | |
CN110693653B (zh) | 一体式联动轮椅床 | |
CN104287939A (zh) | 一种坐卧式下肢康复机器人 | |
CN202699451U (zh) | 一种助人站立坐椅及带有该坐椅的护理床 | |
CN204033638U (zh) | 一种可组合成分体式机器人护理床的电动轮椅 | |
CN202314023U (zh) | 手动多功能护理床 | |
CN103239333B (zh) | 护理床 | |
CN111329683A (zh) | 一种疗养床 | |
CN203244520U (zh) | 护理床 | |
WO2024011972A1 (zh) | 一种站立型轮椅 | |
CN201175415Y (zh) | 手动站立多功能轮椅 | |
CN208677781U (zh) | 电动病床 | |
CN208974365U (zh) | 一种具有辅助躺平站立功能的座椅 | |
CN203244522U (zh) | 具有分腿功能的护理床 | |
CN103347421A (zh) | 坐式家具 | |
CN208524246U (zh) | 一种多功能座椅 | |
CN207767908U (zh) | 双电机可升降老人椅 | |
CN208659754U (zh) | 一种护理床的起背及曲腿机构 | |
CN114159737A (zh) | 一种分离式骨科腿部康复架 | |
CN110613569B (zh) | 一体式轮椅床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