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61939A - 成像装置以及主要摄影对象识别方法 - Google Patents

成像装置以及主要摄影对象识别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61939A
CN103261939A CN2011800595327A CN201180059532A CN103261939A CN 103261939 A CN103261939 A CN 103261939A CN 2011800595327 A CN2011800595327 A CN 2011800595327A CN 201180059532 A CN201180059532 A CN 201180059532A CN 103261939 A CN103261939 A CN 1032619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otography target
distance measurement
point distance
multiple point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5953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61939B (zh
Inventor
杉本雅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2619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619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619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619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28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 G02B7/36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using image sharpness techniques, e.g. image processing techniques for generating autofocus signals
    • G02B7/38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using image sharpness techniques, e.g. image processing techniques for generating autofocus signals measured at different points on the optical axis, e.g. focussing on two or more planes and comparing image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3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based on contrast or high frequency components of image signals, e.g. hill climbing metho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 H04N23/61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where the recognised objects include parts of the human bod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for display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control or operation of the camera
    • H04N23/635Region indicators; Field of view indic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5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comprising setting of focusing reg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Focu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Automatic Focus Adjustment (AREA)

Abstract

当执行对比度形式的多点测距并根据测距结果检测屏幕中的主要摄影对象时,聚焦区域首先被设置在屏幕中央并执行连续AF。随后,如果连续自动聚焦是聚焦到焦点或焦点附近,则执行多点测距,并且根据测距结果检测屏幕中的主要摄影对象。由此,可抑制视角的变动,并且可高精度地识别主要摄影对象。

Description

成像装置以及主要摄影对象识别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成像装置以及主要摄影对象识别方法,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对比度自动聚焦方法根据多点测距结果来识别主要摄影对象的成像装置以及主要摄影对象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识别屏幕中的主要摄影对象的方法之一,已知这样一种方法,其中在屏幕中执行多点测距,并且利用测距结果来识别主要摄影对象(例如,专利文献1)。
在多点测距中,屏幕被划分成多个区域,并且在每个划分区域中测量距摄影对象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已知这样一种方法,其中利用图像对比度信息来测量距摄影对象的距离。在该方法中,聚焦透镜从最近点移动至无穷远,并且对图像对比度局部最大(峰值)的位置进行检测来测量距摄影对象的距离。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特许公开No.2010-66378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许多数码相机具有实时取景功能(即时预览图像显示功能),用于在监视器上实时地显示成像元件(成像传感器)当前捕获的图像,从而允许摄影师在执行实际拍摄之前在监视器上检查聚焦状态、构图等。
如上所述,在对比度自动聚焦方法的多点测距中,聚焦透镜需要从最近点移动至无穷远以检测对比度为局部最大的位置。
然而,如果聚焦透镜在实时取景过程中从最近点移动至无穷远,则存在监视器上显示的图像(即时预览图像)的视角发生变化的缺点,从而摄影师感觉到不舒服。特别是,如果不能识别主要摄影对象,则多点测距被重复进行并且视角频繁变化。这就导致了很难观看屏幕的缺点。
鉴于上述情况做出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成像装置以及主要摄影对象识别方法,其能够防止视角的变化并且可精确地识别主要摄影对象。
{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该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发明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其包括:成像光学系统;成像部件,用于通过成像光学系统捕获图像;连续AF部件,用于重复成像光学系统的焦点调节,以对成像部件的成像区域中设置的特定聚焦区域中的摄影对象聚焦;多点测距部件,用于将成像区域划分成多个测距区域,改变成像光学系统在预定搜索范围内的聚焦位置,检测每个测距区域中对比度为局部最大值的位置,以及在每个测距区域中执行摄影对象的测距;主要摄影对象识别部件,用于根据由多点测距部件得到的每个测距区域的距离信息来识别成像区域中的主要摄影对象;以及控制部件,用于控制连续AF部件和多点测距部件,以便在连续AF部件在所述特定聚焦区域中实现或接近实现对摄影对象的聚焦时使多点测距部件执行测距。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仅仅在连续AF(自动聚焦,Auto Focus)中实现或接近实现聚焦时才执行多点测距。这可以防止不必要地执行多点测距。在连续AF中实现或接近实现聚焦的事实还作为场景稳定的指标。因此,在执行多点测距时距离信息的精度变高。由此,可精确地识别出主要摄影对象。即使主要摄影对象存在于连续AF的聚焦区域(一般是中央)之外的区域中,也可以识别出主要摄影对象。
为了实现该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根据第一方面的成像装置中,多点测距部件将搜索范围限制为由连续AF部件聚焦或接近聚焦的位置附近的预定范围,并执行测距。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成像装置,多点测距中的搜索范围被限制为在连续AF中聚焦或接近聚焦的位置附近的预定范围。设想主要摄影对象存在于连续AF的聚焦区域(一般是中央)周围。因此,搜索范围可被限制为该范围以降低用于搜索的时间(搜索时间)。由此,多点测距可加速,并且可通过降低成像光学系统的驱动距离来降低功耗。还可抑制多点测距中的视角的改变,并且可容易地查看屏幕。
为了实现该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根据第二方面的成像装置中,当通过检测得到的测距区域中的对比度的所有局部最大值都小于阈值或者当不能检测到局部最大值时,多点测距部件扩大搜索范围并再次执行测距。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成像装置,在由于限制搜索范围而没有检测到每个测距区域中的其中对比度是局部最大值的位置时(当测距区域中的对比度的所有局部最大值都小于阈值或当不能检测到局部最大值时),扩大搜索范围并随后再次执行多点测距。由此,可以有效地识别主要摄影对象。
为了实现该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根据第一方面的成像装置中,连续AF部件利用设置在成像区域中央的聚焦区域执行焦点调节,并且多点测距部件将搜索范围限制为(至)距由连续AF部件聚焦或接近聚焦的位置的最近点侧,并执行测距。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成像装置,多点测距中的搜索范围被限制为距连续AF中聚焦或接近聚焦的位置的最近点侧。在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中,基于两个假定"更靠近屏幕中央的摄影对象很可能是主要摄影对象"以及"更近范围处的摄影对象很可能是主要摄影对象",对屏幕中的距离和位置进行总体加权和求和,并且其中主要摄影对象可能性最大的位置被识别为主要摄影对象。如果通过首先将屏幕中央设置为聚焦区域而在连续AF中实现聚焦,则识别为主要摄影对象的位置不从中央开始移动,除非存在比在中央处聚焦的摄影对象更靠近所述最近点侧的目标。因此,为了检测中央之外的区域中的主要摄影对象,仅仅需要搜索比在中央处聚焦的摄影对象更靠近所述最近点侧的区域。因此,多点测距的搜索范围在本发明中被限制为距(相对于)连续AF中聚焦或接近聚焦的位置的最近点侧。由此,多点测距可加速,并且可通过降低成像光学系统的驱动范围来降低功耗。还可进一步防止视角的改变,并且可更容易地查看屏幕。
为了实现该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根据第一至第四方面中的任意一个的成像装置中,连续AF部件利用设置在成像区域中央的聚焦区域执行焦点调节,并且多点测距部件从由连续AF部件聚焦或接近聚焦的位置向最近点侧执行搜索。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成像装置,聚焦区域被设置在成像区域的中央,并且执行连续AF。在实现或接近实现聚焦时,从聚焦或接近聚焦的位置向最近点侧执行多点测距。这就消除了对成像光学系统的无用驱动。多点测距可加速,并且可降低功耗。可进一步防止视角的改变,并且可更容易地查看屏幕。
为了实现该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在根据第一至第五方面中的任意一个的成像装置中,控制部件在由连续AF部件聚焦或接近聚焦的位置比阈值更靠近最近点侧时防止多点测距部件执行测距。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成像装置,即使当在连续AF中实现或接近实现对摄影对象的聚焦时,如果摄影对象定位至邻近范围,则不执行多点测距。如果在连续AF中在其上实现了聚焦的摄影对象足够靠近近侧,则即使随后执行了多点测距,在每个测距区域中检测到局部最大值的可能性也较低。此外,即使检测到局部最大值,该对象是主要摄影对象的可能性也较低。因此,如果在连续AF中聚焦或接近聚焦的位置比阈值更靠近最近点侧,则不执行多点测距。仅仅在相对于阈值在无穷远侧实现了聚焦时,才执行多点测距。这就能进一步减少多点测距的执行。
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包括:成像光学系统;成像部件,用于通过成像光学系统捕获图像;连续AF部件,用于重复成像光学系统的焦点调节,从而对成像部件的成像区域中设置的特定聚焦区域中的摄影对象聚焦;场景变化检测部件,用于由检测成像部件捕获的场景的变化;多点测距部件,用于将成像区域划分成多个测距区域,改变成像光学系统在预定搜索范围内的聚焦位置,检测每个测距区域中对比度为局部最大值的位置,以及在每个测距区域中执行摄影对象的测距;主要摄影对象识别部件,用于根据由多点测距部件得到的每个测距区域的距离信息来识别成像区域中的主要摄影对象;以及控制部件,用于控制连续AF部件和多点测距部件,以便在场景变化检测部件检测到场景变化时使多点测距部件执行测距。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仅仅在摄影场景(拍摄场景)已经改变时才执行多点测距。这就能防止不必要地执行多点测距。
为了实现该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根据第七方面的成像装置进一步包括基准信息登记部件,用于将成像部件捕获的图像或者主要摄影对象识别部件识别主要摄影对象时的成像信息登记为基准信息,其中场景变化检测部件通过将成像部件捕获的当前图像或当前成像信息与基准信息进行比较来检测场景变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的成像装置,捕获的图像或识别出主要摄影对象时的成像信息被登记为基准信息,并且通过将基准信息与当前图像或成像信息进行比较来检测场景变化。由此,可适当地并有效地检测摄影场景中的变化。例如,成像信息包括多区测光值(multi-zone metering value)、聚焦位置以及AF评估值。还可通过比较所述信息来检测场景变化。
为了实现该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根据第七方面的成像装置进一步包括基准信息登记部件,用于将作为在成像部件捕获的当前图像之前N帧的一帧图像或成像信息登记为基准信息,其中场景变化检测部件通过将成像部件捕获的当前图像或当前成像信息与基准信息进行比较来检测场景变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的成像装置,一定时间之前捕获的图像(N帧之前的一帧图像)或成像信息(N帧之前的一帧的成像信息)被登记为基准信息,并且通过将基准信息与当前图像或成像信息进行比较来检测场景变化。由此,可适当地并有效地检测摄影场景中的变化。例如,成像信息包括多区测光值、聚焦位置以及AF评估值。还可通过比较信息来检测场景变化。
为了实现该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在根据第七至第九方面中的任意一个的成像装置中,控制部件控制连续AF部件和多点测距部件,以便在连续AF部件在特定聚焦区域中实现或接近实现对摄影对象聚焦时并且在场景变化检测部件检测到场景变化时使多点测距部件执行测距。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的成像装置,当在连续AF中实现或接近实现聚焦并且摄影场景已经变化时执行多点测距。更具体地说,即使在连续AF中实现或接近实现聚焦,如果摄影场景没有变化,也不执行多点测距。由此,可以以更适合的定时执行多点测距。在连续AF中实现或接近实现聚焦的事实还用作场景稳定的指标。因此,执行多点测距时的距离信息的精度较高。由此,可精确地识别出主要摄影对象。即使主要摄影对象存在于连续AF的聚焦区域(一般是中央)之外的区域中,也可以识别出主要摄影对象。
为了实现该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在根据第十方面的成像装置中,多点测距部件将搜索范围限制为由连续AF部件聚焦或接近聚焦的位置附近的预定范围,并执行测距。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的成像装置,多点测距中的搜索范围被限制为在连续AF中聚焦或接近聚焦的位置附近的预定范围。这就可以降低搜索时间,并使多点测距加速。可通过降低成像光学系统的驱动距离来降低功耗。还可抑制多点测距中的视角的改变,并且可容易地查看屏幕。
为了实现该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在根据第十一方面的成像装置中,当通过检测得到的各测距区域中的对比度的所有局部最大值都小于阈值或者当不能检测到局部最大值时,多点测距部件扩大搜索范围并再次执行测距。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的成像装置,在由于限制搜索范围而没有检测到每个测距区域中的其中对比度是局部最大值的位置时(如果各测距区域的对比度的所有最大值都小于阈值或如果不能检测到局部最大值),扩大搜索范围并随后再次执行多点测距。由此,可以有效地识别主要摄影对象。
为了实现该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在根据第十方面的成像装置中,连续AF部件利用设置在成像区域中央的聚焦区域执行焦点调节,并且多点测距部件将搜索范围限制为距由连续AF部件聚焦或接近聚焦的位置的最近点侧,并执行测距。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的成像装置,多点测距中的搜索范围被限制为距连续AF中聚焦或接近聚焦的位置的最近点侧。由此,多点测距可加速,并且可通过降低成像光学系统的驱动范围来降低功耗。还可进一步抑制视角的改变,并且可更容易地查看屏幕。
为了实现该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在根据第十或第十三方面的成像装置中,连续AF部件利用设置在成像区域中央的聚焦区域执行焦点调节,并且多点测距部件从由连续AF部件聚焦或接近聚焦的位置向最近点侧执行搜索。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的成像装置,聚焦区域被设置在成像区域的中央,并且执行连续AF;在实现或接近实现聚焦时,从聚焦或接近聚焦的位置向最近点侧执行多点测距。这就消除了对成像光学系统的无用驱动。多点测距可加速,并且可降低功耗。可进一步抑制视角的改变,并且可更容易地查看屏幕。
为了实现该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在根据第十一至第十四方面中的任意一个的成像装置中,控制部件防止多点测距部件在由连续AF部件聚焦或接近聚焦的位置比阈值更靠近最近点侧时执行测距。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的成像装置,如果连续AF中聚焦的摄影对象定位在邻近范围,则即使实现或接近实现聚焦,也不执行多点测距。这就能进一步抑制多点测距的执行。
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发明的第十六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包括:成像光学系统;成像部件,用于通过成像光学系统捕获图像;连续AF部件,用于重复成像光学系统的焦点调节,从而对成像部件的成像区域中设置的特定聚焦区域中的摄影对象聚焦;多点测距部件,用于将成像区域划分成多个测距区域,改变成像光学系统在预定搜索范围内的聚焦位置,检测每个测距区域中对比度为局部最大值的位置,以及在每个测距区域中执行摄影对象的测距;主要摄影对象识别部件,用于根据多点测距部件得到的每个测距区域的距离信息来识别成像区域中的主要摄影对象;计数部件,用于在多点测距部件执行测距时重置计数值并开始计数;以及控制部件,用于控制连续AF部件和多点测距部件,以便在计数部件的计数值超过阈值时使多点测距部件执行测距。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六方面的成像装置,通过计数部件执行监视操作,并且在计数值超过阈值时执行多点测距。当执行多点测距时,计数值重置,并且计数再次重新开始。这能够防止多点测距的频繁执行。例如,计数部件可被配置成逐帧执行计数。
为了实现该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七方面,在根据第十六方面的成像装置中,控制部件控制连续AF部件和多点测距部件,以便在连续AF部件在特定聚焦区域中实现或接近实现对摄影对象聚焦并且计数部件的计数值超过阈值时使多点测距部件执行测距。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七方面的成像装置,当在连续AF中实现或接近实现聚焦并且计数值超过阈值时执行多点测距。更具体地说,即使在连续AF中实现或接近实现聚焦,如果计数值没有超过阈值,也不执行多点测距。由此,可以在更适合的时刻执行多点测距。
为了实现该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八方面,在根据第十六方面的成像装置中,控制部件控制连续AF部件和多点测距部件,以便在连续AF部件在特定聚焦区域中实现或接近实现对摄影对象聚焦、场景变化检测部件检测到场景变化并且计数部件的计数值超过阈值时使多点测距部件执行测距。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八方面的成像装置,当在连续AF中实现或接近实现聚焦、检测到场景变化、并且计数值超过阈值时执行多点测距。更具体地说,即使在连续AF中实现或接近实现了聚焦,如果摄影场景没有变化,也不执行多点测距多点测距。即使摄影场景中存在变化,如果计数值没有超过阈值,也不执行多点测距。由此,可以在更适当的时刻执行多点测距。
为了实现该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九方面,根据第十八方面的成像装置进一步包括基准信息登记部件,用于将成像部件捕获的图像或者主要摄影对象识别部件识别主要摄影对象时的成像信息登记为基准信息,其中场景变化检测部件通过将成像部件捕获的当前图像或当前成像信息与基准信息进行比较来检测场景变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九方面的成像装置,所捕获的图像或识别出主要摄影对象时的成像信息被登记为基准信息,并且通过将基准信息与当前图像或成像信息进行比较来检测场景变化。由此,可适当地并有效地检测摄影场景中的变化。例如,成像信息包括多区测光值、聚焦位置以及AF评估值。还可通过比较信息来检测场景变化。
为了实现该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方面,根据第十八方面的成像装置进一步包括基准信息登记部件,用于将作为在成像部件捕获的当前图像之前N帧的一帧图像或成像信息登记为基准信息,其中场景变化检测部件通过将成像部件捕获的当前图像或当前成像信息与基准信息进行比较来检测场景变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方面的成像装置,一定时间之前捕获的图像(N帧之前的一帧的图像)或成像信息(N帧之前的一帧的成像信息)被登记为基准信息,并且通过将基准信息与当前图像或成像信息进行比较来检测场景变化。由此,可适当地并有效地检测摄影场景中的变化。
为了实现该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一方面,在根据第十七至第二十方面中的任意一个的成像装置中,多点测距部件将搜索范围限制为由连续AF部件聚焦或接近聚焦的位置附近的预定范围,并执行测距。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一方面的成像装置,多点测距中的搜索范围被限制为在连续AF中聚焦或接近聚焦的位置附近的预定范围。这就可以降低搜索时间,并使多点测距加速。可通过降低成像光学系统的驱动距离来降低功耗。还可抑制多点测距中的视角的改变,并且可容易地查看屏幕。
为了实现该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二方面,在根据第二十一方面的成像装置中,当通过检测得到的各测距区域中的对比度的所有局部最大值都小于阈值或者当不能检测到局部最大值时,多点测距部件扩大搜索范围并再次执行测距。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二方面的成像装置,如果由于限制搜索范围而没有检测到每个测距区域中的其中对比度是局部最大值的位置(如果测距区域的对比度的所有局部最大值都小于阈值或如果不能检测到局部最大值),则搜索范围扩展,并再次执行多点测距。由此,可以有效地识别主要摄影对象。
为了实现该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三方面,在根据第十八至第二十二方面中的任意一个的成像装置中,连续AF部件利用设置在成像区域中央的聚焦区域执行焦点调节,并且多点测距部件将搜索范围限制为距由连续AF部件聚焦或接近聚焦的位置的最近点侧,并执行测距。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三方面的成像装置,多点测距中的搜索范围被限制为距连续AF中聚焦或接近聚焦的位置的最近点侧。由此,多点测距可加速,并且可通过降低成像光学系统的驱动范围来降低功耗。还可进一步抑制视角的改变,并且可更容易地查看屏幕。
为了实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四方面,在根据第十八至第二十三方面中的任意一个的成像装置中,连续AF部件利用设置在成像区域中央的聚焦区域执行焦点调节,并且多点测距部件从由连续AF部件聚焦或接近聚焦的位置向最近点侧执行搜索。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四方面的成像装置,聚焦区域被设置在成像区域的中央,并且执行连续AF。随后,在实现或接近实现聚焦时,从聚焦或接近聚焦的位置向最近点侧执行多点测距。这就消除了对成像光学系统的无用驱动。多点测距可加速,并且可降低功耗。可进一步抑制视角的改变,并且可更容易地查看屏幕。
为了实现该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五方面,在根据第十八至第二十四方面中的任意一个的成像装置中,控制部件防止多点测距部件在由连续AF部件聚焦或接近聚焦的位置比阈值更靠近最近点侧时执行测距。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五方面的成像装置,如果在连续AF中对其实现了聚焦的摄影对象被定位至邻近范围,则即使实现或接近实现聚焦,也不执行多点测距。这就能进一步抑制多点测距的执行。
为了实现目的,本发明的第二十六方面提供了一种根据第一至第二十五方面中的任意一个的成像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二连续AF部件,用于在主要摄影对象识别部件识别出主要摄影对象时重复成像光学系统的焦点调节以对主要摄影对象聚焦。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六方面的成像装置,在识别出主要摄影对象时,连续AF被执行以便对识别出的主要摄影对象聚焦。由此,可连续聚焦主要摄影对象。
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发明的第二十七方面提供了一种根据第二十六方面的成像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二场景变化检测部件,用于在第二连续AF部件的焦点调节开始之后检测由成像部件捕获的场景变化,其中控制部件在第二场景变化检测部件检测到场景变化时切换至连续AF部件的焦点调节。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七方面的成像装置,在识别出主要摄影对象之后,如果在聚焦区域被设置为识别出的主要摄影对象的情况下执行的连续AF中检测到场景变化,则恢复正常连续AF。更具体地说,聚焦区域被再次设置为预设位置(一般为中央)并且执行连续AF。由此,可适当地执行用于检测主要摄影对象的处理。
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发明的第二十八方面提供了一种根据第一至第二十七方面中的任意一个的成像装置,进一步包括:成像准备指示部件,用于指示成像准备;成像准备部件,用于根据成像准备指示部件的成像准备的指示执行焦点调节以便对主要摄影对象识别部件识别出的主要摄影对象聚焦,并且用于计算用于对主要摄影对象识别部件识别出的主要摄影对象进行适当曝光的曝光值;实际成像指示部件,用于指示实际成像;成像控制部件,用于根据实际成像指示部件的实际成像的指示来控制成像部件利用由成像准备部件计算的曝光值捕获图像;以及记录控制部件,用于根据实际成像指示部件的实际成像的指示来将成像部件捕获的图像记录在介质中。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八方面的成像装置,当指示了拍摄准备时,焦点调节被执行以便对识别出的主要摄影对象聚焦,并且针对识别出的主要摄影对象的适当曝光来计算曝光值。更具体地说,基于(参考)识别出的主要摄影对象来执行AE(自动曝光,Auto Exposure)和AF处理。基于AE和AF的结果来执行实际拍摄。由此,可使主要摄影对象适当成像。
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发明的第二十九方面提供了一种根据第一至第二十八方面中的任意一个的成像装置,进一步包括自动追踪部件,用于在主要摄影对象识别部件识别出主要摄影对象时通过将主要摄影对象设置为自动追踪的目标来执行自动追踪。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九方面的成像装置,当识别出主要摄影对象时,识别出的主要摄影对象被设置为自动追踪的目标,并且执行自动追踪。由此,在具有自动追踪机构的成像装置中省去了手动设置自动追踪目标的劳动,并且该装置可提供极好的实用性。
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发明的第三十方面提供了一种主要摄影对象识别方法,包括:执行连续AF以便对成像部件的成像区域中设置的特定聚焦区域中的摄影对象聚焦的步骤;在连续AF中实现或接近实现在特定聚焦区域中对摄影对象聚焦时改变成像光学系统在预定搜索范围内的聚焦位置并执行多点测距的步骤;以及根据通过多点测距得到的每个测距区域的距离信息来识别成像区域中的主要摄影对象的步骤。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十方面的主要摄影对象识别方法,仅仅在连续AF中实现或接近实现聚焦时才执行多点测距。这可以防止不必要地执行多点测距。在连续AF中实现或接近实现聚焦的事实还作为场景稳定的指标。因此,在执行多点测距时距离信息的精度较高。由此,可精确地识别出主要摄影对象。即使主要摄影对象存在于连续AF的聚焦区域(一般是中央)之外的区域中,也可以识别出主要摄影对象。
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发明的第三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主要摄影对象识别方法,包括:执行连续AF以便对成像部件的成像区域中设置的特定聚焦区域中的摄影对象聚焦的步骤;在检测到由成像部件捕获的场景的变化时改变成像光学系统在预定搜索范围内的聚焦位置并执行多点测距的步骤;以及根据通过多点测距得到的每个测距区域的距离信息来识别成像区域中的主要摄影对象的步骤。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十一方面的主要摄影对象识别方法,只有在摄影场景已经变化时才执行多点测距。这可抑制不必要地执行多点测距。
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发明的第三十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主要摄影对象识别方法,包括:开始计数的步骤;执行连续AF以便对成像部件的成像区域中设置的特定聚焦区域中的摄影对象聚焦的步骤;当计数值超过阈值时改变成像光学系统在预定搜索范围内的聚焦位置并执行多点测距的步骤;重置计数的步骤;以及根据通过多点测距得到的每个测距区域的距离信息来识别成像区域中的主要摄影对象的步骤。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十二方面的主要摄影对象识别方法,通过计数部件执行监视操作,并且在计数值超过阈值时执行多点测距。当执行多点测距时,重置计数值,并且计数再次重新开始。这能够防止多点测距的频繁执行。
为了实现该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十三方面,在根据第三十方面的主要摄影对象识别方法中,在执行多点测距的步骤中,当在连续AF中实现或接近实现在特定聚焦区域中对摄影对象聚焦并且检测到由成像部件捕获的场景的变化时,利用成像光学系统在预定搜索范围内改变的聚焦位置执行多点测距。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十三方面的主要摄影对象识别方法,当在连续AF中实现或接近实现聚焦并且摄影场景已经变化时执行多点测距。更具体地说,即使在连续AF中实现或接近实现聚焦,如果摄影场景没有变化,也不执行多点测距。由此,可以在更适当的时刻执行多点测距。在连续AF中实现或接近实现聚焦的事实还用作场景稳定的指标。因此,执行多点测距时的距离信息的精度较高。由此,可精确地识别出主要摄影对象。即使主要摄影对象存在于连续AF的聚焦区域(一般是中央)之外的区域中,也可以识别出主要摄影对象。
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发明的第三十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根据第三十方面的主要摄影对象识别方法,进一步包括:在执行连续AF之前开始计数的步骤;以及在执行多点测距时重置计数的步骤,其中在执行多点测距的步骤中,当在连续AF中实现或接近实现在特定聚焦区域中对摄影对象聚焦、并且检测到由成像部件捕获的场景的变化、并且计数值超过阈值时,利用成像光学系统在预定搜索范围内改变的聚焦位置执行多点测距。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十四方面的主要摄影对象识别方法,当在连续AF中实现或接近实现聚焦、检测到场景变化并且计数值超过阈值时执行多点测距。更具体地说,如果没有摄影场景变化,则即使在连续AF中实现或接近实现聚焦,也不执行多点测距。由此,可在更适当的时刻执行多点测距。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由于多点测距导致的视角的变化,并且可精确地识别主要摄影对象。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本发明的数码相机的示例的外部视图。
图2是示出了本发明的数码相机的示例的外部视图。
图3是示出了数码相机的功能配置的框图。
图4是示出了AF处理单元的功能配置的框图。
图5是示出了测距区域的划分示例的示图。
图6是连续AF的概念图。
图7是示出了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过程的第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了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过程的第二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9A是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第三实施例的说明图(部分1)。
图9B是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第三实施例的说明图(部分2)。
图10是示出了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过程的第四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11是示出了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过程的第五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12是示出了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过程的第六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13是示出了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过程的第七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14是示出了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过程的第八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15是示出了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过程的第九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16是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第十实施例的说明图。
图17是示出了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过程的第十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18是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第十实施例的说明图。
图19是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第十实施例的说明图。
图20是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第十一实施例的说明图。
图21是示出了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过程的第十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2是在实际拍摄之前执行的连续AF的状态转移图。
图23是示出了在实际拍摄之前执行的连续AF的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24A是显示示出了聚焦区域的框的显示示例的示图(部分1)。
图24B是显示示出了聚焦区域的框的显示示例的示图(部分2)。
图25是示出了用于将聚焦区域设置为在实时取景中识别出的主要摄影对象的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26是示出了实际拍摄之前的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27A是自动追踪功能的说明图(部分1)。
图27B是自动追踪功能的说明图(部分2)。
图28是示出了用于将在实时取景中识别出的主要摄影对象的位置设置为自动追踪的目标的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29A是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第一方法的说明图(部分1)。
图29B是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第一方法的说明图(部分2)。
图29C是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第一方法的说明图(部分3)。
图30是示出了通过第一方法检测主要摄影对象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31A是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第二方法的说明图(部分1)。
图31B是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第二方法的说明图(部分2)。
图31C是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第二方法的说明图(部分3)。
图32是示出了通过第二方法检测主要摄影对象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33A是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第二方法的说明图(部分1)。
图33B是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第二方法的说明图(部分2)。
图33C是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第二方法的说明图(部分3)。
图33D是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第二方法的说明图(部分4)。
图34是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第三方法的说明图。
图35是示出了通过第三方法检测主要摄影对象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36A是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第三方法的说明图(部分1)。
图36B是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第三方法的说明图(部分2)。
图36C是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第三方法的说明图(部分3)。
图36D是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第三方法的说明图(部分4)。
图37是示出了通过第四方法检测主要摄影对象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38A是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第四方法的说明图(部分1)。
图38B是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第四方法的说明图(部分2)。
图38C是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第四方法的说明图(部分3)。
图38D是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第四方法的说明图(部分4)。
图39A是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第五方法的说明图(部分1)。
图39B是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第五方法的说明图(部分2)。
图40是示出了通过第五方法检测主要摄影对象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41A是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第六方法的说明图(部分1)。
图41B是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第六方法的说明图(部分2)。
图42是示出了通过第六方法检测主要摄影对象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43是示出了通过第七方法检测主要摄影对象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44A是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第七方法的说明图(部分1)。
图44B是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第七方法的说明图(部分2)。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总体配置>>
图1和2是示出了应用了本发明的数码相机的示例的外部视图。
如图1和2所示,数码相机10是所谓的紧凑类型的数码相机。
成像镜头14、闪光灯16等布置在相机主体12的正面上,相机主体12在前后方向上被形成为薄的矩形盒形状。在上表面上布置了释放按钮18、变焦杆20、电源按钮22等。在背面上布置了监视器24、菜单/确认按钮26、十字按钮28、后退按钮30、重放按钮32等。
成像镜头14由可伸缩变焦镜头形成,并且当数码相机10的电源打开时,成像镜头14从相机主体12伸出。
例如,闪光灯16由氙管形成并根据需要发光。
释放按钮18由能够进行所谓的“半按”和“全按”的两级按压按钮形成。当释放按钮18被半按时,拍摄准备指示(S1)被输入至数码相机10。当释放按钮18被全按时,实际拍摄指示(S2)被输入至数码相机10。
变焦杆20被布置成能够水平地围绕释放按钮18摇摆。当变焦杆20在一个方向上被操作时,长焦方向上的变焦指示被输入至数码相机10。当变焦杆20在另一个方向上被操作时,广角方向上的变焦指示被输入至数码相机10。
电源按钮22由按压按钮形成。如果电源按钮22在数码相机10的电源关闭时被按压,则数码相机10的电源打开。如果电源按钮22在数码相机10的电源打开时被按下特定时间,则数码相机10的电源关闭。
例如,监视器24由液晶显示器形成。由于本实施例的数码相机10不包括光学取景器,所以监视器24被用作电子取景器(实时取景监视器)。更具体地说,在摄影期间,监视器24实时地显示被成像元件捕获的图像。摄影师实时地查看监视器24上显示的图像(即时预览图像),以检查聚焦状态、构图等。监视器24被用来重放拍摄图像(已摄图像)并且还被用作数码相机10的各种设置的设置屏幕。
菜单/确认按钮26用作用于调出菜单屏幕的指示的操作按钮,并且用作用于确认的指示的按钮。
十字按钮28可在垂直和水平的四个方向上被按下和操作,并且被分配有根据当时数码相机10的状态的功能。例如,在拍摄模式期间,宏功能的开关被分配给右按钮,并且用于切换频闪模式的功能被分配给左按钮。在重放模式期间,用于前进一帧的功能被分配给右按钮,用于后退一帧的功能被分配给左按钮。
后退按钮30用作用于取消输入操作信息等的指示的按钮,重放按钮32用作用于切换至重放模式的指示的按钮。
图3是示出了数码相机10的功能配置的框图。
如图3所示,数码相机10包括:成像镜头14、镜头驱动单元50、闪光灯16、闪光灯控制单元52、成像元件54、CCD(电荷耦合器件)控制单元56、模拟信号处理单元58、定时发生器60、图像输入控制器62、AF(自动聚焦)处理单元64、AE/AWB(自动曝光/自动白平衡)处理单元66、图像处理单元68、面部检测单元70、压缩/解压处理单元72、帧存储器74、介质控制单元76、记录介质78、显示控制单元80、监视器24、操作单元(释放按钮18、变焦杆20、电源按钮22、菜单/确认按钮26、十字按钮28、后退按钮30、重放按钮32等)82、操作系统控制单元8、主要摄影对象识别单元86、CPU(中央处理单元)90、EEPROM(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92等。CCD是成像元件的示例。除了CCD之外,成像元件的例子包括MOS(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传感器和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传感器。
成像镜头14包括聚焦透镜110、变焦透镜112、光圈114和快门116。聚焦透镜110和变焦透镜112被布置成能够沿光轴来回移动。聚焦透镜110被移动以执行焦点调节(对焦),变焦透镜112被移动以执行缩放调节(变焦)。
例如,光圈114由可变光圈形成,并且调节入射至成像元件54上的光量。
快门116由机械快门形成,并且阻挡光入射到成像元件54上。
镜头驱动单元50包括:驱动聚焦透镜110的聚焦透镜驱动单元120、驱动变焦透镜112的变焦透镜驱动单元122、驱动光圈114的光圈驱动单元124、以及驱动快门116的快门驱动单元126。
聚焦透镜驱动单元120包括电机和电机驱动器,并且根据来自CPU90的命令步进地驱动聚焦透镜110以便沿光轴来回移动聚焦透镜110。
变焦透镜驱动单元122包括电机和电机驱动器,并且根据来自CPU90的命令步进地驱动变焦透镜112以便沿光轴来回移动变焦透镜112。
光圈驱动单元124包括电机和电机驱动器,并且根据来自CPU90的命令步进地驱动光圈114以便扩大和缩小光圈直径。
快门驱动单元126包括电机和电机驱动器,并且根据来自CPU90的命令打开或关闭快门116。
闪光灯控制单元52根据来自CPU90的命令控制闪光灯16的光发射操作。
成像元件54被布置在成像镜头14后面,并且获取成像镜头14所捕获的图像。例如,成像元件54由具有预定滤色器阵列的彩色CCD(下文中称为"CCD")形成。以与从CCD控制单元56提供来的垂直传输时钟信号和水平传输时钟信号同步的方式,CCD54逐行地输出每个像素中存储的电荷,以作为串行模拟图像数据。
CCD控制单元56根据来自CPU90的命令控制CCD54的驱动。
模拟信号处理单元58导入从CCD54输出的模拟图像数据,并且对数据施加需要的模拟信号处理(例如相关双采样处理和增益调节)。随后,模拟信号处理单元58将该数据转换成数字图像数据(具有像素的RGB密度值的CCD-RAW数据)并输出该数据。
定时发生器60根据来自CPU90的命令产生预定定时信号,并且将定时信号输出至快门驱动单元126、CCD控制单元56以及模拟信号处理单元58。从定时发生器60输出的定时信号对各单元的处理进行同步。
图像输入控制器62导入从模拟信号处理单元58输出的数字图像数据(CCD-RAW数据),并且将该数据写入帧存储器74中。
帧存储器74被用作从CCD54导入的图像数据(CCD-RAW数据)的存储区域,并且还作为各种处理执行时的工作区域。
AF处理单元64基于CCD54捕获的图像数据(CCD-RAW数据)来检测聚焦位置。下文将详细描述AF处理单元64。
基于CCD54捕获的图像数据(CCD-RAW数据),AE/AWB处理单元66测量摄影对象亮度,并确定曝光值(例如,光圈值、快门速度和ISO灵敏度(ISO:国际标准化组织))。AE/AWB处理单元66还基于CCD54捕获的图像来检测光源类型,并确定白平衡校正值。
图像处理单元68对CCD54捕获的图像(CCD-RAW数据)实施需要的数字信号处理,并且产生包括亮度数据和色差数据的YCrCb图像数据。所产生的YCrCb图像数据被存储在帧存储器74中。
面部检测单元70分析图像处理单元68产生的YCrCb图像数据,并且检测人的面部区域。
压缩/解压处理单元72向图像处理单元68产生的YCrCb图像数据实施预定压缩处理(例如,基于JPEG(联合图像专家小组)系统的压缩处理),以产生压缩的图像数据。压缩/解压处理单元72还向压缩的图像数据实施预定扩展处理,以产生未压缩的图像数据(YCrCb图像数据)。
介质控制单元76根据来自CPU90的命令对记录介质78进行数据读写。
例如,记录介质78由存储卡形成,并且可移除地装载在相机主体12上布置的卡槽中。记录介质78还可嵌入相机主体12。
显示控制单元80根据来自CPU90的命令来控制监视器24的显示。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数码相机10在拍摄期间在监视器24上显示即时预览图像。显示控制单元80导入从CCD54输入的通过施加需要的信号处理而产生的YCrCb图像数据。显示控制单元80将图像数据转换成用于显示的信号格式,并且向监视器24输出该图像数据。按照这样的方式,即时预览图像被显示在监视器24上。在重放期间,显示控制单元80导入从记录介质78读取的并且进行了预定扩展处理的图像数据。显示控制单元80将该图像数据转换成用于显示的信号格式,并且向监视器24输出该图像数据。按照这样的方式,已摄图像被显示在监视器24上。
操作系统控制单元84根据操作单元(释放按钮18、变焦杆20、电源按钮22、菜单/确认按钮26、十字按钮28、后退按钮30、重放按钮32等)82的操作来向CPU90输出操作信号。
主要摄影对象识别单元86根据AF处理单元64的多点测距的结果来执行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这将在下文中详细描述。
CPU90是用于全面地控制数码相机10的操作的控制装置,并且根据预定控制程序来控制数码相机10的组件。CPU90还根据预定算术处理程序执行预定算术处理。
EEPROM92存储由CPU90执行的各种过程、控制所需数据等。
<<基本操作>>
将描述数码相机10的基本成像和重放操作。
如果电源按钮22在电源关闭时被按下,则数码相机10以拍摄模式被激活。如果重放按钮32在电源关闭时被按下一定时间,则数码相机10以重放模式被激活。
当重放按钮32在拍摄模式下被按下时,拍摄模式下激活的数码相机10切换至重放模式。当释放按钮18在重放模式下被半按时,数码相机10切换至拍摄模式。
当设置了拍摄模式时,即时预览图像的显示处理启动。通过以特定帧率连续捕获图像来显示即时预览图像。连续捕获的图像被连续处理并输出至监视器24,从而在监视器24上实时地显示CCD54捕获的图像。摄影师查看监视器24上实时地显示的即时预览图像以检查聚焦状态、构图等。
通过半按释放按钮18并随后全按释放按钮18来执行实际拍摄(用于在记录介质78中记录图像的拍摄)。
当释放按钮18被半按时,执行拍摄准备,并且执行AE、AF和AWB的处理。更具体地说,摄影对象亮度被测量,并且曝光值(光圈值、快门速度和ISO灵敏度等)被确定。光源类型被检测,白平衡校正值被确定。焦点调节也被执行以便对主要摄影对象聚焦。
在拍摄准备之后,在全按释放按钮18时执行实际拍摄。更具体地说,利用AE处理中确定的曝光值来执行用于记录的拍摄。需要的信号处理被施加至获取的图像数据,并且图像数据被记录至记录介质78。
通过将数码相机10的模式设置为重放模式,记录在记录介质78中的图像数据可在监视器24上重放并显示。
当设置了重放模式时,最后记录在记录介质78中的图像数据被读出,并被施加需要的信号处理。图像数据在监视器24上重放并显示。此后,当在操作单元82中执行帧前进/帧后退的操作时,拍摄图像根据操作被依次重放及显示。
<<AF处理单元的配置>>
AF处理单元64对从图像输入控制器62导入的图像数据(CCD-RAW数据)实施需要的信号处理,并计算聚焦评估值。
图4是示出了AF处理单元的功能配置的框图。如图4所示,AF处理单元64包括高通滤波器(HPF)64A、门(gate)64B以及加法器64C。
高通滤波器64A提取图像数据中包含的高频成分。随着图像的清晰度(对比度)的增大,图像的更高频成分包含在亮度信号中。因此,可以对高频成分进行积分,以数值表示该范围内的平均图像清晰度水平。图像的清晰度的数值表示将被称为聚焦评估值。
由高通滤波器64A提取了高频成分之后的图像数据被输入至门64B。门64B垂直地及水平地将图像数据划分为n×m个,并且将其输出至加法器64C。在当前示例中,门64B如图5所示的那样垂直地及水平地将图像数据划分为5×7个,并且将其输出至加法器64C。该示例并非旨在限制划分的数量。
加法器64C对每个划分区域中的图像数据的高频成分进行积分,以计算每个区域的聚焦评估值。
计算出的每个区域的聚焦评估值的信息被输入至CPU90。根据每个区域的聚焦评估值的信息,CPU90执行焦点调节以及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
<<焦点调节>>
将首先描述焦点调节操作。
焦点调节的系统包括单次AF和连续AF。在单次AF中,通过仅仅执行一次搜索操作以检测聚焦位置从而对特定聚焦区域中的摄影对象聚焦,来执行聚焦。另一方面,在连续AF中,重复进行焦点调节,以连续对特定聚焦区域中的摄影对象聚焦。
<单次AF>
将首先描述单次AF。
如上所述,在单次AF中,仅仅执行一次搜索操作以检测聚焦位置从而对特定聚焦区域中的摄影对象聚焦。
当输入聚焦命令(例如,释放按钮的半按)时,CPU90将聚焦透镜110从最近端移动至无穷远端。在聚焦透镜110从最近端至无穷远端的移动的处理中,图像被依次导入,并且AF处理单元64依次计算聚焦评估值。
CPU90获取AF处理单元64依次计算的聚焦评估值的信息。
从AF处理单元64获取的聚焦评估值的信息是每个区域的聚焦评估值的信息。因此,CPU90从所获取的每个区域的聚焦评估值的信息中提取与预设聚焦区域等效的区域的聚焦评估值的信息。CPU90检测其中所提取的聚焦区域的聚焦评估值是局部最大值(峰值)的位置。
如上所述,聚焦评估值是图像的清晰度(对比度)的数值表示。因此,具有局部最大值的位置是摄影对象图像被最清晰地拍摄的位置,并且该位置可被认为聚焦位置。因此,CPU90在从最近端至无穷远端的范围(聚焦评估值搜索范围)内检测聚焦评估值是局部最大值的位置,并且将该位置设置为聚焦位置。
CPU90将聚焦透镜110移动至被检测为聚焦位置的位置,并结束焦点调节处理。
按照这样的方式,在单次AF中,通过一次搜索来检测聚焦评估值是局部最大值的位置,并且聚焦透镜110被移动至检测到的位置以执行聚焦。
<连续AF>
在连续AF中,焦点调节被重复,以连续对特定聚焦区域中的摄影对象聚焦。
当输入聚焦命令时,CPU90通过爬山(hill climbing)控制法将聚焦透镜110设置至聚焦位置。更具体地说,如图6所示,CPU90来回地稍微移动(摆动)聚焦透镜110以检查特定聚焦区域的聚焦评估值的增加和减小方向,并且逐渐地将聚焦透镜110移动至聚焦评估值是局部最大值的位置。在聚焦评估值是局部最大值的位置的检测之后,CPU90连续地摆动聚焦透镜110,并且检查聚焦评估值的增大和减小。CPU90检测聚焦评估值是局部最大值的位置并使聚焦透镜110移动至该位置。
按照这样的方式,在连续AF中,在聚焦位置的检测之后总是检查聚焦评估值的增大和减小,并且保持聚焦状态。
<<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
如上所述,在屏幕被划分成多个区域时,AF处理单元64计算每个区域的聚焦评估值的信息(在本示例中,计算划分成5×7的35个区域的聚焦评估值的信息)。
因此,当聚焦透镜110从最近端移动至无穷远端时,可(逐区域地)获取每个区域中的聚焦评估值的信息。
因此,当聚焦透镜110从最近端移动至无穷远端时,可在每个区域中检测到聚焦评估值是局部最大值的位置,并且可在每个区域中检测到聚焦位置。
此外,由于聚焦位置是用于对属于该区域的摄影对象进行聚焦的位置,所以可计算从检测到的聚焦位置至摄影对象的距离。
更具体地说,聚焦透镜110从最近端移动至无穷远端以获取每个区域的聚焦评估值的信息,并且检测该值是局部最大值的位置。按照这样的方式,可测量每个区域中的摄影对象距离(多点测距)。
进行多点测距的每个区域(测距区域)的测距信息可用来识别屏幕中存在的主要摄影对象的位置。
总之,更靠近屏幕中央的摄影对象很可能是主要摄影对象,并且更近范围(更接近相机)处的摄影对象很可能是主要摄影对象。因此,多点测距所计量的每个区域(测距区域)的测距信息以及位置的信息可用来识别主要摄影对象。
具体地说,基于两个假定"更靠近屏幕中央的摄影对象很可能是主要摄影对象"以及"更近范围处的摄影对象很可能是主要摄影对象",对屏幕中的距离和位置进行加权和求和来以数值表示主要摄影对象可能性。数值最大的区域被识别为主要摄影对象的位置。
主要摄影对象识别单元86获取通过多点测距计量出来的每个测距区域的距离信息。主要摄影对象识别单元86执行预定加权求和以指定主要摄影对象的位置,并向CPU90输出该位置。
按照这样的方式,多点测距可被执行来在屏幕中识别主要摄影对象的位置。
如上所述,聚焦透镜110需要从最近端移动至无穷远端以执行多点测距。
同时,当聚焦透镜110从最近端移动至无穷远端时,视角在移动期间改变。
因此,如果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操作在即时预览图像的显示期间被频繁执行,则由于视角的变化而很难查看监视器24的屏幕。
因此,在本实施例的数码相机10中按照下述方式降低视角变化的频度。
<第一实施例>
图7是示出了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过程的第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聚焦区域被设置在屏幕中央,并且执行连续AF(中央连续(中央-CAF))(步骤S10)。
确定在所执行的中央连续AF中是否实现了聚焦(步骤S11)。
如果没有实现聚焦,则中央连续AF继续执行(步骤S10)。
另一方面,如果实现了聚焦,终止中央连续AF,并且执行多点测距(步骤S12)。
主要摄影对象识别单元86获取通过多点测距得到的每个测距区域的聚焦评估值的信息,并且检测每个测距区域中聚焦评估值是局部最大值(峰值)的位置。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是否存在其中检测到峰值的测距区域(步骤S13)。更具体地说,在每个测距区域中确定是否检测到峰值。在这种情况下,在没有(不能)检测出峰值时以及在检测到的峰值(局部最大值)小于预设阈值时假设没有检测到峰值。
作为确定结果,如果确定不存在其中检测出峰值的测距区域,则处理返回步骤S10,并且再次执行中央连续AF。更具体地说,由于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识别出主要摄影对象,所以再次执行中央连续AF以再次从头开始执行处理。
另一方面,如果确定存在其中检测出峰值的测距区域,则执行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步骤S14)。
按照这样的方式,在当前实施例中执行中央连续AF,并且仅仅在中央连续AF中实现了聚焦时才执行多点测距。随后执行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由此,可以减少多点测距的执行次数,并且,即使在即时预览图像的显示期间执行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也能够防止出现很难查看屏幕的状况。
此外,在连续AF中实现了聚焦的事实还可用作场景稳定的指标。因此,后续多点测距的测量结果的精确度也较高。由此,可更精确地识别主要摄影对象。
例如,由于在连续AF中总是执行聚焦,所以在摄影对象移动时很难实现聚焦。同时,可以根据峰值的检测状态等来确定与聚焦状态的接近程度。因此,通过执行多点测距,不仅在完全实现聚焦时而且在接近实现聚焦时都可以实现相同效果。
在当前实施例中,当在多点测距之前执行连续AF时,聚焦区域被设置在屏幕中央来执行连续AF(中央连续AF)。然而,并非总是必须通过将聚焦区域设置在屏幕中央来执行多点测距之前执行的连续AF。例如,可以在摄影师任意设置的聚焦区域中执行连续AF。
<第二实施例>
图8是示出了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过程的第二实施例的流程图。
如图8所示,在当前实施例中执行面部检测,并且仅仅在没有检测到面部时才执行第一实施例的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更具体地说,如果检测到面部,该面部被识别为主要摄影对象。
执行面部检测的处理(步骤S1),并且确定是否检测到面部(步骤S2)。
如果检测到面部,则聚焦区域被设置在检测到的面部的位置,并且执行面部连续AF(步骤S3)。执行面部连续AF,直到不再检测到面部。
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检测到面部,则执行在第一实施例中描述的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步骤S10至S14)。
由于可通过图像分析而不执行多点测距来执行面部检测,因此可识别出主要摄影对象而不改变视角。
<第三实施例>
在上述实施例中,聚焦透镜110在多点测距中从最近端移动至无穷远端以获取聚焦评估值(参见图9A)。更具体地说,聚焦评估值搜索范围被设置成与正常单次AF相同的范围以执行多点测距。
同时,如上所述,主要摄影对象通常处于屏幕中央。因此,当在中央连续AF中实现了聚焦时(或者当接近实现聚焦时),认为主要摄影对象靠近焦点的可能性很高。
因此,在当前实施例中,当如图9B所示在中央连续AF中实现了聚焦时(或者当接近实现聚焦时),针对限制为焦点周围(附近)的预定范围的聚焦评估值搜索范围来执行多点测距。
按照这样的方式,可限制聚焦评估值搜索范围以减少搜索时间。这能加速多点测距。可通过降低聚焦透镜110的驱动距离来降低功耗。还可抑制多点测距中的视角的改变,并且可容易地查看屏幕。
<第四实施例>
和第三实施例一样,例如,可限制聚焦评估值搜索范围以减少搜索时间。
同时,当摄影对象处于所限制的聚焦评估值搜索范围之外时,即使执行多点测距也不能捕获摄影对象。
因此,虽然在当前实施例中限制了聚焦评估值搜索范围,但当在所限制的聚焦评估值搜索范围中没有检测到摄影对象时,扩大聚焦评估值搜索范围,并且再次执行多点测距。
图10是示出了根据当前实施例(第四实施例)的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除了扩大聚焦评估值搜索范围并且逐步地执行多点测距以外,该过程与第二实施例的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过程相同。因此,在此仅仅描述多点测距的逐步执行。
当在中央连续AF中实现了聚焦时(或者当接近实现了聚焦时),聚焦评估值搜索范围被限制为在中央连续AF中实现聚焦的位置周围的(或接近实现聚焦的位置周围的)预定范围,并执行多点测距(步骤S12)。
主要摄影对象识别单元86获取通过多点测距得到的每个测距区域的聚焦评估值的信息,并检测每个测距区域中聚焦评估值为局部最大值(峰值)的位置。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是否存在其中检测到峰值的测距区域(步骤S13)。
作为确定结果,如果确定存在其中检测到峰值的测距区域,则执行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步骤S14)。
另一方面,如果确定不存在其中检测到峰值的测距区域,则确定聚焦评估值搜索范围是否被设置为最大(步骤S20)。更具体地说,确定是否将聚焦评估值搜索范围设置为从最近端到无穷远端。
如果确定将聚焦评估值搜索范围设置为最大,则处理返回步骤S10,并再次执行中央连续AF。
另一方面,如果确定聚焦评估值搜索范围没有被设置为最大,则通过以预定量来回地扩大范围来设置聚焦评估值搜索范围(步骤S21)。处理返回步骤S12,并且在扩大的聚焦评估值搜索范围的情况下再次执行多点测距。
按照这样的方式,如果作为多点测距的结果而不存在其中检测到峰值的测距区域,则通过逐渐扩大聚焦评估值搜索范围来执行多点测距。由此,可以有效地识别主要摄影对象。
并不具体限定扩大范围和扩大次数。例如,如果在第一次多点测距中不存在其中检测到峰值的区域,则聚焦评估值搜索范围可被设置成最大并且再次执行多点测距。
<第五实施例>
在当前实施例中,仅仅在存在场景变化时才执行多点测距。
图11是示出了当前实施例(第五实施例)的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执行面部检测的处理(步骤S1),并且确定是否检测到面部(步骤S2)。如果检测到面部,则聚焦区域被设置在检测到的面部的位置,并且执行面部连续AF(步骤S3)。执行面部连续AF,直到不再检测到面部。
另一方面,如果未检测到面部,则将聚焦区域设置在屏幕中央,并执行连续AF(中央连续(中央-CAF))(步骤S30)。
确定摄影场景是否已经变化(步骤S31)。
对于场景变化,将预先登记的图像和当前拍摄的图像进行比较以确定是否存在场景的变化。将被比较的图像是识别出主要摄影对象时的图像。因此,第一次时,在不确定场景变化的存在与否的情况下执行多点测距。
如果场景没有变化,则处理返回步骤S1,并再次执行面部检测。
另一方面,如果场景已经变化,则终止中央连续AF,并执行多点测距(步骤S32)。
主要摄影对象识别单元86获取通过多点测距得到的每个测距区域的聚焦评估值的信息,并检测每个测距区域中聚焦评估值为局部最大值(峰值)的位置。基于检测结果,确定是否存在其中检测到峰值的测距区域(步骤S33)。
作为确定结果,如果确定不存在其中检测到峰值的测距区域,则处理返回步骤S1,并再次执行面部检测。
另一方面,如果确定存在其中检测到峰值的测距区域,则导入图像并将其登记为用于比较的基准图像(步骤S34)。例如,通过在帧存储器74中记录用于比较的基准图像来执行该处理。
在登记了用于比较的基准图像之后,基于多点测距的结果执行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步骤S35)。
按照这样的方式,在当前实施例中,仅仅在摄影场景中存在变化时才执行多点测距。由此,可减少多点测距的执行次数,并且即使在即时预览图像的显示期间执行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也能防止出现很难查看屏幕的状况。
用于比较的信息并非必须是图像数据。可提取用于比较的特征点,并且特征点的信息可登记为基准信息。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从当前图像提取特征点并比较提取的特征点来执行场景变化检测。
场景变化并非必须通过比较图像数据来检测。图像捕获中得到的信息(成像信息),例如多区测光值、聚焦位置以及聚焦评估值,可被用于(这些信息单独用于或组合起来用于)场景变化检测。还可通过利用该成像信息来检测场景变化。
在当前示例中,执行面部检测,并且只有在没有检测到面部时才执行基于多点测距的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然而,面部检测并非总是必须被执行。即使检测到面部,也可执行基于多点测距的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
<第六实施例>
在第五实施例中,通过与识别出主要摄影对象时的图像进行比较来检测摄影场景中的变化。
在当前实施例中,以一定周期检测摄影场景中的变化。更具体地说,将一定时间之前的图像(N帧之前的图像)与当前图像进行比较以检测摄影场景中的变化。
图12是示出了当前实施例(第六实施例)的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首先,登记基准信息(步骤S40)。更具体地说,登记用于用来检测场景变化的比较的基准图像。例如,通过在帧存储器74中记录用于比较的基准图像来执行该处理。
随后,执行面部检测的处理(步骤S1),并确定是否检测到面部(步骤S2)。如果检测到面部,则聚焦区域被设置在检测到的面部的位置,并且执行面部连续AF(步骤S3)。执行面部连续AF,直到不再检测到面部。
另一方面,如果未检测到面部,则将聚焦区域设置在屏幕中央,并执行连续AF(中央连续(中央-CAF))(步骤S30)。
导入在基准图像被登记之后的N帧以后的一帧图像,并确定摄影场景是否已经变化(步骤S31)。
如果不存在场景变化,则处理返回S40。再次登记基准图像,并且执行面部检测(步骤S1)。
另一方面,如果场景已经变化,则中央连续AF终止,并执行多点测距(步骤S32)。
主要摄影对象识别单元86获取通过多点测距得到的每个测距区域的聚焦评估值的信息,并且检测每个测距区域中聚焦评估值是局部最大值(峰值)的位置。基于检测结果,确定是否存在其中检测到峰值的测距区域(步骤S33)。
作为确定结果,如果确定不存在其中检测出峰值的测距区域,则处理返回步骤S1,并且再次执行面部检测。
另一方面,如果确定存在其中检测出峰值的测距区域,则基于多点测距的结果来执行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步骤S35)。
按照这样的方式,在当前实施例中以一定的时间间隔来检测场景变化,并且仅仅在存在场景变化时才执行多点测距。由此,可减少多点测距的执行次数,并且即使在即时预览图像的显示期间执行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也能防止出现很难查看屏幕的状况。
在当前示例中,用于比较的信息并非必须总是图像数据。可提取用于比较的特征点,并且特征点的信息可登记为基准信息。
虽然在当前示例中由CPU检测场景变化(由软件处理),但是专用处理电路可配置用于该处理(由硬件处理)。
<第七实施例>
在当前实施例中,只有当在中央连续AF中实现了聚焦并且当存在场景变化时才执行多点测距。
图13是示出了当前实施例(第七实施例)的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执行面部检测的处理(步骤S1),并确定是否检测到面部(步骤S2)。如果检测到面部,则将聚焦区域设置在检测到的面部的位置,并且执行面部连续AF(步骤S3)。执行面部连续AF,直到不再检测到面部。
另一方面,如果未检测到面部,则将聚焦区域设置在屏幕中央,并执行连续AF(中央连续(中央-CAF))(步骤S50)。确定是否在连续AF中实现了聚焦(或者是否接近实现了聚焦)(步骤S51)。
如果在连续AF中没有实现聚焦,则处理返回步骤S1,并再次执行面部检测。
另一方面,如果在连续AF中实现了聚焦(或者在接近实现了聚焦时),确定摄影场景是否已经改变(步骤S52)。
在此处的场景变化检测中,将预先登记的图像和当前拍摄的图像进行比较,并确定是否存在场景的变化。将被比较的图像是识别出主要摄影对象时的图像。因此,第一次时,在不确定场景变化的存在与否的情况下执行多点测距。
如果不存在场景变化,则处理返回步骤S1,并再次执行面部检测。
另一方面,如果场景已经变化,则终止中央连续AF,并执行多点测距(步骤S53)。
主要摄影对象识别单元86获取通过多点测距得到的每个测距区域的聚焦评估值的信息,并且检测每个测距区域中聚焦评估值是局部最大值(峰值)的位置。基于检测结果,确定是否存在其中检测到峰值的测距区域(步骤S54)。在这种情况下,在没有(不能)检测出峰值时以及在检测到的峰值(局部最大值)小于预设阈值时假设没有检测到峰值。
作为确定结果,如果确定不存在其中检测出峰值的测距区域,则处理返回步骤S1,并且再次执行面部检测。
另一方面,如果确定存在其中检测到峰值的测距区域,则导入图像并将其登记为用于比较的基准图像(步骤S55)。例如,通过在帧存储器74中记录用于比较的基准图像来执行该处理。
在登记用于比较的基准图像之后,基于多点测距的结果执行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步骤S56)。
按照这样的方式,在当前实施例中,只有当中央连续AF中实现了聚焦并且当摄影场景中存在变化时才执行多点测距。由此,可减少多点测距的执行次数,并且即使在即时预览图像的显示期间执行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也能防止出现很难查看屏幕的状况。
在连续AF中实现了聚焦的事实还可用作场景稳定的指标。因此,后续多点测距的测量结果的精确度也较高。由此,可更精确地识别主要摄影对象。
在当前示例的摄影场景是否已经变化的确定中,识别出主要摄影对象时的图像被登记为基准图像,并且通过与基准图像的比较来确定摄影场景是否已经改变。然而,可以如第六实施例那样以一定间隔(一定帧间隔)来检测摄影场景的变化。
用于比较的信息并非必须总是图像数据。可提取用于比较的特征点,并且特征点的信息可登记为基准信息。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从当前图像提取特征点并比较提取的特征点来执行场景变化确定。
在当前示例中,执行面部检测,并且只有在没有检测到面部时才执行基于多点测距的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然而,面部检测并非总是必须被执行。即使检测到面部,也可执行基于多点测距的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
在当前实施例中,可以如第三实施例那样通过限制聚焦评估值搜索范围来执行多点测距。可以如第四实施例那样通过逐渐扩大聚焦评估值搜索范围来执行多点测距。
<第八实施例>
在当前实施例中,为了防止多点测距的执行间隔变短,计数器执行监视操作以进行多点测距。因此,当前实施例的数码相机10包括计数器(未示出)。计数器被配置成根据来自CPU90的命令进行操作,例如,计数逐帧递增。
图14是示出了当前实施例(第八实施例)的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首先,重置计数器(步骤S60),随后开始计数(步骤S61)。
计数开始之后,执行面部检测的处理(步骤S1),并确定是否检测到面部(步骤S2)。如果检测到面部,则将聚焦区域设置在检测到的面部的位置,并且执行面部连续AF(步骤S3)。执行面部连续AF,直到不再检测到面部。
另一方面,如果未检测到面部,则将聚焦区域设置在屏幕中央,并执行连续AF(中央连续(中央-CAF))(步骤S62)。
随后,确定计数器的计数值是否已经超过预设阈值(步骤S63)。
如果计数值还没有超过阈值,则处理返回步骤S61,并且在向上计数之后,执行面部检测。
另一方面,如果计数器的计数值已经超过阈值,则计数值重置(步骤S64)。终止中央连续AF,并执行多点测距(步骤S65)。
主要摄影对象识别单元86获取通过多点测距得到的每个测距区域的聚焦评估值的信息,并且检测每个测距区域中聚焦评估值是局部最大值(峰值)的位置。基于检测结果,确定是否存在其中检测到峰值的测距区域(步骤S66)。在这种情况下,在没有(不能)检测出峰值时以及在检测到的峰值(局部最大值)小于预设阈值时假设没有检测到峰值。
作为确定结果,如果确定不存在其中检测出峰值的测距区域,则处理返回步骤S61。计数重新开始,并执行面部检测。
另一方面,如果确定存在其中检测出峰值的测距区域,则根据多点测距的结果执行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步骤S67)。
按照这样的方式,在当前实施例中,计数器执行监视操作以防止多点测距的频繁执行。由此,可以防止由于多点测距的频繁执行而出现很难查看屏幕的状况。
<第九实施例>
在当前实施例中,只有当中央连续AF中实现了聚焦(或者接近实现了聚焦)、场景已经变化、并且在上一次多点测距之后已经经过了一定时间时才执行多点测距。
图15是示出了当前实施例(第九实施例)的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首先,重置计数器(步骤S70),随后开始计数(步骤S71)。
计数开始之后,执行面部检测的处理(步骤S1),并确定是否检测到面部(步骤S2)。如果检测到面部,则将聚焦区域设置在检测到的面部的位置,并且执行面部连续AF(步骤S3)。执行面部连续AF,直到不再检测到面部。
另一方面,如果未检测到面部,则将聚焦区域设置在屏幕中央,并执行连续AF(中央连续(中央-CAF))(步骤S72)。确定是否在连续AF中实现了聚焦(或者是否接近实现了聚焦)(步骤S73)。
如果在连续AF中没有实现聚焦,则处理返回步骤S71,并且在向上计数之后,再次执行面部检测。
另一方面,如果在连续AF中实现了聚焦(或者如果接近实现了聚焦),则确定摄影场景是否已经改变(步骤S74)。
在此处的场景变化检测中,将预先登记的图像和当前拍摄的图像进行比较,并确定是否存在场景的变化。将被比较的图像是识别出主要摄影对象时的图像。因此,第一次时,在不确定场景变化的存在与否的情况下执行多点测距。
如果不存在场景变化,则处理返回步骤S71,并且在向上计数之后,再次执行面部检测。
另一方面,如果场景已经变化,则确定计数器的计数值是否超过预设阈值(步骤S75)。
如果计数值没有超过阈值,则处理返回步骤S71,并且在向上计数之后,执行面部检测。
另一方面,如果计数器的计数值超过阈值,重置计数值(步骤S76)。终止中央连续AF,并执行多点测距(步骤S77)。
主要摄影对象识别单元86获取通过多点测距得到的每个测距区域的聚焦评估值的信息,并且检测每个测距区域中聚焦评估值是局部最大值(峰值)的位置。基于检测结果,确定是否存在其中检测到峰值的测距区域(步骤S78)。在这种情况下,在没有(不能)检测出峰值时以及在检测到的峰值(局部最大值)小于预设阈值时假设没有检测到峰值。
作为确定结果,如果确定不存在其中检测出峰值的测距区域,则处理返回步骤S71。计数重新开始,并执行面部检测。
另一方面,如果确定存在其中检测到峰值的测距区域,则导入图像并将其登记为用于比较的基准图像(步骤S79)。例如,通过在帧存储器74中记录用于比较的基准图像来执行该处理。
在登记了用于比较的基准图像之后,基于多点测距的结果执行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步骤S80)。
按照这样的方式,在当前实施例中,只有当在中央连续AF中实现了聚焦、摄影场景已经变化、并且在上一次多点测距之后已经经过了一定时间时才执行多点测距。由此,可更适当地减少多点测距的执行,并且可以在执行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时,防止出现很难查看屏幕的状况。
在连续AF中实现了聚焦的事实还可用作场景稳定的指标。因此,后续多点测距的测量结果的精确度也较高。由此,可更精确地识别主要摄影对象。
在当前示例的摄影场景是否已经变化的确定中,识别出主要摄影对象时的图像被登记为基准图像,并且通过与基准图像的比较来确定摄影场景是否已经改变。然而,可以如第六实施例那样以一定间隔(一定帧间隔)来检测摄影场景中的变化。
用于比较的信息并非必须总是图像数据。可提取用于比较的特征点,并且特征点的信息可登记为基准信息。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从当前图像提取特征点并比较提取的特征点来执行场景变化确定。
在当前示例中,执行面部检测,并且只有在没有检测到面部时才执行通过多点测距进行的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然而,面部检测并非总是必须被执行。即使检测到面部,也可执行通过多点测距进行的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
在当前示例中,只有当在中央连续AF中实现了聚焦、摄影场景中存在变化、并且在上一次多点测距之后已经经过了一定时间时才执行多点测距。然而,可以仅仅当在中央连续AF中实现了聚焦并且在上一次多点测距之后已经经过了一定时间时执行多点测距。可替换地,可以仅仅当摄影场景中存在变化并且在上一次多点测距之后已经经过了一定时间时执行多点测距。
在当前实施例中,可以如第三实施例那样通过限制聚焦评估值搜索范围来执行多点测距。可以如第四实施例那样通过逐渐扩大聚焦评估值搜索范围来执行多点测距。
<第十实施例>
如上所述,在基于多点测距的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中,基于两个假定"更靠近屏幕中央的摄影对象很可能是主要摄影对象"以及"更近范围处的摄影对象很可能是主要摄影对象",来对屏幕中的距离和位置进行加权和求和,并且其中主要摄影对象可能性最大的位置被识别为主要摄影对象。本实施例关注这样的事实:当通过将屏幕中央设置为聚焦区域而首次实现聚焦时,只要在中央处不存在处于比被聚焦的摄影对象更近的范围侧的物体,识别为主要摄影对象的位置就不从中央移开。更具体地说,当主要摄影对象没有如图16所示地处于中央时,在连续AF中实现聚焦之后(或接近实现聚焦之后),仅仅需要搜索从聚焦位置到最近点侧的范围以检测摄影对象。
因此,在当前实施例中,执行中央连续AF,如果在中央连续AF中实现聚焦(或接近实现聚焦),则通过将聚焦评估值搜索范围限制为相对于聚焦位置(或接近聚焦的位置)的最近点侧来执行多点测距。
图17是示出了当前实施例(第十实施例)的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聚焦区域被设置在屏幕中央,并执行中央连续AF(步骤S90)。
确定所执行的中央连续AF中是否实现了聚焦(或接近实现聚焦)(步骤S91)。
如果未实现聚焦,则继续执行中央连续AF(步骤S90)。
另一方面,如果实现聚焦(或者如果接近实现了聚焦),则终止中央连续AF,并且如图18所示,将聚焦评估值搜索范围设置在相对于聚焦位置(或接近聚焦的位置)的最近端侧(步骤S92)。在设置的聚焦评估值搜索范围下执行多点测距(步骤S93)。
主要摄影对象识别单元86获取通过多点测距得到的每个测距区域的聚焦评估值的信息,并且检测每个测距区域中聚焦评估值是局部最大值(峰值)的位置。基于检测结果,确定是否存在其中检测到峰值的测距区域(步骤S94)。在这种情况下,在没有(不能)检测出峰值时以及在检测到的峰值(局部最大值)小于预设阈值时假设没有检测到峰值。
作为确定结果,如果确定不存在其中检测出峰值的测距区域,则处理返回步骤S90,并再次执行中央连续AF。更具体地说,由于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识别主要摄影对象,所以再次执行中央连续AF,并且从头开始再次执行处理。
另一方面,如果确定存在其中检测出峰值的测距区域,则执行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步骤S95)。
按照这样的方式,在当前实施例中执行中央连续AF,并且如果在中央连续AF中实现聚焦(或者如果接近实现了聚焦),则利用被限制为相对于聚焦位置(或接近聚焦的位置)的最近端侧的聚焦评估值搜索范围来执行多点测距。由此,可以降低搜索时间,并使多点测距加速。还可通过降低聚焦透镜110的驱动距离来降低功耗。还可防止多点测距中的视角的改变,并且可容易地查看屏幕。
在当前示例中,虽然并不具体限定多点测距中的搜索的方向(即,聚焦透镜110的移动方向),但优选地,在中央连续AF中向聚焦的位置或接近聚焦的位置)的最近点侧执行搜索(向最近点侧移动聚焦透镜110)。由此,可消除聚焦透镜110的无用驱动(聚焦透镜110不是必须暂时移动至最近端以便搜索),并且多点测距可加速。由于没有无用驱动,还可降低功耗。
在当前示例中,虽然如果在中央连续AF中实现了聚焦则执行多点测距,但是可以仅仅在中央连续AF中实现了聚焦并且场景已经改变时才执行多点测距。可以仅仅在中央连续AF中实现了聚焦、场景已经改变并且在上一次多点测距之后已经经过了一定时间时才执行多点测距。
在当前示例中不执行面部检测。然而,可配置成执行面部检测,并仅仅在面部检测结果是没有检测到面部时才执行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更具体地说,如果检测到面部,则面部可被识别为主要摄影对象。
在当前示例中,虽然在中央连续AF中在相对于聚焦实现的位置(或接近聚焦的位置)的最近端侧的整个范围内设置聚焦评估值搜索范围,但是可以在中央连续AF中在相对于聚焦实现的位置(或接近聚焦的位置)的最近端侧的预定范围内设置聚焦评估值搜索范围,如第三实施例所述的那样(参见图19)。如第四实施例所述,可通过逐渐将范围扩大至最近端侧来设置聚焦评估值搜索范围。
<第十一实施例>
如果在中央连续AF中当聚焦实现时(或者聚焦接近实现时)聚焦位置处在足够近的范围,则即使在执行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之后执行多点测距,可识别主要摄影对象的可能性(=通过多点测距确定存在其中检测到峰值的测距区域的可能性)也较低。
因此,如果在中央连续AF中当聚焦实现时(或者聚焦接近实现时)聚焦位置足够近,则不执行多点测距,并且在当前实施例中,仅仅当聚焦位置(或接近聚焦的位置)足够远时才执行多点测距,如图20所示。
图21是示出了当前实施例(第十一实施例)的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聚焦区域被设置在屏幕中央,并执行中央连续AF(步骤S100)。
确定所执行的中央连续AF中是否实现了聚焦(或接近实现聚焦)(步骤S101)。
如果未实现聚焦,则继续执行中央连续AF(步骤S100)。
另一方面,如果实现了聚焦(或者如果接近实现了聚焦),则终止中央连续AF,并且确定聚焦位置(或接近聚焦的位置)是否处于相对于预设阈值的无穷远侧(步骤S102)。
例如,阈值设置在这样的位置处,如果在该位置处实现了聚焦,则即使是相对于该位置的最近端侧的区域(比该位置更靠近最近端的区域)也根据经验而不检测主要摄影对象。
作为确定结果,如果中央连续AF中的聚焦的位置(或接近聚焦的位置)处于相对于阈值的最近端侧,则处理返回步骤S100,中央连续AF重新开始。
另一方面,如果在中央连续AF中聚焦的位置(或接近聚焦的位置)处于相对于阈值的无穷远侧,则执行多点测距(步骤S103)。
主要摄影对象识别单元86获取通过多点测距得到的每个测距区域的聚焦评估值的信息,并且检测每个测距区域中聚焦评估值是局部最大值(峰值)的位置。基于检测结果,确定是否存在其中检测到峰值的测距区域(步骤S104)。在这种情况下,在没有(不能)检测出峰值时以及在检测到的峰值(局部最大值)小于预设阈值时假设没有检测到峰值。
作为确定结果,如果确定不存在其中检测出峰值的测距区域,则处理返回步骤S100,并且再次执行中央连续AF。更具体地说,由于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识别主要摄影对象,所以再次执行中央连续AF,并且处理再次从头开始执行。
另一方面,如果确定存在其中检测出峰值的测距区域,则执行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步骤S105)。
按照这样的方式,在当前实施例中执行中央连续AF,并且仅仅当聚焦位置(或接近聚焦的位置)在中央连续AF中实现了聚焦时(或在接近实现聚焦时)处于相对于阈值的无穷远侧时,才执行多点测距。按照这样的方式,可防止无用多点测距,并且可有效地识别主要摄影对象。
在当前示例中,虽然如果在中央连续AF中实现了聚焦则执行多点测距,但是可以仅仅在中央连续AF中实现了聚焦并且场景已经改变时执行多点测距。可以仅仅在中央连续AF中实现了聚焦、场景已经改变并且在上一次多点测距之后已经经过了一定时间时才执行多点测距。
在当前示例中没有执行面部检测。然而,可配置成执行面部检测,并仅仅在面部检测结果是没有检测到面部时才执行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更具体地说,如果检测到面部,面部可被识别为主要摄影对象。
在执行多点测距时,聚焦评估值搜索范围可被限制在最近端侧,如第十实施例那样。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中央连续AF中在相对于聚焦实现的位置(或接近聚焦的位置)的最近端侧的预定范围内设置聚焦评估值搜索范围,如第三实施例所述(参见图19)。如第四实施例所述,可通过逐渐将范围扩大至最近端侧来设置聚焦评估值搜索范围。
<<利用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的预拍摄处理>>
将描述利用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技术的实际拍摄之前的处理。
本实施例的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技术可用来识别屏幕中央之外的位置上的主要摄影对象。同样可抑制视角的改变,并且即使在实时取景期间(即时预览图像显示期间)执行使用该技术也不会出现很难查看屏幕的状况。
因此,实时取景期间的即时预览图像被用来识别主要摄影对象,并且识别结果被用来执行各种处理。
<第一实施例>
在当前实施例中,在实时取景期间执行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并且聚焦区域被设置为识别出的主要摄影对象以执行连续AF。
图22是在实际拍摄之前执行的连续AF的状态转移图。
如图22所示,如果在即时预览图像中检测到面部,则处理前进到面部连续AF。聚焦区域被设置为检测出的面部,并执行面部连续AF。
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检测到面部,则处理前进到中央连续AF。如果在中央连续AF中实现了聚焦(或接近实现聚焦)并且摄影场景已经改变,则处理前进到多点测距。
作为多点测距的结果,如果不存在其中检测到峰值的测距区域,则处理前进到中央连续AF。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检测到面部,则处理前进到面部连续AF。
另一方面,如果多点测距的结果是存在其中检测到峰值的测距区域,则基于多点测距的结果执行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聚焦区域被设置在识别的主要摄影对象,并执行连续AF(主要摄影对象继续)。随后,如果检测到面部,则将聚焦区域设置在检测出的面部,并且执行面部连续AF。如果场景已经变化,则处理前进到中央连续AF。
图23是示出了在实际拍摄之前执行的连续AF的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执行面部检测的处理(步骤S111),确定是否检测到面部(步骤S112)。如果检测到面部,则将聚焦区域设置在检测出的面部的位置,并执行面部连续AF(步骤S113)。执行面部连续AF,直到不再检测到面部。
另一方面,如果没检测到面部,则将聚焦区域设置在屏幕中央,执行中央连续AF(步骤S120)。确定在中央连续AF中是否实现了聚焦(或者是否接近实现了聚焦)(步骤S121)。
如果在连续AF中没有实现聚焦,则处理返回步骤S111,并再次执行面部检测。
另一方面,如果在连续AF中实现了聚焦(或者如果接近实现了聚焦),则确定摄影场景是否已经改变(步骤S122)。
在此处的场景变化检测中,将预先登记的图像和当前拍摄的图像进行比较来确定是否存在场景的变化。将被比较的图像是识别出主要摄影对象时的图像。因此,第一次时,在不确定场景变化的存在与否的情况下执行多点测距。
如果不存在场景变化,则处理返回步骤S111,并再次执行面部检测。
另一方面,如果场景已经变化,则终止中央连续AF,并执行多点测距(步骤S123)。
主要摄影对象识别单元86获取通过多点测距得到的每个测距区域的聚焦评估值的信息,并且检测每个测距区域中聚焦评估值是局部最大值(峰值)的位置。基于检测结果,确定是否存在其中检测到峰值的测距区域(步骤S124)。在这种情况下,在没有(不能)检测出峰值时以及在检测到的峰值(局部最大值)小于预设阈值时假设没有检测到峰值。
作为确定结果,如果确定存在其中检测出峰值的测距区域,则处理返回步骤S111,并再次执行面部检测。
另一方面,如果确定存在其中检测到峰值的测距区域,则导入图像并将其登记为用于比较的基准图像(步骤S125)。例如,通过在帧存储器74中记录用于比较的基准图像来执行该处理。
在登记了用于比较的基准图像之后,基于多点测距的结果执行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步骤S126)。聚焦区域被设置在识别出的主要摄影对象,并执行主要摄影对象连续AF(步骤S127)。
随后,确定摄影场景是否已经改变(步骤S128)。如果摄影场景中没有变化,则继续执行主要摄影对象连续AF。另一方面,如果摄影场景中存在变化,则处理返回步骤S111,并再次执行面部检测。
按照这样的方式,如果在即时预览图像中检测到面部,则将聚焦区域设置在该面部,并且在当前实施例中执行面部连续AF。如果未检测到面部,则执行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并执行主要摄影对象连续AF。由此,即使屏幕中不存在面部并且主要摄影对象处于屏幕中央之外的区域中,也可以显示对主要摄影对象聚焦的即时预览图像。
在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中,执行中央连续AF,并且仅仅在中央连续AF中实现聚焦并且摄影场景已经变化时才执行多点测距。由此,可减少多点测距的执行次数,并可防止监视器24上显示的即时预览图像的视角的改变。由此,在即时预览图像显示期间能够很容易地查看屏幕。
在识别出主要摄影对象时,将表示设置在主要摄影对象上的聚焦区域的位置的框显示在监视器24的屏幕上,如图24A所示。在检测到面部时,类似地将表示设置在面部的聚焦区域的位置的框显示在监视器24的屏幕上,如图24B所示。
在当前示例的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中,只有当在中央连续AF中实现了聚焦并且摄影场景已经变化时才执行多点测距。然而,可以仅在中央连续AF中实现了聚焦时执行多点测距。可以仅在摄影场景已经变化时执行多点测距。可以仅在上一次多点测距之后已经经过了一定时间时执行多点测距。可替换地,它们可以适当组合,并且可以仅在所有条件都满足时才执行多点测距。
在当前示例的摄影场景是否已经变化的确定中,识别出主要摄影对象时的图像被登记为基准图像,以通过与该基准图像的比较来确定摄影场景是否已经改变。然而,可以如第六实施例那样以一定间隔(一定帧间隔)来检测摄影场景中的变化。
用于比较的信息并非必须总是图像数据。可提取用于比较的特征点,并且特征点的信息可登记为基准信息。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从当前图像提取特征点并比较提取的特征点来执行场景变化确定。
在当前示例中,执行面部检测,并且只有在没有检测到面部时才执行基于多点测距的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然而,面部检测并非总是必须被执行。即使检测到面部,也可执行基于多点测距的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
<第二实施例>
在当前实施例中,在实时取景期间执行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并且在释放按钮18的半按期间(聚焦指示(S1)期间),识别出的主要摄影对象被设置为聚焦区域。
图25是示出了用于将聚焦区域设置为在实时取景中识别出的摄影对象的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执行面部检测的处理(步骤S131),并确定是否检测到面部(步骤S132)。如果检测到面部,将聚焦区域设置在检测到的面部的位置,并执行面部连续AF(步骤S133)。执行面部连续AF,直到不再检测到面部。
另一方面,如果未检测到面部,则将聚焦区域设置在屏幕中央,并执行中央连续AF(步骤S140)。确定在中央连续AF中是否实现聚焦(或者是否接近实现了聚焦)(步骤S141)。
如果在连续AF中没有实现聚焦,则处理返回步骤S131,并再次执行面部检测。
另一方面,如果在连续AF中实现了聚焦(或者如果接近实现了聚焦),则确定摄影场景是否已经改变(步骤S142)。
在此处的场景变化检测中,将预先登记的图像和当前拍摄的图像进行比较,并确定是否存在场景的变化。将被比较的图像是识别出主要摄影对象时的图像。因此,第一次时,在不确定场景变化的存在与否的情况下执行多点测距。
如果不存在场景变化,则处理返回步骤S131,并再次执行面部检测。
另一方面,如果场景已经变化,则终止中央连续AF,并执行多点测距(步骤S143)。
主要摄影对象识别单元86获取通过多点测距得到的每个测距区域的聚焦评估值的信息,并且检测每个测距区域中聚焦评估值是局部最大值(峰值)的位置。基于检测结果,确定是否存在其中检测到峰值的测距区域(步骤S144)。在这种情况下,在没有(不能)检测出峰值时以及在检测到的峰值(局部最大值)小于预设阈值时假设没有检测到峰值。
作为确定结果,如果确定不存在其中检测出峰值的测距区域,则处理返回步骤S131,并再次执行面部检测。
另一方面,如果确定存在其中检测到峰值的测距区域,则导入图像并将其登记为用于比较的基准图像(步骤S145)。例如,通过在帧存储器74中记录用于比较的基准图像来执行该处理。
在登记了用于比较的基准图像之后,基于多点测距的结果执行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步骤S146)。S1期间的聚焦区域被设置在识别出的主要摄影对象的位置(步骤S147)。
按照这样的方式,在当前实施例中,在即时预览图像的显示期间执行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S1期间的聚焦区域被设置在识别出的主要摄影对象。
图26是示出了实际拍摄之前的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在设置了拍摄模式时,执行实际拍摄之前的处理(步骤S151)。更具体地说,在监视器24上显示即时预览图像,并执行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
CPU90基于来自操作系统控制单元84的输入来确定释放按钮18是否被半按(步骤S152)。在释放按钮18被半按时,S1ON信号被输入至CPU90,作为拍摄准备指示信号(如果半按取消则为S1OFF)。CPU90基于S1ON信号的输入的存在/不存在来确定释放按钮18是否被半按。
在释放按钮18被半按时,CPU90执行拍摄准备处理。
执行用于实际拍摄的AE处理,并确定实际拍摄中的曝光条件(步骤S153)。更具体地说,用于AE的图像被导入来检测拍摄目标的亮度,并确定用于适当曝光的曝光条件(例如,快门速度、光圈值和ISO灵敏度)。
执行AF处理(步骤S154)。更具体地说,聚焦透镜110从最近端移动至无穷远端以检测其中预设聚焦区域的聚焦评估值最大的位置。将聚焦透镜移动至检测到的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识别出主要摄影对象,则将聚焦区域设置在识别出的主要摄影对象,并且执行聚焦。
随后,CPU90基于来自操作系统控制单元84的输入来确定释放按钮18是否被全按(步骤S155)。在释放按钮18被全按时,S2ON信号被输入至CPU90,作为实际拍摄指示信号(如果全按取消则为S2OFF)。CPU90基于S2ON信号的输入的存在/不存在来确定释放按钮18是否被全按。
如果CPU90确定释放按钮18未被全按,则CPU90根据来自操作系统控制单元84的输入来确定是否取消了释放按钮18的半按(步骤S158)。如果CPU90确定取消了释放按钮18的半按,则处理返回步骤S151,并再次执行预拍摄处理。
另一方面,如果CPU90确定释放按钮18被全按,则CPU90执行实际拍摄的处理(步骤S156)。更具体地说,基于AE处理中得到的曝光条件来曝光CCD54,并导入用于记录的图像。得到的图像被记录在记录介质78中(步骤S157)。
按照这样的方式,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在实际拍摄之前执行,并且识别出的主要摄影对象被聚焦以在实际拍摄中获得图像。由此,即使主要摄影对象处于中央之外的区域,也可拍摄聚焦在主要摄影对象的图像。
在本示例中,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在实际拍摄之前执行,并且S1期间的聚焦区域被设置在识别出的主要摄影对象。然而,如果检测到面部,则可将S1期间的聚焦区域设置在检测到的面部。
在本示例中,聚焦透镜在S1之后的AF处理中从最近端移动至无穷远端,并检测其中聚焦评估值是局部最大值的位置。然而,可进行这样的配置,如果识别出主要摄影对象,则利用在识别出主要摄影对象时被限制在聚焦透镜位置周围(附近)的预定范围的聚焦评估值搜索范围来执行AF处理。由此,可更快地执行聚焦。
<第三实施例>
已知自动追踪功能是连续AF的一种模式。图27A和图27B是用于以一个示例来描述自动追踪功能的示图,在该示例中对象是附图中从左移动到右的车。在指定了将被聚焦的摄影对象时,自动追踪功能根据摄影对象的移动而自动地移动聚焦区域并持续地对指定的摄影对象聚焦,如图27A和27B所示。
在当前实施例中,在实时取景中执行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并且识别出的主要摄影对象被自动设置为自动追踪的目标。
图28是示出了用于将在实时取景中识别出的主要摄影对象的位置设置为自动追踪的目标的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执行面部检测的处理(步骤S171),确定是否检测到面部(步骤S172)。如果检测到面部,则将聚焦区域设置在检测到的面部的位置,并执行面部连续AF(步骤S173)。执行面部连续AF,直到不再检测到面部。
另一方面,如果未检测到面部,则将聚焦区域设置在屏幕中央,并且执行中央连续AF(步骤S180)。确定在连续AF中是否实现聚焦(或者是否接近实现了聚焦)(步骤S181)。
如果在连续AF中没有实现聚焦,则处理返回步骤S171,并再次执行面部检测。
另一方面,如果在连续AF中实现了聚焦(或者如果接近实现了聚焦),则确定摄影场景是否已经改变(步骤S182)。
在此处的场景变化检测中,将预先登记的图像和当前拍摄的图像进行比较,并确定是否存在场景的变化。将被比较的图像是识别出主要摄影对象时的图像。因此,第一次时,在不确定场景变化的存在与否的情况下执行多点测距。
如果不存在场景变化,则处理返回步骤S171,并再次执行面部检测。
另一方面,如果场景已经变化,则终止中央连续AF,并执行多点测距(步骤S183)。
主要摄影对象识别单元86获取通过多点测距得到的每个测距区域的聚焦评估值的信息,并且检测每个测距区域中聚焦评估值是局部最大值(峰值)的位置。基于检测结果,确定是否存在其中检测到峰值的测距区域(步骤S144)。在这种情况下,在没有(不能)检测出峰值时以及在检测到的峰值(局部最大值)小于预设阈值时假设没有检测到峰值。
作为确定结果,如果确定不存在其中检测出峰值的测距区域,则处理返回步骤S171,并再次执行面部检测。
另一方面,如果确定存在其中检测到峰值的测距区域,则导入图像并将其登记为用于比较的基准图像(步骤S185)。例如,通过在帧存储器74中记录用于比较的基准图像来执行该处理。
在登记了用于比较的基准图像之后,基于多点测距的结果执行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步骤S186)。识别出的主要摄影对象的位置被设置为自动追踪的初始位置(步骤S187)。
按照这样的方式,在当前实施例中,在实时取景期间执行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并且识别出的主要摄影对象的位置被自动设置为自动追踪的初始位置。由此,摄影师不是必须执行自动追踪的初始位置的指定处理,从而可改进数码相机的实用性。
<<主要摄影对象的识别处理>>
如上所述,在基于多点测距的主要摄影对象识别中,基于两个假定"更靠近屏幕中央的摄影对象很可能是主要摄影对象"以及"更近范围处的摄影对象很可能是主要摄影对象",对屏幕中的距离和位置进行加权和求和(通过加权来求和),并数值地表示主要摄影对象可能性。其中数值最大的区域被识别为主要摄影对象的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主要摄影对象的检测精度保持为测距区域的采样间隔水平。由于在上述示例中通过将屏幕划分为5×7个来设置测距区域,所以在划分的各测距区域的范围内检测摄影对象。
因此,通过下述方法来检测主要摄影对象以更精确地检测主要摄影对象。
<第一方法>
如上所述,在基于多点测距的结果数值地表示每个测距区域的主要摄影对象可能性以检测主要摄影对象的位置的方法中,检测精度保持为测距区域的采样间隔水平。
因此,根据该方法检测了主要摄影对象的位置之后,根据该位置执行详细搜索。具体地说,如图29A至29C所示,根据多点测距的结果数值地表示(数值地转换)每个测距区域的主要摄影对象可能性,并检测包含主要摄影对象的测距区域(图29A)。检测到的测距区域的中心被设置为基点并且设置将被详细搜索的范围(详细搜索范围)(图29B)。在设置的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中找到主要摄影对象的详细位置,并确定主要摄影对象的最终位置(图29C)。
当在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中找到主要摄影对象的详细位置时,边缘成分的量、相同类型的颜色(类似颜色)的块(团块)的尺寸等作为评估主要摄影对象可能性时的指标。最终确定该位置的方法可大致分成下述两种方法。
(i)最大值优先:用于将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中具有最大主要摄影对象可能性的位置设置为主要摄影对象的位置的方法。
(ii)中心优先:其中从中央向外搜索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并且将主要摄影对象可能性的评估值超过基准值(阈值)的位置设置为主要摄影对象的位置的方法。
优选地,设计人员可选择是使用最大值优先还是使用中心优先。
图30是示出了通过当前方法(第一方法)检测主要摄影对象的过程的流程图。
执行基于多点测距的主要摄影对象识别处理(步骤S200)。根据第一至第十一实施例的主要摄影对象识别处理之一的方法来执行该处理。
如图29A所示,被识别为主要摄影对象的测距区域的中央被设置为主要摄影对象候选,并且该位置被设置为主要摄影对象大致位置(步骤S210)。
如图29B所示,根据所设置的主要摄影对象大致位置来设置用于执行详细搜索的范围(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步骤S211)。然后,在设置的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中执行详细搜索(步骤S212)。
如上所述,边缘成分的量、相同类型的颜色(类似颜色)的块的尺寸等作为评估主要摄影对象可能性时的指标,并且通过最大值优先和中心优先的方法之一来执行详细搜索。
作为详细搜索的结果,主要摄影对象的检测位置被设置为主要摄影对象详细位置,如图29C所示(步骤S213)。
按照这样的方式,首先根据多点测距的结果确定主要摄影对象的大致位置,根据确定的大致位置来确定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随后执行详细搜索。按照这样的方式,可以高度精确地检测主要摄影对象。由于限制了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所以能够实现有效搜索。
<第二方法>
当边缘成分的量作为详细搜索中确定详细位置的指标时,存在这样的情况,其中,由于受到背景中的边缘成分影响,背景中的物体的位置被识别为主要摄影对象(参见图31A至31C)。
因此,多点测距的结果被用于根据主要摄影对象的大致位置的摄影对象距离来创建距离地图。在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中,其摄影对象距离(与摄影对象的距离)与大致位置相接近的部分被设置为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的目标部分,而从该目标中去除所述距离远的部分。按照这样的方式来修正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针对修正后的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执行详细搜索。按照这样的方式,仅针对其中摄影对象距离近的部分执行详细搜索,从而精确地检测主要摄影对象的详细位置。
图32是示出了通过当前方法(第二方法)检测主要摄影对象的过程的流程图。
执行基于多点测距的主要摄影对象识别处理(步骤S200)。根据第一至第十一实施例的主要摄影对象识别处理之一的方法来执行该处理。
如图33A所示,被识别为主要摄影对象的测距区域的中央位置被设置为主要摄影对象大致位置(步骤S220)。
基于主要摄影对象大致位置创建距离地图(步骤S221)。在图33A至33D中,与主要摄影对象大致位置相距的距离由阴影颜色的强度表示(该颜色朝着无穷远而变深,并且该颜色朝着最近点而变浅)。
参考创建的距离地图来设置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步骤S222)。在该处理中,根据主要摄影对象大致位置来暂时设置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参见图33B)。参考距离地图来修正暂时设置的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并确定最终的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参见图33C)。如上所述,通过从搜索目标中将其中摄影对象距离远离大致位置的部分去除来修正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
在设置了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之后,在设置的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中执行详细搜索(步骤S223)。如图33D所示,作为详细搜索结果而被检测到的主要摄影对象的位置被确定为主要摄影对象详细位置(步骤S224)。
按照这样的方式,可根据多点测距的结果来限制详细搜索的范围,从而更精确地检测主要摄影对象。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还可被限制以减少搜索时间。
<第三方法>
如上所述,可执行多点测距来获取每个测距区域的距离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聚焦评估值具有距离信息中的双峰值(参见图34),则存在这样的可能:主要摄影对象检测由于详细搜索的副作用而受到背景的影响。
即使在多点测距阶段双峰值被正确地处理以避免背景的影响(例如,限制聚焦评估值搜索范围),也应该在防止详细搜索中的背景的边缘信息等的影响的情况下执行详细位置的确定。
因此,在详细搜索中从搜索目标中排除具有双峰值的区域及该区域附近,以降低详细搜索的副作用。
图35是示出了通过当前方法(第三方法)检测主要摄影对象的过程的流程图。
执行基于多点测距的主要摄影对象识别处理(步骤S200)。根据第一至第十一实施例的主要摄影对象识别处理之一的方法来执行该处理。
如图36A所示,被识别为主要摄影对象的测距区域的中央位置被设置为主要摄影对象大致位置(步骤S230)。
根据多点测距的结果检测具有双峰值的测距区域(步骤S231)。
设置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步骤S232)。在该处理中,根据主要摄影对象大致位置来暂时设置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如图36B所示。如图36C所示,暂时设置的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中具有双峰值的区域及该区域附近被去除,从而确定了最终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在图36C中,具有双峰值的测距区域被示为灰色。
在设置了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之后,在设置的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中执行详细搜索(步骤S233)。如图36D所示,作为详细搜索结果而被检测到的主要摄影对象的位置被确定为主要摄影对象详细位置(步骤S234)。
按照这样的方式,在详细搜索中从搜索目标中去除具有双峰值的区域及该区域附近。由此,可防止详细搜索的副作用,从而可高度精确地检测主要摄影对象。
<第四方法>
在本方法中,从详细搜索的目标中去除具有远离主要摄影对象大致位置的摄影对象距离的位置,从详细搜索的目标中去除具有双峰值的区域及该区域的附近,随后执行详细搜索。
图37是示出了通过当前方法(第四方法)检测主要摄影对象的过程的流程图。
执行基于多点测距的主要摄影对象识别处理(步骤S200)。根据第一至第十一实施例的主要摄影对象识别处理之一的方法来执行该处理。
当识别出主要摄影对象时,识别出的测距区域的中央位置被设置为主要摄影对象大致位置,如图38A所示(步骤S240)。
基于主要摄影对象大致位置来创建距离地图(步骤S241)。
根据多点测距的结果,检测具有双峰值的测距区域(步骤S242)。
参考距离地图和具有双峰值的测距区域的检测结果来设置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步骤S242)。在该处理中,根据主要摄影对象大致位置来暂时设置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如图38B所示。如图38C所示,暂时设置的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中的具有双峰值的区域以及该区域的附近被去除。从搜索目标中去除摄影对象距离远离主要摄影对象大致位置的部分,并且确定最终的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在图38C中,作为具有双峰值的区域而被去除的区域由斜格子表示,远离主要摄影对象大致位置的去除区域由格子表示。
在设置了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之后,在设置的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中执行详细搜索(步骤S244)。如图38D所示,作为详细搜索结果而被检测到的主要摄影对象的位置被确定为主要摄影对象详细位置(步骤S245)。
按照这样的方式,在详细搜索中从搜索目标中排除具有双峰值的区域、该区域附近、以及远离主要摄影对象大致位置的部分。由此,可减少详细搜索的副作用,从而可高度精确地检测主要摄影对象。
<第五方法>
在详细搜索中,可根据屏幕中原始拍摄目标的尺寸来调节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从而使得能够执行精确有效的搜索。
总之,可以这样认为,主要摄影对象处于越近的范围(最近点侧),则该对象在屏幕中越大。
因此,如图39A和39B所示,根据主要摄影对象大致位置来调节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更具体地说,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被设置成使得:当主要摄影对象大致位置越靠近最近点侧,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变得越大(图39A),并且当主要摄影对象大致位置越靠近无穷远侧,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变得越小(图39B)。
调节屏幕中的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的方法包括下述两种方法。
(i)增大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的尺寸,而不改变整个图像的尺寸。
(ii)改变整个屏幕的尺寸并固定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
通过采用上述任一种方法都可以实现相似优势。
图40是示出了通过当前方法(第五方法)检测主要摄影对象的过程的流程图。
执行基于多点测距的主要摄影对象识别处理(步骤S200)。根据第一至第十一实施例的主要摄影对象识别处理之一的方法来执行该处理。
被识别为主要摄影对象的测距区域的中央位置被设置为主要摄影对象大致位置(步骤S250)。
根据主要摄影对象大致位置和摄影对象距离信息(峰值位置(光轴方向)),确定用于执行详细搜索的搜索范围(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步骤S251)。具体地说,在将主要摄影对象大致位置设置为中心的同时,按照根据主要摄影对象大致位置的摄影对象距离扩大或缩小其面积的方式来设置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在这种情况下,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被设置成使得其尺寸随着主要摄影对象大致位置更靠近最近点而变大,如上所述。
在设置了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之后,在设置的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中执行详细搜索(步骤S252)。作为详细搜索结果而被检测到的主要摄影对象的位置被确定为主要摄影对象详细位置(步骤S253)。
按照这样的方式,根据屏幕中主要摄影对象的尺寸来调节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从而使得能够在详细搜索中执行精确有效的搜索。
<第六方法>
如在第五方法中所述,根据屏幕中主要摄影对象的尺寸来调节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从而使得能够执行精确有效的搜索。
在通过变焦获取图像时,通常认为当变焦被设置成更靠近长焦侧时,主要摄影对象在屏幕中的尺寸越大。
因此,根据变焦位置来调节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如图41A和41B所示。更具体地说,变焦位置越靠近长焦侧,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的尺寸被设置得越大(图41A),而变焦位置越靠近广角侧,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的尺寸被设置得越小(图41B)。
调节屏幕中的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的方法包括下述两种方法。
(i)增大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的尺寸,而不改变整个图像的尺寸。
(ii)改变整个屏幕的尺寸并固定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
通过采用上述方法中任意之一都可以实现相似效果。
图42是示出了通过当前方法(第六方法)检测主要摄影对象的过程的流程图。
执行基于多点测距的主要摄影对象识别处理(步骤S200)。根据第一至第十一实施例的主要摄影对象识别处理之一的方法来执行该处理。
识别为主要摄影对象的测距区域的中心位置被设置为主要摄影对象大致位置(步骤S260)。
获取变焦的位置信息。根据获取的变焦的位置信息以及主要摄影对象大致位置的位置信息,确定用于详细搜索的搜索范围(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步骤S261)。具体地说,在将主要摄影对象大致位置设置为中心的同时,按照根据变焦位置扩大或缩小其面积的方式设置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在这种情况下,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面积)被设置成使得其尺寸随着变焦位置更靠近长焦侧而变大,如上所述。
在设置了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之后,在设置的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中执行详细搜索(步骤S262)。作为详细搜索结果,检测到的主要摄影对象的位置被确定为主要摄影对象详细位置(步骤S263)。
按照这样的方式,可以根据屏幕中主要摄影对象的尺寸来调节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从而使得能够在详细搜索中执行精确有效的搜索。
<第七方法>
在本方法中,即使通过详细搜索检测到的主要摄影对象的位置(主要摄影对象临时详细位置)与主要摄影对象大致位置发生移位(偏移),也能防止这两个位置之间的移位大小大于一定水平(防止显著移位)。
图43是示出了通过当前方法(第七方法)检测主要摄影对象的过程的流程图。
执行基于多点测距的主要摄影对象识别处理(步骤S200)。根据第一至第十一实施例的主要摄影对象识别处理之一的方法来执行该处理。
识别为主要摄影对象位置的测距区域的中心位置被设置为主要摄影对象大致位置(步骤S270)。
基于主要摄影对象大致位置的位置信息,确定用于执行详细搜索的搜索范围(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步骤S271)。
在设置的主要摄影对象详细搜索范围中执行详细搜索(步骤S272)。作为详细搜索结果而被检测到的主要摄影对象的位置被设置为主要摄影对象临时详细位置(步骤S273)。
主要摄影对象临时详细位置被设置为聚焦区域,在预定范围内移动聚焦透镜110以获取设置的聚焦区域的聚焦评估值(步骤S274)。
在被识别为主要摄影对象位置的测距区域(包括主要摄影对象大致位置的测距区域)中,聚焦透镜110在其中移动的范围(聚焦评估值搜索范围)被设置为其中聚焦评估值是局部最大值的位置的附近(前后)的预定范围,作为多点测距的结果(参见图44A和图44B)。
确定获取的聚焦评估值中是否存在局部最大值点(峰值)(步骤S275)。作为确定结果,如果确定不存在如图44A所示的局部最大值点(峰值),则主要摄影对象大致位置被确定为主要摄影对象详细位置(步骤S278)。
另一方面,如果存在局部最大值点,则确定局部最大值点的位置是否处于可接受范围内(步骤S276)。
可接受范围被设置为被识别为作为多点测距结果的主要摄影对象的位置的测距区域(包括主要摄影对象大致位置的测距区域)的具有局部最大聚焦评估值的位置周围的预定区域(参见图44B)。
通过得出其中所获取的聚焦评估值是局部最大值的位置与被识别为作为多点测距结果的主要摄影对象位置的测距区域的具有局部最大聚焦评估值的位置之间的差值(绝对值),并通过确定该差值是否处于预设阈值内,来确定局部最大值点的位置是否处于可接受范围内。
作为确定结果,如果确定该差值超过阈值,如图44B所示,则主要摄影对象大致位置被确定为主要摄影对象详细位置(步骤S278)。
另一方面,如果确定该差值等于或小于阈值,则主要摄影对象临时详细位置被设置为主要摄影对象详细位置(步骤S277)。
按照这样的方式,参考通过详细搜索检测出的主要摄影对象的位置(主要摄影对象临时详细位置)来再次执行测距,并且比较与通过多点测距得到的主要摄影对象的位置(主要摄影对象大致位置)的(光轴方向上的)移位。这就能防止通过详细搜索检测出的主要摄影对象的位置与通过多点测距得到的主要摄影对象的位置之间较大的移位。
参考标号列表
10…数码相机,12…相机主体,14…成像镜头,16…闪光灯,18…释放按钮,20…变焦杆,22…电源按钮,24…监视器,26…菜单/确认按钮,28…十字按钮,30…后退按钮,32…重放按钮,50…镜头驱动单元,52…闪光灯控制单元,54…成像元件(CCD),56…CCD控制单元,58…模拟信号处理单元,60…定时发生器,62…图像输入控制器,64…AF处理单元,64A…高通滤波器(HPF),64B…门,64C…加法器,66…AE/AWB处理单元,68…图像处理单元,70…面部检测单元,72…压缩/解压处理单元,74…帧存储器,76…介质控制单元,78…记录介质,80…显示控制单元,82…操作单元,84…操作系统控制单元,86…主要摄影对象识别单元,90…CPU,92…EEPROM,110…聚焦透镜,112…变焦透镜,114…光圈,116…快门,120…聚焦透镜驱动单元,122…变焦透镜驱动单元,124…光圈驱动单元,126…快门驱动单元

Claims (34)

1.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成像光学系统;
成像部件,用于通过所述成像光学系统捕获图像;
连续AF部件,用于重复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焦点调节,以对所述成像部件的成像区域中设置的特定聚焦区域中的摄影对象聚焦;
多点测距部件,用于将所述成像区域划分成多个测距区域,改变所述成像光学系统在预定搜索范围内的聚焦位置,检测每个测距区域中对比度为局部最大值的位置,以及在每个测距区域中执行摄影对象的测距;
主要摄影对象识别部件,用于根据由所述多点测距部件得到的每个测距区域的距离信息来识别所述成像区域中的主要摄影对象;以及
控制部件,用于控制所述连续AF部件和所述多点测距部件,以便在所述连续AF部件在所述特定聚焦区域中实现或接近实现对所述摄影对象的聚焦时使所述多点测距部件执行测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多点测距部件将所述搜索范围限制为由所述连续AF部件聚焦或接近聚焦的位置附近的预定范围,并执行测距。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当通过检测得到的各测距区域中的对比度的所有局部最大值都小于阈值或者当不能检测到局部最大值时,所述多点测距部件扩大搜索范围并再次执行测距。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连续AF部件利用设置在所述成像区域中央的聚焦区域执行焦点调节,并且
所述多点测距部件将所述搜索范围限制为距由所述连续AF部件聚焦或接近聚焦的位置的最近点侧,并执行测距。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连续AF部件利用设置在所述成像区域中央的聚焦区域执行焦点调节,并且
所述多点测距部件从由所述连续AF部件聚焦或接近聚焦的位置向最近点侧执行搜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件防止所述多点测距部件在由所述连续AF部件聚焦或接近聚焦的位置比阈值更靠近所述最近点侧时执行测距。
7.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成像光学系统;
成像部件,用于通过所述成像光学系统捕获图像;
连续AF部件,用于重复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焦点调节,以对所述成像部件的成像区域中设置的特定聚焦区域中的摄影对象聚焦;
场景变化检测部件,用于检测由所述成像部件捕获的场景的变化;
多点测距部件,用于将所述成像区域划分成多个测距区域,改变所述成像光学系统在预定搜索范围内的聚焦位置,检测每个测距区域中对比度为局部最大值的位置,以及在每个测距区域中执行摄影对象的测距;
主要摄影对象识别部件,用于根据由所述多点测距部件得到的每个测距区域的距离信息来识别所述成像区域中的主要摄影对象;以及
控制部件,用于控制所述连续AF部件和所述多点测距部件,以便在所述场景变化检测部件检测到场景变化时使所述多点测距部件执行测距。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装置,进一步包括:
基准信息登记部件,用于将由所述成像部件捕获的图像或者在所述主要摄影对象识别部件识别出主要摄影对象时的成像信息登记为基准信息,其中
所述场景变化检测部件通过将由所述成像部件捕获的当前图像或当前成像信息与所述基准信息进行比较来检测场景的变化。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装置,进一步包括:
基准信息登记部件,用于将作为在所述成像部件捕获的当前图像之前N帧的一个帧的图像或成像信息登记为基准信息,其中
所述场景变化检测部件通过将由所述成像部件捕获的当前图像或当前成像信息与所述基准信息进行比较来检测场景的变化。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件控制所述连续AF部件和所述多点测距部件,以便在所述连续AF部件在所述特定聚焦区域中实现或接近实现对所述摄影对象的聚焦时、并且在所述场景变化检测部件检测到场景变化时使所述多点测距部件执行测距。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多点测距部件将所述搜索范围限制为由所述连续AF部件聚焦或接近聚焦的位置附近的预定范围,并执行测距。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当通过检测得到的各测距区域中的对比度的所有局部最大值都小于阈值或者当不能检测到局部最大值时,所述多点测距部件扩大所述搜索范围并再次执行测距。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连续AF部件利用设置在所述成像区域中央的聚焦区域执行焦点调节,并且
所述多点测距部件将搜索范围限制为距由所述连续AF部件聚焦或接近聚焦的位置的最近点侧,并执行测距。
14.根据权利要求10或1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连续AF部件利用设置在所述成像区域中央的聚焦区域执行焦点调节,并且
所述多点测距部件从由所述连续AF部件聚焦或接近聚焦的位置向最近点侧执行搜索。
15.根据权利要求1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件防止所述多点测距部件在由所述连续AF部件聚焦或接近聚焦的位置比阈值更靠近最近点侧时执行测距。
16.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成像光学系统;
成像部件,用于通过所述成像光学系统捕获图像;
连续AF部件,用于重复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焦点调节,从而对所述成像部件的成像区域中设置的特定聚焦区域中的摄影对象聚焦;
多点测距部件,用于将所述成像区域划分成多个测距区域,改变成像光学系统在预定搜索范围内的聚焦位置,检测每个测距区域中对比度为局部最大值的位置,以及在每个测距区域中执行摄影对象的测距;
主要摄影对象识别部件,用于根据由所述多点测距部件得到的每个测距区域的距离信息来识别所述成像区域中的主要摄影对象;
计数部件,用于在所述多点测距部件执行测距时重置计数值并开始计数;以及
控制部件,用于控制所述连续AF部件和所述多点测距部件,以便在所述计数部件的计数值超过阈值时使所述多点测距部件执行测距。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件控制所述连续AF部件和所述多点测距部件,以便在所述连续AF部件在所述特定聚焦区域中实现或接近实现对所述摄影对象的聚焦、并且所述计数部件的计数值超过所述阈值时使所述多点测距部件执行测距。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件控制所述连续AF部件和所述多点测距部件,以便在所述连续AF部件在所述特定聚焦区域中实现或接近实现对摄影对象的聚焦、所述场景变化检测部件检测到场景变化并且所述计数部件的计数值超过所述阈值时使所述多点测距部件执行测距。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成像装置,进一步包括:
基准信息登记部件,用于将由所述成像部件捕获的图像或者所述主要摄影对象识别部件识别出主要摄影对象时的成像信息登记为基准信息,其中
所述场景变化检测部件通过将由所述成像部件捕获的当前图像或当前成像信息与所述基准信息进行比较来检测场景的变化。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成像装置,进一步包括:
基准信息登记部件,用于将作为在由所述成像部件捕获的当前图像之前N帧的一个帧的图像或成像信息登记为基准信息,其中
所述场景变化检测部件通过将由所述成像部件捕获的当前图像或当前成像信息与所述基准信息进行比较来检测场景的变化。
21.根据权利要求17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多点测距部件将所述搜索范围限制为由所述连续AF部件聚焦或接近聚焦的位置附近的预定范围,并执行测距。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当通过检测得到的测距区域中的对比度的所有局部最大值都小于阈值或者当不能检测到局部最大值时,所述多点测距部件扩大所述搜索范围并再次执行测距。
23.根据权利要求18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连续AF部件利用设置在所述成像区域中央的聚焦区域执行焦点调节,并且
所述多点测距部件将所述搜索范围限制为距由所述连续AF部件聚焦或接近聚焦的位置的最近点侧,并执行测距。
24.根据权利要求18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连续AF部件利用设置在所述成像区域中央的聚焦区域执行焦点调节,并且
所述多点测距部件从由所述连续AF部件聚焦或接近聚焦的位置向最近点侧执行搜索。
25.根据权利要求18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件防止所述多点测距部件在由所述连续AF部件聚焦或接近聚焦的位置比阈值更靠近最近点侧时执行测距。
26.根据权利要求1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进一步包括:
第二连续AF部件,用于在所述主要摄影对象识别部件识别出主要摄影对象时重复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焦点调节以对主要摄影对象聚焦。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成像装置,进一步包括:
第二场景变化检测部件,用于在所述第二连续AF部件的焦点调节开始之后检测由所述成像部件捕获的场景的变化,其中
所述控制部件在所述第二场景变化检测部件检测到场景的变化时切换至所述连续AF部件的焦点调节。
28.根据权利要求1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进一步包括:
成像准备指示部件,用于指示成像准备;
成像准备部件,用于根据所述成像准备指示部件的成像准备的指示来执行焦点调节以对所述主要摄影对象识别部件识别出的主要摄影对象聚焦,并且用于计算用于对所述主要摄影对象识别部件识别出的主要摄影对象进行适当曝光的曝光值;
实际成像指示部件,用于指示实际成像;
成像控制部件,用于根据所述实际成像指示部件的实际成像的指示来控制所述成像部件利用所述成像准备部件计算出的曝光值捕获图像;以及
记录控制部件,用于根据所述实际成像指示部件的实际成像的指示来将所述成像部件捕获的图像记录在介质中。
29.根据权利要求1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进一步包括:
自动追踪部件,用于在所述主要摄影对象识别部件识别出主要摄影对象时通过将所述主要摄影对象设置为自动追踪的目标来执行自动追踪。
30.一种主要摄影对象识别方法,包括:
执行连续AF以便对成像部件的成像区域中设置的特定聚焦区域中的摄影对象聚焦的步骤;
在连续AF中实现或接近实现在特定聚焦区域中对摄影对象聚焦时改变成像光学系统在预定搜索范围内的聚焦位置并执行多点测距的步骤;以及
根据通过多点测距得到的每个测距区域的距离信息来识别成像区域中的主要摄影对象的步骤。
31.一种主要摄影对象识别方法,包括:
执行连续AF以便对成像部件的成像区域中设置的特定聚焦区域中的摄影对象聚焦的步骤;
在检测到由成像部件捕获的场景的变化时改变成像光学系统在预定搜索范围内的聚焦位置并执行多点测距的步骤;以及
根据通过多点测距得到的每个测距区域的距离信息来识别成像区域中的主要摄影对象的步骤。
32.一种主要摄影对象识别方法,包括:
开始计数的步骤;
执行连续AF以便对成像部件的成像区域中设置的特定聚焦区域中的摄影对象聚焦的步骤;
当计数值超过阈值时改变成像光学系统在预定搜索范围内的聚焦位置并执行多点测距的步骤;
重置计数的步骤;以及
根据通过多点测距得到的每个测距区域的距离信息来识别成像区域中的主要摄影对象的步骤。
33.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主要摄影对象识别方法,其中
在执行多点测距的步骤中,当在连续AF中实现或接近实现在特定聚焦区域中对摄影对象聚焦并且检测到由成像部件捕获的场景的变化时,利用成像光学系统在所述预定搜索范围内改变的聚焦位置执行多点测距。
34.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主要摄影对象识别方法,进一步包括:
在执行连续AF之前开始计数的步骤;以及
在执行多点测距时重置计数的步骤,其中
在执行多点测距的步骤中,当在连续AF中实现或接近实现在特定聚焦区域中对摄影对象聚焦、并且检测到由成像部件捕获的场景的变化、并且计数值超过阈值时,利用成像光学系统在预定搜索范围内改变的聚焦位置来执行多点测距。
CN201180059532.7A 2010-12-09 2011-11-04 成像装置以及主要摄影对象识别方法 Active CN1032619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74854 2010-12-09
JP2010274854 2010-12-09
PCT/JP2011/075390 WO2012077435A1 (ja) 2010-12-09 2011-11-04 撮像装置及び主要被写体認識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61939A true CN103261939A (zh) 2013-08-21
CN103261939B CN103261939B (zh) 2015-08-26

Family

ID=462069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59532.7A Active CN103261939B (zh) 2010-12-09 2011-11-04 成像装置以及主要摄影对象识别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634016B2 (zh)
JP (1) JP5546646B2 (zh)
CN (1) CN103261939B (zh)
WO (1) WO2012077435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58077A (zh) * 2015-03-10 2017-10-17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连续自动聚焦(caf)的系统和方法
CN112154654A (zh) * 2019-08-21 2020-12-29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比赛拍摄方法、电子设备、无人机与存储介质
CN112153276A (zh) * 2019-06-27 2020-12-29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
US11924549B2 (en) 2019-06-27 2024-03-05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Imaging apparatu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77111B2 (en) * 2012-05-18 2016-03-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capture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DK2701380T3 (en) * 2012-08-24 2015-08-03 Sick Ag Camera and method for taking focused pictures
JP6188322B2 (ja) * 2012-12-27 2017-08-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自動焦点調節装置、自動焦点調節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撮像装置
JP6305053B2 (ja) * 2013-01-15 2018-04-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撮像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949591B2 (ja) * 2013-02-13 2016-07-06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212991B2 (ja) * 2013-06-28 2017-10-18 株式会社ニコン 画像処理装置、撮像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874753B2 (ja) * 2014-01-28 2016-03-02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撮像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8007272A (ja) * 2017-09-21 2018-01-11 株式会社ニコン 画像処理装置、撮像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690105B1 (ja) * 2018-10-31 2020-04-28 エスゼット ディージェイアイ テクノロジー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Sz Dji Technology Co.,Ltd 制御装置、撮像装置、システム、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7390636B2 (ja) 2019-06-27 2023-12-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7377063B2 (ja) 2019-10-25 2023-11-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44520A (ja) * 2002-02-20 2003-08-29 Minolta Co Ltd 撮影装置
CN101241296A (zh) * 2007-02-09 2008-08-13 佳能株式会社 聚焦装置、聚焦方法以及设置有该聚焦装置的摄像设备
JP2010066378A (ja) * 2008-09-09 2010-03-25 Canon Inc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JP5407373B2 (ja) * 2009-02-02 2014-02-05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撮影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5263A (ja) * 1997-07-08 1999-01-29 Canon Inc 対象物特徴点検出装置、焦点調節装置、露出制御装置及びカメラ
JP2005269604A (ja) * 2004-02-20 2005-09-29 Fuji Photo Film Co Ltd 撮像装置、撮像方法、及び撮像プログラム
JP2008107657A (ja) * 2006-10-26 2008-05-08 Canon Inc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CN102016680B (zh) * 2008-04-21 2013-12-1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交换镜头、照相机主体、照相机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44520A (ja) * 2002-02-20 2003-08-29 Minolta Co Ltd 撮影装置
CN101241296A (zh) * 2007-02-09 2008-08-13 佳能株式会社 聚焦装置、聚焦方法以及设置有该聚焦装置的摄像设备
JP2010066378A (ja) * 2008-09-09 2010-03-25 Canon Inc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JP5407373B2 (ja) * 2009-02-02 2014-02-05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撮影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58077A (zh) * 2015-03-10 2017-10-17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连续自动聚焦(caf)的系统和方法
CN107258077B (zh) * 2015-03-10 2020-08-11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连续自动聚焦(caf)的系统和方法
CN112153276A (zh) * 2019-06-27 2020-12-29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
US11924549B2 (en) 2019-06-27 2024-03-05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Imaging apparatus
CN112153276B (zh) * 2019-06-27 2024-04-19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
CN112154654A (zh) * 2019-08-21 2020-12-29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比赛拍摄方法、电子设备、无人机与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546646B2 (ja) 2014-07-09
WO2012077435A1 (ja) 2012-06-14
JPWO2012077435A1 (ja) 2014-05-19
US20130293766A1 (en) 2013-11-07
US8634016B2 (en) 2014-01-21
CN103261939B (zh) 2015-08-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61939B (zh) 成像装置以及主要摄影对象识别方法
CN107087107B (zh) 基于双摄像头的图像处理装置及方法
TWI549501B (zh) An imaging device, and a control method thereof
TWI416945B (zh) 影像處理裝置、影像處理方法及電腦可讀取媒體
JP5564987B2 (ja) 被写体追尾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CN101001319B (zh) 图像处理设备和图像处理方法
US7725019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ciding in-focus position of imaging lens
US7614559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ciding in-focus position of imaging lens
US8310589B2 (en) Digital still camera including shooting control devic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same
WO2010131416A1 (ja) 電子カメラ、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WO2010128579A1 (ja) 電子カメラ、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US8411159B2 (en) Method of detecting specific object region and digital camera
CN101001318A (zh) 图像拍摄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02196166A (zh) 摄像装置及显示方法
US10187564B2 (en) Focus adjustment apparatus, imaging apparatus, focus adjustment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storing a focus adjustment program thereon
CN103905725A (zh) 图像处理设备和图像处理方法
JP6924064B2 (ja)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ならびに撮像装置
US9674496B2 (en) Method for selecting metering mode and image capturing device thereof
US20230386166A1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8184055A (zh) 一种基于智能终端的对焦方法及对焦装置
JP4771536B2 (ja) 撮像装置及び主被写体となる顔の選択方法
JP5045538B2 (ja) 撮像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8187331A (ja) 画像追尾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08103850A (ja) カメラ及び画像検索システム並びに画像検索方法
WO2022196217A1 (ja) 撮像支援装置、撮像装置、撮像支援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